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能力

2024-08-26

大学生综合能力(通用12篇)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1

本世纪,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国内形势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流在稳步中前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西部开发的大力实施,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情况良好, 硕果累累。这实质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 我们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关键重在科技, 科技的进步重在人才, 人才的培养重在加快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面对巨大挑战必须把握良好机遇, 面对新目标必须加强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切社会组织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加快我省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必须得在理论上创新, 在实践中突破。贵州交通不便, 山路崎岖, 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我们怎样来实现理论创新呢?第一, 明确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理论是为实践作指导的, 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第二, 响应机遇, 勇于挑战, 在机遇中不断挑战, 在挑战中赢得机遇。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 伴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 我们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不断突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育必须深入到同学中去, 再从同学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更新。实行“深入———反馈———再深入———再反馈”的形式, 切实到位。

通过这一形式, 让学生切身了解到更多的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办学方向等情况, 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明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进一步形成竞争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 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才能更好地去面对西部开发, 西电东送等机遇。这一流程中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之源是客观现实, 结合贵州省情, 只有抓住本质, 认清形势, 才能在因变而变中提高因变量的响应性。

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沿着小康目标, 在新世纪取得新成绩, 加快贵州发展

目前, 贵州的教育水平相对不高, 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国民总值总体滞后, 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低, 如何在全国性人才战略中有所突破, 充分利用本省人力资源是关键。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贵州这样一个西部省区就应该重视。学生所学和行业所需不一致和不相符是一对矛盾, 一方面行业认为学生能力不好, 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能随行业而学专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对矛盾, 就得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真正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 学生干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们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的, 我们立足这个实际, 深化教育改革, 使我们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按照小康目标要求, 我省教育必须做好几件大事:第一, 建立更加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学校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第二, 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学生干部中90%以上是民主的反映, 代表着广大的同学。运用学生干部的代表性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特别是近年高校扩招后, 学生干部的代表性作用尤显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第三, 我省要办出一些接近和等同于全国一流水平的学科, 增强竞争实力。高等教育要围绕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 让学生以“学得到, 用得上”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 形成“高校———人才———社会———高校”的良性循环模式;让我省高校在“以服务求支持, 以特色创优势, 以作为谋地位”中取得新的成绩。第四, 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特点的终身学习系统。使各个阶层人员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时段, 贯穿于人的一生, 终身学习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总之,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事实求是, 与时俱进, 结合实际, 科学制定高校战略发展规划, 在新世纪取得新成绩, 实现新突破, 加快贵州发展。

三以学生干部为点、广大学生为面, 构筑学生综合能力城墙, 为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高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工作上, 学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与外界不停地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开放系统, 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及时创新,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自身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 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持问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 在学生工作中尤为重要。我们怎样把握这个重要问题, 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以变求变———高校工作的必定规律

社会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特别是敏感的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及时分析学生本质变化及反映出来的特点, 是应变的基础和前提。正确认识我校学生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势在必行。广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学校由国家“统”和“包”的办学模式转变为面向市场办学, 学生自主择业的办学模式。等价交换原则必然冲击着母校观念和师生关系, 情感上的母校观念被亘性母校观念所代替, 字法观念的师生关系被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所代替。如果不注重这些变化, 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就会偏离。纵观学校的学生情况, 学生的利益观相对明显, 对学校关心甚少, 综合能力不高, 自主自由的愿望增强, 自强自律的能力不足等,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学生不愿听老师上课, 学生毕业或假期不愿回家的增多, 光天化日下拥抱的男女偶现大道, 英语过级率极低, 突发事件有所明显 (如新生砸酒瓶) 等, 这都反映学生在适应时代, 走自主、自立、自由之路上存在着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 运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扩招的需要,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势在必行。一则学生干部是学生的代表, 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 便可以好好的沟通;二则学生干部充实着每个班级每个点, 更好地涉及到每个面, 可以代表最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

2创新———高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世异则事变, 事异则备变。面对学校学生工作的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 创新管理工作是必然的选择。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做到四个创新。

(1) 思维创新。我们不能否认, 学校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学生, 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高校工作的客体, 应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当我们一提到高校学生时, 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学生素质太差, 太难管, 不服管, 没有考虑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定位。培养适合时代的合格人才是学生工作和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同时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转变“为学生上课”的观念为“为学生服务”。整个过程中要求采取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价学生, 抓住本质看学生, 切记用过快或过慢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学生。

