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共12篇)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1
一、高等教育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筹资渠道狭窄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是财政拨款。近几年,我国高校资金结构有所改善,财政拨款比例与之前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减少,但是高校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仍然依赖政府拨款。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昂贵的学费也是主要方式之一。当前,国民人均收入并不是很富裕,不足以应对大学昂贵的学杂费,特别是对农村家庭而言,为了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可能要花费积攒了半辈子的积蓄,显然这样的融资方式是不合理的。
(二)高校资产管理效率不高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很多方式取得一些自主融资的所得收入,包括开源节流、提供社会服务、创办校办企业以及出售无形资产等,最终获得一些收入以作为学校资产。但是国内高校资产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对资产缺乏控制管理和约束,最终导致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三)捐赠事业发展较缓,捐赠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国家并没有大力地鼓励捐赠事业的发展,对于捐赠事业的规范和立法比较落后,也没有明确的减税措施和鼓励方案等,这些对捐赠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目前,市场的运作方式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规和相关条例,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支持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职能机构繁多,造成资金浪费当前,高校并没有把所有的资金收入运用到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去,而是花费了一些资金建造了某些机构或是投入到了人才引进上,使得教育资源浪费。
二、高等教育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一)处理好政府与民间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高校融资问题能否得到良好的解决,政府是关键,因此一定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如果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高等教育的融资过程中还需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使之与政府的投资结合起来,控制好一定的结构和比例,确立起良好的关系。高校分为“公办”与“民办”两种形式,对于公办学校,其资金应当完全由政府投入,而民办的学校,应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政府只需适当出资进行补贴。
(二)开拓高等教育的资金筹措渠道首先,可以鼓励河南省内的企业或者个人为高等教育进行捐赠和筹资;然后,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来取得一定的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兴办校办产业以增加学校的收入。既然融资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力量,比如学校的体育馆可以在假期里对外开放,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也就通过租赁获得了资金收入。最后,可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杂费。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学校中学习获得了知识,实现了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投放一定的教育资产也是合理的。
(三)控制教育融资风险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政府和国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和调控,合理的规划,并根据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布置等。要设置相应的人员或部门对其监管和控制,防止学校资产的使用不合理与浪费,要提高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设立合理的高校职能机构,杜绝浪费等。
(四)完善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学校收取一定学杂费的做法是合理的,但是在收取学杂费的过程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必须遵循一定合理的体制。学费标准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如果太低就不能体现公平,而如果太高,有一些普通的家庭就会承担不起。因此,学费和学杂费制定过程中,必须参照多个标准进行拟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合理公平的标准,因而要对高等教育的融资体制进行完善。
三、高等教育融资问题创新途径
(一)实行加权学费制对于个人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可以获得明显的回报,但是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成本。政府对学校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参照多个条件,主要包括地区、时期、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高校的性质等,主要依据的原则是“能力支付”和“利益所的”,要对学费进行科学制定,即实行加权学费制。
(二)发行教育债券利用债券融资有利于高校进行管理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并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只能够按照期限收取本金和利息。另外,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的税前利润中扣取的,所以利用债券进行筹资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当对高校发行教育债券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调整拨款比例及相关体制就拨款的比例而言,应当有适当层次的提高。首先,要将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百分点逐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另外,政府还需做出承诺:高等教育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要逐步增加到国际平均水平;最后,河南省政府应拨款承担高校学生的培养,其所承担的款项应是人才培养成本中的60%。而对于改革拨款的体制而言,首先是要成立高等教育委员会,根据高校招生规模进行拨款,同时应当实行三级的财政负担机制,三级即为中央、省和市。
(四)尝试股票融资高校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进行融资,为学校的运行进一步筹集资金,而在进行股份制探索时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教育有限公司。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方式的实施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比如发行教育股票后人们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等。
(五)吸纳社会捐赠就高校融资问题,首先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另外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来加以辅助,比如通过社会所募集的资金等,还可以设立教育基金等。
(六)成立教育银行以河南省为例,银行发展比较良好,如果成立教育银行,就可以通过银行筹措更多的资金花费到教育投资中去,就高校的建设规模和数量而言,银行肯定可以保持良好的运作。
(七)实施公办民助应当充分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进行高校建设,提高办学的积极性。作为这种方式的典型,就是建立公办民助的二级学院,虽然在学校的收费标准上,是按照民办学校执行,但是师资力量的建设学校管理和文凭发放依靠的都是母体高校。
(八)改革助学贷款大学的学费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伴随着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高校学费拖欠问题越来越明显。就河南省的高校教育而言,为了让贫困的学生也能够上学,实现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可对当前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改革。
(九)引入BOT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是项目融资方式之一,将其引入到高等教育融资中,譬如将其应用到学校食堂建设中,就可以缓解学院的资金困难,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学校资产的目的。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2
联系人: 武光辉
1、招生学校提出申请。联系电话: 0371—69691791办理程序:
2、填写《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并加盖学校的公章及学校法人印章(或签名)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在提交《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广告审批表》后1日内,省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审批决定。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1、民办高等教育招生需提交由批准办学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大中专学校学历教育招生需提交当年招生计划文件。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3
关键词:河南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一个经济还不太强的省,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多,但政府财政的能力有限,投入到高校的资金与需要和学生家长的期望相差甚远。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13年底,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1%。全省共有本科学校50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35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独立学院8所。42所本科院校中,工科院校16所,师范院校12所,综合类院校4所,财经类院校4所,农业院校2所,医药院校2 所,政法院校2 所。全省共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普通本科毕业生18.42万人,普通本科高校校均规模22105人。[1]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河南省的整个高校结构中,高校总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投入高校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同时,高校普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本文主要尝试着分析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归纳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可为本省及全国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整体上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当前正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人才培养及办学理念的影响,落后于本省“三化”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本身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和改革的激情,未能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新型农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培养相关人才。大学生未能真正走出校园,与市场关联度不高,对社会生活实际未有真切认知。社会上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相关专门人才的尴尬现象同时并存,就是最好的写照,高度等教育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所以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启动了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和建设应用技术类高校的改革。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近些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学科结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学科专业设置对本省“三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强,未能充分与产业结构调整大格局相适应,对加快本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本省新型产业集聚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均未产生强有力的推动。而且,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依据及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未充分重视社会服务功能,而对高校专业设置及绩效考评缺乏可行的量化标准;部分专业招生规模过大,师资不足,水平较低等问题日渐突出。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属于本省特色的品牌及专业较少,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仍有待提高。
(二)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
