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2024-07-03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精选12篇)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

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更高的智慧, 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教育“以情感人”, 即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 使之从中得到教育。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启迪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促进智力身心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艺术教育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尤其对于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 艺术教育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偏重逻辑思维, 学习艺术的学生则偏重形象思维。社会需要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才能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然而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所欠缺的这些能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 就是按照大学生不同学科特点, 因材施教, 开展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精神, 挖掘其潜能, 启迪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前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在一个什么水平上?笔者任教于理工科院校, 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艺术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就笔者看来, 理工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 接受艺术教育机会较少

多年以来, 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 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第一”的误区, 形成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 “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 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后, 受培养体系、师资、办学经费的限制,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 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 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有限

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 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趋于逻辑性, 即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 如描述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 音乐的叙事性, 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 而对其中蕴含的美缺乏欣赏和感受, 久而久之便导致艺术审美的接受力较为迟钝。也就是说, 理工科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 纯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同样有强烈的追求

虽然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普遍较低, 但是他们的爱美之心却丝毫不减。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 只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 造成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想而不得”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养体系, 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启迪作用

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强烈的渗透功能。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进行培养,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

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有所缺失,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人才。艺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它教育门类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借助专业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 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使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 自信心、协调能力都普遍较强, 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较为完善。

(二)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完善身心健康, 增强人才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多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极少经过细腻的艺术教育, 同时又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个人定位等多方面的压力, 或者长期受挫感较强, 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 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教育,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之美, 培养对生命的热情, 进而增强受挫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心态、热爱生命的思想信念, 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逆境, 乐观面对挫折, 主动迎难而上, 才能使他们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等方面都能具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更具竞争力。

(三) 艺术教育有利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艺术之花永开不败, 它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升华人格魅力, 延续灿烂辉煌。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广, 涉及到学生思想意识、爱国爱党、遵规守纪观念、认真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伦理意识等, 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将富有净化心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通过开展更为直观、更为贴近生活、更易接受、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教育, 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 活跃思维, 完善心智, 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 增强综合素质, 促使完善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 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思潮,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四、加强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笔者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 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尊重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 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同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区别开来。首先, 要将艺术教育纳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其次, 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艺术类教材。再次, 创新教师授课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明确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尚情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和谐发展。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

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实施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的开展, 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 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设, 人员配备到位, 并把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其次还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再次, 要结合时代发展及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活跃因素, 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 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能离开艺术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动员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让他们施展才华、展现个性, 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同时要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保证校园艺术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使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人需要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让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 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全面发展式教育, 才能够为每一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 才能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 提升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 创造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左志坚, 徐宏民.从艺术的社会功能来考察艺术教育的若干作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2 (04) .

[2]姜淑香.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3]李广.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2 (04) .

[4]赵其坤.用艺术点亮我们创新的心灵[J].现代教学, 2009 (12) .

[5]封钰.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江苏高教, 2002 (04) .

[6]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3 (01) .

[7]葛军.高等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4) .

[8]罗伟崎.关于大学生艺术教育[J].文教资料[J].2007 (10) .

[9]米和平, 胡健, 任道.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5 (6) .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2

[摘要]立足于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社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在当代文化下的应变、反映能力的多方面培养要求,对高校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素描 创意 设计

造型基础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多年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许多高校一直把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在当代开放多元的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包括传统以及当代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史及多元化的艺术样式,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区别于传统素描教学模式。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的桥梁学科。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从传统素描到创意素描 高校艺术教学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素描教学目标在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所区别。传统的素描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提升其造型艺术的素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曾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为艺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面貌、样式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素描教学、课程设置已不再能满足艺术面貌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形成。

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创意;扩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设计表现方法、手段和设计语言,创意素描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延续了包豪斯“感知教育”的教学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设计概念和方法相吻合的视知觉基础,同时以视觉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为主线,发展了一套集成式的训练方法。

二、把创意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的优势 1.创意素描是使学生的观察、感受和视觉化的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它意味着可以使用任何媒介在一个可以绘画的表面上做一些定形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内容。

2.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结合设计教育的整体特征,利用其中原理部分,如视觉传达的原理与规律,形式法则等。

3.以视觉思维训练为目的,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作为出发点,以现代艺术实践作为教学的源泉,打破了一般训练分门别类,以及先基础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运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特别是为现代设计态度和方法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4.强调整体性、科学性、研究性的一面,又注意其表现性、生动性、完整性的一面,是设计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造型基础课程创意素描的教学方法

谈到创意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同时,都把灵感最为创意思维开发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把灵感作为创意开发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灵感因人的天赋特性不同而强弱不同,可遇而不可求,无法当做创意素描教学的主要方法。以下两种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的具体教学方法。

