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2024-05-25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共9篇)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1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诸多因素叠加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河南省必须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一、河南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受能源资源赋存制约,河南省以煤为主的生产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今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促进产品多元化,在煤炭产业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地质储量289.47亿吨,年均增长0.66%,建成了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6个大型煤炭基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五年来兼并重组小煤矿490个,淘汰关闭215个,累计去除产能3300万吨/a;在建矿井数量为15处,新增生产能力为1293万吨/a。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现有生产矿井及在建矿井共有517座,其中大型矿井48座,中型矿井80座,小型矿井389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22654万吨/年。但是受国家经济增长和煤炭形势的影响,河南省煤炭产量逐年递减,2015年产量为1.25亿吨,与2010年相比,煤炭产量累计下降41.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河南已形成以河南能化、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等四家企业为主,地方煤矿为辅的煤炭资源开采格局,产业集中度达到了95%,煤电一体化、煤电铝、煤化工等链条逐渐完善。骨干煤炭企业选煤厂56座,总入选能力为1.05亿吨/年,原煤入选总量为7540万吨,原煤入选率达到71.8%。5家煤制合成氨公司,年生产能力合计为124万吨合成氨和192万吨尿素;7家煤制甲醇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35万吨;5家煤焦化共公司,年生产能力为700万吨;煤制其他化工产品(煤制焦油、煤制液化天然气、三氯氢硅歧化生成硅烷)年产量33.6万吨。初步形成了集煤田地质勘探、科研教育、煤矿设计、矿井建设施工、煤炭生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煤发电、煤层气开发、煤化工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中坚力量,社会广泛参与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五年来,全省煤炭工业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推动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一批国家 1

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主要转变方向。

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15年土地复垦面积为1597公顷,比2010年增加77%。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燃煤电厂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增强,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矸石利用率由2010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85.5%提高到87.4%。

二、河南煤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叠加”阶段,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新要求,河南省煤炭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炭开采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河南省煤矿开采历史普遍较长,有些已经超过百年,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资源接续紧张、煤层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等问题,煤炭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不具竞争优势。目前,省属骨干煤炭企业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300元左右,而同期山西、内蒙、新疆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130—220元、80—180元、50—120元。与西部地区相比,河南省煤炭开采条件和成本处于劣势,这种局面从长期看难以改变,由此对煤炭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这是谋划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加工转化处于低端,优势产品领域较少。目前,河南省煤炭深加工主要包括煤化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盐化等领域,除部分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外,主导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精深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同质化严重,加之资源、能源价格较高,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力价格优势,大力发展高耗煤大型转化项目,在甲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大宗产品上占据显著成本优势。河南省煤炭成本劣势决定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工初加工领域竞争力逐渐减弱,在煤炭下游加工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减弱,也对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存发展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亏损大幅度增加,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河南省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骨干煤炭企业平均达到80%以上;今年以来,在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调控下,煤炭价格有所回升,但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河南省煤炭企业到了不转型就被淘汰、转型慢也会被淘汰的境地。面对严峻挑战,河南省煤炭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脱困发展。

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河南省多次出现出现持

续大范围雾霾天气,郑州市位居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第九位,不断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的关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长期的燃煤积累是大面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煤炭开采利用对水、土壤等污染程度逐渐加深,煤炭清洁化生产程度不够,煤层气、矿井瓦斯和矿井水利用水平低,全省采煤沉陷面积达到1.1万公顷,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同时,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和环保法的实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三、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河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突破,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以去产能为主线,加速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煤种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一律关停,其中包括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确定的13类落后小煤矿、产能小于30万吨/年的煤矿、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与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具有灾害隐患严重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煤矿。到2018年,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254万吨。

(二)以优化煤炭结构为核心,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从煤炭品种来看,河南省除了褐煤外,其他煤种均有赋存,其中以贫瘦煤、炼焦煤、无烟煤居多。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河南省煤炭除无烟煤、炼焦煤、动力煤等部分优势品种外,相当一部分煤种不具价格优势,但河南省靠近煤炭主要消费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河南省应结合煤电、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铝等下游产业需要,发挥无烟煤、炼焦煤、贫瘦煤等煤种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无烟煤、炼焦煤煤矿接续项目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符合政策要求的动力煤煤矿接续项目,在满足省内产业下游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

(三)加快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实现先进产能替代。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的政策下,实行产能指标企业内部无障碍置换、企业间市场条件置换和地区间指标交易补贴制度。对于煤炭企业内部,在符合环保、安全等要求前提下,快速实现资源禀赋条件好、埋藏浅、煤层厚、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的矿井对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成本高的矿井替代,不设置门槛和障碍。对于企业间交易,成立国家级和跨区域的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平台,实行竞拍方式实现产权的有效交易。对于跨区域交易,以新增税收的部分比例向去产能地区进行补贴。

