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累成为习惯

2024-07-21

让积累成为习惯(共8篇)

让积累成为习惯 篇1

让积累成为习惯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本文旨在论述语文积累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对语文积累进行了探讨:从学生方面是让他们养成擅积累的学习习惯,经常从语言素材、言语经验方面进行积累;从老师方面要求自身树立语文积累的新理念,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积累,要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第二,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 积累 语言素材 知识 生活习惯

让积累成为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在人们眼中,能滔滔不绝地说、能洋洋洒洒地写的人,才是一个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其实滔滔不绝说的洋洋洒洒写的都是他们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无以成语文之大厦。培养学生成语文积累的习惯,树立语文积累的新理念,教师责无旁贷。

语文知识的积累,它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方面,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经验方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积累,养成“积累学习”之习惯:

第一、语言素材方面的积累 1用“心”读文,读中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使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和谐统一,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语文积累是一种文化火种的传承,是一种民族信念的潜移默化,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精凝的语言背后,潜藏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论无意中的妙句还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无尽的韵思。

2安排学生做成语、鲜活词、近义词的积累。

初中生除了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的感觉不是享受,而是折磨。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乏味,甚至令人生厌。我们知道词汇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安排学生每周摘抄十条成语,成语的条目不规定,但要求做到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造句。这样坚持两年,学生的作文用语就生动丰富得多了。

每年中考的近义词辨析都是让学生比较头疼的题。到了 复习时教师在归纳总结时总能见到一些学生瞪大眼睛、锁紧双眉,课后向我倒苦水:“老师,方法整理我都能记住,但运用时还是不熟悉词语。”这样的问题摆在我面前,我能做的除了教给他方法,告诉他一些常见近义词辨析外,还有就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在起始年级安排好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我现在要求学生每周记录两三组词语,而且必须有例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词语使用的准确率,又能丰富学生的语汇。

3、做美文摘抄和读书笔记。

我们学校有着良好的大语文环境,其中开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课。图书室对学生开放.天文、地理、文学、„„无所不包。一方面,我提醒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比较欣赏的语言材料摘录下来,如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以便于需时使用或平时记诵;另一方面,提倡学生写读后感,主要对自己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学生思想活跃而新鲜,有的甚至还比较敏锐,思想积累不仅能促进由思想到言语的生成,而且还能促成学生思想系统化。

4、安排学生做错题集。

学生到了中三,课业负担较重,在大容量的试题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才做过又忘记的现象。过多的试题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但不做练习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减少题量,把时间让给学生整理错题。要求学生抄写原题(包括原来做错的地方),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清正确答案,边上注清楚错误的原因及其他情况。虽然试题做少了,但收效非常好,尤其在语言基础题部分的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

第二、言语经验方面的积累

1、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无言以对或语无伦次,可我们一旦将答案公示与众时,他会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我说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学生的思维“短路”或混乱造成的。如果一味听之任之,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现象会更普遍、更严重。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过:“语文课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加以指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每节课安排一分钟给学生演讲。几年教学实践下来,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45-3>45”。通过每堂课一分钟的演讲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不断增加阅读量,有力地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带动了其它形式的口语训练。

2、每周一篇小作文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们的认真笔耕。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小作文。一般情况,写的内容题材不限。从自我介绍开始,到探讨生活、理论人生,他们试图以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世界,一句句诚恳的话语是那么热切期盼与人交流。多次笔耕之后,文章的内容不再单调,文章的情感不再虚假,文章的语言不再生涩,他们写出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习作,尽管他们的笔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没有放弃“搏击长空”。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语文积累是个过程,不仅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教师要有语文积累的新理念。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积累,要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

第二,教师要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觉读书。

4、在文化积累方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批判创新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对待名家名篇过分依赖,缺乏批判心理指导。这样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只能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

5、生活积累方面,太强调了解、感受、体验生活的必要性,把认识生活与参与生活、改造生活割裂开来。只看到生活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看不到语文学习又是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认识生活的目的模糊不清,语文学习仍然是脱离生活的纯工具训练。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面对教育对象的变化与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也应该赋予语文积累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来对待语文积累,要在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文化精神。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上海教育》2001年第14期。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学科教学论》宋祥 周瑞 李晓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4.《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第 1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6.宗守咏《论语文积累》,2001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7.刘新平《语文创新教学》,《也谈“积累”》,2001山东教育出版社。

让积累成为习惯 篇2

——《荀子·劝学》

古有做学问者,做《劝学》一篇,旨在劝勉学子勤于学习,并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把它理解为:积累。

有很多人问我,语文学习怎样才能有所突破,有什么特殊的诀窍,答案很简单,只有慢慢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其实每次上课我就很想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说你们对当今的政局政策、时事热点有什么看法,再比如说,你们对语文学习有什么看法,又或者,你们认识谁谁谁,莫言的《红高粱》读过没有?但是最终我都没有问出口,因为我知道这些答案的可能结果是什么,如今的教育缺少的是什么,是学生们对时事认知的匮乏,是缺少积累后语言学习的干燥和枯萎,就像一朵正在逐渐成长的花朵,如果缺少根部养分的供给和灌溉,那么就算它哪一天能够开花结果,它的花朵绽放的不尽然会很美丽,花期也可能会很短,把这个例子引用在语文的学习中来就是:语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庞大的知识奠基,它也不可能走得很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是站不住脚跟的,言之无物的文章跟废铁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呢?孔子一生可谓坎坷,周礼不行,礼崩乐坏,周游列国,难抒其志,然而没有他对儒学的积累,他又怎么能著成《春秋》?仲尼厄而著春秋,每一次的游历其实都是他积累见识、充实自己的过程。司马少卿走五湖,访遍各地二十余载,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能成一家之言。我们不需要做大学问,不需要著书立说,建立名德,那些名垂千古的人尚且积累数十年才能有所成就,我们又怎能不遵循常理抛弃古法就想一步成功呢?

然而,了解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又该如何养成这个好习惯呢?有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我们要组织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大师所作佳作名篇拥有着巨大的财富,我们不能把看书当作一种硬性的要求,今年江苏高考文科加试要求考生阅读十本名著,那我们的老师就应试地让学生们把这十本书全部买到手,然后拼命阅读。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我很不提倡,语言的积累必须建立在自愿和欣赏的前提下,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摘抄,好的句子和语段完全可以将它读出来并且加以背诵,这样就能在大脑里形成印象,学以致用。课外阅读的积累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那么厚的一本书想让你形成乐趣就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将它读完,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这一过程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其次就是要在背诵古诗句的时候对这些诗句典故加以运用,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成语和诗句都是文言文的活化石,有时候在做文言文翻译练习的时候完全依赖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积累,字词解释需要积累,翻译方法和注意点更需要积累。再次就是要养成勤练习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积累就像要煮的米饭,那么,多加练习煮饭就是煮好饭的另一大秘诀。好的技能和方法需要练习,熟能生巧是良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还有,学生可以多在生活中进行积累,课堂上,平时生活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都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知识散布在各处,如何精确地找到那些散落的“遗珠”,思考和观察必不可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勤思考,多联系,语文功力的上升水到渠成。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方能笃行之。