(2) 制度创新。学生变则思维变, 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变。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规则的总称。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证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学校应加大学生干部与学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方面的制度创新。可以对学生干部实行“定量积分制”, 在学生中实行“弹性积分制”管理, 以激励学生干部与广大学生的点与面的作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 组织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既要求具有符合自身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 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 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学校近年来均以适应为主的学生处、学生科管理方式, 但近几年,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强, 以前的形式显然不能适应需要。比如学校在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政策中, 有极个别同学徇私, 这其中不乏有学生干部的意识不正确。在这种时刻, 学生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大公无私的奉献和暗箱私包的利己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干部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

(4) 教学创新。“教学”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结合体, 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紧。我们可以采用企业与学生之间合作的上课方式, 即学生到企业单位上课或企业派人到学校讲课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就业的了解, 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如何采用新对策;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结合省情, 让学生明确省内经济形势新动向, 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这期间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先头作用, 企业不可能容纳很多学生, 我们就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特别是学生干部中的党员作用。在近年的高校毕业生中, 签约的毕业生80%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自己多元化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把考评、奖惩、助学金发放、学籍管理等下放到各院系, 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完全利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利用学生干部“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以此形成各院系竞争机制, 调动各院系教与学的积极性, 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向上。

纵看学校, 省委、省政府的一些重大战略发展思路和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综观贵州, 西部开发、西电东送为我省高校培养和利用人才提供了崭新的机遇;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我省高校教育体系, 不断创新, 不断发挥高校学生干部作用的创新以适应高校扩招与发展。使我省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有创新、有突破、有作为, 增强综合能力以期为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2

合素

史磊

经济

贸易分院10营销班

2012年7月6日

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经济贸易分院史磊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能否称之为“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人才 人格魅力 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世界性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里,需要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全国十多亿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一到人均却都排在世界倒数几位。但有很多国家资源不多,甚至很贫乏,却很发达,如日本、瑞士、瑞典、新加坡。资金可以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地 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认识、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的品质,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1科学素质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2道德素质 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3劳动素质 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4交往素质 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 发生交往的。”

以上素质构成了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大学生将来认识、适应、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所需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将这几种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促进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4、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

五、人格魅力的作用

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六、总结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2-01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巧妙置疑,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故人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来置疑。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巧妙置疑,设置情景是触发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1950年土地改革时中央政府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2)三大改造中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土地所有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又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学生逐题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我又追问。综上所述,概括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意见终于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体现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新的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驰骋想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机动灵活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做小游戏、歌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创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授《民族团结》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提纲:搜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准备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由于有了精心的准备,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所学。有的演唱蒙古族的歌曲,有的讲述藏族的宗教法事,甚至有些同学竞穿上了维吾尔族的服装跳起了新疆舞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 鼓励学生置疑,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句名言道出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置疑问难的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首先要鼓励学生置惑,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满足,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条,要勇于置疑、勇于创新,勇于想象。提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置疑发难。例如: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精心准备了教案、课件,可是在上课不久,学生竞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我及时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又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反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不要人民当家作主?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又顺利地过渡到四项基本原则上来。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与尊重,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愉快而轻松地享受创新所获得知识。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例如:在一堂综合复习课上,我有意识地将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评价,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称前者为民族英雄?而称后者为抗金名将?同学们满脸茫然,于是积极讨论、探究。当他们释疑后,我又追问: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化深奥为浅显,争相回答:看主流,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要准确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巩固了知识,传授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运用多手段,采取新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87—92.

谈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4

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商用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只有掌握了英语,我们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因此,加强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1 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传统的听说法和翻译法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记,并配合做大量的机械性练习。这样的教学,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为此,许多学校尝试由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但由于大学英语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却大多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适应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这种现状应切实的改变。

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对策

2.1 处理好五种技能关系

根据外语教学特点,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听和读属于输入(input)。说、写、译是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属于输出(output)。我们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增加他们的知识输入量,才能促进他们的语言输出。换句话说,只有对他们进行大量的听、读训练,才能提高说、写、译的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要平衡发展,片面强调任何一种都是不科学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将“阅读”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听说”,以至出现了重语言能力轻应用能力,使得输入输出本末倒置。

2.2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隋铭才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片面强调任何一个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教与学的统一点就在于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学到全面的知识,真正的技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得”(learning)+习得(acquisition);“学得”理应超过“习得”。这就说明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主体意识,使他们谙熟学习策略,勤听勤写,增加知识积累,参与语言实践,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已有的语言知识转换成交际能力。

2.3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0世纪初以来,英语教学法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外,对外语教学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听说法,认知法,暗示法和交际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如果我们能够扬长避短,结合起来,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提倡分组活动,合作学习

以前大学英语教学是以阅读为重点,多是大班上课,有的班甚至达到一百多人。而现在以听、说、读、写、译为重点,侧重听、说的教学条件必须做到小班授课。要想在一所大学使所有的班级实现小班上课是很不现实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是把大班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当然,这个小组可大可小,有些活动可以在同桌间展开,比如:对话,互提单词,互背课文;有些活动可在大组间展开,比如:role-play,段落提问,文章讨论,主题辩论等。

