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2024-06-10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精选9篇)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篇1

[原创]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原创]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怎么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以不断说改革,到了今天改革的动作不大,毕竟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可儿戏。因此笔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设立经济特区这一历史,大胆提出把河南当成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成立河南教育特区。 为什么要在河南设立教育特区而不在其他地方呢?原因有以下几条: 1.河南的教育比较落后,改革是要冒风险的,所以试验性的改革都不放在发达地区,如78年改革时,最发达的省是东三省,而不是广东等沿海省份,因此改革时没怎么考虑东三省,当然这里面因素很多。 2。河南在中国比较有代表性,如果在河南可以成功的改革,全国基本上都可以成功,反过来就不一定行,特别是北京上海试验成功的东西,在河南在内陆不一定能推广。 3。虽然是试验,我们还是有信心的,改革成功我们就可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河南教育从中央得到的实在太少,中央以教育特区的形式给河南一些优惠政策也不为过。 河南教育特区要实行的特殊措施: 一、大学教育改革 1。鼓励学生出国留学,设立大学预科制度,从一部分高考优秀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英语好的学生上大学预科,用一两年的时间让他们学好英语适应国外生活,由中国政府或者河南省政府和美国英国政府以及一些合适的大学协商,优先录用这些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没能出国,直接转入普通大学学习,不再参加高考。这样做是为了降低留学的经济成本和制度成本,让多一点的学生出国。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大量的留学生密不可分没,直到九十年代,我记得台湾的留美学生相当于大陆的70%以上,可台湾的人口可是相当于大陆的六十分之一,河南的四分之一。虽然这么做可能很多学生不会回来,回国也不回河南,但我认为值得,大部分人毕竟是热爱家乡的,如果他们在外成才了,用其他办法回报家乡也是可以的。这样也省得有些孩子上了北大清华到了二三年级又去美国上本科,浪费国家资源。到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留学是免费的或者学费极为低廉,这点不同于英美国家。河南省能否考虑鼓励一部分优秀的中学生学习德语等欧洲语言,鼓励他们高中毕业就去德国等欧洲国家留学,这对相对贫穷的河南家庭应该是很好的选择,目前这种情况主要是自发的,河南能否出台一些政策,加大宣传,鼓励他们到欧洲大陆留学。 2。鼓励外国大学在河南设立分校,毕业直接发外国文凭。浙江已经有了世界一流大学诺丁汉大学的分校,这是全国第一个,河南如果能多搞几个世界一流甚至二流大学的分校,高等教育赶超教育强省将不再是梦想。 3。选择一两所所高校,实行理工农医和商科的英语教学,这样的高校可以选在郑大或河大也可以新建一所大学,大学本科改为五年制或六年制,前两年学英语,起码达到专八水平,后三年四年用英语学专业课。这样的本科生比较胜任涉外工作,毕业之后去外国读博士硕士也比较容易。其实现在很多非英语国家都这么搞的。 4.大学课程和学位管理改革。从本科到博士的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由河南自行管理。这样河南可以请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教育改革者来河南搞各种教育试验。当然主流的应该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比如工科的一定要和工厂实际结合,学国际贸易的可以不学微积分,但一定要过英语专业八级,学英语可以不学二外把英语学好就不错了,学会计的可以不学微积分甚至不学经济学,但可以选择把英语学好,将来去外资企业做会计,学了一大堆东西,却是什么都没学好,什么也干不了。搞研究的也要看专业,研究汉语的,中国哲学的,中国历史,中国法制史的,中医的.,英语一律为选修,但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会写繁体字,文言文要学的好,搞理工农医和经济学的鼓励学好英语,但要更重视专业英语,而不是只考六级就行了,专业英语并没有认真对待。相应的硕士博士考试及学位发放由河南自主管理。 5.为了配合河南的特区建设,中央可以考虑从北京搬迁一所985院校到河南以示支持,也改变北京高校过于密集的问题。别的不愿给,中国农大给我们也行啊,中央支持河南搞农业,河南也做得很好,那中国农大给我们吧。当然给个更好的学校就更好了。 6.中央支持河南新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这所大学应该以留学生和外国教师为主,实行英语或双语教学。把这样的洋化的学校放在河南必定给河南以一种巨大的文化冲击,而这种冲击对河南应该是很有利的。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一定要和工作衔接。实行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免费,河南出一部分钱,中央出一部分钱,这样才能尽快提高中国工人的素质,因为大量的农村孩子上不起一般的职校。 小学和初中教育 支持多元化改革,主体可以不进行大的变革,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还是不错的。在地级市部分学校可以试验性的搞双语或英语教授数理化。 经费改革 以前除了教育部直属和部属以及军队高校由中央负责,其他大中小学都由地方负责,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中央应该考虑对中西部教育实行补贴。 发行教育彩票 到目前为止,中国竟然没有教育彩票,这显然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不相一致,如果有什么障碍,那么请在河南教育特区中先试验。让河南先发行教育彩票来筹集教育经费。彩票具体发行办法由河南自行制定。 申精 盼置顶 贴到网站首页 成为焦点 成为全省人民关注的大事。 补充建议1.河南高校的定位太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起码应该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立大学来办,这样河南才能有希望 2.卖一所大学给新东方,或者以优惠的条件让新东方来河南办一所大学(oldggf的构想)3.各级政府选择一些相对年轻的人(不到40岁)做政府参事.个人觉得现在的领导的顾问和政府参事年龄都太大了,提建议也难免有些保守。政府吸取民间的智慧和年轻人的智慧非常重要。4。留学预科制度的具体建议。最简单的是,在郑州大学内搞预科生。每年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确定一部分为预科生,前两年以学外语为主,可以适当选修其他科目,然后学校努力安排这些学生在大二暑假之前出国,出国的学生按退学办理,如果没有成功,那么大三起,进行正常专业学习,三年争取学完课程,五年毕业,如果在大三甚至大四办成了出国手续,那么仍然可以让他们出国,只是时间浪费的多一些。5。发行教育彩票的建议,现在就可以搞短信抽奖,不用国家批准,效果跟发行彩票一样。(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篇2

