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

2024-10-10

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通用12篇)

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 篇1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第3期团课材料

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 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

高尚的品德、文明的言行,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名在校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校园文明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但目前我们的校园里不文明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随意旷课,上课迟到、早退;携带食物进入课堂,把庄严的课堂当食堂,果皮纸屑等垃圾随手丢弃在课桌里;男生在公共场所吸烟;男女交往行为不得体,公开场合有过分亲昵的举动;个别寝室内务卫生较差……上述种种不文明行为和现象不仅违反了我校有关学生管理制度,也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影响了我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养成教育,促进校园文明建设,院团委组织部开展“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团课学习,此次学习是为了加强和提高我院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我院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的日常行为习惯,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为此,我们向全院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注意公共卫生,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争创无烟宿舍、无烟班级、无烟校园。

二、文明学习。做到不旷课,不迟不早退;坚决杜绝在自习室里大声喧哗、打电话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诚信考试,不作弊。

三、文明行为。传播礼仪,践行文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校园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打招呼。男女同学在交往中应言行得当,不在公共场所做过于亲昵的举动。

四、文明举止。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穿戴整洁、着装得体。言语文明,态度友善,行为优雅。热爱劳动,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文明娱乐。合理分配时间,科学上网,不痴迷网络。

六、文明宿舍。维持宿舍良好的生活环境,按时归寝,杜绝夜不归宿的不良行为。

七、文明就餐。排队打饭、不拥挤,提高效率,主动收拾餐具,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八、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同学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习惯成自然,从小事做起,必能成大气候。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让卫生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成为一种时尚”团课,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人人争当文明大学生。

提问:

(1)在校园中你有发现哪些不文明的行为?

(2)请大家说说怎么样才能杜绝不文明的现象出现”?

(3)说说我们如何做一位文明的大学生?

请各班团支书根据主题开展团课,上交一份团课心得并拍照存档。

院团委组织部2011年11月(编)

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 篇2

镜头一:人满为患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

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新华书店青少年读物区, 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书架前围挤着很多选书的学生, 席地而坐, 捧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 他一早就过来了, 外面天气这么热, 自己在书店里看看书, 感觉挺好的。他还从家里带了些零食, 就当中午的午饭了。面对这样的小顾客, 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有很多人是冲着书店的环境来的, 这里安静, 夏天又有空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来这里一边避暑, 一边读书。”在兰州市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少儿读物书架前, 上小学四年级的陈敏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漫画书读着, 除了偶尔为路过的其他人让一下过道, 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书。“爸爸、妈妈不是加班, 就是有什么应酬, 没时间陪我。在书店里既能避暑又能读到好书, 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呢?”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的就像上班一样, 早来的就找个小凳子, 拿本自己喜欢的书读, 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

在兰州市图书馆自习室记者看到, 自习室内读者满满当当, 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此现象, 一位馆员解释说, 可能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压力大, 太闹, 另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环境太过安逸, 所以就会选择到这里, 再加之和同学结伴, 也能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但对于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一位家长反映说, 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本是件好事, 但没地方去大大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甘肃省图书馆三楼的一角, 记者看到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捧着一本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安静地阅读着, “每周末我都会来这看免费书, 今天阅览室人太多了。”他说,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 而且内容比较单一, 在这里不但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许多新书上架, 可以大饱眼福。一边吹免费的空调, 一边博览群书, 何乐而不为呢?”

镜头二:熙熙攘攘的卡通漫画区

虽然现在很多书店内儿童读物琳琅满目, 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日本、欧美的卡通、漫画类图书, 有些漫画书有时会被一人“霸占”, 其他人则一册难求。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捧着日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卡通漫画区更是拥挤不堪, 而与之相邻的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经典名著图书区则少人问津。记者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家长拿起了一本《三国演义》让女儿看, 女孩却摇了摇头, 这位家长只好无奈地把书放下。

