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2024-05-12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精选10篇)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1

辅导员, 作为大学教师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角色既不同于直接任课教师, 也不同于大学里的行政管理人员, 他们担负着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职责, 作为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人, 最易成为学生“生活上的父母”、“学习中的老师”、“感情上的知心”。要实现这一切, 除了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外, 最重要的是掌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艺术。

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力量。然而, 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离不开师生双方的紧密沟通, 离不开彼此的高度信任, 高水平的沟通艺术不仅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高效而且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 搭建起师生心与心的桥梁, 良性的沟通更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高效辅导和大学生之间能否良好沟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师生相互沟通中, 高校辅导员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大学生遇到的主要困惑等。作为一名教师, 高校辅导员能够在沟通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在解决大学生困惑的同时能够将一些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的心理问题、人身安全问题等防范于未然。良性的沟通离不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学生对老师吐露自己的困惑, 老师应该如何进行开导解答, 都是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下面我们就从善听、语言表达等系列艺术形式进行浅要的分析。

1、善于听的艺术

听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善于做一位倾听者, 因为通过倾听高校辅导员才能够对学生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但是如果想在倾听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就不是单纯地用耳朵听, 而应该注意一些听的艺术和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谈及的话题, 因而倾听的第一步是“用心听”, 所谓的用心听指的是听的过程中不带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 对倾听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把自己完全当做一个可以装东西的空容器, 让诉说者对自己产生一种强烈信任感和安全感, 能够放心地将心里话说出。倾听的第二步是“善于听”, 即边听边注意说话者的用词、语音、节奏、情绪等, 并从以上信息准确推测说话者表达的重点内容或者是本想表达但是碍于面子未能说出的隐含信息。倾听的第三步是“及时反馈”。倾听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听者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向诉说者传达他或她正在认真听的信号, 而且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语, 如“我明白了”、“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来做出回应。与此同时, 在必要的时候, 倾听者还应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给诉说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简单来说, 倾听的核心在于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并以某种方式向对方反馈这种理解的信号[1]。

2、语言表达艺术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语言表达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将想要传达的意思用语言表述出来, 而是配合语气、语调、语速等细节让听话的人最终认同自己的观点并接受, 巧妙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在沟通中应该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注重语言使用的艺术。用不同的语气说同样的话常常会让听者产生不同的感觉, 如用积极欢快的语气说话会让听者有开心的感觉, 能更容易接受说话方的观点。

3、其他形式表达艺术

非语言性的表达主要通过眼神、动作等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人际交往中不同关系的两个人间有完全不同的交往距离, 如恋人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同学间的交往距离要近的多。在交谈的过程中, 如果双方聊的很投机, 自然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 无形之中慢慢靠近。在与学生谈话时, 如果也能保持身体前倾, 用倾听者的姿态, 相信会拉近距离。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距离, 既不能离得太远让学生有疏离感, 也不能处得太近让学生有紧张感和压迫感。倾听者的一个微笑甚至一个对说话者表示赞同的眼神或点头动作都能够使沟通进行得更顺畅。

语言是一门艺术, 如何很好的运用, 更是艺术, 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 才能越做越好。高校辅导员在与大学生的交际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就是谈话, 也就是语言, 但是熟练掌握语言并不表示辅导员能够向学生妥善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者是高校辅导员在师生交往中经常扮演的角色, 但是不可以仅仅用耳朵听, 而要用心去听。因此, 一个成功的高校思政辅导员必定要善于总结认真学习, 努力掌握沟通中常常使用的艺术, 提高工作成效。培育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更好的为国家做出贡献。

摘要:社会上的人际发展, 社会进步离不开沟通。善于表达与善于倾听的人, 往往会获得更多的社会青睐。我们常说沟通是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最直接方式, 也是个体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而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培育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离不开双方的沟通, 本文就高校辅导员在沟通中常运用的艺术语言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沟通艺术,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福运.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4) .

[2]何干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语言艺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4:54

[3]宋坤强.试析教育工作中的倾听艺术[J].《教育探索》.2000., 11:36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2

【关键词】辅导员;90后;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姿势、表情等元素的艺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心与心的对话,通过聆听和述说,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向其输送正力量,最终达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共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90后大学生的特性

1.个人主义强突出。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独立、自主,不盲从大众潮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行事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叛逆精神,逆反心理,不屈于权威,挑战底线。

2.自控能力差。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抵挡不住诱惑学生而言,就會沉迷其中,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

3.抗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身边不再充满光环和荣誉,环境的突变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困难时就驻足不前,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而是归结给了这些挫折和困难,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1.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在高校中,辅导员担任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在不自觉中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强调自身观念的权威性,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怀疑。如此下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沟通只是表面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实效。最终只能沦落人心涣散、等级更为分明的下场。

2.沟通渠道相对单一。沟通渠道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借助的媒介工具。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若能够及时占领网络这一块沟通领地,才能够最终实现沟通的及时顺畅。

3.沟通呈现单向特征。只有保证了沟通过程的双向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项操作,没有学生的观点表述,沟通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单向行为必然导致主客体上下交流的过程中,误解和偏见得不到解释和理解,影响沟通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巧途径