教育人类学概念最早由19世纪俄国民主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二战以及战后出现的有关人与教育的各种问题, 教育人类学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教育学与人类学的独立分支学科, 并由对教育人类学的理解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分为几大流派。

博尔诺夫所主张的教育人类学的宗旨与其他德国的教育人类学家有所不同:以弗利特纳为代表, 把教育人类学理解为“综合人类学”, 即“如何从整个人性出发来理解一系列由各种有关人的科学所揭示的不同认识。”以罗特为代表, 主张以教育学的观点探讨关于人的经验研究的成果, 认为教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心灵和精神变化的学科, 以探索人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基础, 提出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博尔诺夫所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则是“把哲学人类学问题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教育学方面”“从人类学角度出发重新说明整个教育学”。认为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教育现象的学科”。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对人的价值是什么?教育可能给人带来什么?教育的形式有哪些?这些问题在不同场合反复被提及, 从不同角度被论证。博尔诺夫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为我们理解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视界。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价值

博尔诺夫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研究人的生存、人的存在入手, 探索通过教育, 人类可以获得赖以生存的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素质。

博尔诺夫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 论证了人的可塑性。人与动物相比, 人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他指出:人的可教育性与教育的需要性, 其根源完全在于人的身体素质方面。教育首先帮助人类弥补身体上的缺陷以适应这个世界。由生存走向生活, 人是“不断求新的生物”, 尽管不完美, 但是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 不断地向更完美的状态发展, 因此, 人不仅需要接受教育, 而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通过对人与空间的关系研究, 博尔诺夫指出人与空间反映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点等方面。其中, 关于垂直方向的研究非常有意思。作者分析道:垂直方向有上下之分, 其中向上意味着光明、积极, 向下则表示坏、消极, 因此在制定教育目标过程中我们总是追求向上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人的直立行走相关。作者进一步分析, 人保持直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人一直直立在某个地方就会产生疲劳, 因此人在睡觉和休息时就会放弃这种姿势, 使自己得到调节。由此他得出两条推论:第一, 在教育人向上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反复, 反映在教育问题中则表现在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等方面。第二, 教育必须努力培养人具有坚定性以保持正直的品质。

从上述这两点推论, 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教育生活中所遭遇的困惑。不少教师经常抱怨自己的学生怎么也教不好, 有的时候明明看起来教育起了效果, 学生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好转, 可是往往保持不了多久就又倒退回去, 似乎是屡教屡不改, 让教师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而这在人类学研究视角下是自然的现象, 学生在成长中必然会经历这样直立向上而后疲劳弯曲然后再努力直立起来的过程。从这个思路出发, 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恰当, 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容忍学生犯错, 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 而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凸显。

人类学视角下的教育形式

非连续性教育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的重要观点。

传统的观念都认为教育是连续性的, 而博尔诺夫则认为这种认识并不够全面, 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 给教育带来障碍, 使教育效果深受其害。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 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 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 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是不可避免的。据此, 他得出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教育之非连续性形式。”并且认为, “揭示与不断进步的教育观念相对的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 这是存在主义哲学对教育的真正贡献。”他指出, 危机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包括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人的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危机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危机的发生带有必然性, 只要生存下去, 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来自外部或产生于内部的危机。危机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 它也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中有些问题、现象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避免的, 但更多的时候, 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预料的活动, 而且有些“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在发生之前,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问题究竟会是怎样。就像博尔诺夫所说的, 危机是不可能为人所主动控制和消灭的, 人只能因势利导地去积极战胜它, 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它有积极意义而促使它产生, 也不能因为它有危害性而不让它出现。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启发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 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品质。谈到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质问题, 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常说教育是为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这里的准备包括了很多方面, 知识的、技能的、素养的、心理的等等。今天的学校在设计培养目标的时候总是极尽可能地将我们所能想到的用来形容美好人性的词汇都罗列出。而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 问题则变得简单得多。

从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出发, 博尔诺夫提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视在教育过程中确保儿童获得安全感, 使儿童始终感受到自己在受到关心、爱护和信任。安全感是其他所有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的起点。在此基础上,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未知的世界, 一方面要学会遵守社会秩序以适应、融入未知的成人世界, 另一方面则要做好迎接未来各种未知可能的心理准备。联系他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危机与遭遇, 度过每一种危机、遭遇所要求的能力素养可能不尽相同, 但是首先人要具备坦然接受的心态与勇于挑战的勇气。因此, 培养人积极向上的态度, 对未来充满希望, 主动学习的动力, 胆量、勇气和奋斗精神是博尔诺夫所认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究竟应该给人带来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也正因如此让教育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激励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寻, 从而产生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就是这样一种探索,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教育的新视角、新方法。除了本文所引用的观点外, 博尔诺夫还在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察方法、条件、形式、过程等问题。虽然有些观点初读起来并不十分易懂, 但他对观点的论证让我们读过之后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惊叹于他的严密与逻辑。我想这本不厚的书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

期待广东成为“教育特区” 篇3

如今在各地区进行的大大小小的实验性改革,在全国各地的自由贸易区、开发区层出不穷,可以说,这些思路都来自特区模式。

创办教育特区,延续“特区精神”

