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自觉(共10篇)
让读书成为自觉 篇1
读《让读书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校长聂三敏刊登在《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名叫《让读书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文章分为三个模块:亲近书籍,让读书成为习惯;科研跟进,让阅读引领成长;春风化雨,让书香润泽生命。从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和阅读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在创建学校文化、促进师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聂三敏校长以其流畅的文笔表达了时代的气息。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社会对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读书所具有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功能已被淡化。学校作为育人机构,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决不能忽视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学校图书馆配备了上万本图书供学生阅读,举办各种阅读、朗诵竞赛;假期学校安排教师读报写体会、读报摘好句;学校给教师和学生发放图书优惠卡等等,都说明了学校对读书的重视程度,也说明了读书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忽视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能倒塌。
让读书成为自觉 篇2
一、依托读书先锋团队, 有效推动全员阅读
朱永新教授在《教师为什么拒绝读书》一文中指出, 教师拒绝读书除了缺乏闲暇外, 还有很关键的两个因素, 那就是缺乏阅读的需要和阅读的环境。的确, “没有时间读书”只是借口, 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 当我们把阅读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总会有时间读书。因此, 我们把激发教师的阅读需要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作为推动教师阅读的着力点。
1. 发挥“最忙教师先读”的标杆作用
为更好地营造阅读的氛围, 学校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教师读书社, 致力于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教师读书社作为教师读书先锋团队, 首批人数仅10人, 全部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均为学校“挑大梁”的人员。如果这批教师爱上阅读, 并从阅读中受益, 那么其他教师工作忙碌而无暇读书的借口自然就没有了市场。因此, 发挥“最忙教师先读”的标杆作用, 是非常有意义的。
成立读书组织非常简单, 关键在于要让这一组织发挥在推动教师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读书社成立之后, 我们马上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 并把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的教育讲演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了首本共读的书。这本书收录陶继新老师的3个最经典的讲演稿, 其中有“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一讲演稿, 把教师读书的意义, 读书与教学、读书与写作等关系都讲得非常透彻, 对教师的阅读有启蒙意义。接下来, 我们又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作为了读书社寒假共读的书, 这本书把“读书修身”作为优秀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2009年3月, 在读书社成立4个月后, 我们举行了首次“读书沙龙”, 从大家的发言中, 从大家脸上的笑容上, 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读书种子”已经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的快乐了。由于每个教研组都有读书社成员, 这样读书社成员的阅读自然就会影响到教研组成员的阅读, 这些读书种子充分发挥了在推动全员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2. 主题读书活动营造浓郁读书氛围
教师读书社定期开展好书共读活动, 并组织各类读书主题沙龙, 学校主要领导也经常一起参与读书沙龙, 进一步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现在, 每年春节后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 读书社会在全体教师大会前一个小时, 举行一个新春读书沙龙, 把读书交流作为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每年的世界读书日, 读书社也会举行一个主题读书活动。例如, 2012年第17个世界读书日, 举行“教师阅读地图”读书沙龙。2013年第18个世界读书日, 我们启动了“转变教师角色, 引领学生成长”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 读书社成员开始共读《树不必对风生气———给中学生的103封回信》。
我们开展的主题读书活动, 从最初的由教师读书社成员参与, 后来逐渐打破这个局限, 欢迎全校教师自主报名参加。例如, 2013年6月, 学校开展“走近民国大师, 追寻教育真谛”的主题读书活动, 就有很多非读书社的教师参加。这样, 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主题读书活动, 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3. 从“全员共读”到“个性阅读”
“一枝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香满园”, 让部分教师先读并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 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推动全体教师的阅读。因此, 在培养读书种子和营造氛围的同时, 学校也积极推动全员阅读。
2009年1月, 学校给全体教师人手一本发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10年6月, 学校给教师发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非的告别讲坛之作《致青年教师》;2010年11月, 学校给教师发了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通过开展全校共读活动, 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进一步营造了学校的阅读氛围, 让大家感受到了阅读的意义。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享受阅读之乐, 从2011年暑假开始, 学校开展了“让自己读爱读的书”读书活动, 学校每年向教师推荐6本书, 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1本, 学校统一购书, 并在放假前发到教师手中。学校在暑期师德学习期间进行大会交流, 这样发言的教师所读的书各不相同, 让大家对这些书都有更好的认识, 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换阅读。例如, 2013年开展的第三届“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 学校推荐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民国先生》《做老师真好》《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6本书。后来, 这6本书也全部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五届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大赛的推荐书目。2013年8月28日, 学校举行了第三届“读自己爱读的书”的交流活动, 6位教师的交流都非常精彩。在听了教师们的交流后, 校长现场做出了一个决定, 鼓励教师进一步阅读好书, 教师可以在推荐书目中, 自选1~2本购买, 学校补贴80%。这样的举措, 很受教师们的欢迎。在教师选书的基础上, 学校第一时间买到了大家选的书, 并在教师节当天发到了教师手中。
