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享受

2024-09-14

让学习成为享受(共12篇)

让学习成为享受 篇1

我始终认为, 学习不一定是刻苦的, 但完全是可以快乐的, 甚至是享受的。对学生而言, “玩”就是第一需要, 因为玩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乐趣的过程。如果让他们学习, 特别是长时间强迫他们学习, 他们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那是因为他们享受不到充足的乐趣, 注意力、积极性自然就会消失。如果学习也能产生像“玩”一样的乐趣, 学生就能真正地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化的, 由于对象的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的某种特殊性、个人经验的独特性, 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意义的建构也是多维度的。所以, 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建构, 创造快乐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彰显个性, 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萌发智慧的火花。

一、巧妙设计, 精心策划情境氛围

一节好的数学课, 如同一个藏着众多快乐、享受、信任、情感的乐园。要创设出一种生动活泼, 学生都想参与的愉快享乐的课堂气氛, 游戏、谜语、故事设疑、比赛等经常要穿插其中, 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插图、挂图、投影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化”的学习, 而是一个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的“立体化”的学习。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安排了“师生竞赛”的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 看谁最先判断其能否被3整除, 不管数字多大, 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 太神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 布阵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激励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都没有感觉这是在上课, 好像在游乐园玩一样开心。

二、敞开心扉, 融洽师生、生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 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习, 并且都能学好,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敢提问, 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鼓励敢于提问的学生, 对学生这种敢说敢想敢疑的精神要大加赞赏, 经常不断调适, 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信任。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上课时老师宣布课题后问:你们想了解与之相关的什么知识吗?你们已知道哪些知识?谁能说一说?师生、生生关系融洽的班级讨论、学习的气氛就会非常热烈, 在这种学习气氛中, 学生也更加主动、自信、大胆、活跃。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有学生感觉到, 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不相同但比值却相等的现象与已经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类似之处, 很多同学就吵着提问:“这三个性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随后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的提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 是他们积极思考后自然想要的, 是没有压力的, 他们快乐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动手操作, 体现新型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啊,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 经过分析和思考, 形成准确的表象, 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时, 要求学生在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中, 任意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分组操作后, 结果有的组学生围成了三角形, 有的围不成三角形, 学生就感觉到疑惑了。这时候, 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结果发现:凡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两根短棒搭不起来, 或不够搭第三边, 或正好与第三边重合, 因而推论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再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结果又发现:其中两根小棒之和都超过第三根小棒, 因而推论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不去动手操作实践, 学生可能无论如何也不能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实践练习, 体验有用的学习乐趣

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加以巩固, 强化训练, 这时候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多出一些题目做一做就行了, 题目一定要有选择, 如基础题、典型题、一题多用题, 题目的结构形式、题型变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现实意义,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有意义的、有用的、有价值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样一来, 学习的成果在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运用, 学生才会有满足感、成功感,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学”是一种享受, 老师的“教”何尝不也是一种享受, 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一线老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让学习成为享受 篇2

——教学方法自我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一、让读书插上快乐的双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低年级语文的特点是:识字多,写字少,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上,积累字,丰富词,发展学生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课文的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把课文读出感情来。那么学生自己愿意读、乐意读非常重要。

要读好课文,开始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指导时注意体现层次性,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读书的兴趣靠调动。我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亮开你们的嗓子,用你最好听的声音,让老师享受一下好吗?学生的回答是响亮而兴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大家评议。你喜欢谁读的呀?为什么?

为了激励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班里设置了一个“读书乐趣多”园地,读完一本书,奖励一朵小红花,每周读书多的同学被评为读书大王,给家长发喜报,学生们喜欢读书,一学期下来,有3个孩子读书近100本,读完50多本书的有6人,读完20多本书的有13人,最少的也读了3本。所以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升。

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读什么书,但可以推荐几本,选择权在他自己的手里:每天的课间或课外活动就是我和学生谈心交流的时间,我总是忍不住问:“有什么好书读啊?”有了“生杀大权”的他们也总是倍感自豪。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许许多多的是非,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让读书插上快乐的翅膀吧!它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的灿烂;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阳光。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胜交一个朋友,一个良师。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读书,乐于读书,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份乐趣,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二、用快乐塑造孩子的快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中,该是多大的成就啊!于是我把游戏引进课堂,用快乐来塑造孩子们的快乐。例如,在“识字”的教学中,我用找“朋友”、玩“魔方”的游戏,让孩子们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又如,在“拼音复习”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拼音王国”的情境,让孩子们在通往“拼音王国”的旅途中,通过克服重重困难、过关斩将的形式巩固对拼音的认读与书写。在“复习巩固和园地训练”中,我一般是采用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们乐于去做,去争,去胜,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我喜欢让学生来“登山夺旗”、“智力大比拼”、“闯关快乐行”等。把学习的知识按难易程度设置成一蹬蹬阶梯、一道道关卡,让学生去爬、去闯关。一些新课的学习我也经常利用“闯关夺旗”的游戏形式来进行。

新授课前,我一般都安排学生自己先预习。利用早读时间,给同学们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谁愿意把自己课下学到的知识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孩子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什么都是可喜可贺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我喜欢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可喜的,只要尽心尽力去学、去做、去争、去抢就是最棒的。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篇3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思维多元化