1.等价变换教学方法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传统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时间和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等价变化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一方或双方经过适当的思考,找出原来五官的两个事物的共同点,把两者的等价关系体系化。该法的创立者市川龟久指出:“创造性开发的生物模式存在于凤蝶的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由幼虫变成蛹进而变成漂亮的蝴蝶的变态过程中,存在着创造性开发的最完美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等价变换理论提出来。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外形被舍弃了,但是内容却进入了高级阶段,走进了新秩序之中,终于选择了新形态。创意、创造过程也完全相同,此时“新阶段的外形”等价变换为“新的形态”。在创意素描教学中等价变换方法的运用是使学生养成先思考、先创意后动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素描教学中,以环艺方向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单刀直入”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未来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把创意和开发素描表现的无限可能性作为研究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创意培养为主线,为设计而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我在实际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中的一种体会,同时也是在开放多元语境下探索当代艺术教学的尝试。就像艺术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一样,面对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多元是语境,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参考文献: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美术专业 艺术理论 理论素养

美术理论课是艺术概论和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总称,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理论课程,能够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并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学好这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广泛的认识空间,充分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因此,美术理论课在高校美术课程中是一门重要专业,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是迫切而重要的。

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现状及原因

当前,美术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多年来,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课脱节,大部分美术专业教师和学生只重视美术技能而忽视理论知识,使美术理论教学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低迷状态。

造成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素质、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学生对美术缺乏真正的兴趣及对艺术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技法重于理论。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科学习跟不上而转到美术学习班,考美术只是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的一种较为保险的方式,并非发自内心喜爱美术。此外,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加上缺乏学习目标,在专业学习时只是一味重视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思想认识上忽略了艺术理论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艺术的内在本质和精神境界的认识不够,最终会制约他们创作实践水平的提升。

其次,高校的扩招,美术专业学生增多,生源质量下降,加剧了美术理论教学的难度。高校美术教师重视创作指导而忽视理论引导,且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有待提高。有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急功近利,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法的指导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只用学生的创作成果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长期以往,会导致美术专业学生发展不平衡,理论素养偏下,不利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再次,高校美术教育观念陈旧,美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不平衡。在目前美术教学中,缺乏自由开放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许多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明显重于理论教学,这与现今的课程标准相差甚远,没有从根本上对美术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没有处理好美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限制了学生的艺术理论素养的发展提高。

二、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不能。可见,高校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理论知识是引导情感表达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积淀能够为美术创作者带来灵感。艺术理论是无数画家经过长期实践而孕育出的结晶,是艺术发展的指明灯,为画家、美术学习者及观众提供了理论指导找到自身评判艺术的方位和标准。艺术理论素养对一名美术专业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不是单纯地了解美术发展历史和中西方美术风格的演变,掌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提高他们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充实心胸,提高品质,增益学问。其中的影响和作用的深意需要每一位志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学习者细细摸索和玩味,以期对自己有所启发和帮助。

西方美术教育家对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美术教育家格内尔和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是现代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四部分: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创作。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课程列表中,美术理论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通过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过去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在的发展状况,并保留和继承其中的优良部分,开拓艺术思维和视野。更重要的,美术专业学生可以从我们丰厚的艺术文化积淀中汲取精华,获取灵感,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理论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它对现实艺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顾过去中国美术界经历的艺术浪潮,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艺术浪潮都是因美术理论观念的变革而引发的。从“85美术”到“波普”“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次次的浪潮中,由于一些艺术家欠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对中西方艺术发展史缺乏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他们在艺术浪潮当中,迷失艺术发展方向,创出一些矫饰作品,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而缺乏本土特色和自己的创造灵魂。由此可见,不重视理论学习会使美术教学中技能和理论教学不协调发展,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改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持久发展。

三、如何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

第一,从根源和制度方面着手,当前美术教育和高校招生须有当下意识,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招生和教学上不应一味地看重速写、素描,彩等专业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知识的传授。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理论的漠视和缺乏,过度关注绘画技法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当前高校美术专业的招生和教学,与时俱进,把当下意识融入其中。

第二,革新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平衡美术理论课与美术技能课,准确定位理论教学。高校美术院系应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将美术技能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正确认识艺术理论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邀请校内外的理论素养高的学者到校开讲座,将自己多年积淀的理论和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只单纯讲授教材内容,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艺术鉴赏和感受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分析,难以形成自身的一个理论系统,对美术理论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赏美术作品,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美术创作活动。在实践中融入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风格,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另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感受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审美意味和价值取向,重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特的表达方式、自由开放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不断提高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及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感决定着教学内容的跟进与否,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理论抽象枯燥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美术专业教师须由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教书育人,同时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的理论素养影响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

四、小结

总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理论素养重要而迫切,要改变重美术技能而轻美术理论的现状,需要革新美术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黄先明.高师院校美术理论课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1,3(8):64.