2.5 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又要注意预习,学习,练习,复习的衔接;既要抓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性;还要结合语言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说,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有待于广大大学英语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

2.6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老师课前可以利用自己的条件搜集相关的主题式阅读材料、同义词汇链式学习、延续新闻、焦点热点报道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同主题英语词汇的出现频率,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兴趣阅读中,巩固和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实现自动化的语言应用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当学生具备了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后,并不意味着学会了交际。语言的综合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交际能力不是综合能力的必然结果,也即:综合能力≠交际能力。它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要完成交际目标必须设计出基于交际内容,交际需求,交际规则的课堂活动模式。否则,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谈。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英语知识,具有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懂得交际,才会最终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隋铭才,英语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吴松,教育与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3]刘大军,英语教学简论,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展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寻找春天,感悟季节的变化。

农村的孩子,对季节的变化,从父母那里或多或少有所感悟,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春天”一词,还只是课本上的认识,很少有父母带孩子去踏青。当老师带孩子去校园里寻找春天时,孩子对“春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综合汇报时,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有的说春天是小花、是小草、是蚂蚁、是辣辣英、是树叶……。在这次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使学生有了自主探索欲望,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感悟中寻求,在探索中发现。春天就在孩子的心中。

运动会让我信心百倍,神采飞扬。-----我是运动会的总策划者。

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常常谈论体育明星,说起奥运会、大学生运动会,他们为之叫好。体育精神已经在他们心中萌芽。这次学校的春节体育运动会,我让学生来操控,学生跃跃欲试。当我宣布以小组为单位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说你们才是这次运动会的主裁者,他们情趣高涨。他们模仿奥运会来策划,还请体育老师当他们的顾问,一切正在进行中。一个星期后,在班级汇报成果时,他们一个个流露着喜悦的表情,好像我就是这次运动会的主宰者。一切我说了算。汇报中他们的程序合理,但运动员誓词、班级运动员入场时的广播词等,用词欠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运动会的程序胜券在握。有了勇气,有了胆试,更拥有了一份自信心。

在角色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我是一名小记者。采访邻居中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寻找高尚的品质,写成稿子。在汇报总结时,学生找到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事迹,他们的行为着实高尚,值得我们去学习。但在采访中也发现了卑鄙的行为,不孝敬老人,继母虐待孩子的等等。这次采访,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人,自己就是小记者,我无所不能。我要去发现,我要去倾听,我要去记录,为他们去呼唤一切。

手抄报,我的心声。

手抄报的要求是:根据单元主题来设计,(或语文课或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现象呈现。每周一期的手抄报,学生要排版,搜集资料,撰写稿件等才能完成。要想办好一期的手抄报着实不容易。他们在排版中运用到绘画能力,色彩的使用,搜集资料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筛选能力,撰写稿件写出了他们的心声,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手抄报让我无所不能。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块沃土。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综合实践活动之路,虽然布满了荆棘,但这是我们成为栋梁必经之路。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综合能力 优秀生 困难生

在以往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只要学生学习刻苦,求知欲强,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遵守纪律等,就能给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会让我们担忧,我们就会认为他们是“优秀生”,为此也就会忽略对他们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大部分“优秀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困境,成为“困难生”,怎样才能更好的转变这种局势,让我们的“优秀学生”真正成为就业单位的“热门生”呢,下面我结合我的班主任工作过程谈点我的做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案例背景:

我班的李XX,身材较矮小、成绩优良,作为班学习委员,能顺应老师要求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完全服从型,缺乏主动心态),遵守校纪班规,是典型的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可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培训经理唐长军认为,企业录用大学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并愿意做一些繁重的活儿增强企业活力,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心态则很难得到企业青睐。只由此便可见李同学并不可能是企事业单位眼中的“优秀生”,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那很大可能这“优秀生”毕业时就属“困难生”了。

案例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大学生就业资料显示,目前企事业单位并不太在乎在校学生各科成绩是否优秀,他们认为学习成绩与工作是不完全成正比的,在公司用人经验中发现,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一般比较死,而中等学生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新人,适应力和理解能力更强,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可见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为感兴趣。为此为了让李同学就业时能成为用人单位的“热门生”,我便决定从学习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他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他的就业竞争力。

对策:

