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2024-06-17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1

大学生, 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任命太多期望的群体。在当代大学校园中, 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组成校园文化的比较重要载体, 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社团中以艺术社团占大多数, 艺术社团活动在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大学生影响较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出现新变化, 大学生艺术社团已经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载体, 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发展的缺乏动力和持续发展力, 一些模糊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情况日益显现出来。据统计, 已有半数以上的社团缺乏应配套的活动场所;一些社团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 不注意存留相关的社团资料和照片等;还有些许社团活动由于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整体策划。

(一) 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 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状况, 根本原因是社团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的活动组织, 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实践性。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必须以来完善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 从内容上来看, 它包括过程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从过程来看, 它包括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

(二) 较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 即使有也仅仅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在这些指导教师当中, 不少是义务兼职, 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对这些老师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导致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所以投入时间和所花费的精力也较少, 仅仅挂名并没有亲力亲为的现象较为普遍, 而且许多老师专业能力也有限, 指导不够到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社团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或者说指导老师知道不够到位, 致使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学生负责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社团发展迟缓。在今后的工作中, 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 并对有专业素养的指导老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 大学生艺术社团总体呈现不平衡发展

目前社团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体娱乐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由于学生一般喜欢娱乐文体活动, 所以文体娱乐类较多, 社会实践类较少, 理论学习类和学术科技类就更少了, 这种分布结构非常不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社, 也影响了社团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 经费不足, 抑制发展

高校社团经费大体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 社团会员的会员费, 这部分金额较少。第二, 校方资助, 由于主管部门本身的经费也不多, 能专门拨付给社团的经费也就更有限。第三, 外界赞助。此外, 许多高校的社团活动场所十分匮乏, 此类因素制约了社团发展的脚步, 也较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 艺术社团成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是社团骨干成员, 这是社团中的核心, 但是许多社团都缺少这种核心力量, 大部分社团由仅仅几个主要的负责人撑着, 在社团刚刚招新的时候, 许多人踊跃报名, 干事若干。但是一段时间之后, 许多人发现在这里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就会出现懈怠的状态, 甚至退团, 即使勉强留下来的, 也很少有艺术特长。其次, 社团负责人工作能力较弱, 并且缺乏一定的工作魄力和开拓精神。许多负责人只是看到了负责人的光环, 还不是真正喜欢此种社团, 工作一旦忙碌起来, 就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有写条件较好的负责人由于兼职较多, 对社团发展关注较少, 同样不利于社团的日后发展。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资源优化配置, 引领良性发展

在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 缺乏资源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全体学生当中还是占少数, 愿意参加到社团里面的更是少数。资源合理利用, 并且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促使大学生艺术社团生存和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艺术社团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

A、提高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 必要时可以淘汰。

首先要在学习成绩和艺术特长方面有所要求, 如果成绩较差的成员要予以辞退。其次要对社团的负责人提出更好要求。要把真正有特长有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选拔出来, 作为社团的领头人。学校也应该定期举办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培训班, 或者社团之间的交流会等, 希望通过此种形式, 提高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素质修养, 从而促进社团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B、加强交流力度, 使艺术社团走出去、引进来。

艺术社团活动质量要提高, 要走得出去, 积极向校外拓展延伸开拓, 多参加校外的一些义演活动, 提高自身。同时, 对于外校高水平的社团又要热情的请进来, 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促进社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 加大投入力度 ., 确保为艺术社团发展的提供有力 物质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社团建设的投入方面要加大。学校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艺术社团以优惠和支持, 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是艺术社团经费的投入要加大, 对于一些品牌社团更是要加大栽培力度, 给以重点扶持。另外, 还要鼓励社团与一些校方企业进行联合, 争取一些企业的赞助。

3.让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多多参与社团指导工作。

首先提高指导老师的水平, 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外出培训学习, 相互交流, 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 也要充分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学习的指导老师都是由特长的老师兼职, 本身教学任务已经很重, 有时无暇顾及社团的指导工作, 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老师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鼓励政策, 例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 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 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 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 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 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 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 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4.重视社团中学生负责人的培养。

社团学生负责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乎社团品质的高低, 因此, 一定要注重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定期的对社团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他们外出学习, 参加各种交流会, 并且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 不合格的一定要进行淘汰, 提高社团负责人的整体素质, 进而带动整个社团的发展。

5.打造品牌社团。

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应运而生应是独特的社团, 此类社团也可依托学校的专业优势, 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提高社团的品质, 争取打造一支对全校、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此类社团一旦成立, 防止前紧后松情况的产生, 要注意做好传承工作, 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 进而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艺术特长,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识和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日益强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较之之前的发展, 由于许多高校并不重视, 使得社团发展十分缓慢, 致使大学生社团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 要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 我们不仅要注重社团自身建设, 还需要广泛宣传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其重要性, 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 促进高校艺术社团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伴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日益提高, 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而艺术社团建设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发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工作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中, 学生艺术社团发展存在的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艺术社团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重视指导老师队伍和学生负责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途径促进高校社团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艺术社团,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丁刚.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等院系合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4]戴碧湘.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2

学校是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主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校还应教会学生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及如何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第一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

1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内涵上来讲主要包括“大安全”教育和常识性安全教育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结构以及特殊的学生构成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大安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开展.

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化冲突、商业欺诈等巨大的隐患.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当下,我国周边局势日益复杂,不断有外部势力企图扰乱和消解我国的崛起态势,网络媒介自然会成为一些势力发布虚假信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要基于社会环境、学生来源等的特殊性和我国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对一些信息和谣言缺乏判断力,容易误听误信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散布的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谣言.

这些都是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大“大安全”教育的工作重点.

常识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身体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

“身体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理安全以及行为安全教育等.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因学生来源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均存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安全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突出.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等的特殊性,在生理安全、行为安全等都急需加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加之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就存在着招生来源狭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等诸多特殊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因其语言、专业以及基础知识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更加大了其日常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未来就业的难度,往往造成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解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十分复杂,而我国周边地区也十分混乱.

