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2024-12-01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共11篇)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篇1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坚持,是一种习惯。我们逃避不了它,就得勇敢面对。虽然做到坚持很难很难。但有一件事,一个人却让我坚持了下来。

那个人是我姑姑。在我刚来实验小学的时候,姑姑当时在家,我记得我写的字特别难看,于是,姑姑让姐姐给我写范字,虽然有了范字,但还是七拐八扭,于是,姑姑亲自给我写范字,而且手把手地教我写每一个笔画。白天晚上都是姑姑陪着我练习,不久,我的`字明显有了进步。断断续续的一个月后,我的字如同变了一个模样,一家人都很高兴。

如今我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偶尔会翻一翻自己的书箱子,捧开那一本写满生字的本子,一个个丑陋的字浮现在眼前,也不知怎地.心里有一样东西,永远也拿不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永远也抹不掉。脑海里总能够浮现出当时练字时的场景,总能想起姑姑那双温暖的手!

现在的我觉得,坚持,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必须做到的行动。当你拥有了坚持这个习惯,并努力付出行动时,你将会看到成功的喜悦,那就是你用坚持换来的胜利!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篇2

镜头一:人满为患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

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新华书店青少年读物区, 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书架前围挤着很多选书的学生, 席地而坐, 捧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 他一早就过来了, 外面天气这么热, 自己在书店里看看书, 感觉挺好的。他还从家里带了些零食, 就当中午的午饭了。面对这样的小顾客, 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有很多人是冲着书店的环境来的, 这里安静, 夏天又有空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来这里一边避暑, 一边读书。”在兰州市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少儿读物书架前, 上小学四年级的陈敏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漫画书读着, 除了偶尔为路过的其他人让一下过道, 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书。“爸爸、妈妈不是加班, 就是有什么应酬, 没时间陪我。在书店里既能避暑又能读到好书, 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呢?”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的就像上班一样, 早来的就找个小凳子, 拿本自己喜欢的书读, 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

在兰州市图书馆自习室记者看到, 自习室内读者满满当当, 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此现象, 一位馆员解释说, 可能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压力大, 太闹, 另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环境太过安逸, 所以就会选择到这里, 再加之和同学结伴, 也能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但对于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一位家长反映说, 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本是件好事, 但没地方去大大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甘肃省图书馆三楼的一角, 记者看到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捧着一本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安静地阅读着, “每周末我都会来这看免费书, 今天阅览室人太多了。”他说,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 而且内容比较单一, 在这里不但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许多新书上架, 可以大饱眼福。一边吹免费的空调, 一边博览群书, 何乐而不为呢?”

镜头二:熙熙攘攘的卡通漫画区

虽然现在很多书店内儿童读物琳琅满目, 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日本、欧美的卡通、漫画类图书, 有些漫画书有时会被一人“霸占”, 其他人则一册难求。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捧着日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卡通漫画区更是拥挤不堪, 而与之相邻的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经典名著图书区则少人问津。记者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家长拿起了一本《三国演义》让女儿看, 女孩却摇了摇头, 这位家长只好无奈地把书放下。

“孙悟空、三国的故事从小就开始看, 现在根本没兴趣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宇说, “家长买的书不是教辅书就是科普书,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阔知识面, 可这些书看起来太枯燥了。我喜欢看漫画书, 但家长认为漫画书与学习无关, 从来不主动买, 只能是自己用压岁钱来买。”据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稍小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卡通、漫画及侦探类的书, 像《蓝精灵》、《老夫子》、《哆啦A梦》等就有一批铁杆“粉丝”。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一度销量不错, 但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家长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的, 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阅读是一个原因, 不爱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觉得课本学习本身就很累了, 只想读一些轻松的书。

镜头三:让学生无奈的“课外书”

“爸爸出差了, 不然我根本出不来。爸爸只要见我一有空, 就会让我看作文书, 其他书都不允许看。我觉得应该再给我一点时间看看体育、军事类的书, 来拓宽我的知识面, 我也应该有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我最想在周末, 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 可不现实啊!父母对于自己每天学习的要求是按时间来计算的, 而不是按学习量来计算, 也就是说, 规定10点睡觉, 10点前都必须学习, 即使你速度快, 提前温习完当天的功课, 只要时间还没到, 就得继续做教辅上的参考习题。当然, 我有时也会关上房门偷偷地看课外书,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并且能够抢在他们进来察看之前将书藏起来。”在纸中城邦图书广场, 正在读《现代武器》的铮铮对记者说了上述一番话。