[2]张宽武.对当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艺术理论素养的忧思[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55-56.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现状的思考 篇4

最近几年,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大大提高, 各高等院校也都各自扩大了自己的招生规模, 各自增加了不同专业, 有效缓解了大学难上的局面,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类教育也同样,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本形成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类教育体系, 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招生规模、教学设备、科研项目、教材选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 艺术教育教学中, 也同样存在着不少困难和矛盾, 其中, 最突出是由于连年的扩招, 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却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很多高考学生为了走捷径, 混个本科文聘

在临近高考的一学期到两学期弃文化选艺术, 为的是了避开万人齐过独木桥的升学局面, 导致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被录取到了高等学校艺术专业中, 从而使艺术生生源质量下降, 导致教学质量滑坡。这些走捷径的学生, 由于专业底子薄, 对艺术专业的领悟性较差, 学习艺术的能力、感觉理解力的欠缺, 给艺术专业教学, 特别是技能教学, 带来极大的困难。以往的艺术类专业, 专业上要求较高, 学生在专业上花的时间也较多、下的功夫也较深, 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比较差, 考虑到这一点, 国家教育部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 目的是能让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类高校。如今, 各高校拥有了较大的招生自主权, 都扩大了自己的招生规模, 考生的录取率大大增加, 这就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文化水平要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艺术类院校成为“高考走捷径的理想场所”。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 经过几个月的突击, 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艺术类院校。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 很难完成专业上的要求。

二、艺术类教育师资队伍层次不齐,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 社会要求艺术类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还要有较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 在社会、在业界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艺术类教师, 特别是专业教师, 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 他们的专业除了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 还有实践性、技能性, 而实践性部分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 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 艺术类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

1.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 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 一些专业能力不强, 技能性较差, 教学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了高校艺术类教师队伍中来, 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

2.一部分教师由于授课任务重, 忙于教学, 无暇顾及科研, 长此以往, 艺术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不断下降, 授课只停留在书本上, 无暇顾及技能性的提高及从事本学科的科研活动, 出现了艺术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匮乏的滞后现象, 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三、教学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艺术类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不但要求在专业教育上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设施与设备,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些院校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 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画室、泥塑工作室, 丝网印刷室等设备远远不够, 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以上情况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使高等艺术教育适应新的形势,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类人才,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必须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一、高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 以提高生源质量

各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着眼与长远, 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 确定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生源质量。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这给提高文化科分数线、提高生源质量提供了可能。

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 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 贫乏的文化知识, 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二、加大教学投资, 实行多媒体网络教育

加大教学投资, 完善各种教学设施, 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这是办好艺术类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1.远程教育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 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师能从紧张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教学之余,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远程教育能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 增大教学信息量,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范围广,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由于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 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重视个人理想, 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 忽视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甚至迷失的现象, 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 由于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这一点在艺术类学生当中表现更为明显。

四、培养优良学风

在大学阶段, 学习是首要任务, 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学风端正, 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 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 掌握真正的本领, 培养创造性精神,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宝贵人才, 只有养成优良的学风, 才能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要的责任, 有所成就, 有所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养成优良的学风, 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教学基础, 再进行一些教学范围内的改革。例如:在教学中进行“双向选择”“公开授课”形式和“讲座”形式等, 把一系列竞争机制引入高校艺术教学中, 使教师间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 采取一些教学以外的“实习课”, 让学生讨论, 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探讨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 高等艺术教育真正能向高素质、高水准方向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教育各专业的和谐发展, 切实提高艺术类教育教学质量, 达到社会对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摘要:艺术类教育是培育艺术专业与实用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只有分析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现状, 才能因材施教, 高等艺术教育才真正能向高素质、高水准方向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教育各专业的和谐发展, 切实提高艺术类教育教学质量, 达到社会对艺术类专业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措施,生源质量

参考文献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5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忽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降低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就专业性质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时,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教育方面,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艺术培养,这从根本上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很多老师的创新能力还不具足,从而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

(2)课程设置、教学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和教学结构上的不合理,极不利于艺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尽管在很多高校都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但是不少高校在教学创新的同时忽略在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它们对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不够重视,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改革治标不治本的结果。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它需要体制创新和教学创新并行,要善于从课程设置、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以便于能够实现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

(3)教学定位不全面、不科学。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 艺术专业 学生 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艺术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普及化、大众化发展,许多普通高校都增设和开办了艺术专业。艺术专业学生的出现,给普通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在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也给这些普通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和把握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摆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不仅具有其他专业学生具备的理想、追求和活力,更具备了其特殊专业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

