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2024-07-20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共10篇)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1

河南省舞阳县地处河南省中部, 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绚丽多彩的文化。境内拥有以贾湖为代表的40余处古文化遗址及一大批极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众多, 现将其资源价值分析如下:

一、经济发展价值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定节假日时间的增多, 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刺激消费的拉动点。旅游和文化历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 繁荣经济, 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竞争日益激烈, 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旅游开发, 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也是我国各级党政部门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历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许多地区宣传自己、发展经济的模式。

舞阳县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积淀深厚, 是舞阳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也是该县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舞阳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 从事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实现舞阳经济腾飞不容忽视的手段,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之一的今天, 立足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 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舞阳县是个农业大县, 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来支撑, 而农业是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历史文化旅游, 在促进舞阳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改善当地环境等方面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舞阳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 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万多人, 实现旅游总收入六千多万元, 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考察价值

历史文化的发展衍生出现代文化, 理解现代文化必须了解历史文化。这是因为人类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异化性。舞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尤其是贾湖文化遗址。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窖穴、陶窖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部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 对研究当时的人种、人类体质、家畜起源、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墓葬中随葬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贾湖遗址的发掘报告, 汇编成《舞阳贾湖》一书, 该书详细记述了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出的贾湖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资料。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地阐述了该遗址的文化内容、分期、年代、性质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下篇对其自然环境、人种及人类体质、经济结构、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原始宗教、音乐文化等进行了探讨, 对研究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原始宗教和卜筵起源、原始契刻及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供考古、历史等专业人员及从事古环境、人类学、宗教史、农业史、文字起源、音乐起源等研究人员阅读参考。“《舞阳贾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多学科考古研究报告。”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 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陈其翔、童忠良、陈其射、孙毅等皆对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进行了研究。总之, 围绕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 已经出现一大批影响很大的研究成果。“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 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

另外, 舞阳阿岗寺遗址也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科学研究价值, 它是一处融江汉、黄淮河流域文化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 包涵着裴李岗、仰韶、大汶口、屈家岭、龙山、二里头等诸多文化因素,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序列完整。舞阳的彼岸寺被誉为元代建筑的“活化石”, 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美学观赏价值

在不同时代美学观念的指导下, 人们在建筑、陵墓、园林、物品等方面都凝聚着浓厚而独特的美学思想, 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尽管人们的美学观念在变, 但追求生活中美的旋律, 现代人与古代人是息息相通的。舞阳境内的部分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山陕会馆是秦晋商人接客迎仕, 交际联谊, 同乡集会的场所, 由于北舞渡便利的水陆优势, 山陕商人看中此地商机, 纷纷在此投资经商, 并解囊捐资, 兴建而成。据碑石记载, 这里在清雍正年间就已开始兴建, 乾隆十八年时这里就有春秋楼、大花戏楼、大殿、铁旗杆、钟鼓楼、照壁……等建筑。牌枋居于会馆的中部, 立于拜殿前, 与拜殿位于同一中轴线上, 主楼正脊用八节透雕花卉的脊筒组成, 正脊中央矗立着造型优美、玲珑秀丽的重詹楼阁式脊饰。楼阁两边为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驼珠奔狮, 这些华丽的脊饰, 更使楼貌增辉。主楼的垂脊与戗脊亦由透雕花卉的脊筒组成。脊端饰有造型生动的张口或闭口的垂兽和戗兽。整个楼顶屋面曲线缓和, 楼檐层层叠叠, 翼角高高升起, 婀娜多姿, 翩翩欲飞。主楼额枋下使用雕刻有花卉的变形花牙子骑马雀替, 雀替之上为小额枋, 正面精雕着山水、奔兽, 背面浮雕有缠枝花卉。其上为两层花板, 透雕山水、林木、人物、建筑和花牙子、浮雕狮子、绣球和奔走的麒麟、宽大的龙凤板中央悬挂“浩气英风”匾额。龙凤板上复置额枋, 枋正面透雕二龙戏珠, 背面透雕两双展翅翱翔的凤凰。主楼前后共有四根垂花柱, 柱头雕刻四个瓣形花卉。楼身的中柱和边柱均为圆形, 柱下置垫鼓形桑墩, 每根柱均有制作规整的抱鼓石。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雕刻一昂首张口蹲卧的石狮, 背面抱鼓石上雕刻一变形石狮。牌楼下的工字形石条基礎, 把玲珑秀丽的彩牌楼高高托起, 显得更加巍峨壮观。拜殿位于牌楼后, 额枋上雕以龙凤等图案, 梁架为三重, 上饰彩绘, 用材考究, 与前边的牌楼前后呼应, 浑然天成。拜殿左右两侧为配殿。整个彩牌楼工艺奇特、玲珑美观, 造型设计匠心独具, 木雕石雕遍及楼体, 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 堪称绝伦, 是古代建筑的瑰宝。重修后的彩牌楼流光溢彩, 不愧是古代建筑中的珍品。整个建筑结构严整, 工艺精湛, 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位于北舞渡镇文昌街路东的清代当铺, 面阔五间, 前过厅、后过厅和大厅在一条中轴线上, 过厅均为圆圈窗, 窗下铺青石, 石上镌刻有花草, 卷云, 麒麟等图案的浮雕, 令人百看不厌, 意味深长。

位于北舞渡镇的天爷庙座北朝南, 现存正殿三间, 西配殿三间。大殿殿内金柱靠后支撑大梁, 梁架通体饰彩绘, 西山保留了较完整的壁画, 前檐下饰以木棱窗, 额枋上饰以对称的深浮雕云纹图案以及透雕的单凰牡丹、羽人、古树、麋鹿、荷花等图案,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用料考究, 西配殿饰以彩绘, 是清代典型的殿堂式建筑,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舞阳农民画中拙朴的人物造型、丰满的构图形式、激越的色彩效果, 更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四、教育引导价值

人类存于世界, 需要继承, 需要发展, 实现两者都需要教育。人类无法脱离对教育的依赖关系, 教育历来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过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历史文化能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的作用,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源泉。

舞阳县拥有以贾湖为代表的40余处古文化遗址及一大批极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文化积淀丰厚, 文物古迹众多。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比比皆是, 古建筑、石碑刻、古器皿, 风格各异。还有城隍庙、山陕会馆、彼岸寺、樊哙墓等一批极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舞阳英杰荟萃, 人才辈出, 有“帝乡侯国”之誉:汉樊哙、吴汉, 三国魏司马懿皆封侯于斯;东汉横野大将军王常, 前蜀皇帝王建皆诞生于此;汉司徒丁鸿、尚书令韩棱名冠当时;近代孔广脉的书法、朱荣轩的绘画、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毛爱莲的技艺都广为称道。舞阳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民间文化异彩纷呈。舞阳,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刘秀战王莽, 狄青屯兵征西夏, 李自成起义军逐鹿中原等历史上的有名战例, 都曾在这里演绎。近、现代社会的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 在舞阳大地上也是风起云涌, 波澜壮阔, 构成了一副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舞阳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普及舞阳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 开展舞阳历史文化旅游能加强舞阳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增强舞阳人民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发舞阳人民热爱舞阳、积极投身舞阳经济建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甘茂枝,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居中.舞阳贾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县志编纂委员会.舞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2

走挖掘本土资源,凸现中原文化特色的资源制胜之路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她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河南卫视这些年一直坚持走“挖掘本土资源,凸现中原文化特色”的资源制胜之路,依托“戏曲”、“武术”、“文物”本土三大优势资源,河南卫视成熟发展了三档王牌栏目《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加上高端时尚文化活动栏目《沟通无限》,四个内容独特、形式各异的栏目相互带动,互为补充,形成了河南卫视本土化、特色化的基本特质,打造了强势周末品牌栏目阵营。

推进品牌栏目活动化,提升品牌栏目影响力

高创意、高品质、高水准的活动营销不但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更主要是创造潜在的社会效益,有效提升河南卫视的品牌影响力。因此,2008年,我們将继续组织重大有影响力的活动:“擂响中国——第四届《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即将在春节前激情上演,第三届《梨园春》全国专业戏曲演员擂台赛横贯全年,《梨园春》百名擂主大型公益巡演、“西部放歌”大型文化活动相续展开。

《武林风》将结合省情,借助奥运,寻找机会,举办系列国际型的大活动;元旦后隆重开启武林年度盛会——第二届环球拳王争霸赛,继而打响2008全国百姓擂台赛,角逐年度最耀眼的百姓英雄。中欧、中日、中泰、中伊、中越对抗赛呈现全球瞩目的武林盛宴。

《少林寺传奇》演绎河南卫视08传奇

电视剧投放方面,2008年,将继续追加电视剧购置经费,总数超亿元,购买优秀电视剧,特别是着力采取“4+X”的形式,买断优秀电视剧的播出权,现在已经购进20余部首轮大剧,可以确保2008年度黄金档全部都是首轮剧、买断剧。独家制作武侠传奇大剧《少林寺传奇》经过两年的筹备,2008即将揭开面纱。

2008,编排逐步转向精准定位,放大优势。新的一年,除了延续07年动态编排策略,在节假日坚持特殊编排,各阶段实施主题化编排,08年将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在二轮剧的引进储备方面做足功课,进一步加强非黄金档剧场的精准特色编排定位,打通两档非黄金剧场,形成涉案剧、经典老剧的播出规模;剧目引进有的放矢。

