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力素质

2024-10-03

大学生能力素质(共12篇)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1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而大学作为人才的“生产基地”, 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在社会普遍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 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知识及能力含量有多少,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这不仅关系到其办学效益, 也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因此, 实施大学素质教育, 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 要真正面向社会需求,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素质, 尤其是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提出了21世纪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 一张是知识性的, 一张是职业性的, 第三张是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意识。它们是人才适应21世纪国际形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变化, 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潜力的需要。美国劳工部通过调查, 认为21世纪人才能力的标准为: (1) 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 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 (4) 处理好人与资源关系的能力; (5) 运用技术的能力。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指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 (1) 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 (2) 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 (3) 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 (4)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 (5) 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这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从宏观角度看, 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等, 特殊能力主要是指创新能力。

(一) 认知能力, 即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灵活应变、自我调整、团结合作与再融合的能力。时代发展的快节奏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要有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调整、完善和发展自己, 以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第二, 要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的反思能力, 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三, 要善于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无论是人类群体还是个体, 在认识能力上的突破, 都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直接相关。如今变化、多元的时代, 要求人的思维方式也要发生变化:首先要从平面发展到立体, 增大容纳信息的思维空间;要从单一的判断发展到多视角认知、综合, 实现多元的统一;要动态把握事物, 通过过程的分析来认识规律、认识事物间的相互作用。

(二) 学习能力, 即学会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高新科技的融汇, 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 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面对这种挑战, 着眼于知识创新的21世纪教育是以人的学习为基点的, 其教育基点的战略性转移, 首先要求我们对“学习”的概念必须有一个全新理解, 彻底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 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能够发挥人的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力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基础能力水准”, 即一方面要掌握“传统的基础技能”, 另一方面又要形成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新基本素养”, 如作为世界公民的素养、新时代审美的素养、职业生计的素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批判性思维的素养等等, 这些都是终身学习所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已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 而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终生学习、终生研究更是每个人必备的新时代人生观。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能力, 除了要有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求学态度之外, 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的质量, 还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势, 积极吸纳先进文明成果。在学习中, 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去综合使用而不是去记录现成的知识。

(三) 选择能力或分析判断能力, 它主要包括对价值观、对知识的选择两大类。就价值观而言, 在一个价值多元与变化急剧的社会中, 人人都有独立做出价值观选择与构建的任务, 要求我们用今天和发展的眼光, 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 发现它对于现时代的价值, 自觉地发扬光大, 同时, 融进新的时代精神, 自然, 还要透析各种貌似“新潮”、“开放”, 实为“腐朽”、“堕落”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来说, 面对这种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 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综合选择、合理构建的能力。就知识而言, 在知识增长日新月异, 试图拥有所有知识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的今天, 大学生首先关注的不应该是记忆和习得的知识, 而是怎样取得和选择知识, 这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四) 适应能力, 即与时俱进的能力。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是与时俱进的。比如, 在农业社会, 需要人具有一定的体力和劳动经验;工业时代需要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具有知识、智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对个体来说, 在知识经济时代, 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势下, 一个个体,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方法, 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融入到社会的大舞台和各自的小环境中, 才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地发展自己。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培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素质为目标, 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知识含量, 不断超越现实的自我和社会, 既满足适应现实的需要, 又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 与此同时, 大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即具备一定的决策、组织、计划、协调、沟通等能力, 能把人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还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 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 以能够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要注重培养集体精神, 掌握与人相处沟通的正确技巧, 提高与他人交际合作的能力, 以促使个人和集体事业获得成功。这些都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面对如今这个快速发展又到处都充满机会和挑战的社会,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度自觉地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六) 创新能力, 即利用所学的知识, 综合运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 提出新的见解的能力, 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足以说明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两院院士杨福家在1997年发表的《谈知识经济》一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学校的地位将发生重要的变化, 高等学校将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创造知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地方, 而且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这是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本质的关切与把握, 即大学在执着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知识创新, 继续肩负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使命的同时, 还要与时俱进, 为社会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他们真正追求科学知识的价值, 能够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由此,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 衡量教学水平、读书成绩的标准, 不是知识的数量, 而是对知识的应用、创新。在以往的教育中, 学生们通过十几年的学习过程, 在“上智下愚”的严威与神圣的注视下, 练就的不是自主的激情、自由的想象、大胆的怀疑、独立的批判, 以及好奇的尝试, 而一切都是“唯书唯上”, 一切都是机械的复述、刻板的顺应、麻木的服从。尽管这样做可以“适者生存”, 但创新能力也随之消失殆尽。要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学会吸纳知识, 更要学会创造知识, 要不断培养新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

上述这些能力, 无论是基本的, 还是特殊的, 都是学校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前新, 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 (下册)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9, 7.

[2]钟启泉, 金正扬等.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0.

