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2024-07-14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通用12篇)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进行,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加上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 能源短缺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河南省一直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 是个资源消费大省, 河南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状况也在不断恶化, 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 2010年,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给出。《能源白皮书》提出,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 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简单来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在生产中尽可能减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办法》对高能耗产业的进入提高门槛, 同时采取多种措施, 对现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要么关停, 要么进行技术改造,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 单位GDP能耗逐渐减少。2008年该省单位GDP能耗为1.219吨标准煤/万元, 2010年, 单位GDP 能耗减少至1.08吨标准煤/万元, 2011年, 河南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减少3.57%。据《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 河南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分别减少1%和3%。全年关闭取缔污染企业9家, 限期或停产治理污染企业377家。另外, 河南省还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 创建96个省级生态乡镇、476个省级生态村。在环境质量方面, 河南省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累计达标率分别较上年提高3.0个和0.7个百分点, 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5%,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空气质量级别均为良, 无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的城市。

低碳技术方面, 河南省在全国是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究最早的省份, 电动汽车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另外, 2011年, 河南中孚实业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安阳岷山有色金属公司的底吹熔炼-底吹熔融电热还原炼铅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灵宝华宝产业有限公司的铅闪速炉熔炼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3个有色金属工业项目列入国家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试点项目, 获得国家专项补助金6500万元。

2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 河南省产业结构有所优化。2008年, 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4.76∶56.94∶28.3, 2011年, 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2.9:58.34:28.76, 河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下降了1.8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46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及发达地区广东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 需要近一步优化升级。2011年, 我国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 广东为5.0:49.7:45.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省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2.8%,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11.54%,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了14.34个百分点。与广东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7.9%,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8.64%,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16.54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表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 而第二产业属于高能耗产业, 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低能耗, 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河南省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如果产业结构不调整, 河南省高能耗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2.2能源结构需要调整

河南省能源结构中, 属于高碳和高污染的煤炭所占比重较高, 而属于低碳、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所占比重较低。 2010年, 河南省能源生产总量为18672万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占97.2%, 原油占3.8%, 天然气占0.5%, 水电占3%。同期, 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296916万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占76.5%, 原油占9.8%, 天然气占4.3%, 水电占9.4%。河南省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也较高, 2008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87.2%, 我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0.3%, 河南省能源消耗比我国高16.9个百分点, 2010年该比重有所下降, 为84.3%, 仍然偏高。同期, 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 河南省该比重比我国平均水平高16.3个百分点。河南省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河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不利的局面。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河南省煤炭的不断开发, 煤炭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同时, 河南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短期内还不能发展成为主要能源,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如果不调整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 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资源不足的约束。且煤碳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 河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

2.3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且融资机制不完善

资金和技术是决定河南省能否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主要因素, 要实现经济发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化, 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新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还可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仅能够使产业结构优化, 还可以改变河南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 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 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河南省除了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外, 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如下:首先, 技术创新成本较高, 而且大部分企业对低碳经济理解不够深入, 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 只考虑眼前利益, 不愿意多投入资金, 而没有考虑长远利益, 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 低碳技术的发展受资金是否充裕的约束。发展低碳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对单个企业来说难以承担, 而政府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 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9%, 同期, 湖北研发经费支出330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7%, 江西研发支出110.1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0.95%, 安徽研发经费投入214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42%。湖北省研发经费投入330亿元, 占GDP得比重为1.7%, 山西省投入研发经费113.4亿元, 占GDP 比重为1.02%, 安徽省研发经费为205.23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最低。最后, 河南省融资机制又不完善。政府在研发上财政投入不足, 应该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作为补充。但由于河南省融资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很难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筹措到发展所需资金。

3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减少碳排放, 降低能耗, 河南省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第一产业来说, 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 但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 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不仅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还污染了生态环境。发展低碳农业是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种植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减少农业发展的碳含量;其次, 对农业剩余物 (如麦秆、秸秆等) 要循环利用, 可以用来生产沼气, 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于第二产业来说, 要限制高耗能工业的进入, 并对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工业 (如化工、纺织、造纸、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 进行技术改造, 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的能耗和物耗, 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减少污染。不能改造的产业可以逐步淘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新能源汽车和数码产品等。对于第三产业, 考虑到第三产业属于低能耗、低污染行业, 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结合河南省情, 可以发展运输业、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3.2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考虑到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核能属于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河南省应大力开发上述能源, 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河南省能源和消费结构由以煤炭为主向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河南省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完善融资机制

河南省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开发, 因为低碳技术的创新水平决定了河南省能否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只有在低碳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对生产过程和经营方式进行改进, 减少产品的能源消耗量,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企业可以和科研机构、大学联合进行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考虑到大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另外, 还可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 如鼓励银行对企业节能减排、开发低碳技术提供贷款;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低碳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 对于自身条件不足的中小企业, 可以鼓励他们利用集体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 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河南省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目前, 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层次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应该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清洁能源以及发展低碳技术等策略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对策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3) :14-18.

[2]河南统计局.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2-02-29)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3]马晓燕.浅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 :75-77.

[4]何晓铭.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才智, 2010, (20) :35-37.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2

□石培华 吴普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首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9年12月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落下帷幕。在此前的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指标将与节能减排指标一道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我国将正式进入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时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该领域至今从实践到理论,都是旅游业界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本篇文章对该课题进行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一、深刻认识旅游业在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

可能是受限于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思维惯性的束缚,忽视了旅游业本身产生大量碳排放,是降碳、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这一事实,因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中没有旅游主管部门(国办发[2008]49号),应深刻认识旅游业的地位及作用,将其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框架体系。

旅游业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另外,旅游业中还存在着奢侈浪费的行为,因此,旅游业自身有很大的减排空间,是降碳、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又是窗口行业,对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扩大影响以及在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深刻认识旅游业在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既是低碳产业、优势产业,又产生大量碳排放,有很大的减排空间,要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框架体系。

1.旅游业是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

众所周知,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基本稳定在70%,工业是耗费能源和资源的最主要产业。尽管统计年鉴中没有旅游业或服务业统计项,但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几项能源消耗总比例也不过11%,显然这几项总和是远大于旅游业能源消耗的。参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公式,按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为

4.3%,来初步估算单位旅游业增加值能耗,结果为0.202,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因此旅游业是低耗能产业。我国工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农业污染占到总污染的近三分之一,因此,旅游业又是低污染产业,是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

2.旅游业自身也产生了相当的碳排放,仍然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可以成为降碳和节能

减排的重要领域。

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无烟工业”,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相反旅游业本身也存在着大量的碳排放。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以及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耗能排放大的旅游活动和产业环节。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显示,2005年,来源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另外,在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消费过程中许多奢侈消费环节也助长了碳排放。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又如随着气候变暖,冬季雪期缩短、雪量减少,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

3.旅游业是窗口行业,有助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并向世界有效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的努力和成效。

旅游业是开展对外交流的窗口行业,从旅游业可以反观国家的文明和形象。通过旅游,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低碳行动,树立一个履行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旅游者通过旅游,亲身体验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对于在全社会推广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

1.狠抓重点环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旅游业节能减排重点在旅游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活动及相关设备制造等耗能环节上。其中乘飞机旅行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最快的来源,份额占总排放量的3%,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7%,其他旅游交通、住宿和相关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3%。

因此,要在以上重点环节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程。航空业重点要搞技术革新、提高燃效,采用更有效的航空交通管理办法如美国的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减少航班次数、提高运营效率以及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采用积极的经济措施等。住宿业要重点关注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节能设备和建筑材料,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推进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的技术改进。