在甘肃省书刊批发市场的门口, 记者遇到了“采购”完毕的刘霞,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好书, 一本是《优化设计》, 另一本是《三点一测》, 我要谢谢我的妈妈。我会把两本书上的题做完, 开发我的智力, 增长我的见识。”在妈妈一转身时, 小女孩却悄悄地说道:“对不起, 这是被迫的。”

镜头四: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习惯

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问一位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有什么标准时, 他告诉记者, 没什么标准, 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另一位家长则抱怨说:“现在的很多书花里胡哨的, 家长看都看不明白, 孩子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可偏偏这些书孩子喜欢看, 有时家长就只能迁就一下。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让孩子陷进去不能自拔。”

对此, 兰州市某高校出版社一位姓王的编辑告诉记者说, 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 使读者买不起贵书, 选不出好书。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图书的质量, 提升书籍的品位, 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而通过出版社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组织专家举办读书讲座, 向学生推荐好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 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

一位李姓家长认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光靠学校还远远不够,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如果家庭能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制定出一定时期的阅读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记者说:“我儿子今年正读初一。5岁左右他开始读《哈利波特》, 至今读了无数遍, 几乎能背下来了。基本上我们每三个星期会带他去图书馆找10本书, 完全由他自选。在家里, 我和他妈妈则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看着他的兴趣慢慢演化, 从科幻、神怪之类渐渐朝‘人间烟火’靠近, 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 虽然总体来说, 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比较广, 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一位无锡来兰出差的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存在猎奇心理,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对经典名著他们能说出千好万好, 实际上却并不“感冒”;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漫画书, 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面广一些, 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大有好处。只读教辅书, 特别是作文选, 虽然上面有很好的范文, 但看多了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多读些名著则会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现在很多图书存在着“语法不通”的问题, 其读者也多是不成熟人群。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 很容易出现问题。

兰州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单独设立一个“图书角”, 在那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并逐步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可以带班上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 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 也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最好从文本入手,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但仅靠文本是不够的, 老师自己应该多读书, 然后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和读书有关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老师应做学生的向导, 多介绍一些书目给学生, 或者做一些书籍的简介, 让学生挑选自己想读的书。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语文老师可以每周设置大阅读课,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做好沟通, 让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条通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如浏览法、精读法、朗读法、笔记法等等, 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书随想、笔记之类。总之,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记者如此说道。

当公益成为了一种坚持,一种习惯 篇3

“马老师,节日快乐!”9月10日,营销委产品策划室马跃强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杨昊楠的短信。

刚刚过去这个8月,马跃强觉得是他有史以来被叫做“老师”这个称呼最多的一个月,让刚刚毕业三年、还带着点学生气他的略微有点不习惯。这个8月,也是他在经开区、长水基地、机场候机楼之间马不停蹄,在公司各部门、合作单位、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不可开交,在排班考勤、励志机票、毕业证书等大事小事之间连续奋战的一个月。这个8月,由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牵头组织的2013昆明航空“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暑期志愿者活动,成功招募35位热情自信的“小红帽”,并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微笑服务一个月,在营销委及公司各部门的通力保障下圆满落幕。

8月31日,最后一组“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结束了他们10天的服务期,顺利“毕业”。至此,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为35位“小红帽”组织的一连六场“毕业仪式”全部结束,他们一一告别长水机场,带着本次活动奖励的“励志机票”飞向自己的大学所在地。“尽管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我们层层筛选出来的,但他们比我预想的要优秀,很懂得设身处地地为旅客着想,责任心特别强”,第一次当带队“老师”的马跃强这么评价这群大部分都是90后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志愿者人数较多,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人,但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很省心,工作积极热情,确实为旅客们提供了不少帮助。”每一位“小红帽”在毕业仪式上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慨、在最后一次服务后与小伙伴的不舍和拥抱、在面对离别时彼此送上的珍重和祝福,这些画面始终都让与他们足足相处一个月的马跃强难以忘怀。