随着河南省高校教师力量的壮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高校教学科研在质量上不断提升,但是,受高校僵化的人事考核、科研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拨款和职称评审等因素的影响,众多具有专业才干的教师不愿意参与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活动,书斋中养成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彼此脱节,大多教师不愿从事横向课题研究,高校及所属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优质的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未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缓慢
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配置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往往仅依据高校需求加以审核,仅将各种资源简单机械地配置于各类高校,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衡量,造成了教育资源共享方面障碍过多,实际利用效率低下。作为高校来说,将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参与高校间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性并不高。因而导致资源共享的领域狭窄且形式较为单一。虽然一些地方学习国内外经验,成立了区域高校联盟,但未能充分实现平台建设的长效及可持续发展。各类高校及高校内部在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的购置和配置使用上,长期以来形成了“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为我所用”的管理体制,不同高校之间不愿参与共享,未能从本区域同类学科专业共谋发展的角度来综合考量资源利用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公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这种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格局,不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路径
针对上述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及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构建多层次及协作型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必须在区分不同资源基础上对资源本身作总体上的归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实现资源间的优势互补与互通共享,并使资源能够顺畅流动。为了满足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应该对当前教育体系作科学规划,建立多层次、协作型的,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多种形式(公办、民办、股份制)参与其中的办学格局,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对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培养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切实依据《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外部行政权力进行优化,转变传统上政府与高校上下隶属关系的格局,改变政府教育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的状态,改变权力运作单方向的指令性,实现政府与高校间权力双向的互动,构建政府与高校之间共同协作的新型治理关系。另外,改革高校内部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角色,使职能部门由主管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化,职能部门在配置资源当中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不断向不同院系、单位下放资源配置及利用的权限,使基层组织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励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快速高效发展。
2.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定位,遵循质量和规模并重的原则,强化办学特色,深入优化高校层次结构,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普通高校应规范自我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来。高职类院校则应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高职教育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实现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不同高校都应将强化办学特色作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多元化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有学者以2013 年河南省 42 所本科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 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建立了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指标排名测度模型,将河南省本科高校大致分为四类。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可采取相应的资源配置优化措施。具体来说,第一集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大力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打造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第二集团高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加强图书文献建设;第三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向应用型本科学校发展。第四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增加本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培养实用型人才。[2]
(二)实施开放办学,开辟多元化的资金资源融通渠道,增大办学资源总存量。
资金是高校发展至为重要的财力资源,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保证。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政府拨款有限并且有递减倾向的情况下,河南省要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便要改变以往完全依赖政府拨款的习惯,按照市场运作方式,促成教育资金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1.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高等教育也具有公益性及产业属性,所以,政府应通过多种财政渠道向高校增加投入,既可以增加财政性投入,扩大政府资金对高校支持力度,也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解决目前高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可以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无偿拨付或提供低价用地、减免税负等形式,拓展高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空间。2.高校可创造条件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相应监管下,使具备相应条件的高校通过自筹、社会融资等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在资本市场获得增值来提高高校资金收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激活社会资本,提高社会投入参与度。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力量是高等教育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教育投入潜在的巨大资金源,政府可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扶持设立多样化的高校基金会,通过基金平台面向社会筹措教育资金,拓展社会投融资渠道,激活社会资本,使高等教育资金的市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能量。
(三)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
人力资源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是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而教师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首先,要加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通过访问学者、国内外培训,博士、硕士研究生攻读进修等途径,切实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打造一批教学科研名师和骨干教师。其次,高校应为教师开设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学历补偿教育,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再次,建立高校人才流动机制,削减教师队伍“近亲繁殖”,促进师资队伍的合理流动。最后,充分汲取社会上有专业才干的人才资源,通过兼职、挂职等形式吸引其加入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参与其他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共享作用。
(四)创建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1.加强区域内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应引领高校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机构。可以由省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及指导意见,促成区域内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合作组织,推进区域内高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不断向社会开放高校公共教育资源和设备如图书馆、科技馆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提升区域内各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扩大它们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产出及转化能力。
2.建立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共享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研发及人才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政府应加强对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投入力度,吸引和鼓励高校参与平台建设,分享共建成果。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省内教师、课程等资源的共享程度。加强教育资源与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区合作,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为重要载体,引领高校与省内骨干企业、重大技术项目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鼓励高校与省内重要研发机构密切合作,争取在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生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平台建设和运行监管,优化资源购置审批与管理,避免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资金浪费。各高校要创新思路,不断拓展联合办学和资源共享的领域,提高共享质量。至于高校,应积极探索共享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丰富资源共享内涵,增强平台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加强特色教育资源建设,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挖掘潜能,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办学效益。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仪器、科研设备、实习基地、实验场所、图书资料、体育器材及设施等应逐步建立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相互提供便利,实行有偿或共享服务,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协作明确化、固定化。发挥市场功能,吸引和鼓励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共享平台建设。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共建、捐赠、冠名或设立基金等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平台搭建后,努力使共享平台成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允许社会力量共享建设成果。
(五)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既要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也要兼顾社会公平
对于下拨给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政府及高校管理者都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倡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各单位之间合理的资源竞争与激励。政府对拨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应通过高校办学水平、质量、管理等加以衡量,鼓励那些教育质量优秀的高校或高校学科专业快速发展,以先进带后进,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政府在资金按绩效进行拨付时还应根据空间配置差异性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努力缩小资源空间配置上出现的区域性差异。
