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通用8篇)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1
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兼谈《纲要》
引题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
教学改革要干什么?
教学改革还是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温家宝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本位是什么?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一、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一)首先谈谈河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近年来,河南教育实现了“六大跨越”,即:
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跨越;(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
职业教育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所)
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校从1949年的2所到现在的107所,在校生从不足万人到今天的150万人)
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跨越;(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活力)
教育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普通教育体系到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跨越;
教育发展推进河南实现了由文盲、半文盲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由人口大省迈向了人力资源大省的跨越。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先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说起:似乎举步维艰 1.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1)环境:国情、校情(2)观念:政府、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识和态度(十大阻力)
要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环境:
就全社会而论,要尊重创造,为创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如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思想上的自由争鸣等。
(1)确立创造的价值观。(2)建立有效的知识观。(3)树立积极的文化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十大阻力
阻力之一: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前、加大。
“就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应当是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的任务。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一个主要的目标是参加高考,争取考上一所满意的高校,以便将来在社会竞争中能取得较大的优势,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捷径就是从现在起给自己施加“就业”压力,通过各种形式的题海大战,确保自己能应付各种形式题目的考验,这也成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大打折扣,惟有应考能力得以发展。
阻力之二:教师非专业化发展客观存在。
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人意。有相当数量教师有离职倾向,也有的对教师工作不感兴趣;
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学历只能用“勉强”来表述,特别是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区,有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制而来的,或由中师函授获得的学历,甚至还有代课教师现象存在等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根据一项调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如多媒体教学能力、组织指导课外活动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欠缺,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佳,12.6%的教师经常因为身体情况而影响工作;
第四,教师的知识补充不及时,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然而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素质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欠佳。
阻力之三:教育管理缺少创新
首先,教育管理思想滞后。教育管理思想未能彻底“革命”,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盲从经验、沉迷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其次,形式主义。一些基层学校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玩花拳秀腿,时下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搞应试教育”。
再次,教育管理系统开放不够。教育管理系统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缺乏从外到内的管理,这种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第四,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整个教育管理系统来说,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不正常的管理现象。
第五,管理缺乏探索、创新,已造成教育体制过于死板。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校长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必然带来许多弊端。
阻力之四:国内的教育市场排斥教育国际化趋势
开放的教育使得西方的教育文化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目的的教育机构会乘机进入,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阻力之五: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必须服务于教育实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理论无论怎么先进,如果不被消化应用,则可能导致这些先进的教育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应用价值。
阻力之六: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在现阶段,中国基础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教育资源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自身的教育环境和外界刺激的作用,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向东线沿海地区和南线开发地区寻求发展,有的基层学校教师则向更高层次的学校寻求发展。还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有的行政人员分流至学校教师队伍,这样使得教师群体显得参差不齐。这给中国的基础教育管理带来了阻力。
阻力之十:课程改革急功近利。
首先,政府投入不够。在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保证地方的升学率,往往也只在表面上做文章,对课程的实质内涵的分析和改革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机制保障,使得课程不能起到应有推动作用。
其次,管理力度不够。由于新课程管理形成了三级管理模式,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完全依赖于地方的教育实践报告和教育试验区的个性化实施经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课程改革尽管有一定的主动权,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惯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为了确保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校本课程的推行已成为一种课改时尚,但由于课程的管理层次性差异,使得新课程在管理环节上缺少一种统一性。
第三,“成绩”左右课程改革进程。由于在实际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的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领导以及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总是想方设法只报成绩,对于课改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基本不谈,使得课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往往见到的只是一些大而空的成绩,对新课程的实施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1)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应然状态)——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是什么?)——以“学”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凸显道德教育的价值;(相对于知识教育)——学科的横向联系(整合);
——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的联系加强;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教育必须: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专业发展;规范发展;安全发展;生态发展。政府和总理的关注
温总理的三个面向:改革创新精神、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立足国情。五个关注:关注公平、关注结构、关注教师、关注素质教育、关注校舍安全。
二、河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未来趋势:(1)“以人为本”;(2)把知识还原为它本来的状态;(3)评价方式多元化;(4)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与教的辅助工具;(5)教育是对人脑的培养:放松性警惕的状态;编排浸润的学习经验;提供积极加工的机会——凯恩夫妇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在试图冲破传统藩篱的同时,也可能在造就另一个新的“传统”。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逐步推行标准化教学。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鼓励学校通过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课程、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公办学校教师不得从事有偿的课外教学活动。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使教师成为最崇高、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建立职前职后贯通、校本培训和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师聘用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我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1)传统教育对人的过于控制与压迫;
(2)传统教育把教育扭曲为制造社会不平等的工具;(3)传统教育使学校沦为一个为很多人所厌恶的地方。
(4)传统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严重脱节,俨然一个空中花园。教育已经不再是什么工具,而是现代人追寻人生意义与追求人生幸福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幻想着,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校能成为孩子们感受人类文明幸福的场所,而不是承受“文明” 重压的牢笼!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能真正以教书育人为幸福,而不是无奈地“挣扎”;什么时候,我们的家长能毫无功利地尊重孩子的人生选择,而再不受面子文化的“折磨”。
一句话,教育在于让人享受幸福!