“孙悟空、三国的故事从小就开始看, 现在根本没兴趣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宇说, “家长买的书不是教辅书就是科普书,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阔知识面, 可这些书看起来太枯燥了。我喜欢看漫画书, 但家长认为漫画书与学习无关, 从来不主动买, 只能是自己用压岁钱来买。”据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稍小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卡通、漫画及侦探类的书, 像《蓝精灵》、《老夫子》、《哆啦A梦》等就有一批铁杆“粉丝”。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一度销量不错, 但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家长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的, 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阅读是一个原因, 不爱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觉得课本学习本身就很累了, 只想读一些轻松的书。

镜头三:让学生无奈的“课外书”

“爸爸出差了, 不然我根本出不来。爸爸只要见我一有空, 就会让我看作文书, 其他书都不允许看。我觉得应该再给我一点时间看看体育、军事类的书, 来拓宽我的知识面, 我也应该有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我最想在周末, 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 可不现实啊!父母对于自己每天学习的要求是按时间来计算的, 而不是按学习量来计算, 也就是说, 规定10点睡觉, 10点前都必须学习, 即使你速度快, 提前温习完当天的功课, 只要时间还没到, 就得继续做教辅上的参考习题。当然, 我有时也会关上房门偷偷地看课外书,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并且能够抢在他们进来察看之前将书藏起来。”在纸中城邦图书广场, 正在读《现代武器》的铮铮对记者说了上述一番话。

在甘肃省书刊批发市场的门口, 记者遇到了“采购”完毕的刘霞,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好书, 一本是《优化设计》, 另一本是《三点一测》, 我要谢谢我的妈妈。我会把两本书上的题做完, 开发我的智力, 增长我的见识。”在妈妈一转身时, 小女孩却悄悄地说道:“对不起, 这是被迫的。”

镜头四: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习惯

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问一位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有什么标准时, 他告诉记者, 没什么标准, 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另一位家长则抱怨说:“现在的很多书花里胡哨的, 家长看都看不明白, 孩子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可偏偏这些书孩子喜欢看, 有时家长就只能迁就一下。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让孩子陷进去不能自拔。”

对此, 兰州市某高校出版社一位姓王的编辑告诉记者说, 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 使读者买不起贵书, 选不出好书。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图书的质量, 提升书籍的品位, 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而通过出版社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组织专家举办读书讲座, 向学生推荐好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 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

一位李姓家长认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光靠学校还远远不够,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如果家庭能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制定出一定时期的阅读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记者说:“我儿子今年正读初一。5岁左右他开始读《哈利波特》, 至今读了无数遍, 几乎能背下来了。基本上我们每三个星期会带他去图书馆找10本书, 完全由他自选。在家里, 我和他妈妈则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看着他的兴趣慢慢演化, 从科幻、神怪之类渐渐朝‘人间烟火’靠近, 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 虽然总体来说, 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比较广, 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一位无锡来兰出差的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存在猎奇心理,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对经典名著他们能说出千好万好, 实际上却并不“感冒”;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漫画书, 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面广一些, 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大有好处。只读教辅书, 特别是作文选, 虽然上面有很好的范文, 但看多了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多读些名著则会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现在很多图书存在着“语法不通”的问题, 其读者也多是不成熟人群。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 很容易出现问题。

兰州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单独设立一个“图书角”, 在那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并逐步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可以带班上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 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 也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最好从文本入手,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但仅靠文本是不够的, 老师自己应该多读书, 然后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和读书有关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老师应做学生的向导, 多介绍一些书目给学生, 或者做一些书籍的简介, 让学生挑选自己想读的书。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语文老师可以每周设置大阅读课,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做好沟通, 让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条通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如浏览法、精读法、朗读法、笔记法等等, 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书随想、笔记之类。总之,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记者如此说道。

让廉政成为一种习惯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4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篇5