简言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要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资金的合理使用上。高等教育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要有重点,抓根本。一是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收费标准制定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二是建立高校收费制约机制,制定严格的会计准则,加强审计监督工作,有效防止挪用、挤占、滥用教育资金和学术资源等恶劣事件发生。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在政府资助之外,构筑政府、社会双重保障机制,确保奖学金发放的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平均主义。
三、结语
面对现状和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河南省各大高校在努力寻找校外资源共享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的还是自己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内资源共享的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各大高校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利用高校自身信息化网络的成果,逐步实现校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各类资源的搜索、查询、访问、复制、交流、共享,最大程度地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实现高校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http://www.haedu.gov.cn/2014/04/03/1396505613265.html
[2] 范贺花,周永卫.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价与优化——以河南省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4(10):32-35
[3] 张瑞红,王爱民.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5-6+14
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研究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指标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河南省从1978年到2013年间, 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39万人增加到50.84万人, 在校生规模从2.73万人增加到161.83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主要集中在1999年之后, 1998年招生5.02万人, 到1999年招生7.88万人, 招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0%。2000年招生人数达到11.69万人, 较1999年增长了48.4%。从1998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变化巨大。截至2013年, 河南省有普通高校127所, 其中普通本科50所, 专科77所。另有职业技术学院66所, 独立学院8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9.09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30.1%, 毕业生45.02万人。研究生教育方面, 2013年研究生招生1.2185万人, 研究生在学人数3.3317万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1.092万人, 硕士3.4218万人, 正高级职称7752人, 副高级职称2.412万人。
河南省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 教育质量的下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在扩大规模教育的同时, 提高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坚持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院校要求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政府部门和社会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等也会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所以,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再局限于院校制定评价方法、评价制度,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高校质量评价提出合理建议, 制定相应的制度。笔者认为, 社会人员及机构参与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趋势, 而且很有必要。
比如, 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要把教学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工作。政策措施上要能激励教学, 工作评价中要突出教学。高校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要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要求学校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笔者分析研究河南省部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质量评价制度后,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 教育评价指标的统一性
河南省有本科院校50所, 专科学校77所, 另外还有独立学院8所。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对教育质量评价的过程中, 因办学目的、办学宗旨、教学条件等的不同, 评价指标的建立有所不同。但目前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制定质量评价的方法大致相同, 甚至存在专科院校效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本科院校一般采用教学督导、组织学生评教、组织教学质量竞赛、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专科院校大都采用这些方式, 有些院校加上了对教师的考核等方法。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独立学院, 对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做得相对较好, 制定了很多的管理细则, 比如认定教学事故细则、对调课补课的规定、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条例、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实施办法等, 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评价指标。大部分专科院校教育评价指标, 缺少对实验实训这方面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及方法, 而只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 有待改进。
2. 教育评价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仍然以学生成绩作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些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水平、生存发展和创业能力等则没有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大学生的教育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 学习只是一方面, 社会工作和创新能力在各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中不容忽视。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比较简单, 主要通过学生评教和科研来进行考核。其实,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无法确定到底有多少是上课认真的学生进行的评教, 是不是真的按照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的评教。在学校设置的学生评教体系中, 学生如果不参加评教就无法查阅成绩, 就会导致没去听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随便地不切实际地进行应付, 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一些院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对教师科研的评价只重视数量, 不重视质量, 不利于高校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 教育评价主题的不够多元化
教育评价的主题不应只是院校自身, 政府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参与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和提高。目前, 政府的参与程度比较大, 各级政法部门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制度, 院校按照上级制度制定学校的制度。在评价过程中, 社会的参与度极低, 甚至大多数院校没有考虑到社会的评价, 每年组织的让社会各界参与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活动甚少。所以, 要稳定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 社会的评价不能少, 应建立有关的社会评级机制和指标体系。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联邦政府、州政府、认证机构和大众媒体都参与评价, 相互协调, 共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组织活动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创新, 评价活动按期举行。英国采用多元评价,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二是国家评价委员会, 委员会主要进行对院校制度的评价、学科评价和法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总体评价;三是其他机构, 如国家工程师职称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等。荷兰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外质量评价方法, 主要有大学协会, 大学的行为指引及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 大学协会主要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进行校外评价;大学的行为指引根据相关信息设计来生成;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协会, 主要对非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状况进行评价。德国比较注重学生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评价, 遵循企业的评价标准, 以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评价的标准。
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 参考国外的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 在考虑第三方利益的情况下, 既要保证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又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职业教育, 在评价指标建立时要考虑企业在实际中的应用。评价学生的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教师的方式也要多样化。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评价方法改进的措施
1. 改革教育评价指标
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及独立院校的评价标准要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主要突出与学校性质和基本任务相符合的专业建设及实验实训建设, 本科院校要制定完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制定对高校整体发展有前瞻性、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鼓励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主要突出教学业绩评价, 对教学业绩的评价也应建立切实可行、能反映真实水平的评价机制。
2. 改革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评价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以论文数量、课题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法。要注重论文的质量、课题或者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注重创新的质量以及在解决实际重大问题中的贡献率和转化率。
3. 教育评价主题多元化
除政府的参与之外, 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让社会各界也参与到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当中, 能够有效地对高校教育进行监督, 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法。高校要定期组织社会人员参与活动, 组织学生家长亲身体验高校教学, 感受高校对学生培养的良苦用心, 改变现在院校只依靠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来进行改革和质量评价的现状, 为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出版社.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2]赵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3]杨丽, 宋天枭.国外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2) .
