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2024-06-20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精选12篇)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1

文化旅游的涵义,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很难回答的, 因为几乎有多少个文化旅游者, 就会有多少种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或这一定义的变种。作为一个名词, 文化旅游对众多的人意味着众多的东西。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 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1]

一、河南文化旅游现状

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故而有“游中原者知中华”之说。为依托资源优势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推动河南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早在2005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 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推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但事实证明, 与西安、北京等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城市或地区相比, 河南省虽然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却不尽理想。因此, 正确认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分析河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找出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届豫商大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 吴必虎指出:河南省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好的是郑、汴、洛都市圈文化旅游, 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等。佛教文化的开发也有比较好的成绩, 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另外, 古都开封、安阳殷墟、郑州黄帝故里等古遗址和古文化的开发, 红色旅游的开发, 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地文化旅游等都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代表。[2]虽然河南省目前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没有真正发挥优势, 与国内外同类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 差距仍然较大。具体主要表现在:

1、文化旅游项目很多, 但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河南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前提条件。但是, 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项目却呈现出“好说的多、好看的少”, 开发项目遍地开花, 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等现象 (吴必虎语) 。具体体现在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可观性差, 很多项目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急功近利, 显得开发粗糙、没有品味, 而且低投入重复性建设多。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 影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形象。正如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说:“河南历史人物荟萃, 但河南的文化旅游看不出历史名人多, 见物不见人, 文化景点缺乏情节缺少故事, 这样也就缺少吸引力”。[3]

2、服务环境差, 品牌形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球经济已进入品牌时代, 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使其他地区也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如山东有泰山、青岛, 广西有桂林、阳朔, 安徽有黄山, 陕西有兵马俑等成熟的旅游景点的带动, 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河南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 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4]目前有些景点已经在打造品牌, 树立品牌形象, 但普遍存在“大而空”、盲目树立品牌等。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有些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很不完备、档次很低、条件简陋, 严重影响旅游地的形象, 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3、资源特色不明显、主题形象不鲜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 资源的特色以“古 (古文化) ”、“河 (黄河) ”、“拳 (少林和太极) ”、“根 (中华民族之根) ”、“花 (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 ”等为整体特征。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4、缺乏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发展文化旅游的首要因素是应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 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很好的向旅游者传播。从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与旅游者接触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旅游者每一环节的服务质量。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该方面的专业人才有所欠缺,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旅游者未能充分领会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最终不能保证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价值。[5]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1、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在全国叫的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形成, 一些原来在全国十分著名的景点景区, 近年来呈现出资源的内涵、品味没有进一步提升, 使得原有主体产品有些老化, 竞争力不强等现象, 归其原因还在于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资源推介过程中无“亮点”, 千篇一律。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及旅游业已相当发达的县市或地区, 不去努力发掘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而是盲目热衷于新区开发、新点建设、新线开辟和新项目的确立, 舍本逐末, 把真正的东西丢掉了、埋没了。从而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一个强有力的凝聚力、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牌子。[6]为此, 笔者认为, 应继续做好传统产品的开发和保护, 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地位,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 塑造出有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质量, 保持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终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2、优化服务环境,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如前所述,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所以应该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 确立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针对性品牌, 精心打造出深受旅游者欢迎的品牌产品。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而目前许多旅游景区中服务设施设备存在这许多方面的不足,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时由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而带来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 像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言人”、“明信片”, 应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这类景点的开发既要尽量地保持资源的原始风貌及应有的价值, 还要优化其服务环境, 做到软硬结合、协调发展。[7]

3、突出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所以,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是一个区域旅游开发的生命线, 别地没有、唯我独存的旅游资源, 往往构成这个地区的独创性吸引源,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旅游形象, 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8]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华夏文化发源地”, 所以, 在发展中仍应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即以“古文化遗迹”为依托, 以“中华根文化探源”为主题, 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供应、“拳头”产品、旅游队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建设都应服务于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大力发展“华夏文明古都游”、“华夏拜祖朝敬之旅”, 将其作为河南文化之旅的拳头产品,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必将带动河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4、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旅游业, 人才是关键, 所以,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更需要知识丰富、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文化旅游的发展队伍中是目前发展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领导层的旅游综合素质。领导干部要从自身抓起, 增强素质教育, 加强旅游专业新知识的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其次,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积极吸引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来河南工作, 为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后, 一线服务人员如导游, 酒店服务员等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旅游者来河南旅游, 其中接受的大部分服务是由一线服务人员提供的, 可见该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代表着河南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各层管理人员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在岗培训当中来。同时, 可以结合培训内容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河南文化旅游知识竞赛、导游服务大赛等活动, 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综上,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为大力开发河南文化资源, 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 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河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 全面分析认识资源的特色, 分析开发中的一些不足, 进而实现河南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欧越男.天水文化旅游开发探析[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 2010-08-30.

[3]姬汝茂.河南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前沿, 2009, (7) :90-93.

[4]李永文主编.河南省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夏太生.谈温州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10) :64-65.

[6]杨培玉, 王培英.北京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3) :48-54.

[7]谢吉红.福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8]余斌等.河南旅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2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以洗浴为主的直接利用量较大,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保护意识淡薄.分析了地热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利用应以供暖为主,实行总量控制开发.根据利用现状及地热地质条件,全省划分了五个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区,提出了编制规划、推行回灌、加强勘查、提高利用水平等保护措施.

作 者:王继华 WANG Ji-hua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南,郑州,450016 刊 名:地下水 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 年,卷(期): 31(4) 分类号:P314.1 关键词:地热资源   开发   分区   保护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3

一、创新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方式

从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杰出人物一般都有一定时代性,因而也就有一定的传播实效性。所以,对杰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政治性塑造总是难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传播效应递减现象,这是开发和传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无论怎样杰出的人物,其社会政治性开发的传播效应都会经历由轰动到平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仅仅把常香玉当作河南的一个文化名人来塑造,那么,常香玉也无法避免出现杰出人物的社会政治性开发的传播效应递减的结果,差别只是时间和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这样,常香玉也会和河南以往的诸多文化名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代社会热点、焦点和视点不断飞速转移的文化传播中,难免成为在特定的机会和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的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即成为一个政治性、精神性的符号。这是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

从20世纪中期至今,在河南当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文化名人能像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这样声名远播和长久。几年前,河南对常香玉的开发已经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电视报道与专题、报纸新闻与通讯、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对于开发“香玉精神”,塑造常香玉这样一个人民艺术家的先进典型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常香玉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杰出文化名人。然而,如今,“常香玉”这个名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似乎要淡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一个问题:对于常香玉这样一个杰出文化名人形象的开发和塑造如何深化?可不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扩大“常香玉”的影响,让“常香玉”这个名字更长久更响亮地传播下去?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杰出文化名人必须在开发与传播方式及策略上创新。

那么,对于常香玉的开发能否突破以往的传播效应递减的规律局限?有没有一种方式和策略能让“常香玉”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把传统的对先进模范人物的开发转变为对文化品牌的打造与开发。也就是说,要把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当作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来打造、开发、推展。因为,单纯的宣传只是在强调常香玉的价值,只有当其成为一个适合当今社会公众需要的文化品牌时,“常香玉”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这个名字的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和持久。以往许多杰出人物的名人效应因为没有有效的载体而无法持久。当“香玉精神”转化为“常香玉”品牌时,“常香玉”这个名字就有可能因获得持久载体而成为越来越响亮的品牌。

二、打造和开发“常香玉”文化品牌可行性

杰出人物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开发必须有若干种有效的载体。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开发不同于先进典型人物的打造和开发,先进典型人物的打造和开发主要靠新闻媒体的政治性开发,而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开发必须有若干种有效的载体。否则,文化品牌开发就与先进典型人物开发没有区别。因此,如果把“常香玉”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打造和开发推展,就应该选择和确定若干持久有效的载体。这些载体是以市场为依托的,是按市场的需求和品牌打造相结合的要求为选择标准的。

那么,如何把“常香玉”打造成传播久远的品牌?常香玉是豫剧艺术大师,在河南乃至全国戏剧界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其中就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毫无疑问,“常香玉”品牌打造和开发推展的最有效载体就是豫剧。所以,欲要充分开发利用“常香玉”文化品牌价值,就要唱好“常香玉”豫剧艺术这台大戏。让豫剧艺术支撑“常香玉”品牌的打造和开发,让“常香玉”品牌带动豫剧艺术发展。笔者认为,河南省应该尽快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让常香玉的名字和她终生所热爱的豫剧艺术紧密结合代代相传,让“常香玉”品牌成为河南驰名中外永不褪色的黄金名片。

