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旅游

2024-07-06

河南文化旅游(精选11篇)

河南文化旅游 篇1

文化旅游的涵义,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很难回答的, 因为几乎有多少个文化旅游者, 就会有多少种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或这一定义的变种。作为一个名词, 文化旅游对众多的人意味着众多的东西。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 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1]

一、河南文化旅游现状

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故而有“游中原者知中华”之说。为依托资源优势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推动河南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早在2005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 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推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但事实证明, 与西安、北京等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城市或地区相比, 河南省虽然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却不尽理想。因此, 正确认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分析河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找出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第五届豫商大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 吴必虎指出:河南省目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好的是郑、汴、洛都市圈文化旅游, 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等。佛教文化的开发也有比较好的成绩, 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另外, 古都开封、安阳殷墟、郑州黄帝故里等古遗址和古文化的开发, 红色旅游的开发, 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地文化旅游等都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代表。[2]虽然河南省目前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没有真正发挥优势, 与国内外同类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 差距仍然较大。具体主要表现在:

1、文化旅游项目很多, 但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河南省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前提条件。但是, 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项目却呈现出“好说的多、好看的少”, 开发项目遍地开花, 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等现象 (吴必虎语) 。具体体现在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可观性差, 很多项目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急功近利, 显得开发粗糙、没有品味, 而且低投入重复性建设多。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使旅游者的满意度下降, 影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形象。正如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所说:“河南历史人物荟萃, 但河南的文化旅游看不出历史名人多, 见物不见人, 文化景点缺乏情节缺少故事, 这样也就缺少吸引力”。[3]

2、服务环境差, 品牌形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球经济已进入品牌时代, 品牌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使其他地区也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如山东有泰山、青岛, 广西有桂林、阳朔, 安徽有黄山, 陕西有兵马俑等成熟的旅游景点的带动, 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河南品牌产品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其带动作用尚未发挥, 这与河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很不协调。[4]目前有些景点已经在打造品牌, 树立品牌形象, 但普遍存在“大而空”、盲目树立品牌等。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有些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很不完备、档次很低、条件简陋, 严重影响旅游地的形象, 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3、资源特色不明显、主题形象不鲜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形象不够独特鲜明, 资源的特色以“古 (古文化) ”、“河 (黄河) ”、“拳 (少林和太极) ”、“根 (中华民族之根) ”、“花 (开封菊展、洛阳牡丹花会) ”等为整体特征。这使得河南省文化旅游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因为这些特征并非都是河南独有的。

4、缺乏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发展文化旅游的首要因素是应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 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很好的向旅游者传播。从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与旅游者接触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旅游者每一环节的服务质量。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该方面的专业人才有所欠缺,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旅游者未能充分领会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最终不能保证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价值。[5]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1、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在全国叫的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尚未形成, 一些原来在全国十分著名的景点景区, 近年来呈现出资源的内涵、品味没有进一步提升, 使得原有主体产品有些老化, 竞争力不强等现象, 归其原因还在于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资源推介过程中无“亮点”, 千篇一律。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及旅游业已相当发达的县市或地区, 不去努力发掘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而是盲目热衷于新区开发、新点建设、新线开辟和新项目的确立, 舍本逐末, 把真正的东西丢掉了、埋没了。从而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一个强有力的凝聚力、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牌子。[6]为此, 笔者认为, 应继续做好传统产品的开发和保护, 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地位,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以市场为导向, 塑造出有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亮点项目, 提高旅游质量, 保持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终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2、优化服务环境,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如前所述,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产品的确立, 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所以应该重视品牌形象的树立, 确立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针对性品牌, 精心打造出深受旅游者欢迎的品牌产品。而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资源价值, 更在于其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而目前许多旅游景区中服务设施设备存在这许多方面的不足, 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时由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而带来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因此, 像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是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言人”、“明信片”, 应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这类景点的开发既要尽量地保持资源的原始风貌及应有的价值, 还要优化其服务环境, 做到软硬结合、协调发展。[7]

3、突出特色、树立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

特色是衡量一个地区对游客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竞争的优势。所以,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是一个区域旅游开发的生命线, 别地没有、唯我独存的旅游资源, 往往构成这个地区的独创性吸引源, 选择与树立适度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省级旅游形象, 对河南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来说显得非常迫切。[8]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华夏文化发源地”, 所以, 在发展中仍应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即以“古文化遗迹”为依托, 以“中华根文化探源”为主题, 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供应、“拳头”产品、旅游队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建设都应服务于河南文化旅游的主题。大力发展“华夏文明古都游”、“华夏拜祖朝敬之旅”, 将其作为河南文化之旅的拳头产品,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必将带动河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4、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旅游业, 人才是关键, 所以,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更需要知识丰富、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重视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收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文化旅游的发展队伍中是目前发展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领导层的旅游综合素质。领导干部要从自身抓起, 增强素质教育, 加强旅游专业新知识的学习, 不断给自己充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其次,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积极吸引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来河南工作, 为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后, 一线服务人员如导游, 酒店服务员等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旅游者来河南旅游, 其中接受的大部分服务是由一线服务人员提供的, 可见该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代表着河南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他们的继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各层管理人员要鼓励他们参与到在岗培训当中来。同时, 可以结合培训内容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河南文化旅游知识竞赛、导游服务大赛等活动, 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综上,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为大力开发河南文化资源, 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 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河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 全面分析认识资源的特色, 分析开发中的一些不足, 进而实现河南省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欧越男.天水文化旅游开发探析[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吴必虎.文化+旅游+商业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N].开封日报, 2010-08-30.

[3]姬汝茂.河南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前沿, 2009, (7) :90-93.

[4]李永文主编.河南省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夏太生.谈温州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10) :64-65.

[6]杨培玉, 王培英.北京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3) :48-54.

[7]谢吉红.福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8]余斌等.河南旅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河南文化旅游 篇2

关键词:河南文化 筝乐 风格特征

一、河南筝曲概说

河南是华夏的腹地,有人称之为中原。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处华北大平原南部,东临山东,安徽,北接河北,与山西陕西相连。主要民族是汉族,也有蒙族、回族、满族分布于省内各地。省会郑州。河南为股九州之豫州,故又称豫。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曾在河南建都,河南也因此几度在经济文化领域中达到高峰,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同时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唐宋之后,河南逐渐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其悠久的历史却使其仍然保持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筝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流行,经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武帝建都洛阳秦筝也随之传入河南.河南居于九州之中,故河南筝曲也称为“中州古调”或者“中州古曲”。谈及河南筝便想到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声”这句话。这也正体现了河南筝曲慷慨激昂,浑厚淳朴的音乐特色。

