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共12篇)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1
河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些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努力保持农业稳产增收。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超千亿斤, 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 2010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了1084.7亿斤, 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来讲, 河南成功地完成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工业化的进程。201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国的8%, 较195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占国家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河南第一产业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势必影响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从河南自身来看,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前均在40%的高幅度以上, 自改革开放后逐步下降, 到2010年仅占GDP的14.2%, 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 这说明河南的二三产业发展快于第一产业, 工业化进程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进。
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工业化进程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河南省工业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十年浩劫”的影响, 河南工业经济陷入到严重的困境之中, 因此1978~1983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是河南工业的调整恢复阶段, 这个阶段河南工业逐步进行调整, 停滞、倒退的局势逐步得到扭转;1984~2000年是河南工业发展的蓄势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工业经济管理体制逐步摆脱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性管理, 通过调整社会分配结构, 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自2001年开始河南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加速起飞阶段, 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1~2010年, 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 比前两个阶段 (1979-2000年) 的年均增速快2.4个百分点。2010年河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950.82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2.0%, 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15.7个百分点。
河南经济活力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增强。1978年河南省工业以公有制企业为主, 主要分为国有和集体两个构成部分。许多国有工业企业长期陷入亏损, 一些企业甚至资不抵债, 濒临破产倒闭边缘。改革开放后通过积极推动国有工业企业改革, 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股份制、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同时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商投资来豫兴办工业。2008年末, 河南省各类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总数达680343家, 是1978年末的14677家的46倍。2009年, 具有较强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非公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0%, 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0%, 成为推动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 河南工业化的横向比较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9.8%下降到2009年的14.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2.6%上升到2009年的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17.6%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 到2003年达到34.3%的顶点后, 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虽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产比重逐步提高, 一产比重逐步降低, 但是二产仍然占据河南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因此, 从产业结构看河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会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仍将在河南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河南工业化进程在全国来看水平较高。2009年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9900.27亿元, 在全国居第5位, 从占GDP比重来看, 河南工业占比达到了50.8%, 在全国居首位, 领先第二名山东1.0个百分点, 是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 中唯一一个比重达到50%以上的省份, 可见河南工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六省中, 河南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到了1/3, 远远领先于中部六省中的其他5省。
3 河南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结构逐步改善, 但是总体上来看, 河南工业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河南工业主要是以能源原材料来料加工的制造业, 以及产业链前端的采矿业为主, 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粗放。目前河南工业结构主要存在“重”、“低”、“粗”、“散”四个显著特征:
一、“重”——从部门结构看, 生产资料工业“重”, 消费品工业“轻”;能源原材料工业“重”, 加工工业“轻”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工业占主导地位, 以轻工业为主的消费品工业占比较小。2009年,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备制造业中数控金属资料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63.7%, 分别比安徽、湖南、江西、湖北高3.7、5.5、7.7和15.8个百分点;而消费品工业占比仅为36.3%。资源工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占主导地位, 加工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占比较小。2009年, 全省资源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65.4%, 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占比为55.7%, 分别比江西、湖南、安徽、湖北高13.8、16.6、18.8和22.6个百分点。加工工业实现增加值占比为34.6%, 其中装备制造业占比为16.2%, 分别比江西、湖南、安徽、湖北低1.6、5.8、9.5和13.5个百分点。
二、“低”——从产品结构看, 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初级产品较多, 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河南产量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的原煤、原盐、发电量、烧碱、纯碱、农用化肥、水泥、平板玻璃、普通钢材、铝、铅、钼等产品, 均属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初级产品;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高加工度产品以及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较少。如轻工业中目前还没有能力生产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组合音响、显示器等高附加值产品;装备制造业中数控金属成型机床产量仅占全国的0.1%, 仅相当于湖北的4.9%、湖南的6.5%或安徽的6.9%, 尚未形成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科技含量高产品的生产能力;石化产品中, 氮肥、纯碱、烧碱等传统产品比重大, 而石油化工及高端石化产品比重不及30%;有色金属工业的精深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钢铁行业除了舞钢、安钢的中厚板外, 绝大多数附加值低。
三、“粗”——从经营方式来看, 粗放经营占主导, 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 技术密集型产业少
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 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2009年, 全省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228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9人;38个行业大类中, 除有色金属冶炼等少数行业外, 有35个行业 (占比92.1%) 的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 河南工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呈现出显著的劳动密集特征。
技术密集型产业及高技术产业较少。2008年河南省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单位数占全省的9.0%,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科研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38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 (占比73.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连续多年在3%-4%的低水平内徘徊。
四、“散”——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 企业规模小, 产业集中度不高
近年来, 通过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 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并购步伐, 烟草、造纸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但整体来看, 即使在煤炭、有色、钢铁等相当一部分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中, 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产业组织结构仍然处于小而散的状态, 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 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偏弱。2009年, 河南省小型工业企业占全省工业的88.6%;而大型企业仅190家, 占1.0%;在全省38个行业大类中, 32个行业集中度低于50%。
河南工业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一, 资源禀赋是河南工业结构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河南的农副产品资源、煤炭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因而农副食品加工、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 河南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 河南人才和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 技术要素较为稀缺, 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的主要原因。第四, 国家的区域工业布局奠定了河南工业结构的基础。在建国初期布局在河南的9个骨干建设项目集中在煤炭、电力、机械、建材等领域, 这为河南工业结构的形成和之后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河南工业结构的形成虽然具有客观性, 但以“重”、“低”、“粗”、“散”为特征的这种结构, 使河南工业化进程缺乏稳定性, 且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 是一种粗放型的结构, 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结构,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结构, 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结构。
针对河南工业的“重”、“低”、“粗”、“散”的特征,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提高产业层次。在巩固河南原材料工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 大力发展河南传统优势的装备制造业, 严格实行工业项目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 逐步由原来的重化工业向消费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转变。在有条件的地区, 大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此外, 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对外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 对内注重培养, 创建人才激励机制, 为提升河南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摘要: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 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本文对河南省整体工业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提出了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就如何推进河南工业化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工业化,工业发展,GDP
参考文献
[1]拜文萍.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http://rurc.suda.edu.cn/ar.aspx?AID=598
[2]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六十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09.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2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还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
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信,自觉、自主地进行自我修养。在职业道德修养上,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有了自觉性,才能在道德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格。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己的发展。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能从自己内心培植职业道德的土壤,建立长效自我约束机制。就会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谦逊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情上,以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荣,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从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应学会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指的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刘少奇同志对“慎独”也有一个界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做慎独。