1.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工作职能来看,辅导员和学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辅导员和学生又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关系,还有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大学生渴望辅导员能够更加体谅、包容、真诚的对待学生,减少距离感,平易近人。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的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相互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2.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本身,更要拓宽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因此家庭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够代替的。因此,辅导员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应尝试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沟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环境。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因此,辅导员应尽量构建一个舒适、自在的沟通环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或是谈话,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彰或表扬,弘扬正气,发挥典型先锋作用。

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辅导员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环境等措施,保证沟通双方的平等,促进沟通的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泽.“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2]吴春春.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对策[J].华章,2011(24).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语言艺术 篇3

一、正确运用暗示性语言

辅导员如果正确的运用暗示性语言, 学生会在无意间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 在上课时, 辅导员会发现常去网吧、上课爱睡觉的同学不再精神萎靡,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暗示:“近来气色不错, 看来某同学开始健康的生活啦!”这种有意无意的暗示, 会使学生心里很开心, 进而进行反思, 改变思想, 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王某是本班一名在读大一学生, 经常旷课迟到, 同学之间关系也很差, 期末考试的时候, 甚至有两门没有参加考试, 老师及学院对此学生很关注, 担心长此以往会被开除学籍。辅导员决定要与王某的父母进行沟通, 结果发现王某留下的家庭固定电话和地址都是错的。所以辅导员决定与王某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 首先辅导员没有指责王某, 而是亲切的聊一些老师同学身边的事, 进而问王某有什么心事, 引导王某展开话题。同时, 在谈话间, 辅导员说一些鼓励、夸奖的话, 或者一些暗示性的语言:“老师认为你做的很好”, 在不断鼓励、暗示的过程中, 王某终于吐露了新声, 原来王某父母离异多年, 王某一直跟着父亲生活, 父亲很少回家, 即使回家也是在酩酊大醉之后, 回到家里便打骂王某。这时候, 老师终于明白了王某心事重重的原因, 辅导员认真的开导鼓励了王某, 并决定以后要联合班里其他同学来帮助他。

二、合理使用鼓励性语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 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 但更需要鼓励支持, 伤害性语言会大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鼓励性语言不仅仅起到了安抚学生心理的作用, 还会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碰到“问题”学生, 经常逃课迟到, 夜不归宿, 沉迷网游等, 对于这类学生, 辅导员要给与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 学生李某平时表现良好, 但由于所谓的“义气”, 在某次考试中给其他同学传答案, 被发现后处以严重警告处分, 由此该同学特别沮丧, 不在活跃于各种校、院内活动中, 这时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及鼓励, 如果能帮助其解决这一时期的心理问题, 不仅仅能够帮助其顺利毕业, 而且对其以后的生活, 对抗挫折的耐力也会得到很大的锻炼。这时, 老师要对其进行一些鼓励性的安慰:“当然, 你帮助其他同学传答案这看起来貌似是在帮助同学, 但是反过来想一下,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如果本身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 又怎么会是真正意义的义气呢?真正的义气是在危难之时伸出援手。虽然这次是收到了严重警告的处分, 但是如果在毕业之前有优异的表现, 学校会从档案中撤销处分的。”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温暖, 老师在关怀他, 帮助他, 增强了积极学习生活的信心, 这将会激发学生上进心, 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三、避免使用消极语言

一般大学生自尊心特别强, 使用伤害性的语言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可能出现的后果也很严重。有一种是直接性伤害, 就是指对其人身攻击或者是侮辱性的语言, 一般这种语言对学生伤害极深, 影响心理健康, 甚至造成生活阴影, 一般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最常见的是暗示性的消极语言, 比如, 同样是面对沉迷网游、经常早退迟到的学生, 如果辅导员没有考虑说话的技巧。这样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现在只是严重警告, 再这样沉沦下去就会是劝退, 一定拿不到学位证书了。”这样的说话方式, 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会让学生觉得绝望, 甚至产生无所谓的心情, 使情况恶化。

大学生处在有活力、精力旺盛、易冲动的年龄阶段, 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 辅导员要从这个角度出发,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对策、方法。如果一旦学生犯错, 就讲此学生列为“不可求药”行列, 这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所以, 辅导员一定要和学生积极沟通、交流,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效果,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用鼓励性、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方式提出建议, 使其接受并不断反思, 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朝着积极的人生方向前进。语言艺术重在发自内心, 打动人, 这就需要辅导员平日的观察、积累和感情投入了。

四、合理使用指令性语言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 一些指令语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在安全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方面等的教育中, 用权威性的语言表达指令, 将会更有效果。对大学生的教育一直强调运用鼓励、积极地暗示性语言艺术, 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没有批评以及处罚, 而且, 与鼓励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便是批评以及处分, 在鼓励的同时要认清什么地方错了, 批评的同时肯定正确的方面。同时, 语言艺术也是因人而异的,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语言教育手段:对外表大大咧咧而内心细腻的学生, 要顾及学生的感受, 不要觉得平时很外向, 但是其内心极易受到伤害, 所以要说话谨慎, 多采用鼓励的语言, 点到为止;对性格鲁莽的学生, 要刚柔并济;对活泼好动的学生, 要直截了当。根据不同学生性格选择不同的说话技巧, 最终希望达到同一种效果, 就是激励作用。