这里所说的积累是一种习惯,不能称之为捷径或者诀窍。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我们受益颇深。姜为什么老的辣?新长的姜生长周期短,皮薄肉嫩,老姜经受时光沉淀,慢慢积累,皮厚肉坚,自然辣味十足。由物及人,同学们,是时候静静地坐下来,翻开你们的课外书、教材,拿上你们的笔记录下你们语文学习的一点一滴了。

让语言积累成为一种习惯 篇3

一、晨诵古诗。语言积累的天籁之音

古诗讲究音律美,意境美。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读来琅琅上口,充满诗情画意。我每天早晨让学生高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小学课本选用的古诗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小学阶段必背古诗学生也倒背如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多。写春天河边柳树时才会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写元宵灯会时才会有“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赏”的美景:写合作时才会有“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感叹:写实践活动时才会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灼见……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美妙的天籁之音飘过之后。学生表达出来的是曼舞轻扬的文采。当晨诵古诗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获得的是一笔财富。

二、随身手记,语言积累的智慧背囊

元末陶宗仪下地耕作之时,身上携带笔墨。每有所思,就停下手中的犁锄,坐在树荫下。摘下树叶,把想到的写在树叶上,最后完成《南村辍耕录》,留下传世佳话;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随身携带布袋,每有所思,立刻记下来放在布袋里:俄国作家契诃夫。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满了他的灵感,思考,所著《手记》使我们受益匪浅;夏洛蒂·勃朗特随身携带小本子,经过不懈的努力,写出了著名的小说《简·爱》。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随身手记,读书时,记下好词好句,写下读书体会;观察时,记下事物的特征;讨论时,记下精彩的发言:有所思时,随时写下感悟。学生心灵与手记对话,独特的、鲜活的见解跃然纸上,令人耳目一新。当随身手记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就拥有了智慧背囊。

三、黑板“说话”,语言积累的源头活水

我利用教室里现有的黑板资源为学生提供源头活水。我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两边写上名言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每天必换。利用小黑板每天提供一段话,可以是名篇佳句,可以是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可以是学生手记中的精彩之笔,所选内容与季节、节日、习作步调一致,学生学以致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每周一期,合作小组轮流进行,每次确定一个主题,所选内容一部分是经典名句,便于学生借鉴引用,一部分出自学生之手,便于展示激励。黑板每天都“说话”,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言氛围之中,想不看都难。当心灵与黑板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拥有的是一池活水。

四、听记佳作,语言积累的超级链接

听记佳作,就是我将佳作读两遍,然后让学生回忆写出来。一般来说,听记的内容都是经过我精心筛选的、新颖的、高质量的、与时代脉搏共振的佳作,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匠心独运的。刚开始听记时,学生总是记不住,只能写个大概。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怕记不住,还用笔记下关键词,渐渐地习惯后,学生倾听时屏气凝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不再认为听记是件苦差事,有一种欣赏的惬意,拾贝的快感。将听记而来的语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被老师赏识,被同学称赞时,喜悦流淌在心田。听记不仅积累了语言,掌握了表达技巧,还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记忆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当听记与习作超级链接。当听记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终身受益。

五、5分钟操练。语言积累的展示平台

我把每堂语文课的前5分钟,作为语言操练的时间。操练的内容丰富多彩,春风春雨,日出日落。雾起雾散。低碳生活,地震海啸,生活琐事等等,都是语言操练的话题。中年级刚开始训练时,学生吞吞吐吐,像挤牙膏似的,这5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过关,是煎熬,是负担,学生一是怕出丑,二是没有表达的语言。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到了高年级。学生底蕴丰厚,久经考验,每次课前都胸有成竹,借助这个平台,争先恐后。展示自己,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成功的感觉融入学生的血液。由于每次时间有限,没机会展示的学生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遗憾。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的职责不就是荡水、击石。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努力“荡出”连珠的妙语,“击出”诗意的語言吗?当5分钟操练成为一种习惯,学生作文园地里花开有声。

瓜熟蒂自落,功到自然成。当语言积累成为一种习惯,写在他们脸上的不再是痛苦,不再是恐惧,不再是惆怅,不再是无奈,而是一脸的阳光,一脸的自信,一脸的幸福。一脸的憧憬,每朵花开都灿烂。

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4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人也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读书虽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一个家庭可能缺少这又缺少那,唯独就是不能缺少书。”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温暖的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暖春时节,希望每位同学能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珍惜每一天的读书光阴,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让教师写作成为习惯 篇5

首先我需要申明,我不是所谓的专家,只是沿河小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教师。来这里也不是讲座,而只是与各位聊聊自己一些近几年来写作的心得,希望能给各位有点滴启发。其次我还要感谢森达小学的全体教师,感谢森达小学的缪校长,能给我一个机会,能给我一个平台来谈谈。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正式坐在台上,心里有点紧张,如果说得好,各位给我一点掌声;如果说得不好,各位也给我一点掌声,好鼓励鼓励我。这次我与各位分享的主题是《聊聊教师写作》。

首先,想与各位谈谈我的故事。(投影)

说实话,我自己着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人长得不帅,属于出来吓人的哪一类;水平也不高,原始学历中师,而真实水平怎样,不说其他,最近县局招文秘,不过;教师发展中心招文秘,也不过,可想而知我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当然,这里不是揭短,而是与各位能够坦诚一点,真诚一点做个交流,希望能给各位有个借鉴。

而要谈写作,说实话,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底,除了不怎样,还是不怎样。初三读了两年,才上个中师。中考六门,我最差的是英语,其次是语文。谈写字,当时我的老师、现在沿中的孙校长就曾这样形容过,一堆大嚷草,用小叉子叉不出几个字来,当然我现在字也不怎样,记得上学期你们学校有人到我校去检查,说备课从上到下一个字不认识。其实这说得就是我。谈作文,在我的记忆中,反正没有得过高分,最多也只是能把事情说清楚,句子写通顺而已。可以说在座的水平都比我高,着实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而中师三年,一个字:混。毕业了,除了一张文凭,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学到。

那么,如果说我还有一点点优势,那就是一个对于写作的爱好,一颗不甘于现状的心。记得01年、02年左右我写过几篇,也曾投了几次,但遗憾的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来那时没有网络,全靠用信寄送,寄着寄着,也就没有激情了;二来当时投稿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只有《江苏教育》与《江苏教育研究》几本杂志,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想不到东方不亮西方亮,自己稿子发不了,学生倒发得不少,有将近十几篇学生习作相继在《盐城晚报》《家教周报》《初中生世界》等报刊上发表。当然,《盐城晚报》是发得最多的。后来,我有点得意忘形,给施东明编辑写了一封信,提议搞个小记者活动。结果我学生作文反而发表不了,因为我学生家长几乎不订《盐城晚报》。呵呵,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后来学校合并,我来到新沿河初中,开始编校报,编学生杂志,当然稿子不写了,因为没指望。所以平时也就喜欢看书,当然不是你们想想的那种教育专著,而是那些大块头的,一连几本的网络小说。后来就是到了教学点,我还是看书,还经常被一些老同志批评。一学期,我同事家里的网络书全看了。