一、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大学学习的分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窄、越来越专业化,这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不管什么专业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实践中都有许多共同的事情要做,而且许多方法和认识也是相通的,所以在尊重他良好个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自主发展,自我挖潜,注重培养他的求知兴趣和实践探索精神,鼓励他要兴趣广泛而不单一。利用阅读舞台,通过向他推荐:《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书,教给阅读方法,引导他课外阅读,满足他的求知求新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让书籍充实着他年轻的心灵。特别是在阅读会让他形成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让他在自我比较与反思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或是投入到自己喜欢阅读的类别中去,在阅读中升华情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通过班会或其他方式使学生了解与其專业工作有直接关系的社会生活情况,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培养其组织与管理能力

魏书生先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作为学习委员,我首先引导他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每学期指导他至少2次自行组织全体班干部或部分学生分析总结我们班当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出相应的措施或对策,我只在事后对他们的措施或对策提出意见及建议,然后再由他具体落实执行;并要求他自行组织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最后我对他的工作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及提出改进对策。通过这一系列的锻炼,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及沟通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加强。

三、发掘学生特长,鼓励其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参加班级、学校活动,锻炼自己动手、动口能力,为不久要踏上社会打好基础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所参加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大学生形象大赛及小论文大赛、校文艺晚会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他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予他自己更强的自信心,提高了其沟通能力及策划能力。

四、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和社会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校大学生往往对社会的了解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与期望。一些企业存在急功近利倾向,对应届大学生往往表示出冷淡,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心态不好,角色转换慢,适应期过长,他们在录用和挑选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曾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纪律性强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要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正常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鼓励李同学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专兼职在内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的引导下,他参加过家教服务、运动场馆的管理员、4S店的销售员、接待员、理赔服务员等职位的兼职,而这些兼职,不但给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还能学到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

“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通过李同学自身的努力及教师的悉心栽培,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比别人更多的就业优势,还没毕业就接到了几个单位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与专业较为接近,又富有挑战性的医药销售职位,目前从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由于他为人谦虚,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与人沟通,工作积极主动,组织能力强等优点,很快适应了新单位的工作,在单位很受好评,现公司老总准备把他培养成分公司经理,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7

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培养大学毕业生艰苦奋斗和爱岗敬业精神

近几年来, 随着水电行业的迅猛发展, 水电施工企业需要更多的人才, 所谓人才, 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而且政治上一定要过硬。必须要具备艰苦奋斗和爱岗敬业精神, 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批大学毕业生虽然经过高等教育, 但走上施工岗位以后, 必然会碰上许多困难, 产生各种思想畏难情绪, 影响了工作, 有的甚至讨厌自己的岗位和行业, 最终离开单位后, 找所谓轻松的工作, 不从事自己所学的水利水电专业。还有的思想上有了种种想法后, 出工不出力, 在工地上混日子。诸如此类问题, 必须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排除一切思想障碍的毅力, 培养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 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不断的提高。

鉴于达到这个目的, 水电施工企业各级联动, 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生上岗前, 企业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岗前教育, 着重在政治思想上进行教育。使他们上岗后, 思想上尽快适应项目现状, 这样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更要针对性地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得到健康地成长。

2 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当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 不可避免的要与企业员工打交道, 这个过程就是沟通协调的过程, 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并产生一致的行为。积极的人际交往,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精神愉快, 情绪饱满, 充满信心, 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是大学生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大学生情感丰富,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讨论理想、人生, 诉说喜怒哀乐。通过人际交往, 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 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并产生对集体和员工和同事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 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 促进身心健康, 更愿意为水电企业服务。通过人际交往, 大学生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 使自己丰富经验,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3 加强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

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企业, 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 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通过对水电企业的调查, 大多数水电企业认为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 且相关程度达80%以上, 在水电企业任用大学生时, 他们是认为专业技术能力比较重要, 会优先考虑这方面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企业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不断学习充电, 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生产施工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看施工图纸、做技术方案、写施工措施、会设计图纸等。要通过努力尝试新思路和新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要注重拓宽知识领域, 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水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有选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 从而不断充实学习内容, 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以弥补单一学科在知识体系上存在的不足, 更好地适应水电施工企业的需要。

激发大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的企业管理, 绝不是让大学生消极、被动的适应企业, 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更大程度的调动每位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关爱大学生的成长,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我们企业的各个层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毕业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以及不同的培养方向, 使之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样企业的每个岗位都拥有合适的员工, 每一个员工都找到了合适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努力为他们创造发展事业的平台。

(1) 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专业要求, 学以致用, 针对专业安排工作。比如学管理的, 就尽可能充实到机关的经营科、工程管理科中, 学机械、电气的安排到设备科、维修或其它技术性强的岗位。同时, 还根据各自的特长予以调整。

(2) 极力倡导干一行, 爱一行, 岗位成才, 对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大学生给予重奖。让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不少的大学生在水电企业支持和扶植下, 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 知识面不断扩大,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生产一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

