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共12篇)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谷素姣 小学数学发表于2011年12月 13日 星期二 21:04
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辨证统一,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既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学的健康发展。看完赵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深受启发。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数,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在记录中要让人一眼看清你所表述的数。在此环节老师着重表述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学思想,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然。
其次,赵老师通过学生拨温度计,让学生把播音、出示数与温度计上的表示的温度等有效结合起来。在赵老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学生对正数、负数与0有了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负数的意义进行了有效的建构与完善。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也比较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先创设情境:“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们喜欢吃苹果吗?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吃苹果,现在,老师有几个苹果,可是,这么多的同学都喜欢吃,怎么办呢?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这样一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出6个苹果和三个小朋友,请大家看一看,从黑板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并说说怎样想的。接着,逐步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两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从而引出分数的认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
一、精心设计三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任务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精心设计好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设计: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重在学生自学的预习任务,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和差异,为课堂教学指导提供依据。2.重在设计把教材中的“学习点”以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形式让学生预先思考和学习的预习任务,以期从中暴露学生理解的过程,便于组织课堂学习。3.重在设计对知识进行整理梳理,对方法进行温故沟通,对认知进行铺垫的预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恰当设计与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任务,是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1.主题突出,能以关键的问题整合教师口头提问中的零散问题,能够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不仅局限于结果。2.设计的问题应该被完全结构化,形成具有连贯性、序列性和关联性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炼和升华,促进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建构,服务于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3.课堂任务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学情出发,设计以大问题为线索的任务组合来承载学生的学习,给学生的合作探索留足空间和时间,与预习任务相配合,形成一条“展开”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台阶。
(三)精心设计课后整理任务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常规性整理,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急速遗忘,还能让他们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扎实。课后任务整理可以围绕以下两点:1.一节课的知识整理。利用每天的作业整理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范例学习整理,回忆当天学过的知识———指导看书中的例题及笔记———说说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让学生做作业。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整理了。
2. 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的知识复习。
教给学生一些复习方法,列表法或画图法,可以画知识结构网络图、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其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结构图。最后引导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修改和完善知识体系并不定期地复习。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对于个别问题,可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解决,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补缺。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
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过生日想买蛋糕,随即课件出示两款材料、价格均一致的差不多大的圆锥体蛋糕和圆柱体蛋糕图片,选择哪款才合算呢?谁能帮助老师?学生都知道买体积大的才合算。根据已学知识,学生很快算出圆柱体蛋糕体积,却无法计算圆锥体蛋糕体积。这时部分学生提出“圆锥体体积怎么算?”“它和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能否把圆锥体转化成圆柱体,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等问题。为了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顺利进入到自主探究“圆锥体体积”的学习中。
(二)拓展探究维度
在数学教学中,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从多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 在知识的衔接点引领探究。
如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引领学生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联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引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
2. 在知识的矛盾点引领探究。
在原有知识的结构上或认知上出现了矛盾,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创造矛盾,引领学生去探究。如学习可能性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有5个白球,6个黄球,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当学生回答摸出的白球的可能性大时,教师提问“老师刚才摸了几次,摸到的都是白球,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会觉得这与“可能性”大小有矛盾,然后让学生在困惑、质疑、反思与感悟中体会只有试验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可能性大小的体现才能更加充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
3. 在知识的应用处引领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日常生活中的自行车架、篮球架、三角板、篱笆等,为什么都设计成三角形;车轮为什么都采用圆形,而不是正方形或椭圆;身份证号码为什么这么长,为什么每个人的出生年月都在里头?为什么同一地方的前六个数字都相同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引导探究;创新知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62-01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灌输知识多,培养的能力少,教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总的说来是“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为改革这种落后教法,我把“自主化学习”引进了课堂,从而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几年来,我结合学生实际,重在引导探究,培养自学能力,收到了初步效果。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在能否正确地进行课外自学和课内自学,即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由于及早接触所学内容,初步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思考新知识的有关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深入钻研,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难点,获取新知。怎样指导预习呢?