“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对于打造和开发推展“常香玉”文化品牌是最好的载体,是最能使“常香玉”文化品牌广泛持久传播的有效方式。由于喜爱豫剧艺术的观众遍布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区,如豫、晋、冀、鲁、陕、甘、宁、新,以及鄂、皖、苏北部等地区。豫剧艺术覆盖地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1/3,豫剧观众数以亿计,可以说,豫剧是中国第二大戏剧品种。“常香玉”品牌与豫剧艺术密不可分,常香玉早已被誉为“豫剧皇后”,也可以说是头牌豫剧表演艺术家,在我国传统戏剧艺术市场具有极大的品牌影响力,其戏迷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常香玉的名字和她所创造的“花木兰”“红娘”等诸多艺术形象,已经永远留在广大豫剧戏迷观众的心上。这样,“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一经成立所面对的将是巨大的豫剧艺术受众群体,还有广阔的戏剧艺术市场,这就必然使“常香玉”品牌影响力既广阔又持久。所以,河南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就是大力打造和开发推展“常香玉”品牌形象的最佳举措。

三、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的意义

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在体制机制和产业化方面实施根本性改革。中原文化资源固然是河南的一片丰厚宝藏,但是,这并非是我们专有独享的,河南的许多历史文化已经成了别人创造财富的资源。忽视河南文化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就等于坐视资源流失财富迁移。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原文化宝藏都不可避免会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文化淘金者的掘宝地,还会有更多的优秀历史文化经典成为他人创造财富的资源。要想彻底改变河南文化产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就必须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在文化团体现有体制机制上大胆实施根本性改革,使其彻底完成产业化、市场化转变。组建股份制的“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就可在改革文化团体现有体制机制这个重点、难点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从而真正破解文化团体市场化生存和产业化发展的难题。

选择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作为河南文化产业改革突破口。常香玉不仅是一个享有盛誉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还要让其成为一个享誉中国的戏剧名牌。用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常香玉不仅是河南的一个享誉天下的文化名人,还是河南的一个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也就是说,“常香玉”是河南的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品牌。“常香玉”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这就使“常香玉”成为河南的一份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极大的无形资产。然而,目前“常香玉”这个品牌还是一片尚未全面开发利用的“宝藏”,只是把“常香玉”当作一个已经去世的著名艺术家来宣传,而没有充分发掘“常香玉”的品牌价值,“常香玉”这份价值极大的无形资产如果不开发利用,就会渐渐成为闲置的资产。笔者认为,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就是要把“常香玉”当作具有较大社会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来开发利用,把“常香玉”品牌打造成为驰名中外永不褪色的黄金名片,就是要把过去闻名全国如今已经逝世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以更大的规模、更新的形式来推展,建成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真正产业化市场化的新型文化团体,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一个不断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集团,以此推动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以此带动河南建立更多以著名文化名人命名的文化实体。因此,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将会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组建“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的基本构想

“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不能是一个单纯的演出团体,而应该是一个公司制的文化产业实体。因此,“常香玉豫剧艺术大剧院”的组织架构和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演出团体,而应该是产业化的公司组织架构和形式。

浅析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篇4

(一) 开发深度不够, 文化品位不高

资源的缺乏深度、单调、产品单一, 资源的优化整合, 发挥博物馆类型遵循相同的模式, 很难吸引游客。“穿红衣服的一些景点、唱红军歌、吃饭”参加活动, 但大多数只是停留的照片, 食物的味道, 水平低, 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文化、军事文化、在抗战文化的深基坑的缺乏, 在一个复合型形式没有红色旅游产品。

(二) 缺乏知名品牌

河南红色旅游景观没有像延安, 井冈山, 韶山和其他国家的旅游产品, 除了红旗渠、二七郑州革命烈士纪念塔具有更高的意识, 其他本地及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小、散、弱、领导不力、缺乏品牌企业, 抗风险能力差, 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 资金短缺, 旅游设施落后

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革命老区, 经济水平低, 财政困难, 为旅游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设施、旅游住宿、交通、环境保护是不完整的发展, 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适应旅游业。旅游信息传递不畅, 旅游市场动态是不允许的, 宣传不力。旅游接待能力, 综合成本。

(四) 缺乏市场机制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短

一旦脱离政策支撑, 游客数量将大幅减少, 部分红色景区就有可能陷入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 根本上缺乏市场机制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短。

二、发展我省“红色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 改变体制, 完善机制

目前河南的“红色旅游”资源管理上分三类, 第一类是文物, 归文物部门管;第二类是纪念地, 归民政部门管;第三类是风景名胜区, 归建设部门管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将束住“红色旅游”的发展, 体制问题必须有所突破。我们可以向浙江学习, 尝试一条新的管理模式, 实行宣传、计划、旅游、文物、民政、建设各部门携手合作, 专门组建“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 统一进行联合管理。

(二) 保证建设资金

根据旅游产品的属性, “红色旅游”产品属于社会公共产品, 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予以投资。另外, “红色旅游”事业是个效益产业, 只要引导对路, 宣传到位, 我省“红色旅游”建设所需资金的筹措不成问题, 关键是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效率与效益的关系问题。

(三) 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按照“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结合当地的“红色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特色, 确定具体的主题, 组织“红色旅游”产品的发展, 结合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区的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者和旅游线路。

(四) 走合作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与外省相关景区的合作伙伴关系, 努力建立双方的产品链联盟和市场开发联盟, 与之形成优势互补的“红色旅游”圈和经典旅游线, 形成集合性实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 从而获得双赢效益。

(五) 完善配套设施, 优化旅游环境与服务

加快基于改进公路网建设, 突出景区旅游公路、步道设施、提高景区可达性、旅游安全和舒适。“创优”、“创A”的形式, 增加硬件投入、美化、净化环境、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河南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建设、电信、对“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 能源和生态方面”。

(六) 增加营销投入, 注重营销策划

“红色旅游”应立足于国内市场, 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三维、多时间旅游营销策略。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的宣传, 扩大覆盖范围, 教育部门和学校, 扩大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促销活动应该打造名牌旅游产品的味道, 注意力水平。

(七) 发展深度旅游

是旅游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度, 寻找旅游活动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精髓, 对自然的审美欣赏, 充分体验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在我省, “红色旅游”的发展应结合民俗旅游, 旅游业健康, 劳动休闲旅游, 推出精特殊项目,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红色旅游“扩大”的活动, 增加了“红色旅游”的兴趣和参与。选择典型的活动, 如革命战争模拟, 吸引游客参与, 对游客和教育的印象, 进而影响。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点,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森林旅游设施, 让游客去种树, 认养树木, 提高旅游风景区的身份和重游率。

三、总结

总之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必须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有机统一,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佳结合, 造福人类、泽被子孙后代。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整治力度, 认真解决污染问题, 净化美化旅游环境, 切实保护好景区、景点动植物资源, 改善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逐步建立起生态型、环保型红色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玉宝.河南旅游景点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李小波.红色旅游的人文精神回归[J].中国经济周刊, 2005, (2) :17.

[3]中办国办.中办国办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旅游报, 2005-02-23 (1) .

[4]王全书.让河南的红色旅游“红”起来[N].河南日报, 2005-04-30.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5

始创于2002年8月的河南大城集团,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开拓,已经形成了立足房地产、深入其他领域,拓展相关产业的战略格局。河南大城集团在 前进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现在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拥有非常齐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其中正式注册职工61人,专科以上学历56人,占总人数的90%,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总人数的40%以上,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项目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的 能力。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向国家上交利税合计数千万元,连年被区、市评为纳税十强单位、私营公司纳税大户、重点保护企业。目前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诚信,高效,务实,奉献的精神回报社会,现在成为我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河南大城集团致力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利用自有资金成功开发了“鼓楼新天地”项目,该项目位于开封市重要区位,其位置历来就是城中闹市区及商业区,多年以来全国各地特色小吃会于此地,地理位置繁华。项目总投资3亿元,被誉为河南省第一步行商业街区,中原旅游地产第 一品牌,开封市重点工程,填补了鼓楼商圈经营业态的空白,巩固和提升鼓楼商圈的综合竞争力。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2010年12与鼓楼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鼓楼区机关大院产权出让协议书》,又通过招、拍、挂程序,取得了该地块,并与开封市国土资源局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该项目属于商业项目,处于书店街历史保护街区内,该项目建成后,将有一大批品牌店、专卖店、连锁店进入,形成集旅游、商业、休闲、购物、小吃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域。

2012年河南大城集团交纳400万元税款,获得鼓楼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纳税二十强企业。

