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2024-10-30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共12篇)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1

引言:目前河南有民办普通高校10所, 独立学院10所, 中外合作二级学院1所, 内地与港澳台合作二级学院1所,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试点学校和自学考试助学机构不在本次调查之列) 民办高校在校生已达到10.14万人, 是2000年的90倍, 占我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12%[1]。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我省的民办高校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 》中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充分全面的了解河南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笔者先后走访了黄河科技学院、华信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大学民生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工商管理学院和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五所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 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我省民办高校大学生整体艺术素质不高, 57%的学生对自己的艺术素养不满意, 4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对艺术素质教育对象的认识模糊不清, 致使许多民办高校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时存在误区。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或者把精力大部分放在艺术院系的建设上来, 或者热衷于各种艺术比赛、演出等, 而忽视了面对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

首先, 各民办院校的领导要弄清开展艺术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 还是少数学生。其次, 加强课程建设是艺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展开。作为民办高校, 他们需要通过组织艺术团体, 举办各种课外活动, 打造声势, 甚至以获得所谓各种大奖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借以扩大招生, 应付检查等。但事实上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团体的学生只是少数, 特别是一些艺术特长生。而广大的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或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更多的学生提高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展开, 在课程建设基础上使学生的艺术素质进一步提升或升华。

建立“三位一体”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机制

1. 民办高校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的要求, 近几年我省公办高校相继设置了艺术教育的机构, 与之相比民办高校进展缓慢。即使在个别艺术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民办高校中, 实际上也多为教研室或课外辅导科一级的教学组织, 缺乏教学、管理的自主权, 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合理设置艺术教育机构是开展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 “学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并明确校内艺术教育管理部门。”根据一些先进高校的经验, 并考虑到艺术素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和它的涵盖面较广的特点, 笔者以为, 艺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相对独立, 并直属于学校管理, 如设立“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学部”等;同时, 由于艺术素质课程是面向全校的课程, 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也往往牵涉到全校各有关部门, 因此, 有必要设置一个校级的协调性机构来统揽全校的艺术教育活动, 如非常设性的“美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委员会”, 由一位校级领导担任主管, 并下设办公室, 挂靠“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学部”, 负责具体事务。这样, 就从体制上保证了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2. 文化艺术社团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

在我省的民办高校中一般都有学生艺术社团, 如合唱团、书画社、剧社等, 这些社团大多是一些学生的自发组织, 由学生邀请相关艺术教师指导, 其管理多隶属于作为非教学单位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团委、学务处来管理, 其结果是艺术教师带队指导了, 最后却不能计入正式的工作量, 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这些社团的提高。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和对其它学校的调查, 笔者以为可以将艺术社团的教学纳入正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指导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 并按获奖级别相应计算工作量或相应予以奖励。同时要对重点艺术社团进行规范化建设, 努力提高艺术层次, 在校内外争取多出成果, 出大的成果, 这样不但可以以点带面, 促进其它艺术社团的规范发展, 还能提高学校整体的艺术层次, 活跃校园文化艺术生活, 扩大学校影响, 提高学校知名度。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 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应努力面向全体学生, 包括各类文化艺术讲座、综合性的大学生艺术节、节庆文艺晚会以及其它校内外的演出、比赛, 如全国、全省性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节等。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专项奖励或特别加分。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提高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同时, 还能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管理上讲, 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每学年都应作出具体计划并认真落实, 如对某些重点讲座进行系列化、课程化的管理, 对某些演出、比赛, 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艺术节、元旦文艺晚会等进行常规化的管理操作, 从而实现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持久开展, 充分发挥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在民办高校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3.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建设。当前民办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还较为滞后, 主要是专业的结构层面不够合理, 目前我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艺术师资仍然以音乐、美术方向为主, 缺少一些综合艺术, 如影视戏剧、戏曲曲艺等专业方向的人才, 以至所开设课程较为单一。此外, 在编制上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艺术教育编制 (学校总人数的0.15~0.2%) 。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民办高校艺术教师编制不足, 有的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 艺术教师只有三四位, 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干脆就没有艺术教师。对此, “就必须在逐步构建、完善本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按照学科结构的需要, 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师资,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 并逐步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性别比例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高素质的艺术师资队伍;同时, 鼓励通过进修、培训包括教师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现有艺术师资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历层次”[2]。

另外, 还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 挖掘现有的师资资源。目前我省民办高校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他们大多具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 而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中, 教体育的老师得过省级的声乐大奖, 教中文的老师承担着影视研究的课题, 图书馆的老师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学校要鼓励这些有艺术特长的专业教师在不影响个人正常的工作以外, 投入到艺术素质教育中去, 以推动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

逐步建立完善而切合各校实际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 各民办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课程开设较为单一, 结构不够合理, 甚至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有的民办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 仅设置了一门音乐欣赏课或美术欣赏课。更有甚者, 在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民办高校至今尚未开设艺术教育课程, 或仅有一些艺术社团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笔者以为, 根据艺术素质教育人文性、多元性、广泛性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特点, 可以把整个课程体系分成教学与实践两大系列。其中教学系列由音乐、美术、综合艺术三大模块组成, 每个模块又由若干相关课程组成, 如音乐模块中可开设“交响乐赏析”、“民族音乐赏析”、“现代音乐赏析”等课程, 美术模块中可开设“中外美术作品赏析”、“摄影艺术赏析”、“现代艺术设计”、“书法作品赏析”等课程, 而综合艺术模块中可开设“戏剧赏析”、“戏曲赏析”、“影视赏析”等课程;实践系列由艺术技能、艺术活动两大模块组成, 艺术技能模块可根据师资情况开设如“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钢琴弹奏”等课程;艺术活动模块则分成艺术社团和演出比赛两大类, 其中艺术社团类又分为音乐艺术、美术和特色艺术三大块, 如音乐艺术可包括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 美术可成立书画社、摄影社等, 特色艺术则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情况包含不同的内容, 如戏剧社、曲艺社、DV社等。演出比赛类包括各种节庆综艺晚会、大学生艺术节、全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在具体操作上, 每门课程包括艺术社团的课程, 按课时或训练工作量的多少来划定学分, 并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获得的艺术课程学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 可根据各校的实际适当增删。

2.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材建设。

我省民办高校的艺术教师大多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 加之教学经验不足, 因此教学方法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甚至存在着专业艺术教材“压缩”使用的情况。对于非艺术专业来说, 艺术教育其实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它的教学方法应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和集中划一的方式不同。艺术教师应努力扩展自身的文化艺术视野, 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探索符合艺术素质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 还应充分重视艺术课程的教材建设,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对本校学生的艺术认知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要与学生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情趣方面的需求相适应, 既要认真选择教育部门推荐的优秀教材, 又要结合各民办高校自身条件和艺术教育的需要, 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适用于本校的教材, 促进教材建设的多样化。