执行“统一管理,分频道经营”的广告政策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篇3

佛教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间也凝聚着几千年来前人在哲学、建筑、音乐、雕塑、文学、饮食等方面的大智大慧, 对佛教文化合理地开发利用, 是佛教文化资源继往开来的表征, 它不仅可以发掘佛教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 使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也可以发扬光大佛教文化中导人向善、修心养性等精要,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同时, 适当地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为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保障。

目前, 就整体现状而言,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还是以旅游开发为主。河南省依托便利的交通, 对佛教资源的开发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 实施品牌战略, 发展精品旅游景点。白马寺、龙门石窟、少林寺、大相国寺凭借各种各样的契机和方式, 已经处于“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位。2007年, 少林寺、龙门石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不仅如此, 佛教文化景区也是河南省开发的主要旅游线路, 据《豫中地区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介绍, 通过对郑、沛、洛地区10家旅行社推出的“郑、沛、洛精华游”的常规行程调查发现, 佛教旅游景点数目占到行程中所安排旅游景点的50%以上。

郑、汴、洛地区市场上所推出的组合旅游产品中, 最主要的核心旅游产品是佛教旅游景点。通过10家旅行社推出的10个常规旅游线路进行对比发现, 少林寺和龙门石窟是这些常规行程中必定会有的旅游产品, 而白马寺、大相国寺、铁塔公园等其他佛教旅游景点出现的频率为6~8次。这样的数据表明, 佛教旅游景点是豫中地区旅游产品市场上的核心旅游产品, 在旅游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1]。

另外, 据统计, 在2008年, 少林寺和龙门石窟的门票收入分别突破了1.5亿元和1亿元, 年游客访问量分别达到1 500万人次和1 250万人次。这些都表明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将影响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甚至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过度功利性

尽管中央政府反对“宗教搭台, 经济唱戏”的论调, 但是这种做法在全国、包括在河南依旧存在。尤其是河南部分寺院由于旅游开发等所获经济收益丰厚, 使得一些地区、一些寺庙争相效仿, 趋利而动。这主要表现为在一些交通十分偏远的地区, 恢复修建一些早已经被拆毁的寺院。当然, 如果重建这些寺院确实出于当地信教群众的宗教生活需要, 这是必要的, 但如果重建寺院仅仅是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则其目的过于功利, 动机也不纯粹, 最终的结果恐怕也是差强人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重建的寺院与任何新建的园林、仿古建筑一样, 缺乏对外宣传的主题, 尽管对外可以宣称“千年古刹”、“河南第某大古寺”, 但对游客来讲, 寺中没有一件古代的遗物, 没有一处古代的建筑, 则宣传口号如何华丽, 终难免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这对后续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另外, 有这样动机的地区, 往往经济并不发达, 在倾其所有修路、建寺之后, 往往无力修建更为齐全的配套设施。而且, 由于地处偏远, 难以有较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较新颖的宣传模式。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前期的投资无法带来预计的收益, 甚至成为资源浪费, 因为这样建成的寺庙既无法成为旅游景点, 也无法成为宗教活动场所。以功利为目的的开发, 必然存在着徐文明教授所总结的这样的问题:很多地方往往是先建寺院或大佛, 然后将其变成景区, 再收门票、建商铺。这样的寺院或景区肯定不是以出家人为主导, 即使请来几个真僧人, 也只能充当打工者。出于快速收回成本的需要, 投资方不需要认真修行、不计功利的真和尚, 只需要积极配合他们赚钱的人, 为此出现承包寺院, 产生高价门票、烧高香甚至算命、抽签、骗钱等行为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当佛教被扭曲时, 真正的高僧就不存在了, 寺院不再是道场, 对信徒也就没有吸引力了;当佛教被扭曲后, 靠其神圣性赚钱的目的也无法达到了, 其结果自然是双输。

所以, 徐教授认为这是“把佛教作为‘奶牛’, 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会有很大问题, 双赢很难, 双输的可能性更大”[2]。

当然,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是不讲功利, 不提经济效益, 而是要将经济效益与文化内涵统一起来, 通过合理引导, 统筹规划, 依法管理, 最后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因为, 以旅游为主的开发利用, “从本质上说, 旅游者在寻求文化, 购买文化, 享受文化, 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 经营文化, 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 独特性越强, 多样性越丰富, 就越有发展前景”[3]。

二、佛教资源开发利用辐射面窄

河南省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两种趋向:一是上面提到的重新修复一些没有太大存在价值的寺院, 或者塑造新的大佛;二是一些有价值的古寺、古佛又得不到很好的宣传, “养在深闺人未知”,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浚县的大石佛与汝州的风穴寺。

浚县的大石佛, 按照明代所修《浚县志》记载, 乃后赵石勒时期, 在佛图澄的提议下雕刻而成, 目的是镇黄河水患。这座大石佛有两个特点非常有价值:其一, 雕刻时间非常早, 温玉成研究员认为, “除连云港孔望山外, 浚县大佛是比敦煌、云岗和龙门现存的任何一尊造像都更早的雕刻艺术珍品, 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4]其二, 这座石佛高22.29米, 比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米, 是中原地区最高大的佛像。另外, 石佛所在的大伾山中历代摩岩石刻丰富, 大约有460余处。大石佛所在的天宁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重要的古刹,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 刻的“准敕不停废记碑”, 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 说明周武帝灭佛时, 天宁寺是奉持保留下来的寺院之

(1) 原碑已毁, 拓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 这块碑也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该寺原来还有一块元代“大元帝师法旨之碑”, (1) 此碑上截为八思巴字音写蒙语, 下截汉字白话译文。这说明天宁寺在元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寺院, 所以帝师特意下法旨给予保护。这样的一座大佛及寺院, 虽然已经被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 但平常游客寥寥可数, 只有每年正月的庙会盛况空前, 有十几万人参与, 但这一点河南新建的寺院也可以做到。这座大佛的开发利用显然十分有限, 河南省完全可以围绕大佛文化进行宣传, 开发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对这样已有的大古佛不能开发其价值, 反而去推介新建的寺庙、佛像, 颇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

与浚县大佛处于同等地位而只进行了有限开发利用的还有汝州的风穴寺, 作为一座始建于东汉, 重建于北魏的古老寺院, 风穴寺也是河南四大古刹之一, 历史上名僧辈出, 寺院保存比较完整, 寺内七祖塔, 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 , 高24.16米, 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 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 是全国迄今保存完好的六座唐塔之一。悬钟阁, 建于宋, 内悬9 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 (1125年) 铸造的大铁钟, 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中佛殿, 为典型的金代建筑, 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 飞檐挑角, 似展翅欲飞, 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毗卢殿, 建于明成化的间, 是一座琉璃殿, 殿中一尊汉白玉石佛, 为明永乐七年住地开封的周王所献。另外, 寺中塔林、碑刻资源丰富, 塔林现存72座, 数量仅次于少林寺, 对研究河南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风穴寺虽然在198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相对于河南的其他三座古刹而言, 尽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风穴寺的开发利用显然是非常欠缺的。据风穴寺管理委员会介绍, 这里的旅游人数每天仅为10~150人, 一般为40人左右, 逢单号日为佛教协会收取门票, 逢双号日为管委会收取门票, 门票收入微薄, 维持保护费用尚且困难, 更毋庸说以此开发旅游项目。

因此, 河南省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以本有的资源为主, 认真研究新的推介思路, 努力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光彩, 这一方面可以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重复开发、无意义地开发。

三、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本位化丧失

所谓本位化的丧失是指佛教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丧失对本有的宗教精髓的展现。佛教文化无论是其建筑、雕刻、绘画还是音乐、饮食等, 都是为了展现佛教平等慈悲的精神、“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精神、自利利他的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精神才应该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但全国各地在佛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普遍存在忽视佛教的哲学核心理念的现象, 以形式的开发代替内容的开发, 普遍追求最高、最大等无任何内涵的表象, 河南在这方面也毫不例外。这就使得包括河南在内的、全国范围的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果是“千寺一面”, 一切的开发利用都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载体, 直奔一个主题:商业利益。少林寺开发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精品旅游项目, 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 但这样的旅游精品的开发具有不可复制性, 它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 从创作过程来看也是文化旅游公司与少林寺互利双赢的产物, 并非政府旅游部门主导的开发利用, 也不是少林寺一力承当和主导的, 其价值不菲的门票更加昭示着这些“商品”的价值, 而且这样的旅游精品中光、电、影带来的视角冲击要远远大于少林文化本身带来的冲击。但无论如何, 这也是少林寺佛教资源开发的特色, 藉此反观, 则白马寺、大相国寺则缺乏对自身特质的凝炼, 缺乏立于佛教本位的宣传理念, 新建的南海禅寺更是如此。大相国寺近年来也创建了武术队 (对外也称“少林武术队”) , 这无疑是自身特色的进一步丧失。

因此, 从总体上看,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 什么项目赚钱就做什么, 而忽视了佛教启迪智慧、修心养性、引发高尚道德情操、治病疗养等更加核心的内涵。这样的开发利用模式, 是一种“符号旅游”的阶段, 这样做的结果是“简单地将宗教资源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向观光旅游产品方向转化, 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宗教资源价值评价的后果, 甚至可能引起宗教资源的核心价值———教化性和文化性的丧失, 破坏宗教资源, 剥夺人们对宗教资源传承和持续享用的权利, 也违背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5]。所以, 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是基于自身的内涵、价值出发, 这样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最大化, 这必须要求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商业化、世俗化的轨道上折向。