关键是编写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新课,让学生根据提纲和老师的启发,自己动脑筋思考,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答方法。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我出示这样的自学提纲:①已知什么?求什么?②根据分率句,请找出谁是单位“1”?谁是比较量?怎样表示?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④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⑤算术方法怎样列?学生根据这些提纲来预习,很快学生就能顺利领悟其中的解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先预习,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启发与发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我把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积极发现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课时,首先从实例引入:“妈妈买来6个苹果,全部分给姐弟俩人,有几种不同分法?写出各种分法中姐弟分得苹果个数的比。”由于实例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各种分法,如:①姐3个、弟3个,他们的比例是1:1;②姐4个、弟2个,比例是2:1;③姐5个、弟1个,比例是5:1;④姐2个、弟4个,比例是1:2;⑤姐1个、弟5个,比例是1:5。这时,我告诉学生,像刚才姐弟所分苹果的各种分法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这样一说,大家立即表现出领悟的感觉。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从而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让学生举一些按比例分配的例子。这样,学生已从具体实例发展到抽象理解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获取新知
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他们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实际教学中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模型、实物等。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用学具亲自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在自发形成的求知欲中积极探索。
教学“圆的周长”,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并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由来,知道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公式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公式、硬背公式,接下来的练习学生可能会准确无误计算出圆的周长。但这样的教学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大胆探索新知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圆的周长?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种圆形物体来测量周长和直径,并说出测量方法。接下来学生就动手量出那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填写实验报告。填写完实验报告后组织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讨论:①什么叫圆周率?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的?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动手计算,加上教师的讲解。懂得了圆周率的由来,知道了公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计算时当然也就准确无误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拔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更好地启迪思维、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 胡良琼.对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缺失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2] 李伟彬 罗 枫.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9(05)
[3] 王 斌.培养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5(0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论文 篇4
摘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谈了一些方法。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生;主人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和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和充实。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面,我做过一些摸索和努力。
首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为一个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亲切友善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经常告诉学生们,这个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标准的、唯一的;我也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我会这样告诉他们,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还会很自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在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课,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师生之间有着相互的尊重与理解,有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我觉得自己也得到了发展,而学生专注的目光又激励着我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其次要善于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机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必然体现以人为本,多为他们着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教学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唤起求知的欲望,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我在语文教学中有如下一些方法:
1、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特别是一些小说、戏剧等。学习此类课文时,我往往采用角色变换训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守财奴》时,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情节,对葛朗台的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上公开课《雷雨》时,我也采取了此种方式。当时有同事说:“《雷雨》不大好演啊,学生演不好,公开课的效果可就要大打折扣哦。”我虽说有一些顾虑,但还是认为表演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表演中,学生会主动地去把握剧情冲突,也自然会去揣摩语言,认识人物。所以即使演得不好,但学生主动去学了,积极参与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实不仅是小说、戏剧适合角色扮演的方法。许多课文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也可以使用此方法。比如我在上《登泰山记》这篇古文时,就采用了学当导游的方式。导游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还给了他们很多创造的空间。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渐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方便。用课件上课,有声有像,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还下载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欣赏,比如小说《陈奂生上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等我都找到了相关的老电影,有的是课后放,有的是课前放,对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的每周两节的信息课,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我告诉学生李白到过黄山,还留下了一些诗歌,我把上网查阅这些诗歌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而学生也非常乐于通过这种方法去了解、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丰富和快乐。
