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024-09-23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通用13篇)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1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襄阳区伙牌一中 刘红丽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朗读教学的一点心得即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真切感受,引发共鸣。

【关键词】 朗读

深入理解

引发共鸣

做学生时,我总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时样子的那句话:“„„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我常想:读书就读书吧,怎能至于如此,实在是太可笑了!直至后来我当了老师,为了给学生简洁而又深刻地讲清一篇文章的内容、中心、写法等,我便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反复朗读文章,竟也达到了入神的境界。这时,我才发现:用心去朗读,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一、用心朗读,需要深入理解,把握全篇 1.抓准作品立意

立意,好比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就必须抓住作者通过这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抓住作品的灵魂。只有这样,才会使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才能做到“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从而在朗读中引发具体而有个性的意志、情感。

2.确定作品基调 确定基调,也就是说朗读者要把握作品总的感情色彩,要有自己的鲜明态度。其要求有二:

第一、基调要贴切,态度要鲜明

基调贴切是作品精神实质的要求,态度鲜明是朗读作品的要求,二者是一致的。朗读者不同应随心所欲地强加给作品什么态度感情,也不应被动的应付作品中的态度感情,而应在分析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把朗读者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中,进而表现在有声语言里。

第二、基调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

首先基调统一和谐,才不会有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脱节现象;丰富多彩,才不会有全篇、部分、层次、段落内部的单调、呆板现象。朗读者必须善于识别和驾驭着统一和谐与丰富多彩的融会贯通。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调是:亲切爱怜,压抑愤懑;《海燕》的基调是:昂扬有力,热情颂扬。其次,还要注意到不同感情色彩的变化。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那幻觉中的温暖,短暂的喜悦,表现了这位女孩对幸福的向憧憬与追求,此时,朗读中就应在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中加入兴奋、明快的亮点;又如,朗读《海燕》中那描绘海鸥、海鸭、企鹅等的段落,就应把昂扬有力,热情颂扬的基调改成嘲讽、诙谐的变调,由此可更加鲜明的突出主题,使朗读愈加完善。

二、用心朗读,需要真切感受,引发共鸣。1.从形象上感受作品

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的情景,会使我们朗读时更深刻的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阐明主题、抒发情怀的目的。如朗读《井冈翠竹》,作者在第一段对井冈翠竹的描绘,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勾勒出毛竹郁郁苍苍、峻峭挺拔、生气盎然的姿态,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尽管我们可能没到过井冈山,但可以借助那些与作品描绘相类似的场景,引发联想,使井冈山五百里雄伟起伏的山峦、繁茂翠绿的林海、挺拔参天的毛竹在脑海里鲜明起来,如临其境,如堵其景,使作品的一个个字很自然地“化”成形象,从而产生对景物的强烈感受,即景抒情,衷心地去赞美它。

2.从情感上感受作品

作家徐迟在谈到诗朗诵时说:“朗读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朗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比如,朗读贺敬之的《回延安》,就要用心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那延安的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那延安的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如同我们亲眼所见,是那么激荡人心。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诗人与乡亲们的鱼水情谊,感受到诗人那热爱延安的山、水、亲人的火热情感,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怎样一种激情之下写出“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感情浓郁的诗句了。

当我们的感情被作品所激荡,当我们的心与作者所贴近,我们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从自己的心底里发出的真情实感的倾吐;那感受过程中形成的内心激流,一旦诉诸有声语言,便如飞瀑流泉,汹涌奔泻。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朗读,作品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鸟语花香,这岂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书目: 《语文月刊》

《新教材新教法》

2007年6月18日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2

一、兴趣——课外阅读的快乐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金钥匙。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还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反之,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浓厚,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很多学校特设“午间阅读30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经典童话、民间故事、中外名著、社会百科等,只要学生感兴趣,均可拿来阅读,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文辅导书。这一时间,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还可以同桌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这样创设的自由阅读空间,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有保证,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有效的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榜样激励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榜样可以是历史上一些爱读书的名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鲁迅、高尔基、老舍等,还可以是身边同龄的伙伴。以榜样刻苦攻读的典型勉励学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读书、刻苦读书,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食粮。

最后,对于一些文章,教师还可以发挥个人魅力,节选开头或文章精彩段落,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二、方法——课外阅读的甘甜雨露

吕叔湘先生指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实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作用。

首先,以教材为载体,渗透指导阅读方法。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渗透介绍各种阅读方法。如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默读、跳读,篇幅较短的文章可以大声朗读;只需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浏览,要赏析优美的文辞或段落可以精读品味、圈点摘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只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习了《景阳冈》后,我又推荐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阅读《水浒》中的另外几篇故事,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巩固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学生兴致很高。