“安居乐业”是国人的共同愿望和目标,“安”字为首,是因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和谐发展的稳定局面,这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工作是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是它的生命线。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实现生产安全。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年温州地区企业出现的多起火灾事故,95%以上事故都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员工因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环境造成了思想认识、心理状态的不一样,所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的也不一致,个别员工却对制度熟视无睹,违章作业现象屡屡发生。其实我们身边的带电操作、波峰焊高温操作、化学品存放等等……每天都充斥着不安全因素。当下,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提高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安全素质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安全文化的各种培训、实际演练,个人通俗理解为安全文化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公司安全有益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预防保护的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大家头脑里一种牢固的惯性思维,而这种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我们的行为,真正使安全不再体现在标语口号上,而成为一种工作思维方式,操作行为约束,道德意识规范。

安全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升人的安全修养、安全素养,只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参与,共同行动,才能抓好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项制度,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事故发生。长期的安全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员工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影响,员工在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都发生着积极向上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为公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持推动的作用。着力培育“安全第一”的安全价值观,突出加强安全理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旨在使“安全在心中、平安每一天”的安全理念入脑入心,促进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人人要安全,人人会安全”良好环境,从而保障公司和员工的利益。

让合规成为一种习惯 篇6

尊敬的各们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晚上好!我来自XX支行,我叫XX,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让合规成为一种习惯》

先给大家讲一则笑话:说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逛街,看到红灯便闯了过程去。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就跟他分手了。后来他又结识了一个女友,逛街时,看见了红灯,便老老实实的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一些人对法律、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身边,规则的漠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小到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毛垃圾,大到随意违约、坑蒙拐骗、违法乱纪。对这些现象,有的人似乎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殊不知,个人意志高于社会规则,个体行为凌驾于制度约束之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是社会有序运转、企业健康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更是银行人的生命线。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规则可以灵活掌握,随意调整,人人不择手段,以实现一己私欲为目的,企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远的不讲,在我们身边就有活生生的案例,有的是员工知法犯法,严重违反业务规定挪用资金而被开除,有的是员工虚增存款而被告降职停职,一般性的业务差错而被积分就更不用说了。一件又一件的经济犯罪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大案、要案的背后并不是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而往往是因为思想的松懈,对合规的漠视。因此提高员工合规意识,让意识变成行为,让行为变成习惯,最终形成一种合规文化,邮储银行的事业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显然合规经营这种良习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培训、教育、检查、监督,让每位员工用心去牢记合规、用行为来诠释合规,只有在观念和实践上都去重视合规的内涵,自身的行为才会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作为一名前台员工,我深深地感受到合规的重要性。何任百分之一的疏忽都可能变成百分之一百遗憾,一次小小的操作失误有可能会带来终生的悔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不可能搞好一个银行,但却可能会搞垮一个银行。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做起,切切实实做到“上岗一分钟,合规六十秒”。而作为邮储银行的一名员工,我也可喜的看到我们行的各级领导对培养合规文化的重视。今年省分行出台的《两个办法》,无疑就是我们合规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它从“不可为”入手,细致入微的为我偿提拱了一个行动指南,让我们懂得如何合规操作,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如何更好的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而自四季度以来,我们黄梅县支行在周行长的带领下,大力倡导“合规成习惯,习惯促安全”的理念,全行上下深入开展“合规大讲堂”、“合规大讨论”活动,让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了活动的力度与深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业务越发展,合规越重要!诚然,我们谁也不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全行员工的利益受到牵连;不希望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我们只希望同,我们每们员工都能真正理解和认同合规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真正去遵守、去执行,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虚心学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实实在在的人生,来为邮储银行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风险无小事,合规心中留”。只有绷紧合规之弦,才能弹奏幸福之音。今天的演讲或许不能改变我们工作中那些不合规的现象、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但从现场的气氛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大家的思想正在统一,决心也正在汇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担负起合规执行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相信一定能创造出我们邮储银行美好的明天!当合规像我们吃饭、睡觉、休息一样自然的去执行的时候,我想,那才是我们的最高境界!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篇7

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成因, 既有规则 (规章) 的失效、社会 (周围) 环境的影响, 又有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因素。因此, 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 应从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培养全民良好的安全意识,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前提是安全有章可依。诚然,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与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 但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规则制度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违章现象的发生。如信号灯的设置位置、时间不够合理;路口转弯车辆不能做到礼让行人、在人行道未减速慢行, 致使在绿灯时行人的路权仍然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人员素质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 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制定现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 以人为本。同样,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安全规章制度一定要切合企业实际, 制定前要经过充分调研, 切忌照搬照抄, 或纯粹“为定而定”。