因领土、宗教、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冲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制造混乱、散布谣言、破坏民族团结.

正因如此,在边疆地区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和自身素质的较高的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未来.

而且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公众群体,他们在高校的“大安全”教育从客观上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具有最直观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会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走上社会不断的发酵,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个体层面,常识性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制度的调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安全事件也表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

预防和缓解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造成的冲击,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校园管理更加系统和条理,一方面防止了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安全稳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学校更加和谐稳定,净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结合当前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以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身心安全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

这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大安全”教育开展的不够深入.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崛起的情况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尤其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一些虚假信息所左右.

而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上都进行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

在教育形式上仅仅拘泥于国际形势讲座、时事政治课甚至只是在一些特定敏感时期、事件等发生之后进行开会、讲座等.

这些常规举措在目前网络信息、娱乐生活空前发达的阶段显得滞后和空洞.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范围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一些虚假信息、登录到一些具有民族极端主义、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站,高校管理人员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大安全”教育中未能充分有效的进行.

第二,安全教育的方式传统,内容单一.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资金、规模、周围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高校在安全教育上仍旧采取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过安全讲座、常规的安全检查、开会下达通知或者布告宣传等手段,内容上也是以防火、交通安全为主.

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在以开会或讲座形式加强安全教育.

这些常规的安全教育方式无论内容还有教育方式都显得空洞、单一,且僵硬的安全教育模式,很多的教育内容大都千篇 一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面对学校的安全检查和讲座也是疲于应付,不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同时,过于频繁的检查、会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安全教育平台建设缺位,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学校—二级学院—学工办—辅导员—班级干部—学生”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模式上,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工具组建系统化、扁平化的安全教育平台,致使大量的安全教育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在安全信息和安全教育上存在费时、费力、拖沓等不利因素.

在智能手机、网络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不仅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反而使上下级脱节、信息滞后、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虽然在一些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也与学生组建了QQ群进行沟通、管理、宣传安全教育,但是也仅仅只是部分人员和一些小团体.

无论是影响范围、参与人员数量都十分有限,在缺乏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和实用的安全教育平台情况下,只能通过逐级管理模式,很难及时、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第四,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和实施存在问题.

说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大部分高校都有着较为完备规章和制度.

民族地区高校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上均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里制度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

但是,部分院校的很多的制度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只能是在某些大学生发生安全事件或出现意外之后,才能在一段时期内被严格执行.

诸如某些高校把禁止学生饮酒、禁止打架等做为加强学生管理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处罚规定,同时也在开会和安全讲座中加强宣传.

但是这些规定长久以来并未严格执行,导致学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才开始重视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的严格执行.

应当说,高校在安全教育制度和相关惩处规定上都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浮于表面管理方式都让完善的制度只停留在文本之上,未能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也没有使大学生真正牢记于心、深思于行.

3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第一,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坚持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

与传统的报纸、手机平台等传统交流媒介相比,智能手机、网络工具具有容量广泛性、交流及时性、传播多样性、空前开放性.

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网络交流工具发布各种消息、浏览各种网站、接收海量的信息.

正是网络信息工具的独特能力造成了对舆论和信息监控、引导的难度.

这就为某些势力或组织提供了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抹黑我国政府的机会.

特别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敏感性,使“大安全”教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群体由于涉世不深,对一些信息和一些文化意识方面的宣传都缺少足够成熟的理性判断,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左右.

因此为了维护边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长期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加强“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QQ、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工具扩展信息来源,严格控制某些虚假信息和带有挑唆民族矛盾的、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和文化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二是积极利用网络阵地,宣传我国主流正能量信息.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做到从思维到物质上的与时俱进.

对任何在网络散布不良虚假信息或是宣传民族极端主义的网站和文化作品都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三是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实时新闻、文化作品、网络谣传等,由学校组织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思想意识端正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成熟、理性的来分析和认识这些网络谣言、文化作品,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反动网站散布的抵制虚假信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

四是通过法制宣传和时事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通过宣传《国家安全法》让学生认识到制造和参与网络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等所需承受的法律后果,并且通过时事讲座对一些势力和组织散布虚假消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手段和方式或列举实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和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大安全”的知识和阅历.

第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安全教育拘泥于通过会议、讲座、书面通知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收效甚微,同时又费时费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常识性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过于陈旧的安全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难以让同学们乐于接受.

以最近一段时期众多的女大学生“失联”为例,用以往开会和讲座的形式很难使学生提高警惕性.

学生工作人员要对大量公布的“失联”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共性和特点,能够为学生讲解“失联”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容易造成“失联”的一些征兆和犯罪手段,并通过QQ群和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发布.

同时要结合其原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可以通过QQ、微信等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安全教育和有效管理.

第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创建安全教育平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逐级、多层次学生管理模式中,大量的安全信息和教育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传达和表述,同时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扁平化管理和安全教育.

而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网络通讯手段,组建高效的安全教育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将安全教育的信息所包含的图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上传共享,还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扁平化监控管理.

在微信平台上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学生动态、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学生个体,甚至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查看学生大概的所处位置.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高校教育 联手

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现象不断增多,大学生自杀、自残、凶杀等现象时有发生。从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2010年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再到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各高校纷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大多是强调学校、学生怎么做,强调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责任,而忽略了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品质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目前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不是高校单方教育可以解决的,需要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起手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教育“联手”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的片面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社会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学校抓学生分数,家长管学生吃喝,学生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不用像高中那样拼命学习,家长对学生的管教也应放松。从小到大,学校、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视,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等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自我管理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等。面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一些家长会将责任推给高校,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并非都是进入高校后产生的。目前的传统思想认识无形中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家长教育水平的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但现实是,很多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水平有限,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得力不从心。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德、智、体、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家长知识背景的影响,家庭教育内容较单一,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上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自我管理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溺爱,过分严厉,过度放纵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暴自弃,缺乏责任心等坏习惯,进而导致人格不健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家庭教育要实现完美的教育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加以改變。