其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外阅读中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思维,敏于发现。大纲中推荐了80篇古诗词背诵篇目,我以其中的几篇为突破口,让学生学习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质疑。如曹植的《七步诗》表达兄弟相残的悲痛,我们让学生思考“豆”为何哭泣,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晰了,这首诗的内涵你就理解了。经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逐渐学会找关键问题理解全文,逐渐尝试到质疑的甜头,并能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三、活动——课外阅读的肥沃土壤

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汲取大千世界的滋养,吸收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元素。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和收获。有了收获,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阅读才有积极性,从而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首先,学校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布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学校的文化长廊、教室外的作品展示栏、教室内的黑板报和图书角,都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了机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知识。比如,有些学校在教学楼间的墙壁上贴上绘有巨大中国地图的瓷砖,笔者认为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布置,参加黑板报的设计出版,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知识的动力。

其次,以活动吸引学生自主阅读。一提到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总是兴趣高涨。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等,创造机会使学生对平时的课外阅读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愉快激励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读书周等展示优秀学生的读书成果,如好词好句摘抄本、获奖的手抄、精彩的演讲等,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甚至赞扬,心理必然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外阅读。

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受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享受

初中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充分发挥美术课堂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利用多种措施建设新型的美术教学课堂。

一、注重美术欣赏课的开辟

原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美术优秀作品的欣赏教学,新的条件下,教师要注重开辟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欣赏课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重视教材中出现的优秀美术作品,不单单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优秀技法,更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帮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蒙娜丽莎》的欣赏为例,这幅名画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家在绘制时着重突出了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教师在介绍作品时需要向学生介绍文艺复兴的历史、人文主义思想及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画家构图方式的变化。教师可以查找画家不同时期的画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欣赏画作的精妙之处,如《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的画作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画作中蕴含的画家的情感。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向学生播放《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古典名曲,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欣赏山水画,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最后,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开发课外资源,向学生介绍大量优秀的充满个性的美术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等,使学生在不间断的欣赏中获得美术欣赏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在美术课堂上获得美的感受。

二、新型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

1.利用计算机带领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

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要注重利用新型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构图、色调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无纸化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在学习基础阶段耗费的美术材料,降低美术教学的成本。以《墨与彩的韵味》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营造氛围,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民族古典音乐,在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利用计算机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并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可以作为学生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美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美术绘画的天赋、对美术知识理解的速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最低层次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教材中出现的美术手法,可以在适合的位置使用即可,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一些深层次的美术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情况进行分层,在美术教学中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3.激励教学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采取激励教学法,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以活动一“观赏与描述”的学习为例,教材中有这样的问题: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你对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牛耕》《清明上河图》《捣练图》中的内容,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认真聆听学生对图画内容的理解,不管学生对图画的理解是否与图画中显示出的内容有出入,教师要利用回答得真好、非常感谢你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喜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内容进行纠正。

总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辟美术欣赏课,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分层教学、激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范丽亚.让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的舞台: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4

小学语文新教材有不少优秀的课文,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授这类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欣赏美

面对这么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郑重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过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咪咪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荷是夏的标志,茶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练习表演。读后,我出示小动物和小水珠头饰,请四名学生上台表演,并举起大荷叶提问:你们看见茶叶时会说什么呢?接着我又问:他们分别说出荷叶是我的摇篮、荷叶是我的停机坪„„这时候,小动物们和小水珠都有什么心情呢?请同学们怀着这样的心情练习朗读课文。学生个个都带着高兴、愉快和美滋滋的心情各自读了起来,当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他们真 的眨起了 自己亮晶晶的。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即兴表演,它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应该。

三、让学生在画中描绘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语言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是促进 其对语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限手段也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喜爱动手画画,在画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享受了美,而且还创造了美。教《画家乡》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美丽的家乡,并展现给大家观看。他们个个画得很认真,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有的画了海边,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的画了村庄,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和设计了美丽、富饶的家乡。学生在画中不仅能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而且激发了 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篇5

学生还是厌烦家庭作业?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可最近我发现学生特别怕写家庭作业。每每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说:“老师,能不能少一点,或不要布置。”我个人觉得作业布置的很少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写作业?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怕写作业到自愿写作业甚至享受写作业呢?我就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要求的需要------成就需要。它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尽快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作业,正确引导和培养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周长增加了10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梳理圆与长方形的关系才能解开这道题。解题虽然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二、作业要设计有层次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之处:“所有选择的作业应使学生能表现出最大限度”独立性,使他们有发展的现实可以性。各类学生对做作业的需求明显不一样。学生发展的创意要求是在作业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是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质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一些基本题):2道选择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80米,比宽长2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2)量家里的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3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上述2道选做题,也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三、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兴趣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得到发展”。作业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一些操作,还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四、作业设计要有创造性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教学“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4、6、10这一串中,哪个与众不同?立即就有同学回答:“7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7是奇数。”有位同学有举起手说:“2与众不同,因为它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投去了钦佩的目光。也许是受那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10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个两位数,其他都不是;4与众不同,它是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这样一道开放题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无所顾忌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找到了多种答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精心为学生科学、行之有效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我们只要乐学,善学,标新立异,肯定会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作用。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张小莉 家庭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对与检测。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适量适度的数学家庭作业非常有必要。可如今小学生面对家庭作业,往往消极对待、马虎了事,甚至因为家庭作业,孩子对晚上的时间充满了无奈与厌烦。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家庭作业并喜欢家庭作业。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应设计趣味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的作业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写这一传统模式上,而应加入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调查等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设计游戏作业。我们可以把那些较枯燥乏味的计算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闯关夺宝’等。当然其它 类型的枯燥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变为有趣味的数学题。让学生不仅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可设计实践作业 1.设计实际操作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在家里动手做平形四边形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初步认识。

