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精选12篇)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1
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 是人类重要普世价值追求, 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教育, 是使他们掌握诚信价值观念、树立诚信理想信念、养成诚信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目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灌输、实践锻炼、活动参与、引导和启发以及师生间相互感染与影响实现的。大学生诚信观念灌输很有必要, 而通过大量生动具体、有实践锻炼价值、饱含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校园和社会活动, 使大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诚信价值观念、领悟诚信精神意义更为重要。这一切, 没有高校辅导员队伍参与是难以做到的。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其主要工作职责就包括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诚信教育的目的虽可从心理、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认识, 然而从根本上说, 其主要目的还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诚实不欺、真实无妄、信守诺言、真心实意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人, 这正是德育研究和讨论的范畴。无论从单纯学校诚信教育角度, 还是从学校、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更加广泛的诚信教育角度, 它们都涉及“大德育”范畴, 都是对学生进行德性修养的重要环节, 都是教育者 (辅导员)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复杂的系统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诚信观念认知, 更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诚信情感、秉持诚信信念、磨砺诚信意志、作出诚信选择, 按照诚信原则和规范对人对事, 任何时候都不欺人也不自欺, 注重承诺, 坚守信用, 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诚信人格和良好诚信品质的人。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意念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对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和诚信理念构建起着重要影响。辅导员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认知;通过耐心细致的管理与服务, 帮助大学生培育合理情感情致;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激励, 帮助大学生锤炼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的精心组织与安排, 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与协调发展。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品质, 正是在辅导员细致入微、周到全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工作渗透和转化中形成的。通过创新教育内容, 发挥辅导员工作沟通、情感、职责上的优势, 进一步增强诚信教育目的, 增进教育实效。
1 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思想实际、具体状况和现实困惑, 选取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 突出诚信教育实效。
(1) 政治诚信。政治诚信是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 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进行政治学习的重要尺度。政治诚信就其与政治觉悟的关系而言, 远比掌握几项政治理论、空谈一些政治口号、自认为在形式上加入党的组织更为重要。它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反映人的政治品质和政治人格。培养大学生政治诚信, 应着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端正入党动机, 强化大学生忠诚于党、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意志品质。对待政治理论学习, 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2) 学习诚信。学习是获取生活经验、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 还包含对生活的理解;不仅包括理论学习, 还包含实践锻炼;不仅包括能力提高, 还包含情感的丰富、素质的发展、品质的完善。辅导员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勤学好问的意志品质, 认认真真学本领, 踏踏实实做学问;另一方面, 要严肃对待学习上各种不诚信行为, 尤其对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学术弄假等严重违背学习诚信的行为, 辅导员要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加强学风建设, 从制度和行为模式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养成学习诚信的习惯。
(3) 交往诚信。大学生进入校园后, 交往的内容、对象、方式和环境发生变化, 交往的问题随之增多。以个人为中心、怀疑、陌生、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困扰着渴望交往的大学生。诚信交往、文明交往是大学生必须坚持的原则, 它要求交往双方坦诚相见, 以诚示人, 以信立人, 无论同学间、师生间、朋友间、亲人间、恋人间必须诚实无妄、信守诺言, 对自己负责也为对方负责。
(4) 经济诚信。在高校, 大学生经济上仍未独立, 但具有一定的经济支配权和表达权。生活消费、缴纳学费、申请贷款、信贷偿还、贫困资助等与经济紧密相关的行为几乎由大学生独自完成。然而, 也几乎同样在以上各个方面都存在诚信缺失行为, 经济不诚信现象仍然存在。加强经济诚信, 一方面靠社会、学校和辅导员队伍的宣传教育, 讲清、讲明、讲透经济不诚信的危害实质及可能对其他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靠相关部门拿出一定措施、采取相应对策, 对多次欺骗、恶意拖欠的行为给以相应的处罚。
(5) 网络诚信。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 人们在生活、学习、创造等方面日益感受到网络的好处。网络也是“双刃剑”, 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有关网络欺骗、网络犯罪问题也同时出现。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流之一, 网络失信乃至于犯罪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杜绝网络失信既要靠自律, 也要靠他律, 通过创建诚信网络氛围, 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诚信交流。
(6) 职业诚信。职业诚信包括择业诚信和从业诚信。择业时,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愿望和实际水平, 选择对自己人生规划最有帮助的职业, 客观真实地撰写个人简历和填写个人荣誉, 不弄虚作假, 不使用假文凭、假学历, 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 就应该秉持契约精神, 不随意毁约。从业时, 大学生要养成爱岗敬业、乐学好进的职业精神,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7) 生活诚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最厚实的土壤,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蕴育好的教育, 不好的生活产生不好的教育。要得到良好的诚信教育, 只能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氛围中获取。前面提到六方面诚信教育固然重要, 但若离开诚信的生活和教育, 则难以产生真正政治、经济、学习、交往、职业和网络上的诚信道德。原因在于, 一个不认真对待生活, 在生活中不讲诚信、不守诺言、无视合约、践踏信用的人, 又怎能在其他方面受人尊敬、让人信赖?辅导员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除了关心学校中的诚信问题以外, 更要关注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促进诚信品质和诚信人格的塑造。
2 发挥辅导员工作优势, 增进诚信教育实效
(1) 沟通优势。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基本行为手段,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沟通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能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能推进组织理念、文化的融合, 增强学生对所在集体的归宿感、荣誉感和向心力、凝聚力。沟通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 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 教育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锻炼人、影响人、感染人、激励人。人对人的教育只能通过沟通、启发、感染、共鸣的方式进行。任何停留在知识传授、理论灌输阶段上的教育, 不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灵留下任何美好的记忆。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无论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服务、矛盾调解、违纪处理、贫困生资助、奖优评先, 还是在学生与学校和其他老师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 只能以真诚沟通、坦诚相见的方式和意愿进行。通过思想、行为、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辅导员与大学生能拉近彼此距离,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传递各自内心感受与想法, 达成行为和共同价值观的默契, 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2) 情感优势。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本质和力量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 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 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的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激情和热情虽不直接等同于情感, 但它们都是人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 是情感的两个表现层次。人的内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当它们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并通过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进行折射之后, 就能在现实中衍生出种种情感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不同影响, 积极地情感如感情、移情、愉悦、幽默等在人的认知和行动中产生好的效果, 消极的情感如恐惧、焦虑、愤怒、偏见等则会导致妨碍的后果。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特有的性质, 在教育和服务过程中, 只能是“以人为本”、“以情为先”, 要充分理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 要随时倾注大量的真诚和感情, 要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动情”。这样做虽然给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但在工作中收到的将是学生的信任、感激、满意和认可, 以此出发, 辅导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将会更大。
(3) 职责优势。辅导员工作既有宏观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科学理想信念, 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帮助, 也有微观上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服务和指导;既有零碎烦琐的工作“小事”, 也有系统完整的工作“大事”;既要取得实践的业绩和成效, 也要实现相应理论的突破和提高。这些要求一方面是辅导员自身职责所需, 另一方面也是每一位辅导员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工作者只有真正走近学生, 倾听他们的呼声, 感悟他们的诉求, 关心他们的成长,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与他们建立真诚的友谊, 才能最终成为每位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他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和影响。诚信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职责优势, 走到学生中去, 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化解他们的困惑和矛盾, 通过思想引导、行为熏陶、人格启迪、榜样示范、观念灌输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诚信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田振敏.论沟通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世纪桥, 2008 (11) :96.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2
在高校提倡诚信教育,树立诚信观念,培养诚信意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呼唤,也是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德育工作本身时代性的需要,因此借鉴全国高校在诚信体系的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要构建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以德立信
高校在教育中应紧紧围绕诚信指标,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教育计划。可采用诸如收集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箴言,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情感;选取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儒商诚信的实例,正面教育学生。这一点咱们湖大已经做得很好,比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的教 学,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诚信教育固然需要通过相关的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涵义、内容和要求,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触生活、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德。为此,我们从基本行为抓起,让学生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比如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
