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精选12篇)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创造条件, 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 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 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 又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条重要规范;既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 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一种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首先, 学生“亲其师”, 必然会“信其道”。学生这种对教师的信赖, 是可以排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这种深入学生心灵的爱, 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反应。其次, 学生与他们喜爱、仰慕的教师相处, 可以形成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积极探索, 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再次, 学生与他们喜爱的教师交往会更多、更紧密。所有这些, 都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 并因对某教师喜爱而喜爱该教师所教的课, 积极主动学习。建立起和谐融洽、舒心惬意的师生关系, 可以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有利于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二.发扬民主,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活跃、新型的民主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环境条件。发扬教学民主, 就是在教学中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融合、自由宽松的氛围, 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 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 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 独占课堂, 而应充当课堂的服务者和引导者,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乐于钻研的乐园。二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尤其是对于自觉性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走进他们的生活, 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要有耐心、信心, 要加倍付出爱心, 从唤醒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改善学习状况。三是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巧妙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教育学生摒弃在讨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相互攻击、起哄等不良风气。要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虹桥”, 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 逐渐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探索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思想的教学心理环境, 使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 这对于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三.相信学生, 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往往是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 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要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 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贯彻“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 要相信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并认同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和所具有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 给学生“留些空白”。
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课不能太精细。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 要让上课留有“细枝末节”, 给学生以“咀嚼枝叶”“品尝味道”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讲课不能太满。教师的讲课, 应根据一节课难重点的多少, 容量的大小, 课的性质而不一样,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三是讲课不能太实。上课是一门艺术, 就像画画除了正确的主题外, 还要适当地留下空白, 给人们以思维和联想的广阔艺术空间。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 只是处于引导地位,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促使创新能力的启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获得真正的知识。
总之,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真谛也在于教师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在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内趋力”, 引导学生愉快求知, 大胆创造, 主动发展, 同时完成健康的人格塑造。教师要努力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 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落到实处。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篇2
教师包办作文批改的做法,剥夺了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权利,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批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终身受用的本领,通过自我批改、互相批改等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认识作文的规律,提高作文的能力。
一、“精辟细改”——劳而无功的怪圈
语文老师最苦的差事是什么?很多老师都回答说是批改作文。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改下来,就是两座大山。老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的这两座大山搬来又搬回,真不知何年何月有尽头。大多数的学校都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老师也唯恐批改不精不细而耽误了学生。可是学生对老师煞费苦心的批改却不怎么当回事,他们所关心的不过是等级和分数而已,成绩好的,高兴一阵子,不好的,叹口气,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把本子塞到抽屉里完事。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取得多少积极的功效。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的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极大地妨碍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读书人笔下,自然有通有不通,有好有不好,因为教师批改而好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从来没有人统计过。自古以来,学生作文必得由老师批改,这里面大概有一个前提设想,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的批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能全部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设想,老师总希望自己的批改能发挥点石成金的功效,于是不惜笔墨,在学生们的作文本上涂、抹、勾、划。看到学生们作文不够简洁,就毫不吝惜的把自认为拖沓冗长的地方用红杠子抹掉;觉得那个地方写得干巴没有文采,就挖空心思的进行润色,添加增补东西,以便看起来丰富一点,华美一点。老师的良苦用心真的能化腐朽为神奇,换来学生作文能力脱胎换骨的转变吗?其实不然,因为这样的设想把作文的写作和批改完全割裂开来,学生负写的责任,老师负改的责任。在学生看来,我把作文交上,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如何批改,那全是老师的事;而在教师看来,学生的作文都是些不成熟的半成品,要根据自己的标准和想法把它们修改完善,并通过所作的终结性的评判使学生明白作文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这种作文批改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思想、情意相互隔膜。学生由于没有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之中,积极性、主动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很难明白老师的用意和想法,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
二、自我批改——终身受用的本领
既然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这种传统就应该加以改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主体性教学越来越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既是写作文的主体,也是批改作文的主体。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批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训练不仅是培养一种技能,更关键的是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价值高层次的需求。学会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实现这种高层次需求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无疑对以往《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拓展,这种拓展是《语文课程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是各**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西方写作理论和教学实践,当今处于主流地位的认识和指导原则,是把写作当作一个复杂的反复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清醒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它不同于只是根据常识和现存的规则纠正文稿中的谬误,而是将修改置于写作教学的中心,是对写作过程的重新认识。目前,西方研究写作的学者们一个基本共识是:写作是一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修改不仅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且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3]P176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欧美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触目可见这样的内容:“‘把写作作为思考和表达活动过程来研究。使准备写作、打草稿、修改、编排和发表作为写作过程的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的论点,组织结构、内容’、‘听取反馈信息,认证考虑他人的建议’”等等。这些内容同我们的课程标准中的“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虽然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理念是一致的。
