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

2024-07-24

河南文化小(共7篇)

河南文化小 篇1

摘要: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其融资难题的破解。本文基于文化产业发展及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视角分析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探索河南省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河南

一、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一)基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视角下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但全省资本总额100万元以下的文化创意企业占文化创意企业总量的近7成,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普遍偏小,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文化产业在规模、资本总额等方面发展较快。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中企业增长数量看,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为50,051户,同比增长了15.6%;2014年文化产业的子行业文化艺术业1,539户,同比增长了69.30%;2015年为2,718户,同比增长了79.50%。从资本总额增长看,2013年全省实有文化创意产业资本总额1084.03亿元,同比增长18.8%;2014年文化产业的子行业文化艺术业资本总额68.26亿元,同比增长150.90%;2015年文化艺术业资本总额122.66亿元,同比增长了69.70%;另一方面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增长潜力。截至2015年6月底,河南省实有小微企业共有68.5万户,占全省企业实有数量的90.6%,但由于受到河南省文化产业初级阶段及河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的约束,2014~2015年新增小微企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小微企业数量仅占到河南省商事改革后小微企业总数的1%。文化、娱乐业中的小微企业在各行业中的相对优势系数低于0.5,处于发展弱势。因此,无论是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本需求角度,还是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和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角度,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扩大文化产业的融资规模,特别是满足小微文化企业成长中较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将是河南省文化金融供给的主题。

(二)基于小微文化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视角下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河南省2014~2015年工商统计实际分析,河南省小微企业超过60%年龄在5年以下,近20%的小微企业年龄在6~10年,河南大多数小微企业处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前期阶段,这一时期正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期。通过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河南省小微企业平均年龄4.3年,而文体娱乐业小微企业平均年龄仅3.9年,据此看出小微文化企业平均年龄低于小微企业平均年龄,处于弱势。初创危险期的小微文化企业初始投资少,经营现金流不稳定,很难从银行得到信用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自筹资金,较其他行业小微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从金融需求角度看,初创危险期的小微文化企业难以负担高额成本的负债筹资,资金需求以短、平、快的流动资金补充为主,渴望金融咨询服务;站在小微文化企业成长角度,关键是如何获得融资成本低、时间短、速度快、金额小的贷款来满足流动资金需求,顺利度过危险期;站在政府角度,对于如何帮助这一时期小微文化企业度过难关,需针对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政府主导下的信用担保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二、河南省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供给规模和渠道难以满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当前,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的资金以自有资金和经营积累的内源性融资为主。从直接融资渠道看:首先,在VC/PE等风险投资方面,2015年全省创业企业中,超九成为小微企业,引入VC/PE等风险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而文化业由于自身经营的不确定性、高风险等原因难以获得VC/PE等风险投资青睐;其次,资本市场方面,截至2015年河南省在新三板上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的中小企业仅有一家,且文化企业债券的发行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最后,文化产业股权基金方面,起步晚、发展缓,2015年9月才成立了第一只文化股权基金“河南中原文化股权投资基金”。从间接融资渠道看:河南省商业银行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支持以传统信贷为主,总体贷款规模小。2013~2015年银行业贷向小微企业的贷款总额占河南省全部贷款总额的比例为26.65%、28.12%、29.30%,平均不足三成,总体规模较小。小微文化企业由于无形资产评估难,可抵押、担保实物资产少,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完整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但在当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下,小微文化企业对从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期望仍然较高。从民间借贷融资渠道看:省内文化企业类的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建立,小额贷款惠及小微文化企业面窄,且源自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高。河南省2015年小额贷款公司在中部六省中以316家位居第三位,但贷款余额却只有228.4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四位,处于劣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成为大多数小微文化企业在流动资金短缺时的一种主要融资渠道。根据上述分析,总体看河南小微文化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供给规模小,难以满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需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金融供给规模。

(二)金融产品及服务难以适应小微文化企业特点。首先,河南省各大商业银行在省级政策引导下,纷纷面向小微企业推出了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但适合小微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仍有待创新;其次,很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实施效果有待检验。如:租金贷、“政银担”风险共担、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债、货、物、股、智”五权担保等金融产品及服务新模式,小微文化企业惠及效果尚难明确;再次,中原银行、郑州银行、工行河南分行、中行河南分行、建行河南省分行均推出了“循环贷”、“续贷宝”、“接着贷”、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等相同及近似金融产品,但是这些相同或近似的金融产品却缺乏统一的行业监管质量标准,小微文化企业受益有限;最后,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圈层的金融服务缺乏,难以满足文化企业行业跨度大,“小、弱、低、散”的特点,难以适应小微文化企业初创危险期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效果不明显。

(三)契合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河南省内金融支持的政策文件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但总体来讲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微文化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尚未建立,信息不对称制约融资来源;第二,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风险分担机制缺失;第三,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评估机构、标准、规范缺乏。小微文化企业的资产多以专利权、专有技术、特许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为主,在评估标准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权重难以准确划定,文化企业的资产评估问题已成为公认的难题。

三、解决河南省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的重要路径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搭建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改善信用环境,与银行征信体系对接。信用信息平台的搭建应围绕“三台一库”去构建。“三台”是指信用信息平台所属的三个子平台,主要包括征信服务子平台、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统借统贷子平台;一库是指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于当前小微文化企业的信息分布在工商、税务、水电、社保、行业协会等多头机构,信息的分散降低了信息的可用性和价值性,建立征信服务子平台,有利于集合小微企业信息,提高信息价值。征信服务子平台是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统借统贷子平台两个子平台的基础。价值评估服务子平台主要解决小微文化企业资产价值难以评估的难题,通过政府联合资产评估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小微文化企业建立价值评估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价值评估服务的同时,也有利于融资担保机构降低风险,助力小微文化企业融资;统借统贷平台是建立在前两个平台基础上的,由信用信息平台运作方与相关国家政策性银行合作,平台从政策银行统一借入贷款,分散贷给平台上符合授信条件的小微文化企业,最后再由平台公司按期统一还贷。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集信用、价值评估、融资、数据库等于一体,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二)优化投融资主体,引导民间资本进行直投。由于初创期小微文化企业信用信息不健全,小微文化企业很难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优化投融资主体,对于扩大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供给规模或渠道有着重要作用。第一,建设小微文化企业投资银行,通过直接投资拓宽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渠道。较大型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小微文化企业直投基金,对小微文化企业进行项目直投;第二,成立专门小额文化类贷款公司,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认识文化企业特点,鼓励资金贷向小微文化企业;第三,加大金融机构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成立民间资本参与的社区银行、小型股份制城镇银行等中小型民营银行,拓宽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第四,引导民间资本、VCPE等风险投资基金对小微文化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或成立小微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当然,扩大金融供给规模的同时仍需强化监管,赋予地方政府对上述金融机构的一定监管权限,明确监管职责,使对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形成合力。