(3) 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关心。施工一线客观上工作、生活条件较艰苦, 企业在吃穿住行方面都要去关心他们。这些方面做好了, 大学毕业生一定会感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

(4) 人才选拔使用上敢于打破常规, 大胆使用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工作摆上战略位置, 采取了重文凭更重水平, 重资历更重能力, 坚持“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对那些基本素质具备的大学生, 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早压担子早成才;对看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大学生, 不受学历, 任职年限的束缚, 敢于破格提拔大学生使用。

5 教育大学生正确定位, 在实践中发展自己

大学生要想立足企业, 就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即自己的真正专业特长。那种“有了文凭就有饭碗”在当今已行不通了, 文凭绝对不是敲门砖。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理性化, 企业不只看文凭, 更重要的看你的工作热情、干劲和实绩, 高学历不一定产生高效益。企业教育大学毕业生必须有人贵自知之明精神, 自己是块什么知识能力自己心中有个数, 使他们做到既不能好高骛远, 又不能急功近利, 不讲实绩, 偏面追求工资待遇, 也要客观地看到水电企业存在的不足,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 找出差距, 正确定位, 才能进步, 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6 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的水电企业要善于发现大学生才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真正意义上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 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做到知人善任, 取长舍短,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大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推动力作用, 做水电企业的接班人。

摘要:水电企业面对招聘来的大学生, 要通过怎样的培训,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做水电企业有用的人才。文章分析水电企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提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路和建议。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8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不断变化.在这样人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使其综合能力与社会接轨,“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成为了独立学院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科学计算,构建出可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帮助其树立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二、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评价目标的实际需求,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方法将评价总目标分解成多个评价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间存在的联系分组构造层次评价体系,将综合问题层次化;然后将同一层次中的评价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各评价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各层次评价指标因素的组合权重,得到一个量化的数值,从而得到各评价因素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先后顺序[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构建层次结构图;

2. 根据标度理论,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

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对判断矩阵A进行修改.

4.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2]

(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与步骤

模糊综合评判法[3]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的综合评判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即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价总目标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楚、系统性强的优点,能够较好地解决抽象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用于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当考虑因素很多,造成权数分配难以确定或各因素的权值都过小时,可将评价指标划分层次,采用二级甚至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如下:

2. 对每一个因素集Ui,分别进行综合评判.设V={v1,v2,…,vm}为评语集,Ui中各因素相对于V的权重分配是

若~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则得到一级评判向量

3. 将把每个Ui看作一个因素,记为

K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判的实证分析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等级的建立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调查评价问题.随着对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及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要素.相反,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为此,独立学院更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4].

本文以江苏泰州某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依照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出一套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建立如图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相对重要判断尺度,通过两两指标间的重要程度比较,依次构造各层判断矩阵A,A1,A2,A3,A4.

并分别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时,运用和法公式计算得,

一级指标权重为

二级指标权重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划分评价等级,给出评语集

V={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差}.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以子因素集U1为例.

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来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同理,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由此可得二级综合评判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数值最大的评语作为综合评判结果,可以得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四、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能力考察的衡量指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层次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多层次评价.通过本文的调查、建模和分析,得出结果: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高要求的当今社会,独立学院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模式和计划中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赵焕臣,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李玉秀.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文史博览(理论),2011(6):77-84.

[3]司守奎,孙兆亮.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9

1 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现状

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模式, 要求对学生自身的评价标准是各门文化课成绩的考核, 部分贫困学生的学业优势遮盖了心理的劣势;而在大学时期, 则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测评。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贫穷、边远地区, 受当地文化环境影响和教育条件的限制, 贫困学生普遍都高分低能, 除了学习成绩, 在其他方面 (如知识面、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就逐渐地暴露无遗。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 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 难以悦纳自我。[1]

1.1 贫困导致综合技能缺乏。

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经济实力有限, 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面狭窄, 导致贫困生自身技能单一, 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固。当前由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不断提高, 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要求已经成为招聘录用人才的考核指标, 在面试求职方面, 贫困学生的腼腆怯弱导致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造成与其他同学之间在择业上的不平等。

1.2 贫困导致心理能力缺失。

法国诗人、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可见,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对人生是至关重要的。贫困学生由于长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 除了物质层面上的贫困, 更多的表现在心理精神层面上的贫困, 长期自卑和自我封闭, 导致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不愿意过多展示自己, 容易产生出自卑、孤僻、敏感、焦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态, 难以达到真正的独立。方黛春认为,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突出、交际能力比较弱、学习压力大, 学习成绩不理想”。[2]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比一般人强得多,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不愿向别人袒露贫穷真实的一面, 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 对前途和未来看得异常悲观。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和较强的心理适应承受能力。