上;聘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来讲“企业家论人生素质”,让学生感受诚信对事业成功的作用;对受到社会资助、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进行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对于诚信表现好的学生,做到及时表彰,树立宣传典型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诚信观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诚信档案
建立诚信档案是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001年起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学生信用管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纪录,它对学生的各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描述。需要了解该学生诚信等级的人可凭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有关记录来达到对其诚信状况评定的目的。诚信档案的建立,使学生有了第一个信用记录,这是大学生的一份宝贵的资源,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财富,这会使学生产生珍惜它、维护它的愿望,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培养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努力做诚信的事,得到良好的诚信记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的过程就是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目标内化、学生自
我教育、学生诚信反馈、学生诚信调节、学生诚信再反馈、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作为一种写实的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这份信用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学无信不才,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总之,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我国近两年各大高校关于诚信体系的建设,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大学生信用管理的具体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种(1)市场化手段管理:
1.学校和信用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2.学校与社会征信机构机构合作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3.学校、银行、信用中介联手打造学生信用体系。
(2)行政化手段管理:高校通过制定与自身相关的校纪校规,独立进行学生信用管理。
在诚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高校信用管理中的问题比如:信用管理缺乏与之想配套的政策法规,致使信用管理流于形式;学生信用信息的垄断和割据,导致信用建设政出多门,重复建设;信用评价公信力遭到质疑,致使信用产品难以推广。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3
【摘要】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局限,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团体心理辅导下的诚信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方式,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失信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团体心理辅导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12-01
一、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已经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不还、伪造就业材料、签约后擅自违约、不遵守网络道德等等。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当然最核心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现有的诚信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很难继续发挥培养、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新路径,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传播、创造社会文明,引领社会诚信,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局限
1.诚信教育施教体系失缺
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且仅讲授理论知识。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一两项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教育要素和环节的应有作用,难以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诚信教育主体知识素质不理想
新时代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存在局限难免落伍,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业显得力不从心。
三、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方法更多依赖于外部的管理和惩罚,如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签订诚信承诺书,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考试纪律和规章制度等等。以上对策只是从他律的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他律约束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并不适合。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理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必须深入探寻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在团体的环境中,实现人机交互,促使成员彼此获取信息,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倡导以人为本,这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1)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诚信认知的辨析过程,引导其正确归因
团体心理辅导面向的成员多,每个人都可以带着独特的观点参加活动,这些观点提供了认识同一问题的多个视角。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彼此的尊重与倾听,每一位成员在团队中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而是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对方的独特性。
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将针对样本团体进行长期跟踪,把团体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辅导后的长效影响,继续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良好人格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面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迫切形势,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必将为高校诚信教育增添新的抓手和助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美]亚隆等著;李敏,李鸣译.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第5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张潮等.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主观意愿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4]梁琦.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信任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4).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 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总体是健康向上的, 但是还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度备受质疑。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艰难的问题, 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起了相当大的质疑。2007年8月, 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 违约金额高达112万, 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六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据负责山东省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省农村信用联社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4月底, 全省共有361项共计201.58万元助学贷款到期, 但在实际还款过程中, 违约78项, 违约金额达36.58万元。而去年该行各项金融信贷业务中, 贫困生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18.15%, 远高于社会各企业、个人、工商机构11.6%的不良贷款比例。因此,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 为在校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诚信”观念具有非常现实意义。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 拖欠各项缴费
为了帮助一些家庭贫困或是偏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便开始实施助学贷款这样一项国家政策。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毕业后只需按期还款。贫困学生申请此款项, 用来补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但是, 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 辜负了国家、学校的信任, 在获得助学贷款后, 不但不积极偿还利息, 到期也不还本金, 甚至还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消失, 断绝一切联系, 使助学贷款成为一笔不小的搁置之账。还有一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校的学费, 父母已经给出学费, 但学生拿此笔钱吃喝玩乐挥霍一空后, 跟老师、同学说谎, 编造各种理由推迟缴纳学费, 从而造成恶意拖欠学费。高校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1.2 就业、社交中的诚信缺失
一些大学生为能够进入具有一定规模、待遇好、薪水高的大公司, 不少大学生将“个人简历”上的成绩夸大或者胡编乱造一些在大学期间的工作经历来填门面。据调查, 在某所高校一个毕业班级的学生个人简历中, 全班32人竟有29名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一职, 另有8人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另外, 有的大学生没能针对自身条件进行职业定位, 贪图进一些知名大公司, 实际上自己不能胜任, 出现“骑驴找马”的情况。先给自己找一个较为稳妥的工作, 然后毁约, 有合适的再“跳槽”、“毁约”, 把这种做法成为达到自己“理想”的手段,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结果工作上应有的成绩全无, 无形中对社会人力资源形成了相当大的浪费。社交失信问题今年在高校中也是较为严重。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 情绪波动大, 敢说敢做不敢当, 既不考虑责任也不承担义务, 人生观、价值观趋向现实和实用, 我行我素, 言行不一等。
1.3 网络道德缺失
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带来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是虚拟的, 道德被弱化, 大学生又在使用网络上占有一定的比重, 盗看他人的电子邮件、发布虚假信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事情经常发生,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或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不讲诚信的表现。
1.4 不专于学习
有不少大学生主要精力没有用在学习上, 而是大多用在与同学交际、参加一些自己比较喜好的活动, 更多的是用在谈恋爱上。学习不钻研, 不愿用过多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更不愿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大多以应付考试能够及格的心态完成学业。所以作业抄袭者居多。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各项荣誉、奖学金、提升为学生干部等, 出现考试作弊现象。近几年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2大学生诚信品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及不良风气影响
目前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缺失, 是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守信和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与社会信用相关的立法基本空白。对不够理性和缺少分析、判断选择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 必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容易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 甚至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且容易发生心灵扭曲的现象。
