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1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我国经济体制己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观念与培养目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以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其能力上,能力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比之下,实践教学的改革进展缓慢。就目前情况看,工科院校只是增加实验教学学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还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内容,但仍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要想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必须从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大的变革,只有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中以课程为主线转变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关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几点设想,希望能够对普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按照我院目前的教学管理办法,专业培养计划中对本专业毕业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具有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其中,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来体现,但学生能力的培养则缺乏具体的措施,也没有衡量标准。致使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为使毕业生真正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应在教学培养计划的内容中增添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根据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提出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并将实践内容分解到各个学期,分解到相关实验室,将实施措施落实到具体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从教学组织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便于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实践教学进行监督和检查。
三注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普通本科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专业方面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必须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将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计划列入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了各学期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应该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明确详尽的能力要求和具体实施措施和步骤,并将能力培养计划落实到各个学期。
2提出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内容
目前实验内容附属于课程,或融于集中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中,除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环节外,可以安排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实验内容与本学期课程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应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开放型限选实验一般分为两类:(1)设计型实验:提出任务要求,实验设备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习惯,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技能培养实验:选定实验仪器,给出实验方法、步骤,要求学生做出正确的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改进教学管理,促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
一是开放型的限选实验单独设置学分,且单列。该学分为本科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借此强化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动手能力。二是调整课程安排,将基础课尽可能前提,高年级有较多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三是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多层次满足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将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各个学期,循序渐进,逐一落实。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1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入校开始
专业意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全过程,新生入校后,一方面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介绍专业发展和三、四年级同学的学习以及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等情况,加强新生同学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建立起信心,另一方面,组织参观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以及历届学生的科技作品和取得的成果,使新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适时地引导新生组建兴趣小组,不但加强基础课程学习中的互帮互学活动,还开展有关本专业科技发展近况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交流活动,使新生的专业意识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为今后进入实践各环节做好一定的准备。
2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实践环节是本科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专业的定位与特色,针对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提高的原则,结合理论教学体系结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而制定的。由于各实践环节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院(系)部、不同的专业老师指导完成。由于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其内容基本上是授课教师结合本门课程或专业教师就某方面需要制定的,往往造成各环节脱钩、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个性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其实质就是对学生能力的浪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表现为是一个循循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又存在个体分明、等级差异的特点。因此各环节单独组织、命题单一、分阶段进行的统一模式,难以达到实践坏节一条线的最终培养目标。因此要实现实践环节一条线,就要打破传统模式,从素质教育、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出发,培养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正在推行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
导师职责主要有: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系统学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各环节统一命题分阶段完成的模式,并提倡个性发展因人选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强调爱好,主动发展,多方培养的目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环境、育人机制和成才途径。
3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变讲授性课程为实验性课程。增加实验课时,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设计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设计:变一题为多题,变绘图为实现,分为几个小组,分组完成不同的设计。学生通过课题理解、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撰写设计说明和答辩完成整个设计任务,题目虽然简单但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确定元器件和采购、电路插接和调试,信号采集与分析,学生通过这个过程既是毕业设计前的一次演练,同时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次考验,既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生产实习:变参观、考察为实际操作、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熟悉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各普通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提倡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
4实践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科协、校外各类专业学会、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形式,采取“早着手、早培养”的措施,积极倡导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尽早走入实验室、进入课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为了改善实践基地的条件,结合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需要,提出了有关实验设备研制的任务及目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研制和开发教学实验设备,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为实践基地提供了丰富和充足的训练装备和良好的实践条件。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在每个参赛阶段,进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赛前准备和参赛指导等工作。根据参加的赛事不同,应注重分析各项赛事的特点与规律,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强化训练;使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是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和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和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在经费上通过立项申报给予资助。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独立或组织团队完成课题立项、申报、实施和验收结题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参加该类项目的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是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为了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也为了能够在本科生中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性、创造性人才,对于教师申报的校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各院校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鼓励教师选拔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合作者,并且承担部分具体工作。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参加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五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1重视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