整合现有资源,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整合现有资源提升艺术素质教育。在这次调查中, 硬件建设跟不上, 学生的艺术活动场地有限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艺术活动只能借用教室、体育馆、操场、空地等场所进行。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 根据艺术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 将一些闲置的校舍、仓库、民房, 甚至楼道等适当加以改造为画室、排练厅、视听室、展厅等艺术场所, 装备一定的教学设备和音响系统, 并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图书馆、校报、广播站等资源开展艺术素质教育, 这样既可节省开支, 又可推进艺术素质教育。

2.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省民办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主要是“以学养学”[3]的发展模式, 对学费的依赖性比较大。民办高校除了要用学费支付巨额基建资金外, 还需要花费日常的办学办公经费, 因此, 民办高校在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上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调查中, 几乎所有的民办高校主管艺术教育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与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向笔者抱怨“经费实在是太少, 太紧张”。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来说并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 只能搞一次活动打一次报告, 而且并不是每次都能够如愿以偿, 当然也就无法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笔者认为, 可以把每年的艺术素质教育经费列入预算, 保证艺术教育机构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另外,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赞助和支持, 如:在各种节庆晚会中为企业冠名、在学生刊物上为企业做广告, 为企业做节庆表演等方式获得企业的资助, 以弥补学校投入的不足。

注:“该文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入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参考文献

[1]王晖.民办高校在校生逾百万[N].河南日报, 2006年9月22日第6版.

[2]于志新.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3.

[3]阎清景.河南民办高校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 2002.9.

[4]《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 》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2

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教育技术 本科专业 思考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理念先进、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高校加快教育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长久之策,也是克服现有困难的当务之急。商丘师范学院采取三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参观交流,二是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三是在制定的“十二五”中长期规划中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列人其中。这些措施为现有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改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3

在政府层面,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保证高校管理自主权

公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河南高等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公立高校是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不仅是公立高校的建立者和所有者,而且在资源方面和主要管理干部任命方面都掌握实质性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法律明确赋予高校诸多权力,但在实践中,高校的这些权力经常得不到政府的尊重,加之政府相对于高校的实际强势地位以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这些就造成了高校管理自主权的缺失。

在高校管理中,聘任教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聘任教师是高校和校长(校长办公会)的职权,此项职权中应包括高校聘任教师的程序和考核方式、标准等。这也是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般做法。高等教育法中这样的规定可以清晰地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聘任与学校的学术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且无论对于学校学术发展规划具体内容的评价,还是对于新聘教师学术水平的考核,都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总体上说,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一般不具备必要的学术资质,所以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高校教师招聘工作中应保持恰当的干预,避免不适当的介入对学校的学术自主和健康发展带来伤害。

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高校教师招聘与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就有很大不同,宜由高校自行确定招聘和考核办法。然而,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并未对高校教师的招聘予以特别对待,也并未涉及具体的招聘程序和标准。河南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2007] 56号)则要求高校教师的招聘需有考试和面试等环节,且“财政拨款类事业单位面试考官必须从获得具备面试考官证书的人员中选取”。《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省属大中专学校公开招聘人员的试行意见》(教人[2008]114号)要求“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且试卷的“命题、制卷、阅卷由省教育厅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笔者认为,这类规定值得商榷。是否必须闭卷考试、如何选择面试专家,由学校和招聘教师的院系决定似乎更为合理。不是所有岗位的招聘都适合闭卷考试,而只有本专业的人员才有资格确定面试专家的人选和成为面试专家,政府不适当的介入会干扰学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事实上,这些规定的实际效果也令人怀疑。据了解,一些学校招聘教师的考试内容包括政治和时事、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考试内容对今后教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所需能力的相关性缺少必要的学术要求,却存在将一些优秀应聘者排除在外的可能。

政府(当然,不单是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不适当的管理还存在于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学校学术发展规划、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过多干预等。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政府的责任是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学校的改革,当然高校有责任接受政府的检查和评估。政府试图将管理权深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领域,不仅要“办教育”,而且要“办教学”,其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近两年,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希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安排。如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得到的“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那么更会使高校将精力用于争取项目上,搁置既定的教学改革和学术发展规划。

相信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和每一个行动都是有明确目的的,都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的。这些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也不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政府干预,即使在一些方面取得现时的效果,从整体和长远看,也会阻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比如,政府对高校教师招聘工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高校在教师招聘中的违规现象,但这种干预却可能进一步将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固化,使高校产生对政府政策(包括不恰当的政策)的依赖,甚至不愿意按照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规划学术发展。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放弃对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的管理。比如,要求高校公开招聘教师,并对招聘工作提出原则性和程序性的要求,而不是实质性地影响学校的招聘标准和结果;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估,而不是对其工作的过程进行干预;对学校的招生工作,政府也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以减少考试和招生中的作弊和违规情况。

创新对高校及其主要管理人员工作的评价是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不能用评价政府官员的方法考核高校主要管理人员。GDP增长率、就业率、人口增长率、环境指数等几个数据可以作为评价政府官员业绩的标准,而如果仅仅用“质量工程”项目数量、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等几个数据作为评价高校校长、书记工作的标准则显得不妥,那样会加重高校“行政化”倾向,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建设和发展。评价高校主要管理人员是一项专业工作,应该由专家作出鉴定,因为几个简单的数据无法真实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仅仅用几个简单的数据对高校进行评价也会影响高校的科学健康发展。

在高校层面,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合理、高效的校内管理机制

高校是一个学术机构。建立符合学术机构特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首先要确认师生们的学术权力。所以,在学校学术事务的各项决定中更有话语权的应该是教师,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而且随着知识越来越高度专业化,本专业领域的教师对该领域的学术事务也应更有话语权。在学术决策中,学校管理人员并不比本领域的其他教师更高明,所以,应将学术事务决定权交给本领域的专家,重视他们在管理学术事务中的作用。

在高校的现实发展中,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干涉学术事务的情况常常发生。行政管理部门经常以“规范管理”为由,介入每个专业课程计划的制订,干涉课程考核方式,特别是人事管理部门,更是将教师管理理所当然地当做行政事务。笔者认为,教师管理不能简单地划归行政事务,因为教师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学术工作。仅仅由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考核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由不熟悉教师专业工作的人员考核教师,只能使用所谓的“量化方法”,如发表了几篇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获得多少奖励等。很多时候,这些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学术水平。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该提高专业领域内教师的评价分量,不仅要有本校专家的评价,还要请校外的专家参与评价,以相对科学地评价教师在学术界的地位。

