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2024-10-05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通用15篇)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1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信是说话、做事讲信用,说到做到,不撒谎骗人。

“狼来了”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早就听说了。“狼来了”的故事,就是让人明白,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然而我们中有极少数同学就像故事中的放羊娃,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为了逃避责备而编造一些五花八门的谎言欺骗老师。有的同学自身存在一些坏习惯,比如上课走神,爱说话,不认真跑操,欺负同学,老师每次找他谈话时,他们只是很快的向老师做出保证,今后改掉坏毛病,但却丝毫没有改,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同学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还,当别人问他要的时候,却死不承认。有没想过,这些同学都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诚信。

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过不讲诚信的时候,但是只要你认识错误,努力改正,你还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在这里,我希望和大家共同做到以下三点:1.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严格要求自己。2.做到守时、守信、有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3.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学们,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诚信的心,超越自我,让诚信成为习惯,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因诚信而显得绚丽多姿!谢谢大家!

我的演讲完毕!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2

一、问题透视

笔者认为,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体现习惯的养成,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 蜻蜓点水式

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 教学目标定位过低。课堂上, 学生没有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 认识停留在已知层面, 思维蜻蜓点水, 教学效率低下。如教学《孔子游春》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第八自然段时, 教师只引导学生感受孔子对水的独特论述, 却忽视了文中还包含着孔子对弟子们的殷切期望, 还有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的语句。这些内容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对弟子们的关爱。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隐含的意蕴。

2. 不遗余力式

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很透彻、到位, 但却没有顾及教材编排意图, 没有对学情作深入调查, 教学目标定位过高。教学中, 教师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 但学生因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未能达到相应高度, 往往如入雾里, 满脸茫然。如一位教师教学《江雪》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时, 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的生平及被贬的典故, 着力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及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期盼, 最后只留不到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千山万径及江上的雪景, 这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这样的教学, 学生对诗的意境未能较好体会, 对诗的深层含义也似懂非懂。

3. 鱼目混珠式

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准, 甚至歪曲作者原意对文本进行“再加工”, 形成对文本的片面解读或捕风捉影式的主观猜测, 课堂上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使文本失去了鲜活、可学的特点。如教学《三打白骨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时, 教师不是先带领学生从“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这一角度出发, 而是从“孙悟空的为民除害”这一角度去认识孙悟空的高大形象, 使学生误以为孙悟空一出世就是一个“替天行道的神”, 这样的“神”其实离学生过于遥远。

二、追本溯源, 点亮“补白”的思路

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具匠心的“空白点”, 巧妙地创设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 我们的课堂必将令学生回味无穷。

1. 点睛处, 补出文本的情味

课文是一个整体, 字词句段, 甚至标点, 都气脉相通。课堂上, 教师既要关注局部片段的精彩, 又要注重全局整体的掌控。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时, 先让学生用“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说:钱学森回国虽然遭到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 但是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有学生说:虽然钱学森在美国有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 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还有学生说:祖国刚解放, 虽然一穷二白, 但是在钱学森的努力下, 中国终于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导弹。这一教学过程, 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 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学生很好地将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成了一个整体, 为深入理解钱学森其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疑惑处, 补出文本的韵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训练点”, 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如《鞋匠的儿子》一文:“说到这里, 他流下了眼泪……”此处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也使林肯的命运显得愈加让人敬佩。课文此处的留白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有的学生以傲慢参议员的身份写道:“真抱歉, 总统, 我原本认为你没有多高的学识, 才羞辱你。你的回答, 让我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不已。我要大声地说, 我会为我们有你这样一位总统而骄傲的……”有的学生以林肯的身份写道:“爸爸, 作为您的儿子, 我谨记您的教诲, 堂堂正正做人。就是今天在这样一种场合, 我也没有给您丢脸。爸爸, 我永远是您的儿子, 我永远为我是一名鞋匠的儿子而自豪……”

这样, 留白填补了, 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刻了。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 而且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文解读, 这一“留白”无疑成为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最好载体。

3. 插图处, 补出文本的人文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 把语文定性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文的插图便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如《马诗》一诗, 插图中诗人眺望一望无际的沙漠, 使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通过引导学生纷纷说出此时的诗人看到了一弯明月笼罩着连绵的燕山山脉, 心中感叹道: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战甲, 跨骏马, 驰沙场, 建立功勋呢?我口说我心, 孩子们道出自己发现的同时, 也道出了托物言志诗特有的意蕴美。

插图是一种符号, 而插图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 无疑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心灵之桥, 充分彰显出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抓准契机, 在“补白”中演绎别样的精彩

