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故事

2024-09-19

河南民间故事(共8篇)

河南民间故事 篇1

河南民间故事 1.牲口生日

“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大米饭”这这话是指导林县民间给牲口做生的习俗而言。传说,元末,贫苦人家的儿子朱元璋,终日给财主放牛,每天连猪狗食都吃不饱。有一年七月十四晚上,财主在家里吃喝赏月,朱元璋却在山上饿的肚子咕咕直叫,便和伙伴将一头牛杀掉用柴烧着吃了,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来“点花山”和“对鞭”活动。2.郭巨埋儿

这故事出在林县姚村乡三孝村。那里有一郭巨墓,人们在谈论家常时,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传说汉时郭巨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其母舍不得吃,总是偏待孙子,郭巨见母惜子而消瘦,心里很难过,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于是将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黄金,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于赐汝。”(民国《重修林县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难,儿子出免了一死。从此,郭巨“孝子名扬”。元时将郭巨埋儿孝母编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宣传。林县民间为他立碑、修庙、竖牌坊,建了坟墓。3.虎头鞋

林县民间爱给孩子做双虎头鞋,以避邪防灾。相传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个姓李的,靠打柴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上老婆,山里人叫他李大。李大是个好心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赐了她一张姑娘绣虎头鞋的画。回家后,将画儿贴到床头,晚上李大准备睡觉时,那画儿上的姑娘竟从画上下来,要同李大作夫妻,李大一见画上的姑娘变活了,长得美人儿样的。喜欢的不得了,从此以后,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天亮就又到画儿上去了。后来,画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子,叫小虎。一晃7年过去了。一天,小虎穿着虎头鞋,随父亲一块上山砍柴,路遇恶霸拦路,小虎虎头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来,一口咬死了恶霸,而后又回到了鞋上。4.大梁挂红

林县民间盖房子要在大梁上挂红,并用红纸写上“上梁大吉”等字样。传说很早以前,有一秀才武良新赴京应试未中,归途中在一棵大树下遇难,被一女子搭救,结为夫妻。这一女子便是这一棵树的化身。数年之后,皇帝要修一座宫殿,选准了那棵大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武良新就将此事告知其妻,其妻真诚相待,告知其夫:“要想把树砍,需在三月三,时辰不能差,鸡叫头一遍”。武良新盼官心切,将天机告知皇上,皇上立即派员把树伐倒运至京城,并封了武良新的官职,从此他抛弃了前妻,在朝中另娶官宦之女,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寻欢作乐。可是在上梁那天,千人移不动,万人立不开。夜间仙女给皇上应了个梦:“要想大梁上房,武良新人皮披上梁。”皇上醒后,下令将武良新的皮剥下披在了大梁上,果然大梁腾空而起,稳稳当当地放在了墙上。从此以后,人们先用兽皮披梁,几经演变,又以红绸子披梁,写红帖子上梁。

5.泰山石敢当

林县民间十字路口的墙上,多见石或砖上刻有“泰山石敢当”,以避邪气对家庭的“冲撞”。相传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专捉妖降怪,哪里有妖风,他就到那里去降。但是捉不胜捉,降不胜降。他想天下这么大的地方,我怎么管得了呢?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所以人们盖房子垒墙的时候,习惯于刻个“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垒在墙上。6.大年初一挂“破”灯

过春节时,家家喜欢在门口挂一灯笼,以示欢庆。但林县的灯笼却别有一格,非挂“破”灯不可。此灯用竹篾编出一个鸟笼般的笼子,裱上粉纸,外贴剪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红纸,下边剪破壑沿,其故事就引在下边的“壑沿”上。相传,姜子牙封神时,其老婆上殿要位,姜子牙不予,经众神讲情,才免强给了她个“穷神”。但想起自己老婆平时奸、懒、滑、馋,心眼狠毒,她要到哪家,那家就非穷得家破人亡不可。便大声喊到:“穷神,你听着,你以后要见破即走”。所以人们每逢大年初一,总要在大门口挂一个“破灯笼”显示出破,让穷神走开。7.忏逆媳妇

传说民间有一农妇生了一个独生子叫李原,因生活所迫,李原经常外出,家中留下老母和其妻王小姐,每当李原外出回来后,其母都要向儿子哭诉媳妇不让吃饱的事情。二月二这天,李原责问其妻王小姐,王小姐却硬说婆母昧了良心说瞎话。为了取得丈夫的信任,她就端扁食喂狗充母食,中午将煮好的扁食,由李原在灶边看着,王小姐亲手送至。李原问其母是否吃饱了扁食,母说没有吃。李原很生气,王小姐却骂婆母昧良心,闹得李原黑白难分。此事龙王在云中看得很清。一个响雷,将狗和王小姐劈死,扁食从狗肚里溢出来,李原才恍然大悟。8.送穷灰 林县民间每年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送穷灰,为的是在新的一年里,撵走穷困,迎来幸福。民间传说“年”原是个大怪物,有一天仙家洪钧骑着它上天。走时,“年”把它的儿子“蛩”(qiong,古书里指蟋蟀)留在了人间。蛩这种动物,虽说不象它爹“张口吸人谋害生命”那样历害,但它到了谁家,谁家就穷。所发人的把蛩叫做穷。穷有三怕:一怕看见红颜色,二怕听见爆竹声,三怕闻到香柏味。因此,人们过年家家门上贴对联,鲜红耀眼;院里放鞭炮,声声不断,屋内点香柏,烟雾缭绕。逼得穷躲到了煤渣圪道,不敢出来。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户户都不掏煤渣,害怕惊动了穷,惹出了是非,直到初五才将它送出去。9.夫妻分居