2.设计调查类作业。调查类作业内容很广,有家庭调查、社区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生活调查等。学生非常喜欢调查类作业。它一方面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

3.设计解决问题类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家中冰箱或洗衣机的体积。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可设计个性化作业。

1.设计分层作业 美国著名教育家

古柏曾说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家庭作业应有所侧重。我曾把作业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作业,让学生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2.设计自编性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作业。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6

五道水镇学校 杨申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为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了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能使孩子们成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能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在思考小学时光,我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想我能给他们的就只是:一个一生受益的读书的好习惯;一个记下自己成长故事、留下美好回忆的写日记的好习惯。2008年,为了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学生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学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读书、读报活动。在这样一个浓厚的读书活动氛围中,我探索着,并尝试着将读书活动作为特色,让读书笔记留下书中的足迹。同时让日记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媒介。

一、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

(一)目标规划:

1、创设良好的“悦”读的环境,诱发学生读书兴趣。

2、注重读书导向,指导读书方式,养成读书习惯。

3、培养读书素质,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具体做法:

1、创造书香氛围。俗话讲得好:你能把马牵到河边,却并不能强迫它喝水。确实是这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开始就注意计划创造书香氛围,以活动为载体,围绕读书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收集交流名言警句的活动,讲故事(人人讲,没有讲的就会主动去到书中找)。使教室营造出一种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加强导读,促进健康阅读。在卡通、漫画读物盛行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商业味浓重的环境下,各种读物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往往是热什么读什么,而一些文学名著以及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优秀作品却遭冷落。“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我尤为注重做好学生导读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导读(推荐书目)。(好书推荐——《四大名著》(彩图版)、《爱的教育》、《成长故事》等)

3、筹集图书,加大阅读数量。

(1)建立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拿出自己的好书,教师带头(我曾专门为此到书店花钱买书)。教师到学校图书室借图书(每学期我到学校图书室帮学生借两期书,每期都只少在80本左右。主要以学生想读的为主外加老师推荐书目)。

(2)分享感受。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自己写体会,最后在班级进行交流,这主要是通过在课外活动与晚报课时间。特别是在晚报课时间,我基本不去插手这20分钟,就让班干部组织谈读书体会、收获,讲故事(也就是白天所看书的内容为主)。这样及让学生真正体会读书的快乐,也能给班干部一个能力锻炼的机会。

4、指导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1)大量的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其推荐篇目有70篇,其余部分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因此我要求学生推荐篇目必读而且多背,强化读书意识。

(2)自主摘抄:大量读书是基础,自主摘抄则是读书的另一种手段,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是具有“养成习惯性”的更深一步的读书。所以,从活动开始,我在班里开始提倡摘抄,要求摘抄(包括好词、好句、好段),并写下简单的体会,这样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3)强化督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经常教育学生,让他们把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作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定期举行读书笔记检查。

(三)成果:量到质的转变,采得百花始成蜜 两年来,我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有效地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又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让学生广泛地采撷知识。孩子们读书的心灵已被悄然打开,他们的羽翼已日渐丰满起来。他们快乐读书的呼声将随着时代的步伐越喊越响:“我想读——我会读——我还要读——”

1、在读书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在课外进行有计划的扩大范围的阅读,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阅读方法,就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正是因为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上,所以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2、学生读书兴趣被激发,读书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学生已经对读书已经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从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也发现,读书已经不再是那些优秀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只要一有空就自觉拿起书读。班里几个好学生,已成为真正的小书迷。熊龙晖同学只要得到一本新书,就是放学回家吃饭时也要先看上几眼再走。由于大量阅读了有益的课外书籍,学到了许多原来所不知道的知识,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习惯在逐渐的形成。

3、在读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个学期我都坚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便于学生积累。而我认为读书笔记是巩固知识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

4、在读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现。“腹有诗书”不是知识的堆积,是人生的智慧、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有道是“久熏幽兰人自香”。在读书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而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学会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班级中爱读书、读好书已成为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自主需要,学生自我独立、健康、向上的人格修养也得到了发展。我们班经常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二、日记(让日记成为一种交流)