(三)建立小微文化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在传统的小微企业银行信贷模式中主要涉及银行、信用担保机构、企业三方。按照传统的信贷模式,在信用担保环节小微文化企业由于信用信息的缺失即会受阻,而这一环节政府的介入有助于企业获得贷款。因此,政府在吸收民间资本的基础上可以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设立小微文化企业担保公司,为小微文化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之后,政府借助于保险机构对小微文化企业的大额担保款项进行再保险。如果部分小微文化企业到期无法还款,那么担保公司就可以从政府的保险库里获得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金额的大部分贷款损失补偿。因此,创新小微文化金融担保服务模式本质上就是要为小微文化企业担保设计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最终的风险损失由政府承担,以此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政策细则。当前,国家层面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不乏金融措施和手段。但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是政策文件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仍然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积极联合银行、工商、文化、税务、行业协会、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制定适合本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现状的金融支持细则,有针对性地丰富金融支持的措施和手段,形成完善的政策环境,促进小微文化企业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小微企业发展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5.11.

[2]2013-2015年河南省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3]2015年河南大众创业情况分析报告[R].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6.1.

[4]郑悦,刘敏.构建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5.3.

[5]刘恩惠.构建小微企业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2.

河南文化小 篇2

对于小煤矿的定义,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质条件, 都有不同的定义, 有的地区是年产15万吨以下, 有的地区是年产45万吨以下。就河南地区, 我们通常说的小煤矿是指年产30万吨以下 (含30万吨) 的煤矿。

河南省内的地方小煤矿由于受地质条件等影响, 大多数分布在贫困山区, 并且普遍储量少、井型小, 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经济效益较差、事故多发。据不完全统计, 河南省现有各类煤矿793处, 平均规模不足30万吨, 且有670处是小煤矿, 占总数的84.5%, 但产量仅占全省的35%左右。2009年, 小煤矿发生事故共造成94人死亡, 占全省煤矿死亡总数的65%。但同时, 小煤矿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对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对其实行行政取缔, 显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

因此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提高河南省的煤炭产业集中度和煤矿开采的安全形式, 开始对全省内的地方小煤矿进行兼并重组。一方面关闭大量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违法小煤矿;一方面让作为兼并主体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小煤矿投入更多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方式, 从而改善小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这对于河南省经济的安全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小煤矿兼并重组的必要性

河南省小煤矿由于受地质条件和安全管理不利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差, 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因此小煤矿事故总量居高不下, 每年死亡人数仍占全省煤矿总死亡人数的65%左右, 并且特大事故也时有发生。目前, 由于我省小煤矿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省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小煤矿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煤炭行业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当前全国煤炭界关注的焦点。现我省小煤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储量少、井型小, 开采方式落后, 资源严重浪费;

(2) 缺乏统筹规划, 布置过于密集, 相邻煤矿存在压茬, 管理难度大;

(3) 职工队伍素质低、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匮乏, 管理滞后;

(4) 生产系统不完善, 安全设施投入少, 事故多发;

(5) 煤矿企业实际控制人法制观念淡薄, 矿业秩序较乱。

虽然小煤矿的存在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小煤矿的存在也给我省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 河南省政府开始对小煤矿的安全稳定发展加大重视, 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

2 河南省关于小煤矿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当前, 河南省针对煤矿行业的事故多发问题, 对小煤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此次兼并重组的重点是全省年生产规模在15万~30万吨的煤矿, 方式有企业并购、转让、联合重组、控股等;全省包括中平能化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义煤集团、郑煤集团、神火集团、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等大型煤炭企业在内的、年生产规模在100万吨以上的21家煤炭企业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 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但在所兼并重组煤矿中的股权比例不得低于51%;省政府在资源配置、资金、安全监管、矿权转让及调整、税收等方面对兼并重组企业予以支持。另外, 还建立了小煤矿退出机制, 对于不符合省有关文件要求或未参加兼并重组的小煤矿, 必须退出煤炭开采领域。在年底之前申请退出的煤矿, 可享受全额返还安全风险抵押金、退还剩余煤炭可采储量采矿权价款、优先安置职工、争取国家补偿等政策。

3 小煤矿兼并重组模式研究

小煤矿作为煤炭行业的一个顽症, 虽然在安全和其它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但小煤矿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慎重行使, 骨干煤炭企业经过认真研究, 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兼并模式。

3.1 确定兼并主体, 实行“三真管理”

河南省政府根据全省煤炭企业辖区的不同, 首先确定6大煤业集团作为兼并小煤矿的主体, 用大型煤炭企业的经济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去带动小煤矿的发展。而每个煤业集团都有很多大型矿井, 并不是所有矿井都参与兼并重组, 从中选出一些与小煤矿邻近, 并且在技术和管理上比较先进的矿井, 确定为企业内部兼并主体, 对兼并的小煤矿负全面安全管理责任。

为了能很好的实现对重组煤矿进行安全管理, 必须在股权结构和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 这就要求兼并主体企业要对小煤矿实现“真投入、真管理、真控股”。就拿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来说, 在2012年内, 对下属兼并重组的110多个小煤矿, 共投入资金将近24个亿, 投入五职矿长500多人, 其它安全技术管理人员2000多人, 最终实现了对兼并重组小煤矿51%的控股及矿井安全管理, 从而为矿井的安全可靠发展提供了保障。

3.2 对兼并矿井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确定推进类型

河南省内各大煤业集团兼并的小煤矿数量很多, 并且每个小煤矿的地质条件、生产条件都有差异, 并且作为煤炭企业, 资金和人员有限, 社会责任固然重要, 但是企业的效益也很重要, 是决定企业是否能正常发展的关键, 因此并不是所有兼并的小煤矿都能同时发展。

这就需要对这些兼并重组的小煤矿进行论证分类, 经过经济技术论证, 对那些储量多、地质条件简单, 生产系统健全, 效益好的煤矿加大投入管理, 优先推进发展;对于那些地质条件较复杂, 储量较少, 矿井基础条件较差, 但是经过投入改造仍有效益的矿井, 将其列为待推进的类型, 可以稍微向后推迟, 待条件具备, 进行投入改造;另外, 对于那些地质条件复杂, 储量很少, 矿井基础条件差、事故多发、没有经济效益的小煤矿, 经过与原矿方沟通协调, 劝其关闭, 退出煤炭行业, 以便减轻企业和原投资方损失。