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需要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力,同时,也应根据需要,建立学校层次的学术委员会(包含教学、科研、人事等委员会),建立院系层次的课程和教学委员会、教师考核委员会等组织。这些委员会要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决策。这些并不是要削减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权力,相反,现代大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来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研究证明,决策权的适当集中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所以,在将学术权力交给教师的同时,学校的战略规划、资源分配、教师编制、学科建设等应该由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首的管理机构决策。因为,就这些问题做出决定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深思熟虑,教师作为业余管理者,通常缺乏相关信息,他们也不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教学和研究管理中的规范,也应由学校的行政机构监督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秩序和质量。高校管理是一个专门化职业,政治化和经验式的管理都是不恰当的管理方式。校长是“大学及其知识与智慧、真理与自由、学术成就和公共服务等基本特性的保护者”,他首先应是一位专业人士、一位出色的学者,同时,还应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学校的其他管理人员也应该是职业化的管理者。

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河南高等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和着手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就目前而言,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对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有助于解决河南高校内部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行政化”问题以及学术风气不良的问题。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4

一、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 推动全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推动全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 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通知》, 这是省教育厅继2000年、2003年、2007年之后进行的第四次全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检查评估, 是对全省高校2007年以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又一次综合性评价。这次检查评估主要围绕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科研、师资配备、课外艺术活动开展、场馆设施建设等进行。为做好检查评估工作, 省教育厅组织了多所高校的30余名专家对2007年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进行了严格而又谨慎的修订、完善, 并正式发布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表》作为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重要依据。按照工作安排, 全省第四届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分为四个阶段, 采取自评与复评的形式进行。

第一阶段为自评与申报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为自评与申报阶段, 各高校依据《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表》所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进行自评, 并按照有关要求逐项填写。同年10月, 各高校在自评的基础上提交申报材料及支撑材料,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第二阶段为复评阶段。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为复评阶段。在各高校自评的基础上, 省教育厅抽调33位同志组成10个专家组, 对全省86所普通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复评。复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校领导向专家组汇报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专家组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并实地察看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及相关设施, 专家组与师生座谈, 专家组对学生艺术素质进行测评, 专家组评议、评分, 专家组向学校领导反馈考察意见和工作建议。

第三阶段为会议评审阶段。为全面把握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状况, 校正各组专家评分的差异, 省教育厅于2010年12月3日召开评估专家委员会评审会议, 讨论通过《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暂行办法》, 并按照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等级进行集中评议和投票。

第四阶段为公布结果阶段。按照“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实地考察与会议评审相结合, 专家意见与综合平衡相结合”的总体原则, 省教育厅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结果的通报》, 确定并公布了评估结果。

二、展现河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面貌

目前, 全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情况呈现可喜的新面貌, 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通过评估, “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的目标基本实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 艺术教育的地位得到巩固。各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 根据学校情况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局面。

二是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艺术教育中心, 规章制度完善, 有艺术教育专项经费和固定的办公、活动场所及艺术教育设施, 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课外艺术活动等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水平, 搭建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平台。

三是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更加规范。90%以上的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列入全校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同时开设了《交响音乐》《影视赏析》《戏曲鉴赏》等艺术类选修课程, 并要求学生通过考核取得相应学分。部分学校还根据学校特色及学生特点编写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摄影艺术》等校本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涵盖面广, 学生受益面大。

四是艺术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高校都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人员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五是第二、第三课堂及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参与面广。艺术教育具备“四有” (有队伍、有教材、有设备、有管理) , 艺术教育活动形成“四化” (大型活动制度化、综合训练经常化、社团活动群体化、环境熏陶艺术化) 。通过建设先进校园文化,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是艺术教育教学制度管理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齐全, 考核标准明确, 试卷、论文保存完整。

七是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教研室规章制度、教研活动记录完善规范。

八是艺术教育相关图书、音像资料比较丰富。

三、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全面发展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谈到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意义时指出, 这是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重要举措, 是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对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以及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与这次艺术教育评估的专家和学校也普遍认为, 艺术教育评估是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评估不仅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而且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通过艺术评估, 各高校进一步提高了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 完善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促进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和艺术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进程,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中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 我们还应认识到,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年轻教师比例较大, 工作经验不足, 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民办高校和部分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机构尚不健全;一些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不够, 缺乏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5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的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②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page] 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能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

内容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④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page]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形式不限,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教学过程的表述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page]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6.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6

关键词: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一带一路”战略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

2015 年3 月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强调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以郑州为起点的“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建设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5 年12月14日—16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这充分显示了河南省在“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1]。“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政策的交流,贸易的往来,资本的流通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对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迫在眉睫。然而,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办高校因师资匮乏,课程设置单一,小语种少,公共英语课时减半等问题,不能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因此,急需改革创新,谋求新的出路。

二、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中,我国的教育理念要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那么外语教育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阶段。就河南民办高校而言,“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促进外语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同时又是提高河南民办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机会,也是挑战。河南省民办高校应适应我国教育的阶段性变化,对高校已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良和精进。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然而根据对往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急需高质量外语人才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因此,河南民辦高校必须自省,并重视其自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一味扩招,师资和教学质量跟不上去。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纷纷建立,民办高校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办高校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一方面为了谋求利益,纷纷扩招,甚至于出现一些民办高校不考虑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的客观因素条件,一味扩招,使得所招学生不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师生比严重失衡。以英语专业的口语课程为例,据调查,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大班授课,一个外教面对着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开口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完全达不到口语课应有的效果。在师资质量方面,由于扩招,师资教学质量跟不上去,许多民办高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或精减课时。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往往缺少一种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面对学生往往是应付的态度,不管不问,只要安心上了课,拿到工资就行。对于河南民办高校来说,应在满足教育基础设施齐全的条件下,进行理性扩招,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使得高校每位学生公平享有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民办高校建立时间较晚,在教师福利待遇上与公办院校相差较远,使得部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或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门纷纷涌入公办院校。根据调查,河南多数民办高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70%左右,剩下的大多是各个公办院校的离退休老教师,中间出现了严重的年龄断层。其次,河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大部分民办高校兼职老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个别学校的兼职老师比率甚至达到了70%,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随意调课,肆意请假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河南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专职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还尚处在摸索阶段,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毫无经验可言,这对年轻教师来说是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河南民办高校这种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重视的问题,需要河南民办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与解决这个问题。

3、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小语种少。据统计,我省民办高校外语学院大多以英语和日语为主,只有极少数的民办高校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开设了德语课程,而第二外语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日语为主,种类较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全面化,层次化和多元化,需要一些人才在特定的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所以中国的外语教育不能仅限于英语这门外语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或是波兰语这些小语种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然而因为河南民办高校资金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或是应聘不到这些小语种的教师而不得不将眼光只放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另外,小语种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种,或多或少的被迫接受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教育,不利于学生潜能激发与兴趣的发展。

三、河南民辦高校外语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发展建议

语言是人们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上海海事大学蔡永良也认为: “语言的传播意味着文化的传播,语言的交流意味着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趋同。[2]”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创新中心主任郭风岚说: “要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沟通、了解、理解特别重要,而沟通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语言。[3]”虽然这一战略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经贸交流少不了外语人才的参加,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又能帮助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进行改革,所以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互为动力,又互为因果。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发展战略下,河南民办高校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精进外语教育,培养出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向前发展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nlc202309090234

