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产业

2024-08-08

河南旅游产业(精选12篇)

河南旅游产业 篇1

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证。河南原来的电子工业基础是很强的,有几十家无线电厂,但改革开放后电子工业向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转移,中部落后了。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省承接国外、沿海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一批重大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河南省。特别是2003年以来,河南省信息产业一直以高于全省经济增长两倍以上的速度发展,年均增速在35%以上,其中软件产业年均增速更是达50%以上。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还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的专业产业园。河南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脱颖而出。

一、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速态势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共有企业470余家,从业人员6.5万人,产业规模在全国和河南省工业门类中的位置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及产品。安彩集团彩管玻壳产能已跃居世界第一,许继集团的电力电子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新飞集团的家电产品和税控机在全国居前列,洛阳单晶硅硅片产量及出口量全国第一。

(二)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以来,河南全省信息产业部门一直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2009年,由省信息产业厅招商引资,河南省电子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MXBINC和香港新威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决定在河南投资建厂生产手机,标志着河南第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诞生。濮阳的电光源产业项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年生产规模达40~50亿。安阳凯瑞数码有限公司的光盘生产项目,即将扩建28条生产线,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光盘7亿张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光盘生产能力全国第一。

(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重大突破,产业聚集度提高

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40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中,河南就占据了4席三个省级产业园分别是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南阳光电产业基地、濮阳电光源产业基地。从地理分布看,以郑州为核心区,在沿京广铁路的安阳、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和沿陇海铁路的郑州、洛阳的T字型带状区域内,充分利用我省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物流等一体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内外部发展环境,打造郑州信息网络安全和软件业,新乡绿色电池和信息家电业,许昌电力电子装备制造业,洛阳半导体及电子材料,安阳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集群。培育焦作、鹤壁、南阳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

二、全省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全国工业信息化持续良性发展,企业主体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工业信息化的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最具影响和效能的工作之一。近年来,我省信息化进程一直伴随着企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制造业,工业企业中,并在不断深化中。首先全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关键环节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二)政府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在线)

河南省信息中心承建的河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省直部门共有68家接入外网,国家扶贫办、监察部、文化部、应急办通过国家外网和省外网开展网上业务信息传输。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抗灾中,河南省信息中心通过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短信系统将全省煤、电、油、汽、运等经济运行数据即时发送给省领导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全省资源的运行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辅助决策信息,为打赢抗击冰雪灾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村村通)

2007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开展了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及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农业厅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商务厅启动了“河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并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卫生厅启动了“新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委部门牵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厅牵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厅组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均在全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农业县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县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网站总数已达到151个。新建乡镇信息服务站30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累计1518个,建立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

三、河南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总体规模水平较低,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核心技术我们并没掌握,或者说发展层次较低,高技术产品还主要是做国际上其他信息产品的外包工作。其次是我们现阶段的信息产品制造,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外来产品的依图加上与拼装,甚至有模仿之嫌。从河南省来看,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特殊问题是。首先,决策上举棋不定,政府有关部门在如何发展信息产业方而还缺少良方和大动作,在产业选择上有错失机会的缺憾。其次,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对经济增民和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小。

(二)竞争压力大,高端人才缺失

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竞争的内外双重压力。随着社会对信息产业的逐渐重视,产业政策的逐步改善,信息产业投入的增加使各地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宽,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沿海地区凭借其人才、资金和自卞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转化快,市场占有率高,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形成压力。再加上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开发新一代产品或者研究一种新技术,必然伴随着高额资金的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当企业进入市场耗费巨大的资金倾力打造的产品可能己经属于流通中的普通产品,这种现象对信息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各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毛建.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N].光明日报.2007.

[2]刘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河南旅游产业 篇2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的考察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各城市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加大旅游投入,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有力带动了地方三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各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加快景点和城区层次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等一系列软硬措施,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目前焦作已形成了以山水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休闲娱乐景观“三大系列”和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峰林峡、青龙峡“五大景区”以及中央电视台焦作影视城等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以山水峡谷风光为特色的焦作旅游大的格局和框架,形成了四季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整体品牌优势。旅游产业由原来单一的山水旅游发展成为山水风光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休闲娱乐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黄河湿地游、工业参观游、农业观光游等9种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实现多样化,旅游服务趋于人性化,旅游设施建设逐步标准化,旅游商品本地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办公实现自动化。开封市充分发掘历史资源,形成市区以北部龙亭湖风景区、中部包公湖风景区和南部禹王台与繁塔风景区为主的三大景区。延安通过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建设融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城市发展格局。西安对旅游资源开发实施了板块带动战略,将全市旅游资源整合为六大板块,即古都旅游板块、秦唐文化旅游板块、秦岭北麓旅游板块、曲江旅游板块、滨水游憩休闲板块和四大遗址旅游板块,每一板块依照不同功能建设形成了个性鲜明、互为补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单元,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各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旅游环境日臻优化,提高了城市品味,美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

——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劲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焦作在发展旅游之初,异议很大。但通过近五年的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全市人民不仅对自身旅游资源有了深刻认识,而且把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积极踊跃参与开发建设。为更好迎接境内外游客,广大群众自觉开展多种文明创建活动,目前正在全市轰轰烈烈开展的“四创”活动,大大改善了焦作市的城市环境和面貌,由此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主要经验

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旅游业发展迅猛,成就令人瞩目,其中奥妙何在?经验是什么呢?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到他们的经验很丰富、很全面,主要是:

——各城市对发展旅游产业高度重视

这次考察学习的城市与淄博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依据各自的基础和特点,各城市纷纷把发展旅游业提上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曾经以“煤城”著称的焦作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员走遍焦作的山山水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作出了第三次创业以“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将“旅游强市”列为一号工程,立志“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投入,打造第一流旅游目的地。前任市委书记被称新闻媒体称为“旅游书记”;现任市委书记提出“三要三不要”,即“抓旅游工作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洛阳自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提升到与发展工业同等的高度。