基础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燃起追求幸福的渴望之火、充满追求幸福的自信之心!
——北京一个小学教师的自白
2.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1)知识观的改变(能力观和人才观)(2)对人才要求的改变: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 学会共同生活。
3、关于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无法回避的几个问题求解 对策和建议:稳中求发展.这里必须有几个假定。(1)必须假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2)必须假定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以及财力;(3)必须假定这可能要面对许多失败的打击;(4)必须假定这需要有关专业人士的相助;
(5)必须假定对全体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学校领导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绩效提升途径:学习共同体)
(6)必须假定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7)必须假定用相关的制度与法规来约束或促进是很有必要的;
(8)必须假定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中的其他机构的建议是很有价值的。
(2)对几个具体问题的尝试求解: 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国家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适应人口流动性增加的新趋势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人、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
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
从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基础教育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等发展,即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二是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即在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三是基础教育在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这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四是基础教育在学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学校布局和规模均衡合理,学校教育经费投入、设备设施、师资配备、生均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均衡等多方面,这是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五是基础教育在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包括校内各班级在设施、师资、生源、管理等方面的均衡,这是实现群体间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六是基础教育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这里包括基础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七是基础教育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发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均衡;
八是基础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学校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2
河南省教育发展基金会 (Hen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央文缩写:HNEDF) 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 在原河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1986年) 的基础上, 于2013年6月成立的全省性公募基金会。发起单位为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财政厅, 业务主管单位为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菊梅担任名誉理事长, 河南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原省教育厅巡视员崔炳建担任理事长,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屮心主任宋振兼任秘书长。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8人, 分别由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和国资委有关处室的负责人担任。基金会的宗旨是:开展经常性的全省助学助教、奖学奖教、改善办学条件及其他有关活动, 促进河南教育和其他有关事业的健康发展。基金会的会址为: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行署国际广场E座四楼。基金会秉承立德树人、关注教育、传递爱心、诚信服务的理念, 为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汇聚爱心力量, 传递社会温暧的平台。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河南省教育发展基金会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教育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8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我国学者对城乡基础教育的研究,从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论述的较多,如褚启宏[1]分析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制度的形成及其思想根源,吕雪[2]在研究了我国城乡教育政策的演变后提出了通过弱化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等。但这些研究往往以政策为出发点,在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方面与实际结合稍显不足。分析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改变城乡基础教育现状,是实现河南省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以促进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3]。河南省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城乡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质量优劣不一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
1.城乡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均衡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多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经费有限,教学设施严重不足。2007年,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的通知》(豫教财〔2007〕31号)精神,河南省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基本解决了全省中小学课桌凳残破、缺失的问题,根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带桌凳上学的现象,初步改善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但是与广大城镇中小学教学设施配备情况相比,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校舍、教学仪器和设施、图书资料和多媒体电教设备等,仍然相对落后和不足。
2.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相差悬殊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师资配备上虽采取了多种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和措施,使城乡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但综合考虑编制水平、福利待遇、能力素质、专业发展等方面因素,教师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往往偏好于城镇学校,从而造成农村师资力量缺乏、城乡师资力量悬殊的局面。另外,受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等的影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待遇低、培训和进修机会少,这也带来农村师资的结构性短缺。
3.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相差较大