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
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
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科学理论,才能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其次,要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目的、方向、原则,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得越好.体验就越深刻.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就越优秀,越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很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向新时期涌现的职业模范人物和身边的榜样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人民服务精神日益发扬光大.社会职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涌现了王启民、徐虎、邱娥国、李素丽、徐振超等楷模,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了榜样。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循序渐进。大学生正处在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练就技能本领的大好时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他人没有做到而原谅自己.或自己也不去做;也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不正之风。还有许多不道德的现象出现而放纵自己、原谅自己,甚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朝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品质。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着很大变化.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尽管如此,职业道德修养仍然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戒们更应首当其冲,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标,总是和社会性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人的才智就会受到抑制。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报效社会主义祖国之心,没有为实现四化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大志,即使只为个人“名利”在某一时期对人的才智发展有某种刺激作用,那也毕竟是不长久、不稳固的。这样的人只会被社会所淘汰。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表现在个人身上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它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3
摘要:从河南煤炭工业的现状着眼,通过对河南煤炭在全国的煤炭经济地位、资源储量、采煤工艺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河南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河南煤炭应抓住机遇,把煤炭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技投入、科学采矿、保护环境等建议。同时,提出矿井转入深部开采后,煤矿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应进行改革的思想。
关键词:煤炭工业 科学采矿 矿区 煤矿设计
1 河南煤炭工业现状
1.1 在全国的煤炭经济地位 河南省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素有“千载煤州”之称。河南煤炭资源总量中等丰富,品种齐全。煤种主要为无烟煤、焦煤、肥煤、贫煤、瘦煤、长焰煤、气煤等,其中,无烟煤资源储量约占全省煤炭总量的1/3。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六大国有重点煤矿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小煤矿(集体和个体)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发格局(表1)。建国后河南煤炭年度产量见图1。
河南省是我国产煤大省,煤炭产量居全国前列(表2、3)。在未来50年中,煤炭作为河南省能源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
1.2 资源储量与矿区基本情况 河南省现探明储量24425.11 Mt,预测(含表外) 储量30594.03 Mt,各矿区储量分布见表4,主要矿区的矿井数量与核定生产能力见表5。
1.3 采煤工艺 目前,河南省煤矿中综采、普采、炮采以及较落后的开采工艺并存,其中炮采放顶煤及综采放顶煤是使用较普遍的采煤工艺,采煤机械化程度为60%左右。除部分国有大型煤矿外,多数煤矿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2005年建成的21对高产高效矿井中,共布置有38个回采工作面,其中,采用综采工艺的为34个,采用炮采工艺的为4个。机械化开采的比例占到了89.5%。
1.4 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煤炭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和战略支撑产业。为了根本解决目前产业集中度低、资源配置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整合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创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整合永煤集团、鹤煤集团、焦煤集团、中原大化、省煤气集团创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目标。
2 河南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强度开发,后备资源不足 河南省开采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三位,用占全国2%的资源生产出占全国8%的产量,储采比失调已显现出后备煤炭资源的不足。
2.2 环境污染未根本解决 国家和企业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来解决煤炭开发与利用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煤矿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形式表现在:一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二是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3 技术落后,人员富集,资源回收率低 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和资源回收率低下,年生产规模每1万t需要用50人左右的现象。整个煤炭行业远未达到经济有竞争力、充分考虑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状态。
2.4 产业集中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河南省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和关闭了一大批小煤矿。截至2008年底,全省仍保留各类生产矿井784处,部分煤矿生产能力较小,大中型煤矿只占矿井总数10%,1000万吨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集团产量只占全省产量的50%,需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步伐。
2.5 瓦斯灾害问题突出 我省各大矿区均有瓦斯突出矿井,特别是大部分瓦斯突出煤层透气性系数低,本煤层瓦斯治理十分困难。近年来,我省多次发生特别重大的瓦斯事故。
3 对河南煤炭工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做大做强国有煤炭企业 煤炭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和战略支撑产业。几大省管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优势互补,深层融合,统筹利用现有企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发展优势战略产业;有利于资源整合,集约利用,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优化布局,兼顾各方,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有利于形成合理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成国家级大型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增强煤炭、化工产品的市场定价主导权,巩固和提高河南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3.2 政策与科技互补,提高资源回收率 截至2002年底,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t,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t。按全国目前年产近27亿t计算,可以保证开采70a。如果产量大幅增长,也许只够用三四十年。过不了多久,煤炭资源将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中下一个忧虑。因此,在加强煤炭储备的基础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煤炭科技,向技术要产量,用技术提高煤炭回收率。
3.3 提高机械化程度、减人增效 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根据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与百万吨死亡率统计表明[4-5]: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越低,安全情况越差(图2)。
3.4 重视致灾因素、加大科技投入 当前,瓦斯问题,特别是煤与瓦斯突出问题是困绕河南煤炭的主要问题之一。突出煤层不仅掘进开采困难,而且容易出现重大瓦斯事故,造成群死群伤。有必要对河南各矿区不同类型的突出煤层,进行煤层气抽采、先抽后采及保护层开采等的专题试验研究,以达到双能源(煤与煤层气)开采的最佳效果。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4
1、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优化
食品加工业集聚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打造全过程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食品产业链的整合方向,大致包括三个:一是向上游的“ 田间”延伸; 二是向产业中游的“ 加工”延伸;三是向下游“ 餐桌”延伸。
2、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坚持扶优扶强,对先进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以集中支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企业;二是加强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3、招商引资拉动
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把利用民资、外资与推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靠大联强,主动与有实力的国内外粮油巨头合作。
4、品牌战略引领
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塑造品牌、经营品牌。 针对目前食品品牌杂、散、弱的问题,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强势品牌。
5、科学布局食品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
以城镇化为契机,兴建各具特色的食品产业园区。 立足本地粮油资源优势,确立主导品种,形成集经营、仓储、 加工、配送、物流、信息、会展、认证多方位一体化的食品产业园区和集群。
二、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一般路径
第一,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主食产业化。 以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为原则,以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和扩大有效需求为目的,加快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粮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
第二,依托主产区资源优势,以加工引导生产。 龙头企业应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建立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鼓励食品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 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中介+基地+农户” 等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
第三,围绕大中型城市市场消费中心,推进特色产品, 促进传统主食产品工业化。 积极发展深精加工粮油的基础上,开发新兴精细粮油产品,提高传统粮油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以现有的主食品企业为依托,促进主食品产业化链条的形成,重点发展馒头、包子、饺子等面制蒸煮食品,开发玉米、杂粮等新型全谷物主食品,加强面制主食品营销配送体系。
第四,加快现代食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保障产业链两端的高效流通。 加快建成一批跨省粮食物流节点的大型现代粮油物流园区, 打造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粮油食品交易物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积极推进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粮食专业市场和粮油食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吸引大陆以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对外合作, 提升产业层次。 以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横向联合为基础,联合有实力的外资及港澳台粮油加工企业,利用先进的农业种植科技和粮食加工技术优势, 建设特色种植、 加工基地。
三、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1、供应链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全产业链模式
油脂油料产业已经成为中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甚至经营收入已经超过其传统的棉纺织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脂油料贸易商、大豆压榨商之一。 其发展特征为:第一,类似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中纺粮油以供应链上游业务———贸易起家,再扩展到产业链的下游,投资并收购加工企业。 第二,借助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和企业亏损等市场机会,加快兼并收购步伐。 第三,企业发展集中于粮食产后至加工的部分链条,贸易与物流板块为加工业务增长提供支撑。 企业以贸易为基础,以物流仓储为保障,为粮油加工提供坚实的粮源保证和相对完整的供应链条。
2、供应链上下游相互渗透的国有资产整合模式
湖南粮食集团是由湖南省粮食局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合作, 整合有关优势资源组建的国有大型综合性粮食企业,集团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政府驱动的供应链国有资产整合,实现原有业务和优势资源互补和强强联合的双重效果。 第二,以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 粮食产业与粮食物流相互支撑,两个业务同步发展。 第三,陆续整合国有粮库资源及民营企业资源,由原有粮油加工向饲料、食品业务拓展,走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路子。
3、基于横向联合的规模化新建模式
