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2024-09-14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精选8篇)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1

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具体来说,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明确的工作理念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明确了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学术事务的有益补充。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更加偏重于学生主体性的训练和培养上面, 而淡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这与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过通过深入观察, 我们就可以看到, 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并非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而是已经把这部分工作潜移默化到学生人格训练和公民素质培养过程之中了, 这也是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1.2 条状运行机制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和教学科研事务分开的, “主要由学生辅导中心来做, 院系基本上只负责教学科研工作。”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以让辅导员工作从学术事务中独立出来, 更加专业化, 工作的针对性也相对更强。但是这样的机制也是有其弊端的, 主要就是导致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疏远, 联系不够紧密, 从而使得一部分不主动的学生不能得到专业的咨询服务。

1.3 职业化的人员构成

美国高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美国每个州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了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事务专业, 为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包括主要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指导服务、生活引导服务等。

1.4 健全的法律支撑

美国的法律制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 现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能够得到法律体系的保障, 在美国不仅有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而且存在着行业协会的各种细节规定, 这使得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对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

1952年, 我国在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指导, 开始了我国辅导员制度的萌芽阶段。50多年以来,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从起步到发展, 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历程, 在广大辅导员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很多成果。广大辅导员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及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很大借鉴, 结合国内国情, 本文认为当前国内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工作理念层面

在工作理念层面,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承担大量的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工作, 导致辅导员沉陷其中, 不能自拔, 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职能。这些工作理念导致许多高校辅导员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日常纪律管理、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宿舍管理、应对学校各机关下派的任务等, 导致其无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关心和关怀, 像家长一样呵护学生, 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袒护等。我国高校应使辅导员充分发挥作用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但要杜绝以前的家长式管理思路。马克思主义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观”, 学生发展理论等指导着当前的高校的学生管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 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开始增强, 有关学生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普遍开展。

2.2 学生工作运行机制层面

(上接第149页) 上的班级, 一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年级的学生, 这样做既有优势又有不足, 优势在于辅导员能够有效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 进行辅导;不足在于使得部分不主动的学生很难得到管理和服务。因此要我国要不断对辅导员管理体制进行合理化的改革和探索,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使得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指导领域, 各自负责一块, 各司其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选择相应服务, 得到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这样, 辅导员可以各有所专、各有所长, 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也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能够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一体化。建立健全的全面的专业的辅导员管理辅导平台, 使得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辅导, 使得辅导受益于每一个大学生。

2.3 职业化建设层面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缺乏专业学科背景的支持的状况, 传统意义上认为, 国内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贴近政治辅导员岗位, 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当起高校辅导员的重任, 但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背景不等于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背景, 这些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远不能面对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学生工作。学科体制的健全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重要保证, 我国院校应设立和开办辅导员的博硕士学位, 提供标准化的辅导员课程培育课程和教育体系, 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职业专业的辅导员队伍, 使得辅导员走入工作岗位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辅导服务。

2.4 法律法规层面

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已经有法可依, 逐步走向法制化的时代, 其中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的若干规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通知》等。但这些法律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 难以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的缺点, 也就是说我国学生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缺点, 美国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律体系的保障, 所以我国应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使得其具备可操作性灵活, 管理方便完善的特点。

3 小结

以上我们主要分析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点, 这些优点非常值得我国高校辅导员建设工作进行借鉴, 高校辅导员关系学生德育工作, 搞好辅导员工作不仅对学校有有益, 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 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和推进我国辅导员队伍合理化建设。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刻以学生利益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变观念, 做好辅导员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并充分借鉴国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 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其高教领域的杰出成就与其卓有成效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的。目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发展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的专业模式。最近十几年, 我国学者对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介绍和研究逐渐深入,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主要对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进行分析, 并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的结论, 总结出其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事物管理

参考文献

[1]郑芬.上海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张伯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三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7) .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2

关键词: 双重身份 辅导员工作 理论素养

1.高校辅导员理论素质要求要求

新時期,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功能的主体,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辅导员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增强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辅导员需要认识到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对价值有强烈认同感,提高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力。大学生属于较高的知识层次群体,求知欲很强,本身敬仰学识渊博的教师,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人文素养。新时期学生工作量大,涉及面更广,突发性很强,辅导员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因此辅导员需要全面提高理论素养,有预见性地开展工作。

2.如何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2.1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

为保证辅导员得到更专业化的培训,在建设培训机制中,需要注意鼓励辅导员深造,挑选优秀人才,促进辅导员后续发展。鼓励理论素质较低的辅导员进一步攻读学习,提高辅导员理论素养,另外需要注意调整辅导员性别、年龄及性格等,保证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的合理性。

在辅导员培训工作开展中加强创新,突破培训方法和内容,更注重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并分析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在培训工作开展中,建议采用老少结合的方式,让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与青年人结合,促进年轻辅导员成长,同时需要让学历低的辅导员继续进修,参加培训班。对辅导员开展短期培训工作,定期培训。在培训工作开展中,建议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培训模式,促进辅导员成长。

2.2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人员,同时是管理学生的主要人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辅导员在开展辅导工作中需要尊重爱护学生,充分发挥辅导员功能,教师积极寻找学生矛盾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为适应时代需求,辅导员需要养成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习惯,明确自身素养对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并在日常工作中组成小组,加强小组间学习。

2.3开展团队化培训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科研部分集中在研究部门,虽然更严谨,但是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辅导员长期采用单一科学研究模式,辅导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中,建立研究中心,组建教学团队,在研究中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把辅导员凝聚在一起,在研究中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高校辅导员理论知识素养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高校需要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团队化建设培养。

高校辅导员团队化培训在建设中需要确定团队组成核心,保证相近学科方向和教学任务类似的辅导员组合在一起,确定发展目标,提高辅导员理论素养,同时需要确定合理的导师制度和保障措施,促进团队学习工作全面展开。