总之, 对大学生的辅导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也将会对他们的前途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每一天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沟通、交际面, 教育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感悟, 完善自身的语言技巧, 提高语言艺术能力, 合理的运用这个特殊的教育工具, 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 帮助其并不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2004年。

[2]刘铁英、茅蕾:《高校新生适应期的引导策略探讨》《教育研究》, 2005, (1) :58-59。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安全稳定教育 艺术化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日常行为管理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确保大学生与校园的安全稳定,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共建和谐校园,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

工作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有创造性的、给人以美感的工作技能。美国教育家艾德勒说:“凡是没有艺术介入的地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称之为教育。”因此,高校辅导员开展安全稳定教育工作,不但要注重工作方法,而且还要讲究工作艺术。

一、安全稳定教育示范形象化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比较单纯,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的影响,对一些事情缺乏理性认识,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作为“良师”,对学生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以身作则。在安全稳定教育方面,辅导员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通过榜样教育、案例教育、警示教育和模拟演练等方式,使校园安全稳定示范教育更加形象和生动。

1.推进榜样教育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高校辅导员可以广泛宣传校园安全稳定的先进典型,突出

榜样表率的示范作用,来激励和指导学生。例如高校辅导员可以开展“校园安全志愿者”评选活动、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行动。

2.进行案例教育

高校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校园火灾、校外租房、就寝晚归、校园诈骗、网络交友不慎、传销、校园盗窃等典型案例,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判、参加宣判大会、编写安全稳定教育的教材等方式,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来进行安全稳定教育。

3.实施模拟演练

高校辅导员可以把从书本、课堂、培训等平时教学中获取的消防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模拟演练来提升学生的自防、自救技能,加强事故现场逃生的能力。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逃生疏散演练,引导学生在有限的逃生时间里,冷静地面对危机,实施科学避险。

二、安全稳定教育内容时新化

当代大学生将在不同的领域里接受各个行业的安全考验,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设置既专业又涉及面广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讲,除了重视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之外,高校辅导员还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刻不容缓。辅导员应积极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普查,掌握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的相关资料,尤其需要关注学习困难、经济困难、交往困难、行为困难的学生。对于贫困生,辅导员可以通过提供勤工俭学、缓交学杂费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减轻经济困难;对于学困生,辅导员可以组织各班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因家庭因素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适应社会,以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

2.关注网络安全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娱乐已成为时尚。虽然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但非常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因此,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极大。所以,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势在必行。辅导员可以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和具体现象,及时开展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倡导大学生“文明用网”,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外来反动、邪恶势力侵蚀的“防火墙”;辅导员还可通过微博、QQ、博客等网络信息渠道重点关注敏感信息,杜绝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渗透,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安全稳定教育载体多元化

辅导员开展安全稳定教育要以学生为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安全稳定教育之外,还应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为重要支撑,使安全稳定教育的载体更加多元化,确保安全稳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强化安全稳定教育的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辅导员经常开展校园安全稳定的教学。他们以系统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结合案例讲解、集中研讨等方式,向学生全面阐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校园安全稳定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地讲解了校园安全规章、安全防范知识以及应急逃生技能等内容,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和稳定大局观,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安全稳定教育更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2.形成安全稳定教育的宣传阵地

高校辅导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橱窗、校报、警示牌、图片展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剖析校园安全稳定的典型案例。重点针对校园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财物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全面、科学地向学生宣传校园安全稳定的基本常识和防范技能,在大学生中积极营造“安全稳定重于泰山”的氛围。

3.开展安全稳定教育系列活动

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活动、安全知识讲座、实地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方式,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认识、提高技能,潜移默化地把安全知识和信息渗入学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郭红彦.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艺术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沟通方法,以人为本

实际上,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普遍都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 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三年高中生活留下的习惯和秉性, 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少都会有一些不适应, 从而产生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辅导员的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完全体现了出来, 辅导员发挥其作用的最主要方式是沟通, 而很多高校辅导员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做的却并不叫人满意。下面我们就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两者之间的沟通艺术进行研究。

1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现状

辅导员可以说是大学生重要的导师, 说小了是生活和学习上的导师, 说大了就是人生的导师。但是, 当代大学生都是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的人, 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那么, 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就成了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1.1“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

辅导员即大学老师。这个角色定位容易让许多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大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他们心中, 辅导员还是那个“每天管着他们什么都不让做只让学习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要找家长”的高中老师。大学生在进行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先入为主的给辅导员上了“死刑”, 认为老师是威严的存在, 老师是不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 老师更是不会与自己成为朋友的。这样的先入为主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他们或是与朋友倾诉, 或是闷在心里, 总之, 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绝对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1.2 辅导员的沟通方式