1.3 贫困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偏低。

在人际交往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为了维护自尊, 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没有勇气或不愿意参加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 放弃了在其它方面发展的机会, 认为改变现有的家庭贫困状况是自己的首要任务,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闷头读书, 封闭自己, 在人际交往过程和群体生活中, 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 即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 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 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常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 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常以失败告终, 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2 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从根本上讲就是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应当从逐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着手, 帮助这一年轻的群体走出理想与现实碰撞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的误区, 使他们成为21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3]部分贫困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如果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和荣誉, 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 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 很容易就会出现为工作而上当受骗、诚信缺失等事件, 破坏了校园的稳定安全, 引起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紊乱, 造成校园的不和谐状态。各高校要认真处理对待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关系, 确保形成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

2.2 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继承党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高校而言,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实现高校协调、可持续发展。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要真正地解决贫困, 除非我们能更普遍地确信在人身上———因而也在穷人身上隐藏着种种能力, 这些能力对那些知道如何使用它们的人来说是用之不尽的财富。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与其他生活富足的同学相比明显偏弱, 高校有必要采取多项措施, 提高贫困生的综合技能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尽可能确保贫困学生能够稳定就业, 促进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对策与思考

高校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高级阶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 学校应根据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方面能力水平, 注重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采取多种措施全面解决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问题。

3.1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效结合。

面对贫困大学生的“双贫”现象, 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 也要帮助他们进行精神脱贫。引导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消费观”, 多数贫困学生都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美德, 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着攀比心理, 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部分贫困学生存在着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要进行思想上的疏导, 引导克服逃避思想, 教育学生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贫困, 采取积极的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要加强自立自强的人格教育, 鼓励贫困生积极走向社会, 面对现实, 敢于参与实践, 自主创业, 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走自食其力、努力拼搏的道路;自我接纳, 接纳现实, 接纳自己, 以乐观、坚强的态度正视自己的困境。

3.2 助学与育人有效结合。

进一步完善学校现有的“勤、奖、贷、助、减、补”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充分发掘每一个要素的育人功能, 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 减轻部分经济压力,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学校的关爱, 并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拓宽与社会的接触面, 提高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自强自立精神, 坚忍不拔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

3.3 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 人人都有“隶属与爱”的基本需要, 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集体的接纳和关爱。贫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自身的发展和成才, 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与帮助, 社会学上认为, 邻近性、交往频率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发展的因素。[4]从学校的层面上看,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包括文艺活动、体育运动和各种学术活动等, 为贫困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增加贫困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 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丰富贫困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锻炼贫困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班级的层面上看, 要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各项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帮助每个人认识到团结的作用, 引导学生互帮互助, 和善友爱, 使贫困生不受歧视, 富裕生不感到优越, 形成一种平等团结和谐的气氛。从宿舍的层面上看, 宿舍是一个特殊的团体, 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娱乐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使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培养乐观上进的性格, 锻炼能力,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改善适应能力。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指导和资助工作,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鼓励他们勇于实践,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应对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自强、自立意识, 走“实践、奉献、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1) .

[2]方黛春.高校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中的功能及实现探索[J].新西部, 2007 (22) .

[3]曾庆璋.析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教育[J].前言, 2004 (5) :103-106.

大学生综合能力 篇10

1 英语实践教学重点

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弄清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实况, 总结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二是提炼出影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分析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三是以“开放式”教育为指导, 创建适合大学生英语教育发展的路线, 保证职业教育机制的优化改进。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况出发, 准确地发现英语教学缺陷[1]。本次研究还将深入分析影响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因素, 从主客观环境作出双向分析。重点在于英语教育的开放式改革, 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指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经历, 拟定一套适合本国大学生英语教学发展的对策。

2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依据

在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大学生与时代接轨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背负着更多的责任, 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更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树立了人生目标, 更将理想具体化, 指明了奋斗与前进的方向。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根据其职业规划需求, 以未来职业走向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笔者参照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进展, 结合市场英语人才需求实况, 拟定了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的方法:

2.1 以专业基础为依据

大一要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大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能力;大二要提高专业技能, 通过公共英语四级, 公共英语六级;大三大四则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使其利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岗位实训、人际交流等方面灵活应用。在此期间英语学习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层面, 同时应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并努力培养职业素质, 提高日后竞争力。总言之, 大一大二以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基本英语技能为主, 大三大四以专业学习和掌握英语职业技能为主。

2.2 以环境因素为依据

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成效, 也会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些都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参考。一是内部因素, 这是针对大学生个人而言的, 英语实训必须要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叙述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语言应用能力;二是外部因素, 因为二十一世纪进入与世界接轨的时代, 英语和计算机是新时代人才必备技能, 英语人才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外企都有需求性, 机会遍布, 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与竞争。