2013年河南大城集团纳税550万元,进入纳税前十强。

2013年河南大城集团曾多次到“SOS儿童村”探望这些“小村民”及老师,根据季节的变化捐款捐物。另外经常赞助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继续其学业。河南大城集团春节前还慰问了鼓楼区困难户、孤寡老人,向他们捐钱、捐物。到顺河区工业办事处给特困户献了一份爱心。2013年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鼓楼区三城联创捐款280万元。河南大城集团为鼓楼街改造出资200万元,大力支持政府工作,为鼓楼街改造做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大城集团不断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构筑优良的企业文化,坚持“优质、高效、诚信、服 务于顾客”的经营方针和“质量是金,服务是心”的经营宗旨,团结拼博,与时俱进,不断致力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建成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高效创新精 神、高效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营造出超时代风格的一流产品,建立高品质、高水准的综合型企业。

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以下子公司:

一、开封中海置业有限公司

二、开封市林格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三、开封市天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四、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五、开封市大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六、开封东郡置业有限公司

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获得的奖励情况 1、2004年开封政府颁发河南大城集团“2003民营经济先进企业”奖 2、2004年2月河南大城集团被评为鼓楼区纳税二十强企业3、2004年河南大城集团被共青团开封市委员会评为“2003开封市共青团工作最佳支持单位”

4、2005年二月中共鼓楼区委鼓楼区人民政府颁发河南大城集团“2004纳税二十强企业”奖5、2005年6月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颁发河南大城集团“2004民营经济优秀民营企业”奖6、2006年3月中共中共鼓楼区委鼓楼区人民政府颁发河南大城集团“2005纳税二十强企业”奖7、2013年6月河南电视台授予河南大城集团旗下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最受社会信赖先进单位8、2014年1月河南电视台授予河南大城集团旗下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河南省最受社会信赖金融企业9、2014年1月省发改委和省委宣传部授于河南大城集团旗下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馨予同志“河南省优秀企业家”奖

河南大城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参加的公益活动

情况1、2013年9月13日河南大城集团旗下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慰问鼓楼区新华办事处自由路西段社区孤寡老人,捐赠大米、月饼、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和每户200元慰问金2、2013年中秋节河南大城集团旗下开封市鼓楼区宏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慰问开封SOS儿童村,并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月饼和学习用品等礼物3、2013年10月30日鼓楼区政府三城联创,大城集团捐款280万元 4、2014年春节河南大城集团向鼓楼区新华办事处贫困户捐赠米、面、油 5、2014年春节河南大城集团向鼓楼区相国寺办事处贫困户捐赠米、面、油 6、2014年3月5日河南大城集团组织“学习雷锋”活动,为新华办事处贫困户打扫卫生及街道。

河南沁阳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篇6

【摘 要】河南省沁阳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但其大多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还处于浅层次开发,没能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各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策划的探讨。

【关键词】沁阳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策划

一、沁阳市旅游开发优势和开发现状

1.开发优势

沁阳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焦作市,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郑州、洛阳、山西“金三角”的枢纽地带。焦枝铁路贯穿全境,境内外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沁阳市到市区各景区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具有很强的可进入性和区位优势。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必然为沁阳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以致沁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河南其他县级行政单位的前面。不仅如此,沁阳市的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有世界地质公园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美其丹峡尽诗画,秀哉碧波情横生”的丹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三圣塔和朱载堉纪念馆、怀剧和怀药。一个县级市能够集中拥有如此众多且高品质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这在全国也是鲜见的。

2.开发现状及问题

沁阳市的旅游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作为一个县级市,其社会影响力并不大,而且其周围其它县市也都拥有非常不错的旅游资源,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如处于沁阳市两侧并被联合授予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济源市王屋山和修武县云台山,它们现在省内外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沁阳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业,必须要打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争取到更多的旅游客源。

沁阳市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最近几年却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5A级景区——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旅游业在全省乃至省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沁阳市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神农山旅游景区的陪衬,这与沁阳人文旅游资源富集的现状极不相符,也阻碍了沁阳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快速提升。为了有效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沁阳市有必要对其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从而使沁阳更快地成长为一个国内知名、省内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

二、沁阳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1.神农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神农山是沁阳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其它的景区和景点大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神农山所接待的游客占来沁阳旅游的绝大多数,因此应当把神农山旅游景区作为沁阳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并对其实施深度开发。只有把神农山的文章做出成效,才能带动整个沁阳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沁阳旅游结构调整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的招牌。

神农山因炎帝神农而得名,要对神农山奇特山势、珍稀树种、神农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科学定位、绿色开发,倾力打造神农山的特色文化品牌,挖掘神农文化精髄,使之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农业文明发祥地和上古文明渊源的新景观,为神农尝百草、辨五谷的历史传说提供物质形态和文化载体,真正实现名山和名

人的完美结合。因此神农山景区在搞好山水自然景色的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要深挖神农山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味,使其成为人们景仰、凭吊炎帝神农氏的一处不可替代的场所,同时要积极复原神农氏祭天的活动,以便再现远古神 农氏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无畏勇气以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坚强品质,使神农山发展成为追寻远古神迹、体验自然神奇、呼吸清新空气的富游乐性、体验性的旅游产品。

2.沁阳其它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策划

(1)沁阳如果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则必须要依托于以“古、幽、秀、奇、素”著称的丹河峡谷风景区,以优美的古丹河水域风景为主线,以丰富的古战场、古民宅民俗为依托,把它建成休闲式都市近郊风景名胜区。峡谷内清澈碧绿、四季常流的丹河水;保存完好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居民俗;宋寨以及遍布的杨家将抗辽旧址,都是丹河峡谷的旅游亮点。

(2)三圣塔开发的关键在于提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品味,在搞好修护工作的同时,大力丰富其历史传说、佚事,加大其宗教价值的宣传,从而达到对佛教信徒的高影响力。在旅游旺季时还可以在晚上启动彩灯照塔系统,借以突出三圣塔的悠远和静谧,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3)朱载堉纪念馆则应积极发掘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且能培养一批掌握朱载堉古音乐的专业人才,让朱载堉那享誉世界的音乐再次响起;还可以适时地推出朱载堉修学旅游,让更多痴迷于朱载堉音乐神韵的游客能在游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古音乐的实质。对于朱载堉纪念馆的宣传更应该体现朱载堉学术成就和人格力量,极力促成一股学习朱载堉、研究朱载堉的热潮,使朱载堉这张沁阳市的名片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把朱载堉再次推向世界,在国际上利用朱载堉的学术成就打造出沁阳品牌,并可以适时地举办朱载堉国际学术研讨会。

(4)对于怀剧,可利用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挖掘其优秀剧目,大力进行怀剧的艺术再创造,对其唱腔和剧目进行创新,并培育其后备力量,以使怀剧这一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焕发出新的艺术光辉。还要通过剧团的体制和人事改革,积极探索怀剧再次辉煌的机遇。怀药作为一种土特产品,要对其进行深加工和组合,以便游客购买和携带,当然还得加大其药用价值宣传,并且借助中药对国人和外国游客的影响力,使怀药这一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能够走出沁阳,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锋,李萌.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7

一、开发要同中求异, 寻求资源整合

河南虽然在寻根文化上占有相当优势, 然而其他省市也有深厚的寻根文化资源, 也都在寻根旅游这块做文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同质寻根旅游产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这对河南寻根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不小的冲击。尤其是福建, 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 是寻根旅游市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 寻根旅游产品的开发, 要突出河南自身的特色, 避免雷同, 可考虑和其他地方的寻根旅游产品形成互补。此外, 湖北随州寻根文化的发展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激烈的“故里”之争中, 随州走出一条合作开发实现共赢道路。随州市旅游局局长易发明介绍, 随州目前与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相关景区成立“炎黄文化旅游景区协会”, 致力于共同深挖炎黄文化内涵, 推进炎黄文化品牌进一步发展。为此, 如寻根节之类大型活动甚至可以“轮流坐庄”, 在各省景区间轮换承办。

另外, 河南省内同一类寻根遗址有多处, 如何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是寻根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资源该怎么利用, 该怎么有序地开发, 由谁来开发和整合, 应该有一个统一规划, 否则开发将会陷入无序或相对无序的状态。可由省政府主持, 省旅游局和文物局牵头, 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召开论证会, 宏观运筹, 科学规划, 具体指导对景区、景点的开发。或委托省内相关学术研究机构, 通过调研, 形成发展思路, 做为省政府指导各地开发的理论依据。比如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科研部门花费数年时间, 编制出河南寻根资源整体发展战略, 作为官方统一开发寻根经济的思路, 以避免无谓的争论。