1、成立专家小组。各民办高校应成立专家小组,先从宏观上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河南民辦高校外语教育的关系,做出大体的宏观分析,帮助民办高校确立教学目标,调整并监督目标的实施。努力解决外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外语教育全方位,多样化的发展,从而确保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河南民办高校必须打破以英语教育为主要外语教育课程的理念,开设一些重要的小语种的课程,加大师资的投入,培养出可以为“一带一路”增添助力的专业人才。

2、细分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我国不仅是对所经国家做经济上的交流,也要加大对政治,文化的交流。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综合反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作为交流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对河南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一般分为教育方向,经贸方向等。为了可以更好的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并从中找寻发展的契机,河南民办高校就必须细分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做到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细分为旅游英语方向,会计英语方向,经贸英语方向,建筑英语方向等,让学生更加自由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细化英语专业既可以提高河南民办高校的综合性,也可以为录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完善外语教育系统,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让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更加国际化,规范化,全面化。

3、多多开设小语种。“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共经60多个国家,涉及40亿左右人口,主要交流语言多达几十种[4]。我国若想与这60多个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就必须培养各种小语种的翻译人才。河南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具体情况,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专业课程。将民办高校的教育理念与这些课程相结合,科学配置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河南民办高校外语教育特色的小语种课程。从而使河南民办高校的外语教育更加具有竞争性与综合性,更好的与沿线所经国家相对接,更好的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河南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河南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才能使得本校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首先,我省民办高校应多给年轻教师晋升学习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研讨会等,从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河南民办高校的教师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应主动涉足其他领域,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再者,民办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拨专项专款,鼓励教师搞科研,用来吸引并留住人才,组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意义的教师队伍。这对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起重要作用。

5、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权威的,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然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导下,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制作慕课,微课,利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对人才多方面素质的要求。让外语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从而从内而外的展现河南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个桥梁,向世界展现河南民办高校在外语教育的特点,从而提高河南民办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6、增加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带一路”沿线知名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因为这些专业人员都是各行业的尖端人才,具有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辅助外语教学工作。其次,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给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实践检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更早地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学习与能力,同样也能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挑战,河南民办高校必须做出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在外语教育方面。 我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外语专业师资投入,打造优秀教师队伍,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这些手段,将河南民办高校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向世界,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造就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服务于河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侯巧红,祖静,刘俊娟.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新思考 [J].河南工程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21).

[2] 蔡永良. 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 外语界,2011.

[3] 张清俐. 语言研究: 一带一路 沟通纽带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8(17).

[4] 黄行,许峰. 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 [J]. 语言文字应用,2014,2.

[5] 文 君 蒋先玲. 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6] 刘光林.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西部高校发展机遇探析 [J].高教学刊,2016,10.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7

一、河南省的口译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河南省文化经贸领域的口译人才非常缺乏,口译人才的供应与河南作为新型经济文化大省的对外翻译量极不相称。

(一)科研院校。

河南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社会对外语口译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而外语口译人才的短缺显示了河南省乃至全国外语口译人才培养的软肋。河南省开设外语专业的高等院校有数十所,但由于口译教育和研究长时间没有引起重视,很多设有外语专业的院系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而且河南很多高校外语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自身口译能力较差,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未做过口译工作,缺少实践经验,在口译实务和应变技巧的教学方面有所欠缺。

(二)行政事业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河南省各级行政单位在政务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这其中包括河南各个地市同国外一些城市友好关系的缔结、各级机关外事考察和交流、外商投资服务等,这些日趋增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三)外向型企业。

近年来,很多外资企业在河南落户,同时也有很多省内重点出口企业脱颖而出,许多外向型企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使河南省的口译人才供应极度紧张。市场上以各种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口译人才很少,高水平的口译人才大约只占翻译人才总数的5%,特别是缺乏复合型口译人才。据了解,河南省很多企事业单位将口译任务外包给翻译公司或自由译者,只有极少数单位拥有自己的口译人员,而这些口译人员并非专门担任翻译工作,他们都是一些工程师、技术员和业务员。因此,市场不但十分缺乏既懂外语又懂管理、技术、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而且也极度缺乏既懂外语又懂外国法律、国际通用规则、国际贸易知识的外向型谈判人才和口译人才。

二、河南省口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才”型口译教师。

口译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活动,所以教学对口译教师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外语教师。口译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口译市场的需求变化,研究不断出现的口译新特点和新形式,还要制定配套的教学方案,否则就无法胜任口译教育工作。一位合格的口译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论深厚的指引者、经验丰富的实践者和训练有素的课堂组织者。然而,河南高校中具备丰富知识的口译教师相对不足,多数教师并不专门从事口译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河南许多口译教师很少参加口译活动,缺乏口译实践经验,缺乏对口译理论和教学的研究,这就无法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口译教学质量较低。

(二)缺乏高质量的外语口译教材。

教材是达到教学目的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好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口译是一门紧跟市场的学科,目前我国的口译教材很多,每本教材都有其优点与不足,但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出版周期较长,普遍缺乏符合实际应用的口语表达内容;二是阅读材料和练习中提供的参考译文没有突出口译特点。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接近笔译,口语特点不明显,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教材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脱节,重语言训练,轻逻辑思维训练。

(三)口译教育方法传统和单一。

外语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主。但河南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大多数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现场气氛,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仍过分地强调外语口译课的理论性,把口译课上成了精读课,或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讲授句子结构和句型操练上,把口译课上成了笔译讲解课。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口译知识和技巧,而不能学到系统的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笔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71.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对他们的口译发展有着制约作用。目前,大部分河南院校的外语口译授课方式仍然以大班为主,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包括精读、听力等教学任务,致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口译训练。

三、完善河南省口译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教育目标。

口译教育与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同的教学目的会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目前,高校教学计划的通病是过于笼统,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社会对外语人才多层次的需求为口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舞台。高校外语专业口译教育目标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口译中级水平,使学生具备自我拓展与提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意识。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口译实践能力。

口译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教师很容易把口译课当做笔译课。所以,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吸收口译教育研究的新成果,研究国内外口译教育的新观念,并将其很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紧密结合中外合作领域的技能需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在训练方法上也应以实践训练为主,将教师的技巧讲授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课堂上以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和“角色扮演”为主,以直接讲解为辅,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我的练习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加强地方性口译教材建设,加大实验室投入。

理想的口译教材应该包含教师用书和声像材料等。但是,口译教师不能全部按教材来组织教学,而要善于利用各种鲜活的语音或文字材料,设计模拟场景,收集各种材料,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口译培训系统,让学生可以进行交互式口译培训。要在实验室建设上加大投入,建设专业口译语音室、国际会议模拟实验室、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用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教学。同时,要利用校园网络把最新的口译资料挂在网上,让学生自主练习,以保证足量的口译练习。此外,应充分利用河南省内现有的专业国际会议设备资源,如可以与河南省外国专家局合作,利用其现有的全套同声传译设备进行学生口译实地操练和口译实习,提高口译实践训练的现场效果。

(四)强化师资培训和加强口译教育研究

一方面,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多开展口译教师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从职业口译人才队伍中引进一些兼职教师。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目前优秀口译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让这些教师把工作一线的口译经验带给学生。当然,河南口译教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口译实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设立更多的口译教育研究项目,改变目前高校口译教育研究各自为战的状况,这样有利于口译教育研究的较快发展。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派出一些有能力的口译教师到口译教育研究领先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邢星, 黄敏.口译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J].安徽文学, 2007, (6) .

