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规成为习惯(共8篇)
让合规成为习惯 篇1
让合规成为习惯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合规成为习惯》
风险无小事,合规心中留。2011年是合规执行年,围绕合规执行年这个主题,我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深深地认识到:合规不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习惯,一种在工作中慢慢养成的习惯。
曾看过朗咸平一本书叫《热点背后》,他讲到新加坡的法制观念,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用严峻刑罚让你形成法制化的观念,这样才能产生自觉的行为,大家都自觉了,管理成本也就大幅度降低了”。自觉的行为成为新加坡人的习惯,所以新加坡能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我想:这是对合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银行经营时刻与风险相伴,更要有自己的规矩。银行的规章制度都是用血的教训和沉痛的代价换来的,所以在制度上不能有半点的侥幸,任何1%的疏忽都可能导致100%的损失,哪怕一次小小的违规都可能带来终生的悔恨。
我行明确提出2011年合规执行年目标:坚决杜绝重大、实质性违规问题,合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大幅提高,各项业务发展良好,支持经济增长,能力增强。在此基础上,我行行长对我们综合柜员也提出了具体要求:2011年争取要做到:零差错、零报
警、零投诉。
一张三尺柜台,一面七寸荧屏,一只黑色的笔,一组办公用章,组成了我工作时间全部的内容。形式虽然相对简单,内容也相对单调,可是在我心里,确时时刻刻把合规放在最高点。心里牢记着:万金手中过,合规心中留,要说合规话,做合规事,当合规人。有时候,面对客户的压力,在我内心深处,开展着合规与违规之间激烈的斗争和较量。此时,我心里就飘出这样一句话:条条规章血写成,人人必须严执行,让责任走进心中,把合规变为行动。
记得那一天,营业刚开始,某市法院来我这个柜台办理协助冻结存款业务,证件核查齐全之后,我在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内核查账户余额不足冻结金额时,我明确给了法院工作人员一个解释。刚开始,法院工作人员不同意,说“我在别的银行都是这样子操作的,你就这样操作就行了”。面对法院的要求,我没有同意,时刻记着:操作流程一念间,合规违规两重天。于是,我再次耐心的给法院工作人员解释,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在双方的沟通下,法院工作人员满意而归,我也坚持了规章制度合规操作。
亲爱的朋友们,合规在哪里?仅仅是一句口号挂在嘴边?还是一种想法徘徊在脑海?还是在那规章制度中一行行的文字被掩埋在深深的书卷之中?都不是,合规应该在这里,合规应在我们心中,与我们的血液一起流淌。当合规像我们吃饭、休息、睡觉一样自然去执行的时候,我想,那才是我们最高的境界。
合规是修养,合规是关爱,合是规精神,合规是保障,幸福是棵
树,合规是沃土。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让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操作环节做起。合规操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合规操作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让合规保护我们大家。
谢谢大家!
让合规成为习惯 篇2
一、让思考成为常态
无论班主任Maggie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客座教授Kathleen Lundy的戏剧特色教学,都给我强烈的震撼:教师们的课堂设计与教学实施都是以听从学生内心的声音、重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指向。
记得很清楚的是:我们在约克大学第一堂课是学习如何借助学校图书馆的庞大资源,查阅书籍,进行自我学习。教师们展示了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有Picture book、教学用具等。接着指导我们上了Ministry of Education的网站,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在的Ontario省的课程标准、教材的选用书单等。学习如何在网上查寻自己专业方向的图书,如何通过用谷歌的高级搜索获取相关的资料……教师还强调:引用各种文献都要注明出处,要关注他人的声音,更要形成自己的声音。我就像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人,不断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自我思考力提升与培养不仅在大学课程中显现,在加拿大的中小学课堂中也是贯穿始终。在Bishop Strachan School高中部11年级的课堂,教师让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方式对回家作业journal提出修改的意见。基本流程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发言顺序,接着,第一个学生拿着电脑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主题式反思发言。学生发言后就相关内容向全体学生提问,学生小组进行实时讨论,然后每个人都会发表相关意见,自由有序地给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接着教师让学生给主题发言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地深入思考,但又提示学生在给出建议时,注意语言的用辞与礼貌……课堂上思想的火花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闪现着,而坐在发言席上的学生认真记下要点,有时相互探讨交流着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加拿大教育用活生生的例子引导着我们如何尊重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在两个月的培训课堂中,老师们都一再强调:Use your own word, give your own idea. (用您自己的话,给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作业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必须通过自己查找收集大量相关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反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出自己的思想。这里是自由思想的王国,我们徜徉在智慧王国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提升着……
二、让合作成为习惯
合作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小组集体学习,使个人和小组的所有成员都从中受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教育专家率先提出,目前已经成为北美地方最常用、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构建模式。
让我对合作学习有深刻了解的是多伦多地区教育局专门从事英语培训的教研员Noel老师在literacy教学展示中进行的课堂Cooperative learning的示范教学。他从激活学生固有认知入手,运用oral communication来提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advantage(优势)和disadvange(劣势),从而操练我们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听、说技能)。同时,通过group work(小组合作)and peer work(同伴合作)达到cooperat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的协作,然后Noel又以老师的身份对学生小组合作成果进行summarize(点评与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对合作的成果再次进行分组share(分享)。在环环相扣的几个读写教学策略实施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且Noel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writing的assignment布置,通过上述教学步骤的综合运用,多维度地让学生达到听、说、读、写的literacy训练。
最为神奇的是,Noel并不是将课到此结束,而是导入如何激发学生思考性与思维能力提升的阅读训练,将上述教师手把手教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让学生自主阅读后形成自我思考的学习方式,并通过阐述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的三种阅读策略,再一次帮我们理清了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Noel还将他思考多年的教学成果与我们分享,从他的著作中让我再次对“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思考。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内形式上的合作,它更强调学习合作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形式的合作都是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有创造性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加拿大,所有概念的生成与提炼都是学生通过实践与合作讨论自己生成的,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完善概念,这与国内合作学习后由教师总结提炼相关概念的做法截然不同,正所谓“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
在加拿大的课堂中,教师们一直强调着合作学习的五要素:
1.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他们设置共同的目标, 分工合作、分头准备, 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坚信:每个成员的努力将不仅个人受益,更是团队整体优势的提升。
2.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强调个体责任体现。
合作学习中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小组内的共同学习,但强调个体职责的独立展示。个体职责的独立展示杜绝了团队中有hitch-hike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强调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3. 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
强调团队中的相互促进成长。团队中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也会促进个体在这些重要的认知活动和人际交往动力的相互学习中不断提升。这包括如何解决问题,概念的自然讨论生成,联系新知与旧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交互影响,团队成员的个性能更好地带入团队共同的目标,促进团队的沟通与成长。
4. 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ocial Skills:
关注个人与小组的沟通技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合作完成学术性学习任务,更要学习个人与团队内的沟通技巧。一个团队必须要了解如何提升领导力,如果作决策,如何建立信任型沟通,如何协调处理相关矛盾……在进行这些复杂技能培训时,教师要经常对团队间的合作技能运用给予鼓励,当学生慢慢发展起这些技能后,团队的项目运作就能高效而顺利。
5. Group Processing:
关注小组合作的操作进程。当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过程让他们进行团队如何自我学习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哪些沟通技能是成功的,哪些合作方式是有效的,小组内的进程控制由任务本身完成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两方面达成,同时还要强调关注下一阶段的项目达成情况。
让朗读成为习惯 让理解成为自然 篇3
关键词:语文课程;朗读;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再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
新课程下,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那样,我们有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进行着时装化的表演,丢失了语文的朴素,忽略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因此。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常规——“香港”一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一句话,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科学家的研究说明,80%的行为靠习惯支配。一位哲学家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人生。”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重大意义。
在全国小语会的观摩课上,有幸听了来自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的《小松鼠》一课。在分组朗读时,黄老师出示了“朗读秘笈”:①坐姿要端正;②声音要响亮;③读得有感情;④读得有自信。