2.规划先行,从源头趋利避害

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赋存、旅游流和旅游格局,因此,在做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在旅游资源环境、旅游流动态变化基础上规划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气候资源衰竭、旅游气候舒适度下降的地区降低旅游规模;对旅游流集中地区提前做出研判和规划;做好旅游气候灾害防御规划。

当然旅游开发也会对气候产生反馈作用。因此,旅游规划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

为前提,加强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科学测定环境容量。

3.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对旅游流、对游客安全及决策和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气候变化将改变旅游资源赋存情况,特别是沿海和高山地区,影响滨海和滑雪等旅游。气候变化将直接决定世界范围内旅游流的重新分配,改变世界旅游格局。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灾害、传染病传播等威胁游客安全,影响旅游决策。气候变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将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当然气候变化对旅游业也有有利影响,如延长适游期、衍生出新的业态等。

因此,要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扬长避短,使气候资源为旅游所用。

4.加大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旅游

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光有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渗透降碳、节能减排理念,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旅游者是旅游全过程的参与主体,“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的理解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低碳旅游并不难,只是一种新的方式和态度。

三、大力推进低碳旅游的重点措施

开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大力推进,必须狠抓“六个一”工程。

1.制定一个行动方案和计划

紧扣国务院会议确定的降碳和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案,制定一个完整的低碳旅游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对启动、实施、宣传教育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具体行动做出计划。

2.研究制定和实施一个标准

低碳旅游需要主管部门政策引导、旅游企业努力实践以及广大旅游者的积极参与。亟待制定《低碳旅游标准》来引导和体系化。可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国内外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旅游等方面专家及旅游企业、民间绿色组织人士研究、起草行业标准,待成熟后申报国家标准。

3.做好一批试点

低碳旅游的推广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旅游企业、旅游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难度较大。正如低碳城市的创建需要先在上海和保定示范一样,在我国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要先搞好试点。

4.发出一个倡议书

可由中国旅游协会向全国旅游行业发出低碳旅游倡议书。鼓励旅游企业形成低碳联盟,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技术,并从旅游经营环节开始推行低碳旅游方式及低碳旅游线路,共同营造良好的低碳旅游氛围。

5.发布一个手册

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小窍门和实用方法,按旅游六要素分门别类地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手册》。开发、推广和普及基于互联网的低碳旅游节能减排软件,计算减少的碳排放,提高旅游者降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能力。

6.建设一个创新平台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河南 旅游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河南旅游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并据此提出适合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河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泛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通过SWOT分析,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四种不同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优势(S)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4个古都、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国家级4A级景区、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9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文物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河南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黄河文明孕育的姓氏文化以及散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众多的帝王陵寝正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及旅游的新亮点。此外,河南旅游节庆活动已初具规模,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大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劣势(W)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虽然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维持一种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旅游商品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简单粗加工,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的娱乐活动几乎为零,鲜有主动构思设计观光产品。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很难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2)宣传力度不够,景点知名度不高。从河南省的旅游促销现状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虽有使用,但内容大多长期不换,使用者难以从网页上得到新的信息。在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不够,致使河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拥有高级别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

(3)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的,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充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凸现其不足。

3.机会(O)

(1)“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改善经济环境,方便旅游支付;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成熟;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大幅度提高旅游用车的档次;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关税的降低对高档旅游饭店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有利的。

(2)假日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使“假日消费”成为周期性消费的峰点,推动了旅游行业以及铁道、民航、出租车和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3)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建文化家园,已经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追求。同时2005年的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威胁(T)

(1)周边省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本地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2001年为例,河南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只有400万元,而同期的山东省为2000万元,云南省为5000万元。河南周边省市如山东、江苏、西安、北京等地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知名度较高,必将分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客流量,对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国外大型旅游公司的介入。加入WTO,国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在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势必会构成对河南省内旅行社的压力和竞争。

二、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如何利用机会与优势,克服威胁和劣势,是河南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的关键。

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注意环保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或通过延长旅游线路的方式扩大旅游地容量。政府方面,应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旅游通道上,开辟更多跨省区的运输线和航空线,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省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的投资。

2.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首先,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航标,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黄金周”期间,开发生态旅游、婚庆蜜月旅游、节庆会展旅游、老年保健旅游、红色旅游等一些特色新兴旅游产品。

其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聘请文艺娱乐界名人担任河南旅游形象大使,实行河南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全省旅游人才信息库,在继续办好旅游专科学校的同时,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3.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立足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具体到河南各地来说,同是古都,洛阳应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安阳应突出殷商文化,郑州应突出商都文化。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以“古、河、拳、根、花、红”六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为代表的自然旅游品牌。同时,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功夫发源地嵩山和焦作,建设综合型大规模的武术学院;依托小浪底宽阔水面,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划船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面对各地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省内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各市、地之间、各景区(点)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加强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拓更大的空间。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扩大和上海、北京、西安的区域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上,加强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联合,形成黄河中下游大旅游环境;与山西、陕西、北京、杭州、广东等地联合,开发古都、大黄河、寻根敬祖、红色旅游等线路,共同宣传,相互促销,拓展市场。

参考文献:

[1]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振宇: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雪洋: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6]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7]姜莉:盘活旅游这盘棋——河南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机制创新研究 篇4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 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 造成的。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 区域内煤炭资源优势明显, 河南人口基数、能源生产量和消耗量都较大, 其能源品种结构仍以煤品燃料为主,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迅速,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2010年仍高达57.3%, 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中有色、水泥、建材、电力、化工等多为传统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河南省低碳发展正处于低碳排放强度下降而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上升阶段, 也就是河南省整体处于高碳排放阶段。并且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都表现出基数大, 增长加快的趋势, 这与河南省目前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对应 (吴彼爱, 2011)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大势所趋, 对河南来说, 任务更为繁重。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发展模式转型、产业选择、碳排放评估预测、碳足迹的界定与评估、碳补偿机制及碳税体系研究、低碳经济的政府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 其中, 制度、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保障。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核心和难点, 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保障因素。由于受初始条件的限制, 欠发达地区在低碳制度方面尚难以产生以自发性为特征的诱致性制度创新, 基本是以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创新为主导, 即对低碳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及制度创建。从实际情况看,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必须努力从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两个方面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梁中, 2010) 。

为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办法》, 提高了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门槛, 加强了对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管理, 停止审批焦化、电石、铁合金、化学制浆、酒精等项目, 从严控制产能过剩的电站项目和规模小的化工项目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上规划和法规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依据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现状及未来趋势, 应尽快制定和落实地方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以《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为框架, 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和实施细则。

在制度创新中, 财税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或设备投入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 企业无力或不愿负担, 同时技术创新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 通过财政支持可以为企业额外投入和风险进行补偿。一是设立专项资金,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生产和发展。专项基金补贴范围包括:对实施低碳技术的企业产品实施价格补贴, 对低碳研发支出的企业进行投资补贴和研发补贴, 特别是对发展新能源的生产、循环经济园区及垃圾处理等主体进行补贴。二是设立担保基金, 扩大低碳企业的融资规模。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对低碳产品实施采购方面的倾斜。四是强化税收政策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建立健全奖罚分明的税收制度。一方面减免从事低碳排放企业的所得税, 另一方面, 对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和碳排放费。征收碳税加大了高碳排放企业的成本, 提升了产品价格, 减少了消耗, 有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碳税不仅是对高排放企业约束, 也提高了绿色清洁能源的竞争力, 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金融创新也是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金融机构应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环保设施研发生产、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节能建筑等企业提供倾斜性信贷;同时减少向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信贷投放, 通过金融倾斜和金融限制双向运作, 可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低排放企业流动, 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设立地方性碳担保基金, 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以担保基金引导银行发放“绿色信贷”。金融机构应建立对低碳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机制和对减排效果的认定机制等, 为投资提供依据。金融机构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提供技术咨询、信用评估、碳交易等服务, 促进碳排放交易。