林县南北风俗不一,县北可发夫妻在娘家同居,而县南却绝对禁止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相传明朝年间,县南有一户人家的闺女,长得非常俊俏,和某庄一姓张 的儿子成亲。由于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夫妻互不认识,拜过天地后的第二天就叫回娘家,有一浪子晚上趁机冒充其夫住一屋。待女子回婆家详细观察其夫后,觉得办了亏心事,对不起其夫,便含恨悬梁自尽,娘家也有苦难言。此后县南就禁止夫妻在娘家同居。后来又说同居对娘家不吉。10.压纸与揭纸

林县人办丧事,有压纸与揭纸的礼仪活动。压纸去时哭,回来不哭;揭纸去时不哭,回来哭。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以四海为家,为穷人治病。他会使人起死回生,为了不让百姓往返找他,便对病人说:“你们不要到处找我,只需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写在纸上,压在十字路口,我路过见到,就到家去医治”。众人都照药王的话办,果然很多病人得到了医治。人们一般压纸去时悲痛欲绝,回来时还阳在望;揭纸去时充满希望,回来幻想破灭,故有上述习俗。11.随耧秀耧

人们播种时多用耧耩地,歇息时,常望着太行山顶的白婉寺讲述耧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那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婉儿,很少丧母,随父亲打柴过日子。山下的一个恶霸多次上山逼婚,为逃避灾难,父女俩搬到了绝壁山顶。婉儿心灵手巧,她用荆条编啥像啥,编鸟鸟会飞,编狗狗会叫,感动了上帝,让何仙姑赐给了婉儿一张耧图。婉儿照图编成后,放在山顶上,耧便自动地在山顶上穿石破土,随即满山谷穗金黄,父女俩再也不愁吃穿了。后来人们仿这耧做成了木耧,一直沿用至今。12.黑心柿树

林县是柿子的故乡,柿树遍及整个山庄窝铺。可柿木用处不多,因它是黑心。这里有个故事。汉时,刘秀被王莽撵的心惊胆颤,躲进黄华山的桑树林中,仰面挺在树下,张大嘴喘息。一阵风过,树上纷纷落下椹子,有几粒正好落在他的嘴里,片刻之后,饥渴全消,精神复原。转眼间刘秀称帝34年,于建武中元二年晏驾。玉皇大帝念其治世有功,封为“草木仙吏”,专管世间树木花草之事。一日清闲无事,忽然想起王莽追杀至太行黄华山时树果救驾之恩,但忘了是何树之果。为报此恩,便赐“是树活千年”这句话被柿子树钻了空子,立即叩拜道:“谢草木仙吏之恩”。桑树一步来迟,一怒之下,气破了肚皮,至今桑树总是崩裂。刘秀晓得后大骂柿树:“黑心!”。众树出皆指责柿树是黑心货。从此以后,柿树便全部都是黑心了。

13.出官与出匠

林县民间传说:“林县本来应该出很多官,却变成了泥水匠。”相传,林县城东南的龙头山是一条活龙,白天静静地躺着,夜晚缓缓蠕动,为的是能够喝到城南大池里的黄华圣水。龙一旦喝到圣水,就能脚蹬金银山,触角冲上天,长双铁翅膀,飞向红日边。到那时,林县五谷丰登,六业兴旺,还要出一斗芝麻官儿呢。可惜的是,在龙头快要蠕动到面大池时,有人在龙的头部建起了一座7层砖塔,将龙压得动弹不开,无法喝到黄华圣水。使本来应该是出一斗芝麻官的林县,变成了出一斗芝麻的泥水匠。14.三聘台

相传,商朝时,有个宰相(那时叫阿衡)名叫伊尹,他出生在嵩县伊河岸边莘乐沟的一棵空桑树里,有个姓尹的采桑女听见树壁内有哭声就把他抱回家中,取名伊尹。

伊尹长大后聪明伶俐,开荒种田、栽桑养蚕,什么都会干,他还学着尧舜的办法治理乡郡,百姓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当时,还是夏桀当王,他十分残暴,百姓们叫苦连天,但谁也没有办法。成汤是夏桀手下的一个部落官,他时常劝谏夏桀,但夏桀根本不听。后来成汤听说伊尹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就想把他弄到身边。

成汤知道那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子傲气,派人去请他肯定不会来,便亲自去请。

第一次,伊尹正在用牛耕地,听说成汤来请他,便撇下牛跑了。成汤到地里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唉,人不在而牛在!”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叫“牛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牛寨”。

隔了些时候,成汤带着礼物又来请伊尹。伊尹听说后,就沿着伊河往东跑,眼看成汤快要撵上了,伊尹急中生智,躲进伊河的一个弯曲的山沟里。后来,这里也成了一个村子,取名叫“曲里”。

第三次成汤又来请伊尹,这次他早早就坐在一个高台上,在高台上看见伊尹走过来,成汤就向伊尹诉说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伊尹听了很受感动,便跟着成汤走了。

后来,伊尹助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并做了商朝的阿衡。

因为成汤三次请伊尹,第三次终得成功,人们便在那个高台上盖了座房子,以后形成了村庄,取名“三聘台”。

15.洛阳纸贵的故事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诗歌和文章都是靠读者手抄流传的。在中国历史上,一位叫左思的文学家,因为写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以至于贵族富豪们争相传抄,因而引起市场上纸张价格陡涨,一时传为佳话。

故事的主人公叫左思,他生于250年,是中国晋代文学家。左思相貌丑陋,从小天赋并不是很高,他学习过书法和鼓琴,都没有学成个样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才发愤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

左思20岁那一年,妹妹左芬被选入王宫,他的全家因此迁往国都洛阳。这使得左思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人学者,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最终写出了传世名篇《三都赋》。