这在我们的新课程实践中被认为是“老古董”,甚至认为这样有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课文读得不响亮而求全责备,甚至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反思我们的实践,在朗读习惯培养上还是缺乏一些基本训练,缺乏正确的认识。设想一下,一个连课文都读不通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很好地向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进行沟通?因此,在新课程五彩缤纷的朗读训练中,不妨也来点香港课堂所折射出来的“黄锦燕现象”,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二、技巧——自由一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是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很多学生无病呻吟,装模作样,声音和气息极不协调。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说,学习的主人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长的预备。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与其作纯技巧的指导,不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在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通过声音把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老师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时,分了三步走:①试读。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读了有什么感受?②想象峰的高,你见过高山或高楼吗?面对这么高的山,你有什么感觉?③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非做了过分的技巧指导。学生却能容易地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心中的寒颤,达到了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大胆实践,放开手脚,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背景下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的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形的阅读。
三、时间——充足一点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读是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回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遣字造句之奥妙。
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自读要求学生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通顺第一自然段,教师逐一出示生字“数”、“请”,要求学生看拼音读准字音,又出示词语“数不清”,请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再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数不清。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认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滚动式教学,使孩子们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词,真真切切地读通课文,为有感情地朗读作好情感铺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读出新意,如在教学《雪被子》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有的读出了雪花的多,有的读出了雪花的可爱,有的读出了雪花的调皮,有的读出了雪花的美丽等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拥抱语言,揣摩语言,回味语言。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秘和规律。就如普希金所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着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准确、深刻、全面、敏锐。
四、范读——灵活一点
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可谓丰富,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时,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渲染,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教师灵活的朗读,不仅成为学生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老师的范读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过海》这篇课文,在学习“过了一会儿,燕子又展翅起飞了……”这几个句子时,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里都特别感动,忍不住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教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
范读,读完后又说:“我读得肯定有不足之处,但有一点,我读时是很投入的,很动情的,你们愿意投入、动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吗?”学生便开始动情地朗读。教师真切的话语和深情的范读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起到以情激情,拨动孩子心弦的作用。学生读在其中,议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语文感受深了,自然读出情味了。
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读。教师本身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善于用自己美好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
五、评价——精彩一点
当前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公开课前,教师手臂上贴满闪闪发光的金星,课堂上不时来一句“表扬他”,然后忙着在学生脑门上贴一个“小金星”。表面看来,课堂热闹活跃,仔细一想,这样真的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暂的。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语言优势,使课堂评价语言变得更精彩。
下面是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指导朗读的一个片断。
(师自个儿认真读;生读)
师:愿意读的举手,我看到你们举起手我真高兴,不仅仅是手,而是自信和勇气。第一个,请不举手的读。
生:(不举手的那位学生)读。
师:我很喜欢听这个同学的童声。你长大了当个播音员不成问题,声音大一点,我更喜欢。
(生再读一遍)
师:这遍声音大了许多,再来读一遍。
(又读一遍)
师: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你一个人就读了三遍,真了不起!我很高兴,xx同学在课堂上有了自尊自信
又如,《坐井观天》中有这么几句话,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有位孩子读得正确、流利,但没语感,教师就诙谐地评价:“这只小鸟刚刚出发,翅膀挺有劲,一点也不累,一点也不渴。你想再试试吗?”于是孩子又读了一遍,教师微笑着说:“现在这只小鸟飞了很多路,有点累、有点渴了,谁也想读读?”
不难看出,以上两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中的评价是有效的、成功的。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加强对朗读评价语言的关注和研究,使自己的评价语言更加规范、实在、精彩。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而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通过朗读,语文就是一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通过朗读,语文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出的是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寒江独钓画。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读出来是一幅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图。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黄河长江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读出来是一首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歌。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读出来是一首情深意长、依依惜别的歌。
眼前的语文课程是崭新的,可朗读这条旋律还是老的,让我们擦亮自己的双眼,让朗读因生、因师、因时、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在大语文的田园上回荡。
让合规成为习惯 篇4
孤独走上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因为合规交会你我的爱……用歌声唱响时代旋律,让合规谱写农信乐章。大家好!我是来自信用社的合规宣传员,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宣传主题是《让合规成习惯让业务少风险》。
“合规建设提升年”的开展,又一次丰富了合规文化建设的内容,“合规重在建设,合规重在执行”。但在合规执行过程中,由于“上百个制度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时有发生,合规执行为此也大打折扣。合规执行是大家的事,需要全员共同参与、通力协作,为了让合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责任,我认为应积极倡导一种让合规成为良好习惯的机制,让合规变成一种遵守“规则”的自觉行动。
“细雨润物看不见,新竹拔节自有声”。良好地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习收获良效,恶习导致恶果。从企业行为学上说,员工的习惯作为一惯的举止,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行为,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维系着生产经营的成败。“前车之鉴”告诫我们,把合规经营培养为员工的一种良习,所有的事故都可以预防,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避免。而显然,合规经营这种良习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培训、教育、检查、监督,让每位员工用心去牢记合规、用行为来诠释合规,只有在观念和实践上都去重视合规的内涵,自身的经营行为才会形成一种职业习惯。
中国自古就有“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的古训。思想是行动的影子,良好地习惯是反映一个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一面镜子,如何让合规的美德成为一种职业良习?我认为:第一,要对员工开展常态合规教育培训,为其培育“越是安全的时候越要讲安全,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要查隐患,越是平静的时候越要找问题”的忧患观念,并由此养成员工“我要合规”的潜在意识。第二,经常性开展系统的、群众性的合规文化活动,以“合规进农信”、“合规进岗位”、“合规进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倡导“合规成习惯,习惯促安全”的理念,并使之在员工头脑中得到潜移默化。第三,在农信经营中严格执行“风险评定”,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养成良好的合规操作习惯,使合规意识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第四,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拳出击违规行为,特别要加强惩治习惯性违规的力度,对屡次犯错误的,应重点监控“隔离”。第五,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合规经营理念,提高员工的安全经营素质,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所需的合规操作技能,不断通过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提高合规操作的速度和能力。
让合规成为一种习惯是对合规执行的升华,也是对信合生命的延续,更是保护信合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今天的演讲或许不能改变我们工作中那些不合规的现象、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但从现场的气氛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大家的热血正在沸腾,思想正在统一,决心也正在汇集……“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倍关怀……”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担负起合规执行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相信一定能创造出信合家园美好的明天!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美好的人间”。朋友们,为了农信的明天,为了信合人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唱响合规的时代主旋律,共同谱写农信人光彩华丽的乐章吧!
