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精选4篇)
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 篇1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量专业人才聚集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河南省是我国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 而且管理体制的弊端仍然存在和人文环境相对薄弱,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 致使人才形势十分严峻。就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支撑状况做了浅析。
关键词:高新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
1.1 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
(1) 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
首先, 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要转变人才的思想和政府的职能。实现人才思想的大转变 , 就是要在企业员工中宣传和强化“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人才之间只有技能的高低而没有企业身份的差异、企业和人才的雇佣关系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是平等的商品交换关系”, 以提高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就是要切实做到“政企分开”, 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管理人才资源市场, 提供信息、协调服务上来。
(2) 重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入。
吸引留学归国人员进行创业投资是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为留学归国人员经过国外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 掌握了最新的技术、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在他们中间可以诞生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而且思维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 他们的存在会使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另外, 政府还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 吸引国内其他地方的优势人才, 提升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条件。
(3) 推动现有人才引入制度的改变。
现有的人才制度总体上来说还明显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 还有许多单位的岗位采用政府部门的统包统配制, 而不是竞聘上岗;往往是引人设岗而不是因岗用人, 导致人才的配置极不合理, 流动性较差。所以, 改变现有人才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1.2 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
人才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的质量, 而教育投资是人才投资的主要部分。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获得的, 即通过家庭与学校接受非正式和正式的教育, 通过培训、经历以及人才市场上的流动而开发出来的, 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加强学企联姻。
加强学企联姻, 简单的说就是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例如在高校内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高校向企业提供如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校在读学生, 与在读研究生挂钩, 签订毕业后合作、服务、工作的合同等。通过学企双方的合作以加强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 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实现学企双赢。
(2) 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引导企业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而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立教育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依恋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 坚持通过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来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
1.3 人才的激励支撑体系
(1) 建立人才产权理论。
既要承认货币产权, 又要承认人力资本产权, 后者的比例还要逐步增加。比如, 南京市出台了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的政策, 奖额最高可达50万元;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南京首次购房、买车时还可享受财政专项补助;南京科研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等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 可在税前扣除个人应交的“三险一金”;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 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政策都是落实人才产权理论的具体体现。
(2) 创新按劳分配理论。
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即利润, 人才除得到工资外, 应该参与利润的分配。要在优化科技人员的分配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上有所突破, 从而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 进一步营造勇于创新、保护创新人才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3) 加大对创新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期股、期权激励和创新型员工持股计划等。与此同时, 企业要更注重对职工精神上的激励。要在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分配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对重点项目的基础研究人才、高科技人才和尖端技术研究等特殊人才, 要实行待遇优惠政策。对到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在工资政策上要给予适当的倾斜。
2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人才支撑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我省高新技术领域企业人才状况和分析
2.1.1 政策现状
河南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中对高新技术人才规定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
(1) 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重点项目”所需的调干调工、毕业生分配、人员入户等, 有关部门要优先办理。凡承担省认定为“高新技术重点项目”或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两年以上,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准予迁入户口。对有贡献的高新技术人才, 特别是从国外、省外引进的人才, 要优先提供住房, 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 对在发展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可破格予以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优先推荐申报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对贡献特别突出的, 可授予河南省“科技模范”和“科技功臣”等荣誉, 并给予重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对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2.1.2 河南省科技人才基本状况
河南省“十五”期间,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 不断完善政策, 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截止2006年, 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多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14万人;目前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已达16人, 柔性引进的已有100多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150余人, 在校的博士生达到2400多人。