根据国内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理应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确立学生批改作文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参与批改的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的,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那种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草率应付,不认真写,不认真改,对老师的批改意见不作仔细思考,只是一看分数了事的不良现象,也会得到应有的遏制。
三、学会批改——培养能力的阶梯
把批改作文的任务交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备批改的能力,主体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实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一直包办作文批改,学生对此茫然无知,现在突然让学生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难免会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应付。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把教师的苦差事转变成学生的苦差事。要想使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须进行批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
1、要让学生养成批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曾指出:“务令学生养成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质?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检查修改之好习惯。”好的习惯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坚持。作文“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边,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事实上,凡是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文章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好习惯。鲁迅曾说:“我写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把它读的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用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得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其实,文章中诸如意思重复、前后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标点、文字等方面的差错,只要养成认真审核的好习惯,都是可以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的。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
作文写完之后,先作总体回顾,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达,布局是否得体适宜,材料取舍是否妥帖得当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写作,大修大改。接下来进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达技巧方面的反顾和敲定。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和能力,尽量作到遣词造句准确得当,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自然和谐,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能够进行删、改、调、换等修改。必要的时候,还要学生舍得“割爱”,也就是把自己喜爱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却多余的或者不准确的材料、句子、词语毫不吝惜的删除掉。学生如果能够把这些方法熟练的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上交给老师的就不会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要拓宽作文批改的路子,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参与作文批改的实践活动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书面批改、当面批改,学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组批改、师生共改等形式。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论文,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个体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在相互沟通、交流互动中品尝其中的甘甜,调动其作文、改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行为的全面提高。
在发挥作文批改的整体功能上,优秀的语文教师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级教师魏书生早在1979年3月就开始尝试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他的作法是逐步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十个方面写出具体的评语: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的错误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洁、流畅、深刻。作文批改都在语文课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这种形式的批改,实际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情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人人有任务,各个担责任,相互之间交流心得,沟通见解,分享感受。既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也可以把别人的缺点错误引以为借鉴。学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随着鉴别和评价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经过多次的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的记住了些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们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篇3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新信息与日俱增,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日趋多样,教师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可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应定位为: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发挥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鼓舞者和学生的伙伴合作者。如果课堂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缺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授课艺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好就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假期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要具备以下条件:一、必须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必须是学生主体能充分发挥的课堂;二、应该是一个活动型占优势的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三、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基础知识学得为辅的课堂;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学得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身积极探究所得。因此,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要重用;五、构建广泛交互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平台,以便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我在假期代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但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为一堂课做好一个开始。
二、选择性精讲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课文教学见什么讲什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在处理比较简单的课文时不再通讲全文,而是采取让同学提问的方式,让其他同学讨论并解答,学生们就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和乐趣。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技巧完成自己终身学习的目标。
三、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讲解要精辟透彻,画龙点睛,要抓住实质,依靠大纲,钻研教材,落实每篇课文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授新知识时经常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多练是指在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大量有实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中还应做到:(1)内容适当集中;(2)内容逐步加深;(3)单项练习与综合性练习并举;(4)注意全班同学反映;(5)为学生当堂解决问题。
四、通过竞赛复习检查所学内容
这种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并能及时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听课兴趣
学生们运用英语大多在课堂上,因此时刻注意保持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满足学生学用英语的愿望,不要因为一些不利因素而影响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处理课堂上的问题时要尽量淡化。
六、尽可能提供说英语的环境
中国学生学英语缺少语境,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说英语。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可设计出一些问题或者“True or false”让学生回答,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七、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课内外要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及时为后进生补缺。
总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模式建立了一种了解、尊重、严格、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通过学生的提问、思考、自由讨论等使学生们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这种模式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善了以往学生在升学“紧箍咒”下按老师意愿行事的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篇4
