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2024-09-15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精选12篇)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1

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优秀的大学生除了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以外, 还必须具有相当水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知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的这些政治思想素质的获得, 主要靠工作在学生中间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为使学生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势在必行。

一、专业以及辅导员的专业归属

第一、什么是专业

辅导员是一种职业, 这是公认的事实, 但职业并不等于专业。在现代社会里, 专业的发展表现着社会经济政治运行的规范化和严谨度。对一个职业来说, 专业化是职业发展成熟的表现。什么是专业?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有如下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是一批专家在上百个因素中顺序排列而集中排在前六位的, 应该说是对现代专业基本要素的选择和概括。1、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技术;2、有训练和教育的设施;3、对成员能力的测验;4、组织——行业协会组织;5、遵守一套专业行为准则;6、利他的服务。

第二、辅导员的专业归属

按照这样的标准, 辅导员的专业应该怎样定位呢?根据实际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 把辅导员专业做一个归属。应该说, 按照我们目前的专业教育分类, 高校政治辅导员可以划在两个专业领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这一重要命题。

1、辅导员是我国社会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的运行, 需要两个基本的运行系统, 一个是动力系统, 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系统;另一个是稳定系统, 主要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没有前者, 社会无法发展, 没有后者, 社会无法运行。辅导员是专门做学生管理工作的, 对学生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他的职业行为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和控制, 对于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长负有重要的责任。从整体上看, 辅导员的工作做得好, 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控制就相对有效, 学生就比较能够适应社会, 社会也就会相对保持稳定;反之, 如果辅导员工作不得力, 社会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控制就相对薄弱, 与社会不适应, 或是反社会的个体就会相对比较多, 社会稳定也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辅导员是国家社会稳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社会职业和社会力量。

2、辅导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辅导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这一点是由党建队的目的决定的。高校学生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才能在将来面对历史的转折坚定不移的将共产主义事业坚持下去并不断与时俱进。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指导者, 在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确立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 辅导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3、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

在现代社会, 对人的工作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社会工作专业, 是适应现代社会结构变革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回应, 其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 反映了“以人为本”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 也反映了人类自身对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对策。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 一方面是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的全面影响, 大量的、良莠不分的社会资讯随时随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空前提高, 左右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也向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学生管理部门作为大学生的社会性组织, 是从社会角度影响学生, 推动学生发展的力量, 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也是辅导员组织自身发展的要求。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 其专业化是学生工作发展的需求, 也是时代的挑战。

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环节

第一, 严格选聘标准, 保证人员编制。一方面, 根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明确用人标准, 提高准入门槛, 精心遴选贤才, 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 立足校内, 坚持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 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对于竞聘上岗的辅导员严格岗前培训, 推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有条件的高校应该鼓励辅导员修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第二专业。

第二, 优化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成效, 日常工作制度化。长期以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辅导员坚持平均每天要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对所带班级进行随堂听课一次, 到所带班级学生宿舍走访至少两次, 召开一到两次学生干部会议研究和部署班级工作, 记一篇工作笔记;每两周召开一次全体同学参加的班会, 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每学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 阅读一本有关学生工作的书籍;每学年发表一篇有关学生工作的论文。此外, 辅导员还应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力量, 协助辅导员开展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梯队引导制度, 形成梯队成长模式, 通过传、帮、带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第三, 明确职责, 强化考核, 健全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一是明确辅导员的范围职责。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工作, 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体工作, 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 将辅导员工作职责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多项内容。二是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可着重考察辅导员带学生数量、工作实绩、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 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三是优化考核激励措施。考核优秀的可提前晋升, 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任合同, 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 学校将辅导员工作由低至高设立了1至5级岗位, 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 享受相同待遇, 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为了适应当前形势, 我院已经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员职级制, 充分证明了学院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 也让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有了身份认同感, 职业生涯相对有了目标, 工作积极性相对提高很多。

第四, 统筹规划, 注重培养, 努力拓宽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一是着力提升工作水平。学校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读书班等措施, 帮助辅导员丰富专业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工作能力。二是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学院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相关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着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学位教育。三是统筹规划发展序列。学院可考虑设立辅导员职级制, 并设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指导”专业技术职务序列。

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引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 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与定位, 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 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 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 在现有考核机制的基础之上, 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三、建立发展性的辅导员专业评价

辅导员评价就是根据辅导员工作要求, 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 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判断, 找出辅导员工作中问题, 及时改进辅导员工作, 调整辅导员发展计划, 提出调整意见的过程。但是假如我们把辅导员评价的重点放在对辅导员作出判断上, 并且以此来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增加奖金等决定, 那么这种奖惩性的评价势必会影响辅导员评价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我们把辅导员评价的重点放在提出改进决策上, 以促进辅导员发展为最终目的, 让评价在一种宽松愉快、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行, 那这种发展性的评价肯定会受到辅导员的欢迎。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是促进辅导员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统一和融合的有效策略。学生发展需要与辅导员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 是学生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一、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原则是人们基于对辅导员发展性评价规律的认识, 对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 或者说它是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活动所依据的根本法则和准则。辅导员发展性评价除了具备辅导员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客观性、教育性、可行性、民主性、全面性等原则外, 有自己的几条独特性原则。

1、发展性原则——辅导员发展性评

价将立足点放在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方面, 而不是放在鉴定、选拔和加薪等奖惩性方面。辅导员评价的根本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奖惩辅导员, 而是为了促进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未来的发展, 辅导员评价结果要与辅导员的奖惩严格分隔开来。

2、“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

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辅导员, 不是面向少数优秀辅导员或少数不称职辅导员。也就是说, 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辅导员都要接受评价;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 对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辅导员的素质、职责和绩效, 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主体性原则——辅导员发展性评

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布公, 要尊重辅导员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每个辅导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4、双向性原则——辅导员发展性评

价非常重视领导与辅导员、辅导员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校内与校外间的沟通, 鼓励全体辅导员、学生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辅导员评价工作, 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双向过程。另外,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最终要达到辅导员个体与学生整体、少数辅导员与全体辅导员、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

第二、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是辅导员个体与学生整体发展目标的具体化。新的时期, 各个高校应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理念层次确立辅导员素质的时代定位和结构框架, 构建辅导员素质体系, 以德能结合、科学育人、岗位成才为优化目标。辅导员素质体系包括:1、知识系列——宽厚的基础知识, 合理的知识结构;2、技能系列——过硬的基本技能, 显著的个性特长;3、身心系列——健康的心理素质,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4、品行系列——崇高的思想境界, 优秀的道德品质。