[3]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

[4]戚鲁, 杨华.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人民出版社, 2003, 1.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2

摘要: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以精准的办学定位、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先进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取得了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赞誉,证明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主要由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来决定。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指导”,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化素质与技能,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实现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而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建立职业及职业规划意识,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提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与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拓展

1、赢在起点:大学生生涯规划

1·1学习完全靠自觉

大学学习的课程多,课时少,每天的上课密度也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天仅有一两节课的情况。大量的空余时间决定了自主学习是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式: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想从事什么职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必须了解这一行业以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了解这些的前提下,个人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和目的性。根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主要是指选择大学阶段阅读的书目和适合的课程,可以参照与自己的理想相近院校的课程安排,看看除了本校的原有课程安排外,还需要补充哪些课程。落实学习计划。计划制定完毕后的第一站应该是图书馆,在那里找到需要的书目后要精读。除了

多去图书馆外,还要经常和老师进行交流,那样可以得到更多实际的指导。跨校听课也是很好的方法。

1·2师生沟通有窍门

大学和高中不同,老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或其他工作,一般课后就很难找

到人,所以如果你有问题,最好一下课就“抓”住老师。如果还有更多的想要交流,可以向老师要手机或电话,或先约好时间再去办公室交流。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绝对不是无用功,只是准备的方向需要改变一下。大学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长期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所以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也更愿意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如果课前没有足够的准备,有时就会觉得老师的讲课高深莫测。

1·3充电要小心误区

许多大学生在校外培训班充电,希望能够在就业时占据优势。如何选择呢?

选择需要的。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反的课程,比如文科可以选择计算机的课程来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读一门第二外语。需要提醒的是,在校外的培训充其量只是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一定要注意适量,切不可影响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

1·4选修课,挑最喜欢的大学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中

选修课就是学生自由发挥的部分。

选课时要注意:1.学分:大学的毕业证书是和学分挂钩的,同样的学习时间要

考虑学分较高的那门课。2.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在这四年里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我们的未来也许会有意料之外的帮助。

2、做好你自己素质拓展

2·1塑造独特自我的志向、才能

我认为,只有将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看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我们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人生由你打造”,虽然这个概念很简单,但打造自我人生的过程却错综复杂、充满困惑,各种期许和压力很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无论如何,经济状况和机运都在我们的人生抉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们的人生终究要由我们自己打造。这是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最难得的机遇。

2·2敞开心扉,以真诚换真诚

在现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获得与回馈、期望与责任、家庭与社会以及周围

环境对我们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被空前的安逸所诱惑,同时又被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忧虑困扰得心力交瘁,我们拖着空虚的躯壳在求索中迷失了自我。

人们的价值观、信念和直觉,以及成就美好生活的行为与态度是永恒的。经济上的繁荣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健的货币,它为我们赚得自尊,赢得心灵的安宁,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面临众多的机遇,我们是应该挑选阻力最小的途径而且最有可能获得满足感的途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应该坦率、包容、敞开心扉,投入到实实在在、坦率的交往当中。在工作上,我们应当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3、坚定信念持之以恒

3·1信念源自哪里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的时代与古往今来的历史如此不同,因为人们从来没有预见到人的思维力量能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在文明世界中,尽管那些以抽象思辨符号为特征的学院派正统理论随处可见,但人们对于神圣的真理、乐观仁爱的福音,以及有关幸福与智慧的哲学,其实仍然了解得不够深入。而这些关乎真理、幸福与智慧的命题,才恰恰是改善和提升我们生存环境的关键所在。

观念的不断革新,促进了人们对思维、品格、身体、成就等方面的感悟,而这些恰恰又是人类社会欣欣向荣的核心关键。于是,我们意识到,肯定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冥冥中将我们与赋予我们生命的至上神性紧密相连,但是,我们尚不清楚这种神秘力量源自何方,我们发现,这一可能源自我们生命本身的神秘能量,可以带来使我们所有人都获得新生的福音,进而使我们的生命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妙。通俗地说,人们的生活可以远离平庸和失范,人们的生命可以更有意义,更富风采。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掌握这些法则,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法则。

3·2信念可以安抚人的心灵

有一种逐渐为许多人所认可的观念:“上帝不需要人类去弥补他的过失。”上帝不需要,人类同样不需要,我们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自己所能做的努力。我们试图寻找出那些真正的可以指导生命的“神圣原则”。“神圣原则”对人生来说就是真理,它创造了我们,更新着我们,也完善着我们,它还能治愈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的种种创伤。人类目渐发现,生命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法则,它主导着我们的健康。我们只要顺应这一法则,它就会为我们所用,治愈我们精神的累累伤痕,安抚我们内心的悲伤孤寂。

从本质上讲,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是一种精神的实体,肉体的状态取决于精神的状态。一个人,是灾病缠身还是活泼健康,是欣喜快乐还是伤悲忧虑,是青春萌动还是未老先衰,是博爱宽仁还是冷漠自私,这些都取决于这个人控制自己精神的深度和力度。

3·3让信念力照亮你的人生

一个人,如何通过完善心灵,来改善身体状况;如何通过改善心灵,来提升一生的品格。一个人不能甘心做外部环境的受害者,相反,人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相信,没有谁能决定你一生的生活处境和人生目标,那种“命运”的假设与安排,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个适合他发展的环境。

当一个人面临贫困、疾病和不率,最好的态度是什么?是回到生命之源那里去,去寻找富足、健康以及和谐安宁的真谛。这种心灵的力量,与赋予我们生命的造物主紧密相连,它才是人世间所有安宁、力量和富足的秘密所在。

一个人,怎么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充满着无限生机的普遍世界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他该怎样才能不再为匮乏和贫困问题所困扰。