一、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 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有获取知识的动力,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利用游戏, 激发兴趣。在体育课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衔接。如何让游戏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实现学习目标, 是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设定疑难, 激发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快速跑起跑动作, 先讲解起跑动作要领然后设疑:谁还能想出不同的起跑动作?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活了, 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起跑动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既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新的动作技能, 同时也较好地锻炼了身体。
成功体验, 发展兴趣。成功是最能激励、鼓舞人的。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全体学生能够共同学习, 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但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身体素质的各不相同,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别, 因此,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侧重点,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能有所提升,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二、结合练习设计,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练习是使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堂练习的设计, 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 发展学生思维, 促进智能转化, 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体育练习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方法, 积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练习,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思维参与, 达到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练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自然也就掌握了一定的学习、锻炼的方法, 心中积累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 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行处理以后的学习。这样,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学习活动中,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完全由教师安排学习的效果要好, 教师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 也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状态, 更有利于结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及时调整教学, 真正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 从而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因材施教
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别的, 他们的爱好和兴趣程度也不一样,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努力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创设学生参与的气氛, 这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学生的运动水平是不一样的, 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应合理安排一些弹性项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选择, 有利于发挥参与效果。在布置练习任务时, 教师不可搞“一刀切”, 一般可以选择比较灵活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用心去练、去学, 避免训练的随意性。
四、科学、正确的评价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篇5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个基本精神的实质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实施素质教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既有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下面就这两方面谈些粗浅的认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具备四种主要特征:第一,促进性。是指教师要创设最佳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由现有发展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第二,启发性。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根本标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第三,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情感,是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施教过程,情感性往往表现为教学艺术性。凡是触及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感受,并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称之为教学艺术。没有艺术的施教,是干枯的说教,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情感性则是教学艺术的核心特征。第四,反馈性。是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回路以及教与学的多向反馈回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反馈性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素质基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要接纳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和非理性的诸如价值观念、态度倾向、情感信息、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方面的信息,但是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由前面所谈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和他们的四个基本特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有两个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二是学生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一)教师如何促进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形成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指导人们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非理性、非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破除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培养受教育者 的全面素质的新观念。具体地说,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缺乏受挫体验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3、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的组合方式。正因为它是围绕着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特殊问题而组织起来的,所以一种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情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化并不意味着将几种单个模式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5、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重要的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更好地为常规教学服务,促进常规教学发生改良。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信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6、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所以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二)学生如何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体 篇6
《老王》这篇课文并不难,但要出彩并不容易。通过反复阅读,查阅参考资料,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梳理内容、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平民情怀。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接下来就是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和我校倡导的“智慧课堂”相契合,还要体现出强化班的创新教学特点,要做到这些,还真有点挑战性。
二、问题的解决
对应教学目标,我把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变换视角说老王。在课前我要求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课文是作者杨绛从自己的视角描述老王的,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另选视角介绍老王,视角在课文中寻找,描述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工。
第二个环节:洗炼语言仿情味。杨绛先生的语言清新蕴藉,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着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我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深刻体味,课文中有几个地方作者一笔带过,我要求学生模仿杨先生的笔调,发挥想象,把这些地方加以丰富和发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
第三个环节:关注底层显光芒。本专题是“底层的光芒”,老王是上世纪70年代底层的一员,在他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我要求同学们也来关注一下我们身边那些底层的人物,写一写他们的光芒。
我要求所有的同学根据要求,自选角度,形成文字,可长可短,届时在课堂上交流、碰撞、探讨。
这节课上的是《老王》,但又不止于《老王》,我把它上成了《老王(们)的那些事》。我说,“杨绛先生以其冷静的笔触、悲悯的情怀塑造了一个底层形象——老王”,随后在投影上投出“老王”两个字。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一下这些底层的善良的人们,把我们的同情和尊敬奉献给他们”。
1. 变换视角说老王
我在投影上呈现了几个从课文中筛选出来的的视角,有老李、老钱、小钱、哥哥、侄儿……我特地在后面加了省略号,我希望除了这些视角,在学生中间再出现一些让人始料不及却又拍案叫绝的视角,结果让人振奋。
第一个上台交流的同学从老李的角度来描述老王,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一天傍晚老李拉车回来,看见一个人颤颤巍巍地进了一间坍圮了多年的杂屋,便进去看看,大声说,这屋子不能住人啦。只见从一堆杂物中探出一个脑袋:“哦,没事,我没地方去了,就在这呆着吧。对了,我叫老王。”
——耿玥
这段文字描述了老王无处栖身的凄惶,尤其“只见从一堆杂物中探出一个脑袋”中的那个“探”字,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孤苦无依,深处困境的窘迫。
第二位上台交流的同学的视角比较雷人,你能猜得到吗?