3、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其实也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现在,我经常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比如作文教学,在适宜的时候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比如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我采取了分组轮流出卷、阅卷、评卷的做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我发现每一次的卷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对题型、题目的难易度等方面也把握得越来越好。学生成了能掌握自己学习进程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加强。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我总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我总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努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让他们找到快乐和自信。比如我现在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并不是很好,但我却很高兴地看到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所投入的热情和专注。而其中一些被其他教师认为根本就不学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却有着不错的表现。像陈同学,许多教师提到她都头疼,但她在语文课上却是能积极、主动去学的。她在《守财奴》一课的表演被同学们评为“最佳女主角”,在不久前开展的辩论赛中又被评为“最佳辩手”。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又更激励着她,让她找到了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快乐。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进思维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受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寻找幸运花瓣儿》一课时,我在课前在网站上搜集到了很多很美的丁香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激趣导入法,告诉学生们老师找到的是三瓣的丁香花,但是有位小朋友却找到了一朵四瓣丁香花,如果有谁找到了四瓣的丁香花谁就会拥有幸福,你们想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四瓣丁香吗?这样学生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领学生,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入文本,变阅读课文为感悟生活。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找出关键语句后划出来。在反馈时,要求同学们用心去想象、感受这一片优美的大草原和野牛的闲适。这样,学生就能自己进入文本,文本的景象也因为孩子们自己充分的想象而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孩子们从语文课堂中找到乐趣。
三、以情激情,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体会语义时,老师要放手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观点,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进行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从而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如在教学《翻阅大雪山》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寻找红军战士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分小组讨论。同学们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从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于是积极地参与到布置的任务中来,说困难、找关键词、体会困难。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有热情,从学校中体会到了乐趣,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文本人知识,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军战士身上可贵的品质,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注重诵读,少点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注重诵读使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读得阅读,体会就越深,感情就越容易出来,乐趣也更容易被激发。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不可以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读。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思考,多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镇巴县泾洋小学
饶朝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放心不下”,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学校让我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圆的周长》,学生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用一条长线把圆绕一周后,捏紧这两个正好连接的端点,剪去多余的部分,把线拉直,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组2:我们组是这样测量的:把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首先在圆上取一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然后把圆沿直尺滚动,直到这一点又对准了直尺另一刻度线,这时候圆正好滚动了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组3: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它绕赤道一周的长,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7
一、自主探究,寻求新知
探究性学习以“ 问题”为基础,“ 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教师可通过“ 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心需求。 因此,“ 适当”的“ 问题”的提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解概率一章时,可提出“ 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 “ 古典概型的特征 ”“ 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 ”等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专心探究。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大胆探究、 寻求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探究中允许学生出错,将出错当成不可或缺的资源,它能激励学生学会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寻求新知。
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数学虽然是一门思维逻辑性很严密的学科,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有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 教师要充分设计好质疑和交流的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参与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在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例如,在学习概率一章“ 如何随机抽取样本”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交流讨论,并与老师对话。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引导学生思考:“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 这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 现在应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用高数应该怎么解决? ”……问题的引入,会激发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探究,又会碰撞生成新的问题,这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课堂教学。
三、积极互动,自主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动他们大胆创新。 以层次不同的学生自发组织成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与他人分析和讨论。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自主互动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观摩、演示,互相取长补短。同时,通过自主互动, 大胆创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勤于思考,主动自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阶段学生课业多学时紧, 光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勤于思考,不被动学习,不拖拉任务,不放弃疑点,掌握自学要领,做学习的主人。
1.恰到好处的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尊重、信任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勤于思考的余地和信心。 同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 积极地鼓励学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进行点拨和引导。 引导紧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2.多让学生提问题
常言道:“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会提问题,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知识、规律
