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2024-07-15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共12篇)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1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 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 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 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 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 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 知识面狭窄, 缺乏人文素养。所以, 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 要更新教育观念,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 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 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 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 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 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淡化集体观念, 忽视集体荣誉, 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 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克服个人主义, 加强组织观念, 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 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 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 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 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 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 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 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 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 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 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 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 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 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 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 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 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 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 放大后映在屏幕上, 千姿百态, 繁杂而具结构规律, 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 大都很美。”其实审美, 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 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 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 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 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 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 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 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 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 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 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 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 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 .

[2]试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2005年05期.

[3]周方跃.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S1期.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2

最近,读了魏书生能够广泛地爱他所应该爱的一切。爱他人生的每一段时间,爱他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爱他的职业,爱他的事业,但更爱的还是他的学生。魏书生说:“教师对学生关心得越多,师生感情就越密切,一位教师不仅重视教给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成绩,还要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思想„„”魏老师非常热爱他的学生,有人称赞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就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

魏书生尊重学生,学生的一点进步,他都表扬,学生犯了错误,他也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唱歌、做好事、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等形式自我教育。他说:“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而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使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魏老师采用这些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使那些问题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这就是魏大师爱的智慧,爱的艺术。是呀,教师的“爱”如同良药,使差生心灵上的创伤得到痊愈;如同战鼓,使差生得到力量,力求奋进。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是多么独特、耐人寻味又给人启示呀。

魏大师既当书记,又当校长,还当两个班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课,除此之外还有29个社会兼职,每年外出开会4个多月,在校还要不断接待全国各地的客人,处理四面八方寄来的信件,还要写书。这么多的工作让人不敢想象如何来应付,别说出色完成。而魏大师的法宝是培养助手——“互助。”他说“坚信每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而找好助手的办法是在教育学生时,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老师是他的助手。”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经常埋怨问题学生难教,而魏大师在教育问题学生上很有一套,他把“教师埋怨学生难教”打了个很贴切的比方,就像医生埋怨患者的病难治一样。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思上讲,后进生帮助了教师提高了教育水平,教师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的组织就叫“互助组”。而我们一般老师常常把问题学生当成是工作的阻碍。在魏书生看来,这样思考问题就真的容易把助手逼到对手的位置上。这不又使我想起了魏

书生的一句话:聪明的人到别人的脑子里去找助手,于是他的力量强大起来,明明是对手,后来也会帮助他;狭隘的人到别人脑子里去找对手,指责人家,到处树敌。魏书生班级管理自动化的做法确确实实做到锻炼了学生,解放了老师。

师生心灵的沟通是教育民主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

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这是魏书生教育教学一贯的做法和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作品

人类已经跨入新的历史千年,新世纪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学生审美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欣赏涉及到学生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和对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艺术作品背后必然涉及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一些梳理和总结,可以为艺术欣赏教育理清一条清晰的脉络。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也促使学生增强对艺术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要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这种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长期地感性接触、体验,又要求他们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对各种艺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

但是,无论何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仅从一篇音乐评论的片断,浅谈一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在培养大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时,首先要从尊重艺术的心态、从民间艺术作品着手。

《中国的音乐形态》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巴黎《政治与文学辩论报》所撰写的一篇评论。文中提到:“我们发现中国人的音乐是令人讨厌的。中国人歌唱时,就像狗于饥饿或受惊吓时的叫喊,或像猫被鱼骨头卡住时发出的嘶叫……但是,即便如此,至少中国人尊重自己的音乐,保护其天才所写的杰作,尽管我们厌恶中国音乐,并与此而产生恐惧。”这简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对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的欣赏与尊重艺术的思考。

首先,柏辽兹的这一段话是典型的文化进化论在音乐界泛化而来的一种文化霸权思想,是欧洲音乐中心论,长期以来欧洲音乐一直被视为人类音乐文化进化的唯一标本。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霸权主义思想弥漫了整个世界。从单音体制到复音体制、从五声音阶到七声音阶、从调性体系到无调性体系进化的规律被当作普遍适用的、衡量一切音乐先进与落后的“国际”标准。在这欧洲音乐中心之内是从格里高利圣咏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德彪西、勋伯格等等的一长串权威作曲家和作品,而没有非西方国家的音乐和音乐家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作品的优秀之处视而不见,正是欧洲音乐中心主义泛滥的后果。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音乐从内容到形式、从乐器到乐种、从艺术风格到审美意识在不停的演变,只是它没有按照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变化罢了。柏辽兹对音乐文化价值判断的标准来源于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定位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立场上,以惟我独尊、居高临下地姿态“俯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必然就会得出类似于“中国人的音乐是令人讨厌的”这种偏激的评论。

从人类学角度讲,文化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西方擅长宏大,我们擅长细腻。我们的《梁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之一。大二度在西方曲子里是极其不谐和的,而在侗族大歌里却是审美归宿。西方音乐都是天国性的崇高,我们的美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径,是此岸性的,而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他们的雏形,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觉醒和崛起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各民族文化正在彰显自己。对于任何不带偏见的人来说,这种彰显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化之幸,人类之幸。就以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为例,无论是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音乐的影响,日本绘画对凡高、莫奈的影响,中国古建筑对欧洲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可以充分说明当代欧洲艺术的发展确实得益于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差异乃至对立,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从而导致创新。