——加大投入,狠抓资源开发和建设,建设高品位、高档次精品景区

——强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提高城市知名度

近年焦作始终把旅游宣传促销作为旅游业发展和创优的龙头来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分散的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品牌,集中力量向海内外宣传推介。焦作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宣传促销,除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外,还以焦作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60多个地市以及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大规模促销宣传。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全面推介,做到周周有报道,月月有新闻。以重大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出新卖点,近年先后举办了云台观瀑节、“河南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和摄影节、焦作红叶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大大提高了焦作山水知名度。在与开封、洛阳、延安等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都十分注重打统一的城市品牌,进行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洛阳市在央视国际频道,国际、国内航班闭路电视上播放专题片,在互联网上,铁路、公路客运闭路电视上全年播放旅游宣传广告。还出台政策,规定全市景区点门票收入的2%用于宣传促销,对“引客入洛”成绩突出者给予重金奖励。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旅游工作的生命线。为建设精品景区,提供精心服务,焦作市旅游局做出了“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曲”的承诺,开封市旅游服务业提出“用我们万分的热情,得到您十分满意”的服务宗旨,在全市掀起了争创旅游服务质量第一的热潮。为了实现所做出的承诺,焦作市旅游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大力开展了旅游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成立了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制定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多次组织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城市旅游交通、住宿、购物进行联合大检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活动,对坑骗游客的行为从重、从严查处,净化了旅游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市旅游系统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及创建文明景区活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旅游系统行风评议监督员,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和游客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旅游局设立旅游培训中心每年组织对导游、服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当地大学院校开设旅游餐饮、导游、外语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四是努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完善丰富了焦作山水旅游网站,在城区主干道和通往各景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景区指示牌,各景区、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增设相应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旅游信息电脑触摸屏。在市区和景区设立旅游广告牌和游客服务中心;在市县电视台增加景区天气预报等栏目,黄金周期间发布出行参考和信息预报;各涉外星级宾馆饭店摆放了焦作旅游资料架,悬挂旅游交通图和山水宣传画等,为游客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我们在云台山切身感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优美舒适的环境、干净整齐的旅行车、整洁划一的服装、亲切热情的态度、标准生动的解说、文雅规范的姿势。焦作市旅游局长许长仁骄傲地说:我们目标是,提起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就是焦作旅游服务!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河南、陕西部分旅游城市近十天的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各市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为我们做大做强淄博市旅游产业提供了许多启发。考察中,大家边看边听边学边研讨,在对比中思考,在借鉴中探讨。一致感到,淄博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差距和困惑较多,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突出的问题是有点太散、有水不活、有山不名,定位模糊,资源、力量整合不够,投入不足,宣传促销欠缺等,深层的差距在于思想解放、上下共识、工作力度有待深化和加强,联系这些实际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推向市场的关系。各地成功经验证明,发展旅游产业可利用资源是基础,党政重视是关键,必须依托市场,更要靠政府力量强力推动。河南省焦作市由一个以煤为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战略成功转型的范例城市,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政府主导打造旅游强市。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规划布局、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资源开发、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这在一个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初始期和攻关阶段尤其如此。因此,要使我市旅游产业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并注意适时由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动作型转变。

二是要处理好整合资源与整合力量的关系。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是各地在发展旅游产业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共性的经验,联系淄博实际而言,如何切实整合旅游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和景点连成片、穿成串是破解我市旅游瓶颈的关键点之一,要下大气力论证好、实施好。但在整合资源的同时,不可忽视抓旅游力量的整合,这同样是外地先进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旅游产业的发展牵涉面广,涉及“六大要素”、二十多个政府部门、100多个行业单位,只靠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抓共管。因此,应注意整合旅游资源与凝聚抓旅游的合力同步进行。

三是处理好加大对外宣传和抓好内部规范服务的关系。旅游经济是名胜(名气)经济、眼球经济,强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是各地的共用手段,但与此同时,是否注重内部服务质量的提升则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焦作市“抓旅游就要抓服务,抓服务首先抓规范”的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曲的服务质量标准,赢得了2004年世界旅游推广峰会授予的“卓越客户服务奖”这一被国际旅游业认可的荣誉奖项,为焦作赢得了无数回头客,其经验启发我们,创造旅游景点精品与服务品牌二者应并行不悖。

四是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考察所到各历史文化名城,大都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上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开封市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设景造点,其中,以一幅“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制的“清明上河园”,拉近了千年时空,再现千年古都盛景,年接游客2800万。靠秦兵马俑的发掘使西安旅游业焕发了生机;而依托丰富的唐代文化资源,投资13.5亿元新辟景点“大唐芙蓉园”在规划、设计、布景、建造、管理、演出等方面达到了让游客们信服的大气与精致的结合,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成为西安旅游精品。相比较,淄博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的城市,挖掘开发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

五是处理好自我促销与周边城市联合推介的关系。洛阳等地的经验教训说明,一个城市的旅游宣传促销,孤立、封闭地进行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既强化自身优势,又借助相邻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捆绑促销才能事半功倍,鉴于此,在旅游产品的促销推介上一定要注意走开放型、联合型、多赢型之路。

六是处理好抓旅游和建设一支旅游产业骨干队伍的关系。“焦作现象”揭示,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为什么在不到十年时间能一跃为名山胜水,成为中国旅游强市?除党政重视、政府主导外,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有一个能人旅游局长,一个敬业的旅游局领导班子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旅游事业骨干队伍,这个经验不可忽视,要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一定要把旅游产业骨干队伍建好建强。

这次考察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副主任关玛莉、副市长韩家华亲自参加了考察。随团参加考察的还有市政协副主席郭玉兰、王延山、荣玮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市旅游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区县政府和政协负责人。

淄博市政协旅游产业考察团

从“旅游产业”到“旅游事业” 篇3

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经济生产部门,而“事业”则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前者强调经济属性,后者强调社会属性。对同一种现象用“产业”和“事业”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理念的差异。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往往是不可逾越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特质。记得2000年时某个地方政府举办的旅游发展研讨会,一位著名的旅游学专家就因会议横幅使用“旅游产业”四个字而大加赞赏,认为这种产业导向代表了我国旅游发展理念的进步。把旅游作为经济产业来抓说明当地政府已经把旅游纳入社会经济体系中去统筹和安排,应该说这在当时全社会都在以经济发展为硬道理的社会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充分表达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急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

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旅游开始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全社会成员的旅游权利、实现旅游参与的社会公平、通过旅游提高公民的精神素质和生活质量等,便成为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直接目的。这个时候,旅游就不再仅是追求功利的“旅游产业”,而应成为强调社会功能的“旅游事业”。其实早在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就已明确否定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单一导向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法》在强调旅游的经济属性的同时,也同时从“事业”的角度强调旅游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这的确反应了我国发展旅游理念的转变。

实现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求政府、企业能够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旅游权利落实提供机会和条件,包括休假制度、旅游公共产品开发与供给、社会资助制度化和常规化等,特别是要关注各类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和旅游权利的实现途径。实际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旅游权利实现途径和机会的多少,才真正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所以,我们国家当前发展旅游“事业”的任务担重而路远。

至于旅游学术研究,更应该去关注和研究如何建立平等、公平的旅游参与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学术研究真正能够在“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河南旅游产业 篇4

关键词:河南,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而旅游产业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是提升和展示河南省“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筑中国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发展强劲, 而河南旅游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98年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以后, 我省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初步确立、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及在旅游立法、执法等方面得到加强。但若与其他省旅游业相比, 还有差距。因此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 加强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科学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实现我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十几年来, 中国旅游产业增长迅猛, 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在人们收入日益增加的今天, 旅游产业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拉动内需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且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前途。虽说二十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成绩可喜, 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差距:比如起步晚、基础差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 这严重地制约着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 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 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在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及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下, 推动着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饮食住宿、交通运输、旅游制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正在崛起, 而一批综合型的企业在竞争中也不断壮大,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绩。1999年实现了两个突破:接待海外游客首次突破30万人, 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300亿人民币。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4年, 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 (次) , 旅游创汇1.6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8 012万人 (次) , 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 使整个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00多家, 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 旅游车船公司50余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余人, 总就业人数近百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2012年, 河南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文件。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取得的辉煌成绩, 继而详细阐述“十二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所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规划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

