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2024-10-29

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精选9篇)

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篇1

汉语小词典中这样解释“需要”:(1)应该有或必须有,(2)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我认为“需要”是把学习从被动接受内化为主动摄取,成为一种对学习的强烈欲望并要求自己自觉完成。马斯洛认为“求知的需要”仅次于“美的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因为它是“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得到满足”,“是永远得不到完全的满足,而是要无止境地更新、提高”。语文老师要把握这些特性,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方向、改进教学方式,逐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

现行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这样的误区:首先,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成效不能很快显现,因此引不起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存在重双基而轻实践的问题;其次,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许多人对新课程改革实质性内容知之甚少,学生没有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懵懵懂懂,学习浅尝辄止、浮在表面,难以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更不用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最后,考试方向性的引导使语文改革举步维艰,语文考试的成绩无法体现明显的级差,使学生感觉学不学语文一个样,语文学习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需要。

二、为什么说学习语文是一种需要

心理学中把“需要”称为是个体对内外环境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并能互相调节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当知识匮乏时,势必导致阅历、谈吐、交际、气质等方面的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对知识的渴求。当摄取知识后,各种状态就会趋于平衡。

在经济腾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万物皆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母语的语文更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求职就业、办文办会无不显示出语文的强大功能。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汉语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必修课,她正以空前的优势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汉语深入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作为中国人,学习语文更应当成为我们时不我待的需要。

三、怎样才能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需要

(一)让预习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预习课文时要重视生字词的“音、形、义”及作者作品的简介。叶圣陶说过:学生认识生字词,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用句成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教学。我认为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时的一位老师,他的课之所以生动取决于对作者的介绍不止于“简”,而是如数家珍,他对作者的奇闻逸事、性格特征等都能娓娓道来。如介绍李白,不止简单地记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有……”,而是介绍李白的放浪形骸,曾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后被赐金放还;他斗酒十千才能赋诗,后据说醉酒坠河而死。并能背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告诉我们浪漫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伟。在渴求的目光中,学生摄取了知识,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成就了学习的原动力,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时千万不要止于“简”上,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广泛涉猎,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展示。如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在路旁摆席,备茶、烟侍候,仅为了听一个故事。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熹“怒斩鲤鱼精”等故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把语文预习当做一种需要。

(二)让课堂展示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体现在它的实用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切更讲求实用,然而不懂写申请书、请假条、书信此类的大有人在。为此,我建议应该重新在课文中加入应用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应用文的习得。如建立小银行,后知填写汇款单、存款单;如QQ邮箱的申请,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模拟中展示、演练、纠正,在合作学习中与生活接轨,不至于刚步入社会就到处碰壁。

新课标更注重人文性。古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偶,后知上下联,是平出还是仄出。这样不至于在贴春联时闹出贴错的笑话。根据房子的坐向,以及男左女右的规矩,我们不会在座位排位上出纰漏。从《台阶》中,我们明白台阶的高低、阶数有尊卑之讲究。比如绝对没有八阶之说,大部分是七阶,因为有七上八下的说法;学习《苏州园林》,明白中国建筑讲求对称性;《安塞腰鼓》让学生体会到了北方人民的粗犷、南方人的柔美。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简要分析,讨论诠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不解之事。总之,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味,让课堂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让口语交际成为学习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有明确的能力要求:首先,说话要看对象,要看场合。看对象包括对方的性别、年龄、身份。可以设置成问对方年龄(如您高寿),向进城的老太太介绍饭菜,向领导汇报工作,等等。场合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恩来总理智对美国记者的派克钢笔的故事,吴仪怒骂美国为强盗的故事,无不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其次,说话有婉言与直言之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两个儿时伙伴一个一席委婉语当总管,另一个一番揭底话丢性命的例子就是佐证等。近年来语文中考口语交际试题占了一定的比重。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适应不同场合,正确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求职,口语交际便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让课后实践活动成为学习语文的需要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初中三年级共有36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包括自我成长、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等。学生要深入生活实际,如深入家庭调查烦恼,学会与父母长辈沟通,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消除与长辈的隔阂;深入学校调查中学生的消费情况,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厉行节约;深入社会调查中学生的追星状况,树立正确的追星观;深入自然调查黄河(我们的沈溪河),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学会如何表达,学会如何总结成文。这样,学习语文才不至于成为一种负担,才能下笔成文,真正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需要。