(三)教育导向的偏差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一部分学生逐渐淡化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家长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只会运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更加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轻视精神的丰富,个人主义滋长,道德观念错位,奉献意识淡化,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阻力。所以,教育的导向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教育理论的不完善

在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联手”工作中,教育理论的指导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虽然在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没有健全的理论体系。

(五)高校与家长沟通不畅

大学生源来源广泛,家校距离远的现实,客观上导致了高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困难。另外,自我国实行大众化教育体制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事务性管理逐渐成了学生工作的主要形式,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少,感知学生思想问题的敏锐性日益减弱。加之目前整个高等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持续、有效的沟通交流,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学生违纪,退学,或者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才与家长联系,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影响了教育效果,对学生成长、高校的教育质量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高校教育如何“联手”家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效、互动的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效益,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综合效益。

(一)高校努力方向

学校教育具有主导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是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学校要主动和家庭联系,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加深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设立家长访校日,定期开办家长座谈会等,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如网站、微博、论坛、贴吧、微信、QQ群等,及时发布校园信息,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搭建学校和家庭双向交流的平台。二是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三是学校要站稳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设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法律、心理教育、公关礼仪、职业指导等课程,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攻势。四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育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以专家学者、指导老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成立研究队伍,密切关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为实践育人提供工作指导和决策咨询。

(二)家庭努力方向

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互补性特点。一是家长要转变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家长要主动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成熟的理论知识教育子女,做到以理服人;同时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现在子女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要有合适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心理问题的发生。三是要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切忌“一言堂”,帮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形成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机制

要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為此,一是要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比如请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了解;二是要开办“家长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或论坛,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三是要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安排家庭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作专题发言,介绍经验,让家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四是家长应主动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加强信息交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家庭和学校一定要形成合力,强化两者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文静.家校共育——发挥“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新思考[J].高教论坛,2013(03):23-26.

[2]刘伊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理论界,2013(08):192-19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4]张黎.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提升家庭教育功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115-116.

浅析高校大学生“三观”教育 篇4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 将“三观”作为重点[4]。因为崇高的理想信念, 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由此可见, 新形势下如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也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体现[5~7]。

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 思想是向上的、积极的, 是掌握知识面最广、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代。同时, 大学生思想受社会因素影响也表现出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有抱负, 但偏重于个人理想;渴望成材, 但缺乏吃苦精神和鉴别能力;自我意识较强, 但集体观念淡薄[8]。当前, 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其中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中西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 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必然会使理性分析能力不足, 判断理解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 给他们思想带来较大冲击, 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9]。如何针对这些突出问题, 进一步加强“三观”教育, 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

一、目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 人生目标不明确, 思想信念不坚定。

新, 不少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使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 丧失了方向和对前途的信心, 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坚持。

2. 部分学生自我中心倾向较为严重, 缺乏集体荣誉感。

现代大学生欠缺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倡导优良社会风气的勇气和毅力, 与社会接触较少, 尤其在遇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冲击时, 思想观念便会产生动摇, 丧失清醒的判断能力。

3. 功利思想较为严重, 很少注重理论学习和精神修养的培养。

由于目前社会的竞争实在激烈, 就业相对困难这一现象, 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习政治理论课只以及格作为目标。

4. 家庭教育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匮乏。

随着社会发展, 独生子女居多,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有偏差, 使得有的青年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条件是物质基础, 个人主观努力是意识,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有人认为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很有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 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保证。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的。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的“三观”教育,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针对目前大学生“三观”教育提出的建议

1.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教育教学中, 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改革和创新“两课”教学, 更有力地推动学生科学的、正确的观念的牢固确立。一是要使教学内容融汇贯通, 实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 体现其思想性的统一、理论的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相融合有利于大学生科学“三观”确立;二是要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互动;三是在考试方法改进上要更新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 实现试卷考试和实践操行相结合, 力求科学、公平, 从而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 推动、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2.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认知转化为德育信念的重要环节。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正确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使学生从活动中开阔视野, 具体了解中国的国情, 激发对国家、民族的情感,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所学的包括“三观”在内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信念、明荣辱、知是非, 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

3.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可以塑造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贯穿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通过科学的建设、管理, 完善的制度, 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导向以及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 褒奖了真善美, 贬斥了假丑恶, 让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虽然大学生已经有一定自主能力, 但是家长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 要优化家庭环境, 提高家长素质, 改变重智轻德、娇纵子女的不良倾向, 和学校、老师相配合,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社会环境的支撑与否, 是影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以及学校、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4. 说理引导法。

说理引导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 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懂礼、知礼、服礼, 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反对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和主观臆断,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教导学生学以正用, 懂学、勤学、会学、学会, 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合作和宽容, 个人应对集体、社会和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等。更要对学生用浅显易懂的常理教育引导。作为老师就要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关爱一样教育学生, 用我们日常生活道理说服教育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打击。在平时, 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熔入集体和社会的共性, 要塑造他们的个性, 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结论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 推动、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所学的包括“三观”在内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信念、明荣辱、知是非, 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优化家庭环境, 提高家长素质, 改变重智轻德、娇纵子女的不良倾向, 和学校、老师相配合,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 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懂礼、知礼、服礼。

参考文献

[1]殷运岚.“三个代表”思想与大学生“三观”教育[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 (3) :4-7.

[2]赵大力.“三观”教育的新思路[J].高教研究, 2011, (4) .

[3]代训锋.“引导和帮助”:高校“三观”教育模式新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9, (4) :53-55.

[4]马婷娟.德育工作中的“三观”教育[J].读与写杂志, 2007, (9) :49-51

[5]杨友国.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6) :58-59.

[6]赵文, 张明星.浅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5) :241.

[7]白雪峰.浅谈和谐理念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9) :99-101.