当然, 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辅导员评价的过程中, 务必注意如下四点: (1) 、依据单位的实际情况, 编制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 (2) 、让所有辅导员参与讨论修订指标体系, 从而使其明了辅导员评价的具体内容; (3) 、评价双方 (尤其是评价者) 都要接受专门的评价培训, 掌握必要的评价思想和方法; (4) 、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评价的具体指标。

第三、辅导员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形式

1、自我评价。即辅导员通过自我回顾, 对照标准, 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 有助于辅导员自我教育, 自我鞭策。

2、学生评价。学生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 对辅导员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有很大的发言权。尤其作为大学生, 相对成熟, 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作出的评价较为客观可靠。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辅导员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辅导员同行评价。同行一起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彼此思想状况、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情况都比较了解, 评价比较到位, 对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4、领导专家评价。领导、专家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 评价纵览全局、高屋建瓴, 具有指导意义和权威性。

5、社会评价。社会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之一, 他们有着对学生活动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让社会参与辅导员的评价, 增强了社会对学生活动的监控, 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总之, 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不仅需要高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 为学校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只有积极创造条件, 使辅导员减负增效, 才能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能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 按一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而不是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他们匆匆而过的客栈, 并有效遏制辅导员不正常的快速流动趋势。同时, 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 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 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摘要: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任, 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加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辅导员专业、专业归属, 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环节, 辅导员专业评价三个方面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归属,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

[2]谢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要求和标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10) .

[3]德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理工高教研究.2004, (3) .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2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型而非教育型的结构是其专业化的主要障碍.忙于事务、以管代教、以管理者为中心是管理型队伍的主要不足.教育型队伍的.基本要求是以育人为导向、以促成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从管理型向教育型转变要抓住素质结构转型、功能结构转型、资源结构转型三个关键.

作 者:廖济忠 徐建军 Liao Jizhong Xu Jianjun  作者单位:廖济忠,Liao Jizhong(中南大学党办,长沙,410083)

徐建军,Xu Jianjun(中南大学党委,长沙,410083)

浅谈高校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岗位 专业化

对高校辅导员岗位專业化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岗位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动物营养、土壤肥料、风景园林等。而学校在聘用辅导员的时候,应考虑辅导员专业对口问题,原则上按照辅导员专业分配其到该专业对口的学院或者系部。岗位专业化建设或者说专业划类,一来有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学术地位,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来可增强高校智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后也是解决辅导员个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目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意识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高校辅导员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指挥员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辅导员学历专业结构搭配不合理。鉴于此,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满足当代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社会的各种压力、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外界思潮,很容易使阅历尚浅的高校大学生迷失方向。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恋爱、网络游戏等方式来逃避现实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此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事务性管理,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的辅导员,不光要承担起思想政治引导员的角色,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学习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的方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实践上的成功尝试为岗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目前,很多高校在聘用专职辅导员的时候,结合学校实际,根据专业对口原则录用各类专业人才,同时,调整辅导员队伍,优化结构,更大程度上发挥辅导员自身专业优势,从单纯的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辅导等转型涉及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正因为这种专业化模式,使每位辅导员都可以比较深入、系统地、专业的研究和从事学生工作,既提高了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又使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以来,要求每名辅导员都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经历,从学生专业学习方面找突破口,拉近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情感,将辅导员工作全面落实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更多的人才注入到专业教育中来,学生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学生学习、就业取得长足进步。

二、转变观念是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够行之有效的加快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脚步成为当下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转变观念是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转变观念是岗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问题,不仅需要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也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努力。

(一)主管部门领导须要转变观念

学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岗位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没有给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为辅导员自身专业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致使辅导员工作条件受局限、干事平台窄、发展空间小,从而辅导员自信心不足、归属感不强,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失去工作的兴趣和乐趣以及工作的安全感。

所以,这就需要学工部门领导转变观念,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这其中,能够将辅导员岗位专业化便日益凸显的尤为重要,让一个本专业的辅导员去做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工作,一来辅导员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宝贵可靠的经验和指导,二来辅导员的切身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与学生有很大的相似,这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施,工作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三来师生间很容易建立起稳固的情感。

(二)辅导员自身须要转变转念

要推进高校辅导员岗位的专业化进程,首先要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不仅要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更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发挥自己的专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取得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

笔者认为,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专业职务结构不合理。要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和辅导员自身首先要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01-13.

作者简介: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篇4

一、转变辅导员队伍 “双重身份”真正赋予辅导员学生工作教师定位

辅导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一些新时代思想活跃的年轻人群, 他们的可塑性极强, 需要其在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实现有效提升, 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 以当前发展情况来看, 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处在长期不够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对自身角色定位比较模糊。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群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担负着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2]。其中,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做法为辅导员不但属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还是管理队伍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可以评职称, 还允许在行政职业上有晋升空间, 这样的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实际上两边都不靠, 定位模糊, 角色尴尬。这样的情况造成辅导员缺乏归属感, 一有机会就离开辅导员队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进行岗位单设。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教育和管理等工作职责, 应实际确认为学生的专业教师人员, 并在其地位上明确为: 与高校当中其他不同科目教师有同样的地位, 从属于一般教师队伍。除此之外, 高校内还应有效形成和辅导员队伍相对应的管理规范, 例如准入标准和培训相关制度等。高校还应在其范围之内运用恰当的方式充分宣传和肯定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成绩和贡献, 大范围强化其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二、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但大多数培训流于形式, 并没有对辅导员的工作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带来帮助。培训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岗前培训。参加这个培训的应是新上岗的辅导员, 按照以往经验应配备充足的理论讲座, 还应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辅导人员进行互动, 分享教学经验和实例, 帮助受培训人员能够对该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掌握。

2. 科研能力培训。在目前的高校评判体系下, 科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处要引导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研究。学生工作领域也有很多小的领域, 比如职业规划, 学生管理等, 学生处可以让辅导员自行选择研究的领域, 安排专家教授, 对辅导员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行指导, 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3. 校外培训。高校方面应按照一定计划和步骤将辅导员分批次送往校外学习和培训, 有条件情况下可输送到国外。这样可以开拓眼界和思路。