3·4你的理念决定着你最终的成就

“思维是命运的别名”。要记住:你完全可以通过思维的力量来远离失序、疾病、黑暗、仇恨、贫困和失败;你还可以借助思维的力量,获得和睦、健康、光明、仁爱、富足和成功。

要想提升自己的财富、力量,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当你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灵、保持精神开放状态时,你就知晓了人类福祉的秘密。这预示着人类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也预示着你的生命历程将迎来一种全新的状态。一个人,如何能够坚守自己精神世界的大门,有效地防止外敌的入侵。如果具备这样的力量和智慧,能进入他灵魂世界的,就只有与他和谐统一的、可以给

他带来快乐和富足的东西,而那些有可能给他带来失序、痛苦和失败的东西,统统会被他挡在门外。

4、照亮我们年轻的未来的路

4·1我的未来我要勇敢面对

我再也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了。很多事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怎么知

道你不能”这句话。李开复认为,无论是自信还是自卑,它们都有可能形成循环作用:自信的人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得到成功,并因此而更加积极乐观,更为自信;自卑的人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不得不一次次体味失败的滋味,并因此变得更加消极悲观,更加自卑。有一次,一个大学生问李开复:“我是一个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人,我想做一个更有自信、更有想法的人,但是,我周围的人让我越来越自卑。” 为此,李开复引用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的一句话:“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自信是一个循环。如果你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别人就会认同你的自信,你就会因此而越来越自信。

4·2建立自信

李开复认为,要想建立自信需要不断尝试。他告诫那些容易受别人影响的年

轻人要勇于表达自己,并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增强自信心。大家不妨试一试下面这四种训练方法。第一,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能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要未经判断就盲目接受他人的立场。第二,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在与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在原则问题上让步。第三,自信心是要通过自我表现才能不断加强的。只有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出来,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才能从这种影响力中获取足够的自信。第四,在表现自我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一个自信的人和一个不自信的人,说话的方式是大不一样的。

总结

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化素质与技能,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培养

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实现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人们的价值观、信念和直觉,以及成就美好生活的行为与态度是

永恒的。经济上的繁荣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健的货币,它为我们赚得自尊,赢得心灵的安宁,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面临众多的机遇,我们是应该挑选阻力最小的途径而且最有可能获得满足感的途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应该坦率、包容、敞开心扉,投入到实实在在、坦率的交往当中。在工作上,我们应当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

价值。我们的激情和卓越的远见正是中国走向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强国所需要。致谢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4-02

未来的教育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与学校资源等相互渗透、协调,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全面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课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上以说代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说”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以读代讲”的同时,实施“以说代讲”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而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说”代讲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说”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说”,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

2.“说”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

3.“说”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所以在学文后还要让学生说读课文后的体会。

当然,以“说”代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启发、善诱导。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通过以说代讲,培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的理解能力,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在作文教学中授予学生技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指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时,仍然应该重视和加强口语训练,那种就作文而作文把口语训练抛于一边的作法是带有片面性的,同时也是与《大纲》中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口语表达和局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整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教学中口头作文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佳途径。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说话欲望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续讲故事。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续编故事的经过和结尾。

2.想象配音。看图片或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给录像人物配音或用生动的话语描述故事内容。

3.听音乐,编故事。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些情景编成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春游、秋游、学军、学农、竞岗竞选、庆祝活动。参加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有趣的活动还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甚至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也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契机。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口语交际时,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譬如,举行“诗文朗诵会”,让学生将收集或创作的诗歌、短文等朗诵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当小评委,评一评,议一议,通过朗诵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上述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在搜集、挑选图画或独立创作诗文时,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在解说与质疑中训练了思维能力;在欣赏美丽图画和优美诗文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真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4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意识,思维就难以活跃,因而也就难以创造。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坚持“我讲你听就行了”,课堂注重的是“我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怎样获取这些知识”,“怎样认识和学会这个问题”的。

许多人都知道国外中小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有点乱,学生发言比较随便,课堂气氛活跃。这种乱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问题的思考,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没有了约束,思维也就变得天马行空,回答问题自然不会“金口难开”。

所以,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成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这应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创新,则要做好学生的解放。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环境,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放权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支配学习时间。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个性,打破一种缩手缩脚的心理屏障,让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

要解放学生个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种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途径,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个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不搞标准答案,因为经常受标准答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凡事首先考虑符不符合标准答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创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面,师生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心里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思维也就变得活跃,就容易激起创造思维的火花。反之,当师生关系出现隔膜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难以活跃,上课处于一种畏惧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有探求真知的激情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我以我心付童心”。如果每位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师生关系还有隔膜的时候?在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补充。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学生也应该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要培养学生创新,还要在布置作业上有所创新

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几乎是“千篇一律”,生字词写几遍,单词写几遍,练习题做几道。作业形式单调、重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本来写几遍就能巩固的知识,非得写上几十遍,作业变得枯燥、沉重,越是这样,学习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相反,美国的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是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课题。学生放学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图书馆,围绕某一课题选取大量资料,带回家做深入研究。例如:从植物的生长周期了解植物的奥秘,由观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生利用开外时间,作创造性研究,学习更多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