(四)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一站式能源服务。要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引导河南能源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等骨干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煤炭储配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

设区域煤炭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以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煤炭价值链,构建煤炭开采、洗选、掺配、配送、信息、金融、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能源物流产业链,实施绿煤战略,提供煤炭改性提质、炼焦配比、煤炭清洁利用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能源需求,实现为客户提供从矿井向车间延伸的一站式能源综合供给服务,提供个性定制服务和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五)加快产能技术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升河南省煤炭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在资源勘查、现代化矿井建设及运营、煤炭机械制造、煤炭洗选和掺配、坑口电厂建设集运营、煤基产业链开发等优势,加大对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强与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区能源合作,推动煤炭优势产能和技术输出,收购国外优质煤炭资源,建设现代化高效矿井,发展境外能源合作园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中国煤炭市场发展报告[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 岳福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 牛克洪.新常态 新方略 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实策[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4]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煤炭2015年(1):6-10.[5]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7]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4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2

1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

1.1 技术创新能力弱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 技术和资本的不断积累, 势必会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提高资源加工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注重增加产品附加值, 开发研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促进产业发展。煤炭产业能否成功转型升级将直接决定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节能减排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 会使煤炭产业在较长时期内转型升级陷入困境, 制约产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健康程度。现阶段, 煤炭产业经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实现了规模量级的快速扩张, 但也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与企业新的产业、产品结构不均衡、不匹配的突出矛盾, 目前煤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销售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方面明显不够合理, 从而导致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更新缓慢、经营状况差、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效益差、企业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煤炭产业人力资本比较匮乏, 普遍缺少技术型专业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 加上人员流动性大, 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问题成为煤炭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煤炭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断档、后继乏人等问题, 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偏少, 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与煤炭企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 煤炭企业井下工人大多数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 井下一线技术人员中, 受过正规大中专院校教育的比例也很低, 不利于煤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1至2008年, 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75%, 2009年, 研发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75%, 2010年, 研发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59%, 近几年比例虽有所上升, 但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煤炭产业科技人才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人才的流失和短缺对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行为, 通常是企业自觉、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综合过程, 需要企业自觉的参与, 政府有力的规划和管制和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1 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家认知的改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企业精神的塑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之道。转型升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储备, 也需要有卓越的管理人才带领企业成功实现转型, 同时企业的制度与文化, 也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 企业需要加大研发、生产、经营各环节人力资源的投入, 建立人才开发、激励机制, 夯实人才、技术和资金基础, 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2.2 政府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有效引导和推动, 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会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市场规制和人才储备、政策、基金扶持等方面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著, 能够提高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企业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就业, 实现低碳环保, 因此, 政府会积极推动企业向就业带动效应强、节能减排能力强的方向的转型升级力度, 进而赢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市场引导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资源的分配、企业产品市场的需求、市场的进入等都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企业来讲, 是否决定选择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 需要市场的引导。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需要对传统企业现实收益进行评估, 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经营成本和市场前景进行评估。如果新产业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大, 发展前景广阔, 对传统企业来说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传统企业会选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

3 探寻与煤炭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本质是产业形式、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上的变化, 产业从高消耗向低消耗转变, 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 将使煤炭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1 业务过程的转型

在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上, 围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发展目标, 构建低碳化、生态化发展模式, 引导煤炭产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向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转型。矿产资源型企业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 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 消除造成高能、高污染的根源, 协调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生产, 在原有产业基础上, 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条, 打通制造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持通道, 推动资本及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

3.2 产品市场的转型

在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向技术驱动、强化品牌、产品创新方向转变, 实现从OEM到ODM, 再到OBM的升级转化。从科技人才培养、研发体系建设、创新资金投入等几方面来加以改进, 重视生产模式和技术工艺的改进, 以技术创新来转变增长方式, 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技术开发力度, 努力突破劳动力供给结构的限制和能源、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培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产业结构的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来实现产业转型发展。通过产品经营、品牌经营, 重点培育和扶持排头兵企业, 加快培育打造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专、精、特创新型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淘汰改造产能落后、工艺设备陈旧的企业。在打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同时, 把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逐步形成资源集约化、布局集中式、经营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4 管理模式的转型

从传统家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型。重视管理人才的引进, 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 加强内部规范, 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重视对员工的生产技能、管理技能培训, 培养与引进并举, 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储备高技术人才, 促进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针对煤炭产业的特征, 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是企业自觉、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的综合过程, 并从业务过程、产品市场、产业结构、管理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神木力促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篇3