2.2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始终未能摆在较为主要的位置上来, 使得诚信品德教育不能很好地进行和得到长足的发展。追溯教育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造成的大学生诚信缺失。大学期间在学生的管理上相对于中学较为宽松, 对于诚信品德方面的教育未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形成教育上的一大漏洞。另外, 对于诚信品德方面的评估未能形成一整套较为详细、具体的方法和考核机制, 使得学生对道德评价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诚信教育更是被“遗忘”。
2.3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学校, 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个人的成长无时无刻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许多家长却往往忽略了自己不讲诚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灌输给孩子“老实人要吃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处世观念和行为, 给孩子道德观的形成投下了阴影, 产生了消极和不良的影响将影响久远甚至一生。
2.4 大学生自身原因
我国现有的独生子女特色是诚信品德缺失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 他们从小生活在温室中, 没经历过风雨和磨练,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 只懂得一味索取, 对自己和他人采取“双面政策”——对自己的要求无限度放宽, 对家长、老师、朋友、家人、社会、学校等要求近乎苛刻, 考虑更多的是自己, 所以在关键时刻, 往往会为利益而舍弃诚信, 不顾他人感受。
3高校辅导员加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策略
3.1 提升辅导员队伍素质, 强化自身的诚信道德修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 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 肩负着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一言一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诚实守信良好习惯的形成。所以, 辅导员要强化自身的诚信道德休养,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和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工作, 让广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参与到其中来。辅导员要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言行统一、诚实守信, 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发挥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2 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辅导员应根据时代要求密切结合当前形势和热点, 重点在诚信教育的时代感、生动性和感染力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新生入学为契机, 上好诚信第一堂课。其间可以召开座谈会, 后续可开展主题征文、演讲赛、辩论赛等, 让同学们开展热烈的讨论, 寓教于乐。诚信的教育随之潜入新生的心中。培养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经常要在教育培养的中间给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3.3 加强校园、班级诚信品德建设
利用校园文化阵地, 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品德环境:“诚信”的形象作为树立“学校品牌”的一种战略高度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诸如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办“诚信在校园”征文比赛和“诚信名言警句书画展”、开展“诚信回归”主题方案评比、采编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和小品、并以“诚信你我”为试验班活动, 来带动全系、全院学生关注“诚信”给大家带来的自信、方便、理解和信任。一系列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且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关于诚信教育活动的主题班会、讨论会, 让学生自己解析诚信、关注诚信, 从而让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4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5
(刘有锋
陕西延安大学
716000)
【摘 要】人们的竞争能力不仅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上,而且表现在信用、信誉上。不讲诚信,不守信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将没有立足之地。因此,“诚实守信,严于律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成为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之一;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分析
重要性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多不诚信的现象,许多大学生为了私利,把诚信的美德置之度外。
1、就业过程中失去诚信: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在校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怕找工作时竞争力弱,便私改成绩,欺骗就业单位,结果确实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当公司收到学生的档案后,发现档案中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应聘时提供的学习成绩不符,经过与学校核实,的确是学生作假,便辞退了该生;在大学生盲目的就业过程中,先随便签了一个单位,随后找到了更好的单位,从而欺骗学校称自己将协议书丢失,最终签了第二个单位,部分毕业生的学生认为就业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结果部分同学最终落得就业不了的地步;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伪造获奖证书复印件、虚构经历。
2、助学贷款偿还时失去诚信: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推行国家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严重打击。在比如为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而银行方面对大学生们最终的还贷行为不是特别有信心,这是由于大学生在毕业后违背了还款协议,迟还或不还造成的。这不仅使自己的信誉度受损,更加剧了银行对高校大学生的不信任,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无法顺利进行。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也几乎是不约而同面临着严重的学生欠费问题。这其中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还应当归结于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3、考试过程中作弊,屡教不改: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管理规定,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尤其是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有时可以出现集体作弊的现象。大学生的结业考试中,往往有好多同学为了考得更好的成绩,拿到奖学金,在考试期间做一些手脚;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无处不在,它是做人的资格,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就仿佛生命一条彩色丝绸,它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诚信就仿佛这条丝绸的开端,没有它,这丝绸永远也无法织出它的锦绣篇章。朋友们,我们的人生,不管是精彩还是平凡,都是次要的,只要我们拥有诚信,就一定能让我们的丝绸更完美,生命更有价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生存和一个国家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搞好诚信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必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不失诚信的的国度,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传统诚信道德教育。
2、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忠诚于人民,对人民诚实守信。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直至取得今天伟大成就的历史表明:取信于民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今天的大学生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更应该继承我党的这个光荣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确保执政党的地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更大的胜利。
3、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应当充分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的群众组织,其成员众多,由于开展活动一般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因此容易被学生接受,参与的学生比例也比较多,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大,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宣传诚信修养的重要阵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诚信教育辩论赛、小品赛、竞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使学生自觉走进诚信修养的课堂上来。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班级,实施无人监考、开展诚信论坛、评选“诚信标兵”等,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同时,可以在学生中举办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开设诚信教育讲座、制作诚信宣传栏、开展诚信论谈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广播、报纸、校园网、读报栏等,在校园营造一种人人讲诚信、人人学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校园氛围。
2、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创建诚信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创建优良的校园诚信文化。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培育校园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文化氛罔。在培育校园诚信道德文化中,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校园诚信文化系统。因此,学校的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诚信为本,这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形成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要使大学生讲诚信,我们的教育者首先要讲诚信,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良好的诚信道德文化环境中。
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抓学风建设,首先应培养大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即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反对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其次,培养大学生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使其在学习上永不知足,不断求取新知识。狠抓考风考纪,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考试成绩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的主要标准。在一段时期内,高校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十分严重,这给高等教育的信用带来了负效应,人们给大学生的学识质量,乃至大学文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一个学校的考风,反映了其学校诚信品质的状况,也反映了其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可见,在一定 程度上,抓考风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着力点。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传统诚信观的依据是道德、良心内心信念,整个体系依靠道德来支撑,而在市场经济氛围下,人们对 自己失信行为的社会后果,仅限于道德反省、良心自责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在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它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在法治社会中,信用意识既是道德问题,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修养。要让大学生了解《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规范诚信行为。
3、在管理体制中要强化诚信道德建设,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⑴、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
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诚信道德建设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道德建设制度,决不能让投机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守信者吃亏。在诚信制度中,违背了诚信原则,不仅要受到遣责,而且要受到惩罚,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中体现出来,如就必然能起到约束的效果。