广东省得此领先优势,发展了珠三角的产业,经过30年持续的改革开放发展,向全省周边辐射,已经成为内国首屈一指经济大省和纳税大户。今后30年怎么办?要延续以往30年的光荣历史,要继续“特区”模式的实验,重点在于创新。在什么领域创新?对已经具备经济改革基础的广东来说,最好在人文社会领域有所突破。创办教育特区可带来生产力、文化力和思想力的真正解放,带来长效的彻底的社会革命。

首先,从特区的特殊定义与内涵来说,作为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经济特区,深圳和汕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个结论,不光由于经济已呈稳态发展,也因为经济特区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与财政政策,不可能维持长期无止境地投入。要从接受输血逐渐形成造血能力,形成长期的可推广的经验为我所用,以此为要义设立特区才有意义。而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已经从经济建设转向人文领域,教育是重中之重。

其次,从地区竞争力来说,广东发展教育特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由于产业模式或人才原因可能导致的產能衰竭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时候,广东除了地缘关系并没有别的优势,它的发展基本上依靠邻近的港、澳、台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发展进出口业乃至较低层次的加工工业而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地缘因素已经弱化为次要因素。长三角与内地多个区域的兴起,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广东经济模式弱项凸显,发展势头稍逊,产业面临转型。长远来看,广东省需要发展更为长效与决定性的领域,才能够保住地区竞争力。教育无疑是众多领域发展的关键。

另外,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来说,广东要由原有的经济大省向科技大省与文化大省转变,仅仅依靠引进或者吸纳外来的优秀人才已经不足够,人力资源需要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需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省内近亿劳动力,需要通过就地改造,成为能够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人才。发展教育,将帮助广东省解决社会转型的关键要素,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整体转型。

开放经验为教育开放提供参照

过去三十年,经济领域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基础,使得广东设立教育特区,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优势。广东成为教育特区也有天然的地缘优势,毗邻的香港,经过十几年的自治与自主经验,发展出国际化大教育,多所高等院校超越内地多个名校,俨然名列亚洲甚至世界优质教育前列,成为内地莘莘学子向往的教育圣地,为广东省就近沟通与往来提供现成可鉴的样本。除此以外,广东省几十年经济上改革开放的经验,也为教育的开放治理提供了跨领域、跨行业的参照。

叶檀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依靠“政策面的宽松与中央公共财政的不断注入的特区时代”早就过去了。因为那些是有限的、可变的条件,而社会治理迟早要回归法治与平等,方可达至稳定与和谐。如果说特区模式在今天还有值得承继与效仿的价值的话,就在于它的自主性。当年习仲勋探讨设立特区时说,广东成立特区,“就是要中央放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地方机动权力太小,中央统得过死,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要求是在全国集中统一领导下,放手一点,搞活一点。”这点对今天确立教育特区的内涵核心尤为可贵。总的方向当然还是改革开放,教育特区的“特”字,更加集中地表现为“自主”精神,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主动承担风险,改革现行的教育治理模式,突破既有局限,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

高端人才需要高端教育

高端社会需要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出现离不开高端教育。设立教育特区,就是为人才培养需要提供大的开放性的教育环境,灵活吸纳各种教育资源,鼓励民间创造力自由发挥,探索新型的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特区的整体设计,既要顾及国家教育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如教育的法治原则、公共性公平性原则、伦理原则、人本原则,等,也要具备开放性、探索性、多样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

一,引进。中国与世界先进教育的距离,不光表现为地域特性、民族性,还直接体现为时代的差距。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包括人才,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极大财富。广东毗邻香港,两地教育资源的沟通与互享可以有极大的便利。

二,开放。教育形成制肘的其实不光是资源与模式,更多的在于管理体系与理念。教育特区可以成为办学开放的区域,引进外资办学、开放民间办学,全面引进国外最优质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无论从办学的数量、内容与层次,还是人才供给,都提供足够宽松与包容的空间。鼓励多元与多样化的办学,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使人才可以充分满足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先行。教育特区应该允许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育模式存在,应将原来过于苛刻的办学与教育标准放宽,让民间自由自主地尝试多种办学模式,一切以社会需求为依归,如研究型学校,微型大学,实现办学模式与教育内容的跨越式发展。

特区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验性,在于可以打破大一统管理体系中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局面,打破由于僵化体制衍生的种种禁忌和限制,贴近常识,遵循更大范围的教育规律,像经济的发展一样,通过特区的设立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经验,并与之接轨,最终得以与各国先进的教育模式并驾齐驱,使古老文明内外焕然一新,展现大国教育应有的领先气质与令人信服的风采。而国家计划在未来十年间开展的教育改革的种种措施,亦可望在教育特区的实践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并在实验中得到证明,摸索出可行的路径,使之得以尘埃落定,切实实施。教育特区作为教育改革范本所提供的一切经验,值得期待。

《教育让人成为人》读书体会 篇4

《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太深奥了,看起来挺费劲的。只有这题目让我还有所感悟。一看到题目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一个个在家被家人们的爱包围着,他们不懂得自己要有责任感、自己要自立、自己要乐于奉献、自己要胸怀大志…,怎样让这样一群小皇帝、小公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大写的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如何将这些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并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行素质呢?我认为,首先从“人”字的写法理解“大写的人”就是脊梁挺直、堂堂正正。然后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就大写之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教给孩子怎样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永驻爱心的人。那这种爱心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但又缺乏爱心,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等,使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新生入学时,请学生帮助照顾安慰;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和新同学一起做游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同伴。