《三都赋》大约写成于左思30岁的时候。作品问世后,当时的文学家皇甫谧作序,张载作注,先是在文学圈内传播,后来贵族富豪们附庸风雅,也纷纷加入了传抄的行列,结果洛阳街头的纸店供货吃紧,纸张的价格也随着不断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那么《三都赋》到底是怎么样一篇文章呢?赋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运用典故,行文力求辞藻华美。“三都”指晋之前的三个诸侯国蜀、吴、魏的国都。《三都赋》包含《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每篇赋中都借假想人物之口,描绘和评论当地的形势、物产和制度。但整个作品的成就还不单单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左思为了创作这篇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考证典籍,并实地调查,力求所引用和描述的事物真实。等材料准备好之后,左思在自己家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到处布满了纸和笔,以便于自己有了灵感之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记下来。就这样殚精竭虑,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

《三都赋》比较广泛地反映了中国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涉及到当时朝野上下都关心的内容,像统一全国等问题,因此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好评。

实际上,作为一名文学家,左思并不是仅凭一篇作品就流芳后世的。除了《三都赋》,他还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其中著名的是他的《咏史》组诗。在这些诗歌中,左思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许多诗人效仿的榜样。16.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17.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18.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19.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20.白鹿救驾

相传唐李渊平定西方以后,派儿子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当时盘踞洛阳的是郑王王世充。王世充手下有员战将名叫单雄信,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秦王率部多次与之交战,不能取胜。

一天夜晚,月明星稀,秋高气爽。秦王在山上散心,信马由缰,不觉来到王世充的营地附近。秦王看看四下无人,便偷偷地观看敌方的部署。

忽然一声断喝:“贼人大胆,休走看刀!”原来单雄信巡营来了。秦王一看不好,回马便走,单雄信扬鞭催马,紧迫不舍。由于秦王的座骑是一匹白龙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鞭下去如风似电,秦王把单雄信撇得老远。单雄信看看无奈,便张弓搭箭,想射死秦王。正巧秦王走人—片低凹地,看不清。于是单雄信一跃而起,站立于马背之上,目视秦王正好在他的射程之内。只见他开弓似满月,箭去如流星,眼看着秦王就要丧命,说也凑巧,从秦王身边的树丛中窜出一头白鹿,与秦王并马而行。秦王听见风声,知道大事不好,急忙伏于马背,也许是这风声惊动了白鹿,只见它往上一跃,正好以身体挡住了射向李世民的箭,当场倒地而亡。李世民趁机逃回。

在战事结束以后,为了报答白鹿救命之恩,秦王李世民在白鹿死亡的地方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鹿庙”,并把附近的村庄赐名“白鹿庄。”

据说,这个“白鹿庄”就是现在孟津县送庄乡的白鹿庄村。

21.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22.蔡襄造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23.河南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24.洛河北岸“窈娘堤”

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讲的是唐宋时期天津桥(今洛阳桥东边)一带景色的娇好。凌晨时分,残月尚存,晓雾蒙蒙中,桥上车水马龙,桥下亦波光粼粼,一切全似仙境。这在今日,景色亦属赏心悦目,令人心醉,何况在那自然环境尚未受到污染的百千年前呢?

这美丽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个令人悲伤的抗暴殉情故事。

相传武则天执政时期,补阙(官名)乔知之的婢女窈娘,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乔十分宠爱她,且因此不再婚娶。

不幸,武则天那个霸道的侄儿太常卿武承嗣闻知,强行夺走了窈娘。乔知之痛恨成疾,在细绢上写一首《绿珠怨》,用重金买通武的守门人,送给窈娘。诗写道: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娉。昔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娇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这首诗借石崇爱姬绿珠殉情坠楼的故事,抒发了对权贵武承嗣娇横的恨、对心上人窈娘的思。窈娘读罢诗,悲伤痛哭,饭食不下,益加思念乔知之,终于一怒之下,将诗绢藏于裙带中,偷跑出武府。她刚刚跑出正南的应天门(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不远,琥家的爪牙就追来了。窈娘不愿重落虎口,就跳进附近一口井中而亡。爪牙们打捞出窈娘,武承嗣发现了她裙带里藏的诗绢,恨得咬牙切齿,就罗织个罪名,将乔知之杀害了。

许是洛神也同情窈娘的遭遇,呜呜痛哭,河水暴涨,冲毁了坚固的天津桥,一直漫到窈娘投井处,淤填了这口深井。

后来,天津桥北岸重修了河堤,百姓们同情那对不畏权势、生死相爱的主婢,就叫这段河堤为窈娘堤。

25.河南商丘的来历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26.信阳毛尖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 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27.原阳烩面的传说

原阳烩面是响当当的名吃,听说过的吃过的人很多。可原阳烩面的故事,听过的人就不多了。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李世民即位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觉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过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回民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后来,因为四不像极其稀少,觅猎困难,武则天为此杀几贡使仍无济于事,只得取山羊代替四不像,麒麟面也改称山羊烩面。但是经御厨、御医鉴定其口感滋味和医用价值都不亚于麒麟面,于是羊肉烩面便成为宫庭名膳,长盛不衰。

清代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避难,仍牢记烩面补身祛寒,多次差总管李莲英诏贡山羊做烩面食用,及时解除了寒疾病险。直到清末满汉全席宗师御厨庞恩福因不甘宫庭御膳房苛律束缚,逃出皇宫隐居黄河河南段后,正宗的原阳烩面才传艺民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阳烩面日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青睐。原阳烩面也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营养丰富、独特的风味而享誉全国。28.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29.客家文化与中原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30.商丘清凉台的传说

清凉台在商丘古城西北三十五里的地方,传说建于战国时期。古时候,是中原有名的风景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游览,宋朝的开国皇帝赵胤曾在这里避过署。直到清朝,还仍以它的风景秀丽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它是归德七台之一。说起它的来历,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商丘城在战国时期宋城,是当时宋国的国都。战国末期,由于宋王偃荒淫无道,所以宋国在当时又被称为“桀宋” 传说,当时宋国乡下有一个青年,名叫韩凭,父母早亡,家中只有他和妻子何氏。韩凭自幼读书,很有学问,就想到都城去做官,好为百姓做事。妻子何氏把他送出去好几里,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不管做得成官做不成官,都要早早给家里捎信来。韩凭说:“你放心,宋王要给我官做,我马上派人来接你;要不给我官做,我就仍然回来种田。”