⑵、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个人信用在银行的地位甚至比其他抵押物更加重要,就如同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而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也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的第二张身份证。比如针对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拖欠的现象,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资信登记系统。
⑶、在高校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
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负责学生诚信和道德素质的认证和考评。进一步加强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良好“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
⑷、在学生自育时要强调诚信道德建设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各种自育自理组织、团体蓬勃建立,为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学生自育中强调诚信道德建设。一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及其自育组织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先导;二是引导学生干部、学生自育组织和学生党团员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模范,发动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
4、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要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的诚信制度,建立由诚信管理系统、诚信评价系统、诚信监督系统组成的诚信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还可以建立个人的诚信查询系统,最终把社会建立成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诚信系统。个人诚信、信用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舆论监督,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诚信服务中介机构提供诚信测评、管理、监督的服务。学校的诚信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道德建设的重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通过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在高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环境舆论环境中,体现诚信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从高校学生不良学风透视诚信教育 篇6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注重德育成效。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7
一、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样离不开诚实守信,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学生不诚信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上存在着课堂学习失信问题以及考核失信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风不正, 学习失信。主要表现有上课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甚至有的同学不想上课, 找人替课。在考核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学术抄袭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生活散漫, 自制力较差,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 便想通过夹带纸条, 雇佣抢手等作弊行为获得高分。学术抄袭现象也有走向公开化和职业化的趋势。还有就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部分大学生不是靠努力和实力去争取学校的相关职位, 而是通过请客送礼, 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在高校评奖评优上以及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弄虚作假。
2.在经济生活中, 大学生群体信用意识缺乏。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经济行为诚信缺失和社会经济行为诚信缺失两个方面。在学校经济行为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助学贷款问题上。国家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的初衷是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少数大学生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甚至开具虚假贫困证明, 通过不正当手段拉选票等不诚信行为获得国家助学金;还有一些获得资助的大学生不合理分配使用助学贷款, 甚至毕业不能偿付贷款。
对于作为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行为, 不能漠然置之。因为, 这些行为和现象, 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也影响着高校的形象。对于大学生不诚信的现状,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能偏激地全面否定大学生群体, 而要明白诚实守信、优秀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面貌, 应该正视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要加强自身诚信修养;广大教师也应正确分析原因, 加强诚信教育。不应该也没有权利一味地责怪大须生群体, 他们的诚信现状与社会预期的反差, 暴露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社会诚信环境的弱化。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外部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同样有它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的客观原因。由于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形, 社会阅历尚浅, 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以及他人行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乏力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甚至是无视了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又大多采取了灌输和说教的传统方式, 不能把诚信理论和实践内容联系起来, 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够重视, 往往造成诚信教育知行脱节。在家庭教育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 诚信教育又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而很多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有些家长言行不一, 趋利避害, 不能身教示范, 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这些都影响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 学生自律意识不高, 道德修养水平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和分析选择问题的能力, 由于社会阅历不深, 缺乏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认知, 对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 感到困惑, 有些人就放弃了诚信原则, 产生了大量的失信行为。同时, 由于涉世不深, 并不知道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 对道德失范带来的后果没有形成足够多的认识。道德修养水平有待提高。
(四) 约束机制缺乏, 亟需建立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 约束机制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新的关系和环境中, 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而新的维系手段尚未建立时, 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对于高校来说, 校纪校规是保障诚信的防线, 突破它的行为就应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 我国高校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诚信监督体系和诚信信息查询系统, 也没有诚信奖励制度, 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经济上的各种行为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途径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全方位的配合。
(一) 学校层面
1.让诚信教育走进课堂, 组织各类与诚信相关的主体活动。高校应通过设置有关诚信教育的选修课, 在价值观上积极引导学生以诚信为荣, 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引导。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多样化。, 不应仅仅局限在两课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抵制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行为, 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要注意开展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从理性上把握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 从而给诚信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建立诚信档案, 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档案, 这其中包括奖惩记录、缴费状况、贷款状况等, 特别是在校期间是否有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行为。记录每一个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这几年里的各种行为, 使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促使他们自觉地确立个人诚信目标, 努力增强个人诚信意识。诚信档案更要做到不仅在学校适用, 在社会中一样有效, 进而督促学生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将大学生的诚信与升学就业推荐相结合。把大学生诚信记录作为录取研究生、就业、择业的一个指标来衡量考核。将诚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 实现每一名学生的诚信情况能够在学校诚信教育网站中随时查询, 这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将起到约束和制约作用。
3.规范诚信教育奖惩机制。要想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单靠学校诚信教育还远远不够, 还应该把这种教育渗透到高校具体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校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校规校纪, 用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执行力度, 不能让制度变成一纸空文。学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并以此公平对待每个同学, 对失信的大学生加大惩戒力度, 提高他们不守信的成本, 与各类评奖、评优、入党、保研等活动联系在一起, 从而消除学生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诚信重要性的心理, 使他们自觉加强道德素养的学习, 努力养成优秀诚信品质。
(二) 社会层面
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内化, 也要靠制度的约束。目前,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理想, 信息内容方面也不够完整, 征信系统也没有完全做到联网互动, 因此不能实现全部审查。对于拖欠贷款、信用卡欠费或拖欠学费等失信学生难以形成跟踪, 难以真正实施有效惩罚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立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体系, 形成制度的外在约束, 对于诚信品质和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助益。
(三) 家庭层面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第一因素, 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 对每个孩子的品德形成起着定势作用, 初塑性将影响人的一生。家庭环境的好坏, 给孩子的人格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因此父母的诚信品质如何, 诚信教育意识如何都影响着子女的诚信品质。另外, 家长的榜样与示范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基础。家庭要参与诚信情感的培养, 提升诚信认同。实施道德教育时, 要考虑到既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又兼顾道德行为背后情感意志的培养。
(四) 个人层面
大学生诚信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通过社会实践不断锤炼自我, 努力提升诚信品质。这就需要学生个人不断努力, 审视自我, 找到不足之处, 确定改进方向, 给自己制定诚信目标, 从小事做起, 提高自控能力, 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加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优良诚信品质, 推进我国高校诚信体系的建设,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构中凸显的重要实际问题。在分析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及分析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 并对大学生诚信提升进行对策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影晰.构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2]叶佳, 曾贤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35-37.
[3]周兆德.弘扬诚信文化, 构建大学生道德建设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8) :12-15.