其实读书(不过不是教育类,而是休闲类)是我的业余爱好,就和你们打麻将,斗地主一样。人平时总要找点事做,找不到一件爱好,那还不把人逼疯。

直到四年前,我来到中心小学,说句实话。生活也比较安定了,家里一般又不需要我操心,再加上网络小说我也看腻了,几乎一看到开头,就能想起结尾。如果说网络小说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一个海阔天空的想象。家里上了宽带,没事做,人会觉得很无聊的。平时不斗地主,不筑长城,只好干起老本行。就想写点什么。

那年10月份,我开始帮学生改稿投稿,一开始就连自己都不太满意。也许那时我的水平也只有小学生水平,真的,也只能做到语句通顺而已,有的标点符号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握。没有杂志邮箱,好在有百度,一搜全有。才开始和你们一样,群发邮件,不过大多也是石沉大海。

一个月毫无收获,后来是《农村孩子报》赵雪妹给我回了信息,不过那篇稿子直到去年3月才发了。紧接着,编辑的回复也稍微多点。在这当中,我也逐渐得到了一些编辑的qq号,学生作文经过努力,到现在也有几十篇发表。其中,不包括我帮助别人组稿的。

人总是有一点野心的。也许仅仅是发表学生作文已经满足不了我。自己的文字能变成铅字一直是我儿时的梦。所以我开始上百度,搜征稿信息,上凤凰语文论坛,上成长论坛„„,在那里也留下了一些足迹。在这当中,遇到了我写稿路上最为重要的朋友,也可以说是小贵人吧,那就是安徽芜湖的庄华涛老师。是他在寒假期间主动联系我,说我很活跃,并加我为好友,还有意识地引导我加入一些群。在写稿上可以说,他是一个“疯子”,有时候一天写三稿。而且每篇质量都比较高。

庄子和我非常友好,现在几乎只要有他身影的地方,就必定有我;有我出现的地方,他也会不久出现。包括各大论坛,各大教育类qq群。

在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一大批网络好友。如中国教师报群主王雪晴老师,我们叫他王局;张学勇校长,我们叫他张部长;还有光头吕建斌,熊掌熊振鸿„„我在和他们交流当中,也找到了成长的动力。当然,还有很多的编辑,也给我了鼓励和支持,下面我会重点提到。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稍有点收获。论文随笔发表也有将近百篇(投影),自己开的新浪博客目前点击率超过了25万,平均一天300人次,关注人次已经超过1000(投影),同时还混上了中国教师报香山论坛版主、班主任之友版主、树人网论坛版主,等等(投影),QQ好友达到1800,已经满了,教育类QQ群自己也加了200多个,担任管理员的就有70几个(投影)。中国教师报、拼音报、江苏科技报都曾对我宣传报道过(投影)。虽然不是什么特级名师,但在网络圈子也算有名气。,也算小有名气。我的经历,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就这样,没别的》发在《当代教育家》上(投影)。

其次,谈谈教师为什么要写作(投影)1.想成为一个名教师(投影)。

我曾在《今日教育》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名师梦》(投影),当中就提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算个好教师。同样我也不例外。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相当名师的代价却非常难。在网络圈子里,曾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很多名师并不是他本身怎样,而是他所在的学校是名校而已。而我所在的沿河小学,可以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不是名校,所以想成为名师几乎是一个空想。

谈上课,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最多到县级到顶了,而且一学期也派不到一两次,即便排到学校里,还有那么多人去抢,去找关系,因而对于想成名的教师来说,成本太大。再说对于我来说,这更难,一来没有好的台风,二来自身上课条件太差,去了不是成名,而是摆丑。诚然去找荣誉也可以成名,比如上个特级,一举成名天下扬,但那对于我们斗升小民来说,永远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求。记得我认识一个朋友徐州沛县的,名字就不说了,不过他每年都发很多文章,而且还相当有点名字,今年特级没有报上,原因是没有荣誉,后来他在群

里说,要想上特级,就必须要胆大脸厚不怕丑。而我自认为不怎样,算不上大文人,但至少也是靠嘴吃饭,算个小笔杆子的,安能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丢不下面子,工作到现在优才有一个,县里荣誉也只有一个,就是才公布的哪个教学能手。所以这条路对于我来说,行不通,即便行得通也非常难熬。

而写作就不一样,一个人偷偷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去找人,不花本钱,直接在电脑敲打而已,现在又不要寄信,直接通过邮箱,快捷方便。如果非要说花什么,那只有时间,而教师有的是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而已。即便写得不好,也不要紧,反正又没有人知道,除非你大喊,我今天又写了一篇。投给编辑,不要,也不要紧,反正编辑不认识你,即便在肚里腹议几句,也不要紧,反正隔着远呢,自己听不进。所以说想成名,靠写作,可以说是无本万利的事情。管建刚就是通过写,一步步从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况且成为名师的第一要素是会写,而不是会上课,薛法根、祝禧、高子阳、吴益民,包括建湖走出去的吴勇,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也不能理解,毕竟真正的名家需要靠写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只有课,不会写肯定走不长,即便评上特级教师也是如此。记得管建刚在评上特级的时候,孙双金曾对他说,你们这一批特级有400个,4年后能有4个依旧活跃的就很不错了。而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写。

2.解决职称的需要。(投影)成为名师是一个理想,但作为教师既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职称,无论多么重视,总不为过,毕竟这是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所谓的上课,荣誉,等等,到头来都是为了职称。谈谈职称,其中一个关键,一个重要关卡,也就是论文。很多人就“死”在上面。有人说,这有什么难的,我花钱买几篇就行了,但世事难料,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才开始发报纸有用,结果前几年突然宣布,报纸无效,很多教师就因此而丧失机会;再比如,这两年不但要求杂志的,还要求上知网的,又是一道关卡,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盐城市教科院就会宣布哪一些杂志无效。比如连云港、扬州就曾宣布60几家杂志无效。也有人说,到时候去找人吧。这我不否认,但我有个真诚的建议,那就是平时多做一点,到时候就会淡定一点,而不手忙脚乱。真的,即便你找了人,但最多只能把假的变成真的,但无论如何,你发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的文章,他们不可能给你一个C,至少是一个A,也就是他们不可能把真的变成假的。所以我真诚地给各位提一个建议,那就是多备无患,平时写写,偶尔发发,到时候上职称什么都有了,况且现在评比专业荣誉什么的,前提都需要论文。

当然,也有很多原因,比如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等等。这就有点虚了,也就不一一啰嗦。