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应根据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点,必须具备校内实践基地的使用功能,基本满足学生进行开发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需要,同时还应兼顾教师的科研开发需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建设效益。
2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由于高校设备投资经费的限制,校内实践基地的规模、数量、面积、类型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可能完全满足师生的实践需要。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人才资源,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实验室、研究所等,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试验的场所,将它们作为校外实践基地。
六结语
本文分析了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阐述了如何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具体措施和方法,同时指出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2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的过程,他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集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独立性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同时又涉及了科技制作、环境保护、人文社会、艺术体育等各方面的知识,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克服依赖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品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品质。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渴望亲近自然,独立寻求答案。但他们又经验少,思想单纯,虽有表现的欲望,但又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思想,形成独立意识,从而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同时,在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来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如在《回收废电池》(五年级上册)一课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做了用泡过废电池的液体对与人类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动植物进行实验。实验前,好多学生认为一节小小废旧电池能有多大的破坏能量?随地仍一节没什么了不起。但实验后他们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一节电池竟能如此,那我们要扔掉多少废旧电池呢?这激发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做了一个统计,每个学生统计出自己家庭每年消费电池的情况,然后计算出一个家庭平均每年消费电池36节,全班50人年消费电池的总量是1800节。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统计结果时,都感到非常震惊!从此,他们再也不乱扔废旧电池了,并且成立了一个回收废旧电池小组,看见乱扔的废旧电池就拣起来,他们还向别人宣传乱扔废旧电池的危害。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独力探索出来的结论,他们从心里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能自觉地去遵守。所以,在活动中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励他们求索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非常重要。
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要给他们自信心,要相信他们的能力。教师只在活动的关键处,或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时,启发引导他们解决困难,积极寻找答案,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研究得出结论,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同时,教师还要鼓励表扬一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例如,在《建筑师》(五年级上册)一课中,通过参考各地区不同类型的房屋和几个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准备的“建筑材料”,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设计出一座真正的高楼大厦。教师要放心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去设计,只要想象合理,设计体现出个性和创造性,就应该鼓励表扬。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创新
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去,设计出能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并富有个性的建筑,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自主设计的能力。
在活动中要发展创造性,必须发挥想象力,主动大胆的去操作、去创造,大胆地想象,打破常规地去设计。教师也要及时地启发学生,调动其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促使他们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进而发展成创造性。如《环境小卫士》(五年级上册)调查“白色污染”,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提纲、调查内容,然后分组进行调查,随时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分析调查记录,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写出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调查结果为主题,开一个“环境小卫士”为主题的报告会。这些过程,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他们做起来会非常积极,也满足了他们渴望表现的愿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59-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更加充满活力,数学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有关知识外,增加了空间图形的认识,数据的统计收集等内容,有理数一章侧重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第一章则侧重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生活中的数据这章重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学生的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其它章节。以下就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應用意识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后,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表面上看是遵循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传统要求,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扼杀,数学应有的人文功能、应用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尤其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期。事实上,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求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生要的作用。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较多,亲身体验较多,因此在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之外,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为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而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再动手。例如,在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正方体,再想象它的展开图,并把脑子里所想的图形画出来,然后再来进行动手操作,这样能充分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演绎推理就是我们熟知的三段论,而合情推理则是指借助归纳、类比、统计等手段得出结论。在初中阶段它是我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第二次教学几何知识是在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这一章除了在探索图形性质、画图、拼摆图形、图案设计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外,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图形的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角、角度、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和相关的一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关系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小学里就已经学过,这里只是要求学生在小学学过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在有关“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教学中,我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因为这是老教材中的内容,往往会把老教材中的要求带过来,重视概念、图形的性质及判定,而忽视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通过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以丰富数学活动。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