写日记是我在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的又一手法。坚持写日记,不仅能记录下每天的点点滴滴以供回忆,同时可以提高习作水平。不过,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日记中能写下自己的心情与内心的想法: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从老师到家长,从优点到不足。学生都会在日记中悄悄的留下这样的足迹。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班主任一个进一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内心的机会。在我班上,学生每天一篇日记是少不了的。当他们有开心或是不开心事的时候、当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或是有什么心事而又不敢直截了当的告诉老师或是同学的时候、当他们有什么问题或是想知道什么而不敢去问老师的时候都会将其写在日记上面。然后,只要遇到学生有需要的日记,我都会留下我的话语,为其解难排忧。这样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知道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更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这对我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柳遇春风方着绿,船离滩头始扬帆”,我想,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能用心与学生交流的老师更容易走近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与日记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有句话说的好:“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再加上一句“再怎么没有时间也要留下当天的点滴。”我把这句话与我的孩子们共勉,也想把它作为推荐给所有班主任教师的一个指引,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把读书和写日记当作是一种享受,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有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让人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获得精神享受。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7

一、注重兴趣培养, 发掘英语阅读魅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 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报纸、广播或电视等多种渠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这给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思路, 教师要紧随新课改潮流, 转变教育观念, 摆正阅读教学的地位, 突破课本阅读和考试材料阅读的限制, 广泛选择阅读材料, 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有效阅读, 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英语阅读就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除了趣味性原则外,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还应做到如下两点: (1) 确保材料是原汁原味的本土英语, 在用词、修辞、表达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与现行的牛津英语教材相互吻合, 要做到严谨, 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和被汉语中国化的材料; (2) 阅读材料要尽可能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贴近学生生活, 并且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让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共同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 引领他们发现阅读魅力。例如, 由于《书虫》系列图书是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且其内容多半为名著的缩减版, 趣味性和知识性极强, 我便经常将其用作阅读辅助材料, 在教授一年级的课程时, 在上个学期, 我便引导学生读完了《书虫》的一年级上的系列故事:Love or Money, Mary Queen of Scots, Under the Moon等。这十篇故事浅显易懂, 情节引人入胜, 很适合作为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导入材料。此外, 我还经常在网上摘录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时评和文体动态等, 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学习, 他们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阅读能力, 还增长了见识。

二、注意技巧传授,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首先, 精读材料和泛读材料相结合。精读和泛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者的阅读目标不同, 阅读方法也不同。泛读只需要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大致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而精读却需要学生对每一句话都进行透彻理解, 深入学习其中的单词和语法知识, 明确文章的细节。教师要明确哪些材料需要精读, 而哪些材料只需要泛读即可, 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 新教材中的课文便是极佳的精读材料, 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学习其中的每一个单词, 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 而教师在课堂中补充的阅读材料如英语小品文、哲理小故事等, 便可以进行泛读, 作为一种阅读调味品, 给学生换换口味, 增长知识储备。

其次, 要设计合理的问题, 明确阅读目标。在专门的阅读训练中, 很多教师都主张学生先读文章再进行思考, 但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阅读效率最大化, 相反, 在阅读前设计合理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明确阅读目标, 阅读就有了方向, 效率会大大提高。

最后, 还要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猜测。教材中的课文简短且需要反复精读, 其中出现的生词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 但是阅读训练和拓展阅读取材广泛, 生词量大大增加, 学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单词的意思, 也不可能准确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但是有效的阅读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把握住作者写作意图, 这便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文章信息后还要能够进行大胆合理的猜测, 结合语境、上下文甚至是文章后的问题等信息来猜测生词和语句的意思, 顺利读完整篇文章, 把握文章思路, 理解文章内容。

三、阅读后积极讨论, 分享阅读感受

阅读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行为, 而是一种群体参与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有效阅读, 学生和作者发生心灵碰撞, 产生共鸣, 同时他们还有彼此分享、交流的需要, 并以此和同学、教师产生联系。在阅读后,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 相互分享阅读感受, 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这种联系, 同时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毕竟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发育之中, 其思考问题经常不够全面、不够深入。阅读后的拓展讨论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同时, 用英语对文章所反映的主题进行讨论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可谓一举多得。例如, 在学完《Good Friends》这一单元后, 我和邀请学生跟我一起分享各自交朋友的经验, 让他们谈谈自己交朋友的经历和感受, 很多学生都大胆用简单的英语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学生的一句“I think a good can be an a pet.My dog is my good friend.”让我为之拍案叫绝。在这样的交流中, 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 师生间的关系也在无形中拉近了很多。