近年来河南省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虽不断提高,但教育投资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仍然存在着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在分配的时候城市占据优势,而乡村学校在布局、数量、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支持力度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特别是一些县(市、区)实行教育办公经费的划拨与学生人数挂钩的政策,使得一些规模小的学校教育经费寥寥无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残疾儿童享受基础教育的机会更少,特殊教育仍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软肋。
4.城镇巨型学校使得教育资源过于集中
由于经费充足、师资优良、生活和交通条件便利,城镇地区的中小学校呈现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依据国内外的研究与规定,在校生超过2 000人的中小学校为巨型学校。从郑州市教育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截至2013年底,郑州市区有小学206所,在校生29.08万人;初中85所,在校生1381万人;高(完)中60所,在校生7.8万人,而这些学校有一半以上都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巨型学校所规定的学生人数。巨型学校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过分集中,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升学比例等方面占据着优势,吸引着更多更好的生源,但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城市的土地寸土寸金,很多巨型学校在建设用地面积上较为固定,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密集地盖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而学生人均活动占地面积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活动范围和质量;其次,导致了“规模不经济”现象,巨型学校的各项发展指标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失衡,造成办学成本增加、资源过度浪费,在这种态势下优质教育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再次,会给学校周围带来不利影响,如学区房价格急剧上升、周围交通拥堵成灾、安全隐患频发等。
二、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基础教育政策与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处日益凸显,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逐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掣肘。
1.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指出,当前有14种城乡二元制度支撑着城乡二元结构[4]。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二元结构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制度根源,如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城乡分治、“分地区、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的“梯度发展”安排[5],这一制度安排直接导致城乡有别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教育人事制度等;也有教育外部的制度根源,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在城乡二元教育制度制约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教育二元制度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基础在于对农村和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促进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城市中心发展观。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城乡有别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教育资源配置明显倾向于城市,从而拉大了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2.社会价值取向偏差导致的教育评价体制偏差
农村经济上的落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教育投资能力,城镇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支付能力和获得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精英教育思想,以及农村教育不重要、读书无用的价值取向,使城乡适龄人入学机会的差异显性化。从教育评价体制来说,由于整个社会忽视素质教育,过分注重学历,逐步将学业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导致教育资源过度向城市、名校集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加剧了发展的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往往体现在校园规模、师资规模、学生规模、升学质量等方面,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名校”绝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很难在乡村中找到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例如,郑州市金水区重点小学文化路一小在校生人数3 700多名,在职教师130多名,2014年招收8个普通班,每班78人左右,2个国际班,每班50人;纬五路一小在校生 4 000 多名,在职教师130多名,2014年招收8个班,每班80多人。[6]而广大农村地区小学的入学人数很多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一个自然班的标准,有很多乡村小学每班甚至不到10人;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也是不能保证的,有的老师甚至分别给几个年级授课。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愿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让孩子到乡镇甚至到城市上学,进城务工者也是不遗余力地把子女带到务工所在地的城市上学。随着乡村基础教育生源逐渐向城镇转移,优质的师资也因多方面的因素想方设法往更好的学校调动,结果就导致了生源、师资这两个最基本的教育因素更加集中,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城镇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乡村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7]
三、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供借鉴的外地经验
1.北京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作为教育行政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通过加强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不发达地区倾斜、向基础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以解决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同时,北京市还通过建立对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追踪制度、市区(县)和学校三级教学管理责任制度、电子学籍管理制度、社会评价监督机制等综合配套制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弱化升学升级考试,促进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间公平、合理地流动和配置。在基础教育均衡问题上,北京市还采用差异系数等进行计算,初步确定均衡程度的判断标准,同时致力于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办法,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作为评价和考核区县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2.杭州市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
2006年9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以名校、重点学校为主导,通过这些学校来投资、承办、参与入股等方式,施行名校参与新校、名校参与民校、名校协同名企、名校协同弱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通过名校、重点学校的品牌管理、优质师资等输出与指导,带动新办学校、弱势学校在短期内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水平。该意见还结合当地学校布局和发展现状提出,除了部分农村和落后地区外,今后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进行管理。杭州市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加入教育集团的各成员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现代学校制度,以期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3.张家港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无障碍流动