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的角度,运用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利用那位老人讲述的故事,而是带去了一个被压过的易拉罐,几根细钢丝和一团线。我说我很想知道那个易拉罐上两个点A、B之间的距离(两个不能用刻度尺量出,又不凹在里面的点)让学生想办法。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可让学生好好地思考、争论一番的,可你不得不相信现在小孩子的聪明,经过几次设计方案的被否定,很快有同学从我带去的材料上想到了利用全等来测距离。他们用刻度尺找出两根钢丝的中点,再用线把它们的中点固定在一起,把一边的两个端点分别放在A、B两个点上,让另一个同学量出另两个端点的距离就可以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时,他很爽快地回答:因为现在我们学的是全等三角形,所以我就想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发现多数的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读书、写字都拖拖拉拉, 学习效率不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有兴趣就会产生热情, 有了热情, 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不能让学生反复做已经会做的题, 避免学生越做越烦, 避免把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此外,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在写作文时, 教师要选学生有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文题。在教作文“记一次活动”时, 写前我组织全班学生搞了一次成语表演活动, 活动中, 学生带着自己准备好的道具, 踊跃上台表演, 表演得生动形象, 趣味盎然。“狼吞虎咽”“狗急跳墙”“囫囵吞枣”等精彩的表演, 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课堂气氛热烈、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形之下, 学生的积极性快速高涨, 大脑处于活跃状态, 四、五百字的作文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另外,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 因为竞赛气氛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 专心做事。大型的竞赛有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查字典比赛等;小型的竞赛有一分钟默写比赛、一分钟听记比赛、五分钟背写比赛、三分钟背诵比赛等。例如, 学完古诗《咏柳》后, 如果教师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诵, 有的学生就背不下来, 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对他们说:现在开始比赛, 看谁能最先背会这首诗。结果最快的学生用一分二十秒就记熟背会这首诗了, 连最慢的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也会背了。再如, 学第3课《荷花》时, 针对第二自然段的背诵, 我提议搞一个背写比赛, 用五分钟时间先背后默写, 比一比看谁背写的字数多, 结果多数学生在五分钟内都能背写下全段内容,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许多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重点寻找适当的内容, 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氛围, 让学生进行交流, 上台做表演, 分角色诵读, 开展模拟辩论等。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例如,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 我让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表演, 让他们分别扮演楚王、晏子、守门士兵、犯人和旁白, 学生不但能把课本内容表演出来, 而且还能发挥创主观能动性, 表演得相当精彩, 连我都为之鼓掌。此外, 在学生遇到事情时我要求他们要尽量自己处理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语文交际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写能力, 但其只是停留在被动的状态中, 教师安排读什么就读什么, 教师让写什么就写什么, 并没有养成主动自觉地读、写、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自觉地读书, 自觉地分析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除了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空间外, 我还重点要求学生记日记, 每两、三天一定要写一篇日记, 写什么内容都可以, 只要能写完整写通顺就可以。每一篇我都要批改, 只要能写出来我就写上表扬的评语, 再选一些有特点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了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我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日记本, 用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为学生写上我的赠言, 这些赠言都是鼓励、表扬、赞美的句子。在“六一”前我送给学生, 他们当时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趁此机会我对他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记住教师对你们说的话, 记住教师对你们的爱。二是一定要坚持写日记。写日记的做法我们班一直坚持, 不同的是现在每周写一篇, 我每周批改一次。学生能把看到的、想到的, 非常有条理地写出来, 而且特别有思想深度。学生不仅开始关注国内外大事, 而且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畅想明天, 展望未来,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幻想一下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学校及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这些话题学生爱听、爱写, 并写出了许多相当精彩的文章。例如, 刘洙杉写的《未来的学校》、赵哲写的《20年后的我》、张博勋写的《未来的大侦探——张博勋》等文章, 读了让人赞叹不已。
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才能更好地达到语文学习目标, 才能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增长自信, 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使其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我国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 以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机会。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5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案例1: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西,帮小动物找家,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类似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玩转椅时间过长,辨不清方向拉啦。“那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事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大人一样作好多事,体验成就感。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潜力是无限,有时是成人所不能及的,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 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袋,两包粉笔,分四组,每个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二 6 5
1三 6 3
3四 5 3
2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融入到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技能,启迪数学思想和学用数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不同的方式.1、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是这样操作的:
案例3:(1)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里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我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都备齐以后。找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给大家看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四条边)大家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做两个动作:划弧线,划直线,一边比画一边说,四边形的边是那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结果不同的四边形排了一长条。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很乱,但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得体会。
(6)第二课时,做书上的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行等,做的很好。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设计新颖而又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能学好会用的。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理解,并且能掌握一些解题的技能。
平均分。设计时首先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有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得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 “对,你两,她两。” “这叫怎么分?” “平均分,对,说的很好。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平分的例子。” 很自然而又轻松的将生活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把书本看做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把教室看做是唯一的活动场所,不再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而是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自己、走进大自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让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选材上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师不应该脱离课堂教学而去搞另一套。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必须有创新精神。
学校一向拒绝学生带饮料進校,口渴时,很多学生都能自觉到教学楼走廊的饮水机取水喝,可随着天气的转热,不时还有一些学生向老师报告说谁带饮料了,放学的时间也不时看到有一些家长等在校门口,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饮料瓶。我想到目前市场上的饮料也可谓五花八门,各种饮料宣传广告不绝于耳。大多数饮料都声称具有保健、益智、营养、补充维生素C等功能。现在的学生,也喜欢喝各种各种的饮料,甚至用饮料代替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水,家长对此也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长此下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于是,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吗?基于这种情况,我把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走近饮料》。
关于饮料的优点和成分,对人体发育的影响,为了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不但让学生对身边的饮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调查或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另外,在制作自己的营养饮料时,有的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发现真正的纯果汁饮料颜色并不鲜艳,并且口味也与市场上销售的不同,那些超市里卖的一些所谓的“纯果汁”,其实都是商家为了提高销售量,吸引顾客而加入了一些颜料和防腐剂。通过这次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架设了平台。
二、在想象中创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样也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应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蔬菜的认识》这一活动主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制作蔬菜沙拉,我布置他们回家完成作品,但是从他们课上的汇报,显然他们对只是制作沙拉不够满意,于是我让他们自由发挥,思考还可以用蔬菜来干什么?可以写下来,也可以勾勒出简单的图案。学生个个绞尽脑汁,有人想到了种子贴画、菜叶贴画;有人想到了萝卜雕刻……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写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在质疑中创新
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在学习《纸杯娃娃》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拿出了一个纸杯娃娃让他们欣赏,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一次性杯子)。“那你们知道它的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显然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他们对纸杯娃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发现材料和工具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把剪刀、一个纸杯和胶水即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通过讨论总结出了“娃娃”制作方法。“那还可以用纸杯来制作什么?”这一问再次激活了课堂,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想出了各种可以制作的模型,有的学生还建议把纸杯进行美化。在学生的各种回答中我始终给予赏识的肯定,因为学生富有最广阔的想象空间。而质疑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实验、演示、魔术、故事、谜语、讲述、谈话等。应根据活动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做到既能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又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小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去解疑、创新。