六园: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石窑店、神木二村等六个工业产业园。

八区:柠条塔、陈家湾、燕家塔、赵家梁、乌兰色太、永兴前店、上榆树峁、何家塔等八个兰炭工业集中区。

依托园区经济,神木县贯彻“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已累计上马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89个,投资额达1692亿元。截至2009年底,这些项目已完成投资567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神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支撑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4月中旬,神木县民营企业天元化工采口文,张锦国雷江声罗喜林图,刘生强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温煤焦油加氢裂化专利技术和预处理专利技术,产出了质量达一35号柴油标准的轻质化煤焦油,开创了国内煤制油成功的典范,也开启了该企业总投资17亿元、年加工50万吨煤焦油、兰炭135万吨、轻质化煤焦油30.8万吨、石油焦8万吨及液化气、硫磺、液氨等其它产品的生产链,年产值达30多亿元。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对此项目的投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榆林版的煤制油产业项目,开创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加快发展新动力

神木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互动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水平和抗

风险能力。

神木北元化工原为一个仅有10万吨产能的聚氯乙烯厂。2007年吸收十个民营企业家参股,股本金由原来的7000万元增加到10亿元,2008年又与陕煤集团合作。资本金扩大到16.8亿元,成功扩建了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最近,神木县又促成了天元化工、五洲煤化、富油兰炭等企业与陕煤集团实现资本联合,成为神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神木在产业转型之机,引导民营企业做大高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培植文化产业、制造产业、金融产业和现代特色农牧业等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主动加强区域合作。目前,在神木二村,陶瓷产业园已正式启动建设,神木鑫都物流配送中心、神木益辰仓储物流贸易市场、神木超维洁净煤加工、神木丰禾生态开发等34个项目申请入园,投资规模已达60多亿元,激活民间沉淀资金达300多亿元。在神木新村,陕汽大通专用车制造、神木酒业、“四妹子”农产品、神新药业、复瑞康环保设备、神帝矿山设备等6个非煤产业项目开工上马,投资总额近5亿元。与此同时,一批投资亿元的农业产业生态园也正在起步或筹建。投资建设的百万亩长柄扁桃基地,人工种植及加工技术已经成熟,即将在矿区、风沙草滩地区大规模种植,昔日的荒野之地,将变成神木经济大发展的试验田。

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神木县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企业投资优惠政策,连续四年举办民营经济博览会,为民营企业搭台造势。同时,创造性地推行了干部挂职、“白领派遣计划”、县级领导包抓产业项目、民营企业家培训班等政策,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缺资金、缺人才、缺管理”难题。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4

(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为加快推进上海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本市自主品牌建设和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本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的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6〕38号)、〘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规〔2015〕101号)和〘上海市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专项支持实施细则〙(沪经信都〔2015〕543号)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支持范围

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相关项目:

(一)支持品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支持各类机构围绕品牌孵化、品牌标准、价值评估、交易运作、品牌数据库、品牌咨询、宣传推广、展览展示、人才培训、信息资讯、区域品牌、海外商标注册和维权、地理标志保护和推广等领域建设品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开展提升相关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级的工作。

(二)支持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品牌培育 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对采用与第三方咨询机构签订合约,开展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品牌战略定位的,试点品牌创新券;支持企业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开展商标注册维权、品牌宣传推广、国内外市场开拓、投融资创新、提质增效等工作。

支持老字号企业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加强传承创新,发掘和发展濒临失传的特色工艺,重点开展老字号文化和品牌的保护、盘活、形象提升等工作。

支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同时,积极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管理相关各项工作。

(三)其他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支持的项目。

二、支持方式

品牌专项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使用。一个项目只能获得一种支持方式。

(一)对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方式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支持额度在当年预算额度内按照项目合同金额确定,具体的采购方式由项目实际主管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对企业制定品牌战略、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一般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其中,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制定品牌战略相关费用的5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400万元。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类项目的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金额的30%,单个项目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经上海市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批准的重大项目,支持比例和金额可不受上述标准限制。

三、申报条件

依法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企业应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权益,或具有商标独占许可权益。

(二)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无不良信用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2016年和2017年均无亏损。

(四)申报主体具有一定规模,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品牌公共服务项目除外)。

(五)其他规定的条件。

项目开始时间不早于2017年1月1日,结束时间不晚于2020年3月2日。

以下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一)原有资助项目未完成或者已完成但未通过验收的单位新申报的项目;

(二)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市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经查实重复申报的项目,将依法追回专项资金,并记入单位信用档案。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时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受此时间限制)