河南省残疾人教育 篇5
全省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243人;其中聋高中3所,在校生214人;盲高中1所,在校生29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有10个,在校生722人,毕业生204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2人。有46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73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全省残联举办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113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14个,5.71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9900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2010年全省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22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由89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38878人。
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345人,其中视力残疾425人,听力残疾657人,言语残疾623人,智力残疾3198人,肢体残疾2607人,精神残疾121人,多重残疾714人。
2011年河南省将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从而确保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并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根据残疾人的教育需求,河南还要求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都要建立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省辖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向周边辐射。
河南省还要求,山区和边远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满足各类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6
关键词: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就业;互动机制
目前,河南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和职业院校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严重,社会急需人才缺乏,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等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双向选择不对等的现象。这关系到河南高等教育能否胜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安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重大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要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高校打造成为河南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在这方面,郑州大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11年4月8日,河南省内18所高校与郑州大学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从此以后,这19所院校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优势互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2012年7月,郑州大学本着主动为国家战略要求服务、主动为行业企业需求服务的宗旨,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与7家企业联合申报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工作,这是卓越计划中校企联合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尝试。
二、探索企业办学、订单式教学、引厂入校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办学。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每年人数超过百万的毕业生中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却少之又少。企业可通过创办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来解决这个矛盾,所培养的人才大多在企业内部消化。企业办学具有以下特点:所设专业密切联系本企业的实际;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办学手段先进,实习条件完善;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本企业,能学以致用;投资少,见效快。
订单式教学。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以企业人才需求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这样,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强、进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充分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在订单式教学中,企业从自身人文环境和岗位需求出发,可以参与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校企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享教育资源。企业可以参与教学活动,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这种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地开展工作。
引厂入校。通常由学校提供厂房,引进企业的设备和流水线,把工厂建在学校里。这样一来,课堂可以设在工厂,“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合二为一,学生在学校里就熟悉了工厂的技术工艺和实际操作流程,提前体验了社会工作环境,大大缩短了从校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在引厂入校时,参与合作的企业必须具有科技含量高、劳动密集度高、专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工厂式教学。
三、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既能解决基层各类人才短缺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是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今后就业的趋势。河南省人社厅、团省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特岗教师”等8个基层就业项目,这些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到基层服务的导向工程,培养优秀青年的人才工程。
对于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认真落实针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四、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开设社会紧缺、贴近市场需要的专业和有广泛发展前途的专业,提高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
目前,河南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应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新增专业重点用于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对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响应度。学校应做好市场调研,依据市场规律设置专业,及时发现潜在人才需求,开办相应的新专业,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培养一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见效快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及时分析市场发展动向,保证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只有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各领域相衔接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
五、学习借鉴国外企业与学校互相结合的“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互通式”的教育形式
河南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模式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德国“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互通式”的教育形式。在“二元制”教学中,企业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常常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二元制”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学徒教育和职业生涯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环节,避免了学生毫无经验地走上就业岗位所产生的问题,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互通式”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在普通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双向流动,这样不仅完善了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六、建立毕业生“回炉再造”制度
当前,高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呈现出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的情况,高学历、低水平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职校“回炉再造”,学到一技之长后再重新就业。现代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再过多地看重经历和知识结构,而是更加关注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新技能。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考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其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在传统大学教育不能尽快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回炉再造”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应对举措。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7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河南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河南省高等教育凸显出不少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薄弱
1.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专业知识荒疏。
常常听人们感叹道:当今的大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含金量是越来越低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河南省各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学生整天躲在宿舍里玩电脑,把学习抛诸脑后,只有到了考试前一两周才临时突击,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有的学生虽到了教室,却也是看小说、玩手机、听音乐或睡觉等,这不仅是对老师的不敬,而且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这些学生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结果四年下来几乎一无所获,有的能侥幸获得一纸文凭,而有的却面临留级或退学的尴尬处境。
2. 缺乏实践能力,高分低能。
在当今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各种考试,考证考级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而真正需要的专业知识却不曾得到巩固,真正需要的实践能力也不曾得到加强。许多学生求学不是为了求得真知,而是为了赚大钱、当大官,求学期间心态比较浮躁,看到别人考级便也争着去考。而事实是:许多考试得高分、各证俱全的学生实践能力却相当匮乏。比如,有的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顺利过关,却连一句英语都说出不来。这不能不归结为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切地说是考试体制带来的弊端。
3. 缺乏人文素质,道德意识薄弱。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校园也逐渐被一些垃圾文化所侵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乐于助人等概念很是陌生。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等让座位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出口成“脏”等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经常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却不关灯或电扇,捡到东西不归还物主,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用物品长时间占座,而自己却不去学习,在食堂买饭不排队等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学生甚至在道德迷失状况下铸成大错。
可见,我们的高等教育没能培养出一大批求知欲强的学生,没能培养出一大批符合公民素质的学生,部分学生既缺知识又欠道德。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内部学科专业的同构化现象严重。这种趋同化的追求,既不适应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又不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应有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更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其结果是既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又造成了高校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不突出,为社会提供的人才也因此而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一些高校在贴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办学方面还显得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的现象,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性,习惯于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导致输出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师资力量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省高校的数量增加了,新校区建起来了,规模扩大了,从数量上保证了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我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存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和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我省高校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师资匮乏,许多高校都实行大班授课,有的班竟然多达100多名学生,老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则必将影响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用人制度的改革,近几年我省人才需求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毕业生就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多达630余万人,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也达到了60万左右。社会新增劳动岗位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市场需求转向了买方市场。而某些专业的不合理设置及人数的巨增,也相对降低了大学生的稀缺程度,产生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在社会上,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学生就业难的认识。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预期大大降低,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点。这对促进我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现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极为不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之道。
二、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上,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比较,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然而,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知识不断创新,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革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就业需求、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也无不对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产生强烈的震撼甚至冲击,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我省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由弱变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关键时期,高校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树立与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理念,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想基础和观念动力。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既有合理知识结构又有健全人格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立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大学生学业测评体系,引导学生从追求分数转变为追求真知,成为具有真才实学之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励、塑造他们的高尚灵魂,将提升知识储备与开展道德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 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等,师生之间互动较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必须实施启发式教学,打破教师“一言堂”,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课堂教学仅是学校教学组成的一个环节,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多是书本知识。要想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比如,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举办各种论坛、各种专题报告或讲座,建立各种学生文化社团,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等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拓展他们的视野。
3.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在高校人才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已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打工,以及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等获取实践经验。这些活动的参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利于锻炼其组织、协作、沟通和策划等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我省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与“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方面,我省高校要优先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学科专业设置适应我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还要重视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我省重点学科和专业体系。另一方面,对社会需求相对饱和的学科专业要逐步压缩,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予以调整。通过对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我省高校能够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我省高校要紧紧抓住培养、培训、吸引、用好人才等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各高校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切实解决好教师总量短缺和基础课、新兴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高校要健全和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积极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鼓励骨干教师在重点学科领域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再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我省高校要启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大胆聘任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任教,大力引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最后,健全教师队伍稳定制度。高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做好优秀拔尖教师的稳定工作。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我省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首先,在思想上,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培养他们的忧患紧迫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开启创新思维和锻炼动手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度上,我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与各高校通力合作,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更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开放和规范建设。同时,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摘要: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对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以对全面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高等教育,矛盾和问题,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04-9-9.
[2]陈强.中原崛起寄望河南高教.中国教育报, 2004-4-7.