2.4建立辅导员激励制度

在全面提高辅导员理论素养中,需要建立更全面的辅导员激励制度,保证人性化管理。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有利于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激励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保持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营造更浓郁的教育氛围。

在建立辅导员激励制度中,需要保持客观、公平、公正等原则,全面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在辅导员激励制度中制定定期表彰制度,通过评定年度优秀辅导员工作,激励督导员更积极地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2.5推行青年辅导员导师制

给新进辅导员安排合适的导师,引导青年辅导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建立有效的教育指导制度,导师对青年辅导员开展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指导年轻辅导员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更好地开展学习,快速提高理论素养,降低工作盲目性。另外导师制能使辅导员今后发展方向更明确,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高校在实施辅导员导师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导师能力,做好指导模式选择。

3.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双重身份下的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提升措施,高校辅导员同时肩负管理和教师身份,目前高校中真正能够担负起管理的人员主要为普通教师,辅导员开展理论授课教学的能力不高,而且辅导员多是年轻人,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影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提高辅导员理论素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校在提升辅导员素质中需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和辅导员上升机制,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同时辅导员需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阳黔花,李红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路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

[2]唐曼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5).

[3]梁飞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特殊性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软实力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

[5]王畅,杜秀娟.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2(06).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3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

0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和主力军,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科学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 篇4

] 摘要: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和维护学校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思想

政治教育

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发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详细列举了八项工作职责,并把配备辅导员的数量要求纳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这标志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被提上新的议程。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却因疲惫周旋于各种杂乱无章的日常事务而出现本末倒置、重心偏离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对当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深刻反思,让辅导员真正从杂、繁、多的日常事务中回归工作本位—思想政治教育。

1、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全力周旋于学工处、教务处、院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之间。有时甚至院内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一天24小时全天服务于学生,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儿。这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连年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客观上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工作的付出并未取得大多数人的肯定。一是现任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二是改做其他管理工作考核合格的应达到什么级别不明确;三是对于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而在这种短期化政策导向下,转岗分流又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因此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比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高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是按照学院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教师的素质,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说明辅导员要行使教师职能,辅导员是学校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说明思政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院、各系领导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选留辅导员,既要做到数量充足,又要“优中选优”,在自愿服从、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应从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必须经过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环节,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时,实行级差选留制,以解决辅导员学历层次问题,选留地域、院系要交叉,便于学术交流和管理经验的交汇;选留专业学科要相近,便于辅导员在专业上引导学生;选留人员男女比例要适当,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要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实现队伍的新老搭配,专兼结合。对现任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攻读硕士学位或进一步进修。目前有不少高校在每年免试直升研究生中留出一定名额,让新进辅导员保留研究生人学资格,先担任两年辅导员,然后再边学习边从事辅导员工作。或者,在招收研究生时,学校可适当向优秀辅导员倾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在工作中,既要提倡先进性,倡导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也要考虑广泛的群众性,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可按照“科学设岗、负责到人;量化考核、职责明确;责任追究、严格奖惩”的思路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和谐 健康人格

开拓辅导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在心理管理中,引入在其它方面相对有效的管理理念,建立一个激励强,能有效开发辅导员潜能及预防辅导员心理问题的新体系非常有意义。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建设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帮助高校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科学评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与工作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调查辅导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并聘请心理学专家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二、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辅导员只有合理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实现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些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对家庭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培训、讲座、旅游、休假等各种形式,指导和帮助辅导员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另外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懂得珍惜那些容易被自己忽视但却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东西,让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关爱、快乐、健康和幸福。

三、塑造辅导员的健康人格

前苏联学者彼德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辅导员只有通过人格构建,才能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健康人格,才能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因此,辅导员的人格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辅导员本人共同努力。

1.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教育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社会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的活动。因此,辅导员只有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成为健康的人格。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特有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它一般包括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高尚、发达、文明的文化环境是健全辅导员人格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反之,辅导员健全的人格又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所以,辅导员健康人格的构建离不开学校。对于学校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和奖励约束机制。建立辅导员人格构建的学习培训机制要求把辅导员人格构建作为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辅导员的人格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考评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辅导员人格水平的重要保证,是能够激励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构建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建立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人格考评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辅导员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辅导员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质,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的自我调试

自我调试的过程就是辅导员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过程,是人格构建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正确的自我调试是矫治人格障碍,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

(1)重视自身的主体性

辅导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自觉塑造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实现自信、自强、自尊、自控、自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辅导员还要学会自我反省,把学习、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格的内化。

(2)正确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有人格障碍的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么过高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要么过低评价自己,过于自卑,对自身人格的缺陷不能正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策略研究,要提高认识,培养辅导员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对自身的长处、短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有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均衡、协调状态。

(3)加强行为训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人的行为受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影响,个人必须具备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其行为才能顺利的实施,并且持续的发展。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建立正确的认知,管理自己的情感,强化自己的意志。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训练,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增强社会交往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总之,健康人格的塑造主要采取择优和汰劣的方法,即自觉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6

根据专项调查研究显示, 当代高校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 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想信念、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抗压抗挫能力差、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等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心理素质问题, 一方面受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与学校不够重视培养和塑造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有关。因此, 必须加强心理辅导建设, 正视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并制定出针对性的对策以“对症下药”。惟有如此, 高校才能培育出身心和谐、素质全面的现代化人才, 以契合现实社会的基本需求。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 近二十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 但是在发展进程中, 同样出现了一些亟待规正、解决的认识或实践误区。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障碍物”都阻隔了大学校园中心理辅导职能的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具体来说,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大学校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未能将之切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往往会将就业率视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 继而通过专业教育来保障学校的就业率, 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整体竞争力。殊不知, 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之外,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稳定的情绪、清晰的自我认知, 是个人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如果缺少了正确、科学的心理导向, 青年学生则有可能在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 或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大学校园建设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其次, 大部分的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未成体系, 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判断不够精确, 专业性不强。目前, 高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为一至三人, 相对于全校上万名师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工作人员大多由院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充当, 他们一般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 往往无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科学的评判。虽然目前一些学校有了几个通过国家考试的心理咨询师, 但其专业化程度仍然不高。因此,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专业性的解决方案。