我们自从生下来,就一个接一个地被藏在密不透风的布袋子里。一天布袋子打开了,一双粗糙的手摸索着伸进来,抖抖索索的将我拿住,举到他的面前,如果我有嘴,我一定会惊叫起来,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干瘦的脸上布满皱纹,一只眼是瞎的,另一只眼目光呆滞,无比空洞,脏兮兮的身上披块满是补丁的布,弓着背努力打量着我,似乎他再往下弯一点,整个躯体就会散架。
——刘楚乔
原来她是从老王积攒的鸡蛋入手,运用拟人的手法,直面老王的外貌,通过鸡蛋的极度震惊表现老王的潦倒老病,别具匠心。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赵俊程同学写的一篇短文,他以老王每天蹬的破三轮车为视角,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吱嘎、吱嘎”,雨后幽深的小巷传来突兀的声响,那是一辆破旧的三轮,似乎在诉说主人的不幸。
我是一辆三轮车,经过无数风雨,当我到了老王手上时,属于我的光芒已经不再,我浑身上下爬满了铁锈,跑起来总会发出刺耳的声音。有时我自己都觉得废品站才是我现在该呆的地方。
但老王并未嫌弃我,我仍记得他刚得到我时激动的神情,他苍老的脸露出笑容,嘴里哆嗦地念叨着:“有车了,有车了……”
老王孤身一人,每天四处奔波卖苦力生活。因为老实,他的生意没有其他那些车夫好,他蹲在车旁,空洞的独眼呆呆地望着其他车夫三三两两地从他面前经过,那失望的眼神我都看在眼里。
老王的顾客不多,一天也挣不到多少钱,生活很贫苦。直到他遇到一对夫妇,夫妇都是文化人,他们很善良,看到老王的处境非常同情他,经常照顾他的生意,还介绍熟人给他,老王的生活稍微好了一些。
有一次老王给这对夫妇送冰,为了使冰不致融化,老王低着头拼命地蹬车,可我依然能感觉那些冰,那些冰冷的东西在慢慢地融化。我看到老王后背上的老蓝布衫湿了好大一块,紧紧地贴在背上,这样的情景我看得多了。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我能陪着我的主人走下去,直到我走不动了或者散了架。但事与愿违,老王倒下了,倒在病魔的毒爪下。我没有生病的体会,我只知道从那以后,老王很长时间没来看我,那对夫妇来过好几次,我就在屋外等着,焦急地等着老王好起来。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房门打开了,老王缓缓地走出来,他满脸病容,苍老了很多,眼睛更空洞了,不知怎地我想哭,一堆烂铁会哭吗?