为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张家港市确立了城乡教育同步规划、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同步提升、教师素质同步增强、教育经费同步增长、教育满意度同步提高的目标。在具体做法上,一是通过一整套完善的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和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导向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推动区域优质师资均衡发展;二是通过校长轮岗、市校组团支教村校、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等措施,带动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三是通过“两统一差”,促进全市教师人事工作统一管理、待遇统一标准,在评先、晋级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实施政策向农村、支教教师倾斜。
四、促进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得到很大改观。但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离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使城乡形成了两个封闭的教育体系,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仍任重道远。为促进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打破体制障碍,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
建立合理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首先需要关注和改变过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上下大工夫,改变县级财政中教育支出不足的局面,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保障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提高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其次要改革教育人事制度,研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切实保证农村师资待遇和水平,加大对城乡教师统筹调配力度,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最后可以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保证农村人口能享受无差别化的基础教育,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同时,各地区还要考虑到自身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包括教师的分配、调动、收入,入学生源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基础学校的布局、辐射力度、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在基本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形成合理协调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
2.提升基础教育规划水平,完善学校网络布局
河南省应结合城镇化建设实际,提升基础教育规划水平,完善学校网络布局。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原则,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辐射半径,合理确定学校规模,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学校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规范城乡学校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和使用水平;二要研究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城带乡”“名校+弱校”等措施,促进农村中小学校建立与发展,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城乡教育互动平台
构建合理的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必须坚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和引导,政策上合理调控城乡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政策支持、师资投入、教育引导等方面统筹发展,促进农村教育多元化,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首先,应加强网络教育互动平台建设,加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力度,构建区域教育网络系统,实现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其次,应加强政府和学校联动平台建设,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保障[8];再次,应加强城乡师资流动对接平台建设,合理调控区域间的城乡师资流动,给乡村教师提供发展空间,增强城镇教师为农村中小学服务的意识,形成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最后,应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实现学校优质资源——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教育管理等硬软件与较近弱势学校共享,从而提升基础教育设施利用率。
4.充分发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引导职能,加大监督督导力度
政府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职能应主要是根据立法通过行政管理对其他主体行为进行引导,并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获得提供重要的保障与服务。[9]因此,政府应根据教育立法、通过教育行政管理权的使用,建立教育监督、督导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公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强制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经费落实,督导城乡教育质量、师资待遇水平一体化情况,逐步提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
5.有倾向性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均衡发展
首先,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乡村师资队伍的来源可以多样化、多渠道,同时还要对长期在乡村服务的教师给予鼓励,在工资、晋级、调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其次,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城镇学校规模一般比较大,基础设施和设备较为先进,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很多乡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公条件甚至安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基础设施的配置上要考虑到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非按照师资力量、学生人数比例来绝对化地进行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改造。再次,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只有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国家政策投入方面,要深入调查和了解城乡教育人口、教育差异的发展现状,使教育投入向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和山区倾斜,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在区域上的均衡发展。
五、结语
实现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虽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但我们必须结合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全面把握,有前瞻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文件,以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褚启宏.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
[2]吕雪.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张保庆.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03-05-09(03).
[4]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5]周治麟.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6]郑州金水区10所重点小学盘点:班制/优缺点/划片/指数/学区房/历史/师资[EB/OL].(2014-10-13)[2014-10-20].http://www.z0371.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66&page=1&authorid=283.
[7]王海燕.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调查与反思[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7.