再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 辅导方法和形式较为单一。不少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被动, 一般在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前来咨询之后, 相关人员才予以帮助。事实上, 出现心理问题是有一个过程的, 发现得越早则越容易解决。因此, 高校应“主动出击”, 去找寻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再运用多元化的心理测试和辅导方式, 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走上“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直接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实现其教学职能、是否能培育出素质合格的毕业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首要课题。

二、心理辅导的价值与意义

若要真正发挥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职能作用, 就必须明确其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 心理辅导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瞬息万变,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道德、思想“壁垒”日趋脆弱。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甚至会改变个人的认知范畴和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接收信息最为广阔、多样的群体, 势必受到多元化格局的影响。一方面, 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 思维十分敏捷, 易于接受新的信息并将之转化为行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普遍实践经验较少, 往往缺乏清晰的辨别力, 容易受到物质社会中糟粕思想的“钝化”, 继而陷入迷失与冲突的境地。针对这一现状, 高校必须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心理学领域, 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心理健康, 每一个人在特定阶段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在个人生活、学习、就业方面, 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有可能产生焦虑、自信心缺乏等心理问题。而某些人原先所固有的懒惰、意志力差、浮躁等心理弊端, 也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所以说, 心理健康与个人的行为和决策联系紧密, 是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心理辅导可以从最根本处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有效化解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认知误区, 有助于青年学生认清自我,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校园建设所面对的“主角”是广大师生群体, 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来服务于师生, 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端正心理辅导的位置, 就是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师生群体, 将他们推上主体的地位。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存, 大学校园建设也必然会迎来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环境。

第二, 心理辅导是落实“三型校园”理念, 优化高校心理教育机制的良好策略。

建设“三型校园”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指导性策略。从“三型校园”这一先进理念出发, 完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 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校园安定有序的有效方式。作为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必须彰显“三型校园”建设理念, 保障高校的和谐全面发展。而心理辅导正是践行节约型、关爱型和文化型理念的重要策略, 将在实践领域完成校园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对接。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较为陈旧, 未能契合学生的心理现状与时代特征, 缺乏实际的教育价值。因此, 改良和升华心理辅导工作, 将从根本环节上摈除心理教育机制的“形式化”弊端, 切实深入到实践的土壤中去。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疏导或者活动化推广, 将引发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从而摆脱以往对心理健康的局限性认识, 真正从科学引导的角度帮助师生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心理辅导可以探寻出师生群体所面临的最为迫切、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而为高校相应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心理辅导的实践化推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更广泛的重视, 并逐渐走上专业化、可持续化的道路。

第三, 心理辅导是构建校园交流互动格局, 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科学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建设以“人文关怀”为基点, 以心理辅导为手段,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道路之一。在大学校园建设的进程中, 教师、学生、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部门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 彼此之间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从而达成一种和谐共存、推动式发展的状态。心理辅导架起师生群体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动因, 并致力于管理机制方面形成长效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这无疑极大地拉近了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距离, 消除了陈旧教学管理模式中阻碍和谐交流的成分。

心理辅导实际上彰显出高校教育管理格局中的某种“对话”, 即各群体要素之间所展开的积极互动, 共同解决了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校园和谐文化从微观来说, 体现在个人身心方面的和谐, 从宏观上来说则表现为整体交流互动方面的和谐。心理辅导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发挥出积极的导向作用, 促进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总之, 心理辅导在大学校园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是推行科学发展观和“三型校园”理念的践行路径。高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 应重视专业性和科学性,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辅导形式, 增强辅导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心理辅导工作需要集合校园建设中的各方之力, 不仅仅是辅导对象与被辅导对象之间的互动, 也依附于校园建设各要素之间的良性运作。通过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实际上也是为大学校园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唯有持续落实心理辅导工作, 不断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需求,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才能迈上一个更为开阔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昊天.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全面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J].教学交流, 2008, (6) .

[2]佘双好, 潘莉, 王笑.证据为本心理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2) .

[3]龙碧华, 宋明晶.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助推“三型校园”建设[J].教书育人, 2010, (18) .

[4]鞠鑫.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9) .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还需要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1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聘不科学,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选聘辅导员时,应该选择与这一岗位职责相匹配的专业背景,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所以在选聘辅导员时各种专业背景的都有。很多高校的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些辅导员是应聘不上专业教师岗位而应聘了辅导员岗位。辅导员这样的选聘方式,致使辅导员队伍中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有,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必然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无法有效地完成,并无形中形成了辅导员的地位比专业教师低的印象,致使辅导员的工作不受重视。

1.2 工作职责规定不科学 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宿舍管理、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危机处理等事务。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担当着多种角色,每天都被学生的一些日常事务所缠身。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中,需要面对的学校机构包括学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团委、财务处、各系 (部)及各职能部门等相关部门,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通常都由辅导员来负责。没有科学工作职责规范的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严重影响了这一工作带给辅导员的成就感和吸引力。