儿童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思维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往往受周围环境和教师态度的影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对词的理解、情的感受、文的欣赏都不像数学那样标准、唯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富于弹性,使学生对各种意见、各种观点都有所理解,有所追索,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保持创造的活力。切忌方法、答案的一刀切。还要努力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吸收别人已取得的成果,使思维趋于灵活,进行推测、想象和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应常利用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让儿童尽情地想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所处的环境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对话、表演,就会显得轻松自如、恰切,从而更具创造性。如在教完《三袋麦子》后,让儿童评价小猴、小牛、小猪三个角色的做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各自理念的主导下续编故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交流,这时真是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小猴传授种麦经验给小猪小牛的,有小猴开面店的,有开食品加工场的,有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用现代化机械形成规模生产……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们都给于肯定。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指导学生将课文排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加工,寻找自己中意的学习伙伴进行讨论、排演。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情感上伙伴的选择,他们热情就更加高涨。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进行表演,然后让全体学生评论。这样又形成了群体的合作,思维变得更为多元,学生听到了同学的评价,成就感更高,自然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即便是平时很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也在适合自己的角色中得到发挥,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且同组伙伴的表现给了他以启发,伙伴们的肯定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言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语言只有回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语言文字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流连其中,体会词句。在教《赶海》初读课文时,有个孩子悄悄地问:“陈老师,‘努努嘴’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等学习课文时,在黑板上用图画创设了大海退潮的情境,把玩具螃蟹藏在石头旁,伸手去抓,这时我对刚才提问的同学招招手,他走了过来,其他同学一点声音也没有,我对他努努嘴,他连忙伸手和我一起捉,捉完了,他高兴地大喊:“捉到了!捉到了!”这时再问他:“老师刚才对你努努嘴,你看见了吗?”他笑了,“课文中的小伙伴对你努努嘴是什么意思?”“是让我别作声,不然会吓跑螃蟹。”

平时我带领儿童开展野外活动,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以它无以伦比的美感吸引着孩子,一切事物带着天然的音响、鲜艳的色彩,启迪着孩子的智慧,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煽动着孩子的表达欲望,情动而辞发。野外活动是一项综合活动,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自然、社会等知识能力融为一体,在活动中边观察感受,边思维,边进行语言训练。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你向他们打开其中的一扇门,他们会感到十分兴奋。在反复优选的野外活动情境中,在精心设计的活动导语引导下,儿童们充分活动,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会发现古老的光孝塔下,孩子们聆听风铃时惊奇的神情,你会看到草地上,他们寻找春天的脚步时那发亮的眼睛,你会听到从萝卜地里传出的阵阵欢笑。就在这些时候,他们无拘无束,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会突发奇想,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兴致勃勃地叫嚷着:“你看,萝卜娃娃要出来了,让我来帮帮他吧!”“萝卜娃娃你在地下闷得慌,赶快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这美丽的田野!”……情真意切的话语就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

三、设计灵活多变的作业,培养不断探究的兴趣

提起“作业”,儿童倍感负担,名目的繁多,多无实效,且往往背离儿童心灵。因此“作业”如何既巩固知识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且又适量,是很有讲究的。于是让儿童做什么作业,我常常精心设计,让作业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思维结合起来,做到与儿童的心灵相通,而不是背离。因此,我常让儿童完成一些既需要动脑,又需要动手的实践性作业。在冬天里,水可以结成冰,但一般激不起儿童持久的观察,我就让儿童用彩纸剪成各种动植物的形象,放到水里结成冰,结果儿童的思维一下于被激活了:从下向上看像彩球,从上向下看像五彩的灯笼,从侧面看像水晶宫……各种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孩子的眼前,他们的观察写话写得妙趣横生,再也不成为负担了。阅读课文前的预习,我不求表面形式,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多角度预习,如教《鸟的天堂》前,为了能让孩子听到那真切的热闹的鸟叫声,看到鸟飞的情景,我动员每个人学会吹鸟叫的口哨,不会的向家长、同学学一招,画几种自己最喜欢的小鸟。这样的作业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要去读课文,会聆听鸟声,揣摩鸟叫,会查阅资料,寻找喜欢的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满黑板地画上一棵充满勃勃生机的大榕树,令学生大开眼界。又借助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大榕树下。忽然录音机里传出一声清脆的鸟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把手一拍”,大榕树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大鸟(贴画),接着学生“继续拍掌”,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机里的鸟叫吹起了鸟鸣的口哨,一个个拿出了自己画好的鸟,我一个手势,一只只鸟“飞”上了大榕树,大榕树顿时“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婉转悦耳的鸟鸣,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小鸟身影,令学生兴奋不已。此情此景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的刺激,学生由此感悟到真切而空灵的形象,品味到美感,萌发出热爱大自然之情。充分体会了“鸟的天堂”的含义,表情朗读充满了赞美、喜爱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排课本剧,有时自己配乐朗读课文,有时搜集资料,制作小报等,在多种形式的作业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浓了,乐滋滋地上课,津津有味地阅读,大大方方地说,源源不断地写。

四、引导阅读形式多样的读物,丰富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头脑中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形式。儿童阅历浅,知识显得单薄,正因为这样,儿童的求知欲望才格外强。因此在学龄儿童刚入学,我们就一改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从直线的拼音、识字再到阅读、作文,优化为拼音、识字、阅读、说话(作文)三线并进,结构的优化让所有儿童在刚迈上求学的第一步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大胆表达,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多角度、多方位体验,增强感受,丰富儿童的知识结构。这里强调的是全体儿童的知识结构,因为,在求学的几年里,儿童编成班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全体儿童的知识结构丰富起来,收益颇丰,全班才能形成一个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大家常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思维才更灵活,才更具创造性。在入学后,教学声母和拼读的同时,充分利用补充阅读教材,让儿童练习拼读简短的一句话、几行诗,变枯燥的拼读为有趣的语言