1.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的提高。

首先,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是以特长加考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低很多,而其中专业课所占的比例要比文化课大,从而导致了许多艺术专业考生只重视专业而忽视了文化素质。其次,一部分学生在考入高师之前都是从所谓的特色班培养出来的,这些班级比通常的班级上课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他们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学习文化课较困难,通过其他途径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寻找出路,就开始学习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强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专业技能都比较重视,但对非专业课程学习态度消极,这就进一步影响了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2.就业形势严峻,学费高昂,心理压力大。

一方面,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或是一些广告公司,但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中小学的音乐、美术教师的需求量不大,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这势必产生毕业生供大于求;同时,许多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从原先的专业团体也逐渐转向中小学,而他们的专业优势要比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的学生明显,这也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要缴纳高额的学费,平时还要买乐器、电脑、颜料等,这些学习必须品价格也都较昂贵。大学期间的高额费用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负担和所承受的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很大。

3.自我表现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以阶段性上课和小班及单一上课的形式为主,学生课余一般是以独处一室一人练琴、练声、画画等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更追求个性化,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但易养成一切以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进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不注意自我约束,集体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缺乏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差,集体荣誉感不强;生活上追求个人实惠,对集体缺乏责任感。同时,由于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宽松的负面影响,自身又缺乏自制能力,所以普遍存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松弛等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在校外租住民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事情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4.对艺术的认识存在误区

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但又比社会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是在遵循生活原则的基础上能给人带来美的启迪的一种创造。但很多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都是模糊的、不到位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艺术就是个性的体现,要标新立异,而作为搞艺术的人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在他们眼里,不修边幅、留长发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就是有个性的表现,认为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的发展,影响创作的灵感,就会创作不出好作品。导致其不太喜欢接受外部的影响和管理,使学校的日常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育人的环境。但这支队伍普遍存在工作难度大,工作量繁重、压力大,思想不稳定,分流难,知识结构、工作思路不太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等问题,致使工作中出现了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学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调整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培训,理顺其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待遇,促进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辅导员也要调整自身的工作态度,充分认识岗位的重要性,提高艺术修养,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把握学生整体的同时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力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确保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增加这支队伍的活力。其次,重视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和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积聚了学生中优秀分子,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好,特别在艺术修养和技能方面往往比一般同学优秀,在学生中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权威性和号召力强,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第三,要注意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一般是由专业老师兼任,他们一方面履行管理育人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在学业和品行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及专业情况,有着辅导员所没有的优势。

2.充分發挥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和育人,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教与学是互相统一的。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个别辅导和小班教学的方式,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专业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同时,学生长时间的师从专业老师,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往往演变成更亲近、更融洽、更和谐的师徒关系,加之艺术专业学生对知识渊博、专业和学识水平较高的教师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和顺从感,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寓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

3.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注意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

教育是管理的前提,管理是达到教育的基本保证。由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需要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首先,要坚持从严治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制约和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他律走向自律。其次,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对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比较关注,也比较敏感。因此,我们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一定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制度办事,做到奖罚有据可依,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工作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树立好生和差生的思想,要因势利导,消除对学生的偏爱和偏见。第三,充分发挥家长的管理功能。家长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生活必要的经济支持,是学生安心学习和生活的坚实保障,但也给了学生要成长成材的殷切期望。学生在为自己的美好将来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肩负着完成家长殷切期望的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在校的表现,大部分学生是不愿让家长知道的,特别是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经常违返校规的学生。家长的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但也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学生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对学生管理上的优势,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发挥家长的管理功能,将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部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及其孕育的精神内核,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人文氛围。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各个方面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下,转变和提高对艺术的认识,获得艺术的感悟和对个人行为、生活方式、性格情操的认同和重塑。同时根据和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长,开展各种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比赛。通过活动和比赛,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及时把握形势,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用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心,积极探索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伟、许洪范.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交通高教研究,2004(4)

2 耿学刚.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6)

3 高慧.浅谈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管理策略[J].魅力中国,2009(22)

4 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05)

5 陈运琴.地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策略[J].文教资料,2007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7

艺术专业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 学习音乐、美术、传媒等专业的艺术类学生群体是极具活力与创造性的青年群体。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学生特点, 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思想上, 艺术类学生党性觉悟不高, 自我意识强, 政治观念淡漠, 对于投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教学模式上, 艺术类学生课程多采用小课教学, 没有固定模式, 导致了学生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集体观念, 组织纪律性差, 团队协同合作意识不强;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 遇事缺乏理性思考, 容易受外界干扰, 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的思想。这些突出特点给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必须抓好载体、创新形式、利用专业优势, 发挥好艺术类学生党建在高校整体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明志教育”, 夯实党建工作根基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 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利用各种形式途径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一定的热情。学生对党的了解及热爱不能够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 除了传统的党课教授, 还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学习素材进行深化学习、拓宽学习,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情怀、追寻强国之梦。如利用各类艺术实践与活动作为载体, 比如红歌比赛、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 将思想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 发挥艺术专业特色, 把专业的学习与实践融入到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中去, 让党建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党员感兴趣的活动, 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激发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 夯实学生党建工作的根基, 让党旗真正在学生心中飘扬。