二、引进网络学术外援,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2010年8月, 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教师读书社从10人增加到36人。为更好地推动教师阅读, 我们通过建立网络群, 并引进学术外援来助推教师阅读, 把实体的教师读书社和虚拟的网络读书共同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依托群内资源开展日常交流
我们把这个网络读书群命名为仁爱群英读书会, 这个读书群中的学术外援有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70多人。我们通过借用外脑, 建立了一个智慧场。这样, 可以在群中讨论一些教育热点问题, 讨论一些教育疑难问题, 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这些学术外援把他们发表过的文章, 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在群内分享。有些教育媒体的编辑还经常在群内征稿, 为教师的投稿提供便利。
学校也利用这个群, 不定期推荐好书和一些好的文章, 作为教师的学习材料。
2. 开展主题在线读书交流活动
我们群内的“学术外援”, 很多都是教育专家, 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著作。因此, 我们选择读“学术外援”的书, 可以和作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2011年, 我们发动区内的另外三所兄弟学校共读群内“学术外援”, 《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2011年4月19日, 我们四所学校在现场交流的基础上, 与本书的作者吴志翔进行了在线交流, 大家觉得这样与作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非常有意思。《中国教师报》2011年5月18日整版以《在“思维碰撞”中追慕美好教育》为题刊登了本次四校共读沙龙的内容。
2012年6月, 我们发动区内外共5所学校共读读书社指导老师姜广平的《我抓住了两个世界》, 并进行五校异地以“如何撰写教育叙事”为主题的在线读书沙龙。每个学校的教师都在自己所在学校, 一起与作者进行在线交流, 并进行五校间的互动, 非常有现场感。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部门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交流活动, 把本次在线交流活动视同区级网络教研活动, 并以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站的名义在镇海教育信息网上发布活动通知。
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让大家觉得读书更有收获。
3. 与网络学术外援面对面交流
我们还把“学术外援”请到学校, 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
2010年11月, 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来到学校, 与读书社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并给全体教师作了《读书就是生活》的讲座。此后, 学校给全体教师发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听了讲座后再读作者的书, 自然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
2011年4月, 浙江省专业报新闻名专栏“塞林说新闻”主笔、《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与读书社的教师进行交流, 并介绍了他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的创作思路。
2013年8月, 杭州市模范班主任、感动杭城十佳优秀教师郑英, 为全体教师做了《班主任, 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讲座。很多教师此前读过她的《班主任, 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这把读书与读人结合起来,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推动教师阅读, 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 因为教师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 又能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把推动教师阅读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幸福指数结合起来, 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师读书推动机制
推动教师阅读, 仅仅靠一个部门是走不远的。在我校, 形成了党支部、学校行政和工会三位一体的推动机制。党支部发动;学校教科室组织;工会奖励, 已成为了我校多部门合力推动教师阅读的具体方式。
学校大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2011年, 学校专门开设了教师休闲书吧———芳馨苑, 教师可在芳馨苑品香茗喝咖啡, 并可以无线上网。学校也可以在芳馨苑开展读书沙龙, 并举行在线交流。
学校党支部在党员教师生日时, 给党员赠书, 如2011年的书为《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倡导党员同志在教师阅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工会给每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共享书架, 并不定期送书。学校图书馆也发挥延伸服务的功能, 按照教师共享书架的数量采购图书, 方便教师阅读。《中国教师报》2011年6月29日以《“共享书架”为教师提供“精神补给”》图文报道了我校的教师“共享书架”。学校教科室精心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为教师推荐好书,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读书征文评比, 推荐优秀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到相关刊物发表。教科室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的优势, 向教师们推荐优秀教育报刊, 引导教师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2. 网上家园让读书交流打破时空限制
2011年6月, 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互动论坛“网上家园”, 教师实名注册, 只要能上网的地方都能浏览, 另外只有本校实名注册的教师才能发帖。在“网上家园”, 我们设立了“书香校园”栏目, 可以及时推荐新书, 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发布相关的读书活动的信息, 可以让学校的相关读书活动情况第一时间让全校教师告知。
为了更好地搭建教师阅读交流的平台, 我们把2013年教师阅读人数比较多的8本书, 每本书都建立了一个主题帖, 如《让我们向心理学借智慧吧———〈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书主题帖》《让我们一起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读书成就名师〉读书主题帖》《让我们一起做“有滋味”的教育人———〈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书主题帖》等。打破读书交流的时空局限, 这样, 也可以鼓励教师随时翻翻书, 有心得体会可以及时在主题帖上交流。我们还想办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让作者写上作者寄语, 这样也是一种互动的方式。如《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作者也经常发微博, 因此, 我们在论坛上发布了作者的微博地址, 让教师可以与作者互动。因为论坛具有转发微博的功能, 论坛上的内容可以及时发到微博上, 这样的互动方式, 让教师觉得更有新意。