四、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这里面所指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导游。佛教资源的价值、特点、优势, 一般都是通过导游的介绍而被普及, 导游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目前河南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导游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导游词千篇一律, 不会根据旅游者的身份、年龄、需求等进行调整。二是导游词中加入了过多的野史、传说, 反而掩盖了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社会特点。例如, 白马寺的导游词中导游言之凿凿地提到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等, 实际上,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佛教史》, 这些问题都是一直有争议的, 导游应该将学术界的研究与自己的导游词作一个恰当的结合, 增加导游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再如介绍“华严三圣”的毗卢遮那佛时, 又说这是密宗的本尊, 所以白马寺中律宗、净土、密宗结合紧密, 这更加是混淆了显、密教中毗卢遮那的区别, 造成基础事实的混乱。少林寺多数的导游词中都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天降红雪之类的传说, 非常之无稽。此类的导游词还很多, 在此不再一一枚举。三是导游词中普遍不能结合介绍对象, 贯穿对佛教理念的介绍, 纵然穿插一些, 也是很少并且理解非常不准确。这一点西藏的一些寺庙所做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由部分僧人承担寺院的游客接待工作, 他们介绍的佛教教义、本寺的历史等较为准确。

除了导游, 一些寺院或者佛教文化景点的其他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待于提高。最明显的就是大相国寺里面卖东西的居士, 竟然多数穿着出家人的袈裟, 剃了头发, 卖着价钱不菲的香烛。这些做法, 虽然短期内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但长此以往, 则会对大相国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寺院乃清修之地, 对游客和香客来说, 也是陶冶心灵之所在, 山门之内商铺林立, 扮饰为僧人模样的商客鼓舌游说众人购物, 寺院如此的开发方式难免不受诟病。

所以, 针对这些的问题, 旅游管理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加强对导游队伍及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其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基础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导游人员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关于佛教历史、教理等方面的素养, 建设一个良好的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软环境。

摘要:河南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过度功利性。二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辐射面窄。三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本位化丧失。四是佛教资源开发利用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和解决, 才能保证河南佛教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持续性。

关键词:佛教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柴丹丹.豫中地区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徐文明.建身中道场, 塑心中真佛[N].中国民族报, 2012-03-20.

[3]魏小安.研究新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 2004-06-14.

[4]温玉成.河南浚县大石佛年代考[J].考古与文物, 1984, (2) .

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篇4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點,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系统。[1]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连通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位置,在我国的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旅游局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国发展旅游的重点是“自然生态看海南,少数民族风光看云南,人文历史景观看河南”,本文将对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价值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中国的中原腹地。悠悠黄河,蕴育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历代王朝的文化精髓凝炼、积淀下来,在河南16万7千平方公里大地上筑起一座浩瀚的历史实物博物馆;巍巍太行,绵延秀丽,婀娜多姿,多处国家级风景区令人向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学观赏价值

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人们到这里观光、度假、疗养,达到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目的。河南省位于我国南北自然过渡带上,兼有暖温带和亚热带两大自然带的特色,有着豫北太行山的秋叶纷飞、银装素裹,也有豫南鸡公山的丛林茂密,四季长青;东西跨中国地势的两大阶梯,东部黄淮平原,辽阔坦荡,沃野千里,黄河远眺源远流长,天水一色;西北太行峡谷,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云台山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以山称奇,以水叫绝,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南部鸡公山奇峰怪石,“大者嶙峋耸峙,小者造化精灵”,中岳嵩山,雄浑刚毅,人杰地灵。河南河流如网,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美不胜收。

(二)科学研究价值

众多的自然风景区,在地理学上都有某种特殊性,是由特定的地质作用和气候条件形成的,是人们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焦作云台山被誉为“北方岩溶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园区以单面山体构造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园内形成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都与这里的造山运动和流水的自然侵蚀分不开。据考察研究表明:云台山在远古时代乃是一片海洋,由于地壳隆起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时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后来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道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面进行侵蚀,加之石灰岩的岩性松软,形成的瀑布、泉和河流的钙华阶地、钙华瀑、钙华滩等,是我国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水少天寒,并不利于岩溶地貌发育,所以,云台山岩溶地貌的形成,主要不是水参与的化学变化,而是以断裂、崩塌构造等物理因素为主的自然破坏,与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化学溶蚀是不同的。[2]鸡公山有“天然植物园和天然药草园”的美誉,和这里“一山有四季”的气候特征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有关。可见,风景名山对研究地质地貌、气候植被自然带等,都具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历史文化价值

河南省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6000年前的阳邵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等遗址,都证明了中原地区已进入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殷商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器、春秋礼器、战国车马坑、汉代画像砖雕石刻、北魏、隋、唐石窟造像艺术等,无不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南博物院的大气磅礴、少林功夫的高深叵测、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清明上河园的宋都风情以及蕴含于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淀积,无不展示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都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记录历史的书页,一个古老的风景区就承载着一部历史。

(四)革命教育价值

河南省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610多处。如郑州“二七”纪念塔、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记载着革命前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鲜血的英雄事迹;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展示了党的好干部“心系人民、廉洁奉公、事实求实、不怕困难”的公仆情怀,这些都成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党政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经济价值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2015年,河南省旅游业再创佳绩,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5.1亿人次和50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5%[3]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金融、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旅游一动百业兴”。

二、地理位置与交通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承接东西、贯穿南北,自古就有“十省通衢”的美称。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信阳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宁西五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新郑机场是内陆地区的一流国际航空港,通往曼谷、洛杉矶、悉尼、巴黎等国际大城市。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过往车多,始发车少,对游客在此的滞留时间限制较大;民航的运营问题导致国外游客很少从空中走廊到河南观光旅游;还有些距城市较远的偏远景点,公路等级较低甚至没有公路,路况较差,或没有直达车,客源稀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只看周边大城市的交通,更要关注资源地与周边城市间的交通状况。如林州市有安林高速相通,而洪谷山(林州西南合涧镇三池村)却没有直接通往林州的公路。

nlc202309012143

三、客源市场

再好的旅游资源,没有客源市场或客源不足,资源的开发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所以,客源地、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南北长、东西宽的特点,根据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原理,游客60%来自本省,河南省虽是人口大省,但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并不高,旅游消费能力不强。据调查,我们滑县教师系统中没有到外省旅游过的人接近半数,河南的景点也只是去过少数几个。周边接壤的山东、河北、湖北、陕西、山西、安徽六省,也都不是整体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区,市场比例都不超过5%,全國主要客源输出地如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因距离较远加起来只有10%多一点。国外客源市场也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而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吸引力很小。[4]目前河南发展旅游的客源市场明显不足。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市场潜力巨大,适合中长期开发。

四、基础设施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许多方面,旅游地除了资源本身的价值外,还要有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这些设施决定了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也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30多家(其中国际社3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5]但旅游区(点)的建设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远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一些热点景区的交通、餐饮、住宿还相对滞后,旅游景点购物、娱乐十分欠缺,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河南地处中国南北的中点,北通京津冀、南连珠三角、东接长三角三大经济发达区;亚欧大陆桥承东启西的关键点,是欧洲、西亚各国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河南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拥有世界遗产,就有了发展旅游的世界品牌。借助“中部崛起”战略,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重塑河南形象,提升河南品味,以“中华之源,锦绣河南”的优势,唱响中国,走向世界,有条件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314

[2]焦作网—焦作晚报,2014-7-21

[3]中国行业研究网,2016.1.19

[4][5]河南旅游网

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研究 篇5

一、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 一) 始祖根文化。中华民族又称之为炎黄子孙, 相同的文化心理让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无法忘记自身的始祖, 以及强烈的问祖思想与寻根意识。当前人们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九大始祖, 或者生于河南省、或者在河南省建都, 即其活动范围均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在中原地区活动的人文始祖, 极大丰富了河南的根文化资源, 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裴李岗文化等。这些始祖文化作为华夏儿女公认的文化符号与代表, 紧紧维系着全世界的炎黄子孙,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血脉所在以及精神所在。

( 二) 姓氏根文化。作为九大始祖的主要活动区域, 中原地区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核心发源地, 也自然是中华民族的姓氏根源所在地。要精确统计出起源于河南省的所有姓氏确实很难做到, 但综合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的实际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以河南为根的姓氏人口比例占据了我国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中全世界的华人姓氏祖根超过一半以上都在河南省。所以, 将河南省列为我国姓氏根文化的第一大省名至实归。[1]

( 三) 先哲根文化。儒、道、佛、法作为中华文化思想的四大支柱, 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思想应用于中原地区、道家思想发源于中原地区、佛教思想首先扎根于中原地区、法家思想诞生于中原地区, 诸如,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 其故里就位于河南鹿邑县; 河洛地区则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子产、商鞅、韩非子、吴起等诸多法家代表人物也都属于中原人士等等。这四大哲学思想构建起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结构,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走向起着规定性的功能, 同时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为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前提。

二、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 一) 根源性。河南根文化资源的根源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都与中原地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如伏羲定都淮阳、黄帝定都新郑等; 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民族血脉特性的中华姓氏, 其中起源于河南地区的姓氏就占据了一大半。

( 二) 文化性。河图和洛书作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源头, 其起源地就在洛阳, 而我国的四大哲学思想也都与河南有着不可分隔的关系, 这就使得河南根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性特征。