[8]赵平.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大学生“三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7, (2) :16-18.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5

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高校学生有在依照国家教育制度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就学的权利。因此,侵犯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总是和学生当时面临的具体就学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是指高校学生到教育机构就学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的情况或者设置不平等条件使学生在相同的就学机会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形。

近年来,学生诉高校的不当处分案不断出现,仅以比较轰动的案子为例就有如1998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田咏认为学校对其退学处理不当而起诉学校;1999年北京大学96届博士毕业生刘燕文诉北大不颁发毕业证书,拒绝授予其博士学位,侵犯了他的权利;2000年湖南外语外贸学院的6名男女学生因同寝睡觉被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而把学校告上法院;2002年广州暨南大学武某因考试作弊被学校取消获得学士学位资格而将学校诉至广州市中院等等。这些案子发生后,都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学生状告学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法制的进步和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敢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学校惩戒权的强大与学生受教育权保障的软弱无力,两者之间的冲突正在加剧。

常见的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歧视学生

《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上述规定确立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者差别而受到不平等地对待。该原则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手段非法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这项权利;另一方面受教育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二,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平等。第三,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和成功机会平等。

在现实中,不少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成果,有时会对缺点较多、学习困难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产生偏见,态度冷漠,没有耐心,甚至恶语中伤。久而久之,这类学生的个性就会朝着越来越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会极大地影响教育教学活动。不得歧视学生,是教师尊重学生受教育权的一个具体体现。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作为教师和学校从根本上应该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应因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陷而受到他们不平等的对待,甚至冷落。

二、侵犯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这是学生在学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考试,是学校安排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非法剥夺或限制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包括考试在内的各种活动。

三、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和学生的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不带有任何个人偏见和感情因素。具体说,确定停止学生上课是否合理恰当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学生的年龄状况、学生在校以前的表现、该违法乱纪行为的严重程度、频率及再发的可能性、认错悔改态度等。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为维护绝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可以将违纪学生与其它学生隔离,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情况下不能认为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否则,不应停止学生上课,可通过其它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保障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停课作为一种惩戒形式,必须限制使用。学校不能放弃教育职责,大量使用停课。停课只能对那些其行为严重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采取,在实施中要遵循相应的程序性限制,如对告知、听证和申诉权利的保障。学校做出的停课决定必须尽快通知家长,并确保实质公正;学生不应因停课而失去学期期末考试或国家统一考试的机会。实践中教师仅因为学生未完成作业而将其撵回家做作业、或动辄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回家“闭门思过”,或禁止差生上观摩课等做法,就侵犯了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四、侵犯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学生志愿必须由本人填写,这是国家赋予考生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学校和教师未经本人同意,不能改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但不得擅自更改或强制学生填报志愿,否则就是侵权。

五、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体现为民法上的人格利益。任何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限制、妨碍、剥夺他人受教育机会的行为,都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因此造成损失、损害的,都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赔偿相关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如何保障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呢,我认为:

(一)树立法治之精神,做到依法治教,以人为本。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伦理的影响,认为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严是爱,松是害,因此需要严管重罚。加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思维尚未改变,学校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而忽视其权利主体的地位,在这种前提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容易被视为管理与服从、教育与被教育、给予与获取的关系,学校居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权益被忽视弱化也就成了必然。现代法治精神要求学校管理要尊重和注意保护学生权利,为此就要求对学校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法治的要求使得学校不能像过去非法治状态下那么自由和随意,这或许正是学校管理适应法治社会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反映。17能否切实保障和维护与受教育权相联系的各种权益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二)加强教育立法,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制体系。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有明显的进展,但整体上来看,还有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我国目前为止,仅有六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十几部行政法规,其余则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其他的规范性文件。首先教育立法缺位、跟不上时代的滞后的现象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致使学生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的保护,因此应加强教育立法及相关的配套法规、行政司法解释的建设。其次,应根据《立法法》对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我国现行的教育立法明显存在层次过低的现象。如在对学生进行开除、勒令退学等改变学生受教育者身份的处分行为仅

仅是由教育部颁布的行政规章来规定,明显是不够的,受教育权是宪法、教育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仅通过一个在立法上属于最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就可以剥夺,未免过于草率,本末倒置。此外,教育部的诸多行政规章规定的内容也与作为上位法的法律相冲突,如禁止学生结婚条款。再次,要规范对学校权力的授予、运行、制约和责任承担等问题。如前所述及,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现行管理学生的规定大多是由各个学校自行制定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与学生权益紧密相关。但由于缺乏对被授权主体的制约,各高校制定的管理规定往往超出法律许可的范围,违背上位法。

(三)完善惩戒程序性规则,做到符合正当程序原则。

学校管理不仅要实体上合法,而且要程序合法,要严格按照正当程序规则的要求。学校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罚时,缺乏符合法治精神的正当程序是目前高校诉讼案反映出来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通过正当程序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没有正当程序,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是难以实现的,其合理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和合法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为此,要改变过去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明文规定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严格程序,如原告的申诉、举报程序,调查程序;专门委员会听证并做出处罚前建议的程序,被告辩解和申诉的程序;具体实施处罚的程序等;要规定有效证据的范围,包括有关物证、证人签名的证言,有关单位的综合材料,违纪学生的检查书等;要引入事前的正式听证程序,尤其是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处理决定做出前要给学生自我辩护的机会和对有关事实和证据的质认、确认权;要明确处罚通知送达的期限和送达回证期限。

(四)完善救济渠道机制

1.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现有的申诉制度过于简略、粗要,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对现有法规进行细化,明确受惩戒学生的申诉期限、时效和学校受理申诉的机构、申诉条件及学校行政决定的合理期间,保护学生的申诉权落到实处。此外,为了确保申诉的公正性,应考虑建立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处理申诉,这个可以借鉴国外的非行政性中介仲裁咨询性组织,其作用在于对惩戒权的行使的有关纠

纷予以调解或仲裁,这一组织的任务是对惩戒权予以区分和定性,在能调解时予以必要的调解,无法调解时或调解不成时进行初步的仲裁,判定双方是非。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品德教育;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路、损公肥私、挪用公款,下至偷税、漏税,贩卖毒品,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