3.3 进行合并开采或联合升级改造

河南省内的兼并重组的小煤矿由于受地质条件等影响, 普遍储量少、井型小, 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经济效益较差。为提高兼并重组小煤矿开采的安全形式和快速发展, 对于那些存在布置过于密集, 相邻小煤矿有压茬, 产能小, 系统不完善, 开采工艺落后, 资源浪费的小煤矿, 而且又被划分为准备推进的矿井, 进行资源合并、系统整合、技术改造。从而使兼并重组后的矿井做到布局合理, 系统优化, 工艺提升, 产能提升, 达到集中安全有序生产。

小煤矿的兼并重组是一个特定时期省政府实行的一项行业改革政策,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进行指导监督。因此小煤矿的资源合并、联合升级和技术改造要按照省政府的政策要求和相关行业规定进行设计报批, 最终达到手续合法, 项目合法。

3.4 实现重组煤矿的安全高效发展

兼并重组小煤矿联合升级技术改造设计批复后, 煤矿才真正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此时就要体现兼并重组的意义。作为兼并重组主体的骨干煤炭企业, 要派出大批管理人员和职工, 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施工生产。国有骨干企业要依靠自身多年积累的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及企业文化氛围, 依靠强大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 加大对兼并重组小煤矿的资金投入和安全投入, 将国有大矿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融入到小煤矿的日常生产管理中, 最终实现兼并重组煤矿的安全高效发展。

4 结束语

在现有我国的煤炭市场管理体制下, 面对小煤矿日益严峻的问题, 对小煤矿的兼并重组势在必行。但是我国小煤矿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是行不通的, 小煤矿问题的性质决定其解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河南省经过2年多的摸索和努力, 渐渐形成了一套由政府政策支持, 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兼并重组小煤矿的道路, 利用大型煤炭企业具有的技术、装备、管理、信息、人才、文化等优势, 整合装备改造小煤矿, 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为下一步河南省, 乃至全国各地兼并重组小煤矿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莆勤.我国小煤矿发展问题及政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1.

文化创意与河南旅游 篇3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意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在1998年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中, 创意产业被定义为:“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中获取发展动力, 并通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 (1) 创意会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新创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创意产业在国外已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效益,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发达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 (2) 创意被认为是决定当代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人的文化活动, 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 旅游服务是文化服务,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者是在寻找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 (3)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关键。创意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等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创意旅游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兴起,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当前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得中原者得天下, 游中原者知中华。”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河南境内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4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1/8。七大古都河南占3个, 还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同时古文化、根文化、河文化在河南也形成优势, 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具有垄断性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这些旅游资源蕴藏的价值远没有被深度开发利用,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原文化不应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文化符号, 应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民族精神取向, 与现实生活以及当代人民的文化需要发生直接关系, 而成为文化旅游资源, 这样才能达到文化精神需求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实现河南文化旅游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长期以来, 旅游产品老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有众多无可替代的文化, 以文化创意壮大旅游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 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文化节目强势推出, 令游客赞不绝口。经过精心打造,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总的来看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旅游的大产业没有形成, 特别是缺乏“河南创意”, 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没有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优质精品旅游项目依旧是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河南旅游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大多还是依靠景区和景点为主的门票经济。旅游开发也过于倚重资源本身, 投入巨大, 但效益不佳。据统计, 游客在河南省人均停留时间为3.03天, 比全国平均少0.34天。对许多景点, 游客一般都停留在静态观光上, 动态体验性差, 主体参与度低。留不住客人, 就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也就形不成大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必须探索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 用创意使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加灿烂。

以文化创意引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大开发、大发展之后, 所在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已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并重转变, 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4)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证明, 旅游现象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 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 旅游给人的文化熏陶及精神层面的安抚, 远重要于单纯的景色感受, 精神文化元素已成为游客深层次的情感召唤, 旅游的文化意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形态, 并使之向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河南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是实现河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河南旅游要完成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到质量、由国内到国际的转变, 实现旅游业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把灿烂厚重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必须依靠文化创意。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 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具有文化创意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因就在于它向世界华人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文化, 满足的是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 (5) 河南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创意。

以文化创意实现河南旅游业升级和转型的模式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用文化创意开发旅游资源, 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打造旅游产品, 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强化旅游营销, 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 以扩大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6) 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创新,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生观念价值的增值,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转化为旅游业经营资本, 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旅游业发展至今, 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求愈来愈高。把创意融入多元的文化资源中,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挖掘, 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继承方式, 突破以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就地经营与管理的狭隘思路, 是提升和再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融合力、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 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河南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提升河南旅游层次的关键。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2294亿元。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 到2015年, 河南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 河南GDP的13%将由旅游业贡献, 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转变发展理念,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通过整体策划、系统开发, 打造一系列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 让“文化河南”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注释

1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旅游学刊》, 2006 (12) 。

2 约翰·霍金斯[英]:《创意经济》, 英国:企鹅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6~58页。

3 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一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4页。

4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企业经济》, 2009 (8) 。

5 张北:《简议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新闻爱好者》, 2009 (9) 。

河南文化产业从业情况分析 篇4

1 从业趋势逐渐合理, 劳动效率有所提高

笔者截选了2008、2010、2011年的数据, 将此三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和人均增加值进行了对比。由于2010年后统计标准有所变化, 所以08年的数据相较10、11两年在绝对数值方面差别较大, 但在人数占比和人均增加值两方面仍有较强的参考性。

数据来源:本表格数据根据《河南文化发展报告》 (2010—2013年) 整理得出。

(1) 从业趋势越来越合理, 但仍有缺陷

从表1可以看到, 三年中文化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在文化产业总从业人数中的占比最大, 并有上升趋势, 分别为43.2%、56.2%和58.9%;其次是文化产品及设备生产企业, 其三年从业人数的占比分别为41.8%、40.8%和38.5%, 呈现逐步缩减的趋势。文化服务业从业人数的扩大和领先, 以及生产类企业从业人数占比的减少, 正体现了河南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 文化产品及设备销售企业的从业人数规模还很小, 2010年为13991人, 仅占总人数的3%;2011年为14195人, 仅占总人数的2.6%。销售企业是文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环节, 其从业人数的低水平会造成文化产品流通不畅, 进而成为整个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2) 人均增加值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较高