二、河南地域文化与河南筝乐的联系

(一)河南人性格对河南筝乐曲风的影响

自古至今以,河南出过很多文人雅士和些民族英雄这些都足以证明和河南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当然和此地区的人民性格紧紧联系在一起。河南人长期以农业为主,自古农耕经济就相当发达,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造就了古朴厚道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个性。所以河南人的生活習惯历来以简朴著称。这使得河南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河南筝乐没有南派筝乐的淡雅婉约,其更注重浑厚淳朴,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河南人在性格特点上就非常的干脆、爽朗、利落、泼辣,而河南筝曲也同样具有相同的特点:高亢粗犷,情绪起伏大,浓郁酣畅,明朗诙谐。

(二)河南方言与河南筝乐的联系

河南的语言和河南民间音乐联系十分紧密,语言的声调音韵更是对曲调有着直接的影响。河南方言基本上是统一的,都属于北方语系。

河南民歌、豫剧唱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加强语气的做衬词、衬句、衬段。起作用就是丰富歌曲的表现力。更为明显的突出了河南地方风格的特色。

1.衬词分为放在句首的衬词和放在句尾的衬词两种。

(1)放在句首的衬词:起着加重语气的作用。

常用的句首衬词:

①单字有:“这”、“那”、“啊”、“吗”。

②双字有:“我这”、“那个”、“那么”、“啊都”。

(2)放在句尾的衬词:是作为语气式语尾拖腔的字。

常用的句尾衬词。

①单字有:“啊”、“哎”、“嗨”、“呦”、“咿”、“呀”、“哪”、“喂”。

②双字有:“哪哈”、“呀咳”、“哪哩”。

2.衬句: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无实际意义。

3.衬段:有多个衬词组合起来,形成一段。有的放前面,有的放后面。作为衬托。

河南方言因人们在高山或平原的生活地区的不同,故在方言中有些变化,但大部分语言还是统一的。

河南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比见下表:

例字:妈、麻、马、骂

普通话 — / ∨ \

河南方言 ∕ ﹨ — ∨

在河南方言中“二声”和“四声”一般运用较广。因此,在河南筝曲中不难发现在音乐走向的过中上、下滑音,这也就是体现声调的重要手段。演奏过程频繁的使用上下滑音,听起来整体旋律线条基本上符合河南方言的声调走向。此外河南筝曲中衬词、衬句、衬段的出现非常频繁。

三、结语

河南丰富的地域文化对河南筝乐的繁衍与流传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其记录和发展了河南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也使得河南的古筝有了一开始仅仅只是伴奏乐器到现在的独奏及多声部配合的更深层次的提高。然而河南古筝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影响,促进和丰富了河南的地域文化,一又一代从河南走出的非常优秀的古筝艺术家们,他们对中国古筝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曹东扶、何宝泉、赵曼琴、王中山等。这些艺术家创作和改编了一些优秀的古筝作品。还创作、更进了新的古筝技法。对古筝艺术的发展改革起了推进作用。

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丰富了生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创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笔者认为了解地域文化和音乐的联系不仅仅只是可以更好的把握传统筝乐演奏和了解民间音乐文化。更是透过其本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1]文化部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阎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3.

[3]乔建中.国乐今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5.

[4]方可杰.豫剧名段精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5]张凌怡.河南曲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白庚胜.豫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7]樊祖荫,李文珍,赵晓楠,陈树林.中国传统声乐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8]杨立青.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卷[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9]张志羽.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M].武汉:华乐出版社,2003.

文化创意与河南旅游 篇3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意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在1998年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中, 创意产业被定义为:“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中获取发展动力, 并通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 (1) 创意会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新创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创意产业在国外已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效益,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发达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 (2) 创意被认为是决定当代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人的文化活动, 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 旅游服务是文化服务,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者是在寻找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 (3)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关键。创意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等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创意旅游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兴起,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当前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得中原者得天下, 游中原者知中华。”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河南境内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4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1/8。七大古都河南占3个, 还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同时古文化、根文化、河文化在河南也形成优势, 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具有垄断性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这些旅游资源蕴藏的价值远没有被深度开发利用,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原文化不应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文化符号, 应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民族精神取向, 与现实生活以及当代人民的文化需要发生直接关系, 而成为文化旅游资源, 这样才能达到文化精神需求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实现河南文化旅游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长期以来, 旅游产品老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有众多无可替代的文化, 以文化创意壮大旅游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 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文化节目强势推出, 令游客赞不绝口。经过精心打造,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总的来看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旅游的大产业没有形成, 特别是缺乏“河南创意”, 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没有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优质精品旅游项目依旧是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河南旅游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大多还是依靠景区和景点为主的门票经济。旅游开发也过于倚重资源本身, 投入巨大, 但效益不佳。据统计, 游客在河南省人均停留时间为3.03天, 比全国平均少0.34天。对许多景点, 游客一般都停留在静态观光上, 动态体验性差, 主体参与度低。留不住客人, 就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也就形不成大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必须探索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 用创意使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加灿烂。

以文化创意引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大开发、大发展之后, 所在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已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并重转变, 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4)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证明, 旅游现象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 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 旅游给人的文化熏陶及精神层面的安抚, 远重要于单纯的景色感受, 精神文化元素已成为游客深层次的情感召唤, 旅游的文化意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形态, 并使之向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河南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是实现河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河南旅游要完成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到质量、由国内到国际的转变, 实现旅游业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把灿烂厚重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必须依靠文化创意。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 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具有文化创意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因就在于它向世界华人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文化, 满足的是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 (5) 河南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创意。

以文化创意实现河南旅游业升级和转型的模式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用文化创意开发旅游资源, 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打造旅游产品, 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强化旅游营销, 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 以扩大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6) 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创新,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生观念价值的增值,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转化为旅游业经营资本, 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旅游业发展至今, 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求愈来愈高。把创意融入多元的文化资源中,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挖掘, 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继承方式, 突破以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就地经营与管理的狭隘思路, 是提升和再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融合力、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 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河南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提升河南旅游层次的关键。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2294亿元。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 到2015年, 河南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 河南GDP的13%将由旅游业贡献, 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转变发展理念,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通过整体策划、系统开发, 打造一系列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 让“文化河南”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注释

1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旅游学刊》, 2006 (12) 。

2 约翰·霍金斯[英]:《创意经济》, 英国:企鹅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6~58页。

3 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一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4页。

4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企业经济》, 2009 (8) 。

5 张北:《简议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新闻爱好者》, 2009 (9) 。

河南文化作文 篇4

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他们从来都是那样古道热肠,或是激荡着感天动地的仁道大义,或是充盈着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这体现在侠士武将身上,是忠肝义胆,是精忠报国;体现在文人官员身上,是忧国忧民,是鞠躬尽瘁。这种浓浓的入世情怀,生生不息,传递千年,一直激励温暖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田。