(二) 存在问题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号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丰富的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河南旅游业在“旅游立省”理念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济型的转型过程。河南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取得了新的进展,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从目前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旅游资源模式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小。

根据国际旅游市场需求, 特别是各国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我们发展旅游品种。他们需要的是新型的旅游形态:如农家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而传统旅游的主题主要是观光主题, 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的力度不大,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难以适应各个层次、不同目的、不同等级的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小。因而获得旅游者的青睐程度有所下降, 传统的观光旅游风光不再。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大胆创新,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2. 旅游从业人员部分素质偏低、服务滞后。

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经营者、导游和景区管理者。近几年来, 随着河南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河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的增加, 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意识淡薄, 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服务中, 部分旅行社服务管理不规范, 经营者急功近利、坑骗顾客;部分导游服务质量不高, 这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对开发旅游资源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

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行为上缺乏较为客观合理的衡量体系———环境容量的评价[1], 是导致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发展旅游业固然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旅游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和自然和平相处基础上,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然而, 近年来, 河南部分地区为追求片面经济利益,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从而破坏了旅游景区 (点) 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欠下了不可偿还的生态债务。例如, 豫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如苏全有指出:“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退化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 即所谓‘隐性的狼’,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带, 一旦形成退化, 不仅很难恢复, 而且还会形成加速度的发展态势。”[2]

二、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旅游业经过几十年迅猛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目前, 在国内外“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对发展我省旅游业十分有利的条件下, 河南省应抓住“十二五”黄金期, 依托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及综合效益好的优势, 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行业。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上注意以下问题:

(一) 开拓旅游资源模式, 打造河南精品旅游, 增加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品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观念和结构的改变也发生改变, 以往的开发旅游资源模式过于单一, 则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广大消费者需求。开拓新旅游资源模式、打造精品旅游势在必行, 它不仅仅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在现阶段, 要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转变开发旅游产业思路, 提高旅游产业意识。首先, 就是要提高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 把“产业链”做大做强。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农业观光、工业旅游以及农家乐, 就是与农、工业融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开发、创新旅游资源, 同时要扩大与其他行业融合, 延伸旅游产业链。这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升级。如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其次, 打造河南旅游产业精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要想使其产生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 着力打造河南旅游精品。比如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龙门石窟和洛阳白马寺, 以少林武术文化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陈家沟。我们必须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提升旅游景点的品位,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河南旅游精品, 从而推动河南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 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加强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出去旅游的次数每年都成俱增趋势, 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反, 旅游管理及导游人员则存在明显不足, 并且部分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欠佳。而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好坏, 直接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产品整体质量, 进而影响到河南经济的发展。为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旅游环境, 使河南旅游业管理和服务走上新台阶, 为此一定要制订培训计划如下: (1) 加强英语口语培训, 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加强对国内外方言的了解及历史文化知识素养的培训, 扩充知识范围和提高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 开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 是河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体。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根本, 对于河南这个旅游资源大省来讲, 如何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省“十二五”的宏伟规划, 河南旅游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河南旅游要想持续地发展, 一定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来考虑自然所承载的能力。因而, 我们一定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坚持开发、管理和保护同时进行, 科学的规划, 并严格按规划办实事;摒弃狭隘利益观, 坚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引导并教育旅游从业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这才是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总之,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 是实现人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的新兴产业, 是当前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河南旅游业凭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开发和保护环境问题, 令我们深思。那么, 河南省就应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和科学处理人类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必须要强化政府主导、更新思想观念、开发新的资源模式、理顺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非常关键。而河南旅游业是一个值得我们人类不断探索新型产业, 愿我们在“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的背景下, 携起手来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旅游产业节 篇5

关于游艇

毫无疑问,这次展览最为被人们关注和热议的便是邮轮、游艇及水上设施展区。游艇在国外作为富人奢侈品的一种象征,而这一市场在中国的开拓也从某种层面上标志着我国旅游发展的潜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据我们了解,其消费者主要有私人爱好者作为奢侈消费用于家庭娱乐休闲,再有就是一些游艇俱乐部用于海上运动、游乐和商务活动。

众所周知,天津地处环渤海的经济中心,且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也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国际标准的游艇码头和俱乐部,由于其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我国北方财富聚集的人群汇聚于此,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游艇或者说奢侈品消费这一版块也将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部分。

关于野外露营

野外露营一直都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无时无刻不吸引着热爱旅游的人们。在此次旅游产业节上,各路商家都带来了自己最新颖最前沿的关于野外露营的产品。有价值不菲的房车和可移动住房,也有小巧精致的帐篷,这些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实现自己野外探索露宿大自然的梦想的需要。还有不少出行装备也是不太常见的,比如山地小型越野车等,这一些列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无疑给外出露营旅游注入一针强心剂。

在我国,也许开房车出游的人还不具规模,但是随着各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人们普遍喜欢去亲近大自然,去体验原始的美丽。科技造就了城市,城市开发却阻碍了人们探索与欣赏的目光,认不得不再次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满足自己探索与冒险的欲望。因此,野外露营装备这个产业在中国有着极大的潜力,以后人们可以不用在旅行社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制定行程,自己带上装备就可以随遇而安了。

关于地方旅游业

此次旅游产业节上,各个地方的代表都带来本地颇具特色的展品和宣传,很多都是不用看介绍也知道这是隶属于哪里的旅游胜地。但是这一切都不乏有千篇一律的特征,也许是我们参观时间太短,有些仓促的缘故。但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展台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特色呈现出来,而不只是摆放一些宣传册,因为很多参观者都是走马观花似的匆匆一瞥。

展台设计上也可以下一些功夫,不需要惊艳壮丽,富丽堂皇,但至少要让参观者眼前一亮,而不是抱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想在其中无精打采的穿梭。还有一个问题,不少地方展台都有点空洞缺乏内涵的感觉,偌大一个展台空空矗立着几块展板,一个柜台,数张宣传册,仅此而已。

另一种现象是有不少商家的店铺出售的商品纵然琳琅满目,但是却缺乏内涵,与其说是旅游产业展览,不如说是地方土特产贩卖。地方土特产固然有地方特色,且不说不登大雅之堂,这些批发贩卖和原本旅游产业节的主旨不太搭调。与其各自为营地叫卖,不如统一规划在某一个展厅里,或者附属在各地方展厅里作为礼物或者只为展览,不然把购物甚至是倒卖和正经八百的展览放在一起,确实不伦不类。