如何“补白”呢?笔者以为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 延时评价, 在情深意浓处补白

补白是训练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良方”。合理而恰当的文本补白, 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延时评价更有利于通过补白让学生积累、内化丰富的情感, 再通过语言或文字把情感表达出来。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在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时, 学生普遍认为原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中的“第二次, 第三次”声音处理是渐高, 体现老天鹅撞击冰面次数越来越多, 起到了强调作用。用同样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效果很好。此时, 我并未急于评判, 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 让学生思考一下。“老师, 我觉得应该这样读, ‘第二次, 第三次’声调可以越来越弱, 说明老天鹅撞击冰面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逐渐体力不支, 这不仅仅是身体与冰面的撞击, 也极有可能是生命与死亡的撞击, 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啊!”片刻的沉寂过后, 学生恍然大悟, 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通过朗读、体验等多种方式感悟语言文字后, 我趁热打铁, 提出:“大家此时此刻都会对老天鹅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你觉得哪一种读法特别能表达你的感情, 就用哪一种, 关键要读出敬佩、赞美的语气。”之后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尽情朗读, 浑然忘我。

2. 文本对话, 在斟字酌词处补白

“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的课堂才有活力。作为教师, 在设计教案时就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体验交流时间, 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双挖掘文本资源的“慧眼”, 尤其是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 利用它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拓展, 丰富文本的内涵与意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 在指导学生理解、朗读“悲愤欲绝”一词后安排这样的练笔:是啊, 你把“悲愤欲绝”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来, 让我们走进肖邦的生活。闭上眼睛,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圣诞节前的除夕夜, 能回家的都回去过节了, 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 巴黎街头像一个火炉, 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也许那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 肖邦听到了这个消息不小心跌倒在雪堆里,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拿起笔, 把你看到的画面用文字写下来。

这样的练笔, 使本来相对静止的“悲愤欲绝”一词在学生心中被激活了, 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活力。同时, 丰富了学生对肖邦这一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认识, 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 又培养个性, 为下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呈现了双赢的局面。

3. 读写结合, 在言已尽意犹存处补白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 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都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如《触摸春天》,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做了以下补白:

师:我们感受奇迹的同时一定会想到, 盲童安静只有八岁, 可是她有没有因为双目失明而自暴自弃?

生:没有。

师:你看出她悲观失望吗?

生:没有, 我看出她的乐观。

生:我看到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安静。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安静。

师:她整天流连在花丛中, 她是多么的热爱生活。所以, “我”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 (齐)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吗?

生: (齐) 有。

师:那么, 请你把安静放在括号中, 读进去。

生: (齐) (安静) 有生活的权利, (安静) 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我相信, 我们也有生活的权利。 (指名) 请你告诉自己:“我有生活的权利”, 读———

生: (齐) 我有生活的权利……

师:我希望你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去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 好不好? (生点头)

师: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 那就把我们都读进去。 (出示)

生: (齐)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师:最后, 这是我送给你们的一首小诗。 (出示)

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反复品味课文“留白”处所创设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 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常常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比如“问候。”问候虽小,效果却大。不经意间的一句问候,折射出的将是一片大世界。

问候是一种心情。一天24小时,问候的话语虽然简短,却句句温暖。清晨,一句“早上好”让人一整天精神高涨;夜间,一句“晚安”让人甜美入眠。工作繁忙时,一句“喝杯茶,歇歇脚”让人心生暖意;工作烦躁时,一句“经历风雨才见彩虹”让人重拾信心。

问候是一种讯息。一年四个季节,问候的讯息虽然不同,却各具特色。春日的问候是吐绿的新芽,夏日的问候是似火的骄阳,秋日的问候是缤纷的落英,冬日的问候是飞舞的雪花。

问候是一种祝福。三百六十五天,问候的对象虽然不同,祝福的心却不变。“桃李满天下”是学生送给老师的祝福,“健康成长”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祝福,“平安伴一生”是百姓送给警察的祝福,“早日恢复健康”是医生送给病人的祝福。

问候是一种关爱。如果说关爱常人是锦上添花,那么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则是雪中送炭的善举。这声问候也许只是询问一下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撒播的却是灿烂的阳光和无限的关爱。

问候是一个微笑。一个浅浅的微笑,代表着问候,传递着友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的微笑”成为了北京最好的名片。

同学们,11月21日是第35个“世界问候日”了。从问候歌曲,到问候话语;从问候短信,到问候邮件……无论采用哪种载体,都请将我们最真诚的问候表达出来,并将问候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因为,只有当问候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舒坦,更加和谐。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4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

问候是什么?问候是最基本的礼仪,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微笑,可以是一句朗声的问好,也可以是一个善意的目光。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好,却能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真实的幸福感呢。

春天,当我们漫步在盛开的花丛间,问候是那美丽的蝴蝶; 夏天夜晚,微风徐来,问候就像夜空的星星,一闪一闪地向我们眨眼;