2.2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的问题
(1)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河南省在吸引人才方面政策措施相对滞后。
河南省地处内陆,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对于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的吸引力与沿海城市相比是很弱的。而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比如在几年前沿海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学历人才时, 所给的费用和现在河南省所给的费用一样, 这是资金方面;还有政府的人事官方网站对于我省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2) 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占比例过小。
与地处内地的四川、陕西相比, 它们人才、技术储备比河南雄厚。目前, 陕西科研单位有1760家、高等院校50多所。而目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23万人, 其中科技人员仅为7.6万人, 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技术实力上, 差距都是巨大的。
(3) 科技人才流失导致科技成果流失。
近年来, 河南省高新技术人才流失, 带来高新技术成果的流失。例如, 资产超过10亿元的深圳“太太口服液”源于河南;在北京做成规模的矿泉壶、王码电脑, 也都源于河南。通过技术鉴定已经6年, 在河南一直未能产业化, 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产品——奥美语言寻呼系统, 又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广东一公司合作。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是其他企业提供的优厚条件, 工资高、保险福利好、能看见自己发展的机会;内部因素是企业奖励、分配不合理、承诺不对现,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 没有精神方面的凝聚力。
(4) 资金投入不足。
这里的资金包括科研费用、培养科技专业人才的费用以及引进人才所用的费用, 河南省在这方面投入都很有限, 使得一些人才流失。
(5) 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小。
河南省共有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 但占总数35%左右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或科研机构, 企业的开发机构不健全。此外, 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小, 2006年河南省企业科研人员只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左右, 而在发达国家或沿海发达地区, 这一比例约在10%-20%之间。
3 构建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3.1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和引进机制 , 以便吸引各类人才
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破现存的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切障碍, 拆除人才流动的“围墙”。河南省在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上, 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 方式不够灵活。昆明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就赴京、津、沪, 赴美国招聘高级人才, 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政府组织的各类国内外人才招聘活动, 利用一切机会把急需人才招聘进来。因此, 河南不仅吸引高级人才来参加竞聘, 还要积极主动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去寻求所需的高级人才。
3.2 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 河南省有“中国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两个留学生创业园, 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 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河南工作, 创办留学生创业园, 以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子来我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鼓励海外专家留学人员来我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
3.3 建立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积极推行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改革 , 用股权、期权等手段留住一批一流的人才和关键人才 , 充分发挥每个科技人才的作用 ,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要继续发挥各类科技基金的作用, 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省优秀专家制度、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创新型人才的机制。
3.4 做好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梯队的培养力度, 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着力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 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梯队。
参考文献
[1]马林霞.从高新技术企业看高层次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
[2]田野.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资源问题[J].经济论坛, 2006, (23) .
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 篇2
一、政治上关爱 县里多次下发文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凡 从事特色产业的,三年内保留原级别、工资待遇不变;成绩突出的,给予 重奖;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泌阳县真菌研究所所长禹宗本原是一名农民,因在食用菌发展中成绩 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县食用菌办副主任; 官庄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吕付亭,通过创办草腐菌示范园区,带动周 围 1000 多户农民致富,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郭集乡副乡长李卿业因在烟叶生产中成绩显著,被提拔为正科级干 部; 县畜牧局副局长祁兴磊、王之保因培育夏南牛有功,被提拔为正科级 干部。自 2005 年以来,我县先后有 20 多人因在创办特色产业方面贡献突出 被提拔重用。同时,县里优先推荐他们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和各类表彰奖励对象。目前,在全县各类优秀人才中,市县党代表 44 名;人大代表 25 名,政协委员 13 名。近两年,有 41 名党员专业技术人 才获得了县“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二、事业上关怀 200
年以来,泌阳县组织各种形式培训班 170 多期,培训人数达 5 万多人次,努力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此外,对突出贡献者,优先推荐为省、市优秀专家。县财政每年拿出 500 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2007 年,由于鑫发公司 刚刚起步资金困难,县里帮助他们筹集资金 280 多万元建起了一座 11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一条年加工 3500 吨草腐菌产品的生产线。由于得 到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我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约 47%的示范园区由他们创办。
2
为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县里陆续出台了各种财政扶持政策。为扶持草腐菌产业,县财政拿出 100 万元,对草腐菌生产进行扶持; 为扶持林果产业,县里对下乡创办优质品种果园的,每亩给予 200 元 补助; 为把夏南牛产业做大做强,县里规定,每繁育一头母牛,县财政每年 补助 100 元; 为表彰培育夏南牛有功单位及人员,县财政奖励县畜牧局 50 万元,奖励祁兴磊本人 10 万元。此外,县里积极争取上级各种项目资金,大力扶持各类人才创业。2006 年以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6600 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投身 特色产业的工作热情。