总之,有用才成其需要,有用才有价值。人们在新课改大潮中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学习的实用性。我们不能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都不知道。既要强调课前预习的基础性,又要无限扩大知识面;既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要让语文更加切合实际、贴近生活;既要巩固知识,又不放松实践检验。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价值,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自主、合作、探究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篇2

想一想,日子过得可真快,一眨眼我们大同分公司成立已近半年了,在这半年的日子里,天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而忙碌的工作也使我变得成熟、奋进,一直推动着我前进,使我不断进取,做到更好。

关于工作,我的态度,无论你工作的环境怎样,身边的人是怎样的,记住一点,做好自己,让每天都不虚度,这才是关键。或许你会受环境的影响,或许你听到的负面情绪很多,这都不是关键。曾经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认为他们的口才是很大的优势。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我不这样认为了,工作中能够认真总结并且有着非常强责任心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你可以是初出茅庐,也可以是久经沙场,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进步,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听失意者的抱怨,更多的时间去和有见解积极向上的人讨论些什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实属不易,但是丢掉却十分简单。好比是早晚各要洗漱一样,相信早上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刷牙洗脸,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是晚上能够记起来并坚持刷牙洗脸的可能就不会太多。就比如学生时代,总是喜欢摘抄和积累接触到的一些美文名篇,有的时候甚至于为一些名言警句东搜西罗,然后满满地誊写在专用的记录本上,供自己学习之余诵读和翻阅。不管是因为学习所需,还是满足自己当时的一种自我需求,这着实是一种好的习惯,假如能够坚持不断,摘录本应该能有一大落了。但是当学生时代告一段落,这样的习惯也就黯然流光。有时偶尔想起上学的那些时光或者无意间翻到曾经的记录本,还会想到以前的这些经历,看到这种习惯的无法坚持和延续,多少有点神伤。

而如今在工作中总会在某一不固定时间对前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期间的得得失失,有话则多,无话则少,不论得失几何,作为对自我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始终保持活跃着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精神的时空里寻求一种寄托和慰藉。曾经一度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而焦虑,不能用过硬的知识帮助小伙伴们一直是我最苦恼的,不过现在我想任何一刻学习都不晚,关键是我们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我们的心理装的是要做不一样的人,平凡中透着不平凡,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拾起你的激情,投身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每天做好计划,把大方向确定好,然后就是坚持不懈,学习和领悟,少说些漂亮话,多帮助身边的人,我想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工作犹如人生的旅途,它就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永远都川流不息,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你便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缺。

让团队学习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篇3

学习,成为每一位教师自觉的、快乐的、无言的行为,再加上有意识地学习吸纳先进文化,打造催生崇尚学习、善于学习、习惯学习的独特校园文化,更会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魅力。而文化的濡染和稳固性,又反过来会推动学校团队学习力的提升,学习力的提升又反过来会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文化力,推动学校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样循环往复,学习力的提高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持久的场作用。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不等于有了这种本能,人们的学习就会自觉而又自然的发生,学习后的效率和程度也会彼此相同。恰恰相反,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对学习的态度、效率、结果都是千差万别的,而所以造成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由组织个人的学习力的差异造成的。影响学习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组织而言,其学习力是与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各种内外信息的认知能力与反应速度密不可分的;就个人而言,其学习力是受个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制约的。教师提高的根本在文化素养的提高。我们不少的教师,自己不会读,不会写,又懒于读,懒于写,这种状况亟待改善。当然,扎扎实实下真功夫提高自己,是要有一种动力的,这种动力,也是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与事业心。因而,在创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除了强调环境与机制的构建外,必须解决组织和个人提升学习力的内因问题,不然将是事倍功半。而组织和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力的提升必须消除和克服主观动机格调不高、视野狭窄、信息闭塞、思想僵化、怀疑自己和别人、片面主观等诸多负面影响,而改变这种状态最行之有效的法宝和金钥匙:一是进行基本素质修炼;二是搭建多种信息平台。以下是点滴体会,希望与同仁们共勉。

1、在学习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近年来,学校开展了群众性读书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学校教导处每学期下发推荐书目供教师选择,期末每位教师上交一份读书心得。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进行精彩的学习交流汇报,把教师再一次的带进名著,走进名家,让全体教师同读者一同感受和领略书带给人们的震撼。

2、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最前沿成果,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名师观摩课、骨干教师引路课、年轻教师研讨课的教研活动,旨在加强做好新教师、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继续发扬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精神。