三、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关键靠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及清洁能源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低碳前沿技术等等。目前, 一些技术, 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等逐步成熟。近年来, 发达国家在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力技术和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方面都成效显著。如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技术占据着优势通过大力投资发展清洁煤技术, 将清洁煤技术从大规模的研发阶段向大规模的商业化推进, 政府与企业展开合作开发污染控制技术、碳捕集封存技术, 并出台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一系列法案, 以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技术,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任力, 2009) 。

先进的低碳技术80%以上为发达国家所掌握, 跟国外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 河南省在产业基础、技术研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如新能源等项目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总体研发能力相对不足, 引进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高端核心技术, 有经济实力、有配套生产设备的大中型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外部引进—————消化吸收—————蜕变”模式来实现其低碳化升级, 即通过直接购买或者国际合作的方式, 引进国外发达的低碳技术, 再通过内部消化吸收, 较快地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改造 (王欢芳等, 2012) 。政府应建立促进企业引进先进低碳技术的机制, 促进技术转让, 比如,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为技术转让服务;企业应积极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 加强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客户、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 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并加以最优利用, 比如, 通过让供应商和客户参与创新, 以增强供应链的整体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许可证贸易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获取先进技术等。采取技术引进见效快, 但也要求区域的产业和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生产配套能力和人才基础。

由于资金约束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就必须在引进和消化低碳技术的同时, 不断加强突破性创新, 来实现自身的低碳改造升级。河南省需要寻找具有一定研发基础的技术项目实施先行突破创新, 比如, 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以及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技术。可以集中财力和人力, 对重点项目加大研发力量投入, 以寻求从由引进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在完善创新体系过程中, 共性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将对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节约成本、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共性技术在早期发展阶段具有不确定性, 企业介入引进和研发风险十分巨大, 而且即使成功, 由于共性技术外溢性强这一特点使企业动机不足。这个时候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引导、投入至关重要。台湾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 就由政府投资建立的一个公立研发机构———工研院。工研院最先的功能是负责开发一些关键共性技术, 如半导体、个人电脑方面的技术, 使该领域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 从工研院衍生出来的大企业成为台湾资讯产业的佼佼者 (彭建平, 2012) 。河南省需要布局建设一批低碳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与科研单位、高校共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但需要通过制度变革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第一, 增强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内在创新动力的增强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体系和内部激励制度建设, 完善技术成果产权流转、解决技术产权归属问题等举措来推动, 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市场激励和内部激励问题;第二, 对企业施加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通过倒逼机制“逼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大创新投入, 也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汪戎等, 2012) 。

四、政府管理创新

无论制度建设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地方政府角色非常重要。地方政府有效管理能刺激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扶持新进入者和中小企业, 有潜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打造诚信和法治的市场环境, 打造公平、透明、便利的经营和生产环境仍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政府应整合政策资源, 创新扶持手段, 进一步细化绿色标准, 积极推行科学碳排放量的核算, 建立实用、便于考核、科学的低碳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进行有效监测。强化政府的服务与引导功能, 政府要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方面的改革, 其中, 简化行政审批制度, 依法、公开地管理政府资源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完善政府服务功能的同时, 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功能和管理职能。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规划的管理实施, 落到责任。在产业升级中, 政府应推动企业的改制和重组,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政府还应继续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手段提高全民的低碳意识、绿色意识, 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 倡导低碳消费。

加强区域合作, 是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省为主体, 包含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因此, 河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 要发挥整体优势, 消除行政壁垒, 围绕相同产业领域和重点领域, 加强规划对接,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 共同探索符合实际的跨省域合作新模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 创新用人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智力保障。人才培育在一个国家产业升级与科技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劳动密集型阶段, 人力资源开发集中在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在产业结构向重工业转变阶段, 强调对技师和工程师的培养;在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转移阶段, 便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佟磊, 2012) 。河南需要创新地方性高校的体制和机制, 改变目前高校的研发、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需求脱节的局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继续推进通过对领军人才的“事业型”支持, 设立持续性奖励的人才津贴制度, 优化创业环境, 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投入机制、奖励机制等, 实施人才引进配套优惠政策, 在科研启动、技术研发、成果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 2011 (5) .

[2]梁中.低碳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挑战与应对[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0 (4) .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2) .

[4]彭建平.共性技术自主创新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1) .

[5]汪戎, 郑逢波, 张强.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管理世界, 2012 (5) .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5

摘要:在当前大众旅游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原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供给同质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对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归根究底是红色旅游业供需矛盾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文章在大多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旅游供给侧;红色旅游;发展

一、引言

2015月11月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持久动力。

为此,诸多旅游专家认为供给侧改革在“十三五”规划期将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在2015年,纳入信息报送系统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1.88亿人次,同比增长11.24%,在需求增长迅猛的背景下,旅游供给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供给侧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是充满中国特色、将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的创造产物,主要是以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些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达到6790万人次,其中以兰考焦裕禄纪念园、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林州红旗渠、永城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景区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另外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上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活动,推进省内红色旅游向更深层次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红色旅游游客吸引力下降,参观红色旅游景区的年龄比例中老年居多,年轻人较少,红色旅游参与性项目乏陈等问题,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矛盾凸显,一方面,层次水平较低的旅游产品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游客需求的新业态产品和体验型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呈现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局面。为此,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供给侧改革就尤为必要。

三、河南省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具体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规划先行,针对目前河南省红色旅游“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构建新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情况下,所以结合目前发展规划理念,如图1所示,主要采取以下创新发展对策。

(一)运用市场手段加强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

旅游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技术创新进行改革提升。结合河南省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状况,主要侧重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创新提升两个方面。

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

主要基于旅游景区的供给改革,景区是旅游供给的载体,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性失衡,有的景区人满为患,门庭若市;有的景区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要侧重供给侧改革,第一,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咨询中心的网络建设,尤其是景区网站便捷服务建设,据目前调查发现,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有一大部分网站更新信息不及时,有的网站敷衍了事,影响游客获取相关出游信息;第二,加快完善旅游便捷交通服务体系,尤其是游客便捷出游的需要,目前自驾游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围绕着河南省红色旅游景区的重点旅游区域、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景区配套需求,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停车场、自驾车和房车营地,相应配套旅游咨询、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加油、维护保养、安全救援等服务功能,推动自驾游健康发展;第三,加快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旅游惠民活动。推动更多相关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推动更多景区推出旅游年卡以及一日游、多日游等优惠卡,另外联合其他类型景区采用优惠措施,联合营销,促进各个景区联动发展。

2.旅游产品创新提升

旅游产品创新提升主要体现在构建特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尤其是今年是建国67周年、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借助市场发展状况,深化旅游合作,细分市场,打造特色精品旅游?路,首先要认真分析省内各个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立足于全省进行统筹规划,避免资源规划同质化;其次,针对目前已经开发成熟的红色旅游资源,要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开发出特色的红色旅游系列产品,尽快形成以某一区域为中心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最后是在原有的红色个性旅游线路和纪念抗日战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循序渐进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出河南省红色旅游品牌。