第三,教师写作究竟写什么(投影)。

1.不写论文写故事(投影)。谈写作,很多老师就认为是那种大块头的,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前面有摘要、关键词,后面有参考文献的,其实全不是这么回事。写作就是写作,信手拈来,率性而写。再说那一种专业性文章又不适合我们这些一线的,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的小教师。真的,我也曾写过几篇这一类文章,大多耗时一周以上,而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呀,累呀。如果纯粹是为了职称,写这种文章大可不必;如果为了所谓的教师专业成长,那更有点本末倒置。真的。

我曾与盐城教科院马院长交流,他说只要上职称,当然不是正高级的,论文、随笔、读后感、故事,等等,只要超过一千字的都算;而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最好的还是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把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把与学生的故事写下

来,不需要多高的文采,只要求语句通顺就行,这对于教师来说,小菜一碟。学生打架了,你是怎么处理的?班级里班干是怎么选的?再具体一点,就是某一节课我是怎么构思的,又是怎么上的?怎么反思的?等等,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都是我们随笔的来源。记得我发在《德育报》的一篇文章《都是杂志惹的祸》(投影)写的就是找杂志给学生看,以及与劳动的故事。还有我发在《教师博览》上的一篇《思索,痛苦地转身》(投影)写得也是我践行班级“契约文化”的经历。这当中既有因为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导致学生辍学,也有学生集体离校出走的事情,真实的,我不忌讳。人很多时候就需要勇于解剖自己,这样才一次又一次地触及自己的灵魂深处。再比如我发在《未来教育家》上的一篇文章《替学生打架》(投影)写的是我才工作时,初三学生打初一学生,自己气愤不过,自己上去到手的真实故事,为此最后还与当时的树校长狠狠吵了一架。而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幼稚与单纯。但正因为这样,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所以我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能给自己留下点记忆,最好还是拿起笔写写。

2.不写旧闻写新闻(投影)。很多老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写起文章来也是这样,要写论文了,就埋头苦写。没头没脑地查阅资料,辛辛苦苦折腾了几天几夜,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自认为自己的文章肯定天下第一,要摘要有摘要,要参考文献有参考文献,就是投出去,这家杂志不用,那家杂志也没用。为何,不是你的文章写得不好,而是写得不合时宜。比如现在都翻转课堂,微课了,而你还抱着幻灯片在重复,况且杂志的理念更新更快,毕竟全国教育类杂志几百种,每年要出多少文章。因而教师写作最为根本的就是不写旧闻写新闻,围绕时事来写,围绕最新的热点来写,这样一来容易吸引眼球,二来容易发表。毕竟教育类文章竞争太残酷,一来有大量的的人情稿子,二来还有许多编辑私下交易的稿子,因而一般情况下,留给自由投稿的版面不多,再加上我们这些没有名气的草根,因而如果写得陈旧,想发表似乎是一句空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是写新的受益者,比如去年国家探讨师德,我就写了一篇《师德不是一张皮》发在《师德建设》(投影)上内容也就是谈谈现状,关于师德红线,以及师德具体怎样衡量等等。再比如我发在《中国教育报》《未来导报》的一些时评,诸如《冷水泡饭,习惯还是冷漠》《阳光打分,折折射公民教育理念》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都是写的新闻。诚然有人认为,写时评当然要新闻,旧闻还叫时评吗?这话也对,不过我发表的其他文章,比如发在《新教育时代》上的《给培训正名》(投影),发在《小学教学设计》上的《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环节》(投影),发在《教学与管理》后来被人大转载的《校长任期制的思考》(投影),还有发在《盐城教师之友》的关于《关于减负十条的浅思考》(投影)等等,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紧跟社会最新舆论,都是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我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写作也需要根据社会热点来写。这样相对容易出成果一些,虽然这话有点功利,但是却很实在。

3.围绕编辑征稿写。(投影)说实话,全国几百种教育类杂志,加上那些学生杂志的教师版,加起来估计有上千种,那么多的杂志,谁能去一一翻看呀,一来没有时间,二来更没有经济实力。我们这里看得最多的还是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等,但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类杂志要求太高,而且还有一个坏毛病,很多时候,它情愿用外省的,而不用本省的,再加上江苏是教育科研大省,写手太多,所以竞争太残酷。如果不信,无论那一本正规发行的杂志,翻翻,肯定有江苏的,而且名气越大,江苏的作者越多。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一开始写还是往外省投。然而编辑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冒失鬼,是不看杂志,非要往这边投稿的生手。所

以我的建议就是一开始写稿,最好根据编辑征稿写,这很重要,毕竟编辑征稿中要求很明确,而且还容易中。另外就是要注意,编辑要求怎么写,就怎么写,编辑说,字数1千字,你就就990,而不能写1050,真的,这一点需要牢记,编辑没有没有帮你改稿的义务,如果他要求1500,你洋洋洒洒写了2000,对不起,编辑很多时候,情愿不用,再选一篇,而不会花脑细胞去改稿。除非你与编辑很熟,而且是铁杆。否则免谈。这是常识,更是要点。我至今发表的稿子中,可以这样说有至少一半是通过征稿发稿的,比如我第一篇发在《中国教师报》上的《新学期许下新年的愿望》(投影),第一次在省里杂志《江苏教育研究》发的《从人出发》(投影),以及最近发在《河南教育》上的《打的脱变》(投影)都是根据征稿来写的,可以这样毫不客气地说,对于新手来说,根据征稿来写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一种方法。至于征稿哪里有,不要着急,这个免费服务,我的博客(投影)号称新浪教师征稿第一博客。有很多人关注,更有很多人收藏,同样也真诚地希望给你们做好服务。

第四,教师写作究竟怎样写(投影)

1.写稿需要坚持。(投影)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坚持,齐白石六十岁才被徐悲鸿发现,如果他没有坚持,说不定早就废了。齐白石直到九十几岁还在画画,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写稿也这样,你不是名家,不可能一写就上;你稿子太优秀了,编辑对你又比较陌生,人家还以为你是抄袭的呢。写稿需要的是坚持,是把它当做平时生活中的吃饭穿衣一样,持之以恒。显然,这需要兴趣,就像斗地主,来麻将一样,有了兴趣,就是来一天一夜也不觉累。写稿需要我们培养其兴趣,更需要的是毅力。坚持下去,把这个写稿变成吃饭穿衣一样,当做习惯,那您就成功了,您不想成为名家都难,因为名家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庄子写稿也才三四年,但他每年发表超过200篇,这是通过知网搜索到的他的文章(投影)。我们都很惊讶,但我们只羡慕他成功的光环,却忽略了他背后的艰辛。据我了解,庄子每天一篇,有时一天三篇,短短几年里,累计写的稿子达到1000篇。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至少我做不到,所以也发表的得没有他多。

成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坚持。管建刚发表在《班主任之友》的一篇文章上说到,任何一个教师,只要平时多做10%,三年后必定成为名师。10%,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何谓伟大,他就在于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坚持下去,长期坚持下去。这就是伟大。三年一过,你不想成名也难,除非你写了不投。