2、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时我们老师仅仅注重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对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让孩子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和交往,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唤起其具体的情绪情感,既能体验到游戏活动的乐趣,又能得到爱的教育。在语文课中,我引用儿童文学故事对孩子进行感化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和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如《孔融让梨》、《游子吟》等课文,让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也让孩子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和抚养的艰难,工作的辛苦,教孩子要体谅并帮助父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亲人、同伴给予关爱。

3、和家长一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我们是指导,要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篇5

今天上午我和同事说,昨天影片中那个女孩哭的时候,我真是心疼极了,泪水充盈了眼眶。说真的,当着学生的面,虽然没有流泪,但确实潮湿了眼帘。

影片中的刘丹家庭并不富裕,但她懂事、学习好、有特长、还一直担任班长,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班长职务被班里的调皮大王宋小贝夺走之后,心里不能放下。面对老师的解释,她不理解,她不理解那个大多数老师眼中的坏孩子怎么能够胜任班长这个职务;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询问,她不敢说,她不愿自己一直以来建立起来的乖巧、优秀的一面在父母面前瞬间瓦解。

家,本应该是孩子爱的港湾,但刘丹的父母同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在孩子回到家之后,只会询问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甚至和老师的交往情况,把孩子的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习情况视为孩子全部的事业,唯恐有一点意外。刘丹害怕,在父母面前,她不敢说不好,这个五年级的女孩子饭桌上和本应最亲近的妈妈进行对话的时候,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关切的眼神,她小心翼翼的回答妈妈提出的任何问题,逐字逐句的斟酌、选择,唯恐哪个字用错。

其实这个别人家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直压力很大,她依照妈妈和老师的高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课堂上坐姿永远是最端正的;回答问题永远是最正确的;作业永远是一丝不苟的;作为班长,学生出现错误,永远第一个向老师汇报;她一秒都不敢懈怠,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错误。

其实这个别人家懂事的孩子,一直心里是委屈的。“三剑客”的从不值日,让她来承担,并宽慰自己说:快足球赛了,让他们好好练球吧;老师同意轮流当班长的时候,她是不理解的,并且是异常伤心的。但在班级竞选的时候,她却尊重了老师的意思,不参加竞选;老师外出学习之前,把班级纪律嘱托给宋小贝和刘丹的时候,这个善良的女孩子真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协助小贝的”。这样一个宽容、懂事、善良的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不曾有半点的发泄。

朋友凝宁曾经给我讲过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快要春节的时候,妈妈带着她和弟弟坐车去县城买衣服,先给弟弟买了一套衣服,剩下的钱不够给凝宁买那件喜欢的棉衣了。妈妈就和凝宁商量,今年不买衣服吧,要不然不够回家的路费了。凝宁懂事的答应了,被妈妈夸奖了一番,用多余的钱给她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冰糖葫芦,可是糖葫芦再甜,凝宁吃起来也味如嚼蜡,但是还要有说有笑的和妈妈一起回家。

那个春节,每当看到弟弟趾高气扬的穿着新衣服行走在她的前面,她的心里嫉妒的要发疯,但是还要热情的对待弟弟,因为她是姐姐,是妈妈眼中懂事的孩子啊。

此后连续两年,妈妈都以家庭条件不好为由没有给凝宁买衣服,可是明明家庭条件不好,为什么弟弟总是有新衣服穿,妈妈说:“弟弟小,弟弟不懂事,不买新衣服弟弟会大哭大闹,丢死人了”

从那之后,凝宁在心里与妈妈有了隔阂,不再亲密无间,因为凝宁认定了,妈妈偏爱的是弟弟,弟弟才是一家人手心里的宝,而“懂事”只不过是妈妈给自己的一个海市蜃楼,看似美轮美奂,实则一无所有。

事实上,懂事的孩子也会哭泣,因为他们与调皮孩子相比,少要了太多父母和老师应给予的温暖,只不过他们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嫉妒到辛苦的泪水;懂事的孩子更应该哭泣,因为一旦披上懂事的外衣,就要有懂事的稳重与乖巧,就会承担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该承担的事情。

不要让懂事成为孩子的负担,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懂事的孩子,更要在乎他们的需求与渴望,让本就懂事的他们度过更加无虑、快乐的童年。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篇6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16日做客新华网,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转型与转变”这一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严隽琪]因为教育涉及的方面很多,我特别想谈的是职业教育。因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必然提倡终身教育,但是如果没有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也就无从说起。所以对于职业教育首先有个定位问题,职业教育现在已经这么叫了,但我的理解是,它更确切的含义应该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它对应的就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两翼。两种人才没有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普通学校也没有优劣之分。

[主持人]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于研究型教育。

[严隽琪]我们不能让职业教育成为“失败者的选择”,应该各种教育都是成功者的选择。所以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视的。二是在体制机制上要强调校企结合,或者叫公教结合。我们老说职业教育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果校企结合,那“双师型”教师就解决了,因为让一个人成为“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整个队伍的建设必须是“双师型”的。还有就是职业教育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与产业发展同步,只有企业才能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设备,校企结合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持续更新的硬件基础。这方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是推动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的增加。

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篇7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优秀传统。在我国著名经典《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育原则,不但间接隐含了“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观点,而且直接指明了如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方式。如果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是教育的宗旨、目的,那么,“因材施教”就是教育的手段、方式。照讲,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方式,但是,所采用的方式往往决定了可以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讲法,我想是源于“心理学”的。如新弗洛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生动地指出:“人们不需要、事实上也不能够强硬地让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时机成熟,种子的内在生长潜力自然会暴露出来。”“只有人类本身才能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就像种子只有生活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温度下才会发芽、生长一样,人类的成长也需要有个适当的环境。”学生的成长更不会例外。这里讲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哲学思想,种子、人类的潜能是内因,外界环境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少一方面也不行。