1、网络填报受理时间: 2018年1月15日9时—2月2日17时(以系统显示时间为准。临近截止时间系统拥堵,建议尽早提交),过时不予受理。

2、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2月27日9时—3月1日17时,逾期未提交视为放弃申报。

(二)申报方式

采用网上申报和纸质材料提交相结合的方式。登录网上申报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如第一次使用该系统,请先注册),填写〘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并上传其他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完成网上填报后,需在线打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签字盖章后连同其他相关纸质材料于指定时间内报送。纸质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填写中如有问题,可向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进行咨询。

(三)申报材料

1.〘2018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品牌经济发展)项目申请书〙(在申请书封面和申报单位意见处加盖公章);

2.申报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3.2016申报单位审计报告复印件及2017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需申报单位盖章);申报时已经完成的项目,需提供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4.与申请项目相关且在有效期内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如商标所有权属于上级单位而非申报单位,须同时提供上级单位授权的商标独占许可证明;品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无需提供);

5.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 6.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或相关咨询服务合约(品牌公共服务类项目无需提供);

7.自筹资金出资证明(包括自有资金银行存款证明、银行贷款贷款协议等),证明企业有能力完成总投入;

8.相关资质认证的证明文件(如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华老字号等相关证书);

9.2011—2017年曾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已经完成验收并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10.其他证明材料,如相关行业协会出具的推荐信等。申报单位将以上申报材料用A4纸打印,按上述顺序排列,并于左侧装订成册(请采用普通胶粘装订方式,不要采用任何有突出棱角的装订方式),一式两份,送交市经济信息化委。

五、项目要求

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对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开展网上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单位应遵守如下要求:

(一)项目实施: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项目协议或委托服务协议明确的内容实施项目。对获得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用途,不得擅自挤占、截留和挪用。对经检查发现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专项资金的,将追回全部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取消该单位三年内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并依法将其不良信用记录纳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项目变更:项目事项确需变更的,项目单位应当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出申请,说明变更事项和理由。经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商相关部门同意,予以变更或撤销。项目撤销后,项目单位应将已拨付的资金按原渠道上缴市财政局。

(三)项目监督:项目单位应积极配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做好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四)项目验收:项目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向市经济信息化委提交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做好项目评估和验收工作。

六、联系方式

(一)网上申报系统账号、使用等问题咨询 周峰皓 60801111转2

(二)项目申报咨询

刘晶明 市经济信息化委 23112728 姚性岗 市商务委 23110636 江映虹 市工商局 64220000转1405 吴征宇 市质量技监局 54264076

(三)申报材料提交及咨询

受理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周冰沁 倪晓杰

固定电话:54669777转7823或7820 手机号码:***(周)***(倪)电子邮件:zhoubinqin@sheitc.org

nixiaojie@sheitc.org 地 址:浦东新区雪野路1000号综合办事大厅市经济信息化委5号、6号窗口

七、重要申明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5

2017年1月16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安全生产会议,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黄玉治部署煤矿安全重点工作,其中:“进一步加大小煤矿等落后产能关闭退出力度,开展小煤矿淘汰退出攻坚战,力争2017年全部淘汰退出9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辽宁打响了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的战役,拟关闭170多处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这是辽宁煤矿的重新洗牌,是辽宁煤炭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一、从政策的连续性看煤炭产业发展趋势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到2014年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十二部门关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14‟44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再到2016年的《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从中看到国家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就是坚决关闭产能9万吨/年及以下的落后小煤矿。记得2013年国务办公厅印发《意见》时,为详细了解《意见》出台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抓好贯彻落实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时任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付建华时的一段话,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小煤矿数量多,产能小,事故多。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36.5亿吨,且仍有14亿吨产能已开工建设或规划建设,煤炭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全国仍有年产9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7501处,产量仅占4.42亿吨,数量占总数的57%,产能仅占12%,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占事故总量的2/3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是大中型煤矿的4倍。”也就是说把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关闭了,产量减少4.42亿吨,产能减少12%,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却减少2/3。所以,关闭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是治本之策,势在必行。那么,9万吨/年以上的煤矿怎么办: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做大、做强和改造升级。

二、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第二条,第六款,属于以下情况的,通过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相关煤矿有序退出。

(一)安全方面

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具有强冲击地压等灾害隐患严重,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达不到三级标准化的煤矿。

(二)质量和环保方面 产品质量达不到《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煤矿。

(三)技术和资源规模方面

非机械化开采煤矿;产能小于9万吨/年的煤矿。

(四)其他方面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煤矿;长期停产、停建的煤矿;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的煤矿;不承担社会责任、长期欠缴税款和社会保障费用的煤矿、其他自愿退出的煤矿。