二、规范制度建设, 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规范性。加强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 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发展以及支部建设的各个环节, 使各项工作程序更规范, 组织制度更完善, 让学生党支部能真正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学院党委应悉心指导支持学生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 确保学生党党建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推动学生党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党支部能不能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主要取决于组织生活的质量。要加强和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坚持“三会一课”的组织生活制度。组织生活是对党员进行教育、引导、监督的重要形式, 也是学生党员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要以“党员示范”工程为抓手, 把党建作为龙头, 引领整体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学勤奋学习、立德修身、积极服务社会, 将党的影响力扎根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寝室、每一个学生活动中。在学生党员中倡导:佩戴党徽我光荣;三早一晚我勤练;文明课堂我争先;和谐寝室我的家;三困学生我来帮;周末义教我带头;就业创业我当先。

三、发挥专业特色, 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党建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 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 创新工作载体, 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激发党组织的凝聚力, 形成有专业特色的, 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党建长效机制。

艺术专业学生经常组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特别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 如“学雷锋活动日”、七一党的生日、五四青年节等历史纪念日, 引导他们开展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同时, 学生对编排创作的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 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加深政治理论素养, 借此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 从而达到感化自身与教育感染他人的目的, 增强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搭建桥梁。

发挥艺术专业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学生党员学以致用, 发挥专业特色,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志愿服务活动中, 通过学生党组织带头, 引导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 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志愿服务社会。着力开展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送文艺进社区”系列展演活动, 开展周末义教义演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 同时提高整体素质。

新时期, 党面临着新形势与新任务。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肩负着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探索高校学生党建新途径, 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从事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有序推进,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载体, 彰显学生党建工作特色把学生党建工作做出成效。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定的共性, 也有不同于其它类别的个性存在。本文力求探索如何在学生党建中彰显专业特色, 提升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构建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党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究

参考文献

[1]何兆冰, 蔡秀娟, 邱冠文, 林静丽.发挥专业特色,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模式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 2010 (5) .

[2]吴爱邦.艺术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讨[J].学理论, 2009 (2) .

[3]吴凤庭.构建高校党建工作长效机制[J].学习月刊, 2011 (10) .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全日制在校艺术类音乐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家教育部、教育厅的有关法规文件, 重点查阅国内有影响的艺术类期刊, 以及有关的艺术理论、教育学等专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为本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遵循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设计调查问卷一份, 于2007年11月-2008年3月对五所院校艺术类音乐专业学生进行随机发放问卷, 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475份, 回收问卷453份, 回收率95.4%, 有效问卷432份, 总有效率91%。

1.2.3 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信息意识

2.1.1 学生对信息素养概念的了解程度较差

在对学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概念的调查中, 有267人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不了解或没有听说, 占被调查人数的61.8%;有98名同学仅仅是听说过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占被调查人数的22.7%;对信息素养概念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的同学仅67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15.5%。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 甚至部分同学从来没听说过。

2.1.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新信息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的新信息关心程度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的对象中仅有74人表示非常关心本专业领域内的新信息, 占被调查的17.1%;而表示不太关心或不关心的同学为103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23.8%;另外表示比较关心和无所谓的同学分别为142人和113人, 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2.9%和26.2%。

2.1.3 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信息素质教育

五所学校的统计结果表明, 有9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有关信息素质方面的教育。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 五所高校有87%以上的学生感到需要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而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尽占少数。

2.1.4 学生是否参加过文献 (信息) 检索方面的课程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五所高校进行过文献检索课程学习的学生仅占23%, 说明各高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基础课进行普及, 而只是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 且开课时间大多为大学阶段的最后几个学期, 这种定位偏差使得文献检索课处于被动应付局面, 切师资不足, 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得到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

2.2 大学生信息能力

2.2.1 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纸质文献是大学生较常用的信息资源, 占被统计学生的68.5%;通过数据库来获取信息的学生则占55.6%;通过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的占10.8%;通过与他人交流的占37.45%;参加活动及及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的则为22%。由此可见, 虽然不少学生还将传统的纸质文献作为常用的信息获取途径, 但在网络环境下, 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2.2 对信息的交流能力

