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2024-07-15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通用6篇)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1

1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有三种:其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其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其三是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也在《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中指出“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2)因此,笔者认为的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等大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稳定个性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换言之,人格魅力就是一种非权力行为影响力,是个人综合素质对他人产生的感染力和引导力的合力。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魅力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而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拥有一桶水”。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其自身必须拥有扎实地政治理论功底,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系统的施加思想意识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使个体成长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高尚正直的师德品格。师德品格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具有独立效用的特征。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待人接物对学生有直观示范的作用,其本身高尚正直的榜样力量能够启发、激励学生去效仿,能够增强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并主动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潜在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就像一本对大学生影响最深远的教科书。

第三,广博扎实的文化底蕴。如今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他们除了想学好专业知识,还渴望从辅导员那里了解更多适应社会所必要的素质。如果一名高校辅导员,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情深义重,既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共同语言,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又能在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中提供一定的指导,成为学生眼中的“行家里手”,那么学生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必然有意或无意地在认识和心理上肃然起敬,非常乐意同其达成共识,更容易建立稳定且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四,灵活全面的工作能力。衡量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工作能力的有无与强弱,它通过辅导员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一个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校辅导员,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地使用工作方法和艺术,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2 人格魅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当今的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群追求个性而又奔放不羁的青年学生,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如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热爱教育、甘为人梯,对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对权贵子弟与贫寒学子一视同仁等,学生在与辅导员的朝夕相处中,这些人格魅力将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学生,这些无声的行动更胜似有声的命令,其育人功效更是(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18页)不言而喻。

第二,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手段。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其人格魅力在与自己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共同生活中去影响和感化着他们,这种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整个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本人与辅导员育人的基本手段是直接统一的。如果高校辅导员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井井有条,那么他所带的学生必然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伴随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钦佩与认同,不断促使自己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

3 提升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安身立命之本。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之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对高校辅导员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正直的师德品格、广博扎实的文化底蕴、灵活全面的工作能力,还要加强自己在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善于把自身的人格素质升华为人格精神、人格魅力,使自身的人格魅力植根于学生的记忆深处,这样,广大青年学生就会被辅导员的人格力量所吸引和征服,自觉听从他的领导和指挥,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

第二,注重情感投资,体现人文关怀。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未来成长的设计师,他们在长期工作中所培养的感情,积淀成浓厚的爱生之情。这种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一种桥梁,更是一种人格力量。教育的实践证明,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多么现代的教育媒介、多么完善的教育制度,都不能忽视情感的投资。所以,笔者建议要多一点以学生为本,急学生之所难,帮学生之所需,用真情去打动和凝聚学生;要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耐心沟通、平等对话,增强彼此间的包容意识;要给予学生的能力发展以肯定性和多样性的评价,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贴近学生,才能更具针对性。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优化交往渠道。现代社会呈现出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反差。随之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而人际关系却较为淡漠,高校辅导员要想与广大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关系,就要改变以往那种封闭式、单一式的交流方式为开放式、多元式的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咨询、网络等相关途径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阵地,把尊重、理解、关心等健康的情感因子注入到师生的人际关系中,使交往渠道得到进一步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心灵上的距离。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能吸引人、最能感染人、最能引导人的活的力量之源。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高校辅导员本身就为学生所推崇和折服,学生们往往也深信其教育指导的真实性、准确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进程中,高校辅导员的春天已经到来,他们的人格将以其独特魅力熠熠闪耀在和谐社会及莘莘学子心中。

摘要: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入手,通过对人格魅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的简要剖析,思考了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途径和方法,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与感染力,使高校学生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人格魅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樊春妹.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3]郑永廷,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0.