谁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既不见人,也不见信。何氏整天睡不安,坐不宁,连饭也吃不下。难道会出什么意外吗?她焦急得一会儿也不想待在家里,收拾收拾行李,便匆匆忙忙到都城找丈夫去了。

原来韩凭到都城去见宋王,宋王偃见他满腹经纶,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辅助自己料理国务。韩凭是个很能干的人,什么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宋王偃便把所有的国务都推给他,自己只顾整天让美女陪着钦酒作乐。韩凭一天到晚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不要说顾不上回家接妻子,就连给妻子写封信,都抽不出时间。

这天,宋王偃出外游玩一阵,正要回宫休息,忽见路边有一个乡村女子在问路。这女子虽然衣服褴褛,却长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宋王偃神飘荡起来,立刻命人停下车辇,把这一女子唤到跟前,一问,原来是韩凭的妻子,找韩凭来了。宋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人把女子拉上车,跟他回宫。来到宫中,宋王对她说:“我是一国之主,爱你容貌,想封你为妃,你意下如何?”何氏说:“大王这话不该说!我虽是乡民,也懂得点道理。我和韩凭是结发夫妻,恩爱无比,怎能贪图富贵,停夫再嫁呢?”几句话说得宋王无信可对。他心想:这女子还是舍不得韩凭,我不如绝了他这个念头,看她还有啥话说。他命人去找韩凭,叫韩凭休了何氏,可韩凭宁死不干。而且韩凭听说妻子徒步走了几百里路程来找他,又想自己出来求官时与妻子说的话,非常惭愧,非要立即和何氏见面不可。宋王偃见不能达到目的,便 一怒贬了韩凭的官职,罚他做奴隶,叫他身戴枷锁,到宋城西北二十五里的地方去修清凉台。

何氏听这消息,大哭了一场。宋王偃天天晚上来逼她,她说:“你要是再逼我,我只好死了。”宋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威胁说:“你要是再不答应,我就把韩凭杀了。”

何氏无法,想了一会儿,对宋王说:“你能准我三件大事,我就答应你。”宋王问她哪三件大事。她说:“第一件,在我和你成亲之前,必须叫我跟我丈夫先见一面;第二件,从今天起,不准你再虐待我丈夫;第三件,今后不准你再选美女进宫。”宋王偃听了,连连答应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全答应了。”就允许她到修清凉台的地方,去与韩凭相见。

清凉台原名清陵台,是古代达管贵人的墓葬地。这里,有奇松怪柏,名花异草,风景特别优美。宋王偃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当时,正让许多奴隶在这里起土造山,把南边的清凉引起这里,让水绕清凉台流过。宋王偃让何氏与韩凭在清凉河边相见。

何氏来到河边,等啊等啊,终于看见赤身露体的韩凭戴着枷锁艰难地走了过来。她不由得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何氏望着丈夫血迹斑斑的躯体,十分伤心地说:“都是我把你连累成这个样子!”韩凭说:“不!这些天来,你知道我多想你呀!我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啊!都是这个昏王.....”两个人说了半晌心里话。何氏说:“看来,我是再不能活下去了,咱俩这不该分开的恩爱夫妻也得分开。我已经跟那昏王讲好,从此后再不许他虐待你。我死后,你要多保重!”说完,一头扑到河里去了。韩凭见妻子跳河,也痛不欲生,随着妻子扑进了河里。宋王偃赶紧命人跳下河去打捞,但怎么也打捞不着。一转眼,在何氏和韩凭跳河的地方长起了两棵又高又大的相思树,两棵树枝枝相连,叶叶相对。宋王恼得牙咬得吱吱响,下令立即把这两棵相思树砍倒烧掉。

树被点着了,清凉台边腾起了熊熊的大火。忽视,从火里飞出两只鸟来。后人把这种鸟叫做鸳鸯鸟,说是何氏和韩凭在人间不能白头到老,死后变成两只相亲相爱的鸟儿,永生永世再不分开。

事情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世的僧人在清凉台上盖起了寺院,这个地方也随着被称为“清凉寺”。虽然清凉台不复存在,但相思树和鸳鸯鸟的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姓名:姚改平

班级:

学号:

河南民间故事 篇2

1.1 利率高、弹性大, 城乡差别大

河南民间金融在资金融通过程中, 利率形式多样, 差异较大。一般而言, 城镇利率高, 乡村利率低。城镇借出利率年息一般在15%~60%, 乡村借贷利率年息一般在10%~20%;城镇民间融资金额大, 乡村民间融资金额小。城镇借贷较为规范化, 一般需要借贷双方签订书面协议, 数额较大的还可能以房屋等实物作抵押, 而乡村借贷双方一般为本乡本土或亲朋好友, 主要是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 互助性质居多, 一般以口头约定为主。

1.2 手续简单, 期限灵活

由于民间金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商缘等社会网络和传统型的制度环境中, 资金借贷双方较为熟悉, 对彼此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都较了解, 所以, 一般借款手续较为简单, 大多不用抵押或担保, 基本都是打借条或双方口头约定。另外, 民间金融的融资期限较为灵活, 最短的 5~10 天, 最长为一年, 这也适应了不同融资主体的需要。

1.3 参与范围广, 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从行业看, 河南的民间金融涵盖了制造业、房地产业、商贸餐饮业、农业等。参与主体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农村中的专业经营户等。民间融资以生产性融资为主, 主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支出、投资新项目的较少。从形式上看, 民间金融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从无息的互助性民间借贷、有息的民间借贷, 到组织化、机构化的典当行、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多种形态。