关于酒店业

目前,全球排名前10名的旅游集团中已有6家落户天津,而至今年年底,天津五星级酒店将达到20家。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与酒店业之间关系的相辅相成,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副院长谷惠敏教授作为主讲人,在“2010中国旅游产业节”会中会的“旅游饭店发展趋势讲座”上表示,酒店业的发展取决于商务客源量,而天津正在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与商务、金融中心,以后将作为北方大都市的代表,和南方的上海一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并驾齐驱。因此天津发展酒店业比国内其他旅游城市有明显优势。目前,天津酒店业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受与北京同城化的积极影响,整个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引入大量知名酒店集团旗下子酒店落户天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借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酒店行业自身快速增长必然无可厚非。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对于中国,无论是旅游还是酒店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都将是非常有前景的。

关于人才开发

在国外设有旅游或酒店专业的大学院校,大多和本国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所合作。例如休斯顿大学的酒店专业便与希尔顿酒店有所合作,即本校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在这种国际性酒店实习的机会。而在国内,一所院校拥有一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目的的酒店这种情况似乎很少见。因此我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形式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理论及实践的结合将是益处良多的。据悉,港中旅今年还搭建了酒店培训学院平台,成为国内唯一非院校旅游从业资质培训单位。另外在此次产业节上,港中旅参加了“中国旅游教育展暨旅游人才开发合作洽谈会”并与一些校企合作及旅游人才开发协议。

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许多本科院校中学习旅游及酒店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相关的行业,对于旅游及酒店业来讲这无疑是一种人才的流失,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四年的含辛茹苦换来的也仅仅是一张毕业证,这与他们是初衷南辕北辙。而校企合作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走入这一行业,让他们真正了解领悟这一行业并找到自身的位置。这样,即便最终仍然有人选择了其他行业,他们从事旅游酒店行业的期间也为这一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契机。

关于产品展销

纵观整个展会,会发现绝大多数参展内容与旅游相关商品的展销有关。大到游艇、房车、地产,小到地方特产、出行装备,种类十分丰富。当然,商品展出的目的无非是推销自己、寻找买家,但效果如何呢?

对于那些高端商品,如游艇、跑车等的展台比较吸引眼球,毕竟大多数观展群众接触这类事物的机会比较少,也有不少人会抱着好奇的态度询问展台人员。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展台给人一种只可观摩不可靠近的感觉,展台工作人员也都安安静静的等待顾客,没有什么主动的宣传手段。其主要原因应该是该类商品面向的市场为高端消费市场,相应的产品供给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更偏向于买家寻找卖家,真正有经济实力和意愿的消费者会主动上门咨询,因此商家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在寻找买家上。虽然有点给人不可靠近的感觉,但这类展台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接触高端旅游商品的平台,加强了大众对该类商品的认识,吸引了一定的潜在购买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与其相对的是那些低端商品展台。如特产、工艺品、用具等。这里的顾客人数应该是全展会最多的地方,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之间游走,听着卖家的宣传、卖家与买家讨价还价,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样,似曾相识,因此不能说是个有特色的展会项目。这里商品种类繁多,有许多也不是很贴切旅游这个概念,但这里是最接近大众消费水平的地方,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让群众直接消费的地方,因此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也具有其设立的意义。

关于环保主题

低碳、生态、绿色等环保主题已经渗入各个产业,我们会发现在这次展会上,旅游、酒店业也在朝这一目标努力。旅游区的生态发展观念基本已经在各地方旅游业达成共识;绿色房车的展出也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让人印象深刻;体验自然的汽车露营公园,为新兴的低碳旅行方式提供了参考;还有许多酒店也开始关注低碳、生态等运营方式。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环保,这个需要全体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正在以有条不紊的节奏加速向我们走来。通过这次展会,我们可以说环保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河南旅游产业 篇6

作为全国旅游名城,绍兴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绍兴市作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发展全城旅游”的重大决策,全城旅游标志着绍兴旅游进入了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新阶段。绍兴以“全城旅游”为抓手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拓展景区外延,有效整合资源。绍兴市以鲁迅故里、沈园、兰亭、东湖和大禹陵景区为核心景区,创建国家5A级绍兴古城旅游景区,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绍兴古城整体打造成具有国家5A级景区水准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1月8日,本刊记者就绍兴如何应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采访了绍兴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

《长三角》:“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这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所认同。绍兴推出全城旅游,打造独具魅力的“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非常吻合这一理念,那么旅游集团如何按照全城旅游的要求来整合绍兴旅游资源,构建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

祁淼荣:绍兴总体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把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建设,深入发掘水乡风情、文化名城和江南古城等特色资源,打响城市整体品牌,加快实现以景区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向“城旅一体”的城市旅游跨越。按照“整体性规划、多元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

一是从项目的策划上,围绕旅游六要素,策划建设大项目,打造全城旅游和古越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游客留得住。主要有兰亭景区和东湖景区扩建项目、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等。兰亭景区扩建项目拟建王羲之馆、王献之馆、兰亭序馆、碑苑及书法交流中心等。东湖景区扩建项目以东湖“山”、“水”、“石”及“越文化”为依托,围绕“水石文化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两大主线,通过“活水、理景、融文、亮园”四大策划理念,打造中国第一水石大盆景。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拟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融美酒、美食、美景于一体的黄酒文化旅游休闲区。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着力打造坐乌篷游绍兴的旅游环境,提升鲁迅故里品位。为增强夜游吸引力,在完成环城河大型灯光秀项目的基础上,再实施环城河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二是在产品设计上,鼓励各景区、博物馆及有关单位开发具有绍兴和本单位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达到延伸产业链、宣传绍兴、推介景区的目的。旅游集团已委托江南大学策划设计旅游纪念品和集团标识,并研究制订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激励政策,促进旅游消费。同时,做大会稽山旅游购物中心、黄酒城体验购物吧,借机开发黄酒系列特色纪念品;围绕旅游诸要素,引进名优企业搞好越王城广场商业用房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从游线的布局上,围绕“全城旅游”主题,策划“水城、古城、名城”组合式全城旅游主线路,重点推介以故里、故居、书屋为看点的古越名人文化旅游线,以环城河及灯光秀、内河、古运河为脉络的古越水上文化旅游线,以纪念馆、博物馆、黄酒城、历史街区、越王城为节点的古越历史文化旅游线。水上游线重点做好“日游内河、夜游环城河”两篇文章,增加和延伸水上乌篷旅游线路。

四是从营销的拓展上,按照“品牌化宣传、区域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优化营销政策,拓展市场空间。在市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周边镇(乡)推行市区景点游览“一卡通”,以此来推动“绍兴人游绍兴”活动。与长三角地区旅行社开展营销合作,在稳固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福建、江西市场的同时,开拓北京、天津、山东中长线市场,扩大港、澳、台市场,从而实现与客源市场、各有关旅行社的良好对接和联动发展。

《长三角》:绍兴旅游中有许多休闲元素,比如老街、台门、黄酒、乌篷船……绍兴如何加大休闲旅游的要素,从而让游客慢下来,实现更高品质的深度旅游?