在教学中,除了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公式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归纳,不要把学生引入“ 迷宫”,搞“ 题海”战术,事实证明,这是应试教育中不可取的一面。 让学生把知识学活,举一反三,“ 一通百通”,不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越学越起劲儿,从不因烦琐的习题而厌烦苦恼。 例如,在讲解“ 判断直线L和圆C的位置关系”一节时,通过例子,学生可以明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判断直线L和圆C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解, 另一种方法是判断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 通过对比,学生总结出:适当地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有助于简化计算。
五、结束语
过多地监督、训斥学生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当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 懂得放手,就会发现,越是不依靠监督而学习的学生,主人翁意识越强烈,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越强,自我成长的机会越大。 一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他们就能在属于自己的“ 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唐荣辉.谈谈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2]杨光伟.高中数学活动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关键词]体验 高中物理 课改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82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应怎样正确认识物理课改,并切实有效地推进物理课改的有效进行,是高中物理教师面对的一个难题。在课改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同时,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具体而言,推动物理课改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定位自身,从转变思想做起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挖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目的,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旧的教育观念,将教学中心从“教”向“导”转换,从而有效推动新课改的进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做到转变教学思想,以新课改的思想为中心,对自身重新定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展开探究式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经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重视理论概念的灌输与讲解,甚至连实验都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效果欠佳。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从而掌握物理概念。只有通过亲自参与和体验所获得的物理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注重体验的物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与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进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教学时,教师可以用钉子固定住一个小钟摆,并让一位学生站在小钟摆面前,让小钟摆尽可能地贴近这个学生的眼睛开始摇摆。实验开始前,请学生们思考,小钟摆能否触碰到这个学生的眼睛?能,是什么原因?不能,又是什么原因?又如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材中提供了物体摩擦运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手掌为底,找一个物体置于其上做摩擦运动,从而体验摩擦力。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验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且可以获得相应的认识和体验,并从中有所总结与发现。从学生的体验入手,再从体验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与知识点,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同时又领悟了科学的精神。这正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实践,于实践中感悟科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物理所展现的是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原理,而自然界看似隐藏着巨大的奥秘,遥不可及,实际上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因此,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所认识的规律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学生的感受就会比较深,所获得的知识也将更为牢固。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加深学生的认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如学习金属的电阻率时,教师可以当场“解剖”一个自动报警器,让学生了解报警器的简单构造及其电路设计。这种通过生活用具来展示物理现象的方式,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当然,重点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有所思考与感受。又如,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当一个弹簧分成两截后,它们的弹力还一样吗?有的学生则反向思考,将两个弹簧串接在一起,那么弹簧的弹力会变化吗?又有学生会发现,弹簧的粗细、大小、长短都对其弹力有影响。这样,在围绕弹簧这一常见物品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物理知识。这对他们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科学评价,稳定课改效果
物理课改提倡在重视过程的基础上,有效总结,促进发展,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改变过去仅仅依靠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考试固然是一种评价方式,但更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标准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评价既要能促进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对学生学习中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表现优秀的时候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记录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己,并改正不足,提高教学实效。
如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笔试成绩、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考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这样既能有效督促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做好物理实验,也可以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推动课改的进行。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转变教学思想,从学生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推动课改的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郭勤学.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平衡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2]高国方.大胆实践新课标,物理课堂展新貌[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篇9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介绍了具体的预习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语文 自主学习预习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认为:“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一个学生在中学生阶段的学习只有几年,而当他们离开学校以后,不断学习以及工作的时间将是几十年。如何使中学几年的学习着眼于离校后几十年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措施就是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仔细品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会发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标准》的突出特点。《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就特别重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①,预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动天君”,“动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 ②,借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探求习惯。一篇课文,学生应该懂得而未能自行解答的,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如何弄懂。“他们经过了自己的摸索,或是略有解悟或者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和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③。另外,“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④可见,预习是听讲和讨论前的准备,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落实学生本位,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现在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预习,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情况下开讲,不仅增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而且往往费时多,效果又不好。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而且由于教师失控,学生的预习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难达到真正的训练要求,因而预习很难到位,时间长了,学生还会丧失预习的兴趣,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求能力极其不利。