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二)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性训练,否则就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实施美术教育,以确保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性、有效性,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其真正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15(01).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7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含班级干部) 、各种学生社团的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佼佼者, 比普通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 其实践工作经验自然比普通学生多些, 综合素质也高于普通同学, 毕业后参加工作, 学生干部中的大部分人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岗位工作, 并且工作出色, 逐步发展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中坚分子, 承担管理层的工作。但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走下坡路, 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如何,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管理层。因此, 高校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该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一、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延长手臂, 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第一,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 兼具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其表率作用, 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第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负责把学校的有关要求、决策、信息等传递到学生, 同时, 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学校, 积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很好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生干部要组织校园的各种活动, 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遇到各种事情和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因此,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毕业后,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逐步成长为各种社会精英, 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 成为各种组织或企业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人才打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重视。学生干部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有些老师不重视选拔、培养, 认为只要听话、自己能干活的学生就行了。有些专业老师甚至反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外, 还有些高校招聘学生干部有一系列的笔试、面试, 选拔的时间过长, 难度大, 耐心不够就选择退出, 到最后的就是耐性好的人。

(二) 就业压力大, 学生干部不愿花时间在服务同学上, 而更愿意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荣誉感不强, 工作任务繁重, 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应聘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退出。

(三) 有些学生干部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忙着工作, 丢了学习, 以致多门功课补考。

(四) 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不高, 且学生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有些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 表率作用不强, 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存在官本位思想和腐败现象, 致使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一)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关系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更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知识结构较全面、身心健康的学生干部, 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担任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 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干部入党, 争取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

(三) 学生干部的培养内容

1.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应从大学生抓起, 学生干部是未来的社会管理人才, 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以后担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培训, 树立和培养廉政观念,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在校园里形成良好氛围, 倡导廉洁、诚实、秉公守法才是为人之道。

2.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无才无德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有德无才是好人, 德才兼备是贤人”。只要有德, 就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而成为有用之人;而德是要经过长期学习养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校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想上要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所以, 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诚信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做人。

3.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一, 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好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第二, 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习协调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第三, 要加强大局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展示的重要途径。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摘要: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上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3-11.

[2]马丁·特罗著.徐丹, 连进军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3) :5-24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 2002, (2) :29-32.

[4]苏君芝, 卞青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225-226.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8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 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 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 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 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 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 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 老师的水平也不高, 专业的场地也没有, 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 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 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 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 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 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 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 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 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 了解舞蹈知识之后, 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 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 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 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 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 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 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 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 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 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 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 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 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 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 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 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 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 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 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 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 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 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 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 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 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 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 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 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 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 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 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 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 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 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 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 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 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 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 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 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 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 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 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 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05) :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04) :12.

[3]何小文.浅议高校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9) .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 篇9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机联系

1. 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必然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在这一总体目标的规定下又确立了多个具体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动积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使大学生具备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包括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和态度、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不畏艰难的意志、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坚持公平原则的正气, 以及良好自我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平衡协调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见,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 还是创业教育, 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使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两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

教育内容是由教育目标决定的, 创业教育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为教育内容, 从而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 塑造其创业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其中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人善于捕捉创业机会的思维方式教育, 离不开教人通过创业为社会做贡献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信念教育;创业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教人为了成功创业而与人团结的合作精神教育, 离不开要在创业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职业道德教育, 离不开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教育等。

3. 两者在教育方式上相互借鉴

除了理论灌输之外, 两者都在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和载体,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都注重理论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保证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靠空洞说教和一味的灌输来实现, 而都是靠丰富多样的教育渠道和方法得以实现, 比如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就业见习、创业大赛、校园文化活动等等方式, 因此, 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 通过渗透、结合和强化等间接教育方式, 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 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挖掘、开发和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这样做, 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把空泛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限资源去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进器

1. 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表现十分丰富, 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的信念、坚韧的品质、高尚的人格等, 深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道德认识, 引导大学生朝着正确的创业道路发展, 并帮助大学生确认创业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提供完善的条件。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 教育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引导他们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正确思考、深化认识, 能够在漫长艰苦的创业道路上始终朝着既定的创业目标和理想前进。马克思主义的“三观”不但引领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而且为创业人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还能为创业人才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大学生创业活动作为从无到有的创业活动, 一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承受很大的压力, 在艰辛的跋涉中满足自我的愿望, 一旦不能实现或成功将会使自己难以自拔, 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 很难最终品尝到最后的甜美果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意识, 努力养成积极、自律、坚持等优良品质, 这些素质的取得才能最终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挺过难关, 而此过程中理想信念的牵引作用, 责任感的推动作用, 意志力的支撑作用都使创业者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最终, 正确的价值选择, 又使创业者进一步坚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在创业实践中坦然面对失败, 面对痛苦, 在创业过程中艰苦跋涉, 凭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信心, 完成创业过程。

2.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成长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想象中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两方面, 诱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理想与信念, 塑造学生的创业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和奖惩激励等方式,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创业动机, 树立创业理想和价值观, 并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同时典型的创业成功个人和事例给够给处于迷茫徘徊中的大学生以动力和精神支持,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创业所需要的坚强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积极进取, 使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 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才能。使他们能客观看待成功与失败,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有利于创业的成功。

3.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塑造

创业人格是在不同的创业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心理素质与品格以及后期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们意识的认识与发展, 这种发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个人素质的提升的空间和个人事业发展状况, 个人的人格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以及人格的完善和主体的提升。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市场经济在带来我国经济繁荣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唯利是图、道德失范、制假售假、诚信危机、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 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也是造成创业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大学生创业要成功, 要使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立住脚跟, 就必须以诚信为本, 诚信守法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也是大学生立人之本和创业成败的重要品质。同时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也需要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大学生创业者应当在法律、规范的许可范围内进行合法的经营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择业心理咨询和抗挫折能力教育, 及时地疏导在创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使其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迎接创业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器