其次,谈谈艺术欣赏。以音乐欣赏为例,音乐欣赏是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的欣赏与人们的听觉习惯、生活体验以及文化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经常接触某种音乐,就会对个人的听觉审美习惯造成影响。柏辽兹发表出“我们厌恶中国音乐,并与此而产生恐惧”的结论,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浪漫的法国乡村,在歌剧院中听格鲁克、斯蓬蒂尼的歌剧,听海顿、贝多芬的交响曲,记忆中充斥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音乐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的人群,他们所欣赏的音乐也定然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创作中的不同风格和理念,其实只会使音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不能以孰好孰坏来评断。

再次,尊重艺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艺术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艺术的形式。它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是表现自身和他人的内心的精神活动。例如,音乐以情感的方式影响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需要,这种情感是民族、时代以及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对于某个特定的事件反映出来的一种概括性的精神内容。柏辽兹的评论中提及的是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文化自身都不同程度的存留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以及不同民间音乐家创造的痕迹。在它的风貌中,闪烁着过去时代的文化光彩,是一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至今能得到如此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尊重自己的音乐,保护其天才所写的杰作。

此外,重视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目前,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艺术鉴赏”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中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鉴赏的普及和教育,弥补目前大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之欠缺。对于教授公共艺术课程的高校教师来说,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开展民间艺术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形式、最有效工具之一。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肩负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因此,在高校开展中国民间艺术素质教育,重视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意义更为重大、深远。中国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特色最浓、价值最大的本原艺术体系,它的内涵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造型强调主观想像、自由表现、感情抒发,更能形象、直接、全面地体现中国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更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更能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大学生开展民间艺术素质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关心人类的责任感,能使学生能从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两方面来思考和对待科技活动,从而纠正现有专业教育只重教学生“做事”忽视教学生“做人”的偏颇。

高校的民间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使学生对民间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鉴赏民间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掌握一些民间艺术的制作和应用方法,同时获得更多的民间艺术熏陶、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品质。学生通过接触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品质。

论摄影艺术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 篇4

摄影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及自然现象的形象化手段, 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 蕴含审美理想, 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是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当今数码相机高度普及的条件下, 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 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突显了人对于审美的差别, 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 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高等学校开设摄影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 而以美育为目的, 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总结, 我们认识到摄影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过程是借助色彩、布局、构图等结构形式来组织画面的形式美和整体效果, 来传达艺术构思, 表现题材内容。只有进入审美、创作中, 主动地去发现, 选择内部结构, 调整各物体诸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的方式和结构状态, 才能转换成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才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属性, 才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情感的属性, 因而, 摄影艺术是拓展艺术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 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 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 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的诗句, 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 哪怕是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秋风中飘散的一片落叶、迎着冰雪盛开的小花……虽然它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就能感受到它们散发独特的魅力和美感。我们的摄影艺术就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这样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都有这样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 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格, 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 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 从情感上打动学生, 感之以形, 动之以情, 再晓之以理, 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赏心悦目的,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更会给人以心灵的启迪。照片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其直观性使得摄影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 不管读者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是否相通, 都能读懂, 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风光摄影拍摄过程中, 同学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 可以用光影抒情, 用色彩表意, 对于大自然的光线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流动美, 通过画面倾诉自己对自然的诗情, 赞颂山河的壮丽, 咏叹天、地、人的和谐。在拍摄纪实摄影作品过程中, 同学们通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 可以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与社会的共鸣, 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 通过镜头, 大学生就会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新的目光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的美。

2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 就要思考拍什么, 即使面对已确定了的拍摄对象, 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拍摄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将被拍摄的照明由侧光改为逆光, 景深由小变大, 将出现怎样的效果, 而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 就越有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的主题, 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想象力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 每个人都存在着想象力开发的巨大潜力。想象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 学习摄影将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

有人说:“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 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 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学生通过摄影的创作, 通过镜头去感知、去判断、去观察, 从而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 发现稍纵即逝的瞬间美, 猎取时间长河里的逝去美, 塑造空间坐标的立体美。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 为了创作出独有的艺术典型, 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中平中见奇, 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东西, 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 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 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 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 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摄影艺术可以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人的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创新。一副优秀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摄影可以将事物的原态记录下来, 但不意味着生搬硬套, 摄影能够表达人们的想法, 需要富有新奇的创意和构思。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 实现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3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摄影艺术教育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艺术不光是学理论, 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去做, 去感悟、体验艺术, 让学生把摄影艺术教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种文化经历, 而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

摄影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 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 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 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 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 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 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 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摄影创作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 能够熟练实用各类型的相机、掌握各种拍摄方法和技巧, 边学边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对学生而言, 大量的拍摄实践是提高摄影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 摄影教学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 学习摄影就是要学用结合, 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 并通过实践采风, 专题创作, 参加摄影比赛, 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 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摄影艺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有力地增强了自我表达的内涵。首先, 在数字化时代,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共同探讨摄影, 让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们和热爱摄影的学子们互相交流, 针对自己在摄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共同探讨, 共同解决, 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 从而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摄影的执著和热情。其次, 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在大学生中已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 大部分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社团, 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 游历名山大川, 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 不仅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 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 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 倘若有人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 通过相互交流都得以升华。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扩大了学生作品的交流面。摄影教学的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业.摄影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 2014, 4.