学习,并开始着手指导儿童的课外阅读。(1)听故事再阅读,激发兴趣;(2)联系活动,引导读相关的故事;(3)介绍新书,指导阅读的方向;(4)收集已读的书,组织书源,交换书读;(5)带入阅览室,自主选择,享受乐趣。这样阅读下来,一学期平均每人读到16本书,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知识结构。大量的美文,富有哲理的句段,生动的故事极大的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他们怎能不喜欢语文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快乐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帮助学生充分的领略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享受 篇4

关键词:语文,学习,快乐

快乐语文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而不是一种模式, 所以,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来实现“语文学习快乐化”这一目标。

一、创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期待

要实现快乐语文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要是一个快乐人, 要善于创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快乐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身心是否健康, 心情是否愉快, 思想是否端正, 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 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要以自己阳光的心态去影响并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情境, 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朋友”可交, 有许多活动可玩, 有许多知识可学, 语文学习有趣好玩, 语文课堂轻松快乐, 语文教师和蔼可亲……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期待。语文课上我常用的快乐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故事性情境。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中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 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 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 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教学课文《死海不死》时, 我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死海的故事, 这就迅速引起学生对死海不死之谜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和学习需要适时穿插一些简短故事, 能增加教学诱因, 强化学生感受, 有趣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情绪迅速调动起来, 让学生更爱语文课, 更爱学习语文。

2、音乐性情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艺术, 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互有长短,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 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本,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妙趣。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 课前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 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 老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 一百多年前, 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 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叫《月光曲》。”片刻, 老师把音量放小, 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 叩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营造了一个和谐的, 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 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取得了好的导课效果,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3、游戏性情境。学生爱动爱玩, 且最爱玩游戏, 语文课上的小游戏激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激励性情境。创造激励性情境, 能更好地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因为真正的愉快自于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来抵消学习中的紧张和疲劳。此外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评语, 都会渗入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运用幽默语言, 让学生陶醉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中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气氛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 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语文老师一定更受学生的欢迎, 他的语文课一定更多智慧, 更多趣味, 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更集中, 学习一定会更有效果。语文教师如果能通过一些机警的妙言、警句、格言, 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配以眼神、表情的变化, 适时的做出一些比较夸张的动作, 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陶醉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中。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有的同学在处理新生字词过程中, 举手提问:“老师, ‘蹒跚’一词的意思我有些不理解, 既然腿脚走路缓慢, 为什么还会摇摆?”面对这么简单、机械的提问, 我灵机一动, 大声回答说:“这位同学在学习生字词时, 能认真思考, 开动脑筋, 值得表扬。其实, 大家想想, 腿脚走路缓慢, 为什么就不会摇摆呢?鸭子走路的姿势是怎样的?”提问的同学会心的笑了。接着, 我又因势利导幽默地说:“作者朱自清也真是的, 为啥说自己的父亲走路像鸭子似的蹒跚, 而不说像虎豹一样身手矫健, 雄赳赳、气昂昂呢?既然腿脚已经蹒跚了, 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父亲吃力的爬过月台的狼狈样呢, 这有什么作用或目的?”随着提问的出现, 学生思路活跃了, 课堂气氛活泼了, 就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 他们既掌握了知识, 又受到了鼓励, 听课更带劲了, 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幽默艺术的语言, 能带给学生更多快乐的体验, 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开展有效提问, 让语文课堂更多精彩更有趣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的一种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催生学生智慧, 触动学生灵魂, 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让语文课堂更多精彩更有趣。我认为有效提问要注意三点:

1、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用到提问, 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 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 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 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 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 将兴趣和知识重难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 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 不宜边讲边问, 边问边讲, 一问到底。

2、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 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 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 学生来不及思考, 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

3、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 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 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 提问什么, 怎样问, 抽那类学生答问, 什么时间提问, 等等, 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事先设计好。

有效的提问, 巧设的疑问一定会让语文课上有更多的智慧生成, 更多的精彩展现。

四、实施激励性评价, 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阳光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传授, 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中无比向往的精神享受。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更要注重艺术的使用激励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真切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 强化学生的行为,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温情和阳光。

1、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尊重学生

语文课堂上, 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 对精神的唤醒, 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 给予实事求是地分析, 恰如其分地描述;肯定该肯定的,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引导该引导的, 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

2、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有时效性

人都有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的话, 孩子的这种心理更加急切, 语文课堂上的赞赏、激励性的评价, 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上进心。如果教师及时适时肯定孩子回答中的闪光点, 说得激情满怀, 且语言真诚、语调亲切, 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赏, 那么, 孩子会爱上语文课, 爱上语文学习。

3、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认真倾听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仔细倾听孩子们的发言, 对于孩子们的发言与表现要适时适当而且正确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不能错用乱用。我觉得语文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这样去做: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 不要害怕出错, 因为你举手就说明你是聪明的孩子”;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说的真好,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学生迷茫时:“还有不同的吗?展示你的不同, 展示你的精彩”;在学生答错时:“真好, 你读得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只是有一个字你读错了”。教师的这些动情的话语, 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和阳光。