三、做好辅导员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工作。

现在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管理、考核存在一定问题。在对辅导员管理上两级分化严重, 有的高校基本不对辅导员进行管理, 有的高校对辅导员进行严格但并不科学的管理, 使得辅导员工作压力极大, 怨声载道。对于辅导员的管理, 总的原则应不搞形式, 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松紧适度, 以奖励为主, 惩罚为辅, 以人为本。

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和培训也应如此, 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 学生处要重视考核工作, 要首先明确考核的原则。

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原则, 主要包括三点: 一,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成长, 成才。二, 引导性原则[3]。三, 公平公正原则。

2. 学生处要认真调研, 科学的做出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至关重要, 学生处要认真调研。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 保持基本工作态度。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的工作态度是其担任该职位的基本要求。其次, 对学生管理和教育以及主要工作量等方面, 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恰当调整。比如辅导员完成奖、勤、助、贷这些日常工作的情况等。再次, 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处理办法。如果只是依据平常工作中的正常程序, 对辅导员的综合考验效果较低。但是,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 容易快速鉴别其个人品格和工作责任感。最后, 个性化理念, 主要为考验辅导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3. 考核的程序要做到科学、规范。

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过程不能一味由领导人员决定, 其正常程序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主要指: 辅导员需要在年终或其规定的时间及时形成规范的述职材料, 之后根据其所在院系所分管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人员等有效组成专门的考核小组。与此同时, 该考核小组人员发放拟定好的考核表格, 该表格上应包含定性评价的项目和量化的考核项目等。考核人员需要根据被考核人员所提交的材料、日常工作成绩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接着应让本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辅导员按照平时一起工作时对该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打分。回收、汇总得分表, 并以预先设定的加权系数计算后, 就得出了对某一辅导员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

高校辅导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当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专业性欠缺问题应引起广泛关注, 从专业化方面实现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并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为有效的人才培训效果。

摘要:据调查, 当前存在较大部分的辅导员对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不认真的情况,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专业性上达不到要求。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本身职业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 是通过采取将辅导员真正定位为高校教师和规范培训及科学考核等措施, 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树岩.论高校育人核心队伍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 (7) .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5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计与确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结果。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此后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职业(学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辅导员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对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朝职业化方向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1973年美国学者McClelland提出胜任特征(competency)之后,胜任特征迅速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日趋增多,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与职业化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是指能够在岗位上长期取得优秀绩效所应具有的可衡量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总和;职业化是一种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过程和状态,具体来说,职业化要体现出一个从业者的职业胜任能力,即要体现专业化。以上两个定义说明,具备一定的胜任力水平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提。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明确了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高绩效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特质,用于解决辅导员聘任、培训发展、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问题,从而实现对辅导员的改造,并且能够淘汰那些不能成功实现职业化转型的人员。

要打造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首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选拔程序招聘到具备基本条件和素质的人,胜任力模型将为我们在辅导员选聘中考核应聘者的性格、兴趣、特长以及内外环境与辅导员职业的匹配程度提供有益的启示。传统的辅导员考核方式注重考察预定的一系列工作目标,容易导致绩效评价的失真和不公,基于胜任力的评价理念与方式,可以对辅导员的实际表现和内在特质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目前,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在管理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评价反思等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削弱了在岗培训对辅导员工作的指导作用,基于胜任力的角度对辅导员校本培训进行思考,将能够大大提高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质量,达到为辅导员工作服务、为辅导员个体发展服务的目的。可见,基于胜任力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管理开发能够为高校形成更为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建立高校胜任力模型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使用这个模型,努力让这个模型制度化,使之在辅导员招聘、在岗培训、绩效评估中发挥推动作用,即一方面找对人,另一方面对在职的辅导员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素质。当然,任何理论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辅导员的胜任特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体系,随着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的变化,其内容也将发生调整和变化。

二、胜任力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路径探索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体系

高校辅导员朝职业化方向发展在业界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即辅导员应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而存在,但在现有的国家职业资格分类目录中,辅导员仅仅在高等教育教师的职业描述中有所提及,事实上就目前而言,高校辅导员并未完全取得与高等教育教师相应的职业地位,往往被看作行政人员的一类。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辅导员职业制度在职业规范体系建设上有缺失;第二,用高等教育教师的价值标准或业绩要求来衡量辅导员是不合适的,因为二者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大不同;第三,辅导员队伍整体上职业胜任素质素养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规范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辅导员被认为是专业人员而广受学生尊重。美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高度法制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和章程,不仅大大提升了高校学生事务的社会认同,使学生事务管理被看作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保证了学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章可循,推动了整个学生工作的有序进行。”借鉴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应从行政法规的高度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体系,明确相应职责、行业规范,才能真正做到辅导员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论层面,实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法律依据、指导思想、哲学基础、学科基础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职业定位、工作内容、职业标准、生涯发展等;三是实践层面,包括资格认证、职业培训、考核评估、晋级淘汰等。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辅导员价值引领力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为辅导员" 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是要把好入口关,运用胜任力模型选聘到合适的人去做擅长的工作,可以运用心理测验法、动态测试法、面试测评法等技术方法对应聘者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估,尽量做到人职匹配。其次,坚持“用养结合”的理念,用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的方式方法衡量和评估辅导员取得的工作业绩,以校本培训作为提高辅导员队伍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弥补辅导员职业能力与个性因素的不足,促进辅导员个体向专业化发展。再次,构建好辅导员的考评和退出机制,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辅导员考核可以区分并找出导致辅导员业绩差异的关键因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核工作效率和有效性,从而产生激励和示范效应,同时,达到存优汰劣的目的,对于在岗的辅导员,退出机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手段,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最后,注重辅导员职业忠诚度、职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建立辅导员之家等方式经常性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运用情感支持系统从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用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辅导员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专业化建设,培养专业性人才队伍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日益专业化、职业化趋势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总体来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均需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及以上学位,说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与之对应,美国每个州都有大学开设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事务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点,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学科专业,尝试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的科学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呈现“多”而“杂”的特点,因此,很多人只是将辅导员工作这一职业起点作为临时性“跳板”,某种意义上来说,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体制大多都没有高度肯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内涵,从而也导致辅导员工作往往被看成“保姆式”“急救员式”的工作,而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引导、心理辅导、生涯发展、生活指导等服务职能却为被弱化。“可以说,没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专业学科支撑,辅导员的选拔聘任、培训进修、职务职称等问题就很难纳入规范渠道,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当然,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发展道路与美国不同,现有的辅导员队伍中也涌现出了诸多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辅导员,他们是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可在现有的专家型辅导员中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梯队,有规划地进行发展培养,鼓励不断创新,使他们在学生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始终走在前沿。