对课前预习的重要,许多同学也都能认识到,在写学习计划的时候,也都能提到,但就是实际中做得不够,或者不能始终坚持。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对课外读过的东西,往往津津乐道,印象深刻,而对课本中学的东西,却茫然不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因为课本中的东西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强加给自己的,而不是自我感受,自己探求获得的。课前预习不仅仅只是明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有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学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如果能坚持预习,把预习中获得的东西和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那感受,那印象,那乐趣肯定不同凡响。
为此,教师的教学要在预习上下功夫,做文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以便于学生操作,提高预习效果,同时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预习的指导
有效的预习是有利于过程教学的。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预习,并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摸索,围绕预习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让预习落到实处。
1、课题查读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关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另外还可以借助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此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2、认读感知
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自觉主动地去扫清文字障碍。这是认读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做,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备齐《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仔细查阅课文中遇到的生字新词,并将关键字词的注音和释义注到课文中。这样,有利于作品的理解,便于记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第一步。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口齿清晰,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这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表层的、粗略的、感性的,但却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必要基础。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带有整体性,便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能从整体出发理解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致有肢解课文之弊;同时又使而后的理解分析始终伴随着具体的感性材料,可无架室分析之虞。
3、思考问题
这是预习课文的一个重头戏,要求学生边读边想,通常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什么?)2、怎样写的?(怎样?)3、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如果对三个问题都能作出正确圆满的回答,对课文阅读理解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这三个问题只是规定了思考问题的大方向,要求还比较笼统,在进入到具体文章的阅读时,还必须根据文体的特点,把它们化为一串要求明确具体的小问题,才便于操作。比如侧重于记事的记叙文为例,三个问题可以具体为:
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什么人物?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如何?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
怎样?――文章按怎样的顺序叙事?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在叙事中写人?怎样展开描写?语言运用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事?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按问题的顺序,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回答,要求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并在书页空白处简要记下思考的结果。由于三个问题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构思的意图,学生经过思考,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了。
4、引导质疑
懂得质疑才是真正懂得学习。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上看出重要问题”。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深化认识的过程。“问”反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思考和思维空间开阔的程度,问得越尖锐,越能反映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越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质量。真正有水平的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之上的。教师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勇于质疑,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1)教给质疑方法 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可以从课题上发问,从课文的内容上,语句上发问,也可以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写作特点上发问,还可以从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发问。如在预习《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个学生就问,第6自然段末尾“这时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蛙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中的“他们”指代蝉和蛙,为什么不写成“它们”?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时候,学生就问到“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为什么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维活跃。
(2)鼓励质疑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生疑,保护质疑 积极性。即使学生提出似乎幼稚的疑问,教师也要加以肯定、鼓励,消除学生怕问的心理,使学生肯把学习上的疑问向老师“曝光”。对那些不会生疑的学生,则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途径启发、点拔、引导,如课上多启发,课后多问问,作业时相机布置质疑作业等。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越是基础差的学生越有可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貌似简单,却是教师引出课文重点的契机。譬如鲁迅的小说《药》,在“谈药”一节,众多茶客中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二十多岁的青年”,有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就问:作者安排这一人物何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它是直接向文章的中心而去的,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便会认识到:这个青年同其他茶客一样不理解革命。同样愚昧落后,安排这一人物表明当时国民愚昧落后的程度之严重,不但中老年如此,连青年也如此。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提醒和肯定,学生同样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价值所在。