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享受 篇5

学生还是厌烦家庭作业?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可最近我发现学生特别怕写家庭作业。每每布置作业,总能听到学生说:“老师,能不能少一点,或不要布置。”我个人觉得作业布置的很少了,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写作业?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怕写作业到自愿写作业甚至享受写作业呢?我就作业设计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要求的需要------成就需要。它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尽快的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作业,正确引导和培养合理的成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周长增加了10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解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梳理圆与长方形的关系才能解开这道题。解题虽然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二、作业要设计有层次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之处:“所有选择的作业应使学生能表现出最大限度”独立性,使他们有发展的现实可以性。各类学生对做作业的需求明显不一样。学生发展的创意要求是在作业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是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后进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质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出3道必做题(一些基本题):2道选择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80米,比宽长2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2)量家里的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1道挑战题:用一根长30厘米的线,你能围出几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 上述2道选做题,也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合作完成。

三、作业设计形式多样

作业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兴趣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条件:“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进他们得到发展”。作业可以是阅读,也可以是一些操作,还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四、作业设计要有创造性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教学“数的整除”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4、6、10这一串中,哪个与众不同?立即就有同学回答:“7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7是奇数。”有位同学有举起手说:“2与众不同,因为它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同学们对他的发言投去了钦佩的目光。也许是受那位同学的启发,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10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个两位数,其他都不是;4与众不同,它是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这样一道开放题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素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无所顾忌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找到了多种答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精心为学生科学、行之有效地设计作业,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作用。我们只要乐学,善学,标新立异,肯定会设计出更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作用。家庭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张小莉 家庭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对与检测。家庭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适量适度的数学家庭作业非常有必要。可如今小学生面对家庭作业,往往消极对待、马虎了事,甚至因为家庭作业,孩子对晚上的时间充满了无奈与厌烦。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家庭作业并喜欢家庭作业。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应设计趣味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的作业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写这一传统模式上,而应加入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调查等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1,。设计游戏作业。我们可以把那些较枯燥乏味的计算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闯关夺宝’等。当然其它 类型的枯燥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变为有趣味的数学题。让学生不仅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可设计实践作业 1.设计实际操作类。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前,我布置学生在家里动手做平形四边形用剪刀剪一剪拼一拼,先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初步认识。

2.设计调查类作业。调查类作业内容很广,有家庭调查、社区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生活调查等。学生非常喜欢调查类作业。它一方面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

3.设计解决问题类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孩子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计算自己家中冰箱或洗衣机的体积。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宽、高,然后再计算。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可设计个性化作业。

1.设计分层作业 美国著名教育家

古柏曾说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家庭作业应有所侧重。我曾把作业分为A、B、C三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作业,让学生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2.设计自编性作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做作业。

让阅读成为享受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兴趣;教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34-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富的人文魅力,它本应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可为什么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语文并不动人?说起动画片和流行歌曲,学生如数家珍,可为什么在本该热闹的语文课堂上,他们却总是木讷不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习惯了只顾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如何掌握枯燥的技巧,而忽视了语文自身的魅力?

学生是活泼的群体,他们喜欢欢快的平等式课堂教学,喜欢充满了启发、诱导、商榷、点拨、鼓励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师授生听。当下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个多面手:教学诗歌、散文时,他是诗人,引领着学生一起去体悟“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慷慨激昂;教学小说、戏剧时,他是评论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诠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意义……当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做到知识渊博、语言幽默、肢体语言丰富,但我们应该明白:人文熏陶所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是其他学科无法媲美的。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使学生在读中乐,于乐中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语文教师应寓教于乐,重视语文的自身魅力,语文课堂才可能是一个蓬勃的,充满生命力的诗样课堂。下面谨以阅读教学为例,谈几点教师可以切实操作的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说起培养兴趣,自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该如何培养兴趣,却一直让许多教师感到棘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科学有序地让学生参与到对课文的阅读中,通过阅读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上好阅读课,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阅读课即“读书课”。在我们班,我每星期至少上两节“读书课”,我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学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相互交流着看,这样,他们便广泛阅读到了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从漫画、动画、卡通、小人书、连环画到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篇都有涉猎。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感受阅读的欢乐,进而对读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好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每日一首古诗词的背诵,每天习惯性的好词佳句的记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如果學生能认真做到这样日复一日对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便是指日可待的事。

3、引导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情趣。心理学成果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阅读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动手画画,能促使他们动脑动手,进入主动阅读的境界。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的确,在儿童的眼里,他们观察大千世界的独特视角,使他们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在成人看来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也许就是未来世界的蓝图。因此,我鼓励学生们要充满自信,时刻坚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像,去思考。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不要轻易放弃,没准,这想法就会变成现实的。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能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师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理解。通过倾听关注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进一步质疑,“读一读,你喜欢哪一句?”“还有别的意见吗?”“咱们共同来解决好吗?”征询、诚恳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无限的自由与自信,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热情。

4、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每个月,我在班里组织"我是故事大王","读书笔记show","诗歌朗诵之星"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空间和舞台,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从“读会书”到“会读书”将会使其终身受益。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自己的爱与恨,喜与怒,乐与哀,再辅以恰当的“讲”,以讲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到实处,读到好处。

1、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工作。

如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介绍,与文本有关的文章、资料的了解等,在学习课文时,让查找资料的学生起来读一读,评一评,老师对查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和积极性。