1.3 忽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环节 由于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上有偏见,管理部门通常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谁都能做,所以对于刚上岗的辅导员缺乏相关的岗前培训。加上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在时间上也不允许辅导员有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辅导员又失去了在岗进修的机会。而对于那些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来说,岗位培训是使其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条件,必须对其进行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培训。忽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訓,必将导致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无法有效地提高,不能更好地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1.4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 由于辅导员的职业走向不明确,且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心理压力大,致使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这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人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高校的一个跳板,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转向所学专业的教学岗位。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由于其所学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不被大家所认可。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完善选聘制度,严把入口关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合格的辅导员才能真正担当起这一使命。要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制度,选聘那些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从事辅导员工作。

2.2 科学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按照中央16号文件规定中对辅导员工作的界定,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界定为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负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道德观、就业观等思想层面上的指导工作。应该把辅导员从学生日常管理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可以成立学生自治管理组织来进行管理,学生的学习方面的事务可以交由班导师来负责。这样就可使辅导员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3 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 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除了把好选聘入口关,还要做好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可以采用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四大块,一是岗位认知培训,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职责,了解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点,掌握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二是政治理论培训,辅导员必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三是业务知识培训,主要是加强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培训;四是专业知识培训,是指辅导员所带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辅导员不必精通但应该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2.4 强化职业生涯管理,稳定辅导员队伍 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才能有效避免辅导员人才的大量流失,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职业终身化。让辅导员看到这一职业的未来和希望。

3 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高校要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服务,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关怀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6).

[2]金一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与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7(09).

高校辅导员建设的意义 篇8

从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看其队伍建设默认分类 2010-06-22 09:35:49 阅读9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 要: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朝气蓬勃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教育法规、文件中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和重申,显示出党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但现象并非真相,辅导员地位依然名不副实,作用大打折扣,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从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角度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其素质的要求,以期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些许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地位和作用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反观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作用、现状、建设等问题,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考察及现状

1.文件中的辅导员——地位神圣,作用巨大

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指出:“为加强全国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各学院应有准备地发展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1952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整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要求,为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国高等院校应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整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政治辅导员也应该列入教师编制,并在德育建设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他们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做了重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同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总则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从以上文件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制定出台相应的文件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所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巨大,地位神圣。但是辅导员政治意识浓厚,阶级意味强烈的传统和特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了。

2.现实中的辅导员——地位受害于“标签”,作用仍不容忽视

我国高校辅导员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辅导员队伍总体贴有各种与其地位不符的可怕“标签”。传统辅导员的弊端日益显露和突出,学生工作被视为“灭火机”、“消防队”、“高级保姆”等,高校的行政、后勤机关很少直接对学生服务。大量琐碎事务只好被压到无权力、无地位、无级别的辅导员身上,极大地削弱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辅导员成了“安全员”、“替罪羊”,他们往往会感到低人一等、出力不讨好、多劳不多得、同工不同酬的自卑或自责念头,于是产生逃避心理,尽量少干,工作目标局限为“只要学生不出事,自己不遭受连带责任”等庸俗至极的档次。在有的高校,辅导员成了“收发员”、“通知员”、“低能者”等代名词,殊不知高校学生的工作绝大部分是由从事第一线的辅导员来完成的。“16号文件”认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尽管如此,以育人为天职的辅导员队伍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的教师,是联系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与学生打交道最多,自然最了解学生,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排头兵,也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是高校中接触学生频率最高的工作人员,是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广大学生的贴心人和窗口。高校各项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是否能够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切实地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这扇“窗口”的敞开程度和整洁程度。辅导员工作往往难以量化、难以马上出成果。学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以后的点点滴滴无不映射出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和胜败。就是说,辅导员植入学生头脑中的做人“软件”在走进社会这个“硬件”并与其“反应”的过程中往往昭示出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得失。可以说,当前在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总体不尽人意,但其作用是有目共睹、不容忽视的。

从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或学院(很大程度上是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得较好),突发事件几率相对较小。反之,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学校或学院(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得不怎么样),学生更容易出问题。歧视辅导员的一切言行举措都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贻害社会并阻滞其发展步伐。

3.调研显示辅导员——地位不容乐观,作用大打折扣

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载: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梁金霞和国家行政学院社科部教师徐丽丽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做的调研报告,辅导员的自我心理感受值总体上比较低。

高校辅导员队伍地位

根本没有地位较自卑

与管理、学科老师大致同等地位

很不稳定、有机会就跳槽

处于中间水平

心里能接受

合计

人数 33 26 42 62 163

百分比(%)20.2 16.0 25.8 38.0 100

从上表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中地位处于中间水平者尚不足四成,说明其作用的发挥程度总的来说还不足一半,如果地位和作用对等且在一般人的正常的物质利益观及自我认同程度范围之内的话;根本没有地位者竟超过两成,说明这一部分辅导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即使有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民主意识不这么强的辅导员也很可能经不起长期的“冷落”以及横流物欲的冲击而阻滞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不稳定、有机会就跳槽的辅导员竟然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充分显示出辅导员队伍不算稳定、甚至浮躁;辅导员与管理、学科老师大致同等地位者仅占16%,说明高校辅导员地位总体不够高。辅导员队伍几乎成了高校教职工中的“弱势群体”。这种现实与“16号文件”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中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所给予的厚望极不协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以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的辅导员地位难道不能能引起我们深思吗?这种状况岂能是我们“三个代表”、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发展理论、工作作风的和谐音符吗?