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的开发主要侧重于红色旅游商品尤其是纪念品的开发上,要突出区域红色旅游的特点,要充分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结合当地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全省各个红色景区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景区的历史背景角度来挖掘该红色旅游景区,从而开发出独具一格的旅游纪念品。比如,省内红色旅游景区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设计一些实用性红色旅游产品,像手工编织的蓑衣,红军的草鞋,印制有红军图案的T恤、衣帽,有闪闪红星的抱枕,陶瓷、玩偶系列,让游客购买纪念品能够感受到该红色景区所赋有的历史文化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单纯简单的模仿其他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只能是导致最后该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纪念品的滞销,同时为了让旅游纪念品更具有吸引力,必须增加纪念品的时代感,满足80后、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发一些适合年轻一代的系列产品。

(二)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深度融合

目前省内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尤其是有些旅游资源分布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所以要加强该区域内外与红色旅游相关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使单调的红色旅游呈现出多样性,目前河南省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户外拓展旅游相结合,就发展状态而言,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融合,缺乏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为此红色旅游要取得快速发展,就要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比如:豫北地区除了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山水自然风光和农家乐发展较为迅速,可以借助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开展山水游览和农田体验采摘等活动丰富游玩内容;豫西地区山地较多,山水观光资源较为丰富,借助自然资源可以开展户外拓展运动。除此之外,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设计一些经典线路产品,既要融合自然观光、森林氧吧旅游、户外拓展及探险活动的旅游形式,又要体现出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内涵,能够体现出不畏艰难险阻,磨炼个人精神意志和品质。

所以通过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整合相关资源,使人文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实现集聚效应。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显现出其它附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此可以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户外旅游等旅游形式,推动红色旅游走上良性发展道路,除此之外,应该推进产业内融合,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野外拓展”等新型旅游业态;推进旅游景区内部与外部系统融合,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彰显品质的优质旅游线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和其它省市开展战略合作,采取统筹兼顾、区域互动与优势互补的原则,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进入新常态下,红色旅游资源比起其他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瓶颈,驻马店红色旅游资源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旅游资源的层面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更多从旅游产品体系上下功夫,打造红色旅游产业链,与其它类型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和产品创新,尤其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体验,走多样化、综合化的?l展道路。

参考文献: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6

1.2低碳旅游的实践。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节能减排,减少旅游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低碳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出游理念,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在实践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沟旅游景区就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进入,以减少CO2的排放。2008年,携程网推出旅途“碳补偿”计划,游客在携程网预订机票时,携程将根据其飞行里程,提醒旅游该次航空飞行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以及减少这个CO2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并提供相应的“碳补偿”选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世博会,大量低碳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低碳理念的宣传,使7300万参观者切身感受低碳发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应和魅力。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黑龙江大兴安岭等32家旅游单位被授予“中国低碳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在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化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工作会议暨授牌仪式”上,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绩突出的旅游景区和地区,安徽黄山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山东泰山旅游景区等50家旅游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低碳试验区”。在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观光景区坪林地区,结合台北县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与坪林地区低度开发的环境优势,坪林推出了台湾第一个以“低碳”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请马英九在台湾台北县坪林景区骑自行车体验低碳旅游,并应邀其担任坪林景区低碳旅游的代言人等。

2、海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的交换过程,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结构。

一方面环境为旅游的发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为环境带来各种副产品,各种旅游废弃物又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有些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Robert W.Wyllie在Tourism and Society写到,维持一种高质量的自然环境是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因为做不到这一点,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会丧失;而旅游却日益明显的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环境之间做出取舍的话,将是一种两难的选择。

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海岛旅游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地理系统,通过广阔的海洋与大陆相隔,与陆地的交通受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渔业为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东部的西部”,而逐渐枯竭的渔业资源使得海岛渔民转产的压力进一步增加,海岛民生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与解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在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选择低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海岛地区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发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不仅为海岛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海岛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而且成为协调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仅仅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要素,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内陆及沿海区域相比,海岛地域空间相对狭小、生态脆弱,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承载力差,生态系统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在海岛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部分海岛在缺乏科学论证的前提下,盲目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虑海岛承受能力、游客规模的前提下盲目的进行海岛环岛道路的建设,扩大海岛饭店、渔家乐等旅游设施的规模,滥砍、滥伐、乱捕,围海造陆等自发的或者有意的行为都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和道德约束,在旅游中总是表现出责任约束松弛和占有意识外显的行为特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能对海岛地区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如乱扔垃圾,乱写乱刻等破坏海岛旅游资源的行为,这对海岛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如表1),而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海岛地区选择低碳的旅游生产与消费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发展低碳旅游所依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而且还是解决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重要举措。

3、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实现路径。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在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不同于内陆地区,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应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较于内陆地区,海岛面积比较狭小且比较封闭,与大陆的相隔离限制了海岛与内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海岛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后,将难以恢复,海岛地区旅游的开发必须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基于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岛地区空气中排放的CO2;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减少海岛地区CO2的排放,推动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海岛地区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40540

3.1政府部门。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海岛低碳旅游的开发要求海岛地区须营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引导海岛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而这些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初步阶段必须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政策上甚至是专项资金的支持。

作为海岛地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造者、开发方向上引导者,要使海岛低碳旅游真正落实到实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标准约束、规范、引导、激励、调整海岛地区低碳旅游的发展。(1)建立海岛地区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效果考核机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2)在现有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相关的认证标准,开发适宜我国海岛低碳旅游切实可行的开发认证体系,严格按照低碳的标准规定行业标准,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供现实可行的指导和规范;(3)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海岛地区开展低碳旅游试点工作,提供政策、资金上的重点支持,并将其成熟发展经验推向其他海岛地区;(4)提供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为海岛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模式;(5)完善高素质人才培训机制,旅游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进关于旅游、低碳等发展方面的人才,提供专项资金,对当地社区与旅游企业进行海岛低碳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

3.2旅游目的地。

3.2.1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

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提升旅游者审美、愉悦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旅游者旅游的过程就是追求旅游审美与愉悦的过程。一个好的旅游体验环境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与愉悦体验。海岛地区在发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该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湿地等“高自然碳汇体”的优势,吸收和中和大气的CO2的含量,营造海岛地区低碳的自然旅游体验环境。海岛地区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岛低碳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在保护海岛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体验环境。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岛各种自然碳汇机制,如海洋、森林、绿地、湿地等,同时利用各种节能减排技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过程中碳排放强度,达到营造低碳的旅游体验环境的目的。

3.2.2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低碳的事物和因素,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种自然低碳景观,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设施景观,还可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低碳旅游产品。海岛地区在构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湿地、湖泊等高自然碳汇资源的旅游价值,可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旅游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观的同时,在不破坏海岛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经过严格技术论证,海岛地区可以建设各类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设施、低碳的旅游社区与低碳的旅游港区等。在整合自然与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上,海岛地区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各种低碳旅游活动,如海上冲浪、海钓、潜水等各种体育活动和以疗养为主的康体类旅游活动产品,吸引游客。

3.2.3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指利用各种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术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和专用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的建造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的运用;二是,在使用过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设施主要体现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海岛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与低碳能源供应设施中。海岛地区构建低碳的旅游设施可从几方面考虑:(1)使用电瓶车或者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替换传统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车辆,构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设施;(2)海岛地区应该严格规范各类宾馆的建设,或者建设时应经过严格的低碳技术论证,海岛旅游住宿设施应该以传统的渔家小院为主;(3)渔家乐或者其他的食宿设施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废弃物品的回收工作;(4)海岛地区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为主的能源供应系统;(5)发展低碳的旅游环境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海岛各种生活或者生产垃圾可以选择岛内简单回收处理,或者直接运往大陆进行生态低碳处理,应建立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的垃圾桶。