表1中看到, 文化产业总的人均增加值处于上升趋势, 2008年为6.11万元, 2010年为7.98万元, 2011年则上升到了8.41万元, 是当年全省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 (4.35万元) 的193.3%, 充分体现了其作为“绿色产业”所具有的“高效能”的特点。

但是从生产、销售、服务三大类别分别来看, 其人均增加值的变化趋势又各有不同。其中, 销售企业的人均增加值始终处在上升趋势, 并且上升幅度较为明显。按照2008年的统计标准, 销售企业当年从业人数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为15.1%, 人均增加值为3.12万元;2010年调整标准后, 人数占比虽然大大缩小, 但是人均增加值却上升到7.82万元, 2011年继续上升到了9.24万元, 高出产业总人均增加值0.83万元。人均增加值的较高水平和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了河南文化产业在挖掘销售环节经济价值上的巨大潜力, 急需增加销售类企业及其从业人数, 打通销售环节, 推动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更上一层。

相较而言, 文化服务业的变化则有些隐忧。2010年与2011年文化服务业的人均增加值从7.63万元下降到了7.57万元。一方面是文化服务业的从事人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人均增加值的略微下降, 这说明文化服务业在成为河南就业市场热门选择的同时, 其劳动生产率却没有相应提高。

2 从业满意度不高, 职业稳定性较低

为更深层的分析河南文化产业的从业情况, 我们对郑州、开封、洛阳等的部分民营文化服务企业, 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900份, 收回有效问卷786份, 回收率为87.3%。调查对象主要针对45周岁以下的行业新进入者和中坚力量, 调查涵盖面较广、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基本能够反映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状态。

首先, 河南文化产业的从业满意度并不高。本次调查设计了5项从业满意度项目 (见表2) , 其中, 39.7%的受调查者对总体的职业状况感受一般, 另有36.8%的人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所有项目中不满意程度最高的是“收入状况”, 占受访者的42.1%;满意度最高的是“劳动强度”这一选项, 不满意的人只占25.4%, 是所有项目中不满意人数最少的, 这也符合文化产业“重脑力, 轻体力”的劳动特点。而“发展前景”的各选项则相对均衡, 大部分人的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

其次, 从业者的从业期望未能实现。最能反映这种期望落差的是“实际涨薪幅度”和“预期涨薪幅度”两个调查项目。从图1中来看, 预期涨薪幅度占比最大的是“20%~30%”这一档, 达到了全部人数的34.2%, 但是只有26.3%的人实际涨薪达到了这一幅度, 低了7.9个百分点。而在较高的区间上, 二者的差距就更大了。期望获得30~40%涨薪的人数有26.2%, 实际达到的有13.1%, 只有期望人数的一半;期望获得40%以上涨薪的有15.4%, 实际达到的仅有4.8%, 不足期望人数的三分之一。只有在较低的两个区间上, 实际涨薪的人数超过了期望的人数。可见, 河南文化产业从业者在薪酬期望这一方面的实现程度是比较低的。

最后, 河南文化产业的职业稳定性较差。由于对从业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因此在回答“您预计未来多长时间有可能更换工作?”这一问题时, 仅有6.9%的受访者选择了“暂不考虑”, 而大部分人都预计在短期 (1年以内) 内有可能更换的。这样的调查结果, 反映了河南文化产从业满意度不高所造成的职业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当对此给予更多关注。所以, 从业人员的稳定性, 是产业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总体上看, 河南文化产业从业状况的趋势是向好的, 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效率有所提高, 作为人才密集的高效能产业的优势正在得以发挥。但是, 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问题, 比如销售企业从业人数过少、文化服务业效率降低等。而这些问题, 与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较低有着密切关联。对此,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以重视, 及时调整就业政策, 以使文化产业的从业状况得以改善。

摘要:近年来, 河南文化产业对全省就业状况的改善贡献显著,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河南文化产业从业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以此作为研究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角度。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从业情况,满意度,从业期望

参考文献

[1]顾江:《文化产业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分析 篇5

据河南省工信厅的调查问卷显示,86%的企业认为融资方面“比较困难”或“困难”;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21.7%,大部分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79.1%的企业表示流动资金短缺;从资金来源来看,河南省小微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内源融资———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为80%;而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为12%,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为7%,民间借贷为5%。由此可见,导致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融资渠道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小微企业的发展,融资形势日趋严峻。本文旨在剖析导致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制约因素,为探寻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有益参考。

一、企业自身因素

1、自我积累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河南省的小微企业规模小,多数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平均利润水平不高,仅仅依靠利润留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自我资金积累能力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投资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资金陷入困境,而且会失去许多市场机会,致使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程度很大,从而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风险系数明显高于对大中型企业。而企业获得外部投入能力取决于企业积累与获利能力,一个缺乏内部积累能力的企业,只依靠外部融资来获得发展,也必然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制约,使得企业自有资金缺乏的同时外源融资也受到严重影响。

2、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河南省的小微企业大多实行家庭式粗放管理,企业行为不够规范,尚未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其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使得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家族封闭性、用人机制上的任人唯亲、经营决策上的独断专行,易形成企业的内耗,限制企业发展空间,面临许多潜在风险,限制了企业利用融资渠道的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3、财务状况不稳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河南省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偏高、流动资产不足、流动比率偏低、短期偿债能力不强、财务状况不稳定情况。尤其在发展初期,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统一,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造成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这可能导致小微企业为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隐瞒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误导银行发放贷款或是获得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也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从而导致银行惜贷现象的发生。

4、融资规模较小,单位融资成本高

河南省的小微企业大多规模小,业务范围和经济效益不高,与大企业相比其融资规模和资金流量不大,但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由此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单位融资成本就会很高,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5 倍左右,收益与成本不匹配,这也是许多银行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的重要因素。

5、信用等级较低,抵押担保难度大

河南省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誉问题,诚信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据统计,目前河南小微企业平均账款拖欠天数超过90 天,平均坏账率约为2%~10%,高于同期贷款总体不良率的平均水平。在信用等级较低,信息不透明的条件下,银行为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从抵押贷款来看,由于收费高导致企业负担较重。从担保贷款来看,同样因企业资本规模小、信用历史短、贷款风险相对较大,难于取得有效担保。此外由于严重缺乏信用基础,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表现较突出的也是担保难问题。大部分企业无法提供反担保措施,即使能提供房产等抵押物,也会由于目前的产权交易规定使抵押品难以变现,阻碍了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二、金融市场因素