(四)培育职业信仰,保障职业化发展可持续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困境 职业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4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8-0083-0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很多学校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稳定辅导员队伍,比如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在3~7年不等的时间段内不能转为教师岗位,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

(一)师资不稳定

从观念上人们习惯于把辅导员队伍排斥在专业教师队伍之外,认为只有专业学术人才才是教师,辅导员更多被看做是教学上的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更有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保姆”一说,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来处理。这给辅导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辅导员一方面在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一方面为繁杂的工作所累。

(二)数量不足

在校内编制上,有的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会压缩编制,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在配比上不能完全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进行,有的学校远远超出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有的甚至到达1∶500的比例,大大超出辅导员的精力范围,使辅导员超负荷工作,为大量工作所累,很快进入职业疲倦期,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大量辅导员选择转岗或跳槽离开。

(三)素质不高

有的学校不懂、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甚至是临近退休的教师管理人员等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队伍的组成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

(四)流动频繁

辅导员频繁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他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五)缺失榜样

由于辅导员工作属于事务性繁杂的工作,其工作成绩很难评价,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难以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自豪感。少有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能做到风生水起,树立起榜样作用,而榜样的缺失更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增大,以致辅导员被认为是份没前途的工作。

(六)考评制度缺失

许多高校都没有制订出相应的辅导员工作评定办法,使得辅导员的评定工作无法公平的开展。专业教师的年终评定有教学任务和科研论文作为资本,辅导员这些明显的“政绩”都没有,评职称、提工资多数只有是靠边站的份。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高校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多偏向于社会需求,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因此,高校的发展需要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知识的人才的加入,共同为高校的发展做出专业贡献。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先从感情上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相互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信任感。感情上的进入更能帮助辅导员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其规律性和独特性,需要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最终提炼出更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教育方法。

(三)辅导员理论研究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动性,使学校的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提炼、实施,不利于辅导员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这种高流动性让学校辅导员实践工作也总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四)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需求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来讲,频繁更换辅导员,不利于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有的学校由于频繁更换辅导员,学生对学校的实力产生怀疑,丧失对学校的信心。从高校教师角度来讲,辅导员干活多、发展差、工资低、地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对辅导员的忽视,使得这个群体长期处于高校教师队伍的边缘,并由此产生没有发展前途的观念,阻碍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三、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

目前,无论是社会、学校、辅导员本身等都对辅导员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应从社会、学校、辅导员自身等层面转变观念,在待遇、培养、培训、提拔等方面使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一样获得同发展等机会,使辅导员看到职业发展前景,安心本职工作。

(二)完善评聘制度

首先,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应该要保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在工作、生活上、学习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待遇、职称、地位等方面给予公平、公正的认定。

其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长期性的培训来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其具体的业务工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最后,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应设立相应的职称系列和岗位津贴系列。规范的辅导员职称评定,有利于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投入更多关心和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治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及启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4.

[2] 周元斌.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3] 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4] 张立明.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2000,(4).

[5] 王齐.高职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6] 朱丹.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12,(4):67.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机制

近年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在高校, 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队伍, 因此, 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重大, 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的必经之路, 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一、辅导员职业化及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1.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199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职业”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 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199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的解释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而职业的专业化或专门化, 就是职业化。某个行业实现职业化, 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专业化的人员, 并要明确职责范围;二是形成了涵盖范围广泛的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三是拥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四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自律, 有规范的职业伦理道德。因此,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高校辅导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 把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 在职业规范性的发展过程中, 按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 并且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工作标准可能终生从事。

2.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在学术上理解为学科的分类, 在实践上理解为专门的职业。从职业社会学来看, 20世纪社会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专业是职业分化的结果, 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种职业是否专业, 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根据美国教育协会确立的专业化标准, 专业化应有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不断在职进修、属永久性职业、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有健全的专业组织、能遵守专业伦理。笔者认为, 专业化的含义是指一种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 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

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可以发现, “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 “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 “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需要被专业化的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广义来看, 专业化和职业化, 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水平的提高, 都要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 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使该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上具备很大的共同性。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辅导员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前提条件是辅导员的准入制度需要设定一定的门槛,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够使专业化的辅导员具备存在的可能性。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 这必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同达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推进专业化, 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 而要实现职业化, 也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那么, 根据以上对“职业化”和“专业化”两个概念的理解, 可以概括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稳定而且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是高校辅导员行业内部具有覆盖面广的, 健全、稳定的职业组织体系;

三是高校辅导员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

四是高校辅导员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道德规范;

五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地位。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机制建设

1.严把入口, 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

要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 细化辅导员入职标准。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应建立在辅导员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 高校辅导员不应该只是作为高校内部的一类岗位, 而应该严格按照一般职业化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 使得辅导员这一职业公开化、社会化、标准化。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 可以参考目前公务员的招考办法及程序。通过全国或全省的统一笔试、面试确定入围人选。在面试环节结束之后, 增加到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相关高校实习培训一年的环节, 最终可以确保将综合素质高、职业忠诚度高的人留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 在源头上减少辅导员岗位的流动, 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提升素质, 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

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教育, 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 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 教育部也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因此, 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2007年, 首批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这些基地目前主要的职责是对全国高校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 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 要建立多层次, 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 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3.强化管理, 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

辅导员工作考核内容的设置应该全面、科学、完整, 可以包括辅导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带学生的数量及学生满意度、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看阶段性结果、最终结果, 也看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结果是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明, 是工作成绩最直接的反应。但是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所有要全面衡量辅导员的工作, 就必须二者兼顾。

二是多方参与进行考核。考核者既要有领导, 也要有学生;既要有同行, 又要有专家, 共同参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为切实避免少数人说了算的不合理现象, 应该让不同层次的人员都参与其中, 形成一支多元化的评价队伍。

三是考评与奖酬要相结合。通过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和考评体系, 不断充实, 形成灵活的动态考评机制, 那么这个考评结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实效, 将考评的结果与辅导员的奖金、津贴以及荣誉评选、职称评定相挂钩, 让考核结果充分地发挥作用。