让学生搞“研究”,最大的收获是使他们的眼光由课本转移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见识了他们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又如何将他们找来的东西加以分析,为我所用。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上动脑筋、下功夫,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成长点。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5

内容上,我将美术教材与子便教材相结合。先从书本入手,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知识,结合自编的剪纸教材进行教学。那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纸艺术家及学生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徒手剪给他们看。引起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再按剪纸教学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又简倒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剪纸画的过程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之综合。教学必须从绘画创作、手工劳作两方面入手。手工劳作之间、课、贴的技能。首先训练学生剪、刻直线、弧线。因剪纸话要讲究刀法,而常用的刀法有方、圆、硬、软四种,作品的内容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这是剪纸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接着从书本上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面经过变形,改成剪纸画。比如:构好小学生踢足球的图,只要剪出外形即可。这是以影造型为主的简化内部而强化轮廓的一种简易表现法,这是初级引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内涵。即剪纸的特点。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剪纸教学一徒手剪纸为主,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如讲授人物头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据中国传统人物画法“三停五眼”的规律变为剪纸人物头像剪法规律即“三停三眼”。这样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对此兴趣极浓。形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课堂上学的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我常爱课堂上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再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生把易学的图案加以灵活变化,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比如:剪三角形,可以从数量、色彩、县条上进行变化。有时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表现的题材也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们的剪纸既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剪纸单项,将剪纸于手工制作紧密结合,各尽所能,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加强辅导,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师或教本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其多种设想。比如: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花篮立体装饰品。向学生介

绍剪、折、插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面对实物认真观察揣摩,开动脑筋,大胆设想,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方法上指导模仿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相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与人身心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根据中师生好胜心、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剪纸创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三方面协调运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剪就怎么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大胆的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我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放在理解他们的话,并帮助他门去完善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自我创新,积极思维。如:创作中旨在反映新人新事的剪纸画《在上学的路上》一题中,每个学生剪出了许多意想不到得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可看到无拘无束的意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不管学生剪得象不象,我都予适当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眼、脑、手得到了训练,即开发了学生的治理,也培养了中师生的审美观念。

培养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篇6

关键词:数学;改革;实践;推理;猜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44-01

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时要经历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因而关注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由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否定。合情推理的条件与结论之间是以猜想与联想作为桥梁的,直觉思维是猜想与联想的思维基础。

培养学生善于合情推理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強调思维的严密性,结果的正确性,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渐进而有序地培养数学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合情推理呢?它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过能性结论的推理。

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联想、自觉、顿悟,灵感等思维形式。合理推理所得的结果是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当今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家公认的新教改的宗旨。合情推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人们认为数学是一门纯粹的演绎科学,这难免太偏见了,忽视了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辅互相成的。在证明一个定理之前,先得猜想。

发现一个命题的内容,在完全作出证明之前,先得不断检验,完善,修改所提出的猜想,还得推测证明的思路。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到猜想”。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提出:“让我们教猜测吧,先测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也要重视思维的直觉探索性和发现性,即应重视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数学中合情推理能力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恰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合情推理并非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胡乱猜想。它是以数学中某些已知事实为基础,通过选择恰当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Euler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

观察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联想,通过观察还可以减少猜想的盲目性。同时观察力也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力,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思维

Gauss曾提到过,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补充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eorge Polya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从这一点上讲,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仔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猜想

数学猜想是数学研究中合情的推理,是数学证明的前提。只有对数学问题的猜想,才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做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理论。

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猜想—检验证明”,开拓新领域,创立新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性质的得出、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都可以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通过猜想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我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高等院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修正自己的办学理念, 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高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 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角色, 将“要我成才”, 变成“我要成才”, 真正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高校应当以这种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模式, 提倡开放性、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模式, 同时采取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

一、当前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 高校应将引进人才消化吸收,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当今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 大力引进硕士、博士、教授、院士。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更应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加大对人才科研-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让科研人才在工作中, 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带动学科从教育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 真正达到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的。另外, 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 应适当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让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和教育学专家做评委, 指出具体的教学不足, 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快速成长。针对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能力差的教师, 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并从制度上保障进修或深造教师在深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2. 摒弃僵化的教学目标和陈旧教学形式, 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仍然非常传统, 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 学生完成升学目标。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不断重视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 不少学生只能选择进一步考研、考博, 因而, 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升学而学习, 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教条化、条块化, 学习过程中背死书、死背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学习目的产生的效果离真正透彻领悟知识体系, 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从当前高校教学形式的角度讲,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面, 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运用研讨式、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 但是, 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即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

因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是要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不是死背书、背死书。教育学生彻底摒弃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目的, 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 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二、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创新型大学的校园环境

1. 高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

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学资源, 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 也包括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同时, 通过对学生实践需求的调查, 不断更新和更换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软硬件资源。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 切实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 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有序运转,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给予工作任务并确立验收标准, 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实践氛围[4]。

2. 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

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方向,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依托, 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加大各项投入, 同时设置适当的评估标准,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具体措施有:首先, 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 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加经费支持;适当减少非必要的专业课的课时量, 留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有探索性的专业课程设计与研究。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锻炼。另外, 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 组建学术团队去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性研究, 并鼓励本科生参加进来, 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 这样也使高校能够逐渐打造有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学术团队体系, 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 从而发展和壮大本校的学科队伍结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性质的高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 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 因材施教。避免同类院校专业特色相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同、专业课的设置完全相同。应当做到即使同类工科院校的相同专业, 侧重点和培养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不同高校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经验, 扬长避短, 而最应当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高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斌, 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11, 25 (10) :85-88.