2 河南民间金融活跃的原因

2.1 民间资本的积聚和强烈的投资意识造就了民间金融的繁荣

据统计, 2009年年末, 全省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了11207.40亿元。而至2010年年末, 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金额为12883.7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 河南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 民间资本潜力巨大。但是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较低, 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居民巨大的资金财富与狭窄的投资渠道极不相称。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 大量民间资金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

2.2 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为民间金融提供了发展空间

截至2012年9月底, 河南省共有38.3万家中小企业, 而其中面临融资困境的小型微型企业就有35万家, 占比高达91%。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运作不规范, 存在贷款次数频、贷款额度小、贷款风险高等特点, 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融资环境的恶化迫使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的依赖性增强。据调查, 郑州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完全来源于自有资金或亲友借款, 仅有24%的中小企业能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 另有13%的企业则不得不以民间集资方式获取资金。

2.3 正规金融遗留下的市场空缺客观上需要民间金融去弥补

近年来, 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走向商业化, 国有银行出于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的考虑, 倾向于给资金需求规模大、实力强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少, 抗风险能力弱、负债能力有限等特点, 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所需款项。民间金融以其简便、快捷的优势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可以说, 民间金融活跃了城乡经济, 对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3 河南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民间金融的利率失控

目前, 我国民间金融市场还处于半地下状态, 民间金融利率通常是借贷双方之间相互商议确定的。在郑州、安阳等地, 一些企业为了筹集到资金, 竞相抬高利率, 目前年利率在本金的50%以上已是普遍的现象。在“高收益、高回报”的吸引下, 储蓄资金开始流向民间融资领域, 形成一股巨大的“地下钱流”,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增大, 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3.2 民间金融经营风险高

民间金融借贷手续简便, 大多时候都是以借据和收条的形式出现, 缺少严格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由于投资者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 民间金融风险加剧。

3.3 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

较高的民间金融利率必然导致一部分储蓄从正式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 而且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的限制, 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灰色渠道进入民间金融市场。规模巨大的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部分民间融资的资金“唯利是图”, 流向调控产业, 削减国家宏观政策成效, 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4 民间金融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民间金融不同于正规金融, 正规金融有国家信用作保证, 所以资金存放在那里相对比较安全。但是民间金融则不同, 一旦发生信用危机, 容易导致挤兑的产生、引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行为、缠诉闹访等风险隐患, 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4 规范发展河南民间金融的政策建议

4.1 改变政府的角色定位, 理性对待民间金融的发展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 各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 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河南省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认为, 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则是政府需要对这些民间金融、民间借贷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 从中汲取教训, 为下一步民间金融的发展制定出一些更好的机制出来。因此, 政府应转换思想, 摒弃和废止那些束缚民间金融发展的理念, 给民间金融市场一个合适的定位,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2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规范和保护合理的民间金融活动

鉴于民间金融存在形式的多样化, 以及不同的民间金融活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 政府在处理民间金融时, 也应采取分清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无息、互助性民间借贷, 政府可以提高借贷双方的规范意识, 以尽量减少纠纷;对于有息借贷, 要强化对契约关系的保护,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规范有息民间借贷;对于高利贷, 鉴于危害性, 政府应坚决对其进行打击。

4.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营造民间金融运营的法律环境

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 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 是民间信用的体现, 但是也具有自发性和隐蔽性, 其经营和收益游离于国家监督管理之外, 易形成非法集资, 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 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民间融资构筑一个合法平台, 并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规范和监管, 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让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色金融的身份, 光明正大地浮出水面。

4.4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 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监管体制

由于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单个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运作可能会给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风险传递。因此, 发展民间金融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力度, 把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势纳入管理的视野内, 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改变对民间金融“事后管理”的被动局面。要逐步建立起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为主, 以行业管理、自律管理为辅的民间金融监督和管理体制, 实现对民间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4.5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 推进利率市场化

要规范发展河南民间金融, 疏导民间资金进入正规金融体系, 关键之一是利率市场化。目前, 我国投资资金中的利率主要是由央行管制的 (如银行存贷款利率) , 利率生成机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资金供求变化状况。国家要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利率市场化, 使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合理分布, 用市场手段优化资金的配置。此外通过利率的杠杆作用, 可以调动商业银行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4.6 加强制度创新, 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第一,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存款人利益, 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 实现由存款人、金融机构和政府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第二, 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可以将优良的民间信贷机构吸纳为市场主体, 有效的退出机制则有助于解决传统金融体制中的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使得金融市场“进得去, 出得来”。第三, 加快征信制度建设。建立一个由中央银行牵头, 各金融机构参与, 并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组建征信公司,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将企业和个人的信息保存和收集组合起来, 记录金融交易中当事人的信用状况, 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J].金融研究, 2002 (10) .

[2]曹一萍.规范与引导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J].会计之友, 2009 (2) .

[3]陈柳钦.规范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策略选择[J].西部金融, 2009 (8) .

[4]彭宏超.关于建立我国民间金融体系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7) .