五得利集团日处理小麦能力将达到4万多吨,成为当今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 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模式不同,五得利依靠新建加工工厂的模式,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快速复制扩张面粉加工点,实现了产业横向扩张。 其发展特征为:第一,依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强化原粮来源渠道控制。 稳步推进订单生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走出了一条“ 公司 + 中介服务组织 +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也为集团公司建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小麦收购网络。 第二,扩张速度较快,基本是通过自有资金新建厂房的模式进行扩张,企业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偏高。 第三,发展目标单一化,经营业务聚焦面粉加工。
4、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模式
滨海新区凭借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码头优势,以及辐射北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国内粮油巨头近20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入驻, 形成了粮油综合加工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用植物油加工集群。 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港口物流优势和政策扶持催生粮油优势产业。 为企业提供入驻、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生产运营到信息反馈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同时可以享受保税政策,为加工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第二,投资结构多元化。 食品( 粮油) 产业投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不仅吸引了益海嘉里、顶新集团、正大集团等跨国食品( 粮油) 企业,以中粮集团、京粮集团等为代表的内资企业也纷纷落户新区。 内资企业的崛起使滨海新区食品( 粮油) 产业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滨海新区食品( 粮油) 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 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增多,新产品不断涌现。
四、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食品加工业集聚的最终目标不是“ 为了集聚而集聚”, 而是要“ 为了发展而集聚”。 同时,在行业兼并整合方面,应当结合河南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要把握产业集聚的适宜性,既要考虑大型粮油食品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集聚,又要考虑中小粮油食品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借鉴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组建产、购、加、销、研一体化的大型粮油食品加工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打破部门、地区及所有制界线,通过联合、兼并、 重组,结合食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新整合食品产业资源。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主食产业化,把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粮食加工科技有机结合,破解产能的结构性过剩。
第三,依靠产业链布局品牌化和产业链落地基地化,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高效集聚。 通过采用“ 公司 + 基地 + 农户” 的运作模式,实现种植环节的质量控制;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装备及科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控制;其次,加强品牌产品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第四,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 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住新增产能的入口。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引导企业和地方减少投资冲动是关键。 同时,积极抓住国家整治产能过剩的契机,利用各种手段,实施产业间、区域间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减少市场竞争者数量,减轻无序或恶性竞争。
第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和利用,可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支持粮油食品加工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市场开拓、人才培训、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民营食品企业倾斜。 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对民营食品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解读,明确享受政策的条件和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民营食品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5
河南省工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公用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化石能源的过量应用,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气候变化作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实施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能源问题,因此节能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抓手,得到了众多国内学者和专家的认可.作 者:张少辉 张瑞芹 张长森 侯小阁 卢蕊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期 刊:创新科技 Journal:SCIENCE NEW GROUND年,卷(期):,“”(5)分类号:X3
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 篇6
关键词: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1 河南省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
截止2011年底,河南省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38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2011年,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全省GDP的61%,上缴税收为全省税收总额的51%;其次,中小企业拓宽了社会就业渠道。85%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也为高校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然后,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在我省发明专利占65%、新产品开发占80%以上,在诸多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都十分活跃。
2 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企业融资能力有待提高
“贷款难”问题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扶持,但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贷款难”问题依然表现突出。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局2011年上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4.1%的中小企业认为贷款难问题依然广泛存在,且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55%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92%的中小企业认为是资金不足造成其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技术改造难以进行;84.3%的中小企业认为其主要资金借贷来源依然是民间融资。
2.2 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制约了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限制了中小企业市场领域的开拓,阻碍了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原因集中表现在:一是核心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新产品研发难以独立完成;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仍存在严重不足,创新与维权成本过高,极大挫伤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创新人才供求严重失衡。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严重脱节。
2.3 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居多,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低下。尽管在企业创建时期,这种简单的内部结构曾在经营上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和灵活性,在管理效率和监督成本方面具有过优势。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劣势方面还是暴露无遗,极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经营者素质和员工素质低下的现象较为严重,所导致的管理混乱局面严重,从而导致企业运行不畅。
2.4 企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资源开发型是我省中小企业的主要产业类型,产业结构历经长期以来的发展和调整,改善的结果还没有成熟,产业结构矛盾在市场需求方面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困难。首先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我省中小企业整体产业结构以“二,三,一”其中二产业约占65%,服务业所占不到35%的分布状态未有改变;其次企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不够完善:高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高的行业占百分比较少,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还有资源开发型以及产品初加工型所占百分比依旧较多;最后是中小企业的服务行业内部结构依旧是传统方式和低层次的层面,高端先进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
2.5 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一是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弱化了社会化服务中在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度不利;其次在政策措施的落实执行问题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反效果。
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3.1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促进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有效的企业收费维权机制。强化与行政许可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监督。如建立中小企业维权投诉网络,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加大社会监督等;二是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点治理市场垄断和滥用市场地位的行为,维护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政府全面统筹城市规划、园区招商、政府采购、公共资源,在土地供给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平发展机会。
3.2 加强财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有利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在流转税方面,进一步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对微型企业营业税统一实行优惠税率,赋予地方税务机关适当的营业税减免权限。在所得税方面,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小型企业所得税适用优惠税率,对微型企业可考虑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内外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假设等项目;三是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援助基金。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援助基金,重点用于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再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补贴制度,以积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3.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出路。一是适度放松中小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立条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二是完善金融监管政策,允许小银行提高信贷比例,拓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担保补贴制度和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
3.4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体系,在技术、信息、人才等各个方面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为目标,以社会资源和社会服务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各种民间商会作为沟通渠道,政府相关部门主办为条件,共同建立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提高人才培训基地的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高端管理人才培训服务;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财政补贴力度,通过提供政策性融资的方式大力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员工培训;三是完善信息化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到内部管理系统与外部电子商务系统的有效融合,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3.5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构建中小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应对劳动力供求关系重大变化的需要、也是保持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需要。一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社会权利为突破口,稳定劳动关系,缓解中小企业用工紧张和留人困难的问题;二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的途径解决工资分配、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等用工问题,在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劳资双方互信合作;三是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就业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信息不足导致的供求矛盾;四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增强职业培训的效果,提高中小企业的员工素质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中小企业局调查组,关于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2011.
[2]李培红.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3).
[3]王若冰.河南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探讨,消费导刊,2006,(11).