秋天,当我们徜徉在金色的麦田,问候是那满满的收获; 冬天,漫步在寒风瑟瑟的校园,问候让你我更加温暖。问候很简单,就是遇见师长、同伴时说句:“您好!”轻轻的一声问候像春风的抚摸,像冬日的温暖。微笑很简单,就是眉角下弯,嘴角上翘。当你经常面带微笑,主动问候别人,你收到的问候也会特别多。当你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种子,这颗种子就在大家的温暖中慢慢长大,礼貌的鲜花便会越开越多,越开越美丽。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丝淡淡的微笑,就是一朵文明礼仪的花朵,可以使我们苍梧的校园更加充满爱与温暖,可以将快乐带给整个世界。

今天,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制定节日的目的,是要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是一种感情的传递、精神的延续、行为的提倡。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日当天,更重要的是节日之外的每一天。

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让问候化为一丝温暖。苍梧的老师、孩子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在校园中,给路过的老师和同学一个问候;回到家中,给家人一句问候;拨通电话,给朋友一句问候„„无论是一声你好,一个真诚的微笑,还是一句简单的招呼,都会让对方感到温暖,体会真情,分享快乐。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5

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七10班派上了一位男主持。这让我们所有的男生扬眉吐气一回。因为之前所有班级升旗仪式的主持人都是女生。今天开了先例。刘玉龙是七10班中很优秀的一位男生,几乎所有到我们班听过语文课的老师都会记住他!今天,是他让我们知道了须眉也可以不让巾帼。今后,我们所有的男子汉都要行动起来,从女生手中夺回我们失去的舞台!除非,你不是男子汉。来,为男子汉加油!

今天升旗仪式的主题是《期末备考》,我却想和大家谈谈认真这个话题。

首先:我认为认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比如:居里夫人用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从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这个过程的艰辛恐怕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但如果没有一种认真的精神恐怕是不能成功的!

再比如我们学过的人物邓稼先,在原子弹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繁多,每一个关键的数据他都要亲自把关。甚至原子弹被摔裂了,他都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上前查看。我想没有他的认真精神,就没有我们核武器事业。

有着这种认真精神的集体和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张永芝老师带着伤痛一瘸一拐地给学生上课。

来小舟老师想方设法地激励学生学习。

程亮、刘辉、朱莉、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看班。

我就不多举例了,在十九中每一个老师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其实,在每个班都一批这样的同学。虽然,我不知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把认真当做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学们你认真了吗?

上周六在我值班查寝室的过程中,我也见识了一些同学的认真。有2个同学在认真地玩手机;有三个同学在认真的打扑克;有4个同学在认真的玩卡片。他们也很认真,我走到他们身边,都没有发觉!可惜认真的态度用错了地方。

其次:认真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老师认真备课,你认真听了吗?同学在认真的点评,你积极思考了吗?父母满怀希望地把你送到学校你认真学习了吗?

不认真就是一种不礼貌。

不认真就是一种不尊重。

不认真就是一种不负责任。

所以,认真是一种品质。如果,你平时认真了,期末复习还会难吗?成绩还会差吗?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成功就要成为一种必然。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做一个认真的十九中人!

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篇6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各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 (1~2年级) 认真听, 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 (3~4年级)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领会要点,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 (5~6年级) 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从这些要求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细心, 能领会要点。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 并就听中发现的问题与人商讨。对照《语文课程标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况:

现象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纷纷举手, 叫了某个学生回答, 可是由于紧张的缘故, 他在站起来之后, 突然一下子噎住了, 正当他在思索时, 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 边举手, 边喊着说出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只作了短暂的停顿, 稍加思考, 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 着急地代替他回答。

现象二:在说话训练时, 在几个同学发言之后, 我们常爱找平时不太举手的同学发言, 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他们会重复别的同学说的一句话。立刻有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他们会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现象三: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或准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未等老师说完要求, 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 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所以在公开课上,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 现在我们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听明白了吗?开始!”老师必须得到学生非常肯定的回答“听明白了!”才说“开始”, 这在省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上也屡见不鲜。

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训练的结果。而长此以往, 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不到培养, 他们既然不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当然就更不可能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了, 语文综合素养相应大打折扣。那么, 究竟该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 从而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培养语文能力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调动情绪, 鼓励主动倾听

学生的学习固然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各种教学条件的影响, 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因而, 要使学生做到主动倾听, 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课堂上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去倾听,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指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

1. 适时提醒

在学习过程中, 对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往往容易冲动, 常常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开始争辩。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不断自我提醒:“我应该听清别人的意见, 否则就没有发言权。”“我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 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我再思考一下, 说不定能有不同的发现。”以此促进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深入思考。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 应适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明自己一直在注意听, 这也是一种提醒的方式。即使学生说错了, 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 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表示自己听清楚的话。如“是吗?”“我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很有道理”等等。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以后呢?”等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往深处去思考。