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 领导的行为会影响职工的行为、老师傅的行为会影响新员工的行为、家长及老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等等。因此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全员素质的提高, 需要领导、教师、家长的表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重点抓住主要负责人和基层班组长的管理, 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氛围, 提高全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 让安全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让“慎独”成为一种习惯 篇8

“慎独”就是要求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与行为,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操守。作为道德境界,慎独表现为“诚其意”,不自欺、不欺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觉状态。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就发挥过重要作用。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赐、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的“食粥心安”、宋人袁采的“处世当无愧于心”、元代许衡的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的“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慎独”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把人的道德修养提高到“慎独”这一境界,把“慎独”作为一种习惯,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人们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有序、理性、和谐。

“慎独”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国内许多研究者尽管提法不尽一致,表述不尽相同,但旨趣并无大异,这就是“慎始”、“慎微”、“慎终”等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

“慎始”,就是面对诱惑,要果断拒绝“第一次”。人生贵善始。加强思想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关键在于守住“第一次”,这是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可能会一泻千里,最终淹没自己。“一”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没有“一步之错”,便无以生出日后的种种错误。守“一”并非易事,它貌似轻微,却往往会使人掉以轻心,酿成大错。只有严于律己,给自己约法三章,全力守“一”,运用权力时慎之又慎,自觉接受群众和组织监督,才能抵御腐蚀,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操守可比寒梅、品格赛过修竹、气节重于泰山。

“慎微”,就是审慎于细微而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古人云“寻丈之缪,实始毫厘;君子畜德,无忽细微”,“戒惧乎其所不睹,恐畏乎其所不闻,在于慎所忽也”。说的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我们要正确把握小与大、轻与重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头脑清醒察于微,从严要求禁于微,治疾患于“未”,断诱惑于“始”,要注意自己行为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做到防微杜渐,点滴养成。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一些党员干部总爱把平时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视作生活“小节”,总觉得吃点、喝点、拿点、收点是“人之常情”,小节问题。辩证法告诉人们,微常常孕育着著,小常常昭示着大。所以,一定要见微知著、小中见大。要从一件件、一桩桩简单事、平凡事、具体事做起,不可以小善为不足而不修、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慎终”,这个命题是孔夫子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注意保持晚节。其实,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有一个善始善终的问题。一般说来,慎始还是比较容易的,一个人到新的地方,做新的工作,面对全新的环境及任务,通常情况下是比较谨慎的,为人彬彬有礼,办事小心翼翼,说话慎之又慎,这个时侯是不容易犯错误的。可是,时间长了,工作熟悉了,环境适应了,人际关系疏通了,手中有职有权了,不知不觉就放松了、懈怠了、麻木了,要求也不严格了,对外界诱惑抵制也不力了,也就快犯错误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慎终的比比皆是,有做事不能慎终,功亏一篑的;有做领导不能慎终,使平生功业毁于一旦的;有做人不能慎终,导致夕阳落马,晚节不保的,教训非常沉痛。农谚说“编筐织篓,重在收口”,“收口”的工作就是慎终。如何才能慎终呢?古人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终,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自律到老,自觉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像毛泽东同志讲的那样,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始终保持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思想品德和良好形象。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慎独”就是悬挂在我们心头的警钟,是阻止陷进深渊的屏障,是提升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殿堂。拒绝慎独,就是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慎独、慎权、慎欲、慎微、慎始、慎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当今天的人们抱怨社会道德规范缺失、道德教育不力、道德环境恶劣等种种不利于自身道德水平提高的外在因素时,“慎独”提醒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将挑剔的目光转向自身,自问一声:“吾能‘慎悟否”?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9

教务处林家锋

关键词:优秀文明诚信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再过两周就是期末考试了,是同学们展示一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时候,也是老师们展示一整个学期教学成果的时候。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优秀、文明、诚信。

