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故事旅游

2024-08-10

河南故事旅游(精选4篇)

河南故事旅游 篇1

一、研究缘起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 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概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省, 自古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一员, 洛阳、开封位列国家丝绸之路经济规划带重要节点城市。经调查分析, 发现丝绸之路河南段沿线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内涵深厚, 但开发相对粗放滞后。为规避“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配套、四流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发展弯路, 更好地把河南丝绸之路与国家战略举措适时对接, 健康提速河南丝路旅游的发展, 需要对河南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河南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与旅游资源分布

(一) 河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河南古丝路发展以洛阳、开封为中心。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 兴起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衰落于北宋。东汉时期, 都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 洛阳依然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河南段持续繁荣发展;隋唐时期, 都城虽在长安, 但洛阳却借由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北宋时期, 因大运河能从海上直抵开封, 开封遂成为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及目的地;洛阳作为丝绸之路发展的中心地位渐次式微。

(二) 河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

2006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 正式明确洛阳是丝绸之路中国段起点。国内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途径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四个省份。从表1可以看出, 国内22处丝绸之路旅游申遗点, 河南省即占4处, 可形象概括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 (表1)

(三) 丝绸之路河南段旅游资源的特点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河南的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历史名城为最。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已发现数百处之多。全国7大古都, 河南省占3个, 连同商丘、南阳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个省级风景名区, 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隐性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蓄势如虹。

河南省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资源, 涵盖地下型和非物质型两类。其中, 地下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旧城遗址, 如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河南丝绸之路沿线地下文物埋藏丰富, 品质较高, 目前尚只有少部分已发掘, 开发潜力较大。一旦开发, 必将引起新的旅游热潮。另一类非物质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事件和风俗等等, 资源丰富, 内涵隽永, 极具显性开发的旅游吸引力与价值, 大有可为。

3、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众星拱月。

在地域空间上, 河南丝路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目前, 河南全省各旅游中心呈线状分布, 且以铁路为媒交通互联。沿陇海线分布的有洛阳 (市区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占总数50%左右) 、商丘、开封、三门峡旅游中心;沿京广线分布的有安阳、信阳旅游中心;沿焦技线分布的有焦作、南阳旅游中心;省会郑州旅游中心居全国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 交通四通八达, 与全国20多个省会及大城市相连。根据点轴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 洛阳、安阳和开封作为旅游中心城市, 具有声名远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集散便捷等优势, 有助于辐射带动丝路旅游资源开发。

三、河南发展丝路旅游的对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河南丝路旅游, 须在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旅游产品、宣传营销等环节实现与“一带一路”举措的全面对接, 在此基础上创新开拓河南丝路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一) 突出全域旅游, 创新开发格局。

发展丝路旅游, 河南须从全局着眼、系统思维,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旅游发展战略, 发挥“旅游+”功能, 融合相关产业, 形成“区景一体、产业一体”开发格局, 绘制河南丝路之旅全域发展蓝图。首先, 多点开花, 区域互动。密切郑州旅游综合接待中心、洛阳唐东都旅游中心、开封宋都旅游中心、安阳殷都旅游中心之间的联系, 形成区域丝路之旅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 遴选精品, 整体规划。将郑州地区的少林寺、中岳庙、宋陵、黄河游览区, 洛阳地区的龙门石窟、白马寺, 开封地区的包公祠、矾楼、朱仙镇、张良墓以及安阳地区的文峰塔、殷墟博物馆、修定寺塔、岳飞庙等精品景区景点进行整体规划, 打造丝路之旅综合型经典旅游区;再次, 整肃资源, 打造品牌。完善资源保护, 美化景区环境, 增建服务设施, 提升文化品位,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优质品牌;最后, 尽己所长, 创新推广。发挥河南丝路旅游的文化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 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展会;借助新技术、新媒体, 创新推广河南丝路之旅特色文化活动。