2. 引导换位

对学生发言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 性急的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 毫无顾及地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样不仅破坏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且更加会伤害发言同学的自尊心, 以致于以后都不敢举手发言。此时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学会宽容。“假若发言的是我, 愿意别人打断我的思路吗?”“他有勇气站起来发言, 就说明他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我应该相信他。”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 他们就能从一次次的体验中明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是对他人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的信任, 因为你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别人也能耐心地倾听你的意见。

3. 树立榜样

课堂上, 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 引导学生, “瞧, ××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 ××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这样, 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 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营造氛围, 促使积极倾听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不再提倡那种呆板的“腰挺直、手背后、眼看老师、认真听”的教学形式。那样听课学生不仅会感到疲劳, 学习情绪也会受到压抑, 学习时无精打采, 注意力也就很难集中。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真正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倾听、乐意倾听,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学习转告》的口语交际课片段:

(上课铃响, 于老师还没来。一位陌生的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 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 于老师是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 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 还没来?××小朋友, 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 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 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 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请于老师按时到会, 不要迟到, 等于老师来了, 请小朋友转告他, 好吗?

生: (高兴地) 好!

女:谢谢小朋友。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 (略。说完, 走出教室) 。 (一会儿, 于老师再走进教室, 小朋友纷纷举手)

课伊始, 老师就精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调动了学生内需,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积极倾听, 跃跃欲言, 不吐不快, 于是课堂才真正成为大家都能积极倾听、自由表达的群言堂。

三、走进文本, 引领用心倾听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培养来看, 学生倾听的对象不仅限于是人, 还应善于倾听文本所表达的信息, 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的。因此, 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文本。然而, 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走近文本”而未能“走进文本”。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几种手段引导学生倾听文本丰富的内涵与折射的生动信息。

1. 借助范读

课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文本化表现。无论哪一类课文, 它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方面。特别是记事类课文, 大都能通过阅读、想象、思考再现生活原貌。在教学中借助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适时创设情景再现生活情景, 引领学生倾听文本, 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走进文本。

2. 凭借音响

多媒体、音响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适时地借助, 对于激发学生认真倾听, 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 感悟人物形象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3. 依托语言

在语文课堂里, 能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完美结合的, 首推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师恰当的、传神的引语,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听觉神经, 并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抓住时机, 培养善于倾听

有了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 还要善于倾听,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听者在采取专心倾听的态度后, 还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能动理解, 对他人意见不盲目听从, 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不仅可以提高倾听效率, 而且可以练习说话。在教学中, 往往有即时生成的资源, 有些教师不善于把握这些资源, 缺乏倾听意识, 错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有的老师会乱了手脚, 有的老师会一带而过或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有的老师会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 使纠错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过程。

五、鼓励评价, 推动乐于倾听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7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当沉睡的空气被太阳叫醒,新的一天已经到来,背上书包,迈出家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体现着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要时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美好的人生。

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不讲信用,不守承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不能结交知心的朋友,无法立足于社会,自然也就一事无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说实话,做实事,以诚信待人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

做一个知节俭的人

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地球是每一个人责任、义务。节约减排,低碳生活,正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使用节能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用购物袋代替塑料袋,纸张双面用,出行尽量乘坐公交汽车······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对于减少排碳量起到很大作用,坚持低碳生活,养成节俭的生活态度,为净化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次礼貌的让座,一笔温暖的善款,弯腰捡起一张废纸,安静的观看电影,分类投放垃圾,爱护公共设施,拧紧滴水的水龙头,把看过的图书放回原处等生活琐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积小善,才能成大德。如果把良好的行为习惯看成是一种“精神储蓄”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利息。”

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自身做起,让优秀品行成为一种习惯。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8

候成为生活的习惯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温暖的问候成为生活的习惯”。

今天是11月21日,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师告诉你们,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

973年11月21日,为促进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澳大利亚的米切尔与姆可马克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并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使他们明白了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第一个世界问候日诞生了。

42年过去了,“世界问候日”的宗旨也由最初的通过寄发问候信,呼吁和劝告有关领导人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发展成为以促进人类相亲相爱为主题。联合国还曾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的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他人带去一份好心情。现在已有146个国家响应“世界问候日”,倡导大家问候他人,关爱他人。

在众多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中,问候他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是否真正把问候当作每日的必修课?问候的声音越来越少,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朋友、同学、家人,也因此很少见面、很少打电话了……哪怕是对门的邻居,也是互不相识,鲜有往来。可是,那种从言语中渗透出的关切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温暖,才是人间温情的所在。

文明始于问候,问候传递温暖,所以,我们要亲自去散发这种温暖。在校园中,给路过的老师和同学一个问候;回到家中,给家人一句问候;拨通电话,给朋友一句问候;无论是一声你好,一个真诚的微笑,还是一句简单的招呼,都会让对方感到温暖。这种温暖会使整个校园,整个社会变得和谐和美好。不妨试试,微笑着面对身边经过的人群吧!在眼神交汇的过程中附带轻轻的问候,你会发现其实每一天都可以过得如此美好!