河南人中,最有名的当属老庄。这两位道家先祖,虽也有报国救民之心,但却选择了“出世”之道。骑青牛潇洒而去,御清风逍遥而游,纵是令人向往,消极避世,反璞归真,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哲学,并历来为统治者所用。正所谓“外示儒术,内尊黄道”,就那样心照不暄地操纵了中国几千年。但如你所知,对黄道情有独钟,只是其“愚民”政策暗合“上级”的胃口罢了。面对惨淡人生,芸芸民众,更多的河南人,凭着黄土赐予的豪胆,借着黄河赋给的热血,选择了更直接,更积极的“善其身,济天下”的救世之道。追溯先辈宗师,我以为首推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了。黑翟是商丘人,他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用现代术语解释,他大概是中国最早倡导博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智者了。据考证,墨家学派是一个准军事机构的组织,有一套严密而独特的组织管理方式,大概是中国江湖的最早帮会。我想这群侠士好汉,除了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之外,也一定会干些“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事来。墨子之后,又有一个名叫荆轲的河南好汉闪亮登场。他是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是否墨子传人,已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爱好读书,武艺高强。当年,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毅然答应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刺杀秦王政。至今读起史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字句,依然会被那视死如归的侠义大气而深深振撼。长亭外,古道边,残阳似血,素衣如雪,一群高冠博带的士子,穆然肃立,为一个怒发冲冠,将踏不归路的河南人致敬送行。历史就在那一瞬间定格,风化成一道凄美而悲壮的风景,感动了我们几千年。唐时,嵩山上又冲下来一大批勇猛无比的少林武僧,他们护唐王,斗恶贼,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精彩无比的除奸惩恶的《少林寺》。到了宋朝,河南汤阴县,又走出一位顶天立地,能文能武的民族大英雄岳飞。当白发苍苍的岳母为儿子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不但把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烙在岳飞的心间,也刺醒了每个有热血,有良知的中国人。当年,岳家军(必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河南的热血汉子)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使得金人只能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想想岳大将军那杆出神入化的金枪,是如何为柔弱的王朝前挑起一面自信的大旗,想想岳家小将那双所想披靡的银锤,是怎样给野蛮的夷族砸响警告的铜锣。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又是怎样激励着中华好儿女,一代又一代,谱写精忠报国的歌。

河南卫视:植根本土 文化崛起 篇5

这是河南卫视。从《梨园春》到《武林风》,从《华豫之门》到《知根知底》,从《汉字英雄》到《一起读书吧》,不盲目跟风专注做文化,不比资金投入比节目品质,结合“文化中国、文化卫视”的频道整体定位,河南卫视的自办节目逐渐摸索出了适宜的发展方向。

正如河南卫视总监徐涛所言,河南台不是一个大台,做娱乐不是河南卫视的强项,在观众分众化需求越发明显的今天,河南卫视必须寻找差异化的生存路径,依托河南浓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开发有品质的文化节目,形成了河南卫视独特的“调性”。

节目研发:将文化进行到底

将文化进行到底,是河南卫视坚守不变的创新精髓。河南卫视副总监郭昕晖表示,河南地处中原,积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内容包罗万象,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装”不同文化类别的节目,是河南卫视节目研发的主要思路。

反映戏曲文化的《梨园春》在中国第一个开启了草根擂台。2013年,《梨园春》以常态节目季播化的方式,对栏目多年来所掌握的节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节目有意识地融入娱乐化的表现手法、时尚元素的包装、明星嘉宾的互动,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2月到5月,《梨园春》平均收视率较去年同期增长55.96%,15—54岁观众群增加28%。

以武术文化为基调的《武林风》引入国际赛制和综合格斗概念,使赛事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2013年卫视跨年晚会大战中,河南卫视推出《武林风2013跨年功夫盛典》,在全国同时段排名第8(CSM媒介研究35城市数据),成为跨年晚会的一匹黑马。河南卫视借助“全球功夫盛典”的契机,成立了WLF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这是中国首个世界性的搏击协会,对弘扬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与世界搏击规则接轨产生重大影响。

反映收藏文化的《华豫之门》2013年引入新的制作理念,在节目形式以及灯光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改造。两个不同版本的鉴宝节目,一个鉴宝“玩物”,一个夺宝“玩人”;一个静,一个动;一个充满悬念,一个充满益智色彩和激情;一个相对低端,展示寻常百姓的收藏故事,一个相对高端,表现收藏精英的智慧和激情,互补性极强。

用综艺方式做姓氏文化的《知根知底》,在2013年推出“名人之后”和“稀有姓氏”两种特别版,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表达,使观众更易于接受。最近,河南卫视推出网络脱口秀栏目《网络大当家》,在文化批评领域进行新的探索。

7月11日,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共同打造,旨在弘扬汉字文化、推广汉字规范使用的季播节目《汉字英雄》开播。《汉字英雄》整体投资超过2000万元,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共同研发、共同营销、共同外宣、共同发行,开创了网台联动的全新模式。

《汉字英雄》由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担纲制作人和主持人,于丹、张颐武、高晓松作为节目嘉宾(“汉字先生”)。节目一开播就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被观众和网友评价为:“有趣又有意义,既富文化内涵又不失娱乐性。”

郭昕晖表示,《汉字英雄》三个评委中,于丹、张颐武会对汉字渊源、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于丹也会谈到教育问题,给选手一些提醒,有妈妈式的关怀。长年生活在国外的高晓松,会给选手和节目一种新思路的开拓。

《汉字英雄》冷峻的舞台效果,让节目能从无比热闹的荧屏中跳出来,也传递着一种文化坚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节目开播后收视一路攀升,4-14岁的年轻观众数量剧增,7月19日第四期收视率达到0.6186%(CSM媒介研究71城市数据),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7。

与节目实时互动同步推出APP,是《汉字英雄》的另一大创新之举。使用这款APP的手机用户可以与节目现场选手一起答题,最终互动积分最高的适龄手机用户将有机会来到终极决战现场,与优秀选手同场PK争夺最后的赢家。《汉字英雄》APP软件上线后,仅在节目首播一周内下载量就冲破10万,且用户首日留存率最高达40%以上,成功开创多屏时代多终端全新联动模式。

国庆前后,又一档新节目《一起读书吧》(崔永元主持)将与观众见面。河南卫视节目研发部主管马宇表示,这是一档比较安静、专注的读书节目,以真人秀+访谈为主,混搭多种形式,与大家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一季书目将以世界文学名著为主。

电视剧采购:不拼资金拼故事

2012年的《小麦进城》《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民兵葛二蛋》《我的娜塔莎》《穆桂英挂帅》,2013年的《箭在弦上》《妯娌的三国时代》《门第》《与狼共舞》,河南卫视的热播剧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我们不是大台,还没有到花钱买演员的阶段,所以不会拼资金、拼大牌,不管什么题材,强情节和强情感是我们购剧的主要思路。”河南卫视节目购销中心主任黄洪说。

今年,河南卫视在每周五、周六22:30特别推出“中国好故事”电视剧品牌战略,“中国好故事”剧场定位于重温荧屏经典,以多集连播的方式播出历年来艺术性强、格调高雅、观众口碑好的经典老剧。5月24日推“中国好故事”首部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收视同时段增长了42.7%,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11位,较以往提升了3个位次(CSM媒介研究33城市数据)。