2.3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等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需参照市场人才需求情况, 以促进大学生未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但工作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 就业政策目前则是先就业, 再择业, 多元化战略, 复合型人才趋势明显[2]。竞争对手为所有同专业同级甚至不同级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英语能力较强并有意向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人。

2.4 以职业规划为依据

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需注重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要求, 拟定一套适合大学本体的英语实训方案。英语学生目前存在人才过剩问题, 发展趋势今年内继续过剩, 行业匹配以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涉外翻译人员为主。英语实训授课内容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 工作要求培养二十一世纪英语人才, 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的实际需求。比如, 英语实践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根据大学生就业取向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开设部分与就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 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3 推动英语教学向职业化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 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直接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顺利就业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近年来国内外资企业数量持续增多, 标志着市场对于英语类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加, 这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是一个很明显的启示。针对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综合培训方案的要求, 国内高校必须坚持“职业化”教学准则, 从职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使其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下面几点:

3.1 双元制教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享誉世界的“双元制教育”是德国研发出来的新方式,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从思想、机制、模式等方面综合评判, 用最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有效方式, 开辟了英语实践教学的全新局面。“专业”是决定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只有按照专业要求拟定英语教育方案, 才能培养出专业化人才, 并且在对应职业岗位上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3]。发达国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性特点显著, 这促使了两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德国编制的英语教育体系中, 并没有直接针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教育方案, 而是从专业教育理论角度分析整个模式的构架, 进而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做出细致性的专业分析。

3.2 合作制教学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在创新改革中取得进步,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最优化。对于大学生英语教学而言, 创新教育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发达国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德国创建“双元制”教学模式, 从80年代开始, 由德国相关机构实施教育计划, 最早从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设立“试点”, 正式对双元制教学探讨研究。我国需建立合作制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际需求做出了新的调整。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 职业课程教学建立了“二合一”模式, 学校、企业均是职业教育的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习, 仅少数时间在室内课堂上, 通过企业与学校等双重课堂的综合教学, 为大学生创造了英语实践与应用的学习平台。

3.3 循环制教学

发达国家选定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可以通过实用性标准进行考核, 以显现出专业教育多元化的利用价值。很显然, 德国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为例, “终生教育理论”彻底改变了周期性教学思想。事实证明, “终生教育理论”在长期教学里获得了成功, 倡导了“活到老, 学到老”的持久思想[4]。比如, 澳大利亚鼓励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再次入学, 学习更多与英语课程相关的知识, 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推广“学习-工作-二次学习-二次工作……”。这种循环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相当受用, 能够让人们在不同阶段重新选择职业技能学习, 并且走向新的就业岗位。

3.4 人才制教学

我国要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念, 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导, 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对于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来说, 其不仅是对某个时间段的教学工作改革, 而是要从长远人才战略机制角度出发, 编制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是紧随时代步伐的,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等事业都需要与时俱进, 这是“不落后”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当今世界竞争局势愈演愈烈, 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 “人才战略机制”是适应时代变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化教学历程中, 时刻关注国家对于职业人才的应用需求, 不断地调整原有英语实训教育模式。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核

大学英语常用的考评方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综合培养, 更应注意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考评,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定期考察大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 为实训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5]。比如, 教师在岗位实训过程中, 根据大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综合水平, 对其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给予考评。考评不仅是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情况的评估, 也能根据学生基础差异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方法, 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5 结论

伴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国内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 注重英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传统英语教学方案中, 教师仅注重大学生个人理论知识培养工作, 对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训缺乏必要的措施。事实证明, 英语教学必须走实践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才能推动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就。基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坚持职业化改革方向, 以培养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走职业化专业教学改革道路, 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萍.我国大学英语职业化教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7 (8) .

[2]邱志义.大学英语理论教学对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性[J].高等教育学报, 2011, 20 (10) :34-36.

[3]陈燕.高校英语专业生与非专业生实训教学法差异探讨[J].现代教育导报, 2011, 16 (13) :71-73.

[4]张金兰.谈人才市场需求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要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8 (12) :3-6.