[4]马军党, 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 (2) :142-145.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8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诚信教育机制的缺失化。在当今的高校范围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模式上注重大学生的“应试”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诚信道德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空缺现象,而对于高校的教育主体教师而言,由于自身受到高校教育模式的限制,在课堂的教授上,大都是只教授专业知识,对诸如思想道德等软性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在接受教育地位上处于被动状态,诚信教育的缺失就显得顺其自然了[1]。此外,高校中关于诚信教育工作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诚信评价机制缺失、诚信激励机制的缺失以及诚信制度机制的缺失。由于这三大方面制度的缺失,促进高校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2.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理想化。近十年以来,由于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以及诚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颁布了诸多的法律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法律法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表层的,并没有扎根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2]。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对高校的高层领导起到了监督与指导的作用,由于政策的下达,更多的高校领导就将“功绩”理解为了最终的教育目标,对国家的政策引导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不能全方位地落实于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之中。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从微观上控制诚信教育的落实,只是一种宏观方面的把握。由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就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实质的功能。而从目前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高校诚信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约束,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约束来加大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关注,从而引导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片面化。在目前的高校诚信教育中可以发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是一种理论化较强的教育模式,大都是以学生的理论能力为培养目标,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很多的框架就被凸现出来。在这种教育的框架下,诚信教育呈现出被边缘化的状态。简单来说,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中,诚信教育是一种不在计划之内的教育[3]。同时,由于传统教育方式更为保守,在发展步伐上并不能凸显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在教育培养的方式上不易打破常规教育,教育方式比较呆板。因此,高校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保守性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培养,受到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诚信教育的发展步伐就被限制了起来,成为可发展可不发展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1.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意识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体现着一个人的个人品质,而从微观上来说,则是体现出了大学生自身的处事原则,是当今人才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4]。而建立诚信档案就是将学生的诚信从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督管理。从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方式。通过诚信档案的监督管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普及化,从而促进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而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普及化离不开诚信档案的支撑。
2.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不断重视,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急需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然而,在高等院校管理系统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在诚信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在与高校互动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所以,要想对高等院校管理进行优化,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来完善高校的管理系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院校管理的系统化需要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支持。
3.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化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影响着诚信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的滞后性是阻碍高校诚信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今社会,加大对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诚信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可以说,诚信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 两者是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的发展关系。目前,受到教育发展前景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正趋于一种创新化的发展态势。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将学生的软性培养列为培养的目标内容之一,而这种软性培养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培养。希望通过加大对学生的诚信素养的培养,来提高教育的质量,最大程度上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5]。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难发现,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需要诚信教育的支撑,而诚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诚信档案的建设,也就是说,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三、建立诚信档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的诚信化。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而言,建立诚信档案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诚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诚信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体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层面而言,建立诚信档案对其自身起到了督促检查作用,从入校到毕业期间,高校通过记录诚信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诚信建设的地位,督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学习与生活纪律的习惯,让自身的诚信素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种思想意识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诚信档案的建立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的提高。总之,诚信档案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建立诚信档案无疑对自身的诚信培养有着推动作用。
2.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高校管理中制度化的形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项目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随着诚信档案体系在高校的实践,从管理层面上而言,诚信档案的优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制度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说,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得越完善, 高校管理制度也就越完善,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某种层次上而言,诚信档案的建立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由于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具有监督的功能,所以诚信档案在建设实践中就具有规范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表明了诚信档案体系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而通过诚信档案与高校管理的关系,诚信档案的建立无疑会促进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因此,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诚信档案体系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通过这种促进关系来促进高校诚信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普及诚信教育的规范化。高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诚信为核心理念,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诚信品德,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当前,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来优化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同时,在高校的诚信教育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诚信的档案的建立也使得诚信教育变得更为普及与规范,让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一种发展的常态,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是人才发展的社会, 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更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方式将诚信的品德规范起来并应用于高校的教育之中,无疑对当今高等教育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诚信档案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校教育的普及化与规范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在人才社会发展的今天,建立诚信档案体系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高校诚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建立诚信档案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影响,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的诚信化;有利于完善高校管理的制度化;有利于普及诚信教育的规范化。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比较研究 篇9
诚信教育观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就是与我国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中逐渐地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的诚信教育观念影响深远, 其具有代表性的如孔子、孟子、朱熹等他们的诚信教育观。孔子的诚信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国家的治理。孔子说:“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做到诚实无欺;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子曰:“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孔子提倡人性要回归之自然, 他认为人性天生是善良的,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纯真的真诚之爱;三是他认为人的重要品德是诚信做人。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四是在学习上提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孟子对“诚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孟子说:“是故诚者, 天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能有动者也。” (《离娄上》) 孟子把“诚”与“信”合并使用。孟子认为, 一个人的自然美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诚信。朱熹说:“诚意, 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 里面黑, 便非诚意。” (《朱子语类》) 他还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在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不断地借鉴儒家的精华和融合本民族的文化, 使得其本民族的诚信教育体系逐步建成并不断得到完善。