3. 读写结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育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此, 为让阅读发挥更大的效用, 我们倡导教师读写结合, 鼓励教师多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学校把教师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纳入到教科研奖励范畴, 奖励标准等同于论文。学校每年寒暑假均举行有奖读书征文, 推选优秀征文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比赛, 或向教育报刊的阅读版推荐。
从2009年到2012年, 我校连续四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 教师个人获奖人数四年总数为全宁波市之最。在2012年镇海区举行的首届教师读后感比赛中, 全区共评出25篇优胜奖, 我校就占了11篇。
通过读写结合, 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 有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李铮老师每年都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奖, 2012年获得省一等奖, 并有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发表。
谢小芸老师, 2012年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并连续多年在区学科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 成为了宁波市特级带徒学员和宁波市卓越工程培养对象。
让反思成为自觉 篇3
那么,如何发挥反思的作用,让老师们积极对待呢?
一、 让教师拥有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反思洋溢个人智慧的火花
反思的关键是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育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时间一长,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而思考需要空间,思考更需要时间。所以,学校应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为教师减少繁杂的工作,引导教师认识反思、学会反思、自觉反思。
二、 让反思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反思的有效性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可以是反思的对象,但反思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三、 变自省为众思,让反思凝聚集体的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这一有利资源,拓宽老师的视野,让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反思,让老师们的思维动起来。其实,每一篇回帖都是老师们思维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而网络上的交流在促进教师的反思方面又起了很大的作用:
1. 网上反思拓展了教师反思的深度。教师平时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通常是个体的反思,只有在教师集体活动时才会产生群体的反思。而网络上的反思不同,帖子一旦发到网上,就成为大家共同反思的对象,老师们可以针对相同的问题,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不仅仅包括参加活动的教师,还可能吸引大量的外校教师,这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又通过回复的形式反馈给作者,思维的碰撞可能激起更深入的反思,智慧的交流如此循环往复,使思考不断深化。这种波浪式前进的群体性反思能大大拓展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2. 网上反思提高了反思的质量。大多数教师有这么一个心理:在教研活动中能不说就不说。而面对网络,教师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充足的准备,那种畏难、矜持的心态逐渐被自然的、自觉的心态所代替,让聪明才智交流共享的欲望也被激发,并逐渐学会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抒发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
3. 网上反思提高了反思的效能。教师的反思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里,而是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统环境下,在一个学校里的群体反思活动容易开展,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经费等问题,在校际、区际乃至全国开展群体反思就比较困难了。而网络能突破地域限制,能够实现广大区域内的同步反思。例如:我所了解的“凤凰语文网”上的热心版主们通过网络通知各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网上研讨,并要求教师提前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网上,供大家研究。教师们跨越时空在网络里一起进行交流,夜深人静时还有许多人在网上切磋。这样的交流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自主性,还大大提高了教师反思的效能。
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反思型教师,会自觉承担课改发展的责任,将自身专业的发展视为一种需要,有意识地将自己能力的现状和课程发展的需要相比照,并自觉调节、监控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方式,这是实现教师课程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内在动力。
让读书倡廉成为时尚 篇4
读书是人生一件快乐的事。对党员干部来说,多读书对陶冶情操,促进勤廉,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大有益处。
反腐倡廉建设要取得长远的成效,培育廉洁的理念和价值观不容忽视。中国是一个重“情”的社会,凡事讲感情。一个不讲感情的社会,是一个可怕的社会,但如果完全感情用事,就会忽视原则。若把“情”字带到党员干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违规、违纪、违法。因此,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法纪观念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不管法纪如何严厉,制度怎样完善,抗拒腐败诱惑的最后防线,始终是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要把持住这道最后防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因而,提倡通过读书学习,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廉洁从政,调动社会成员参与支持廉政,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廉洁的风尚十分必要。
读书倡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收到实效,应注意“四防”:
一防懒。惰性是读书的大敌。由于思想懒惰,有的对学习不那么感兴趣,有的不愿学习,有的忙于事务和应酬,无暇学习。汉字“忙”的写法是,“心”加“亡”,人太忙,不读书学习,就会心灵荒芜。祸生于懒惰。党员干部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确实很累,但再忙也不能放松读书学习,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活到老,学到老。
二防浅。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深入学习,最有益的书是那些让人深思的书,要学会悟,领悟、觉悟、感悟。把握悟要注重三点:觉悟要高,思想境界要高,关键在于理想信念要坚定;感悟要深,用炽热的心去感受工作和生活,去追求目标和境界;领悟要好,用科学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和人,正确对待组织、社会、他人和自己,理智地对待现实。