1. 创业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首先, 有效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其诸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 起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以社会主义性质教育为主导, 实现了创业活动的多样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在创业精神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现了大学生的政治角色认同;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教育, 形成完整的创业体系,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缓解社会就业结构矛盾, 实现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价值。

其次, 有效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创造出来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效应。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使高校成为创新精神的集散地, 创业型人才的储备库, 有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 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次, 有效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渗透、文化创造功能。创业教育在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稳定的专业研究队伍, 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对于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国内创业教育, 应批判地吸收国外已有经验, 合理选择适合国情的成分为我所用。将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过程, 传播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 促进社会文化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发展。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 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最后, 有效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时候, 使生态意识渗透到人们的实践活动里,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育, 帮助人类认识到其在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树立起生态环境意识, 为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应对对策。

2. 创业教育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的引导, 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向导、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的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等几个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 着力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养成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合作性等个性品质, 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主体性教育的要求。创业教育同时又是艰苦奋斗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教育的载体, 没有这些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工作, 创业活动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 创业教育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创业教育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 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提出的新要求。以创业教育思路去改变高校就业模式教育, 走培养创业人才之路, 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 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以创业教育实践去引导激励大学生开拓创新, 开创更多更新的工作岗位, 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造、创业的时代风尚, 是知识产业化、民族创新化的有力举措。

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创业精神、优良的创业品质和全面的创业能力, 为大学生提供现实意义的、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及利益的指导, 其内涵和外延既体现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共生和融合, 又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现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着有机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推进器, 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美]杰费里.蒂蒙斯.创业学:第6版[M].周伟民, 吕长春,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89-96.

[2]胡解旺, 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127-139.

[3]宇业力, 何苗, 邵海军.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 2009 (3) :191-195.

[4]罗艳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4) :40-41.

[5]于波, 孙官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5) :67-69.

论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10

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作用

1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我国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产生巨大就业压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当前, 创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创业教育, 是指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全面创业技能和素质的人才。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 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狭义上说, 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满足其就业或创业需要的教育活动。

2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第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技能进行培训, 可以提升其就业技能、创业能技, 可以帮助参加工作的人快速地进人状态, 进而快速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进人轨道。创业教育是对个人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譬如专业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提升, 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能力的提高。能提升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为大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当前高等院校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 倒逼着普通高校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 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变“就业”为“创业”, 使普通高校不断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地调整, 促进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第三,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以创业人才发动创业革命, 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支撑经济的持续繁荣。当今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 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 尽快成为国家战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国外相比,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从1997年首次举办创业大赛, 到1999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可以看成是我国创业教育萌芽的时期。2002年教育部确定九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 这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开始正式实施。近年来, 由于国家财政与政策支持, 由于各高校重视以及社会力量辅助, 创业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创业教育也在我国各高校得到了蓬勃开展。目前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 300多所高校专门设立了相关学院和研究中心, 对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繁荣高校学术以及推动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

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相比,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离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对创业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缺乏创业精神, 对创业兴趣不足。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形成了追逐“铁饭碗”的思想, 导致了大学生安于现状, 创业动力不足。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也不够,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活动, 热衷于以创业实务的形式呈现。

第二,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合理。由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晚, 对比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 把创业教育看成是“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自发、分散、探索和启动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创业教育的师资薄弱等方面。

第三, 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创业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未形成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主要表现: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创业环境条件较差的现状, 政府制定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多属于宏观指导性文件, 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创业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特征,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短期效益和稳定收益, 从而不重视和不支持大学生创业, 导致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并未在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第四, 创业基地难以保障。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环节, 创业基地的实战模拟、产学一体化过程,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 各种创业活动为辅。创业活动也以创业计划大赛为主, 活动形式单一。即使高校或者大学生有极高的创业激情, 也因创业基地的缺乏, 导致大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 抑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挥。

三对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科学创业理念的树立, 还得依靠大学生本身意识的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当前高等院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加快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的进程。学校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制定鼓励政策, 形成创业文化氛围, 从而使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创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我国高校应当做到面向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 使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并重点加强创业实践课程建设。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这对于创业人才的培育尤为关键。高校应从培养实践型教师和聘任兼职教师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在培养实践型教师方面, 通过定向培训、专题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 有计划地安排从事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到实际部门锻炼或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聘任兼职教师方面要舍得投入, 聘请一批相关行业、部门和政府机构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顾问, 以现身说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并且他们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线的创业经验, 使学生对创业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能够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3建设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

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最显著的缺陷就是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落后是其直接原因。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为建设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第一, 完善创业基地建设。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或通过校办企业让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成果选拔、展示和转化提供有效平台。已经建立起创业实践基地的高校, 应当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创新合作方式, 使创业基地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二, 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高校应制定大学生创业规划, 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 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特别是为大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实训,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通过企业赞助、争取校友投资及社会资金支持等方式,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4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上述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为了促进创业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应当做到:第一, 在政府方面, 通过法律、政策方面的协调, 保障创业教育发展, 简化创业的程序, 降低创业的门槛, 促进大学生创业。第二, 在高校方面, 建立校长任组长的高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调动高校所有部门, 利用一切资源, 协调创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关系, 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组织的支持。第三, 在社会方面,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建立学生、教师、高校等与社会之间的直接联系, 争取社会资金支持, 争取企业实践基地及各种服务机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生, 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

[2]孙玥, 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 2011 (12) .

[3]李晓峰, 王斌, 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 2012 (9) .

[4]赵超, 李真.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与破解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27) .

[5]左殿升, 李兆智, 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

[6]高军, 甄金智, 李松波, 韩泽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34) .

[7]高微.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 (20) .