我们前面提到过, 辅导员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导师和心灵导师, 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地位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学生单纯的先入为主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辅导员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现如今, 许多辅导员不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很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很多时候, 他们会因为自己手头的工作太忙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 在学生主动找其谈话想要舒缓心中压力时, 三言两语就把学生打发走;或者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运用高中老师一贯的“填鸭式”、“照本宣科”等方法, 不能准确聆听和理解学生的话, 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说一些学生不能接受的话。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没有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 反而会导致学生再也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良性沟通。

1.3 辅导员的“偏心”问题

“偏心”是每个老师在教学生涯中都存在的问题, 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平日比较沉默寡言的学生。据调查, 二十名高校辅导员里有十七个都不能全部叫出自己班级学生的名字。这就是“偏心”的结果。大多数辅导员更关注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拿奖学金的学生, 而那些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却没有辅导员愿意问津。国家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 这不仅是对初高中教师的要求, 也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

2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的解决方法

2.1 辅导员努力拉近“距离感”

拉近距离感的方式有很多种, 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和学生成为“同龄人”。学生对老师存在距离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年龄的差距, 所以辅导员要先成为学生的同龄人。同龄人即要有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话题, 辅导员要努力靠近学生, 看一些学生爱看的电视剧, 听一些学生爱听的歌,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的前提是成为朋友, 只有与学生还成为朋友, 学生才会主动与其沟通。

2.2 运用正确的沟通方法

沟通方法是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最重要的武器。辅导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可与高中班主任混淆, 依然用高中老师的方式管理学生, 不听从学生的意见, 只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思想, 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正确的。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群体是大学生, 是有独立个性和思想的人, 与高中班主任所面临的群体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所以高校辅导员更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

首先, 辅导员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就算手头工作再忙, 有学生主动来谈话时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 耐心的听学生说出心中困惑。其次, 要对学生的困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不能逼迫学生接受或要求学生必须这样做;最后, 辅导员不能对学生的“主动”觉得厌烦, 要鼓励学生的做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下一次的“主动”。

2.3 沟通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面向每一位学生, 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所要贯彻的理念。这就要求辅导员绝对不能偏心, 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只是与优秀学生进行沟通, 也要适当的与那些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与耐心, 时间久了, 这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也就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了。

3 总结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是一门艺术。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让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那么遥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真的可以成为主人, 而不再是别人思想的储存器;另外, 有效的沟通对大学生人生的导向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6

1 在沟通中合理运用语言艺术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辅导员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角色, 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 现代高校的辅导员除了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外, 还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艺术的应用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与学生在沟通时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语言交流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通常来讲, 辅导员至少应当能够合理运用以下几种语言艺术:

1.1 多运用安慰鼓励性语言

在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 对学生的心理的辅导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这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和引导其走出心理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安慰、鼓励, 就可以促进学生在被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健康成长, 努力学习。这种情况尤其对于经常受到违纪处分或学习成绩一直较为落后的学生, 更具有重要意义, 这类问题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消极的心理情绪, 这不仅对其在高校中的发展有很大不利, 而且对于学生走入社会后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尤其注意这类学生, 多运用积极温暖、安慰鼓励的语言来使学生增强自信, 积极的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1.2 多运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

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比如, 辅导员查课时, 看到沉迷网络经常跑去上网、上课爱打瞌睡的学生精神比较好, 就暗示说:“看你气色越来越好, 这说明近来晚上没有上网。”学生觉得老师对他很关心, 对他寄予了很高期望, 自然就会反思, 从而转变意识, 对上网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1.3 合理运用指令性语言

对大学生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规定, 诸如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各项安全教育, 辅导员运用指令性的语言也是必要的。辅导员在表达这种言语时, 要显示出相当的权威性来。强调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 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赏识, 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批评, 相反, 批评和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与表扬并不相对立, 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 应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方面。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 可“开门见山”, 刚正严厉, 语锋尖锐, 促其醒悟;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 批评只能“点到为止”;对性格暴躁的学生, 批评应刚柔并用。适当的批评同样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1.4 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伤害性语言对于人的心理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尤其是对你高校的学生来讲, 其心理还不够完全成熟, 遇事容易慌张无助。当学生犯错时, 辅导员以恶劣的口气直接伤害或用消极的语言间接伤害都会严重损坏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可能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造成终身遗憾。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来与学生沟通。

如某学生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 学校给予其严厉的处分。此时学生的心理定是非常慌张、害怕、后悔和沮丧的, 若学生此时来求助辅导员, 辅导员因怒其不争, 心情烦躁, 恼怒地对学生发火, 斥责喝问, 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并断定若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 学士学位证肯定就没有了。这样一来, 学生就自然就陷入深深的绝望, 很可能会更加消极, 破罐破摔。辅导员采用这样伤害性的语言于解决问题来讲无济于事, 反而将学生唯一的希望打破, 给其心理造成沉重打击, 所造成的影响也许会跟随学生一生。

从实际来讲, 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为了开导、帮助学生正常健康发展, 作为年轻毫无经验的学生来讲,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犯错后还可以改正, 这就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其作用, 来引导学生走向正轨。而一犯错, 就对学生全盘否定, 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话语, 就颠覆了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的角色形象, 这是不可取的。