三防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读书学习不能把学的东西束之高阁,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实践。作为权力的行使者,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行动,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人民满意之事。同时,要联系思想实际,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自觉做到不德之事不干,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举不为,对腐败现象必须“零容忍”,不能让其有半点空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篇5
————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聊城实验小学张蕾
俗语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可见自古就理解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使我们成为一个“富有”的人;读书使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书引领我们健康成长;书就像是不会说话的师长,循循善诱,教导我们;书还是一扇大门,通往未来世界,使我们对世界产生探索的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是常有的事,但只是读一些有关具体的教学刊物,如《山东教育》、《小学青年教师》、《中小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在接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经过细细研读,它让我震惊,书中共有5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理念,正符合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课改新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就像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一样,结合具体的事例给人以启迪。读过此书,犹如春风拂过心田,扫净心中的疑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讲的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问题,他认为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以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它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了。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作为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非常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在我的课堂中,也经常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创造一切条件,特别是对学困生给予的偏爱,发现他们点滴的闪光点,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的转变。由此,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它不应该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应把指挥棒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讲解,让他们进行生与生的交流、沟通,充分体现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到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知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所以,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时常有成功的满足感,促进他们不断地进步。
有人说,小学还不好教吗?我师范毕业所学的知识足以教小学了,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再读书了。关于这一点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教育专著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让在座的教师和领导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问他说:“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里的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储备”。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得益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充满活力的小溪流来滋养它,这些潺潺不断的流水,既是平时持之以恒、永不间断的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如果一位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应归功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教材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阅读的同时,自己也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要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材,那么就要读学术专著,应当在我们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材里所
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中,我们所教给学生的课本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国旗下讲话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6
《让读书成为习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自古有句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说,读书能使我们进步,能使我们过上好生活,能使我们受益无穷。
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弦户诵、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酷爱读书、勤奋学习的民族,读书、学习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永不衰竭的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生活中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人的命运有了根本性改变的比比皆是。读书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志之一,而且也应该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就是进行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经常读书的人有气质、有涵养。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一个人如果从学生时代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一定要有方法,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南宋思想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王梓坤教授说:“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攻读就是不仅要钻研,还要坚持。