三、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存在的问题

(一)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发展方式较为落后 一是开采方式落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底;二是技术管理落后,大多数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没有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灾害防治能力;三是瓦斯治理落后,瓦斯管理滞后,瓦斯管理混乱,防突措施不落实,瓦斯抽采不到位。

(二)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差距

一是部分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没有查明隐蔽至灾因素;二是部分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矿长(实际控制人)责任不落实,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时有发生,重生产,轻安全,仍然存在;三是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非法违法开采行为较为严重,超层越界现象仍然存在;四是9万吨/年及以下落后小煤矿工人素质较低,合法权益没有根本保障。

四、煤矿改造升级健康发展

(一)推进煤矿“四化”建设

煤矿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进行机械化改造,实现正规化、机械化开采,把煤矿做大、做强和转行升级。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的升级之路。必须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持续保持安全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动态达标和岗位达标,确保安全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系统正常运行。

(二)加强管理

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矿改造升级。

(三)加强“一通三防”管理

优化通风系统,确保通风系统完善可靠,做到以风定产;严禁无风、微风、循环风冒险作业;必须做到瓦斯抽采达标,防突措施到位,监控系统有效,瓦斯超限立即撤人。加强密闭、巷道、采空区管理,防止自然发火。

(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加强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变招工,为招生。强化矿工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与考核,所有煤矿从业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严格教考分离,建立统一题库,建全考务管理体系,建立考试档案,切实做到不合格不发证。严禁无证上岗、持假证上岗。

(五)强化用工管理

规范煤矿劳动用工管理,加强煤矿招工信息服务,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备案,参加社会保险,严格落实工伤保险实名制;保护工人权益,提高工人收入,执行国家法定工时制度。依法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尘肺病防治工作。

(六)落实煤矿主体责任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6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及其层面(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事物在本质、结果和型态上发生改变,就叫做转型,它是一种类别变量。事物由低级向高级进行演化,就叫做升级,升级是等级变量。所以,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从技术低级、附加价值低级和污染严重、能耗量大向技术等级高、附加价值高、污染度降低和能量消耗小的状况变化的经过。它的最主要的要求是质量和效益,而提高其竞争力是它最终的目标。(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层面

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他们分别是: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集群)层面和宏观区域层面。这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行动策略、驱动主体和认知取向。

在微观企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应对发展的难点和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的战略性的方法,来扩展企业生存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包括企业在行业内进行转型升级和行业之间进行转型升级两个部分。企业在行业间的转换升级具体指企业的主业不发生改变而加入新行业;进入新的企业,但是原来的行业依然保留;从以前的行业中退出,完全进入新的企业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体做法:在管理方面、工艺方面、组织方面、营销方面和产品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建立自主品牌和提升自己的声誉,增强市场的销售能力,对产品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使产业向国际化转型。

在中观产业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看中的是区域的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借助于提高价值链的位置来提升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力,针对于展产业转型中的系统失效难题,重点要求由集群的政策来进行解决。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中特别强调,要提高有关的集群产业的行动效率,要对集群产业的创新系统进行完善,要优化集群产业的组织,对有关的政策进行恰当的调整,并积累社会资本。

在宏观区域层面上,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的是由优化产业的结构层次来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提升,特别说明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由产业政策来进行解决。当前区域传统的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地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优化区域生产要素结构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在区域制造业中,它的内部结构变化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相当,由技术水平较低向技术水平较高转变,由加工度低向加工度高转变,由附加值低向附加值高转变,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区域服务业中,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由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变,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层次高、附加值高、属于生活服务和知识性的生产服务。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具有建构性

随着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和对象的改变,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内涵也是会改变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在不同的企业发展时期、不一样的经济发展时期和产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区域里、不同的产业或者企业中,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也是不同的。社会中的各种组织、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目标。

二、国内外经济新趋势迫切要求我国加快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一)我国的经济增加速度在持续下降

我国的经济出现新常态,在年第三季度中GDP增速为年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最慢的,创造了六年中的最低增速。7.3%是用来权衡工厂和企业的产品的出厂时的价格的变化走向和变化程度的指数的,它能够显示某一阶段生产区域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他也是设置国名经济核算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很重要的依据。从2012 年下半年开始,PPI 就连续降低,在连续的35 个月中,我国的工业品出厂的价格就在紧缩中,使我国的价格指数下滑时间持续达到最长。

(二)政府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几乎失效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我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几乎没用,而为推动经济发展而开发的

型模式还没有完成,所以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政府以前开发的投资拉动、出口导向模式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使用的地方