“电视剧要以归零的心态看,观众是顺流的,上下片子之间衔接要有一定的延续性。”黄洪表示,河南卫视在采购电视剧时除了看重剧目本身的特质,还要考察它的带动效应,力求做到购剧系列化、大剧支柱化、编排主题化。比如《妯娌的三国时代》之后,河南卫视接档了《岳母的幸福生活》,后者从演员构架到故事设置,与前者几乎同质,最终,这部电视剧创下了极好的性价比——采购成本5万元/集,平均收视全国14,最好收视全国第6。

8月1日河南卫视黄金档“星光剧场”推出功夫巨制《叶问》,接下来重点剧目还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决战燕子门》《龙门镖局》《兰陵王》等。

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2013年河南卫视以“整合资源,精簡版面,点、线、面结合,横向延伸,纵向拓展”为总体思路编排版面,晚间时段形成了“2+1+1+2”的播出模式,即2集黄金剧+1个自办栏目带+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周日为“1+2+1+2”,即《梨园春》+2集黄金剧+1个季播栏目带+2集月光剧),以形成用剧场类节目编排“聚拢人气”,用文化类节目带“彰显品质”,用大型活动和季播节目“寻求突破”的三位一体编排格局。

今年暑假档,河南卫视以《汉字英雄》为核心进行整体版面编排。7月11日至8月30日每周四、五21:25是《汉字英雄》的首播,随后是《汉字英雄》之前赛事的重播,或介绍节目台前幕后故事的衍生节目《解密汉字英雄》。进入复赛阶段后,将在晚间22:30档集中推出《汉字英雄》精华版,以进一步利用和盘活节目资源。一周双播,首、重播联动,主栏目、子栏目互动,递进式播出,这种多样化的编排方式在河南卫视并不多见。

河南卫视副总监刘志峰表示,频道有新节目或大型活动推出时,他们会根据新节目或活动各自的不同样态和特点,充分调动各种编排和宣传手段,通过针对性编排、错时编排、季播编排等操作策略,实现新节目,尤其是季播节目的编排灵活性和播出多样化,实现编排效益的最大化。

暑期《汉字英雄》收官后,河南卫视将在9月份恢复原有编排构架,国庆期间将有《一起读书吧》《收藏的美好时光》《成语英雄》等一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节目陆续上线,年底还将推出《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进一步强化河南卫视的文化质感。

(胡里)

河南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6

一、促进河南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旅游演艺市场火爆。近年来, 河南省挖掘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 推出了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以及室内演出《大河秀典》、《风中少林》等一系列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少林寺景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融水乐、木乐、风乐、光乐为一体, 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刘云山同志在观看后称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既注重挖掘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 又努力实现中国元素的国际制作、传统故事的现代表达, 实现了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是河南旅游演艺的一大突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2007年推出以来, 吸引游客40多万人, 实现收入4200多万元。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将宋代历史文化与清明上河园的现场景观相结合, 其浓重的色彩, 婉约的景致, 浪漫的音律, 宏大的场面, 极度华丽的视觉场景, 使人宛如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的那个鼎盛王朝。2008年《大宋·东京梦华》演出200多场次, 接待游客14万人次, 演出收入1000万元。由于它的贡献, 清明上河园全年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大关, 营业收入达6190万元, 除一些大型的实景和室内演出外, 林州王相岩景区自然山庄的《戏乐表演》、南召五朵山景区新疆民族风情园的《维族宴舞》等, 都是一些规模较小但形式灵活, 投入资金较少但回报高的旅游演艺活动。这些各具特色的演艺活动, 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观赏山水名胜、文化古迹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河南旅游的文化魅力, 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经济效益。

展现河南文化的影视节目受人瞩目。《梨园春》和《武林风》是河南电视台的两个品牌栏目, 一文一武, 分别结合河南传统的戏曲文化和武术文化精心编排, 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影响巨大。河南地方戏历史悠久, 剧种丰富, 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文娱节目, 既有文化特色, 有娱乐性质, 成为河南文化旅游值得开发的好项目。1994年10月由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节目, 不仅大大弘扬了河南的地方戏, 而且现已发展成河南台的品牌节目, 在国内拥有大量的观众群, 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据有关方面统计该栏目省内的平均收视率达25.85%, 最高收视率达37.48%, 观众分布面达18个省、市、自治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 下到三岁的小娃娃, 就连许多都市青年也乐此不疲, 兴致高昂地通过电视欣赏和评判, 众多戏迷踊跃登台, 一争高下, 到目前参加擂台赛的戏曲人才和爱好者达10万多人。这几年来, 《梨园春》更是通过与各省卫视合办戏曲晚会将豫剧再次强势的推向了全国各省, 更通过《梨园飞歌》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成功举办将豫剧首次推向海外。2008年《梨园春》仅广告收入就达到7000万元, 在全国戏曲品牌栏目中高居榜首, 先后20余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成为中国媒体知名度最高的戏曲名牌栏目。此外, 电影方面如《少林寺》、《新少林寺》等作品, 也成功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爱好者, 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体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题文化活动层出不穷。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文化节、新郑祭祖大典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 融文化、旅游、娱乐、经济、友谊为一体, 充分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多彩且参与性强, 获得了热烈的市场反应。洛阳市从1983年至2012年, 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30届牡丹文化节。洛阳市坚持贯彻“以花为媒, 广交朋友, 宣传洛阳, 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 “洛阳搭台, 全省唱戏”, 将牡丹文化节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 旅游观光, 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 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同时, 业已成为企业展示实力、树立形象、宣传扬名的极佳平台和舞台。而比较年轻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是一项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自1991年以来,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遵循“以武会友, 共同进步”的宗旨已成功举办了7届, 走过了近二十年辉煌的历程。来自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了这一武术盛会, 赢得了世界的目光。

二、促进河南旅游教育不断进步

河南地处中原,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炎黄子孙千百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浩繁厚重, 是一座蕴藏无限、亟待开发的宝藏。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的生活, 带来了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 但中国人报本返始, 走进自然, 感受历史的渴望却更加强烈。伴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带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河南文化旅游, 成为人们回归传统, 走进心灵家园的绝佳选择。据统计, 2004年, 河南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057.02万人次, 旅游收入633.24亿元。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 达2294亿元, 其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位和第8位, 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如此高速度的增长, 对起步较晚的河南旅游教育来说, 既是挑战, 但更多的是机遇,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势在必行。1999年, 全省共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在校生有1257名。2003年, 全省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增至12所, 在校生人数为6643人。到了2006年, 全省开办旅游专业高校共有70所, 中等职业旅游教育学校12所, 在校生人数为34479人, 专业教师数量为6823人, 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教育层次, 公办、民办两种办学形式, 普通高招、中招、成人函授、夜大、自学考试、专业培训等多种教育方式。近些年来, 旅游教育和培训方法不断改进, 旅游院校办学质量逐步提高。一些院校出版了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 撰写了有相当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的著作, 为旅游企业进行策划、设计和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果。广大旅游院校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出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基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 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人才。

源远流长的河南文化中流淌着我们民族的血液, 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的旅游行业从业者, 肩上的责任不可推卸。旅游教育的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 了解、尊重历史文化, 并为之而自豪成为旅游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河南特色传统文化引入到河南旅游院校课程设置中, 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通过教学和研究, 使得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认同和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河南文化不但需要发扬光大, 更需要在新的时代里注入新鲜血液, 立足于现实的改革和新变, 可以使我们的文化生气勃勃, 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马波.文化旅游学[M].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 1998..