[8]钟文革.城乡统筹背景下建构城乡教育互动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1.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4
迎验汇报材料
一. 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梁庄镇第四中心小学位于梁庄集镇西头吗,所辖西留固、东留固、张新寨、王拐四个行政村,总人口五千多人。学校占地面积六点七亩,总建筑面积达六千二百多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2.4平方米。学校现有八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277 人,班均学生数28人。所辖区域内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人数为0,辍学率为0%。学校教职工总数十三人,其中二00八年以来新增教师四人,任课教师本科学历四人,大专学历六人,中师学历一人,高中、初中学历 人。本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高学历率率为84﹪。
我校以严谨笃学,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为理念,全体教师在圆满完成各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创办了书法特色校,并荣获了“内黄县书法特色校”荣誉称号。<二>学校办学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首先为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坚持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难问题,并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而,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与此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使每一位同学自入学到毕业,有一个系统化的登记和管理。还实行了“三包”,即:校长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教师包巩固率。“三查”,即:学期初查入学率,期中查巩固率,期末查合格率。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自觉维护残疾儿童的合法权益,并自觉送子女入学。
其次,我校还广开渠道,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认真开展“校园工程”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增加学校建筑面积,绿化美化校园,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美丽的学习乐园,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自筹资金购买和自制实验仪器,体育器材、美术教具,完善了学校电教室设备的配备。同时促进了远程教育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及作用。这样,有力地提升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均衡发展。
再次,我校同时还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开展名师工程,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学习新课程,开创教学新途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校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骨干教师。比如:我校的李素欣同志业务水平高,教学思路新颖,曾多次荣获县、市优质课奖,并多次在镇举行的教研活动中做示范课。为我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我们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第一:学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落实。第二:学校管理特色化,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管理新举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习优质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学校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使我校校园文化氛围浓并严格执行《河南省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十不准》和《河南省规范中小学收费十条禁令》规范办学条件与收费行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5
发展特点与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学记》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E:重视个别差异
2、影响教育质量和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教师的素质 B.学生的学习态度 C.校长的管理水平D.国家的教育政策
3、一题多解属于。(2009年,湖北)A:聚合思维 B:分析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4、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
A:教学模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过程
5、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6、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是__的主张。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老子
7、下列软件中,()不能用来制作课件。A:Powerpoint B:FrontPage C:Flash D:Access
8、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10、下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 E:重视个别差异
11、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____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环境 D:教学策略
12、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普通教育与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__ A.职业教育 B.特殊教育 C.义务教育 D.社会教育
13、关于课堂教学的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教学和学习,其中坐在____是最积极的学习者。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4、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是()A:廖世承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潘菽
15、从远古教育进入古代教育后,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其特征的是()。A.阶级性 B.等级性 C.狭隘性 D.贫乏性
16、师者.人之楷模也”,这句话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____ A:特殊的复杂性 B:独特的复杂性 C:鲜明的示范性 D:显效的长期性
17、__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18、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辩,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19、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__。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2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采用的是()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投射法 D:问卷法
21、____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A:斯金纳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22、动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动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属于____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2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__。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规范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24、班主任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领导方式。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迁就的
25、某人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10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__ A.80 B.90 C.100 D.125
26、如果教学的任务是传授新知识,一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E:读书指导法
27、某同学计算出两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r=一1.20,这表明()A:相关程度高 B:相关程度低 C:变化趋势相反 D:计算有误
28、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是()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
29、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____ A:基本道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_。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E.互补性
2、下面哪些属于一般能力__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3、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加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某5岁儿童画的西瓜比人大,画的两排尖牙齿在人体上占了大部分.这表明此时儿童画的特点是 A:感觉的强调和夸张 B:未掌握画面布局比例 C:表象符号的形成 D:绘画技能稚嫩
5、”教育能够干什么”是()A:教育的属性 B:教育的目的 C:教育的功能 D:教育的效应
6、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__。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7、下列属于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是()A: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过程 B:重视学习过程
C: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D: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8、学生走进教室时,黄老师正在准备演示,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金属板,正在加热一个铝制的罐头盒,热金属板的旁边有一盆冰水。上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讲话,这时候黄老师用钳子夹起罐头盒将其倒置于冰水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盒子在顷刻间变得粉碎,学生们停止了讲话,开始注视教室的前面,并立即开始提问。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A.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
B.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C.结合学生日常经验引入教学主题 D.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
9、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学校 D:实科教育
10、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这种教学活动属于____教学流程。A:讲解
B:有组织的练习C:有指导的练习D:独立练习
11、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__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2、教学资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分类可将教学资源媒体分为文字、图片、图像等类别。A:媒体形式 B:媒体用途 C:信息内容 D:教学需要
13、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其为L型是由于该型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以致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液等。各种病菌均可以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病菌表皮受损 B:病菌细胞壁受损 C:病菌失去表皮 D:病菌失去细胞壁