[3]河南省教育厅.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 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08-1-28.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8
一、人口总量与办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河南省在全国省份里面经济规模总量大, 发展势头喜人, 尤其是航空港的批复。但是河南省属于教育大省, 不属于教育强省。缺乏一批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211, 985类高校。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不高, 和其它兄弟省份相比, 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差距。总体上河南省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 机构不完善, 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学科建立不合理。河南省高校里面缺的不是高楼, 缺的是专家学者。并且高校里面是工科类学校多, 文科类少。新世纪以来, 河南省启动高校强强联合的模式来发展。但大学的合并不是专业多了, 学生多了。教育质量就高了。而是学校里面的专家, 者多了。学校之大不在学校的面积与高楼。而在于学校里面的知名学者。而且在学校的发展里面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撑, 财政投入这一方面。河南省随对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大部分流入了河南大学跟郑州大学等的高校里面。导致投入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而作为合理的分配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该大力发展民办高校, 缩小一般高校和民办高校数量与质量差距大的隐患。
二、弱势群体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
当人们从受教育自身状态来定位弱势群体, 实际指那些由于经济、生理或其他客观原因而在享有和形式受教育权时处于不利地位、需要特别保护的人群, 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残疾人、女性、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等等。弱势群体具有三个特征:第一, 它的成因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 也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 前者如经济贫困, 性别差异, 先天或后天残疾等, 后者如社会歧视;第二, 它是一个相对于社会优势或正常群体的概念, 并且由在享有受教育权方面具有“底下状态”这一共同类别特征的人所组成。而这种共同类别特征的形成, 则由于社会优势群体所制定的标准使然;第三, 他们被有意无意的以不公正的方式对待相对于其他正常群体而言, 他们在教育方面所应该占有的份额未能得到公平分配, 其公正待遇也未能得到制度的有效保证。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难点, 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三、“教育水平落后”问题
教育的水平建立在很多错综复杂的基础之上, 受很多情况的影响。因为历史原因, 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是跟随着西方传教士和教会进入中国的, 所以大部分继承自教会学校的大学都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河南于地理位置原因所以没有什么高等学府。现代来说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 而且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个体家庭对于教育的观念, 一直以来国家对河南高等教育的关注、投入和倾斜程度远远不够, 好的高等教育要有良好的低阶教育一层层铺垫而成, 通过对于基层教育的逐步建设而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进而为高等教育输送养料, 一切水到渠成。由于河南高校数量少, 考生数量多, 决定了河南的考生只能通过拼分数, 高考移民等手段追求高考成绩, 基础教育也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国家高等资源进一步倾斜向其他基础教育发达的省份, 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河南教育水平落后的局面。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9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 岂不是如此。中原崛起, 梦想成真, 大学必须先行。
从“精英”到“大众化”, 从“独木桥”到“阳关道”, 河南高等教育曾经的无奈与辉煌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 又有多位代表继续为河南学子鼓与呼, 请求中央有关部门关注河南孩子的需求, 按考生基数投放高校招生名额。
我们没有考据, 这是河南“两会”代表第几次在类似的会议上为中原学子们“鼓与呼”了。每当此时, 或全国高考前夕, 河南的“两会”代表、河南的父母官们或在有关会议上, 或亲自带队到首都“跑高校、跑机关”, 甚至召开新闻发布会, 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
其效果往往可嘉, 很快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教育部领导表态, 继续坚定地支持河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
发展, 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也会在河南增加三个五个、十个八个的招生名额, 算是对河南考生大省的积极回应。的确, 喊喊, 总比不喊好;跑跑, 总比不跑强。学子们应当感到欣慰, 在我们孜孜以求的同时, 还有这么多的领导、乡亲关心我们, 替我们排忧解难、寻觅出路。
不可否认, 纵向比较, 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横向比较, 不仅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甚至被过去落后于我们的兄弟省市超越了。
请看2003年12月13日的《河南日报》讯: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 郑州大学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 正式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 结束了我省高校无重点实验室的历史。至此, 河南高等教育终于告别了无重点大学、无重点学科、无重点实验室、无本土院士的“四无”尴尬。
今日之河南高教终于可以走出窘境, 我们有理由来盘点这辉煌的家底了:1996年, 郑州大学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序列。2001年, 郑大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的高等院校, 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结束了我省无重点大学的历史;2002年, 郑大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学科首次入选“国家队”, 跻身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2003年10月, 该校33个重点学科又全部通过评估验收。2003年11月, 默默耕耘45年、德高望重的化学系教授吴养洁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当选, 为我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层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 河南省的学位点建设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仅以博士点建设为例,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 近1亿人口的大省仅河南医科大学 (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 有两个博士点。至2011年, 全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经达到35个。有博士点的高校增加到5个。其中, 郑州大学: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大学:33个硕士一级学科, 20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一级学科, 7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拥有了若干一级、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当我们抬起头来环顾四周, 却发现我们的差距如此之大。以我们的邻居湖北省的武汉大学为例, 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河南大学比肩的一所“国立”大学, 现有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4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342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而全国912个国家二级重点 (培育) 学科, 河南仅有8个;287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河南仅有1个。
诚然, 从全国的角度看, 几经扩大招生规模, 高考从“独木桥”发展到了“阳关道”,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过渡到了“大众化”。河南省的高招录取率也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郑大、河大的在校生规模都达到了数万人。然而, 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报道: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391.3万人, 河南为155.9万人, 占6.5%;2012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72万人, 河南仅3.2万人, 占1.86%。
有关专家坦言, 这与河南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极不相称。
尤其令河南考生愤愤不平的是, 河南的考生依然是上大学难, 上好大学更难。他们想上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高校, 高考成绩要高出一本线80分到100分, 即便是想上一般的一本大学也要高出一本线40分左右。而河南的高招分数线长期位居全国前“三甲”。
河南的学子们是无辜的, 但是, 造成这种尴尬与无奈的责任和原因, 我们又能够去追究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呢?