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不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仅有471个字的作品,我不知读过多少次,引用过多少次,受益极深。对教育工作而言,绝不例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好烦其令,而卒以祸”这正面八个字、负面八个字就是本篇中的醒世、警世、劝世恒言。“性”就是“应具有的素质”,凡按“顺木之天”做,必然就“以致其性”,办事就成功,种树就成功,育人就成功;凡按“好烦其令”做,就必然“而卒以祸”,就失败。对教育而言,“顺木之天”,就是“因材施教”,“好烦其令”就是“自以为是”。孔子极力主张“毋意,毋必,无固,无我”,“好烦其令”恰与此背道而驰。柳宗元讲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只是,“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也”。柳宗元不但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不愧为我卓越的思想家之一。其实,在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中,这类思想很多。如《庄子·养生主》所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本质上也同上面所讲的是一脉相通的。总之,一句话,要扎扎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了不起,因为“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而且协调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此才可持续发展;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全面而且协调地按教育相关规律办事,如此才能办好学校,育好人才。

我认为对教育而言,最富有启迪的是《礼记·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讲得极为精彩、精炼、精辟,既揭示了教育“育人”的目的,又揭示了教育“育人”的方式,即深刻揭示了“性”、“道”、“教”这三者的关系,但是,这必须加以现代的诠释与系统的论述。

“性”,即人性、个人的本性,可以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基因所赋予的先天素质,也是后天发展的基础、内因。“教”,即教化,可以认为是教育。“道”,即正道、规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正道、规律。朱熹认为,道“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中庸》接着这三句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规律,既在人生活在的外在世界及其变化中,又在人的身心处处与人的一切活动中。

这三句的现代诠释可以是,先天遗传的基因所赋予的是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循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开发出其所蕴含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的潜能的,即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就是相应的规律,使人修明能“循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开发出其所蕴含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的潜能的,即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这个相应规律的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修道”而“率性”的教育。“天命”非人力之所能及,人力所能及的就是“修道”而“率性”的教育。要“率性”,必须“修道”,“修道”就是要“修文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就是“率性”;从教育宗旨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修道”,就是“修文化”,即以文化育人,是对人以文化的熏陶、教化、养成的“修道”,使“率性”得以实现;从教育方式讲,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那么,正道、规律同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的一切活动都会过去、消失,沉淀下来的就是文化。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人、人类社会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文明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此即,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创造了人、人类社会,而人、人类社会能使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活动,也就必须符合或反映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凡不符合或不反映的就必不能实现或必招致灭亡;这一切活动的沉淀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感知、体悟与反应的沉淀,就是文化。换言之,文化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感知、体悟与反应,是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历史沉淀。这规律既包括一般所谓的大自然规律,也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而使社会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社会道德伦理,还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而使个人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个人身心活动。

迄今为止,据人类所知,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类生命体活动的历史沉淀成为它的文化,永垂不朽地焕射着它的精神光辉,折射着大自然规律的万丈光芒。只有人、人类社会才能如此!人、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化。从而,也可以讲,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本质上就蕴含了“文化”。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所体验的、所认识的、所受影响的、所能赋予的等等,无不与文化有关。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人因文化的产生,从动物人变化成社会人;因文化的进步,从野蛮人发展成文明人;因文化的升华,从低级文明人提升为高级文明人;人以文“化”,固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也创造了人。正因为人以文“化”,从而人类社会就是从动物社会变化成人类社会,从野蛮社会发展成文明社会,从低级文明社会升华成高级文明社会,并向着人类理想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进。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人”化。马克思既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深刻地指出:“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亦即化人、人化。以“文”化人,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来化、来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使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使社会真正成为“人类的社会”;以“人”化物,人化,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来化、来改变与人、与社会相处的物质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使之适合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化人还是人化,这个“化”是自觉的也好,不自觉的也好,都必须符合或反映大自然规律,即合于道。科学文化是人的“立世之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源”,没有科学文化,就落后、愚昧、荒唐,不但因为不知客观世界规律而难立于世,并且必定失去社会文明发展的源头!人文文化是人的“为人之本”、人类社会的“文明之础”,没有人文文化,就野蛮、鄙视、无耻,不但因为丢失人文文化而异化成人的对立面,而且必将导致社会文明的崩溃!正因为在今天,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之时,所以,要针对时弊,顺乎潮流,涉及根本。1995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代表国家教委提出,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四者分别是素质的灵魂、主干、基础与保证;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显然,大学生的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就是中央文件所讲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里所讲的科学就是科学文化,所讲的文化就是人文文化。文化素质之所以是素质的基础、基础的素质,正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没有文化,还谈什么其他?我们特别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生价值取向、即价值理性问题,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核心就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涂又光先生明确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到了“科学·人文”阶段了。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正确地解决“修道”而“率性”的问题而进行的素质教育来打开突破口。

文化是大自然通过人的活动赐予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靠文化这个“基因”的传承,而其发展与进步则靠文化这个“基因”的创新。这个“基因”反映了,从而沟通、统一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所以,马克思论述得多么生动、多么深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从一定角度上看,“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主要靠的是人的生物基因,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主要靠的是人的文化“基因”。马克思的论述,正是我国“天人合一”、“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这一哲学思想的科学表达。教育在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生物基因靠自然的遗传而延续,靠自然的突变而演化;但是,文化这个“基因”靠人类社会环境(其中主要靠教育)来延续与传承,并且教育又是这个“基因”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前提。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不是定位于经济、政治领域,教育的定位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教育不能干“文化大革命”,也不能干“下海经商”。正如前述,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育只能通过文化教育的“育人”出人才,通过文化教育的“治学”产生的文化成果,来为社会服务。