公益助学不止是一张机票

每年的开学季,马跃强和他所在的产品策划室成员都会在机场候机楼送走许多接受昆航“励志机票”资助的寒门学子。每次在安检口看到那些第一次从大山里面走出来的农家孩子坚定地背起行囊、朝外面的家人和老师挥挥手的瞬間,马跃强都觉得算是真正帮他们飞出大山、迈向新的人生了。“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机票和一段启程前的关怀,但是对于那些出身贫寒、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能坐飞机去上大学所带给他的鼓励和影响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马跃强说。

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的是2011年资助的来自云南通海的贫困大学生赵爽,当时还是一位不太敢说话、第一次拿着飞机票都不知道怎么用的小女孩,来为她送机的妈妈在安检口看到自己的女儿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去上学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得之赵爽的妈妈也是第一次来机场不知如何乘坐回家的汽车时,马跃强和同事送她妈妈去坐公交车并告知她如何前往南部客运站,才安心离开。时隔两年,当年走出大山的小女孩如今带着《昆明航空,让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来自11年受助大学生的一封感谢信》和一份经历丰富而优秀的简历来报名参加2013“助梦起航 青春飞Young”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带着这颗感恩的心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传递更多正能量的赵爽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选35人“小红帽”的名单,并在志愿服务期间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在长水机场候机楼为千万名旅客提供了周到满意的服务,这让一路见证她成长的马跃强和产品策划室的成员们尤为感动和欣慰。

“我们提供的不止是一张机票,而是在这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帮一把,多一点关心和力量,可能他们的明天就不一样了”,“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合作单位——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魏春老师说过的这句话,让马跃强相信“助梦起航”公益助学系列活动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而且要努力帮助更多山区的孩子们飞到更广阔的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坚持把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从小生活在山西晋中一个小县城的马跃强来说,“公益”这个词是直到他考上大学后才逐渐读懂的。他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不仅有着全国闻名的“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大学生公益组织,而且还有环保、支教、心理辅导、社工等方面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在圣兵爱心社招新展板上一句冰心的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句话让他懂得公益就是一件件平凡却对受助的人充满意义的事情。而他在大学期间也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团爱心义卖、敬老院服务、大型活动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做力作能及的公益成为了他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实回想起来,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把我大学毕业参加公司校园招聘时自己说的用公益做品牌的想法实现了。”就读新闻学专业的马跃强,在大学时候对品牌营销、公共关系、传媒经济学等课程就非常感兴趣,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一直都是他努力的方向。加入公司以来,他的想法与产品策划室的领导和同事不谋而合,开始了在公益品牌的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从“昆航送你上大学”资助贫困生到“助梦起航”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从公益支持昆明海鸥文化节到“老兵回家”公益合作,马跃强和他所在的团队把公益事业和公司品牌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唤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企业在公益事业中的力量。三年来,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延伸和突破,每一次都会被身边的故事感动,每一次都通过媒体传递出新的正能量,并且把这些感动和正能量累积起来,继续下一次的公益之行。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4

商业巨子李嘉诚有句名言:“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中央电视台曾采访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康奈尔等四位世界科学巨匠,当被问及“你们如何应对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夜以继日的、常人难以忍受的工作”时,他们的答案只有两个字:习惯。可以说,习惯却经年累月地左右着一个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那么,作为一名军转干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岗位,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从而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呢?

培养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优秀习惯。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同志也用这句话勉励广大青年。事实上,打算把自己置于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严肃生活的人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要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坚持立大志、做大事,争创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这样,培养优秀的习惯才能找准方向,做到“得其大者方可兼其小”。

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优秀习惯。毛主席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极端重要性。这两年,“中国女排精神”再次风靡全球。殊不知,中国女排总教练“铁榔头”郎平,从当女排球员时就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也正是这个习惯,让她带领中国女排重回巅峰。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这种优秀习惯,在思考中摸索,在总结中前进,确保“打一仗进一步”,积小胜为大胜。

培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优秀习惯。古人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卖油翁“唯手熟尔”,靠的就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许多神枪手“发现即命中”,靠的也是勤学苦练的肌肉记忆。其实,习惯就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条件反射,但要培养优秀的习惯,就需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我们在新的岗位上,尤其面对矛盾困难,必须有这么一股韧劲,久久为功,善做善成。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篇5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篇6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和觉悟,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报恩,品行才能升华,关系才能和谐,生活才能美好。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做人。‛感恩,是一种回馈生活的方式,它源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它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是我们成就成功人生的支点、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人生在世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感恩。‚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来说,更应该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今天我就围绕‚感恩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理解感恩内涵中塑造品行;感恩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懂得报恩中尽责立行;感恩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工作实践中争光添彩‛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感恩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理解感恩内涵中塑造品行