[2]马彦周, 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1 (5) :169-171.

[3]张继德, 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1) :101-103.

培养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8

1. 研究高考, 科学备考。

我们的备考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老师, 一是学生。对老师来说, 就是要学习“两纲”, 把握“两纲”, 用好“两纲”, 摸清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难易以及近三年的趋势, 制定2010年复习的整体思路。通过搜集各方面的信息, 综合分析并结合我校 (注:此处指河北省迁西县第一中学, 下文同) 的实际情况, 在“一轮”复习中, 我们提出了“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注重规范, 科学应考”的指导思想。对学生来说, 就是通过“题型示例”让其明确主攻方向, 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 心中清楚《考试大纲》对试题的定位, 试题“以中等难度为主”, 考生需根据自己的实力 (不要盲目地与别人攀比) , 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一般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 通过复习、练习、反思和再练习, 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求提高, 找到学会的感觉, 尝到成功的喜悦。

2. 具体操作如下:

(1)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人, 复习备考是学生自己的事, 老师不可能包办代替。在一轮复习中, 我们根据每一章节知识内容的多少, 都要在课上留出1~2节不等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整理相关知识,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然后让同学进行交流, 老师给予点拨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复习的方法, 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对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 如“碱金属”这一章的复习, 我们采用“地毯式”的轰炸, 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设计成问题, 课上两位同学板演, 其他同学在下面进行实战练习, 变一人动 (老师自编、自导、自演) 、全班同学看 (学生跑龙套) 为全班都动 (老师编、导, 学生演) , 这样就使每一位同学的问题都暴露出来, 然后加以解决, 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回归课本。现在的高考题有的就是课本中的原型经过变形、改造后形成的。学生喜欢做课外题, 不愿意做课后习题, 更不愿看课本。课改后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认为书本知识简单, 没什么可看的 (老毛病) 。为此, 笔者就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如“电子式”内容的复习, 先写出必须掌握的电子式, 然后“用电子式表示水分子的形成过程”, 最后在课本中找答案。

(3) 由知识型复习向能力型复习转变。在透析原理与方法中夯实基础;在应用原理与方法中培养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分析推理, 只是“想当然”, “跟着感觉走”。不知道知识点间的联系, 不能迅速从大脑中调出已学过的知识, 用于解决新问题。比如“甲基正离子”的电子式, 大部分同学书写不出来, 为什么呢?就是不会分析推理, 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 不会从甲烷到甲基再到甲基正离子。为此, 笔者要求他们学会从自己的已有知识中寻找“原型”。我们始终认为:老师不要把学生从起点站一直护送到终点站。应以指引思路为主, 开启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察 (观察) 、思 (思考) 、悟 (领悟) 、归 (归纳) 、结 (总结) ,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会反思自己、修正自己, 从而提高自己, 高考毕竟要通过学生自己去作答。

(4) 归纳知识一般规律时要简介其特殊性。在一轮备考复习时, 归纳知识的一般规律也要注意总结其特殊性, 而高考命题经常考其“特殊性”。如: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的单质——硫与氯气, C、H、O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有无数种, 等等。

(5) 表达清楚, 书写规范, 细节决定成败。表达不清楚、书写不规范是造成学生非智力因素丢分的直接原因, 更是一些学生的通病。表达清楚、书写规范看似简单, 要做到却不易, 这是学生学风严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高一到高三直到高考,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 无论是课上练习、听写、课下作业, 还是限时训练、模拟高考我们一直在要求, 力求通过实战演练得到巩固, 成为一种能力, 变为高考克敌制胜的法宝。

3. 发挥集体的智慧, 准备出高质量的教案, 保证每节课的优质高效。

按照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要求”的文件精神, 做好提前超周备课。备课组长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每一个周三、周五的授课内容及备课人、说课人, 备课人首先写出备课模版, 集体备课时由说课人先向同组教师宣讲自己的授课计划、构思、重点、难点的突破、例题的选择等, 然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补充, 形成完整的答案, 分发给每位教师。

4. 全批全改, 面批面改, 做好跟踪与反馈。

重视每一次测试, 充分发挥其检测功能,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不能跟着感觉走, 要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因此, 只要是要求学生做的, 教师一定要进行批阅, 重点关注的学生要进行面批面改, 加大情感的投入, 重点内容、学生错误严重的问题通过跟踪加以解决。

5. 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同学之间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彼此交流各自的看法, 共同探讨、解答对方遇到的各种问题,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毫无保留。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带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 互帮互学, 最后得出结论, 向大家汇报他们的成果, 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 同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带给乐趣, 更增强了其自信心。

6. 学科综合, 共同指导答题技巧。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备素质, 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此方面培养, 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内涵与要求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其内涵是: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工程现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 要求实践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 包括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也包括在特定的岗位与领域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造福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 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主动的学习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高综合素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强化应用知识造福人类社会的品质。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能力;具备影响学生学习方向的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素质的完善。