1、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直接融资规模较小

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分类设计中,沪深主板市场、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市场主要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条件严格、准入门槛较高,大多数小微企业对上市融资可望而不可及。二是对广大小微企业而言,发行企业债券存在着“门槛高”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使得大部分小微企业难以从公司债券制度中获益。三是随着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风险投资也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缺乏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受阻,而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高新技术或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不可能成为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途径。这三种方式都因其融资渠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们更适用于较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急需融资的小微企业被排除在资本市场的边缘,难以获得直接融资的支持。

2、金融机构存在信贷偏好,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欠缺

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除了自有资金外,仍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但由于受长期以来我国融资制度以政府主导型的间接融资为主的偏好影响,对国有企业的贷款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即便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得到一定改善的今天,由于其制度惯性依然对国有大型企业存在严重的信贷偏好,对中小微企业存在歧视,对小微企业贷款有较高要求。

一是贷款条件设置过于严格。据调查,有34.8%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费时费力,21.7%的企业认为银行内部对企业的授信审批权有限、门槛较高、政策不灵活。二是获得贷款的成本较高。据调查,有39.1%的企业认为贷款利率较高,17.4%的企业认为要想获得贷款支持,还要支出各项收费,限制企业贷款积极性。三是缺乏与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融资服务和技术支持。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仍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为主导,总体来看小微金融机构仍较为缺乏,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服务小微企业的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四是金融产品创新速度与小微企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据调查,有34.8%的企业认为目前金融机构缺乏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17.4%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担保方式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已有的创新产品规模和覆盖率偏低。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主动创新服务的对象仍旧是大中型企业和优质客户,且产品设计比较复杂,不便于小微企业了解、掌握和使用。同时,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产品推广相对缓慢,产品规模和覆盖率仍然偏低,金融工具的发展仍处在结构性失衡、产品单一的阶段,能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的融资产品较少,与小微企业数量和贷款需求都极不相称。

3、民间金融缺乏规范,优势发挥受限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广大乡村地区民间借贷较为活跃。河南省小微企业民间融资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民间融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融资总量不断攀升,参与层面更加广泛,其中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占85%以上。二是民间金融的形式和规模由分散、零星发展成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规模较大的融资。目前已经有专门从事发放短期贷款的个人组织,明确规定期限、利率,并有规范的借贷合同。三是民间金融以生产性融资为主,约占民间融资总量的80%以上,主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所借资金用于解决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占83.9%,为构建固定资产支出、投资新项目而进行融资的仅占12.9%。民间金融以其简便、灵活、快捷的形式,满足了部分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开辟了一条便捷的融资渠道,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但由于我国还缺乏明确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使得民间融资活动与非法集资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未得到应有的监管和规范,导致民间借贷不断“高利贷化”。另外,由于民间金融一般建立在人缘、地缘、血缘等关系基础上,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和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具有非正式、不规范、高风险等特征,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资本的功能。而且民间金融的利率较高,加之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的违法犯罪行为等,金融风险强烈的传染性可能导致民间金融的崩溃,进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而民间资本一般来源复杂,缺乏存款保险机制,使其难以进入正规金融部门。目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的开放设立使得民间资本有了阳光化的途径,但由于其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实力总体较弱,竞争能力有待提高,还不具备向小微企业提供除信贷以外的其他多元化服务的软硬件条件,因此,发展缓慢且运作不规范,优势难以发挥,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制约了小微企业从传统融资渠道之外寻找替代融资途径,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状况。

三、政策环境因素

1、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近年来,在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连续收紧,外需疲弱、内需不振,而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物流、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经营成本节节攀升以及供应链上下游提供的商业信息水平下降的压力下,小微企业即使维持原有的规模生产和经营,也需更多的流动资金支持,加之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缺口和转型升级所需的中长期资本投入,使得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相比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经济作用更为直接、时滞更短、效果更明显。我国的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和税费征收等方面,间接影响主要通过政策性和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税费方面,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制定和发布相关法规对小微企业进行税费上减免,但总体来说,小微企业并没有享受普惠制的税收优惠或差异性的税收待遇,税赋仍就偏重,给小微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

2、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不足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等目前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中小企业基本法为主干、专项法律为辅翼的完整的中小企业立法体系,对中小企业予以保护。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直到2003 年才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业促进法》,法律保护相当滞后,且法律执行环境差。从而造成了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使它们能够采用多种不正当的手段参与经营与竞争,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重大破坏。同时目前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征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动产物权担保制度不完善,民间借贷款法或放贷人条例仍未出台,以及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法律地位和监管模糊,法律法规的扶持保障力度不足。

3、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确保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市场发挥作用的法律法规体制和市场维护制度,提供信贷担保以及信息服务体系是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的典型公共服务,这些服务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明显存在供给不足的局面,而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此种状况更是严重。针对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国家及河南省政府虽然都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由于我国关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很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缺少专门独立的小微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对小微企业融资倾斜的金融政策多以指导性建议为主,缺乏必要的量化指标和操作细则,落实信贷政策的措施大部分停留在制度层面;三是在小微企业融资中有重要地位的担保机构及民间融资方面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

4、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缺乏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征信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尤其缺乏大量商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等提供小微企业或企业主信用,导致小微企业及企业主外部信用约束较弱。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较低,因此小微企业很难利用信用贷款方式从银行融到资金,只能以抵押担保方式,从银行融到有限的资金。虽然各级政府相应出台了《关于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由于上述《规定》对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使许多小微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的优惠。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过大。因此,一些信用担保公司也往往要求小微企业提供一定的抵押物。同时,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所占例较少,大多数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就河南省而言,目前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少、规模小、担保基金金额少,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融资体系不健全,这使得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及融资渠道过窄、过小,很难保障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导致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金融机构的原因,又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存在担保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政府支持不到位的因素,更与当前国家偏紧的宏观调控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密切相关。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的融资支持系统,以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摘要:小微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融资难则是制约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以河南省小微企业为例,剖析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制约因素,为探寻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制约因素,信用担保

参考文献

[1]许宝健:中国小微企业生存报告(2012)[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牛海霞:金融支持河南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4(9).