越来越少,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他所导致的后果也将很危险。所以,我国急需要对当今的经济开发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地方政府推出的出口导向型模式才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进行长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是需要低廉的人力资本的和大国要对产业的转移要有一定的承接能力。但是他们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产生了负面的效应,甚至成为问题的来源。我国长期以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将使我国的产能出现过剩的现象。

(三)传统的生产优势逐渐降低,我国面临更大挑战 我国的地成本比较优势的基础正在一步一步的消失,因此我国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就会缺少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很多的产业都没有世界级别的品牌,在技术上也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甚至是我国的最高级别的产业他们的产品也几乎是进口的,主要是一些主要的零部件,这些在我国很少生产。因此,我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在国际中也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我国对比较优势的策略太过依赖,这样就会阻碍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上的创新就表示具有高风险、较高的成本和较高的投入但是效果却非常慢。我国的JDP 远远落后,地方上的政府和企业就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动力,由

此而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忽略了。过度依赖还会使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不够。首先,很多的劳动力、资金和土地都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所使用,使技术密集型产业因缺乏这些条件而得不到充足的发展,然而在获取的利润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获取很少的利润,几乎不能够支持我国在技术上的升级,不能够承担起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和市场风

险。然后,在跨国企业对地段比较优势进行利润空间上的限制,来压榨和剥削后来发展的国家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和资本积累的能力。这样,就会使这些企业无法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和开发,就会使这些企业越来越依赖外部的市场。

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产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加工程序,重复生产的加工链条不够长,这样就会使生产性的服务业遭到限制,是产业结构出现低度化趋势和空洞化的趋势,使产业在结构上失去平衡。

(四)缺少发展新型产业的市场思维

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思维就是要正确的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型产业的问题,他更是在指导和帮助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对引导思想、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进行决策的问题。政府在推动新型产业发展中,要始终注意不走老路,不采用旧办法的危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主要作用。

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具备融合的产业发展观我们要厘清服务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当今,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都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制造企业服务化是由生产向服务进行发展,由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也是传统工业进行转型的方式。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它具有很大的支撑能力,因此他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制造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可以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业几乎依赖制造业而发展,它借用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而且正是用这些产品又服务于制造业。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一般趋势是柔性化的生产模式

为了实现市场的个性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为适应形势的需求,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定制化是柔性化生产方式最有表现性的特点。领导厂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将主流业务由大规模生产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实现个性化定制面向全部的产品线、全部的生产流程和实现全方位对全部的产业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产业转型发展趋势主要的还有,工业产品转型升级主要为智能化产品,电子商务改革工商业的模式,工业转型发展的趋势是产业集群化,用消费来引导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工业转型升级趋势是由高消耗到低碳化。

四、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一)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政策

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鼓励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经过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产业水平。

(二)推进对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只有加快产业链从加工的程序向两端拓展,才能发展产业高端。提高配套率对于传统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传统产业要培育自己的链条,使其能够和当地的一些企业对接。不仅要积极向国外的高端的产业转移,还应不断地积累相应的技术、实例和资本,从而来发展自己的产品。

(三)使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高度的融合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地推进信息化和发展电子信息页,建立互联网的思想,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达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才能使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成功。

(四)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

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就要脚踏实地,实战实干,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都应该以市场为依据,使其真正的达到产业化。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地方上有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能够太盲目,以免造成浪费。不能只引进国外的人才和技术,还要看到本地的人才,并充分重视他们,并培养他们。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7

1. 1 找准战略目标定位,持续转型发展

20多年来,森源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调整是其保持蓬勃生机、持续发展、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为了保持行业领头地位,森源公司总是吃透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持续不断地变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1992年,我国电力工业处于需求旺盛期,公司把产品定位于GN系列电力高压隔离开关产品。由于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市场拓展和企业诚信,短短5年时间就把隔离开关产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1997年城乡电网改造, 公司将目光放在国内输配电行业和国际输配电行业的发展方向上来,以求公司产品最佳的战略定位,产品结构从单一的GN高压元件系列转变为元件和高压成套设备齐头并进的新格局。2002年,公司对“奔马”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为农机企业突出重围再造辉煌探索出成功之路。如今奔马公司已经由农用车辆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重型工程车辆、新能源电动车辆制造骨干企业,跻身国内高端装备制造行列。其中大型汽车吊车是奔马公司为适应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城乡市场需求而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柱新产品。新能源电动车已成功研发出电动支线公 交车等6大系列新产品,在全省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中纯电动移动警务室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并被列入公安部警用装备采购目录,相继装备到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和天安门广场,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70% 以上。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奔马公司推出的创新产品多功能水车和沼气工程专用车,全国首创,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80% 。