四、在实践中创新
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活动中实践,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师则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水果的认识》这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制作水果拼盘,在欣赏了各种拼盘图片后,交代制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要求给拼盘命名,很快作品就一盘盘呈现出来,有“花好月圆”“孔雀开屏”“龙凤呈祥”等等。在作品中,学生除用切、刻、拼外,还有一些小组利用起了果汁机,将切割后剩余的水果榨汁后,果泥用来做水果沙拉,果汁通过调和后,还做出了果汁饮料,果盘再配上果汁,让人一饱眼福、口福之外,还极好地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寻找发现,让学生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作者单位 福建省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
走进黑土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篇7
1 主题选择指导
利用综合实践课与假前讲座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研究专题与活动主题选择的指导。
1.1 在讲座指导中, 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社会
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了解走进自然, 亲密接触自然, 走进社会, 体验生活, 亲身经历是一种快乐;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 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于社会, 实践于社会,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是人生的一种最大的幸福。
1.2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学校的各活动中, 家庭生活中, 社区服务中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仔细分析。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和活动主题。
1.3 各学科教师合作, 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指导。
使研究专题、活动方案, 主题设计的内容、实验方法更丰富、更有操作性。体现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4 选择研究专题与活动主题易小不易大, 精选细筛。
要选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贴近自然, 贴近社会活动的主题。
1.5 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要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1.6 选择有创新性的研究专题与活动主题,
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联想, 在实践活动中善于去发现新的问题, 分析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使主题具有再生能力。
1.7 选择养育我们的家乡, 黑土地文化专题和北大荒发展建设的活动主题。
了解我们的家乡, 建设我们的家乡, 弘扬北大荒精神。
1.8 在指导中教师也要向学生提供一些专题研究方法, 活动主题设计方案和案例供学生参考学习。
1.9 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和调查报
告, 既要写出实践调查的结果, 又要写出参加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体验过程, 既要写出事物的发生发展原因影响因素和提出问题, 又要写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既要写出参与实践活动的体会和感悟, 又要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思路清晰, 观点鲜明, 论据充分, 结论正确;合理化建议要有实效性和创新性,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指导, 使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到活动有主题, 研究有方向, 参与有计划, 调查有项目, 合作有小组, 做到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活动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垦区的各个农场, 来自于黑土地, 农场是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最好的实验基地, 农场各部门的专家和职工就是最好的老师。学校与各农场建立起了长期的联系并且设有固定的实验基地。根据假前同学们自己所选择的课题和同一农场或住地较近原则、不分学年、不分班级地形成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让学生回到各自的家乡农场, 走出课堂, 去拥抱自然, 拥抱黑土地, 去体验农场生活, 去了解家乡的变化, 去感受黑土地文化和北大荒精神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如:农业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去调查了解农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情况, 北大荒农业对国家粮食生产供献。到农田去劳动, 欣赏金色的麦浪和一望无边的豆田, 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与金秋收获的快乐, 去考察农业机械化使用程度和利用率。去观察大马力拖拉机作业与飞机低空施肥喷药的壮观场面。去调查病虫害的防治, 了解大豆、小麦、水稻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发展。去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流程与农垦企业文化。
经济实践活动专题小组:了解农场经济的发展, 了解农场是怎样从以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陈旧农业经济模式转变成新型环保绿色农业深加工经济模式的。调查经济危机对粮食和牛奶价格的影响, 调查农场职工年平均收入是否提高, 生活是否改善, 职工的养老方式, 居住环境的改善, 农场小城镇建设进展与长远规划等。
文化教育实践活动课题小组:去了解农场社区文化建设, 去感受具有地方特色的黑土地文化广场是如何弘扬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精神对新一代北大荒人的影响等。通过走访, 收集农场的发展历史, 了解老一辈垦荒人为农垦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当义工与志愿者参加环保日、世界水日、植树节活动, 为农场建设添砖加瓦, 体验社区服务的快乐。
环境保护专题实验活动小组:通过调查、访问来了解农场的环保情况, 调查水污染、水土流失情况、农作物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危害等。了解农场的绿化情况, 写出调查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体育与文艺实践活动小组:参加农场文化广场的文艺活动与健身活动。虚心地向行家学习与请教, 参加文化广场的歌唱祖国, 弘扬北大荒精神演唱会, 体验, 欣赏具有浓厚黑土地文化和有地方特色文化大餐。同职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辅导老年人学习太极拳, 向农场职工宣传我国8月8日首个全民健身日, 天天健身, 天天快乐;好体魄, 好生活;全民健身, 你我同行的体育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假期后用多种形式的总结, 成果展示与评价的方法, 来展示走出校门, 走进农场, 走进黑土地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以班级、实践活动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活动实验总结, 宣读调查报告, 论文答辩和进行劳动成果小制作、小革新、小发明的展示。评价采用教师随机点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让学生认识自我, 发现别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 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目的。重视过程评价, 特别是学生在农场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独特创新方法, 用图片、录像、实物展示劳动成果、设计、制作、小革新, 小发明等, 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认可和肯定。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不够热心、不够积极主动的、设计制作与实践报告不完善的同学也不要横加指责。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的同时, 真挚的给他们介绍其他同学好的活动方法和设计方案与创新思路, 点拨今后实践的路子和研究方向。使他们树立参加实践活动的信心, 激发参与实践活动热情。
教师也融入了学生之中, 领着学生走到农场实践活动中去, 亲身体验黑土地文化的深厚底蕴, 去指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查阅文献, 去帮助在调查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社区服务中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 新的开掘与创新。在劳动实践中亲自体验、直接感受, 引导学生去革新去创造。在师生合作、互动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师生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团队。
我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是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 走进黑土地, 拥抱自然, 拥抱黑土地, 拥抱社会, 体验农场生活, 感受北大荒精神,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使假期的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8
一、构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活动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1) 交代活动, 学生自学, 熟悉会话为综合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在新授课伊始,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 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 由学生个人自学, 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做好交际语言的准备。