河南地名用语的文化内涵 篇6

地名作为人类活动的缩影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众所周知, 地名和人名都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 但地名还拥有其他专有名词所不具备的特征,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因为地方的命名、地名的沿革, 都与地方的地理方位、地方的历史沿革、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方面有关……牵涉到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因而, 通过对地名的研究, 可以发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可贵的资料。

河南位于中原核心地带, 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 文化底蕴深厚, 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 就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同样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河南现有127个县 (市) , 各县市名称的形成有三个高峰期, 即秦汉38个、隋唐五代25个, 民国、新中国各16个, 其余则由其他时间形成, 这就是各县 (市) 名称命名的大致情况。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 地名的命名都是有其缘由的, 或是纪念某物, 或是表明某个位置, 或是描述某些地理特征, 或是寄托某种意义, 或是因为生产、生活, 或是当地的方言俗语等, 这都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的关系

当人们为某地或部落命名时, 多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 以该地某一突出之山川、海洋的位置命名, 有些描摹其形状外貌, 有些是明确其位置, 有些取当地的性质特点, 因而可以看出地名多反映当地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 地形多样, 交通便利, 这些地理形势在一些县 (市) 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有所反映。古人云“话说有因”、“名取有根”。河南地名根据山区命名的不在少数, 像带“山”字的地名就有平顶山市、鲁山县、确山县、罗山县、光山县等, 占全省地名的6.8%, 它们或使用辖区内的山名, 或使用境内山名的一部分, 或是因山在县 (市) 的相对位置。另外, 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 因而得名“河南”。除黄河以外, 还有众多的河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 因而河南县级以上的地名中带“水”的较多, 有44个, 带“水”的字有55个, 像洛阳、汝阳、濮阳、淮阳、济源、淮滨、范阳、淅川等, 能带“水”的都要带点水。尽管没有什么河湖的也要带点“水”, 如滑县、浚县、延津等虽位于平原地带也要带上三点水。据统计, 带“水”字的地名占河南地名的31.3%。

同时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名有很多含有“阴”、“阳”二字的。“阴”、“阳”二字, 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 日为阳、月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二字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地理位置:“山南为阳, 山北为阴;水南为阴, 水北为阳。”由于古人称日为阳, 表示明亮、温暖;称月为阴, 表示黑暗、潮湿, 因而“阳”字在地名中出现的比率远大于“阴”字。河南地名中带“阳”字的有20多个, 其中市级的有5个, 即安阳、濮阳、信阳、南阳、洛阳。县级以上的带“阳”的如宜阳、原阳、汝阳、舞阳、荥阳、淮阳等。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地名中看出地名所指示的地域、地貌特征等, 如巩义市, 秦朝置巩县, 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 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故命名为巩县, 1991年改市。夏邑县, 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 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命名。平舆县, 西汉置, 传说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 造出了四轮车, 称“舆”, 后人给此地命名为平舆, 因而得县名。

地名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历史的忠实记录, 因而地名可以反映出当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我国现代地名学创始人之一的曾世英先生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 地名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有地理学家参加。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其演变非进行历史的考察不可, 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历来对地名的沿革十分注意。”河南战略位置重要,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 统治者常常通过更改地名的形式表示纪念, 因而有些城市的名称便来源于此。

首先, 地名记录了移民史。这虽然很少, 但值得一提。如沈丘县的槐坊店回族镇, 历史上是古项子国及项城县的发祥地。明宣宗宣德三年 (1428年) , 作为项城县治所的秣陵镇被黄河水泛滥淹没, 项城县县署于是迁到原南顿县殄寇镇 (今项城市秣陵镇) , 并按原城区格局重新建治所, 仍称秣陵镇。至明正统六年 (1441年) , 黄河北怀庆府桑家坡穆斯林逃荒者在此居住, 他们原是西北枣林庄回民, 明洪武、永乐年间, 他们不断地被官府集中到洪洞县南门外广济寺内有棵“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大槐树下, 发“凭照川资”, 被迁往豫北怀庆府孟州等地, 这棵大槐树就成了历次移民的历史见证。由于灾荒移民又南逃至此, 他们发现此地有穆斯林民族居住和一座至元清真古寺, 就围寺而居。因为他们是“大槐树下移民”, 又围教坊 (清真寺旧称教坊) 而居, 故把此地称作“槐坊”, 意为住在教坊区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因而我们可以得出“槐坊”地名与洪洞大槐树回族移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地名还常常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 而这些事件也许会被写史书地方志的人所遗漏, 而地名却把它们记录了下来。如登封市, 由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嵩山, 封中岳”, 遂将嵩阳县更名为登封县, 1994年改市。偃师县, 汉代设县, 取武王伐纣, 于此“息偃戎师”之意, 现为偃师市。西平县, 汉代以古有西陵亭, 当时已平夷, 故名西平。遂平县, 因唐元和十二年 (817年) 唐将李硕平吴元济之乱, 收复吴房, 便改吴房县为遂平县。镇平县, 因金正大二年 (1225年) , 境内五朵山农民起义被镇压平息, 次年设县称镇平县。

地名还记录了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 因而以人名作地名是一种常用的地名命名方法, 这种地名称为人名地名。这种地名中的人名, 或是始建村者, 或是当地有名望的人物, 或是曾在此活动过的外地名人。这种地名反映出名从主人的特点。河南地名以人名命名的也很多, 其中县 (市) 名就有6个, 即清丰县, 唐代置县, 这里有个孝子张清丰, 为世人敬仰。唐朝中叶“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 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太康县, 隋代置县, 据《史记·夏本记》记载, 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代国王, 他住在斟寻 (今在河南巩县) , 整日忙于游乐不体恤民情, 后来被后羿所逐死在洛水附近。夏政权被后羿夺取后, 部分势力逃到豫东活动做恢复夏朝的准备。据说太康城就是部分夏朝势力建筑的。隋文帝开皇七年, 改县为太康。获嘉县, 因汉武帝刘彻行至汲县新中乡, 恰在这时路博德使人送来吕嘉首级, 武帝很高兴, 取擒获吕嘉之义, 改新中乡为获嘉, 并置获嘉县。襄城县, 秦朝置县, 以周朝君主周襄王避狄难出居此故谓之襄城。长葛县, 秦朝置县, 传为葛天氏故址, 后人为永思其泽, 故名长葛。禹州市, 据传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 故名。除县市以外, 以人名命名的县级以下的乡村聚落地名、街道名称也是不胜枚举,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地名与民间神话传说的关系

地名不仅是一部真实的史记, 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集。在地名范围内, 无论自然地理实体还是行政区域或居民点等都有许多神话传说构成的地名, 而这些历史神话传说多存在于民间, 一些史籍已无可考。如鹤壁市, 是从一个神话得名的。据说从前这里有家饭店, 生意萧条, 但是店主为人善良。一天有个道人来到店里, 自言囊中空空, 没钱吃饭, 店主人仍然热情招待。第二天清晨道人却不辞而别, 只在雪白的影壁上画个大鹤。店主人大怒, 正准备拿把锹把白鹤铲掉时, 白鹤却翩翩起舞在壁上飞了起来。这件事惊动了四乡人们都来观看, 时间长了, 饭店兴隆起来, 并形成了集镇, 故以此命名。