同学们,不要吝啬问候的话语,在世界问候日到来之际让温暖的问候成为生活的习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问候,让温暖的问候充满这美好的人世间!

大家好!我叫蔡xx,来自五(5)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亲手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阳光、开朗的我喜欢参加各类户外活动。为了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我积极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我兴趣广泛,喜欢围棋、吉他、画画。学习之余,我也会兴起弹奏一曲,让心随音乐而飞扬。看似文静的我其实也有好动的一面——朋友们常能看到我踢足球的身影,而足球也带给了我健康与友谊。这就是亦静亦动的我。如果想和我交朋友,就来五(5)班吧!

我是来自五(5)班陈xx,今天很荣幸成为升旗手,与我的同学一起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上湛蓝的天空。我是个活泼、开朗、幽默的女孩,特别喜欢交朋友。我有几大爱好:首先是跳舞,它不仅改变了我的自身气质,更让我找到了自信,今年我就即将挑战舞蹈八级;其次,我还喜欢书法,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书法等级考试中我已顺利通过硬笔七级;最后是阅读,因为它能让我增知识,明事理,添智慧。每当我徜徉于书海,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9

写作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只会上课,不会写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会走太远的。教师要想实现自我现状的突破,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就必须学会写作、勤于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工作中的一种常态。

首先,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名师、大家也曾是我们普通教师中的一员。就起点而言,他们与我们普通老师是一样的,处于同一水平线;就日常工作而言,他们每天所做的工作与我们普通老师也是完全相同的——每天无外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等,并如此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可为什么最后的发展却有天壤之别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疏于思考或是懒于思考,每天都是在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名师、大家们,则是每天都在思考着并记录着,并在思考、记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正、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自己的每一天较之前一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每天都思考着并记录着,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找准写作的切入点。教育写作是有别于其他写作的。对教师而言,写作的直接目的既不是搞文学创作,也不是记“流水账”,对原有教学行为简单再现,而是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反思。是要通过写的形式,从各种不同的有效的角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延伸探究和反思提炼,进而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找准写作的切入点,对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都进行深层次剖析:在此次教育教学中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好的,成功的?又有哪些做法是错误的?自己从中能吸取哪些教训?并及时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整体的思想体系,进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特级教师于漪,每堂课后都会认真记下自己的感悟和教学中的得与失。

最后,写作要超越功利,持之以恒。写作,是一个缓慢的自我升华的过程。它不像优质课、公开课那样立竿见影,一下子就让我们成名、成家。所以,教育写作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很难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很多教师在专业成长路上不能走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戒除浮躁心理,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目标,不为写作而写作,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写教育日记或教育故事、教育反思。并在写作中不断探求、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积累创新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坚持写教后感和反思,22年从未间断,发表论文400余篇。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坚持、日复一日的积累,才使他成为基础教育名家。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讲话稿 篇10

早上好!

每年的四月是学校的读书活动月,读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给我们留下来许多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的至理名言。今天我想就读书这个话题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我向大家介绍一个有关人认知方面的知识——漏斗理论:

漏斗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形排布,越下面,视野越小,所见越少,如井底之蛙;越上面,视野越大,所见越多,如高瞻远瞩。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的过程。每行进一步,每上升一层,相比于原有的视野都会有豁然开朗的通达感。

人与人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世界认知程度的差别上,人的认知高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就如同你从山顶往下看,看到的是一片森林和壮丽的山川,全是美景;如果你从二楼往下看,看到的可能只是几棵树或是一片裸露着地皮小草坪,甚至可能只是看到路面上的树叶或纸屑。人若是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呢?聪明的你们一定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就是读书,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他还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或《论学问》))

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也说到:“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思是:树木有了茂密的树根,才会有丰硕的果实;油灯有了充足的灯油,才会有明亮的灯光。比喻凡事从根基上下工夫。

毛竹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最开始毛竹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仅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几十米,向地下深扎了五六米。读书对于人生亦是如此,读书就是一个人打基础的阶段。

这也就是积小流成江海的道理:一本好书就如一股涓涓细流,每日不断汇入,使我们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最终形成我们思想的江海。

是的,根深才能叶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根是基础,叶是延伸,想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就要往下扎更深的根。

成功人士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他们善于通过读书来提高、完善自己,最终取得傲人的成就。