2、从课题入手,抓住一篇课文的线索。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提问题。学始于思,学生提问能启迪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就重点内容、词句,疑惑处进行自由提问。比如教学《不用嘴巴的歌手》一课时,学生提出:不用嘴巴的歌手是谁?它们用什么唱歌?它们的歌声好听吗?这些问题正是他们阅读这篇课文时的线索。再如《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学生从课题出发提问:这样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老师?为什么说是这样的老师?有了问题,便有了读书的兴趣,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初读,他们很快就抓住了全篇内容的梗概。有的课题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海的歌》,大海会唱歌吗?它唱什么歌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虽一时不能作答,却恰恰抓住了所要理解的重点。这对养成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是有好处的。

类似的方法比如从读句入手,抓住一段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读,从而抓住文章的精髓;从重点段入手,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边圈点批注,思考在这儿为什么用这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久而久之这些便成为学生自己阅读的一种方法,同时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

俗话说:不会读书的孩子读完书没有疑问,会读书的孩子读完书总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从整体的感知到部分的体悟,从逐段阅读的基础上,再回到全篇进行归纳总结,这是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了解,会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自然便会产生更深的疑问。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时,我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诸葛亮成功的偶然性太大了,他就不怕周瑜暗中派人识破他的计策?他怎么那么肯定曹操不会出兵?我趁机让大家都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问题,课堂讨论如火如荼,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最终学生明白了,诸葛亮成功是靠他识天时,通地理,知人性,巧安排,靠他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学生通过自己的层层分析得出的结论,比老师一味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4、读书的方法要多样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样的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进一步质疑。

(1)扶读。

扶读就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一步一步地帮着学生读。对于较为浅显的课文先读后扶,以讲扶读,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读不好常反映出理解上的问题。根据读的情况讲,才能扶到关键之处。学生通过阅读产生了疑点,在学生急切求知时为其解疑。我在教《绝句》时,进行了三次扶读。第一次讲清“含”“泊”等不易理解的词义,让学生更好地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第二次让学生更好地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三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做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范读,使学生在练习有表情的朗读中不仅看到了诗人描绘的美丽图景,而且也感受到了诗人热爱祖国大自然的喜悦心情。

(2)议读。

议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师生共议。带着问题读,能加深理解;读后议论,能促使吸收。以读为主,以议助读,议的内容是重点、难点。

(3)引读。

引读法就是运用提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读的方法。对逻辑关系比较明显的课文,可采用引读法。在教《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文时,我先采用提示的方法引读,即学生根据课后提示,边读边思,理清了文章脉络。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引读,即向学生发问:波斯猫怎样才能找到快乐?学生在读时很容易看出是辛勤劳动,造福社会及他人。这样,老师不用讲解议论,学生在读中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4)朗读。

朗读法是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寓讲于读,披文入情,使学生的朗读过程成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对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兼采用此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我曾借助音乐磁带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第三段,引身入境,感受英雄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

另外,像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小品式演读等方式,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使阅读教学声情并茂起来。

让学习成为享受 篇7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了激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真情实感,必须来源于正确的教育理念,自己遵循的儿童观,和人生价值观,这种情感的流露不能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廉价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真情,在一点一滴的细微处凝聚成一股爱的力量。在新课程的精神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微处。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新学科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整合的发展,让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条件上好每一节课。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多媒体教学应该严把课件的制作质量,通过课件反映出教学的中心思想。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就是要学生凭借书面的语言,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还要能够通其心,感其性,明其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灵只有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充分发挥电教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辅助阅读课堂教学,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生活是最丰富的百科全书,要让学生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我相继组织了同学记者团、好朋友文学小组参观农村新貌,特别是对近年来农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进行了采访、调查,并写成了传记或报道。在实践活动中,还充分利用了广播、电视等媒体拓展了积累的渠道。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查询、下载有价值的信息,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要选择健康的网站,来扩大知识面;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办报、绘画、书画、自制读书卡,小主持人和故事大王评选以及展评欣赏会等,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使语文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每次上语文课,讲到眉飞色舞处,看到学生亮晶晶的眼眸,流露出会意的神情,真是如遇知音。下课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常常拉着我问:“老师,下节课还是语文课吗?”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不单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孩子有了学习兴趣,又有了学习方法,自然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能够让语文课成为孩子们享受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让背诵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篇8

一、点燃激情

特级教师吴昌顺认为:“语文是发烫的,没有激情是教(学)不成的。”可以说,激情是培养学生背诵兴趣的第一要素。我们在授课时,”应尽最大力量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燃烧下去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留下余音绕梁的永久回味,收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精彩纷呈的导语,会令学生思绪飞扬;抑扬顿挫的背诵,会使学生艳羡不已;语惊四座的思想,会让学生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背诵名篇佳句,会叫学生奋发图强,跃跃欲试……讲授《劝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国当代有一位已故学者叫马茂元,他生前能背诵五千多首唐诗,这与他成为学者有何关系?今天学习的荀子的《劝学》给了我们答案!”一石击浪,学生急欲看书,奔涌的激情犹如滔天之水。

二、寻绎熟读

寻绎,即为理清头绪。理清哪些头绪呢?首先,必须做到看清:看清题目、字形、注释、文章出处等。其次,必须做到读准: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僻字、异读字、通假字等;不读破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阅读中语言上存在的疑惑畅所欲言,打开话匣,师生共同疏通,以防形成死结。即使是最幼稚的想法或问题,在教师看来也是最需要告诉学生的。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通假字为何不直接改为现在的写法;有的就《勾践灭吴》中“仇”和“雠”提出疑问,说它们在课文中单独分别出现了一次和两次,连用“仇雠”一次。在“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这个句式相同的句子里,意义同样是“仇恨”,为何“子”报“仇”,“臣”报“雠”呢?这些话题虽非对文章的深层思考,却是学生急欲想知道的,更是教师想查验的“死角”。