先天基因是绝无彼此完全相同的,先天基因所体现出的后天禀赋与所蕴含的潜能也一定是相互区别的。这就是“天命之性”。“性”中确有孔子所讲的不可改变的“上智”与“下愚”,但第一这是极少极少的,第二即使是“上智”,若无必要的后天环境,也只能演成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悲剧。先天生物基因是十分重要的,后天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先天基因是内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后天因素是条件,是对先天基因将会如何起作用有着决定影响的外部条件。后天因素就是“率”的主体。“天命之性”是人出生后就有的,“率性之性”是在“天命之性”的基础上与后天因素的“率”同时作用而形成的,就是今天所讲的人的素质。后天因素既包括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更包括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在先天基因已经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后天因素就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后天因素中,只要有了必要的后天环境因素,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就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个主观因素既同先天基因有关,更同后天环境有关,而且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极为重要。许多名人都讲过相同的一句话:一个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自己;或者,一个人要能战胜外部的敌人或困难,首先要能战胜自己。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卡伦·霍妮讲得很好:“人类主要的内在力量是‘真实的自我’。虽然,人人都有自我,但是这个真正的自我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真实的自我’,这才是人类成长的根=源。”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人的大脑是可塑的。实践表明:人性还是可以改变的,即可以发挥出先天基因的最深刻的潜能,或者可能因此潜能的发挥乃至使生物基因自己得到一定的后天改变。关键的关键,在于个人自己。

后天环境因素中关键是教育,是教师。“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使学生能主观努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良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位益友,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评论,何况对于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道路的良师。没有合适的外部条件培养不出人才,教育中的教师就是最具重要影响的外部条件。当然,高徒不一定名师出,但毕竟“名师出高徒”,这已为历史充分证实。为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以文化育人“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最直接的践行者。“授业”,就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传授知识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得“解惑”,这是文化育人的关键之所在。“解惑”,就是要启迪思维,指点方法,让知识变活,活得能应用、能拓展、能创新、能超越本身,能干出合乎规律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事业。然后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道”,这是文化育人的宗旨所在。“传道”就是要明确原则、升华精神,真正学到文化,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想境界,而且夯实能正确地以“人”化物的能力基础。对文化而言,文化内涵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那么,授业、解惑、传道即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指点方法、明确原则、升华精神这五个方面也不可分割;固然这五个方面各有特色、各有重点、各有主导、各有先后、不能彼此代替,但必然会彼此渗透、相互支持、紧密结合。教师正是以鲜活的文化来育鲜活的人,而不是按死的模型与方式来制死的器。教师要起到一个教师真正能以文化育人的作用,本身就应是鲜活的文化承载者与体现者。

孔子是万世师表,表明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倾心热爱学生。爱生是第一位的师德。没有一流的爱,就没有一流的师德;没有一流的师德,就没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爱是一种真挚、深厚而强烈的责任感。热爱学生,才可能真正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慈祥体贴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引而不发”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无主观能动性,即学生有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能否成为他自己的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与最可贵的贡献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精于业务教学。如果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大计,教学为本”。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面对面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的互动与交流,这种直接的方式不是其他任何方式(包括网络方式)所能代替的。如能代替,那么学校就不必办了,一流名校就更不必办了,所有的一流名师都上网教学去好了。教师的讲台首先须是学术论台,适应当时学生情况,句句“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进一步去承道、受业、释惑。教师的讲台还应是艺术舞台,适应当时学生情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够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妙的境界,触动学生,吸引学生,兴奋学生,感动学生,鼓舞学生去迷恋、回味、思考、探索教师所讲的。一个学术论台,一个艺术舞台,指的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绝非易事,不能淡然更不能漠然置之。一节课,可以备4小时、3小时、2小时、1小时、半小时、5分钟,甚至不备;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搬已有的教学软件来个“照屏宣科”。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的事业,在教学上,在备课上,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己一清二楚,因此,教学必须精益求精。还值得进一步指出,学术的讲台,艺术的舞台,还应是一个思想道德的熔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业务教学,寓立德树人于学术传授,“画龙点睛”地、了无痕迹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其实,这就是“传道”所要求的。

第三,坚持学术探索。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等”,固然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育人,但同时其基本性质是必须开展学术探索(即做学问,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作品创造、决策咨询、社会调研等等)、治学,而且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两者均服务于社会。教师不治学,不坚持学术探索,就没有育人的学术基础,就精不了业务教学,就培养不了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础的建设,绝不是讲学校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不重要,相反,特别是在我国,这是学校关键性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毫无疑问,学校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一定要把学生与教师始终放在心坎上,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好务,绝非神气十足地高踞于师生之上。邓小平同志讲,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在服务中实现的。只有扎扎实实服务好,才有可能领导好,才有可能办好学校,才有可能建设好教师队伍,才有可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干兴邦”,学校应集中力量多办些“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与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事,让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诸方面,早日从高等教育大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

[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1997.

[4]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7]卡伦.霍妮.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M].邱宏,译.沈阳:万卷出版社,2011.

[8]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钱伯城.古文观止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李双.庄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4.