三、生活上关心 为了详细了解并掌握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情况,县人才办进 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登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了一支 2300 人的优秀 实用人才、5900 人的骨干实用人才、23000 人的一般实用人才队伍。对做 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日常生活上做到“三个优先”:即养老保险优先办 理、医疗保障优先考虑、技术交流优先安排。同时,对入库人员在技术培 训、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特别优秀的选拔为专业技术拔 尖人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泌阳县实施“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工程以来,全县共有 2.3 万名各类人才以不同方式活跃在牧、林、菌、烟等特色产业 链上,全县发明专利 20 多个,发表论文 200 多篇,攻克技术难题 2000 多 个,催生特色产业园区 447 个,夏南牛、林果、香菇、烟叶等特色产业年 产值 20 多亿元。
3
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现经济社 会的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泌阳作为经济欠发 达地区,人才匮乏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我们要认 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确立人才优先发 展的理念,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 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紧
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 篇3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概述
目前, 河南省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工艺陶瓷、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汽车配件等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长垣的起重机械产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8年12月, 河南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 初步确认了180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数量分布看, 这180个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内各个城市分布较为均匀, 数量基本上与各个城市所辖县市区的数量相对应;从类型分布看,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有8个, 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安阳等地区, 具有明确定位的产业园区有23个, 其余的均为综合型的集聚区, 占总数的82%以上, 它们多是在各个县市现有的工业园区基础上形成的;从级别分布看, 这180个产业集聚区以现有各级开发区或各县市区自身的城市工业区为基础。其中, 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有4个, 均聚集在郑州和洛阳两市;以省级开发区为依托的有22个, 在各城市均有分布;其余85%以上是市级或县级开发区。这种产业集聚区规划充分依托于各个城市和县市区现有的工业区, 均匀分布, 符合地方的现实, 比较有利于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河南省提出要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 揭示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科学内涵。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及个案分析, 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 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 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 现有人才难盘活。具体来讲,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高科技人才短缺, 人才流失严重
作为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 河南省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数量, 但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却很低。据统计, 2005年全省人才总数在500万左右, 与“九五”末相比, 人才总数和大专学历以上人数均有显著增加。但每万人中受过本科教育的仅有25人, 每万人中硕士不到1人, 每10万人中博士平均不到1人。高层次人才短缺, 在豫工作的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数量偏低。另外, 从社会环境来看, 由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 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力量薄弱, 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 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人才外流现象较全国先进地区相比, 更是十分严重。近年来, 河南省高新技术人才流失带来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流失。例如, 资产超过10亿元的深圳“太太口服液”源于河南;目前在北京发展较好的矿泉壶、王码电脑也源于河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产品——奥美语言寻呼系统, 在河南通过技术鉴定6年却一直未能产业化, 最终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广东一公司合作。所有这些都折射出:经济发展落后既是河南亟需吸引留住人才的客观要求, 也是阻碍河南吸引留住人才的天然障碍。
从人才本身的角度来看, 现在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才, 特别是刚毕业不久的一些大学生, 眼高手低, 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待遇却要与广州和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的在实习期间, 只要物色到比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就随意违约、提前解约或者以打招呼的形式离开原来的企业, 使得企业处于既想培养骨干人才, 又怕陷入培养了骨干人才又留不住的尴尬境地, 反过来更进一步地加剧了高层次人才流失。
(二) 人才供给和需求总量不平衡, 结构和地域分布不合理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显示, 河南省75%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大中城市, 高层次人才80%左右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党、群、团、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 企业人才严重缺乏, 这些都限制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 还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少, 中、低层次人才多;涉农专业少, 长线专业的人才多;基层和企业单位人才少, 市区和事业单位人才多等问题。另一方面,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专业、行业分布也不尽合理,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行业分布上, 河南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少。而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处于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和相关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 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人才结构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组织的人才需求不能对接。在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过小, 目前, 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达到23万人, 而科技人员仅有7.6万人, 无论从数量上, 还是从技术实力上与邻近的陕西省、湖北省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当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过小, 河南省共有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 但占总数35%左右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或科研机构。2006年河南省企业科研人员只占企业从业人员的5%左右, 而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 这一比例约在10%~20%之间。
(三) 引进人才的政策观念不到位, 用人机制僵化