让运动成为习惯 篇5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教师写作成为习惯 篇6
首先我需要申明,我不是所谓的专家,只是沿河小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教师。来这里也不是讲座,而只是与各位聊聊自己一些近几年来写作的心得,希望能给各位有点滴启发。其次我还要感谢森达小学的全体教师,感谢森达小学的缪校长,能给我一个机会,能给我一个平台来谈谈。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正式坐在台上,心里有点紧张,如果说得好,各位给我一点掌声;如果说得不好,各位也给我一点掌声,好鼓励鼓励我。这次我与各位分享的主题是《聊聊教师写作》。
首先,想与各位谈谈我的故事。(投影)
说实话,我自己着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人长得不帅,属于出来吓人的哪一类;水平也不高,原始学历中师,而真实水平怎样,不说其他,最近县局招文秘,不过;教师发展中心招文秘,也不过,可想而知我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当然,这里不是揭短,而是与各位能够坦诚一点,真诚一点做个交流,希望能给各位有个借鉴。
而要谈写作,说实话,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底,除了不怎样,还是不怎样。初三读了两年,才上个中师。中考六门,我最差的是英语,其次是语文。谈写字,当时我的老师、现在沿中的孙校长就曾这样形容过,一堆大嚷草,用小叉子叉不出几个字来,当然我现在字也不怎样,记得上学期你们学校有人到我校去检查,说备课从上到下一个字不认识。其实这说得就是我。谈作文,在我的记忆中,反正没有得过高分,最多也只是能把事情说清楚,句子写通顺而已。可以说在座的水平都比我高,着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而中师三年,一个字:混。毕业了,除了一张文凭,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学到。
那么,如果说我还有一点点优势,那就是一个对于写作的爱好,一颗不甘于现状的心。记得01年、02年左右我写过几篇,也曾投了几次,但遗憾的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来那时没有网络,全靠用信寄送,寄着寄着,也就没有激情了;二来当时投稿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只有《江苏教育》与《江苏教育研究》几本杂志,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想不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自己稿子发不了,学生倒发得不少,有将近十几篇学生习作相继在《盐城晚报》《家教周报》《初中生世界》等报刊上发表。当然,《盐城晚报》是发得最多的。后来,我有点得意忘形,给施东明编辑写了一封信,提议搞个小记者活动。结果我学生作文反而发表不了,因为我学生家长几乎不订《盐城晚报》。呵呵,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后来学校合并,我来到新沿河初中,开始编校报,编学生杂志,当然稿子不写了,因为没指望。所以平时也就喜欢看书,当然不是你们想想的那种教育专著,而是那些大块头的,一连几本的网络小说。后来就是到了教学点,我还是看书,还经常被一些老同志批评。一学期,我同事家里的网络书全看了。
其实读书(不过不是教育类,而是休闲类)是我的业余爱好,就和你们打麻将,斗地主一样。人平时总要找点事做,找不到一件爱好,那还不把人逼疯。
直到四年前,我来到中心小学,说句实话。生活也比较安定了,家里一般又不需要我操心,再加上网络小说我也看腻了,几乎一看到开头,就能想起结尾。如果说网络小说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一个海阔天空的想象。家里上了宽带,没事做,人会觉得很无聊的。平时不斗地主,不筑长城,只好干起老本行。就想写点什么。
那年10月份,我开始帮学生改稿投稿,一开始就连自己都不太满意。也许那时我的水平也只有小学生水平,真的,也只能做到语句通顺而已,有的标点符号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握。没有杂志邮箱,好在有百度,一搜全有。才开始和你们一样,群发邮件,不过大多也是石沉大海。
一个月毫无收获,后来是《农村孩子报》赵雪妹给我回了信息,不过那篇稿子直到去年3月才发了。紧接着,编辑的回复也稍微多点。在这当中,我也逐渐得到了一些编辑的qq号,学生作文经过努力,到现在也有几十篇发表。其中,不包括我帮助别人组稿的。
人总是有一点野心的。也许仅仅是发表学生作文已经满足不了我。自己的文字能变成铅字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所以我开始上百度,搜征稿信息,上凤凰语文论坛,上成长论坛„„,在那里也留下了一些足迹。在这当中,遇到了我写稿路上最为重要的朋友,也可以说是小贵人吧,那就是安徽芜湖的庄华涛老师。是他在寒假期间主动联系我,说我很活跃,并加我为好友,还有意识地引导我加入一些群。在写稿上可以说,他是一个“疯子”,有时候一天写三稿。而且每篇质量都比较高。
庄子和我非常友好,现在几乎只要有他身影的地方,就必定有我;有我出现的地方,他也会不久出现。包括各大论坛,各大教育类qq群。
在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一大批网络好友。如中国教师报群主王雪晴老师,我们叫他王局;张学勇校长,我们叫他张部长;还有光头吕建斌,熊掌熊振鸿„„我在和他们交流当中,也找到了成长的动力。当然,还有很多的编辑,也给我了鼓励和支持,下面我会重点提到。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稍有点收获。论文随笔发表也有将近百篇(投影),自己开的新浪博客目前点击率超过了25万,平均一天300人次,关注人次已经超过1000(投影),同时还混上了中国教师报香山论坛版主、班主任之友版主、树人网论坛版主,等等(投影),QQ好友达到1800,已经满了,教育类QQ群自己也加了200多个,担任管理员的就有70几个(投影)。中国教师报、拼音报、江苏科技报都曾对我宣传报道过(投影)。虽然不是什么特级名师,但在网络圈子也算有名气。,也算小有名气。我的经历,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就这样,没别的》发在《当代教育家》上(投影)。
其次,谈谈教师为什么要写作(投影)1.想成为一个名教师(投影)。
我曾在《今日教育》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名师梦》(投影),当中就提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算个好教师。同样我也不例外。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相当名师的代价却非常难。在网络圈子里,曾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很多名师并不是他本身怎样,而是他所在的学校是名校而已。而我所在的沿河小学,可以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不是名校,所以想成为名师几乎是一个空想。
谈上课,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最多到县级到顶了,而且一学期也派不到一两次,即便排到学校里,还有那么多人去抢,去找关系,因而对于想成名的教师来说,成本太大。再说对于我来说,这更难,一来没有好的台风,二来自身上课条件太差,去了不是成名,而是摆丑。诚然去找荣誉也可以成名,比如上个特级,一举成名天下扬,但那对于我们斗升小民来说,永远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求。记得我认识一个朋友徐州沛县的,名字就不说了,不过他每年都发很多文章,而且还相当有点名字,今年特级没有报上,原因是没有荣誉,后来他在群
里说,要想上特级,就必须要胆大脸厚不怕丑。而我自认为不怎样,算不上大文人,但至少也是靠嘴吃饭,算个小笔杆子的,安能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丢不下面子,工作到现在优才有一个,县里荣誉也只有一个,就是才公布的哪个教学能手。所以这条路对于我来说,行不通,即便行得通也非常难熬。