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之本、立身之基、处世之道。感恩是每一个军人必备的品行修养和道德准则,也是争做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内在要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表述为‚仁‛、‚义‛、‚孝‛等,都包含着‚感恩‛情结,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南朝梁国的著名文学家庾信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他出使西魏期间,梁被魏国所灭,他被扣留在长安,魏国封他做大官,但是庾信不为所动,他想的是回到梁国报效国家。在北朝的28年中,庾信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他在《征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就是吃果子的时候要想一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头。‛ 以此来表达不忘故土,对国家的感恩。无独有偶,在近代也有一位像庾信一样的人,这就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翁钱学森。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不已,想要回国效力。可是美国当局极力反对,一位美军的领导人曾说过: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面对美国的监视、限制、重重阻挠,钱学森没有屈服,最终回到了热爱的祖国,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

这两个故事,一古一今,时间上相隔了两千多年,但却是惊人的相似,都体现出了浓浓的爱国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中‚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上下五千年,感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感恩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善良的人总是快乐的,感恩的人总是知足的。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挫折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的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的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充满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大家请看这段话:‚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段文字豁达而美妙,但是谁能想到这竟是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半个世纪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他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动的就是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在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他经常外出演讲,还客串拍电影,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激情。其实,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恩的心。想想我们得到过的爱,哪怕它并不多;想想亲人、战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为我们做过的事,哪怕它只是举手之劳;想想早晨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想想迎面吹来和煦的春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生活。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积极应对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温暖,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第三,感恩是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个人在成功之前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如果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很难成功的,而感恩就是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下面我们来看这个故事(韩信一饭千金的视频)。韩信受了老大娘的一饭之恩,始终把报恩铭记于心,所以他渴望成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即便受到胯下之辱,他也甘心忍受,有了这个精神动力,他才能从一个市井小混混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一生中,我们必定会受到他人的恩惠,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时刻铭记他人的恩情,学会感恩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一切,才会得到成功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个动力,什么艰难困苦,什么挫折挫败,都能够战胜。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感恩的内涵,但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只是第一步,还要知道有哪些恩、恩从何来。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思想,也不可能有报恩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二个内容:

二、感恩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懂得报恩中尽责立行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记住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没有义务非得帮助我们。所以请战友们记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以感恩的心回报他们。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我们至少要做到感父母养育之恩、感组织培养之恩、感战友患难之恩、感祖国关爱之恩。

第一,要感恩父母,报哺育之恩,尽孝亲之责。‚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和青春,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爱我们最深、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父母。(插入老人给儿子留饺子视频1分28秒)看了刚才的视频,我想大家一定感触很深,父亲记忆力衰退,他记不起自己是谁,记不起刚刚做过的事,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从未忘记深爱着的儿子。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做个自我反省。(配乐:烛光里的妈妈)曾经的我们只懂得向父母索取,爸,给我点钱,同学要过生日了;妈,给我点钱,明天要交班费,然后我们拿着这些钱去上网,去玩游戏,去挥霍,我们不会想到,这些钱都是父母的用血汗换来的。有谁记得父母的生日?有谁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有谁倾听过父母的梦想?我们对游戏人物的背景、技能、动作了如指掌,对影视明星的作品、动态、风格知根知底,可是最亲近、最熟悉的父母,我们关心了解过吗?妈妈的双手,再也不是领着我们上学的那双柔软的手;爸爸的双肩,再也不是趴在地上让我们当战马骑过的那个宽厚的肩膀。爸爸妈妈都老了,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庞,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黑发(音乐渐弱)。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从大家的眼里看到了泪光,证明大家对父母的恩情没有忘记,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回报呢?