一位教育专家说: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智商,二是学习条件,三是学习习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异不会很大,彼此的学习条件也相差不多,关键是你有没有好的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这是词典给出的的解释。可见,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我想跟同学们说,中学三年最关键的,是要养成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先说学习习惯。

国旗下的讲话

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是在学习“做人”。我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你有没有因为迟到而说过谎话?你有没有因为迟交作业而编织借口?你讥笑、讽刺过别人吗?你骑车闯过红灯吗?你用完卫生间冲水了吗?你有没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打过篮球?你说过粗话吗?你的衣服是自己洗的吗?你一周花了多少钱在零食上? 晚自修课上,你的自习效率高吗?晚上你是否在宿舍里聊天到午夜,然后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午休时间,你去休息了吗?你有没有随地扔过塑料垃圾?你放餐盘时,是轻轻往下放,还是重重向下砸?你的宿舍里有没有臭袜子的香味?课前2分钟预备铃响,你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时,你专心听讲了吗?你走神了吗?不好意思,问了同学们这么多个问题。

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今天我不在这里详细讲,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归结成一句话,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上是在学习“做人”,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有公益心的人。

怎样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呢?

第一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

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常常反映在小事上。古语有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比如,注意自己站立的样子、坐着的样子、走路的样子、吃饭的样子,注意每一次作业和考试书写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等等。一开始,同学们可能会觉得“累”,但用不了多久,习惯了,我们就将从中受益无穷。

第二要开好头不开坏头。

习惯是通过过程养成的,而过程都有开头。想好了要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去开始,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单词了,好!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了,好!开始写。一段时间后,你会觉得这件事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到时候就你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件事,好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比如,周工作安排的事。

相反,坏事再小也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往这条路上不断走下去,更可怕的是,我们甚至还会为了欺骗自己、开脱自己而去寻找一千一万个理由。对于电脑游戏,什么传奇、征途、星际、CS,魔兽,好玩,很爽!可它们是真的会耽误正事,也会耽误了同学们的大好青春时光。你要是被它们抓住了,陷在里面了,一时“爽”了,三年后可能就不“爽”了,再接下去的几年可能也就“爽”不起来了。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些事性是他该干的,可他不想干;有些事情是他想干的,可这件事对他的成长有害无益。也就是说,该干的事情他不想干,想干的事情其实他不该干。怎么办?只能管住自己,一遍遍告诉自己,要把该干而不想干的事情干好,要把

想干而不该干的事情弃在脑后。能够自觉地这样做了,就说明同学们成熟了。当然了,许多同学都自觉地把该干的事情转化成了想干的事情,于是这部分同学就成了各类奖学金的获得者。

第三要咬牙坚持。

开了好头就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要咬牙坚持,不能松劲。有的同学从小就练钢琴,每周都没有中断过。快到期末考试了,学习很紧张,怎么办,这几周要不要停止练习?我的建议是没必要停止练习,平时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分配好时间就行,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就行。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你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干不成事情的。这种状态用在学习上,也不会有成就的。持之以恒,积少成多,你甚至会被自己的精神感动,进而特别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就会越来越不忍心放弃这件事,于是就养成了好的习惯。

第四是不找任何借口。

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许找借口!这对于同学们养成好习惯非常有借鉴意义。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事情没做好,想办法找几个借口,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为什么没考好,因为试卷很难,因为老师改得很严,因为同学们都考不好,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准备,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个学科。这些借口都无助于同学们的成长,它会让你软弱,会让你偷懒,会让你逃避,于是你就丧失了勇气。

第五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惯为他人服务。

乐于为公众服务是美好的品德。

借今天这个场合,我要代表学校图书馆感谢至今坚守在义务管理员岗位上的20位同学,他们无偿帮助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周末时间开放阅览室,协助学校图书馆开展多项工作。我还要专门对这20位坚持下来的同学说,你们的行为是很有眼光的,因为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可能会对你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心态产生积极影响。这20位同学包括高二(2)班的黄瑜同学、郑雅莺同学、高一(6)班的邱晶晶同学、初一(5)班的许倩同学、初一(1)班的潘艳萍同学。

在这里,因为公益服务,我还要感谢物理实验员管老师,从这个学期初开始,她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无偿协助学校开放电子备课室,每周4个下午。

公益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利他”,我认为有机会的话同学们都要乐于承担一些公益工作,比如:班干部、科代表等等。只要时间安排合理,这些公益工作不仅不会耽误

学习,反而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这些同学的格调自然就高了,这何尝不是好习惯呢?