英语: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篇11

■ 新旧版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异同

通过上面内容的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新、旧版本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如“注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设计目标”等;不同的在于原来标准描述的文字比较笼统、抽象,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修改后的标准则更加具体、可操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英语学科的特点。新标准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提出了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提升了标准内容的时代性;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操作中的弹性空间;所用语言更加科学、规范、清晰、易懂。标准(2011年版)中最关键的一段话是关于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描述。

■ 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了什么

修订后的《标准》将原有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样做既重视学习过程,也重视学习结果。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途径,也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语言教学思想。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体现了课标思想与时代发展的同步。

修订后的《标准》仍然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外语教育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为了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2.重视语言的实践性特点,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语境,让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3.重视语言的应用性特点,将知识学习融入语言实际运用的活动中,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强调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

5.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6.加强学生的课堂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倡导合作精神。

7.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新课程执行力。

培养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12

1. 研究高考, 科学备考。

我们的备考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老师, 一是学生。对老师来说, 就是要学习“两纲”, 把握“两纲”, 用好“两纲”, 摸清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以及近三年的趋势, 制定2010年复习的整体思路。通过搜集各方面的信息, 综合分析并结合我校 (注:此处指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 下文同) 的实际情况, 在“一轮”复习中, 我们提出了“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注重规范, 科学应考”的指导思想。对学生来说, 就是通过“题型示例”让其明确主攻方向, 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 心中清楚《考试大纲》对试题的定位, 试题“以中等难度为主”, 考生需根据自己的实力 (不要盲目地与别人攀比) , 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一般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 通过复习、练习、反思和再练习, 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求提高, 找到学会的感觉, 尝到成功的喜悦。

2. 具体操作如下:

(1)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人, 复习备考是学生自己的事, 老师不可能包办代替。在一轮复习中, 我们根据每一章节知识内容的多少, 都要在课上留出1~2节不等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整理相关知识,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然后让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给予点拨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复习的方法,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对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 如“碱金属”这一章的复习, 我们采用“地毯式”的轰炸, 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设计成问题, 课上两位同学板演, 其他同学在下面进行实战练习, 变一人动 (老师自编、自导、自演) 、全班同学看 (学生跑龙套) 为全班都动 (老师编、导, 学生演) , 这样就使每一位同学的问题都暴露出来, 然后加以解决, 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回归课本。现在的高考题有的就是课本中的原型经过变形、改造后形成的。学生喜欢做课外题, 不愿意做课后习题, 更不愿看课本。课改后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认为书本知识简单, 没什么可看的 (老毛病) 。为此, 笔者就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如“电子式”内容的复习, 先写出必须掌握的电子式, 然后“用电子式表示水分子的形成过程”, 最后在课本中找答案。

(3) 由知识型复习向能力型复习转变。在透析原理与方法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与方法中培养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分析推理, 只是“想当然”, “跟着感觉走”。不知道知识点间的联系, 不能迅速从大脑中调出已学过的知识, 用于解决新问题。比如“甲基正离子”的电子式, 大部分同学书写不出来, 为什么呢?就是不会分析推理, 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 不会从甲烷到甲基再到甲基正离子。为此, 笔者要求他们学会从自己的已有知识中寻找“原型”。我们始终认为:老师不要把学生从起点站一直护送到终点站。应以指引思路为主, 开启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察 (观察) 、思 (思考) 、悟 (领悟) 、归 (归纳) 、结 (总结) ,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会反思自己、修正自己, 从而提高自己, 高考毕竟要通过学生自己去作答。

(4) 归纳知识一般规律时要简介其特殊性。在一轮备考复习时, 归纳知识的一般规律也要注意总结其特殊性, 而高考命题经常考其“特殊性”。如: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的单质——硫与氯气, C、H、O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有无数种, 等等。

(5) 表达清楚, 书写规范, 细节决定成败。表达不清楚、书写不规范是造成学生非智力因素丢分的直接原因, 更是一些学生的通病。表达清楚、书写规范看似简单, 要做到却不易, 这是学生学风严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高一到高三直到高考,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 无论是课上练习、听写、课下作业, 还是限时训练、模拟高考我们一直在要求, 力求通过实战演练得到巩固, 成为一种能力, 变为高考克敌制胜的法宝。

3. 发挥集体的智慧, 准备出高质量的教案, 保证每节课的优质高效。

按照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的文件精神, 做好提前超周备课。备课组长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每一个周三、周五的授课内容及备课人、说课人, 备课人首先写出备课模版, 集体备课时由说课人先向同组教师宣讲自己的授课计划、构思、重点、难点的突破、例题的选择等, 然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补充, 形成完整的答案, 分发给每位教师。

4. 全批全改, 面批面改, 做好跟踪与反馈。

重视每一次测试, 充分发挥其检测功能,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不能跟着感觉走, 要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因此, 只要是要求学生做的, 教师一定要进行批阅, 重点关注的学生要进行面批面改, 加大情感的投入, 重点内容、学生错误严重的问题通过跟踪加以解决。

5.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同学之间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彼此交流各自的看法, 共同探讨、解答对方遇到的各种问题,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毫无保留。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带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 互帮互学, 最后得出结论, 向大家汇报他们的成果, 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同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带给乐趣, 更增强了其自信心。

6. 学科综合, 共同指导答题技巧。

上一篇:保护意义下一篇:归因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