[11]王中宇.文化与野蛮[N].科学时报,2010-06-25.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 篇8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前段时间,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读完了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朱永新说教育》。读完本书,朱教授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执着行动、辛勤灌溉与无所畏惧,着实让无数人感动。这本书唤醒了我本人对教育的重新定义与理解,将我内心的教育之火点燃了,成为我人生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重新审视我目前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朱教授发起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正是我们教育人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么?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宏观教育问题,解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微观教育,未来学校的发展及 “三重境界”即有理想、有专业精神、有人文情怀,好教师的标准等;三是推荐全民阅读战略,改变,从阅读开始;四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要有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五是新教育实验方面,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新教育实验人的精神与行动,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唤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本书是朱教授新教育思想的简明概括,既有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的独特见解,又有许多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案例。事实上,朱教授坚定的理想教育理论构建一刻也没有放松停止过,正是因为他对新教育的宗旨、纲领和使命有了简单明了、权威解读,才让我们更多教育人了解新教育,走进新教育,以致实践新教育。下面谈谈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新教育实验”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一个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两个目标”:“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三大自我创新”:即“道路的自我创新,行动的自我创新,文化的自我创新”;

四、“四种精神”:“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五、“五个基本观点”:即“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三要三不要”:即科学家庭教育方法“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七、“七大理论”:即“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行动论: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货,只要坚持才有奇迹;状态论: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和谐论: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

八、“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九、“九大教育定律”:即“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

十、“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

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提出多少深刻的教育理念,而是改变我们的原有的、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是人人可以参与并乐而为之教育实验。通过阅读朱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体会最深的是“改变,从阅读开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继承和发展的力量。全民阅读,干部先行;全民读书热,干部先开卷。实际上,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不仅本身堪称读书典范,而且在许多场合提倡读书和推荐好书,为推动全民阅读注入强大动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对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他的第二生命。几年前,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总书记要求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必要,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理论基础。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曾多次说道自己在忙,每天也要拿出半个小时来读书,并推荐《沉思录》、《道德情操论》等书籍。李克强总理在某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曾提及自己的爱好也是读书。在2018年习总书记元旦贺词中也可以发现,总书记的书架上摆放了各种各类的书籍,包括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大事纵览”、“世界通史”、“老舍全集”、“论美国的民主”、“诗经”等多种著作和书籍。

为了纪念著名的作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体大会上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向他们和他们伟大著作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唤起大家对这些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的伟人的再次敬仰。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和2015年的全国两会,“全民阅读”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也对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这预示着全民阅读活动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常态化。全民阅读关乎民族未来,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环境,政府是责任主体,每个党员都应该是引领者。

我们每个人不能把读书当成是一项任务或者是一份作业,读书不是我们无奈的选择,更不是我们用来打发无聊闲暇时间的方式。读书,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获取知识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使我们明志、明史、明人生,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美的馈赠。正如朱教授所说“阅读,源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我们通过不同种类的阅读,乃至阅读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意义,我们怎么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阅读落实到行动中来,共同实现伟大民族的光荣复兴。我们要理解透新教育理念,走进新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实践新教育,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幸福的。最后节选朱教授的一首诗《走在教育的路上》作为结束语:

我是一个行者 日夜兼程,在教育的路上 遍访教育名胜,饱览世纪风光 我要把游记献给我的母亲 我要把幸福融进我的天堂 我相信,五千年的文明一定会再度辉煌

让教育过程成为传递爱的方式 篇9

一、有爱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真正成长

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是常规工作,是职业任务。当怀着不同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做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当年初入教育行业,我对教育的理解是,面对学生时不能说错话,在讲台上只要说正确的话、没有人指出我有错即可。那时醉心于一种表演式的教育姿态,讲台上的我侃侃而谈,座位上的学生是在听我上课,还是在看一个说话的人,我没有考虑;我诠释着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按照进度进行教学,来不及留心学生的反应,更不会对学生的困惑有所感受,在我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切学生都是能听得懂的,布置的一切作业学生也都是应该做的对的,但学生的反应并不如我的预想,于是我归因于物理课原本就是学生不大容易喜欢的课程,那我自然也就成了学生不大愿意看到的老师。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疑惑自己工作的意义,因为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机器,我把教学对象似乎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机器,那么做教师的意义是如此吗?显然不是,我开始探寻。不久我担任了班主任,在当班主任的那些日子里,我和学生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闲谈之间,问及学生喜欢的课程,竟然发现有些学生是很喜欢物理课的。我感到惊异,原来我将学生不大喜欢我归因于物理课难学是不全面的,并且开始思索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了。为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思想上得到专家的启迪,2000年暑假至2003年初,我自费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在2004年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这些学习的经历,促使我从心理层面考虑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始思考学生的个性特质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这种思考方法很快让我受益。近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教育的过程是生命和生命之间的相互滋养,只有将每个学生都按照独特的生命解读,内心才能真正柔和起来,用心去感知学生,才可能用心教学生,学生才能心领神会。在课堂上,我尽量使自己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也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上课不再只是一个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递情感,分享人生经历的过程。曾经有学生对我说过,“夏老师,作为学生,虽然不一定物理成绩很好,但在你的课堂上,我们同学感到各自都有收获。”