(2) 导入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 激发兴趣。教师设置一个活动情景, 引出会话内容, 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操练问答, 进行模仿。我们课堂中学习小组划分的形式有很多。第一种:也是较常用的一种, 同桌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 轻巧便于操作。第二种:4人小组。可由前后4人组成, 也可由相邻两对同桌组成。这种形式同样利于操作, 尤其适用连锁问答, 对句式的巩固操练有实效性。第三种:以桌子的一竖行分为一组。这种形式在单词复习中更具挑战性、复杂性。第四种:竞争学习也是合作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3) 开展实践活动, 交际互动, 获取知识。这是教学中的“交际”部分, 也是重点部分。以学生为主体, 即演员;以教师为主导, 即导演。小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能举一反三, 创设多种相关实践活动, 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提高了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二、探索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1) 优化交际环境, 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体验英语的意义与交际功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通过口、眼、耳、手、脑等多种身体部位去感知所学语言;通过运用语言的经历来体验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以促进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该语言, 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习得语言知识, 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真正做到知情合一。可以设计能抓住语言与活动之间的信息差,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具体感知语言, 从而达到自然习得语言的目的的教学活动。只有这种通过体验得到的语言知识才能长久保持, 才能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 组织英语实践活动, 在体验性学习中活化语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精心设计开放性活动, 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舞台, 将新、旧知识运用到不同的语言场景中去, 使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 并不断扩充自己的语言信息量, 达到真实、灵活运用语言, 探索实践语言的目的。可组织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农村田地里学习有关蔬菜的语言知识, 去超市购物练习如何用英语买东西, 为学生开英语生日晚会等。组织英语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真正地活化了语言知识,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3) 实施“生活英语”, 体验英语的实际用途。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 而很少关注这些语言知识和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忽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 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技能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课堂语言操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要尽可能地来自生活。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围绕购物、找人、春游等话题开展英语实践活动。 (2) 日常生活“英语化”。日常生活“英语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已进入我们的生活, 要处处留心观察英语, 养成事事、时时运用英语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英语、创新性运用英语的积极性。可开展收集电话号码、汽车牌照活动来学习运用英文数字, 收集国旗图样、世界著名景观学习英语国名, 收集服饰品牌学习英语字母, 收听国际台天气预报学习表示天气的英语习惯用语等活动, 使学生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与实际生活相接轨。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激发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 这一特性要求教师提供大量的语言操练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对话中感知、操练、巩固和运用所学语言。课堂英语教学坚持“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的原则。要多方位创设情景, 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各种形式, 反复从“听、说、读、写”各种角度展开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角色扮演, 对话交际。
总之, 通过英语实践活动教学, 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 而且学有成效,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9
在现代大学工科本科教育体系中, 现在仍沿革的是传统教学方式, 即以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 注重理论知识, 对实际应用知识的教育尚待深入。但是工科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注重的恰恰又是实际的应用, 其知识和理论也主要来源于实际。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走向工程、建设、机械、能源等产业领域, 对实际生产、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等的要求高。因此, 只注重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 再加以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现实操作能力等的掌握明显不够, 而对实际生产的了解等则相差更远。对工科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与提高, 是目前本领域的一大共识[1,2,3,4]。
工科专业本科课程一般需要讲解相关的工艺、原理、方法、测试技术等特点及相互制约关系, 为本专业本科生开展相关的研究、生产、开发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技能培养。因此, 学生知识的摄取途径除课堂由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基础知识、学生努力扎实的学习相关知识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是学生的实际生产意识、科学的研究技能的培养工作。但是这些与实际相关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单单靠在课堂的教学, 是远远比不上现场的生产或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快、记得牢、学得好的。而且, 只有让学生遇到了问题以后, 再去参考、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才会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永远都忘不了的知识[5,6,7]。
中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著称的著名重点院校, 在有色、冶金、材料等领域有自身的特色与长处。相关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 并配合学校政策方针、学院的相应配套培养方案的实施, 总结以前的实践教学经验, 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将常规教学实习任务与具体目标挂钩, 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下的实践工作, 重点大规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 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与动手能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现将相关内容及实施方式介绍并总结如下, 供各位同行讨论。
二、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实践能力训练
从2012年开始, 中南大学对所有本科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即对大类招生的学生在确定专业后 (大二第一学期初) , 经双向选择确定自己的本科生导师, 导师由系内各专业教师担任, 各个专业教师担任指导的本科生有数量限制, 本科生导师实行一贯制, 即从确定开始直至本科毕业, 无特殊原因时, 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不改变。在这一政策的带动下, 所有大学二年级以上的本科生都有自己直接负责指导实践与培养的导师, 让学生很快有了对专业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是学生从确定导师开始即有归属感, 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课题组, 由哪个教师直接管理实践训练。一般的导师都将为刚刚分配的大二本科生开展专业知识简介 (这一部分内容也由全系教师共同承担) , 然后即开始分配具体的实验或社会实践任务。由此, 学生在进入大二后即开始接触和认识到本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 获取相关的专业前沿信息, 也开始进入实际动手接触实验、操作实验过程, 有的还开始与实际的工程项目、工厂现场接触。这样一来, 学生将很快进入专业学习的角色,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 很快开始对本专业领域有初步了解, 这对即将进一步开展的认识实习提供良好的专业信息基础, 给学生提出了问题, 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开展认识实习工作。
本科生制是实施以后的创新训练、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只有实施了这一制度后, 老师才可以名正言顺的管理学生, 学生才可以理直气壮的向老师申请课题, 为后续的实验和测试提供基本的人员、技术和资金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还将每一个学生与导师的关系确立并紧密联系, 学校每学期检查本科生与导师的互动情况及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学习情况, 也检查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情况。这样一来, 学生有了明确的导师, 而且这一导师将伴随大学以后的三年学习过程, 这对学生来说有了明确的任务, 将可以实施连续三年的实验计划和任务, 这样也可以利用学生的部分课间时间, 也可以避免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问题。对于导师来说, 由于学生将实行一贯制的方式, 不用担心研究计划不连续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将自己负责的学生作为助手进行培养, 为其制定长期的研究计划, 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为学生的正常、健康发展, 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验能力训练
中南大学非常注重对本科生的创新训练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现已形成一系列连续、有组织的本科生创新训练模式。目前已广泛开展并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创新训练类型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中南大学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南大学“启航”创新训练项目、米塔尔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南大学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 以及各种面向研究生的创新项目吸引的本科生参与项目、各学院自行组织的创新训练项目等。每年学校向本科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单位内拨款就达3 000万元以上。一项有关中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赞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绝大多数学生 (不管是参与了还是未参与创新实验项目) 都认为开展和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很重要和有意义[8]。
如材料学等工科专业的班级, 每年向学校申报各类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一直都居高不下, 约在60%以上。更有学生反映说:现在班里几乎人人都在参与创新实验。这种情况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当然也归因于以前根本就没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也没有这些创新训练的机会。这样一来, 大部分的本科生在经过认识实习后, 就向学校申报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来。他们从具体的实验目的出发, 自行安排时间学习和领悟实验的原理, 在实验室中不断探索实验方法, 不断学习和训练实验技能, 使得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对科研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 同时也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正因为有了这些提高和认识, 甚至是带着一些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他们再进行现场的生产实习, 则是一种自我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带着问题, 学生们才会有意识的去学习、主动的学习、更多的提问、查资料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曾经在毕业的时候说:创新项目的负责和参与以及整个完成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让我认识到了我是适合做科研的。
学生在完成创新实验任务、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很多知识, 是不参加项目的学生根本想不到、也遇不到、更别说能解决的问题。如对XRD实验结果的分析、SAED斑点的计算、标示与分析等, 教科书上只举例一二, 对具体的实测结果的分析, 则只有通过本科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 找到不懂的地方, 或通过向学长请教、或通过查阅资料、或通过向老师提问等方式, 可以从中学习到大量的技术。也有的学生参与的是实际应用的项目, 他们能够学到的, 将不光只是实验技能和科学知识的运用技能, 还可以学到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 特别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合作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课程综合实验的训练