3.3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仅仅应是一种理念,一个口号,更应该是旅游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出游过程中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所谓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可以理解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减少或者补偿个人旅游碳足迹。在旅游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个人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以旅游交通为例,在跨国旅游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游虽然只占17%的旅游行程,却占了54%~75%的旅游碳排放量;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16%,但却只占了1%的碳排放总量。在瑞典,1000km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0g,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150kg。

伴随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压力,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在全球兴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践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在海岛旅游开发中,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成为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在开发与保护的对立中,应该倡导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主要包括:(1)在同样条件下应优先选择低碳的旅游景区,学习低碳旅游方式和减少碳足迹的方法,并在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碳中和;(2)选择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工具时,应尽量选择铁路、长途汽车、自行车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与自驾游的交通方式;在旅游景区,交通方式应优先选择徒步、租赁自行车或者乘坐景区提供的电瓶车;(3)由于海岛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内陆相比,海岛一般具有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呈现多层次的生态种群,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抵制各种以野生动植物制成的纪念品;(4)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带有旅游标签的旅游酒店,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当地的食品为主,节制欲望,力行节约,尽可能的不浪费能源,尽量减少制造太多的垃圾;(5)在进行旅游活动的选择时,旅游者应优先考虑体育、运动、康体类等低碳的体育活动。

4、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势必成为旅游业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谁能率先成功的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型,坐拥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话语权,谁就能在未来全球化旅游竞争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其天然碳汇体的发展优势,倡导低碳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降低旅游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低碳开发和发展模式应成为解决海岛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海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篇7

一、构建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PVAR模型

基于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等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因素, 通过利用PVAR模型, 分析河南省低碳经济增长的潜在原因。

(一) 数据与研究方法

在已有的研究中, 部分学者利用生产总值的增长代替低碳经济的增长进行研究, 揭示环境、经济等因素对生产总值的影响。彭水军、包群[1]选取了人均生产总值与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研究。段显明、许敏[2]选取人均生产总值和环境污染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他们均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的减少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COPELANDB、TAYLORM[3]选取了人均收入和各种环境指标, 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显示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与经济增长有关。相反的是, 经济增长能够改善已经恶化的初始阶段。张东辉[4]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系统, 分析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 分析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动态调整关系。得出结论: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 研究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选取河南省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等指标是较为合理的。

1. 指标选取

(1) 金融经济发展 (FD)

有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金融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Tamazian[5]等以碳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破坏的指标, 认为“金砖四国”金融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的恶化。陈碧琼, 张梁梁[6]运用空间系统GMM重点探究了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等多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我国碳排放和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金融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 金融经济的发展通过影响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而加剧了环境污染, 以致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学者充分考虑了国内地区间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异, 认为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7]河南省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引下, 金融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南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选择金融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因素是必要的。金融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用金融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本研究以历年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和来反映金融经济的发展。

(2) 城镇化水平 (U)

截至2015年末, 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6.85%, 比2010年的38.82%提高了6.38个百分点, 城镇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 人们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多, 对住房条件的要求提高, 交通和通信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耐用消费品和住房的上游产业是金属冶炼和石油化工等, 这些行业的能耗系数大。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的需求结构不断升级,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第二、三产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催生了能源消费较低的第三产业的众多新兴行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 更多的人们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导致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费减少。因此, 有必要通过研究分析城镇化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外商直接投资在弥补区域储蓄缺口、改善对外贸易状况及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效应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逐步显现的, 必然会产生时滞。根据“污染天堂假说”, 环境规制标准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地区, 容易成为发达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迁移地。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相对落后, 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高污染产业来吸引投资, 对经济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在最近一期的投洽会上, 河南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主题, 将创造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来吸引投资。这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环境都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因此, 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用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其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

(4) 能源消费结构 (Energy)

能源消费结构与生产总值的关系是当今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争论的热点, 能源消费的增长意味着能源密集度高的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的产值增长能够带动生产总值增长。然而在低碳经济模式下, 能源消费的大幅增长, 却不一定能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 更可能对低碳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8]相对于能源消费规模, 我们更关注能源消费结构, 这是因为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更有利于我们发现调整结构、促进增长的优化路径。河南省能源结构单一, 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品, 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近年来, 河南省在电力资源、天然气资源等开发方面有了积极的探索, 以电力、天然气取代传统燃煤。因此, 研究能源消耗结构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必要的。本研究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煤炭消耗量) 历年升降率来表示能源消费结构变量。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各地市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金融经济数据、河南省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煤炭消耗量) 等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 (2010-2014) 》。

3. 模型构造

本研究采用PVAR模型, 其结合了VAR模型和面板数据的双重优点。PVAR模型的数据表达式如下:

其中, yi, t是包含五个变量 (LCE, FD, U, FDI, ENERGY) 的向量, LCE表示低碳经济, FD表示金融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U表示城镇化率, FDI表示外商在河南直接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 Energy表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煤炭消耗量) 历年升降率。本研究假设每一个截面的基本结构相同,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引入反映个体异质性的变量i以克服该假设对参数的限制。我们引入反映个体时点效应的变量vi, t, 以体现在同一时点的不同截面上可能受到的共同冲击。ui, t为随机扰动, 假设其服从正态分布。

二、实证研究

(一) 面板平稳性检验

为保证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现采用LLC、Fisher-ADF和PP检验三种方法, 其检验原假设为面板不存在单位根, 结果如下表1-1所示。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 除个别情形外, 检验结果拒绝了变量非平稳的假设, 按照多数原则, 可以认为LEC、FD、U、FDI、Energy这五个变量是平稳的, 可以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分析。

(二) 面板向量自回归估计结果

为了估计PVAR系统, 本研究利用AIC、BIC两个准则判断该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 两种信息量的结果一致表明滞后阶数应选取为1。

我们利用GMM估计得到了LEC、FD、U、FDI、ENERGY之间的P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如下表1-2所示。对于低碳经济增长率 (LCE) 方程, 滞后一期的城镇化率 (U) 以及能源消费结构 (Energy) 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 表明上一年城镇化率的提高及煤炭消费单位生产总值消耗的的增大会显著地引起下一年低碳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说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对河南省低碳经济增长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 大量的村镇改造, 建筑物的拆除重建, 造成了大量的粉尘污染, 同时, 大量的工厂建设, 在生产过程产生了工业三废。因此, 城镇化率的提高给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 长期来看, 城镇化会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对煤炭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 煤炭消费依然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再结合其他四个方程, 研究发现滞后一期的FD对低碳经济增长率没有显著影响, 但它通过显著影响FDI而间接影响低碳经济增长。滞后一期的FDI对低碳经济的增长有显著影响, 说明外商投资对河南省的低碳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三) 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绘制IRF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比较全面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为了直观地刻画低碳经济系统中各变量间相互的动态时滞关系, 本研究给予每个变量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并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100次, 得到每个变量的冲击对各变量之后的0--10期的作用。如图1列示了五个变量脉冲响应函数的曲线图, 横轴表示冲击反应的响应期数, 最大滞后期数为10, 纵轴表示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虚线表示反应为0, 中间的实现表示各期内对冲击反应的大小, 上下线表示95%的置信区间。

本研究分析低碳经济系统的三种动态交互效应:

1. 直接效应

如图1, 第一列第2-5行, 显示FD、U、FDI、ENERGY四个变量的滞后项对LEC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到, 面对FD、U的一个正交化冲击, LEC在第1-2年内有强烈的负响应, 之后趋于零, 说明FD、U在短期内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增长, 长期对LEC有积极影响。面对FDI的一个正交化冲击, LEC在第1-2年内有较弱的负响应, 之后趋于零, 说明FDI在短期内阻碍低碳经济的增长, 但效果不明显。面对ENERGY的一个正交化冲击, LEC在第1-2年内有较弱的正响应, 之后趋于零, 说明ENERGY在短期内会积极影响低碳经济的增长, 这种积极影响只是一时的, 从长期来看, ENERGY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增长。