4.激发斗志, 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辅导员工资和奖励机制。与专业教师相比, 辅导员的绝对物质报酬要少很多, 造成辅导员工作投入和回报不一致的现象。应该按照按劳计酬、适度倾斜的原则, 建立辅导员工作同奖金、津贴和荣誉相结合的机制。

二是可以增加激励方式。除了物质激励以外, 可以进行非物质激励, 暨精神激励。譬如关爱及信任激励、典型激励、培训及进修激励, 等等。

三是可以实行辅导员弹性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需要在非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大量工作, 但白天还要和其他行政人员一样坐班,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如果实行弹性工作模式, 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作到位, 同时也可以确保辅导员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积极投入工作。当然, 实行弹性工作模式的前提是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

5.着眼长远, 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

建设职业发展平台, 拓宽辅导员发展渠道。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特定的职业而言, 也是如此。有无发展的空间, 发展的前景如何, 这是职业吸引力的重要表征。总体上看, 辅导员具有三条发展渠道:

一是行政职务晋升。从辅导员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 成为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根据辅导员的素质及每年的考核情况, 把有志于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的辅导员, 作为培养和选拔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二是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应当恰当地给予辅导员评定职称必要的倾斜政策, 适当平衡辅导员职称评定中的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问题。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要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 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 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

三是行政职级晋升。高校可以制定《辅导员职员制度条例》《辅导员职员岗位设置与管理办法》等文件, 自主设定工作岗位, 把辅导员分为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四个职等, 然后再细化为十个职级, 其中1~2级为特级辅导员, 3~5级为高级辅导员, 6~8级为中级辅导员, 9~10级为初级辅导员。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和发展机制的有效运行, 进一步启示我们重视发展、着眼长远,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学成.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5) .

[2]文建龙.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2) .

[3]宗文军, 王有远.创建学习型高校[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6) .

[4]山鸣峰, 杨国宏.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合理配置师资队伍[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8, (03) .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8

(一) 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利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作用, 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

(二) 政治辅导员: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辅导员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三) 专业化:概念比较广泛。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指在组织管理中根据不同的管理内容而分成的不同管理部分, 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

二、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一) 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建设体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各高校对政治辅导员的岗位配置与岗位职能规划不清, 无法与其他教师享受公平的待遇, 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 没有了精神动力, 思想辅导员就不能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教育与提高。分散的领导方式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使各级院系的政治辅导员陷入压力过大的境地。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都不是太长, 造成思想政治辅导员这种工作成为了短期化的行为政策, 使学校和个人把政治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适时性工作。

(二) 当前高校一线政治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并且配备与使用程度不高。

这种局面造成根本无法有效为在校大学生配置合格并合理的政治辅导员, 形成了“一对多”的局面, 不利于政治辅导员将身心全部投入。同时基础政治教育力量相对其他学科力量比较薄弱, 一线师资力量稀缺。首先, 许多高校政治辅导员都是刚刚进入岗位的学生, 没有实践工作经验, 客观上影响了学生政治辅导的整体水平。其次, 许多学校受成本以及招生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导致政治人员的缺少而且待遇不高并无法对应聘者提供有效的吸引力。

(三) 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素质不高。

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及自身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其思想的演变复杂且不易改变。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 导致效率不高, 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政治思想思维教育规划与培训。加之政治辅导员的所学专业不对口以及匆忙上岗, 使许多高校政治辅导员缺乏从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变, 而与此同时, 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发展缓慢, 对高校政治辅导员以及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与自身对专业化的认识。

提高政治辅导员思想认识, 在思想上提高对专业化素质的认识, 政治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日常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高校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因此, 思想政治辅导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科学文化修养以及各种必备素养, 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政治思想的演变与认识, 还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所想, 不断改善学校的教育状态与有关政治的活动。同时将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作为重要的岗位加以培养并运用激励奖酬机制, 提高其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不断促进辅导员对自身专业化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断为高校的政治教育做贡献。但是同时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不能只是表面功夫, 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学校的政治规划任务。

(二) 高校建立相关制度辅助。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 都需要一定的制定来加以规范与激励。政治辅导员专业化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保证, 对学校的政治教育发展及其重要, 因此, 更需要制度的保障。不仅需要奖赏制度, 也需要惩罚等相关人士制度, 以确保辅导员工作的持续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通过制度等文件的约束, 保障辅导员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提高政治素养的专业化, 保证政治辅导任务的完成。

(三) 辅导员自身时刻关注学生的政治倾向, 学会审时度势。

政治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政治倾向的大问题, 在当前社会, 政治倾向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政治辅导员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变化与言行, 还要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 同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适时的改变的自己的教育策略, 根据大形势来辅导学生的思想政治。

四、政治辅导员的重要地位与实际作用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培养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教育中位于中坚地位, 在学校政治人才培养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 高校更加注重对政治辅导员等专业化岗位的培养与开发, 如今已成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是一个高校政治专业化成熟的标志, 对该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应当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加强培养“四有”的思想政治优秀人才。

政治辅导员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政治科研水平, 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政治素养。是高校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新世纪的合格政治人才, , 加紧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并具有专业化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础。对高校的以及全国的政治辅导员也是一个优秀案例。

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专业化的人才是我们所必须的, 尤其是在高校教育的大发展下,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很重要的, 尤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上, 一套完整的专业化的政治辅导员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的影响,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 建设专业化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对高校是很明智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冯晓星.高等院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曲建武, 吴云志.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9期.

[3]冯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年09期.