2 语言艺术中的辅助技巧

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 合理运用语言艺术固然重要, 但同时也少不了一些辅助沟通技巧来配合语言艺术的应用, 使语言艺术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语气语调等, 都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语言辅助沟通技巧。

2.1 语气语调

说话时所用的语调、所强调的词、声音的强度、说话的速度、流畅程度以及是否抑扬顿挫等, 都会起到表达语意的效果。例如, 辅导员与学生打交道常见的“给你提点意见”这句话, 如果辅导员的声音低一些, 语气很亲切, 就能被人理解为恳切的帮助;如果声响很高, 语气又急又粗, 就会被人理解为情绪发泄;如果加重“你”这个词, 就突出了对你一个人的不满意等等。

2.2 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通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它可以表达和传递情感。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凝视多是求助之意。有经验的辅导员在和大学生交谈时往往用短促的目光接触检验信息是否为大学生所接受, 也可从对方的回避视线、瞬间的目光接触等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2.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一种蕴含丰富内容的非语言交流方式, 在人类交流沟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有经验的高校辅导员来讲, 细致观察了解学生的面部表情, 对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有着很大帮助, 反过来, 辅导员若能很好的运用面部表情, 如微笑等, 来辅助语言来与学生沟通交流, 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肢体语言

用外表姿态进行沟通的方式相当于无声的语言, 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例如, 辅导员诚恳友善地向学生点头, 更有鼓励支持作用, 可使大学生愿意说话, 愿意解剖自己, 改善态度, 增强信心, 激动、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 肢体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学生的心理活动, 如当学生低头不语, 抠弄衣角或指甲, 或者手足无措, 就显示出学生的紧张、局促不安的心理, 此时, 辅导员就可以从此入手, 打开学生的心理防线, 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3 结语

高校辅导员有效沟通策略研究 篇7

一、高校辅导员有效沟通的概念和原则

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有效沟通, 是指沟通主体与客体能够克服各种因素的干扰, 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能够使沟通主体表达的意义达到顺利传递并且能够被客体正确理解。而高校辅导员的有效沟通, 主要是指辅导员在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 在与学生等相关客体沟通时, 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干扰因素, 保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曾提出有效沟通的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1) 沟通是理解力, 管理沟通有别于一般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应得到预期的客体反馈。 (2) 沟通是期望, 沟通是一种客体期望的满足, 在管理与商务沟通中尤其如此。 (3) 沟通是创造需求, 人有了需求, 才会通过某些具体的行为去设法满足它。 (4) 沟通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向客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欲望。

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与工作相关客体沟通时, 应当遵循以上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有效沟通的策略

(一) 运用反馈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第一项就是沟通的理解力问题, 而很多沟通问题是直接由于误解或者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如果辅导员在沟通中使用反馈回路, 则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这里的反馈可以是言语的, 也可以是非言语的。

辅导员面对班干部或者班级的全体学生开会时, 在找个别学生谈话或者处理个别问题时, 经常会问到:“明白了吗?”。辅导员得到的答案就代表着一种反馈。而良好的反馈并不仅仅包括是或否的回答, 辅导员为了核实其发送的信息是否得到理解, 可以询问有关信息的一系列问题, 但最好的办法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信息。如果辅导员听到的复述正如本意, 则可增强理解与精确性。反馈还包括比直接提问和对信息进行概括更精细的方法。另外, 行为评估等都是反馈的重要形式。

当然, 反馈不必一定以言语的方式表达。行动比言语更为明确。比如, 辅导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上交学期个人计划, 当有人未能按期上交或者上交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时, 辅导员就得到了反馈, 辅导员可以根据反馈反思沟通的效果。同理, 当你面对一群人演讲时、你总在观察他们的眼睛及其他非盲语线索以了解他们是否在接受你的信息。

(二) 简化用语

由于语言可能成为沟通障碍, 因此辅导员应该交流前充分组织好语言, 以使信息表达清楚明确, 易于学生理解。管理者不仅需要简化语言, 还要考虑到信息的指向要适合于不同的学生。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信息被接收, 而且需要信息被理解。通过简化语言并注意使用与听众一致的言语方式可以提高理解效果。

在传递重要信息时, 为了使语言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信息表达的难点。比如, 在正式沟通之前让学生阅读与谈话内容相关的文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其有助于确认含混的术语、不清楚的假设或不连续的逻辑思维。

(三)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回应方式, 既能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又能保证你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在倾听时, 接受者和发送者双方都在思考。积极倾听是指不带先入为主的判断或解释的对信息完整意义的接受, 因此它要求听者全神贯注。据统计, 人们说话的速度是平均每分钟150个词汇, 而倾听的能力则是每分钟超过400个词汇。

辅导员工作中利用沟通的共情是必要的, 也就是让自己处于发送者的位置, 可以提高积极倾听的效果。不同的发送者在态度、兴趣、需求和期望方面各有不同, 因此共情更易于理解信息的真正内涵。一个共情的听众并不急于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判定, 而是先认真聆听他人所说。这使得信息不会因为过早而不成熟的判断或解释而失真, 从而提高了自己获得信息完整意义的能力。

