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2024-07-19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共12篇)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1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起步,但该产业在当时的河南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河南省文物古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现已查明的各类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达到3万多处。2011年,河南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格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态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0%。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总的来说,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我们今后在开发河南省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河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中,且矿藏品种繁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景观。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依托,其文化资源的优劣就尤为重要。

河南省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拥有具有开发价值的姓氏341个、遗存1098处。其中,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历时长达2200多年。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即占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古城,同时,历史在这河南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如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等等这就为河南省丰富的古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10处,郑州二七纪念馆、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许世友墓、确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等等,这些都在彰显着河南浓重的红色文化气息。

河南的戏曲文化浓厚,拥有豫剧、越调、曲剧等20多个剧种,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型实景艺术表演也体现着河南的艺术文化气息。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忽视可持续发展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部分地方政府只看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它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有的被盲目开发,有的被擅自修缮,有的则被私自转让经营,以致一些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被永久性毁灭。

(二)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

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规模有限,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投融资渠道较单一,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水平的有效提高。产业链条的不完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严重滞后,导致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着发展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发展无序,造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文化旅游产品缺乏质量和深度,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的规模效应无法形成。

三、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应策略

(一)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文化遗产类和部分人造类旅游资源。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调整文化旅游资源产权问题和保护开发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类资源产权以国家所有为主,是一种重要的国有资源,但也有部分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如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民居等。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推进,民间资本会更多的投向人造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清明上河园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其所有权归投资人所有,产权关系明晰。总之,必须明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现行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大胆探索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

(二)建立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

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建多元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和放宽各种资本介入文化旅游产业,调整现有的不平衡的单极发展状况,形成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经济利益关系;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吸纳境内外组织和个人捐助、赞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四、结论与展望

河南省作为文化大省,虽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文化产业意识淡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对这些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并对各个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河南省丰厚悠久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2

樟树市以文化兴市为契机,把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升温升级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通过旅游规划引领、项目支撑、产业融合,全力打造文化休闲游、养生度假游、工业游和乡村游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项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赶超发展。目前,该市已有2A级景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1个。今年1至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33.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该市利用独特的“药酒盐、古道闲”等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围绕打造“中国第一养生天堂”和江西旅游新地标,主动融入全省旅游网络,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深度开发,着力建设融国教、国药、国酒于一体,集休闲、疗养、保健于一堂的养生休闲旅游胜地。聘请专家编制《樟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阁皂山药道养生、中国古海休闲度假、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吴城商邑文化、筑卫城远古文化等旅游板块,形成以葛玄路养生休闲旅游带为轴,以筑卫城、吴城文化创意旅游区为翼的“一轴两翼”集群规划体系。该市投资1亿元拉通了从城区直达景区的旅游公路,投入1000余万元完善配套设施,开通旅游观光专线。市财政每年还安排6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既有看头,又有玩头”。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该市在用地、用工、税收、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办旅游项目,以大项目拉动旅游产业聚集发展。投资31.65亿元的“中国古海”养生旅游项目,依托该市丰富的岩盐资源,巧打“盐文化”休闲旅游牌,开发海洋之恋、养生会馆、3D漂浮影院、盐晶动感SPA、大极盐泥馆等特色景点,创立“旅游+养生”新模式,填补了复合型养生旅游度假项目的市场空白,为江西旅游在红、绿、古的基础上增添了一道“蓝色”风景。该景区刚开业不久,就出现了游客“井喷”现象,单日最高接游量突破8000人次。投资6.8亿元的阁皂山旅游开发项目,依托悠久的道教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养生保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养生福地,与中国古海景区遥相呼应,形成了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该市注重文化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文化旅游元素注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打造仁和863医药科技园、四特酒文化城、三皇宫历史文化街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关联项目,使全市各