二、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水平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强弱。现代学习理论已经揭示, 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的获得知识, 而是全身心的经历与探索世界、实践与创造人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 实践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制作、科研竞赛、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亲自动手操作, 亲身尝试探究, 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并由此培养自己立足实践, 关注生活和社会需要, 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其次, 实践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人的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 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并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 也是获取新知识, 学会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 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 由此构成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次, 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来说实践过程不仅是一个创造过程, 还是一个被激励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体验独立创造的激情、体验团结合作的喜悦。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可以在实践中开阔眼界, 切身体会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需求, 并由此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信念。最后, 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教育更直接、更深刻地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等学校推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学校与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培养, 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 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保证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执行者, 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应将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实践教育的特点相结合, 形成一种新型教育能力。第一, 应提倡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师资建设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国际上对教师培养模式提出:教师的教育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知识化;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的知识, 而且要有综合的能力, 要有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的能力。许多学者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 是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并共同构建的。因此, 强调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 需要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强调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 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应当对课程之外、学校制度之外的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 应当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 并保持一种独立立场。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作为个体存在的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二, 逐步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首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走出课堂, 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间, 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教师承接科研课题, 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鼓励教师将提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鼓励和引导他们走上创新之路。第三,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提供人力保障, 促进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建设一支过硬的工程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吸引高学历人员和部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鼓励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聘实验教学岗位, 吸引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 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育。首先, 学校每年要保证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 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设备, 为实验教学做好物质保障;其次, 要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充分承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在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时, 既要考虑其工作的重复性, 也要考虑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在计算教师指导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工作量时, 要将联系实习和时间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因素考虑进来。最后, 要设立实验教学教师关键岗位, 充分肯定从事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贡献, 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 以及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 不仅要予以表彰奖励, 还应作为年底教学评估、考核及教师岗位聘任的一个方面。

总之, 抓好实践教育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 成为具有广博的工程知识和良好的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我们应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以评促建, 为培养适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楷模.理工科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

[2]陈秀平, 郭立锦.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定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2) .

[3]贾书才.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

[4]胡景明.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4, (6) .

[5]周彬, 洪强.关于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5) .

[6]隋志龙, 黄春霞, 陈新民.理工科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 2009, (2) .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10

一、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一般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既包括学生自身的专业基本知识、综合素质、思想素养、品德品性, 又包括学生在团学活动的锻炼、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对社会的基本认识、经验、处理能力等。大学生基本能力与素质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言语表达与书面文字表述能力。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思想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 与人交往就必然要进行语言的表达与思想、情绪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准确、敏捷、精要和个性地表达我们要传递的一切思想内容, 而且有利于别人及时、准确和全面接收我们的各种信息。所以语言流畅准确表达是前提。语言表达应标准、清晰、流畅、准确, 语速适当。彼此交流的语言应一致, 表达应标准、清晰、流畅、准确, 语速适当, 这是交流的前提和理解的基础。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流畅使用本国语言, 而且需要较熟练、流畅地使用一、二门外国语。其次, 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应适当。与同学、朋友、老师、领导、陌生人及上下级之间应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内容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 (包括交流的表情、语气、语速、辞彩等) , 才能使得交流顺畅、理解通畅、心情舒畅。所以要具备良好的内在语言能力, 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同学交谈对学习、社会的不同认识, 在论辩中提高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以提高认识水平与视野, 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中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从容不怯场。通过与人交流, 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

2. 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语言、情绪、思想、物质等内容的交流、交往。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指的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是妥善处理不同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信息的交流、吸收、转化、传递的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关系的能力。它分为个人的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类。 (1)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准确和适时表达出来, 准确理解他人传达的信息。 (2) 人际融合能力则表明一个人能否体验到他人的可信或可亲, 它和人的个性相联系, 但又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与心灵上的感受。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与摩擦, 就不能积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正确对待人际交往。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隔阂、矛盾、误解或寻求帮助时, 通过正确、恰当的表达方式,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缺陷是当前大学生, 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的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3. 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

它包括专业知识与理论、政治与哲学等理论。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其应用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而且能帮助他们游刃有余地解决毕业求职、工作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比较系统的理论培训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宇宙、自然、事物的科学认识, 学会用规律、原理解释基本现象, 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层面掌握操作的基本技能技法, 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内的一些基本问题, 增强专业问题处理的实际处理能力、水平与经验。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历练和提升才能形成。

4. 分析决策能力。

分析决策即是面对错综复杂的事情、局面、情况、现象, 能够科学理性地分析, 透过表象发现问题的症结、现象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针对问题之所在, 运用规律与事物间的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处置和科学的决策。分析决策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多方面了解情况, 冷静分析现象或问题, 找出现象的本质、规律与联系,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二是针对问题的症结, 在规律与联系的基础上科学决断、合理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缺失易使人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或判断错误。

5. 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是在分析决策前后为了同一目标而进行的关系协调。分析决策中分析的是问题主因, 次因可忽略;决策的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决定性因素, 次要矛盾与因素则较少考虑。而在实际应对中, 我们必须清晰把握事情的全部细节、种种矛盾与现象, 精心组织好各方面的人、事、物, 使之最优化配置;及时协调好各方面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使之保持持久和谐;及时把握细节的问题、环节的漏洞、操作的细节等, 将各方面人、事、物协调到同一目标同一步调, 发挥各自作用, 才能保证我们的既定目标与任务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

