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2024-10-22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共7篇)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篇1

5月14日, 2011年科技活动周在全国拉开大幕。这个以展示科技成就、推动科学普及为己任的活动, 第10次跟我们见面。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仍然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这个面向未来的战略和愿景而言, 我们仍然在路上。

群众性科技活动, 有助于科学技术融入生产实践、走进百姓生活, 也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当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社会的自觉行动, 也只有当人们在崇尚科学的文化认同下, 才可能真正携起手来, 共赴“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种认同来自哪里?当然是科学技术的有效传播。这正是展示科技、推动科普的包括科技活动周在内的科技展示平台的价值所在。10年来, 我们看到了科技活动周作为展示和传播科技成果平台的价值, 也让更多的人从这个窗口感受到了科技的温情,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暗流涌动的力量。

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上, 有更多的家长鼓励孩子参与进来。在展览展示、咨询服务、报告讲座、影视巡演、科普展演、作品推介、场馆开放、科技游园、科技竞赛、科普大集等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活动中, 科技从庙堂之高走下, 离生活更近, 让孩子们看得更清。有形的舞台虽然只有1周的生命, 但它的辐射效应可以改变更广阔的天地。在连续10年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中, 我们看到了民众对科技态度的转变, 由神秘陌生到兴致盎然, 由置身事外到参与进来, 由艰涩难懂到热情期盼。这, 不得不说是一种精神, 全民科技的精神, 当科技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自觉, 成为民众的生活, 我们的“创新型国家”便有了惊人的潜力, 似一棵千年老树, 根系深邃、庞大, 具有厚积薄发、喷薄而出、无以阻挡的能量。也许, 这才是科普宣传的精髓所在——让科技的根深入民族的灵魂。民族的希望在于孩子, 我们欣慰于科技活动周上越来越多童稚兴奋的小脸。我们期盼着, 在他们的成长中, 科技成为一种内生需求, 成为像吃饭、穿衣、读书一样平常而又必需的一件事, 成为无需思考的自觉。HK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篇2

想一想,日子过得可真快,一眨眼我们大同分公司成立已近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日子里,天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而忙碌的工作也使我变得成熟、奋进,一直推动着我前进,使我不断进取,做到更好。

关于工作,我的态度,无论你工作的环境怎样,身边的人是怎样的,记住一点,做好自己,让每天都不虚度,这才是关键。或许你会受环境的影响,或许你听到的负面情绪很多,这都不是关键。曾经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他们的口才是很大的优势。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不这样认为了,工作中能够认真总结并且有着非常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你可以是初出茅庐,也可以是久经沙场,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进步,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听失意者的抱怨,更多的时间去和有见解积极向上的人讨论些什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实属不易,但是丢掉却十分简单。好比是早晚各要洗漱一样,相信早上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刷牙洗脸,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是晚上能够记起来并坚持刷牙洗脸的可能就不会太多。就比如学生时代,总是喜欢摘抄和积累接触到的一些美文名篇,有的时候甚至于为一些名言警句东搜西罗,然后满满地誊写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供自己学习之余诵读和翻阅。不管是因为学习所需,还是满足自己当时的一种自我需求,这着实是一种好的习惯,假如能够坚持不断,摘录本应该能有一大落了。但是当学生时代告一段落,这样的习惯也就黯然流光。有时偶尔想起上学的那些时光或者无意间翻到曾经的记录本,还会想到以前的这些经历,看到这种习惯的无法坚持和延续,多少有点神伤。

而如今在工作中总会在某一不固定时间对前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期间的得得失失,有话则多,无话则少,不论得失几何,作为对自我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始终保持活跃着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精神的时空里寻求一种寄托和慰藉。曾经一度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而焦虑,不能用过硬的知识帮助小伙伴们一直是我最苦恼的,不过现在我想任何一刻学习都不晚,关键是我们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我们的心理装的是要做不一样的人,平凡中透着不平凡,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拾起你的激情,投身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每天做好计划,把大方向确定好,然后就是坚持不懈,学习和领悟,少说些漂亮话,多帮助身边的人,我想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工作犹如人生的旅途,它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永远都川流不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你便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缺。