周口市的名称也来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明代以前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摆渡, 称周家渡口, 明朝永乐六年 (1408年) 明成祖朱棣采纳了户部建议, 开辟淮、颍、沙三河漕运, 这里是漕运要道, 逐渐形成集市。万历年间, 有周家渡口简称周家口, 清朝乾隆年间, 商业发展至鼎盛时期, 又称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并有粮捕水利通判驻此, 因此又名周口镇, 1982年置市。

跟地名有关的这类民间神话传说, 大部分都查无实据, 但人们却津津乐道, 这类地名的真正原因往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地名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马在古代战争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交通运输中, 古时有“南船北马”之说。那时的河南位置算是北方了, 所以河南地名也多带“马”字。据不完全统计, 河南的“马”字地名约有500多个, 像驻马店市、义马市和焦作市的马村区、郑州市柳林乡的马头岗、太康县的马头镇、商水县的驿马沟等。

古代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封建统治阶级无力抵抗洪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 加上战事频繁, 可谓民不聊生, 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成为社会底层人民的美好愿望, 而这种愿望常常在给自然村落起名时有所体现, 即使用大量吉祥字眼如安、定、平、泰、宁等字, 像河南地名中的洛宁县、永城市、新安县、安阳市等。

历代统治者为了表达其政权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的意愿, 在给县市等命名时, 常赋予其祥瑞、祈福平安之意的词汇, 以求吉利。如:许昌市, 秦朝设置, 在今许昌东置县。三国时期, 许县是曹魏王朝的发祥地, 后来,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后, 建立曹魏政权, 自称魏文帝, 他认为许县是东汉的灭亡之地不吉祥, 因改名为许昌, 1947年置市。永城市, 隋代置县。位于黄河下游, 黄河屡次决口, 多从这里经过, 据说洪水虽然汹涌, 永城城墙却一直安然无恙。隋朝末年, 取永久巩固之义, 名永城县, 1996年改市。新安县, 秦朝置县。秦二世二年 (前216年) 项羽在巨鹿 (今河北平乡县) 大败秦军, 秦将章邯及秦兵二十余万投降。行至新安城南, 楚军尽坑秦卒, 造成了历史上惊人的残杀事件。后取名新安, 其含义中有祈求新的安宁之意。洛宁县, 隋代称永宁县, 1914年改今名, 均寓太平安宁之含义。固始县, 汉代取其“固久之固, 当自此始”意置县, 以表示吉祥之意。巩义市, 1991年改县为市命名时, 含义有“巩固社会主义”之意。

地名所反映的社会意识, 有一些带有政治色彩, 这种政治色彩常受到强烈的时代色彩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地名, 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古代避讳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名目繁多, 规定严格, 影响深远,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避帝王之名讳。河南地名中的一些就是避讳而形成的, 一直沿用至今。如内乡县, 据旧志记载, 内乡在北周时名为中乡县, 隋朝开皇三年 (公元583年) 避文帝之父杨忠名讳, 以“中”与“内”义近, 便改名为内乡县。确山县, 在隋时名朗山县, 以县城西北有朗山 (今名乐山) 而命名,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因避圣祖玄朗讳, 以县城东南有确山, 故更名确山县。信阳市, 本名义阳, 宋太宗名赵光义, 讳“义”字。古代“信”与“申”通用, “信”与“义”又义相近, 因改义阳为信阳。开封, 本名启封, 汉朝时避景帝刘启名讳, 以“启”与“开”义同, 改为开封。河南地名中的一些还有以政治主张命名的, 如民权县, 1928年设立, 取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二字作县名。博爱县, 1929年置县, 依据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博爱”二字取名。

地名与语言学研究的关系

曾世英先生说:“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 它和语言中的其他专名 (如人名) 有相同的特点, 又有不同的特点。地名的构成有一定的语法规律, 地名用字的分布和民族语言、方言的分布密切相关, 地名的书写和称说可能存在不同的变体, 对历史地名的考释必须从字的形、音、义入手, 对当代地名的标准化处理也必须联系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地名的研究和语言学的研究也是密切相关的。”地名和人名都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 所以作为语词, 地名也有一定的意义和构成方式, 有一定的词源、语音和文字形式。

首先, 地名保留了古字古音。由于任何地名总是被称说, 世代相因, 口口相传, 在语音上常常较少变化, 因而地名较多地保留了古字古音。在用字方面, 为了保持稳定, 许多地名不轻易改变旧写法, 如:濮 (pú) 阳、睢 (suī) 阳、郾 (yǎn) 城、漯 (luò) 河、潢 (huáng) 川、郏 (jiá) 县、鄢 (yān) 陵、偃 (yǎn) 师等。但以这些生僻字命名的地名, 不但难认而且隐晦。另外, 保留古音的有浚 (xùn) 县、泌 (bì) 阳等, 而今只有在地名中才读此音, 而在其他词中则读为浚 (jùn) 、泌 (mì) 等。

其次, 地名中也有异读异写的现象。所谓异读不是指方言的不同读音, 而是对应普通话后的异读。其中有的异读是表示不同意义的, 在其他词语中也同时存在着, 属于“音随义转”现象, 如“中华”, 河南的“华容县”中“华”读作“ (huá) ”, 而陕西的“华县”中的“华”以及作为姓氏的“华”则读 (huà) 。另外也有一种异读并不表示不同的意义, 在其他词中也很少存在, 只是在地名中习惯异读 (而这些异读音可能保留的是古音) 。如洛阳市的义马矿区, 义马原是峡石附近的一个村落, 传说东汉初期, 光武帝刘秀在这里饮马, 因名“饮马”后读为“义马”。焦作, 原名焦枣, 后来人们把“焦枣”读成了“焦作”, 至今有些人仍把焦作的“作”读成“枣”音。所谓异写就是异体字, 河南地名中的孟津县、孟县 (今孟州市) 中的“孟”字, 本来是“盟”, 后异写为“孟”。还有潢川县的“潢”, 古代名为黄水 (流贯县境内的潢河, 因流经黄国故土, 因名黄水) , 后来在“黄”旁加水为“潢”。