特级教师于永正40岁没有发表一篇文章,退稿信到有一大堆,40岁之后才开始逐步发表,试想如果他放弃,就没有我现在所熟知的大师于永正了。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编辑梁恕俭老师(投影)更是值得我们学习。里面大多是高材生。据我所熟悉的几个编辑,马主任和小布好像来自北大,郭主任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在这个几乎全是高材生的报社里,我们梁师原始学历只有中师。他凭什么进中国教师报?凭什么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还不是凭他对写作的一腔热血和持之以恒。当时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看了他的博客,直接叫他来上班,连试用期都没有。我们可以想想梁师的博客有多大的魅力,竟然让一个堂堂中国教师报打破常规录用。

梁师属牛,山东人,标准的山东大汉,也有着山东大汉那一种豪爽和义气。他和我们在交流时,也曾说他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有一种牛气和韧性,坚持写博,每天一搏,而且都超过千字以上,几年来从不懈怠。他的一句名言“我不在床上,就在地上,坚持写博”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这就是毅力。(投影)

他与我们交流是说,他每天都写博,无论多晚,就是夜里一点整,也要上网写个千把字,他还说事情不能拖,有了第一次懈怠,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真的,他的话虽然那么质朴,但却发人深省。人需要的是毅力,是坚持。无论多么普通的人,只要坚持下去,总有收获,教师写稿就这样,像卖油翁一样,手熟而已。

还有一位,你们都知道,群里的扒皮,(投影)虽然我和他观点不同,以前是的每天一个故事,每天写一个日出日落文章,而退休后,却每天都在群里发布,虽然有点烦,但这种坚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写稿就是生活,它需要我们把它当做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一样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乃至成为习惯。我希望这能对我们教师有一点启发。

2.写稿需要找准方向。(投影)记得我们小学课文有一篇文章,叫做《徐悲鸿励志学画》,说的是坚持励志的故事。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励志,或者坚持就行的。比如你让徐悲鸿去学钢琴,或者去踢足球,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课文中第一段话已经给我们暗示了,那就是徐悲鸿本身就是个优秀画师,拜的老师又是法国大师。这才是他成功的先决条件。

其实很多时候就这样,成名成家,包括写作就这样,并不是有了豪情与热血就能做成事情的。兔儿善跑,你不能让他去学游泳,就是这个道理。决定水桶装水多少的是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决定人生能够走多远的,往往却是这个人的最长的一点。同样写作也是如此。有人逻辑思维强,可以写论文;有人富有诗人品质,可以写随笔,有人故事强,可以写教育叙事。比如深圳的钟杰,擅长写教育叙事,写出了名,再比如山东的王维审,是庄华涛的师傅,写随笔出了名,就专门写随笔,一年发表几百篇一样。再比如我只能写写随笔论文,童话什么的,你让我写散文,肯定赶不上颜才女。所以我建议各位老师要先找准方向,要检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写,不求面面俱到,不求全面开花,只求一点突破,只求一支独放,等你这个写着,写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么你其他稍次的文章,什么论文呀随笔呀,都有人要,都有人发,这就是名人效应。这个你们都懂的。

3.写稿需要有始有终。(投影)很多时候,我们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很多人就搁置,或者放弃了。其实,如果想在教师写作这一条路走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去,再写下去。真的,其实很多文章都是挤牙膏挤出来的,或者改出来的。我也不例外,我如果写着,卡了,一般都会坚持下去。这是其一。其二,无论写多少字,一般都坚持有始有终,也就是有开头,有结尾,还有一个标题,甚至我一写完就投,无论稿子好与坏。当然除了一写就投这个毛病不太好,不过坚持写完整,坚持给每篇起个好名字,这我到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

第五,具体怎样投稿。(投影)虽不怎样,投稿也有几个规矩:

1.一稿一投(投影)。这里的一稿一投,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对于新手来说,不要群发。很多新手都喜欢省事,也想发表几率高一点,所以大多群发,一个稿子一次性发十几个杂志。而恰恰忘记了,你这边群发,编辑那边照样看到发给谁,发给了几个人,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你稿子多少,没有哪一个编辑会用。有的编辑甚至直接会拉黑。所以即便你要一稿多投,也要不怕麻烦,一个邮箱一个邮箱地发。第二层意思是,一般情况下,编辑审稿周期是两个月,乃至三个月,而且还有很多编辑用了也不告诉你,因而这一事件差至少半年,也就是你投给一家杂志后,如果没有消息,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再投给另一家杂志比较好,因为 6

现在编辑非常注意这一点,如果让他知道你一稿多投,你也差不多死定了,除非你是名家,像李镇西之流,一篇稿子能发十几家呢。但是我们草根不行。

2.附件与正文都要发。(投影)有很多人,投稿要么投个附件,或者正文发一下,就行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都要发。一来有很多编辑有种习惯,也就是直接在正文里看,比如教师博览旺旺曾经说过,一篇文章他一般看三行,不行就直接过了。因而编辑没有耐心去下载,除非这一篇稿子他认为不错,也就是 过了初审。这是其一。当然,也有很多杂志社有杀毒软件,如果你直接发个附件,很多时候就会被杀毒软件给粉碎了,编辑自然什么也看不到。因而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附件和正文一起发,这样比较好,也能够方便编辑排版。

3.项目要全(投影)。作者,地址,手机、邮箱、qq等都需要写完整,其实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方便编辑联系,如果你少填了一样,很多编辑着急起来又找不到你,最终结果也就是这个稿子不用。因为作为作者,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替编辑省事。当然,可以在文章结尾,也可以在文章标题下面。我一般都是在标题下面。(投影)当然,这个全,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邮箱标题里也要填全,比如杂志栏目,或者征稿著名,还有题目,作者,字数等等,好让编辑一目了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给编辑留下好的影响。

4.投稿次数要适中。(投影)很多人对于发表很迫切,很多时候,一下子就给编辑发了十几篇,结果导致编辑很反感。心想我这边又不是垃圾堆,什么稿子都往这边送。然后你只给他一两篇,很多时候反而没有影响。毕竟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你稿子写得好,他还认为你是百度的呢。因而最为合适的方法也就是,适当给这个编辑投几篇,一般情况下一周一篇适合,一来让他有个了解的过程,原来这文章不是抄袭,的是他在自己写的;二来告诉编辑,我很勤奋,有值得培养的前途,三来我很尊重编辑,每次写了一稿都给你投了过来。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容易发表。

5.态度需要谦虚。(投影)无论你多牛,与编辑交流都需要谦虚一点,孙双金那么牛呢,语文教学通讯编辑到南京去,打个电话给他,他不是照样屁颠屁颠去迎接。同样,我们在邮箱里也要谦虚。记得管建刚有个投稿窍门,也就是每次投稿都在标题上注明,管建刚向您投稿,请您指点。我想编辑看到这样的话,只要会看看你的文章,不至于看都没看,直接删了。