当遇到不熟悉的信息源时, 有54.1%的人选择咨询同学或老师, 63.2%的人通过上网咨询, 有14.6%的人会去咨询图书馆员。大学生使用的信息通讯工具主要有Email占72.1%;电话或短信占87%;QQ、MSN等聊天工具占86.7%;BBS论坛上发贴占15.3%;另外有9.7%的学生表示, 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 并且不会发电子邮件。

2.2.3 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在调查学生是否能快速有效的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加工整理时, 仅有11.5%的学生能非常熟练的进行;64.3%的学生回答不太熟练;24.2%的学生则表示较难或不能进行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在处理所获信息时, 有60.4%人表示能够做到将这些信息按照专题内容归档, 36.4%人会按照信息的日期归档, 仅有3.2%人表示会使用图书馆Mylibrary来编辑、处理自己的信息资源。次调查表明, 五所高校艺术类学生有目的地利用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正确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信息比较盲目。另外对信息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应急心理, 对所收集的资料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2.3 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在获取与利用知识信息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规。在对五所高校艺术类学生关于网络中信息可信度的调查中只有5.3%的人认为网络信息完全可信, 6.1%人认为不可信, 88.6%的人都觉得网络中有真有假, 关键在于自己的判断。而关于网上信息的相关知识产权的问题上, 17.6%的同学从没想过该问题, 71.1%的同学想过, 但是没什么办法, 只有11.3%的同学比较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而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的态度,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较理智地鉴别网上信息的真伪。在调查中, 92.3%的同学表示从没删除或改动过别人机器中的文件, 6.4%的同学表示曾经删除或改动过别人机器中的文件, 只有1.3%个人在调查中表示会经常改动他人文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广西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信息素养认识情况不容乐观;对本专业新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受相关学习与培训较少, 但学习意愿强烈。

3.2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学生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

识, 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正确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信息比较盲目。另外对信息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应急心理, 对所收集的资料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3.3 信息伦理道德还需要培养, 学生了解的知识较为有限,

虽然大多了解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在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是否牵涉到这一问题还不清楚, 调查表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保密知识, 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信息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总之, 上述分析较客观地分析了广西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当前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建议各高校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使学生信息交流能立及加工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当加大信息伦理道德的宣传力度,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加强其信息伦理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冯伯虎.现代教育技术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J].中小学电教, 2005 (5) .

[2]张贵荣.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2) :100-102.

[3]成颖, 孙建军, 徐美凤.国外信息素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3) :57-63.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9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素质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 建造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物质空间的现代综合艺术设计学科。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大的范畴, 包括指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的装饰装潢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最早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系, 将室内设计向室外设计过渡, 拓宽为环境艺术设计, 简称环艺。

一、环艺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不足之处

初步统计, 目前全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本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十五万人。然而, 伴随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 也暴露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产业面临了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涵盖范围大等问题。现存的传统教学模式概括起来, 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 传统的美术类高校, 工艺美术的基础好, 在课程

的设置上更偏室内设计方面, 多采用重室内, 轻室外, 重装饰, 轻实用的教学模式

虽然,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优势开办各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但是, 学生容易将设计思维局限于细部设计中, 对设计整体的把握力较弱, 缺少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宏观协调。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视设计感和美感, 缺乏实用性。

(二) 建筑类院校, 多采用重建筑轻室内外的教学模式, 形成重视建筑, 轻视室内、景观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 虽然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建筑学知识, 对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空间气氛整体的处理以及对界面装修都能得心应手。但是, 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 未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课程训练, 学生作品缺乏设计感和美感。

(三) 师范类高校和部分综合类高校, 着重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环境、建筑、室外环境整体把握

所以, 采取了两者并重的策略, 培养学生对室内环境、建筑以及室外环境的整体设计概念。不足之处在于, 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深入了解建筑学、设计学知识, 学生虽然表面面面俱到, 但是实际并没有深入学习。

由于各个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历史传统各有偏重, 所以, 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也不相同, 但是都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素质能力的方法

(一) 学生环境空间认识的能力的培养

空间, 作为客观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空间的认知能力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物体的形态、大小、方向、远近等一系列空间特征的感官理解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一般对造型艺术的理解相对容易, 但是, 环境空间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学生在理解上, 相对困难, 应侧重此处的教学和引导。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设计人才, 必须掌握从环境空间设计入手的设计方法, 由浅入深地了解与把握其装修设计的规律与手法, 使其表达的设计对象, 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空间艺术装修设计作品, 而不至于使装修设计对象的表达语言被异化。从这一点来说, 每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明确其所表现的所有内涵都是围绕环境空间艺术装修设计来展开的。