( 三) 融汇性。中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 不断吸收与融汇着各种外来文化, 如西域文化、拓跋文化、女真文化等, 中原文化开放性、融汇性的文化发展特征, 使得其不断丰富并发展壮大, 直至中原文化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文化。[2]

( 四) 完整性。河南根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并没有断线或断层, 而是系统完整沿着链条式的方向发展。同时, 中原文化的每朝每代与专题文化的发展脉络也都很清晰。这种文化发展的完整性, 不但非常有助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与研究, 而且为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

三、传承与创新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 一)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源头之一, 不但包括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 而且还有经过上下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认同等内容。对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能够促使人们对华夏文化的制度、精神与物质等各个层面的内容有充分的认知, 有助于增强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 对河南根文化资源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还能够让国内外中华儿女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实现文化层面的真正认同, 进而产生血肉相连、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而这种动力正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 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 二) 带动相应的经济效益。血统、语言、姓氏等方面的文化渊源, 不但促进了具有共同寻根动机的华夏儿女之间的互通交流, 而且带动了相应的经济贸易发展。根据实际统计数据显示,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 国内外的华人就开始陆续赴河南寻根问祖, 三十多年来共有三十余国家达三十余万人到河南省寻根旅游。而且这种寻根旅游的客流量依然不断增加, 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促使河南文化产业市场与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巨大地带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所以, 以根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寻根活动与旅游活动, 不但可以大力弘扬中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而且可以强化河南省的根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 对于提升河南省的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3]

( 三) 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河南的根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传承与创新发展, 不但可以有效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而且能够促进我国整个文化产业和经济实力的进步。同时, 河南根文化与普通文化又有所不同, 其还具有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 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团结意识与爱国思想。所以, 传承与创新河南根文化资源是强化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4]

四、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路径

( 一) 促进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发展。河南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却不多。因此, 以河南人文始祖遗迹为根基, 充分发挥每年举办的集中公祭活动的带动性与效应性, 大力推动河南品牌根文化的打造, 积极创造品牌效益。例如, 积极开发淮阳的太昊伏羲陵、新郑的黄帝故里、内黄的二帝陵、灵宝的黄帝陵等人文始祖根文化, 充分利用这些始祖是诸多姓氏共同祖先的特征, 努力创建河南始祖文化品牌; 还有姜太公作为姜、高、吕、丘等五十多个姓氏的共同祖先, 可以对卫辉的太公故里、洛阳的周公庙、汤阴的文王演易、获嘉的武王庙等根文化基地进行整合, 以姜太公为基打造名人品牌, 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名人基地等。

( 二) 构建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河南根文化资源分布十分广泛, 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形成规范有序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与效益。纵观河南的根文化资源, 产业化发展具体包括: 一是文化旅游业, 即围绕黄河文化、祖根文化、宗教文化等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精品, 进而引导河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武术产业, 少林文化可谓是河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根文化资源,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将武术发源地、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大师、武术影视等多种资源融合在一起, 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武术产业; 三是文物产业, 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出土了很多文物, 要想将这些文物资源发挥应有的价值, 就必须走专题系列, 努力将其推向国际文物市场, 发挥中原文物文化产业的带动力; 四是影视动漫业, 要积极推动河南根文化资源与新兴文化产业间的衔接, 运用网络、影视、动漫等现代化科技手段, 将根文化资源融汇成经典的影视剧与动漫作品, 促进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5]

( 三) 挖掘河南根文化资源的纵深化发展。要加大对河南根文化资源的探究力度, 促进其由被动与分散的探究向主动与集中的探究方向转变。诸如, 可以构建一个逼真、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数据库, 科学借鉴典籍等传统载体形式, 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图书、网站等现代科技手段, 实现历史传统与现代时尚的有机结合, 丰富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 最大化吸引游客群体。另外, 还要强化对旅游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与冲击, 从而让他们在特色化的环境体验与文化差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升文化的冲击力、震撼力与影响力。所以, 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既要多开发具有特色化、高参与性、强吸引性的项目, 还要挖掘出具有高纵深度的内涵化文化产品, 不但要吸引游客还要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 四) 保护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创新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构成部分, 大力发展河南根文化产业是把丰富的根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实际要求。实现河南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道路, 而创新化的文化产业推进又需要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进行支撑与保障。所以, 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规范管理、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 明确政府在法律层面上的调控职能, 构建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 创造有助于根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优良社会环境, 打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根文化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法制环境。比如, 加大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对于一些文化著作、文化产品等必须付费观看, 确保文化成果的公正使用, 有效维护当事人的权利, 推动河南根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6]

综上所述, 河南极其丰富的根文化资源, 不但包括人文始祖根文化、华夏姓氏根文化、古都根文化、先哲根文化等, 而且诸多民俗根文化资源也都在河南。寻根拜祖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观念与心理特征, 根文化也就自然成了海内外华人感情维系的关键纽带,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盛行的寻根热。这股热潮是新时代华夏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不仅仅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紧密联系与沟通, 同时还引起了对河南根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热潮, 所以,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大力传承与创新河南的根文化资源, 实现河南根文化的全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根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与本质,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本或母体, 使得河南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河南根文化资源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开发, 已成为河南历史文化的重点开发资源, 寻根经济已初具规模。根文化不但是加强海内外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更是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创建河南文化强省的重要途径。基于此, 本文拟从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出发, 分析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指出传承与创新河南根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 探索河南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根文化资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庚香.中原文化与全球化——兼论中原崛起与河南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7, 2

[2]刘建华.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4, 2

[3]刘同般.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基本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4]周海芳, 梁振丽.河南根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10, 4

[5]王保国.论中原文化道、儒、法、释思想内核的形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11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对策研究

河南地处中原, 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居住, 夏、商以此为生息地。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 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 故名“河南”, 简称“豫”, 又有“中原”、“中州”之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近年来, 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 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 着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壮大产业规模,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力争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一、河南的过去与未来

河南在中华民族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七大古都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 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表现, 旅游者置身其中, 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民俗风情。

“十五”以来, 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加大了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 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 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 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

二、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河南省是文物大省, 地上地下文物居全国前列。全省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约3万处, 其中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约4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八大古都, 我省居其四, 全省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 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

河南省是文学大省, 李准、姚雪垠等老一辈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 以二月河、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作家群, 具有较强的创作实力, 在全国被誉为“文学豫军”。

河南省是戏剧大省, 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仍然活跃在城乡舞台上。这些剧种带着浓郁的中原特色, 热烈豪放,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河南戏剧界也因此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 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等, 都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

河南省是书法绘画大省, 陈天然、张海等书画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中原书风”独具风格。甲骨文、龙门二十品以及唐碑汉隶等古代书法珍品, 郑州、开封、安阳等地的现代书法群体, 洛阳等地的现代绘画以及朱仙镇年画、安阳民间绘画等, 多姿多彩, 颇受欢迎。

河南省是民族民间文化大省, 全省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4个, “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30个, 河南坠子、少林武功、太极拳、马街书会以及民家社火、民间工艺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 搞好文化旅游发展的规划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定要规划先行。规划好, 才能发展好。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力量, 规划文本全面系统、清晰直观, 对整体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导向。

(二) 发展文化旅游要突出发挥我省文物、戏剧、少林武术等特色资源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和戏剧大省。我省戏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品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将这些宝贵的资源, 通过与旅游的结合, 把河南省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 让“古”的今起来, 让“死”的活起来, 让“高雅”的走出来, 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附加值, 改变“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的旅游枯燥现象。

(三)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必须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要在产品上显示旅游地的特色, 以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设计产品图案, 尽量用当地的特产材料作原料进行生产。对一些精湛的民间工艺制作, 开放工艺流程、制作现场, 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吸引力, 增加游客的滞留时间。

(四) 提高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停车难、公交线路不发达、酒店设施无法满足旅客需求、景区公路标志牌缺少或不明显等, 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这些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已从观光、团体游向休闲、自助游发展, “让游客住得起, 留得住, 经济酒店的经营是很好的选择”。

(五)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重点是引入先进的理念, 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河南省有许多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和西峡、桐柏、辉县的景区建设, 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按照市场化的多元投资、股份经营的旅游开发机制运作, 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明确在所有权归国家的前提下, 企业享有一定年限的开发经营权, 突破了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 “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 拓宽了旅游开发的融资渠道。

(六) 狠抓文化旅游政策, 落实和发展环境优化

对具有支撑性、示范性、导向性的重大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兴办、经营文化旅游项目的单位实行税收扶持政策。鼓励扶持外资、私营、个体等不同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旅游, 并在政策上给予国办旅游企业单位同等待遇。对业绩卓越的文化旅游人才采用特殊的激励措施, 对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化旅游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品牌、创作成果等无形资产占有旅游企业的股份、参与收益分配。

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 关联性很强, 文化对旅游带动力也很大, 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应深度挖掘我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 充分发挥文化效力, 重视旅游中的文化“含金量”, 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这样, 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展示及利用;有利于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提升其文化品位, 提高旅游业的品质;有利于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把河南的特色文化旅游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 进而实现河南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2007.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7

1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分类

1 . 1 传统节庆假日类民俗体育文化

传统节庆假日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丰富着广大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也起到了强身健体、传承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作用。河南省地域广泛,各地域之间节庆假日类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差异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现对河南省各地间节庆假日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归类如下表所示。