辅导员在积极倾听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方面即:一是不要多说;二是避免中途打断说话者;三是注意复述听到的内容;四是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五是适当的提问;六是赞许的点头及恰当的面部表情;七是适当的目光接触;八是共情的产生。

(四) 控制情绪

任何管理者不可能总是以完全理性化的方式进行沟通, 但是情绪能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或失真。当辅导员对某件事十分失望、愤怒或者伤心时, 很可能会对所接受的信息发生误解, 并在表述自已信息时不够清晰和准确。那么辅导员应对此种情形, 最简单的办法是暂停进一步的沟通直至恢复平静。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帕德斯指出, 平时锻炼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 养成自制的习惯, 有助于在情绪发作时拥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提高, 提高自我情绪控制力。

(五) 注意非言语的信息传递作用

非言语信息在沟通中占据很大比重, 研究发现, 非言语行为中仅面部表情就有2万5千种之多, 它传情达意的感染力也非同凡响。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 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因此, 有效的沟通者十分注意自己的非言语提示, 保证它们也同样传达了所期望的信息。

辅导员不但要多研究非言语沟通的艺术, 还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利用非言语沟通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辅导员个人语言与非语言的相互一致, 即一致性;二是接受和理解来访者的非言语交流的能力, 即敏感性;三是根据谈话需要辅导员配合或对抗来访者非言语表达的能力, 即同步性。

参考文献

[1]L.Haggerman, “Strong, Efficient Leadership Minimizes Employee Problems, ”Spring field Business Jouenal, December9-15, 2002, p.23.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8

1 语言的亲和力不可小觑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亲和”是一种人文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 都追求安全感, 渴望由身边的人的言行传递给他这种感觉。当代大学生也一样, 渴望他身边的同学、师长亲近他、理解他, 消除他心中的种种不安。缺少“亲和”力的感召, 思想政治工作就只是填鸭式的灌输,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名辅导员如果亲和力强, 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 辅导员的一些要求学生会发自内心的遵守,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亲和力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 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愿意把辅导员当成倾诉的对象、可以交心的朋友, 才有可能听从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反之, 学生把辅导员当成敌对的人、不相干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辅导员的独角戏。在工作中, 让辅导员的语言显得不那么具有亲和力往往是因为辅导员在工作中受到了个人负面情绪的影响。辅导员要处理很多的事务性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难免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虽然明白亲和力的重要性, 有时会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气, 这样就会降低亲和力。所以, 辅导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公私分开, 不要把个人家庭和生活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多参加室外活动, 放松身心, 保持好心情。心情好了, 一言一行自然会透露出亲和。

在教育引导之余, 要劳逸结合, 多与学生一起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思想, 放松自己, 始终保持一份好心情, 克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才能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

2 适当的幽默有助于语言沟通

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威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生硬呆板的, 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有缺点和犯了错误的学生, 辅导员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如何顺利的完成教育的过程, 并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是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一个考验。大学生们虽然在年龄上成人了, 但心智上还不太成熟, 有时有意无意之间就会违反纪律, 也有时对待一些问题会看法偏激。遇到类似需要批评学生的事情时, 辅导员就可适当地选用幽默的语言作为手段来应对。这样做一方面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心存芥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 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出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目的, 可说出的话到了学生耳朵里, 就变了味。这就是方式方法上出了问题。

3 简洁生动的语言更易被学生接受

所谓简洁, 就是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基础上, 长话短说。辅导员不论是开班会, 还是与学生面对面谈心, 在语言的使用上, 用语一定要简洁, 不要东拉西扯。要言之有物, 词能达意。这样能感动学生内心, 引导他们前进。反之, 拖沓冗长、华而不实的语言听之令人生厌,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好多学生的心目中是比较乏味的, 如果不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做不到深入浅出, 那就真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在简洁的基础上, 如果能做到生动感人就更理想了。所谓生动, 就是变平凡为不平凡。把抽象的道理讲具体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了;把枯燥的道理讲得有趣了。实践证明, 形象生动的说一件事比只讲抽象的大道理效果更好。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要结合起来,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提高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

4 针对性在语言的沟通上尤为重要

辅导员的语言需要针对性是因为,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个性。针对不同情况, 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也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考验。不同情况包括谈话对象、谈话的时机和地点等。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 要运用不同的方法, 也就是“因人制宜”。对某些学生说赞扬的话, 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某些学生用激将法, 可以让他学习或做事情更努力;对某些学生只有批评, 才能让他正视自己的不足, 促使他进步。谈话的时机很重要。找准时机, 可以事半功倍。当学生做出成绩, 就渴望别人的肯定。当学生犯了错误, 就期待别人的谅解。当学生遭遇不幸, 就希望别人的安慰。当学生遇到麻烦, 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个时候, 辅导员的谈话就显得很重要了。谈话的地点也要选择好。一般不宜选择人多和嘈杂的环境。选择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 (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会让学生身心放松, 容易放下心中的隔阂。选择在正式的场合中 (辅导员的办公室等) , 会让学生态度更严肃, 对谈话更加重视。是妥善解决事件,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还是“小事变大事、大事变祸事”搞砸了事情。这取决于对谈话对象、谈话的时机和地点等因素的整体把握。