[2]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5

管乐艺术教育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赏析、演奏和创作,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功效,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和提高,不但可以依靠第一课堂教学来实现,第二课堂的训练和社团活动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管乐艺术教育可以拓展团队协作精神

管乐艺术在表演过程中,不但有个体的单一演奏,还有多人的合奏与重奏。管乐合奏是通过多件乐器间的相互配合来演奏不同的声部,这就需要多人来协作完成。如果没有团队的协作精神,各自为政,那么演奏出的音乐将失去旋律的优美、节奏的统一、音色的和谐,从而失去人们精神的愉悦需求。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管乐团队训练活动,通过不同声部的演奏、人与人的共同协作,在完成音乐作品演奏和再创作的同时满足他们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好奇心和兴趣。管乐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创新性、趣味性、挑战性、思想性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学生可以通过管乐的训练、演奏和创作,拓展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二、管乐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需要

国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审美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文件。管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在欣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相关的人文信息,通过眼睛、耳朵、嘴、手的相互配合使用,使自身的罗辑思维、感性思维得到发展。高校教育不但要重视理性的理论教育,还要重视感性的感情教育。既进行了学科知识传授,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乐艺术教育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使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因素,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浅层显性的教育环节,挖掘和开发了对大学生深层隐性的教育;通过素质的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管乐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了一定的优势。相对于钢琴、弦乐等艺术种类来说,管乐的学习周期较短,完全可以从零开始,通过一至两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些基础的演奏技能,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所以在高校中普及管乐艺术,能够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

三、管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的审美教育直指大学生的心灵、情感,关乎生命状态。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又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许多普通高校都处在转型期间,育人环境令人担忧。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一种不容乐观的态势,特别是大一学生适应不了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容易产生情绪郁闷低沉、缺失奋斗目标、自控力不足等负面现象。管乐艺术教育不仅是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或是一首乐曲的表演,而是通过学习实践的过程,进行情感体验,通过演奏过程展现自身的良好风貌,体现精神美与行为美,帮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审美体验,产生愉快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寻找自信心、自尊心,纠正一些不良的的身心行为。

四、管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需要

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高校大学生都沉浸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交际变为了人机互动,对现实社会活动缺乏融入感。高校通过组建管乐表演团队,开展演出交流活动,给予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导向和帮助,帮助大学生逐渐融入社会活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为艺术展示提供舞台,让其成为推动国民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综上所述,国家大力开展审美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本文中分析了管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的作用,希望高校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教育中能加强对管乐艺术的关注,使之成为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哲弦.高职院校管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 ; 创新能力 ; 大学生素质教育 ; 科学需要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40-02

进入新的世纪,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对过去的20世纪的教育工作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对新世纪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发展思路进行新的思考。从艺术教育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在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无论是从它的地位、作用,还是从效果看,都有许多可喜的发展。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组成内容的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科技时代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方面,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享受着高科技成果带来的物质文明。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科技繁荣中看到了巨大的危机,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暴力、恐怖、色情、吸毒、黑客、邪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为了令人类最为忧心忡忡的话题。面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滑坡,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在深刻反思着上个世纪以来教育的缺陷,探寻着如何找回国民素质中缺失的那一部份。1988年1月,当代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也就是说,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让人文精神为科技发展导航,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科技时代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素质教育更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

1.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面对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更为激烈的人才素质竞争,我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民族文化素质是民族立足之根。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而艺术素质是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知道,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任何艺术形式,都与脑的思维密切相关,它们是创造者想象力的产物。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可能去感受艺术美的内涵。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的传授、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能力的培养、大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艺术作品必须是个性化的、具有独创性的,这对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个性中的潜能,有着积极地作用。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高层次的文化品位。

丰子恺说:“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而三者之中,相互的关系又如下:‘真、‘善、为‘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完成。‘真、‘善好比人体的骨骼,‘美好比人体的皮肉。真善生美,美生艺术。故艺术必须具足真善美,而真善必须受美的调节。……照这意义说,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倘其人没有芬芳恻隐之怀,而具有人类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等),则虽开过一千次个人作品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画,而具足艺术的心,便是‘真艺术家。故曰,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在现今的世界,尤其是在西洋,一班人所称道的艺术家多是‘形式的艺术家。而在一般人所认为非艺术家的人群中,其实有不少‘真艺术家存在着,其生活比有名艺术家的生活更‘艺术的”。

在芸芸众生中,从事艺术活动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搞艺术的。然而不搞艺术不等于与艺术无缘,因为大家都要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对于艺术的欣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甚至是无动于衷地看看和听听,可能收效甚微,不起什么作用,艺术能否感染人,要看能否浸透到对方的心灵之中。只有将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意境、旨趣与观众读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发挥艺术的作用,也才能从艺术作品中受到益处。这关系是双向的,所以叫作“共鸣”。所谓艺术素质教育,同样是双向的,只有深入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中,成为他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才是真正发挥了作用。

2.艺术教育是促进现代化教育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而艺术对德、智、体三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帮助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通过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手段,“以美传真”、“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愉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培养青年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美德”。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的干扰冲击,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从而起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作用。而艺术教育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智力促进作用就更为突出了,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极出色的艺术天才。如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手,诺贝尔是一位不错的诗人,我国古代科学家張衡既是散文家又是一位诗人。这都说明艺术和智育的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艺术和体育是相得益彰从美妙的艺术体操、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等运动中就可以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艺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endprint

3艺术教育有利于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美育,每一位受教育者可以在适合自身独特需求的审美天地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张扬。美育不仅为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天地,而且,他还是优化教育对象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既丰富多彩,又扬长避短,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4.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