民间借贷潮涌河南 篇3

2002年年底,河南省第一家担保公司成立,而后,不到十年时间,河南担保公司数量膨胀到近2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2009年7月10日,河南首家小贷公司挂牌,正式投入运营。其后,小贷公司数量飞速增加,截至2011年6月,达到152家,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民间金融的正规军,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只是民间资本在河南泛滥的缩影。其他如典当行、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也以各种形式潮涌河南。

行走在郑州市区,一栋栋气派的高楼上挂着“XX投资集团”、“XX投资担保公司”的大招牌——这些大多是资金实力强大公司设立的公司,与这些财大气粗的公司相比,注册资金量更小、门槛更低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更是遍布街头巷尾。

在主流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河南大量的中小企业、商户以及个人,正是借助这些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民间借贷机构,筹措到急需的资金。这些地下涌动的巨额资金,如同流动的血液,融入了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有不少闲余资金,投资实业利润微薄,就想转做担保,但担保公司限制条件过多,且政府监管较严,就把这些资金用作熟人间的放贷,约定利率及还款期限,安全放心,收益还有保证。这位人士说,他身边有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记者了解到,不少有闲余资金的人,都不愿意将钱放到银行吃微薄的利息,也不愿投资萎靡不振的股市,而是将钱投入到担保、小贷、典当等资金收益高的行业。一些实力强大的地产商、矿业公司老板、银行内部人士,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放贷,另一方面也吸收民间资金,并集合这些资金,发放高息贷款。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数字来统计借贷的数额。不过民间借贷资金的增速却非常惊人,以小贷公司为例,今年上半年河南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为48.52亿元,而去年全年仅为31.79亿元。另据央行公布,目前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如果再算上民间自有的几十万亿元资金量,则民间借贷的规模惊人,足以与银行信贷分庭抗礼。

河南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认为,传统的金融渠道不能满足社会的资金需求,在金融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的补充就十分必要。另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意愿非常强,政策开一个小口子,民间资金就会立即介入。而在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新36条,河南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促使民间金融风生水起。

业内人士认为,民间借贷火爆的背后是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及借贷的高昂利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当下小企业“缺钱”成为普遍难题,仅有15%中小企能从银行借到钱,超过半数的则依赖民间借贷。而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中,50%的小企业通过亲友借款和民间借贷融资。

另外,很多人视民间借贷为高利贷,是暴利行业。根据规定,担保公司与小贷公司贷款的利率不能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在实际中,这一规定形同虚设。据记者调查,民间借贷的利率差别很大,各个公司的利率也不尽相同,从月息1.8%到6%不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担保公司的贷款利率都很高,月息低于4分就不借。”正是超高的利率,担保公司被一些银行人士称为“提款机”。也正是如此高昂的借款利率,让民间借贷背负了高利贷的名声。

客观而言,民间金融的发展对于舒缓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拓宽民间的理财渠道等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监管层鼓励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发展的初衷就是收编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然而,民间资本的高利率也让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背负了极高的成本,成为它们不能忍受的重负。业内人士称民间融资等同于饮鸩止渴,企业不融资会立即死掉,如果高息借款后,也会被高息毒酒毒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社说,没有企业能够承受如此高昂的借款成本,短期的、少量的补充性借贷还可以,大量的长期借款足以压垮企业。

此外,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资本铤而走险,跨越监管红线,违规发放高利贷,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这让民间借贷累积了巨大的风险。

2011年3月,作为一家典型的具有“郑州模式”的担保公司——河南诚泰投资担保公司409名放款人共计1.2亿元的投资资金神秘“蒸发”。

同样在今年,河南某担保公司老总由于巨额资金被骗,追讨无门,欲跳楼自杀,结果摔断双腿,让业界叹息。

就全国来看,曾经有名的“宝马村”江苏泗洪因民间借贷链条断裂,众多放贷人血本无归;厦门某担保公司出事后,37亿元资金受损;当前,温州也传出民间金融借贷链条断裂的消息,牵涉面极广,损失者众多。

无数的事例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作为担保业领军省份的河南,对于担保行业自兴起以来的最大规模的行业大“洗牌”也从去年年底开始拉开帷幕,而其核心就是从备案制到许可制转变。

业内人士透露,河南现在已经向260多家担保机构颁发了经营许可证,每一家每一个经营许可证都要经过严格论证,非常严谨,整顿工作可能要到今年10月下旬。

担保业的整顿让担保公司处于风口浪尖,很多担保公司担心自己得不到经营许可证,但一些担保公司对行业整顿表示欢迎。“政府主要是整治一些不按法规办事的担保公司,对守法经营的公司不会为难的。”一位担保公司负责人说。

然而,专家也对担保业的整顿表示担心,担心政府会以此为借口,打压担保业,打压民间金融。

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张化桥说:“大谈风险控制是一个很时髦和很酷的事情,但是,风险控制不应该成为无知的借口,不应该成为政府部门‘管卡压’的借口。”

“政府整治担保业就像抓麻雀,抓紧了就死了,抓松了就飞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鸿昌说。他认为,政府应合理监管,但要把握度,不能借规范的名义将担保业打死。

担保业只是一个缩影,担保业之后,我们或许能看到政府对小贷公司、典当行的整顿。

河南古城的历史故事 篇4

当年玄奘祖辈落户陈河,因其世代为官,家族显赫,受人敬仰,陈家人生性厚道,凡有来此居住者,或赠以房舍,或赐下田亩,因此相继有张姓,李姓,董姓等迁入,陈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过年时分,相继迁入陈河的旁姓人家为感谢陈家老爷子功德,携上妻子儿女登门陈府,为陈家老爷子作揖拜年。陈家老爷子心里高兴,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饭,但又不能破了“年饭不出门”的规矩,便拿出些铜钱分给来拜年的孩子们。世代延续,这初一拜年发添岁钱便作为陈河村的礼仪延续下来。后来,大人们年岁大了,不便去拜年时,则嘱咐孩子们去,还自有交待:一、磕头时要双膝下跪,不能单膝磕头;二、如遇卧床之人,不能隔门坎磕头;三、拜年时主人不落座不磕头;四、拜年只磕一个头。这些都成了陈河村无书自传的年节礼仪。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论文 篇5

传承是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注重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而离不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培养,也离不开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策略。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动力,也是河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最缺乏的资源。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再是过去手艺人的口口相传,而是要贴合市场、贴合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不仅要培养拥有技术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更要培养使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传承人,才能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3.2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品牌化发展

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星光,也像河南历史一样厚重。因此,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应该形成产业链发展,在众多民间文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民间文化特色创造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品牌,只有利用品牌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河南民间艺术文化。

3.3河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社会之所以会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不竭动力,缺少了创新,经济会如同一潭死水,文化创造会像一汪枯泉。河南民间艺术文化也是如此,虽然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审美的智慧积累,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是不同的,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那么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始终得不到好的传承和好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文化积极发展与融合的当下,我们应该为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河南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打下坚实的底子,从而建立一条好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河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才能更上一层楼。

4结语

发展也是文化发展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丰厚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这份资源,学会处理好河南民间艺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如此而来,才能为河南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冬冬.浅谈文化产业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界,(4):89-89.