[2]蔡喜青.宋云飞.假日经济与河南文化旅游开发[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20-22.

[3]姚航.旅游营销要打“文化牌”[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篇7

1.1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河南历史文化遗存达28168处, 拥有一大批垄断性、多种类、高品位、高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清明上河园和新郑黄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 培育了一些好的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 如《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武不二》等大型演艺项目等, 大大提高了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 成为河南的金字文化旅游名片。目前, 文化旅游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行业。

1.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 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 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龙门石窟、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类生物圈保护区, 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 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 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1.3旅游体制创新取得进展, 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 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 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 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影响广泛, 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4入境旅游与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很不协调

2008年河南接待海内外游客近2亿人次, 占全国总数的1/8, 但入境游客仅104.3万人次, 占全国入境游客总数的0.8%。郑州、洛阳的入境游人数分别排在全国的第32、第33位。实际上, 河南接待的游客多半都是短线旅游。这表明河南目前已是文化旅游大省, 但还不算文化旅游强省。

2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经营观念落后, 开发具有盲目性

首先, 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文化旅游资源颇具优势, 但地方政府对发展文化旅游业缺乏应有的重视, 没有将文化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有的地方把旅游业当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没有当成产业去看待, 致使发展步子不大。其次是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然很高, 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 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 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

2.2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 知名品牌少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到目前, 河南叫的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也就是郑汴洛文物古迹旅游路线。虽然这条线路荟萃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大部分精华, 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 这种“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式的所谓的文化旅游, 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另外, 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 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远远不够, 所以中原大地的文化旅游产品也一直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应有的市场占有率。

2.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 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决定了河南旅游必须要走文化旅游之路。但是,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的主流仍然是“白天看庙, 晚上睡觉”。河南发展文化旅游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

2.4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空间上 , 郑、汴、洛及其城郊开发最好, 太行山以及伏牛山的旅游开发较好, 而桐柏—大别山和豫东平原地区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而且, 各大区中景区开发建设也相对集中在少数热点地区。行业上, 各地区均比较重视景区建设, 而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 尤其是对旅游服务企业管理不够, 软件环境建设明显不足。

2.5执行力差

这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制约因素。从九五计划的“三点一线”, 到十一五计划的“一带五区”, 都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战略规划。可是十多年后, 全省旅游年收入1亿元左右的人文景区仅有少林和龙门两家, 超过1000万元收入的仅有十余家。黄河大观、官渡文化园、河洛文化村、永昭陵、影视城、百泉、中州乐园等一批巨额投资大项目, 最终都因执行不力而归于失败。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而且严重挫伤了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3进一步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3.1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河南旅游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文化旅游, 只有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 才能获得开发的成功。最近几年深受重视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依托对人文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作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旅游产业, 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重视的是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 其核心是向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3.2加强对外交流, 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要发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可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 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宾馆开展合作, 设计出更多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专项旅游项目。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 , 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 从而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加强联合宣传促销, 统一规划设计旅游线路, 树立河南旅游的整体形象。

3.3搞好资源创新,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 再包装, 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旅游产品或者是演出项目, 都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门票上, 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河南要学习云南和陕西的经验, 充分利用本省文化资源优势, 下工夫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 有效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条, 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品。

3.4开发桐柏——大别山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桐柏—大别山地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 使“一红一绿”旅游相得益彰。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 发展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等进行组团发展, 打造成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地区, 重点建设太昊陵—老子故里旅游区, 建设老子博物院、老子文化研究院, 续建太清宫, 将太昊陵建成中国姓氏的寻根圣地, 把老子故里建成中国以老子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休闲体验区。此外该区应积极进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景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增设参与性娱乐项目,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培育文化旅游市场。

4结语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问题初探 篇8

问题的紧迫性

近些年来, 河南对外的旅游宣传卓有成效, 河南有不少的景点景区都通过这种方式使外界了解了自己, 从而吸引了外地甚至境外的旅游者, 河南旅游业的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 业内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 河南旅游业仍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全国的地位、在全国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仍然较小。这样大的差距, 表明河南旅游业的确存在较大的问题。除去旅游发展资金差强人意、总体环境营造欠功夫, 还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尽合理, 宣传推介做的不够深入有关。

按照众所周知的说法: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河南自然风光一旦揭开面纱, 就会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焦作云台山、栾川自然风光游的勃兴就是明显的例子。从而造就了我国旅游界的“焦作现象”和“栾川模式”。

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遥遥领先。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 河南人文景观的黯然失色。

笔者认为, 无论是“焦作现象”还是“栾川模式”, 都在宣传推介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否则, 真的就是“酒好也怕巷子深”, 缺少了美的发现, 美只能自生自灭, 不能充分发挥其全部价值。

所以, 对于河南旅游来说, 在做好其他方面工作的基础上, 宣传推介, 尤其是立足于河南旅游资源人文特色最突出的基本省情, 做好河南旅游文化传播工作, 是当前更加急迫和突出的任务。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的内容

要做好河南旅游文化的传播, 首先要明确河南旅游文化的内容。而此前人们所看到和论及的河南旅游文化, 无非是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7个方面内容。这些方面不能否认确属河南旅游文化无疑, 然而挖掘的深度不够。作为文化传播的需要, 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挖掘其深刻的内涵, 才可以真正谈到弘扬和传播。

为此, 我们可以将其中具有内在统一性的部分内容合并起来进行研究推广。如英雄文化、武术文化可以概括为尚武精神;史前文化、姓氏文化、神龙文化可以概括为文明之源;政治文化、圣贤文化、名流文化可以合并理解为精英文明;思想文化、宗教文化可以介绍为精神世界;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民俗文化可以称之为现实生活;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可以通称为尚文精神。这样就可以将中原文化进一步理性化, 并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建立了联系, 更利于树立中原文化的基础性和前导性的历史地位。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一脉相承。可以带动许许多多的文化学者、历史学者、传播学者、旅游业内人士一起加入到河南旅游文化传播的工作实践中来, 将比当前只有官方表面性的旅游推介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