此外, 鼓励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复述或表演课文也是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复述或表演课文内容的时候, 学生可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也可用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课文内容。而且复述和表演的自由度都很大, 尤其是表演,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等表现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受。在复述课文的时候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评论, 或是用说一些自己感兴趣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长期训练后, 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深化自己的理解, 阅读能力大大提升。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可用一个“读”字概括,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业是围绕着各种形式的朗读而展开的。《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朗读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不断丰富朗读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从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具体形象的事物,如果语文学习过于枯燥的话,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需要,适当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朗读氛围,借助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且带领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朗读在学生头脑中生成动态的画面,实现情景交融的目的。

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安排学生充当父亲、儿子、警察、消防队长、群众等不同的角色,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白之处可以由全班学生来齐读。教师如若这样安排,必定能够促使学生充满兴奋,都非常用心地朗读,充分发挥对每个人物的理解:父亲的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朗读教学情境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给予时间,提升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近文本,仔细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朗读中感受文学之美。如果教师一味的忽视学生,主导语文课堂,那么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自觉担当起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面临朗读困境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讲授《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课堂上我像讲故事那样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泛读,接着我让学生去读,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当我总结狐狸、小兔子、小松鼠和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时,学生在狡猾性格特点上还总结出了狐狸“贪吃”“、自私”等字眼,这是学生读课文自己体会到的。而对于“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这个问题,学生竟然读出了“自己吃不到也不让别人吃”这样的理解。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朗读的方式是可以读懂课文的,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三、细品语言,增强技巧

朗读是学生获取课本信息,鉴赏文学艺术魅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朗读品位语言的本领并不是很容易掌握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位与赏析词句段、体会感情,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才能够获取的。第一,选取具有浓烈感情的句段。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语段能够体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朗读这样的句段,仔细揣摩分析,从而深入挖掘句段的情感。第二,选取具有深刻含义的句段。课文中有一些句子和段落是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其中蕴含着很多情感与思想因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行体悟、思考和探讨。第三,选取精彩的描写句段。小学课文大多语言生动,运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比喻、排比与夸张等表现手法,这些都是极尽描写之能事的句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四、借助形式,培养语感

对于那些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枯燥的。那么如何以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便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范读、听读、赏读、分角色读、多媒体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深刻的感悟,训练语感。

如在講授《动物过冬》时,教师可用优美、舒缓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在配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聆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感受节奏、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恰当运用的艺术效果,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当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习惯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从朗读中感受到小动物说话时的各种语气,体会小动物的活泼可爱,从而激发出热爱与保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通过朗读竞赛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使整个班级形成朗读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朗读教学,将整个教学置于朗读的背景下,不断更新朗读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多样的朗读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增强感染力,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钱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

让工作成为一种快乐 篇9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比以前多。有的人认为快乐遥不可及,但也有人认为快乐伸手可得,你认定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这涉及到你人生当中的很多事情,我想和大家沟通的是如何把这句话应用到工作当中。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 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 有没有很想换个工作?

有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是当初因为生存压力而找的,实在不适合自己?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在座的有些人大概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吗?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对于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吗?大多数人都有生存压力,我也是,有生存压力就会有很多焦虑,积极的人会从焦虑中得到动力,而消极的人则会因为焦虑而迷失方向。想方设法使工作充满乐趣,自己充满激情,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

人,因为这无济于事。

这个道理原本非常简单,但每天还是有太多的人在抱怨,“我的工作很枯燥。”“我的工资太低。”“我的领导很不近情理。”“我的同事很难相处。”很显然,你的工作不会快乐。因为你把令自己不快乐的原因都归结到企业和领导身上,却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

事实上,如果你积极乐观,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成为你快乐的绊脚石。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源源不断的快乐就会自动找上门。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工作就真正成了一件美差,忙碌地工作等于在自由自在地享受,工作不就是为了使自己更快乐吗?每一个人都要去想办法找到自已喜欢的工作,当然很多人说我不想工作,一辈子不用工作最快速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真心喜欢上你从事的这一份工作,如果你爱上了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就等于一辈子都不在工作。

怎样才能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快乐?

1、从内心寻找快乐:挖掘内心快乐源泉,让它支持你快乐地工作。这种选择来自你内心深处对工作的看法和观念,也就是你对工作的态度,态度可以是你的无价财富,也能成为你成长的最大障碍。一个清楚自已想要做什么的人,比什么都想要的人更容易快乐。

2、从行动中寻找快乐:想要做到不平凡,首先你要停止平凡。如果你渴望成功,就不能等什么适当的时间或完美的机会。大多数人是不愿行动,不敢下决心行动,拖延和犹豫只会导致你错