(二) 豫陕合作共建, 便利丝路旅游。

推动旅游便利化, 是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地处中原的河南丝路旅游开发需要疏通“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渠道, 近邻丝路旅游开发大省陕西省是其重要的合作发展对象。首先, 资源互补, 双赢共建。即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 开通豫陕丝路旅游专列, 共同营造积极的旅游氛围, 实现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其次, 信息互通, 客源共享。加快建立和畅通豫陕两省丝路旅游信息分享渠道, 及时交换市场信息, 支持相互在对方市场开展丝路旅游推广活动, 共建旅游线路, 共享游客资源, 共推企业合作, 共促人才交流培训。启动豫陕丝路之旅合作投资开发机制, 大力开发区域整体性旅游产品, 合力打造若干条世界级旅游线路;互建旅游展示项目, 打造友城旅游展示窗口和平台;再次, 互联互助, 智慧共建。借鉴旅游服务便利化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经验, 建立完善豫陕丝路之旅信息共享、突发应急、旅游保险合作等机制, 共同做好语言无障碍、多语种旅游标识建设、游客安全保障以及“智慧旅游”等工作, 及时解决旅游纠纷, 保障丝路之旅的游客权益, 确保长效发展。

(三) 专业形象策划, 精准营销推广。

一是明确细分市场定位, 树立鲜明旅游形象。21世纪是形象时代, “形象力”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 个性鲜明、亲切动人的旅游形象对于河南丝路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豫陕甘新不同区段的丝路之旅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同, 丝绸之路河南段须针对目标客源的体验需求, 突出强化自己独树一帜的形象魅力, 巩固自身风格独具的丝路之旅目的地形象。可以组建专业团队, 通过数据采集, 对河南丝路之旅游客的相关信息, 诸如客源地、职业、性别、年龄、体验需求、消费能力等进行专业剖析, 甄别市场偏好, 明确细分市场, 找准市场定位, 并据此设计打造符合目标市场审美, 切中游客情怀的丝路之旅河南形象;二是利用大数据信息, 精准营销推广。在“互联网+”时代, 河南丝路之旅营销推广须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 革新旅游营销模式, 实施精准化、专业化的丝路之旅营销推广, 提升河南丝路旅游知晓度。

目前, 我国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旅游规划官方网站, 主要介绍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情况和资料文库。河南省须以此为平台, 根据对丝路之旅目标市场需求动向的精准分析, 开通并精心运营能详细介绍本省丝路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景区景点的官方网站, 完善丝绸之路的网络营销系统, 增强景区与游客的线上互动, 及时根据游客反馈更新旅游服务。各主要丝路旅游景区及营运旅游企业亦可有的放矢开地通独具特色的丝路旅游宣传网站及自媒体平台, 开发精品景区VR, 拍摄丝路之旅微电影, 等等。

(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整体而言, 河南省旅游服务的游客满意度目前尚且差强人意。提升游客满意度, 创造高游客价值应是河南丝路之旅健康持续发展的第一及终极目标。为此, 须在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水准两方面强化内功。首先, 要强化对餐饮、住宿、公厕卫生质量的制度化监督和检查, 细化惩戒, 责任到人;督导景区整修旅游服务设施设备、完善游览指示及安全警示标识, 为游客提供更加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倡导旅游企业间细化业务分工,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过程边界服务。其次, 着力提升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景点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河南丝路之旅景区、博物馆及旅行社等组织或机构, 要加大对导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讲解能力, 要切实保障导游人员讲解内容的正确性, 着力培养“德美艺佳”的优质导游队伍, 借以将河南丝路之旅的文化内涵与独具魅力进行积极正向的广泛传播, 提升游客的河南丝路之旅满意度指数,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的优秀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石云涛.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J].中州学刊, 2008.1.

[2]曾谦.论河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J].地情研究, 2011.6.

[3]王阳, 付华.论郑汴洛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1.4.

[4]李长秋.河南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4.2.