牛顿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他在许多领域都富有建树:在天文学领域,他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这种技术在今天的天文观测中依然发挥着作用;在数学领域,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以及他发明了微积分这一现代数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成就;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更大,他发现了著名的力学第二运动规律和第三运动规律,以及最为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能取得这些成就与他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是分不开的,也与他在剑桥大学的求学经历分不开的,因为剑桥大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平台。

说到平台,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了一个人成长的大平台,学校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这不仅包括环境优美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实验室,还包括藏书丰富、设施齐备的图书馆。今天我只简单说说宁外图书馆这个小平台。

每年根据需要学校不断购进新书,图书馆现有藏书数量已达到6.2万册。学校现有图书馆的面积有1500平方米,人均超过1平方米。为进一步改善大家的读书条件,学校已将报告厅二楼改造为占地6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书库,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将投入使用。另外,学校图书馆还为大家开辟了电子阅览室、精品图书阅览室等专用读书角,为大家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图书馆的老师还放弃休息时间、延长开馆时间为大家服务。作为图书馆的延伸,学校还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设有图书漂流角,为大家提供了更方便的阅读空间。

我们宁外有良好的读书氛围,每当看到大家在图书馆静静地阅读的场景,在校园树荫下、濯缨湖边听到大家的朗朗读书声,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11

中学生讲话稿:让宽容成为一种习惯

草长莺飞的x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将近两年的时光,回首一起走过的流年,我们总能想起六班带给我们的,值得相伴终生的品德——宽容。

还记得,那是刚入学的9月。一次自习课,刚刚做完作业的我,目光情不自禁地落在了桌洞里那本精彩的杂志上,老师在课前的嘱咐早已忘在了脑后,我小心地低下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手中的杂志不知被谁抽走了,我不安的抬起头,发现王老师正站在面前,不由的想到杂志接下来粉身碎骨的命运和老师严厉的责备,我的心里七上八下。不曾想,王老师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轻声说了句:你的自习课不应该这样浪费掉。继而把杂志还给了我。一瞬间,我被老师的宽容所感动,那是老师对我最初的教诲,从那天起,宽容走进了每个同学的心里。

宽容是一朵幸福之花,开放在每个人最富饶而肥沃的心田。因为它的馨香,让世界更加芬芳;因为它的宽宏,让天空不会被杂质覆盖;因为它的豁达,让生命只是安静没有忧愁的划痕。

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还记得奥运会刘翔退赛时的一幕吗?他因伤退出比赛,让无数中国观众扼腕叹息,但即便这样,中国人也并没有过多的指责他。而是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安慰和信任。这充分的体现了中国人宽容的胸怀。

不仅如此,宽容也已经紧紧地同我们,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班级大扫除时,没有人计较谁干的多一点,谁干得少一点,而是以包容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任务;面对老师不合理的批评,我们以平和的心态与老师沟通,因为宽容,师生之间不再存在隔阂;当家长不理解的眼光向我们投来时,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顿时理解和宽容看了家长在生活中的压力以及对我们深深的期盼。其实,拥有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宽容不仅是原谅他人的缺点,包容他人的过失,更是一把衡量自身的刻度尺。当我们原谅他人的缺点时,也应反思自己做的是否够好,宽容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宽容并不代表纵容,宽容是给过错的一个崭新的机会,而纵容则是偏离轨道的列车,只会让心中的道路变得越来越不真实。能够分得清什么是真正的宽容,才能让心灵成为屹立千仞的泰山,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让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荀子·劝学》

古有做学问者,做《劝学》一篇,旨在劝勉学子勤于学习,并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把它理解为:积累。

有很多人问我,语文学习怎样才能有所突破,有什么特殊的诀窍,答案很简单,只有慢慢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其实每次上课我就很想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说你们对当今的政局政策、时事热点有什么看法,再比如说,你们对语文学习有什么看法,又或者,你们认识谁谁谁,莫言的《红高粱》读过没有?但是最终我都没有问出口,因为我知道这些答案的可能结果是什么,如今的教育缺少的是什么,是学生们对时事认知的匮乏,是缺少积累后语言学习的干燥和枯萎,就像一朵正在逐渐成长的花朵,如果缺少根部养分的供给和灌溉,那么就算它哪一天能够开花结果,它的花朵绽放的不尽然会很美丽,花期也可能会很短,把这个例子引用在语文的学习中来就是:语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庞大的知识奠基,它也不可能走得很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是站不住脚跟的,言之无物的文章跟废铁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呢?孔子一生可谓坎坷,周礼不行,礼崩乐坏,周游列国,难抒其志,然而没有他对儒学的积累,他又怎么能著成《春秋》?仲尼厄而著春秋,每一次的游历其实都是他积累见识、充实自己的过程。司马少卿走五湖,访遍各地二十余载,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能成一家之言。我们不需要做大学问,不需要著书立说,建立名德,那些名垂千古的人尚且积累数十年才能有所成就,我们又怎能不遵循常理抛弃古法就想一步成功呢?