让诚信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篇3

报刊,作为社会的公器,理应成为诚信的范本与楷模。在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一直有党的报刊作为其导向与旗帜,党的报刊在以诚信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公信力,这成为我们进行诚信建设珍贵而又丰富的资源。反观今天,为数不少的报刊其公信力在明显下降,其诚信度受到了多方的质疑。比如不敢披露自己报刊的真实发行量,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王顾左右而言他,这还有点“知耻者,近乎勇”的味道;有的报刊则干脆见怪不怪了,硬着头皮把自己的发行量放大了若干倍,美名其曰,事关“民主”,忍痛做假,没有办法;有的报刊则为了提升发行量,一味地追求注意力经济,不择手段地采写耸人听闻或俗不可耐的新闻,甚至到了不惜造假的地步;有的报刊社为了扩大发行量,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手法,压低别人,提高自己,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愚蠢做法。报刊失信的情形不是个别的,其后果是严重的,其严重性不只在于损害他人,比如读者和广告客户的利益,更在于损害自己、损失自己。它以今日之我牺牲长远之我,以今日之小我,牺牲明日之大我,它把已有的无形资产糟蹋殆尽,争取到的有形资产也是形影单调,“仨瓜俩枣”,绝对是得不偿失的“营生”,为何要犯“傻”呢?肩负着引领社会、缔造风尚的责任,己不正焉能正人?

解决诚信问题,首先还是要从报社的当家人和编采队伍做起,从这部分精英的理念做起,一位历史人物说得好:“你可以在短时间欺骗多数人,在长时间欺骗少数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既然终究要大白于天下,且一旦大白于天下,又会损失很多、更多,损失的不只是人格,还有报格,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而去冒不诚信之大不韪呢?况且报刊社、报刊人,又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承担着文化旗手和灵魂师长的责任,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文化自觉、文化理性,才可能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如果连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文化自觉与文化理性又何以谈起呢?

其次,在报刊社内部要形成当家人之间,当家人与编采人员、编采人员内部的诚信互促机制和诚信创业机制。从促进机制讲,要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报道,包括有虚假成份的报道,形成层层把关、求真防假的闭合把关系统,这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从创业机制讲,就是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困难处境,顺应历史趋势,寻求有利机遇,扎扎实实谋发展、求创业、要效益,形成赢利模式,进入良性循环,这方面可能付出的代价要大些,但成功后的喜悦也会更大些、更珍贵些。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篇4

相信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最头疼的问题, 就是精心准备的一堂课, 只有自己一味地在台上表演, 一同参与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除去那些完全不感兴趣的, 即便是那些比较认真的同学, 也并非完全主动地在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并不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和机器, 而我们也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上的“填鸭式”教学。只有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对英语课堂有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英语, 自觉接受英语, 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古代的教书先生到现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们对教师的定义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但是对教师的崇尚与赞美却从未改变。的确,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 是不容侵犯的; 但是在民主社会的今天,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 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的身边, 走进学生的生活。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人格, 更加需要被尊重和认可。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懂得倾听和换位思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因此, 我们不能再只做学生的老师, 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不只在学习上关心他们, 更要在生活上关注他们, 让他们有主体意识感,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接受课堂, 接受英语, 接受学习。

同学A一直以来对英语都持消极的态度, 考试成绩也屡屡不理想。我找他谈过很多次, 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通过班长加了他的QQ, 经常关注他的动态, 并且和他聊天, 而他也从最开始的刻意疏远到最后主动找我谈心, 当然, 他对我的态度和他对英语的态度必然成正比, 而他的英语成绩也早已从班级的倒数变为现在的名列前茅。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 更何况是单纯、简单的学生, 他们对课堂甚至科目的喜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任课老师。我想, 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喜欢和他做朋友的老师, 也不会有哪一个学生会排斥好朋友的课堂。

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自觉接受英语,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而英语枯燥乏味的词汇、句型和语法, 恰恰会是让学生最容易感到厌倦的。既然无法从教学内容上入手, 那么我们就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第一, 要学会利用现代教学工具代替传统的黑板粉笔, 将课文用五彩缤纷的字体打在各种各样的字幕墙上, 通过视觉上的色彩冲击来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还可以将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 用彩色的或者动画的形式标注出来, 这样既清晰明了, 又增加了记忆性。第二, 多开展角色扮演的英语游戏。学生对严肃的课堂本身就有抵触和反感的心理, 特别是在过了黄金注意力集中点后, 更加容易分散精力。如果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单词转化成立体的角色扮演, 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度,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最后, 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繁多复杂的句型和语法常常让学生一头雾水,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想让学生对句型和语法感兴趣, 就要让他们愉悦地记住这些。在提问时, 可以用一些新鲜的、活泼的对话形式来代替固定的套用模式, 让学生对提问的内容本身感兴趣, 他们自然就会记住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

三、通过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类是群居动物, 本质上都是害怕孤独的。学习也一样, 如果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 也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去。英语教学中, 我不提倡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 那样除了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以外, 还会间接地剥夺他们对英语和学习的兴趣。贯穿着整个世界的合作和竞争, 同样也应该贯穿于英语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亲密关系、性格特征等客观因素, 将他们分成各个小组, 并由组员民主选举出本组的组长。课堂上,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和自己的组员共同探究和讨论, 而课下, 他们也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交流和启发。小组的内部形成合作关系, 组员互相帮助, 彼此监督; 而各组之间则形成竞争关系, 在互相追赶和超越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实践表明, 多方位的学习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并且主动学习。