而写作就不一样,一个人偷偷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去找人,不花本钱,直接在电脑敲打而已,现在又不要寄信,直接通过邮箱,快捷方便。如果非要说花什么,那只有时间,而教师有的是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而已。即便写得不好,也不要紧,反正又没有人知道,除非你大喊,我今天又写了一篇。投给编辑,不要,也不要紧,反正编辑不认识你,即便在肚里腹议几句,也不要紧,反正隔着远呢,自己听不进。所以说想成名,靠写作,可以说是无本万利的事情。管建刚就是通过写,一步步从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况且成为名师的第一要素是会写,而不是会上课,薛法根、祝禧、高子阳、吴益民,包括建湖走出去的吴勇,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也不能理解,毕竟真正的名家需要靠写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只有课,不会写肯定走不长,即便评上特级教师也是如此。记得管建刚在评上特级的时候,孙双金曾对他说,你们这一批特级有400个,4年后能有4个依旧活跃的就很不错了。而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写。
2.解决职称的需要。(投影)成为名师是一个理想,但作为教师既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职称,无论多么重视,总不为过,毕竟这是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所谓的上课,荣誉,等等,到头来都是为了职称。谈谈职称,其中一个关键,一个重要关卡,也就是论文。很多人就“死”在上面。有人说,这有什么难的,我花钱买几篇就行了,但世事难料,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才开始发报纸有用,结果前几年突然宣布,报纸无效,很多教师就因此而丧失机会;再比如,这两年不但要求杂志的,还要求上知网的,又是一道关卡,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盐城市教科院就会宣布哪一些杂志无效。比如连云港、扬州就曾宣布60几家杂志无效。也有人说,到时候去找人吧。这我不否认,但我有个真诚的建议,那就是平时多做一点,到时候就会淡定一点,而不手忙脚乱。真的,即便你找了人,但最多只能把假的变成真的,但无论如何,你发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的文章,他们不可能给你一个C,至少是一个A,也就是他们不可能把真的变成假的。所以我真诚地给各位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多备无患,平时写写,偶尔发发,到时候上职称什么都有了,况且现在评比专业荣誉什么的,前提都需要论文。
当然,也有很多原因,比如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这就有点虚了,也就不一一啰嗦。
第三,教师写作究竟写什么(投影)。
1.不写论文写故事(投影)。谈写作,很多老师就认为是那种大块头的,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前面有摘要、关键词,后面有参考文献的,其实全不是这么回事。写作就是写作,信手拈来,率性而写。再说那一种专业性文章又不适合我们这些一线的,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的小教师。真的,我也曾写过几篇这一类文章,大多耗时一周以上,而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呀,累呀。如果纯粹是为了职称,写这种文章大可不必;如果为了所谓的教师专业成长,那更有点本末倒置。真的。
我曾与盐城教科院马院长交流,他说只要上职称,当然不是正高级的,论文、随笔、读后感、故事,等等,只要超过一千字的都算;而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最好的还是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把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把与学生的故事写下
来,不需要多高的文采,只要求语句通顺就行,这对于教师来说,小菜一碟。学生打架了,你是怎么处理的?班级里班干是怎么选的?再具体一点,就是某一节课我是怎么构思的,又是怎么上的?怎么反思的?等等,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都是我们随笔的来源。记得我发在《德育报》的一篇文章《都是杂志惹的祸》(投影)写的就是找杂志给学生看,以及与劳动的故事。还有我发在《教师博览》上的一篇《思索,痛苦地转身》(投影)写得也是我践行班级“契约文化”的经历。这当中既有因为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导致学生辍学,也有学生集体离校出走的事情,真实的,我不忌讳。人很多时候就需要勇于解剖自己,这样才一次又一次地触及自己的灵魂深处。再比如我发在《未来教育家》上的一篇文章《替学生打架》(投影)写的是我才工作时,初三学生打初一学生,自己气愤不过,自己上去到手的真实故事,为此最后还与当时的树校长狠狠吵了一架。而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幼稚与单纯。但正因为这样,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所以我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能给自己留下点记忆,最好还是拿起笔写写。
2.不写旧闻写新闻(投影)。很多老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写起文章来也是这样,要写论文了,就埋头苦写。没头没脑地查阅资料,辛辛苦苦折腾了几天几夜,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自认为自己的文章肯定天下第一,要摘要有摘要,要参考文献有参考文献,就是投出去,这家杂志不用,那家杂志也没用。为何,不是你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写得不合时宜。比如现在都翻转课堂,微课了,而你还抱着幻灯片在重复,况且杂志的理念更新更快,毕竟全国教育类杂志几百种,每年要出多少文章。因而教师写作最为根本的就是不写旧闻写新闻,围绕时事来写,围绕最新的热点来写,这样一来容易吸引眼球,二来容易发表。毕竟教育类文章竞争太残酷,一来有大量的的人情稿子,二来还有许多编辑私下交易的稿子,因而一般情况下,留给自由投稿的版面不多,再加上我们这些没有名气的草根,因而如果写得陈旧,想发表似乎是一句空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是写新的受益者,比如去年国家探讨师德,我就写了一篇《师德不是一张皮》发在《师德建设》(投影)上内容也就是谈谈现状,关于师德红线,以及师德具体怎样衡量等等。再比如我发在《中国教育报》《未来导报》的一些时评,诸如《冷水泡饭,习惯还是冷漠》《阳光打分,折折射公民教育理念》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都是写的新闻。诚然有人认为,写时评当然要新闻,旧闻还叫时评吗?这话也对,不过我发表的其他文章,比如发在《新教育时代》上的《给培训正名》(投影),发在《小学教学设计》上的《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环节》(投影),发在《教学与管理》后来被人大转载的《校长任期制的思考》(投影),还有发在《盐城教师之友》的关于《关于减负十条的浅思考》(投影)等等,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紧跟社会最新舆论,都是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我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写作也需要根据社会热点来写。这样相对容易出成果一些,虽然这话有点功利,但是却很实在。
3.围绕编辑征稿写。(投影)说实话,全国几百种教育类杂志,加上那些学生杂志的教师版,加起来估计有上千种,那么多的杂志,谁能去一一翻看呀,一来没有时间,二来更没有经济实力。我们这里看得最多的还是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等,但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类杂志要求太高,而且还有一个坏毛病,很多时候,它情愿用外省的,而不用本省的,再加上江苏是教育科研大省,写手太多,所以竞争太残酷。如果不信,无论那一本正规发行的杂志,翻翻,肯定有江苏的,而且名气越大,江苏的作者越多。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一开始写还是往外省投。然而编辑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冒失鬼,是不看杂志,非要往这边投稿的生手。所