4、上联高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专业支持。提升各个组内教师学习的质量。大大增强了团队学习力和团队凝聚力。

5、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各教研组在抓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特色活动。

在探索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中,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

(1)以德正身。用优秀的人格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师德爱护学生,用自觉的行动教育学生,用崇高的精神带动学生。

(2)以才示范。树立一个目标:终生学习,终生提高。确立两个途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搭建三个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发展平台。达到四个优化: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成就优化。突出五种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执教能力;运用现代化手段能力。实现六个优化: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评价优化。

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团队学习,不能漫不经心,更不能只做做样子。在这一点上,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因而,团队学习力提高的实实在在的途径,不是别的,就是大家积极参与,不断实践,保持积极的心态,让学习动力自主生成,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想境地。与此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团队学习的导航系统,形成教师团队学习的组织保障,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学习的状况和工作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建立尽可能宽泛的,快速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产生行之有效的激励效应。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篇4

2012年02月1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物质丰盈之后,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道德建设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量的增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靠什么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不容回避,每个党员、各级党组织都可能面临“本领恐慌”。

“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政党,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每一个大变动、大转折、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的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始终是我们党保持优势、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首创之举”。将学习组织化、制度化、长期化,既要解决“知识断档”、克服“本领恐慌”,更是通过学习强化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在因应时代变革、顺应发展要求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各级党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实施领导干部“排头兵工程”,到建设“学习—思考—创新三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体验中心;从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到共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党员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党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完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予以强化,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实施,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予以坚持。在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全体党员同志都应更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强身健体”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担当责任和使命。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享受 篇5

关键词:语文,学习,快乐

快乐语文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而不是一种模式, 所以,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来实现“语文学习快乐化”这一目标。

一、创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期待

要实现快乐语文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要是一个快乐人, 要善于创设快乐情境,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快乐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身心是否健康, 心情是否愉快, 思想是否端正, 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 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要以自己阳光的心态去影响并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情境, 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朋友”可交, 有许多活动可玩, 有许多知识可学, 语文学习有趣好玩, 语文课堂轻松快乐, 语文教师和蔼可亲……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期待。语文课上我常用的快乐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故事性情境。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中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 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 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 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教学课文《死海不死》时, 我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死海的故事, 这就迅速引起学生对死海不死之谜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和学习需要适时穿插一些简短故事, 能增加教学诱因, 强化学生感受, 有趣的故事情节能使学生情绪迅速调动起来, 让学生更爱语文课, 更爱学习语文。

2、音乐性情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艺术, 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互有长短,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 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本,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妙趣。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 课前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 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 老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 一百多年前, 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 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叫《月光曲》。”片刻, 老师把音量放小, 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 叩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营造了一个和谐的, 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 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取得了好的导课效果,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3、游戏性情境。学生爱动爱玩, 且最爱玩游戏, 语文课上的小游戏激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激励性情境。创造激励性情境, 能更好地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因为真正的愉快自于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来抵消学习中的紧张和疲劳。此外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评语, 都会渗入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运用幽默语言, 让学生陶醉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中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气氛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 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语文老师一定更受学生的欢迎, 他的语文课一定更多智慧, 更多趣味, 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更集中, 学习一定会更有效果。语文教师如果能通过一些机警的妙言、警句、格言, 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配以眼神、表情的变化, 适时的做出一些比较夸张的动作, 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陶醉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中。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有的同学在处理新生字词过程中, 举手提问:“老师, ‘蹒跚’一词的意思我有些不理解, 既然腿脚走路缓慢, 为什么还会摇摆?”面对这么简单、机械的提问, 我灵机一动, 大声回答说:“这位同学在学习生字词时, 能认真思考, 开动脑筋, 值得表扬。其实, 大家想想, 腿脚走路缓慢, 为什么就不会摇摆呢?鸭子走路的姿势是怎样的?”提问的同学会心的笑了。接着, 我又因势利导幽默地说:“作者朱自清也真是的, 为啥说自己的父亲走路像鸭子似的蹒跚, 而不说像虎豹一样身手矫健, 雄赳赳、气昂昂呢?既然腿脚已经蹒跚了, 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父亲吃力的爬过月台的狼狈样呢, 这有什么作用或目的?”随着提问的出现, 学生思路活跃了, 课堂气氛活泼了, 就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 他们既掌握了知识, 又受到了鼓励, 听课更带劲了, 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语文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幽默艺术的语言, 能带给学生更多快乐的体验, 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开展有效提问, 让语文课堂更多精彩更有趣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引领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 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的一种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是有效课堂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催生学生智慧, 触动学生灵魂, 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让语文课堂更多精彩更有趣。我认为有效提问要注意三点:

1、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用到提问, 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 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 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 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 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关键处提问, 将兴趣和知识重难点结合起来;总结规律时提问, 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 不宜边讲边问, 边问边讲, 一问到底。

2、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 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 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 学生来不及思考, 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

3、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 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 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 提问什么, 怎样问, 抽那类学生答问, 什么时间提问, 等等, 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事先设计好。

有效的提问, 巧设的疑问一定会让语文课上有更多的智慧生成, 更多的精彩展现。

四、实施激励性评价, 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阳光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传授, 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中无比向往的精神享受。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更要注重艺术的使用激励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真切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 强化学生的行为,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温情和阳光。

1、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尊重学生

语文课堂上, 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 对精神的唤醒, 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 给予实事求是地分析, 恰如其分地描述;肯定该肯定的,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引导该引导的, 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

2、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有时效性

人都有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的话, 孩子的这种心理更加急切, 语文课堂上的赞赏、激励性的评价, 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上进心。如果教师及时适时肯定孩子回答中的闪光点, 说得激情满怀, 且语言真诚、语调亲切, 让学生感到你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赏, 那么, 孩子会爱上语文课, 爱上语文学习。

3、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应认真倾听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仔细倾听孩子们的发言, 对于孩子们的发言与表现要适时适当而且正确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不能错用乱用。我觉得语文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这样去做: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 不要害怕出错, 因为你举手就说明你是聪明的孩子”;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说的真好,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学生迷茫时:“还有不同的吗?展示你的不同, 展示你的精彩”;在学生答错时:“真好, 你读得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只是有一个字你读错了”。教师的这些动情的话语, 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和阳光。

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审美乐趣 篇6

不少人认为,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实用的应用文之类, 诸如课文鉴赏和朗读都不重要。当然, 应用文也很重要, 但是这样往往把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而语文主要能带来的审美修养提高的目的就达不到了。社会要求提高人口素质, 素质如何提高, 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语文课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恰当的引导便会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学习变成一种审美乐趣。

一、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声音

培养学生大声、声情并茂朗读的习惯。一篇优美的文章, 除了视觉感知, 还应该通过听觉感知欣赏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大声的朗读课文, 他们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好听;有的学生则说是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还有的是由于胆怯, 而拒绝在课堂上发言。正是因为默读代替了朗读, 让很多学生无法体会人物的感情纠葛、成败荣辱, 无法和文章作者的爱憎产生共鸣, 甚至面对众多人群的时候说话不流畅。

作为语文老师, 责无旁贷的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表现欲的责任, 帮助他们去聆听自己的声音, 从自己的声音里面去感受文字的情感。表情朗读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课文内容, 是帮助学生感受美的一种基本形式, 这样能使学生醉心于课文, 有助于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讲授《雷雨》片段时, 鲁伺萍和和周朴园的意外相逢的那一场, 在介绍了背景, 分析了人物外, 辅之以朗读, 能让学生自觉的捕捉到戏剧的美。朗读时应该注意呼吸和情感处理, 语调要低缓, 方能渐入佳境。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 声音生硬、平淡, 停连不恰当, 毫无感情色彩。语文教师则应该激励学生去尝试打破常规的声线, 听听自己的声音升调和降调、低沉和高昂后效果怎样, 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自觉的要去揣摩文章, 哪儿该升、哪儿该降、哪儿该高、哪儿该低、哪儿该慢、哪儿该快, 自然就倾注进了自己的情感。

由此, 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从熟悉、喜爱、欣赏到有意识的雕琢自己的声音, 在语文学习中开始感受美, 认识美。