然而,了解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又该如何养成这个好习惯呢?有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我们要组织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大师所作佳作名篇拥有着巨大的财富,我们不能把看书当作一种硬性的要求,今年江苏高考文科加试要求考生阅读十本名著,那我们的老师就应试地让学生们把这十本书全部买到手,然后拼命阅读。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很不提倡,语言的积累必须建立在自愿和欣赏的前提下,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摘抄,好的句子和语段完全可以将它读出来并且加以背诵,这样就能在大脑里形成印象,学以致用。课外阅读的积累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那么厚的一本书想让你形成乐趣就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将它读完,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这一过程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其次就是要在背诵古诗句的时候对这些诗句典故加以运用,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成语和诗句都是文言文的活化石,有时候在做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时候完全依赖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积累,字词解释需要积累,翻译方法和注意点更需要积累。再次就是要养成勤练习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积累就像要煮的米饭,那么,多加练习煮饭就是煮好饭的另一大秘诀。好的技能和方法需要练习,熟能生巧是良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还有,学生可以多在生活中进行积累,课堂上,平时生活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知识散布在各处,如何精确地找到那些散落的“遗珠”,思考和观察必不可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勤思考,多联系,语文功力的上升水到渠成。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方能笃行之。

这里所说的积累是一种习惯,不能称之为捷径或者诀窍。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我们受益颇深。姜为什么老的辣?新长的姜生长周期短,皮薄肉嫩,老姜经受时光沉淀,慢慢积累,皮厚肉坚,自然辣味十足。由物及人,同学们,是时候静静地坐下来,翻开你们的课外书、教材,拿上你们的笔记录下你们语文学习的一点一滴了。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1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七四班的刘玉坤,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许多教士,但小村里的村民都不喜欢他们,其中一个叫米勒的竟还粗鲁的嘲笑他们。然而有个叫西蒙的教士并不在意村民的看法,始终对人彬彬有礼,遇见米勒时总会热情地说:“早安米勒先生”一开始米勒并不理睬他。但日复一日,米勒终于被西蒙的热情和笑容感染,也举起了帽子,微笑的答道:“早安西蒙先生”!后来米勒去当兵了,几年后,法西斯铁蹄踏进了小村庄,所有的教士都被赶到广场,等待发落,指挥官指向左边,必死无疑,指向右边还有生还的可能,轮到西蒙时,他下意识地向指挥官说了句早安,而那个人居然是米勒,听到这句问候米勒冷酷无情的眼睛闪了一下,指向了右边。这就是一个“主动问候”的事例,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改变了西蒙命运。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传承至今。问候就一项基本的文明礼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学羞于向父母长辈、老师同学问候,甚至个别同学熟视无睹,漠然处之,这 是对他们的极不尊重,同时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问候虽然只是打招呼,寒暄或是简单的三言两语,甚至一个微笑,却代表了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想让所有人都尊重你,你就必须尊重所有人,一个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也必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让诚信成为一种习惯国旗下讲话稿 篇14

尊敬老师、亲爱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勤奋学习成为我们的责任》。

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而成才的唯一途径就是勤奋学习。

自古以来,多少中外学者,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因为勤奋,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大王;因为勤奋,巴尔扎克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人间喜剧》;还是由于勤奋,爱迪生才有一千多种伟大的科学发明;爱因斯坦才得以创立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中国古人才给我们留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千古美谈。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拥有美丽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勤奋学习依然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勤奋学习;父母期待的目光,需要我们勤奋学习;每个人应承担的社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勤奋学习。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第一,我们要塑造成功的人格。成功的人格就是有志有恒。一时的勤奋不难做到,关键是难于持久。毛主席早年求学时,曾有这么一副对联,说“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告诉我们要坚持的勤奋,而不是心血来潮。只有坚持勤奋,把勤奋作为一种习惯,把习惯升华为素质,才能为将来的成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们要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通向认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学会学习是新时代人必备的素质。学习应成为我们一生的伙伴。

第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名优秀学生必须具备四种品质: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感,是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对学习有进取精神,对他人有竞争更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为,对自己有否定和超越的态度。这四种品质的核心就是责任感。同学们,当勤奋学习成为我们的责任,我们就会变得爱学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勤奋学习呢?我们就会倍加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正如笛卡尔所说的那样,将时间进行精密分配,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我们的生活就会充实,我们的学习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有了支撑,学习计划就不再是一纸空文,就能产生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与意志,学习压力就会变为学习的动力,就不会觉得学习的辛苦,就能够做到持续地刻苦,使踏实刻苦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们,让我们选择勤奋学习的行为,让勤奋学习成为我们的责任,不怕严寒,持之以恒,好好复习,争取以硕果累累来欢庆新春。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15