二、大学生能力素质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 教育资源与模式的限制,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与素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较多。具体表现如下:

1. 语言表达的陌生化。

“80后”、“90后”学生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一种陌生化, 即语言表达虽更加标准、流畅, 但主体个性上却表现出陌生化, 不主动与人交往交流, 语言方式上性别错位、中性或模糊化, 彼此沟通有心理胆怯、内虚与隔阂。

2. 人际交往的情绪化。

因个性与独生子女的文化背景制约, 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普遍容易情绪化:合则往, 不合则散;行则交, 不通则闪, 从不委曲个性、求全他人。

3. 理论学习的边缘化。

除了专业技能技法, 大学生还须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 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政治理论。而目前大学生对理论学习普遍表现出一种应付与厌烦, 对必修的理论课仅限于完成考试, 通常是束之高阁, 敬而远之, 理论学习边缘化现象十分明显。

4. 分析决策的过激化。

遇到棘手问题时, 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分析不冷静, 处理问题过激化的倾向。青年学生一是不能自己或组织团队多方面了解情况, 冷静分析、发现本质与规律, 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二是对问题的某些症结短时内无法找到解决方法时往往情绪化、简单化甚至过激化, 急躁地以事对事、就事论事进行简单处理, 这样必然把关系僵化、矛盾激化, 不利于问题及时正确地化解。

5. 组织协调的无助化。

组织协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对人的综合素质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考验。人际交往等能力在质与量、强与弱上表现缺失或不平衡, 思想不能统一, 人不能团结, 资源不能最优调配, 导致大学生在独立处理时组织协调不到位、无奈无助。

三、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制约我们对人才的培养, 不利于我们工作的顺利完成与正常运转。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

第一,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给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基本操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的保证, 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自主实践与历练, 引导其积极面对, 独立处理, 逐步积累经验。

第二,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团学活动。新生进校时, 应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开展大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团学交流、比赛活动。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比体系, 激励大学生明确个人努力方向, 有的放矢,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人就其位, 位列其责, 行见其效, 效含其利。同时注意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 及时指出问题所在与原因, 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就容易得到进步。

第三, 积极总结, 建立成功案例, 积累经验。为了鼓励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锻炼, 我们应提供基本平台、必要资源, 建立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多媒体课件, 做好资源共享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积累, 应分项目整理一些优秀学生的成功案例, 将比较规范的基本能力要素与案例予以多媒体化、课件化, 这样面对新生就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最优化、最大化地使用资源。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4.

[2]唐之享.新时期共产党员修养论.长沙:红旗出版社, 2005.9.

[3]《入党知识问答》中央组织部组织局五处.北京:新世纪党建杂志出版社, 2003.5.

[4]湖南理工学院学生手册2008.岳阳:岳阳鑫容印刷有限公司, (2005) 044号.

[5]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学生手册2007.岳阳:岳阳鑫容印刷有限公司, (2005) 044号.

[6]黄湖滨.成功管理论谈.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11.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11

一、帮助学生实现“说”的三级跨越——敢说

1.从大声说到大胆说,培养学生健康的交际心理。由于交际的直面性,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声小语低,吐字不清,不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听不清楚;有的学生因为准备不足无话可说;有的因为怕说不好被同学嘲笑;也有的因为缺乏交际兴趣而“甘于寂寞”。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口语能力的正常发挥,进而影响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说话,大胆发言,敢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每天在规定时间内,结合给出的话题自言自语,或同桌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有任何思想顾虑,能用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另外,针对学生在“说”中出现的语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语调不得体、体态不自然等情况,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从“滥竽充数”地说到在公开场合发言。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给个题目,让学生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同时,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题,让其有话可说。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怎样安排?”“你最喜欢谁?”等等;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微型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学生说(输出)的同时,还应重视抓其课外阅读(输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以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的境界。在朗读课文时,还需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速的恰当运用。

3.有表情有手势的表达。一个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有丰富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能更加感染人,打动人,实现交际的目的。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用眼神交流,比如疑问的眼神,赞许的眼神,责备的眼神等,同桌交流看是否能会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给学生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我在讲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时,在读到“如果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污蔑”时,我一拳重重地击在讲桌上,很好地把鲁迅当时的愤怒之情表达出来,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我让他们模仿,逐渐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二、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会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要做到说之有据,即说的内容要有根据,否则就空洞;说要做到说之有切,即说的要准确,不能词不达意;说也要做到说之有序,即逻辑性要强,否则就失去了威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不断积累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心中思想、练就能言善变的口才,为以后踏入社会与人交往,寻找理想工作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口头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呢?