二、丰富寻根旅游资源的内涵

(一) 开发寻根旅游资源, 必须树立文化统帅旅游的发展观。

原因有二:一是寻根旅游的文化性强。寻根旅游是在诸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可以想象, 没有根祖文化便不会有寻根, 寻根地没有相关的宗族文化遗存, 就不能吸引、留住游客。而这些“文化”之所以是文化, 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历史遗传性, 并非任何地方随便就可以造出来的。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 人们多半可以创造出一般的旅游项目, 但是寻根地是创造不出来的, 根祖文化遗存是不可克隆的。二是旅游主体审美观及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寻根旅游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有着较高的文化认知能力, 且对这类产品的文化性要求特别高。在寻根旅游过程中, 游者不仅要求寻根文化的静态展示或单方面讲解, 更要体验“物化的寻根文化”和“有生命的寻根文化”, 要求其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随着大众旅游审美需求和体验的逐渐增加, 缺少创新、内涵不深的寻根文化表现形式将不再适应游客文化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 注重寻根旅游内涵的挖掘

1、抓住历史联系,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寻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决定了寻根旅游开发必须抓住历史联系, 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寻根旅游地往往年代久远却仍能为寻根游客所记忆。他们的记忆多半来自祖先的传授,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沧海桑田, 许多寻根地发生巨大变化, 甚至导致寻根者先人的传授无法得到确认, 所以需要对家谱、宗族、民系的迁移, 对历史文化遗存、对区域文脉进行研究;反之, 一些考古发现、家族谱牒研究成果、历史文献的发现也会促生新的寻根旅游地, 吸引某些人前去寻根。实际上, 许多寻根旅游地的开发都依托当地科研机构对有关历史文献进行研究, 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寻根地身份”。

2、开发原真性要强。

原真性是许多旅游项目尤其是体验型旅游项目的生命线。这在寻根旅游中表现尤为明显。寻根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是金钱、时间的投入, 更是情感的投入, 他们希望所寻的内容真正能满足他们的寻根情感需要。由于情感性很强, 游客必然会选择与其寻根目的确有渊源的地方, 容不得半点虚假掺杂。而对旅游决策和开发者来说, 应该提供高原真性的寻根旅游内容给游客, 否则便犯了欺骗游客感情的大忌, 其项目也会失去意义。

3、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提升寻根旅游项目中的科技含量。

比如在文化遗址开展与历史有关的文化类节目, 通过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激发游客的体验感, 从中真切领略到华夏文明发祥地其6000年文化底蕴的震撼力, 强化河南寻根旅游的辐射力。但一定要注意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 西门庆故里的开发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阳谷县和临清县一改西门庆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 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当西门庆也能够成为“英雄”的时候, 由此带来的价值取向的颠倒, 是非常可怕的:一些道德因此沦丧或加速沦丧。该警示不容忽视:对历史名人等寻根资源的开发, 不能颠覆正确的社会基本价值取向。

三、始祖寻根要平民化、形式多样化

河南较具规模和影响的始祖拜祭是新政的黄帝祭祖和淮阳的伏羲祭祖。这种祭祖活动基本是由当地有关部门主办, 带有半官方性质。公祭期间, 场面宏大, 活动结束, 而很难再听到有人提起, 当问起人们对黄帝、伏羲的了解时, 为数不少的人并不知道二者是何人, 其实始祖寻根文化在人们的感觉里依然是曲高和寡, 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如果只注意到公祭的高规格而不去融合寻根文化的民众意识, 始祖寻根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始祖寻根文化发展的方向, 当前最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寻根文化从精英化向平民化转移的手段问题。寻根文化应该也是一种民俗, 既然是民俗, 它就应该具有民俗特点, 即文化内涵一定要非常浅显, 易于理解, 有丰富且是平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始祖寻根文化的平民化也是应沿着这样的方向进行, 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是一种营销策略, 它对打开产品的销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寻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产品, 它也需要宣传。比如, 世博期间, 通过河南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的宣传, 催热了清明上河园旅游。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旭东说:“中国馆一副全息投影的《清明上河图》加上河南馆内的根雕作品, 让我们的清明上河园声名远扬啊, 对我们景区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据统计, 今年上半年, 清明上河园的游客同比增加了20%。黄金周期间, 入园游客数量超过了15万人, 比去年多出了四万多人。同时, 世博会还使景区内《清明上河图》相关纪念品更畅销。去年国庆黄金周共8天, 景区总收益是580万元;今年7天的总收益就达到922万元。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一组组数据, 显示了世博这一超强的宣传给清明上河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再如乌镇, 刘若英和黄磊主演的《似水年华》使乌镇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看到了这种商业效用, 乌镇干脆聘请刘若英做自己的形象大使, 拍旅游宣传片,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网名叫lawrence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是说:“乌镇, 我很早就听说, 但商业味太重, 我并不向往。刘若英, 我很早就喜欢。但是把乌镇与刘若英联系在一起, 应该是去年我在南京的路上看到的乌镇广告。‘乌镇, 来过, 便不曾离开。’一句话, 便使我开始留意乌镇。照片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 刘若英休闲地坐在小船上, 在河边坐着, 很惬意……从此, 乌镇便吸引了我的视线。

反观河南寻根旅游资源, 宣传策划方面, 才刚刚起步。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有计划的宣传与促销, 通过新闻媒体到闽台及海外进行宣传, 让河南的寻根文化资源走出去。

首先, 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一媒介以广告的形式来推介河南寻根旅游文化资源。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收视率最高, 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传媒。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媒体广场》栏目是国内唯一没有覆盖盲区的央视旗舰频道, 收视人口达11.88亿, 国内观众收视忠诚度最高, 是中国品牌传播第一平台。其中, 横跨中央一套和新闻频道两大黄金频道的早间新闻《朝闻天下—媒体广场》栏目在第一时间播放国内外各大报纸的头条, 新闻关注度高, 是央视第一权威新闻读报栏目, 收视率一直居于央视早间类栏目前列;CCTV—4频道《走遍中国》与《海峡两岸》栏目。CCTV—4是国内唯一覆盖全球98%地区的中文国际频道, 除国内86%的城镇家庭入户, 欧盟主要国家、亚太地区周边国家也有落地, 覆盖美国、加拿大华人社区, 海外总用户数已超过1500万户, 是国内80%的城市形象宣传的首选频道。《走遍中国》是中国唯一一档国家地理电视节目。以地理、人文视角全方位展示地域性格, 以中国某一城市 (或地域、或主题) 为切入点, 选取其最具特色的历史传承、风土民情、杰出人物、自然风光和发展变化等内容进行推介, 深受海内外旅游人群的欢迎。是城市类形象广告投放的首选平台。高频次的暴光率保证了广告宣传的有效到达率, 河南寻根旅游的品牌形象得到空前提升, “寻根河南”将会深入人心。

其次, 集中专家深度挖掘寻根旅游文化资源, 编写丛书。

成立黄帝、伏羲人文始祖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会, 集中专家学者对始祖文化和姓氏文化进行深度发掘, 编写丛书, 把其功绩、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等通过系列丛书的宣传, 推广到海内外, 让更多华人了解他们, 从而产生吸引力。

再次, 建立华人河南寻根网, 利用网络媒体来扩大寻根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

通过网站整合资源, 发布权威信息, 打造始祖文化品牌和寻根品牌,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网站设有新闻动态、始祖故里、始祖文化、寻根盛况等, 致力于共建世界华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另外, 精心策划寻根活动, 把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组织采访团沿着黄帝、伏羲的足迹开展寻根之旅;通过相关寻根机构组织更多的海外华人来河南故里景区寻根拜祖。相信随着寻根节一届届地办下去, 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不断增强。

最后, 以拍电影或海选“河南寻根形象大使”的方式来宣传河南寻根文化资源。目前在拍的大型史诗电影《黄帝》就是一很好的举措。该片以轩辕黄帝统一万国、开创基业、创制律历、发明文字、植桑养蚕、研究医学等生平为蓝本, 向世人讲述黄帝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交往和斗争, 进而实现和谐相处的历程, 生动地再现了先祖们5000年前的生活画卷。相信, 通过该片的上映, 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祭拜和寻根。

在河南籍品貌俱佳、德艺双馨的青年中选拔能代表河南特色和形象的公众人物, 让他们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引领河南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同时, 海选的过程也是展示和推销河南寻根旅游资源的过程。

要想使河南的寻根旅游资源走出去, 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多渠道、多方位地抓好宣传工作, 大力宣传河南的寻根旅游文化资源。

五、加强保护和统一规划, 保证寻根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寻根旅游文化资源首先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 寻根旅游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能恢复原样, 即使复原重修, 也会留下貌合神离的遗憾, 同时也就失去了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首先, 要增强全民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另外, 寻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经过详细的调查和慎重的论证,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开发与保护同步, 长期与短期结合。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篇8

佛教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间也凝聚着几千年来前人在哲学、建筑、音乐、雕塑、文学、饮食等方面的大智大慧, 对佛教文化合理地开发利用, 是佛教文化资源继往开来的表征, 它不仅可以发掘佛教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 使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也可以发扬光大佛教文化中导人向善、修心养性等精要,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同时, 适当地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为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保障。