审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去发现和品赏审美对象的深层次意蕴,因此艺术非常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而丰富的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创造。科技的发现与发明,常常是以大胆的甚至是被一般人视为离奇的想象为实践的先导和成功的桥梁,一个科学家如果具有深厚的审美素养,能使他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和灵动的状态,从而为其创造性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高等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要注意到美育在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哈佛大学校长民尔·路凳廷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有一段精彩的表述他说:“大学应当成为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的场所。”杨振宁先生在北大演讲时也是把物理学问题与艺术现象结合起来阐述的。更有意义的是李政道博士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倡导有科学家与艺术家一起参加“科学与艺术”研讨会。钱学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授奖大会上曾专门对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表示了深切的感激之情。因为蒋英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由此可见,以培养想象力主要特征的艺术教育对科学创新具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5.普通高校应全面开设艺术必修课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是个薄弱环节,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欣赏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差,因此,我们要进行艺术方面的综合性训练。钱学森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 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发明成就很多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艺术专业的教育,另一种是非艺术专业的教育。

艺术专业教育多设在各种专门的艺术院校中,如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电影学院等,在这些学院中再分系、分专业。有的艺术院系设在综合性大学中。另外还有艺术师范的教育系统,则主要设在师范大学和示范学院中。

本文所研讨的“艺术教育”,主要不是艺术专业而是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就是说,高等院校所设的各种类型的艺术的专业,有自然科学的、有社会科学的、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有关的艺术课程,进行艺术教育。这是美育的必须,是全面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有一种误解值得注意,现在一提“素质教育”,有人便理解为“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来说,艺术教育当然是一种素质教育,然而不能说素质教育都是艺术教育。事实上每个专业、每门课都是全面素质的一部分。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在这之前艺术教育被淡漠了,使教育失去了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强调一下艺术教育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在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划等号。如果两者等同岂不意味着艺术院校学艺术的大学生素质就高了。事实上艺术院校在提高全面素质方面是很差的。由于过分强调了技巧的训练,放松了理论的修养,对文史、外语都不关心。艺术学科的硕士和博士,每年的应考者大多数是因为外语和基础知识不足而落选。这种情况,正说明素质教育的失衡,不是在艺术本身,而是在其他方面。艺术教育也决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美丑不分这种表面层次,事实上要比这深得多。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决不能把艺术教育孤立起来看,而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的去考察它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除了自身赋予的规定性外,还应把这种教育贯穿渗透到德育和智育中去,德、智、体、美、劳五者相互渗透,缺少哪一项教育都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例如我校有一个大学生艺术团、一个军乐队、每次招生广告贴出去以后,同学们都踊跃报名,但活动起来非常困难,视唱、音准、节奏感都有很差,学唱歌曲得一句句地教,进度很慢,这反映了大学生音乐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以前曾调查过几个班,结果表明在150人中,上音乐课不足三年的35人,上过四年以上的72人,没上过音乐课的43人。许多同学说他们的音乐课仅仅是唱唱歌而已。150中不识谱的占60%,即使识谱的人中,有不少也是半识和识一点,会乐器的就更少了。至于对世界闻名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就更低了。

所以,建议普通高校尽快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必修课,满足广大同学对艺术的要求。同学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能为此事多尽点力量,让《热情》奏鸣曲驱散心中的烦恼和忧虑,让《命运》交响乐鼓起生活的勇气,培养起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高尚情操、为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尽心尽力,发扬“匹夫有责”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创造高校艺术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錢仁康.欧洲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艺术教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7

一、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在进行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各大高校来说,艺术团队几乎是每个高校必备的队伍,并且均有校级团队和文艺部团队之分,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校级团队来说,其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而文艺部团队则是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丰富自身舞蹈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舞蹈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艺术团队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外,很少有学生自主展开有关活动,这对提升学生舞蹈实力有一定的影响;于教师团队而言,我国各大高校中几乎从未将舞蹈课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也几乎都不具备专业性,并且也很少有教师会为了舞蹈教学而去认真学习舞蹈,当然此种情况应将专门的艺术学校排除在外;对于学生而言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学业导致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学习舞蹈,并且学习舞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长时间坚持;二是对于学习舞蹈而言,有没有舞蹈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抗拒与舞蹈天赋好的学生共同学习,这对提升整体舞蹈实力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总而言之,对于舞蹈教学的投入我国各大高校做得还不够,不仅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无法满足舞蹈教学真正的要求,这对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来说,需要加强的部分还有很多[1]。

二、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整体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个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但此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舞蹈是我国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舞蹈并不是随意扭动身体而产生的某种肢体形态,其内在是丰富多彩的,如美学、哲学、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因此充分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对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有非常大的作用,另外由于舞蹈具有美学成分,通过学习舞蹈可以更多的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对塑造完美身材也有一定的帮助,提升审美水平更是不在话下。另外我国舞蹈学问博大精深,除了传统舞蹈外,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也极具特色,通过学习这些舞蹈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并且通过学习不同的舞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舞蹈教学是有其道理的[2]。

(二)丰富大学生活

能歌善舞对于我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尤其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人们的各方面要求也更高,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技能不仅更有利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对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各大高校中文娱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文艺活动通常比体育活动开展的机会更多一些,另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通常是体能强、灵活性好、耐力强的学生,对体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参加。而舞蹈则不同,我国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种类供学生选择,所有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风格,这对全员参与大学文艺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大多数学生参加文艺活动的抗拒心理[3]。