反复寻绎,课文语言在学生眼中就变得更为通达显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披文入情,直到读得自然流畅为好。

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亲近课文的渐进历程,是背诵识记的重要一环,万不可马虎从事。因为虽已背得滚瓜烂熟,但错音破句疑惑仍存的例子在学生中并不鲜见。

三、思考感悟

很多时候,教师硬逼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没有感悟,记后忘得快。怎么办?“只有靠思考唤醒思考”了(苏霍姆林斯基语)。

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要勤于思考,产生自己的鲜活思想,引导学生用智慧解读文章,识记文章。

学生在背诵《劝学》时觉得第三段第一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思”和“学”之关系不好理解。我认真思考后, 就此提出了三个问题:

(1) 你认为作者否定了“思”, 肯定了“学”吗? (2) 谁有过类似的感受? (3) 假如第三段去掉中间的所有比喻, 只保留“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和“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连读起来, 你有何见解?

学生思维活跃, 各抒己见。他们有真切感受, 不乏真知灼见。学生认为“思”为“学”之基础, 有了“思”才显出“学”之重要;“思”了才有思想, 在“学”时自己的思想跟别人的思想碰撞, 长期“思”之不解处, 经“须臾”所“学”, 一时触动, 灵感涌来, 触类而解。更让人叹服的是学生认为“君子”里有作者的影子, 只是不好直说罢了。两句话连起来就好像在说:“我曾经整天思索, (有时感到) 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原因是) 君子 (当然也有我啦) 的本性同一般的人 (并) 没有差别, 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产生这样好的效果, 我们未曾预料。学生在发其内涵、疏其意脉中深味到了一种心灵震颤的愉悦。虽未经专门记诵, 却记得十分牢固。实践证明, 思考得越多, 越利于背诵。

四、灵活运用

熟读以至背诵, 不是学习课文的终极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经常运用, 善于运用, 灵活运用, 把背诵的东西化为己有, 为我所用, 服务于学习或工作, 让学生享受背诵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与此同时, 教师要留心学生运用是否娴熟, 对文章理解是否准确。因为有的学生在运用时不免生硬。对此, 教师要注重点化, 力求学生纯熟运用。点化的方式是适当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去细化课文、验证课文、延展课文, 让新的感悟和收获潜入学生心田, 让背诵落到实处。

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篇9

一、兴趣——课外阅读的快乐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金钥匙。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还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反之,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浓厚,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很多学校特设“午间阅读30分”,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经典童话、民间故事、中外名著、社会百科等,只要学生感兴趣,均可拿来阅读,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文辅导书。这一时间,学生可以独立阅读,还可以同桌共同欣赏讨论,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这样创设的自由阅读空间,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有保证,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有效的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榜样激励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榜样可以是历史上一些爱读书的名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鲁迅、高尔基、老舍等,还可以是身边同龄的伙伴。以榜样刻苦攻读的典型勉励学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读书、刻苦读书,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食粮。

最后,对于一些文章,教师还可以发挥个人魅力,节选开头或文章精彩段落,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二、方法——课外阅读的甘甜雨露

吕叔湘先生指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实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作用。

首先,以教材为载体,渗透指导阅读方法。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渗透介绍各种阅读方法。如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默读、跳读,篇幅较短的文章可以大声朗读;只需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浏览,要赏析优美的文辞或段落可以精读品味、圈点摘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只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如在学习了《景阳冈》后,我又推荐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阅读《水浒》中的另外几篇故事,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巩固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学生兴致很高。

其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外阅读中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思维,敏于发现。大纲中推荐了80篇古诗词背诵篇目,我以其中的几篇为突破口,让学生学习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质疑。如曹植的《七步诗》表达兄弟相残的悲痛,我们让学生思考“豆”为何哭泣,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晰了,这首诗的内涵你就理解了。经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逐渐学会找关键问题理解全文,逐渐尝试到质疑的甜头,并能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三、活动——课外阅读的肥沃土壤

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课内外知识相融合,汲取大千世界的滋养,吸收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元素。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和收获。有了收获,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阅读才有积极性,从而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首先,学校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布置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学校的文化长廊、教室外的作品展示栏、教室内的黑板报和图书角,都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了机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知识。比如,有些学校在教学楼间的墙壁上贴上绘有巨大中国地图的瓷砖,笔者认为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布置,参加黑板报的设计出版,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知识的动力。

其次,以活动吸引学生自主阅读。一提到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总是兴趣高涨。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等,创造机会使学生对平时的课外阅读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愉快激励的比赛中进一步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会、读书周等展示优秀学生的读书成果,如好词好句摘抄本、获奖的手抄、精彩的演讲等,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甚至赞扬,心理必然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外阅读。

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 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 它有精彩的故事, 有趣的人生, 多彩的生活, 神秘的自然;形式上, 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灵动的文字, 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 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学生一种享受。