本科生的课程综合实验是在学生们学完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后, 指定一组专门的设计或实验任务, 要求在2周内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并提交详细的实验 (训练) 报告[9,10], 这一训练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末, 这个过程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和归纳性复习;将综合考查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下得到的动手能力训练培养、创新实验训练的效果、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等, 同时也对这一系统培养过程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实验训练, 学生可以多方面系统复习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也要求他们主动学习其他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 如实验结果的分析、科技论文的标准格式与写法、专业英语表达习惯方式等。
学生们在经过两周的综合实验训练后, 首次系统并完整的完成了一批实验任务, 虽然时间不长、实验次数不多, 但是给学生们留下了重要的科研工作模式的印象, 特别是可为本科生导师制下指定的实验任务、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的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重要的基础技能培训。专业综合实验训练是与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
五、基于现场实习的实践能力培养
本科专业的“三大实习”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的实践能力培养载体, 主要通过在生产现场的教学与参观进行学习。中南大学的教师把三大实习的板块与前述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任务等相结合, 实习过程与训练能力的环节相互穿插、相互补充, 达到取强补弱的协同效应。把本科生导师制度应用于实习过程则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分配具体任务, 从而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将创新实验训练的环节与实习相结合, 则将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和尝试;而三大实习则可为上述方式提供有利的平台, 特别是循序渐进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实际应用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初期。学生确定进入本专业后, 急需了解本专业的主要学习、研究内容是什么, 认识实习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们在与各自专业有关的各种工厂 (一般安排8~10家工厂) 进行现场教学实习, 让学生大体认识所在专业的生产、设计、研究范围、学习内容和重点, 让学生对本专业的领域有更广泛的认识。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下, 指定给学生各自的研究任务, 学生们将带着本科生导师指定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创新实验开展时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产品如何实现工业化、工业生产的设备与现实生产之间的差别等问题进行现场学习和自主学习, 改变了以前认识实习时学生没有意识的走过场的现象,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认识实习中的积极性, 带着问题看现场, 学生提问多了, 学习热情得到提高, 学习的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二)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前期进行, 是在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大部分必须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之后, 进行的一项专门的深入一线生产现场、以跟班、代班等方式实习、体会、学习的过程。本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本专业相关的高科技生产企业进行。
学生们在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 特别是学习了相关专业生产、设计与制造工艺等课程后, 对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的生产工艺有较清晰的了解, 但缺乏的就是实际生产工艺的知识, 也摩拳擦掌地想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进行结合。生产实习则是弥补实际工艺知识不足的有效途径, 是一次深入学习和深刻体会书本知识向实现生产工艺转化方法的过程。
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 通过这一实习过程, 可以让参与了长时间实验室设计、加工、实验、表征、工艺操作等小规模训练以后, 学生体会从实验室的任务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方法和途径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思考, 那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能否进入现实生产?需要哪些设备?需要哪些条件?将有哪些不同之处?放大的工业生产过程是否能达到实验室的水平?这样一来, 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常能够达到很好的现实生产方面的意识培养。特别是, 有的生产实习的企业就是与本校有科研任务合作的, 本专业的老师通过科研合作后, 向企业输出的技术将直接应用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诱惑, 因为他们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来了解科研为企业服务的过程, 可以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可能有的学生还参加过相关企业的科研任务, 再到这一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可以深入体会科研工作与现实生产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甚至还可以感受自己参与研发的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艰苦和努力。实习过程中, 学生们可以自主的向一线工人请教问题, 可以对工厂的运营模式、整体布局、资源配置等进行现场学习, 这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将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三)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只限于部分在毕业环节选择设计的学生, 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初, 是为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的现场学习。学生们在毕业实习过程中需要具体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具体设备选型依据、设备参数、工艺流程、设备结构、设备连接、工厂布局、平面设计、物流走向等具体参数进行详细了解并记录, 返校后根据不同工厂产量进行工艺、设备等的设计。要求学生们进行工艺参数计算、设计生产设备、工厂平面布置等, 并用CAD画出具体的图纸, 提交规范而详细的设计书。
毕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又一次大检阅, 需要用到大学学习过程中的绝大部分知识, 甚至还要自主学习一些课堂没有学过的知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人生规划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通过毕业及答辩过程的磨砺, 学生们可以掌握很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工艺的细节, 强化生产实习过程中的知识, 大大提高在专业工艺生产设计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甚至还需要经历承受一定压力的过程, 这些都将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成效体现与思考
在经过中南大学工科专业教师的大量工作努力下, 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术获得大幅提升, 具体体现如下。
(1) 近年来本校学生被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相关专业一流院校, 中南大学的学生能够在大量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除学生在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本身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能力培养, 具有优良的实验技能, 比未经过训练的学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能更快的参与到团队中来, 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新的任务, 这是任何一个研究院所、导师都看重的能力。因此, 学生们在顶级院校的面试中能脱颖而出。
(2) 经过创新实践训练的学生在本校的研究生研读阶段也有更优越的表现。因为在本科时即获得了扎实的实验、动手操作技能, 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 同样具有优于未经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优势。特别是, 当学生一直在某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训练, 在研究生阶段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时, 则有连续工作的优势。在导师的指导下, 这些学生在研究生一年级、甚至在本科毕业时即发表SCI英文研究论文, 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也对其他学生产生强大的正面带动效应。
(3)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懒惰习惯。而经过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的实践训练后, 他们可以懂得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的差别, 明白实际动手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不是一帆风顺, 特别是参与实际工程训练的学生, 则可能还会懂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更快的适应新的角色, 可以运用大学中学到的实际工作知识, 快速融入新的团队, 为自己的成长和在新环境中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中南大学工科专业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 不光要传授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三大实习、本科生导师指导、综合实验训练、参与创新实验训练等过程, 使大部分的学生获得了书本以外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贡献。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为学生的学业前途、工作发展提供了优异的平台。
摘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大学工科学科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 发现原有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水平与现代工科学生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的巨大差距。介绍中南大学工科专业本科教学与实践教育经验, 结合中南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度和大学生创新训练和专业综合实验训练, 探索并逐步改进教学过程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的内容和方式, 将有关制度的实施与“三大板块”的功能相结合, 分析了具体的运作方式和有效的配套方法, 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改善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际情况显示, 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获得了学生和外界的较好评价。
关键词:中南大学,大学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验,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军, 周克峰, 郭磊, 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4, 4 (12) :84-85.