老王将一袋鸡蛋和香油放在我身上,缓缓地向那对夫妇家蹬去。
“他们对我真好,给了我很多照顾,我也没什么东西送给他们,唉……”老王像是向我倾诉,又似自言自语。
“吱嘎、吱嘎”,破三轮的声音渐渐消逝在小巷里。
——赵俊程
文章以与老王相依为命的破三轮车为视角,通过三轮车的所见所闻所想历叙老王的悲欢沉浮,让人潸然泪下。以破三轮车“吱嘎、吱嘎”的骤然响起开始,以三轮车“吱嘎、吱嘎”的杳然消逝结束,首尾相应,意味深长。一辆车消逝了,一个人消逝了,一个时代也消逝了。
2. 洗炼语言仿情味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 篇7
一、营造平等氛围, 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片段1:
将以下分数化成小数:
1.师生合作计算结果。
2.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师:我也发现了这一结果, 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
生:为什么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不可以呢?
生: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呢?
4.师:我也有这样一个疑问, 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想大概和分母、分子有关?
生:可以先把两种分数分开比较一下。
生: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哪个因素有关?
…………
我们常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缠着老师问这问那, 但随着年级的增加, 问题却越来越少, 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几乎没有问题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的, 而不是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对于高高在上的教师心存敬畏, 又怎么敢提问题呢?在本教学活动中, 老师处在和学生平等地位和学生共同计算, 让学生感觉老师和他们共同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 发现结论。学生没有老师在灌输知识的感觉, 对自己的发现有成就感, 学习兴趣大增, 进而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大家研究讨论。这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引导学生应该从什么角度进行研究,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由于有了师生共同研究的氛围, 学生大胆提出了探索的方向。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学权威的口吻提问学生观察分数的分母特点, 学生也能学会知识, 但没有自己的思考, 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也就不会提出问题, 学生学会的仅仅是知识, 而学习能力却不能得到提高。
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学习者, 只要老师放下教学权威的架子, 营造平等的民主的学习氛围, 和学生平等地进入探索学习活动, 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下就敢于提问, 就会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二、创造适当的条件, 让学生想提问
教学片段2:
1.出示圆形胶带纸
师:胶带纸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你能量出周长吗?
生:剥下胶带纸的一圈, 用直尺量出长度。
2.出示一个圆形车轮
师:量出车轮的周长。
生:拿出一根绳绕一圈, 然后量出绳长。将车轮滚动一圈量出周长。
3.出示一个带有圆心的圆形纸片
师:你会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操作有难度。
4.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纸片太软了, 操作起来有困难。
生:老是这样量周长太麻烦了。
生:有时周长不好量, 我们该怎样计算周长。
生:要是量直的线段就好了。
5.师:你观察前面我们量好圆周长, 你有什么想法?
生:好像圆越大, 周长越长。
6.师:圆越大指的是什么越大?
生:半 (直) 径。
7.师:现在关于周长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直径大的圆周长就长。
生:直径和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学生的提问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教师在理清知识内在关联、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 应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确有学习的需求, 有问题想问。在本教学环节中老师首先出示实物,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积累对圆周长性的认识, 同时多个操作定会让学生感觉到麻烦, 有认识圆周率的需求。到了测量圆纸片周长时, 操作上产生了难度, 从而为学生提出“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一问题, 这时学生提问自然产生。如果老师没有事先设计, 直接让学生动手测量周长和直径, 然后让学生算出比值这一教学方法也可使学生学会“圆周率”这一概念, 但这样做学生没有学习“圆周率”这一概念的心理需求, 也就不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产生意味着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教师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产生问题。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提问就会自然而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他们感最兴趣的问题, 学习起来当然会比教师提问后的学习效率高, 同时也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理性引导, 让学生会提问
教学片段3:找出下面的哪些数有约数3?
6、23、39、21、42、45、13、123、213、321、756、54
1.师: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算一算。
生:不用找, 末尾是3、6、9的数就有约数3。
生: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
2.师:究竟谁的说法“正确”, 说说你的看法。
生:你怎么知道这这种说法不正确?
生:比如23没有约数3, 而54却有约数3。
3.师:他是通过举例发现了末尾是3、6、9的数不一定有约数3, 仔细观察一下有约数3的数字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看到123、213、321这三个数都有约数3?