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要永远带着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倒一切美好的地方和语言,都要把它记下来”。这些大师讲的这些方法都是他们读书几十年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不仅要有方法,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习惯,我向大家提以下八点要求。一是要学会选择“好书”,现在图书市场上卖的书,好差很难区别,我们要逐渐学会选择好书,要多读一些名著;另外,选择的范围也要广一点,文学类的、天文科普类的、数学思维类的、艺术类的,等等。二是要学会重点攻读,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三是要学会做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等,“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要强化记忆,经常读读背背,把一些精彩的片段、词句背起来,等到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了。五是要坚持每天读一点,要持之以恒。学校安排的“午读”活动,就是提倡大家每天读一点,许多班级每天的家庭作业中,经常有半小时阅读,这类家庭作业很好,要坚持下去。六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能解惑”啊。七是要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小学生在读书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要学会主动向大人询问,尤其要学会向工具书询问。八是是遇到好书要反复读,读上好几遍,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很多成功的人都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学们,你喜欢的一本书的名字是什么?你喜欢的作者是谁?你目前正在读的是什么书?你有多少本属于自己的藏书?你认为的好书是哪些?今年的读书节,学校就专门安排了一项活动——“图书漂流”,给大家一个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交流好书的渠道。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一个人从小就是要认真读书的,长大了还要经常读书。如今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原地踏步、不思前进,就会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让读书成为自觉 篇7
相信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最头疼的问题, 就是精心准备的一堂课, 只有自己一味地在台上表演, 一同参与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除去那些完全不感兴趣的, 即便是那些比较认真的同学, 也并非完全主动地在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并不是一个学习的工具和机器, 而我们也必须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上的“填鸭式”教学。只有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对英语课堂有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英语, 自觉接受英语, 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古代的教书先生到现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们对教师的定义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但是对教师的崇尚与赞美却从未改变。的确,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 是不容侵犯的; 但是在民主社会的今天,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 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的身边, 走进学生的生活。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人格, 更加需要被尊重和认可。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 懂得倾听和换位思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温馨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因此, 我们不能再只做学生的老师, 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不只在学习上关心他们, 更要在生活上关注他们, 让他们有主体意识感,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接受课堂, 接受英语, 接受学习。
同学A一直以来对英语都持消极的态度, 考试成绩也屡屡不理想。我找他谈过很多次, 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我通过班长加了他的QQ, 经常关注他的动态, 并且和他聊天, 而他也从最开始的刻意疏远到最后主动找我谈心, 当然, 他对我的态度和他对英语的态度必然成正比, 而他的英语成绩也早已从班级的倒数变为现在的名列前茅。
人类是感性的动物, 更何况是单纯、简单的学生, 他们对课堂甚至科目的喜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任课老师。我想, 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喜欢和他做朋友的老师, 也不会有哪一个学生会排斥好朋友的课堂。
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自觉接受英语,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而英语枯燥乏味的词汇、句型和语法, 恰恰会是让学生最容易感到厌倦的。既然无法从教学内容上入手, 那么我们就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第一, 要学会利用现代教学工具代替传统的黑板粉笔, 将课文用五彩缤纷的字体打在各种各样的字幕墙上, 通过视觉上的色彩冲击来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还可以将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 用彩色的或者动画的形式标注出来, 这样既清晰明了, 又增加了记忆性。第二, 多开展角色扮演的英语游戏。学生对严肃的课堂本身就有抵触和反感的心理, 特别是在过了黄金注意力集中点后, 更加容易分散精力。如果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单词转化成立体的角色扮演, 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度,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最后, 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繁多复杂的句型和语法常常让学生一头雾水,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想让学生对句型和语法感兴趣, 就要让他们愉悦地记住这些。在提问时, 可以用一些新鲜的、活泼的对话形式来代替固定的套用模式, 让学生对提问的内容本身感兴趣, 他们自然就会记住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