二、辅导员地位和作用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系

1.当前辅导员地位和作用的现状说明其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总体来说不尽人意,与高校其他工作人员有一定差距,其作用的发挥必定会受到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有关教育法规、文件中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和重申这种现象本身就充分说明了辅导员的地位始终没有真正落实,其作用得不到彻底发挥。否则,就没有必要一再重申了。要改变辅导员地位依然名不副实、作用大打折扣,就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要真正落实德育为首,就更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要求真正落实辅导员的地位,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地位不高主要与其利益弱势地位有关,他们工作辛苦,事务繁杂,加上愈来愈重要的安全隐患导致的连带责任风险,时刻绷紧着他们的神经。到头来又没有多高社会地位,没有多少利益回报,导致工作成就感不足而自卑感有余,甚至自暴自弃,伺机想方设法调整或调离工作岗位。所以,加强辅导员利益提升和保护是重中之重。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是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管仲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这些先哲的话语准确无误地反映了利益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源性和支配性,古代如此,现代和将来也是如此。辅导员地位徘徊不前、利益与其奉献不对等、出路不乐观等现状使得其队伍不稳定,犹如走马灯似的年年补充,年年缺员,且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都是无奈之举,其作用肯定得不到彻底发挥,他们育人的天职常常被日益发达的消费文化淹没,被与日俱增的逃离岗位思想冲刷得所剩无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摆脱不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所以,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彻底发挥迫切要求并必然导致其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及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加强其队伍建设的目的和归宿

从地位看,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在高校成长中最直接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朝气蓬勃的骨干力量。从作用看,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和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诸种工作,包括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直接组织高校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学风建设、营造和传播大学精神等等。如上所述,理论上,辅导员地位神圣、作用巨大。但在实际上,其地位受害于各种消极标签,不容乐观,作用大打折扣。这种劣势的长期持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越发严重,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人为的桂冠”,处于表面重要与实际次要的镣铐之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其终极目的就是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就必须提高辅导员的实际地位,就必须真正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再不能像传统的仅仅在文件中重视了。可以说,没有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和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队伍建设不是盲目的,就是不切实际的。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保障其地位的提高及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容包括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学历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待遇、职业归属感、培训提高、在岗交流、长效工作机制建设等等。所有这些内容的落实和目的的达到都有利于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和其作用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体系建设和完善最终使我们像重视教学科研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辅导员学历层次的提高、知识能力结构的增强、待遇的改善、职业归属感的进一步稳定都会不同程度地使其地位得到提高;而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在岗交流、长效工作机制建设等无不有利于其育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不言而喻,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加强,他们的地位提高是不可能的,其正当权益也就得不到保护,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成问题,他们的育人作用自然会受到限制。从增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总和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和其作用的大小成正比,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却不成比例,要改变这种劣势,加强其队伍建设无疑是明智之举。

三、对辅导员素质要求是加强其队伍建设的关键和宗旨

从以上论述我们知道,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及作用的充分发挥与其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但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其自身素质有更高要求,而不仅仅是在人为关怀旗帜下放任自流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满意度,否则就会流于低俗和功利化之嫌。辅导员地位的提高及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在他们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而要提高辅导员的素质,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作为意识形态的“高级调节员”,辅导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前提基础,在日常工作中引领和主导大学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教育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作为爱国主义的绝佳代表,辅导员应该有能力处理好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积极吸收并传播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教育学生抵制亡我之心不死的西

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黄、赌、毒等。

3.作为大学生人生的导师,辅导员应该能正确应对人生挫折、正视我国转型社会必然出现的各种矛盾、练就“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大背景下琳琅满目的物质诱惑的稳健的心理素质,并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进行心灵沟通和启迪。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

4.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工作者,辅导员必须有迎接时代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尽快尽力扭转自己网络意识和实践经验相对弱于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尴尬局面,时刻充当与时俱进的首要倡导者和排头兵,才可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本职工作中游刃有余。

5.作为以人为本的践行者,辅导员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体现人文关怀,在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中教育、启发、引导、塑造、提升学生。

总之,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是其地位得到保证和作用得到发挥前提基础,是加强其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宗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为落脚点,有利于其传统的尴尬的、名不副实的地位的落实,最终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卢黎歌.高校德育新探[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华东政法学院思想理论、党建理论研究会编.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14216.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759.htm?fr=ala0_1_1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http://

6.庄波.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演进及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82

[2]《管子·牧民》

[3]《史记·货殖列传》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

毕业了还不知辅导员长啥样

广外一份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生活指导作用不大

日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47.0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大学生甚至到毕业了还不知道辅导员长啥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网上做的这个关于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的调查显示:31.37%的大学生从不与辅导员沟通交流,47.06%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71.57%的大学生有烦恼从不向辅导员倾诉,90.2%的大学生找辅导员只为了办理必要的手续„„

不少学生反映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辅导员工作繁琐,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越发繁杂,很少有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

“四年大学辅导员换了三个”

说起辅导员,广州某大学新闻系大四的小杨感触颇多,即将毕业的她还不知辅导员长啥样。小杨所在的学院刚成立不久,学院各方面的工作都还不成熟,四年三易辅导员,学生总是不知道旧的辅导员何时离开,新的辅导员又从何时接手工作。

小杨大一的辅导员由其他专业的老师代任的。因为辅导员还要上课,所以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辅导员的工作,除了在军训时露过几次脸,后来难见踪影,不了了之。

大二时来了新辅导员,过了大半个学期才跟同学见面,但第一次见面就闹得不欢而散。“辅导员在下午5点半跟同学开见面会,大家上了一下午课都很疲劳,部分同学还有课要上,且正好赶上吃饭时间,辅导员一直在讲些可有可无的话,学生纷纷叫嚷着要下课,辅导员似乎要发火了,这次见面会就在不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小杨说,更重要的是新辅导员不知道什么样的辅导员是学生需要的,所以他一直难以深入学生当中。

大三下学期小杨听说学院又换辅导员了,“新辅导员来了将近一年,只有班干部见过他,我们这些普通学生还不知他长啥模样。”

大三当社团负责人,辅导员才认识我

广东商学院大三的小陈称自己在大三时做了校级社团负责人,带了他三年的辅导员才认识他。“辅导员一般只认识班干部、社团负责人,对于其他学生,即使在路上遇到,她可能也认不出来。”