首先, 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的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 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域差距。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 政策倾斜不够, 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 条件苛刻。由于河南省地处内陆,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目前, 河南省引进高学历人才的费用, 仅相当于一些沿海地区十年前的水平, 此外, 河南省的人事官方网站对于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宣传程度明显不够。引才政策的落实兑现不到位, 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同时, 引才政策的制定缺乏连贯性, 容易造成引进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其次, 河南省缺乏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载体。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高级人才的主要载体正在转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组织, 比如大型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而河南省不仅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偏少, 就连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也为数不多, 组织规模明显不大, 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比较弱, 缺乏容纳人才的载体。
第三, 对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流动机制, 同时也缺乏依靠人力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社会环境。
第四,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用人机制比较僵化, 没有及时制定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 在用人机制上亟须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所有制的限制;二是官本位的倾向;三是大锅饭的束缚。
三、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
(一) 深化认识, 树立新的人才观
胡锦涛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 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进一步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深刻理解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 要更新人才观念, 应该不惟学历, 不惟职称, 不惟资历, 不惟身份, 不拘一格选人才, 打破“学历=人才”和“职称=人才”的错误模式。
(二)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拓宽引才渠道
要建立科学的引才模式, 一方面直接吸引并引进产业集聚区所需要的人才, 为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采取“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引才策略,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 这一策略对欠发达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来说是引才的上策, 也是弥补先天不足的最有效途径。实施优秀人才集聚战略, 积极引进人才, 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以缓解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性短缺, 做强优势产业。
(三)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目前的人才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重物质利益”向“以实现价值为主, 物质条件为辅”的转变。首先, 要努力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环境,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同步持续发展;其次, 从改善人才服务的环境入手, 善于发掘和发挥人才的智力潜能, 为他们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舞台, 做好人才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 避免人才重积聚、轻使用现象的出现;再次, 建立人才结构的柔性适应机制, 使人才结构的柔性能够有效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 并能够动态地调整。
(四)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人才的激励, 应该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 建立政府激励为导向, 用人单位和社会激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 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 使之充分发挥施展才智。另外, 要突出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 鼓励分配方式多样化。要积极推行分配方式的变革, 用股权计划留住优秀人才, 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创新晋升机制, 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人才使用规律, 加紧制定能够激活人才创造力的政策。继续发挥各种科技基金的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优秀专家制度、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人才的机制。
(五) 做好高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工作
首先,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 开展产业集聚区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 将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规划, 组织产业集聚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职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
其次, 开展产业集聚区出国 (境) 培训, 组织产业集聚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 不仅学习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与其他方法相比, 这种培养方式时间短、见效快、成效大。
最后, 开展百校千企合作, 积极推进全民振兴工程, 组织全省100多所技工院校和1169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技工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 实现产业集聚区和人才的有机结合。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 加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梯队。
(六) 突破人才合作壁垒, 加强全省资源整合力度
要树立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区域合作的新型观念, 顺应中部崛起的大观念, 树立市场配置和人才互补协同的新观念。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解决合作中的一些问题。要加强河南省各个产业集聚区的沟通, 既要包含有综合性的协调机构, 又要有专业性的协调机构;既要有政府主导的, 又要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的人才开发合作事务处理机构。
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合作新模式, 实行项目化实施和项目化管理。围绕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共同谋划人才合作项目, 把人才工作的每项任务转变为明确的指标、具体的措施和便于操作的硬任务, 加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开发的统筹协调, 盘活现有的人才存量优化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人才资源配置, 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 改善人才软环境, 进而提高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整体水平。
摘要:大力发展产业聚集区是河南省加快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发展水平如何, 不仅制约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全省国民经济增长。因此, 发展产业聚集区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通过研究河南省产业聚集区人才支撑体系现状, 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左蕾蕾, 周志红.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2010 (4) .
[2]马林霞.从高新技术企业看高层次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
[3]齐向前.驻马店人才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7) .