1. 2 推进品牌战略,产品以质取胜

质量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森源公司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对质量的追求贯穿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也贯穿于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8年,公司就按照ISO9000的标准创建了质量管理体系,2002年引入U8财务管理系统,2003年引入世界一流的PROE三维设计软件,2005年引入当时国内一流的PDM设计管理系统,2006年引入启源ERP系统,经过多年来的深入应用,现在已经成为包含公司营销、生产、技术、采购、质检、仓库、车间等各方面业务的企业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神经线, 是近年来电气业绩翻倍增长的助推器。特别是2009年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导入。该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的运用中有几点具体措施颇为引人注意: 一是坚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启源ERP系统能监控和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质量,层层把关设卡,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应用质量防错技术, 提升成品校验合格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在设计、工艺、品质管理环节推进防错措施,同时注重收集过程中的防错案例,在车间推广应用。强化质量检验机制。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都要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实行质量否决权,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二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牢记顾客驱动。所有客户在接触初期就开始建档管理,系统健全的客户档案,对顾客提高了关爱度,满足了顾客潜在的消费期望, 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并且把质量至上的理念由研发、生产领域向售后服务领域扩展。卓越绩效管理将质量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系理念,推广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有力促进了全体干部员工观念的变革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提高了集团的整体绩效和管理水平。

1. 3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森源始终坚持“依靠机制创新引进高素质人才,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产品,依靠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比如, 用五年时间把GN系列隔离开关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位, 随后着眼高端市场,研发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如今节能减排和电能质量治理装备在国内独领风骚, 离网型风光互补分布式独立供电系统又成为森源快速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又如,奔马公司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转型,已经由低速汽车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专用汽车、电动汽车和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结构也由过去以三轮汽车、低速货车为主导调整为以低速汽车、中轻型卡车和皮卡轿车为辅助,以专用汽车、电动汽车为主导,能够引领公司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开发农用消防车和沼气工程专用车,使奔马踏上了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新能源电动汽车成为奔马转型升级的一朵奇葩; 专用特种车辆的研制成功和产业化,使奔马迈入了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创新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近年来,森源根据国家“打造坚强的智能电网”的要求,对中压开关成套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入选国家能源装备专项并获得资金扶持; 为了加大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的生产装备水平,集团从美国、意大利、德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柔性制造、物流仓储、机器人技术,并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智能化钣金柔性生产系统,与其他16条国际化的智能装配线一起形成了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化工厂,被列入2013年国家智能装备专项。目前森源电气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智能生产装备,中压开关设备的产销量居国内同行首位; 森源电气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联合研制的SAPF有源滤波装置, 创造和引领了客户需求,开创了电能质量治理产业的先河,项目入选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电能质量治理装备的领跑者; 以离网型风光互补分布式独立发电系统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技术,连续多年领跑市场。

1. 4 管理创新成为森源集团有序、严谨和高效运营的 基石

森源集团自创建之初就把管理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0多年来,从技术开发到人事薪酬、物流管理等方面,创新无时不在伴随和促进着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以成就卓越森源为己任,通过多种途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传承森源艰苦创业的历史,构建适应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构建企业核心文化; 提出并号召全体员工实现“高起点,大跨步,建成现代企业; 做精品,创一流,实现产业报国”的企业愿景,使每一个员工能够自觉践行“开拓进取,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此外,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森源集团制胜的一大利器。比如,在电气制造板块,公司始终坚持以团队作战为核心的直销模式,着力建立和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 并且采取团队作战,关键时刻握掌为拳逐一攻克,从而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使销售业绩保持了不低于30% 的年平均增速; 在奔马转型升级过程中,集团根据公司在重型车辆制造方面起步晚、市场推广难度大的特点, 充分运用专用车辆形成的产品集合优势,创造性地采用了第三方物流的新型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弯道超车”,产品供不应求。

2 河南森源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对我国传统产业 发展的启示

总结森源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我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其核心目标必须是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要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则必须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营销模式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企业全面、持续、快速地发展。

2. 1 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企业转型升级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能力。而外部环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这种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动态性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出转型与升级的努力来适应它的变化。森源公司吃透国家政策,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持续不断地变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强调战略与管理的外部适应性,说到底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谈论转型,而谈论的内容往往是就事论事, 比如,产品如何转型、技术如何转型、市场如何转型等。毫无疑问,这些都非常重要,但都不是转型的本质和精髓。转型的本质和精髓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求得企业自身的更好发展。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是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