河南省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对策 篇7
1 河南省保健食品的现状
1.1 产业基础
1.1.1 人口资源优势
根据河南省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常住人口9 400多万,低于山东和广东,居全国第三,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仍是人口第一大省。人口基数较大,这也为保健食品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按照年龄构成分析,河南省0~14岁人口比例为21.00%,15~64岁人口比例为70.64%,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2.72%,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36%,等于不到8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而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就算进入老龄化社会。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河南省0~14岁青少年儿童比例略微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父母对儿童健康成长的认知,儿童市场必将成为保健食品发展的重要领域;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增多,以及个体自身机体功能的弱化,对健康长寿的期望值增高,因此也是保健食品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河南省2000年与2010年人口年龄对比见图1。
1.1.2 城镇化带动需求
河南属于历史上的农业大省,城市化进程一直较慢,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发展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作为中部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省,河南省委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在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指引下,河南省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河南农民外出务工出现历史性的转折:1 360多万农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首次超过出省打工人数260多万,6 000多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2010年底常住人口9 405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651万人,占总人口的38.8%。预计,2015年河南省规划全省城镇化率可达到48%。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必将带动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高。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小城镇与乡村的消费心理开始不断向城市靠拢或趋同,农村消费者主动模仿城市消费,农村居民的原有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不断更新,对医疗保健等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势必带动保健食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1.1.3 生产企业状况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 878个乡镇。保健食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已经成为时尚消费品,并逐步进入正常消费品阶段。河南省经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有30余种,取得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有20家,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是新乡的健王奶粉、鹤壁的大豆粉产品。按照区域分布,河南省保健食品分布地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南阳三省,且功能主要为营养补充类、调节血脂类及增强免疫力类三种。河南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分布情况见表1。
1.1.4 法律法规
我国保健食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从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的成长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末的发展阶段、2003~2008年的信任调整阶段,到2009年开始进入了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伴随保健食品的发展,我国和河南省关于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1995年,《食品卫生法》确定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卫生部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1996年制订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开展了保健食品注册审批工作,随后陆续公布了《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通用卫生要求》、《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卫生部关于规范保健食品技术转让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定,2003年,保健食品的注册职能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保健食品注册工作,2005年制订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并陆续制订了《保健食品现场核查规定》《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等8个相关规定、《保健食品命名规定》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配套文件,2008年,保健食品的卫生监管职能由卫生部移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1,2,3]。河南省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见表3。
1.2 存在问题
1.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相关监管政策的适时调整,监管体制的日益完善,客观上为保健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保健食品市场秩序有所改观。然而,保健食品产业仍然有不容乐观的一面,市场产品种类繁多但品质良莠不齐,貌似繁荣的市场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质量风险,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日益发展的保健食品市场仍存在不协调现象。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健康补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为了促进保健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另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鼓励创新,营造一个规范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实施,但仅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食品实施严格监管,并未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仍未出台,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保健食品行为缺乏法律依据,严重影响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
1.2.2 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标准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目前河南省保健品的审批门槛低、准入标准不高,药品批发、零售甚至普通商店、超市均可以直接经营,某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不惜钻空子,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给监管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应该明确保健品的销售渠道,建立严格、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保健食品的有序监管。专家建议,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必须从严准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严查重点领域,坚持飞行检查;加大宣传教育,明确科普责任,多管齐下方能打造安全、放心、干净的保健品市场。
1.2.3 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据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查询信息所得,河南省保健食品行业起步晚,生产企业数量不多,只有20家,且普遍生产规模较小,其中3家为委托生产性质。除了河南羚锐、郑州博凯以及河南宛西三家较具知名度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之外,其余17家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品种单一,剂型集中在片剂、颗粒剂以及胶囊剂,市场占有量不大。而这三家知名企业中,河南宛西制药生产的西洋参地黄丸为新研发品种,上市时间不长,有待市场的检验。
1.2.4 产品科技含量低,申报功能雷同
目前,河南省20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对保健食品的配方研究不深不细,缺乏科学依据,产品寿命普遍较短等突出问题。另外,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营养补充、提高免疫力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加剧。因此,长此以往会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消费者很需要保健品,另一方面现有的保健食品无法满足人们对特殊保健功能、口味、包装与食用形态等的需要。以郑州市6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为例,生产产品集中在儿童类营养补充和中老年调节血脂,而根据郑州市人口分析,女性市场也是保健食品较为重要的细分市场。因此河南省保健食品企业普遍存在产品剂型单一,科技含量低,申报功能相似,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2.5 违法乱纪现象较多
1.2.5. 1 非法添加药物成分
保健食品从属于食品,具有食品的一般属性,却又区别于食品。《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添加任何药物成分,不能代替药物使用。2012年2月起,国家食药监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蓝帽”螺旋藻产品大抽检,并于2月29日下发《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通知显示:“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圣奥利安”、“康特力斯”等十余种螺旋藻“蓝帽”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在国家食药监局监测的基础上,河南省也下发了严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通知。河南省将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非法添加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时间暂定为一年。此次整治的重点品种是包括使用螺旋藻、蜂胶、阿胶、珍珠粉、鱼油等原料生产的品种;含塑化剂的保健食品,宣称可改善睡眠、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减肥等保健食品品种,宣称可美白、祛痘、抗衰老等护肤产品,育发、染发等特殊用途化妆品等[4]。
1.2.5. 2 肆意宣传扩大保健功能,广告不合法
与许多大众消费品一样,广告宣传是人们认知、购买保健食品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中出现了大量虚假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国监测到数以万计的保健食品广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其中报纸广告15 301次,电视广告7 090次。针对保健食品广告乱象丛生的现状,《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等相关条例,规定保健食品命名必须符合命名指南原则,广告不得肆意宣传夸大保健食品的治疗作用。针对此现象,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2009年开始,把涉嫌违法的保健食品广告,在局网站上予以公布,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5]。
1.2.5. 3 行业信誉度不高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3.15’年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需要或很需要保健品。在购买保健品时36.1%的消费者注重功效;33.3%的消费者注重品牌;19.6%的消费者注重市场口碑;只有1.9%的消费者注重价格。在对保健食品品质的满意度上,有48.2%的消费者选择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消费者为26.8%;一般满意的有17.3%;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合计7.8%。在认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现象如何方面,有48.8%的消费者认为极为严重;认为相当严重的占26.2%;认为存在虚假宣传的为20.2%;只有4.2%的消费者认为不严重。河南省同样存在保健食品行业信誉度不高的现状。以新乡市为例,调查经营保健食品的单位或个人590家,无卫生许可证117家,占19.83%,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299家,占50.68%其中保健食品专营店20余家,均持有卫生许可证,18家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商场、超市430个,12家无卫生许可证,156家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药店36个,5家无卫生许可证,28家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计生用品店或柜窗86个,82家无卫生许可证,均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医院药房6家,均无卫生许可3家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以健康讲座、街头兜售、上门推销等传销或变相传销形式12家(人),均无卫生许可证、均存在虚假、疗效宣传现象。共检查保健食品324种,根据标识,有批准文号的122种,占37.65%,其中经卫生部批准68种,占55.73%,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12种,占9.84%,经省级或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42种,占34.43%;未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202种,占62.34%;未索取检验报告单232种,占71.60%[6]。
2 河南省保健食品发展的对策
2.1 强化保健食品GMP,落实到位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以下简称保健食品GMP)是一个国家强制标准,但其自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效果却并不理想,实际推行中面临不少尴尬。“77号文”只是卫生部的规范性文件,如果各省级地方政府规章中未将GMP认证作为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许可条件之一,则“77号文”对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许可就不具有约束力。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应该强化保健食品GMP的认证监管,做到认证合理,监管到位,过程严把关,并且定期抽查。对于有GMP认证证书,但两次抽查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要予以取缔GMP证书[7,8]。
2.2 提高市场准入,加强从业人员管理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办理保健食品行政许可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健食品申请许可存在面广、从业人员复杂而文化水平素质又良莠不齐的现状。相对药品从业人员来说,保健食品的从业人员并无硬性的素质指标要求,如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要求,在学历上也无明确要求,因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基层监管人员受理保健食品许可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鉴于实际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上述情形,应从法律法规上对保健食品从业人员的标准予以明确。经营单位最少要有两名从业人员,且要取得相关技术职称。在职称方面可向《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看齐。
2.3 提高申评标准
鉴于河南省保健食品申报功能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应该明确保健食品功能认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出台文件,并对评定专家资格进行认定。比如按照国家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认定,每种保健食品不得申报三种以上功能[9]。
2.4 严厉打击违法保健食品广告
现有法律已经对保健食品广告作了明确规定,但违法广告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法不严,处理结果较轻。因此,对于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企业,应该在药监局网站以及媒体广告予以批评,并处以一定数目的罚款,再次违法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和销售,进行整顿[10]。
2.5 各部门齐心协力,提高监管职能
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的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框架体系,确立了由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农业等部门分段合作、形成监管合力的监管模式,并提出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的统筹监管理念。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牵头组织质量监督、工商管理、卫生行政等部门在辖区内联合开展保健食品集中整治行动,通过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强化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全力保证保健食品整治达到“四个100%”,即保健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获证率达到100%,保健食品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索证率达到100%,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率达到100%,对涉及保健食品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率达到100%。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另一方面可以从生产准入、市场监管等各个方面层层把关[11,12]。
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河南,工业,循环经济
河南是中国新兴工业大省, 近年来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中心地位,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河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河南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工业经济中传统型、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 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工业结构内部, 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60%, 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80%左右。河南在全国的优势产业中煤炭、原油、有色、水泥、电力、化工等均为传统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 主导产品以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 工业产品居全国前列的多为资源和农副加工产品。
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大。河南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大, 经济快速增长过多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对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工业经济特别是资源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污染问题严重, 根据2008年统计, 在工业“三废”中, 河南省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5.4%、6.1%、7.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国内先进水平的1.5~2倍;在各种能源消耗中, 以煤炭、焦炭占绝对数量。
因此,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工业经济, 对河南意味着实践意义大、十分必要又紧迫性强, 是河南解决资源环境制约,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1]。