二、中日高校诚信的教育比较
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环境比较
长期以来, 在形式上我国的教育总是强调要把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是不可分割的, 但实质上没有落到实处, 更多的还是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社会。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这块是相当欠缺的,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十分溺爱孩子, 这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素质水平较低, 让人更担心的是,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家庭中,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下, 素质水平也相应较低, 在家里, 父母不能很好的做孩子的榜样,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而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对诚信教育也不太重视, 导致很多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不诚信的习惯, 以至于现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出现缺失问题, 比如政府不诚信、企业不诚信、贷款不诚信等等。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脱节。而在日本, 他们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相互协调配合, 尽早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一面, 让学生学会面对实际生活, 尽早熟悉社会的生存方式。在日本的教育中, 尤其强调家庭教育工作, 在日本的德育工作中, “诚信”是主要的方面。每个家庭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是要讲诚信。首先,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以身作则, 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在学校教育环节, 学校都会定期召开家长会, 借此机会, 老师和家长会把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中的表现相互交流, 老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动态, 这也是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信息沟通, 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交流并充分了解孩子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日本的诚信教育在方法和体制上在各行各业中都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途径比较
日本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通过体验教育进行, 体验教育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来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并将其内化为生活习惯的过程。在日本的高校里, 他们总是要强调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经历, 在每个高校都设有相当多的学生社团让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并参与进社团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的锻炼, 培养一种诚信思想、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国高校也设有很多社团, 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锻炼, 但由于中国高校的社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 一些社团中会出现为争一个干部而头破血流的情况;同时日本高校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 去工厂、公司、商社等地去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明白自己在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于自身发展的义, 很多教师会通过教育电视节目和其他商业教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同时让学生就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在师资队伍方面, 他们还不断提高队伍的道德教育质量。而在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方面, 更多地是采用正规的组织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诚信教育的内容, 方式简单, 方法陈旧, 通常是以班级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在师资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 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 缺乏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理论知识并将其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的教师, 这就使得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就很难有效的进行。
(三) 中日高校诚信教育内容比较
在日本的学校中, 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内容是非常清晰的, 他们主要是以我国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为基准。在小学阶段, 就教育孩子要诚实, 为人处事要正直, 并教育孩子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言行要敢于坚持, 诚实进取。如今在日本的初高中的国语课本中仍然在讲授着儒家的经典语录, 其中诚信占其内容的大部分。其教育形式也丰富多样, 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纯理论课的形式灌输, 而是以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 把诚信教育思想渗透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教学内容中去。而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根本没有开设道德课程, 中小学阶段, 主要以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充当诚信教育的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我国也刚刚起步, 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在我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上, 主要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修养课为主, 主要科目集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科目上。关键是在这些理论课程的教育方式上, 主要是在课堂上, 以教师讲授的方式, 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 没有把学生带人社会实践中。而且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智育学习, 虽然有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但在现实中还是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三、日本高校诚信教育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诚信教育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保持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思想和传递其精髓。日本高校主要是利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对其本民族进行诚信教育, 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日本在诚信道德教育中的运营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不仅需要转换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教育思想, 还需要用它来不断完善并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中的道德教育体系。
(一) 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日本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主要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 把诚信教育落到了实处,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起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家庭教育与诚信教育的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且经常在社区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来宣扬儒家诚信教育思想, 时刻把儒家的诚信思想作为宣传的重点。所以, 在诚信教育中, 运用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进行诚信教育,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配合协调, 创造有利于诚信教育宣传的社会风气, 才能真正建构出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二) 教育途径多样化
我们要学习日本制定基本的道德课、特别实践课等进行教育, 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社会实践并体验社会生活, 在生活实际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还要通过教师讲授并就某个关于道德方面的话题通过班级座谈讨论等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来进行诚信教育。把传统的儒家诚信教育观念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在各门课程和教学计划中把诚信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和重要内容, 并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与协助, 大力推广社区等地的诚信教育宣传范围;在社区中定期组织开会, 时刻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的重点, 创造有利于诚信宣传的社会风气来进行诚信教育。
(三) 丰富教育内容
在日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从家庭到社会, 始终把儒家诚信观念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 所有的教科书均是以儒家诚信思想作为基本内容。在诚信教育上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日本高校虽然没有单独设立诚信教育方面的课程, 但却在各方面都有诚信教育的体现, 并且有着很严格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教育中,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 而不像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 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表面的成绩, 而忽视德育教育。鉴于此, 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 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课本上的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 而且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行为, 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他们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诚信标准。
四、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中, 中国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问题, 究其原因是不够重视儒家传统的诚信教育观念, 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也忽视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方面的培养, 我们做得更多的是, 简单地把诚信教育方面的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了学生, 没有注重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基础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通过日本对我国儒家传统诚信思想借鉴的研究, 面对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诚信缺失问题, 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起传统的儒家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和作用, 充分发挥并挖掘出儒家诚信观念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对重建和完善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中日高校的诚信教育都受到中国儒家诚信教育观念的影响。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诚信是道德的核心和基础, 是人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中日诚信教育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以及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上都有相似之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中日两国的诚信教育进行比较分析, 并从日本的诚信教育中获得获得有益的启示, 为有效推进我国的诚信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诚信观念,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曦.高校青年德育新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泽浪.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意义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13.