2. 2 提升企业内生价值,走科学管理转型升级之路

加强管理和实现管理创新,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效益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是更好地应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形势,实现强基固本、苦练内功,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客观要求; 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履行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为此,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要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把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工作做实、做足、做好。一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出发,重新审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要在“一切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再思考、再定位, 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要大力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强基固本,苦练内功,推动企业加强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等基础管理工作,持续开展管理诊断、流程再造、运营转型等管理改善活动,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研发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三要依靠管理和管理创新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营理念、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效率效益、品牌价值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粗放型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四要努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强化战略管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和有效推进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实质性转变,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利润摊薄,企业原有的追求规模扩张、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由粗放型经验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成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替代传统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企业的广泛应用,不断地优化业务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绩效,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的升级; 要促进资本替代劳动,以先进的机器设备,减少劳动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档次; 要以先进工艺替代传统工艺,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继承优秀传统工艺,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工艺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一旦企业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会获得明确的市场地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由于科学技术是创新驱动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和鼓励以技术 ( 包括知识产权) 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投入,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效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必须苦练内功,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创新管理方式,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工艺的变革上,不断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品牌的质量以及市场效应代表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商业眼光、企业信誉等,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且,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更是传统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和结果。企业的竞争优势大体上来自于成本领先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而品牌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因而也是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开发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着力打造出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个产品的独特性,进而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融技术、管理于一体,是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企业质量体系建设、ISO1400环境体系建设,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和开展技术改造,及时把科研成果形成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是科技的结晶,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2. 4 提升企业家的变革领导力,强化企业转型升级的中 坚力量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8

材料1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篇9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绩是旅游业发展成果的体现。如图1所示,安徽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旅游资源优势较明显。但正如图2所描述的那样,安徽在星级饭店和国际社拥有量方面,离长三角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相对于安徽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言,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旅游经营业绩较落后。由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旅游业业绩构成的一部分,因此旅游企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游发展状况的差异(表1)。安徽要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发挥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承接发达地区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区域内旅游企业呈现出资本、管理、服务不断向安徽输出的趋势,安徽省要在这一大背景下,抓住机会承接这些企业的产业转移,利用消费溢出、市场溢出、资本溢出和品牌溢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技术实力,改善旅游业发展薄弱环节。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3.1 区域粘性存在,产业转移受到制约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就长三角地区而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而努力。江、浙、沪地区的旅游企业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越,拥有良好的客源及旅游基础设施,相比较安徽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而言,来皖投资成本较大。同时,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综合性旅游企业很难向安徽地区扩散或转移[6]。

3.2 配套企业实力较弱,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目前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的整体转移,而安徽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总体不强,综合性旅游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企业负担抵消了来皖投资所获得的景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阻碍了龙头企业的进入,加大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3.3 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困难一般说来,进行产业转移的旅游企业综合实力较强,产品研发技术、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水平较高,对潜在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很容易争夺省内旅游企业在客源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尤其是那些技术较落后、经营效率较低的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那些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创新的旅游企业将很难生存。安徽省旅游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的基本对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7]。如上所述,安徽与长三角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借力发展安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出路。因此,要贯彻实施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切实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融入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强省和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4.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企业产业转移。

通过图1中对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发现,安徽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与上海市相比,优势地位更加突出。就旅游产品而言,安徽省主要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资源富集地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其中黄山、齐云山、牯牛降、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游客云集吸引了大量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的关注,提高了他们参与景区内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通过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产业的转移。

4.2 改善旅游薄弱环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到2015年,安徽省计划实现旅游星级饭店650家、旅行社1100家、a级旅游景区50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150家的发展目标,届时安徽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合肥、黄山机场等扩容升级,交通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水平旅游产业园区的打造,有助于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的整体提升。

4.3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在各地基础设施和专项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接近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竞争,而服务质量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安徽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通过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设等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要加快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推动安徽省旅游智库建设,指导旅游科学发展。承接产业转移能为安徽省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如对长期举办的技能大赛而言,高级厨师、调酒师、优秀导游的参与,既能加大比赛的挑战性及对观众的吸引力,又能调动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4.4 注重承接内容,控制承接水平和数量。

一般说来,转移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人力资本素质较高、发展理念较为先进、经营决策较注重长远发展,这对承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集约型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安徽省而言,《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大主题旅游功能区”建设正是集约型发展理念的体现。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要围绕十大主题展开,针对主题举办大型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著名旅游企业加入,实现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但是,旅游企业的引进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引进的技术也并非越先进越好。一是产业转移成本随转移数量的增大而以较快速度上升;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的限制,产业转移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大;三是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水平过高容易导致技术断层和转移成本快速上升,转移效应得不到发挥。因此,安徽省要根据旅游业自身情况对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进行有力把控,达到转移效应最大化[8]。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帕夫雷什中学》读书心得下一篇:唱国歌升国旗画国徽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