祁淼荣:休闲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感受式的旅游方式,要求目的地提供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在文化层次上的多方需求。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市内各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具体从四个方面来打造:打造水上旅游精品,以绍兴环城河和城市内河为载体,推进环城河灯光秀夜游和乌篷船日游等水上旅游项目;打造历史街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越王城等历史街区旅游,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配套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黄酒文化风情旅游精品,策划黄酒文化风情区旅游项目,推出并提升黄酒宴,体验黄酒文化风情;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绍兴山水田园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绍兴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着力深度开发会稽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由过去传统的“点”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长三角》:我国旅游业投资方兴未艾,近年来旅游集团在旅游投融资方面有哪些探索?具体有哪些重点项目更好地促进了绍兴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完善?

祁淼荣:近两年,我们积极谋求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谊,通过资本、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方式,提高集团的资本收益率。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引导下,我们顺应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延伸产业链,从而整体提高了旅游投融资项目的质量。

绍兴最近几个投资项目投入资金达13亿元,主要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招商引资以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来实现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即该区域内的土地出让金,除了规定扣除的规费外,全部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同时,知名企业投资旅游业势头强劲。目前,浙江开元集团在大禹陵投资的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已开业,这是一家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题的高端精品酒店,以白墙墨瓦的明清建筑为主体,融合水乡文化、酒文化、禹文化、书法文化等各类主题,将绍兴水乡的江南民居与后现代主义装修完美结合,引进度假、休闲、风情购物

等配套元素,大隐于市,低调奢华。

香港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的鲁迅故里文化主题酒店,面积达5500平方,由香港太平绅士运行,其高端欧美客源将带动景区旅游,拉动消费。绍兴籍企业家也踊跃投资旅游产业,浙江宝业集团投资了休闲高尔夫球场,上海秦森集团投资了秦森主题酒店。这些旅游项目填补了目前绍兴旅游产业链中的空白要素,完善了绍兴高端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

《长三角》:绍兴连续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水城风情旅游节、公祭大禹陵典礼等节庆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绍兴城市名片和旅游金名片,这些活动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旅游中,形成了与兄弟城市错位竞争的特色,请介绍一下经验。

祁淼荣: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文化内涵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绍兴注重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市委、市政府以节庆活动来提升城市品牌魅力,增强了旅游产业活力。节会有效地创造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价值的契机,提高了节会与旅游互动的市场价值。节会已成为宣传推介绍兴的重要品牌,张扬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渐为世人所重视。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承办了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第26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和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第五届鲁迅文学颁奖典礼等“两节三典礼”,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接待工作,通过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乌篷船风情旅游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水平的节庆活动来彰显文化,推进全城旅游。

今年中国兰亭书法节首次与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品牌活动之一“兰亭雅集”合办,内容丰富,规格高。兰亭书法节和兰亭雅集活动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两节合办进一步挖掘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兰亭书法节的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了中国书坛精品展览平台、名家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当代书法艺术。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索马里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游客,体验了“古城墨缘”书法主题游。今年书法节进一步探索市场运作和产业拓展,书画用品博览会引进了中国宣纸集团、西泠印社、王一品斋笔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南京十竹斋、王星记扇厂等近百家知名厂商来参展。

创新旅游产业,关注旅游体验 篇7

(一)旅游体验的概念

一般而言,旅游发展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休闲旅游,第三阶段是体验旅游。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体验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如果说在观光旅游中平均每个游客逗留1—2天,人均花费300元,而在休闲旅游中会延长到5—7天,人均花费3000元左右,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体验旅游阶段,游客至少会停留10天以上,人均花费5000元以上,并且可以形成重复性消费。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休闲消费的增长速度会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社会便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体验旅游开始出现。

有人曾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有一个地方刚开始生产花生,当花生成熟后,农民拿到市场上去卖,1元1斤,我们把它叫做“农业经济”;后来人们把花生米烘干后做出各种花生食品,卖到10元1斤,叫做“工业经济”;接着把花生经过包装和市场营销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变成20元1斤,叫做“商业经济”;再后来把加工好的花生摆在酒吧和咖啡店供人品尝,变成30元1斤,这叫“服务经济”;最后,有人找到花生之乡,在这里营造出一种生活形态,或者是旅游区,或者是农家乐,城里人来到此地,不仅能参观花生的各种加工流程,而且能参与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一天下来每人要给当地农民至少200元钱,这叫“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是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旅游设施为道具,以旅游者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通过沟通、互动、游览和消费等方式体验放松、新奇等独特的精神享受。

(二)旅游体验的特点

1. 重视旅游者的参与性

从近年来的旅游实践看,人们为了“体验”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高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的核心,旅游的经历就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比如滑沙、滑草、划船、滑冰、骑马总比单纯观看要印象深刻,这是由当时参与的兴奋决定定的的。。

2. 重视旅游者的情感反应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在认知反应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旅游活动就是游客对旅游产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旅游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兴趣爱好等影响着情感反应的强烈程度。当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兴趣或心境相符合时,旅游者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情感,表现为愉悦、难忘的一次经历。

3. 体现旅游的差异性

旅游已使人们的社会人角色转变为自然人角色,追求个性的张扬,兴趣爱好的满足,要求旅游体验内容、方式力求独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时刻保持体验物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断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旅游感受,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4. 体现旅游的挑战性

旅游体验是区分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的因素之一,因此,适度的挑战性活动能使旅游者真正忘却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成就感和舒畅感,从而充分体味到一种克服种种困难后体验征服的愉悦。

5. 体现旅游的主题性

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旅游者的感官,使旅游者获得真实的体验环境,触动心灵,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印象。比如,“印象刘三姐”,生动的表演、刘三姐的服饰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真切地忘记了时间,仿佛真的置身于刘三姐的表演之中,从而使体验更加真实。

二、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者本人、旅游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过程和旅游体验产品的特性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总体体验效果。

三、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的构建

要想真正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我们一定要先理解旅游者的动机或主观意图,提供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且尽量情感化,让旅游者参与进去。旅游地居民也要好好地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使其产生一种永久难忘的感觉。

根据旅游体验的特点和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因素,游客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由“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四个主体构成,旅游者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四体”(旅游者“我”、旅游者“他”、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地居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旅游者“我”与旅游者“他”之间是一种交流关系,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者“他”与旅游从业人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与旅游地居民是一种沟通关系;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地居民之间是一种相处关系。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要与旅游地居民融洽相处,要促进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沟通,从而深化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体验的质量。

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旅游活动的亲身经历性,使得旅游者可以通过寻求体验把握旅游的真谛。构建旅游体验交往互动模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四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薄,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缺少一种亲情感,人们通过旅游可以获得一种亲情感的补偿,同时情感交流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旅游者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及旅游地形象,此外,情感交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注重“四体”之间美的魅力。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旅游企业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配以美的主题;旅游从业人员要提供美的服务;旅游地居民要增添美的魅力,以迎合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使旅游者产生美好的体验。

(三)旅游地居民要讲诚信讲文明,要与旅游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样才能使旅游者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四)旅游从业人员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尽量让游客参与体验旅游项目,同时,还要与旅游地居民融洽相处,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这样才能让游客享受到真正的愉悦和审美,让游客在一种不同于生活世界中文化和环境的异化体验中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了适应世界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体验需求,我国旅游业的建设需要从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等方面作更多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深入研究,以及个性化、人性化的探讨工作。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 2007, (1) :178-179.