[2]马雷, 马伟民, 张永明, 等.无机材料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33 (21) :81-83.
[3]陈曙光, 夏清, 叶昌, 等.《无机材料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生产过程创新导刊, 2007 (466) :18.
[4]王勇, 张旭昀, 孙丽丽, 等.“卓越计划”模式下材料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2) :178-179.
[5]何峰, 冯小平, 谢峻林.材料专业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2, 15 (2) :9-12.
[6]孟献丰, 甄美荣, 杨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无机材料工艺学”课程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 2011, 39 (22) :115-116.
[7]邓建国, 刘东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5) :132-133.
[8]黄阿霁, 崔云鹤, 肖格磊, 等.在校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可度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 (2) :113-115.
[9]吴音, 龚江宏, 唐子龙.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6) :257-258.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 篇10
一、以基地为依托, 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 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 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结合实际, 确立了《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旨在通过劳动实践基地, 指导教师合理组织并采用多种活动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提高。
(一) 采取分级管理模式, 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基地菜园18块菜地都分配到每个班级, 每个班分为4个小组, 轮流管理。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基地的打理、翻耕、播种、浇水、除草等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完成, 要求学生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 并做好观察、记录蔬菜生长过程, 及时总结经验。
(二) 开展行动研究, 上好研究课
我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 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认真听取学生意见, 积极进行总结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 概括出研究结果, 形成教学反思, 引发新的问题, 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突出指导性。从沙地整理的要求、栽种时要成线、对称、品种种植成片、完工后工具收集摆放等方面加以引导,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方面, 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一次菜地负责人在几次喷药后发现没有效果, 蔬菜一天天枯萎下去。我知道后, 随即组织学生观察、探索, 终于弄清是蜗牛在作怪, 于是学生就去找消灭蜗牛的药剂。虽有但很难买到, 于是又另想他法, 最后根据蜗牛的生活习性, 利用早晚的时间捉了几天, 使蔬菜长势逐渐好转。
二、加强过程指导, 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教室外才是小学生能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不要把上课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劳动实践基地的创建, 更便于学生在种植、观察、体验、交流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蔬菜基地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对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活动,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 种植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期管理、种子收藏等生长全过程的栽培管理技术。教师可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达5个月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 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 实现教学资源互补之目的。
例如, 在进行地瓜“翻秧”的教学实践时, 开始学生们争论不休, 因为有的学生说不用翻秧, 有的说必须翻秧, 否则就会影响产量。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我让学生多咨询农民再下结论。几天后, 学生进行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在水分充足的情况, 茎节处有次生根生成, 次生根能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 从而造成红薯产量低, 在这种情况下, 红薯藤蔓就要经常翻动。而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 要少翻动或不翻动红薯藤蔓, 让茎节处的次生根生成, 为植株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这有利于植株生长和生存。学生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后, 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翻秧实践。
(二) 形成良好品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卢梭曾说过:“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的, 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特殊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育意志、提高素质, 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 能增强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 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 学生能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 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实际体验, 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以及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强化等。在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区、稻田、鱼塘、瓜架棚区、花卉种植区的劳动实践基地, 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探索, 促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 综合实践基地使学生看到了蔬菜作物从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在培养了学生劳动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能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 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并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特色化育人之路。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 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给学生一个锻炼平台, 让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从而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既能培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0-01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对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次发现已有知识并重新组合已有数学知识,而“综合与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打好创新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提问。学生如果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学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甚至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质疑意识,产生思维动力,打好创新的基础。
教学时,笔者先用课件播放“南京青奥会”男子100米和400米的决赛实况,并适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播放结束后,笔者问学生看了两段比赛视频后想提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100米和400米比赛的起跑线不同?”另一位学生立即补充说100米比赛的起跑线相同。第三位学生提问:“为什么100米比赛时跑道起跑线相同,而400米跑道的起跑线不同?”此时笔者顺着学生的提问追问学生:“如果运动员在400米比赛中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公平吗?”参加过赛跑的学生很快就说里面跑道的人跑得比较短,不公平。于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怎么确定他们之间的距离”等问题。这样通过创设运动员比赛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抓住创新核心
创新贵在“新”,对学生创新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具有洞察力,而学生的洞察力就存在于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简单地说,独立思考就是遇到问题不找别人要答案,也不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找答案,而是用一种全新和理性的视角去解决问题。只有抛开已有答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才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学生才可能创新。