地景点串点成线。同时,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葛玄路沿线大力发展乡村游、采摘游、观光游、农家乐等休闲文化旅游,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目前,该市已发展星级农家旅馆3家、农家乐104家,三层楼、松湾、芦岭、大汗等地的“农家乐”已成为全省闻名的乡村品牌旅游点,年均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旅游业;交通设施;相关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编号:1003-7217(2009)04-0112-05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熊继红,代义军,2006)。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

(三)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发展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关于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杨瑞霞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交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张建春、陆林则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借鉴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根据2000~2007年的相关交通数据和旅游数据,以全国数据为参照,分析西部旅游城市张家界旅游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实证指标,旅游业本文选取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4个指标,交通业则选取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电气化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民用航空里程等6个指标。

(一)全国交通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交通业还是旅游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见表1)。根据表1可见,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了减少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2倍以上。

表l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增长非常明显,其中高速公路2007年的通车里程已达到2000年的3倍以上,公路总里程、电气化铁路和航空业2007年已达到2000年的近2倍;而内行航运和普通铁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增长并不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验证旅游业与交通业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2)。表2中的数据说明,旅游业的发展与各种旅游设施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其中与高速公路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民用航空和铁路,相关性全部达到了0.9以上。而内河航运的相关性最差,只有0.6左右,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多数的旅游者都选择其他的快速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和航空与旅游业的相关性明显比较高,这说明真正对旅游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而是相对比较快捷方便的高质量交通设施。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与旅游相关性分析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3)。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

根据对全国数据的分析方法,依然利用SPSS11.5软件对张家界的交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张家界地区高速公路刚刚开始建设,而铁路、内河航运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旅游业与这些交通设施的改善的相关性很难体现,特别是与铁路由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张家界地区的旅游业交通主要集中在公路,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与公路交通显示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于旅游交通主要集中在高等级的公路,所以与高等级公路的相关性在0.9以上,而与一般公路的相关性还不到0.7。

(三)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张家界旅游业发展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通过加快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同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张家界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与旅游相关性最为紧密的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的发展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速度。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张家界都明显的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比如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而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

但是,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0~2007年张家界地区铁路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公路总里程增长明显快于全国速度,但是其中的低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很大,而同期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增长率为18%以上。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等级的公路,而张家界由于资金和自然条件等限制,高等级公路比例还比较低。

(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

(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

(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改善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旅游交通,实现交通与旅游的互动

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规划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适当超前规划。(1)应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客运能力,并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综合运力,如枝柳铁路、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机场的建设,使张家界风景区迅速走向了世界,游客数量每年成倍增长。(2)要实现旅游和交通需要协调发展,合理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尽可能权衡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交通业的同时要兼顾景区的发展,而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留有交通业的发展空间,两者不可偏废。

(二)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景点可进入性

张家界政府要真正地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首先,遵循市场需求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旅游交通建设要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道路通畅、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其次,充分发挥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客运优势,形成铁路公路联运、专线公路与干线公路联合、景区景点公路交叉连网的体系。最后,要加强景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公路客运交通体系,加快支线、专线公路建设,区内主要客源地之间应建立直达公路。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对旅游交通的投入规模和水平。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发展规划,使资金流向符合旅游交通的发展规律,提高旅游交通竞争力,并具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领域,从而有利于旅游交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包括景区、旅游运输企业、道路设计施工企业、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以及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加快旅游交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旅游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

(四)积极推进交通营运管理现代化,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首先,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旅游交通的发展外部环境,协调各部门关系,开放市场,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客流量预测、车辆调度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应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大力推行无线电通讯技术,加快引入旅游交通自动化管理方法。其次,旅游交通的服务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便捷和特色的服务的目的。最后,在旅游交通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在景点附近开办各种类型的汽车流动旅馆,实现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统一协调,加强旅游交通有关部门管理合作

首先,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交通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规划、交通、公交、航空、水运、铁路和交警等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其次,加强旅游交通的管理和交通组织,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路上监控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后,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创造良好的旅游交通建设市场环境,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发展各个环节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徐红罡,旅游交通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1-45。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1-65。