以我的建议就是一开始写稿,最好根据编辑征稿写,这很重要,毕竟编辑征稿中要求很明确,而且还容易中。另外就是要注意,编辑要求怎么写,就怎么写,编辑说,字数1千字,你就就990,而不能写1050,真的,这一点需要牢记,编辑没有没有帮你改稿的义务,如果他要求1500,你洋洋洒洒写了2000,对不起,编辑很多时候,情愿不用,再选一篇,而不会花脑细胞去改稿。除非你与编辑很熟,而且是铁杆。否则免谈。这是常识,更是要点。我至今发表的稿子中,可以这样说有至少一半是通过征稿发稿的,比如我第一篇发在《中国教师报》上的《新学期许下新年的愿望》(投影),第一次在省里杂志《江苏教育研究》发的《从人出发》(投影),以及最近发在《河南教育》上的《打的脱变》(投影)都是根据征稿来写的,可以这样毫不客气地说,对于新手来说,根据征稿来写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一种方法。至于征稿哪里有,不要着急,这个免费服务,我的博客(投影)号称新浪教师征稿第一博客。有很多人关注,更有很多人收藏,同样也真诚地希望给你们做好服务。
第四,教师写作究竟怎样写(投影)
1.写稿需要坚持。(投影)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坚持,齐白石六十岁才被徐悲鸿发现,如果他没有坚持,说不定早就废了。齐白石直到九十几岁还在画画,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写稿也这样,你不是名家,不可能一写就上;你稿子太优秀了,编辑对你又比较陌生,人家还以为你是抄袭的呢。写稿需要的是坚持,是把它当做平时生活中的吃饭穿衣一样,持之以恒。显然,这需要兴趣,就像斗地主,来麻将一样,有了兴趣,就是来一天一夜也不觉累。写稿需要我们培养其兴趣,更需要的是毅力。坚持下去,把这个写稿变成吃饭穿衣一样,当做习惯,那您就成功了,您不想成为名家都难,因为名家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庄子写稿也才三四年,但他每年发表超过200篇,这是通过知网搜索到的他的文章(投影)。我们都很惊讶,但我们只羡慕他成功的光环,却忽略了他背后的艰辛。据我了解,庄子每天一篇,有时一天三篇,短短几年里,累计写的稿子达到1000篇。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至少我做不到,所以也发表的得没有他多。
成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坚持。管建刚发表在《班主任之友》的一篇文章上说到,任何一个教师,只要平时多做10%,三年后必定成为名师。10%,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何谓伟大,他就在于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坚持下去,长期坚持下去。这就是伟大。三年一过,你不想成名也难,除非你写了不投。
特级教师于永正40岁没有发表一篇文章,退稿信到有一大堆,40岁之后才开始逐步发表,试想如果他放弃,就没有我现在所熟知的大师于永正了。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编辑梁恕俭老师(投影)更是值得我们学习。里面大多是高材生。据我所熟悉的几个编辑,马主任和小布好像来自北大,郭主任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在这个几乎全是高材生的报社里,我们梁师原始学历只有中师。他凭什么进中国教师报?凭什么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还不是凭他对写作的一腔热血和持之以恒。当时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看了他的博客,直接叫他来上班,连试用期都没有。我们可以想想梁师的博客有多大的魅力,竟然让一个堂堂中国教师报打破常规录用。
梁师属牛,山东人,标准的山东大汉,也有着山东大汉那一种豪爽和义气。他和我们在交流时,也曾说他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有一种牛气和韧性,坚持写博,每天一搏,而且都超过千字以上,几年来从不懈怠。他的一句名言“我不在床上,就在地上,坚持写博”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这就是毅力。(投影)
他与我们交流是说,他每天都写博,无论多晚,就是夜里一点整,也要上网写个千把字,他还说事情不能拖,有了第一次懈怠,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真的,他的话虽然那么质朴,但却发人深省。人需要的是毅力,是坚持。无论多么普通的人,只要坚持下去,总有收获,教师写稿就这样,像卖油翁一样,手熟而已。
还有一位,你们都知道,群里的扒皮,(投影)虽然我和他观点不同,以前是的每天一个故事,每天写一个日出日落文章,而退休后,却每天都在群里发布,虽然有点烦,但这种坚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写稿就是生活,它需要我们把它当做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一样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乃至成为习惯。我希望这能对我们教师有一点启发。
2.写稿需要找准方向。(投影)记得我们小学课文有一篇文章,叫做《徐悲鸿励志学画》,说的是坚持励志的故事。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励志,或者坚持就行的。比如你让徐悲鸿去学钢琴,或者去踢足球,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课文中第一段话已经给我们暗示了,那就是徐悲鸿本身就是个优秀画师,拜的老师又是法国大师。这才是他成功的先决条件。
其实很多时候就这样,成名成家,包括写作就这样,并不是有了豪情与热血就能做成事情的。兔儿善跑,你不能让他去学游泳,就是这个道理。决定水桶装水多少的是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决定人生能够走多远的,往往却是这个人的最长的一点。同样写作也是如此。有人逻辑思维强,可以写论文;有人富有诗人品质,可以写随笔,有人故事强,可以写教育叙事。比如深圳的钟杰,擅长写教育叙事,写出了名,再比如山东的王维审,是庄华涛的师傅,写随笔出了名,就专门写随笔,一年发表几百篇一样。再比如我只能写写随笔论文,童话什么的,你让我写散文,肯定赶不上颜才女。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要先找准方向,要检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写,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全面开花,只求一点突破,只求一支独放,等你这个写着,写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么你其他稍次的文章,什么论文呀随笔呀,都有人要,都有人发,这就是名人效应。这个你们都懂的。
3.写稿需要有始有终。(投影)很多时候,我们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很多人就搁置,或者放弃了。其实,如果想在教师写作这一条路走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去,再写下去。真的,其实很多文章都是挤牙膏挤出来的,或者改出来的。我也不例外,我如果写着,卡了,一般都会坚持下去。这是其一。其二,无论写多少字,一般都坚持有始有终,也就是有开头,有结尾,还有一个标题,甚至我一写完就投,无论稿子好与坏。当然除了一写就投这个毛病不太好,不过坚持写完整,坚持给每篇起个好名字,这我到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
第五,具体怎样投稿。(投影)虽不怎样,投稿也有几个规矩:
1.一稿一投(投影)。这里的一稿一投,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于新手来说,不要群发。很多新手都喜欢省事,也想发表几率高一点,所以大多群发,一个稿子一次性发十几个杂志。而恰恰忘记了,你这边群发,编辑那边照样看到发给谁,发给了几个人,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你稿子多少,没有哪一个编辑会用。有的编辑甚至直接会拉黑。所以即便你要一稿多投,也要不怕麻烦,一个邮箱一个邮箱地发。第二层意思是,一般情况下,编辑审稿周期是两个月,乃至三个月,而且还有很多编辑用了也不告诉你,因而这一事件差至少半年,也就是你投给一家杂志后,如果没有消息,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再投给另一家杂志比较好,因为 6
现在编辑非常注意这一点,如果让他知道你一稿多投,你也差不多死定了,除非你是名家,像李镇西之流,一篇稿子能发十几家呢。但是我们草根不行。