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 结合河南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 以工业领域全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近期任务, 以清洁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减量、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业结构优化、破解技术制约等五个方面为重点, 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针对性地选择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拉动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系统得到全面贯彻, 逐步构建起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五个途径、八大行业”。
抓住一个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通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循环综合利用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抓好三个层次。企业内部着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园区内着重构建企业间循环经济链, 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产业层次上着重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明确五个途径。明确并重点抓好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五个途径, 即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加快工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突出八大产业。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优先在工业经济中总量份额大、劳动力密集、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煤炭、有色、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八大产业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带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优化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资源消耗低、能耗低、污染轻的产业比重。发挥优势, 重点突破, 培育壮大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优势资源的加工深度和转化能力。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建材、造纸等传统行业, 推动行业整合,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综合采用产业政策、差别电价、税收调节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突出抓好省内电力、水泥、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存量调整, 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 为重点行业以及优势产业、优势项目腾出资源、土地、环境容量等发展空间, 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的配置效率[2]。
适宜纵横向延伸产业、产品链条, 提高关联产业耦合和产品精深加工度, 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如发挥铝土矿资源优势, 打造“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链, 整合铝土矿资源和电解铝企业, 使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转变;发挥盐矿、天然碱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 打造“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林浆纸一体化。
(二) 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针对河南省高能耗、高物耗工业企业比重大, 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的现状, 重点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消耗减量化, 成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 加强企业开展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 回收余热余能和利用废料, 降低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制定严格的能耗定额和市场准入标准, 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能源、污染严重的工艺、产品和设备。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和“3515”节能行动计划的执行, 确保重点企业节能成效。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能源节约、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在河南省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和示范工程, 创建节能型示范企业, 争取重点企业产品能耗物耗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钢铁、电力、化工、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 创建节水型示范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降低工业发展对土地的占用量, 实现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区节约化、集约化发展[3]。
(三)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根据河南工业发展特点, 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 在微观 (企业) 、中观 (园区或区域) 和宏观层面 (社会) , 以有效的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创建循环型企业, 以循环经济园区或区域产业链为载体构建多产业横向耦合。在社会上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实现工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 切实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率。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在资源开发环节, 加大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力度,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特别要科学利用省内铝土、钼、金、银、钨、锑、盐矿、碱矿等优势矿产资源, 加强综合一体化开发, 加强资源开采过程中共伴生资源和尾矿、碎石的综合利用, 做好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中小矿山要推广高回采率和高回收率的新技术, 提高矿山回采率和机械化、信息化水平[4]。
围绕河南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构建多条典型的循环经济链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围绕煤炭资源开采加工, 打造“煤炭开采、加工—共伴生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铝土矿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打造“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和“矿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非金属矿产资源, 打造“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链;围绕电力生产, 打造“煤炭—电力—粉煤灰、二氧化硫等废弃物—建材、化工品等”和“电力生产—废水—水再循环”循环经济链;围绕化工、建材和轻工工业, 打造以“生产—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链;围绕再生资源, 着力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再生产品”循环经济链。
(四)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工业循环经济开展的有效手段和支撑, 成为河南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途径之一。
在河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 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 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的管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为循环型工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5]。
集中力量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对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支撑作用强的有色、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着力推动以行业为重点的清洁生产, 推广行业关键清洁生产技术。以重点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重点, 推广原材料节约和代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大力开展以节水、节能为基本内容的清洁生产。
(五) 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实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支持成为根本所在, 由于河南目前整体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成为制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政府要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制度, 充分利用内外部的科技能力, 自身组织开发或引导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和原材料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6]。
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 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 在八大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推广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循环经济在河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6:156-159.
[2]郭晓岩.吉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对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3) :54-56.
[3]冯之浚.论循环经济[R].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发言, 2004.
[4]钟荣丙.湖南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2) :156-157.
[5]周志斌.工业园的循环经济发展浅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07, (6) :24-26.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9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外部因素上[2], 比如:产业集群所处的空间、区域, 产业集群内的相关制度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在集群内施行的政策等, 本文将研究视角转向产业集群内部, 从集群内部探索影响因素, 侧重研究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及产品等如何创新, 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 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现状
河南食品产业链条较短, 部分企业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例如:漯河双汇、南街村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 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由于本地相关食品产业链不完善, 上游产品生产基地不稳定, 仅仅食品类生产原料就有几十种需要从外地购进, 例如:生产火腿肠所需要的玉米淀粉、生产方便面的一些小麦粉等本地都无法保质保量供应, 需要从外地大量购入, 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
产品结构上, 粗加工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能供出口的产品更少。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不利于河南食品企业应对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3]。
二、影响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升级的因素
影响产业链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产业及产业链的技术经济及供应、市场、要素、企业和企业家及政府政策。
产业及产业链的技术经济及供应, 反映产业的特点和国家产业基础。产业链不同环节关键要素, 比如:知识、资金、劳动及信息需求、规模经济性等均往往不同。产业的技术经济组织特点及各国的基础是影响产业链创新的基本因素[4]。
市场情况主要是指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成长性状况, 市场结构情况等。如果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 那么有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和激励产业链创新。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状况, 如果某国某产业的上游零部件或者原材料供应被别国企业控制, 则本国企业发展和创新成功的难度就会加大。要素及资源禀赋状况包括人、资金、技术等市场的情况。各要素市场的问题往往不相同, 例如:一定时期市场资金供应能力与国家储蓄和供应方式都有关系, 有些产业需要较大的资本投资, 如果该国没有规模较大、获得信息成本相对较低的资本市场, 那么该产业链的创新就会比较困难。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以及其掌握的企业, 企业家进行创新相关的决策, 企业家控制的企业是实现创新的组织实体[5]。
政府的政策也可以促成产业及产业链创新, 当某一产业链基础较薄弱, 创新所需的协调靠市场机制信息成本过高, 规模经济显著, 存在资源和利益的冲突等市场失效或者部分失效问题的时候, 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显得很重要[6]。
三、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存在的问题
1. 集群内企业分工不科学, 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集群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 存在大量“小而全”的企业。
而且, 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 产业集中度较低, 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 金融、研发、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 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 行业协会不够发达, 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完整培训体系, 导致河南食品产业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2. 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各环节关联度不高。
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企业众多, 但大多生产的产品雷同, 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 它们所生产的食品在种类、生产环节及生产工艺上都很相似, 集群内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 整条食品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关联度不高, 造成河南省部分食品产业集群不能算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而仅能算做产业“群”, 即, 这些产业“集群”, 往往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企业在一起扎堆集聚起来。
3. 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发展滞后, 产业链不完整。
河南食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几乎有一条共同的发展轨迹, 即企业往往是虽小而全, 追求“独立自主”, 食品产业链分工合作不深入, 不够细致, 制约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导致企业生产效率较低, 相关技术创新滞后。而对于农民来说, 主要是“原料基地—食品工业—食品市场”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 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工业生产的要求。
四、河南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升级的措施
1. 集群内应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拉长产业链条。
促使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建立既有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 提高合作效率, 使企业获得双赢, 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业集群通过整体运作, 可以大大提升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以有影响、有优势的大型食品企业为龙头, 吸纳配套关联企业, 依据个体优势, 合理分工, 使得河南省抱团儿发展的大中小食品企业面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时候, 能够群策群力显身手, 借力发力谋发展。
2. 不同规模的食品企业之间应建立定期协商机制。
由于进入门槛较低, 造成了河南省食品行业大企业较强, 小企业过多, 缺乏有实力的中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今, 双汇、三全、思念等龙头企业, 通过做大做强占据了行业金字塔的塔尖位置。它们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 努力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升品牌价值。同时, 大中小企业之间应该定期进行协商, 例如:商讨大企业在做大的同时, 产品结构如何转型, 如何主动把低端市场让给广大中小企业, 快速培育中型企业, 优化食品产业链等, 这对于做大河南食品行业的市场“蛋糕”具有重要意义。
3. 因地制宜, 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进行区域合理分工。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分别完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粮食加工产业链、饮料生产产业链以及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产业链等, 与此同时, 带动与相关产业链紧密联系的第一、二、三产业迅速发展, 配套功能不断增强, 使得河南食品工业向原料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市场品牌化迈进。例如:对于肉类食品加工业, 要紧密结合各地的产业优势和特色, 按照突出重点, 主攻特色, 拉长链条, 完善体系的发展原则, 大力发展低温肉制品, 并以此为依托, 拉长速冻方便食品、传统肉制品产业链条, 着力打造集养殖、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 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产业生产链。
而对于小麦粉及其制品加工业, 应该引导小麦等面制品加工业向专用化、功能化、营养化和保健化方向发展, 强化纯天然成分工艺, 满足人们对食用品质及营养方面的需要;积极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 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拉长小麦加工产业链条。
综上所述, 对于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链创新来说, 第一, 企业之间应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拉长食品产业链条;第二, 在不同规模的食品企业之间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第三, 因地制宜, 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进行区域合理分工,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完善相关食品产业链条。
摘要:河南食品产业需要通过集群创新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壮大河南食品产业, 为中国的食品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着重从产业链角度来研究如何创新发展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对于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链创新来说, 企业之间应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拉长食品产业链条;在不同规模的食品企业之间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因地制宜, 发挥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进行区域合理分工, 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完善相关食品产业链条。
关键词:食品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发展,河南省
参考文献
[1]刘永奇, 王彦武.2008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腾堂伟, 曾刚.集群创新与高新区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王德章, 赵大伟.产业竞争优势模型:基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5) .