二、让学生的情感跌宕起伏

“情感是审美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感知开始, 情感就被激活了, 直到最后成为美感, 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情感的作用, 整个审美的过程最终也凝结为情感的享受和重铸。”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丰富的、无限的。语文课上的美育其实也是情感教育。但是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让学生动情。讲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学生有的能产生共鸣, 有的却无动于衷。例如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文要求学生能深切体会到诗人那种博爱与痛苦交织的情感。在做了背景介绍和诗歌分析后, 虽然学生知道了主题情感, 但是他们还是很漠然。分析原因, 就在于情感体验和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对生活暗示给我们的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对审美客体的理解有关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少, 生活单纯, 理解一些他们没有体验过的孤傲、悲愤、忧郁、颠狂、怀才不遇比较困难, 不妨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 给学生看一些图片, 听一段音乐, 大悲大喜、乐极生悲、喜乐无常的跌宕起伏能帮助学生进入积极的审美状态。秋风怒号, 秋雨淅沥, 屋漏床湿, 辗转难眠的情景, 诗人苦楚焦虑、忧思渴盼的心情, 都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情绪去感受, 在想象中置身其间。为了让学生体会喜怒哀乐, 可以唤起他们童年的生活轶事, 联想各种场面, 体味特意安排的“慢镜头”辅以嘻笑、垂首、握拳的引导动作和表情, 他们便能心领神会了。这样, 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超越个人苦难的博大胸襟, 才会使学生深刻理解, 并由衷的产生敬仰之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更加深入到了审美情境中去, 情感也自然会融入到诗人特定的精神境界, 受到美的洗礼, 同时优美而精炼的文字也深入到学生心田。

语文课进行情感体验不是外加的, 而是从课程本身挖掘出来的,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体会这种跌宕起伏审美情感, 从而提高审美水平。

总的来说,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习语文课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外, 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乐趣。教学的手段还可以有很多种, 在此详细讨论了以上两方面, 其他不做赘述。

摘要: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力图通过语文课程这一研究和实践,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学习方式。文章从学生的朗读和情感入手,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乐趣,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仕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谈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川重庆) 1987, 1:P137—138。

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篇7

另外,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生都缺乏对英语知识的正确认识,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确保自己能够考取一个好的高中。为此, 他们的学习态度十分被动和消极, 课堂中总是等待着教师安排和指挥自己进行学习, 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理解、掌握和应用英语。针对以上现象,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以有趣、形象、生动以及科学的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 运用自身素质和能力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个有心、用心的人, 能够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亲近和交流, 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和谐的、友好的关系, 运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来感染学生, 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动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树立良好的形象, 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吸引学生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高峰期, 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无论是思维还是言行都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的言行是折射教师的一面镜子, 教师从学生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到自己言行, 因此, 要想让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道德行为, 教师就要为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作为英语教师, 除了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索英语知识, 还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 争取运用自己较好的形象来吸引学生, 并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进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增强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

(二) 管理和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投入最真挚的爱

爱是万物生长的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动力。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一颗挚爱的心来与学生相处和交流,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 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实力, 为他们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舍得抛洒自己的爱意, 运用浓浓的爱来打开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心中, 与他们成为朋友。为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的爱意和关注, 进而产生学习的内动力。

二、运用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新颖别致的导入环节, 在课堂开头的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然会激励学生跟紧教师的脚步, 专注学习和探索, 全身心地跟随教师的指引去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为此, 教师要重视导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 导入方式十分单一和枯燥,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英语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多下工夫, 运用具有艺术性的导入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激发学生高涨的参与性和探索热情。

(一)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单一的教学形式,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为一体的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出来, 这样就会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让他们在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促使他们把英语学习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需求, 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构建富有活力、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二) 运用语言的强大功能进行有效的导入

谈话式的导入方式十分灵活和丰富, 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与学生最相近的情境和内容, 运用谈话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 让他们能够在灵活的、休闲的谈话过程中自主地与英语学习结合在一起, 从而降低英语教学的难度, 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 运用巧妙的问题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他们对事物和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发散他们的思维, 从而使他们进入学习和探索的最佳状态, 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四) 运用文章中的角色来吸引学生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无论是对话式的文章还是情节式的文章, 其内容都十分有新意和趣味。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以及初中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通过预习的方式来初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在课堂中表演给大家。这样的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艺术细胞, 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从而促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收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他们把英语知识升华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进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翔.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观[J].新课程:下, 2014 (2) .

[2]祁小燕.培养兴趣, 挖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源动力[J].文理导航:上旬, 2014 (1) .

[3]胡敏.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功:教育, 2013 (12) .

[4]张呈文.再谈新课改初中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 2013 (12) .

[5]徐玉玲.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J].考试周刊, 2013 (10) .