2.附件与正文都要发。(投影)有很多人,投稿要么投个附件,或者正文发一下,就行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都要发。一来有很多编辑有种习惯,也就是直接在正文里看,比如教师博览旺旺曾经说过,一篇文章他一般看三行,不行就直接过了。因而编辑没有耐心去下载,除非这一篇稿子他认为不错,也就是 过了初审。这是其一。当然,也有很多杂志社有杀毒软件,如果你直接发个附件,很多时候就会被杀毒软件给粉碎了,编辑自然什么也看不到。因而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附件和正文一起发,这样比较好,也能够方便编辑排版。
3.项目要全(投影)。作者,地址,手机、邮箱、qq等都需要写完整,其实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方便编辑联系,如果你少填了一样,很多编辑着急起来又找不到你,最终结果也就是这个稿子不用。因为作为作者,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替编辑省事。当然,可以在文章结尾,也可以在文章标题下面。我一般都是在标题下面。(投影)当然,这个全,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邮箱标题里也要填全,比如杂志栏目,或者征稿著名,还有题目,作者,字数等等,好让编辑一目了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给编辑留下好的影响。
4.投稿次数要适中。(投影)很多人对于发表很迫切,很多时候,一下子就给编辑发了十几篇,结果导致编辑很反感。心想我这边又不是垃圾堆,什么稿子都往这边送。然后你只给他一两篇,很多时候反而没有影响。毕竟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你稿子写得好,他还认为你是百度的呢。因而最为合适的方法也就是,适当给这个编辑投几篇,一般情况下一周一篇适合,一来让他有个了解的过程,原来这文章不是抄袭,的是他在自己写的;二来告诉编辑,我很勤奋,有值得培养的前途,三来我很尊重编辑,每次写了一稿都给你投了过来。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容易发表。
5.态度需要谦虚。(投影)无论你多牛,与编辑交流都需要谦虚一点,孙双金那么牛呢,语文教学通讯编辑到南京去,打个电话给他,他不是照样屁颠屁颠去迎接。同样,我们在邮箱里也要谦虚。记得管建刚有个投稿窍门,也就是每次投稿都在标题上注明,管建刚向您投稿,请您指点。我想编辑看到这样的话,只要会看看你的文章,不至于看都没看,直接删了。
6.投稿需要坚持不懈。(投影)写稿需要坚持不懈,同样投稿也需要坚持不懈。你只管投,反正是电邮,又不要钱,即使编辑不看,也不要紧,反正他和你不是面对面,你又不丢人,除非你每一次投稿,都大喊,我又投稿了,那没办法。投稿也需要坚持,也需要胆大脸厚。当然更重要的是,投不投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发不发是编辑的事情。我们只做我们所能决定的事情,而不关心自己所不能决定的事情,也就是只管投,不管发。不发拉倒,发了更好。记得管建刚曾给投稿,他都在主题上注明,管建刚第几次向您投稿。他还说,一次不中,就投十次;十次不中,就投百次。我想当编辑看到某某第100次向您投稿,请您指点。他肯定不好意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多少给你发篇吧。不过这有个前提,就是独立完成,不抄袭。你抄袭投稿,只会被拉进黑名单,这样你投上千百次也白费。
7.投稿胆子要大(投影)。很多教师胆子比较小,投稿往往都是选择地方的,或者认为地方杂志容易中。其实这话错的。投稿就需要找大报大刊投,特别是新手。比如我们写稿就要往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投。原因很简单,报刊牌子越大,说不定人情越少,而越是地方杂志,人情稿越多。比如我曾给以前的李维生校长写了一个通讯,一连发了几家地方报纸都是需要钱,而这恰恰是我所不能做主的,也是我决定不了的。我于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就投给了中国教育报。结果就编辑选了其中一部分并以《你很有成长空间》为题,发在《中国教育报》上(投影);再比如2012年,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我也把我们李校长材料发了过去,当时他们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跟李校长要照片,李校长自己也说,不瞎费力了,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往往包含了可能。光明网就刊登了出来,光明日报2014年8月9日第五版还以为《李维生 教育创新的实践者》为小标题进行刊登(投影)。遗憾的是当时不知道,如果知道组织人投投票,说不定还能上中央电视台呢。
第六,需要做好写稿外的事情。(投影)
教师写稿,如果只会写稿,那么对于新手来说,发稿还是相当有难度的,记得连云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授孙宏碧曾对我说过,再好的杂志也有烂的文章,再烂的杂志也有好的文章。因而很多时候,杂志发不发你稿子,不在于你稿子怎样,而在于你其他方面如何,换句话说,也就是功夫在写稿外。
1、在网络上花点功夫(投影)。具体网络,这里是指qq群,论坛。很多时候,虽说编辑只问质量,不问作者,其实这话错了,应该是既看质量,更看作者,而且作者尤其重要,换句说,也就是你与编辑熟悉程度。有很多人只管写稿,希望能通过质量打动编辑,当然这也有可能,一个是稿子特别好,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另一个是名师。遗憾的是,我们这里的教师大多不是,因而最好的办法还是需要多引起编辑注意。也有很多人,拼命进入了杂志群,但却潜水,从不发言,结果进了等于不进。这样做不太好,他们总认为我与编辑不熟,打扰不好。其实错了,凡事都有个开始,大家一开始都不熟,聊着聊着就熟悉了。比如我11年开始写作,也是一个生手,但是本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仗着脸厚,拼命加群,到目前为之已经加入了200多个教育类群;与此同时,一到群里,就与群主拉关系,混个管理员,这样坑蒙拐骗,我也掌管了70几个群。还有自己每年花个一百多,混了个qq会员,好处是名字变红,还有就是永远排在前面(投影);另外,我有事没事就在群里晃,就在群里发言,目的也就是尽量让编辑注意到我。就这样,经过三年积淀,呵呵,我认识的编辑目前已有600位,就这样,很多人直接喊我胥署。而在同等条件下,我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别人发稿给编辑,编辑不一定看;而我发稿给编辑,我保证编辑看,并且还提出一些意见。
2.与编辑做好交流(投影)。编辑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不要把他们想得多神秘。有很多时候写稿与编辑多交流,才能把握编辑主要意图,也能提高命中率。这个交流可以通过qq交流,也可以通过博客留言交流。当然与编辑熟悉了,他也了解了,很多时候,他在差稿子时就想到了你,比如最近四川教育刘编的约稿就是这样。
比如我曾发在《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好教师对教育要有信仰》(投影),梁师才开始征稿时,我在他博客上留言:做好教师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信仰。谁知他很快回复:是的,教师对教育要有信仰。由此我也知道了编辑的意图。所以这篇稿子也能获得梁师的青睐。当然,这种问稿子的事情平时最好少问,免得给编辑留下比较差的印象。
还有教师报一次在群里征稿,说需要支教教师的正面形象的。我与他交流,明确要求后,就试着写了一篇《一个人 改变了一所学校》通讯,结果刊登了出来,还被评为一类稿。(投影)还有发在《陕西教育》2014年第五期上的《定制培训,让学校成为第二个黄埔》(投影),当时编辑想做个校本培训专题。只有500字的征稿。我先给了稿子,编辑说还有可以,有新意,能不能扩展一下,扩展成2500字的。我再一问,那只有写通讯了,编辑说行。结果这篇文章就出炉了。还有记得今年寒假,我认识了中国教育报记者沈大雷,就开了一句玩笑,说我这么优秀,什么时间报道我呀。他也说了一句玩笑,好呀。结果春学期一开学,他就电话采访我,开学上第一课,上中国教育报,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好在也是新闻呢。(投影)所以,我建议多与编辑交流,也许不可能让你发表,但至少没有坏事。
当然,这交流最好不要带有功利性,本着多一两位网友,多一两位知己的意思,和他们多谈谈柴米油盐酱醋茶,少谈谈稿子。不刻意吹捧,不娇柔做作,真诚一点,比如我现在和班长老千,他以前在信息教研周刊,现在跟老李混了,就无话不谈。还有有很多时候,不要去问道编辑稿子怎样,不要去拜托编辑发稿。你稿子好,他难道会故意埋没;你稿子不好,问了不是徒增尴尬吗?