[4]罗辑, 张其春.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钱志新.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N].中国经济时报, 2003-10-28.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10
一、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该省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致使该省煤炭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该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1、对矿区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地下采煤引起地表塌陷,露天开采直接挖损土地资源,排土场、煤矸石压占土地。
2、破坏矿区水资源,致使水资源浪费及污染,主要表现在大量未处理的外排矿井水引起污染环境和严重浪费水资源。
3、由于露天储煤厂、煤炭自燃、矿井瓦斯排放等,致使大气污染严重。
4、储煤场粉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煤炭运输造成了运输及装载线路上的空气污染。
5、煤炭产品在社会使用中产生了大量的CO2、NOX、SO2和煤烟尘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二)煤炭工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高质量、高附加值及外向型产品的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煤炭行业的主产品是以原煤为主,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煤炭资源的价值不能高效地显示出来;其次是煤炭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小煤窑数量较多、规模小等,加快产业递进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仍需进一步提高。
(三)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
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率较低,原煤入选率低和采出率较低。目前,河南省有的煤矿虽然对煤矸石等有一定的利用,但所占的比例较低,其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同时在技术工艺、质量等方面还需提高。在原煤入选率方面,由于河南省煤炭产品结构较单一,深加工程度较低,工艺较落后,选煤设备质量较差,小型选煤厂占有相当比例等原因致使该省原煤入选率较低。在采出率方面,由于该省煤矿生产力水平较低,乡镇和小煤矿大部分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致使河南省的煤炭采出率较低。
二、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应抓好关键环节
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指在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使资源得到循环和最有效的利用,使煤炭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此目的,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煤炭的清洁开采环节
煤炭开采是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环节,而清洁开采立足于煤炭开采的生产过程,通过对采煤方法、工艺、岩层控制等的开发和建设,改变传统开采工艺,对生态和环境所造成的一系列破坏问题,最终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环保、安全开采及高回收率。煤炭的清洁开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一是采取“分质分流”、“清污分流”等措施来限制和降低煤炭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的破坏;二是通过巷道布置方式,选择适当的生产工艺和采煤方法,推行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等,减少和消除煤矸石的产生及排放;三是通过采用协调开采、充填开采、联合开采、房柱式开采、条带开采等开采方法,控制和减轻地表沉陷;四是通过采取高效瓦斯抽放技术、综合抽放等技术,减少瓦斯对空排放。
(二)煤炭高效转化与利用环节
煤炭高效转化与利用涉及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延伸又受到资源条件、市场、资金技术、区域经济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它既是技术资本密集的环节,又是煤炭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煤炭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关键和核心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等形式,延长其产业链条、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和效益升级。
(三)生态建设环节
生态建设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再利用”原则的重要体现。虽然煤炭清洁开采从源头控制对环境污染,但清洁开采无论如何发展,都难以全部解决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及居住问题。因此,土地复垦、村庄搬迁及生态重建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改善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搞好矿区的绿化,增加矿区绿化面积;二是改善矿区的环境质量,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共同努力,建造和谐秀美的矿区;三是做好塌陷区的复垦工作,利用矿区开采过程中伴生的矸石等废弃物进行回填复垦,既可减少采煤过程中废弃物的继续占地,又能腾出被占的土地用于生产和建设。
(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环节
资源综合利用体现了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它是煤炭行业在末端实施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变废为宝的重要环节。
煤炭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是在煤炭生产环节的末端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利用矿井水、煤气层、低劣质煤炭等,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共赢。当前主要是综合利用中煤、选煤、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这既可用于发电、生产建筑材料,也可作其他用途;在处理矿井水方面,经处置的矿井水,可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
三、选准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经历从表层循环到深层循环的推进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推进:从点上来看,促进企业的内部循环,也就是说,企业按照清洁生产这一理念要求,筹划新设计、采用新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设定在标准范围之内,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从产品生产延伸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生;从线上看,促使企业间的循环,即工业园区应按照发展循环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将相关的生态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最大程度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面上来看,主要是企业与区域间的循环,即整个区域和社会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有关法律、制度,实现清洁生产的消费、环境净化、资源循环,以实现整个社会技术体系的网络化,使资源能跨产业循环利用,对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无害化处理。
四、构建煤炭工业循环产业链条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当前,河南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探索出了众多的煤炭循环产业链,但煤炭行业的产业链的构建应主要是煤电产业链和煤化工产业链的构建。
(一)构建煤电产业链
所谓构建煤电产业链则主要是指利用矿区所产煤炭以及煤炭开采和选煤中的副产品(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煤气),在矿区坑口建设燃煤电站,实施煤电联营,将煤转变为电,将废弃物进行处置转变为电,从而实现变输煤为输电,变废为宝,达到资源化、减量化。其主要产业链条:煤炭及其洗选过程中的副产品(中煤、煤泥及煤矸)通过燃烧产生蒸汽,产生电力和热能量,向煤矿及其他企业提供用电用热所需。
(二)构建煤化工产业链
该产业链包括煤焦化产业链和煤基多联产产业链。构建煤焦化产业链就是具有炼焦煤资源的矿区,应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焦化产业,构建煤炭产业链,并向下发展炉煤气综合利用,构建煤基多联产产业链就是以煤为原料,将其气化后生产以CO和H2为主要成份的合成气,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去除SO2及其他污染物,把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材料,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循环结合进行热电联产,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此获得的合成气可作为热、电、气、化工联合生产的原料,同时还可得到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五、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制定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
河南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政策支持:第一,在煤炭资源政策方面,河南省应出台制定节约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及煤炭资源保障程度的相关政策: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煤炭存量,分级限定开采规模,加大煤炭资源的集中度,形成规模化开发;设定资源回收率最低限,并建立超低限,加重罚款制度,直至关闭企业;设定资源合理回收率并建立超限奖励制度,超过部分减免企业的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所有税收。第二,在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政策方面,将煤炭企业急需的提高资源回收率、煤化工、瓦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等转化技术以及设备研制,列入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攻关,并给予资金支持;省、国家的科技研发基金应向煤炭企业倾斜,大力扶持煤炭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及产学研自主战略联盟。第三,设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根据重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国家、省、市每年拿出循环经济项目总投入的30-40%作为扶持基金,专项储存,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负责该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同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检查和监督。第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节水和利用矿井水资源。
(二)建立鼓励煤炭企业主动治理矿区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
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矿区环境治理始终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没有强调“谁治理,谁受益”,治理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肯定和保护,这就严重地挫伤了治理者主动治理矿区环境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过去已经形成的矿区环境破坏问题,治理责任人缺位,无法追究对环境污染的责任。因此,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谁用污,奖励谁”、“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施统筹规划
延长煤炭循环产业链,将煤转化为电、化工原料等,这涉及到煤化工、煤电、煤建材等多个行业,由于受各个行业的产业政策的制约,致使煤-电、煤-化、煤-建循环利用受到限制,因此,应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行业壁垒和地区分割问题,实施统一规划,由政府组织协调,并在项目立项审批给予具体的政策扶持。