四、通过多褒少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实验表明, 生长在表扬声中的孩子比生长在批评声中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 心理更加健康, 也更容易成功。渴望得到认可是人类的本能, 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情商远远高于逆境商。即便是考试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 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中学生尚处在青春期, 有很多叛逆的思想和行为, 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 都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与其一味地寻找他们的缺点, 不如通过放大他们的优点, 来说服他们改善自己的不足。可能由于人数的关系, 我们做不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面对面的表扬和鼓励,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纸条”和“悄悄话”的方式, 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和期待。除了在优秀的作业本上留下赞美的话, 还可以在做的不好的作业本上留下一些鼓励的话, 比如: 最近你的进步老师都看得到, 如果你能在做作业的时候再仔细、用心一点, 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我相信, 在得到这样的肯定和鼓励后, 不会有哪个学生下次做作业的时候还是同样的不认真了。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篇5

2012年02月1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物质丰盈之后,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道德建设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量的增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靠什么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不容回避,每个党员、各级党组织都可能面临“本领恐慌”。

“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政党,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每一个大变动、大转折、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的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始终是我们党保持优势、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首创之举”。将学习组织化、制度化、长期化,既要解决“知识断档”、克服“本领恐慌”,更是通过学习强化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在因应时代变革、顺应发展要求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各级党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实施领导干部“排头兵工程”,到建设“学习—思考—创新三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体验中心;从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到共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党员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党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完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予以强化,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实施,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予以坚持。在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全体党员同志都应更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强身健体”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担当责任和使命。

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篇6

通过几年亲身教学地实践和经历,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搜集材料,引发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时提不起兴趣是因为对学习的内容感到枯燥,无从下手,感觉学习的内容离自己很遥远。怎样才能让课本知识与实际形成更好地融合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亲自搜索材料和信息来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汉字与书法》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关于各种字体的书法材料。在讲解各种书法的特点时,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拿出自己搜集的材料,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字帖等,互相比较,充分调动兴趣。

二、关注差异,培养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水平,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做到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自信。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 喜欢的老师,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他们,使他们能更好的纠正自己的回答。

三、角色转换,以趣促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听讲。这样虽然能增加课堂容量,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却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时间长了,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为此,我的做法是:1角色转换,让学生上台体验教师的感觉。2针对某些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整理出答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如在讲到《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单元时,我让两位学生上台讲解其起源-复兴-发展-成熟的历程,并通过组组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虽然只是一种形式的变化,学生却大大提高了兴趣。

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想法设法、千方百计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篇7

【关键词】充分预习注重实践问题精炼发散思维

叶圣陶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回童趣、重新获得幸福的人。我们要把学习语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场所,给他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 充分预习,解疑答惑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说,强调学生要充分预习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时,教师才去教。但这时的教,仍然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

因为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而教师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进行教,才能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才知道自己想了解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正如古代教育家孟子所言:“自得之学可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事实上,“自得”是兴趣使然,学自己想学之事物,学得迫切而充满热情,难以遗忘。如,学生在学习陆游的《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预习过程中了解了当时宋朝的历史背景以及陆游一生以抗击金兵为己任的悲壮情怀,再来学习诗句的时候,对诗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理解,并且朗读诗歌时更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得动情而感性。

二、 以生为本,注重实践

我们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调整和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的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即学情决定教情。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力求学生能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而不是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时,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学习的规律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抓手,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所以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中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习惯,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好习惯。

三、 问题提炼,启发自学

我们原本认为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掌握地越好。但事实不然,学生往往变得懒惰、思维僵化,使本来有趣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的苦役。那么,我们如何把阅读实践和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呢?学生会的或通过自学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不讲;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引导。这样,我们的教学重心就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为”,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最终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目标导向、情景创设、指导调控、答疑解惑、反馈评判的主导作用,是对教师教学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想要教会学生一瓢水,往往自己要准备一桶水。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学生本来对古典文学就仅限于影视作品的呈现,所以老师就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乃至古典名著的原文进行有选择的删选和提炼,更原汁原味地给学生呈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问题的选择中,也更多的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出发点,以及三打三不同,让学生由文字看到画面,再到达文字背后的更深刻的境界。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更引发他们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

四、 发散思维,探讨成果

一堂课,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是死板而不生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课,不是作秀,而是一堂有意义和研讨价值的课。

我平时很喜欢带着学生吟诵古诗,教会学生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以旧知带动新识。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系列诗有多首,学生自主了解了陆游生平事迹之后,就可以自己理解他的其余几首诗,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大大提高了学习古诗的热情。再由学习古诗的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进而培养了独立阅读习惯。

上一篇:综合利用技术下一篇:文化触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