5 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

伤害性语言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危害。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直接的伤害性语言和暗示性语言都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直接伤害性的语言, 在师生之间并不多见。反倒是暗示性语言比较常见。例如, 面对受到考试作弊的学生, 如果这时辅导员不问青红皂白就说:“考试题那么简单, 只有傻子答不上。处分结果装入你的学生档案, 你就带着一辈子吧。”结果不难想象, 学生会对未来感到绝望, 极容易自我厌弃, 可能会毁了学生的一生。

在全社会呼吁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的今天, 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名高校辅导员,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需要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让语言成为工作的利器而不是障碍, 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 先天因素对此有一定的影响, 但后天的有意识的练习和锻炼才起决定性作用,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是这样的道理。抓住一切机会, 多练习, 多总结, 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定能把语言这把利器使用好。

摘要: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和模式就是高校辅导员制度, 高校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对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本文就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好语言艺术的利器而展开叙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语言

参考文献

[1]陈燕美.谈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语亲和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2) :154-155.

[2]唐焕韶.高校辅导员的谈心技巧与语艺术[J].文教资料, 2009 (27) :219-220.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 篇9

【摘 要】 通过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分析,结合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工作艺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既是从事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领路人,又是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如何发挥这个角色的重要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改变陈旧、过时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增强工作的艺术性。本文试图在分析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探索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

一、 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

高校辅导员,就名称而言,“辅”就是“辅助”,即辅助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导”就是“引导”,是对学生思想上进行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上进行引领,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功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顾名思义,辅导员就是“辅助和引导者”。从微观角度来说,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生涯的服务辅导者。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管理的工作,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年龄特点,努力探索管理艺术,才能有效开展工作,成为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大学时代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文体娱乐、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而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辅导员的育人作用非常重要,在大学生的人生当中起着相当关键的影响。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就目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身上鲜明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第二,许多学生学有专长;第三,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第四,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爱好;第五,内心世界丰富,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第六,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第七,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第八,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第九,对网络十分依赖。

而就心理特征而言,这一时期值得辅导员重视的特征有:第一,“边缘人”地位。在校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孩童阶段,但是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处于两个阶段的边缘,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易采取极端立场。第二,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成年初期最终得以形成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自我概念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

此外,大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都有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造就了学生们不同的能力体系、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想给予学生更好的辅助和引导,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时代特征、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工作方法上区别对待,选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教育以及管理,使之与学生自身的能量形成合力。

三、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

(一) 组建优秀班集体的艺术

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特点也不断变化,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想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应组建起优秀的班集体,提高班级管理艺术,创造出更多的班级管理的新办法、新经验。

1. 班级制度的构建艺术。要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应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并且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通常由辅导员制定出一套班纪班规,然后公布宣读并张贴在学生教室、宿舍等处,要求强制执行,并由班干进行监督,辅导员随时检查。当今时代,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独立、张扬,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追求自由不受约束,传统的班规制定难以在学生深入人心,无法达到理想的班级管理的效果。对此,班级制度的构建需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可巧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给班规制度确定一个大的范围,辅导员再结合自身的经验,通过细心阅读和仔细琢磨,使班规的内容涉及班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

2. 集体目标的设计艺术。班级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辅导员应重视班级目标的设计。制定包括:总目标、子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和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在内的班级集体目标。总目标是大学阶段整个班级的成长目标,子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和个人目标。同时,为了确保这些班级目标的实现,应制定可操作的步骤和保障目标实现的监督体系和有力措施以及评价体系,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和修订。

3. 构建良好集体活动氛围的艺术。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团结融洽、班级成员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检验一个集体凝聚力的重要窗口。辅导员应重视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把活动做好做精,严把活动的质量关,确保集体活动的成功和有效。同时应注意尽量保障学生的劳逸结合,避免因活动过量而使学生疲劳应付继而产生抵触情绪。

组织好班级集体活动的方法和艺术,是要从学生一入校开始抓起,促进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例如,新生入校后,热情度普遍较高,此时辅导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问题和情况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些活动,开展一系列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和熟悉彼此,为组建优秀班集体打下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像教师备课一样作足准备,活动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计划,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升华,活动过后要进行总结和检查。这样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4. 班委干部的培养艺术。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的灵魂,可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选拔和任用好班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辅导员在选举班干之前应细心观察,发现人才,在选举之后则应该做到信任和鼓励学生干部,细心指导、引导。应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性。

(二) 辅导员的榜样艺术

1. 学高为师的行为导向艺术。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持续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学生会在与辅导员共同成长的几年时间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提高自身文化层次。辅导员的示范作用能有利于所带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 身正为范的行为示范艺术。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成年初期最终得以形成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职业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因此,辅导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成长的参照,是与教育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应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道德的典范。第二,辅导员应向学生展示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

3. 良师益友的良性促进艺术。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张扬的青春发育期。辅导员是高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深入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人”,是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生涯的领路人,因此辅导员应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学生是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平等和学生交往,才能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阻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诚恳地理解学生,以平等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变革,学生管理工作不论在要求上、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就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自身工作情况,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增强工作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会梅,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J].教书育人,2006(8)