(四)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发挥科技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应塑造企业家及员工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并促使其稳定发展,将投入重点放在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改造薄弱环节、引进关键技术及开发新产品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孟亦兵.产业循环经济[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宋国华,夏林.循环经济在河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施——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人民出版社,2006.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11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殷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清明上河园、云台山、石人山、白云山、重渡沟、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90.77万人次,旅游创汇6.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6%、1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和11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业总收入3863亿元,同比增长15%。
全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3个国家5A级景区),10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03家星级饭店(其中五星级10家),旅游从业人员120万人,基本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河南旅游业的特点
(一)以精品线路、景点为依托,构筑河南旅游大框架
郑、汴、洛沿黄旅游线以洛阳龙门石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以申报郑州嵩山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效应,为河南省开展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和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基地。配合国家规划建设了黄河生态旅游示范区、伏牛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了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的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建设并完善了包括黄河小浪底度假区、白云山旅游度假区等。
(二)营造河南旅游市场格局
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创立旅游品牌,增强了河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空间,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河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的市场占有率。结合国家旅游局每年度的旅游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烘托的综合效应,把河南的旅游精品推向全国和世界。还要改善旅游条件为重点,注重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网络。
四、河南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旅游虽然较前几年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横向与旅游发达省份比起来仍有巨大差距,河南旅游在全国的排名始终尴尬地处在20位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入境游人数少、比例低
入境游一直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12年的数据看,虽然我省接待游客达3.63亿人次,但入境游客只有168万人次。航线少尤其是国际航线少,是造成入境游偏低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不够
厚重的河南文化大多表现在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上,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因此,河南的文化观光产品必须实现与现代旅游概念的结合,实现向娱乐产品的转化。
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宣傳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河南通过组织“河南风”等旅游推介到全国各地,受到了海内外旅游界、新闻界和广大旅游者的广泛好评。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忽略了市场开发。
(四)整体开发水平欠缺,服务质量和设施不健全
河南省部分旅游景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旅游旺季,许多景区还是面临尴尬:房间、床位和停车位仍无法全部满足,景区的服务质量低,有的连热水、三餐和床褥都无法保证。
还未形成省、市、县和区域节点四级旅游服务中心联动网络,难以有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旅游统一服务、咨询、调度和指挥。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及服务配套设施不够,还不能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方式的多样消费和需求。
五、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
(一)改变传统观念
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避免形象,做好近期和远景规划;二是在河南旅游资源众多、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采取四面出击的发展思路,把有限的经济力量集中到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特色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重点投入、分批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构建旅游发展大平台。把整个地方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一个合理的均衡制度,方便各旅游接待部门的有机合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增加景点景区的可进入性,减少路途中的时间,提高游客满意度;二是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可以建设家庭旅馆,集自住和经营于一体。
(三)深挖文化内涵,拉长河南旅游产业链
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方位提升文化品位。
(四)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
改善宣传形式和内容,并且要适当加大实地宣传的力度。这方面应可以借鉴外国的不少博物馆,每年固定几次免费开放时间,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得以潜移默化,也促进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增加其对旅游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六、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不仅了解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到了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找到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发展的努力方向。相信河南省旅游业在今后会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十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M]
[2]戴松成,龚绍方.河南旅游产业发展报告[R].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34138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篇12
近年来, 食品产业在河南省漯河市得到了大踏步式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动力, 在这样一个要求吃出健康的大环境下, 正是食品企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漯河市的食品产业在全国都被很多人所熟知, 特别是漯河市的双汇不仅响誉中国, 而且响誉亚洲, 在双汇的带动下, 一批批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 然而在这些食品产业兴旺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我将会对“食品名城”—漯河市食品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发展的优劣势, 发展中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以及如何进一步健康地发展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分析, 找出一条适合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使漯河市的食品工业可以真正地, 稳定地, 持续地为漯河市的经济增长做贡献。
二、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重要问题
1.河南省漯河市的食品产业以较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1986年漯河市成立以来, 漯河市食品产业的产值从1.8亿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主营业务收入1435亿元。据估计2014年食品产业的成长也会如日方升, 再创新高。第二,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集聚现象明显[1]。以原料资源, 劳动力资源, 土地资源, 基础设施环境为依托, 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业园区, 在一定程度上, 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互助合作, 从而大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生产种类多而广。拥有粮食加工产业、肉食品加工产业、绿色无公害果蔬加工产业、饮料生产产业、包装材料生产产业等五大类产业[2]。现阶段, 仍旧有很多食品产业正在被建立, 被扩大。第四,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双汇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其他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也不断成长起来。近年来, 一些私营企业 (例如漯河市平平食品厂, 漯河市泓一食品厂) 不断在河南省漯河建立并快速发展, 为拉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值得进一步去分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一些重要问题存在于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中, 这些问题是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尽管漯河市食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 总体状态良好、平稳, 但是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不免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第一, 拥有真真正正无可改变实力的企业少。在漯河市, 除了双汇具有无可比拟的实力, 其他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比较弱, 竞争力不强。虽然有一批私营企业不断建立, 但是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足够的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发展势头比较弱, 没有一个好的前景。第二, 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工业化层次比较低, 缺乏创新, 缺乏深加工, 缺乏优势产品。因此, 难以应对突发性危机, 如果遇到原材料涨价, 市场萎缩等突发情况, 这些工业化层次较低的食品产业就难以应付危机, 导致生产销售环节出现萎缩而破产。第三, 品牌意识弱。虽然以双汇为支撑, 漯河成为食品名城, 但是, 漯河要想真正的靠食品产业来支撑漯河经济的发展, 仅仅有双汇是不够的。我市大部分食品产业并没有像双汇一样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仅仅只是谋求一时的发展, 却没有对未来的长足发展做出明确计划。在产品创新上没有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包装策略上不够新颖, 没有自己的特色。第四, 没有看重文化的作用。“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诚信使双汇集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与双汇集团相比, 那些中小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却因为缺少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比较弱, 食品安全问题遭到社会质疑, 新产品推广出现困难, 顾客的信任感比较弱。第五,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就产品认证检测问题, 目前是质监部门指定地点进行认证检测, 如:膨化食品的检测在许昌、饮料检测在郑州等这些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很多不便。第六, 市场渠道以单一状形态呈现出来, 没有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大多采取平台网络式和平台式的销售, 是由生产厂家到经销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 或者由生产厂家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商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适合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 使得漯河产品市场得到了壮大和发展, 但是要想实现漯河市食品产业的长足发展, 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将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