[4]张胜华,郑爱华.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6(16).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2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生人格完善

一、贫困大学生在人格现状分析

我国贫困大学生目前的人格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有一大批大学生能够很好地面对自己的出身问题,并且能够调整自己来努力改变现实,同时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封闭心理,内心脆弱,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消极自卑等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方面

1.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贫困大学生在贫困大学生总数中不在少数。他们内心中也有一定的自卑情绪,不过他们更擅长与将这种自卑看做一种差距,并进而使之成为自己持之以恒地努力的动力源泉。1他们通过刻苦学习来在学习成绩上取得领先,平衡其内心中的差距感,他们通过勤工俭学来减轻家中的负担,用社会经验和劳动成果来实现心理的成熟,这部分学生往往是能够取得一定的作为的。

2.积极进取。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也是十分常见的。他们的内心很阳光,敢于坦然面对自己在经济上的劣势,并努力学习,踏实肯干。此外,他们内心中的阳光与健康还能够感染周边同学,使之在或无聊或颓废的大学生活中看到一丝光芒,也正因此,他们往往拥有一个不错的交际圈。

3.坚守道德。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偏远的地区或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的地方一般更加封闭,而封闭的环境下人的道德素养能够良好地传承下去,不会被经济所改变。2贫困的地区还能够让大学生从小就养成节约、诚实、刻苦、善良、孝顺、尊重师长的良好习惯,对于其人格的发展,学业的进步,交际的进行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二)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真实地存在着,并呈现拉大的趋势,生活水平不平衡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贫困大学生身上得以集中的体现出来,尤其是较大的心理落差造成的内心自卑、自闭等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1.心理落差导致选择自我封闭。3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接触面,使得贫困大学生有些时候甚至与富裕地区出身的大学生找不到共同语言,二者之间的心理鸿沟难以逾越,自己的不足很快就显现了出来。这对于在过去一直受老师、学生、家长重视的成绩优异贫困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承受能力不足的大学生便选择自我封闭来回避让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交流。

2.承压能力不足,内心脆弱易崩溃。4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从小内心深处就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腼腆、内向,不够自信。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言行是不是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不入流,会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与人家差距很大。久而久之,他们在内心中就会产生对失败的恐惧心理,不敢去面对挑战,更不能面对失败,一旦面临失败就容易导致一蹶不振。

3.注重外在,掩盖贫困。5脆弱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虚荣心让部分贫困大学生选择通过掩盖来避免尴尬。他们想方设法地用种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贫困,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但是在同学聚会的时候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借钱请客吃饭,这样的行为不但会加剧其内心的空虚,甚至可能造成犯罪行为。

(三)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部分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是由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这其中包括生活环境的不佳造成的外在形象差异、业余文化生活不足造成的气质差异,还有一些孩子会在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饭,导致营养不良,精神涣散等客观原因,也包括其心理上的自卑与部分同学存在的太急于成功等都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使大学生人格发展受到限制。

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不是受单一影响的,生活中的种种或显或隐的因素都对其脆弱的心理产生着影响。如在学校方面,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将来要在社会上面对的一些问题在大学中已经会得到相应的体现,包括人际关系处理、种种复杂手续的办理,恋爱婚姻问题等等,在学校环境下,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是要有针对性的,要作为一个培养的系统性工作抓起。又如在社会方面,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一些爱面子的贫困大学生被迫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比如“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样的论调对贫困生的影响是很直接的。

二、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地完善贫困大学生人格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通过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来建立起健全的人格。6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对于认识人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金钱、贫穷的认识更加不成熟。辅导员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不论生活贫困也好,富裕也罢,这都没有正误的区别,贫穷尽管不光荣,但是也并不是由于自己或者父母的过失导致的,自己应该做的是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其次,辅导员应该努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之懂得自尊自爱,不卑不亢。7对于现实的差距不要回避,要坦然面对愧赧,在逆境中不要轻言放弃,要愈挫愈勇,自强不息,培养他们接受挑战的能力,主动给他们提供一些接受挑战的机会,并引导他们来找到自我价值,使他们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在坚强中找到自信。

最后,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所谓积极的情绪体验指的是通过经历或思考来让大学生得到能深刻影响其行为的情绪的过程。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情绪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顺境来使其获得自信,通过逆境来使其培养坚强不屈的品格,只要得到合适的引导,并充分发掘大学生活这本活的教材,相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可以得到新的发展的,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也同样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新.《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2009年6月版,第6页.