1 . 2 婚丧嫁娶类的民俗体育文化

一是抛绣球选婿。女儿家通过抛绣球选新郎,绣球抛到谁手中谁就是女孩子选中的新郎,当即拜堂成亲,在一片嬉戏中送入洞房。二是豫西传统迎亲活动。传统迎亲活动的全部过程由娶亲、嫁女、迎亲、拜天地、入洞房、闹洞房、嫂子撒喜床等环节组成。三是目前河南普遍流行的,结婚前一天晚上放烟花,以表示庆贺;在喜丧的晚上,放烟花炮竹,以表示祭奠和怀念。

1 . 3 民间歌舞游艺类民俗体育文化

当前宝丰马街书会、濮阳杂技、开封盘鼓、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体育文化至今还在民间盛行。最有特色的是开封盘鼓、霸王鞭、斗鸡、濮阳杂技、桐柏皮影戏、新野猴艺等。尽管它们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但是,在河南省广为流传,有广泛的发展地域、群众基础。

2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

2.1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河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地域文化、种族文化、婚丧文化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范畴。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孕育了河南省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黄河流域民俗体育文化。

2.2 种族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河南省是多民族居住区,地域辽阔,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民风习俗都不行同,形成了种族地域性的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2.3 节庆娱乐性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或是对未来憧憬与期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体育活动事项表达对生活的夙愿、丰收的喜悦和对未知自然气候的期望等。如:踩高跷、扭秧歌、捉鸭子。

2.4 养生保健性

体育运动创建之初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而民俗体育活动也都带着延年益寿养生保健作用。像温县太极拳、登封少林拳等;河南普遍有冬至包饺子吃(祈祷着冬天不冻耳朵)和端午节用艾叶水洗脸(祈祷着来年不生病、辟邪)。

2.5 比赛竞技性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精神的核心体现,也是体育运动的追求本质。民俗体育也不例外,以争奇制胜为乐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如:赛龙舟、登山、斗鸡。民俗体育运动的比赛竞技性也增强了民俗体育文化的表演性、观赏性,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

2.6 特殊的集约性

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体育文化随后可及,各地域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它民俗体育文化的特殊集约型,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在一起进行展示和比赛。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中岳庙会、五月五赛龙舟、九月九登山比赛等。

3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分布

3 . 1 豫东民俗体育文化

3.1.1 杂技

周口是“中国杂技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民间艺人以杂耍技术谋生。尤其是周口的淮阳县,每年都举办“二月庙会”,“杂技棚连棚,会师陈州城”。这里汇集着大江南北和黄淮流域的刀山班、马戏团,为周口的杂技艺术培育着土壤。目前,周口有专业杂技团150多个,从业人员7000余人;业余杂技团和杂技班近700个,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父子兄弟型杂耍和民间杂技培训班等,从业人员达14000余人。杂技演出收入成为周口许多杂技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市杂技事业年收入达4亿元以上。

3.1.2 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2005年12月1日,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自200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3 . 2 豫西民俗体育文化——农民篮球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能跑动,就会打篮球”。豫西农村群众篮球基础好,村村有篮球场、篮球队。三门峡灵宝市卯屯村,被当地人称为“灵宝篮球第一村”。为灵宝赢得“篮球之乡”的美名。村民梁金牛因善于组织篮球赛,被誉为“豫西民间萨马兰奇”。目前,该村拥有12名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1名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成立有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5个体育组织。

3 . 3 豫南民俗体育文化——耍猴杂艺

南阳新野县是中国民间耍猴技艺的发源地,是著名的“猴艺之乡”。至今全国猴艺人中将近90%都是从新野走出来的。据介绍,南阳新野全县的猴艺人有2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耍猴卖艺挣钱。该县民间耍猴技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传承至今。

3 . 4 豫北民俗体育文化——“抬阁”文化

“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在2006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安阳“抬阁”表演队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安阳已成为“中国抬阁文化之乡”。

3 . 5 豫中民俗体育文化——武术

3.5.1 太极拳

目前太极拳已成为参加锻炼人数最多的世界武术运动,全世界参练者8000多万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故乡全村80%以上的人会打太极拳。目前温县加大了太极拳相关产业开发,在陈家沟建设农家宾馆20余家,开发太极服装、太极器械、太极功夫茶等系列产品10余种,发展太极拳家庭武馆30余家,初步形成了旅游、学拳、住宿、购物、娱乐产业链,让游客在旅游、学拳的同时,感受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

3.5.2 少林拳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流动的传奇。嵩山少林武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开设分寺,先后派出武僧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地传授少林武术、讲经论法,广泛传播中国武术和禅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与途径。同时,各种少林武术表演、培训、旅游开发,乃至少林题材的影视作品拍摄,已逐步形成以少林武术为核心的产业链群,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 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4 . 1 加强宣传,提高人民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俗体育文化宣传,提高认识,转变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偏差,让大家了解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而去接受、学习、传承、发展。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面临消失的项目得到及时的保护与开发继承。

4 . 2 加大经济投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导致适宜民俗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贫瘠,部分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后继无人。所以,政府要加大经济投入力度,鼓励大家参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传播发展,对继承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合作开发建设,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经济效益的可循环发展。

4 . 3 民俗体育文化进校园

对适合学生学习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课程建设开发,编入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或者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们进行民俗体育文化教育,让学生成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4 . 4 进行影视作品开发, 成立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

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现代化影视作品开发,把面临消失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影音刻录保护,留下珍贵的资料以备后人去学习、欣赏、研究。建立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把民俗体育文化文献资料保存起来。如:洛阳民俗博物馆。

4 . 5 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或民俗体育运动会

定期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节或民俗体育运动会。既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又能提高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在举行文化节或运动会之前可以召开民俗体育文化研讨会,让广大学者、专家群英荟萃,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开发,这样更有利于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

4 . 6 开发河南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对民俗体育文化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把经济价值高、又具有典型中原民俗特色的项目进行开发创作,打造河南民俗体育文化品牌。把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推出河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如:河南民俗武术表演团(少林、太极)、河南民俗杂技表演团(周口杂耍、濮阳杂耍)。

5 结语

河南省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要提高认识、加大经济投入,进行影视开发、创建民俗体育文化博物馆、进行民俗体育文化项目教学建设、举办民俗体育文化运动会等措施,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建设开发,让民俗体育文化在中原大地源远流长!

摘要: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积淀几千年厚重的民风民俗,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归类划分;总结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分析了重点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分布;最后提出了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河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研究 篇8

一般认为, 数字化是指将客观对象抽象, 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识别的二进制代码, 形成数字对象, 并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存储、处理、表现、展示和传播。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一般包括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数字调制与解调等技术。

文化资源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再现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 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 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这样充分应用各种IT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数字化形态, 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使文化资源得到永久保存、保护和传播, 体现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

二、国内外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成功经验

目前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共享工程等, 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就总体的文化资源而言, 我国与国际社会在数字化理念、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等方面形成的数字差距还在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进行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中, 我们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力争解决好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的技术及非技术难题。国外方面主要研究借鉴数字化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先进经验。

(一) 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国家行动。

借助于高新科技,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尝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数据库、流媒体等技术研发、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数字资源, 促进文化艺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他们建成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 能有效整合民间文化重要品种实地勘测、数据采集成果, 并以空间信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管理、查询、应用、后续研究的主要概念与模式, 是目前国内唯一建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最丰富、展示方式全面先进的空间信息系统。

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推动文艺资源数字化的同时, 许多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在努力推动本领域的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国家图书馆通过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等, 制定出版了多个有关资源数字化的标准规范, 推出了内容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服务, 拥有多项数字图书馆软件著作权, 在资源数量、软硬件基础设施、新媒体服务等方面走在了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与服务的前列。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近年来开发研究了立体视觉技术、文化内容数字化技术、中国文化GIS技术, 在文化标准制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些努力, 推动着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标准规范逐步完善, 与此同时, 这一领域存在的缺乏统筹规划、缺乏适用的标准规范、服务文化产业能力薄弱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012年7月,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由文化部统筹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 (集团) 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多方面力量共同申报的项目“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该项目将研究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 构建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与服务平台, 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示范、数字文化资源运营服务应用示范、动态艺术资源库应用示范、数字3D虚拟展示平台应用示范等八类示范应用, 并尝试建立线上展示与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服务新模式, 延长文化产业链, 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由此, 在文化部、科技部部际会商工作机制之下, 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被提升到了“国家行动”层面, 得以整体推进。根据分工, 国家图书馆牵头负责“文化资源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及标准研究”,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负责“国家数字文化资源统一建设与服务平台”,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负责“动态数字文化多维展示技术研究”,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负责“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支撑技术研究”, 西安曲江文化旅游 (集团) 有限公司负责“城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技术研发”, 杨凌风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地区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示范”。如此, 产学研各类单位既分工又合作, 而项目的目标则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 最终形成大的产业化架构, 实现模式的创新, 形成值得推广的经验。

(二) 国外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先进经验。

美国在数字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有较为全面的应用, 在对本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同时, 也开发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 作为展现最新技术的内容载体。美国推出“American Memory”计划, 该计划旨在让全美国各个机构共享国会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 它将主要历史档案资料, 不经过编辑, 转化为数字化格式, 提供给研究者、学者或一般读者。据悉, 国会图书馆投资了1, 200万美元完成了500万件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 在不同水准上, 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资源数字化, 以便永久性保存, 以及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共公平地享有文化资源。