二、幼儿师范学校应该成为使幼师生成功转型为幼儿教师的场所

近几年报考幼师的学生,有部分是自愿选择上幼师的,但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机会上高中,或者惧怕上高中,才在父母的督促下报考幼师,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愿望,是以一种观望的姿态来到学校,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出于责任和对未来前途的期待到幼师学校学习的。而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系统教育的启蒙者,幼儿师范学校肩负着使幼师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完全转变的使命。那么其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教育好下一代当成神圣的天职,并且“就教师的职业意志来说,主要表现为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任劳任怨,沉着、冷静、耐心、果断、坚定等”,而这些正是幼师生初入校门时特别缺乏的,在他们就读幼师期间,需要通过所有教师的共同帮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型,当然班主任更是在其中起着主导的和重要的作用。幼师生所处的年龄段与高中学生相同,具有与高中学生某些共同的心理特点。当学生进入幼师后,父母,教师会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学会自觉地从事学习和劳动,学会独立地处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自己和集体、和别人的关系,学会像成人一样地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到幼师学习的学生,会深切体验着自己生活中各种巨大的变化。而且,在幼师生眼中,一个“理想”教师的身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他的个人品质,即理解能力、情感反应能力和对人的亲切诚挚的态度。当班主任是每个教师都会有的经历,在幼师当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之外,也要了解幼师生的心理特点。因为,能及早了解学生的个性,识别学生的优点及缺点的观察力,这对教师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新时期的学生往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之前有些常用的老办法有时并不能让工作顺利进行。因为,“班主任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必须经常思考、敢做敢为,表现首倡精神,并且勇于解决实际生活所提出来的教育学上的问题。”所以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带着研究的心态了解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随时调整教育方法,尽量促进他们最快的成长。

三、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是有爱的教师必须做好的功课

由于幼师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所以在此主要讨论一下幼师女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可以将幼师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在此简要分析她们的心理状态以及采用的教育方略。

1.热爱幼教,艺术天分比较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由于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加之能很快适应幼师的学习生活,容易在学习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所以会在较短时间建立较高的威信。比如我带的班级有个擅长钢琴的小袁同学,虽然其总体表现平平,但在班干部选举中却获得最多票数,这部分学生在幼师最初的生活是最开心快乐的。

2.学生智力水平中等,但由于在初中或更早时期,学习成绩长期不尽人意,因此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她们常常表现为上课不爱发言,甚至私下也不愿多说话;但一些学生也会有相反情况的表现,如表现为过于自尊,对善意的批评表现出敌意,故意藐视长者。因为过往的学习成绩使她们对于升学的学校无从选择,这些学生是被迫到幼师来学习的,她们进校初期的状态是茫然的,特别容易被外界不良事物吸引,如不守课堂纪律、抽烟、通宵上网、结交不良朋友、乱花钱等,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关注,并帮助她们尽快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小古同学,进校后一段时间里,她几乎参与了班级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而且她本人也是总是处于远离班集体的状态,就在班级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中,我发现她也始终只是和三位同学独自游玩。直到我听同学们说她特别喜欢唱歌,也唱得很好听时,决定推荐她担任声乐课代表,从那以后,她的生活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在期末总评中成绩排名从中下学生行列进到班级第七名,同时开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色。

3.天赋较高或初中成绩较好,但出身于多子女家庭,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就读幼师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实际困难,她们失去了上高中进大学的机会,进校初期会表现出明显的无助感,这些学生可能会成绩优异,却常常无精打采,这些学生因为父母对她们的心理支持不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表现的很温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心里有气也不说出来。比如班上的小刘同学,各方面素质比较均衡,家中的姐姐上了大学,弟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父母还是希望他上高中,而小刘中考成绩完全可以上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但父母迫于经济压力,还是给她报考了幼师,希望她能早日经济独立。小刘同学在校的成绩不错,担任班级主要干部,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还在学生会兼职,但精神状态总是不够好,容易表现出受挫感。对于这部分潜质较高的学生,作为老师,适当的关心、关注会使她们发展到最好水平,可以告诉她们经济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过上理想的生活。否则这些学生虽然不会有损于班集体,却会影响她们自身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应该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让我们所带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4.学习和行为都存在较多问题,而且也不被家长关心的学生。她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不能辨别是非,同时情感处于缺乏爱、容易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行为上常常体现出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不负责任的特征。这部分学生是令幼师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最为头疼的,工作难度比较大。最难之处在于要想使这些学生发生改变,班主任需要做大量的家长工作,而做这类家长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

首先,这些学生的家长自己没有意识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家长,他们会抱怨孩子不听话、乱花钱等;其次,作为家长,他们把教育的责任都归于学校,往往也会以各种理由不和老师见面。我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做到了时常电话提醒,并且要求父母亲双方要同样重视与孩子的密切联系,甚至有时请学生父母和孩子同时在场开家庭会议,讨论大家认为矛盾比较大的问题,尽量避免“母亲在单干,父亲靠边站”的情况出现,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幼师生的特点,我们既不能把幼师生与高中生一样看待,在文化基础课学习方面有同等要求和期待,也不能认为她们没有高中生有前途。幼师生大部分毕业后面临走向社会,进入工作状态的现实,作为幼师的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始终要注意到提高幼师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她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关注她们情感情绪的变化,指导她们注意人际交往技巧,并且在职业选择方面做适当的辅导。

可以说,在幼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三十年,我是越来越热爱自己投入的事业了。不但教学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师生愉悦的教学模式,担任班主任期间,虽然感到非常辛苦和劳累,但在付出的同时,也确实有许多收获。我的学生曾经在元旦送给我的新年贺卡上写到:“祝敬爱的、亲爱的、可爱的夏老师新年快乐!”我想,这是对我的最高评价,我一直也在努力要做学生敬爱的长者,亲爱的朋友和可爱的伙伴。

摘要:学生到学校学习,目的是在长大的同时,获得生存的技能和幸福生活的能力。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心目中对于教育对象认识的定位无疑会影响教育心态和教育模式。教师如果不能了解自己的学生,洞悉他们的需求,那么实施的教育将是无的放矢。

关键词:教师成长,幼师学生心理,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1.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40.

上一篇:《伴随着你》音乐教案下一篇:镀锌板焊接电极失效原因分析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