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 篇8

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度马马虎虎……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语文能力增长缓慢, 语文成绩不理想。于是, 我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语文呢? 最近,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逆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逆袭是网络游戏常用语,在动漫中常指某一反常态的攻击行为。我们将其引入语文教学,是取其“一反常态”之意。小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吸引,而逆袭就是给学生新奇的刺激,唤醒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一种原本在学生看来是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学习的需求。

语文教学中的逆袭,我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逆袭策略一: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就是满足了学生感情上的一种需要,适时地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一种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根据目录,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课文。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顺序教学,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拿到一本书,从第一课开始学习,这是学生早就形成的思维定势。自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常。考虑到语文教学不像数学一样有紧密的前后联系,先教哪一篇课文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开学第一课,我一反常态,先请学生浏览目录,然后根据课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进行阅读,读后说出两点感兴趣的理由。随后,我集中学生的意见,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篇文章作为第一篇教学的课文。在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课文模式下,原本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而后教学课文的顺序,我以此类推,让学生不断选择, 既满足了学生情感需要,又提高了学生兴趣点,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自主学习课文的活动中。

其次根据课文, 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内容。每一篇课文,自然有它出彩的地方,有些是在布局谋篇上,有些是在遣词造句上, 有些是在细节描写上, 有的放矢地抓住这些精彩之处学习,学扎实了,比泛泛而学有用得多。所以,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找到自己最想学的内容,再针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教学。如《最后的姿势》一课,学生认为里面的环境描写很有价值,我就紧扣环境描写教学。先让学生找到环境描写,边读边思:这些环境描写写了些什么? 有什么作用?有什么联系? 从而归纳出环境描写的方法和意义。再通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船长》一课中环境描写的学习,进行强化和巩固,最终通过设置情境进行练笔,如:你考试考砸了,回家的路上,用环境描写衬托自己的心情。这样就将学与用紧密结合, 提高了学习效果。

逆袭策略二: 自我发现知识特点,变“是什么”为“为什么”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学生渐渐就成了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就会丧失。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的特点,由“是什么”变成“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不妨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

(课伊始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肖邦》。 )

师: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肖邦》,一起读课题。

(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手。 )

生:老师,你错了,第三课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没错啊,在学习《郑成功》一课时,我们已经提到了写人文章的一种定题方式: 可以直接以人名为题,《钱学森》《詹天佑》两篇课文不也是如此?

(学生一时语塞 ,我故意翻书。 )

师:咦,书上的课题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就不明白了,以《肖邦》为题多好,简单明了。请你们读读课文,联系课文告诉我为什么,好吗?

(学生读书 ,稍后有学生举手。 )

生:老师,因为文章中写到肖邦临死前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的遗言,很重要,所以以此为题。

生:老师,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题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肖邦身在异国他乡还心系祖国,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这个题目好。

生: 老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个题目能让我们知道作者想着力表现的就是肖邦的爱国之情,突出了中心,所以这个题目好。

师:你们说得真有道理。原来写人的文章,题目不一定用人名,还可以怎么定?

……

就这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课题“是什么”, 而是让学生思辨“为什么”,通过思维的逆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更是自己发现了另一种写人文章的定题方式:可以表现的中心定题或人物重要的话语为题。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自我发现与探究,这就是变“是什么”为“为什么”的意义所在。

逆袭策略三: 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

教师和学生,在这对特殊的关系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因为教师占主导,所以很多时候, 学生其实还是围绕着教师转的。虽然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实施教学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但毕竟不是学生,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存在。教学要真正地贴近学生 ,我们仍可 以借助“逆 袭”这一手段。

错别字是我们字词教学时经常碰到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教师辨析音、形、义,可谓花足了工夫。可结果呢? 屡讲屡错,屡错屡讲,费时费力。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教师讲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专心听、用心思,一旦书写,依旧是按照固有的思维。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船长》一课,关注这一课的生字词,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哪些字容易写错?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生:我认为“殴”容易写错。

生:我认为“薄”容易写错。

生:老师,我认为“肇祸”这两个字虽然不是文章中的生词,但也容易写错。

……

师:同学们,既然你们发现了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词,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不写错呢?