最后说说考试诚信的问题。

两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使我感动——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样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将内心无形的道德与浩瀚神秘的星空相提并论,足可见道德力量之强大。

诚信就是众多美好道德中极为宝贵的一样。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说的:

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夫说:“船小,负不了这么多个背囊,客官必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度过难关。”

看年轻人舍不得丢弃背囊,船夫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一会儿,把“诚信”丢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高二会考,同学们到校外参加考试,遵守考场规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诚信品格,也关系到学校的校风和形象。相信我们学校最高年级的同学会珍惜学校的声誉,更会珍爱自己的诚信人格,不至于做出什么有背品德的事情。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篇11

一、英语课堂交流的现状

1.对英语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教师对英语课堂交流的理念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我们的课堂交流有误解,认为搞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浪费师生的时间,认为这些是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出大量问题,学生能给予回答,那么课堂交流就算成功了。事实上,如果只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路讲解补充。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按教师的思路走,属于学生自己交流的机会很少。

2.英语交流的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主动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同时,学生也缺乏学习的信心,他们担心交流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会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因而他们并不愿意多说。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交流的方法、技能都很生疏,特别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几乎空白,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交流的愿望。

3.教學反馈单向化

目前我们的课堂总存在着教师倾向于用好或不错等词对学生进行简短的评价,而并不反馈给学生一些建议。这样做很容易使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教师的评价不是一种奖励而是随口而说的话语,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课堂,这种单向的正面评价也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二、提升英语课堂交流的策略

1.建立有利于英语课堂交流的氛围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多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多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多给学生交流机会,把课堂还给孩子。在教学中,情境的选择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情感特征,这样创设的情境会更丰富、更具感染性。

2.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指导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堂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搭好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各种信息,同时也将自己的所知传递给其他同学。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表达,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图片作为交流的辅助;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抓取他们发言的要点,听取他人的想法,对比自己的想法并做补充。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他人观点,取长补短,让课堂交流成为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3.构建多向的交流形式

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式,多种形式的交流可以提升兴趣,促进学习。首先,建立小组学习方式,生生交流。其次,师生互汇报,师生交流。最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自主学习获得知识。通过与课本的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生活、英语化教学

语言的习得,最主要就是语言环境是否浓厚,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多和学生用英语交流,给他们提供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开始,我就每节课都坚持尽量使用英语授课,并逐步增加句数。日积月累,学生基本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思维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精心设计,问题要难易适中,并能吸引学生,这样才能让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回答情况,对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课堂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很重要,一个深思熟虑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同样他们也可以和同学交流或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多用情感作为媒介,为学生“说”英语创造最有利的课堂环境。课堂交流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学生应在充满活力的互动中从一个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而应是“动态生成”的“推动者”。只有这样,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能不断获取精彩的生命体验、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调查发现初中生基本没有阅读习惯,手头的几本书是童话和寓言,我认为童话和寓言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能开阔视野,仅仅局限在这种单一的文本上,势必浅尝辄止,无法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据调查初中毕业没有读完四大名著的人占到90%以上,甚至更多。当然,读完四大名著不见得就会阅读,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了阅读。据资料显示,欧美一些国家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读名著片段,中学读章节,大学读整本书,当然这里的“读”已经不是浏览,而是探究。相比较,我们的学生在小学至高中都在读片段(有些短篇),很少整部地去探究,而到了大学,除了中文系的学生,其他学生很少去深入探究整部书籍。

全民阅读这一工程,浩大而漫长,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况且成年人工作以后,大量的时间用来工作,休闲的时间都花在上网、打牌、聊天上。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已经很难。但从小学生、初中生抓起就容易得多,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等多方面不懈努力。