小陈和同学都认为自己的辅导员给人感觉比较严肃、难亲近,除非要办理必要的手续,平时学生都不愿意找她。

“我们院男生多,辅导员是女的,所以她很难深入我们男同胞,沟通也难。”小陈说,有时辅导员到宿舍看望学生也是应上级领导的要求,相当形式化,学生都感觉不到关怀和温暖。

硕士博士将“辅导员”做跳板

记者采访多名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得知,学生与辅导员关系冷漠化在广州各高校都普遍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症结:辅导员一对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怕同学说“闲话”学生不愿找辅导员;有些同学则认为辅导员偏听班干部意见,学生渴望真诚平等;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师生沟通方式不当等等。

记者发现,造成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疏远与高校辅导员本身工作繁杂不无关系。辅导员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真正因为热爱辅导员工作而选择这个职业的人很少。在广东,高校教职工成为一个收入丰厚、职位稳定的热门职业。但由于高校招录门槛提高,专业教师学历起点是博士,一些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就想以辅导员作为跳板获取高校教师身份。

现行制度决定了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无法打持久战。全省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不到5年,比其他行业都短。由于辅导员工作发展空间狭小,他们的出路只有三条:一是转岗当公共理论课教师;二是转回原来所学专业从事教学科研;三是转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

所以,不少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进高校行政机关、当学科教师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

-链接

国内辅导员制度

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规定》指出: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国外辅导员

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

国外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的特点:一是专业化,辅导员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学生提供辅导,但也有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辅导既可以完成本职工作,又可以丰富开展专业研究的实证经验。这样既能保证辅导员不断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水平,又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事业稳定性。二是多样化,辅导员主要定位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辅导需求日趋多样化。即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有职业辅导员辅导;当社会心理问题出现时,有心理咨询辅导员辅导;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就出现了学习辅导员等。(记者薛冰实习生 罗伊珊 林珍)

发挥辅导员枢纽作用 机电院多措施推动就业工作

时间:2010-12-7 15:28:46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点击: 227

已有1人发表评论

西电新闻网讯 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机电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着眼于”为指导,确保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在就业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枢纽作用,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11月,机电工程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签约155人,就业率达到53.75%,比去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毕业生在行业、地域等方面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就业工作前移,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拓宽就业渠道。

学院开学初组织毕业班辅导员深入华为西研所、中兴西安分公司、旌旗电子等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建立辅导员与用人单位的快速联系机制,整理就业重点单位数据库、印制了学院就业联系卡,协助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及申请招聘面试场地等,实现了辅导员与用人单位的有效联系,使学院就业赢在起跑线。截至目前,学院组织了35场针对机电院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全面整理、细致分类,确保信息的有效利用。

学院充分发挥就业信息员的作用,关注校内就业网、校外招聘网、各相关单位网站,汇总整理就业信息。细化就业信息的分类,明确招聘专业需求和条件限制,提高信息的可用性、针对性和利用效率。拓展就业信息发布途径,通过辅导员博客、QQ群、楼层公告栏和飞信各种方式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坚持就业工作周报表制度,全面掌握毕业生信息,及时关注就业动态。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学院坚持毕业班辅导员讲授就业指导课程。

学院要求毕业班辅导员通过周点名、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厚积,再薄发”的就业观。本学期伊始,学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月”系列活动。辅导员高度重视简历制作指导,辅导员亲自把关学生简历,提高简历命中率。定期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分享面试技巧,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行动。加强就业引导,面向不同发展特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资源匹配,引导学生面向重点单位、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就业。

高度重视就业弱势群体,开展针对性的帮扶,确保全员就业。

学院辅导员认真分析个别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制定了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方案。高度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把心理辅导和就业技巧培训结合起来。今年学院2011届毕业班一名女同学面试过程中连续被6家单位拒绝,心理压力较大,辅导员得知此情况高度重视,认真分析了她屡次碰壁的原因,积极联系学校就业部门为该生修改简历并进行了耐心指导。目前,该生已成功签约深圳某公司。(完)

网络作用带给辅导员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看到网络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诸多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辅导员要借助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利用好平台,抓住机遇,做好工作。辅导员更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对待,迎接挑战,从实际出发研究消除负面影响的举措,努力开创网络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新篇章。

关键词: 网络 辅导员 工作思考

网络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且有高度的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迅速被大学生认识和接受,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改进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主动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网络教育和日常教育的结合,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便利

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巨大的资料库和信息服务中心。就大学生而言,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较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大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最快的查找学习资料,学会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从信息中获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给广大学子带来了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互联网,能够将最新知识、科技动态,全面的信息资料,同步、迅捷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为大学生全面加深对专业课的学习,快速获取大量资料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知识的加深与渗透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延伸等。

(二)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交流空间

在当今知识开放的时代,进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促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造成学生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压力空前增加。远离朋友、远离家人,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排解与释放,就会对个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平等性,为他们提供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他们可以在毫无顾忌的情况下畅所欲言,使长期压抑的心灵得到释放,也提供了跟远方的好朋友实时聊天的可能,既可以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三)网络为大学生们开拓了视野

网络承载的信息不同于传统的广电新闻,它突破了时空限制,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可以随时点击浏览、比较方便。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们可以迅速、准确、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经济动态、思想观念、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等,这对于开拓视野,掌握世界通用规则,培养具有国际性眼光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达到满足大学生求知欲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作用。

(四)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求职便利

据东方时空“大学生就业力调查”中数据显示,通过网络找到工作信息的占到了50%。网络招聘快捷方便的优势对于兼有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的大学生可以节约资金、时间精力,在较低成本下,提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频率。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是他们就业的乐土,描绘事业发展蓝图的风水宝地,指导就业决胜一方的尚方宝剑。