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6-02

一、教育需求的相关概念

需求是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在经济上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数量,在心理学中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支付了相关的教育费用,购买了这种教育产品和服务,但这种产品和服务与自己的真正需求还存在不平衡状态,他们在接受教育和服务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以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教育需求是指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期望和要求。

“顾客是上帝”是商业领域的信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大学生就是上帝,民办高校能否生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其提供的教育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内容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对教育需求比较复杂,不过总体来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需求。

既然大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那么他们就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应该具有以下权利:

1.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学生有权利了解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政策、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发展目标与规划、服务管理信息等。

2.选择权。高等教育学生消费者的选择权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提供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资源等方面享有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1]民办高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教育背景、学习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和教师等,这样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个体更加完善的成长。

3.收益权。民办高等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的消费,学生投资高等教育是期望能获得较高的个人收益,他们关心自己所享有的教育服务是否是物有所值的。学生的收益主要反映在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因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受益权的实现。

4.参与管理权。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管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可以比较及时反馈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学校制定的政策具有群众基础,更容易贯彻执行,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率。

(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育需求。

学生来到民办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能够帮助学生创业,这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根本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合格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大学生希望通过接受教育,积累大量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获得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文凭和资历,更重要的的是获得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1.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

民办高校大学生基础较弱,对抽象的理论课不太感兴趣,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他们比较重视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一点正好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相符合,动手能力和办事能力强的人受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一般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备受社会的青睐。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发现新问题,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可能更多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对创新有自己独特的需求。

2.具有广博知识和人文素质。

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一般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同时文化知识广博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在现代社会,“专才”是不够的,必须要向“通才”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方法,又要有比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增长他们的边缘知识和能力,即与所学专业无直接关联却能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某些内容。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需求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情况,笔者对江西省的相关民办高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90份,调查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

(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

在专业方面,民办高校设置了的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学生在定专业的时候不是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而是根据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意见去选,到大学里想改变自己的专业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入学时的热门专业,毕业时由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很可能供过于求,导致就业难现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调查得知,92%的学生认为目前民办高校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公办高校的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性也不够。

(二)课堂教学方面。

民办高校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讲授法,教学很难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和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讨论活动少。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利的,这是因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有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根据调查发现,87%的大学生希望改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体会到上课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有45%的学生认为讲课应该风趣,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是,要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又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主要是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有时处境尴尬。

(三)校园文化方面。

根据调查得知民办高校95%的学生希望有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尽量与企业对接,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来提高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性格。30%的学生希望学校管理松些,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希望通过自主教育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赵雄辉.基于教育服务消费的大学生权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第60页

作者简介:付文茂(1976—)江西临川人,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高校学生形象艺术教育的思考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自身形象越来越重视, 好的形象不仅让人增加自信, 提升幸福指数, 而且对个人求职、工作、晋升和社交、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还在大学校园读书, 即将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学生来说, 了解职场礼仪,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对其毕业后的就业、找工作, 至关重要。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一个单位的形象不仅靠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 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 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员工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单位的外在形象, 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是单位形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学生选单位的同时, 好的单位也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 要想打赢这场求职战, 美好的形象是成功的开始。

二、形象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 有人习惯了自由与随便, 言行举止粗口讳言。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为了追赶潮流常常盲目模仿, 以一种不修边幅的个人形象, 叛逆、粗俗不讲规矩的个人行为作为争相模仿的榜样。甚至常有不文雅、不健康的现象, 这一切都源自对正确的形象美缺乏认识。我国现行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 大多以强调文化课和理论教学为主, 几乎很少涉及到美育教育, 更不用说个人形象与社交礼仪。在求学生涯中, 小学、中学、高中期间在校中穿着的多为校服, 对美好形象缺乏认识, 部分家长又未能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为了省心省事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孩子穿着校服, 因此孩子对形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衣着整洁的单一程度, 缺少对服饰文化美学的理解与认知, 致使现今步入大学校门后, 学生在个人形象方面要么过于传统保守, 要么过度夸张, 衣着装扮不合时宜、不伦不类。穿着常常不分场合、不分主次, 给人一种衣不得体的印象。每当到了毕业找工作时, 很多毕业生为了凸显自己在形象方面的优势, 常常有悖常理地去做一些迅速改变自身形象的行为, 通过一些表面的甚至是很无知的途径去了解礼仪与形象方面的知识, 这种急于求成的行为常常会适得其反。而部分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对市场上出现的良莠不齐的个人形象的相关资讯又缺乏一定的分辨力, 我们常常会看到男生头顶造型怪异的发型, 或染上五颜六色的发色, 或是身着并不适合自己的服装, 老气横秋的衣着装扮;而一些女生则以漂亮、性感作为追求目标, 拍摄一些性感暴露的个性写真照用作自己简历的形象照, 有的甚至不惜血本花费巨资去做一个“人造美女”, 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例如国内2010年11月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 一度引发媒体的热议, 甚至连英国、美国等都对此事表示了极大关注, 认为该事件反映了中国社会目前“渴求美丽”盲目追求美的现状。近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前夕, 迫于求职压力, 盲目整容, 而一些无良商家也为了自身利益利用虚假广告吸引了一定的爱美人士前往, 部分人耗费了大量钱财, 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 美容不成反而毁了容, 甚至危及生命, 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而忽视了美的真实本质。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个社会人, 如何在林林种种的服装风格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装扮、如何打扮得体面而有风度、如何在各种场合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品味, 展现自身魅力。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为一名在高等院校里担任了十几年服装设计、化妆造型及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 我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深知教师的自身形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每次课前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形象进行精心设计, 除了展现给学生和蔼可亲和诚恳的教学态度外, 更着重于自己专业形象的营造, 这样不仅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也常常引导学生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 养成对周围事物怀有积极、热情、好奇、关心的态度, 并善于发现它的美感, 这就是对学生美学意识的开端与培养。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在于对美缺少发现。