目前, 就整体现状而言,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还是以旅游开发为主。河南省依托便利的交通, 对佛教资源的开发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 实施品牌战略, 发展精品旅游景点。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凭借各种各样的契机和方式, 已经处于“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位。2007年, 少林寺、龙门石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不仅如此, 佛教文化景区也是河南省开发的主要旅游线路, 据《豫中地区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介绍, 通过对郑、沛、洛地区10家旅行社推出的“郑、沛、洛精华游”的常规行程调查发现, 佛教旅游景点数目占到行程中所安排旅游景点的50%以上。

郑、汴、洛地区市场上所推出的组合旅游产品中, 最主要的核心旅游产品是佛教旅游景点。通过10家旅行社推出的10个常规旅游线路进行对比发现, 少林寺和龙门石窟是这些常规行程中必定会有的旅游产品, 而白马寺、大相国寺、铁塔公园等其他佛教旅游景点出现的频率为6~8次。这样的数据表明, 佛教旅游景点是豫中地区旅游产品市场上的核心旅游产品, 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1]。

另外, 据统计, 在2008年, 少林寺和龙门石窟的门票收入分别突破了1.5亿元和1亿元, 年游客访问量分别达到1 500万人次和1 250万人次。这些都表明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将影响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甚至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过度功利性

尽管中央政府反对“宗教搭台, 经济唱戏”的论调, 但是这种做法在全国、包括在河南依旧存在。尤其是河南部分寺院由于旅游开发等所获经济收益丰厚, 使得一些地区、一些寺庙争相效仿, 趋利而动。这主要表现为在一些交通十分偏远的地区, 恢复修建一些早已经被拆毁的寺院。当然, 如果重建这些寺院确实出于当地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这是必要的, 但如果重建寺院仅仅是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则其目的过于功利, 动机也不纯粹, 最终的结果恐怕也是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重建的寺院与任何新建的园林、仿古建筑一样, 缺乏对外宣传的主题, 尽管对外可以宣称“千年古刹”、“河南第某大古寺”, 但对游客来讲, 寺中没有一件古代的遗物, 没有一处古代的建筑, 则宣传口号如何华丽, 终难免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这对后续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另外, 有这样动机的地区, 往往经济并不发达, 在倾其所有修路、建寺之后, 往往无力修建更为齐全的配套设施。而且, 由于地处偏远, 难以有较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较新颖的宣传模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前期的投资无法带来预计的收益, 甚至成为资源浪费, 因为这样建成的寺庙既无法成为旅游景点, 也无法成为宗教活动场所。以功利为目的的开发, 必然存在着徐文明教授所总结的这样的问题:很多地方往往是先建寺院或大佛, 然后将其变成景区, 再收门票、建商铺。这样的寺院或景区肯定不是以出家人为主导, 即使请来几个真僧人, 也只能充当打工者。出于快速收回成本的需要, 投资方不需要认真修行、不计功利的真和尚, 只需要积极配合他们赚钱的人, 为此出现承包寺院, 产生高价门票、烧高香甚至算命、抽签、骗钱等行为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当佛教被扭曲时, 真正的高僧就不存在了, 寺院不再是道场, 对信徒也就没有吸引力了;当佛教被扭曲后, 靠其神圣性赚钱的目的也无法达到了, 其结果自然是双输。

所以, 徐教授认为这是“把佛教作为‘奶牛’, 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会有很大问题, 双赢很难, 双输的可能性更大”[2]。

当然,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是不讲功利, 不提经济效益, 而是要将经济效益与文化内涵统一起来, 通过合理引导, 统筹规划, 依法管理, 最后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为, 以旅游为主的开发利用, “从本质上说, 旅游者在寻求文化, 购买文化, 享受文化, 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 经营文化, 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 独特性越强, 多样性越丰富, 就越有发展前景”[3]。

二、佛教资源开发利用辐射面窄

河南省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两种趋向:一是上面提到的重新修复一些没有太大存在价值的寺院, 或者塑造新的大佛;二是一些有价值的古寺、古佛又得不到很好的宣传, “养在深闺人未知”,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浚县的大石佛与汝州的风穴寺。

浚县的大石佛, 按照明代所修《浚县志》记载, 乃后赵石勒时期, 在佛图澄的提议下雕刻而成, 目的是镇黄河水患。这座大石佛有两个特点非常有价值:其一, 雕刻时间非常早, 温玉成研究员认为, “除连云港孔望山外, 浚县大佛是比敦煌、云岗和龙门现存的任何一尊造像都更早的雕刻艺术珍品, 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4]其二, 这座石佛高22.29米, 比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米, 是中原地区最高大的佛像。另外, 石佛所在的大伾山中历代摩岩石刻丰富, 大约有460余处。大石佛所在的天宁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重要的古刹,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 刻的“准敕不停废记碑”, 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 说明周武帝灭佛时, 天宁寺是奉持保留下来的寺院之

(1) 原碑已毁, 拓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 这块碑也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该寺原来还有一块元代“大元帝师法旨之碑”, (1) 此碑上截为八思巴字音写蒙语, 下截汉字白话译文。这说明天宁寺在元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寺院, 所以帝师特意下法旨给予保护。这样的一座大佛及寺院, 虽然已经被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 但平常游客寥寥可数, 只有每年正月的庙会盛况空前, 有十几万人参与, 但这一点河南新建的寺院也可以做到。这座大佛的开发利用显然十分有限, 河南省完全可以围绕大佛文化进行宣传, 开发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对这样已有的大古佛不能开发其价值, 反而去推介新建的寺庙、佛像, 颇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

与浚县大佛处于同等地位而只进行了有限开发利用的还有汝州的风穴寺, 作为一座始建于东汉, 重建于北魏的古老寺院, 风穴寺也是河南四大古刹之一, 历史上名僧辈出, 寺院保存比较完整, 寺内七祖塔, 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 , 高24.16米, 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 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 是全国迄今保存完好的六座唐塔之一。悬钟阁, 建于宋, 内悬9 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 (1125年) 铸造的大铁钟, 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中佛殿, 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 飞檐挑角, 似展翅欲飞, 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毗卢殿, 建于明成化的间, 是一座琉璃殿, 殿中一尊汉白玉石佛, 为明永乐七年住地开封的周王所献。另外, 寺中塔林、碑刻资源丰富, 塔林现存72座, 数量仅次于少林寺, 对研究河南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风穴寺虽然在198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相对于河南的其他三座古刹而言, 尽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风穴寺的开发利用显然是非常欠缺的。据风穴寺管理委员会介绍, 这里的旅游人数每天仅为10~150人, 一般为40人左右, 逢单号日为佛教协会收取门票, 逢双号日为管委会收取门票, 门票收入微薄, 维持保护费用尚且困难, 更毋庸说以此开发旅游项目。

因此, 河南省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本有的资源为主, 认真研究新的推介思路, 努力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这一方面可以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重复开发、无意义地开发。

三、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本位化丧失

所谓本位化的丧失是指佛教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丧失对本有的宗教精髓的展现。佛教文化无论是其建筑、雕刻、绘画还是音乐、饮食等, 都是为了展现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精神、自利利他的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精神才应该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但全国各地在佛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普遍存在忽视佛教的哲学核心理念的现象, 以形式的开发代替内容的开发, 普遍追求最高、最大等无任何内涵的表象, 河南在这方面也毫不例外。这就使得包括河南在内的、全国范围的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是“千寺一面”, 一切的开发利用都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载体, 直奔一个主题:商业利益。少林寺开发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精品旅游项目, 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 但这样的旅游精品的开发具有不可复制性, 它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 从创作过程来看也是文化旅游公司与少林寺互利双赢的产物, 并非政府旅游部门主导的开发利用, 也不是少林寺一力承当和主导的, 其价值不菲的门票更加昭示着这些“商品”的价值, 而且这样的旅游精品中光、电、影带来的视角冲击要远远大于少林文化本身带来的冲击。但无论如何, 这也是少林寺佛教资源开发的特色, 藉此反观, 则白马寺、大相国寺则缺乏对自身特质的凝炼, 缺乏立于佛教本位的宣传理念, 新建的南海禅寺更是如此。大相国寺近年来也创建了武术队 (对外也称“少林武术队”) , 这无疑是自身特色的进一步丧失。