三、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
1.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S) 分析。
第一, 交通优势凸显。漯河市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漯河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近, 有四条铁路经过漯河, 分别是漯阜 (阳) 、漯宝 (丰) 、石武高铁、京广, 有五条省道贯穿全境, 也有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 这构成了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漯河市这种特有的交通特点, 为漯河食品的销售提供了保障, 使漯河的食品可以销往全国各个地方。第二, 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食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劳动资源, 而漯河市人口260万人, 为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三, 具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漯河市位于暖温带南部边沿, 属于暖湿性季风气候, 好的气候为漯河农副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漯河市不但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芝麻等多种农作物, 畜牧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并且还生产动植药中草药四百多种, 这就为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有这样的资源优势, 就可以为降低成本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要积极运用自身的优势, 同时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
2.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 (W) 分析。
第一, 河南省漯河市虽然积聚着一些中学, 职业技术学校, 漯河大学, 但是缺少有实力的高校, 因此, 缺少人才的直接引入。由于漯河的工资水平比较低, 很难吸引人才流入, 漯河缺少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 因此, 在技术创新上具有明显的劣势, 无法同其他省份那些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做斗争。第二,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仅仅有一个龙头企业是远远不够的, 漯河的食品企业大都面临着发展规模小的问题, 如果无法扩大规模, 食品企业就很难做大做强。第三, 合作在食品产业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却缺失了原材料供给商, 生产商, 销售商的密切联系, 也缺失了企业间的互助合作。第四, 漯河市虽然以“食品名城”著称, 但是, 漯河市的食品产业除了双汇享誉中国, 走向世界, 其他食品产业都是仅仅在国内, 或者省内有一定的销量, 因此, 漯河市的食品产业缺乏有特色的宣传。第五, 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专业的销售渠道, 缺乏供销一体化的构建, 没有专业的销售渠道, 就很难控制食品产业的销量, 因此, 产量也很难估计, 容易出现对市场预测估计不准确而引发的货物囤积, 或者供不应求。第六, 漯河市食品产业中大部分企业面临企业文化欠缺、品牌意识薄弱的问题。另外, 因为国家、省政府、市政府放宽了创业的政策限制, 并且规定了创业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促进了一批投资较少的食品企业的建立, 但是这些企业由于刚刚建立, 并不像双汇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享誉世界的品牌。新建立的食品企业仅仅关注食品产量的提高, 缺乏品牌意识, 缺乏企业文化意识。对于这些劣势, 要积极想办法解决。
3.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机会 (O) 分析。
就现在而言, 漯河市正处于建省辖市的最好时代。十二五”期间的一系列的政策将会为漯河食品工业的成长做出很大的支持。“食博会”的举办地点设在漯河, 每年举行一次, 这是漯河食品工业成长的另外一主要契机。
4. 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的威胁 (T) 分析。
第一, 竞争对手日益增多, 强大, 像苏州等其它发达城市是漯河市食品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二, 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恶性竞争, 市场环境落后等一系列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这些行为阻碍了漯河市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 人们消费观念产生转变, 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 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仅仅是吃饱, 更加注重吃好, 吃出美味与健康, 吃出一种对美食的享受。
四、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管理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要增加政策优惠, 加大资金提供。政府要针对食品产业的进一步成长提供相关政策支撑, 支持食品企业做大做强, 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补助, 放宽融资限定。同时, 政府要加强与食品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 为吸引外资提供良好的条件。政府要成立食品工业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 增进企业间的交流, 以实现互利共赢。政府要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 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 都能经得起消费者的检验, 同时接受消费者随时随地的监督。
2.加快技术升级。食品产业要想有自己的独有的竞争力, 必须加快技术升级, 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使产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漯河食品厂要积极与各个高校合作, 积极引进人才, 发挥人才对于食品产业发展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3.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意识缺乏是企业无法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双汇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 就是因为“双汇”的品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漯河其他企业要像双汇学习, 把打造企业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 企业要生产出受大众欢迎和信赖的产品, 先把自己的产品推出去。其次, 企业本身要有特别的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当做增强员工凝聚力的力量, 同时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最后, 企业要在宣传广告上多下工夫, 让人们认识并支持购买企业品牌。现在, 漯河每年一度的“食博会”是宣传漯河食品工业的重要途径。通过“食博会”这个平台, 漯河食品可以被更多人知道和接受, 使品牌树立更容易。
4.扩展市场渠道。采用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相结合的方式, 在采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的销售渠道, 着力拓展食品的电子销售渠道,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还可以提高利润。对于食品产业的发展, 这将是一个大的创举, 具有无与伦比的发展前途。
5.提高产品质量。要提高产品的质量, 企业应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秉承着为消费负责任的态度, 生产出高质量的, 让人民放心的产品。政府要制定相关产品质量的法规,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进行定期下厂检验, 制定并提高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 制定严格的检验体系, 保证企业提供的产品让消费者放心。媒体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积极对社会中质量出现问题的产品进行曝光。消费者要积极反馈食品安全问题, 监督企业的生产、维护自己的权利。
6.一方面, 健全漯河食品产业的产业链是漯河市食品产业向规模化, 合作化进军的手段。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构建原料供给、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 提高合作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们要树立榜样意识, 以双汇作为学习的范例, 借鉴双汇产业链的经验, 构建漯河市中小型企业的产业链构建。首先, 保障产业链上游提供优质的原料, 只有当原材料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保证, 食品的安全问题才能根本性地得到缓解, 食品的品牌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其次, 在中游生产过程中, 更要关注食品原料的构成, 控制食品添加剂, 保证食品的生产质量。最后在下游的销售阶段, 要注意产品的保质期, 保障产品的新鲜。另一方面, 近几年漯河已建立了一批工业园区, 这些工业园区是漯河食品产业集聚的根基。漯河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原料, 因此, 要建立以原料资源为导向的工业园区, 使工业园区靠近原料资源, 从而促进产业集聚。同时, 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在有充足闲置劳动力的地方, 建立工业园、促进产业集聚、也促进漯河劳动力就业, 拉动经济增长。
五、对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管理与发展的概括总结
对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管理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这将会对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启迪作用。通过对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目前发展状况的分析, 了解到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瓶颈, 又分析了其自身发展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 我们从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的自身条件中综合分析, 可以找出一条促进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管理之路。河南省漯河市在发展的进程中, 食品产业的发展为漯河的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在今后的发展中, 漯河市食品产业的发展要寻求一条具有漯河特色的道路:以质取胜, 用质量去说服大众, 做良心产品;以新争先。以优前进, 采用良好的包装, 优良的管理水平, 让漯河市食品被更多人接受, 更多人购买;以品牌争誉, 漯河市食品产业要进行绿色生产、产业链构建、工业园区建设, 培育出本身的品牌、创造出本身的品牌文化, 使其在成长的道路上倍加顺畅, 更加繁荣强大。
摘要:随着经济壮大, 人们的需求也随之转变, 人们愈来愈关注吃什么, 如何吃最健康。
关键词:食品产业,管理,品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红伟.河南省漯河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学位论文]2009.
【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07-29
河南省清真食品管理办法06-15
河南小学 2016年食品安全教育教案05-31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07-26
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07-26
河南工业大学数据库08-25
河南经济发展06-21
河南区域经济发展09-13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9-05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