6.投稿需要坚持不懈。(投影)写稿需要坚持不懈,同样投稿也需要坚持不懈。你只管投,反正是电邮,又不要钱,即使编辑不看,也不要紧,反正他和你不是面对面,你又不丢人,除非你每一次投稿,都大喊,我又投稿了,那没办法。投稿也需要坚持,也需要胆大脸厚。当然更重要的是,投不投是你自己的事情,但发不发是编辑的事情。我们只做我们所能决定的事情,而不关心自己所不能决定的事情,也就是只管投,不管发。不发拉倒,发了更好。记得管建刚曾给投稿,他都在主题上注明,管建刚第几次向您投稿。他还说,一次不中,就投十次;十次不中,就投百次。我想当编辑看到某某第100次向您投稿,请您指点。他肯定不好意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多少给你发篇吧。不过这有个前提,就是独立完成,不抄袭。你抄袭投稿,只会被拉进黑名单,这样你投上千百次也白费。

7.投稿胆子要大(投影)。很多教师胆子比较小,投稿往往都是选择地方的,或者认为地方杂志容易中。其实这话错的。投稿就需要找大报大刊投,特别是新手。比如我们写稿就要往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投。原因很简单,报刊牌子越大,说不定人情越少,而越是地方杂志,人情稿越多。比如我曾给以前的李维生校长写了一个通讯,一连发了几家地方报纸都是需要钱,而这恰恰是我所不能做主的,也是我决定不了的。我于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就投给了中国教育报。结果就编辑选了其中一部分并以《你很有成长空间》为题,发在《中国教育报》上(投影);再比如2012年,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我也把我们李校长材料发了过去,当时他们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跟李校长要照片,李校长自己也说,不瞎费力了,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往往包含了可能。光明网就刊登了出来,光明日报2014年8月9日第五版还以为《李维生 教育创新的实践者》为小标题进行刊登(投影)。遗憾的是当时不知道,如果知道组织人投投票,说不定还能上中央电视台呢。

第六,需要做好写稿外的事情。(投影)

教师写稿,如果只会写稿,那么对于新手来说,发稿还是相当有难度的,记得连云港特级教师,正高级教授孙宏碧曾对我说过,再好的杂志也有烂的文章,再烂的杂志也有好的文章。因而很多时候,杂志发不发你稿子,不在于你稿子怎样,而在于你其他方面如何,换句话说,也就是功夫在写稿外。

1、在网络上花点功夫(投影)。具体网络,这里是指qq群,论坛。很多时候,虽说编辑只问质量,不问作者,其实这话错了,应该是既看质量,更看作者,而且作者尤其重要,换句说,也就是你与编辑熟悉程度。有很多人只管写稿,希望能通过质量打动编辑,当然这也有可能,一个是稿子特别好,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另一个是名师。遗憾的是,我们这里的教师大多不是,因而最好的办法还是需要多引起编辑注意。也有很多人,拼命进入了杂志群,但却潜水,从不发言,结果进了等于不进。这样做不太好,他们总认为我与编辑不熟,打扰不好。其实错了,凡事都有个开始,大家一开始都不熟,聊着聊着就熟悉了。比如我11年开始写作,也是一个生手,但是本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仗着脸厚,拼命加群,到目前为之已经加入了200多个教育类群;与此同时,一到群里,就与群主拉关系,混个管理员,这样坑蒙拐骗,我也掌管了70几个群。还有自己每年花个一百多,混了个qq会员,好处是名字变红,还有就是永远排在前面(投影);另外,我有事没事就在群里晃,就在群里发言,目的也就是尽量让编辑注意到我。就这样,经过三年积淀,呵呵,我认识的编辑目前已有600位,就这样,很多人直接喊我胥署。而在同等条件下,我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别人发稿给编辑,编辑不一定看;而我发稿给编辑,我保证编辑看,并且还提出一些意见。

2.与编辑做好交流(投影)。编辑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不要把他们想得多神秘。有很多时候写稿与编辑多交流,才能把握编辑主要意图,也能提高命中率。这个交流可以通过qq交流,也可以通过博客留言交流。当然与编辑熟悉了,他也了解了,很多时候,他在差稿子时就想到了你,比如最近四川教育刘编的约稿就是这样。

比如我曾发在《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好教师对教育要有信仰》(投影),梁师才开始征稿时,我在他博客上留言:做好教师需要的是对教育的信仰。谁知他很快回复:是的,教师对教育要有信仰。由此我也知道了编辑的意图。所以这篇稿子也能获得梁师的青睐。当然,这种问稿子的事情平时最好少问,免得给编辑留下比较差的印象。

还有教师报一次在群里征稿,说需要支教教师的正面形象的。我与他交流,明确要求后,就试着写了一篇《一个人 改变了一所学校》通讯,结果刊登了出来,还被评为一类稿。(投影)还有发在《陕西教育》2014年第五期上的《定制培训,让学校成为第二个黄埔》(投影),当时编辑想做个校本培训专题。只有500字的征稿。我先给了稿子,编辑说还有可以,有新意,能不能扩展一下,扩展成2500字的。我再一问,那只有写通讯了,编辑说行。结果这篇文章就出炉了。还有记得今年寒假,我认识了中国教育报记者沈大雷,就开了一句玩笑,说我这么优秀,什么时间报道我呀。他也说了一句玩笑,好呀。结果春学期一开学,他就电话采访我,开学上第一课,上中国教育报,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好在也是新闻呢。(投影)所以,我建议多与编辑交流,也许不可能让你发表,但至少没有坏事。

当然,这交流最好不要带有功利性,本着多一两位网友,多一两位知己的意思,和他们多谈谈柴米油盐酱醋茶,少谈谈稿子。不刻意吹捧,不娇柔做作,真诚一点,比如我现在和班长老千,他以前在信息教研周刊,现在跟老李混了,就无话不谈。还有有很多时候,不要去问道编辑稿子怎样,不要去拜托编辑发稿。你稿子好,他难道会故意埋没;你稿子不好,问了不是徒增尴尬吗?