法国的“文化精品数字化” (JOUVE) 项目于1998年启动, 法国文化部每年投入8, 100万法郎, 对来自图书馆、档案馆、大型博物馆和文献中心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

日本最知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是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对不同数字典藏资料的网络检索, 支持交互式的网络浏览、编辑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本政府贸工部支持信息技术策划署及信息处理与发展中心等单位, 进行过“次世代数字典藏系统研究与发展专案”项目, 以数字典藏相关科技与雏形系统为研发核心。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包括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库, 同时利用地图、动画、器物图像、视频、声音, 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 也开启了一个跨越学科、跨越实体机构合作的模式, 促进国际间资源整合与技术交流。

加拿大也开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字化计划, 如“魁北克CHIN专案计划”与文化团体及相关组织合作, 利用网络化环境提供民众文化资产的服务, 并开展馆藏管理与互联网络的训练。该计划的目标是:用于大众教育和欣赏, 并为加拿大各博物馆的整体利益考虑。

三、河南省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对策建议

(一) 注重提高思想认识, 更新思想观念。

文化资源数字化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以及对文化、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针对国内外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应认识到现存的思想障碍和差距。为把握未来的机遇, 抢占文化与技术的制高点, 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数字化生产力作用的认识, 更新思想观念, 在宏观上理解和把握科技进步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 充分利用数字高新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

(二) 建立和完善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

建议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促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文化资源数字化项目, 给予政策、贷款等资金扶持。同时, 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进一步完善社会资金特别是省外资金以多种形式进行投资的优惠政策;争取企业、个人、各类国际机构、国际财团和海外友好人士的资助;建立省级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播的专项经费, 将其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 并对其专项经费制定管理办法, 进行长期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

(三) 搭建科研条件平台, 建立数据共享中心。

建议整合文化、旅游、教育、行业信息资源, 在各大高校现有的文化数字化科研基础上, 组建成立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 积极协助政府制定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尽快实施以数字化集成软硬件系统平台为核心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工程, 建立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四) 建立示范工程基地, 实施精品战略。

根据研究和合理规划, 逐步建立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园, 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基地, 打造数字文化品牌, 实施精品战略。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技术集成的联合攻关, 为河南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活力, 奠定基石。可结合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地实施示范工程, 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应突出和发挥河南省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 切实抓好精品创作及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打造一批有较深思想内涵、较高艺术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 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数字化精品, 使之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 扩大国内外交流和对外合作。

文化资源数字化离不开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要建立和完善交流合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 广泛地进行技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国际合作可以利用国际社团的设备、资金、经验和人才资源, 最终目的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 2

[2].张锐, 谷建全.河南文化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欢.陕西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信息化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 2008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9

【摘要】河南省舞阳县具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本文根据舞阳县现存的主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将其归纳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类型;特色分析

一、现状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旅游业,能够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和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元拉动效应。舞阳县境内拥有贾湖古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以及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古碑刻、古器皿群体,有代表人类九千年文明发祥地的贾湖遗址,有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元朝的城隍庙、有被誉为“清代牌楼之冠”的山陕会馆彩牌楼等诸多历史文化名迹,还有依托周汉故城所建的西城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潜力。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宣传推介、开发建设力度不够,有说头没看头,是舞阳县旅游业的显著特点。目前,舞阳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这一点,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入手,依托周汉故城投巨资兴建了西城森林公园,并对城隍庙进行了整修,目前两景观都已申报景区成功。并针对舞阳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实,设立了旅游局,这些都将对舞阳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舞阳县旅游规划中可以看到,该县将以北舞渡为中心,逐步开发贾湖遗址、山陕会馆彩牌楼、清代当铺、东不羹城、阿岗寺等历史古迹,着力创建远古文化旅游景区;以城隍庙、开元寺、周汉故城、西城文化广场等为主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城区风光旅游景区。在舞阳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樊哙墓进行修葺、在漯河市人民会堂举办舞阳农民画展览、在政府门户网上介绍舞阳历史及旅游景点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开发程度不够。舞阳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较低,除了依托周汉故城修建的森林公园、借助于贾湖文化开发的贾湖文化广场之外,其它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有的参观点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也比较落后,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缺乏对普通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得宝贵的资源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贾湖文化的开发仅限于两处雕塑,已经开发的周汉故城和贾湖文化广场互相孤立,缺乏统筹协调,与其它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结合,基本上是以分散的、一个一个的参观点参观为主要方式,更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成熟的旅游产品。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和垃圾收集等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整体性的深度开发。加之贾湖文化时代比较久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参与性比较差,文化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文化旅游需要一种氛围。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并不在意真正深入领会文化,看的就是环境,感受的是氛围。舞阳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开发程度不够,产品不精,当然缺少这种氛围,也就很难形成亮点,很难走出去,为外界所了解。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成熟的旅游产品,精品更看不到。

2.区域合作不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旅游将越来越多,这需要各方协作。加强合作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舞阳县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富集,互补性强,舞阳县南边紧邻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优秀旅游城市舞钢市,其自然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再往南是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驻马店市,北边是以“三国文化”著称的许昌市,且三市皆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舞钢市距离舞阳最近,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石漫滩、二郎山、九头崖等旅游产品已经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灯台架、五峰山、九龙山等一批新兴项目正在崛起。舞钢市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与舞阳形成良好的互补态势,在旅游业发展中,舞阳、舞钢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不能形成集合性实力,削弱了资源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看,这一区域内旅游资源互补性强,适宜不同旅游人群和消费者的需要。其次,区域内人口密集,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因此,舞阳、舞钢最适宜旅游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互惠互利政策,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另外要实行联合促销,共同搭建宣传促销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促销活动,鼓励引导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并整合宣传资源和力量,抓好区域的整体形象宣传,统一编印画册、挂历等旅游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和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刊登、播放本区域内旅游图片、旅游电视专题片、旅游文章及旅游信息,大力推荐和宣传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特色景区景点、民风民俗等,达到共同繁荣市场的目的。并统一向外展示推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提升合作区旅游形象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整合,强化市场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加强区域旅游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3.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县众多的旅游资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舞阳县至今还没有一本或一部全面宣传和推介历史文化资源的图书、画册或影视光盘,很多旅游项目推介会、招商会都没参加。有一些方面虽然也开展了活动,但缺乏后劲,后续工作无力,或者说标准要求不高。如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同时还是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和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载文介绍贾湖考古发现。如此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当地人也大多不了解。“清代牌楼之冠”的彩牌楼,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城隍庙,妇孺皆知的西汉功臣樊哙的墓冢,入选首批“河南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阳农民画……由于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舞阳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相当低。舞阳的旅游宣传应以省内周边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平原生态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宣传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联合,扩大舞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4.资源保护不够。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就舞阳而言,情况更为严重。如著名的樊哙墓被农户住宅包围着。听村民说,以前樊哙墓有房顶那么高,现只有一米多高。由于经费不足,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城隍庙只有350平方米由文物部门管理。彩牌楼和彼岸寺在当地学校院内,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舞阳侯樊哙的遗迹、轶闻,就全国而言,舞阳较多,除了消失的以外,现存的几处也亟待予以保护;樊哙墓碑修复了,但是墓园需要规划和绿化;位于墓西的原樊哙庙(祠)的一株古槐尚在,还有几块石碑却铺在走道上,成了垫脚石;位于高庙的樊哙祠现已岌岌可危。舞阳境内分布着许多汉画像石,已发现的有50多块,颇有价值。舞阳境内有石碑数百块,其中还有珍贵的乾隆御碑。目前,虽然舞阳县旅游局已将这些石碑规范整理,并在城隍庙内建立了碑林,但简陋的设施,粗放的管理,简单的陈列,缺少规范、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既不美观,又晦涩难懂,难以体现出观赏游览价值。

5.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商品不仅体现为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购物,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0%以上;旅游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这个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僅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丰富旅游的内容,增强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吸引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或家庭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能够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具有积极意义。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提出:“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产品系列、民族特色产品系列、文化特色产品系列、实用特点产品系列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系列,建立旅游纪念品体系。”

好的旅游商品就是好的旅游宣传品,就是旅游名片。笔者几乎走遍了舞阳的大小购物点,却找不到舞阳当地的旅游商品,尽管舞阳街头不乏特色小吃,但是包装精美、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却难觅其踪,旅游商品开发还是一片空白。如舞阳北舞渡镇胡辣汤是河南著名小吃,曾与周口逍遥镇胡辣汤平分秋色,甚至在口味上前者口碑更好,如今逍遥镇胡辣汤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产品,有胡辣汤粉、胡辣汤调味料、胡辣汤半成品等,既方便携带又方便食用,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而北舞渡胡辣汤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没能实现产业扩张。

6.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就是深入到旅游目的地,从民族文化、大自然美学欣赏的角度去寻找旅游活动的丰富内涵与真谛,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舞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地区,景区的建设者应尊重历史,深入发掘,捡起历史文化碎片,并用先进文化的标准精心遴选,把那些能够体现舞阳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东西串接起来,进行展现,文化作为一种影响与吸引公众认同的一种载体或者干脆是一种氛围,它的内在张力和同化力是不容忽视的。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的情况。如贾湖文化广场,除了路边两排名人雕塑、墙壁上几幅农民画、广场中央一个高高的骨笛雕塑外,其余的都是些儿童娱乐设施和健身设施,尤其是儿童跳跳床、转转车,水上乐园,套圈游戏及各种小吃摊点,噪音极大,使得贾湖文化广场缺乏文化氛围,像个集贸市场。西城森林公园是依托周汉故城而建造的,公园中有大片的经济林木和果木,也不乏奇花异草,但是几乎感受不到一丝的文化气息,高高的故城墙上架起了吊桥供人们娱乐,小小的三丰亭和白龙亭在整个公园中显得很不起眼,“三丰洞”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既没有路标,也没有相关文字介绍。总之,依托周汉故城而建的公园像个植物园,缺少应有的文化气息。