河南的作文:河南游 篇6

前几天,我和我的哥,妹,大小姑,姑奶奶,姑嗲,伯伯,一起去河南三日游。

我们第一天上午到了嵩山少林寺,看到那里武僧的武打表演:只见他手拿根绣花针,对准旁边的一块一厘米厚的玻璃,一飞,刹那间,玻璃上破了一个针大的洞。还有,一位武僧运足了气,纵身一跃,竟跃起一米多高!我们看的心服口服,目瞪口呆。

那天下午,我门爬了嵩山。我们先坐缆车到了半山腰,然后在步行上山,没走多远,突然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雷声把我们吓的半死,后来我们上了山顶。又开心的下山了。

河南民间故事 篇7

“筹”, 管状、竹制乐器, 长35公分左右, 直径2.5公分左右, 有六个音孔呈直线排列, “筹”管内开通, 管头管尾平齐, 吹口端没有人工开挖的类似箫的“山口”。吹奏时双手各按三个音孔, 竖持, 将“筹”向右斜45度, 吹奏者嘴唇半压吹口使“筹”与嘴唇形成一

个呈45度的进气角, 吹人气流产生“边棱震动”而发音, 在现存的汉民族“开管”性吹管乐器中, 竖吹的乐器如:箫、尺八。其吹口端都有人工开挖的“山口”以便于吹奏, 而且是竖直吹奏。而“筹”的吹口端是平齐的, 其发音完全依靠筹管的斜度与嘴唇构成利于产生“边棱震动”的角度。在汉民族的吹管乐器中可谓绝无仅有。至于“筹”因何不见于音乐典籍, 而且流传范围小, 鲜见于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文字记载保存于河南开封“相国寺”的佛教乐谱中。开封“相国寺”始建于北齐, 鼎盛于唐宋, 其佛教音乐与秘谱世代传袭。在开

封“相国寺”佛教乐谱中记载了许多所使用的乐器, 其中一件便是“筹”。至今在河南的一些乡村中, 还偶能见到有人吹“筹”, 但数量极少。开封“相国寺”的佛教乐谱的传袭可追溯到唐宋, 其中乐器的记载是确实可靠的。但“筹”字历来是计量之义。《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记载:“筹所以纪数”。在音乐典籍中并没有用“筹”作为乐器名称的记载。尹其颖先生认为:“‘筹’字作为乐器的名词, 可能属谐音别字之谈, 若作为乐器名称, 则应用‘荻’字。因为筹与簌在河南方言中极为近似。筹《广韵》反切, 直由 (chou) 。簌《广韵》反切, 直由 (qiu) ……造成荻字误用筹字。”其根据是汉史游《急就章》中有“篍箛起居课后先。”“……吹篍、箛为起居之节度, 又校其程课, 先者免罚, 后者罚责也。”及晋《先蚕仪注》“荻、吹莆也, 吹莆以劝役。”之说, 并进一步推测筹 (簌) 与古代羌笛似有渊源。

然而我们在探讨筹的起源时, 不得不提到一件在史学界引发轰动的吹管乐器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先后出土了一批骨笛, 这批骨笛系用大型飞禽的尺骨所制, 音孔有4孔、5孔、6孔、7孔和8孔。其年代属新石器时期, 距今有8千多年的历史,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吹管乐器。舞阳骨笛的出土对中国吹管乐器的历史渊源、形制以及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学者们对舞阳骨笛进行了测音、仿制及理论研究工作。通过对舞阳骨笛的吹奏方法的研究发现, 用“正竖式吹奏法”和“斜竖式吹奏法”这两种吹奏方法对骨笛进行测音的结果基本相同, 但实际吹奏效果却有一定差别。竖吹式笛类乐器的发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因其本身的构造产生气流的“边棱震动”而发音, 如侗笛, 是在吹口端做成开有斜形小口的“笛头”而产生气流的“边棱震动”;二是不改变吹口形状, 依靠吹奏者的口形控制而导致气流在笛管内的“边棱震动”而发音, 如维吾尔族的“鹰笛”, 吹奏者半含吹口, 用舌和唇部堵住部分吹口, 斜向45度形成人工吹孔, 使气流进人笛管后产生“边棱震动”而发音。舞阳骨笛从其乐器形制构造上看, 应属竖吹式。是依靠吹奏者的口形控制产生气流的“边棱震动”而发音的方式。然而在利用“正竖式吹奏法”吹奏某些舞阳骨笛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 又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舞阳骨笛的吹口端, 因是骨节的自然形成, 所以缺乏统一性, 有一些骨笛没有可利用的斜向小口, 用“正竖式吹奏法”吹奏这些骨笛很困难。这时, 如果用“筹”的“斜竖式吹奏法”, 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斜竖式吹奏法”的方法是:骨笛向右斜竖与嘴唇形成45度角, 嘴唇半压骨笛吹口端, 嘴唇凸起形成人工吹口使气息进入笛管而发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骨笛吹口形状的限制, 而且进气量大、音质厚。从音响效果来看, 竖吹法不应该是贾湖骨笛主要的发声方法, 也难以获得实际演奏的最佳发声效果。实测对比实验表明, 竖吹法发声低弱, 安静环境下勉强可以在近处听见, 基本上只能在一个八度内演奏, 这不符合乐器使用功能的一般要求, 而同样的音孔, 斜吹法则可发出非常清晰悦耳的乐音, 并可轻松演奏出两个八度, 这是竖吹法难以实现的。据此判断, 贾湖骨笛应该主要是通过斜吹法发声演奏。这一结论并不排斥当时可能也有演奏者, 特别是初学或非专门演奏者, 尝试包括竖吹在内的其他发声方法。但数十枝出土的骨笛表明, 当时的骨笛演奏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准, 也应该存在相对专业的演奏者, 出土骨笛墓葬的主人, 很可能就和演奏者有某种关联。斜吹这一两端开口骨笛最佳的原始发声方法, 自然也应当是骨笛主要的和常用的发声法。而“筹”的吹法极其特殊, 现存的汉民族吹管乐器中没有一件与其吹法相同。从吹奏方法、发音原理、乐器构造、外形特点等因素看, “筹”与舞阳骨笛基本相同:二者发音原理相同, 乐器构造的外形 (除音孔的数目) 几乎一样, 按吹筹的方法来吹舞阳骨笛完全可行。舞阳骨笛的出土地和筹的现存地均在河南。河南贾湖骨笛的出土是隶属于裴李岗文化类型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的贾湖遗址位于河南中部偏南的黄淮之间, 而筹的流行则在距其不远的河南中部和东部, 恰在此范围之内, 显见有着考古依据的筹的流行非外来之物。其次, 用人类学家的文化区域法 (即文化的传播若不受阻碍则其向周围各方发展必然趋于平均, 而其发源地常在中心点) 推之河南为此乐器的发起地。