[2]邓建华, 张金玲.口译教育目标定位与多层次口译人才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 .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8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课程, 为培养合格教师积累经验[1]。

( 一) 教育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 实习生亲自进行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 实习生可以给出正确答案, 但却无法很好地解释,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面对困难, 实习生才能意识到教学并非易事, 才会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 同时也会想办法增强自身的硬实力, 以免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影响其在学生中的威信。

( 二) 教育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特定规律。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实习过程中, 师范生要注意观察有经验的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进行班级管理, 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经验。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最让教师感到教学困难的是学困生, 如何有效地解决英语学困生的学习也是教育实习中的关键。

( 三) 教育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从事教学的信心

从事教学工作不能只靠热情和兴趣, 信心也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在教育实习过程中, 实习生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增强自己从事英语教学的信心。很多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都能收到学生亲手制作的小礼物, 这是实习学校学生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对提振他们的自信大有裨益。

( 四) 教育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教育教学工作是对一个人素养的综合考验, 从知识储备到心理准备, 从方式方法到对教学的认知等各方面。有些学生通过教育实习认清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教师,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二、河南高校现阶段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

本科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进行, 通常为8 周。第一周要熟悉实习学校的环境, 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交流实习事宜, 最后一周要进行实习总结, 实际用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只有6 周。在这6 周中, 学生要听课、备课、批改作业、适度参与学生管理等。一般来说, 实习生真正走上讲台也就1—2 次, 很多学生刚刚对实习有所感悟, 实习就将结束, 不利于实习生的进一步发展。

( 二) 部分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主动性较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大多数师范生不再享受免费或低学费政策, 师范生在就业时也突破了必须从事教育教学的禁锢。鉴于此, 很多学生虽然读的是师范专业, 但并不打算从事教学工作, 因此, 他们会认为教育实习和自己无关, 参加的热情不高。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 本科学历已经无法满足就业需要, 考研已成为许多师范生的选择。通常来说, 考研备考和教育实习的时间相冲突, 导致很多师范生以考研为借口, 不参加教育实习。

( 三)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加强

师范生的实习基地一般是公办的中小学或者一些规模较大的民办中小学。现在很多高校在市郊, 而实习学校大多在市内, 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很多学生需要经过一个小时才能到达所在的实习学校, 有些实习基地甚至在县里。另外, 因为招生规模的扩大, 一些不是重点中小学的学校也被纳入到实习基地, 这些学校对实习生的吸引力极其有限。由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且实习基地也有各自的实际情况, 造成有些实习基地不稳定。这些都增加了实习难度, 也影响了实习效果。

( 四) 实习接收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信任度不高

一般来说, 实习接收学校选派的指导教师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 还有不少是教学名师, 这些教师对实习生的期待和要求自然就高。随着高校扩招, 以及进入大学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 一部分英语师范生综合水平不高, 发音不准、板书不规范, 有些甚至连英语句式和一些简单语法都不能完全掌握。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高, 学生自身的水平却较差, 直接导致实习接收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信任度降低。

( 五) 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缺乏协调和配合

实习生所在高校和实习接收学校选派的指导教师都是实习过程中的主角, 高校教务部门以及实习接收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是实施实习管理的重要力量。现阶段, 高校选派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选派的教师协调、配合不够[2], 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实习生的管理和评价方面也呈现出过于人性化的倾向。

三、改善河南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现状的对策

( 一) 适当延长集中教育实习周数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 提升河南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势在必行。延长教育实习周数可以使实习生有更多的时间适应实习生活,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小学英语教学, 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习效果。

( 二) 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首先, 做好实习准备工作。高校教务部门要加强对集中教育实习的指导和领导, 院系要选派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外语院 ( 系) 要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研究, 通过教改等渠道, 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 让他们在心理上、思想认识上有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 通过以往学生的成功经验激励实习生的实习热情。近年来, 英语专业毕业生特别是本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一些在教育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些学生都从教学实习中获得很大收获, 甚至有的学生直接被实习所在学校留校, 可以邀请这些往届毕业生用自身的经验提高在校实习生的实习热情。

第三, 将各项教育实习制度用好。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必须参考的实践活动, 直接影响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用好实习的相关规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 提高其积极性。

( 三) 加大投入, 完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对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师范类高校来说, 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历了多年的积淀。随着高校扩招以及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实习基地建设在新时期也出现了新特点。首先, 实习基地要有足够的量才能满足实习生的需求。将数量较大的实习生派往一个实习接收学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会影响实习成效。开辟新的实习基地需要资金投入, 也要从实际出发, 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帮助高校建设实习基地。其次, 市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不能太多。如在距离市区30多里的实习学校, 实习生在住宿、饮食、交通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要帮助市外实习基地完善实习所需的基础设施, 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实习环境。

( 四) 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和师范素养教育

依据现行的教学大纲, 英语师范生的课程主要围绕英语语言能力展开,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很多英语师范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毕业后当教师, 即便是那些把教师作为就业目标的学生, 也有一部分错误地认为当中学英语教师并不需要掌握太深奥的知识, 这些错误观念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并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英语专业学生, 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导致英语能力欠缺。与此同时, 课程设置对教育学、心理学只开设一个学期, 显然, 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较为有限, 专业能力不强, 师范素养不高。这就需要加强课程改革, 强化日常学习, 同时, 应将师范素养培养常态化[3]。

( 五) 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虽然一些学生有考研、出国等客观需求, 但不能因此就降低对这部分实习生的要求, 更不能出现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倾向, 使得他们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高校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接收学校选派的指导教师要经常沟通, 明确实习生的实习计划。实习学校要严格实习生管理, 高校教务部门也要对实习生勤于监管, 确保教育实习落到实处。

摘要:以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为突破口, 分析现阶段河南高校英语师范生集中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实习期较短、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生师范素养不高、实习管理有待加强。就如何改善英语师范生教育实习现状提出相应策略:适当延长实习周数、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加强实习管理。

关键词:河南省,英语专业,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沈琳.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37.