(二) 培养学生对设计对象的分析及观察能力

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所里, 比如住宅、餐厅、酒店、学校、办公空间等, 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依靠各种造型、形象来塑造空间的。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 对设计对象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并以此总结设计思路,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 了解建造过程和学习施工工艺, 完成优秀的设计作品。

(三) 培养学生对设计素材信息的筛选能力

当前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各种信息和资料充实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未来设计师的设计专业学生, 除了能准确发现信息、选取信息并为自己所用之外, 还要挖掘本民族传统艺术素材,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艺设计作品, 体现出“中国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都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最好定位。

(四) 培养学生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环艺专业的学生从思维方法上, 除了要具备设计构思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要养成独立创新的思维习惯, 并将其贯穿到设计实践当中。在寻求设计的最佳方案的同时, 养成一种独到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当然, 这一点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总结的。唯有不断创新, 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构想的灵感和设计的创作能力, 使其作品永远具有生命力。

(五) 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表达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专业学生, 除了要有好的创意和设计思路之外, 还要具有娴熟的设计方案表达能力, 其中包括了快速表现方案、手绘效果图、工程制图、电脑渲染图、CAD制图以及设计模型等多种方法, 这些都来自课堂上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设计的各种表现形式, 以便能成功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一点对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六) 学生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 环境设计中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 往往都是大型的项目, 需要协调 (包括建筑、施工、水电、园艺等) 诸多专业人员, 共同来完成设计任务。为此, 作为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必须要有全盘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甚至指挥能力。同时, 还要具备和客户、审批单位、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 使对方能够明确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保障自己的设计作品最终完成。

(七) 与时俱进的超前设计意识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素质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而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除了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还要有开阔的设计思维和超前的设计意识, 以及完善的设计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传统设计教学模式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与时俱进, 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与改进, 以适应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三、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意见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专业, 除了要强调学生的个人能力, 还要把主动权交到他们身上, 让他们在自主的思维和创作中主动地去思考, 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实现自己的设计。这对于将来必须面对独立的创作模式和有机的团队协作的设计工作者来说, 无疑是一个扎实的铺垫。与此同时, 教师在实施新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 也会获得启发,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此外,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条:首先, 要提倡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设计实践需求的扎实的基本技能;其次, 要培养学生具有空间理解能力;再次, 培养他们具有敏锐的设计素材信息筛选能力, 清晰的设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创新意识及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后,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设计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 掌握整体设计的方法与技能, 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高素质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将来踏出校门能胜任本职工作, 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0

作为一名辅导员, 面对学生都要遵循辅导员的工作原则, 即必须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言传身教、科学引导, 要依照学院的规章制度依法办事, 公平公正, 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还要不断创新, 不断探索工作中的新方法的新理念, 做到“三个成为”, 成为学生可以依靠的人、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成为学生可以效仿的人。

2 分析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 没有能从学生思想发展现状出发, 特别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只是把学生当成了完全的被动接受者, 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 这样的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流于形式, 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高校艺术类学生因为专业上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很多都还是不能从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一味强调用强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追求统一完美的德育效果,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但是管理又离不开制度, 有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 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在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辅导教育中既不能硬性将管理制度强加每个学生, 又不能因为兼顾学生个性发展而放任自流, 必须要尽力使二者有效结合。

3 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对策研究

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好的环境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所以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繁荣校园文化和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的方式来实现, 具体来说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校容校貌建设, 从物质层面上来优化教育环境, 另外一方面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艺术类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 比如画展美展、艺术比赛及音乐会演等, 以此来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而从精神意识层面上打造整体优良的德育环境。积极引导艺术类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努力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固然是需要外部教育力量的介入引导, 但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是靠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来实现。对于艺术类学生在青年时间如果能格外的注重思想修养, 能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这对于他们的未来艺术创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育者要积极引导艺术类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要给予艺术类学生必要的帮助, 要积极创造机会让艺术类学生参加自我管理, 努力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样以来, 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因为其专业上的特点基本从小到大学都是被老师宠爱和被同学羡慕的对象, 他们往往是有着非常好的自我感觉, 但是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众多优秀人才就会渐渐失去原来的优越感, 这就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就会产生思想困惑, 甚至会产生悲观、焦虑及抑郁等消极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育者必须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切实措施从源头开始抓起, 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在艺术类新生入学时就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以便能及时动态监管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对于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面谈和及时疏导。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从主体性要求出发, 必须要在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必须要尽力打造一支有着踏实的工作作风, 有着广博的知识及丰富的管理教育经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这只队伍要能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把教育和管理实现完美结合, 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一方面, 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本人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要尽力用真诚换取真诚, 用情感赢得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真正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 (05) .

[2]黄开胜.德国大学生后勤服务社会化浅析[J].高教探索, 2002 (01) .