4.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我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
课堂提问反映学生思维, 会提问意味着学生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提问、会提问。本教学片断着重通过知识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提问。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 学生根据经验提出有约数3的数的特征。很显然这一结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老师不急着判断, 而是提问:“你是怎们看的?”引发学生思考, 产生对结论的质疑。这时提出结论的学生很显然并没有服输, 学生提出:“你怎么知道我说的是错的?”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举例证明了结论。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观察, 通过比较, 提出“123、321、231”这几个数为什么都有约数3。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换了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比较提出了各个数位的和和有没有约数3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学的问题具有了连贯性和逻辑性, 从提出发现到验证结论, 再到观察比较提出正确的研究方向, 学生提问始终围绕所学知识展开, 有价值问题将学生带入了有效的探究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篇8
一、端正教育思想, 优化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能力发展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 究其目的, 都是为了学生。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虽然对学生有提问、练习等互动环节, 但重点在讲, 学生是一种被动听的状态;观摩教学中, 虽然设计的有互动, 但讲课的教师强调讲得精细, 听课的教师更看重的主讲教师的讲授的如何, 双方把学生给忘了。提倡教学信息化的今天, 无论是传统的授导型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究型教学, 都把学生推到了课堂的最前沿, 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主持人”, 一步一步引导着学生展开学习。教师的观念要先变,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参与进来, 我在《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类似的知识点, 让学生讲
用过Office组件的用户都知道, 《中文Excel2002实用教程》中有些知识与《中文W o r d 2 0 0 2实用教程》是类似的, 《中文Word2002实用教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上一学期开过, 比如E x c e l的编辑操作, 无非还是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难度, 如果按传统教学, 教学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提前预习, 上课前学生的大脑中对本节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同时也有了一些疑问, 上课时, 我让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讲, 我在下面观察, 根据学生的操作和讲解及时引导, 补充。对于讲课的学生, 我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操作表达出来, 这时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对于听课的同学, 也很带劲, 因为老师平时操作一般不会有失误, 但是学生就不一样了, 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熟练度不够, 再加上紧张, 难免会有误操作, 听的学生看得可认真了, 一个个争着发表意见, 指点如何改正。学生演示时出现问题, 不怕, 因为错误具有代表性, 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出错时, 我就及时说:“这个问题其他同学上去, 也可能会出现,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它吧!”同学生各抒己见, 我提倡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多种多样,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最后我再理清整个操作思路, 同学们听得更认真了。从学生的“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往往更利于学生的学,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
2. 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Excel2002的排序功能很实用, 但是讲起来知识点不多, 课堂剩余空间大, 以往的教学中, 剩余时间给出例子, 让学生轮流上去练。现在演示教学完成后, 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各组代表提出生活中用到排序功能的情况, 并且给出原始数据表, 自己随机挑其他组同学上台解决。同学们都开始思考, 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总成绩单排名次, 月生活费的高低排名, 全年每个月电话费的排名, 50米短跑成绩的排名……提问题的学生精心设计, 解决问题的学习专心操作, 学生们一心扑在了任务上, 对于独立完成好的小组,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于遇到操作问题的小组, 其他学生积极献策, 通过实例练习不仅让学生熟练了排序的操作步骤, 同时也实现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课堂上消化了所学的知识, 另外又鼓励和引导了学生发问、解疑、对不同思路的质疑,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新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动手动脑, 能使学习者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倾向于体验学习, 让学生融入整个学习过程。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 对学习报一种主动的姿态呢?