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篇9

1.1 提高待遇, 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制约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经济收入;二是社会地位。“作为现代教师, 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 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 很多时候, 教师面对的不是能否胜任工作的能力问题, 而是能否对职业认同所产生的工作态度问题。”可见,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促进他们专业自主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第一, 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经济待遇, 切实改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地位。由于高校辅导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待遇, 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第二, 尊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客观现实, 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他们以足够的照顾。通过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适时予以奖励, 使高校辅导员成为真正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能够让更多的高校优秀毕业生愿意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

1.2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 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动力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以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样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学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帮助那些愿意长期从事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确立专业发展目标, 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一两个特定的工作内容作为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方向。其次, 从制度上为愿意长期从事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让他们能够“留下来”并“留得住”, 鼓励和支持他们攻读相关学位或接受专业化培训, 让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 并能够发展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 完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有效约束机制

2.1 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 健全岗位选拨体制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方面,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能够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在美国大学中, 有一大批专业人员选择辅导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追求。在香港高校中, 从事学生工作的职员大多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均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和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快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严格的辅导员“入职”和聘用制度, 通过提高辅导员的准入标准, 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中选拔专业人员, 严把辅导员“入口”关,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进而加快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2.2 制订辅导员专业标准, 健全岗位管理体制

(1) 制定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既是评判辅导员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 也是有效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质量的前提。因此,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标准, 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标准化的工作制度设计, 用来明确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空间和工作绩效。鉴于此, 高校辅导员专业标准的制订, 要针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空间和工作绩效等具体情况展开。

(2) 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 辅导员应走专门化的道路,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工作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任务, 辅导员队伍的“非专业化”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仅仅抓住制度建设这一关键, 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第一, 形成开放的公平竞争选拔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 从根本上实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优化, 就需要建立公平竞争的辅导员选拔机制, 通过严格的任职标准和选拔任用, 培育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职业环境, 才能使辅导员成为令人羡慕而又难以进入的职业。“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按照‘按需设编、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原则, 全面实施‘择优聘用, 双向选择’的措施, 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绩定奖、绩优奖优’的岗位分配机制, 使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 以此推动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 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情况, 建立严格的激励与退出并举的管理约束机制, 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绩效与严格的奖惩机制结合起来。如, 对日常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辅导员, 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对那些因工作消极或不合格、不适合做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根据管理部门所收集的由院 (系) 、教师、学生等层面提供的辅导员工作评价的有关信息, 及时予以批判教育直至劝退。

第三, 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必须建立在辅导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高校管理部门不仅要把好辅导员“入口关”, 而且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做到制度建设和教育培养相结合, 打造辅导员建设工程。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 形成完备的教育培养机制。

首先, 科学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学校是教育改革的基点, 教育改革必须通过学校改革才能实现, 辅导员作为学校改革的主体构成之一,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只有回归学校, 在学校中进行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辅导员培养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 必须根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际需要, 结合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特点, 在充分调研辅导员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方案、目标实施的步骤和时间、辅导员培训计划及考核体系, 形成辅导员培训业务档案, 根据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阶段水平, 帮助辅导员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次, 完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培训要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和大学生特点,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师专业培训中以知识框架为起点, 按学科逻辑进行的培训课程模式, 构建具有辅导员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根本, 通过培训, 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研究能力, 能够对学生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具有指导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 并能够根据学生工作变化的要求, 不断转换工作方式,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摘要:提高待遇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动力, 完善辅导员准入制度健全岗位选拨体制, 制订辅导员专业标准健全岗位管理体制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刘丽丽.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隐忧.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2) :26.

[2]孟宪青.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北京教育, 2010 (07-08) :85.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和新挑战,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肩负着引领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 探索完善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及强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辅导员工作内容过多

长期以来, 由于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 学校各个部门涉及学生的事情最终都由辅导员处理, 真可谓“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辅导员作为院系的一员, 要承担院系很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同时, 为了评职称和晋升, 辅导员还不得不从事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中, 能够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谈心的时间少之又少。

2. 辅导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转为专任教师或交流提拔等原因, 辅导员队伍一直流动性很强, 连续做辅导员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比例很低, 青年教师尤其是刚进校的毕业生数量较多, 他们有工作热情, 也容易与青年大学生相处, 但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欠缺。因此, 反映在工作中就是思路不明晰、角色转换不到位。

3. 辅导员待遇较低

目前, 虽然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视, 但由于历史原因, 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较低, 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量大, 只要学生在校学习, 辅导员的工作就一刻不停, 因此非常辛苦。这就造成优秀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愿望不强, 现有辅导员队伍也不稳定, 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想方设法要转到专职教师岗位或其他管理岗位。

4. 辅导员整体数量不足

由于高校连续扩招, 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 而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 高校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为1:200, 实际上大部分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这就使辅导员在日常事务中疲于奔命, 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1. 明晰角色, 找准定位, 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前提。高校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高校稳定的高度,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要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 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员。辅导员必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并为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四个专业化方向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水平, 成为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 完善准入机制, 提高辅导员选聘质量

做好辅导员选聘配备工作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辅导员是一项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 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哲学基础以及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辅导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说服力地回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各种热点问题, 始终坚定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而推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 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准入机制, 切实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真正具有辅导员潜质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

3. 理顺领导和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校党委学工部 (学生处) 是学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的职能部门, 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各院系党总支和行政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院系要把辅导员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队伍和依靠力量摆在重要位置, 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 加强管理和培养。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 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就业教育和指导、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资助、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给予有力支持, 保证辅导员切实履行职责,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按照“育人为本、爱岗敬业、严格管理、务实创新”的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4. 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 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点。辅导员要具备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过程培养工作、提高辅导员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也是事关辅导员切身利益的大事。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增加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 按照“业务知识与理论提高相结合、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学历提高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为每个辅导员量身制订培训计划, 将辅导员职业生涯计划与辅导员职业结合起来, 建立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体系, 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应对复杂学生工作的能力, 使辅导员成为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

5.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通过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过程管理, 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辅导员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动态性强、考核难度大, 因此要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考核结果与待遇相结合, 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逐步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评制度和考评指标体系, 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辅导员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实行科学的考核, 能有效地规范辅导员的言行, 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 推动辅导员工作深入开展。

6.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待遇, 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稳定