再次, 我们也可以从河南地名中发现一些用谐音命名的地名, 如辉县, “辉”字来自境内百泉卫源庙清晖殿的“晖” (“晖”通“辉”) 字。舞阳, 从潕水得名, 因其源以珠水四溅, 形若飞舞得名潕阳, “潕”通“舞”, 因改名为舞阳。夏邑县原名为下邑县, 古汉语“下”通“夏”, 彼此代用, 因名夏邑县。郸城县的郸城来自谐音“丹成”, 传说春秋时老子在此将“丹”炼成, 故名。社旗县原名赊旗, 取其谐音名社旗, 因而有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意思。漯河, 以水为名, 原名奇雒城, “雒”与“漯”谐音, 因此改名为漯河, 即漯河湾的简称。1950年改市, 名漯河市。

通过以上对河南地名特点的分析, 可以管中窥豹地略见地名文化之内蕴, 也可以从中看到地名研究的价值。地名有着悠久的文化内涵, 研究地名就是在研究浓缩的历史、浓缩的文化。本文探讨河南地名的文化蕴涵, 目的是引起我们重视地名学在当今学科中的地位, 而通过研究地名文化可以起到视察地情、辨别域界、了解过去、预知未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家教:《地名的研究和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 1990 (1) 。

[2].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导言》, 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 1993年版。

[3].《沈丘县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4].尚景熙:《河南地名漫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5].刘向政:《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 《船山学刊》, 2006 (2) 。

[6].暴希明:《避讳与河南地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第35卷 (2) 。

[7].邓慧蓉:《从中国地名透视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 《学术交流》, 2003 (12) 。

[8].孙科虎、李汝雯:《中国地名学史》,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河南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7

一、促进河南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旅游演艺市场火爆。近年来, 河南省挖掘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 推出了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以及室内演出《大河秀典》、《风中少林》等一系列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少林寺景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融水乐、木乐、风乐、光乐为一体, 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刘云山同志在观看后称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既注重挖掘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 又努力实现中国元素的国际制作、传统故事的现代表达, 实现了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是河南旅游演艺的一大突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2007年推出以来, 吸引游客40多万人, 实现收入4200多万元。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将宋代历史文化与清明上河园的现场景观相结合, 其浓重的色彩, 婉约的景致, 浪漫的音律, 宏大的场面, 极度华丽的视觉场景, 使人宛如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的那个鼎盛王朝。2008年《大宋·东京梦华》演出200多场次, 接待游客14万人次, 演出收入1000万元。由于它的贡献, 清明上河园全年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 营业收入达6190万元, 除一些大型的实景和室内演出外, 林州王相岩景区自然山庄的《戏乐表演》、南召五朵山景区新疆民族风情园的《维族宴舞》等, 都是一些规模较小但形式灵活, 投入资金较少但回报高的旅游演艺活动。这些各具特色的演艺活动, 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观赏山水名胜、文化古迹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河南旅游的文化魅力, 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经济效益。

展现河南文化的影视节目受人瞩目。《梨园春》和《武林风》是河南电视台的两个品牌栏目, 一文一武, 分别结合河南传统的戏曲文化和武术文化精心编排, 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影响巨大。河南地方戏历史悠久, 剧种丰富, 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文娱节目, 既有文化特色, 有娱乐性质, 成为河南文化旅游值得开发的好项目。1994年10月由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节目, 不仅大大弘扬了河南的地方戏, 而且现已发展成河南台的品牌节目, 在国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 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据有关方面统计该栏目省内的平均收视率达25.85%, 最高收视率达37.48%, 观众分布面达18个省、市、自治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 下到三岁的小娃娃, 就连许多都市青年也乐此不疲, 兴致高昂地通过电视欣赏和评判, 众多戏迷踊跃登台, 一争高下, 到目前参加擂台赛的戏曲人才和爱好者达10万多人。这几年来, 《梨园春》更是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将豫剧再次强势的推向了全国各省, 更通过《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将豫剧首次推向海外。2008年《梨园春》仅广告收入就达到7000万元, 在全国戏曲品牌栏目中高居榜首, 先后20余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成为中国媒体知名度最高的戏曲名牌栏目。此外, 电影方面如《少林寺》、《新少林寺》等作品, 也成功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爱好者, 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体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题文化活动层出不穷。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文化节、新郑祭祖大典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 融文化、旅游、娱乐、经济、友谊为一体, 充分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且参与性强, 获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应。洛阳市从1983年至2012年, 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30届牡丹文化节。洛阳市坚持贯彻“以花为媒, 广交朋友, 宣传洛阳, 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 “洛阳搭台, 全省唱戏”, 将牡丹文化节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 旅游观光, 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 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同时, 业已成为企业展示实力、树立形象、宣传扬名的极佳平台和舞台。而比较年轻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自1991年以来,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遵循“以武会友, 共同进步”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7届, 走过了近二十年辉煌的历程。来自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这一武术盛会, 赢得了世界的目光。

二、促进河南旅游教育不断进步

河南地处中原,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浩繁厚重, 是一座蕴藏无限、亟待开发的宝藏。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的生活, 带来了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 但中国人报本返始, 走进自然, 感受历史的渴望却更加强烈。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带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河南文化旅游, 成为人们回归传统, 走进心灵家园的绝佳选择。据统计, 2004年, 河南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057.02万人次, 旅游收入633.24亿元。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 达2294亿元, 其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 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如此高速度的增长, 对起步较晚的河南旅游教育来说, 既是挑战, 但更多的是机遇,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势在必行。1999年, 全省共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在校生有1257名。2003年, 全省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增至12所, 在校生人数为6643人。到了2006年, 全省开办旅游专业高校共有70所, 中等职业旅游教育学校12所, 在校生人数为34479人, 专业教师数量为6823人, 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教育层次, 公办、民办两种办学形式, 普通高招、中招、成人函授、夜大、自学考试、专业培训等多种教育方式。近些年来, 旅游教育和培训方法不断改进, 旅游院校办学质量逐步提高。一些院校出版了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 撰写了有相当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的著作, 为旅游企业进行策划、设计和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果。广大旅游院校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出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 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人才。

源远流长的河南文化中流淌着我们民族的血液, 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的旅游行业从业者, 肩上的责任不可推卸。旅游教育的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 了解、尊重历史文化, 并为之而自豪成为旅游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河南特色传统文化引入到河南旅游院校课程设置中, 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通过教学和研究, 使得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认同和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河南文化不但需要发扬光大, 更需要在新的时代里注入新鲜血液, 立足于现实的改革和新变, 可以使我们的文化生气勃勃, 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马波.文化旅游学[M].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 1998..

[2]蔡喜青.宋云飞.假日经济与河南文化旅游开发[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20-22.

[3]姚航.旅游营销要打“文化牌”[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上一篇:书面表达分析下一篇: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