欲速则不达。淡定一点,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曲线救国”吧。记住一点,与编辑交流,不求发稿,只求百分之一的先机,那就是在同等条件下,编辑能够想起是你就行了,不要老想着编辑帮你改稿,他没有这个义务。

3.给编辑做事。(投影)很多时候,编辑需要做事,比如发布征稿什么的,你要尽量帮忙,要把编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而真正你有事情到时候,编辑也会把你事情当做自己事情来做。比如庄华涛,也就是庄子,为何在班主任之友上屡屡发稿,归根到底,还是帮助编辑做事。班主任之友论坛有事,他去做;编辑征稿了,他漫天盖地发,各个群里发,发得编辑都不好意思,结果他稿子就多发了,而且今年5月份还上了封面,春风得意呀。再比如我,曾给中国教师报香山论坛编辑过10期(双月刊)《现代课堂》电子网刊(投影),结果还了几篇报道,相应地也在网络里确定了我如今的地位。自2012年九月份,我一直在给江苏教育报刊社的阅读杂志高年级版做名师点评栏目,义务的,但是真正要做事的,我请他们,也是一句话。比如最近发在《江苏教育报》上的通讯《让民间游戏伴随童年成长》(投影)就是通过这层关系。其实对于教育来说,新闻毕竟很少,你六一,他六一,处处六一,你清明,他也扫墓,所以新闻类稿子差不多。登他登你一个样,如果非要说新闻,那大多是负面新闻。呵呵。

4.多傍名师(投影)当然这里傍名师,与傍大款是两回事。哪个傍的是钱,而我们却傍的是知识,是成长。所以这不仅要傍,还要傍得理直气壮。很多时候,看你这个人怎样,关键是看你与谁在一起。你整天与大师在一起,这也说明你有成为大师的潜质。傍大师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捧他们的书。(投影)记得有个群友叫做刘波,浙江的,家里买了很多书,大夏书系每出一本书,他都买,然后在群里炫耀,结果他捧别人出名了,自己也跟着出名了,最近出了两本书一直受到很多大家的吹嘘,比如《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这本书,还上了中国教育报所推荐的100本书呢。他赠送一本书给我,我看看,也是那么回事。二是捧他们的课(投影),很多群里,比如小学教师杂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等等,都在群里组织视频会课,你去凑凑热闹,时间长了,他们也熟悉你了。三是直接捧他们的人。(投影)拜师或者加入他们研究组织什么的,像郑立平的心语团队,李镇西的思想研究所,什么的。我们盐城中学李仁甫教授也搞了个生成课堂研究呢。参与其中肯定有好处。比如我的一个朋友,鞠峰,二十几岁,自从拜了全国知名班主任郑学志后,立刻水涨船高;再比如蒋自立给李镇西弄了个镇西思想研究所,还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我的很多朋友加入,其中我的一个比较好的朋友,山东的,和我一样大,以前我们叫他麻雀校长,也就是村小校长,现在混上了镇西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一到暑假就忙,出去跟着李镇西讲座什么的,好不热闹。当然,傍名

师,不是追名师,更不是做名师粉丝,而是借他们的鸡来下自己的蛋,这当中需要走进去,加入他们的圈子,借用他们的人脉关系。真的,这很重要。毕竟很多名师自己也经常给杂志组稿,出去做评委等等。四是捧他们的活动。这里就不一一啰嗦了。最后,这里我重申一下,我从不傍名师。呵呵,我只抱编辑大腿。

5.多读一些书(投影)。读书也许成不了名师,但名师一定是通过读书成长起来的。教师如果不经常读书,就会失去一种教育信仰,一种教育理念,就会对教育前途感到迷茫,就会对教育事业感到懈怠。教师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与名家交流;也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与名家有那种心灵的触动,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进一步洗礼。毕竟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再加上,你读书多了,也就是站在更多名家肩上,这样是你的文章更有内涵,更有水平。呵呵。当然,这比较虚。现实的是,你读书,才能在习作中引用到,才能显示你有水平,现在很多论文就是这么回事。写着写着,就摘录一段名家语录,就好像显得高深莫测;你读书,才能在很多故事中可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不过,这不提倡。

最后,需要研究报刊。(投影)

那么发稿就是做喜事。做喜事之前什么都要想到。这就需要在事前研究。同样,你想发稿,也需要你研究发稿的对象,那些杂志报纸的用稿特征。当然,花钱买的不算。只要研究报刊用稿特征,才能提高命中率。

每一报刊都有其用稿的特征。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你稿子不优秀,而是稿不对口。有很多人发稿心急,不管什么。通过电子邮件看见那个投稿邮箱就乱发一通,甚至群发。编辑看了,大都不满意,只要不缺搞,就会拖到回收站。因为你对编辑的劳动不尊重,你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杂志用稿风格。你不尊重编辑,编辑自然也不尊重你的稿子。导致最后即使有好稿也会被因为编辑对其印象差而与发表擦肩而过。

当然除了研究风格外,其他小方面也有一点的讲究。比如字数,报纸一般千字左右。《中国教师报》就是这样,当然特殊要求除外。而杂志一般要求在1500字以上,还有很多杂志具有特殊要求,有的一般不接版。比如四川的《教育科学论坛》一般就是1800字或者3600字,以此类推。还有《基础教育参考》基本是一篇文章一个版面或者两个版面,我很少发现接版。这些投稿都要注意,否则无论你稿子怎样,最后还是“黄鹤一去不复还”。永远没有希望。

让细心耐心成为习惯 篇6

东疏镇第一小学

刘 振

曾经做过班主任工作,但已相隔好几年了。重又拾起这份工作,有几分陌生和新奇。

刚开始时,面对这么多学生虽然有几分压力,但还是总想着把这份工作做细致做深入。几个星期下来,常发现有些事情总是落在别人后头,还有些工作别人提醒才想起来。这时,为了不忘掉一些事情,我就常常看看别的班主任干了些什么,尽快安排本班的活动。或者是经常问问别人:我们今天还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这段时间,我常想:看人家很轻松,在不经意间就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自己却显得忙乱,身心疲惫。一定得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使自己开展班级工作心中有数,我建起了备忘录,随手记下要开展的活动或者好的想法,每天翻看翻看,做到及时安排,提前筹划。

渐渐我把常规工作印在脑子里,让它形成一种习惯动力。早晨来到后,就到班里转转,提醒值日生打扫卫生,提醒学生进入晨读时间。中午,到班里了解头天晚上住宿生晚自习及就寝情况。还要想想有没有重要活动要安排。这些细致的工作渐渐变成每天必做的事情后,原来的忙乱化作轻松的应对。我们常说工作要有耐心,要细心,我觉得关键是要把细心、耐心化作一种习惯力量。这种习惯力量会持久地支配着你把繁琐的工作有条理地完成它。

适应了头绪繁杂的工作,还要让班级工作充满感情,充满乐趣,充满创造。刚开始五十七名学生认不得几个,有时连学生的名字也记混。慢慢这些学生的形象一个个地活跃在脑海。谁比较活泼,谁比较顽皮,谁比较内向,谁比较沉稳,内秀。渐渐地孩子们的言行容貌拨动了感情的弦,在我的思想情感里生根发芽。他们渐渐吸引我,我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沟通。我们班有三名家庭背景特殊的学生。学生家长来校时总是叮嘱要多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学习上积极上进。听着家长的话,内心不由泛起感情的波澜。他们生活中缺少父爱或母爱,他们的感情是脆弱的,住在学校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