当代教学崇尚学生主动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或者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让学生来主动学习。抓好预习中的质疑这一环节,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这一步棋走好了,就会满盘皆活。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也会提出与学生类似的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由学生来提出,这就把由教师的思考变成了学生的思考。这种学习主体性的转移,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肯定,而且形式上也完全扭转了教师“导演”的地位,发问的主动权已经完全还给了学生。解决问题当然也完全依赖学生。教师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则发挥着点拨、引导、深化以及裁判的作用,这就把过去老师的单边活动变成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从这种学习的形式中不仅成为了主体者,而且享受到了自己思考的价值被认可的快乐,作为教师也不断地被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而又有独创性的问题所激发,所陶醉,这是过去唱独角戏难以享受到的教学乐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学生掌握了一般的预习方法,还需要历练,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⑤。这就需要恒心,要坚持不懈地“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了”⑥,学生身上才真正会有这种习惯。养成了习惯,也就培养了能力,真正是一辈子受用。
三、几点补充:
实践证明,指导学生预习,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极大的好处,但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预习尽可能地放在课内进行。学生在课堂预习,教师可以控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读阶段完成预习任务。
第二,预习要及时检查,并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对于预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评价、总结要以鼓励为主,尽可能地调动和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预习时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要求,不能等同划一,只要学生尽其所能就可以了。预习的步骤和预习的过程要因人因文而异。
第四,学生在预习时,提倡同学之间互动,可先让同学各自预习,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和预习中还没有解决和疑难问题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讨论,起到弄清疑难问题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把预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具体易行的途径。利用预习,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再创设一个平等、互动,充满生气的课堂环境,让预习过的学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同学在交流、协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叶圣陶 《论集》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篇10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低、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问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要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二要让他们成为写作的主人,倡导自由作文,三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关键字】:作文教学素材积累 倡导自由作文 张扬个性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也最头痛写作文,每当要写作文时,不要么是没素材写,要么就是千篇一律,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的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①诗中对李杜文章的评价是否正确,我们不去评价,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我很赞同。反观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一是要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二是要学生写作由模仿性向创新性转型,确立学生的作文训练的主动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才能。
一、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写起。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由此可见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少的前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有以下五个途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2、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加强记忆,让学生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让学
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记忆,一切都是空话,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记忆。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3、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踏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其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4、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让他们在联想中积累写作素材。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
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学生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钓鱼前,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钓之前要做什么?下钩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5、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
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倡导自由作文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在作文评价上,我们切从不可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要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
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倒好处的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一些优秀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作文,即使那样的风格我们并不特别喜欢,但我们也应充分给予鼓励,并给予高分。当然,我们在改作文试卷时也可能会因此遇到一些尴尬,因为这些同学的作文,换了一个教师批改就有可能得很低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可能会在考试的时候,但我认为我们至今仍然要坚持在作文训练中重视自我表现,轻视统一标准的做法。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也很有好处。
当然,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出新更是不太容易,但我们需要从平日就锻炼学生的捕捉力,洞察力,用心生活,感悟生活。善于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含英咀华,揣摩品味。不禁想起宋人张载的《咏芭蕉》:“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人养新德,旋随新叶长新知。” ②愿以此与语文老师共勉,增添新知,与时俱进,为作文教学的灿烂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1
关键词:语文;略读;教法
一、略读课文编排的意义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教材编排要么按内容为专题板块,要么按体裁为一专题板块。而且每一单元都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相结合,各占半壁江山(精读教学和略读教学是两种各有特点的阅读教学策略。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精读教学的目标一般是多维的,而略读教学的目标大多是比较集中的;精读教学的形式一般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而略读教学的形式大多是以学生的自读为主;精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一般是比较深入的,而略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粗略的,或只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笔者认为: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续,学生在精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应当通过略读课加以巩固和提高。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漪老师也主张语文教学应该把立足点由“从教出发”转换到“从学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证明,略读课文的教学无疑会有效促使这种立足点的转换。