因此, 从总体上看,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什么项目赚钱就做什么, 而忽视了佛教启迪智慧、修心养性、引发高尚道德情操、治病疗养等更加核心的内涵。这样的开发利用模式, 是一种“符号旅游”的阶段, 这样做的结果是“简单地将宗教资源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观光旅游产品方向转化, 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宗教资源价值评价的后果, 甚至可能引起宗教资源的核心价值———教化性和文化性的丧失, 破坏宗教资源, 剥夺人们对宗教资源传承和持续享用的权利, 也违背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5]。所以,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是基于自身的内涵、价值出发, 这样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最大化, 这必须要求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商业化、世俗化的轨道上折向。

四、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这里面所指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导游。佛教资源的价值、特点、优势, 一般都是通过导游的介绍而被普及, 导游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目前河南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导游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导游词千篇一律, 不会根据旅游者的身份、年龄、需求等进行调整。二是导游词中加入了过多的野史、传说, 反而掩盖了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社会特点。例如, 白马寺的导游词中导游言之凿凿地提到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等, 实际上,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佛教史》, 这些问题都是一直有争议的, 导游应该将学术界的研究与自己的导游词作一个恰当的结合, 增加导游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再如介绍“华严三圣”的毗卢遮那佛时, 又说这是密宗的本尊, 所以白马寺中律宗、净土、密宗结合紧密, 这更加是混淆了显、密教中毗卢遮那的区别, 造成基础事实的混乱。少林寺多数的导游词中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天降红雪之类的传说, 非常之无稽。此类的导游词还很多, 在此不再一一枚举。三是导游词中普遍不能结合介绍对象, 贯穿对佛教理念的介绍, 纵然穿插一些, 也是很少并且理解非常不准确。这一点西藏的一些寺庙所做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由部分僧人承担寺院的游客接待工作, 他们介绍的佛教教义、本寺的历史等较为准确。

除了导游, 一些寺院或者佛教文化景点的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待于提高。最明显的就是大相国寺里面卖东西的居士, 竟然多数穿着出家人的袈裟, 剃了头发, 卖着价钱不菲的香烛。这些做法, 虽然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但长此以往, 则会对大相国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寺院乃清修之地, 对游客和香客来说, 也是陶冶心灵之所在, 山门之内商铺林立, 扮饰为僧人模样的商客鼓舌游说众人购物, 寺院如此的开发方式难免不受诟病。

所以, 针对这些的问题, 旅游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加强对导游队伍及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其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导游人员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关于佛教历史、教理等方面的素养, 建设一个良好的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软环境。

摘要: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过度功利性。二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辐射面窄。三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本位化丧失。四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 才能保证河南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持续性。

关键词:佛教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柴丹丹.豫中地区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徐文明.建身中道场, 塑心中真佛[N].中国民族报, 2012-03-20.

[3]魏小安.研究新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 2004-06-14.

[4]温玉成.河南浚县大石佛年代考[J].考古与文物, 1984, (2) .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篇9

一、关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发源地,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区, 蕴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2011年年底, 河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5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2项, 这些都是我省的文化瑰宝, 加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力度, 对于提升河南文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旅游业在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种类繁多, 类型多样, 品味较高, 除少林功夫、朱仙镇木版年画、洛阳牡丹花会等级别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 其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们对其重视不够, 旅游开发的意识不强, 开发力度不够。

2. 开发利用方式单一, 深度开发不充分。

目前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部分开发, 但大多仅停留在旅游节庆、博物馆展示上, 开发利用形式单一, 内容也不够丰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存在着简单化、雷同化、庸俗化的倾向, 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结果旅游产品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缺少市场竞争力。例如, 河南淮阳的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 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又称“陵狗”或“灵狗”。泥泥狗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具有民俗研究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当地政府在对此项“非遗”进行开发时, 只注重了形式, 而缺乏对其内涵的宣传。每年, 泥泥狗只在淮阳太昊陵庙会上制作和摆摊销售, 由于缺少对其文化内涵的宣传, 泥泥狗只能作为普通的玩具进行销售, 因此销售价格非常低。因此, 当地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做这些泥玩具, 纷纷出外打工, 结果造成泥泥狗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2]

3. 缺乏资金投入, 系统开发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就不可能开发成为现实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 配套设施不完善, 开发力度不够, 影响整体旅游形象,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至今还是“躲在深闺人未识”。比如河南的梁祝传说、董永传说、木兰传说、盘古神话等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学价值高, 但是目前在河南各个旅游景区关于民族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体现, 即使当地居民对于河南有关民间文学的了解也非常少。

4. 缺乏系统规划, 旅游开发零散。

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旅游局编制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规划, 旅游开发建设也较零散, 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开发处于自由、无序的状态, 盲目跟风, 重复建设, 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因此, 要尽快制定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建设项目规划。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受到挑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适度旅游开发, 有利于实现经济, 社会, 文化效益,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但是如果开发利用过度, 则必将带来一定的隐患,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受到挑战, 甚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6. 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 要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 从目前河南省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看, 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方面的课程, 只有少数学校针对硕士研究生层次开设了世界遗产方面相关的课程, 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人才。而且河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地区, 在这些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旅游人才显得更缺乏。

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原则

1. 原真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主要在于其独特而鲜活的原生地域文化,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旅游活动, 不能盲目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接受的现代元素, 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性保护,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形式与内在意义达到统一, 只有这样旅游者才能真正体验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具特色的魅力。

2. 保护性原则。

对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 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与保障, 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把开发利用放在第二位, 要做好科学规划与政策法规的保障, 采取妥善、有效的措施, 保护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此基础上, 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 使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弘扬。

3. 综合效益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旅游形式, 任何旅游开发活动都不能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不能只为谋取经济利益, 而忽视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必须坚决制止歪曲历史文化原貌,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开发行为。因此,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必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协调统一起来, 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应用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领域, 在旅游业开发中, 同样也要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95年颁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明确指出:遗产地旅游发展应该循序渐进, 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科学严格论证的基础上, 确立合理的开发范围及程度, 不能超过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1. 节庆活动模式。

节庆往往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 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游客参与到当地的节庆活动当中, 不仅能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而且在旅游活动中也能被异域的民俗文化所感染与熏陶, 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3]

在现代旅游开发活动中, 借助节日的形式, 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例如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以节庆的形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以牡丹花为媒介, 扩大招商引资, 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种节庆活动的开展, 对于提高河南的知名度, 促进了河南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 能让世界了解河南, 也使河南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促进了河南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为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模式。

主题公园, 也称微缩园或人造景观, 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文化、人文遗产, 以及各种可能溶入的景物融合到一起, 以突出一个或多个主题的人造景观[4]。

开封是七朝古都之一, 宋朝在此建都的时期也是开封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至今, 开封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宋朝传下来的。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以弘扬宋文化著称的主题公园。整个公园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范本进行设计。园内建有宋代科技馆、宋代名人馆、宋代犹太文化馆、张择端纪念馆, 园内的工作人员一律着宋装, 向游客展示开封的沛绣, 品尝宋代小吃、名菜, 参与土员外招亲抛绣球活动, 体验柳条秋千、宋代浪船、蹦鞠等活动。[5]

3. 工艺生态园模式。

工艺生态园模式主要适合传统手工技艺类和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河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制作、洛阳唐三彩、泥咕咕、禹州钧瓷制作等, 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创建工艺旅游园区, 旅游开发不能停留在一般层次上的观光, 而应注重提升园区内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 设计开发一些游客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 使游客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能充分领略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上, 应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动态的呈现, 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4. 旅游商品模式。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是旅游业创收、创汇的一种重要来源和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购物对象的旅游商品既是旅游者的经济消费品, 又是文化消费品, 是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体[6]。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显著的旅游商品资源开发价值, 其中的“真不同”洛阳水席既是目前河南餐饮业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是目前全国餐饮业唯一的以全套宴席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知名度。要围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心开发具有鲜明的河南地域文化特色和优质优价、装饰精美的旅游商品, 并以此作为提升河南旅游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7]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可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血液与生命力, 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助推力。

摘要:河南是文化大省, 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关键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72-75.

[2][5]石素真.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 :106-108.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 (新编)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315.

[4]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53.

[6]石美玉.旅游购物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75.