当然, 在全国各种各样的专家层出不穷的背景下, 河南理应产生更多、更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传播专家, 更重要的是河南的对外推介更增加了成功的把握。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和途径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途径, 因为河南旅游文化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府部门的领导四处宣讲这样的形式, 更应该找到处于经常运行状态的常规媒介和途径来进行, 这样,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才可以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将河南旅游文化的传播变为经常性、习惯性、事务性的常规工作。

这样, 我们需要重视的媒介中就不能不包括一些传统的传播媒介和途径。

如专门的旅游文化广播、电视栏目或频道、纸质的传媒如专门的旅游文化类报纸杂志或其他宣传页、宣传画;现代性较强、易于为年轻人所接受的专业旅游文化传播网站或网友论坛, MSN、QQ群组等具有探索和联络双重职能的新传媒;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浓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 或者在街头赠送路人的小巧、实用的日用品;在人口稠密区或人口流量较大的路段、群众性活动场所举行的旅游内容较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娱乐活动等。

河南旅游文化传播的现实出路

第一, 官方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和员工、旅游教育机构、各种传媒的旅游文化研究、旅游文化传播工作。

第二, 各种相关机构和组织深入进行旅游文化及旅游文化传播、可操作的传播手段、方式等的科学研究, 建立旅游文化传播的学科体系。

第三, 打破传统观念和意识, 将导游、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或旅游服务岗位看做旅游文化展示的平台、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 造成全员搞河南旅游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第四, 旅游类教育机构———大学、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开设相关课程, 条件适合的可以尝试开设旅游文化传播专业, 以培养专业的旅游文化传播大使和专职工作人员。

第五, 旅游、文化、传播多学科互动, 多部门协作, 为河南旅游文化传播、河南旅游业的兴起摇旗呐喊, 为河南树立自己的形象, 激发其他地区旅游者内心深处对河南的向往, 为河南以及中原崛起做好切实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2].吕世范:《河南特色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年版。

[3].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研室:《河南旅游》,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朱灵标:《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分析及营销策略初探》, 《商场现代化》, 2007 (4) 。

河南丝路旅游发展思考 篇9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 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概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2015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河南省, 自古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一员, 洛阳、开封位列国家丝绸之路经济规划带重要节点城市。经调查分析, 发现丝绸之路河南段沿线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内涵深厚, 但开发相对粗放滞后。为规避“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配套、四流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发展弯路, 更好地把河南丝绸之路与国家战略举措适时对接, 健康提速河南丝路旅游的发展, 需要对河南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河南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与旅游资源分布

(一) 河南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河南古丝路发展以洛阳、开封为中心。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 兴起于东汉, 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衰落于北宋。东汉时期, 都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 洛阳依然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丝绸之路河南段持续繁荣发展;隋唐时期, 都城虽在长安, 但洛阳却借由丝绸之路的繁荣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北宋时期, 因大运河能从海上直抵开封, 开封遂成为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及目的地;洛阳作为丝绸之路发展的中心地位渐次式微。

(二) 河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分布。

2006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 正式明确洛阳是丝绸之路中国段起点。国内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途径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四个省份。从表1可以看出, 国内22处丝绸之路旅游申遗点, 河南省即占4处, 可形象概括为“一城一门一关一道”。 (表1)

(三) 丝绸之路河南段旅游资源的特点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河南的旅游资源以文物古迹、历史名城为最。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已发现数百处之多。全国7大古都, 河南省占3个, 连同商丘、南阳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个省级风景名区, 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隐性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蓄势如虹。

河南省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隐性资源, 涵盖地下型和非物质型两类。其中, 地下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旧城遗址, 如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河南丝绸之路沿线地下文物埋藏丰富, 品质较高, 目前尚只有少部分已发掘, 开发潜力较大。一旦开发, 必将引起新的旅游热潮。另一类非物质型隐性资源主要指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人物、事件和风俗等等, 资源丰富, 内涵隽永, 极具显性开发的旅游吸引力与价值, 大有可为。

3、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众星拱月。

在地域空间上, 河南丝路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洛阳市及其周边地区。目前, 河南全省各旅游中心呈线状分布, 且以铁路为媒交通互联。沿陇海线分布的有洛阳 (市区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占总数50%左右) 、商丘、开封、三门峡旅游中心;沿京广线分布的有安阳、信阳旅游中心;沿焦技线分布的有焦作、南阳旅游中心;省会郑州旅游中心居全国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 交通四通八达, 与全国20多个省会及大城市相连。根据点轴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 洛阳、安阳和开封作为旅游中心城市, 具有声名远播、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集散便捷等优势, 有助于辐射带动丝路旅游资源开发。

三、河南发展丝路旅游的对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河南丝路旅游, 须在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旅游产品、宣传营销等环节实现与“一带一路”举措的全面对接, 在此基础上创新开拓河南丝路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一) 突出全域旅游, 创新开发格局。

发展丝路旅游, 河南须从全局着眼、系统思维,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旅游发展战略, 发挥“旅游+”功能, 融合相关产业, 形成“区景一体、产业一体”开发格局, 绘制河南丝路之旅全域发展蓝图。首先, 多点开花, 区域互动。密切郑州旅游综合接待中心、洛阳唐东都旅游中心、开封宋都旅游中心、安阳殷都旅游中心之间的联系, 形成区域丝路之旅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 遴选精品, 整体规划。将郑州地区的少林寺、中岳庙、宋陵、黄河游览区, 洛阳地区的龙门石窟、白马寺, 开封地区的包公祠、矾楼、朱仙镇、张良墓以及安阳地区的文峰塔、殷墟博物馆、修定寺塔、岳飞庙等精品景区景点进行整体规划, 打造丝路之旅综合型经典旅游区;再次, 整肃资源, 打造品牌。完善资源保护, 美化景区环境, 增建服务设施, 提升文化品位,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优质品牌;最后, 尽己所长, 创新推广。发挥河南丝路旅游的文化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 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展会;借助新技术、新媒体, 创新推广河南丝路之旅特色文化活动。

(二) 豫陕合作共建, 便利丝路旅游。

推动旅游便利化, 是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地处中原的河南丝路旅游开发需要疏通“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渠道, 近邻丝路旅游开发大省陕西省是其重要的合作发展对象。首先, 资源互补, 双赢共建。即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 开通豫陕丝路旅游专列, 共同营造积极的旅游氛围, 实现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其次, 信息互通, 客源共享。加快建立和畅通豫陕两省丝路旅游信息分享渠道, 及时交换市场信息, 支持相互在对方市场开展丝路旅游推广活动, 共建旅游线路, 共享游客资源, 共推企业合作, 共促人才交流培训。启动豫陕丝路之旅合作投资开发机制, 大力开发区域整体性旅游产品, 合力打造若干条世界级旅游线路;互建旅游展示项目, 打造友城旅游展示窗口和平台;再次, 互联互助, 智慧共建。借鉴旅游服务便利化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经验, 建立完善豫陕丝路之旅信息共享、突发应急、旅游保险合作等机制, 共同做好语言无障碍、多语种旅游标识建设、游客安全保障以及“智慧旅游”等工作, 及时解决旅游纠纷, 保障丝路之旅的游客权益, 确保长效发展。