(三)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如今具备丰富多样的形式,并且每种形式均有其背后的意义,通过舞蹈形式的表达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舞者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并且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以大学生的年纪和心态来说,比进入社会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舞蹈的高雅、富有感情等其他魅力都对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有非常好的影响,而学生也能够在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中找到共鸣,促使自身与舞蹈相融合,久而久之通过跳各种风格的舞蹈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而通过跳积极向上类的舞蹈,更能够使学生自主跟随舞蹈所散发的魅力,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4]。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舞蹈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每天的空余时间基本都沉浸在电子设备中,很少有年轻人真正能做到每天锻炼身体,并且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多女生不喜欢做过多的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女生对于好身材的高度渴望。舞蹈对于女生来说有种神奇的魅力,不仅是因为通过练习舞蹈可以获得姣好的身材,还因为学习舞蹈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并且不需要做很多过丑的动作。练习舞蹈需要大幅度的活动,与大多数运动一样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有不少医学案例能够说明通过跳舞蹈能够提升自身抵抗力,甚至最终成功战胜病魔。另外,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丰富学生自身,使学生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这对提升学生自信心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通过练习舞蹈动作能够加深记忆力,而有一定的舞蹈造诣后能够具有创造舞蹈动作的实力,这对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5]。

三、如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的舞蹈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通常是在课程开始前教师指导学生做基本的准备工作,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动作,久而久之此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会消磨学生对舞蹈课的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舞蹈课程编入正规学科教学中,并根据舞蹈自身的特点开展文化课、欣赏课以及实践课,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给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6]。

在舞蹈文化课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介绍舞蹈的来历、演变的过程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哪些,使学生加深对舞蹈的了解,从而提升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展示给学生,并且在学生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该舞蹈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该舞蹈带有的特殊情感,以及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将全部欣赏知识灌输给学生,应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在舞蹈实践课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并在旁边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学习舞蹈来说最合适不过,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舞蹈实力才能有所提升[7]。

(二)改变教学理念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目前依然有很多学校并未开展舞蹈专业课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认为,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并不重要,只是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或艺术学校独有的一种教学形式。要将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联合起来,首先应转变关于舞蹈教学的传统思想,使教育者能够真正发现舞蹈的魅力和具有的教育价值。另外,我国各大高校不乏努力学习的学生,其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中,完全看不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其内心深处甚至对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认为进行艺术学习是浪费时间,对个人将来发展没有任何益处[8]。因此不仅要转变教育者的思想,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并不是每天沉浸于书本就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自身实力,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舞蹈不但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陶冶情操,对提升艺术素质有非常大的帮助[9]。

(三)改善教学模式

目前开展舞蹈教学的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老套,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对学习舞蹈的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练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分组对抗活动,使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如此也可以加深同学间的感情和默契程度。为了提高整体水平,各大高校应积极聘请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舞蹈,从而提升自身舞蹈实力,也可以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个人素质以及展现个人魅力[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对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方面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开办舞蹈教学课程,这对教育界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损失。另外对于已经开办舞蹈教学课程的高校来说,其教学力度还应加强,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该多做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舞蹈,并能通过学习舞蹈提升自身艺术素质,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3(11):183-184.

[2]吴谊群.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4,18(02):115+117.

[3]杨晓雨.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15,23(06):189.

[4]谢芳,庄静雯.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04):173.

[5]黎宗建.高校舞蹈教育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06):404-405.

[6]马莲.高校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0):149-150.

[7]姜莲.论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07):144-145.

[8]曹环.高校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2,11(09):110+96.

[9]熊云绯.舞蹈教育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位[J].大众文艺,2012,20(10):225-226.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8

这是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9月首开的一门通识课,这门通识课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把司法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学生。课程体现了语言艺术和法学(法律)研究的结合,其最大特点在于把教育艺术、演讲美学、语言艺术与司法实践尤其是庭审实践紧密结合,运用语言学理论、教育艺术理论、演讲美学理论、法学理论分析诠释法庭中不同主体的语言特点,探索不同主体如何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以期追求最佳的法庭效果和庭审的社会效果。这门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语言能力、公平正义理念、特别是用语言去追求公平正义的能力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开课两个多学期以来,选课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很高,分析学生期末所写的感悟,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艺术让大学生成为了《法庭语言艺术》课的主体。

一、教育艺术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特点和选课动力

教育艺术理论告诉教师,要上好一门通识课,就要对受教育主体也就是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学生的特点、选课的动力、期待从这门课上学到什么入手,对课前计划的授课总体思路依选课学生实际作相应的调整,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一)大学生的普遍特点

进入大学的同学们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同学们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同学们有足够的自由来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作为大学生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引导学生铺好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授之以渔,为其在不远的将来去实现生活梦想、追求事业成功起到引路人作用。

(二)大学阶段的特点

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是一生中最后一次能够全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的阶段;是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理想的环境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阶段;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阶段。

基于对大学阶段的上述认识,作为一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的老师,应该注重课程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大学生而努力。

(三)学生选课的动力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习的自主性。当前高校推行学分制的改革措施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自己选课程、选老师、选学习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计划。那么,学生如何选择课程、选择什么课程,就会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动因在起作用。

精神动因作为“象牙塔中的花朵”是校园里一切事物中最丰富、最复杂、最变幻多端的对象。精神动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自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就《法庭语言艺术》课而言,分析学生选择学习本课程的精神动因之内在方面时,发现理智动因决定情感动因和意志动因,因此要注意强化学生以理智动因为主导的精神动因;在分析学生选课的精神动因之外在方面时,得出精神创造力决定精神凝聚力和精神约束力,因此要注意强化以培养学生精神创造力为主导的精神动因之外在方面;在分析学生选课的精神动因之层次结构时,得出讲究艺术地追求正义处于最高层次。因此要强化正义理念下的语言艺术。