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04-2020) 》到“高教质量20条”, 河南正确决策引领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是呀, 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落后, 没有理由去埋怨任何人。
比如, 至今很多业内人士, 把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 国家打散了在当时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河南大学, 致使河南高教很长时间喘不过气来, 甚至一蹶不振。但是, 凡事皆有利有弊, 一个老河大倒下去, 开封师院、新乡师院、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等新高校站起来了。尤其是新河大人并没有抱守残缺, 以不屈不挠的河大精神, 发愤图强, 经过不懈努力, 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绩。几经变化, 而今日之河南师大、河南农大同样光彩照人。更何况, 我们新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郑州大学。就在不久前, 国家公布的“2011计划”高校名单中, 河南农大光荣入选。
知耻而后勇。怨天尤人没有用, 只有奋起直追, 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我们才有希望迎头赶上, 才有可能向先进靠拢。
其实,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高瞻远瞩, 正确决策, 都把发展高教事业、培养建设人才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省教育厅历届班子, 同样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使得河南的高教事业稳步前进, 从而, 进一步缩小了与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
2004年,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04-2020) 》提出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以及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该规划实事求是, 提出的目标任务也是切实可行的, “按照2010年接近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发展水平、2020年达到或略高于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 构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 逐步健全和完善我省高等教育体系, 培养和造就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政策措施也是得力的。比如, 更新观念,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深化改革, 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进教学和科研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等。
为了保证目标任务得以实现, 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012年8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即“高教质量20条”) 。瞄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和科技需求, 建立30个左右的河南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 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重点建设500门精品开放课程、100个教学团队;支持500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该意见出台的同时, 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对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会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难能可贵的是, 蒋笃运、王艳玲等几任老厅长, 以及现任朱清孟厅长, 都是从高校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 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行家里手, 深谙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规律。在他们的引领下, 河南高等教育正在内涵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进。
从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到“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河南高等教育沐浴在快速发展的春风里
2013年, 阳春三月, 大地回春, 万物复苏。教育部公示了本年度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名单。其中, 河南有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升本成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更名为信阳农林学院;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更名为铁道警察学院 (由公安部申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将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省教育厅同时公示郑州华信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学院。这是我省高校在国家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后, 高校建设发展的又一喜讯。
众所周知, “中西部塌陷”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鉴于此, 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 国家开始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该计划包括“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即“十二五”期间, 中央安排专项建设资金100亿, 在中西部24个省份支持100所左右普通本科高校加强基础办学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于地方发展。河南省有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河南中医学院等7所院校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数量位列全国首位。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是指在没有部属高校的14个省区, 教育部、财政部专项建设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该工程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 它对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加快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差距, 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河南有郑州大学入围。这是继“211工程”和“省部共建”后, 河南省高等教育在国家支持方面的重大突破。
至此, 河南高校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又跨出实质性的一步。河南高等教育沐浴在快速发展的春风里。
从重点学科建设到人才强校, 从扩大规模到提升办学质量, 河南各高校因校制宜, 各显其能
入围国家“两个工程”的河南高校, 落实十八大精神, 助推中国梦,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因校制宜, 各显其能。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河南入围“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唯一高校———郑州大学正在抓住机遇, 全面启动《郑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服务中原经济区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三大工程”, 推进重点学科振兴计划、区域服务支撑计划、国际合作拓展计划“三大计划”, 全面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说得好, 有梦想就有希望, 有梦想就有力量。在国人憧憬中国梦的同时, 1亿多中原人的心里也激扬着一个奋发崛起的中原梦。今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一年, 如果教育的“短板”发展不起来, 中原经济区的腰杆就难以硬起来。因为, 教育发展不上去, 就难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没有高等教育支撑, 就没有中原崛起。为中原崛起添砖加瓦, 百年河大义不容辞。
河南农业大学决定把从2012年开始的3年时间作为“核心课程建设年”, 学校为此召开专题会议, 要求各学院要结合各自实际, 重点抓好政策的细化和组织落实。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宏观管理, 着重于强化督促检查。对于核心课程建设, 一定要明确主题与重点, 特别是要加强不同专业共同开设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把握好各自的定位, 实行差异化管理, 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 加强调查研究, 改进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中排名快速提升, 教师学术水平排名中列第105位, 在首次设立的大学性价比排名中列第10位, 两项排名均位居河南高校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该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是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学校党委书记周铁项认为, 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有机遇, 更有挑战, 要按照“发挥优势办师大, 跳出师大办师大”的理念, 解放思想, 再接再厉, 开拓进取, 狠抓落实, 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学科是龙头, 专业是基础。根据河南省新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 河南理工大学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 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 构建一批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 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河南工业大学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 大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支撑;第二,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毕业生质量;第三, 进一步强化科学研究,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第四, 切实加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培育, 努力增强学科建设实力;第五,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提高国际化水平和视野。必须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 解放思想, 克难攻坚, 努力推动学校的质量和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继续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道路;继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科学研究为支撑, 社会服务为方向, 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 走协同发展道路,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坚持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人才管理队伍为支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河南中医学院则从抓学科建设入手, 实现由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 大力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学校———院部———学科”三级管理的基础上, 实行一级学科带头人总负责制。学院要求一级学科带头人切实抓好支撑其建设的二级学科建设, 不断加强规划和督导, 强化学科学术交流工作。抓住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机遇, 在学科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努力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重点学科, 切实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推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从“不能坐等观望”到“一定要抢抓机遇”, 从“不要一哄而上”到“一定要注重质量”, 关注河南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仁人, 其逆耳忠言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不久前召开的“高教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会上指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是核心任务, 应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特别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出路,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其实, 关注河南高等教育的志士仁人, 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早就关爱有加。他们坦诚相见, 不断建言献策。比如, 我们不能有“等”“靠”“要”思想, 要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不能求大而全, 一定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不是比规模、比大楼、比论文, 更重要的是比内涵、比特色、比贡献等。
故而, 身为高校领导, 必须与时俱进, 正确决策, 少一些“官府气”, 多一些“学府气”;宁愿少建设一栋大楼, 也要多培育一位大师;宁可少讲究一点级别, 也要多培养一批人才。各高校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务必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和学术领军人物, 力争多承担大项目、多产出大成果, 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杰出人才,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使更多的河南学生在省内就能享受到一流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这既是领导的要求, 也是人民的希望。
作为高校教师, 需要切实肩负起育人使命, 坚持师德为先、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坚持教学为要、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工作。坚持科研为基础, 以高水平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 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对于大学生而言, 要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 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要立志高远、涵养大气品格, 修身求知、追求一流学问, 知行合一、创造精彩事业, 甘于奉献、践行责任人生。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优化
一、引 言