[2]张健华, 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商业研究, 2008, (1) :176.

[3]张丽华, 罗霞.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模型的一种设计[J].经济管理, 2007, (3) :72-73.

[4]吴文智, 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 2003, (6) :66-70.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8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起步,但该产业在当时的河南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河南省文物古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达到3万多处。2011年,河南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总的来说,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我们今后在开发河南省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河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且矿藏品种繁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景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依托,其文化资源的优劣就尤为重要。

河南省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拥有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341个、遗存1098处。其中,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历时长达2200多年。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即占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古城,同时,历史在这河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如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等这就为河南省丰富的古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10处,郑州二七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墓、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等等,这些都在彰显着河南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

河南的戏曲文化浓厚,拥有豫剧、越调、曲剧等20多个剧种,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艺术表演也体现着河南的艺术文化气息。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忽视可持续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部分地方政府只看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它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有的被盲目开发,有的被擅自修缮,有的则被私自转让经营,以致一些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被永久性毁灭。

(二)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规模有限,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投融资渠道较单一,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水平的有效提高。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发展无序,造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质量和深度,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的规模效应无法形成。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文化遗产类和部分人造类旅游资源。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整文化旅游资源产权问题和保护开发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类资源产权以国家所有为主,是一种重要的国有资源,但也有部分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如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民居等。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民间资本会更多的投向人造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清明上河园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其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产权关系明晰。总之,必须明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现行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大胆探索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

(二)建立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放宽各种资本介入文化旅游产业,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发展状况,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经济利益关系;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四、结论与展望

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战略研究 篇9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是新时期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制定的第一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旅游业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

目前,中国的旅游业整体运行良好,旅游业的融合推动了旅游的深度开发,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

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国内旅游始终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出境旅游增长加快,促使旅游市场形成“两高一平”格局。

再看假日旅游,首先,回顾2012年的中秋、国庆双节,国人的旅游欲望与消费能力再次让世人大开眼界。短短七天,全球最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再一次在中国发生:旅客6.6亿人次。

二看河南经济,河南省突出“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四个着力点,富民强省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趋势,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为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一系列举措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区位优势。

三看河南旅游地位,旅游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实现中原崛起的优势之一,是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潜力,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

四看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河南在中国,从西到东的第二步过渡区的第三步,自南以北的地理和气候过渡区,从行政区划和交通状况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的地位。

五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发展年代悠久,历史文化内容丰富。从人类文明的历史最早开始繁荣、全面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唐宋时期,再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河南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华彩篇章。

六看自然景观景色,景观奇绝壮观,景色形态多样。河南不仅有陡峭的高山,也有坦荡无垠的平原、起伏的山丘和周围的丘陵及盆地。

再看河南旅游现状,2015年河南接待海内外游客量5.18亿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5 035亿元。因此,河南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更应重视国内旅游这一巨大市场及其效益。

众所周知,旅游业既是经济和社会功能,又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重要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随着民生的改善,为造福民生的幸福事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已万事俱备、蓄势待发!

一、休闲旅游的概念

要明晰休闲旅游活动的内涵,清楚界定休闲旅游的概念,先有必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何谓闲暇?何谓游憩?何谓休闲?何谓旅游?由此才能更清楚地去理解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是在旅游的同时,还能让心灵得到放松。休闲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达到消遣、休闲为目的休闲活动,是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去体验,以慢速度和平和心态为旋律,欣赏生活、享受文化、有品位、个性化的文化活动,是介于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之间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一种充满个性需求的旅游方式。

二、旅游为何要休闲

谈及休闲旅游,不少人认为只要有钱、有时间就万事俱备,往往会发出疑问:旅游还需要休闲?休闲旅游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吗?

孰不知,旅游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闲暇时间,而是旅游动机。的确,有了闲暇时间,休闲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可以在家休闲,可以是逛街、聚餐、娱乐等日常休闲,也可以去近郊一日游或是外出旅游,甚至可漂洋过海出境游,或者去猎奇探险、寻幽探秘。但是,能够真正让人放松身心,调整心情与情绪的,唯有休闲旅游。

通俗地说,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以旅游为手段的休闲。时间不重要,景点不是唯一,行程不是标准,没有看到的景色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与心态:随性、随心。开心就好,快乐最重要,关键是要欣赏眼前,体验当下,感悟此情此景!

三、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的价值与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今日河南,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加快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将会使河南成为中国旅游景区快速增长的板块,更为河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项目组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更明白休闲旅游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是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此,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对落实旅游普及惠民,建设生态老家、幸福河南、和谐中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四、河南旅游业现状、地位与作用

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是: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旅游要素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发展时期,面临机遇和挑战。

如今,河南人均GDP已经超过6 000美元,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休闲旅游必将成为旅游新时尚、新形式与新引擎。河南足以凭借区位优势将成为我国经济活力迸发、旅游消费旺盛、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地区。河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灿烂丰富的文化遗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与人文优势,以及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必将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五、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战略

1.摒弃旅游业的短视行为,以门票经济改革为切入点,带动休闲旅游,让旅游回归大众、回归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要突出旅游业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不仅需要大众树立休闲旅游意识,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以游客为本,以服务为抓手,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景区与游客的和谐、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惠民福民,要保障民权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观河南,“十二五”期间预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0%,河南省旅游消费需求将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更成为民众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亦将成为民众消费的新形式、新趋势,而国内旅游更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一系列发展趋势将促使河南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

3.以旅游标准化为契机,完善旅游线路与咨询服务,形成极具吸引力的拳头产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河南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12年2月,河南旅游局局长范修芳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河南省“要构建大旅游格局”,何种组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识与尊重!重要的是发展的长远眼光与彼此利益的关切,重要的是理念与意识的改变!