[2]韩晓明.《试论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研究》.2008年版序言第4页.

[3]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2004年6月 ,第42页.

[4]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2004年6月 ,第42页.

[5]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 2004年6月 ,第43页.

[6]冷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009年6月 第79页.

[7]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辅导员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此语集中反映了辅导员对学生、学校、社会的责任。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较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一个辅导员的素质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的个性、人格魅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辅导员如何以人格魅力出色地履行学校、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必须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和形成如下素养,它将使我们的工作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成为辅导员受用终生的工作财富。

1 做一个依法治校的“明白人”

所谓“明白人”就是明白事理,事事心中有数。它要求:①辅导员要熟知国家的政策法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法律、法规,自觉地依法治校,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②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便针对学生个性实施教育时能够有的放矢;③深刻领会并贯彻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大学生行为规范》,用管理制度来约束、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标准、日常开展工作的规范,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念好这部“真经”,才能把学生带好。

2 做一个关爱学生的“贴心人”

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是辅导员能否形成人格魅力的内驱力。辅导员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用父母之心、兄弟之情、师生之爱去呵护学生,用一团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使辅导员成为一块磁铁将学生吸引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如何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呢?①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无形距离,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能简单归并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他们既有慈如父母、贴如兄弟的亲情,又有严如兄长、敬为师父的师生情谊,关系非常微妙。为此辅导员不能把该工作看作自己的一份职业,处处以规章办事,事事用制度压人,让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个弱小群体,从而对学校制度产生憎恨和逆返心理,对辅导员避而远之。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同事来共事,当作朋友来交往,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引导,那么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将逐渐淡出,而人性化的一面将凸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来倾诉,当作慈母寻求保护,你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敬,而且也赢得了学生的爱。②摸透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具体到一个班级,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人员、经济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形成活档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的学生,帮助他树立自尊自爱、穷不矢志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他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秀品德,并设法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对于家庭条件优越、娇惯侍宠、操行不及格的学生,采取有差别的措施逐渐消除其懒散的坏毛病,培养其勤俭节约、独立生活、经济独立的理念,鼓励他们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除学好专业课程外,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班、外语学习班、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班等,争取专升本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对于成绩优秀、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鼓励他们跨学科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总之,凡是涉及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进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作为大事来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做一个以身作则的“领路人”

辅导员是班级的领头雁,必须率先垂范,起模范带头作用。敢于对学生讲“向我看齐,以我为榜样”。在学习、劳动、实践、实验等方面自觉与学生“混”在一起,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教室、寝室、实验室与他们打成一片,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友爱,奋进有为,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与辅导员为人的态度、处事原则有直接联系。尤其是对学生入党、专升本、推荐就业等热点和敏感问题,一定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只有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处事,学生才顺气、服气。如果辅导员对人不坦诚,说两面话,做两面人,对做得好的学生不表扬,对表现差的学生不敢批评,要求学生处事公道而自己不讲原则,要求别人豁达大度而自己却心胸狭隘,这种辅导员是不会把学生凝聚到自己周围的;如果一个辅导员要求学生积极进取,而自己却懒散消极,一副愤世疾俗、悲观厌世的态度,这样的辅导员是会遭到学生鄙视的。

4 做一个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大贤人”