[4]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问题刍议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各高校普遍设置了会计专业, 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人才涌入社会, 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这便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诚信教育问题。潘序伦先生曾言:“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 也就没有会计。”然而, 近年来各种上市公司丑闻及经济贪腐案件之类社会负面事件往往会伴随着会计造假、舞弊, 会计事务所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等报道, 可以说, 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分析现状
1.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专业是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基础, 高校就专业而进行的“专业培养”则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构成。而大学期间, 正是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与未来反映在各类单位或部门的报表信息可信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1) 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一方面, 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常设课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会计法规》等都是常见的开设课程;另一方面, 从保证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 各高校一般都建议或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则是必考科目。此外, 有些学校也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
(2) 形式重于实质
高校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课程的设置是一方面, 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引导。虽然各高校会计专业平普遍开设的关于诚信教育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但其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照本宣科, 而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的死记硬背, 完全违背的诚信教育的初衷, 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诚信的缺失,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 什么性质的工作, 其形成原因必然有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其中外因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 分析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关键要看内因是什么, 又是以何种路径影响于学生的。
(1) 社会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说,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大幅度进步发展的同时, 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很多时候, 个人能否得利, 能否得到发展成为判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诚信道德, 这在社会各行业中都有体现。
(2) 高校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投入上, 大多集中在财务理论与会计技能实践等两个方面, 而对于会计诚信教育, 相关考核很难进行, 无法进行量化, 同时相关工作成效很难有实质性的体现。
(3) 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明确
高校教师队伍中, 大多具备较高的学历, 在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面具备深厚的基础, 在专业教学方面完全可以胜任, 但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丰富、阅历丰富的教师更是不多。四是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是和我国经济变革时期基本重叠, 受社会当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学习和工作时功利目的性较强, 过于关注自身的发展, 追求经济现实利益。
三、促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的相关建议
1.构建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
一种文化的构建, 需要的整体外部支撑到位。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 从法律制度角度来说, 应该严格追究违反经济法规, 存在会计舞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加大从业人员的违法成本, 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从政府引导角度来说, 应该建立健全财务违法举报渠道, 保证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妥当的保护, 不能使举报人因举报而失业;从行业自律角度来说, 应该积极引导市场的正当竞争, 特别对于资本市场与审计市场, 充分的竞争才能不断暴露缺陷, 才能引导和挖掘实际需求, 才能凸显客观公正的会计与审计信息的重要性, 才能让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诚信对于其职业与行业的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
2.改进高校诚信考核体系
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的建立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实施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就目前来看, 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在大多数高校中诚信档案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感觉多余的任务。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与社会接轨的问题。必须关注高校诚信档案体系与社会诚信体系的链接问题可以提供一个网络平台, 将其纳入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公安部门的“联网核查系统”, 使其严肃性和以获取性得以提高。
3.完善多维诚信教育模式
良好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 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充足的、合格的师资;科学的、完善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对于师资而言, 各高校可以在引进专业教师队伍时考虑实际工作经验的因素, 招聘一批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才, 或者将是否具有从业经验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另外, 与社会合作, 从社会引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 这在提供较为生动实际的教学的同时节省师资成本。当然, 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经验培训, 如提供一些工作体验机会, 或者聘请专门人员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等都可以作为补充措施来强化师资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言, 在保留基本的课堂书本教学的同时, 提供较为生动的案例教学, 以及诸如到企业、法院、监狱的实际观察体验式教学等模式也是合理的补充。此外, 如会计案例情景剧, 模拟法庭等更具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将诚信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 发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 教学相长, 多维度的诚信教学模式的构建则不再只是空谈。
4.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的养成, 应以恰当的引导, 群体性氛围的影响和外部因素的带动为主要措施, 决不能以强制性手段进行外部影响。在自律意识的引导上, 自我修养的提升是关键, 其具体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供优秀的传统读物, 现代影像制品供学生借阅或观看等方面着手。在群体性氛围的影响上, 氛围的营造和建立是关键, 其具体可以从举办主题班会, 主题宣传日, 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校园活动,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等诸多方面着手。在外部因素的带动上, 本文上述分析的相关因素均为关键, 自律以他律之果为范, 当外部因素如社会普遍重视诚信道德 (用人单位招聘要求、银行授信参考、企业合作重视等) , 存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时, 自律便会更加自省自觉。
摘要:从诚信教育在高校会计专业的作用与现状谈起, 在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角度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后, 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改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诚信教育,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尹彦.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 2012, (4) :21-23.
[2]汪燕芳, 伍春姑.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再思考[J].财会通讯, 2011, (12) :136-137.
[3]崔国富, 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25-30.