过时机,如果那些很明显的方法都已经用尽了,但肯定还有不少办法你还没去尝试,想取得成功,就坚持不懈尝试。

3、从合作中寻找快乐:愉快的心情来自良好的工作环境,团结向上的工作团队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增强凝聚力。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容易让人气馁,怎么让自已更受欢迎?(1)不要只顾自已,自尊心的最大满足来源于别人对自已的尊敬,帮别人等于帮自已;(2)多拿一些好的信息与人分享(3)注意修复关系,人与人之间会因为多种原因发生冲突,有的是因为工作方案不同,有的是因为表达不当,但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对人际关系都是有影响的,许多事情完全可以因你的积极思考而带来关系的重建。

4、从充电中寻找快乐:工作中你是否感觉专业知识跟不上而力不从心?要想在本岗位上做得更出色,必须接受新知识,接受新的学习能让自已感受到年轻的活力,活跃自已的思维。

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

记得刚踏入小学的大门,老师就教我们背诵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勤俭节约!

千百年来,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商隐有句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而事实上,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中造成了许多浪费。许多纸张只写了几个字就扔进废纸篓;阳光明媚的日子,教室里还亮着电灯;吃完早餐,教室里到处洒落着馒头;洗完手,水龙头依然滴滴答答地响着,有时甚至还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其实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这些细节。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我们的脑中没有节约的意识,更没有将节约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享受文学美的熏陶 篇11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事业。语文教材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细细品尝,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历史,无处不是充溢着美。人美、情美、景美……。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美的天地。

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把蕴藏在其中的种种美挖掘出来,传递给学生,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达到创造美和培养学生健康美的人格终极目的。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教学心得体会。

一、诉诸形象发现美

任何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作家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美是一种态度,美是一种享受。如何发现美,就是如何在把握人物形象中挖掘人物美的地方,从而达到一种美的享受。如善良的窦娥被绑赴刑场,满腔冤愤爆发成似乎荒唐其实坚贞的三大誓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震憾了多少人的心灵。

《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以“草灰蛇”式线索把翠翠渴望爱情的那份孤寂剖析的淋漓尽致,彰显作家沈从文牧歌式的湘西风味。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把握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发现美,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阅读,认真挖掘,都可以从中感悟到发现美并不困难,达到和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致的要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含义包含着让学生回归生活和个性发展。“回归生活”这就是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而我们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人物为何有它的美的价值,这个文学典型为何成为世界的典型,这个人物对我们当今时代有何借鉴意义,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主人公的什么精神,什么品质,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人物美的影响。

“个性发展”也就是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都有它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那么,对作品人物发现美,每个人的途径、方式、角度都可以不一致,我们教师就不能只有唯一的答案。我们就必须善于用文学理论去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作品的美,什么是人物的美,它的美必须有时代的典型意义,是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唾弃。教给学生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发现美的途径,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二、借助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渲染美

语言美是作品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但语言美不能决定作品的美。如何从语言美中挖掘出作品的美,更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可以说,语言美是一部作品的外在表现,作品的真正美是表现在如何通过这些优美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

孙犁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书上记载佛教里和尚在禅房中讲经,讲得天花乱坠,百鸟全飞来了,猛兽也驯服了,路上的小贩们也都放下担子来听。”这不见得就是佛海无边,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真功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由此可见语言上的魅力。

中职和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几乎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其中蕴含很丰富的语言的珠玑。如何运用这些美的语言营造美的氛围,同时发挥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美感力量,共同渲染语文课的美,净化陶冶学生,是语文教师中审美教育的又一途径。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就应该抓住其中极富美感魅力的语言,做到美文美教。大肆渲染蕴含其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等“三美”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感受美的语言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那么徐志摩诗的美的意境也就得到刻骨铭心了。在读者的心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就会把这么美的意境一直留在中学时代中。

三、巧用手段表现美

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的美化,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导语、板书的设计、师生对话互动、小组讨论探究、影视片段的播放、历史资料的回顾、背景音乐的视听、多媒本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课本剧等等。都可以再现语文课的美学效果,凡此种种,只要使用得当,都能起到营造美的教学氛围的作用。

如有位语文教师在执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北宋有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本书叫《字说》,他认为每一个汉字都可以从字形上求得该字的含义。有一次,北宋的另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见到王安石就打趣到:“荆公先生,我的名字中的‘坡’字该如何理解?”王安石道:“坡者,土之皮也!”苏东坡又问:“那么‘滑’字呢?该不是水之骨吧?”王安石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都从表面上去理解的,想一想,我们今天要学的《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是否也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呢?这位老师设计的这一导语,不仅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更主要的是展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之道,与《石钟山记》作者探究石钟山的命名的求实精神相映成趣,巧妙地揭示了《石钟山记》一文美的内涵。

同样,精妙独到的板书设计也能创设一种课堂教学美的佳境,优秀的板书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是教与学的媒介,更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它有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如袖珍型的锦绣中华,它可以将一篇课文美的内蕴浓缩定格在有限的黑板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美表现在股掌之上的情境中体悟到全篇文章的整体之美。