(三) 专业形象策划, 精准营销推广。

一是明确细分市场定位, 树立鲜明旅游形象。21世纪是形象时代, “形象力”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 个性鲜明、亲切动人的旅游形象对于河南丝路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豫陕甘新不同区段的丝路之旅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同, 丝绸之路河南段须针对目标客源的体验需求, 突出强化自己独树一帜的形象魅力, 巩固自身风格独具的丝路之旅目的地形象。可以组建专业团队, 通过数据采集, 对河南丝路之旅游客的相关信息, 诸如客源地、职业、性别、年龄、体验需求、消费能力等进行专业剖析, 甄别市场偏好, 明确细分市场, 找准市场定位, 并据此设计打造符合目标市场审美, 切中游客情怀的丝路之旅河南形象;二是利用大数据信息, 精准营销推广。在“互联网+”时代, 河南丝路之旅营销推广须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 革新旅游营销模式, 实施精准化、专业化的丝路之旅营销推广, 提升河南丝路旅游知晓度。

目前, 我国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旅游规划官方网站, 主要介绍我国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情况和资料文库。河南省须以此为平台, 根据对丝路之旅目标市场需求动向的精准分析, 开通并精心运营能详细介绍本省丝路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景区景点的官方网站, 完善丝绸之路的网络营销系统, 增强景区与游客的线上互动, 及时根据游客反馈更新旅游服务。各主要丝路旅游景区及营运旅游企业亦可有的放矢开地通独具特色的丝路旅游宣传网站及自媒体平台, 开发精品景区VR, 拍摄丝路之旅微电影, 等等。

(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整体而言, 河南省旅游服务的游客满意度目前尚且差强人意。提升游客满意度, 创造高游客价值应是河南丝路之旅健康持续发展的第一及终极目标。为此, 须在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水准两方面强化内功。首先, 要强化对餐饮、住宿、公厕卫生质量的制度化监督和检查, 细化惩戒, 责任到人;督导景区整修旅游服务设施设备、完善游览指示及安全警示标识, 为游客提供更加整洁舒适的旅游环境;倡导旅游企业间细化业务分工,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过程边界服务。其次, 着力提升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景点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河南丝路之旅景区、博物馆及旅行社等组织或机构, 要加大对导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讲解能力, 要切实保障导游人员讲解内容的正确性, 着力培养“德美艺佳”的优质导游队伍, 借以将河南丝路之旅的文化内涵与独具魅力进行积极正向的广泛传播, 提升游客的河南丝路之旅满意度指数, 打造河南丝路之旅的优秀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石云涛.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J].中州学刊, 2008.1.

[2]曾谦.论河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J].地情研究, 2011.6.

[3]王阳, 付华.论郑汴洛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11.4.

[4]李长秋.河南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4.2.

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调查分析 篇10

(一)农村居民耐用文化消费品拥有情况

耐用文化消费品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和载体,其拥有量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据统计,2012年,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黑白电视机4.31台,彩色电视机106.26台,家用电脑7.5台,接入互联网的5台,移动电话151.67部,接入互联网的13.45部,摄像机0.69架、影碟机26.43台、照相机2.83架,中高档乐器0.21件。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视机和手机的普及程度最高,达到100%,部分用户还拥有不止一台。问卷调查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基本吻合。从问卷情况来看,除手机、电视机外,一些通用的文娱设备,如影碟机、收音机、录音机、麻将等普及程度较高,而一些高端的现代文娱设备在农村还比较少见。

(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农村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不少,但是主要文化活动比较集中,在各项文化活动中,居前十位的分别是:看电视、体育运动、宗教活动、打麻将、喝酒闲聊、打牌、看书报杂志、听广播、下棋、看电影等,其中比例最高的是看电视,占被调查者的96.7%,其他的比例依次是56.2%、48.9%、44.5%、37.8%、36.4%、25.7%、23.2%、21.8%、18.1%等。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文化消费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女性偏爱串门闲聊及参与各种宗教活动等,男性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喝酒、下棋等。25岁以下的居民偏爱现代娱乐消费,如上网、听歌、打游戏等,25~35岁的居民喜欢看影碟和电子光盘;46岁以上的人更喜欢下棋、打牌、听评书等。文化程度较高的教师、乡镇退休干部等偏爱读书看报。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打游戏、上网、听音乐等,农村居民选择的比例最小,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内容结构

(一)电视、广播、电影消费情况

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文化消费项目。农村居民中每天都看电视的比率高达89.6%。除了那些因为外出或者农事繁忙不能看电视的居民外,受众覆盖率几近饱和。接入有线电视网及安装卫星接收装置的比率达到39.5%。看电视不仅是农民经常从事的文化活动,且投入的时间也最长。据调查,农村居民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2.3小时,其中,以每天收看2~3小时的受众最多,占32.8%,其次是每天收看1~2小时的,占26.3%,还有22.4%的居民每天看电视达3小时以上,每天看电视不足一小时的仅占8.1%。

听广播仍然是农民业余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在被调查者中,65%的农民偶尔听广播,15%的农民经常听广播,20%的农民从来不听广播。从性别看,听广播的受众主要是男性,占80%以上。从年龄来看,中老年人听广播的比率较高。

看电影在农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农民观看的主要是政府或者私人庆典提供的免费电影,被动性较强。

(二)图书、报刊消费情况

读书、看报是农民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花钱买书的积极性不高,农家书屋提供的书籍实用性不强,供给效率不高。因此,农民读书、看报仍然靠转借为主。据调查,在农村居民书报的来源中,自己购买的仅占15%,大部分靠向学校、村委会借阅或互相之间转借。农村书报杂志的消费群体以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村干部、村医生及乡镇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为主,且男性居民较多。

(三)打牌、下棋、打麻将等活动参与情况

打牌、下棋、打麻将是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打牌由于受条件限制较少,且对智力要求较低,在农村各个年龄层次中都比较普及。打麻将相对于打牌无论是对硬件环境还是智力因素要求都比较高,是35~45岁男性的主要娱乐形式。但是打麻将容易上瘾,且赌博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对前两项活动,下棋是更传统的娱乐方式,对智力要求较高,是5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的主要娱乐形式。

(四)上网、打电子游戏及音像出版物消费情况

上网、打电子游戏及各种音像制品的消费均属于现代文化消费,在农村普及程度较低。据调查,消费群体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很多青年通过手机上网、打游戏、聊QQ等。

(五)社区文化活动参与情况

近年来,唱戏、扭秧歌等传统民间娱乐活动逐渐衰落,农村宗教活动又现兴盛的势头。据调查,目前农村信奉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占信仰宗教总数的43.1%,远远超过道教、佛教等其他宗教。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不足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内容单调