(五)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表达爱国热情的平台

汶川地震发生的信息,最初是各地网友通过QQ等形式传播的。5.12四川汶川8.0级超强地震发生以来,无数网友通过QQ、发贴等各种方式号召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义务献血,甚至提供了救援的宝贵线索和救灾经验。网络在汶川地震救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网络,在校大学生们实时了解火炬在巴黎传递受阻的情况,以及西藏的打砸抢烧等事件,大学生虽不能到现场,依然能够通过网络发表爱国言论,表达爱国热情。

二 网络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网上资源丰富多样,但良莠并存,对大学生来说好坏真假难辨,使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受到巨大冲击,导致思想混乱。在网上,青年学生们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肆意破坏等道德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安全等问题。一些组织或个人可能怀着特定的目的,制造言论、传播非法信息或诽谤中伤他人或误导青年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想长时间浸泡于杂乱的信息中,其兴奋点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异所吸引,这些千变万化的信息,许多学生还没来得及理性思考与判断,就已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生活中走思想上的偏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负面影响

不少大学生入校后发现自己很难与人沟通交流,也缺乏与人沟通的自信与技巧。他们宁愿沉迷于 “虚拟社会”中,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情感冷漠的倾向。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也影响到青年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部分学生沉迷“网恋”,网恋的不真实性引发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感情障碍。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或达不到自已的理想而选择网络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一旦从中寻出快乐,就难以走出来。玩网络游戏,不但能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得到游戏中的金币、金银手饰、武器装备等使自己更加强大、更具统治力。在这种虚幻的环境中,会使大学生依赖网络的情绪越来越强,上网成瘾已不再是不可思议,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长久下来,不但花费了大量金钱,还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发展,心理变态。

三 网络带给辅导员的思考

(一)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1提高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全方位辅导员。学生思想教育急切需要能熟练使用网络工具的辅导员。深入网络,了解他们的心理,迅速学习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另外,还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学生关心关注的热门问题,并培养自己思想的前瞻性,对未来可能成为学生中的焦点问题予以关注,以便实时给予引导。

2提高管理能力

辅导员提高管理能力,并在同学中产生向心力,就会拥有一个优秀的成熟的学生干部队伍,实时监控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做好课余时间的辅导员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3提高沟通能力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对已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以往说教的方式,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实现突破。使辅导员自身不仅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又可成为信息收集发布传播者和网络管理者,兼能以真实和虚拟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参与到网络环境的活动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搏,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疏导

1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测评。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的最基本方法。

2开展心理咨询

可以通过传统的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进行,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网络心理咨询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具有自身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和脆弱的自尊,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师了解大学生全部的心理问题。

(四)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越来越多的学生购置了电脑,组建局域网,连接因特网。辅导员可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所在的局域网,广泛开展各种网络科技活动,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让学生看到网络在学习方面的真正作用,教会他们如何快捷有效地检索学习信息和专业动态等,营造网络学习气氛。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

四 结语

网络时代已经悄然而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以极大的热情走进网络世界。网络对在校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面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负面影响会使大学生现实情感萎缩,思想狭隘,溺网失衡,法纪观念淡化,以致荒废学业,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网络犯罪。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积极影响,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负面影响的存在对它敬而远之。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要发挥教育管理和引导功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逐步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网络时代下,辅导员想取得新的作为,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借助网络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使网络逐渐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新阵地,新空间。

五 参考文献

[1]潘玉良.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武汉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调查报告[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高等教育》.2000,(5).

[2]史晓宇.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云南师大学报,2001,(5).

[3] 江西理工大学创新学生工作一辅导员博客拓展师生沟通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06-20.

[4]林琳.浅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立[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5]古城.对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何保建,网络世界观一一网络青年意识的核心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4,第7期。

[7]儒学十三经[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乔湘平,陈艳飞.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10]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 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l0-24(3).

[11]陈勤.大学生网络素质的调查:大学生上网做什么[N]. 21世纪人才报。2003-12-23.

排忧解难沟通零距离 辅导员博客之星诠释交流新方式

来源:交大日新网 作者:冯欣 葛威 郭昊 张志斌 吴霜 发布时间:2007-12-12

编者按:日新网“辅导员博客”开通于2007年6月,它被定义为“透明,快捷,敞开心扉——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的新平台”。辅导员博客是带有工作性质的博客,从实际效果来讲,它的作用是两个字——交流,师生间,同事间的交流。从个人意义上来讲,它的作用也是两个字——记录,记录辅导员的工作旅程乃至心路历程,它本着透明,快捷,敞开心扉的原则,为辅导员与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新平台。

辅导员博客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生间的沟通问题,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准确度。为了鼓励各开博的辅导员,同时也加大“辅导员博客”的推广度,日新网博客根据点击率,信息量,博客内容为“辅导员博客”排名,于每月底评选出月度最值得点击的辅导员博客(辅导员博客之星)、点击率最高的辅导员博客、信息量最大的辅导员博客。博客之星有何特别之处?如何成为博客之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五位辅导员博客之星——肖凤莲、刘修财、吴鹏、王冰雪、刘佳。

肖凤莲:“凤舞交大”为学生排忧解难

肖凤莲谈到,刚开通辅导员博客时自己也感觉很新鲜,基本上每天都会花点时间去写日志,打理博客。博客名字也有许多不同的含义,空间名称改为了“凤舞交大”,蕴意为希望自己在交大的平台里舞出自己的风采;工作日志、班级图库、文件下载、我的好友、我的论坛等都改为了莲心日记、凤凰号班级图库、莲花宝典、莲蓬集中营、凤舞论坛等个性又不失亲切的名字。