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对于Excel200的数据管理功能, 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进行教学设计。我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准备好生活实例, 讲课时所用例子我会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 比如学生们提出的三好学生的成绩评定标准, 就是从成绩单中筛选出各门课成绩都在85分以上的同学, 给出原始数据后, 我并不急于讲解步骤, 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动, 我问:现在如何你是班主任, 从成绩方面要选出三好学生, 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马上进入状态:我把成绩单摆在面前, 从第一个学生的成绩开始看, 看他每门课是否都在85分以上, 是的话, 拿笔画上;再看第二个……直到最后一个学生, 画出记号的就是三好学生。我告诉同学们, 这就是筛选的步骤:你把每个学生的成绩都看了, 整个成绩单就是数据筛选的范围;看每门课是否在85分以上, 这就是筛选的条件, 画出的记号就是要实现的结果, 筛选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与同学们一起把思路转成步骤, 讲解操作方法, 学生们听得高兴, 问题是他们给出的, 方法是他们想出的, 参与是快乐, 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2. 教是为了学, 学习的是方法
教师讲课, 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受用, 能引导学生自己动脑, 自己得到理解, 这是好的教法。很多技校的教师提到:现在的学生太懒惰, 老师指一点做一点, 点到哪儿停到哪儿, 问题稍微一变就不会了。是教师讲得太具体了, 还是学生不会融会贯通?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讲时都是针对实例进行的, 学生学时局限性太大, 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方法。我在讲解Excel2002的分类汇总时, 不针对一个例子进行, 同时展开两个实例, 操作归纳到一般情况, 并且随时让学生说思路, 学生知道只会具体的一个操作步骤, 照搬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学时比较认真, 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要会学, 学方法更重要, 方法一旦掌握, 问题怎么变, 都能迎刃而解。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篇9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再是教师挥汗如雨不停地讲说,学生不再只是坐在下面,默默地记着笔记。课后,不再是大量的习题,大量的作业。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课堂上,学生作为主体,应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走进课文,走进课堂,如此45分钟不再枯燥无味,课堂也会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课后留有少量的,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并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 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 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 课文虽然感情真挚, 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 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 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 讲讲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触“境”生情, 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 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 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创设的情境, 不仅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进行点拨
语文学科是一门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的学科,很多课文内容能一起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文本的学习,研讨法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对问题精心筛选,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题目,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老师可以从旁点拨,并适当地进行总结。
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讲析为例,学生课前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并结合学习资料,了解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我主要筛选了几点:1.作者“我”为什么“内心颇不宁静”?2.为什么作者能够把荷塘月色写得如此的美好,尤其是文中的第5、6小节?3.作者写的是荷塘月色,怎么又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课文写作背景,相互讨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老师再结合本文的两条线索适当地进行点拨,让学生很深刻地理解作者和本文的内容。
三、布置适合学生学情的作业,认真批改并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适当的、贴近学生学情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些要求教师不仅熟悉课文,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储备水平,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都与作业的布置密切相关。在作业的设计上既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连续、拓展和发散,同时也要注重到课堂知识在作业中的体现及深化。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我们是全批全改的。在批改作业时不仅要向学生指明错误所在,而且还要说明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我们除了采用学生熟悉的符号,例如“?”“!”定点圈阅之外;还要在学生的作业上简明扼要地写上批语,写批语时既要有批评还要有鼓励,既要有质疑还要有启发和诱导,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不仅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后还需要即时反思教学,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
让学生主体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宰 篇10
一、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参与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 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 能调动一切因素, 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 (1) 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例如, 教学梯形面积, 探究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来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究, 动脑思考。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多数学生参与抽象、概括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集体交流时, 发言几十人次, 都展示了自己的学习结果,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参与表现机会。 (2) 给暂时后进的孩子表现机会。“后进生”学习能力弱, 接受知识的速度慢, 可能他们曾经试着思考过老师提出的问题, 可屡次的回答错误渐渐磨灭了他们的热情, 他们没有了参与学习的勇气。当“后进生”给出一个你并不满意的答案时, 我们能否以理解的态度多说一句“你的勇气可嘉!”多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这简单的几句, 这多花的一、两分钟, 能够抓紧最佳的时机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评价, 能保护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 跨进活跃生的行列。
二、让每一个孩子学得有“趣味”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 在教学“位置与顺序———前后”的时候, 教师根据当时正好是校运动会刚结束不久,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校运动会刚刚结束, 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运动员比赛的情况?”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教师用电脑操作运动会比赛的情况, 学生们一下子被好看的动画吸引住了, 顺利地回答出:“小鹿在最前面, 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和小蜗牛;小松鼠跑在第二, 小兔跑在第三”等有关前后知识的问题。在学生高喊“加油”的气氛中, 其探索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用妙趣横生的游戏,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 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 上课伊始, 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游戏。“现在, 请同学们拿着手中纸条, 根据手中纸条上的座位号重新找位置。”学生们欢快地忙碌起来, 搜索自己的座位。老师微笑着, 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们进行活动。“一分钟、二分钟……”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窝, 各就各位了, 稚嫩的双眼好奇地望着老师:老师今天真有趣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每一个孩子