欲速则不达。淡定一点,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曲线救国”吧。记住一点,与编辑交流,不求发稿,只求百分之一的先机,那就是在同等条件下,编辑能够想起是你就行了,不要老想着编辑帮你改稿,他没有这个义务。
3.给编辑做事。(投影)很多时候,编辑需要做事,比如发布征稿什么的,你要尽量帮忙,要把编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而真正你有事情到时候,编辑也会把你事情当做自己事情来做。比如庄华涛,也就是庄子,为何在班主任之友上屡屡发稿,归根到底,还是帮助编辑做事。班主任之友论坛有事,他去做;编辑征稿了,他漫天盖地发,各个群里发,发得编辑都不好意思,结果他稿子就多发了,而且今年5月份还上了封面,春风得意呀。再比如我,曾给中国教师报香山论坛编辑过10期(双月刊)《现代课堂》电子网刊(投影),结果还了几篇报道,相应地也在网络里确定了我如今的地位。自2012年九月份,我一直在给江苏教育报刊社的阅读杂志高年级版做名师点评栏目,义务的,但是真正要做事的,我请他们,也是一句话。比如最近发在《江苏教育报》上的通讯《让民间游戏伴随童年成长》(投影)就是通过这层关系。其实对于教育来说,新闻毕竟很少,你六一,他六一,处处六一,你清明,他也扫墓,所以新闻类稿子差不多。登他登你一个样,如果非要说新闻,那大多是负面新闻。呵呵。
4.多傍名师(投影)当然这里傍名师,与傍大款是两回事。哪个傍的是钱,而我们却傍的是知识,是成长。所以这不仅要傍,还要傍得理直气壮。很多时候,看你这个人怎样,关键是看你与谁在一起。你整天与大师在一起,这也说明你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傍大师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捧他们的书。(投影)记得有个群友叫做刘波,浙江的,家里买了很多书,大夏书系每出一本书,他都买,然后在群里炫耀,结果他捧别人出名了,自己也跟着出名了,最近出了两本书一直受到很多大家的吹嘘,比如《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这本书,还上了中国教育报所推荐的100本书呢。他赠送一本书给我,我看看,也是那么回事。二是捧他们的课(投影),很多群里,比如小学教师杂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等等,都在群里组织视频会课,你去凑凑热闹,时间长了,他们也熟悉你了。三是直接捧他们的人。(投影)拜师或者加入他们研究组织什么的,像郑立平的心语团队,李镇西的思想研究所,什么的。我们盐城中学李仁甫教授也搞了个生成课堂研究呢。参与其中肯定有好处。比如我的一个朋友,鞠峰,二十几岁,自从拜了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学志后,立刻水涨船高;再比如蒋自立给李镇西弄了个镇西思想研究所,还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我的很多朋友加入,其中我的一个比较好的朋友,山东的,和我一样大,以前我们叫他麻雀校长,也就是村小校长,现在混上了镇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一到暑假就忙,出去跟着李镇西讲座什么的,好不热闹。当然,傍名
师,不是追名师,更不是做名师粉丝,而是借他们的鸡来下自己的蛋,这当中需要走进去,加入他们的圈子,借用他们的人脉关系。真的,这很重要。毕竟很多名师自己也经常给杂志组稿,出去做评委等等。四是捧他们的活动。这里就不一一啰嗦了。最后,这里我重申一下,我从不傍名师。呵呵,我只抱编辑大腿。
5.多读一些书(投影)。读书也许成不了名师,但名师一定是通过读书成长起来的。教师如果不经常读书,就会失去一种教育信仰,一种教育理念,就会对教育前途感到迷茫,就会对教育事业感到懈怠。教师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与名家交流;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与名家有那种心灵的触动,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进一步洗礼。毕竟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再加上,你读书多了,也就是站在更多名家肩上,这样是你的文章更有内涵,更有水平。呵呵。当然,这比较虚。现实的是,你读书,才能在习作中引用到,才能显示你有水平,现在很多论文就是这么回事。写着写着,就摘录一段名家语录,就好像显得高深莫测;你读书,才能在很多故事中可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不过,这不提倡。
最后,需要研究报刊。(投影)
那么发稿就是做喜事。做喜事之前什么都要想到。这就需要在事前研究。同样,你想发稿,也需要你研究发稿的对象,那些杂志报纸的用稿特征。当然,花钱买的不算。只要研究报刊用稿特征,才能提高命中率。
每一报刊都有其用稿的特征。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你稿子不优秀,而是稿不对口。有很多人发稿心急,不管什么。通过电子邮件看见那个投稿邮箱就乱发一通,甚至群发。编辑看了,大都不满意,只要不缺搞,就会拖到回收站。因为你对编辑的劳动不尊重,你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杂志用稿风格。你不尊重编辑,编辑自然也不尊重你的稿子。导致最后即使有好稿也会被因为编辑对其印象差而与发表擦肩而过。
当然除了研究风格外,其他小方面也有一点的讲究。比如字数,报纸一般千字左右。《中国教师报》就是这样,当然特殊要求除外。而杂志一般要求在1500字以上,还有很多杂志具有特殊要求,有的一般不接版。比如四川的《教育科学论坛》一般就是1800字或者3600字,以此类推。还有《基础教育参考》基本是一篇文章一个版面或者两个版面,我很少发现接版。这些投稿都要注意,否则无论你稿子怎样,最后还是“黄鹤一去不复还”。永远没有希望。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语言得到发展 篇7
从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来看, 一方面需要家庭教育的重视, 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这种引导既包括表达方式上的引领, 也包括幼儿识字后自我阅读后的能力培养。通过阅读可以挖掘早期阅读的潜能,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们抓住关键期, 从幼儿感兴趣的早期阅读入手, 引导幼儿接触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掌握大量的词汇, 进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孩子越小他的成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大, 因此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 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是幼儿比较系统地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 要从幼儿的需求着手, 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园可以结合幼儿成长阅读的需求, 在每个班级设立一些方便幼儿阅读的平台, 如图书角、剪报栏、拼音图片区等, 来方便幼儿的阅读, 并且使这种环境形成对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在阅读区为幼儿准备了内容丰富的、符合幼儿阅读年龄特年的大量书籍, 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下, 幼儿乐于阅读, 积极学习, 并从这种学习中体会到流畅表达的快乐, 幼儿的阅读能力就能够逐渐提升, 也使他们慢慢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家园共育方面, 我们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提醒家长注意日常生活用语语言的规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导师, 要学会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使用语言对话, 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用校讯通及家园联系栏联系家长, 要求家长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 陪幼儿阅读、或给孩子讲故事等;我们还将每周周四下午作为“亲子阅读日”, 邀请家长來园和幼儿共同阅读, 互相交流读书经验。每学期搞一次图书捐赠活动。