辅导员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工作,大到学生的政治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学生的吃喝拉撒睡,事无巨细。所以,辅导员工作能力再强,本事再大,素质再高,也不可能事事通,样样精,处处行,应善于集中学生尤其是班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学生及学生干部管好班集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得力的骨干队伍。实践证明,哪个班级搞得好,必有一支过硬的骨干队伍在发挥作用。从学生素质上看,骨干都是班级里的班长、支部书记、班委会成员、团支部干部、共青团员等,这些学生干部和骨干是大家推荐选拔出来或是竞争上岗的,他们素质较高、能力较强、为人诚实、乐于奉献,在各个方面能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同学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工作优势看,他们与其他学生朝夕相处,起点相同,身份一致,同学之间放得开,谈得来,彼此之间能敞开心扉,倾诉真情,学校管理干部和辅导员了解不到的情况,他们能够了解到,老师想不到的事情,他们想得到,辅导员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通过他们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班级有了这样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班级工作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如何培养出一支得力的骨干班干部队伍,这确实是一门大学问。在这支队伍里,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既要考虑个人品德,又要考虑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既要考虑地区差别,又要考虑性别搭配;既要考虑责任心,还要考虑上进心;既要考虑学生秉公办事、诚实可靠,又要考虑学生干部沟通协调能力;既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要包容其缺点;既要放手给予信任;又要时时给予鞭策、激励。总之,班干部虽然是学生里的精英,但首先还是学生,我们不要把他们看作完人而过分苛求,应知人善任,扬长避短,既要赏识他、信任他,还要时时提醒他、培养他,让每个班干部感到有目标、有前途、有奔头。

5 做一个落实工作的“责任人”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各项管理制度和要求落到实处。千计划、万计划,如不落实就是空话。日常管理工作是班级的基础性工作,辅导员要花费足够的心血抓好经常性的思想和管理工作。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在反复中求实效,从班级管理的小事做起,如学生的卫生,各种考核办法的落实、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千万不能以为这些事小而不为,要知道,很多问题开始就出在这些小问题上,小事可以酿成大祸,所以,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对每项工作都不能放松,要一丝不苟地抓全过程,有效控制每一个环节,做到善始善终,一抓到底。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应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人头上,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制定详细地分析、检查、评比、奖惩等工作制度,形成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机制,以保证经常性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实现全班工作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2.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自我效能感

前瞻性人格是是指个体在使自己不受外部阻力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情况下主动采取某种行动的倾向。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与推测。研究证实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与组织中存在个体差异,对个体产生显著影响。早期研究组要集中在工业组织及其他非教育行业,认为前瞻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或改变外部环境,使自己不受外部阻力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并使自己的个人特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或改变外部环境。目前对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过很多报道,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不断地完善,研究领域也逐渐从横向研究向纵向研究方向发展。本文在前人对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基础上对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展开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1.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国内现状

1.1 前瞻性人格

我国对于前瞻性人格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内容包含了对前瞻性人格问卷维度的探讨、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作用。比如,工作倦怠、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员工三种不同动机(沟通动机、成就动机和地位动机)、时间洞察力、个体与组织匹配、工作绩效、情绪耗竭、安全气氛感等。

1.2 自我效能感

我国学者曹科岩等人在2008提出高校辅导员自我效感的定义,是指辅导员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实践工作领域中组织、实施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对自身工作能力的一种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高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初次进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环境,而且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缓解自己的工压力,且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顺利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前瞻性人格能预测其自我效能感状况,自我效能感与前瞻性人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在前瞻性人格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了一定的的中介作用,前瞻性人格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进行调节,职业倦怠又可以反作用于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对辅导员工作的进行都具有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可有效调节辅导员情绪及适应能力,帮助辅导员缓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事物带来的正面压力。使辅导员很快适应其在工作中接触的新事物、新环境。都有助于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大学生完成正确的思想教育及政治引导。

3.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第一线,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有很多辅导员感觉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情绪不高,不少辅导员职业精神失缺,工作热情逐渐下降,逐渐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倾向于选择运用权力的效应教育管理学生,成就感低,工作态度消极冷漠,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心理失衡人际关系失调,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等。然而前瞻性人格和自我效能所具备的特点和特色诸如主动寻求改变、自我预测、积极实施、乐观坚持、取得结果等又恰恰能够改善职业倦怠的种种表现行为,其重要性意义也在于此,这也印证了具备前瞻性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辅导员对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帮助。