作为通识课的老师,还应该带着一份责任感和对教师职业的深度理解和崇高敬意,真诚关爱所有选修你所主讲课程的学生。要认识到:学生能够花一学期的时间选择你所主讲的这门课程,说明他们认为你的课程能够给他们带来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就该珍惜这份“选择”,尽其所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

(四)依学生特点确定授课思路

尽管在每学期开学前,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前几批学生的特点,教师对课程的总体思路和授课方案都已确定了,但是由于通识课每批学生的专业分布都不同于前一批学生,因此就要求老师能够在了解本学期选课学生的独特之处后,对已经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授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更适合这一届学生。在《法庭语言艺术》这门课中,每当从教学网络上接收到一批新学生的名单时,教师都会从系别、专业、年级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这些项目中可分析出学生的知识背景、法律基础,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调整要讲授新课程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法,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总体授课思路和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在选课学生确定下来后,让每个学生以《我选<法庭语言艺术>课》为题进行主题小演讲,让学生从我是谁、我的专业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门课、我期待从这门课上学到什么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以这种方式既初步了解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进一步确认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渴求。这样便能更准确地、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思路。

二、教育艺术的“六力”启发教师选择特定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核心阶段,设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有助于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育艺术的理念

何谓教育艺术呢?教育艺术不是教育和艺术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教育的艺术,而是把教育本身就看作是一门艺术加以研究。对于教育是一门科学的概念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然而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这一理念是著名的演讲家、教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最先提出的,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整版报道过。在新近出版的《教育艺术》上,首都师大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郭海燕教授更是从教育战略的高度全面阐述了教育艺术理念。她指出教育艺术的基本宗旨是实现教育的生动化和人性化,即用生动的富有人性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去造就生动的、富有人性的人,最终实现人性和人生、社会和时代的全方位生动化。她说:教育艺术是教育工作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理解信任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坦示真诚、坚持实事求是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运用知识逻辑引导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典型形象激起情感波澜的一种艺术。教育艺术体现的是人的和谐力量、人的真诚力量、人的理性力量和人的情感力量。

教育艺术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铸造灵魂的艺术,是激发人的创新智慧的艺术,是创新时代急需的艺术。理解教育艺术的存在,研究并应用教育艺术于教学实践,在于使这种自在变成自为。

教育艺术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六力”,即感知力、记忆力、判断力、顿悟力、联想力、创造力。把握了教育艺术的教师,往往懂得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抓住并增强学生的感知力,通过语言艺术等手段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而后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形成一种判断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力和顿悟力,最终实现创造力的培养。可见,教育艺术强调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灌输。正所谓“清风能感水能化,修竹有情兰有怀”。人才培养需要教育艺术,教师只有把教育艺术贯穿于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使教育产生魅力,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时产生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感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育艺术对教师教学环节设定上的启示

教育艺术观念的先进性得到了教育专家们的认可。教育艺术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也非常灵活: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教师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大学的通识课应该像美国著名哲学家詹姆斯1903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说的,要成为“孤独的思想者最不会感到孤独、最能积极深入和能够产生丰富思想”的课程,通识课要有“对例外和奇特的宽容”,通识课要成为“一个催人思想的思想之家”。

基于上述启示,在《法庭语言艺术》课的教学环节的设定上,我安排了“当众五分钟主题小演讲”、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庭审过程、学生谈体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学生愉快地学习法庭语言、深刻地领悟法律的公平正义、尝试了如何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更好地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和过程。

三、《法庭语言艺术》课让学生成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这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靠不断地实践演练;这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课,要围绕法庭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一)“当众五分钟主题小演讲”是提高语言艺术的前期热身

能力培养要有针对性,了解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授课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于是,在每次课上,我都会安排五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五分钟的主题演讲,内容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己以往的法律知识谈自己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谈语言对追求正义的作用,谈想要了解的问题等,总之要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公众场合大胆说话的能力。

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是学生演讲后的简短讲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同时较为艺术地指出学生演讲中有待提高的方面。讲评从演讲的内容到演讲的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演讲后给人的感受得到一个真实的反馈,让受众学会如何从他人演讲中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今后的语言艺术演练中。这种教学实践既使演讲者个人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又使受众得到知识面的拓展、思维的启迪和语言艺术的启示,也使得教育艺术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模拟法庭小组是培养学生实践法庭语言能力的关键演练

在每届学生确定之后,教师会把学生根据专业穿插分成若干个模拟法庭小组,在日常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法院旁听归来以模拟法庭小组为单位讨论和辩论,在期中和期末阶段会让模拟法庭小组进行开庭实践。

这一过程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锻炼和培养了学生法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锻炼了文理科同学间密切合作,建立学习型实践团队的能力。

模拟法庭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团队中各个成员在准备模拟法庭开庭案例过程中要经历深入思考开庭审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由谁来担任,在开庭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对答,这个案件的法律事实有哪些,客观事实有哪些,支持法律事实的证据有哪些,反驳的证据是什么,如何去举证质证,如何审理清楚案件的事实,该案件在法庭辩论阶段的焦点内容是什么。在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时,小组同学充分互动,以期达到一个最佳的整体配合,体现出本团队的法庭语言艺术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同学们对法庭程序及语言规则熟悉了,强化了他们的感知力和记忆力,更使同学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对依照法庭程序和法庭审理的事实明辨是非,形成一种判断力,对法庭审理案件过程及庭审中各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程序正义的理解力,激发出同学们对法治的丰富联想力,最终实现同学们对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艺术地使用法庭语言去追求公平正义的创造力。

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认为通识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时,最好让同学们分小组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过程中各种能力综合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组织法庭活动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切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收到良好效果。