[3]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04) .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教学理念;工业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3-01

产品设计是一门比较具有边缘性特点的学科,同时还要求设计者具备广阔的知识面。目前在我国开设了产品设计相关专业的高校大多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主要学习的是产品设计方面的技能,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平面软件理论基础课程,如设计方法、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史等;第二类是产品创新设计基础课程,如产品手绘、三大构成、三维建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色彩、家电产品设计等;第三类是产品设计的其他次要技能方面的课程,如产品设计管理、产品营销策略、材料学、产品加工设计、产品结构设计等。高等学校作为专业教学的执行者,在很多时候其实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这就促使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快以及更好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学校层面、教师、再到学生多方面共同去面对和解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都在以美的享受去作判断。而作为目前社会上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在设计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是有了新的高度。正如目前很多产品设计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都明确提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或是直接提出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这样的招聘要求对于我们刚刚从校园走出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具备的,这也造成了我们很多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都在寻求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解决学生毕业后没有实际操作能力,或者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尝试。

对于我们在开展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时,采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该专业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更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充实和升华。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产品造型设计大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能接触到很多实践的机会,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和有效的掌握产品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研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体系,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我们在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在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进行项目设计之前,要对其进行了前期的调研和验证,在验证后将这种模式很好的融入到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之中,让其适合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并且保证能够与教学大纲做到无缝衔接。其次,我们还要要求教师的教学进度需要与这种教学模式想匹配,做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让学生学到更为丰富和有用的知识。再次,我们还需要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赛获奖后不仅得到了实践的机会,还能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此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产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态度。

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2

高校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不仅具有新时期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因其特殊的“艺术个性”有别于其他的学生。这些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个性独立,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基础薄弱。大部分艺术生从小或从中学开始学习专业,在专业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大,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扎实、牢固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所以在进人大学后文化知识较欠缺,学习能力也较弱。正因为此,使得艺术生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不愿意听(笔者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曾多次遇到艺术专业学生反映“不是不想学英语,是实在学不会”的情况),大多数艺术生对英语没有任何兴趣,唯一目的就是期末考试不挂科。同时,他们学习散漫,纪律性差。由于艺术生大多在高中时期作为特殊生进行教育管理,组织纪律上要求不严,导致艺术生在学习上较为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大学后,不修边幅,不愿接受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课堂上也时常见到玩手机,插耳机听音乐,看课外书,做专业课作业的学生。整体上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

二、高校艺术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情况令人担忧。首先,艺术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我国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英语的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笔者对本校2013级视觉传达3个班,动画2个班,绘画2个班,共316人高考英语成绩所做的调查发现,不及格率高达87%。其次,教材难度大,缺乏个性化特点。目前大部分高校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与其他专业一样。现用教材主要问题:词汇量大、生僻词多;文章内容深、难懂;文中话题与专业联系不大。针对大学艺术生,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的,个性化的英语教材。再者,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充分考虑艺术生特点,教学内容满,目标高。进行全英教学时,学生听不懂、想回答问题但又答不出。课堂缺少互动,枯燥乏味。最后导致,学生上英语课开小差,不听课;教师对艺术生失望,提不起教学兴趣。

三、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提议

考虑到高校艺术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个性独立,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追求独特的个性的同时,文化课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上课纪律散漫。同时针对艺术生英语教学的现状: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教材难度大,缺乏个性化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笔者对高校艺术生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听英语歌曲、看经典英语电影、看美剧(这也是很多学生正在做的事情,教师只需要指导一下方法即可)。同时学习动机也是能否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考试、升学压力是学习动力。时间长了,会起到让学生惧怕、甚至是厌烦的反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在大一新生第一堂英语课上通常进行的是“洗脑”教育。首先,再次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其次,强调英语的角色从学科到语言工具的转变: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更是思想和知识的载体。笔者会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们“学好英语以后,你们就可以走出QQ,走出中国,与国际接轨玩FACE BOOK了”。这样,引导学生从被迫学到主动学。

2.选择合适教材,灵活使用。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艺术专业不应与其他专业使用同一教材。教材的内容要多选些与艺术专业有关的文章,通俗易懂,专业词汇与术语可多些。与专业结合起来学习英语,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或取舍;根据具体情况降低教学活动难度;调整教学顺序;调整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大胆的舍弃个别难度较大、主题枯燥的单元。对课后习题的讲解也是有所取舍的。同时,笔者增加口语和其他趣味性的内容,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注重中西文化的渗透。语言是了解文化的工具,英语也应该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世界意识与跨文化意识,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西方国家的习俗与文化与我们的区别很大,所以当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时,心理往往充满了乐趣,兴趣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上一篇:生物质气化技术下一篇:网站式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