[3]李靖茂,试谈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南方论刊,2007(8)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2007年辅导员思政类课题

【作者简介】 蔺薇(1982-),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夏迎春(1963-),女,四川自贡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学。

高校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篇10

一般来讲, 传递者将信息进过多种形式传递后, 信息接收者得到的信息完全一致的时候, 我们便将这种沟通称为有效沟通。主体信息输出准确、客体接收正确、反馈顺畅、主体沟通目的达成等都是有效沟通的必要特征。反之, 若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出现信息遗漏、扭曲事实、不能理解、没有反馈等现象时, 我们便会将这次沟通定义为成效较低或者无效沟通。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首先, 从大学生适应社会方面来讲,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 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为大学生更快速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第一, 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引导者, 两者之间的沟通能起到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人格, 即个性, 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他人认知的自我, 也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出现时扮演的角色及围绕角色所作出的行为;二是内在的、真实的、自我感知的自己, 这部分性格往往是我们选择性隐藏的不为外人所知道的自我。因此, 在方式合适、沟通有效的前提下,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满足大学生心理诉求等多种目的。第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另一重要目的。马克思有言道: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与阅历比自己更加丰富的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反思和认识自己, 而时常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全面的实现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长。

其次, 从大学生心理平衡方面而言, 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有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只之间的彼此沟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释放多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对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来说, 他们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之中, 父母宠爱, 亲人帮扶, 他们极少遇见困难, 而这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大学生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引导者, 如果能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并与之沟通, 便能很好的释放大学生这方面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另一方面, 大多数学生独自在外求学, 离开家庭和家乡的他们总是会缺少归属感, 而这种沟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和不断的成长, 他们内心十分渴望沟通,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往往因为交往能力较差而止步不前, 还会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和孤单感, 而如果辅导员能够开诚布公的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并指导他们如何与人交往, 便会让大学生找到归属感的同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进而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和交际圈。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方法创新

(一) 进一步转变教育管理模式, 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从客观方面来讲, 学校作为连接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纽带, 应该不断转变现有管理模式, 通过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等科学合理化管理将辅导员从日常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高校还可以通过健全、创新辅导员考核制度, 在传统量化考核的基础上, 引入学生打分等全新方式;重点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 引入企业化竞争机制, 让辅导员考核结果与薪资、评级等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相挂钩, 真正做到劳有所得, 多劳多得, 从而为辅导员明确指引工作方向, 让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投身于学生工作当中去。

(二) 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 完善辅导员知识结构

首先, 大学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地, 更是开拓创新的源泉, 不仅要做好学术创新, 更要做好员工业务技能培训, 为辅导员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让好的辅导员管理经验传播更广泛, 在培养辅导员理论水平的同时, 要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例如可通过举办分享会、校外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这一目的。其次, 要做好工作, 辅导员还应从自身出发,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扩大自己的视野;针对自身工作, 辅导员应着重进行心理、管理、公共关系等多方面的学习, 从而健全自身的知识构架。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强大的责任心等都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才能真正的走入学生当中, 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和困惑, 第一时间为他们排忧解难, 从而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以自身为例, 为他们的职业规划、人生发展作出良好的示范。

(三) 强化辅导员的沟通技巧, 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水平

既然是沟通, 便是为了达到有效沟通, 所以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的需求、性格、表达方式等都在不断变化, 要想通过沟通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便要要求辅导员能不断的提升语言能力, 不断的适应学生语言风格, 找到他们习惯、喜欢的语言环境和谈话方式, 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进彼此的感情, 从而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而在语言文字选择上, 笔者建议辅导员可以选择平易近人的语句、学生间流行的词语与学生进行沟通, 少打官腔, 让学生在心理上觉得是良师益友。并不断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 让沟通变得更加温馨有效。

(四) 拓宽沟通渠道, 建立立体化的沟通反馈机制

学校的场所是及其固定有限的, 而在这有限的场所中, 大多数辅导员更倾向于选择办公室和教室进行沟通, 极少走入学生宿舍或者在学生活动中进行沟通。而在学生看来, 办公室和教室并不是好的沟通场所, 学生们更希望老师可以融入学生之中, 比如走进宿舍唠家常、参加学生活动“瞎扯”。所以, 大学辅导员要想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就要在拓宽信息渠道的同时主动深入学生内部, 与学生成为朋友, 并在这一过程中聆听他们、引领他们。

(五) 树立“亦师亦友”的辅导员形象

古人语:亦师亦友乃真正师者也。为师严肃并不影响传道、授业、解惑, 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受学生们的欢迎, 也能更好的完成为师之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已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辅导员可以放下严肃和高高在上的传统师尊, 以朋友的姿态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 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们的良师, 教会他们为人之道和生存之技;成为学生们的益友, 学会聆听和尊重, 和他们一起分享成长。

综上所述, 辅导员陪伴学生的大学生活, 是他们的塑造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引路人。只有不断创新师生交流模式, 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凡, 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2]简福平.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上一篇:内部审计执行力下一篇:网上报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