参 考 文 献

[1]张居中.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2)

[2]罗哲文.大文化视角:保护与开发[J].观察与思考.1999(5)

[3]欧越男.对发展番禺文化旅游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2):102

[4]潘宝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学刊.1999(3)

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现状阐析 篇10

目前, 河南省各区域景点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一定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最近几年, 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 部分武术景点资源规划方案陆续得到批准实施, 其中大批武术旅游景系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规模, 但各地区各武术旅游景点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度、开发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研究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 将目前河南省武术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进行了归类研究, 具体情况如下表2。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武术旅游资源, 武术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且形成了如少林寺、太极拳等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的开发效果之显著, 影响之深渊, 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游览的国内外游客。为河南省其他武术旅游资源景区的后续开发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从调查发现, 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表现一定的特征。

一、优越的中原大地孕育出了丰富的历史古迹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独特的枢纽位置, 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各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孕育出了丰富的军事历史人物, 东周的周文王, 战国的军痒设立, 三国时期的张飞、关羽, 隋唐武僧昙宗、宋代的岳飞、杨再兴等。随之涌现出了大量的如关帝庙、中岳庙、议事台、少林寺等历史古迹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具体如表2所示。时至现代, 仍活跃于中国现代武术舞台的嵩山少林拳, 陈家沟太极拳, 荥阳的苌氏拳, 博爱月山八极拳, 开封查拳和梅花拳, 安阳弹腿, 豫东洪拳, 淮阳六步拳, 朱仙镇回民的汤瓶拳, 博爱王堡的枪法 (系明万历年间由唐村太极宫董秉乾所传) , 汜水、陕县、禹县的弹弓, 淮阳回民棍术, 长垣六合枪, 开封剑术与跤术, 滑县虎尾镰, 鹿邑跤术等等, 都曾名噪一时拳种仍然成为现代重要的武术流派, 将成为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登封少林拳和温县太极拳两大拳种旅游资源的具体开发情况, 便于研究, 仅以此两种资源为个案分析。

1. 历史古迹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案例之一:登封武术文化资源

登封位于河南省腹地, 地处山区, 环境优静, 尤其是其少林寺誉名全球, 少林功夫更是名播寰宇。少林寺是中国佛禅宗庭, 少林功夫被谓之“武术之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 少林功夫成为当代极为宝贵的武术文化资源, 见表3。

(1) 达摩洞

达摩洞, 位于少林寺景点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峰顶下十余米处, 是天然的石洞。从公元527年到536年, 禅宗初祖达摩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 故称“达摩洞”或“达摩面壁洞”。石洞深约7米, 洞外有石坊, 明万历甲辰年 (1604年) 造, 双柱石砌, 南额胡斌题刻“默玄处”, 北额有燕都近溪题刻“东来肇迹”。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 中为达摩坐像, 两侧为其弟子。据清《说嵩》载洞的左上方有一小石塔, 已毁。在石牌坊北边的洞口处有碑刻三通, 一为明万历乙巳年 (1605) 立的《创建凉殿坊牌碑》, 一为乾隆二年 (1737) 立的《达摩祖师开光碑》, 另一为民国五年 (1916) 立的《达摩佛祖碑》。据传说少林功夫和著名的易筋经就在此产生。

(2) 千佛殿、白衣殿

千佛殿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 亦称毗卢阁, 明万历年间建造, 面积约300平方米, 高约20多米, 是寺里保存下来的最大佛殿。殿中神龛里供奉着毗卢佛像, 跏坐在多层莲花座上。殿东端有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 殿内砖砌的地面上有48个排列有序的陷坑, 传说这是少林寺武僧们习武练功时留下的脚窝, 足见武僧习武的历史踪迹。

白衣殿, 殿内供着白衣菩萨铜像。因殿内绘有少林寺拳谱壁画, 又称“拳谱殿”。白衣殿的南北山墙上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 北壁绘寺僧徒手搏斗图共16组。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威武场面, 是研究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白衣殿后壁北边有副壁画描绘的是“十三和尚救唐王”的历史故事, 另一副壁画描绘的是“紧那罗御红巾”。寺内碑林、石刻中记载了明朝初年少林僧兵消灭倭寇而全部壮烈捐躯这一爱国主义的壮举。

(3) 十方禅院

少林寺十方禅院位于驰名中外的少林寺景区, 与少林寺山门正对。始建于大明正德七年 (公元1512) , 为十方僧众赡仰名寺古刹, 朝拜少林祖庭, 礼佛活动, 习演少林武术的旅居之所, 是集神学, 建筑, 雕塑, 彩绘, 园林艺术于一体的景观。

2. 历史古迹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案例之二:焦作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焦作市地处中原腹地, 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地上地下资源极为丰富。其武术旅游资源方面相当丰富。武术文化旅游主要景点有:陈家沟、月山寺、千佛阁、胜果寺塔和延庆寺舍利塔。

注:引自武之惑从古老拳种现状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玮萱, 焦作日报晚报, 2009.1.22

(1) 陈家沟

陈家沟, 原名常阳村,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清峰岭, 距焦作市区35公里, 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明初, 陈氏始祖陈卜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温县, 定居在青峰岭上常阳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 随陈氏人丁繁衍, 改村名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庭时, 他延承家学拳术, 博采众家拳术之精华, 取法《河图》《洛书》中的阴阳五行之理, 结合中国医学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术, 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皆具, 刚柔相济为特色的太极拳。陈家沟村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太极圣地”称号, 2007年8月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每年都大大量的太极拳爱好者领略此村, 饱尝太极文化。

(2) 东大沟

东大沟位居陈家沟北部。黄河历史上的多次改道使整个平原形成了南滩北洼中间岗的地貌。村内曾有大小沟壑13条, 经多年变迁多数沟壑被填, 只剩下东西两沟。东沟保存着原始的自然风貌, 沟内按太极八卦之理修建了两座练拳台, 是陈家沟人常年习武之处。

(3) 陈家祖墓群

在陈家沟西域, 有太极拳创始人———陈公王廷之墓、陈家沟陈氏一世祖陈卜墓碑, 还有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等太极拳重要传人的墓碑, 是缅怀太极拳先人的教育基地。

(4) 杨露禅学拳处

原为清代翰林院侍诏陈德瑚故居, 占地2.94亩, 为两进四合院。现有按照清代风格修复的门楼、正殿、二进院南北厢房、习拳处、杨露禅住的小屋以及供游人观拳、休息的凉亭。二进院堂为清代陈家沟村人陈德瑚的住所, 现北厢房为原建筑, 东厢房为复建物, 西上房已毁不存。屋内遗物为当年陈德瑚家人所用之存, 正殿中央供奉的就是太极宗师陈长兴先生, 北边的塑像是陈长兴授拳杨露禅, 左边的是杨露禅与师兄陈耕耘习拳的塑像。

二、文化价值彰显的现代设施促进了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省各地区在保护历史古迹类文化资源的同时, 注重当地武术文化的现代设施建设, 这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种抢救、修补, 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制。这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较好的教育价值。

1. 河南省现代设施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案例之一:登封武术文化资源

近年来登封市政府、市外事局一直注重制作武术为文化产业蛋糕, 拉动其它文化产业链条, 随着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设项目和少林小子奥运夺冠的雄风之后, 确立了创建“世界功夫之都”的发展目标, 各种现代化武术文化资源正不断得以建造、发展。

(1) 少林寺武术城

登封市“少林寺武术城”, 拥有83所武术馆校 (含未搬进武术城的部分武术学校) , 在校学生5万余人, 是世界上最大的武术培训基地。少林武术城将建设功夫、影视拍摄基地, 建成后还将以“少林功夫”为主题, 创作拍摄《少林僧兵传奇》、《少林功夫传奇》、《少林寺图库烈火重生》等电视连续剧。此外, 武术城内还将开辟旅游观光线路, 成为一个集武术教学 (培训) 、武术旅游、武术表演影视、武术餐饮、武术科研、武术产品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基地。

嵩山少林寺武术馆是少林景区惟一的功夫表演场馆, 由国家旅游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我国第一所面向海内外招生、培养武术专业人才、传播少林武术, 集武术、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综合性涉外武术培训基地和武术旅游中心, 是嵩山风景区内最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馆内的少林功夫起源与发展大型石刻文化长廊及反映禅文化的六祖坛是展示少林禅武文化的精品佳作;武馆条件优越, 教学设施一流, 服务设备完善。内有有560余座位、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融声、光、电子一体的观看表演大厅, 有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练功房, 有600平方米室外少林传统功夫练功场和可容纳5000余看台的室外表演场———少林寺演武场;综合服务区内的少林禅居国际酒店, 融商务、购物、参禅健身、休闲娱乐、食宿于一体, 是少林寺风景区最早一家星级酒店。馆内还有少林功夫国际表演部、少林功夫国际教学部、少林功夫国际交流中心、少林武术学院、少林武术旅行社、宝剑厂等。少林寺武术馆曾接待过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韩国总统金咏三、尼泊尔王子、泰国公主和国家领导人。武馆还为190多个重要政府代表团、驻外使节团、驻华使节团表演少林功夫, 同时为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武术爱好者展示少林功夫。如今, 少林寺武术馆已成为我国惟一的功夫训练和禅武文化旅游中心, 是观赏少林功夫的最佳场所。