一、开放各级图书馆,让政府职能发挥作用。

我国的图书馆虽然不多,但在各省、市、区都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其藏书量至少比一个初级中学的图书馆多得多。只有开放图书馆,才会有人阅读,给一些喜欢阅读的人提供阅读的条件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而目前我们的图书馆只在周六、周日开放,而且时间有限(从早9:00到晚5:00),想读书的人在里面读不了一本书就得匆匆离开,收效不大,而且书得还回去,久而久之,阅读兴趣降低。这种时候,有的人自己买书读,有的人放弃不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居民收入还不允许我们人人都有书读,现在的书价动辄二三十元,相当于一个人2~3天的伙食费,毕竟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还不高。

我国的大部分图书都在各大学的图书馆,而这些图书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社会人员是不得进入大学图书馆的,但上不起大学的公民和考不上大学的公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导致一些想读书的人无书可读。所以政府应该督促大学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向社会公民开放图书馆。

当然,这样就会给我们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但随着阅读习惯的逐步养成,公民的修养有了提高,管理的难度就会逐渐降低,而且会带动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之中。

二、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让学校成为阅读的主要阵地。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经很多年了,所有的青少年都要在学校学习9年,9年的美好时光可以读多少书,我想谁也无法统计,但我们的学校却只注重考试成绩,而不在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真正发挥作用,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奠定基础。

扩大学校的阅览室是学校能做到的事,但往往政府不重视,学校推责任,有很多学校的阅览室只是一个皮囊而已,里面的藏书大部分是几十年前的,导致想读书的学生,只有读几本教科书,别无选择。学校应该给阅览室配备必要的阅读书刊,以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

三、让家庭成为阅读者坚强的后盾。

学生在家的时间非常多,除了电视(看电视也可以算作阅读,只不过在读图)外,还可以读读书,这就需要家庭给学生提供条件,买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让学生读,而不要一味责骂,骂他们不重视学业,看一些“不三不四”的书。家长在买书时要有选择,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文字优美、有励志作用的书让学生看。当然家长也可以与其他家庭组成联合体,互通有无,让有限的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沟通邻里,何乐而不为呢?

四、发挥媒体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的平台。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媒体业日新月异,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只要发挥媒体引领阅读的作用,就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上海市年年由文化部门和媒体联手举办的读书家庭评选活动就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每年的阅读优胜家庭还会获得不少的奖金,可以再购买书籍,如此循环下去,读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再如广西自2006年开设的“八桂讲坛”邀请了百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给广大读者奉献丰盛的文化大餐,使读者受到启迪,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有了以上各方面创设的阅读条件,我们就要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里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为了让学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我们要安排每周不少于两节阅读课,经常推荐书目,让学生阅读。例如,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让他们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中了解鲁迅对他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所学课文的认识。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览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作者、内容及自己喜欢的句段,或者自己的批语制作成一个个小报刊,在学校展览、评奖,给学生成就感。也可以举办读书节,呼吁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请优秀者做报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等。

其次,要加强课堂阅读上的指导。这里的课堂阅读不仅指语文教学,还包含所有的学科阅读。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老师们都要尽心指导,而不是大力讲解,只有好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读”。老师不要指责学生读不懂题目,读不通恰恰是我们指导不够,“导”够了,哪有不懂之理?例如,上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出示案例让学生去读去悟,而不要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争取有了疑惑再去讲,这样阅读收效才会更大。又如,上语文课,一篇文章,老师可以一句话都不指导,让学生仔细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比你从头讲到尾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要推荐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师问生答,可以是学生的一段摘抄,可以是学生的一点点感触,更可以是学生的读后感。我们鼓励只要读了就是对的,读了有了想法就是正确的,不能打击读得慢、读得浅的同学,阅读的深浅因人而异,因兴趣而异,不能以偏概全,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最后,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诵、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索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度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阅读方法可交叉进行。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级机关劳动纪律的通知下一篇:汽车租赁管理信息系统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