学生观察跑道结构图后,经过认真独立思考后,有的知道了跑道由两条直道和两个半圆形跑道组成;有的经过测量,发现直道长度是85.96米,第1道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此时,笔者提问道:“知道了第一道半圆的直径,怎么求第2道半圆的直径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的认为求第二道半圆的直径要用第一道半圆的直径加跑道宽;有的认为第一道半圆的直径加两条跑道的宽才对。很快,学生就开始思考怎么求第3道半圆的的直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促使他们独立思考。“为什么”是追究原因,“怎么办”是提供对策。只有弄清原因,学生才能想出新问题和新方法,从新方法中选出最优方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向问题的更深处进发,初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感悟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即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概括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并反思活动过程,就有利于自身形成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发展性体验,有助于学生感悟创新方法。
学生猜测的第2道半圆的直径答案不同,需要进行验证。经过交流,学生发现第二道直径长度=第一道直径长度+两条跑道的宽;解决内圈第1条跑道的长度时,学生自主列式计算为72.6×3.14159+85.962≈400m;如果第1道的起跑线设在终点线,计算第2道的起跑线时,学生猜测要比第1道前移一些,前移长度用第2道的全长-第1道的全长,用计算器计算后发现结果是7.85m,即相邻外道全长-内道全长=前移长度;猜想第3道的起跑线怎么设置时,有的学生猜想应该比第2道前移7.85米。经过计算验证,学生发现猜想正确。最终,学生顺利概括出计算跑道前移的数学模型——“跑道宽2π=相邻两条跑道的差”。学生在反复猜测—验证的活动过程中,不但充分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逐步建构了数学模型,感悟到创新的基本方法。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篇12
用这个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也可以评价他人, 对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呢?这个问题是我在1997年提出的。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2000年9月起, 对“培养师生创造知识的能力的研究”, 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所辅导的学生王锰的《何处建站更合理》一文在《数理天地》2002年第六期上发表。所辅导的学生李灵超的《在计算器上发现的规律》一文在《数理天地》2003年第八期上发表。这两篇论文在200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获省三等奖和一等奖;2007年所辅导学生于震的“一箭重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二等奖。
学校制定了《大庆27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活动计划》、《课程管理制度》, 使课程能够顺利地实施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2007年9月1日起,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综合综合活动课程。08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09年9月1日起, 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这一课程。初一、初二年级只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研究部分。
2007年11月27日, 校教研室召开了全校教师参加的会议。会上, 我传达了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会的内容。介绍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
每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后, 给高一每位学生的家长寄封信, 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信上有校长的签字并盖有学校的公章。请家长看后在回执中签字。让家长对这一课程有所了解,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家长们表示支持。
因为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前都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 所以, 我校把课程目标定为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了解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一课时。每学年第一节课上, 我向学生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开设的方法。举例说明培养世界顶尖级人才的方法, “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还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还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第二节课中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我校只搞课题研究。一个学年中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向学生宣布课程实施计划。
做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分组——确定课题——聘请导师——申报课题——制定计划——实施研究——结题交流——评价。9月, 学生自由分组, 1~8人一组, 推荐或自荐组长。对在一个月内还没有分到组的学生, 我就用抽签的方式给这些学生分组, 也用抽签的方式确认组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组。10月, 分组后,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课题。课题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中任选的一个问题做为课题;学生自主聘请课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者老师。填写课题申报表交校总课题组审批。11月, 接到项目通知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研究计划。12月1日起, 学生按计划自主实施研究。第二年3月, 学生自主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4月, 交流。以班为单位开论文答辩会。学生当众宣读自己小组的研究论文后, 回答听众的提问。5月~6月,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评价法。分为A、B、C、D四个等级。A表示优秀, B表示良好, C表示合格, D表示不合格。在实施过程中, 每一任务提前或推迟几天完成都是可以的, 但一定是要真实的, 发现弄虚作假的要求学生重做。
高一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5个学分;高二年级做一个课题, 满分得10个学分。
严格进行课题的管理, 教务处对每个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资料都存档备案。
07~08学年里, 高一年级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由学生自由分组, 共分了20个课题组, 每组研究一个课题。08~09学年里, 高一、高二年级, 共有45个课题。2009~2010学年里, 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 共有90个课题。
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对高一年级的新生在开学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军训得到2个学分, 学生参加校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参加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满25小时的得2个学分, 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部分。学生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累计50小时的得2个学分。
学生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社区服务活动表”交班主任考核评定成绩后, 交教务处备案。
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可以常态化实施的。
甘校长经常过问课程的开设情况。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亲自到班级听课, 耐心地指导, 受益非浅。
学生、家长、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开设这一课程的重大意义、内容、方法都比较了解, 统一了认识。
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 学校在进行月考时占用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时。课时占就占了, 也不要求补上。考试前的几天里研究性学习课就让给学生自习。
尊重学生的选择。向学生说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课上, 学生可以对古今中外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或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或质疑。给大家时间、空间允许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课上学生可以发言, 也可以做作业, 复习、预习学科课程的内容等。决不能因为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而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学生做课题研究可选的时间是每周一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要尽量少用时间做这件事。可选的场所是班级内、校内班级外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理化生实验室等、校外可用的场所。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但同时只能有一人发言。学生选择在校内班级外活动需得到班主任的同意。选择在校外活动需得到家长、校长都同意。以有家长、校长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的协议为准, 把保证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头等地位。
摘要:人才分为四级, 即市县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世界级人才。培养世界顶尖级的人才的方法是“不要迷信权威, 因为权威有错;不要迷信老师, 因为老师有错;不要迷信书本, 因为书本有错”。用这一方法使两名学生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三个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一、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08-16
大学生综合能力08-26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10-24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08-10
引导自主实践,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08-18
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论文06-26
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08-08
安沙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报告09-24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