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篇10

一、河南省拥有丰厚的民间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省地处中原, 山地、盆地、平原地形兼备, 黄河横贯中部, 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河南省在传统文化上崇尚周礼, 重视儒学, 自古人杰地灵, 多忠烈和名人。由于历史上的中原是群雄逐鹿之区, 故英雄辈出, 古都名城众多, 名胜古迹遍布。中原特有的地域风貌和历史背景孕育了河南省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在物质生产习俗方面, 河南省有包括农业、林业、狩猎、游牧、渔业、工匠等在内的民俗;在服饰习俗方面, 河南省的服饰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可谓是中国服饰民俗的一个缩影, 但由于河南省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又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饮食习俗方面, 河南省饮食内容丰富, 特色独具, 有洛阳水席、禹州十三碗、开封风味小吃宴等等;在居住习俗方面, 河南省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建筑习俗和居住惯制, 表现出聚族而居、房屋的式样大体相同、十里八村自然形成一个集镇、民房低于官府等特色;在礼仪习俗方面, 河南省在对古代礼仪扬弃的基础上, 不断推陈出新, 内容更完善、更合理、更加丰富多彩;在民间游乐习俗方面, 河南省的游乐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灵活、方便易行, 比智力游乐、赛力量游乐、竞技巧游乐、情景游乐、手工制作游乐等不胜枚举, 其中, 少林功夫、太极拳、八极拳更是名扬天下;在民间歌舞习俗方面, 河南省的民间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等表演形式, 很少徒手而舞, 大多依托各种道具, 如手巾、扇子、灯、小手鼓、车、船、桥等等, 表演时舞中有歌, 歌中有舞, 载歌载舞;在民间戏曲习俗方面, 河南省民间戏曲历史悠久丰富, 有坠子、大鼓书、评书、快板、琴书、三弦书、渔鼓道情、大调曲子等。另外, 河南省拥有数量居全国第1位的民间杂技团体, 清丰、南乐、太康、淮阳、宝丰、孟县等地被称为“杂技窝”, 产生了大量杂技人才;河南省民间工艺品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如剪纸、面塑、泥塑、刺绣、年画、纸扎、烙画、玉器等等;河南省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 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歌谣、民间叙事诗、史诗、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等等, 最为突出的当数民间传说与歌谣, 这些民间传说与歌谣是民间文化中极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 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 也成为今天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旅游资源。

二、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缺少有效保护。

改革开放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高科技技术的广泛运用, 现代传媒网络的形成, 外来文化的冲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河南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几千年来稳固的农业社会正在发生裂变, 河南省正朝着具有先进工业、现代农业的小康社会发展。在河南省的大中城市, 传统的四合院已被由瓷砖、玻璃幕墙包裹的高层建筑所取代, 庭院文化的基础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已不复存在。在广大农村, 一家一户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 电力、农机产品、化肥的普遍使用, 使农业生产对工业社会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很多民间文化资源遭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流失或濒临灭绝;许多传统民间技艺后继乏人, 面临失传的危险;民间文化经费严重不足, 研究人员短缺等等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问题让诸多的民间文化守望者忧心如焚。

2. 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严肃认真科学的工作, 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开发之前, 邀请专家论证, 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但在河南省, 一些急于富起来的单位和旅游部门因为亲眼目睹了别人利用民间文化“见效快”的挣钱方法, 就不考虑自身所在地的区位条件、可进入程度, 不做精心、仔细的研究调查, 纷纷仿效。由于匆忙上马, 题材大多重复, 缺乏新意与独创性, 真正成功的并不多。这种以经济为导向进行的民间文化旅游开发, 忽视了生态文化发展的规律, 导致文化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

3. 民间工艺品雷同化。

民间工艺品既是旅游者购买的物品, 又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它的双重性决定着它在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令人遗憾的是, 河南省的民间工艺品雷同现象十分严重, 全省所有的景区几乎都在经营相同的旅游工艺品, 最让人痛心的是, 这些工艺品大多来自他省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民间工艺品大都似曾相识, 没有个性, 这不能不说是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缺憾。

4. 市场运作能力不高。

由于缺乏文化市场运作的能力和经验, 所以河南省的民间文化旅游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一是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脱节, 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的意识较差, 很少进行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 不做科学的调研, 没有对产品市场进行细分, 仅凭决策者的推论, 盲目开发产品项目, 产品开发出来后, 对目标顾客群诱惑力不大。二是营销整体性差, 手段单一。由于营销缺乏整体策划, 从而导致河南省民间文化产品营销呈现散、乱、弱的状况, 市场竞争力差。三是民间文化宣传资金占旅游收入的比重过低, 文化旅游宣传的形式较为单一, 导致游客不能及时地获取民间文化信息而影响出游, 造成民间旅游资源的浪费。

5. 旅游业对民间文化的推动力还不强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旅游业对河南省民间文化的推动力并不强劲, 旅游产业链较短, 很多地方的旅游产业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 对地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 因而产业联动还需要尽快形成并拉长旅游产业链, 以促进河南省民间文化的快速良性发展。

6. 品牌意识不强。

当前, 社会发展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品牌已成为民间文化产品竞争的焦点。培育和提升品牌, 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更是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 在曲艺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历史上传承的时间也很长, 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时至今日, “马街书会”在全国的知名度还较低, 开发的档次不够高, 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因此, 河南省还需要致力于打造一流品牌, 像少林文化一样, 向区域外渗透, 形成品牌影响力, 从名牌中挖掘出极大的文化价值, 生发出无限的经济价值,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 高度重视, 加强保护, 有效利用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

采取多种得力措施保护河南省民间文化旅游资源, 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大变革时期, 最先遭到毁灭和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民间文化, 尤其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文化艺术, 如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美术、歌舞、音乐、戏曲等等, 如何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态势下保护这些民间文化, 是关乎河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存亡的大事, 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鉴于此, 首先, 要从观念上对河南省民间文化进行整体关照, 要重视河南省民间文化的保护。其次, 在管理上要避免政出多门, 效率低下。第三, 在行动上, 要对无形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足够关照。最后, 要强化民间文化旅游产业观念, 强化机遇意识, 树立全民保护意识。树立端正的态度, 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 促进民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2. 系统规划, 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发, 形成规模效应。

要使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市场, 一定规模的景观构成是十分必要的。而要真正形成旅游市场的规模效应, 系统全面的规划是不可缺少。所谓系统全面的规划, 是指根据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旅游行为的自由性, 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合理安排, 造成能在一年四季保持相当数量的游客的资源结构。如建立民间文化博物馆、建造民俗主题公园、经销民俗旅游商品等, 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这些开发模式, 能把相关的民间文化因素优化组合, 集中表现, 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 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间文化。当然, 它也有缺点, 就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 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 就有可能歪曲民间文化。在农村, 有条件的村镇可以连成一体, 联合起来办项目。此外, 还可以发挥个体的力量, 如民间艺人的绝活亮相, 民居出租、民间手工作坊的展示、民歌民舞的表演等, 把静态的自然景观与动态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都是旅游者尤其是域外旅游者非常感兴趣的项目。

3. 确立“4个1”县镇民间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

河南省各县镇应立足本地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确立“4个1”民间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即每1个县镇都挖掘1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景点, 整理1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开发1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 保留1项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引导, 使其逐渐形成特色, 形成规模, 走向旅游市场。同时, 着重挖掘、开发几个特色文化乡镇。

4. 在民间文化的旅游开发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民间文化资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要想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双赢, 就必须审视以往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力手段和强力支撑。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可以利用现有法律多视角地寻求保护的合法性, 如对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民间物质遗产、旅游景点等的商标注册就是很好的办法。这样一来, 凡是要使用它们作为商标或宣传的, 都需要获得授权, 有效地保护了这些民间文化资源。此外, 还需要采取多级保护措施, 在完善的保护机制下对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保护, 如国家层面、政府执行层面、社区层面等, 不同的层面范围内都有各自的拥有权和使用权, 做到责权分明, 涉及哪一层的利益, 哪一层都有知情权和表决权。

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篇11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建设

一、新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新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是“红色首府”,全县共有2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是鄂豫皖革命首府的根据地,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新县先后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发生在境内的著名战斗共有17起,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也曾在这里留下的战斗足迹。这里有抗日名将、飞骑将军韩名柱的铜铸雕像,还有三跪辞母,尽忠尽孝的许世友将军陵墓。

(二)良好的地域组合条件。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地跨江淮分水,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上。这里四季分明,水清峰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境内有连康山,金兰山,香山湖等多处国家级自然旅游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新县物产丰富,其中板栗和银杏在国内享有声誉,有板栗之乡和银杏之乡的美称。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这样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红色旅游人文景观,是观赏自然风光、学习革命思想的理想胜地。

(三)国家政策及发展的倾向。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对发展红色旅游给予了高大重视和支持,投入了大量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全面发展红色旅游,在中央确定的“1231”红色旅游工程中,新县作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重点县被列入其中。《河南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指出要将以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培育建设成河南省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六省得到高速发展,新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部六省的中心,这将会给新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巨大的机会。