高等教育是在指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所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本科教育是全部高等教育的基石,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是维持本科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其配置和利用水平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已有丰富研究成果。最近,毛建军,彭满如以 教育部直 属高校2006 ~ 2010年有关数据为基础,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资源配置均衡性进行了分析;[2]陈寒冰通过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不足且浪费严重,并给出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3]陈岩利用改进信息熵的聚类评价方法,结合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关数据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4]王成瑞,谢华等针对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共享机制;[5]董湘平,谢雪练基于DEA方法对江西省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6]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对2013年河南省42所本科高等学校( 不含8所独立学院) 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河南本科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为河南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二、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13年底,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 1% 。全省共有本科学校50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35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独立学院8所。42所本科院校中,工科院校16所,师范院校11所,综合类院校4所,财经类院校4所,农业院校2所,医药院校2所,政法院校2所。全省共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普通本科毕业生18. 42万人,普通本科高校校均规模22 105人[7]。
三、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状况。全省42所本科院校中( 为表述方便,本文将42所本科院校名称略去,分别用G01—G42代表) ,资源配置状况差别很大。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标很多,本文借鉴陈岩[4],张莉[8],孟媛[9]等已有成果,并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选取校园占地面积X1( 亩)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X2( 人) ,在校研究生人数X3( 人) ,教职工人数X4( 人) ,专任教师人数X5( 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X6( 人) ,本科专业数X7( 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数X8( 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数X9( 个) ,图书馆馆藏量X10( 万册) ,校园建筑面积X11( 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X12( 亿元) 共12项指标构建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10]和河南统计年鉴[11]( 表1)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有关指标数据难以获得,这里只对河南省的35所公办本科院校和7所民办本科院校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
四、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评价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太多,直接进行评价较为困难,现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并结合SPSS20. 0[12]根据表1中的评价指标数据对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对12个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评价指标数据KMO值0. 845,大于一般标准0. 6,表明可以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 验近似卡 方值875. 458,在自由度66条件下显著性水平0. 000,表明评价指标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由于各评价指标量纲不同,为消除量纲对因子分析结果影响,还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12个标准化后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方差贡献率大于85% 为原则,以方差极大旋转法提取主因子,可提取3个主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1. 052% ,说明所提取的主因子保留了原始指标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具体结果见表2。
注: 提取方法: 主成分分析。
因子载荷矩阵反映了初始评价指标与所提取的3个主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方差极大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可得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注: 1提取方法: 主成分,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5 次迭代后收敛; 2 ZXi表示对指标 Xi 的标准化数据。( i = 1,2,…,12)
由表3可知,X2、X3、X6、X8、X9、X10在第一主因子F1上占有较高载荷,这些资源配置指标主要反映了该学校的发展潜力信息; 可以把第一主因子解释为学校发展潜力因子; X1、X7、X12在第二主因子F2上具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了这些资源配置指标的信息,根据指标的定义,可将第二主因子称为本科教学硬件因子; X4、X5、X11在主因子F3上具有较高载荷,这三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学校本科教育的人力和教学环境,可将该主因子解释为本科教学人力和环境因子。
不同学校的三个主因子得分可由SPSS20. 0得出( 表4) ,本科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得分可由三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乘以再进行求和得到,具体计算公式:
各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得分、主因子得分及排序情况见表4。
五、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分类
前面因子分析得到了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得分、各主因子得分及各自排名情况,现结合表4数据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河南省42所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分类情况,由本科教育资源配置的聚类图( 图1) 可将42所高等学校分为四类,具体见表5。
六、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南省本科教育质量,优化河南省本科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下面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各高校的综合因子得分对每一聚类高校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
第一集团高等学校为G01,G02,综合因子得排在前两位,教育资源配置最强,且G01综合因子得分远高于G02。虽然第一集团高校校园占地面积、本科专业数、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三项指标都比较大( 表1) ,但和各学校发展潜力指标相比,相对校园占地面积、本科专业数、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较小,这才导致第一集团高校本科教学硬件因子排名靠后,因此,第一集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 还要把学校学科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学科,还要不断加大本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实现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针对第一集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人力和环境因子排名情况,第一集团高校还要要进一步加大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造就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物,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团队,打造一支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第二集团高等学校为G03—G06四所高校,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在第3至第6位,教育资源配置较强,结合其因子得分情况,第二集团高校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着力引进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海外博士等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努力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其次,以增强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促进学校工学、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协调发展,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 再次,稳定学校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最后,依据生均图书标准,进一步加强图书文献建设,增强学术文献信息储量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藏书量和学科覆盖面。
第三集团高等学校为G07—G30、G33、G36—G40共30所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属中等水平,资源配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在第7至第36位。第三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 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藏书量和学科覆盖面; 同时要紧紧抓住河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向应用型本科学校发展。
第四集团高等学校为G31、G32、G34、G35、G41、G42六所高校,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弱,资源配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在第37至第42位。结合其因子得分,第四集团高校要进一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增加本科专业设置; 优化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同时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教学、行政用房设建设,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加快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育提供硬件支持; 同时要树立服务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培养实用型人才。
七、结 语
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萎缩的思考 篇11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省人口出生率下降,绝对增长量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也开始锐减。从《河南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可知,1995年至2009年间,我省人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总量和增长量的减少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适龄儿童规模缩小、基础教育学校数量和教学点数量的减少,从而形成了所谓“农村基础教育萎缩”的局面。但是对于这种萎缩,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农村人口减少,学龄儿童减少,出现教育萎缩,是顺理成章的事,不值得过于担忧。值得重视的是,还有别的深层次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
虽然十多年间,我省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但毕竟人口基数大,现有人口依然众多。众多的人口意味着众多的劳动力。2009年农村从业人口增加了22.6万人,而农村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却减少了83万人,这83万人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他们转向了农村非农产业或流向城镇。
在大量流动人口中,包含着为数众多的儿童少年。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学校“借读”。曾经借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要缴纳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借读费等歧视性收费。现在,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很多流入地放宽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政策,还不需要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这进一步鼓励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热情。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学校生源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据统计,2009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34.89万人,占我省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的2.29%。可以预见,如果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之间户籍的藩篱被拆除,那么,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镇,而农村适龄儿童的数量可能进一步减少,农村基础教育的萎缩可能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如果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话,萎缩几乎不可避免。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加剧了农村生源的外流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大都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他们凭着政治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利益。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无法改变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倾斜政策,这就使失衡的二元结构更加难以打破。我省也被这种大环境影响,形成了城乡教育资源发展不均的局面:城市学校占有优越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设备齐全,而农村素质好的教师流入市内,教师匮乏,办学条件简陋,学科开不齐,即使开齐也达不到应有的质量等。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我国我省长期以来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城乡之间学校有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让孩子脱离落后的农村小学,而到城镇读书。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对农村偏远地区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进行撤并导致了辍学率反弹
2001年,国务院做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一项内容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此后,我省遵循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但遗憾的是,部分地区农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不降反升。造成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整造成教育费用骤增,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承受。除此之外,很多成立的新校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重新调整,能够合理节约并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但一些新建的学校和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