4.以文化为中心,以休闲旅游为主题,打造河南休闲旅游的核心资源与文化品牌,促进物质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对于河南旅游总的定位,项目组十分赞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锋的观点:“有一种文化叫中原,有一种感觉叫河南”,河南是“中国精神家园旅游胜地。”所以,“心灵故乡,老家河南”是河南旅游的最佳定位,也是河南休闲旅游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5.创新管理手段,完善旅游信息平台与网络平台,实现旅游景区“智能化”,让休闲旅游“智慧化”,真正形成大旅游、大文化的河南休闲旅游、智慧旅游。信息时代,网络是必不可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网络无处不在。休闲旅游的关键是把握旅游景区的客观和综合信息,其核心是把握旅游业的目标。今日河南,还可以不断提升各地旅游信息化的水平与层次,通过旅游标准化活动,促进各个景区都建立、完善成为智慧景区,再辅以新技术的应用,让各地的旅游体验网、智游网更全面、覆盖更广,提高河南省休闲旅游信息化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河南旅游业的技术含量,强化网络化对旅游产品宣传、增值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宣传推介河南及中原旅游品牌,推广休闲旅游理念,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大发展。

结语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预示我国大众休闲时代已经到来,预示着中国旅游产业开始由注重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提升方向发展。河南区域经济的建设发展与创新驱动,催生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把握其与地方经济的最佳切入点,由此促进河南休闲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的发展,促进河南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河南应该有所作为。

如果休闲旅游是一种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去体验,以慢速度和平和心态为旋律,欣赏生活,享受文化,快乐人生。那么,休闲旅游产业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工程,是一个旅游线路设计、开发的休闲工程,更是一个惠民、福民、富民的幸福工程,其开发已是大势所趋。

凭借中原经济区发展建设这一战略机遇与“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这一发展平台的不断完善,河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Z].2009-12-01.

河南旅游产业 篇10

一、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地形秀美。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西南部, 地处瓯江、飞云江两江源头, 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素有“浙江的西双版纳, 华东香格里拉”之誉。景宁属浙西南山区, 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斜贯, 峰峦耸立, 地形复杂,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 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 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 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 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 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长期以来, 浙西南地区工业经济相对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 这一地区环境受污染程度较低, 生态保持良好, 通过了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二是山峦众多,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8.8%, 位居浙江省前列, 其中草鱼塘是省级森林公园, 是全省生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三是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 分别是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 湿地总面积约1, 200多亩。最为突出的是望东洋高山湿地, 海拔1, 230米, 面积达600多亩, 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 绝无仅有, 国内也属凤毛麟角。四是境内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表现为山林密布, 灌木丛生, 水草丰茂,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全县有植物178多科, 691多属, 1, 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 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竹林, 灌丛, 草甸等。全县林相种类众多, 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五是水文景观丰富。境内是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发源地之一, 小溪流更是不计其数, 源短流急, 水流冲刷出许多鬼斧神工的瀑布景观, 特别是景宁的大际雪花祭, 每年都会吸引上百名摄影家前来采风。

(二) 畲乡文化独树一帜。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一张“畲乡文化”的金名片, 民族风情在这里尽显风采。畲族文化自成体系, 特别是在歌舞服饰、婚俗、饮食、手工艺品等方面都跟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畲族山歌曲调高亢, 假嗓发音独树一帜;以悠荡步为基本动作的畲族舞蹈动作优雅欢畅, 表现力强;以手编彩带为代表的畲族工艺品技艺精湛, 色彩协调, 深受人们喜爱。畲族风情则体现在婚俗表演上, 畲家婚礼集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之大成, 其表演性和群众参与性强, 游客可作为婚礼上的任何角色参与活动, 在娱乐中充分感受畲乡风情的文化魅力。[2]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被现代文化同化的程度较低, 景宁包括畲乡文化、廊桥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外, 景宁还保存着十分完好的宋、元、明代古建筑和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古村落。比如大际乡时思寺, 建于宋绍兴十年, 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江南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式布局的古建筑群, 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 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3]

(三) 区域政策优势凸显。

景宁县毗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其周边的省、市经济均较发达。景宁离杭州市的直线距离259公里, 具有城市群中的“后花园”、“离您最近的民族县”等区位优势, 对发展旅游产业极为有限。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地的同类旅游资源相比, 景宁县更具有丰富的客源市场。[4]同时即将在2013年全县贯通的云景高速, 将使景宁县完全纳入浙江省四小时交通圈,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景宁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近年来, 景宁县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并且加大了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2000年, 景宁县委、县政府从时代要求出发, 提出了“创畲乡生态优势, 建风情旅游名城”的战略思想, 并成为景宁县指导工作的一个主流思想。2011年景宁县、县政府编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 每年将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 000万元 (占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 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 用于全县旅游项目前期、规划编制、行业管理、人才培训、商品开发、信息化建设、招商引资、资源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旅游市场开拓和景宁旅游形象宣传等, 优惠政策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将促进景宁进一步掀起旅游发展热潮。

二、景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景宁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一方面有利于机制、体质创新, 找捷径、低成本地实现高起点、高速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 也存在后发地区普遍存在的服务设施、资金、人才品牌和机制等“瓶颈”问题, 及旅游开发中心面临的其他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接待能力低。

景宁属于浙西南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虽然近年来设立了专门用于乡村旅游的专项发展基金, 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这些投入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完善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所需的庞大资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极其有限的投入为主。由于资金投入有限, 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服务功能不全,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不少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 如道路路况差, 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简陋, 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卫生状况差, 旅游旺季住宿床位紧张等。

(二) 生态旅游整体营销不足。

对外宣传促销大多还处在原始、被动的水平上, 投入少, 形式简单, 专业水准差, 没有突出畲乡的特点, 甚至许多乡村旅游点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促销, 仅限于“回头客”的口头宣传, 品牌意识不足。同时, 很多农民固守着原有的销售模式, 在家坐等顾客上门, 缺乏主动推销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多数农家乐缺乏对于乡村节日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 品牌意识匮乏, 很难保证持久稳定的客源。

(三) 管理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景宁, 很多乡村旅游企业采取的是家族式管理, 用人唯亲, 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我国农村的长期相对闭塞, 受教育程度往往不高,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粗放式的经营, 重视短期效益的小农意识和淡薄的服务质量意识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上的规模、上档次和良性健康发展。

(四) 旅游产品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品牌不强, 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创新, 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大。旅游产品目前尚局限在以大际雪花祭、大均“畲乡之窗”观光及纯表演式的畲族文化观光, 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够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景区虽有旅游商品, 但发掘还不够。近年来, 乡村旅游点大多以经营餐饮业为主, 客房数量少而且档次不高, 项目内容较为单一, 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 如旅游娱乐项目、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5]

三、景宁县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快速转变和消费结构的较快升级, 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对此, 应该顺应潮流,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 大力宣传, 打造品牌。

品牌就是竞争力。景宁生态旅游要从简单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入品牌经营战略, 必须开辟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一方面可以申请设立 “浙江景宁民族旅游试验区”, 同时还可以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设立“生态旅游示范区”, 依托试验区和示范区及自治县的特殊优势, 搞好旅游开发的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 对现有的旅游品牌进行系统整合, 抓住龙头, 积极建好和宣传“华东民族城”和“双际黄金线”这两个精品工程, 让“民族风情、天然氧吧、特色农家菜”等关键词不断吸引潜在游客, 提高畲乡生态旅游知名度, 打造集畲族为主的各民族风情展示和“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和休闲景区, 结合大均“畲乡之窗”较为成熟的漂流项目, 与民族风情项目互为补充, 互为促进,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努力构建畲族文化品牌社会基础和影响力。