二、行之有效的几种略读课文的教法
教无定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道:“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方法优劣的唯一标准。两位大师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笔者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努力探索,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
(一)随学随测法
有些略读课文较为简单,浅显易懂,文中的知识学生基本能独立理解掌握。这类课文可由学生自读后,老师直接以试卷的形式测试学生,也可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拟题来测试。此外,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能较好地反映自学效果,可安排学生看书解题,这样也可达到让学生把讲读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笔者在讲解《夏感》一文时就采用此法。先是安排学生进行自读,这期间将印好的自测题发下,自测题内容包括给生字正音,课题分析,思考题三种类型。重点测试的思考题,包括课后研讨与练习的全部习题。题目不难,容量适中,一课时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答疑解难法
当学生对课文的时代和写作背景很陌生,不能用他们的生活经历去体验和感受时,可采用答疑解难法,即由学生看了课文后质疑,教师在课堂上集中答疑解难。在讲解《信客》一文时,笔者就采用了此法,由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教师就此答疑。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再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最后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也很容易理解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桥之美》也可以采用此教法。诸如此类的还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等,学生结合世界历史,了解相关内容后,质疑解答,学生对雨果就有了深刻了解,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反复诵读法
有的自读课文抒情味浓,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可采用朗读法。先由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再让学生分段朗读。反复朗读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金色花》、《荷叶》、《秋天》等文章即可采用此法。
不少文言文自读课也宜采用反复诵读法,比如《山市》,作为自读课文,它有一定的难度,但难度不是在思想内容上,而是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可在文字正音之后,依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要诀,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可先由老师范读,领读,而后学生个别朗读,再后学生齐读,最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由朗读。这样一节课即可以对本文的思想内容有较深认识,而后再用一课时对重点词法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学生会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比较阅读法
对于与精读课文有相似之处的略读课文,宜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探究异同。精读的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略读课文就可按照相应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温故知新了。如《夏感》、《春》、《济南的冬天》有相似之处,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如《台阶》、《背影》同是写父爱的文章,可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学习,更能使学生全面理解课文。有些自读课文课后练习中有课外文章,也可进行比较阅读。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启发讨论法、读写结合法、文学赏析法、练习处理法也是上好略读课的好方法。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要综合考虑教师、学生、课文本身的情况,要因情况而异,采用恰当的方法。有时一篇文章可采用多种教法。
总之,语文教学要贯穿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语)”。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未来社会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
[2]孙红艳.关于略读课的阅读困惑.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2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以理解。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八年级学生显著的心理年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好问,喜欢动手进行实验。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放开手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我先是提出活动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活动,只是从旁协助学习和恰当地指导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前充分准备
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1)找出身边各种形状和用途的磁体、大头针、铁粉……可以带到课堂上来;(2)预习磁场内容,动手用自己找到的器材做实验;(3)记下预习和实验时不理解的内容、想不清楚的问题。
学生带来了条形磁体、环形磁体,磁钉,旧喇叭、旧电机中的磁体等各种各样的磁体。同时提出各种困惑他们的问题:(1)凭什么说磁体周围有磁场?(2)磁场是个什么东西?(3)怎么理解磁场是有方向的?(4)磁感线是什么?(5)地球内部真的有一块大磁体吗?(6)月球上有磁场吗?……
通过收集器材、课前预习、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同学们其实已经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对即将学习的磁场知识似懂非懂、将信将疑,对课堂充满了期待,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这样的课前预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逐个突破
我在课堂上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条形、蹄形磁铁各两个,小磁针四盒,玻璃板一块,铁粉、大头针各一盒。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和老师提供的器材,去探究磁体周围的空间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用一个磁体推着另一个磁体运动,有的用条形磁铁拉着小磁针快速旋转,有的用磁体隔着作业本带动着铁粉“跳舞”……学生一个个兴致极高,不亦乐乎。这时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它产生的作用,使是我们感知到它的存在,这种东西就是磁体周围空间的磁场,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学生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大量的实验感受到了磁场的存在。这种感受对磁场这个抽象概念的建构,远比看一个演示实验,再听老师严谨地分析、推理、总结出磁场的存在,要生动、丰富、深刻得多。
接下来引导学生在各种磁场中放入更多的小磁针,随着放入磁场的小磁针数目的增多,小磁针一个个首尾相连,呈现出一道道美丽的线条。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小磁针排列的线条来方便、形象描述磁场呢?”再请同学们讨论用这些线条来描述磁场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快同学们就发现了两个问题:1.磁场是有方向的,而这些线条是没有方向的,不能表示出磁场的方向。2.手头的磁针太少、太大,磁体周围很多地方的磁场情况无法了解。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也提出了改进意见,根据小磁针N极的指向在这些线条上标上箭头。引入磁感线概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也就是磁感线。同时,同学们也认识到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第二个问题需要找到更多、更小的小磁针。有的同学马上想起,被磁化了的铁粉就相当于小磁针。学生们很快又投入到下一个实验,把铁粉均匀地撒在磁体上面的玻璃板上,轻敲玻璃板,磁场中的铁粉排列出一条条清晰的、对称的、或疏或密、或直或曲的线条来,所有的学生都兴奋起来了。仿照这些线条,在磁体周围画出磁感线就可以很好地描述出磁场的情况。请同学们观察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找一找磁感线有哪些特点?学生们发现:(1)磁感线方向都是从北极(N)出来,回到南极(S); (2)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场越强,磁感线越密集……
三、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荐阅读: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06-26
教学论文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5则范文05-27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论文07-02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07-16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0-01
探究自主学习11-02
自主学习探究管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