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篇12

一、语文教学效益差

教师上课生怕学生听不明白, 大部分时间在讲, 学生几乎没有读的时间, 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累。而且一篇课文放在学生面前, 老师不做个别提示引导, 学生不会读, 甚至读错;一篇作文, 教师不做审题指导, 学生就不敢动笔写。另外, 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 比如, 很多语文课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表现了 (歌颂了、揭露了等等) ……”即使偶有变化, 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 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 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只能让学生生厌。

二、作文教学成效差

学校实行语文“习、读、说、写”“211”模式教学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 学生感到语文课变化很大, 我自身也觉得语文课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我是这样去做的:

1.改变过去以教为中心, 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唱独角戏, 而是试着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以求得新的发现, 实现教学相长。

比如, 教学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找春天》。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认识、热爱大自然, 学生在室内完成一节复习课后, 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到学校附近“寻找春天”。在找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 我借此机会有意识地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并让他们在观察中由各组说出“找到的春天”。然后进行扩展: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这时, 课堂学习气氛高涨了:老师, 我画的内容是在清清的小河边, 柳树发芽了, 小草也绿了;我画的是桃花开了, 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我画我们的校园, 同学们背着书包进学校, 花坛里的花都开了……这堂口语交际课,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2.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 提倡学生在读中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 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 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发展。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3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国各地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提出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化要求,还列出了推荐篇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小学受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农村学生很少家中有课外书,学校图书室书籍陈旧,数量有限,而我们生活的社区又没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收集资料、拓展阅读等活动可以说只是公开课上的理念体现,只是语文教学形式上的点缀,能做得到的学生为数极少。教师指导的时间没有保证,指导的行为时断时续,缺乏跟踪、激励、反馈。这一切,都使得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开展仍处于一种自发、盲目、低效的现状,学生的阅读活动无法由课内逐步向课外过渡。因此,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的农村小学学生及家长明白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让书成为农村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转变课外阅读的观念加强课外阅读的认识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首先,农村小学要转变办学思路,要以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全新的办学理念让学校快速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要努力争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统筹城市优质资源支援农村教育。加快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订阅各种有益书籍、报刊和杂志,使学生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可供借阅。

其次,针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教师培训、教研,加大农村教师对优质语文学习资源的整合力度。在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外读本是闲书”的观点;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和要求,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推荐高质量读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开设课外阅读兴趣小组、举办“读书节”、“书香校园”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阅读的乐趣。

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实践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激励,改变唯分数评价教师、学生的体制,也是有效地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构建教育部门的支持平台,促进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

当前全社会大喊素质教育,但它依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这是因为 教育行政部门仍热衷于学校的升学指标,把学生分数、升学人数作为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甚至与校长和教师的晋职挂钩,迫使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片面追求分数,干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阅读的时间极少。因此,笔者认为教育部门迫切的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针对农村地区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准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新课程计划,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严格控制各科作业量,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将阅览课、阅读欣赏课列入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其次,加快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图书室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扩充学生知识面的重要场所。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图书室建设,每年都设立图书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购置图书、添置图书架、阅览桌等配套设施,同时还要出台政策,使学校图书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最后,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网络是一个无限延伸、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如文质兼美的诗歌、奇趣盎然的散文、情节生动的小说,以及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读物都可在网络上获取。还有动画、视频、优秀的影视剧作也是重要的非传统课外阅读材料。同时,利用校园网络还可以构建一种“网上协作学习模式”。如利用BBS这个平台,建立课外阅读技能导航区、美文推荐区、辩论区、经验交流区等,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切磋、沟通更为便捷快速。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不仅很好的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三)转变家长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课外阅读环境

有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的家长普遍不重视子女的课外阅读,家长在子女身上看重的就是考试成绩。于是,孩子的课外读物被当作“闲书”遭禁,与功课相关的教辅资料、习题集成了支配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另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这些孩子的父母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放任状态,缺乏监督,这极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一定要唤起家长重视课外阅读的意识,努力寻求家长支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首先,要求家长要树立长远眼光,切忌压制子女的课外阅读。农村学生家长应根据实际经济条件,适当为孩子订购一些具有很强知识性、趣味性的报刊和文学著作来满足他们对阅读的渴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鉴于农村地区家庭藏书少、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文化生活欠缺,鼓励家庭之间相互交换课外阅读资料,达到资源共享,充分提高书籍的使用效率,为提高学生阅读品位的开辟新的途径。

其次,家长应认识到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为子女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使他们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一种活泼好讲、追求上进的人格,唤起他们摄取课外知识的动机。有条件的可以和子女一起阅读,哪怕自己的知识水平很低,也应作一番陪读,因为“身教重于言传”。

综上所述,只有将学校、教育部门、家庭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才能走出课外阅读的困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带来的深情启迪和乐趣。