(三)案例教学、旁听庭审、讨论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旁听庭审、讨论的教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帮助同学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建构和完善思维结构,促进思维不断发展,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重视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篇9

一、美术教育

1. 领导重视, 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

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美术教育, 每年应该召开专门会议, 制订明确的计划, 确立奋斗目标, 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订阅多种美术杂志、刊物, 设置专业教室, 并经常亲临现场或课堂检查, 观摩教学情况, 及时提出努力方向, 改进教学方法。

2. 创设情境, 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环境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艺术熏陶, 力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情境和氛围, 充分利用厅廊、墙报、橱窗、手工作品展、美术作品获奖表彰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 给学生以启迪、鼓励, 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审美情操和绘画欲望, 并要求每班定期更换“学习园地”, 在教师的指挥和点拨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才能, 让学生自己表现, 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 抄写内容, 添加图案, 以此锻炼学生的能力。

3. 抓住课堂, 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阵地, 我校美术教师都是从专业学校经过正规训练或师范院校选学美术专业毕业的, 均有着深厚的美术基本功。课堂就是他们施展才华的最佳场所, 他们在这三尺讲台上将向学生充分地讲解美术的发展历史, 美术的种类, 教给学生绘画的技巧、章法。通过明暗、色调的变化体现物体的结构及映衬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学到本领。并及时地对学生给予表扬, 以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美术教研组长应积极主动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 给全校及全区老师树立榜样。

4. 课外辅导, 寻找美术人才创造精品。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续, 美术教育的课外辅导实际就是教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把一些灵感性强、悟性高的美术尖子集中在一起加以单独培训。通过教师的精心培养, 让他们出精品、上档次。例如学校可以确立高低两个年龄段的美术兴趣小组, 并规定每周六全天进行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除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外, 主要进行创作训练, 要求他们大胆表现, 自由发挥, 画面可以无拘无束, 异想天开, 培养他们勇于构思, 大胆创新的良好思维品质, 通过努力, 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5.“请进”“走出”, 不断探索, 努力提高水平。

任何一件事情, 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 抓住机遇, 汲取别人精华, 迎接挑战才能有新的生机。美术教育也是一样, 光靠闭关窒息是不会有突破性的。例如有的学校在这方面成功的做法就是:经常聘请附近或本市、区内知名度较高的美术专家、学者到学校来做学术讲座或报告会。让师生们都能聆听到他们的成功经验, 以不断地勉励孩子不断进取。有的学校还充分利用机会把美术教师和兴趣小组成员带出去参观学习, 观摩画展, 增长他们的见识, 开拓他们的眼界, 使他们感触很深, 受益非浅。

6. 把美术教育和其他各科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互促进。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 要求各科教学均在可能情况下进行有机的渗透, 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要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之中去。教师设计教案, 要求按年级组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及时地把各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7.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阵地发展学生的特长。

利用家长学校授课时机及时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要求有能力、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孩子带出去聘请名师加以指导,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二、音乐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中, 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根据学校实际, “以音乐特色为依托, 以完善课程体系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 围绕“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人新我创”的思路, 选择音乐项目侧重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 开展活动注重规模性、社会性、精品性, 瞄准素质教育“未来时”, 精心设计了“五个工程”。

精师工程:为把音乐特色教育落到实处, 除领导高度重视外, 还要注重音乐师资的配备, 力求把师德好、音乐水平高、艺术细胞多的老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

兴趣工程:即把音乐兴趣小组逐级分解改由少数学生参加的校一级兴趣小组为班一级, 并设立多种项目, 例如, 开展的项目有合唱、舞蹈、器乐等。全校学生全员参加, 每生学一技之长。每当兴趣小组活动时, 校园内欢呼笑语声, 余音绕梁, 学生各得其所, 兴趣盎然。

精品工程:为使活动项目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向精品化发展, 应着力实施音乐“精品工程”。例如, 组建校艺术团、百人腰鼓队、百人合唱团、舞蹈队、二胡演奏队, 要让艺术团体与社区密切结合起来, 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辐射工程:为使音乐特色活动全面开展, 要注重把音乐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1) 向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辐射, 学生学得轻松, 有声有色的音乐活动带动了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2) 向劳技、综合实践等课程辐射,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练就的声情并茂、灵活头脑、动作协调、竞争意识、顽强毅力, 促进了劳技、体育和表演等活动的开展; (3) 向手拉手学校辐射。“手拉手”活动能让校与校间受益, 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 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受益。

课堂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更体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音乐教育以其丰富的多变的表现手法, 强烈的情感意识, 鲜明的音乐形象, 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意识及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音乐课作为创造性最强的教育艺术之一, 也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走出一条崭新的创新教学之路。当今素质教育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要求“通过音乐教育, 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 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吴斌的这一提出, 对音乐课的设置与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音乐课堂教学指明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那怎样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呢?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学生成为驾驭课堂的主人。

2.为学生创设无限的思维空间, 引发创新。

3.积极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

4.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

谈教育学生的艺术——赏识教育 篇10

赏识学生就是要尊重所有的学生, 只有懂得尊重所有的学生, 才能合格地参与文明的教育教学活动。爱一个优等生每个教师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可对于那些“差生”呢, 就未必了。我认为能够爱那些“差等生”才是真正爱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精心的关爱和呵护。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次成功的鼓励, 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 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 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 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呢?