2. 强化效应

如图1, 分析对角线上的脉冲响应图, 显示五个变量对其自身冲击的响应。我们发现该系统变量的强化效应呈现类似的趋势, 即逐渐减小且最终收敛至零的负响应。

3. 反馈效应

如图1, 第一行第2-5列, 研究发现, 面对LEC的一个正交化冲击, FD、U、FDI、ENERGY几乎没有响应, 说明近年来, 河南省对于低碳经济的提出, 各行业没有足够的重视, 影响不明显。

总体来看, 从短期来看, 金融经济、城镇化率、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都会对低碳经济的增长有消极影响, 但长期来看, 其影响都是积极的。从短期来看, 煤炭能源消耗在单位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对低碳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但这种积极影响只是暂时的, 长期依然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增长。

(四)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提供了关于各个扰动项因素影响VAR模型内各个变量的相对程度。本研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100次, 得到如表1-3的方差分析结果。

从表1-3的方差分析结构可以看到, 低碳经济增长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低碳经济自身及城镇化建设率, 金融经济以及能源利用结构对预测误差波动的解释较小。

三、研究结果分析

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这些因素的产生影响在短期内是比较小的, 甚至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 低碳经济发展与金融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博弈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是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虽然从数据上可以看到, 河南省煤炭消耗量占单位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降低, 但是降低的幅度非常小, 能源结构调整的收效甚微。因此, 从长远来看, 河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仍然会受到能源消费结构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彭水军, 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5) :15-23.

[2]段显明, 许敏.基于PVAR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 :136-139.

[3]COPELANDB, TAYLOR M.Trade,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 42 (1) :5-60.

[4]张东辉.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动态调整关系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 10 (5) :56-61.

[5]Tamazian A, Chousa J P, Vadlamananati K C.Does Highe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6]陈碧琼, 张梁梁.动态空间视角下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J].软科学, 2014 (7) :140-144.

[7]鲁钊阳.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思想战线, 2013, 39 (2) :119-123.

辽宁发展低碳旅游研究 篇8

一、辽宁旅游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辽宁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639.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7%。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28277.5万人次, 增长16.8%;接待入境旅游者361.8万人次, 增长23.4%, 其中, 外国人307万人次, 港澳台同胞54.8万人次, 分别增长22.5%和28.9%。旅游总收入2686.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7%。其中, 国内旅游收入2533.4亿元, 增长20.7%;旅游外汇收入22.6亿美元, 增长21.7%。年末星级以上宾馆达543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18家;旅行社达1170家。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50个, 其中5A级旅游景区3个。

辽宁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文化遗产6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 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处, 有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3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2项。工业遗产有160余处, 近现代建筑有2900余处。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 蕴涵着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辽宁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东北二人转”入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的首批“旅游演出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辽宁温泉资源丰富, 温泉资源遍布14个城市, 已探明储量并具备开发条件的大约110处。在全省温泉分布中, 大部分集中在辽东、辽南一带, 辽西温泉历史也很久远。这些温泉各具特色, 既有热泉又有冷泉。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 温泉旅游已经成为辽宁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2000年5月7日辽宁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 加大了资源勘探、规划开发力度, 形成了树辽宁旅游新品牌。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底, 全省要建设10个温泉旅游聚集区和50个温泉旅游小城镇;建设100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温泉旅游企业;温泉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 温泉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20%以上。2011年5月16日下午, “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授牌仪式在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温泉假日酒店举行。汤泉谷作为全省第一家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 标志着全省温泉旅游聚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旅游理念。低碳旅游是人类对环境保护负责任的表现。2009年12月7日-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旅游业虽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 但绝非零排放、零污染, 也不意味着旅游业与低碳经济没有关系。某些地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 某些旅游者、旅游企业的不当行为使碳排放超标,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 以2005年为例, 整个旅游发展中的CO2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 (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3个方面) , 占人类活动所有CO2排放量的4.9%;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 旅游部门占到了5%~14%;如果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 预测到2035年旅游部门中的排放量将增加152%, 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因此, 必须将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等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使旅游业既能增广见闻、有益身心, 又能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2009年5月24日—26日, “气候变化世界商业峰会”在哥本哈根举行, 就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话题举行各种研讨会。在本次峰会上, 世界经济论坛呈递了《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 “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2009年11月1日, 在深圳举行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主题确定为“发展低碳旅游, 携手应对危机”, 是旅游业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 同时对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12月1日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 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为中国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9年11月17日, 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为了配合这次大会, 江西省政府发布了我国第一份低碳经济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提出了江西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这一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江西省走在了中国低碳旅游的前列。

2009年10月1日开放的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燕子沟景区, 重视对贡嘎山原始生态的保护。燕子沟景区秉持低碳旅游理念, 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低碳旅游景区。在燕子沟景区内, 观光车的运行、餐厅的日常经营、游客游览产生的废物碳都有专门的净化处理措施, 建立了环保厕所。燕子沟景区还从每年的营业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用于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补偿由于碳排放造成的生态损失, 自觉进行碳补偿。

2010年6月24日—6月27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义乌举行。本届博览会大力提倡低碳理念, 博览会产品涉及低碳环保设施设备、电动游览车、生态景区、宾馆太阳能、风能用品, 休闲自行车, 徒步旅游用品, 生态环保厕所等, 令人耳目一新。

2010年4月, 在重庆“低碳旅游论坛上”, 仙女山、张家界、蜀南竹海、西岭雪山、金佛山、康定情歌景区、赤水等11家景区决定联合发表“低碳旅游宣言”, 倡导更多的景区和游客都来关注“低碳旅游”、践行“低碳旅游”。目前, 国内的喀纳斯景区、燕子沟、峨眉山、张家界、香格里拉和大兴安岭等都在建设低碳旅游景区。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旅游是低碳旅游呢?简而言之, “低碳”旅游是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通过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 旅游环境、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各要素的控制, 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达到对环境的最小伤害, 使得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都获得提高。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

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在我省正在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背景之下, 促进旅游业的低碳发展, 我们也不能走在后面。

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的建设、维护、服务都要努力实现低碳化。景区内禁止机动车进入, 使用电瓶车或者自行车代步。采用高效循环水处理系统, 节约水资源, 保障水质安全。保护景区内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景区内建筑物少用电灯和空调。景区内餐饮店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采用环保餐具用品。垃圾箱设置要保持一定密度, 分类标识鲜明易懂, 引导游客分类丢弃垃圾。各经营业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减少碳排放。

旅游交通

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在旅游过程中所占比重很大, 所以要提倡利用节油、节气和节能的环保交通工具。可以通过旅游专列、包机直达的方式减少因换乘而增加的碳排放;以公共汽车、火车等相对低碳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飞机等高碳排放交通方式;同时大力发展景区内的环保交通工具, 鼓励步行, 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

旅游住宿

宾馆是碳排放大户, 发展低碳旅游, 要做好宾馆行业碳排放控制。在电能方面, 鼓励采用新型清洁能源, 推广节能灯具。鼓励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取暖、通风、降温等方面降低能耗。在水资源方面, 安装节水设施和净化设备, 节约用水。引导游客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倡导自带洗漱用具, 卧具“一客一换”而非“一天一换”。旅游者外出住宿尽量选择舒适便捷低碳排放的宾馆住宿。在低碳酒店建筑方面, 我们也有先例可循。河北保定锦江国际酒店是中国首座太阳能大厦, 整座大厦达到零排放, 污水实现循环利用。