三、通过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人类是群居动物, 本质上都是害怕孤独的。学习也一样, 如果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 也很难真正地融入到学习中去。英语教学中, 我不提倡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 那样除了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以外, 还会间接地剥夺他们对英语和学习的兴趣。贯穿着整个世界的合作和竞争, 同样也应该贯穿于英语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亲密关系、性格特征等客观因素, 将他们分成各个小组, 并由组员民主选举出本组的组长。课堂上,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和自己的组员共同探究和讨论, 而课下, 他们也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交流和启发。小组的内部形成合作关系, 组员互相帮助, 彼此监督; 而各组之间则形成竞争关系, 在互相追赶和超越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实践表明, 多方位的学习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并且主动学习。
四、通过多褒少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实验表明, 生长在表扬声中的孩子比生长在批评声中的孩子人格更加健全, 心理更加健康, 也更容易成功。渴望得到认可是人类的本能, 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情商远远高于逆境商。即便是考试成绩最后一名的学生, 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中学生尚处在青春期, 有很多叛逆的思想和行为, 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 都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与其一味地寻找他们的缺点, 不如通过放大他们的优点, 来说服他们改善自己的不足。可能由于人数的关系, 我们做不到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面对面的表扬和鼓励,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纸条”和“悄悄话”的方式, 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和期待。除了在优秀的作业本上留下赞美的话, 还可以在做的不好的作业本上留下一些鼓励的话, 比如: 最近你的进步老师都看得到, 如果你能在做作业的时候再仔细、用心一点, 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我相信, 在得到这样的肯定和鼓励后, 不会有哪个学生下次做作业的时候还是同样的不认真了。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篇8
关注孩子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你是否希望花较少的时间教育最优秀的孩子?你是否常常在质疑,为什么同样是学习,成绩却有那么大的差异?如何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家庭教育如何指导孩子学会自主学习?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
一、有目标才有动力,让孩子由被动学为“主动学”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职业分布十分有意思。那些占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实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这个调查报告诉我们,有规划、有目标对于人生发展是多么重要。目标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家长经常和孩子沟通的话题可以是,你希望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期望你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要向孩子传达一个理念:“你必须首先确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才能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你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才能把自己造就成那样的有用之才”,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家长一方面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孩子,双方的想法能不断交融、达成共识,明确方向,孩子才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诚然,不少家长仍然困惑,道理都会讲,孩子也明白,就是无法落实到行动上。如何使目标具有效能感?首先,目标要符合孩子现状,学习目标,不应是家长一厢情愿的目标,也不应是孩子不切实际的理想,而是整个家庭商量后的共同确定的、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的目标。另外,目标要能够分解,不是要一步达成,可分几步走,要给孩子搭建台阶,从相对容易的地方突破,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逐步前进。
二、有方法才能越学越好,让孩子“会学”
如果说,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进入初中,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要转向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由“学会”转向“会学”。建议家长可以进行这样的家庭游戏:“初中毕业以后,如果有机会让你给学弟学妹介绍学习经验,你会怎么讲?”“你某某学科学得很好,想想看,你是怎样做到让这门课程取得优异成绩的?有什么经验和我们说说,有机会我们也能给别人家的孩子介绍介绍经验。”这样孩子就会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把有效的方法主动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什么样的学习计划才是科学的?1.基础知识永远是最重要的;2.学习计划不能与学校的授课发生冲突;3.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优先;4.把运动和休闲纳入计划。高负荷的学习讲究张弛有道,动静结合,要指导孩子学会放松,学会自我调节。
三、有优势才有自信,让孩子学而优
作为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致力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是优缺点的不同组合,每个人都是因自己的优势而自信,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家长,你是经常关注孩子的优势,还是目光只盯着孩子的不足;你是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还是取长补短的教育方式;你认为孩子是在不断的肯定中越来越积极自信,还是在不断地批评指责中越变越好呢?经常的情况是:家长往往把孩子的不足挂在嘴边,当然,也有人是在不断打压中越来越坚强,愈挫愈勇,但这种人相对是少数,常态的情况是,人因为优势被发现被肯定而愉悦,越做越好,尤其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自信地成长,就要转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观念,学会关注孩子的优势,强化孩子的优点,让优点发扬光大。