针对我省农村基础教育萎缩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解决:首先,加速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尽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的萎缩,与农村办学条件差有直接的关系。在新的阶段里,我省应把农村教育发展摆到发展战略的重点地位,建议调整我省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普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努力逐步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另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优秀骨干教师,是保证农村教育质量内在的根本的因素,也是防止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萎缩的有效保证。为了改善农村教师大量外流,师资力量每况愈下的现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增加教职工补助,对驻村教师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也不容忽略。加强城市、县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交流与互助,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镇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这样对农村教师扩展视野、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理念都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系)
河南省高等教育 篇12
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是成正比例的。河南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过程中,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 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大量的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 是加快发展、振兴河南的一个关键点。
近年来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有了很好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 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同时河南省提出了振兴中原经济, 实现中原经济崛起的战略, 此战略的提出对河南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开始设立第一批的高职院校, 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些高职院校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为此后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1998年, 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 河南省的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了58所, 河南省的高职教育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河南省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提高。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在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 社会普遍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它作为我国产业机构升级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来看待, 因此职业院校在大家的心中形象很差、地位很低。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在高考录取中是最后一个批次, 因此人们一直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差生才会上职业院校, 是不得已的选择。
2现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
目前, 河南省有职业院校58所, 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程度很高。在专业设置上, 一听说就业热点就盲目开设, 没有考虑到自身条件, 结果造成你有的专业我也有, 你没有的专业我也没有, 省内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比如轨道交通专业, 郑州的地铁项目得到国家的批复, 郑州开始建设地铁。于是省内的各大职业院校都想借地铁项目分一杯羹, 匆匆上马轨道交通专业。有些学校连任课教师都没有, 只能开设一些和轨道交通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课程。结果造成学生不满意, 影响学校后续招生工作。另外学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 走上工作岗位没法快速融入工作岗位, 也造成用人单位的不满。
以上种种均是由河南省各职业院校忽视了职业教育区域性的特点, 在开设专业时没有做好定位, 没有根据河南省的省情和学院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专业。
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河南省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数据, 我们不难看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是很低的。因此高职院校也在不断的改革。为此各高职院校引进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以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但是, 目前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只是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没有后续的实质工作开展。
一方面, 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组织, 在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时, 只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 只让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 在校企合作中, 学校通常把教授学生技能的工作推给企业, 在学校教育时, 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校要专门派出教师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 学院教师普遍都不愿意去一线, 教师一般不会支持校企合作的真正开展。因此校企合作更大的只停留在合同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分为两类, 一种是学校正式教师, 另一种是企业聘请教师。河南省各职业院校正式教师多为研究性教师, 实践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近几年学校开始尝试向校外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到学校教课的方法, 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 学校能够给企业能手的报酬很少, 希望企业能手能无偿的培训学生, 这样企业能手来校讲课的热情自然不高。另一方面, 企业技术能手在学校只能兼职上课, 无法正式成为学院教师。企业的工作本就很辛苦忙碌, 因此企业能手就更无法抽出时间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了。
5重视技能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在一些高职院校, 高校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相应的专业技能就行了, 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就可以忽视。高校甚至在课程设置上砍掉大量素质教育的课程, 认为这些是没有用处的。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目前, 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和自杀率逐年上升, 究其原因是青少年对社会对家庭的认识偏颇造成的。
技能教育教会了学生基本的求生技能, 素质教育教会的是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并服务社会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过程。单纯的技能教育使得学生功利性很强, 急功近利, 只注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 一旦个人利益受损就会无法适从, 做出一些不利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事情。
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促进河南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变群众观念
发展职业教育, 转变群众观念很重要。在改变群众观念中, 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明确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 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工资都是令人敬佩的。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是德国。政府可以通过公众媒体向社会公众介绍德国职业教育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介绍德国职业人才的社会平均工资、福利水平, 吸引大家将目光聚焦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上来。
其次应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水平。河南省也可以借鉴上海、深圳的做法, 通过向高技能人才提供当地户口和住房的优惠, 吸引高技能人才。进而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 鼓励大家关注职业教育, 投身职业教育。
最后, 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设置和办学质量上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力度, 敦促高职院校务实办学,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口就业率, 让学生和家长看到职业教育的优势, 自觉选择职业教育。
2立足全省整合资源, 推行“校校联合”
河南省是粮食大省, 未来也将在粮食上大做文章, 对粮食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虑到河南省的省情, 培养的人才大多向东南沿海流失, 不利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在专业申报时, 政府应引导高职院校向粮食方向倾斜, 体现职业教育的区域性, 为河南省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河南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 专业数量很多, 一些专业没有优势, 根本就招不来学生, 或者只招到很少的学生, 专业无法真正开设,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 政府应整合全省资源, 推行“校校联合”。
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都是河南省较好的职业院校, 两所院校均开设有数控和旅游管理专业。从办学条件到办学历史我们都不难看到, 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数控专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具备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各自开设没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对社会来说是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两个院校可以采用“校校联合”的方法, 实现了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使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为县域发展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大院校与企业的地域联系, 改善校企合作模式
产业聚集已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不二选择, 为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 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政府在规划产业聚集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校的因素, 将产业聚集区设置在高校附近, 这有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此外也可以在产业聚集区设置教学培训点, 通过教学培训点来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为了解决企业在对学生培训时“留一手”的情况, 可以通过订单教育的方式解决。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企业和学校的情况, 共同设置专业课程, 企业和院校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同培养学生, 使学生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解决学生的对口就业问题, 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
4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吸引企业人才进入高校
职业教育是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行业, 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因此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 因此对教育资金的需求量就很大, 为了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就需要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
首先应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实训基地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担。一些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设备陈旧, 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实训基地一般是比较烧钱的项目, 例如一些硬件设施动辄百万, 高校没有实力完成。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入, 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设备, 提升实训效果。
其次应加大教师待遇方面的投入。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培养人才, 提高本地经济的重担, 河南省高校的教师待遇和其他省份相比是处于较低水平, 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因为薪酬的原因也不愿意投入职业教育行业。
最后应增加教师培训投入。“名师出高徒”, 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怎么培养一流的技术工人。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 应不断的提供培训机会,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准备。
未来20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黄金上升期。虽然河南省的高职教育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尝试, 改变不足, 搭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 促进河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矫正策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2) .
[2]王晓梅.陕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07) .
【河南省高等教育】推荐阅读: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08-27
河南教育11-24
河南高等教育10-30
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12-20
河南高职教育05-29
河南农村教育08-21
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家长学校检查评估条件07-29
让河南成为教育特区06-10
河南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