河南农村居民在消费倾向上表现出严重的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很不稳定,具有较大的可伸缩性,农村居民还没有把文化消费放到重要位置,甚至随时可能会被压缩。农村居民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几件大事上,真正能用到文化娱乐服务上的资金很少。由于消费结构不合理,很多农民对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不高,对文化消费的期望值较低。对大部分农民来说,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生活的重点,书报杂志的消费比例很低,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消费结构单一,文化生活要求非常单调。

(二)消费层次较低

河南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大多处于普及型、生存型的层面,文化消费以自娱为主,消费内容上一味追求新奇、刺激、热闹的效果,不讲究消费质量和消费内容健康向上与否,重视娱乐型、消遣型消费而轻视发展型、智力型消费。对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消费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兴趣。消费的格调和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娱乐性消费的人数远远超过参加科技知识培训和其他形式的文化消费等发展性消费的人数。据调查,参加讲座培训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9.2%,而参与政府送电影活动的比例则为44.8%。二是低层次的通俗文化消费势头猛增,许多农民对爱情、武侠、传奇小说等改编的港台电视剧喜爱有加,而对严肃、理性、知识性强的影视剧则反映冷淡。以居民最喜爱看的电视为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看内容以影视剧、综艺娱乐、离奇案件为主,比例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3%、38.1%、30.8%,而对益智、艺术、科教等方面则兴趣不大,观看教育、科技、历史类的比例仅维持在10%左右。书报杂志的固定消费比例较低,据调查,自己购买书报杂志的比例仅占被调查者的15%。

(三)消极文化消费盛行

目前,不良文化在农村呈滋生蔓延之势,负面、愚昧文化消费盛行。一是农闲时节,赌博盛行。据调查,67%的农民反映村中有赌博现象,12%的农民认为赌博现象很严重。而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竟有高达43%的人有过小笔赌博的经历。二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据调查,42%的人承认拜过鬼神,64%的人有过看相算命行为,甚至有57%的人认为算命比较灵,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群中。不少农民买书、订报,参加培训没有钱,但是修庙宇、拜神佛却很踊跃。据调查,高达60%以上的农民愿意为兴建寺庙、教堂主动出资。

四、对策建议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支付能力的大小。实践证明,目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主要是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要想扩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货币支付能力,启动其文化消费欲望,使其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改变农民消费预期的关键就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农民自我保障的强度,如果农民的防御性需求较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因为,对于大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收入本来就不高,除了必要的生产生活之外,还要储蓄资金以抵御未来可能的风险,享受型的娱乐消费更不敢想。因此,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消费。

(三)增强农民文化消费意愿

由于文化产品凝聚了高强度的人类智慧,因此也对消费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启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首先要培养合格的文化消费主体,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而提高消费者文化素质首先就是发展教育。因此,在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按照各地农村、农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开办形式多样的专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化技能,并把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教育活动,在提升农村居民思想觉悟的同时培养其对文化产品的兴趣爱好,促进文化消费,带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转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不但要引导农民增强文化消费意识,更要引导农民进行高质量文化消费的意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民消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从文化产品中汲取所需的科学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历史文化和近代、现代科技文明的教化,启蒙心智,文明开化,逐渐摆脱落后愚昧的思想状态,在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中逐步转变落后的价值观念,认同主流文化,积极进取,努力争取脱贫的机会。

论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篇11

1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自2005年以来, 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到了重要工作日程中。2005年9月, 为把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 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省委、省政府从河南省实际出发, 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 》, 确定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2008年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的重要战略思想, “旅游立省”是文化强省战略中的子战略, 把文化与旅游更加紧密、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 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河南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由于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 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

2.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

2.1.1 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 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也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在当今中国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 源于河南的有七十三个。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 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寻根谒祖圣地。

2.1.2 武术文化

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 德播神州。河南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形意拳四大拳派的发源地。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寺遐迩闻名, 成为中华武术的荟萃之所、流播之处, “少林”成为中国武术的品牌, 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品牌。

2.1.3 古都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华夏5000年文明史上, 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四个, 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再加上许昌、商丘等众多的古都形成的中原古都群, 是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特色的潜在资源。

2.1.4 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佛教释源白马寺, 佛学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造像龙门石窟, 规模宏大, 艺术之瑰宝;开封大相国寺是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登封永泰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尼僧寺院。中原是道教理论的主要源头, 河南鹿邑人李耳被道教尊为教主, 其《道德经》被奉为主要经典。

2.1.5 博物馆文化

河南省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 馆藏文物达140万件, 约占全国1/8,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的历史自然博物馆”。遍布全省的近100座博物馆里, 全部馆藏文物达到140余万件。南阳汉画馆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博物馆, 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2.1.6 戏曲文化

戏曲起源于河南, 形成于河南, 繁盛于河南, 并从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作与发展。目前, 河南尚有35个剧种在活动或残留踪迹可查;16个剧种有专业剧团演出。尤其是享誉神州的豫剧戏曲中的豫剧,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曲艺中的河南梆子, 是影响最广、根子最深的“大姐大”。

2.2 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品位高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跟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品位很高, 很多都是全国之最。例如华夏第一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华夏第一寺——洛阳白马寺、华夏第一关——灵宝函谷关等。中国1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有8处 (郑州、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浚县、濮阳) ;河南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0处,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处;河南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1项。

3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缺乏科学规划,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但是,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整体性, 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与科学论证, 盲目开发十分严重;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忽视了以文化为基础, 对积淀深厚的河南文化缺乏深刻理解, 内涵挖掘深度不够。

3.2 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短

目前河南省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 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商品、饮食、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尚处于兴起阶段, “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 旅游产业结构尚处在初级阶段, 系统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没有形成。如发达国家和地区游客购物花费一般可占到旅游总支出的40%, 河南省平均为20%。

3.3 管理体制不健全

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为主, 缺乏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河南省绝大多数景区规模小, 过于分散, 经营混乱, 没有形成上档次的旅游体系, 再加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分属于文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等部门管理, 存在政出多门、分头管理,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产业开发基金、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市场等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尚未形成。

4 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优化体制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河南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制订和修订本地旅游业发展规划时, 要注重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理顺文化旅游业管理体制, 推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向管转变, 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 逐步使政府变管理为服务。

4.2 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突出独特文化内涵

深度挖掘河南文化内涵,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合理开发利用姓氏文化、武术文化、古都文化等资源,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建立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因此, 要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养、不同民族背景的旅游者都能感悟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 就必须要在对旅游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不断创新产品形式, 使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变成直观的、可感知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4.3 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

河南省应选择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 下大力气培育像杭州宋城集团、华侨城集团那样以文化旅游为主打, 同时向其他相关产业进军的龙头企业。因此要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资源, 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 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建立相应的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

4.4 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营销机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合, 建立新型文化旅游营销联合体, 实施积极主动的营销推广战略, 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宣传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新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不断巩固和拓展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4.5 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上一篇:治疗实施下一篇: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