家园互动, 辐射社区共同做好推普工作。带动家长一起来规范语言文字, 大力推广普通话,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幼儿在环境中得到了交流实践的机会
孩子们学知识到底掌握了没有关键是还是需要通过用来检验, 所以要注意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关注用的重要性, 让幼儿有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在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中, 能够充分调动已有语言经验,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如在阅读区中, 幼儿可以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后, 与小伙伴分享书中的情节, 自己的喜恶判断和生动有趣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 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思维的反映都可以成为幼儿再学习的机会。幼儿园每个班级最好都要有能够使学生们表达、参与的活动平台, 如“讲故事”“新闻播报”“餐前播报”“天气播报”等活动, 让幼儿每日轮流向大家报告;结合班内活动来灵活设计相关的活动, 有效地提高幼儿的交往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幼儿在交流中得到思考创新的机会
很多幼儿在图书阅读中往往比较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人物, 在讲述完整故事时表现得并不是那么主动。其实, 让幼儿讲述图书故事是培养幼儿独立构思、清楚完整地进行表达的有效方式, 只要教师能运用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 就能让讲述变得生动活泼, 并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讲述中去。
我园为每班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的优秀绘本, 供幼儿阅读、交流。每学期开展“幼儿故事大赛”“诗歌朗诵会”“玩具交换大会”, 在大班幼儿中组织小型“辩论会”, 如“上幼儿园好不好”“家长应不应该打幼儿”等辩论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 幼儿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也发展了其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品质的表达风格和思维习惯, 这对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家园合作打造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幼儿的成长是需要家校共同努力来创造的, 因此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与提高, 对于幼儿的阅读来说也是如此。作为幼儿园来说, 要结合园内的教学安排, 来组织适当的活动密切家校之间的联系。
通过快乐的“亲子阅读”拉近孩子与书本的距离。亲子阅读就是以阅读为纽带, 父母与幼儿互动沟通, 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关爱, 使阅读成为幼儿感受亲情温暖的方式, 让孩子不由自主地爱上阅读。书里, 有生动的图画、动人的文字, 犹如跳动的色彩, 处处吸引着幼儿的心, 无限的创意及想像也就从这里开始。但阅读又很需要时间和精力, 父母要尽量抽空和幼儿在一起交流看书。与父母共读, 对幼儿而言是一件温馨又愉快的事, 情绪上的享受会更容易使幼儿理解书本内容。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统一影响下, 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流程成为习惯 篇8
著名的变革管理大师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在其经典名著《变革》中提出了变革管理的八个步骤,即《成功变革八步曲》。其中第八步就是,“把变革巩固在制度、体系和文化中,否则就会出现变革的反弹。”
必须让流程优化成为制度和习惯
《成功变革八步曲》的第八步,“把变革巩固在制度、体系和文化中,否则就会出现变革的反弹”。
这句话用在流程优化上真是一点也不差。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向我们提到过,要在企业里推动流程优化,非得是前面盯着、后面赶着,费尽千辛万苦完成一趟。但是,我们也会明白告诉他们,你们觉得劳力费心,怎么人家有的企业就轻轻松松完成了呢?
其实这就和开车一样,你开一部手动档,在城市道路里几乎每一秒钟都在换档,精神紧张、身体疲劳。而开着自动档的车,油门、刹车踩踩就解决问题了。这跟车和司机都没问题,区别就在变速箱,有自动系统的,你就省事。
同样的道理,那些很被动地去推进流程优化的企业就像是手动换档的车。要想开上自动档的,就得让流程优化成为制度和习惯。
再打个比方,现在很少有国家没有自己的法律。即使是那些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部落国家,各个部落也有各自的条规。但是有法律不代表就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这就是民主和落后的区别。比如我国四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一个可以持续改进法律条文的民主制度,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持续改进民主状况的好制度。设想如果最初我们只是一大帮人坐在一起讨论出了一部宪法,却没有建立能持续优化宪法的制度体系,那现在整个社会的状况必定是臭气熏天、混乱不堪、犯罪猖獗、民不聊生。因为一套早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宪法,只会阻碍民主进程,只会让社会问题越集越多却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企业的流程也一样,必须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始无终”。
传统的流程优化,带不来持续优化的制度
通常意义上的流程优化咨询项目,都是咨询公司顾问在对企业业务和流程现状经过调研和分析后,利用方法论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和改进,在交付相关文档和手册后就打道回府,至于优化后的流程的落实,都是企业自己的任务。
这种情况带来的严重弊端就是企业要花很长时间去理解咨询公司交付的成果,还得花大力气去推动落实。而往往在这些流程都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之前,管理者们就又感受到对流程进行新一轮优化的迫切需要了。
确实,当咨询公司走了后,当轰轰烈烈的流程优化项目结束后,企业该怎么做?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持续改进?
建立持续优化的制度才是流程优化的核心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哪家企业请人来做流程优化咨询只是为了得到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过时的文档的。所以AMT的流程优化咨询项目,一直坚持“AMT指导、企业自身完成”的咨询方式。
AMT提供过流程优化咨询的企业,往往都会感觉到流程优化的过程并没有在咨询项目结束顾问离开后就结束了,而是发现企业似乎有了自身的调节和改进机制。当某个流程出现与现状不符的苗头时,与此流程相关的人员总是会被强烈的参与意识调动起来,去尽力改进和完善这个流程。这些企业的很多经理们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顾问虽然走了,但留下了流程优化的文化”。
AMT一直希望能在企业内创造一种全员积极参与的流程优化的制度和文化,形式不限,比如充分利用“报事贴”和举办“管理奥林匹克大赛”。
【让合规成为习惯】推荐阅读:
让积累成为习惯07-21
让微笑成为习惯作文09-11
让自律成为习惯演讲稿07-02
让规矩成为一种习惯05-17
让阅读成为习惯六年级作文06-14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06-27
让运动成为习惯演讲稿07-22
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10-10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10-16
用书香浸润童年 让阅读成为习惯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