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 篇4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深化, 全球经济呈现“软化”趋势, 逐渐从以商品生产为主转入以服务业为主, 开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我国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同时, 中央提出“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国各级政府都在研究探讨, 想方设法促进服务业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当前, 河南省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和世界科技发展周期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也迫切需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各地竞相调整产业结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背景下, 河南如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区域之间的竞争, 形成持续增长能力, 抓住新的环境下科学发展的机遇, 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1. 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与服务业发展具有一致性。经济学家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表明, 服务业地位的提升实际上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使得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规律作用的结果。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所占比重非常低, 在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 缓慢地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重心由农业向工业, 再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首先, 只有在农业充分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一方面创造出高于农产品消费的剩余收入, 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农业原料和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 工业才能获得发展的条件。其次,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 工业的高度发展带来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并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需求引力。同时, 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 又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的条件。当工业化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后, 服务业能否充分发展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 优化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
2. 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是近些年来国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特征, 这也是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相符合的。近些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地攀升, 服务业取代了制造业的社会主导产业地位, 成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首先, 服务业本身作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增长直接增加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 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外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成本, 提高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同时, 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内部结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新兴产业的增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使第三产业逐渐走上高级化,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 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还表现在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划分并不代表着三次产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事实上, 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 三次产业之间是互为因果、互为市场, 彼此存在着供求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服务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 可以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间投入, 以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 服务业对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具有的重要推进作用还表现服务业是劳动力转移及吸纳的主要承载者。如今, 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服务业就业比重也不断提高, 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 服务业内部包含的行业众多, 既有劳动密集型行业, 也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由于它们对劳动力需求有所不同, 故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后,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就更为突出, 它通过与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合,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高效化, 继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对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分析
1.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个区域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反映了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侧面。通过查阅《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 2000~2009年从增加值绝对量上看, 河南省三次产业的规模都是在不断扩大。从比重上看,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 一直徘徊在3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 河南省三次产业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1978年的39.8∶42.6∶17.6变为2009年的14.2∶56.5∶29.3,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 并慢慢开始促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格局演进。从就业人数来看, 2000年至2009年河南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上升。而从就业结构来看, 2000~2009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加10%,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上升, 2009年达到了25%。这说明河南省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年提高, 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 在服务业各个行业就业。但是, 从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 在河南省的就业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仍然是第一产业, 达到46%。其次是第二产业, 达到28%。服务业就业只占河南省总就业的25%, 就业结构仍然呈“一二三”格局。
2.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缺乏高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 但是产值比重却是最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 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上有所增加, 但是吸纳的劳动力比重较少;服务业产值比重较第一产业高, 但就业比重比第一产业低21%;从就业结构上看, 第一产业仍占绝对的优势;从整体上来看, 河南省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没有凸;从产值结构上看, 服务业亦没有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二产业在河南省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最高的。这些表现同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是相违背的, 并最终导致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且缺乏高度的状态, 而由此也造成河南省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促进作用。
三河南省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分析
在《近十年河南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竞争力研究》一文中, 作者曾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 设计了经济基础、服务业总量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服务业产出效率、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状况五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反映全国各个省区服务业竞争力, 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测量, 以反映出省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特点和在全国的位次。最后的实证结果显示河南省服务业的竞争力较弱, 在调查的全国30个省区中排名第24位, 整体发展较落后。而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 传统服务业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失衡状态既是河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滞后的原因, 又是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展缓慢的结果, 这必然限制和影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 就河南省服务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 它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度差、融合性弱, 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不大, 再加上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化, 因而服务业对优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如此, 河南省服务业的滞后发展还是目前河南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也是造成第一产业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河南省服务业事实上的总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 河南省服务业自身低水平的发展使其无法发挥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互动发展, 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 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艰难和复杂。最后结论就是: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缺乏推进作用。
四河南省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
1.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任何产业都具有客观的生命周期, 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更迭。在一定的经济结构条件下, 主导产业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要求有新的主导产业出现, 以更替原有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不是个别产业部门, 而是能够代表整个产业发展主流的产业群。不仅要求主导产业的附加值高, 而且要求产业关联度高, 需求潜力大,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不仅要求主导产业主体是技术集约化程度高、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 而且还要有一些能够吸纳劳动就业、增加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主导产业为资源节约型、低污染排放的产业。虽然服务业目前不是河南省的主导产业, 但从经济发展趋势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应选择服务业为突破口,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
2. 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要完善市场经济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及产业升级的要求, 通过加大改革力度, 打破壁垒,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不当干预, 来促进服务业资源有效而合理的利用;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保护服务业市场的公正与诚信;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应考虑不同服务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差异性, 根据各服务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 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向服务业倾斜的财政政策, 同时也要强化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与运用, 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推动我省服务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符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也被世界各国发展实践所印证。立足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和既有的服务业发展状况, 河南省应积极发展以知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 既要发展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服务业, 又要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 提高传统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 选好突破口, 以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重点应关注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研发产业和旅游业。
4. 提高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要在产业政策、科研开发、重大工程、投融资等方面, 大力扶持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化企业结构, 促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 提升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 提高企业集中度,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李迎君.近十年河南服务业发展状况与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2]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7 (3)
[3]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河南省服务业支撑产业】推荐阅读: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01-03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10-17
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07-10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05-25
河南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07-03
河南旅游产业08-08
河南省服务贸易现状07-01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16
河南服务业12-15
论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