[2]赵路华.英语教育实习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3) :163.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9

1 豫籍会展企业家品质

1.1 诚信至上, 信誉第一

古代豫商自古讲究“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他们恪守诚信至上, 信誉第一的理念, 不以次充好, 不偷工减料, 宁可做亏本买卖也不会砸了自己招牌。这种经营理念和会展业本身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也影响到豫籍会展企业家企业经营, 他们将“诚信”和“信誉”看作展会的生命。北京伟士佳合展览策划有限公司的陈伟这样对待客户, 一是我们要想挣他一分钱, 至少让他挣五分钱, 二是承诺过的事情, 一定要兑现, 哪怕你说错了。在他的倡导下, 2012年伟士佳合联合全国多家木结构企业成立了全国木屋木结构诚信联盟, 有利的推动了中国木屋木结构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1.2 重义轻利, 乡土情结

访谈中, 豫籍会展企业家普遍认为做展会就是做人脉, 要想生意成必须先交朋友, 朋友遍天下, 生意自然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他们特别注重“利”、“义”关系的处理, 信奉“社会大义”, 肩负家乡建设和社会责任。近年来, 河南会展经济飞速发展, 吸引了宋传强、王树民、王杰等一大批知名豫籍会展企业家到郑州设立公司, 甚至将公司总部移植郑州, 助推家乡会展业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时, 张学山带头捐款, 号召公司全部员工“捐款救助奉献爱心”, 他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团结协作, 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作为展览行业的一员, 要肩负行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企业的一员, 就必须肩负社会的责任。

1.3 大学豫商, 坚守成功

豫籍会展企业家大多平民出身, 没有经过高等教育, 没有行业经验, 但他们善于学习和努力坚守的品质成就了他们的伟业。广州华展的王志法, 刚做会展时, 为了找客户, 他几乎步行跑遍了整个广州城, 经常面对冷眼尴尬, 很多人接受不了转行了, 但他始终如一, 坚持了20年, 成就了中国最大的酒店用品展。陈伟被称为一个学者型商人, 他勤奋学习门业的专业知识, 研究木门文化, 提高中国木门的品位和档次, 并提出了中国木门行业的标准, 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重庆九天商务集团的陈九天, 1995年刚到广州时, 兜里只有150块钱, 他没钱、没技能、没经验, 但有学习的态度和坚守的信心, 靠发出的3000封信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谈到创业体会时, 他说:干事业, 就是要有一股子钻劲。努力钻下去, 钻到一个行业的最深处, 你才可以钻出富矿。否则, 如果浅尝辄止, 什么事也难办成。

1.4 资源整合, 合作共赢

成功的会展项目必须有效整合多种社会或行业资源, 发挥其在会展项目运作中的优势, 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豫籍会展企业家企业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资源整合, 在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相关企业等合作过程中, 促使其公司的发展壮大。陈伟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室内装饰协会等多个权威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从而拥有了强大的客户资源, 成就了其亚洲最大门业展;张学山与北京联合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携手成立会展学院, 共同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2011年“豫籍会展企业家联盟”成立, 联盟单位在会展领域建立长期的合作和协调机制, 为提升河南品牌会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5 关注时事, 创新发展

与传统豫商开拓精神相比, 豫籍会展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这和他们的创业环境具有一定关联。首先, 他们都有广州从业的经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广州最早和国际会展业接轨, 受粤商“敢为天下先”的影响, 塑造了他们敢做敢为、勇往直前的品质。其次, 会展业属智力型行业, 和国家政策、市场需求有很大联系, 促使他们从业过程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大胆创新。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 陈九天立刻洞悉到当地的市场潜力, 从广州到重庆, 成就了其重庆会展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张学山的石油展顺应市场发展, 紧扣行业脉搏, 持续关注行业热点, 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迄今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展。他曾表示展览企业只有创新服务和管理, 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2 豫籍会展企业家品质对高校会展教育的启示

自2005年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开设会展专业以来, 河南高校会展教育如火如荼, 截止2014年, 省内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多达16所, 每年的招生规模近千人。但由于在培养定位、教学理念、学生认知等方面存在问题, 导致高校不能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豫籍会展企业家的企业从小变大、从大变强和和他们的个体品质有很大关系, 将这些理念和品质有效融入高校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学生职业态度和优秀品格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

2.1 诚信教育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展会自身存在契约式的买卖行为, 客户支付费用, 组织者必须按照约定时间、地点兑现承诺, 至少要达到活动宣传中所承诺的要求。然而, 信息不对称极易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给企业运营和城市形象带来影响。郑州在会展业发展之初就深受其害, 时至今日, 仍未能摆脱厄运, 很多外地参展客商出于办展环境考虑, 不敢来郑州参展。因此, 会展教育必须加强诚信教育:用行业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诚信在展会运营中的重要价值, 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的个体品质和职业道德;用考试作弊、助学贷款等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 校园内营造诚信做人、做学问的氛围;将诚信教育渗透在每门专业课程中, 教师也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塑造诚信风气。

2.2 坚守教育

豫籍会展企业家大多具有河南人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特点, 正是这种坚韧和坚守成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品格, 存在急功近利, 好高骛远的心理, 想一毕业就赚大钱, 这在会展业中是不现实的。豫籍会展企业家普遍认同一句话:留下来的就是精英, 可见坚守的重要意义。高校会展人才培养, 坚守教育必须贯穿始终。首先, 学生入学之初就要塑造其良好的心态, 用豫籍会展企业家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明确会展行业坚守的价值所在;其次, 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拒绝等行为对成功的重要性, 每一次失败和拒绝都意味着向成功近了一步, 塑造学生的职业信心;再次, 正确处理好坚守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坚守不等于因循守旧, 必须致力于开拓创新。

2.3 学习教育

当前会展业不缺人, 缺人才, 会展人才既要掌握会展相关知识、管理经验、运营策略, 又要对行业政策、成本分析有所了解, 策划、管理、营销、外遇、设计等都要精, 如此通才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高校必须教给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培养其善于学习的品质。首先是会展基础, 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次, 会展行业属于综合性行业, 学生需要对物流、广告、网络、电子商务、财会、旅游酒店等知识有所了解;再次, 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接触行业和市场实际, 自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升其学习的能力;最后, 还要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如何进行课堂理论的学习, 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升学习效率等。

2.4 合作教育

展会项目运作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特长, 确保项目成功。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合作精神, 因此, 高校会展教育合作教育尤为重要。首先, 通过各种项目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资源整合、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其次, 课堂是加强合作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也要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再次,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会展项目运作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发挥合作机制, 项目方可成功;最后, 通过校内外活动, 特别是会展专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指导, 培养其团队精神。例如, 教师指导下举办校园模拟展会, 引入公司模式, 组建活动机构, 学生自行加强合作和协调, 从而亲身体验到会展行业合作的重要性。

2.5 创新教育

创新是豫籍会展企业家成功的关键, 高校会展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首先, 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引入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思维模式转变;其次,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训环节渗透, 授课过程中引入新闻播报、新闻分析、时事论坛等环节, 将行业发展与产业趋势、市场动态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再次, 参与多种校内外活动, 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 培养创新精神。另外, 提供机会为专业教师掌握最新行业发展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拓宽学术视野创造条件, 让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 体验真正会展行业工作流程, 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高树印.从古豫商精神看新豫商文化[J].协商论坛, 2007, (08) :17-19.