一、诗意是语文的魅力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 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但是,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在课堂上, 我们却很少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每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 有多少老师能够叩问自己:在这节课上, 学生学得快乐吗?他们在课上享受到了些什么?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从本质上讲, 每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的诗歌大国, 唐诗宋词元曲, 名家辈出, 精彩纷呈, 皎皎悦目, 风情万种。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泽被后人。语文不是无情物, 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语文的魅力无穷。内容上, 它有精彩的故事, 丰富的人生, 绚烂的生活;形式上, 它有跳动的文字, 铿锵的韵律, 优美的意境。语文是“艺术的外壳”,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鉴赏常常是见仁见智, 妙趣横生, 意趣, 理趣, 情趣;启心智, 长见识, 陶冶性情, 诱发遐想。诗意课堂是语文教学培养诗意的根本。“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鉴赏课文必须付出真情, 才能使文本的情和读者的情产生共鸣, 迸撞火花, 触及心灵, 陶冶诗情, 并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 精神元素。

有人说, 人都有三个层面:生活, 事业, 诗意。生活, 即俗务, 锅碗瓢盆无奈又必需。事业, 事业是人生之盐。高尔基说:“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 又给了我们一根拐杖, 这就是理想。”可见事业是人生之本。第三个层面诗意, 即浪漫。浪漫情结的培养应该首先在语文。“教育需要诗意, 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因着语文的教育, 我们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惊喜, 有“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惬意, 有“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情调, 更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著。

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1. 将微笑带进课堂, 使学生学并快乐着。

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同别人谈话时, 如果对方始终面带亲切、善意的微笑, 我们就会感到全身放松, 心情愉快, 从而使谈话在友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不吝啬自己的微笑, 那么学生回报教师的必将是积极的配合、踊跃大胆地发言, 以此激活创新思维,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风浓厚, 教授知识若“水到渠成”之功。

多年来, 笔者越来越感受到“微笑”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修课, 其作用不可小觑。首先, “微笑”会使上课刚刚开始时的“黄金期”更加光彩夺目。教师应把课前的情绪调整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 即在上课前2~3分钟内充分调整自己的外在情绪和心理状态。当踏进教室的一刹那, 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步伐矫健, 精神饱满, 笑容可掬的。学生因此受到感染, 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 精力高度集中, 迅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因效应”必将推动这节课顺利进行。再就是上课过程中, 教师面带微笑, 学生胆怯紧张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他们会从教师含笑的眼神中感受到信任与期待的力量, 从而敢想、敢说、敢做。这样, 学生们心情愉悦了, 思维活跃了, 课堂上个个表现得争先恐后、生龙活虎, 学习知识当然“难者亦易矣”。当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 教师以亲切有力的语言为本节课作结, 做到“下课铃响, 而笑容不失”, 这会使学生们以快乐的心情期盼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2. 对待学生少一些偏心, 多一些博爱。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激励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却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表扬越是多, 可谓“锦上添花”;越是各方面表现平平甚至极差的学生, 对他们越是斤斤计较, 吹毛求疵。学生在回答不上问题, 出现冷场的时候, 老师的耐心、鼓励都是发自内心的, 不是生气, 也不是逼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会, 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读、想去寻求答案时, 学生不再是惴惴不安, 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 答案比较容易找到,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老师的耐心中找到了成就感, 他们怎么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三、尝试着让网络走入课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让学生生动自主的学习文化知识, 于是笔者尝试着让网络走入课堂, 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更具吸引力。如何不失时机地把CAI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教材上来, 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老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 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研读原文, 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课文《卜算子咏梅》用词精炼, 琅琅上口, 网站的设计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的课文朗诵, 高雅的京剧吟唱更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通过名著阅读, 让学生积淀精神的底子

名著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 进入阅读, 学生便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 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他们与大师对话, 与书本为友, 与伟人交流。久而久之, 人类的思想精品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 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一种人文情感熏陶。为此, 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阅读, 设立班级阅读书库;还经常推荐优秀书目, 让学生多读多看, 从中随时随地得到充实的精神食粮。

五、课堂教学形式要注意变化

让飞行成为一种享受 篇11

请问一下,现在距离飞机着陆还有多长时间?

Excuse me, how long until we land?

飞机餐什么时候开始供应呢?

What time will the meal be served?

对不起,我点的是一份素食套餐。

I’m sorry, I requested a vegetarian meal.

请问都有哪些机上娱乐服务?

Where can I find out about the in-flight entertainment?

请将座椅和小桌板调回垂直锁定状态。

Please put your seats and 1)tray tables in the 2)upright and locked position.

请确保在飞行过程中,您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

Make sure you turn off your mobile phone during the flight.

如果你晕机,在你前排座椅后背有一个卫生袋供你使用。

If you get 3)airsick, there is a 4)sanitary bag in the seat back in front of you.

我有飞行恐惧症。

I am terrified of flying.

在飞行过程中,我总是尽可能地多睡觉。

I always try to sleep as much as possible during the flight.

那家伙霸占着洗手间25分钟了!

This guy has been 5)hogging the bathroom for 25 minutes!

如果飞机遇到气流,机长会打开“请系好安全带”的标示。

If there is any 6)turbulence, the captain will turn on the “Fasten Seat Belt” sign.

安全录像会告诉你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应对。

The safety video will tell you what to do in case of an emergency.

我实在太喜欢逃生门边的位置了!那样我就有很多空间可以伸脚啦!

I love my exit-row seat! There is so much leg room.

我必须转机去上海。您能告诉我应该到哪个登机口去吗?

I need to make my 7)transfer to Shanghai. Could you tell me which gate I need to go to?