旅游活动

旅游者可以自带水壶, 饮用白开水, 不喝瓶装水。以绿色蔬菜有机瓜果为主要食材, 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合理安排菜量, 避免浪费。旅游购物不买过度包装产品, 购买简包装、零包装产品。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布制购物袋。旅游途中尽量减少垃圾排放, 随手捡拾垃圾, 产生的垃圾带离旅游景区, 自觉进行“碳补偿”。

旅游管理

当前低碳旅游的实施成本过高、政府引导不够, 导致低碳旅游发展缓慢。政府应尽快制定低碳旅游的节能减排标准和具体优惠政策, 低碳旅游的激励引导机制有待进一步论证优化。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对符合低碳标准的旅游企业给予优惠补偿, 对不符合低碳标准甚至严重超标的旅游企业予以制裁惩戒。政府还要加大对公众宣传低碳旅游的力度, 使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我们要努力以辽宁特有的旅游资源塑造辽宁独特的旅游形象, 以辽宁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到来, 通过旅游形象的塑造与旅游业的发展, 来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 形成良好互动。继续倡导并做好“低碳旅游”, 保护环境, 避免给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破坏, 实现辽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2]《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 (辽政发[2011]2号)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篇9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 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游客来源国, 而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这一“低碳”型行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可见,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研究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解读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其概念最早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 低碳旅游的实践在民间已经开始, 但一直没有正式提出。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提出推进节能环保,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 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 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 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1 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 已有学者对其定义加以界定。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蔡萌、汪宇明, 2010)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 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 (刘啸, 2010)

总之,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逐步认识与追求, 低碳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2.2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 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 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是一种蕴涵有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 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 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 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 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第三, 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 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 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 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 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 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 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 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 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 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 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3.1 发展低碳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一方面, 低碳旅游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核心, 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 其本身就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 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造成滥砍滥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旅游经营模式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 碳排放量随之增加。这些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可见, 发展低碳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发展低碳旅游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 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长期过程中, 旅游业的贡献不可小觑。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 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公司等为主要内容, 对其他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 又有极强的带动性。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 都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3 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简单来说, 就是旅游业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气候变化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因此, 旅游业应该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 积极发展低碳旅游, 为减少碳排放量承担责任, 维护和创造清洁健康的环境, 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发展低碳旅游是响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最佳手段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我国更加重视“节能减排”, 并相继出台许多政策。而在减排的长期过程中, 旅游业将大有作为。有分析预测, 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法国、西班牙、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同时, 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 可见, 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 低碳旅游势在必行。对于旅游业的环保发展, 国家也有相关政策支持。2008年11月4日, 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 指出气候变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 旅游业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 充分把握可利用因素, 因势发展, 顺势发展。而发展低碳旅游正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是对该意见的最佳响应形式。此外, 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 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有关专家指出, 该《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 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 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这表明发展低碳旅游无疑是响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最佳手段。

4 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

4.1 政府

4.1.1 设立低碳旅游标准

在刚过去的两会上, 马元祝代表建议加快制定推进旅游业低碳建设的法规,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政府部门可以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 并将其纳入星级酒店和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 加强旅游相关企业低碳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排污税、碳税、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 从而加快整个旅游产业抢先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

4.1.2 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 对该种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激发旅游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同时, 对于旅游景区的低碳旅游项目, 政府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 鼓励旅游酒店、交通等相关旅游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材料, 引进先进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

4.1.3 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 共同宣传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 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 使其了解低碳旅游, 促进公众主动进行绿色消费, 践行低碳旅游, 追求低碳生活。

4.1.4 开展国际合作

低碳旅游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必然要与国际接轨, 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 实现技术共享, 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提高其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4.2 旅游企业

4.2.1 旅行社

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行社在低碳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 旅行社要积极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 倡导农业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 设计低碳旅游路线,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景区景点为重点, 可适当设计徒步旅行路线、自行车旅行路线等, 引导旅游者走向自然,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减少碳排放, 从而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2 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减少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渠道。旅游景区要从规划开发建设时就着眼于低碳, 建立并执行低碳评价制度, 合理确定景区容量, 科学设置游览项目与设施;景区建筑应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 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景区管理也要注重低碳, 尽量减少办公用电、办公用纸等;此外, 景区还可推广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 使用生态公厕、环保垃圾箱等, 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

4.2.3 旅游交通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 有着较大的节能空间。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提倡公共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的旅游交通方式, 对于需要燃料的交通工具, 要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对于一些短程旅游者, 在可能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选择徒步旅行或自行车旅行, 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既可以让人接近自然、放松心情, 又可以最小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 从而为低碳旅游创造了更多机会。

4.2.4 旅游酒店

发展低碳旅游, 酒店必须继续坚持“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 通过前厅、餐饮、客房等各部门的节能降耗来推动酒店的全面低碳化发展。酒店应深入了解自身的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的比例和种类、能源的使用效率, 在此基础上制定全方位的酒店能源管理计划, 并针对能源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诸如时间、温度、压力、洗涤量等方面的控制。同时, 酒店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节水节电, 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如煤、石油等, 采用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效率, 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使酒店向无污染的绿色方向发展。

4.3 旅游者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 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旅游者可以将低碳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即吃住行游购娱之中, 实现其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在吃方面, 旅游者可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食物等低碳食物为主;在住方面, 旅游者可选择绿色酒、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 减少能源消耗;在行方面, 旅游者可选择环保型交通方式, 不乘或少乘飞机, 减少自驾游, 选择徒步旅行或自行车旅行, 尽可能减少乘坐出租车的频率;在游方面, 旅游者可选择生态旅游景区或去郊外旅行, 自觉处理垃圾, 维护环境, 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 为低碳做出贡献;在购方面, 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纪念品, 使用帆布购物袋,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在娱方面, 去一些放松心情的低碳娱乐场所, 享受低碳环保的娱乐方式。这样, 旅游者在享受健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 也创造了健康的环境, 有利于促进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 低碳旅游逐步兴起, 尤其对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中国来说, 低碳旅游受到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低碳旅游进行解析的基础上, 分析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促进低碳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旅游,必要性,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25 (1) :13-17.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 2010 (1) :42-46.

[3]杨军.低碳化:旅游景区新追求[N].中国旅游报, 2010-01-04.

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篇10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广义上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促进碳循环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责任型旅游发展模式。狭义上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主导理念转型和旅游发展模式升级的理性表达。低碳旅游不仅注重旅游者和旅游地的利益最大化,而且更加注重降低碳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与环境生态耦合的责任最大化。

“低碳”这一理念形成的触点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文中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97年在日本东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试图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2007年联合国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迈向低碳经济时代的步伐。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1]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宣传。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国提交了本国的减排计划,并就新的气候协议进行了商讨。

人类在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走向了低碳时代,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转暖所带来的问题,国际上已经兴起低碳经济研究[2]。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必须以低碳经济思想为指导,全方位实施低碳战略,集成创新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旅游降低碳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与环境生态耦合的责任最大化。

二、低碳旅游的演进与基本特征

(一)低碳旅游模式的演进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79年,从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开始,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渐渐兴旺起来。纵观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在经历过传统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体验经济模式后,逐步演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如图1)。