[2]韩天旭.陈九天“掘金”会展业[N].河南商报, 2006-12-06 (A12) .

[3]张学敏.当代豫商创业行为四大特征[J].躬耕 (天下豫商) , 2008, (08) :14-19.

[4]郭冬辉.传统豫商对中原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02) :10-12.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10

学会投资理财不仅是为大学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是为走出校门后的扬帆起航积聚能量。因此, 关注大学生理财状况, 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理财观的路径, 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理财主要包括两方面:消费和投资。本文将根据河南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理财的存在的问题以期得到合理化建议。

一、河南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于2010年9月在河南省内高校 (以新乡市为主)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43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1份, 回收率为88.6%。调查内容包括:生活费来源、生活费支出、投资理财现状、对理财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 生活费来源

河南省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还是家庭。92.2%的被调查同学依靠家庭提供主要生活费, 另外30%的同学通过兼职和假期工作获得收入, 14%同学也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 (注:问卷部分问题设计为多项选择)

(二) 生活费支出

每月支出300元以下的达到17%, 300-500元居多, 有52.5%, 500-700为24.4%, 700元以上的仅为8.6%。说明河南地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河南高校学生多来自农村, 整体的支出水平低。与此同时在生活费支出的计划性上, 45.5%的同学承认生活消费没有计划, 这一比例是较高的。

(三) 投资理财情况

在被调查同学中, 21.4%的有过证券投资和小本生意等的投资经历, 但是相比投资, 52.5%的同学在出现结余钱时选择存在银行;其中, 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中24.6%有过投资经历, 而其他类专业为19.7%, 经管专业略高于其他专业;从男女同学对比的角度看, 男生有过投资经历的比例为25.2%, 女生为19.3%。

运用Excel的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功能对年级和所在学院是否影响投资经历进行分析:

1、首先对两个因素分别提出如下假设:

(1) 行因素 (年级:一、二、三、四年级)

H0:μ1=μ2=μ3=μ4即年级对是否有过投资经历无显著影响;

H1:μ1、μ2、μ3、μ4不完全相等即年级对是否有过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

(2) 列因素 (学院因素:人文、经管、理工、艺术学院)

H0:μ1=μ2=μ3=μ4即学院对是否有投资经历无显著影响;

H1:μ1, μ2, μ3, μ4不全相等即学院对是否有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

取a=0.05, 计算得:

(1) 行因素:F=10.331, F0.05=9.277, F>F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即年级对是否有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

(2) 列因素:F=9.313, F0.05=9.277, F>F0.05, 所以拒绝原假设, 即学院对是否有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

2、运用Excel对性别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建立假设:

H0:μ1=μ2即性别对有无投资经历无显著影响

H1:μ1、μ2不全相等即性别对有无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

取a=0.05, 计算得:F=8.229, F0.05=19F

由以上显著性分析可知, 男女性别之差对投资的经历没有显著影响, 而学院和年级却对投资经历有显著影响。从一系列的比例数据也可以看出经管与非经管学院低年级投资比例类似, 而高年级就有了较大的差别, 经济与管理类高年级 (三、四年级) 有过投资经历的比例最高, 为24.7%。说明通过系统化的理财知识学习, 学生能够有效丰富自己的理财观念和掌握各种理财方式。

(四) 对理财和理财教育的认知

在对投资了解程度上, 71.1%的学生表示对投资知识了解少。受调查同学中70%赞同在大学期间合理投资, 多数希望通过实践来学习理财知识。综合来看, 大家投资理财知识较为匮乏, 但是有渴望获取理财知识的意愿。

二、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河南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生活缺乏规划, 在我们面访调查中, 发现很多学生出现超前消费和娱乐消费过大的现象, 而在投资方面, 明显思想意识陈旧, 形成怪异的“超前消费, 落后投资”现象。

(一) 当代大学生理财观念淡薄, 理财知识匮乏

理财观念的淡薄以及理财知识的匮乏是形成大学校园乱消费的主要原因。对于可独立支配的这部分花费, 不少学生还是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

中国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 始终把自己放在家庭“消费者”的位置, 这种传统观念使得他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由家庭提供, 通过兼职投资等途径赚取主要生活费用的情况远远不如西方国家那样普遍。不少同学认为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 根本没“财”可理 (在我们的调查中27.8%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 。实际上, 这是一种误区, 理财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 不在乎资金多少而在经营。大学生将来要面临结婚、买房、生子、子女教育、养老等现实问题, 因此, 掌握必要的理财知识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来说不亚于掌握一门专业本领。

(二) 大学生理财能力有限, 消费结构不合理, 理财规划不科学

支出没有计划, 理财行为随意性强, 在被调查者中45.5%的同学生活无计划, 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很多同学不懂得一些理财的小技巧或者说省钱的途径, 例如可以趁商场换季打折时购买生活用品, 别花冤枉钱, 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

与此同时, 消费结构不合理, 消费中精神价值缺损。大学生消费中应以基本生活费和学习费用为主, 但在我们的调查中, 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上的花费还不及通讯费用多, 很多女同学在服装化妆品上开支不菲, 而男同学则在请客娱乐上花费很多。反应了大学生生活追求新颖, 关注时尚, 消费心理不成熟, 自身意志较差, 易形成攀比, 冲动消费。当大学生们把消费当成自己的生活主题, 把物质消费品的占有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时, 必然走向消费的非理性化。

(三) 缺乏良好的学习途径, 学校教育缺失

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盈利性的考虑对学生理财意识的培养不自觉, 家庭输入的理财观念又良莠不齐, 依靠学生自学付出巨大成本收获却甚微, 相比其他理财教育途径, 学校教育具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 低年级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消费状况投资比率和其他院系相似, 但是到大三之后, 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明显优于其他院系学生, 这说明专业教育对学生消费投资观念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 没有一家河南高校真正意义上推出一道针对学生 (尤其是非经管类学生) 量身定做的理财大餐。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在理财观念的形成来源调查中, 32.5%的同学来源于父母, 39.2%的同学来源于同学朋友, 27.5%的来源于社会舆论, 23.9%来源于学校, 从中我们明显能看到同学们对理财知识的需要和学校社会理财教育的缺位。而对于同学们所希望的理财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以及接受教育的目的, 如图所示:

由此笔者建议,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 并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理财教育模式:

1、学校应当设置和开展系统的理财课程, 将培养学生财商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定期的开展一些讲座, 结合社团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普及消费和投资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合理理财, 细致分析各种理财方式的优劣, 以便学生设计个性化的理财组合。

2、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可以定期在学校举行讲座和模拟理财活动, 或者通过现代先进网络技术手段 (如在企业官网上设置专栏) , 向学生传授理财知识以及针对学生推出理财产品, 这不仅是从公司的业务利润的角度出发, 更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