14、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 A:图式
B:自我同一性 C:力比多
D:最近发展区
15、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16、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__。A.物质性 B.内潜性 C.展开性 D.外显性 E.简缩性
17、”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__。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8、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__。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19、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____ 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调控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学习能力 E:自我反思能力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成就____ A:血液循环学说 B:电磁感应现象 C:科学原子论 D:细胞学说
21、下列属于教学口语功能的是()A:传递信息 B:净化思想
C:和谐师生关系 D:调控课堂教学
2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制约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用 D:主导作用
23、被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的教育阶段是__。A.小学教育 B.初中教育 C.高中教育 D.大学教育
24、首先提出智力年龄这一概念的是()A:比奈 B:艾宾浩斯 C:韦克斯勒 D:卡姆雷
25、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____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6、如果教学的任务是传授新知识,一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E:读书指导法
27、某同学计算出两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r=一1.20,这表明()A:相关程度高 B:相关程度低 C:变化趋势相反 D:计算有误
28、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是()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6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湘发〔2014〕18号(2014年8月26日)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在完善发展机制、构建骨干体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培训了大批适应产业需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科学统筹、分类推进。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并举。加强省人民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市州人民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县级人民政府对各类培训资源的统筹,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对接产业、产教融合。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特色办学、多样成才。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与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结构完整、布局合理、保障有力、开放灵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其他各类教育衔接沟通,办学水平国内一流、有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确保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满足产业人才新需求。对接行业、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加强支撑与服务湖南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专业体系对产业体系的全覆盖,确保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健全改革发展新机制。健全统筹协调、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管、办、评”分离的监管机制。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条件保障新体系。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条件与企业技术进步同步提高机制。造就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成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网络。
达到人才培养新水平。建成若干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职业院校和一批骨干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形成社会服务新能力。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本地区、本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开发中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类别结构和区域布局。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积极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应主要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鼓励1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3—5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
(八)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改革招生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本科高等学校适度扩大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与其他类型学校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
(九)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统筹整合区域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区依托区域内职业院校、农村县市依托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校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进一步拓展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支持职业院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全社会共同参与、服务全民素质提升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
(十)实施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从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含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下同)中遴选建设一批行业背景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定位准确、办学成效突出的卓越职业院校,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不断提高“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院校分类办学标准,采取项目资金支持和专项督查等方式,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
(十一)实施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计划。加强专业布局统筹,努力构建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体系。引导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2—3个专业大类、2—3个特色专业群、3—5个特色专业;引导每个市州建好3—5个中等职业特色专业群,每所中等
职业学校办好2—3个特色专业。在全省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
(十二)实施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实现“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开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岗专业教师”项目。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力度,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好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完善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三)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积极推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每个农村县市人民政府三年内重点建设好一所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性(骨干)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形成全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骨干体系。以示范性(骨干)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建好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之成为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办转移培训、社会生活教育的重要基地。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支持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以学生和谐发展为中心的开放性德育体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抓好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以自信自立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十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广泛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和技能抽查,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十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为依托,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进职业教育留学生基地建设。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十七)加快信息化建设。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领域,优先规划和部署。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通过“职教新干线”机构平台向社会开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十八)完善统筹发展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与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投放,确保普职分流比和招生比大体相当;稳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招生计划适当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和专业布局优化,县级人民政府要统筹整合区域内培训资源,统一安排培训项目、计划、经费。