身处警营的我们,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不可能厮守在父母身边,所以感恩父母就要牢记父母的恩情,把这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化作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的巨大动力,要用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取得的成绩来慰藉父母,让父母以我们为骄傲。

第二,要感恩组织,报培养之恩,尽履职之责。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就可以成功的,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其中组织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组织的培养,你会感到有力无处使;有了组织的培养,才会使你如鱼得水。我们每名官兵之所以能有今天,固然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我们在部队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历练,每一次能力素质的提升,每一项成绩荣誉的取得,每一级职务军衔的晋升,哪怕是平常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和提高,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组织长期的关怀和培养。汶川地震中,上海消防总队地震救援队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在重重危险和困难中,成功救出了被深埋在六层楼板废墟下近124个小时的蒋雨航。对蒋雨航来说,是消防官兵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一次记者的采访中,蒋雨航动情的说道:从废墟中被抬出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人生的价值——我要像那些救我出来的消防队员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半年后,他如愿来到了上海消防总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消防战士。在部队,蒋雨航刻苦训练,不断用学到的消防业务本领帮助受困的人民群众。在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蒋雨航成功地考入了昆明指挥学校,并进一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特勤基层警官。蒋雨航发自肺腑的讲道:‚上海消防总队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还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感谢组织的关心培养,我一定将感激化作动力,努力学习业务理论和技能,争取更好地报答组织对我的关爱。‛

第三,要感恩战友,报患难之恩,尽互助之责。战友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伴,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兄弟,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患难与共。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位退伍老兵,今年53岁的董贵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坚守战场上的一句承诺,替27位阵亡战友尽孝达30年。(播放董贵生视频,1分33秒)一句承诺,30年的坚守,只因战友间浓浓的情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无法体会到战场上的生离死别,但是我想每一个生活在警营中的同志都有深刻的体会:高兴的时候,是战友陪着我们欢笑;痛苦的时候,是战友送给我们安慰;受挫的时候,是战友给予我们鼓励;有难的时候,是战友帮助我们排忧。正是战友的相互支持,才给了我们坚持不懈的动力。

第四,要感恩祖国,报关爱之恩,尽报国之责。祖国是滋养我们的土壤,我们都沐浴在祖**亲的关爱之下。如果没有祖国的恩泽,何以为家,何以安身立命。(叙利亚溺亡男童照片)大家看这张照片,3岁的叙利亚幼童艾兰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沙滩,红色T恤、蓝色短裤的小身躯躺在沙滩上,这一幕刺痛全世界公众的心。据统计,叙利亚自2011年3月爆发内战以来,已导致超过25万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无数人成为难民。大家再看这张照片,画面上一个苏丹女孩挣扎在去救济站的路上,即将饿死跪在地上,而秃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待猎食女孩。这幅图片清晰的表现了当时席卷非洲大陆大饥荒的真实情况,超过12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在非洲,乳房已经干瘪的母亲茫然若失的盯着远方,小孩子的肚皮因饥饿而肿胀,人们瘦的皮包骨头,这样的画面比比皆是,触目惊心。战友们,拿上面的画面和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你不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吗?这又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多少可怜的同胞死于战火,死于饥饿,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这是立身安命的根本,只有祖国的和平与强大,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像彩电、音响、手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二十多年前对许多人来讲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物,今天却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富裕了,但没有忘记我们军人,军费开支逐年增加。特别是这几年,军队工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部队的关心和爱护。我们享受着国家的恩泽,就应该为祖国孝犬马之劳。‚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既是每一个热血男儿的卫国豪情,更是每一个革命军人为国尽责的光荣。

刚才我们通过四个方面懂得了要报父母哺育之恩、尽孝亲之责,要报组织培养之恩、尽履职之责,要报战友患难之恩、尽互助之责,要报祖国关爱之恩、尽报国之责。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三个内容:

三、感恩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作为“四有”革命军人就要在工作实践中争光添彩

古往今来,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到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无数圣贤先哲、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感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感恩者,才有大作为,才会做出大贡献。作为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就要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我军由党缔造,来自人民。大到领导机关,小到基层连队,都得益于党恩。作为基层官兵,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道路艰险、余震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从大江南北、四面八方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镜头,同志们可能还有印象,它曾在电视屏幕上反复出现。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视频中的这名战士名叫陆苇。他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把尽孝的遗憾留给了自己?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什么也不说》,它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声。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我们受党的恩惠、是人民的儿子,要时刻牢记‚军人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不断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积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在摸爬滚打的训练场上,全体官兵挥汗如雨、刻苦训练;在抗冰救灾的战场上,全体将士夜以继日、破冰除雪;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中,全体人员奋勇争先、抢救生命。无论形势多么危急、情况多么危险,我军官兵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勇于牺牲奉献。‚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就是铭记党恩、献身使命的典范。在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要求上前线,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的一线。那是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英勇献身。当时再有12天,他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灾区人民。当时战友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让我再搬几块吧,我干过农活……‛他用26岁的生命实践了军人热爱人民、献身使命的铿锵誓言。战友们,我们要像武文斌那样视使命高于一切,在奉献中书写人生,这样才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第三,要在干好工作中绽放青春光彩。报恩要把本职工作当作平台,不能只喊在嘴上,而要付诸行动,干出成绩。中国军网曾在论坛上做过一个‚你为什么当兵‛的调查,回答这个问题的有干部,也有战士。有的旁征博引,长篇大论;有的娓娓道来,思维缜密。但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一位老红军的回答,就四个字:一腔热血。是的,这热血就是报国的热血,这热血就是感恩的热血。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无论是报效国家的感恩之举,还是献身使命的为国捐躯,都要求我们首先在本职岗位上积极进取、刻苦锻炼。我们在本职岗位上干好工作、有所作为,就是对家人、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好回报。作为革命军人,我们要始终把‚打得赢‛作为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前提条件,始终把‚过得硬‛作为自己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在勤学苦练中提高自己,在实践锻炼中争创佳绩,在险重任务中完成使命。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篇7

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成因, 既有规则 (规章) 的失效、社会 (周围) 环境的影响, 又有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因素。因此, 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 应从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培养全民良好的安全意识, 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前提是安全有章可依。诚然,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与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 但我们又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规则制度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违章现象的发生。如信号灯的设置位置、时间不够合理;路口转弯车辆不能做到礼让行人、在人行道未减速慢行, 致使在绿灯时行人的路权仍然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人员素质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 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制定现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 以人为本。同样,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安全规章制度一定要切合企业实际, 制定前要经过充分调研, 切忌照搬照抄, 或纯粹“为定而定”。

关键是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人是社会各种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 领导的行为会影响职工的行为、老师傅的行为会影响新员工的行为、家长及老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行为等等。因此要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全员素质的提高, 需要领导、教师、家长的表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重点抓住主要负责人和基层班组长的管理, 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氛围, 提高全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 让安全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8

首先应该帮助儿童读好最初的几本书

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让孩子开始就尝到阅读的“甜头”,就会慢慢滋生读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产生往往来源于他们对于精彩缤纷世界的好奇心,有一种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孩子喜欢《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老师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有趣的读物,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

其次,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

儿童的理解力都有一个最近发展的水平区,低于这个水平区,会使孩子觉得无聊,光凭说教是提不起阅读兴趣的,倒是让他们厌倦。所以要开展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开阔眼界,满足需要,得到阅读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保持阅读的兴趣,以培养读书的持久性。如经常举行一些诸如故事演讲赛、朗诵会、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其三,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

当儿童缺乏求知欲和阅读技能不高时,可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定期检查、交流经验、红领巾阅读评比等方法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动机“迁移”到阅读上来。例如:每周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读过的书报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其四,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没办法把课内阅读的方法自觉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的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两者互相促进。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有意识地在介绍背景材料时提到《三国演义》这一古典文学名著,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如《借东风》、《苦肉计》等。或者还可以在上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而在上课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其五,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9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读书的传统,便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史册中:国人信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知识在更新,倡导读书、加强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更要求我们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热爱读书,善于学习,让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俗话说的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读书已不仅仅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怎么才能让现在的孩子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呢?