1.强化孩子的特长或优势学科,这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有特长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自信,较少有心理问题。特长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才艺,如书法、绘画,器乐,唱歌等,还有诸如运动特长,演讲、朗诵、播音主持,组织才能,电脑设计,摄影等都可以是孩子的特长,特长的培养何时开始都不晚。另外,孩子所学各门学科,可能未必门门优秀,家长往往特别纠结于孩子的弱势学科,总是千方百计帮孩子补差补弱,“补课”的结果往往是优势学科削弱了,弱势学科提不上来,家长付出很大代价,孩子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如果效果不理想,孩子的自信心必定受挫。建议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首先强化孩子的优势学科,我们总是习惯看到孩子的不足,因为我们有一个思维假设,认为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足,人才能不断进步,这是没错的,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肯定孩子的优势作为基础。孩子只有在有优势奠基的情况下,才有余力顾及弱势,改善不足。换言之,孩子只有在自信的情况下,才有能力面对和改变自己的不足,而自信一定来源于优势。所以,发现孩子的优势,肯定孩子的优势,强化孩子的优势,放大孩子的优势,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2.没有优势学科的要努力打造学科优势。如果各科平平,没有突出的优势学科,那就关注孩子的学科优势,比如数学有两种优势:要么喜欢钻难题,要么简单的题不出错。英语要么口语见长,要么擅长阅读理解;语文要么课本知识扎实,要么作文水平卓越;其他学科,或者长于理解,或者长于记忆。把这些优势发扬光大,有助于孩子提升学习效果,进而提升自信心。如果这些优势也不明显,那么家长还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秀学习特质,如:学习习惯好、理解力强、做题严谨、细致、记忆力强、文笔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等,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学习优势。
3.鼓励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露才华。如演讲、主持、朗诵、英语演讲、话剧、演唱、打球、书法、绘画,让才华点亮孩子的生活,别让学习压抑了孩子的光芒。
四、有健康才有未来,让孩子健康学习
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扛住任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而且,健康的身心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博取学习成绩的提升是短视的行为,唯有让孩子健康学习才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所以,初高中阶段,最好鼓励孩子培养一个运动爱好,建议周末少上半天学习辅导班,报一个运动训练班或全家一起进行户外活动都可以,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建议孩子利用好课间,一定走出教室进行轻微的有氧运动,或进行爬楼梯的锻炼,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让孩子走路上下学,周末全家去运动。
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才能越学越好,一旦心理失衡,势必成为学习的最大障碍。帮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是运动;最安静的方法是陪孩子去书店看书;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请孩子吃饭,当然吃什么孩子说了算;最浪漫的方法是到公园散步加散心,边走边聊;最常规最直白的办法是与孩子谈心。
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愿家庭和孩子一同成长,让家长和孩子共享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徐州,221006)
让读书成为教育的活水之源 篇9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后有感
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周娟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自从事教师工作以来,“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都听过好多遍,他教育名言也听过许多,但终没有认真去看过他的著作。那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教育》的读后感,里面谈论的问题都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看后我不禁心头一亮:我一定要找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后,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其中包括我)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反思自己,我又何尝不是有着“揠苗助长”的心理,总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我的学生。黑板上的题目,我总是希望我的所有学生都会,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各别能力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课堂上不能获得学习成就,而后便开始讨厌上课的后果。
记得那次上课,我让九年级一班学生早读集体背诵2首古诗,下节课检查背诵效果。很多男生便坐在那里玩,根本没有再背书。我很生气,叫那些不读书的男生都站在教室后面去背书。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背出我要求的两首诗。后来小晚修前,我便逐个叫这些没有背完诗的学生到教室走廊上背诵。我给他们20分钟,只要求背一首就行。他们在我的陪同下,在我要求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完成了背诵任务。
从这件事,我想到,要是我每次都能这样各别对待,那样课堂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我又哪来那么时间去个别对待他们呢?
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就“各别”对待,让学生在课堂都有学习成就,在课外又何须额外的“补习”。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1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 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在《建议》中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这里提到了“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在学生要学习某方面的难理解的知识时,给他们多提供关于这方面知识有趣的课外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授教,这样课堂效率则会大大提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慢。
以前总认为,学生不懂自己学,那就让他们死记硬背也好,至少这样他们能记住一些东西。但看到书中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对这些儿童(指后进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种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这句话时,我吓了一跳。原来,我自己之前做的并不是在让学生学知识,而是在让学生变笨。心中顿时生出惭愧之意,自己的无知残害了多少学生。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兴趣的秘密何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教师阅读的书籍。
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篇10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让读书成为自觉】推荐阅读: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时尚05-13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07-05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10-22
让管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05-27
《如何成为骨干教师》读书心得09-23
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读书心得三09-13
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读书心得09-22
让坚持成为05-13
让学习成为享受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