(十九)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完善并落实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实现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普通本科院校本级财政拨款标准,进一步提高其他公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面落实已有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性来源渠道,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教育费附加向职业教育倾斜。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引导和督促职业院校举办者加大办学投入,逐步实现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达到全省同类型公办职业院校标准。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职业院校进行资助和捐赠,其资助和捐赠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落实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模以上企业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支持行业、企业或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探索法人化职业教育集团的实现形式。落实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的责任,规模以上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数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数的10%;大中型企业每年提供的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实习岗位数不低于在职员工数的0.5%。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十一)积极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办学环境,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二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二十三)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四)落实政府及部门责任。健全与落实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统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制订促进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重要指标。政府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五)强化督导与问责。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情况,接受同级人大、政协的检查和监督。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或问题突出的县市区,实施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约谈制度;对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州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并实行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
据。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7
1城市化与教育的关系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指的是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等,由原本主要以农业为导向的比较传统的乡村型社会向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导向的现代化城市型社会不断转变的一个历史性过程。城市化过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土地和地域空间变化、人口职业变化等方面。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依靠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的稳步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本的提高则需要依靠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规模的扩大。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把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土地资本、物质资本。这3种资本在总资本的构成中,人力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0%。美国在1929—1982年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持续增长,教育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城市化进程时,应重点关注和研究教育水平的发展。
2河南省城市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河南省也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河南省快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导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些阻碍。
目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而发展中原地区,达到强省富省的目的是其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方针。河南省城市化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5年以前,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第二个时期是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也加快城市化步伐,直到今天,河南省城市化依然在加速发展中,在中部省份中算是速度比较快的,但是与沿海地区省份相比,河南省仍然速度很慢,有待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1]。
3河南省教育状况
1)基础教育。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但是总体依然跟城市教育事业发展有很大差距,如在办学经费上,城市教育经费远远多于农村,因此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完善,图书馆软硬件建设、运动设施建设、中小学生食宿条件不足等都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师资力量方面更不用说,国家虽然鼓励支教,但是高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不多,除了工资不高以外,农村地处偏远、信息不畅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年轻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成为农村支教的新鲜血液,从而农村学生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形成恶性循环[2,3,4]。
2)高等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省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承认的河南省高等院校有145所左右,在校学生150多万人,拥有国家级科研技术中心9个,省级科研技术中心400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多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0多个。尽管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知名院校及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城市教育与城市化的关系密切,因此利用城市化也可以吸引一部分人才[5,6,7]。无论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都需要城市化的带动,反过来教育也会促进城市化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国家与社会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其升学率也比农村学校高。这些人才培养出来,又能为城市化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4发展教育促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落后与农民子女渴望入学形成矛盾,农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辍学。因此,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学生兴趣等任务迫在眉睫。长期以来,不论国家如何强调城乡投入教育均衡,但是各省落实情况均不容乐观,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因此需要制定切实策略,政策实施到位,加强调查监管机制,使得教育资金真正用到农村教育上去。开展党员教育,树立公平优先、提高效率的理念,在党员干部中普及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思想,做到不歧视、不怠慢。省级地方政府要重视教育发展,把人民的教育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把教育的公平性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可以给予农村更多资金、政策、人才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主动为本级基础教育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支持,加快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在具体学校建设上,以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教学规模,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支持各地方学校提出的有利于各自学校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看待,按城市标准给学校配置基础设施。在师资力量上,应按城市标准配备教师,同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高水平院校农村生源学生毕业回家乡教学,最终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向现代标准化发展。
2)加大科研投入。高等院校教育投入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这跟每个院校的水平有关。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改变人多人才少的现状。省领导要重视发展,加大高等院校投入,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资金支持,总是只有先投入,教育科研水平上来了,才能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才能有更多科研资金。提高教学水平后,就更容易培养出优秀人才,从而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而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满足不了本地人员就业需求,因此造成人力资源外流、人才外流、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发生。人力资源是先天优势之一,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支持,因此河南省应该重视本地人才培养与充分吸收,做到本地人才不外流,同时带动当地就业,提高本地生活水平。同时,对一部分人员进行再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使得更多人享受国家与河南省教育政策的福利,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并促进城市化进程发展。
4)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相当重要,有素质、有文化的城市新风也能带动经济发展。积极发展良性的文化气息,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河南省应注重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建设教育气息浓厚、崇尚文明用语、热爱学习的城市文化,使其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成为城市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根据河南省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并带动全民参加。
综上所述,城市化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推动城市化发展最根本最长远的途径要靠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城市化,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丰富农村精神物质生活,带动农村发展。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人民整体教育水平与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加大教育投入为己任,通过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少英,赵艳红.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7):20-21.
[2]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等.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J].经济地理,2007,27(4):607-609.
[3]丁雪莲.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及调整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3):1-2.
[4]郭存芝,凌亢,白先春.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农村教育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7(6):156-159.