(二)低碳旅游的基本特征

1.低碳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题深化。

可持续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旅游产业,强调旅游活动的开展既满足当代旅游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旅游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低碳旅游是一种强调低污染、低能耗的新旅游理念,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低碳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理念,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耗,其宗旨是降低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低碳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降低碳排放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正不断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凸现,世界各国正在商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共同保护地球环境,降低碳排放、节约能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旅游产业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4.4%,截止到2035年其排放量会以3.2%的平均速度增长。因此,推行低碳旅游理念,促进旅游低碳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3]。

2.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理念升级。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发展理念。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的影响,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从狭义上讲,生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追求融入大自然奇特环境的刺激性所进行的一种冒险性生态空间的跨越行为和过程,同时对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生物共同繁荣承担责任的旅游活动[4]。

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规模、旅游过程等方面都有了更新的理念和要求。(1)从旅游目的地角度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自然旅游区,特别是生态环境良好、受干扰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而低碳旅游则对目的地没有特定要求。(2)从旅游规模角度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以避免或减轻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强调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3)从旅游过程角度看,生态旅游强调在游的过程中保护景区生态环境;而低碳旅游则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产业系统,一个融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产业,旅游产业必须通过挖掘旅游产业的基础生态位,整合提升旅游产业的生态效能,从而减少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

3.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责任强化。

绿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寻求最高旅游满意度的同时,尊重环境伦理,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旅游方式。绿色旅游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行为,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低碳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环境伦理,而且要求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注重能源的节约,同时还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责任明确化、具体化。

发展低碳旅游就是要培育低碳观念,生产低碳产品,开展低碳经营,推动低碳消费,实现低碳发展,在全行业中切实推行低碳行动,在全民心目中真正树立低碳意识。培养低碳观念就是要培养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追求低碳旅游愿望,培养旅游管理者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培养旅游经营者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经营理念,引导以低碳环保为宗旨的健康旅游消费。生产低碳产品就是努力形成低碳旅游产品体系、低碳企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等,使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全行业低碳化。

开展低碳经营就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低碳管理和低碳服务。例如酒店行业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交通行业,要积极使用绿色能源,鼓励游客使用景区内公共交通设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5]。推动低碳消费就是倡导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把旅游消费控制在一定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选择绿色饭店、绿色交通工具、绿色商店等。实现低碳发展就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导下,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4.低碳旅游是体验旅游的模式创新。

体验旅游是在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健康的体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旅游方式。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融入性。

在知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者不仅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满足自身的体验需求,而且希望旅游的每一环节都能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旅游正是在体验旅游的基础上,本着“低碳”的原则,进行了模式创新。

首先,从效用看,体验旅游以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设计紧扣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使产品及服务能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共鸣,让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体验某种情感,体验自我尊重和自我完善[6]。而低碳旅游则使旅游者在实现自我尊重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即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贡献力量。

其次,从目标来看,体验旅游注重旅游者整个经历过程的享受,而低碳旅游旨在让游客在体验旅游的同时,将节能环保意识付诸旅游活动这一实践中,进而使游客精神层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低碳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战略

在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必然向低碳旅游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实施高新科技战略、集成创新战略和知识经济战略。

(一)旅游产业高新科技战略

发展低碳旅游的首要问题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实现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旅游发展模式。

1. 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

以旅游交通为例,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7],发展低碳旅游必须发展低碳交通。现代旅游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等使用的均为碳排放量高的化石燃料,要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就必须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作为旅游交通的主要能源供给。因此,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旅游产业所用;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旅游成本;提高新能源新技术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2. 努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

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当前旅游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欠缺和节能意识的不足,致使能源浪费的状况一直存在。为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节能和清洁能源体系,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的目标[8]。

3.重点关注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9]。

目前,中国过对碳捕获和碳储存的研究还不成熟,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对此技术的研究开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旅游产业要密切关注这项新技术的研究成果,积极跟进这一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进度,第一时间在旅游产业中推广和应用新低碳技术,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低碳发展。

(二)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

作为无边界产业,产业集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旅游地应以旅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创意、融合、链条、协同、集群等集成创新,进行旅游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行业管理、企业组织和相关配套,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0]。

低碳旅游是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落实保护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实现低碳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实施集成创新战略,实施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是实现低碳旅游的高效途径。实施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就必须寻求旅游产业边界扩展的新途径,实现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加快旅游产业纵向扩展和横向渗透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收入结构的改善;加强旅游产业实质性的跨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品牌的打造;探求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推进旅游产业价值链结构的优化;强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催化旅游产业集成战略的实施。

(三)旅游产业知识经济战略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决定旅游产业在国际竞争和全球产业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11]。旅游产业作为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之一,必须突破知识管理的边界,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旅游产业知识经济战略。

1. 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促进旅游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到“伟大的团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而是透过学习如何创造惊人成果所致”[12]。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旅游企业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员工学习系统知识,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2. 以知识供应链为基础,实现旅游企业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旅游产业以旅游企业、供应商、消费者作为其知识供应链的主要知识节点,在环境、技术等条件的支持下,实现知识在不同旅游企业主体以及旅游企业内部的扩散和转移,达到知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高效率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如图2)。

3.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旅游企业知识平台系统。

旅游企业要培育知识共享和团队学习的组织文化;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知识的团队共享;建立知识传导平台, 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建立知识优化平台, 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建立知识沟通平台, 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建立创新激励平台, 激发知识的内在动力。总之,企业要努力构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系统,以此促进旅游产业的知识集成,从而实现旅游产业集成创新发展。

摘要:世界经济在新环保主义的倡导下走进了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日益成熟的旅游产业理论指导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路径,阐述了旅游产业低碳模式的基本特征,提出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经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Peeters Paul,Dubois Ghislain.Tourism travel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

[4]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

[5]Tzu-Ping Lin.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6]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2007(1).

[7]Kuo Naewen,Chen Peihun.Quantifying energy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8]Yeoman Ian,Lennon J.John,Blake Adam,etal.Oil depletion:Whatdoes this mean for Scot-tish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354-1365.

[9]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

[10]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11]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12).

低碳经济时代生念旅游的发展措施 篇11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力开发低碳旅游景点。针对当前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需要加大低碳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打造和开发低碳旅游景点来有效的将自然风情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使旅游观光与精致农业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具有深厚现代色彩的山林野趣,从而打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典范。旅游景点中需要重视植物和森林的保存量,使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也使其成景区天然的过滤网,从而更好的推动景区的发展,全面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篇12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起步,但该产业在当时的河南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河南省文物古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达到3万多处。2011年,河南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总的来说,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我们今后在开发河南省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河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且矿藏品种繁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景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依托,其文化资源的优劣就尤为重要。

河南省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拥有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341个、遗存1098处。其中,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历时长达2200多年。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即占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古城,同时,历史在这河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如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等这就为河南省丰富的古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10处,郑州二七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墓、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等等,这些都在彰显着河南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

河南的戏曲文化浓厚,拥有豫剧、越调、曲剧等20多个剧种,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艺术表演也体现着河南的艺术文化气息。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忽视可持续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部分地方政府只看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它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有的被盲目开发,有的被擅自修缮,有的则被私自转让经营,以致一些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被永久性毁灭。

(二)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规模有限,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投融资渠道较单一,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水平的有效提高。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发展无序,造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质量和深度,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的规模效应无法形成。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文化遗产类和部分人造类旅游资源。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整文化旅游资源产权问题和保护开发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类资源产权以国家所有为主,是一种重要的国有资源,但也有部分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如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民居等。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民间资本会更多的投向人造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清明上河园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其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产权关系明晰。总之,必须明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现行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大胆探索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

(二)建立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放宽各种资本介入文化旅游产业,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发展状况,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经济利益关系;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四、结论与展望

上一篇:短路保护下一篇:偶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