一. 先让孩子们知道读书的好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

绍几点吧:

1.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

下事。

2. 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品。

3. 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修养。

4. 读书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

地。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二. 要学会怎样读书。

从方法上来说,精读、略读、背读、抄读、批读,等等,要因书因人而定,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曾国藩曾指出:“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者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从目的上来说,要由休闲性读书为主转变为学以致用读书为主。针对小学生实际,一是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章;二是创设各种实践运用活动,引导学生把阅读收获化为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而使读书成为学生的日常必需与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 营造读书气氛,让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

我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阅读的最大

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影响一生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从小就爱阅读的孩子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了孩子们的品味。

为了激发大家读书兴趣,我们首先要从布置教室开始入手。图书角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图书角是首当其冲,所有的图书均有孩子们自行筹备,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从家里捧来十多本优秀读物,让同学们羡慕不已,条件一般的学生也会尽力争取为班级献上一两本课外读物,再加上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定期可以借阅,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根本就不用担心学生没书可读了。有了图书角,好好利用起来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我们班有一套比较人性化的班级图书管理与借阅制度,从图书登记到图书借阅、归还的时间安排、借阅方法等都有专门图书管理员进行运作,这样不仅服务了大家,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接着是让教室的墙壁会说话,班级的墙上定期贴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格言警句,随时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图书角、教室里的常见标语。然后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制作的书

签作品等等,这不但美化了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最后是诗歌声中迎老师,我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诵读古诗、警句等,每天诵读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提供,早晨由语文课代表抄在专用的小黑板上,上课铃声一响,全班学生在课代表的组织带领下开始朗读、背诵,等待上课老师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真是受益匪浅。

四. 设法推荐好书,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1、大声朗读法。为孩子们大声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为孩子读书,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从给孩子大声朗读开始。精心挑选一些童书,如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大声读给孩子听,让所有嘈杂的东西都在故事的河流里沉淀,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到书籍的世界中来。

2、故事悬念法。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的娓娓叙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

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谈读书感受法。平时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介绍读物梗概法。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比如我向学生推荐《夏洛的网》时这样说:“最近,老师读了一本好书,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头猪将要被宰杀时,被它的朋友——一只蜘蛛想尽各种办法救了下来。最后,蜘蛛却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去。这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曾经感动了一代代的孩子,我相信你们读了也一定会被感动的。”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艺术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能让每个读过此书的人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为了孩子。多么实实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并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教师如何能做到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那就是——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语言匮乏。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上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他让我记住:老天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跑在时间前面的就是最大财富的拥有者。

每天,当我们面对这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时刻提醒我们要学习、要读书。因为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他人之长,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至于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紧紧跟上学生的成长特点,才能更好地跟学生沟通、交流,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1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成绩并不是很好,对于升学的热情不是很高,所以读书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即使是阅读,大多学生也抱着“必须有用才去读”的想法,而平日手中放不下来的书也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工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普遍存在着阅读的惰性,浅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功利性阅读也正在降低学生读书的品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任重而道远。

针对高中生读书时间少的不足,我采取了“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的方针。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而阅读兴趣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好的作品,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作品的精髓,引导他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作品,从看似平常的事物当中发现一些不平常来,再加上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做到及时推荐、适时补充和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相互补充,既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同时要结合课外活动,经常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阅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能读书的习惯及能力就会自然形成。

二、勤动笔墨,萃取精华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这句话应包含以下两个含义:阅读时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写读书笔记。阅读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提炼的过程,也是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在阅读时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起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或通过摘录加深理解。这些习惯的养成,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写读书笔记也是积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及写作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边读边思,悟其精髓

“学而不思则罔”,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能活跃思维、开阔思维。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凡是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名词、术语有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都应当列入思考的范围。同时,要让学生独立阅读,鼓励他们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并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四、注重练习,善于表达

单靠在课堂教学中去阅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难以保证的,阅读大部分要靠课外时间来完成。但是,课外阅读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毅力,需要学生有主动性、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二是阅读时间也要靠学生自主掌握,换言之,需要学生自己去挤时间来阅读。同时,大量的家庭作业也是限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瓶颈,因此,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

五、重新翻阅,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是前人读书经验的积累。学生在阅读当中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如果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读回头书”的好习惯,这对加深理解和丰富知识积淀十分有益。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六、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但是很喜欢听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故事加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在讲到一篇文章,涉及到《三国演义》时,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去阅读《 三国演义》,但又担心学生是否自觉,那么在课堂上的延伸环节中就可以先讲一段故事情节,待讲到精彩之处就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进而让同学们自己回去阅读,这样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自然也就甘愿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了。

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之以“渔”,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的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读书也是一种创作,只有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八、拓展阅读,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是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推动课外阅读的步步深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通过读书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最后我想说,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

上一篇:表现性评价量规下一篇:销售业务员岗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