生:老师,你一定要记住“薄”是上下结构,草字头写得大一些,把下面的盖住。

(根据学生的提点 , 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书写“薄”字。 )

生:老师,我来教你写“殴”字,没有的“没”去掉三点水, 换上一个“区”。

(根据学生的提点 , 教师在黑板上先写一个“没”, 再把“没”变成“殴”。 )

……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教学完毕,我让学生把这一课的生词默写了一遍,正确率竟达95%。师生换位,确实有效。

我还尝试着让学生教我如何来学习《船长》一课的两段对话。从内容到形式, 从感情体会到朗读表达,学生教得有滋有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意改变师生角色,变“我来听”为“我来教”,从需要理论的角度看,是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求;从思维的角度看,是将学生原本的隐形思维显性化, 学生不得不思;从主体性的发挥看,正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逆袭策略四: 自行检测学习效果,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手段。从小学开始,学生就面临着一场场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大的。如果一个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优异,那么他就会对这门课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考多少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不如有针对性地突破重难点;与其让考试检测多少学生掌握了,不如让考试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基于这样的考虑,针对检测,我同样采用“逆袭”的策略,变“师考我”为“我考我”。

第一种, 让学生自拟复习提纲。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每一单元结束,我要求学生自行归类,站在自己的学习立场,把自己认为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字词、识记的内容、掌握的方法、学到的句式等进行梳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归类卷进行整合, 形成班级的复习提纲,印刷下发,再让学生复习、考试。考试后,将考试结果与复习提纲进行对照,找到复习提纲中更为有效的部分, 引领下一个单元复习提纲的拟定。原本的老师归类复习逆袭为学生的自行归类复习,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复习就变成了学生自我的需求, 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第二种, 让学生自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出一张完整的试卷是有难度的,对小学生而言,也不切实际。于是我化整为散, 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随机地让学生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例如: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辨音辨形、课文片段阅读等,然后把这些练习题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看谁出的练习题正确率最高,或谁出的练习题最有价值,或谁出的练习题难倒了大家,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我的价值, 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偶尔, 我也会一改先笔试答题,再讲评订正的常态,将某一次的试卷下发,让学生先去口头答题,遇到不会的自主学习解决,问老师或同学都可以,然后再进行笔试答题。倒过来做, 再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学会了,考得理想了,皆大欢喜。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9

镜头一:人满为患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

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新华书店青少年读物区, 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幕:书架前围挤着很多选书的学生, 席地而坐, 捧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 他一早就过来了, 外面天气这么热, 自己在书店里看看书, 感觉挺好的。他还从家里带了些零食, 就当中午的午饭了。面对这样的小顾客, 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有很多人是冲着书店的环境来的, 这里安静, 夏天又有空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来这里一边避暑, 一边读书。”在兰州市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少儿读物书架前, 上小学四年级的陈敏静静地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漫画书读着, 除了偶尔为路过的其他人让一下过道, 眼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本书。“爸爸、妈妈不是加班, 就是有什么应酬, 没时间陪我。在书店里既能避暑又能读到好书, 到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呢?”纸中城邦图书广场的一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的就像上班一样, 早来的就找个小凳子, 拿本自己喜欢的书读, 很多人一坐就是半天。”

在兰州市图书馆自习室记者看到, 自习室内读者满满当当, 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对此现象, 一位馆员解释说, 可能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压力大, 太闹, 另一部分学生感觉家里环境太过安逸, 所以就会选择到这里, 再加之和同学结伴, 也能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而且还可以劳逸结合。但对于图书馆有限的空间, 一位家长反映说, 孩子能够坚持学习本是件好事, 但没地方去大大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甘肃省图书馆三楼的一角, 记者看到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捧着一本雨果的《悲惨的世界》安静地阅读着, “每周末我都会来这看免费书, 今天阅览室人太多了。”他说,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太少, 而且内容比较单一, 在这里不但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有许多新书上架, 可以大饱眼福。一边吹免费的空调, 一边博览群书, 何乐而不为呢?”

镜头二:熙熙攘攘的卡通漫画区

虽然现在很多书店内儿童读物琳琅满目, 但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日本、欧美的卡通、漫画类图书, 有些漫画书有时会被一人“霸占”, 其他人则一册难求。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随处可见一些学生捧着日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 卡通漫画区更是拥挤不堪, 而与之相邻的青少年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经典名著图书区则少人问津。记者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家长拿起了一本《三国演义》让女儿看, 女孩却摇了摇头, 这位家长只好无奈地把书放下。