近年来, 我常常被邀请到各大院校进行个人自我形象设计的讲座, 并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设了《时尚化妆与形象设计》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我从各个方面去谈什么是真正完美的个人形象, 对学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导他们塑造美是有规律可循和需要智慧的。在讲座中, 我把许多和他们同龄人的造型前后照片进行比较并铺以讲解, 时常引起了阵阵惊呼。在讲述的过程中, 使学生们逐渐明白:美不是盲目的、花巨资就能买到的, 她不需要依靠整形外科手术、也不需要追求名牌的服装, 她需要我们具有美的智慧:在高雅的品位和有限的金钱之间取得平衡的智慧、了解人的智慧、了解自己的智慧、选择服饰的智慧、色彩搭配的智慧、衣橱管理的智慧、掌握彩妆技巧的智慧, 凭借这些再辅以恰当的形体仪态、言语艺术、礼仪知识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就能从内到外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些都激发起了学生对自身形象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 也触动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这样的讲座和课程通常座无虚席, 这也是普及形象美知识的一个绝佳机会, 作为高校教师我常感到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三、形象设计的内容与特性

形象是物体外在的形态和相貌, 设计就是计划和创作。形象设计是集美学、心理学、造型美学、服装学、美容学、发型化妆设计学乃至礼仪、语言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象设计涉及面非常广, 它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形象设计主要是针对生活中的人或物的外表进行包装和塑造。这里所说的“包装”不是“伪装”, 而是通过适当的修饰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 并根据本人的角色需求、职业需求和场合需求来建立和谐完美的个人形象。在自然人成社会人后要对自身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包装与塑造, 其中包括体型要素、发型要素、化妆要素、服装款式要素、饰品配件要素、个性要素、心理要素、文化修养要素等方面。个人在生活中的形象完善和提升是个人形象设计的本质, 这样有利于帮助个人追求品位, 提高自信, 找到真我, 并创造个人风格、呈现个人魅力。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 在个人形象方面都有着同样的困惑——面对新环境和不同的工作岗位, 在装扮上应该如何进行从学生这一角色到职场中人这一角色的转换。这是一个对自我形象认知度把握得好与不好、适度与否的问题。身穿名牌或是穿得漂亮就是美好的形象吗?其实不然, 形象设计不等同于简单的穿衣打扮。她是以形式美、情感美相互融合来作为评判标准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对自然美进行分析、研究和利用。形式美主要包括了色彩、造型、比例、均衡、视错、节奏、韵律等几方面。人的美是由内及外的过程, 美是在自然基础上加入人为修饰, 她的最高境界是和谐, 完美个人形象就是让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实现和谐统一, 把个人风格、容貌、行动、礼节与声音等方面有机协调, 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和统一的协调, 并在视觉上寻求一种和谐。情感美的基本原理是求真求善, 合乎礼仪道德规范、合乎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其基本原理和法则是着重强调自身仪态与道德的统一协调性, 使个人精神面貌表现出一种健康、自信、积极的状态, 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和生命力的鲜活形象。如果将人的身材相貌、服饰比为硬件的话, 那么文化修养及心理素质则是软件。硬件可以借助外力来塑造和变化, 而软件则需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修炼,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当“硬件”和“软件”两者合二为一时,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后, 精神方面的需求开始与日俱增。人的审美进程由最初对人的自然性的崇拜、安全的需要, 发展到对社会性的欣赏, 到时下注重对个人魅力修养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种追求尤其表现在现代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上。

个人形象伴随着精神需求开始出现高要求与普及化,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形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拥有美好的形象不仅能让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增强信心, 还有利于建立起与人沟通的良好平台, 为将来成功就业创造便利条件。毕业生在求职时得体的个人形象犹如一份合格的视觉简历, 关系到求职的成败。美国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了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一个人的外表造型占第一印象的55%, 38%是透过肢体语言, 7%是透过语言表达, 这在美国已经是统计证实的定论。个人形象虽然在信息传递中属于一种无声的语言, 却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反映了人的性格、文明程度, 显示人的心理状态、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摆在现阶段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培养其自身职业形象意识。

四、在高校普及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想要在第一时间传递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个人魅力, 在职场的竞争中打好第一仗, 需要得体的整体形象。现今社会, 形象设计不再是明星的专利, 各行各业也都掀起了为员工进行形象培训的热潮。伴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 各类形象设计和色彩顾问、礼仪公司、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他们的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一些高消费群体和在职人员, 并且学费和咨询费都相当昂贵, 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承担。但80后、90后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 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他们的个人形象会影响到学校的就业率和求职的成功率, 而就业率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这一人才培养基地的生存。因此, 无论从发展的眼光还是战略的角度来讲, 在高等院校所有学生中开设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并使之普及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 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更多的人能理解美的真谛, 为热爱美追求美的学生做好形象设计艺术教育, 将专业的、系统的塑造美的技巧深入浅出地在学生中普及。从整体形象设计的方方面面为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训练, 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修养全面的优秀人才。既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实力, 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提升日后生活品质乃至创建和谐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结束语

未来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国家宝贵财富, 还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生力军。因此, 在大学生中开设形象设计艺术普及教育课程, 尤其是开设能适应各个专业的形象设计公选课, 是十分必要的, 各大院校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建立和巩固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当大学毕业生们拥有了良好的外形和优雅的谈吐举止, 在面对竞争激烈并日趋白热化的就业市场, 能在个人形象上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必将占有明显优势, 可以大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反过来也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从而能增强其领先地位。在提倡高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高校中推广与普及形象设计艺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形象是一个人仪表服饰、精神面貌、肢体语言、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 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对于现代人而言个人形象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人们事业发展与光明前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是非常重要的职场生涯的开端。现今, 各大高等院校在教授传统课程的同时开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为主。形象设计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内的普及势在必行。作为专业教师, 应该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有义务也有责任地去为学生们的形象设计做教育和正确引导, 并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普及方式。

关键词:形象艺术教育,形象设计,大学生,正确引导,普及

参考文献

[1]安·德马雷, 瓦莱丽·怀特.第一印象[M].王保令, 王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舒乡, 陈秋玲.好形象酷天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丽卿.形象[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宁静以致远下一篇:煤炭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