3.1 辅导员前瞻性人格的意义

前瞻性人格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影响及表现,即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外部层面]。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有助于推动其主动性人格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前瞻性人格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的热情的参与工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又促使辅导员完善其主动性人格,进一步使其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Bateman等人的调查研究也做出了相应的结果分析。这有助于辅导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并积极主动的挑战与应对周围人和事的变化,寻找解决事物的方法,而不是按兵不动,被动接受改变而是自己也被动的改变;让自己来改变环境而不是被环境而改变。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人格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前瞻性人格有助于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科学的管理。前瞻性人格越完善的辅导员其工作效率及业绩越比别人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对其工作效率及业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种预测是积极的正相关的。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进行及早的评估,有助于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科学的管理。高校辅导员能力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工作,跟好的培养大学生,在这些过程中都对消除其职业倦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科学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3.2 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认知过程。当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时,自我效能感使个体不断地努力与坚持,在面对挑战与困难之时不断地实现认知过程及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增加其工作能力以及实现其在工作中设定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的消除畏惧,取得成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与支持。在个体层面上,自我效能感能可有效调节辅导员自身的行为动机;在组织层面上,可以为高校管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基础。

4.展望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创新人格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个国家创新的层次和影响力往往由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 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 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由此可见, 创新人格的塑造是中国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是人才的储备库, 创新教育必然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除了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之外, 更要注重塑造他们的创新人格。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主要还是通过德育过程来完成的,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德育教育者, 更应该以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为目标, 在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有所作为。

一、创新人格的概念

“人格”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是指个人身上相对稳定持久的一种特质和倾向。它包括动机、兴趣、气质、性格、意志力、观察力等多种心理因素。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通过实现创新表现出来的特定心理特征, [1]通常在参加创新活动时得以体现, 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创新型人格具备以下几点特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有旺盛的求知欲,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研究动机, 知识面广, 善于观察, 工作有条理、准确、严谨, 具备丰富的想像力和敏锐的直觉, 有幽默感和文艺天赋, 意志力出众, 能够长期关注感兴趣的问题。

二、大学生目前人格的整体状况

李亚莉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体系研究中》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进行系统对比, 得出目前高校90后大学生人格整体状况为“镌刻了时代特征的矛盾的群体”。这一代人待人较为冷淡, 但却喜欢喧嚣热闹的场合, 喜欢有人陪伴;独断性较弱, 对家庭依赖度高;充满活力, 喜欢寻求刺激, 喜欢尝新, 但是容易焦虑、抑郁, 易冲动, 情绪自我克制力差, 心理脆弱;想像力丰富, 审美个性化, 思辨能力强, 求知欲强, 个人能力强, 做事调理性强, 追求成就意识强烈;为人坦诚、善良, 但是社会政治观念淡薄, 对人信任度低, 缺乏责任感, 叛逆不谦逊。[2]通过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人格整体状况还是良好的, 但是也存在与创新教育不相适应的方面, 如责任感差、协作意识不强、情绪把控能力弱、缺乏主见、不能抗挫折抗压、社会政治观念淡薄等, 这些都应该使教育者在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方面格外注意的地方。

三、高校辅导员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现实路径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生活学习最直接的教育者, 在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格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影响, 创新人格塑造更是如此。辅导员应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改善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部分, 使大学生创新人格在一个良好的土壤得以生根发芽, 具体可以运用以下路径开展工作。

(一)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热情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路径研究的着眼点, 大学生是参与其中的主体。有学者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普遍给予肯定, 并具有强烈的参与意愿, 尤其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更为突出。对贴近其学习和社会生活、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的功能实现认可度更高。[3]追求科学、热爱真理是大学生开展创新的根本动力源泉, 是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的核心要素。为了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辅导员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设计上要摒弃以往的简单、应付式的方式, 结合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学科专业特点、未来的职业发展特点, 组织学生“走出去”, 多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实验技能创新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国内国际的赛事,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热情。