[5]张旭亮.丝路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进展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河南故事旅游 篇2

一是旅游业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局。旅游业作为经济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工作大局,应该在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工作大局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过去旅游业更多地是强调入境游、出境游,这在当时也是大局的需要。现在中央提出主题、主线,这次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更多地关注民生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旅游业恰恰在这方面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搞好自身的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要为国家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方面多做贡献,希望双方在这方面共同探索经验。

二是共同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和路子。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拉大。旅游业积极探索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转岗就业、增加收入的新路子,用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实现城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有1亿人口,农村人口比较大,河南的一产、二产也比重较大,三产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河南探索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既有典型代表意义,也是河南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共同责任。今年我们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根据河南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民就地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用旅游业提升三产比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新路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文化创意与河南旅游 篇3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意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在1998年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中, 创意产业被定义为:“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中获取发展动力, 并通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 (1) 创意会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新创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创意产业在国外已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效益,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发达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 (2) 创意被认为是决定当代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人的文化活动, 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 旅游服务是文化服务,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者是在寻找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 (3)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关键。创意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等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创意旅游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兴起,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当前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得中原者得天下, 游中原者知中华。”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河南境内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4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1/8。七大古都河南占3个, 还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同时古文化、根文化、河文化在河南也形成优势, 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具有垄断性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这些旅游资源蕴藏的价值远没有被深度开发利用,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原文化不应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文化符号, 应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民族精神取向, 与现实生活以及当代人民的文化需要发生直接关系, 而成为文化旅游资源, 这样才能达到文化精神需求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实现河南文化旅游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长期以来, 旅游产品老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有众多无可替代的文化, 以文化创意壮大旅游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 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文化节目强势推出, 令游客赞不绝口。经过精心打造,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总的来看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旅游的大产业没有形成, 特别是缺乏“河南创意”, 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没有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优质精品旅游项目依旧是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河南旅游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大多还是依靠景区和景点为主的门票经济。旅游开发也过于倚重资源本身, 投入巨大, 但效益不佳。据统计, 游客在河南省人均停留时间为3.03天, 比全国平均少0.34天。对许多景点, 游客一般都停留在静态观光上, 动态体验性差, 主体参与度低。留不住客人, 就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也就形不成大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必须探索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 用创意使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加灿烂。

以文化创意引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大开发、大发展之后, 所在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已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并重转变, 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4)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证明, 旅游现象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 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 旅游给人的文化熏陶及精神层面的安抚, 远重要于单纯的景色感受, 精神文化元素已成为游客深层次的情感召唤, 旅游的文化意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形态, 并使之向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河南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是实现河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河南旅游要完成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到质量、由国内到国际的转变, 实现旅游业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把灿烂厚重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必须依靠文化创意。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 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具有文化创意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因就在于它向世界华人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文化, 满足的是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 (5) 河南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创意。

以文化创意实现河南旅游业升级和转型的模式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用文化创意开发旅游资源, 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打造旅游产品, 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强化旅游营销, 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 以扩大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6) 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创新,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生观念价值的增值,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转化为旅游业经营资本, 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旅游业发展至今, 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求愈来愈高。把创意融入多元的文化资源中,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挖掘, 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继承方式, 突破以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就地经营与管理的狭隘思路, 是提升和再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融合力、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 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河南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提升河南旅游层次的关键。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2294亿元。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 到2015年, 河南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 河南GDP的13%将由旅游业贡献, 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转变发展理念,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通过整体策划、系统开发, 打造一系列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 让“文化河南”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注释

1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旅游学刊》, 2006 (12) 。

2 约翰·霍金斯[英]:《创意经济》, 英国:企鹅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6~58页。

3 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一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4页。

4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企业经济》, 2009 (8) 。

5 张北:《简议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新闻爱好者》, 2009 (9) 。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篇4

一、河南文化旅游现状

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故而有“游中原者知中华”之说。为依托资源优势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推动河南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早在2005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 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推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但事实证明, 与西安、北京等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城市或地区相比, 河南省虽然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却不尽理想。因此, 正确认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分析河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找出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届豫商大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 吴必虎指出:河南省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好的是郑、汴、洛都市圈文化旅游, 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等。佛教文化的开发也有比较好的成绩, 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另外, 古都开封、安阳殷墟、郑州黄帝故里等古遗址和古文化的开发, 红色旅游的开发, 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地文化旅游等都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代表。[2]虽然河南省目前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没有真正发挥优势, 与国内外同类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 差距仍然较大。具体主要表现在:

1、文化旅游项目很多, 但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河南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前提条件。但是, 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项目却呈现出“好说的多、好看的少”, 开发项目遍地开花, 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等现象 (吴必虎语) 。具体体现在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可观性差, 很多项目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急功近利, 显得开发粗糙、没有品味, 而且低投入重复性建设多。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 影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形象。正如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说:“河南历史人物荟萃, 但河南的文化旅游看不出历史名人多, 见物不见人, 文化景点缺乏情节缺少故事, 这样也就缺少吸引力”。[3]

2、服务环境差, 品牌形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球经济已进入品牌时代, 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使其他地区也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如山东有泰山、青岛, 广西有桂林、阳朔, 安徽有黄山, 陕西有兵马俑等成熟的旅游景点的带动, 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河南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 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4]目前有些景点已经在打造品牌, 树立品牌形象, 但普遍存在“大而空”、盲目树立品牌等。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有些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很不完备、档次很低、条件简陋, 严重影响旅游地的形象, 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3、资源特色不明显、主题形象不鲜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 资源的特色以“古 (古文化) ”、“河 (黄河) ”、“拳 (少林和太极) ”、“根 (中华民族之根) ”、“花 (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 ”等为整体特征。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4、缺乏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发展文化旅游的首要因素是应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 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很好的向旅游者传播。从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与旅游者接触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旅游者每一环节的服务质量。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该方面的专业人才有所欠缺,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旅游者未能充分领会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最终不能保证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价值。[5]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1、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在全国叫的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形成, 一些原来在全国十分著名的景点景区, 近年来呈现出资源的内涵、品味没有进一步提升, 使得原有主体产品有些老化, 竞争力不强等现象, 归其原因还在于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资源推介过程中无“亮点”, 千篇一律。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及旅游业已相当发达的县市或地区, 不去努力发掘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而是盲目热衷于新区开发、新点建设、新线开辟和新项目的确立, 舍本逐末, 把真正的东西丢掉了、埋没了。从而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一个强有力的凝聚力、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牌子。[6]为此, 笔者认为, 应继续做好传统产品的开发和保护, 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地位,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 塑造出有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质量, 保持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终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2、优化服务环境,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如前所述,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所以应该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 确立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针对性品牌, 精心打造出深受旅游者欢迎的品牌产品。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而目前许多旅游景区中服务设施设备存在这许多方面的不足,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时由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而带来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 像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言人”、“明信片”, 应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这类景点的开发既要尽量地保持资源的原始风貌及应有的价值, 还要优化其服务环境, 做到软硬结合、协调发展。[7]

3、突出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所以,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是一个区域旅游开发的生命线, 别地没有、唯我独存的旅游资源, 往往构成这个地区的独创性吸引源,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旅游形象, 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8]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华夏文化发源地”, 所以, 在发展中仍应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即以“古文化遗迹”为依托, 以“中华根文化探源”为主题, 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供应、“拳头”产品、旅游队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建设都应服务于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大力发展“华夏文明古都游”、“华夏拜祖朝敬之旅”, 将其作为河南文化之旅的拳头产品,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必将带动河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4、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旅游业, 人才是关键, 所以,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更需要知识丰富、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文化旅游的发展队伍中是目前发展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领导层的旅游综合素质。领导干部要从自身抓起, 增强素质教育, 加强旅游专业新知识的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其次,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积极吸引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来河南工作, 为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后, 一线服务人员如导游, 酒店服务员等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旅游者来河南旅游, 其中接受的大部分服务是由一线服务人员提供的, 可见该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代表着河南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各层管理人员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在岗培训当中来。同时, 可以结合培训内容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河南文化旅游知识竞赛、导游服务大赛等活动, 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综上,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为大力开发河南文化资源, 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 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河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 全面分析认识资源的特色, 分析开发中的一些不足, 进而实现河南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欧越男.天水文化旅游开发探析[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 2010-08-30.

[3]姬汝茂.河南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前沿, 2009, (7) :90-93.

[4]李永文主编.河南省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夏太生.谈温州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10) :64-65.

[6]杨培玉, 王培英.北京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3) :48-54.

[7]谢吉红.福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上一篇:模拟泄漏下一篇:农村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