3、学生的理财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大学专业理财教育之前, 父母的财富观直接导致和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理财意识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个人理财观影响其一生, 所以父母尽量要有意识的在生活点滴中教育孩子, 形成合理科学的消费和投资观念。

4、学习说到底还是个人的事, 丰富的信息充斥着, 要做个有心人, 才能成长和进步得更快。

参考文献

[1]、蒋萍等.市场调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柳颖等.河北省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3]、吴利明.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财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2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篇11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我国高职院校在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课程中的教育还存在著很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对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育事项进行创新,例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

1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1.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不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之后,不能够有效的掌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差,不能够明确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学生的学习滞后。

1.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的现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较为陈旧,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单一,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都还有待完善,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中只重视艺术设计中的短期视觉效果以及实际中的操作,忽略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理论知识的教导,没有对学生在艺术修养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培养,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严重滞后。

2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始艺术设计这一门专业课程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对其他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中的开设模式进行照搬,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在很多环节上的设置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科课程上虽然设立了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课程,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方面的设置都不合理,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2 盲目扩招,机房里的电脑配置不够好

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招生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招生的目标不明确,盲目的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扩招,学校内部机房中的电脑配置还有待升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使用电脑时,无法使用一些软件对艺术作品进行设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书籍资料非常的少,也没有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场地以及实验室,这就导致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引导学生将艺术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学生只能以图纸这一种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设计知识、设计创意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得不到一个有效的实际应用,缺乏在艺术设计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2.3 教师资源不足,教师教学观念、方式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这两个方面都优秀的教师非常的缺乏,尤其是在一些刚刚开设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一些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教师,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源也还不健全,却在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这一方面非常的急切,严重的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学习,教师没有对教学观念、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而且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中,能够给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非常的有限,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艺术设计行业中的锻炼不足。

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3.1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加强教学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中新兴的一门学科课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时代性非常的强,所以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保持自身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同步,不会出现脱节的现象。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知识上的更新速度非常的快,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不能一成不变。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要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能力的加强,应当鼓励教师参加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一些培训课程,支持教师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考研。

3.2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实质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学习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不能进行更深层、更全面的学习,所以要有效的将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扩展到课外,可以采取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外参观一些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布置课堂之外的作业以及命题写生等一系列的形式,这些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学习的全面性。

3.3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环境上的建设非常的重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专业中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打破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扩展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还能够使教师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开放式教学环境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完善学校中的一些教学设备设施,例如:提高学校内部机房中电脑的配置,安装相关的软件。

开放式教学环境是对艺术设计教育以往教学环境的一种创新,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一方面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是我国高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我国高校要充分的重视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合理的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课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不仅仅能够提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习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在艺术文化这一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9(09).

[2] 李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中国教育,2008(17).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篇12

1 研究对象

以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5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为研究对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2.1 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现状分析。

2.1.1 课时的分配

目前,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专修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于颁布的《课程方案》来设计专修学制的。《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专业限选课为270个学时, 开设两年共四个学期。而对河南省各高校体操专修课教学学时调查中发现, 多数高校体操专修实际教学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延长课时或增加教学次数的情况, 如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体操专修课时增加到700学时;商丘师范学院也接近550学时。说明在规定的270个学时内完成体操专修教学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

2.1.2 教学内容

2.1.2. 1 体操技术。

体操教学是以竞技体操技术教学为内容, 就项目而言, 以技巧、单杠、双杠和跳跃四项为主。尤其在2006年体操等级运动员二级、三级规定动作难度的降低激起了练习热潮, 使得体操专修教学变成了“二级、三级体操技术动作训练课”。健美操、形体等内容极少列入教学范围, 部分学校将其作为课前的准备活动内容。

2.1.2. 2 体操理论。

理论课作为体操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不但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操理论知识, 准确的理解技术动作,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体操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调查中发现, 受传统体操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理论内容一再压缩的现象, 较多学校仅仅在专修课结业前为应付考试而临时安排2~3节理论课程。

2.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既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也应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目前体操专修教学方法呆板, 手段单一, 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理论课采用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不加理解;技术教学学生机械被动模仿教师的示范。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4 培养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应该在加强知识、技术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其教学、训练、组织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当前的体操专修教学中将技术动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忽视了学生教学、训练和科研等能力的培养, 尽管体育院校正在加快改革步伐, 逐渐淡化竞技体育的影响, 增设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内容, 提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等。但仍没有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2.2 体操专修教学改革目标定位

2.2.1 适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

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需求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 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课程方案》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所以,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指导下, 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体育师资培养重心将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由“一专”向“多能”方向转变。

2.2.2 满足中小学体操教学实际需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 体育教育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各水平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体操动作、舞蹈、健美操或韵律操等方面的内容。单杠、双杠、跳跃等器械性体操项目受器械设施的限制, 加上这些项目难度大、危险性较高, 在中、小学开展较差。健美操、舞蹈、韵律操、轻器械体操 (尤其是跳绳、小沙袋、体操棍等轻器械) 等内容, 通过徒手或手持轻器械的操作练习, 不受年龄、性别、场地、器械的限制, 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 满足学生生理、心理需要, 在自娱中增强了练习效果, 完成教学目标, 是开展比较广泛的体操内容。

2.3 体操专修教学改革建议

2.3.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重新审视体操内容

2004年《课程纲要》已将以基本体操、技巧、跳跃、双杠、艺术体操等为主要内容的体操拓展为体操、健美操和舞蹈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竞技水平为主的体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增加健身、娱乐性质的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和大众表演性体操等教材内容的教学。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体操教师应从“大体操”概念出发重新审视和整合体操教学内容, 既要避免重复, 又要突出重点, 有效把握体操各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

2.3.2 适当增加体操专修课学时

体操项目属于“难、美”型项目, 动作内容多、难度较大;且不具备篮球、足球等项目活动广泛开展的普及基础。学校在制定专修学制时应该考虑项目差异性, 适当增加体操专修课的教学学时。可以保持专修年限, 增加专修学时, 如1980年至1997年的四套教学计划中均规定专修课开设二年, 但课时平均达到700多学时。也可以延长专修年限, 如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的运动系专修课是四年, 上海体育学院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修课目前是采用三年专修制。

2.3.3 改革传统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要体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特点, 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除了使用体操专修教材外, 还应注重多媒体等辅助性教材的应用, 如网络视频、动作挂图及幻灯片等演示教材能够对动作过程进行再现, 弥补了教师示范动作之不足, 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细节和技术关键;又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

2.3.4 体操教学目标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应从从单纯传授运动技术向知识、技术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 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自己组织这种活动, 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3]。能力不是知识传授的自然产物, 而是以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为基础, 依赖于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所以, 教学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借助实践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适当提供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了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体操专修教学必须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

参考文献

[1]戴三育,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11:62~64.

上一篇:精英时代下一篇:火电厂节能降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