很多老师、家长一谈到孩子的作文, 就很头疼, 有的说孩子不喜欢写, 有的说孩子写不出好文章, 更有的说孩子一提起写文章就号啕大哭。每每听到这样的话, 我都会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提不起笔, 写不出文。其实就是没有养成一定的写作习惯。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提法非常好。人的骨子里有种叛逆的东西, 外界的压力越大, 就越容易把这种潜在的东西给激发出来, 从而产生一种痛苦。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都是在这种压力下不得不去做的。即便我们把它做得相当出色, 由于是带有一种强制性的, 是我们自己非自愿的, 因而往往无法从这种成就里获取愉悦。只有习惯了的东西, 我们才心甘情愿的花时间和精力, 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去达到目的, 力求尽善尽美。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的地坛》里讲到他的一个朋友进行创作的初衷, 说是为了完成他母亲的心愿, 为了让母亲高兴, 因为他母亲喜欢读书、读文章。孝心之下的写作严格来说, 也是一种被逼迫的写作。如果写作带有功利性或逼迫性便不会带来快乐。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就是淡化了逼迫的成分。真正的快乐写作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而写。让写作像吃饭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最终内化成生命的一部分。不写不足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这种冲动应该挡都挡不住, 什么时候大家到了这种境界, 那你就真的能从写作中体会到快乐了。

一、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写作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无论做什么事情, 一旦形成了习惯, 我们就不用考虑事情本身的难易, 而只需要顺利完成它, 并想想怎么把它做得更完美, 也就是说行为人心情不会紧张和忧虑, 因为已经成为了习惯。每个语文老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生引领进入作文的殿堂, 兴趣固然很重要, 但用上了好的方法,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让学生有兴趣, 不再厌烦写作, 才是改革写作的根本。如果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用写作来表达感情的习惯, 那么学生一定会爱上写作的。我的学生中有几位每周坚持写周记的孩子, 一开始三两句话, 我就在上面写着:把事情写具体些。后来能写一段话, 我就写上:有进步, 再具体些。再后来几段话。我这样点评:具体了, 再生动些, 有些感情。如今, 这个孩子三年级了, 写起作文洋洋洒洒。我问他“:喜欢写作文吗?”他笑笑回答“:一开始不喜欢, 就连日记也不喜欢, 但是现在习惯了, 提起笔就想写点什么。”这是孩子最真实的回答。是呀!习惯了, 提起笔就能写, 如果到了这个境界, 老师和家长就不用操心了, 但是到达此境界的道路必定是崎岖的, 甚至有时还会“山重水复疑无路”, 其实坚持下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都能写出好文章来。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是成为一代文豪, 可能除了你的精心培养, 他还需要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只是希望孩子能“笔写我心, 笔写我想, 笔写好文”, 不妨少安勿躁, 从培养写作习惯开始, 从积累开始。妄想一蹴而就地让孩子一夜之间笔下生花是不可能的, 即使做到了, 也不过是好词好句、好框架搭建的一座寂寞的宫殿罢了, 没有情感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也无法让阅读的人产生共鸣。因为人的情感是在生活中积淀起来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每天, 我们会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让它自然真诚流露, 不在乎它是否幼稚, 也不在乎别人怎么去看, 只要是属于我们的就好了。所以作文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是正常的, 我们不应该把问题放大, 使学生和老师都失去信心。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 适当放大这样的优点, 使学生在小成功中体验大快乐, 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学生在练习写作中不断的有点滴积累, 自信心越来越强, 才不会害怕作文, 这是我们希望的。我们老师只有精心地呵护, 幼苗才能长大、开花、结果。

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 离开了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写作的“真情实感”,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积累材料的另一内容就是, 在引导学生的内省力——捕捉自己的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波动, 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

三、培养先思考后写作的习惯

俗话说“十月怀胎, 一朝分娩。”在动笔作文之前,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多思的习惯。思,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对命题作文审题、对材料作文、范围作文要拟题, 立意选材、列提纲, 直至打草稿, 思路贯穿于写作全过程, 起草前尤为重要。有个别学生怕动脑筋, 看见题目, 不确立中心, 不列提纲、拿起笔来就动手, 这是一种不良的写作习惯, 很容易产生“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的现象。先思后写, 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程序, 一定要注意反复习练, 持久坚持。

写作不仅仅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更是我们生命的流露。它或隐或现的表达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对自我的思考, 对生命的热爱。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让我们在写作当中与我们的守护神亲近, 这种美妙也只有写作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摘要:习惯是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动方式。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笔者提出了个人见解,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上一篇:作文素材守望小荷下一篇:写梦想的力量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