在长途飞行过程中,站起来伸展下双腿是很重要的。

It’s important to get up and stretch your legs during long flights.

请再给我一杯水,可以吗?

Could I have another glass of water please?

请问有报纸或者杂志吗?

Do you have any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现在我们目的地的当地时间是几点?

让学习成为享受 篇12

课堂一: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吉德玛”

《森吉德玛》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 其中第一段音乐优美舒缓, 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段音乐欢快热烈, 令人热血沸腾。活动中, 课件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 而课件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有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记忆。另外, 教师借用图片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法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作品的背景内涵, 让复杂的旋律简单化,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 教师借助一些语言、动作的提示, 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在师幼互动中真切地体验和欣赏乐曲的内涵, 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进一步升华。最后, 教师用优美的舞姿对整个乐曲进行诠释, 使活动达到最高潮。

课堂二:中班音乐欣赏活动“金蛇狂舞”

环境和材料对此次活动起着极大的暗示与渲染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教师运用的重要手段, 教师用中国民族特色的线描制作了两条形象生动的龙,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制作了图谱——海洋, 自制了色彩鲜艳的龙舟, 并在空地上布置出海洋的路线, 与图谱吻合, 让幼儿在符合乐曲意境的环境中, 理解和感受作品。活动中, 教师调动了幼儿诸多的感官通道——听觉、视觉、运动觉等, 让幼儿在观看教师图谱演示、跟随乐曲做动作等方式方法中, 反复地倾听乐曲、感知乐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 幼儿划龙舟比赛的场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分成两组, 模仿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景, 让幼儿感受乐曲的循环体结构, 幼儿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龙舟竞渡的情形, 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

课堂三: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

在幼儿首次欣赏时, 由专职人员独奏古筝曲《渔舟唱晚》, 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筝曲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铿锵有力的特点。第二次欣赏时, 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 展现给幼儿的是日落西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 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 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 营造出傍晚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的高潮部分, 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同乐的生动画面, 听到的古筝曲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 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 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 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 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 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赏时, 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 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异同, 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 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 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 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这三个案例, 让我们不难看出, 如今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内容选择、途径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 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化、多媒体化等特征。日益丰富的活动形式促进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多样化, 使音乐欣赏活动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 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参与过程中, 如果对音乐欣赏教育的方向把握不稳, 也非常容易出现偏移, 本人亦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切勿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 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 往往更多地将作品介绍印在头脑中, 自然而然地将原作者本身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更多地将作品中认知方面的音乐元素放到目标首位, 始终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理解了音乐本身, 是否能对音乐进行描述和展现。而幼儿在音乐中是否获得情绪的宣泄、是否体验到美与感动、是否沉醉流连, 这些都是以往我们相对忽略的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把“能初步感受并喜欢艺术中的美”作为艺术领域的第一大目标, 我们必须克服重认知轻审美的错误倾向, 而要让孩子把从音乐中得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 这仍然不是音乐欣赏最根本的要求, 音乐欣赏中似乎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融入、迷恋和感动, 这些可能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教师往往以为, 幼儿只有用语言去说出他对音乐的理解, 才能证明这个欣赏活动的成功。殊不知, 面对美好的音乐, 即便是成人都会时时感受到语言的苍白, 更何况幼儿。幼儿的经验是有限的, 当他们不能用语言去流畅表达的时候,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他们更多地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

二、对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运用的反思——切勿本末倒置

目前, 多媒体和大量教学辅助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合理地运用这些辅助手段, 对引发幼儿积极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的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则会使幼儿专注于画面, 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 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幼儿看似积极主动, 场面热闹, 但他们的兴奋、激动、手舞足蹈却并非来自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因此, 在选择辅助手段的同时切忌本末倒置、过度过泛,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幼儿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兴趣, 要让幼儿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与愉悦。

三、对幼儿表现方式的反思——切勿喧宾夺主

《纲要》对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 但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躁、乏味, 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 我们不仅让幼儿用口唱或用耳听, 而且采取了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但很多活动设计过于“丰富”, 以致在同一个音乐欣赏活动中, 幼儿一会儿在听故事, 一会儿在角色表演, 一会儿又跟着图谱打节奏, 甚至用笔作画等。其实, 用动作或语言来表达, 是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 而且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欣赏, 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学习、歌唱、记忆和表演, 所以我们在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幼儿本身对音乐欣赏的需求, 切忌堆砌不同的表现手段, 喧宾夺主。

四、对欣赏主体的反思——切勿角色颠倒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角, 教师担当的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但有时, 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起全知全能的角色, 主要表现为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事实上, 成人与孩子的体验有时会有很大的差别, 成人千万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象引导到统一答案上来。同时, 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欣赏、理解音乐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要遵循《纲要》精神———“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 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 以求师幼互动, 产生共鸣。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 通过适当的引导、提问, 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 并对其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存有偏差的幼儿, 也要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 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 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 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 鼓励幼儿继续感受作品, 不断拓宽欣赏空间, 提升欣赏能力。如幼儿在欣赏《化蝶》的时候, 并不能一开始就想象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两只蝴蝶的形象, 更不能体验到其中相亲相爱的内涵, 而幼儿说出感觉“春天来了, 花儿开了”“像小宝贝在妈妈怀里睡觉”等, 看似与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 但这些感觉同样表达了他们对这段舒缓悠扬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同样应该鼓掌叫好。

上一篇:集聚研究下一篇: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