二、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设施不完善。新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多位于大别山区,许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较僻远的地方,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基础设备不健全,有一定的缺失,许多景点停车场场地较小,旅游咨询服务站时常无人,旅游厕所难寻,景区内的标识牌不足,运用不灵活,景区与景区之间标识不清,缺乏有效的道路标识牌,总体来说新县在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却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新县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静态的旅游展示项目的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故居等为主,这些景点静态展示居多,动态演绎较少,展示内容单一,多为图片加文字的简单介绍,这些传统的形式布置,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新县在红色旅游产品宣传、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营销活动极为有限,目前主要采取横幅纸质宣传册,地方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传播其红色旅游形象,在网络新媒体上运用较少,而新县各个景区的渠道推广单一,直接渠道是该地红色景区的主要销售方式之一,同时新县的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新县首先要推动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安防消防、应急救援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和旅游信息服务。其次是优化的景区旅游路线设计,设计不用的游览路线。最后是围绕各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的设计,完善游客咨询。

(二)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新县可以以黄麻起义作为一个的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让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等重现,构建一个3D的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切身去感受,参与到这个革命会议的过程,帮助游客获取更多的红色旅游信息。新县可以将革命历史场景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结合,创建一个虚拟的

3D旅游场景,构建成一个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历史和现实的空间维度。在开发红色产品的过程中,要注重丰富红色旅游纪念产品,旅游景区的纪念物不能简单停留在木制的大刀、长矛、人物纪念像等形式上,要注重提升品位,形成自己独特品牌,创意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

(三)注重产品营销。新县要红色旅游独有个性来展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实施品牌战略,确立旅游品牌的相关内容,根据市场以直接销售渠道为主,扩大直销渠道的散客来源,重点搞好社会团体的直销,降低销售成本,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也要提升市场人气,为新县的红色旅游造势,建立专门的举办红色旅游发展论坛来拓宽销售渠道,新县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营造红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市场变化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河南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策略 篇12

关键词:河南,旅游,商品,形象,开发,营销

一、旅游商品的品质要求

所谓旅游商品, 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物品, 也可称作旅游购物品。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联系。作为旅游商品, 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商品, 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 也不同于旅游景观, 旅游服务, 旅游线路, 旅游故居, 旅游设施, 旅游交通等旅游产品。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等是旅游商品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其特殊性决定旅游商品在品质上的特殊要求:

首先, 旅游商品必须和旅游相关。旅游过程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 这就决定了旅游商品的范畴只能局限于食物、家居用品、便携的出行用品、旅游装备、带有娱乐性的物质产品。

第二, 旅游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旅游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是可供食用, 或者是可以用来陈设和观赏、把玩, 或者是对于人们的家居和出行具有辅助意义, 或者具有特殊的意义或文化内涵等。

第三, 旅游商品必须具有自身特色。假如商品不具有任何地方特色, 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的话, 就难以形成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 也就难以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也就称不上旅游商品。

第四, 旅游商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商品本身不具有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太低, 任何人都可以制作, 就也不具有成为旅游商品的条件, 旅游者也难以产生购买的倾向。

第五, 旅游商品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保存。旅游商品必须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存, 这就要求其保质期不能太短。否则, 很容易变质, 不便于携带, 就失去了作为旅游商品的意义, 同样也不能进入旅游商品的范畴。

第六, 旅游商品一般在旅游地销售。能够进入旅游商品系统的物品, 理应在旅游者集散地出现并销售, 否则不能被旅游者发现, 也就难以购买, 也不符合旅游商品的要求。

第七, 旅游商品价格不宜太高。按照基本的经济原理, 旅游商品本身的价格如果过高, 就会抑制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不具有市场推广可能。

第八, 旅游商品必须具有便携的特点。众所周知,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 不能携带体积过大、过于繁琐的物品, 旅游商品就必须具有便携性。如果不便于携带, 就得不到市场认同, 也是不会被购买的。

二、河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问题

河南省物产丰富, 土特产品种类繁多, 也积累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产品。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南阳玉石、许昌钧瓷等在河南遍地开花。除了这些传统的工艺品以外, 近两年来, 麦秸画、红色旅游商品、高档工艺品、青铜仿真器、泥塑等。

然而, 河南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却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抑制了河南旅游品牌的形成, 以至于有人说河南省是“抱着金碗讨饭吃”。

1、缺乏市场针对性。

河南旅游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分散经营, 没有建立市场调研基础上的目标市场定位, 产品开发与营销处于无目的的状态。许多游客也反映, 在景区和购物商店的柜台里, 看到的是各地、各景区旅游商品“同质化”, 缺乏个性, 给人河南旅游商品品种单一的印象。

2、没有走上产业化轨道。

由于上一问题的存在, 河南旅游产品没有形成产业链, 基本处于个别生产、凭经验开发、产能薄弱的状态, 几乎没有可以称得上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或生产联合体。河南省旅游局规划处处长李宗军介绍, 目前全省已有省级旅游商品企业近200家, 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颁布的商品分类。这些企业却一直都处于市场的末流, 名不见经传, 社会认可程度较低、占有率不高。如开封汴绣长期以来处于手工生产状态, 并且一直未能进行商标注册, 以致久遭侵权, 也抑制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技术含量不高。

河南旅游产品基本处于农户作为农闲时节的副业来经营, 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就是附近的农民闲情之作, 随意性极强, 工艺简单, 技术门槛低。给人以低档和粗造的感觉。开封汴绣也是如此, 由于品牌未能建立, 导致质次价高者充斥市场, 导致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汴绣精品被埋没在伪劣产品的汪洋大海中。

4、文化内涵开掘不够。

河南旅游商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并不少。如开封汴绣, 作为河南省著名旅游商品的汴绣起源于宋代, 当时叫做宫廷绣。因开封古时称汴梁, 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但其历史文化内涵却总难以体现。

5、地方特色不突出。

焦作市孟州中华瑞龙澄泥砚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很多原汁原味的河南旅游商品并没有体现河南特色, 反而成了其他地区的旅游商品, 严重影响了自身品牌的打造, 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6、便携性考虑不周全。

河南旅游商品中有许多体量宏大, 如钧瓷、唐三彩等, 便携性不高, 包装也往往粗造更使其行之不远。

三、河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策略

作为旅游大省的河南不能再“抱着金碗讨饭吃”。为此, 必须在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方面动心思、花力气, 开动脑筋, 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

1、区分不同档次的市场需求。河南的旅游商品并非只能针对低端市场即普通的国内旅游者, 也应该将一部分旅游商品的销售对象指向中高端旅游消费者。对于低端市场来说, 对旅游商品要求相对较低, 只要符合旅游商品一般特点, 适应普通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状态就可以;而中高端市场则在制作工艺、包装装饰、甚至审美标准都较为挑剔。所以, 对于旅游商品的开发, 必须对市场需求区别对待, 准确定位。

2、提高产业化程度, 引进先进技术。为了打破个体生产、经验生产、业余生产和低技术生产的状态, 就必须使河南的旅游产品走向产业化, 引进高新技术, 可以批量生产, 以造成相当的市场份额, 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打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3、立足文化内涵开掘, 配合旅游地形象宣传。对于河南旅游商品来说, 历史文化内涵是其灵魂。河南的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必须配合旅游地形象宣传, 打造与旅游地宣传营销目的一致的旅游商品。这方面, 奥运文化产品就是一个典型, 对于河南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河南不乏历史文化节庆, 旅游商品如果在这方面做点文章, 将是大有可为的。正如黄帝故里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 与其配套的旅游商品就显得捉襟见肘。

4、引进人才, 激励相关人员参与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实际上, 除了市场和历史的原因之外, 河南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的尴尬处境也与人才的短缺有莫大的关系。当前条件下, 不妨采用政府鼓励的办法, 对于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作出重大贡献的设计者、生产者、营销者除可以得到市场回报外, 还可以得到政府的奖励, 或许对于河南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的上规模、上档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河南省登封市对包括少林寺在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和企业进行奖励, 就同样可以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

5、处理好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的关系。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 离不开设计、生产、销售和购买以及必要的售后服务。作为设计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较为出色的艺术设计意识以及市场观念, 才可以设计出符合旅游要求和市场需求、上档次的旅游商品;作为生产者必须尊重设计者的劳动成果, 舍得承担开发设计费用, 甚至对杰出开发设计营销人员物质和精神激励;销售主体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的营销观念, 不可只图赚钱搞的千篇一律, 有损旅游地形象的树立;在旅游商品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 相关环节不可掉以轻心, 必须认真对待、慎重处理, 方可有助于河南旅游商品形象的建立和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简简单单可以一蹴而就的。但目标的树立、人才的引进、开发设计能力的增强、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意识的增强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观念建立, 都将有助于河南旅游商品打造新形象, 享有应有的市场份额, 弘扬河南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郭桂玲, 浅析河南旅游商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年第23期

[2]、罗令姣, 浅谈河南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01期

[3]、张明灿、李兆举, 目标瞄准产业化河南旅游商品寻突围, 中国旅游报, 2008-03-05

上一篇:夏季汽车如何保养下一篇:雷达站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