辅导员博客之星——肖凤莲。摄影/李成龙

博客开通后,肖凤莲马上告诉了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让他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其中的有用信息。她博客中的“莲心日记”,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让同学们看到自己的近况,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莲花宝典”中则存放学校里的一些转发文件及一些通知表格,同学们能及时查阅,得到一些对他们有帮助的信息。谈到博客内容时,肖凤莲说:“那些都是自己的心情写照,所以一般是回到家,十二点多后才写的,因为我觉得写东西是要有环境的,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写出有感情的东西。平常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来访,也会有电话打扰,不能心平气和。”

当肖凤莲看到自己的日志出现在日新网首页时,她感到非常高兴,她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让自己有动力把博客做得更好,同时这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关注自己的博客,要是做的得不好怕会辜负别人的期望。

作为05级三个班的辅导员,肖凤莲认为做学生工作需要耐心,更需要责任心,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一名年轻的辅导员,肖凤莲认为自己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交流比较容易,自己也经常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有了辅导员博客后,做起工作来更是如鱼得水。

同时肖凤莲还担任软件学院团总支书记,工作量很大,最近较少更新博客,有很多同学留言说期待着她的更新。为了不辜负同学们的期望,肖凤莲说自己会再接再厉,努力把博客建设得更好。

刘修财:团建园地让“刘基的博客”卓尔不群

辅导员博客之星——刘修财

在学工处的鼓励下,大部分辅导员都在交大日新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经管学院团总支书记刘修财也不例外。在“百花齐放”的辅导员博客中,“刘基”的博客以大量的信息、独特的团建园地吸引了很多师生的眼光。紧跟时政,心怀天下的风格让他显得卓尔不群。

自博客开通以来,刘修财收集了许多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来充实自己的博客,而一些重要会议的内容,刘修财也会在第一时间传到博客上,与网友们分享。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时政知识,开阔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

对于兼任辅导员和经管学院团总支书记的刘修财而言,辅导员博客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党建、团建工作,更重要的是博客成为了自己也学生交流的好工具。刘修财表示,在自己的博客中,常常有同学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有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向自己寻求帮助,通过查看和回复留言,自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了方便交流,近期,日新论坛设立了经管动态这一板块,在以后的工作中,刘修财将通过博客与论坛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留言与回帖为学生答疑解惑,再接再厉,师生同心打造属于经管自己的文化和精神。

吴鹏:就业新观念尽在《萝卜有坑》

辅导员博客之星——吴鹏

辅导员博客中的《萝卜有坑》系列立足往届学生的就业经历,提出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这一观点,不再只有理论道理和宏观分析的语言博得了交大学子的喜爱,点击率一路攀升。当记者问及《萝卜有坑》系列的由来时,吴鹏说:“‘别慌,每个萝卜都有坑’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于理工03级英语群里聊天时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既然每个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那就像萝卜一样,都有自己的一个坑,从而产生《萝卜有坑》系列。”

《萝卜有坑》的创作初衷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看到关注度如此高,许多学生留言,吴鹏欣慰地说到,辅导员博客确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其中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做电力工程翻译的陈志辉写的一段感言更是反响强烈,他写道:“找工作对我们英语专业的同学并不难,要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是富有挑战性的,不仅要有英语水平,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好好地学起来,过硬的英语加上你的辛勤学习,哪个岗位我们都是能够胜任的。”对此,吴鹏谈到,英语专业的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很关键,不要太注重薪水情况如何,与人攀比的心理更是要不得,要摆正心态,轻松上阵,步入求职成功路。

《萝卜有坑》系列得到许多人的关注是因为他写出了学生想看的。吴鹏讲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会继续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多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推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而作为理工学院团总支书记,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团总支建设,利用学校团总支这个大平台去锻炼学生,让学生更新观念,能像萝卜一样,都有自己的坑。

王冰雪:通知、指引、倾诉 沟通从“冰天雪地”开始

辅导员博客之星——王冰雪。摄影/葛威

“辅导员博客”一开通,软件学院辅导员王冰雪就对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冰天雪地”随即诞生了。在自己的博客建立后,王冰雪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身边的学生和同事。很快,“冰天雪地”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大家在她的博客中就首页图案、颜色搭配、博客内容等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我的学生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有同学建议我将博客名字改为“冰天雪地”,首页不应该用太鲜艳的颜色,我觉得说的有道理,就立刻把原来的大红色换掉了;有位男同学给我留言说如果多放些我本人和班级的照片,会让博客更活泼更温馨。各种各样的意见向我‘飞’来,我感到万分荣幸,这是我努力做好博客的源泉。”王冰雪介绍说。

在博客中,王冰雪添加了许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例如各班级综合测评、团支部发展情况一览表等等,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也使班级工作更加透明化。同时“冰天雪地”中也添加了很多激励人生,指引方向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名为《大三啦!你准备好了吗?》的文章是王冰雪特意为大三学生所写的,文章一发出就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纷纷留言抒发感受。

王冰雪告诉记者:“自博客开通以后,我有了许多意外收获。班上有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平时与老师缺乏交流,现在他们会选择在我博客留言,来倾诉自己的想法。是博客让我有机会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呼声。”

刘佳: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辅导员博客之星——刘佳。摄影/李成龙

理工学院辅导员刘佳非常喜欢《隐形的翅膀》这首歌,她认为,正如歌中所唱,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以帮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于是,刘佳在自己的博客中添加了“隐形的翅膀”系列,借此勉励学生。

“隐形的翅膀”系列包括“为何飞翔”,“如何飞翔”,“借风飞翔”等篇章,内容涵盖了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大四学生参加求职面试时的注意事项等备受大学生关注的内容。并且,刘佳准备在今年十二月份参加公务员考试,她把自己的一些复习心得写在了博客中,与同学们分享。刘佳认为,“隐形的翅膀”不仅是对同学们的鼓励,同时也是一种自勉。

上一篇:红领巾伴我成长 立志争当好少年下一篇: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