高校辅导员诚信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23-03
诚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许多高校开展了诚信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但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对策,不断深化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领导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诚信教育关系着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然而,从笔者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诚信教育应属于幼儿和中小学品德操行教育范畴,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的高校领导虽然重视诚信教育,但在实践中却裹足不前,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高校领导诚信教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诚信教育重知识轻体验。在多数情况下,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是清楚的,但缺少实践体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诚信教育内容过于侧重知识性,忽视体验性。一些高校诚信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重在诚信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仅解决道德认知问题,使学生误把“学到”当成“做到”。由于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体验把诚信的“知”变成为诚信的“行”,也就无法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形成诚信行为动机,更谈不上诚信人格的形成。
(三)诚信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的自主和自律,进而培养其诚信人格。为此,诚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前一些学校进行诚信教育时,片面强调外在制度对学生的管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其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必要的承认。在教育过程中,抽象的理论传授代替鲜活的道德体验,“禁止”、“防堵”、“控制”成为着眼点,批评、惩罚成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没有变“要我诚信”为“我要诚信”,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成效不佳。
(四)诚信教育在内容上没有充分体现时代性。诚信既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诚信,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公平竞争。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合作和诚信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变化,他们较为重视自身的发展,看重个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诚信教育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内容,仅以空泛的大道理来教育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就显得过于脱离时代而难被学生接受。
(五)教育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有的学校存在“学校行为”的不诚信现象。如招生广告、就业率统计、收费和教学评估等问题上有不诚信现象;有的学校内部管理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管理者存在不诚信行为;有的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更有甚者,抵挡不了不良诱惑,为了评职称、捞荣誉,抄袭他人成果。教育者的诚信缺失必然削弱其育人功能,只有诚信的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学生。
(六)忽视建章立制。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章立制、宣明规矩无疑就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步。有的学校没有意识到建章立制既是诚信教育的手段,也是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物化,忽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忽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在实践中表现为只将诚信教育停留在讲座、讨论、评比这些形式上,甚至把诚信教育看做一种临时检查活动,造成大学生的诚信规章制度意识淡薄。
(七)诚信的考核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多数高校诚信考核实施的是定性考核,少数学校对学生诚信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的探索。但这种量化的诚信考核法毕竟是一种新事物,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大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期,具有极大可塑性,在此情形下,应如何避免诚信(不诚信)证书成为道德判决书?二是如何对一种具体诚信行为(不诚信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是进一步完善诚信量化考核评价方法的关键。
此外,目前高校诚信教育还存在忽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诚信评价与社会征信系统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诚信教育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成效。
二、提高高校诚信教育效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开展诚信教育需要有良好舆论环境。因此,高校要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诚信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纪律教育与管理的一项内容的观念,使广大教职工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明确诚信教育的意义,自觉参与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的作用,弘扬诚信的美德,抨击失信行为,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校风,营造诚信教育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汲取中西诚信文化精华以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把诚信视作为人处世之本。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看做天道和人伦道德的根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吸收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赋予其时代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都注意对传统诚信文化进行挖掘,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也存在对传统诚信观简单套用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仅仅限于伦理关系,其价值追求是人伦关系的和谐,诚信是片面的,是有条件的,并且把诚信和“仁、义、忠、孝”联系起来,诚信是对特定人的诚信,是“熟人”诚信,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诚信,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当前,应扩充其内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理解诚信的内涵。因此,要对传统诚信文化采取“扬弃”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2.借鉴西方诚信做法,丰富诚信教育内容。西方诚信思想是在古罗马帝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从一开始就有商品交换规则意味,同中国传统诚信有着明显区别。中国传统诚信观更重视“诚”,认为诚是人的品质,信是诚的外显,诚信的约束力更多来自伦理的力量。西方的诚信侧重“信”,重视行为表现,强调“践诺”,认为诚信就是依照既定的制度、法律、规则、合同行事,强调诚信的约束力,要求人们在签订协议时不欺不诈,在履行协议时不折不扣,诚信约束主要依靠法律。西方的诚信观强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诚信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操作性强,最终演变成为可操作的信用制度。诚信的制度化、规则化、法律化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是诚信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校诚信教育应该着力借鉴的内容。
(三)大力开展学生诚信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重点是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我们要通过开展诚信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诚信知行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认识诚信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其参与诚信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诚信积极行为,形成诚信实践动机,并外显为诚信行为。
2.采取措施拓宽学生诚信实践的途径,使学生通过诚信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如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诚信实践活动,让其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重要性,体验到诚信的愉悦,促进其诚信人格的培养。
3.充分利用实习活动开展诚信教育,使教育同职业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诚信就是职业资本的道理,为学生职业诚信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四)力促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学生诚信道德的需要就没有其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积极行为。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诚信”变为“我要诚信”。其次,要有效实施榜样示范教育。榜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培养诚信人格积极性的方法。最后,要积极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方式是否能真正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诚信是“己任”的心理。
(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诚信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诚信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也应该是诚信教育的主渠道。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促使教师主动寓诚信教育于各教学环节中。其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诚信思想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思考实践诚信。再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讲解相关职业活动的职业诚信要求。最后,建议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丰富的诚信理论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六)努力拓展诚信教育的外延。高校诚信教育的外延必须由点到面扩展,向社会延伸,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政府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中要努力树立诚信形象,加强打击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失信行为,提高社会的诚信度,要大力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学生家长要重视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环境以配合学校诚信教育活动,以自己的诚信言行为子女树立诚信的榜样。
(七)构建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深化高校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导向性。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诚信理念,激发实践诚信的积极性。二是动态性。动态的诚信评价就是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评价结果的更新,让评价好的学生有前进的动力,评价差的学生有改正的机会,避免诚信评价成为“道德判决书”。三是定量性。在定性的基础上,可用计量的方法来评定诚信表现。我国学生操行的评价一直侧重定性评价,往往用好坏、善恶和美丑定性,这种思维方式显然存在不足,无法进行同质状态下量的比较。所以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应该是定量化的。
(八)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精神氛围。它渗透到师生的言行中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可以形成浓郁诚信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诚信文化的熏染下成长。当前应该十分重视培育校园网络诚信文化,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培育诚信行为习惯,在诚信沟通基础上互动。首先,利用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往往敢于袒露内心世界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网上交往的思想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群、BBS、泡泡、聊天室等,开展诸如“诚信讨论”、“诚信辩论”、“诚信调查”的网上诚信教育活动,拓展诚信教育渠道,实现“键对键”的思想交流,形成坦诚相对、畅所欲言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学生网络诚信人格形成。最后,要加强诚信教育网站、主页的建设,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增加学生网上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倡导诚信上网。
总之,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及时发现诚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从高校学生不良学风透视诚信教育 篇12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1]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3]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4]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 注重德育成效。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5]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 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6]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7]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8]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支撑,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才能逐渐形成学习道德,推动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朝晖, 吴春卿.作弊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 2001-01-10 (1) .
[2]陈晓晖, 高超, 龙鹏举等.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
[3]刘晓君.当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4]刘燕.从大学生的学风现象透析大学生的学习道德建设[J].德育心理, 2007 (3) .
[5]刘健, 王春.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5 (12) .
[6]王春明.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7]许溪沙, 张徽, 王冬梅.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