1.复述、讲述是过渡。读和听虽然可以为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但能读不一定会说。口语表达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而且要达到言辞与思想一致,这是一个复杂过程。为了降低难度,给学生以凭借物,进行复述、讲述的训练,为由读向说的方面发展铺路搭桥。对于一些较好的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内容加工、整理后,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出来。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培养我们的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应先讲情节简单的故事,逐步学讲一些较长较复杂的故事。

2.思维训练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讲述时,有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有的思路阻塞或狭窄,本来心里明白,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发生了障碍,这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条理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说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大有必要,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敏捷性、批判性。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较高层次的任务,是说话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说成功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1.创设情境,感知口语交际的礼仪性。如果说话文明得体,有礼有节,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印象,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训练中,我们将生活中的某些不文明、不礼貌的交际现象加以典型化后搬到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具体的情境开展“假如是我怎么办?”的讨论。

2.细处入手,体验口语交际的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交际之本。而现代情感教育是一个盲点,造成学生不知道关心体贴,自私自利,不知道互敬互爱,感情淡薄。为此,我们从最基本的抓起,开展“学会说有人情味的话”的活动,即“亲友生日,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会说安慰的话;同学进步,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会说鼓励的话;发现别人有困难,会说关心的话;不能给予帮助,会说抱歉的话……”

3.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学生到“小天鹅批发市场”做过调查; “普通话宣传周”走上街头向市民们宣传“推普”的意义;曾作为小记者采访过老师和校园小名人;走进店铺调查用规范字的情况……

以上介绍的几种做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所以,要想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时取得好效果,只依赖其中的一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而应该根据实际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做法,做到多种做法的最优结合。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立足课堂,努力向课外延伸,给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时空,培养学生敢于说话的勇气,善于说话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能力素质 篇12

一、帮助学生实现“说”的三级跨越———敢说

1. 从大声说到大胆说, 培养学生健康的交际心理。

由于交际的直面性, 学生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声小语低, 吐字不清, 不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听不清楚;有的学生因为准备不足无话可说;有的因为怕说不好被同学嘲笑;也有的因为缺乏交际兴趣而“甘于寂寞”。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 阻碍了口语能力的正常发挥, 进而影响健康的交际心理的形成。因而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声说话, 大胆发言, 敢于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每天在规定时间内, 结合给出的话题自言自语, 或同桌交流,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不要有任何思想顾虑, 能用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另外, 针对学生在“说”中出现的语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晰, 语调不得体、体态不自然等情况, 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2. 从“滥竽充数”地说到在公开场合发言。

低起点, 严要求, 让学生先想后说。即每天提前给个题目, 让学生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同时, 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题, 让其有话可说。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怎样安排?”“你最喜欢谁?”等等;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 提高要求, 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微型辩论会, 围绕一个主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学生说 (输出) 的同时, 还应重视抓其课外阅读 (输入) ;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 以达到“思风发于胸臆, 言泉流于唇齿”的境界。在朗读课文时, 还需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速的恰当运用。

3. 有表情有手势的表达。

一个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有丰富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能更加感染人, 打动人, 实现交际的目的。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用眼神交流, 比如疑问的眼神, 赞许的眼神, 责备的眼神等, 同桌交流看是否能会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 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给学生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我在讲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时, 在读到“如果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以全体, 那简直是污蔑”时, 我一拳重重地击在讲桌上, 很好地把鲁迅当时的愤怒之情表达出来, 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我让他们模仿, 逐渐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二、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言组织能力———会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越严密, 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要做到说之有据, 即说的内容要有根据, 否则就空洞;说要做到说之有切, 即说的要准确, 不能词不达意;说也要做到说之有序, 即逻辑性要强, 否则就失去了威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不断积累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 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心中思想、练就能言善变的口才, 为以后踏入社会与人交往, 寻找理想工作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口头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呢?

1. 复述、讲述是过渡。

读和听虽然可以为说话打下一定的基础, 但能读不一定会说。口语表达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而且要达到言辞与思想一致, 这是一个复杂过程。为了降低难度, 给学生以凭借物, 进行复述、讲述的训练, 为由读向说的方面发展铺路搭桥。对于一些较好的文章, 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 把课文的内容加工、整理后, 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出来。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 也爱讲故事。培养我们的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应先讲情节简单的故事, 逐步学讲一些较长较复杂的故事。

2. 思维训练是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讲述时, 有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 有的思路阻塞或狭窄, 本来心里明白, 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时, 就发生了障碍, 这就是思维活动没有条理性;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说失去兴趣, 产生畏惧感。所以,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大有必要, 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敏捷性、批判性。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较高层次的任务, 是说话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说成功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

1. 创设情境, 感知口语交际的礼仪性。

如果说话文明得体, 有礼有节, 往往能获得对方的好印象, 有利于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训练中, 我们将生活中的某些不文明、不礼貌的交际现象加以典型化后搬到课堂上, 组织学生就具体的情境开展“假如是我怎么办?”的讨论。

2. 细处入手, 体验口语交际的情感性。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真情是交际之本。而现代情感教育是一个盲点, 造成学生不知道关心体贴, 自私自利, 不知道互敬互爱, 感情淡薄。为此, 我们从最基本的抓起, 开展“学会说有人情味的话”的活动, 即“亲友生日, 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 会说安慰的话;同学进步, 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 会说鼓励的话;发现别人有困难, 会说关心的话;不能给予帮助, 会说抱歉的话……”

3. 走出校园,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学生到“小天鹅批发市场”做过调查;“普通话宣传周”走上街头向市民们宣传“推普”的意义;曾作为小记者采访过老师和校园小名人;走进店铺调查用规范字的情况……

上一篇:气体消防灭火剂下一篇:经费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