[3]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23-27。

[4]关宏志,任军,刘兰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2-35。

[5]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8。

[6]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4):24-29。

[7]熊继红,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6):132-133。

[8]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10):65-69。

[9]

Martln C A,Witt SF,Subsf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Tourism Demand[J],Anna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8,(15):255-268。

[10]万德梅,试论武汉市城市旅游功能[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2。

[11]Bruce Prldeaux,The Role of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_Velopment[J],Tourisn Management,2000,(I):53-63。

[12]杨瑞霞,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2004,(5):127-129。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4

一、辽宁发展“创意旅游”的基础与条件

(一)辽宁旅游业的蓬勃兴盛是发展“创意旅游”的良好前提

近年来,辽宁大力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地位迅速提升,旅游经济已实现跨越式增长。“十五”期间旅游业总收入2509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8倍。2007年,全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了“四个突破”。2008年,又实现了升级进位,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以上,总收入超过河南省,历史性地实现了突破。2009年初,以春节黄金周为代表的旅游市场开门见红,春节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555.9万人次,同比增长28.9%;旅游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29.6%。辽宁旅游业可喜的发展势态,为发展“创意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创意旅游”的坚实基础

辽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首先,自然风光秀美奇特、巍然壮丽。丹东凤凰山被誉为“国门名山”和“万里长城第一名山”,大连海滨是远近闻名的海滨胜地,有着“九曲银河”之称的本溪水洞则是中国北方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等等。其次,文物古迹历史悠久、多彩厚重。早在30万年前,营口金牛山的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拥有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五女山山城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再次,民风民俗热情浓郁、特色鲜明。满族风情、锡伯族文化、辽南皮影、东北大秧歌、“二人转”等,都反映着黑土地文化的鲜活生命力。辽宁还成功举办了“辽宁欢乐旅游节”、“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等多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这些都为辽宁发展创意旅游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发展“创意旅游”的坚强后盾

辽宁省旅游部门以“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为主题,结合辽宁旅游资源特色,于2007年推出了“一环三线”旅游精品路线。2008年,辽宁省旅游局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构建“大宣传、大促销、大市场、大互动”新格局。除了以旅游大篷车形式巡游全国外,还积极参与2008北京“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与环渤海5省市区共同构建区域旅游框架结构,积极开展“奥运在北京,畅游来辽宁”主题宣传促销活动。2009年初,省旅游局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国内旅游需求”为主题,对全省旅游业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启动2009“辽宁人游辽宁”大型系列活动,全省14个城市旅游局签订了《应对经济危机加强旅游合作互换游客协议》,鼓励省内各地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交流活动。

二、辽宁发展“创意旅游”的前景与对策

(一)对现有旅游资源注入创意元素

以创意的理念开发辽宁旅游创意产业,首先要对现有旅游资源注入崭新的创意元素。

1. 利用高科技创意手段使静态资源动起来。

目前,自然旅游景点和人文旅游景点大多是将原生态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形成的静态旅游资源形式来呈现。而我们对于旅游资源的了解,或是通过图片、文字,或是通过实际前往、亲身体验,前者可谓“纸上谈兵”,只能领略大概,后者虽然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会精华所在,但现实中又会受到诸如时间、金钱、健康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创意产业中动漫和动画等表现形式,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声情并茂地呈现在网络世界中。例如徐霞客镇即推出大型动漫片《中华游圣———徐霞客》,将动漫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意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也可以借鉴当前“开心网”的游戏模式,给人们打造一个虚拟的旅游空间,以期更加全面、细致地展现出旅游资源的特色。

2. 通过影视作品及文艺演出丰富拓展旅游市场。

优秀的影视作品会引起人们对其拍摄基地的广泛关注,因此,把握商机,开发有创意性的旅游专线,可以短时间内形成专线旅游热潮。例如在央视等台热播的反映新时期农村生活题材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好评之后,“龙泉山庄”“凤舞山庄”“象牙山”等地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引发了当地旅游的新热点。