(二) 完善机制, 多元投入。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额大, 效益长久的项目, 应由政府主导, 营造环境,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是政府每年要拿出专款, 继续用于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丰富旅游景观, 开展宣传。二是县里要做好生态旅游统一规划, 整体设计, 并按“谁开发, 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各部门在景区的景点建设任务。三是要争取市场性投入。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 按照“思想上放胆、领域上放开、经营上放活、税费上放宽”的原则, 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要运用市场手段, 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生态旅游开发。[6]

(三) 完善硬件, 培育人才。

加强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业等建设, 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交通上大力发展快客和旅游专线, 利用金丽温高速和云景高速, 解放思想, 超前规划落实。多渠道吸纳和培育人才, 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 依托丽水市大专院校和挂钩单位搞活用人机制,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纳和培训旅游从业人员,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推行许可证和农家旅馆评优制度, 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的农户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 以规范行业准入。加快星级农家旅馆建设, 改善乡村接待设施, 组织农家旅馆开展星级创评, 提高服务水平。

(四) 健全法制, 保护环境。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 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但是在各地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的毁坏和污染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同时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加,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也是在推进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7]因此要尽快实施生态旅游的专门立法, 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而且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 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 做到有法必依。要清理整顿旅游管理队伍, 定期、系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法制、政策、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方面的专门培训, 并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岗位任职条件, 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效益。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 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查, 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查, 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查, 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按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都有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挑战, 并指出了发展生态旅游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产业,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 1996

[2].柳向阳.乡村旅游:浙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J].浙江经济, 2004

[3].麻益军.论景宁县旅游品牌的创建与营销策略[J].旅游经济, 2002

[4].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 2011

[5].任三英.关于应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山西林业, 2011

[6].附敏.发展乡村旅游活跃农村经济[J].当代江西, 2007

河南旅游产业 篇11

【关键词】旅游行业 高职英语教育 旅游专业

我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旅游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典型的就是我国旅游服务水平的国际化程度偏低,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英语人才的紧缺。因此,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获得文凭,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没有体现出这一特色,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是在现实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记下了英语的语法词汇,但是却没有获得必要的课堂锻炼机会,导致英语实践水平普遍较低。

2.评估方式过于单一。传统英语教学的考核模式大多数以试卷为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将理论知识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会是学生陷入一种错误的意识中,似乎英语的学习仅仅是依靠语法和单词就可以了,所以,这种考核模式是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的。

3.教师水平偏低。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非常强,所以,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事与愿违,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对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而旅游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还普遍较低,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旅游英语水平就不容乐观。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旅游英语水平的途径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当中去的,所以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应当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英语理论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的,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首先,课堂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听、说、读、写、译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落实到实践当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搜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运用英语进行讨论等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校内实践,学生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学习兴趣小组,在小组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相互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最后,校外实践。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切实了解旅行社的相关运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英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旅游英语的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加强英语教师对旅游专业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其他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又如可以鼓励教师到旅行社去参加实训,这样能够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有一个切实的了解。

3.创新多种教学手段。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设立多种评估手段。利用考试这种方式去检验教学效果虽然比较客观,但是过于简单、方式过于单调,难以调查出学生对英语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的语言素质。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所以,我们应当设立多种评估手段,多角度去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可以在笔试考试中加大听力考试的比重,或是在口语考试中加大模拟情景考试的成分,教师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对教学现状设定一定的障碍,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旅游專业的英语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的比重,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在校时间里,既能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又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照兰.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1:114-116.

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分析 篇12

一、前言:

旅游产业演进实质上是旅游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实现转型的过程,是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结构不断升级等现象和关系的综合,所以对旅游产业演进过程的全面、准确分析,对旅游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至关重要,是推动旅游产业平稳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旅游产业演进理论分析

旅游产业的演进过程不可能脱离人类的主观需求,所以其自身表现出自发性和人为性的统一特征;而旅游自身虽属于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目的地探险猎奇的过程,但随着全球经济交流的频繁,促使旅游产业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特征逐渐显现;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受到经济缓慢发展的推动,又会受到其它突发因素的作用,所以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统一特征明显;旅游产业自身属于独立的产业,但受其它服务业构成的直接影响,所以独立性与依附性也具有统一特征。从旅游产业演进的时间路径方面可以看出其既具有常规的产生、成长、进化生命周期,又具有其特有的演进路径,在一般时间路径中其生命周期曲线平缓漫长,这是由其自身属于综合型产业的特性决定,另外在其生命周期中发生突变而进入新的生命周期的可能性较大,这往往与旅游地的发展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而在其特有的演化路径中表现出多样性,例如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知名度更高、旅游环境更优越的地区旅游产业演进速度和趋势更理想的马太效应路径;而在知名度、旅游环境等方面并不存在明显优势的旅游地表现出渐进效应演化路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在发展初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理念、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而迅速占领旅游市场的突变效应演进路径等。

三、旅游公共政策理论分析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推动并规范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真正发挥在社会民生方面的作用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总和,其与旅游产业的特征、公共管理的方向、旅游产业的基本定位等都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因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旅游产业相关的基础型和服务型供给、内源型和外源型需求改变,影响政府理性目标的旅游产业自发行演进过程,和旅游公共政策为保证旅游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旅游产业干预性演进过程都作用于旅游产业演进。

四、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关系分析

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旅游产业演进的历时性分析,可以发现,世界范围内的旅游收益与旅游者数量呈现出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表现出较明显的年代特征,整个旅游产业表现出敏感但顽强的波动态势,但旅游格局中稳定性不平衡特征明显、表现出强烈的经济相关性和阶段波动性,旅游经济的增长空间与人均效益与国家富强程度表现出显著地正相关性、而且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向与农业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及区域人口规模表现出一定的关系。通过旅游产业演进的态势与国际范围内旅游相关政策的形成分析可以发现,旅游产业演进是旅游公共政策形成的先决条件,直接决定了旅游公共政策的内容设置,而旅游公共政策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法律保障,并在适应旅游产业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优化,所以旅游产业强势区、拉动区、推动区和弱势区应结合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综合旅游公共政策、旅游供给政策、旅游需求政策。

结合国际先进国家在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关系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旅游产业演进的相对水平会直接影响旅游公共政策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因经济发展所实现的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影响更加突出,而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政府的理性目标是旅游公共政策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因素,例如我国在解放初期旅游产业演进和旅游公共政策的目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特征,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两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经济化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两者又逐渐表现出综合化特征;旅游产业演进除对旅游公共政策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外,对旅游公共政策的管理方式、内容更新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旅游公共政策又会反作用于旅游产业的演进,例如旅游公共政策中的主要政策性文件、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会保障、规范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意义,例如《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等,但也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政策角度的限制等,所以应全面客观的认识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上一篇:环保水保措施下一篇:微生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