李永浩同学两年前失去了母亲。父亲在外地打工,生活方面主要靠年迈的奶奶照顾。有一天,我到教室里看晚自习,发现李永浩,趴在过桌子哭,有几个同学在劝他不要哭。原来,他十分想念妈妈,不由得伤心哭起来。这时,我忽然觉得我们的班级应是个温暖的家。我们应该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我想了想,语重心长地说:“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汶川大地震,那么多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他们不还是擦擦眼泪,重新又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开始新的生活吗?”我讲的道理,他还不是太懂,但至少能缓解他痛苦的心情。后来我发现,他渐渐活泼起来,与其他同学融在一起。这件事让觉得,学生除了需要老师学习上的指导外,更需要老师在心灵上呵护他们,引导他们。

当我们能把学生装在心里时,就会经常想着学生的事情。陈汇沣同学不小心把脚扭伤了,在家休息治疗。过了两天,还未返校上课。这时,我就担心是不是比较严重。吃晚饭时,打电话了解情况,得知并无大碍时,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还有个同学,生了病,每天晚上要回家打针。早晨,我总是问问学生的病情是否好转。学生吃药时,领到办公室,给他们倒一杯热水。我就是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健康快乐地学习。

为了让班级生活充满活力,我十分重视每次班会。让学生当主持人,让学生发表演讲,让学生热烈讨论。为形成良好的班风,还经常让学生为班级生活提建议。在班里设置值日班长就是接纳了学生的提议。根据学生建议,每位值日班长要在每天放学前用五分钟的时间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总结,提醒应注意的地方。值日班长还要写出自己当班长的体会。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都很支持,多数同学作值日班长时,认真,负责。

在第十周,我们班获得了“文明班级”的称号,我抓住这次机会,在班内开展了“我心目中的文明班级”主题演讲活动。有八名同学站在讲台上发表演讲。他们畅所欲言,激情飞扬表达了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还班级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为了表彰他们,由学生自己评出了四名优胜者,颁了奖。在这次演讲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充满活力,充满挑战的集体氛围。学会了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集体意识、民主意识。

让学生在班级这方舞台上展示自我,挑战自我,释放个性;在班级这个熔炉里磨炼自己,学到责任,学会自律,学会参与。班主任要唤醒他们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民主意识。倾听学生的呼声,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比如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合作,在交流碰撞中,开启智慧之门。倡导和谐有序,生动活泼昂扬奋进的班风,让班集体在学习方面,各项活动中,都能不断进步。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让读书成为习惯 篇7

那么, 怎样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我认为, 首先, 要培养学生们的读书兴趣, 通过“读书考级”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考级”活动是指只要学生阅读量每达到10万字, 就颁发一级读书水平证书, 依此类推, 最高不限;同时, 加大图书馆建设, 为学生们提供读书条件, 专门开设阅读课, 为学生提供读书机会。

其次, 积极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提高家庭读书效率。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 根据家庭情况给孩子创设较好的读书条件;父母要经常在孩子的“书房”里指导孩子读书, 或与孩子一起读书, 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使孩子经常体验到“书房”的温暖;家长要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尽量满足孩子购书的愿望;学校每学年要举行一次“校园读书节”, 邀请家长全程参与, 开展图书展览、读书心得交流、“书香班级、书香读者、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 对一年来的读书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

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篇8

关键词:兴趣;积累;典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73

吴忠豪教授在《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一文中指出“片面强化语文知识和方法教学,并因此放松甚至放弃语言积累,会对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损失在以后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难以弥补。”积累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兴趣盎然,积累才有动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积累才有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兴趣呢?

(一)抓住契机,开展活动

一谈到积累,教师们大多想到的就是布置背诵,反复抄写,孰不知这样做扼杀了多少孩子积累知识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阅读课开展名家经典阅读活动;课堂中分小组进行课本剧的排演;元旦举行游艺晚会中穿插歇后语猜迷游戏;甚至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寓积于乐,如让学生边跳皮筋边诵读经典古诗词。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再惧怕积累,不再讨厌积累,使背诵积累变得轻松愉悦,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积累的兴趣。

(二)积累的内容形式多样

积累的内容应该是形式多样,宽泛的,不能局限于抄写背诵。笔者以为语文积累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偏旁部首、词语归类、句子分类、作家作品、诗词歌赋等语文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2)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答题方法、朗读技巧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方法积累。(3)查字典、书写习惯、做听课笔记、阅读做批注等学习习惯培养的积累。

(三)建立奖励机制

无论是参与了丰富多彩的积累活动,还是日常的抄写背诵积累,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奖励。有了奖励,学生就会由变被动为主动,他们会争先恐后地积累知识。奖励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如针对摘抄方面的,教师可以建立班级摘抄本,推选摘抄比较认真的同学将自己平时摘抄的内容誊抄到班级摘抄本上,还可以在摘抄本上手绘上插图,供全班同学借阅交流。针对习惯和方法的积累,教师可以用一两句的真诚夸赞表扬学生,也可以发放一些有创意的小奖品,以此鼓励学生。

二、活学活用,积累才有效

积累,除了把语言文字记诵下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把积累的语言文字“吐”出来,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习作中。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日常的积累用起来。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做一个最好的你》一课时,最后一自然段 “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一条最活泼的小鱼……”这段诗一般的语言,读起来别有韵味。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叙述模式,写一写,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仿写相当精彩,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写的句子读出来。学生写到“如果不能成为鲜花,那就当衬托鲜花的绿叶;如果不能成为天空,那就当陪衬它的白云;如果不能成为大厦,那就当建造它的基石……”听到他们如此精彩的仿写,我毫不吝啬自己地夸赞到:“你们是小天才,小诗人,你的语言和你一样美丽动人。”读文、背诵、编写,学生在积累运用中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又找到了快乐和自信。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积累的好词佳句运到自己的作文中。批改作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作文中用到的积累而来的诗句、名言、好词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讲评作文时对勾画的诗句、名言、好词运用大力褒奖。还可以进行“你的句,我的文”作文讲评课专题。若教师能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相信日常积累的知识会在学生的作文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精彩。

三、坚持不懈,积累才长久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达到增强语文底蕴、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将积累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累。课文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每一节课里有新词,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值得品味的句子,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记一记是家常便饭。比如,教学《荷塘旧事》时,作者描写荷塘白天的优美景色时,先写水面的绿,又巧用动词“泛着”“漾着”“点缀”“颤动”“跳舞”,动静结合描绘荷塘白天迷人的景象,接着用了比喻句、拟人句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学习时,我出示了两组句子,一组是原文中的句子,一组是去掉这些动词的句子,通过比较朗读,从而发现语句的差别,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描写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时,作者用了“呀呀”“哗哗”“扑通通”等拟声词,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拟声词。积累字、积累词、积累诗、积累句,这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这样,积累才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总之,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将积累的种子培植在学生心底,让它沐浴在积累的快乐中开花,这样学生才能享受积累带给他们的收获、成长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王福伟.让积累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翅膀[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0).

[2] 田国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J].吉林教育:综合,2014(6).

[3] 吉光军.如何加强语文学习积累的过程引导[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6(1).

上一篇:特别的一天500字作文下一篇:探访敬老院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