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且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作为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二、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保证课外阅读的进行

(一)保证读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对于家长,教师经常鼓励他们定期为孩子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作为学校,要不断补充图书室的藏书,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应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应多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以注音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成语故事、科普读物等,重在逐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阅读一些程度适合的名著,积累一定数量的名人诗文,并学习做读书笔记。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还积极发动学生开展“献一读百”活动,在班级创建起了自己的班级图书角。“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教师发动同学把自己家中的书拿出来,集中在班上的图书角,同学之间可以交换看。为了打消家长以及孩子担心书借阅后不见了或损坏了的顾虑,我们教师可把同学们带回来的书按“书本小主人姓名、书目、价格”一一登记造册,并推荐责任心强的同学做图书管理员,实行借书登记、还书签名、损坏赔偿的办法,以保证图书的正常、长时使用。这样图书角的藏书逐渐丰富起来:优秀习作、寓言童话、谚语名言、百科知识、人物传记,甚至还有了一些名著,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都可以到图书角去借阅书籍,进行阅读。有时,老师配合教学活动,再去学校阅览室集体借阅一些主题集中的书,或给同学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建议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再不断购买一些好书。另外,我们还鼓励同学们自己订阅有关报刊,这样就有规律地、源源不断地有新的书源来充实课外阅读的内容,书源不足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同时各班级之间还可以进行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慢慢地,班级的阅读氛围也就形成了。

(二)保证时间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 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我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每天中午的11:30——12:00为课外阅读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教师要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是农村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平时,我让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校门,利用早晨、中午及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同学间互换图书(也可到图书角借阅)。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就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这一“特别法”,得到了学生的大力赞成,班内阅读热情空前高涨。)。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并布置每天30分钟的阅读作业,由家长完成课外阅读评价卡的填写。

为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我们教师还应和家长同步要求,严格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当然,对于看电视也不能搞一刀切。即该看的、好的节目鼓励看,如“科技博览”、“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少儿天地”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可以有选择性地辅导孩子收看。对于那些无教育意义、对孩子身心成长无益的泛滥节日,或者不适合少儿看的电视连续剧,则坚决杜绝,挤出时间让其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纯粹玩电脑游戏更是和家长共同阻止,绝不妥协。

(三)推荐读物

1.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

3.在语文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每逢假期岁未,以《给家长一封信》介绍一些好的书刊杂志,指导家长和学生自愿选订、购买。

(四)改善阅读环境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应由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环境。作为老师,我时时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利用教室布置张贴有关阅读的标语、格言,开辟“读写园地”;作为学校,应该努力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在家庭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有一张专用的小桌子,那是最起码的。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打扰,让学生静心地读,美美地读;更不能在隔壁房间玩麻将、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哪怕自己的文化水平很低,也应作一番陪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注意家校联系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教育不是阳春白雪,她需要降低门槛。脱离家长的教学活动是孤独的,教师需要与家长对话、沟通,同时在理念上起到引领作用。诚然,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缺少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不太可能在教育理念上与教师并行。但家长在其他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又恰恰是我们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家长“排除”在外,必须与家长主动交流、沟通,取得共识,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课外阅读的进行中,我们更不能缺少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毕竟有限,课外阅读的成功仅仅依靠学生在校时间显然不足,学生的大多数课外阅读都是在家庭中开展的,大量阅读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假如这一活动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课外阅读将会成“无源之水”,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活动的作用。

在实际活动的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其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农村孩子的家长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教师不妨从思想意识方面入手,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举行关于“阅读意义”的主题讲座,让家长了解语言学习的社会性,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博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使家长认识到正确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在得到家长认同的基础上向他们建议,不仅要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多和孩子逛逛书店,多为他们购买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图书,使自己的孩子不仅吃好、玩好,还要精神生活好,做知识面宽、学识渊博的小博士。久而久之,家长也就成为了课外阅读的支持者与组织者。

(二)联系家长,尽可能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

鼓励家长力所能及地为孩子购买有益的书籍,同时在家中给孩子一个宽松安静的阅读环境(即“四个一”:一间书房、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盏台灯)。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扰,让孩子精心地读、美美地读;更不能在隔壁房间打牌、看电视等。同时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同读一本书”,每次阅读后及时指导孩子填写好课外阅读记录卡,营造家庭书香氛围。

在实际的操作活动过程中,我还经常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对话,以时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家访、电话、校访,同时还专门在家校联系本上留下一块与家长交换课外阅读意见的“栏目”,以便家长在上面写上建议或困惑,我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及阅读情况等。同时对家长的建议或困惑,我也及时予以回复。如:家长——我的儿子不喜欢看名著怎么办?老师——先找些他喜欢的书给他看,再慢慢引导。这个问题较复杂,能否到校和我面谈。

上一篇: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下一篇:在部队如何报考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