辅导员工作十分辛苦, 稳定辅导员队伍不仅要做到感情留人, 还要做到待遇留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保障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学校相应职级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设立辅导员领导职务职级, 分别对应干部序列的科员级、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等行政职别, 职务晋升按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任职条件、任职年限、选任程序进行, 要特别注意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辅导员, 作为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专职辅导员符合任教资格的可担任形势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其教学工作量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定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 指标单列;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 对优秀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11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理应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他们在践行中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在今天,共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青年大学生们只有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理念和基本遵循,一辈子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的速度在加快,社会思想环境日益复杂,这对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要他们在通向优秀之路上付出更多努力,这也正是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高校辅导员100系列”丛书正是为了帮助高校辅导员应对诸多新挑战而编写的。它力求能够涵盖各个层面的辅导员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对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参考价值。丛书由4本书组成:《优秀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是100名优秀辅导员以“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为题写成的100篇文章,是他们最想给自己的学生说的话语,或者是他们认为最有必要给学生的提醒和建议;《给高校辅导员的100条建议》的作者是有着多年基层学生工作经验,练就了学生工作“十八般本领”的一线辅导员老师,他们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体验和思考,对辅导员尤其是新辅导员提出最为实际和有效的100条建议,是辅导员做好工作的重要参考;《高校辅导员“微”心语100篇》选取100篇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优秀博文,以“中国梦·育人梦”为主题加以贯穿,既能引导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又可帮助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交流工作技巧;《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的作者虽然是辅导员岗位上的“新面孔”,却早已在学生工作领域里“耳濡目染”多年,作为“微时代”的辅导员,他抓住了“新媒体”这对翅膀,其撰写的系列文章既有对学生成长的悉心指导,也有对辅导员自身成长的深切关注,以独特的视角映射了一个新时代辅导员的成长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高校也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和培训体系,扎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此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相信这套丛书能为高校辅导员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注:题目为编者所加)

《优秀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的撰写和编辑过程,是一次师生之间关于梦想、成长、使命、教育的生动对话和实践育人过程。字字真情,句句真义,段段真气。它关乎大学生涯起点规划、大学学习成长的骨架,关乎大学生活健康快乐、人际和谐发展的血肉,更关乎筑梦圆梦,逐梦前行的人生追求和卓越信念:灵魂。

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如何通过自身“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来触及大学生向上向善的灵魂,触发大学生至真至美的思想,是辅导员工作意义的灵魂和内核。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如何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焕发绚丽光彩,全国100位辅导员的100封信用爱心、耐心、上进心、责任心编织的“心灵文字”和彻夜思考写成的“生情信件”生动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从最初向全国各高校优秀辅导员老师征集100封信,到后面收到200多封投稿信,再到将通过反复遴选和讨论确定成型定稿的100封信编辑成书,“信”已超越了“信”本身的意义,它已有机合成了全国各高校优秀辅导员的育人心声和成长心语。而本书的编辑出版,更像是全国辅导员共同酝酿,同心组织的一堂师生成长对话主题班会课,能让大学生在这个“大课堂”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和追梦成长。无论是章节的设计、文章的选择、内容的甄别,还是文字的修改、版面的策划、评语的校正,都成了这半年来编委老师每个晚上的“梦想实践曲”和“教育进行曲”。

在全国各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关心帮助、奉献祝福声中,百篇“生情信件”终于出版了。这,只是辅导员梦想实践的开始,是辅导员工作有形化、阵地化、成果化的一次实践创新和教育探索,因为我们深知以文化心、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之路漫漫。今天,我们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要开启全国高校辅导员共同育人梦想的新征程。期待更多的人因此学思悟行,凝聚磅礴的教育力量,书写青春梦想新华章。

——摘自《优秀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后记

做辅导员以来,工作之余,也常自省每日之得失,每每偶有所得,常常想形成以文,但有时候忙于事务,有时候又难免有所倦怠,终归是很多想法被搁浅了,但我却不觉得可惜。所谓文章的得失,正如农夫播种,种下去的种子,有的发芽了,有的却没有。时节的更替没有留给我们懊恼的机会,我想每一个播种的人都会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已经破土的嫩芽身上,去培土,去浇灌,去耕耘。于是,我尽量按着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来治文章:以文记事,托文言志,反思工作,省察自我,体味生活。到今天,这片自留地倒也发出了不少嫩芽,于是便有了这本关于辅导员工作的集子。

记得初入大学,有那么一段时间自己是在迷茫中度过的。虽然满怀理想,但终究免不了青葱岁月里的躁动。迷茫中,幸而得到辅导员的指引,才让我看清方向,坚定前行。如今,每当看到大学生被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所困扰时,我就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为与自己谈心,为青年解惑,线下谈心,线上辅导,我开辟了一个导航青春的“曾哥谈心坊”。每次把文章发到网络上,都得到同学们的关注和回应,欣喜之余,也更多地感到了身上的责任。

正因为这种责任的重大,我不断地感觉到能力的贫乏和自身的欠缺。 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不足和困惑也出现在了辅导员这条职业成长的道路上。幸好有前辈们的指点和同事们的帮助,让我一路走来。有时候提笔反思,想到那些面对工作难题不知道如何处理的焦虑、那些因事情处理不到位而产生的懊恼和那些辅导员工作中的乐与忧,我庆幸,每一次的忧虑、每一段的经历最后都已化成故事的素材,都已化成可以引发思考的节点。

人们常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在辅导员这条道路上,跋涉的途中有曲折,有艰辛,也有沁人心脾的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坚定信念,且行且思,执着前行,一起攀登属于我们心中的那座山峰吧!

——摘自《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自序

我不知道你是用了多久读完这本书的。如果一口气读完,我很欣慰;如果用了几天,我会微笑;如果用了很久,我必会非常失落。虽然这并非一本以感动人为目标的作品,其中有很多世俗的方法,隶属于实用型作品,但我可以坦然地说:这是一本用生命在写的书,一字一句,字字含心。我不忍心让读者读到如同嚼蜡一般的作品,让读者不知所措,我用尽力气,只是想写一本让大家都看得下去的书。

只是读书并非想象般顺畅,我的书架上,有若干本关于辅导员的书籍,这是我立志于研究辅导员工作的收藏。但惭愧的是,虽然我努力静下心来让自己阅读,但有些书籍只是勉强看过一遍,甚至只是翻过目录,实在看不下去。也恰是这个原因,我立志要写一本让大家读得下去的书。

这本书绝对不是简单内容的罗列,不是各个学科知识的生搬硬套,不是站在十万英尺高度的道德审判,不是仍存在于空想阶段的信念却不曾实践。这是一本融会贯通之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本书只说我知道的和我感受到的事。