那么, 我们可以从“筹”与舞阳骨笛在吹奏方法、发音原理、乐器构造、外形特点等诸多惊人的相同之处, “筹”与舞阳骨笛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 “筹”这种特殊乐器的特殊存在方式, 是远古先民的乐器遗存。

摘要:筹是一种古老的吹孔气鸣乐器, 其历史悠久。令学者惊叹的是, 它与河南省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 吹口与吹法相一致, 同属斜吹。这种吹法极为特殊, 现存汉民族吹管乐器无一与其相同。本文旨在分析筹和骨笛的关系, 探讨筹的起源, 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筹,骨笛,斜竖式吹法,正竖式吹奏法

参考文献

[1]尹其颖:《筹与篍的辨析》, 《音乐研究》, 1984年第3期。

[2]刘国正:《笛乎筹乎龠乎》, 《音乐研究》, 1986年第3期。

[3]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 《中国音乐学》, 1987年第4期。

河南民间故事 篇8

今年的河南“两会”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河南首次召开的“两会”。带着过去五年的瞩目成就和严峻挑战,河南的发展也将在2016年进入新的五年周期,“十三五”被认为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蓝图,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在河南这块古老而崭新的中原大地上,全省人民正以“滚石上山”的精神拼上去,在这个重要年份召开的这次“两会”,自然吸引更多关注。“两会”作为地方最重要的政治会议,既关乎到未来发展的走向,也关乎到每个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代表委员们承载着人民的期待,济济一堂,履职尽责,共谋良策,意义非同寻常,责任格外重大。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一个星期的“两会”密集采访,笔者最大的感受有三点:一是现场气氛坦诚热烈,官话、套话、假话少,各种“麻辣声音”多。代表委员更互动、更开放,让老百姓听到了更多、更“解渴”的好声音;二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尽心尽职,真的“蛮拼”,会前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听取意见,会上争相发言,会下茶余饭后也是争分夺秒讨论、完善议案提案:三是吃住行更简单朴素,没有鲜花,不能宴请,就近住宿,尽量减少交通管制,代表委员的待遇仿佛降低不少,但百姓的获得感却在增多,一下子接近了与代表委员们的距离。

五年,一个章节,一个刻度。对比之前的五年规划或计划,“十三五”规划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即要超越以往侧重的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是完全不同的改革布局”。2016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河南也是如此。当前,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一些领域盲目投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仍较突出。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叠加、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交织,“调而不快“调后反弹”现象不断凸显。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和用好机遇,在面对压力中获得新的动力。而参照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经过了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它们的GDP增长速度都在比较低的水平,但国内社会经济基本能够保持稳定,民众生活水平也一直保持在较高状态。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民众有较高的财富收入,同时政府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在新的时期,各级政府一定也要更多地关注民生,变化的是数字,永恒的是民生。事实上,在河南“两会”上,群众呼声与政府举措正合拍前进,从谢伏瞻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民生指标更加实在。“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乡村清洁、养老机构老人床位……”这些关系民生的日常“小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重点。民之疾苦,国之大事。只问苍生,莫说八卦。“两会”期间,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一直位居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也是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涉及利益格局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硬骨头”,只有在发展中慢慢解决。所以发展依然是中国、河南的核心命题。经过30年的奇迹般崛起,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动力在哪里?经济如何转型,尤其是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政内涵?代表和委员们激烈交锋,忧虑和信心交集,总体来看,我们的改革已经完全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已经不适应了,改革越深入,越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从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压力下萌发动力。

“有节,未出土时先有节;高洁,只留清气满乾坤。”在两会参阅资料《数说图解2016预算报告》中夹着这样一张正反面分别是竹子和梅花的卡片,我特别喜欢,相信许多代表委员也是。这或许也是河南“两会”力图勾画出未来五年更绿色、幸福的发展路径,字里行间清风扑面,既有回答,也有期许。卡片微小,但它却无意中表露了政府“以人为本”“廉洁高效”的执政理念。神州春早,万象更新。可以想见,未来五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考验着河南执政者的智慧。

上一篇:实习报告法院执行庭下一篇:病历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