[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1995—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张钢.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组织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0(1):67-74.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 篇8
一、 当前河南省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技术更新加快,有力地推动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非学历教育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形成多种模式的非学历教育。现主要对高等学校、中等教育及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由以上数据可知,高等学校非学历教育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注册学生人数近几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中等非学历教育不管结业人数还是注册学生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不管从机构数量还是结业、注册人数都是先有小幅上升趋势后有明显下降趋势。
二、 影响河南省非学历教育的因素分析
从河南省非学历教育现状可知,总体来说应是得到大力推动和发展的,可以说,在当前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非学历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近几年有小幅度下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1.非学历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学历教育
在教学上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更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实效;在时间、成本上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时间更短也更经济,可以说这是非学历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企业所需求的相关较低层次的业务人员,时间短、成本低的职业培训远比需要三四年的高成本的学历教育来的更实惠,也更能做到“岗能匹配”,即岗位要求与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匹配。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大多数农村青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一门至几门实用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改变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这也是非学历教育中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得到大力推动和发展的原因。另外,高等非学历教育也成为被拒在高等教育门槛之外的需求者的首要选择,这也是高等学校非学历教育中注册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2.非学历教育教学质量不稳定
发展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需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和技能更新也日益加快,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适应市场需求,教育模式与理念也应随之变化。然而,非学历教育的师资大多由全日制的高校教师兼任,他们并无专门从事非学历教育的经验,专业性不强,教育质量备受质疑。原因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学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根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在内容上重理论的宣讲,不重视实践问题的解决,更没有针对性,导致整个非学历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手段难以形成、质量难以保障。专业培训师资的匮乏导致部分的市场需求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非学历教育产生了失望情绪,从而使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结业人数及注册学生数开始出现下滑现象。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
学习型社会使得个人对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的内在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它有力地推动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对非学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由原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需要加大营销力度的买方市场。目前,非学历教育市场为适应需求而正朝市场细分、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这终将导致市场竞争者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些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跟风、同质化经营者将被淘汰。据有关调查显示,9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机构过多,市场有什么需求,相关培训就应需而生,培训师资也是临时聘用的; 44.3%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虽有很多大型的连锁培训机构,但游击式、作坊式的培训班数量也很庞大,有的甚至藏身于居民楼内。可以说,这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非学历教育亟须规范和整顿,这是河南省内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大幅度增加而后缩减的重要原因。
4.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不高
非学历教育机构在中国市场准入门槛低,机构繁多庞杂,再加上管理部门少、监管力度不高,从而造成许多非学历教育的不良影响。其一,乱收费现象严重。定价随意性很大,没有固定的标准,再加上有的教育机构存在失信行为,从而使需求者对非学历教育望而却步。更有甚者,有些培训机构由某些职能部门所控,机构负责人利用自身机构的垄断优势,自定收费标准,不进行实际培训,从而造成一纸证书需几千元。其二,非学历教育虚假宣传、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造成需求者重大损失,并产生恶劣社会影响。比如,标榜为“最佳问题少年矫正学校”的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发生了一名19岁女生因厌学被送学校进行行为矫正却在“加训”后身亡的事件,这与学校“运用和谐赏识教育、体验式教育、心灵沟通式教育等新颖的教育方式,改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宣传严重不符。像这种案例在非学历教育中屡见不鲜,可见政府部门在非学历教育监管力度上亟须加强,这也是非学历教育学习者下降的客观原因。
三、对河南省非学历教育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影响河南省非学历教育的因素分析可知,非学历教育的收益性高于学历教育,这一因素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对于非学历教育发展非常有利,也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经济不宽裕却有学习需求的群体,政府应予重视。其一,加强师资力量管理和培训,引进“双师型”人才,不能只以营利为目的,要本着对非学历教育需求者负责的态度,使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其二,非学历教育机构要适应市场发展,做好市场细分,找准方向,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习对象的工作生活实际,又能给教育机构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教育机构应建立统一管理体系,改变短视行为,严格自律,杜绝盲目跟风,树立多做实事、求新求实求优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三,使用行政手段施行严格的准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法行为,树立非学历教育的良好信用。
综上所述,河南省非学历教育中不管高校、中等教育还是培训机构,从其近年的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我们应扬长避短,改善不足之处,最终适应市场、适应社会,使其做大做好。
【河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推荐阅读: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05-25
河南省高等教育07-03
河南经济发展06-21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09-13
河南高职教育05-29
河南农村教育08-21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07-19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10-31
2023年河南省安阳市小微企业发展情况08-08
河南高等教育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