(二) 开展热点分析讨论会, 培养学生哲学思辨的修养

大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创新方向应该符合科学研究的趋势, 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 能够经受住实践的考验, 在不断地摸索和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寻求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项目。那么, 在浩瀚的学术中如何辨别谬误和伪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认为, 自然科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哲学, 必须依靠社会科学。换句话说, 中国落后不是落后在具体的科学, 具体科学上的落后一代又一代要赶上去很快。但是人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思想的落后是很难克服的。[4]所以, 哲学修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思维,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树立理想信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一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哲学修养, 没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 就很难做出成绩, 就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看待问题, 只能就事论事, 无法拓展学术创新思维。目前, 高校开设的哲学课, 由于课时有限,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是很紧密。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老师利用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热点分析来弥补哲学理论课堂上的不足, 使大学生通过事先进行查找资料, 组织语言, 现场辨析, 将哲学的理论活学活用, 提高大学生哲学思辨的修养。

(三) 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信心对于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智商有过人之处, 而是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制力、独立性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成就。创新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 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孤独、寂寞甚至遭人非议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这就要求学生们敢于迎接挑战, 不怕失败与挫折, 能够经受住困难考验和洗礼坚持探索。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上的诱惑很多, 缺乏毅力和斗志, 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战胜自己, 容易被环境所同化。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曾说过:“如果我有什么贡献的话, 那不是我才能的结果, 完全是勤勉和毅力的结果。”在创新的活动中, 常常是谁能坚持到最后一步, 谁才能享受成功之果的甜美。因此, 辅导员老师除了让大学生多参加像军训、义务劳动等形式活动外, 应该利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知识设计挫折感体验活动, 让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情, 要想成功, 经历挫折是必然的。在活动中, 辅导员根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人为将挫折分等级, 使学生一步一步逐级克服障碍, 从而提高他们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压力中如何调整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四) 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 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理性批判的精神

创新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敢坚强、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等精神。[5]缺乏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就不会拥有超前的思维, 就不会勇于打破传统, 要创新就必须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质疑书本、敢于质疑常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 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传统讲授的模式,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没有养成科学怀疑以及理性批判的习惯, 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 重视的是教育的继承性, 而忽视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功能, 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遭到扼杀,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阻止了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因此, 高校德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改变和转换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从“知识中心”走向“能力为本”;“从课堂中心”走向“实践活动”;“从接受教育”走向“创新教育”。[6]辅导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要压抑和遏制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要采用感悟式、陶冶式、互动式, 借助微信和微薄新媒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样在民主、平等、互助、和谐、尊重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敢于突破自己, 敢于标新立异, 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 激发自身潜能, 从而塑造创新人格。

(五) 通过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相互作用的, 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展开的竞争以及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 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形式。中国的大学生刻苦、勤奋、好学、聪明为世人公认, 但是中国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却不被人看好。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以往的教育长期重智育轻德育导致的。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的过程中, 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 在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往往是过多强调了和倚重竞争, 轻视了竞争中的合作, 忽视了竞争中的双赢。目前的大学生是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多的关爱, 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 而会将同伴单纯地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 这种狭隘的心态也会影响这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创新。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爆炸的时代来临, 每一个人都不能通晓一切。只有善于虚心自主学习, 不夜郎自大, 积极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广泛吸取知识成果, 在实践中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主动参与协作, 才能克服自身的不足, 只有大家团结一心, 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开放接纳的心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辅导员大力开展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是必要的。大学生刚入校, 多数都是团员身份。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在党的思想指导下, 开展各种各样的创先争优的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这种集体生活的锻炼和学习, 能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 能够有开放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 进行思想交流, 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从而为自身创新人格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德萍.大学生创新人格塑造路径探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0) :20.

[2]李亚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1.

[3]李金发, 鄢万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5) :81-85.

[4]陶国富.大学生创新心理[M].上海:立新会计出版社, 2006:235.

[5]陈若松.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J].德育论坛.2005 (4) :74-75.