——摘自《给高校辅导员的100条建议》后记

从事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作者们,他们中的有些同志参加工作时,有机会进高薪企业,有机会当公务员,甚至有机会出国学习……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辅导员岗位。有这样一位朋友,是某高校学报编辑部办公室主任,完全可以走上“学者”路线,但因为打心底里喜欢学生工作,最终还是放弃了学报工作,当上了一名辅导员。本书中,我们把“心语”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即辅导员的“酸、甜、苦、辣”和“有话,对学子说”等。“酸”,是辅导员们看到同学朋友,有人发财了,有人升官了,不免产生“羡慕”之情,“心里酸酸的”,尽管如此,可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没有离岗、脱岗。“甜”,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受到了领导和上级的表扬、表彰,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事业,是甜蜜的”。“苦”,顾名思义,是辅导员们描述自己在工作中怎样辛苦,如何吃苦耐劳,并以苦为乐的。“辣”,是辅导员描述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千方百计搞好本职工作的韧劲、闯劲、泼辣劲。“有话,对学子说”,则是辅导员们既是老师,又当“家长”的真实写照,那娓娓道来的亲切话语,读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篇12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面临许多新的任务和形势:一方面, 在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中, 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呈独立性、多变性、多样化趋势, 若没有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研究学生思想变化, 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正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侵蚀, 企图用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年轻的大学生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和制度, 进而走向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 更需要有专业化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增强政治辨别力。

(二) 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的需要。

1.职责不明, 日常事物繁杂。

辅导员的工作本应是“按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在高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辅导员往往肩负多重职责, 扮演多重角色。学生的学习成绩、文明素养、上课出勤、早上出操、晚上就寝, 还有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安全问题等等, 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物, 各职能部门就习惯性地交由辅导员落实, 辅导员的工作就变成了“打杂”。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模糊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致使辅导员对这一职业价值重要性的漠视, 对职业发展前景也颇为悲观。

2.待遇不佳, 队伍流失严重。

由于辅导员职责不明, 致使辅导员在高校中地位低下, 被认为是最底层、最没有前途的职业, 甚至在部分教师心目中辅导员就相当于领取工资的学生干部, 致使辅导员底气不足、自感卑微。再加上辅导员工资不高, 职称评定困难, 造成辅导员很难安心本职工作, 队伍极不稳定, 流失严重。一些高校, 辅导员能在岗位上坚守三到四年就已经是“老辅导员”了, 绝大部分选择这一职业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最终都将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方向或党政管理方向发展。因此, 只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把辅导员岗位设为一种可以终身追求的职业, 才能稳住人心, 才能稳定队伍。

3.业务能力不强, 工作效率低下。

辅导员来源绝大部分是高校各专业毕业的本科生, 一方面他们年纪尚轻、阅历不够、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当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很少, 理论知识贫乏, 业务素养不高。这就使得学生个人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 对学生的个别管理和群体管理, 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营建都显得力不从心, 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效果不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盲点”。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探索

要想使学生工作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 并且卓有成效地开展, 就必须把辅导员岗位专业化、职业化, 让辅导员以此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一项事业, 终其一身的职业, 而不是一种阶段性的、过渡性的工作, 这样辅导员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潜心研究自己的职业, 踏踏实实地工作。

(一) 提高认识, 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 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 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明确指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1]2006年7月, 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为高校, 要想真正稳住人心, 让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 真正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确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 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不可或缺的岗位, 成为学校、社会高度认可的职业, 让辅导员可以在工作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 实现自我价值。正如曲建武所说:高校要象重视业务教师的选拔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 要象重视业务教师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培养。[2]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才不会茫然, 工作才会有热情, 才会更投入。

(二) 严格准入, 确保辅导员的起始水准和发展潜力。

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辅导员的起始水准是这个漫长过程的起点, 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影响深远, 至关重要。因此, 高校必须严把入口关, 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 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责任心强、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高校可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 专门成立选聘小组, 根据学校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聘条件和要求, 如中共党员、硕士以上学历、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背景等。选聘小组对应聘人员按要求进行资格审查后, 再执行严格的考核程序, 包括心理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笔试、面试、综合考察等, 经过层层筛选, 选出最佳人选, 并及时公示选聘结果, 以确保选聘工作的公正、透明, 也有利于广泛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

(三) 注重培养, 大力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和水平。

高校要制定辅导员培养整体规划, 要求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 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如选送优秀辅导员到国外访问学习、到培训基地学习、到省市挂职锻炼、在职进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等。在培训的过程中, 要坚持学有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原则, 以辅导员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辅导员开展业务培训;要努力提供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的机会, 以便增长见识, 开拓视野和思路,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机构和“两课”教师的作用, 为辅导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身的平台。目前, 全国很多高校在辅导员培养方面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如复旦大学成立辅导员协会, 面向全校辅导员推出菜单式课程培训, 开设从新生培训, 一直到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各类课程;天津大学专门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硕士点, 为辅导员深入研究学生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也为辅导员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学科发展空间。

(四) 建章立制, 努力拓宽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确保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确保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能够尽心尽职、安心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努力建立一套既能立足当前, 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又能着眼长远, 保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推进的管理和领导体制。一方面, 要设立“等级型”岗位津贴。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了辅导员岗位津贴, 这对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辅导员队伍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岗位津贴是同一标准, 无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 与辅导员工作业绩联系不紧密。高校应把辅导员岗位设为几个等级, 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条件和对应的岗位津贴, 突出与工作实绩挂钩, 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创造性, 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另一方面, 解决辅导员“出路”问题, 为辅导员职称评定创造条件。高校应尽快规范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工作, 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让辅导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业, 工作才有干劲, 才能克服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过渡”心理。像华中科技大学就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考评体系, 针对该校的147名辅导员, 分别按3%、25%的比例设立教授岗、副教授岗, 讲师和助教岗位数则按具体情况设定。[3]从而解决了“学生都是高材生, 导员‘讲师’过一生”的奇怪现象, 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五) 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当代的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且个性突出、批判精神强, 如果辅导员不能勤奋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以专业的精神来面对学生, 就会做不好学生工作, 甚至面临落伍的危险。因此, 作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辅导员必须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磨砺。首先,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各项工作。其次, 在实践中学习。辅导员面对的学生各具特色, 面临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如果总是循规蹈矩, 采取老一套办法来解决问题,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能突破常规, 创新思维方法, 并及时总结经验, 以待进一步提高。再次, 采取多途径学习。辅导员除了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获得新知外, 还应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自我, 少走弯路, 更好地完成工作。

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决定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性。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必须提高认识, 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严格准入, 确保辅导员的起始水准和发展潜力;注重培养, 大力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章立制, 努力拓宽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www.gmw.cn/content/2004-10/18/content_121647.htm

[2].曲建武, 吴云志.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高校理论战线, 2006, 9

上一篇:翻译实践性环节下一篇:热冲压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