(2) 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

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和鹅坡武院共同建设的、投入使用的“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 占地面积32亩, 与少林武术城门口的“武林园”、“少林武术购物中心”遥相呼应。它是集高档次的少林武术表演厅、少林武术文化展览室、训练、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登封市武术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建筑。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的建设丰富了嵩山少林武术城禅武内涵, 填补了全面反映少林武术发展史和高档次武术表演馆空白。成功组建了塔沟、鹅坡、小龙三大武术集团, 标志着登封的武术产业已迈入多元化、规模化经营的新阶段。

(3)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少林寺旅游的一颗新星, 它位于河南登封市南郊的待仙沟, 距少林寺7公里, 项目总投资1.15亿元, 主要表演舞台为一片峡谷, 是河南省最大的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文化旅游演出项目,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以演绎中原文化为主题, 以挖掘禅宗和少林武功资源为切入点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剧目。融舞台艺术、音乐艺术、武术表演、禅宗演绎于一体, 强化实景情景感受, 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文化与旅游有机统一。

在内容上, 通过水、木、风、光、石五大乐章, 近600人的禅武演绎, 少林僧侣的现场唱颂, 钟声、风声、水声、虫鸣的交响, 音乐中禅机的昭示, 武术中对生命力的宣示, 歌词中对和谐人生的喻示等, 着力表现禅宗潜心静修和少林禅武合一的文化内涵。

2. 河南省现代设施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案例之二:太极拳文化资源

(1) 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

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的正前方塑建有陈氏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在纪念馆的东西两侧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建筑———太极碑廊, 碑廊里面是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 碑碣上刻有历代拳师的简介, 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为纪念大极宗师们所镌立的。

(2) 太极拳祖祠

为了弘扬太极文化, 彰显太极名师, 在陈氏后人修建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的基础上修建了太极拳祠, 用于太极拳爱好者纪念、瞻仰历代大师, 馆内展出的内容包括:陈王廷创编太极拳, 太极拳各流派的形成、太极拳械简介、宗师简介等。

(3) 当代拳师展览馆

当代拳师展览馆是为迎接2000年8月第六届太极拳年会时举办。馆内展出当前活跃在武坛上陈家沟籍的部分代表, 个别为陈家沟培养出的人员。他们包括“四大金刚一名士”, “太极明星”, “太极拳精英”以及有太极拳传播具有重要贡献的建设者。以上人员由村委会推荐, 经县政府批准, 充分展现出陈家沟太极拳的崭新风貌, 是海内外人员了解太极拳的最佳之处。

陈照丕陵园松柏葱葱, 碑碣林立, 碑额为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所题。碑后是当代太极宗师陈照丕长眠的地方。陈照丕拳技精深, 理论造诣极深, 著有《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 诲人不倦, 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陵园为太极拳爱好者前往祭念太极拳名家的园地。

(5) 太极拳武术馆

陈家沟武术馆始建于1985年4月, 其前身是1958年兴办的太极拳武术学校, 是推广普及太极拳、培养太极新秀、进行太极拳交流的主要场所。在武术馆的四面墙壁上, 是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武术馆的后厅是演武场, 是太极拳学员训练和技艺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太极拳各种套路以及太极器械、太极推手等精彩表演。

(6) 中华太极园

2009年2月中华太极园广场动工建设。当地相关政府积极包装太极养生园等旅游开发项目, 向省发改委积极申报了中华太极园旅游开发项目, 同时启动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它将为前往旅游和喜爱太极拳爱好者提供良好的纪念先人、学习太极拳技术、领悟太极拳文化的好去处。

三、武术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的服务项目促进了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壮大

河南省武术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的形成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分布于登封地区。

中国嵩山少林旅游武术购物城是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立项, 嵩阳办事处和城西区牵头, 由登封市嵩少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一个集旅游纪念品、武术器械、嵩山少林土特产品、服装等用品集加工、批发、零售和旅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办公、商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少林旅游武术购物城位于207国道和武术城路交汇处, 是少林寺旅游的必经之地。东侧是登封一流的武术公园, 西临著名的音乐大典———禅宗少林。周边各大武术院校林立,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总占地面积53亩, 总投资1.2亿元,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成后的武林园使过去发展滞后的旅游纪念品和武术用品综合市场, 形成专业化武术文化市场。该市场气魄宏伟, 独具特色, 是登封市首家高档次的旅游武术用品综合服务企业。200多家旅游纪念品和武术用品经营商户入驻经营。从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登封90%的习武学生的食、宿、用来自于登封市, 形成了自给自供的良性循环, 尤其是武术服装、武术器械用品已发展成为登封市文化产业的一大支柱型产业。

1. 节日类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传媒价值不断彰显

河南省节日类武术文化资源随着近几年的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正不断被挖掘、开发, 郑州、焦作等地方的重要传统武术武术节、武术比赛已走向正规化和常规化, 开封等的正月武术庙会不断推陈出新, 蓬勃发展。

(1)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1991年由河南省体育局主办了首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郑州和登封是武术节的主要场所) , 是集武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活动。以后每年的9月10日至15日或1月1日至5日举行一次 (第三届后改为两年一次) , 到目前共举行了七届, 分别是1991、1992、1993、1995、1997、1999和2001年。武术节期间, 将举办规模宏大、隆重热烈的迎宾仪式、大型文体表演、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和少林武术精英擂台赛、文艺演出、旅游观光等活动。届时明星荟萃, 各路武林高手尽显绝技, 也可以畅游郑州、登封各大景点, 是开发旅游的佳期。

(2) 世界传统武术节

世界传统武术节 (The Second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Chanmunships) , 又称“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 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 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 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在郑州分别举办了首届、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传统文化节是世界范围内规格最高的传统武术比赛, 对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对促进世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武术运动的影响力。每届都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将进行武术套路、器械共110多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期间有数万武术运动员同时表演传统武术、前往观摩的观众多达几十万人,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国际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位于嵩山风景名胜区之中的少林寺是武术节统一组织的旅游观光活动重点地区。这对宣传、展示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 促进河南省游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 开封武术庙会

自2004年元月之始的开封庙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了。开封武术庙会由省体育局, 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 开封市体育局承办, 每届都有来自省内各地武术协会、武术馆校及民间团体集中展示了传统武术、表演, 独具特色的中原武术庙会让广大游客特别是武术爱好者大饱眼福, 成为展示中原武术的一次盛餐。

(4) 温县太极拳比赛

温县体育局于1992年以来, 成功举办十四届太极拳、剑锦标赛, 这已成为一年一届的常规性的传统太极拳大赛和太极拳推手擂台赛。每届都有太极拳高手献技, 每次参赛单位可达15支左右, 参赛人数达150人之多, 不亚于省级武术比赛, 与国际级交流大赛相映。2009年5月, 温县还承办了河南省传统太极拳大赛, 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支代表队、500多名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加, 英、意等国家慕名而来参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 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 成为发展河南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太极拳不仅树立了焦作的新形象, 而且成为焦作的象征。小到区级、县级、市级太极拳比赛, 大到省级、全国、国际级太极拳比赛, 太极拳之花由温县向世界各地盛开, 成为太极拳之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5) 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国际太极拳年会, 是由焦作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国际性太极拳界学术理论研讨、技术交流切磋的会节形式活动, 宗旨是弘扬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增进国际太极拳届的团结、友谊和学术交流。由原温县太极拳年会演变而成, 1992年~1994年每年一届, 1994年后两年一届, 前五届 (1992、1993、1994、1996、1998) 在太极拳发祥地温县举行。2000年在焦作市举行, 改名为“中国·焦作 (温县第六届) 国际太极拳年会”。从2002年起, 又改名为“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2005年第三届更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到2007年止, 焦作国际太极年会共举办了九届。与会的国家 (地区) 、人数、规模和影响逐届增大。其中, 2007年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参加国家 (地区) 有32个, 人数为2253人。另外, 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 打造山水品牌,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当地利用太极拳将武术赛事、旅游和摄影“捆绑”在一起, 推出“一会、一赛、两节” (或称两赛两节) ———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暨首届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国际摄影节和 (首届2007年) 全国新农村农民太极拳健身大赛等等, 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和开展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民间拳师通过年会得到了宣传, 观众通过观看年会精彩的比赛而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许多鲜为人知的太极拳传统项目通过年会而再次展现给世人, 一些濒临失传的太极项目得到了及时的挖掘和抢救。焦作市以拳为载体的一套经济大餐正在形成。

摘要: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 因为是武术资源大省, 如何利用现有的武术资源, 使之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对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河南省,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省GDP达18407.78亿元.河南日报[N].2009.2.28

[2]秦延河, 傅振磊.试论武术产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8 (3) :19-21

[3]马慧琴, 李优锋.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2, (5) :238-239

[4]廖兆光.加快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思路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2 (4) :6-10

[5]王言群, 唐文兵, 元传琴.试论我国武术市场的发展前景[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4 (3) :121-127

[6]卫志强, 秦伟.中华武术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1) :28-31

[7]姚琼, 刘静.中国武术资源及其开发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21-24

上一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下一篇:话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