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只有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多角度的思考, 多层次的推理, 多策略的探索。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过程, 常常就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没有了思考的习惯, 更没有了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时, 有些学生看到事物就可以直观感知到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得出了结论。简单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空间, 导致部分学生计算表面积存在问题, 甚至在练习时也不能灵活处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如果让学生拆开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 小组验证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由学生自己得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每个学生经历这个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 不仅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自然也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注重每个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 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丰富而多元的体验是小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司空见惯的情况: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指着实物数出1、2、3、4, 但他们往往比不出29和31的大小;在名数改写时, 学生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30公顷=0.003平方米, 20千米=0.02米, ……而教师往往将其归咎于学生的粗心。很显然, 学生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数”“公顷”“千米”的概念。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 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 篇11
我们应该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作文评改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教师授“渔”
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绝不是不加调控放任自流,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评改之前,教师应对平时水平不同的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对该次作文的整体情况有一个了解。然后,和学生一起重新审视和分析作文的材料及话题,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出作文评判标准。另外,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评改更具有针对性,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具体细则,使之掌握评分的四个等级,明白评分标准的精髓,以便在自主评改时有据可循。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学生评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改作文,四个同学分为一组,各小组交叉评改。评改中要求学生做到:
1.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赋分,每篇文章从“内容、表达、发展”三个方面打分;
2.错别字、标点错误、字数不足及书写潦草另扣分,并在相应位置做出标记;
3.评语中要写出“值得借鉴之处”、“需要改进之处“,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又可以相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鉴赏能力,进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文章;
4.打完分数、写完评语,要在旁边写上评改者的姓名,以方便教师最终的审阅;
5.各小组在评改完之后,要推选出一两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供全班交流,推选的文章可以是比较精彩、优秀的,也可以是有瑕疵、有问题的。
三、取长补短
各组推荐例文,小组发言人首先要阐明推荐的理由:好,好在哪里(可以从整体把握,也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不好,问题在哪里(大的方面可以是题意、中心方面的,小的方面可以是修辞、句式、词语等细节)。此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异议。如果引起争论,有重大的分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指导、评价。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之学会沟通和宽容,尝试协作与分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扩大了眼界和思路,对本次作文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回过头能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文章及相关评语,能更理智地发现缺点和不足。因此,要求学生每次作文后都要写一写“回头看“,找出自己的得与失,特别是在不足之处要多体会体会,参悟参悟,然后找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教师总评
让学生成为评改作文的主体,不是仅仅为了解除教师繁重的批阅任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多少,提高了多少。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再次翻阅学生作文,根据学生的赋分、评语及“回头看”这三个方面,观察和分析学生目前的鉴赏水平和进步程度,找出写作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有重点的讲评,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以后的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篇12
一、教师要主动创设需要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创设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 相反,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中心,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活动,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掌握直至灵活运用重点、难点词语和语法。要达到以上目标, 重要的是优化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 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活动。否则“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只能变成一纸空谈。要知道, 教学的过程不但是传播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进行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要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减少,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所以, 要注意师生间的平等与民主,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外, 教师在创设课堂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由浅入深, 照顾大部分的学生,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并主动地、完全地进行自主课堂活动和探究, 可以灵活地运用知识点。
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了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 就可以轻松地开展课堂活动了吗?我们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力求新颖、独特, 形式多样, 一切以学生的喜好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所以, 我们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同学, 降低课堂活动的难度。这样,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后就能掌握知识点,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的难度, 从而逐渐提高全体同学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是引导和画龙点睛。当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 方法以及思维方式有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 在学生产生错误的观点时教师要及时改正学生的观点。当学生做出了准确无误的推断和探究的时候, 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从而使学生产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推荐阅读: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08-30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06-13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08-28
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09-09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06-27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10-03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10-20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07-16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1-20
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学生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