高校辅导员人格简析 篇6

1.1 严重的自卑、过分的自尊

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 与周围大城市的同学学习条件、生活条件相差甚远, 同时, 这些贫困生又是来自农村。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意与人交流, 更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 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尊本来是一种好的品质, 如果自尊心太过强烈, 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表现在个别贫困生的身上, 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他们在生活上确实非常困难, 但他们不愿意跟同学或者老师说, 生怕别人瞧不起他, 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的现状。

在严重的自卑和过分的自尊两者交织的情况下, 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1.2 过度的焦虑

由于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 多数贫困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还得利用休息时间忙于找兼职、做兼职。他们甚至利用假期为下一学年高昂的学费而奔波、忙碌。长期这样一来, 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大贫困生来说, 焦虑感更是严重,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而这些贫困的学生通过几年艰苦的学习, 眼看就将出人投地, 摆脱贫穷的生活状况, 一心想尽快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殊不知, 在社会、个人、家庭等多种因素夹杂的情况下, 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些毕业生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尴尬状况。极个别的贫困毕业生甚至觉得自己无法面对父母, 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

1.3 逆反心理强

逆反心理强在贫困大学生身上, 体现为爱钻牛角尖, 固执己见, 自己的做法明明是错误的, 却要坚持。当然, 这也是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此情况下, 一些贫困生无法正视自己的贫困, 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老天爷的不公平, 思想上就会出现异常, 表现为对学校、社会、老师、同学都看不惯, 出现反感情绪, 对一切事物出现抵触情绪。

2 团体心理辅导内涵与阶段探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分析为以下3个阶段:

2.1 团体建立阶段

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 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心理氛围, 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肯定感、归属感。在活动开始,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 如“自我介绍”等, 通过游戏让成员们彼此相识、彼此认同, 消除沟通的障碍, 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 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

2.2 主题实施阶段

营造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气氛, 创设特殊的游戏或讨论情境, 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成员开始融入团体之中, 并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分享成长体验, 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 利用团体互动, 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 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练习和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验场所, 以期能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去。

2.3 团体结束阶段

经过多次的成功团体心理辅导之后, 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感觉依依不舍, 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因此系列团体辅导要提前几次预告团体活动的结束。要处理可能的分离焦虑, 做好结束活动, 这对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设计游戏活动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使成员能逐步摆脱对团体的依赖, 把团体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团体成员之间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 在必要时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3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人格重塑的作用

3.1“团体”的动力和影响

和谐的团体指导者、良好的团体氛围和团体凝聚力都是团体动力的来源。指导者与成员之间有良好的辅导关系和和谐的团体基调是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团体强调和实行保密原则, 使成员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开放自己, 向同伴敞开心扉。当贫困生成员看到别人也有相同甚至比自己更糟的境遇时, 将会发现世界对自己来说也是公平的。另外, 成员在有凝聚力、有爱心的团体中的角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自尊, 从而可以感受人际互助的体验。

3.2 有助于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

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经历和感受的贫困大学生组合在一起, 为他们提供多维度观察、分析他人与探索自我的平台, 使其对自己、对他人有更清楚的认识。成员间可以分享自己的长处, 建立自信心, 进而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可以相互鼓励, 取长补短, 克服自身的缺点,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贫困, 面对自己的人生。

3.3 有助于贫困生重构理性的认知思维,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 成员的安全感将有显著提高, 焦虑程度明显降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 心理辅导将帮助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 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从而从感恩的过程让成员对身边的人、环境等产生合理的认知, 不再是抱怨, 而是理性对待, 进而学习了有效的行为方式。

总之,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 要从高校教育的整体出发, 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各种因素, 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才能从使贫困大学生彻底摆脱贫困的阴影, 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一直是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当然, 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确实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助措施来缓解这一现象, 在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 我们是否还应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问题。本文通过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探析, 找出了重塑贫困生人格的对策。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贫困生,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杜志丽, 贺思辉.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02) .

[2]杜志丽.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02) .

[3]吴玲, 刘志宏.师范院校心理专业研究生心理防御机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05) .

[4]杜志丽.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02) .

[5]赵凤.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07) .

[6]倪士光, 张步先, 赵国亮.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干预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01) .

上一篇:预防与化解措施下一篇:电子杀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