一、要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

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 也是爱面子的, 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 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更直接。因此, 老师在教育学生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 给学生以内心体验, 诱发学生悔改的动机,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达到批评的最佳境界。

二、批评教育学生要挖掘学生的优点

孩子犯了错误, 批评时既要看到其错误与缺点, 又要看到他的长处与优点。陶行知为什么能看到一个打架孩子的四个优点并给予奖励呢?这是与他具有现代的教育观点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密不可分的。他认为, “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 也不是真正的坏蛋, 这态度要坚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 便愈管愈难管了”, 他说教育者要能“慧眼观人长处”, 这样才能“在平庸中体会出真的瓦特, 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由此可见, 老师和家长必须不断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练就一双善于看到孩子潜在优点的敏锐目光, 批评前要多做调查分析, 给孩子申述的机会, 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 以便分清是非, 以理服人, 激励进取,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批评要简洁, 点到为止

老师或家长对孩子的批评, 最忌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纠缠不休。孩子有了错, 在学校已受老师批评了, 还要通知家长, 回家再受家长责骂;昨天已经认了错, 而今天又要翻旧账,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收不到好效果的。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孩子主张“宽容”, 不以“整人”为目的, 他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基于这样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批评孩子总力求言简意赅, 点到为止。一个打架的孩子本是做好准备来经受校长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式批评的, 想不到这么快就“和风细雨”“雨过天晴”, 还受到充满母爱般温馨甜蜜的奖励。对于这样的批评, 孩子会牢记终身, 并受益终身。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11

【摘要】由于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虽然说提倡素质教育,但音乐科仍然不受重视,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学与不学无所谓,这与提倡素质教育远远背道而驰,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 加强 建设 评估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音乐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之一。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师资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学生在识谱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不识谱,县城以上中学的能识谱也仅占少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看来,中小学的音乐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甚至不考,基本无要求。把这样素质的学生送到师范,师范的音乐教育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音乐教学也只有陷入补课阶段,使中师、高校音乐教学又面临无法达标的局面。这些学生毕业又去教小学、初中、高中,如此恶性循环,何日是了?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羞涩,音乐设施严重紧缺。

3.教师素质不够高,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甚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高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高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多媒体设备、钢琴及其它乐器。

三、加强对音乐学科的评估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篇12

那么, 图书馆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人文艺术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馆内人文艺术环境, 可以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精神上得到洗礼。因此在环境上必须要有相当高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设施、园林艺术、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上应体现出较高的审美特性和艺术特征。可以在走廊、大厅、阅览室悬挂一些科学名人画像和学习的名言警句, 渲染学习氛围。如:悬挂一些范增, 齐白石, 达芬奇等名人字画, 使读者置身于图书馆深厚的人文艺术环境中, 接受高尚情趣的感染, 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还有在艺术书库中经常播放一些贝多芬, 莫扎特, 肖邦等古典大师的音乐作品, 使大学生提高美的鉴赏力。而且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完成借阅, 可以得到感官的愉悦, 心灵的净化。同时, 这种文明高雅的环境, 使大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

二、增加艺术类文献馆藏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其他机构的管理基本类似, 都须实时更新。要加强对图书馆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党校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图书馆员去进修或者在职学习,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应对艺术文献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 从总体上改变高校图书馆艺术类文献书籍及多媒体资料匮乏现状。增加文艺经典的投入, 让真正的精品艺术文献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亲近经典, 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品赏经典音乐和电影, 他们将从中获得独到的体验, 感受到其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将大有裨益于他们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

一旦拥有了良好的图书馆以及现代化技术和馆藏, 就应很好地利用其为读者服务, 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间主动、直接地开展活动。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 使学生主动积极并乐于参加, 容易接受, 这也是图书馆艺术教育职能的生动体现。具体有以下措施:

1. 聘请一般学者、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科学、文化、艺术等演讲和讲座, 并运用录像、幻灯等视觉传播方式, 形象生动地使学生获取知识。这种交流大到国际、国内政治的探讨, 小到对一学科的理解或对一部剧情、某部影片的讨论。

2. 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进行深层便捷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此, 应有专职老师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指导, 并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共同探讨方案方法。利用库克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网等好的音乐网站, 为学生进行高雅音乐推广。介绍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动画制作比赛, 这是集网络技术、动手技巧、美工设计于一体的竟赛, 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还可在网上举办名画展和音乐会, 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基本满足吸取艺术营养的需要。

3. 开设艺术视听室, 使音像资料的视听服务也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在这里, 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各式各样的名曲名剧, 拓宽其知识面,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视听室为学生定期放映电影、录像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多一点色彩, 这样寓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必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拥护, 我馆近几年来每周末利用多功能厅为大学生放映经典电影佳片, 场场爆满, 说明这是一项很好的措施。

4. 开辟艺术画室画廊。在这里可举办各种画展、摄影展、诗歌朗颂会, 让学生亲自作画拍摄, 或自编自演大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 感受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中去感受科学之美、文化之美、创作之美、自然之美。以我馆为例, 近几年来, 我馆多次邀请艺术家来馆举行书画展, 艺术摄影展, 极大增强了大学生读者的兴趣。并且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 倡导人人动手撰写书评和影评。通过此类活动去激发引导他们的读书热情, 让他们在沙龙里畅所欲言, 尽情发挥, 使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息, 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结语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是一项重大的教育任务,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独特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对大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 让他们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艺术经典作品, 提高他们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个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鲁俊娜.高校图书馆艺术素质教育实施对策[J].图书馆论坛, 2015, (1) :187-188.

[3]沈黎萍.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 2005, (4) :18-20.

上一篇:计量运行下一篇:卫星信号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