“孙悟空、三国的故事从小就开始看, 现在根本没兴趣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宇说, “家长买的书不是教辅书就是科普书,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阔知识面, 可这些书看起来太枯燥了。我喜欢看漫画书, 但家长认为漫画书与学习无关, 从来不主动买, 只能是自己用压岁钱来买。”据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一般稍小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卡通、漫画及侦探类的书, 像《蓝精灵》、《老夫子》、《哆啦A梦》等就有一批铁杆“粉丝”。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一度销量不错, 但是很多学生是在老师、家长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的, 能够静下心来读名著的学生并不是很多。这其中学习紧张、没时间阅读是一个原因, 不爱读也是一个原因。他们觉得课本学习本身就很累了, 只想读一些轻松的书。

镜头三:让学生无奈的“课外书”

“爸爸出差了, 不然我根本出不来。爸爸只要见我一有空, 就会让我看作文书, 其他书都不允许看。我觉得应该再给我一点时间看看体育、军事类的书, 来拓宽我的知识面, 我也应该有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我最想在周末, 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 可不现实啊!父母对于自己每天学习的要求是按时间来计算的, 而不是按学习量来计算, 也就是说, 规定10点睡觉, 10点前都必须学习, 即使你速度快, 提前温习完当天的功课, 只要时间还没到, 就得继续做教辅上的参考习题。当然, 我有时也会关上房门偷偷地看课外书, 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看的书, 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 并且能够抢在他们进来察看之前将书藏起来。”在纸中城邦图书广场, 正在读《现代武器》的铮铮对记者说了上述一番话。

在甘肃省书刊批发市场的门口, 记者遇到了“采购”完毕的刘霞,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两本好书, 一本是《优化设计》, 另一本是《三点一测》, 我要谢谢我的妈妈。我会把两本书上的题做完, 开发我的智力, 增长我的见识。”在妈妈一转身时, 小女孩却悄悄地说道:“对不起, 这是被迫的。”

镜头四: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阅读习惯

在西北书城新华书店, 记者问一位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有什么标准时, 他告诉记者, 没什么标准, 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另一位家长则抱怨说:“现在的很多书花里胡哨的, 家长看都看不明白, 孩子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可偏偏这些书孩子喜欢看, 有时家长就只能迁就一下。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书让孩子陷进去不能自拔。”

对此, 兰州市某高校出版社一位姓王的编辑告诉记者说, 现在的图书市场良莠不齐, 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 使读者买不起贵书, 选不出好书。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保证图书的质量, 提升书籍的品位, 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而通过出版社联合新华书店、图书馆组织专家举办读书讲座, 向学生推荐好书,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在倡导青少年阅读的同时, 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培养高质量阅读习惯的氛围。

一位李姓家长认为,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光靠学校还远远不够, 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如果家长喜欢阅读, 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 如果家庭能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制定出一定时期的阅读计划,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这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他对记者说:“我儿子今年正读初一。5岁左右他开始读《哈利波特》, 至今读了无数遍, 几乎能背下来了。基本上我们每三个星期会带他去图书馆找10本书, 完全由他自选。在家里, 我和他妈妈则和他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看着他的兴趣慢慢演化, 从科幻、神怪之类渐渐朝‘人间烟火’靠近, 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 虽然总体来说, 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比较广, 但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 一位无锡来兰出差的老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存在猎奇心理, 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 对经典名著他们能说出千好万好, 实际上却并不“感冒”;有的学生则沉迷于漫画书, 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计划。学生的阅读面广一些, 这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理解能力的增强大有好处。只读教辅书, 特别是作文选, 虽然上面有很好的范文, 但看多了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写出的东西千篇一律, 多读些名著则会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现在很多图书存在着“语法不通”的问题, 其读者也多是不成熟人群。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的引导, 很容易出现问题。

兰州市某小学的陈老师告诉记者,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单独设立一个“图书角”, 在那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书籍, 并逐步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老师可以带班上的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去,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里都有些什么书, 并且推荐他们可以借阅哪些书, 也可以让图书管理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最好从文本入手, 因为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但仅靠文本是不够的, 老师自己应该多读书, 然后把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和读书有关的一些文章介绍给学生, 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老师应做学生的向导, 多介绍一些书目给学生, 或者做一些书籍的简介, 让学生挑选自己想读的书。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语文老师可以每周设置大阅读课,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还要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做好沟通, 让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相互之间密切配合, 为学生的阅读开辟一条通道。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如浏览法、精读法、朗读法、笔记法等等, 还要鼓励学生写好读书随想、笔记之类。总之,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一位退休老教师对记者如此说道。

上一篇:预警制度论文下一篇:配电网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