辽宁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开发底蕴深厚、参与性强的文艺演出会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如“刘老根大舞台”的绿色“二人转”表演,已成为众多外地游客来沈阳必看的项目之一;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等在黄金周推出具有满族特色的宫廷礼仪、皇家祭祀等表演,都进一步增强了此类产品在旅游市场中的价值。

3. 采用创意理念刺激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销售。

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生动地反映当地的文化艺术、传统习惯,而且还可以满足旅游者纪念、欣赏、自我满足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是对当地旅游特色无声的宣传和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式,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销售将会极大地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创意产业中的时尚与工艺设计引入其中,将有利于凸现旅游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增加市场份额。辽宁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意理念,打造“东北风格”的旅游纪念品,提升包装设计水平,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专业旅游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既从事旅游行业,又掌握创意产业相关知识的复合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意人才,与辽宁本地相关业者进行经验和技术交流,参与到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中来。同时还应利用现有社会教育资源,一方面,在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的骨干精英;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旅游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旅游创意产业技能型人才,从而增强辽宁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辐射能力。

(三)加大保护力度,健全相关法律保障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篇5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6

关键词:县域;旅游产业;内乡县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宝天曼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龙头和市委、市政府把宝天曼作为南阳旅游开发旗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豫西南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和位于伏牛山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战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使内乡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内乡县旅游局以提升内乡旅游知名度,提升内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按照A级景区创建工作标准对景区景点标识牌进行规范,指导各景区景点制作高标准的旅游标识牌。对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设安全景区。

二、优势

内乡旅游优势我认为多为区位优势。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乡村休闲旅游地是环绕城市外围、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三、劣势

(一)低端产品特征突出。目前,乡村休闲项目发展很不成熟,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开发方式粗放,且基于短期利益。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功能单一,在经营上乡村休闲旅游地只停留在注重价格上,基本没有服务意识,一锤子买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对于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特色产品注重不够,如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田园风采等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整体服务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很多宣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的休闲要求。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交通、住宿开支为主,而消费支出较高的娱乐、购物等其它开支较低,导致整体休闲消费水平低,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盲目发展。目前,内乡县已经形成了零散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生初期的自然发展、到90年代的竞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盲目开发、效益不佳和资源浪费。在“农家乐”盛行的内乡,一些本世纪初开发的农家旅游地,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08年起就出现客源减少、效益下降的局面。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

四、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与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

结合市情特点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内乡县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旅游兴县、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建设新城”,面对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内乡旅游业既要乘势而上,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前提就要在发展思路上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二)分析需求,加快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9.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强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旅游产品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单一落后的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当前,旅游产品形式已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及更多样的产品复合形式转变。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

1.政府行为定位。乡村旅游产业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因为其不成熟性、其公共产品性质,外部性效应还很明显,如旅游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承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牵引。因此,政府应主导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

2.营销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样需要中间流通渠道——中介组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营销单一,主動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在招揽客源上,农户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受人际的范围局限。宏观上可由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策划事件旅游来扩大其知名度,微观上可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承诺行业服务水平与标准并制度化,建立投诉制度与违规处罚制度,形成行政方面的约束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建设品牌形象,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和谐发展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负面效应。在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开发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地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简单的原始利用到注重人文的休闲空间的营造,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子君.南阳概况建置沿革[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4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7

一、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速态势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共有企业470余家,从业人员6.5万人,产业规模在全国和河南省工业门类中的位置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及产品。安彩集团彩管玻壳产能已跃居世界第一,许继集团的电力电子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新飞集团的家电产品和税控机在全国居前列,洛阳单晶硅硅片产量及出口量全国第一。

(二)重点项目建设

“十一五”以来,河南全省信息产业部门一直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推进。2009年,由省信息产业厅招商引资,河南省电子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MXBINC和香港新威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决定在河南投资建厂生产手机,标志着河南第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诞生。濮阳的电光源产业项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年生产规模达40~50亿。安阳凯瑞数码有限公司的光盘生产项目,即将扩建28条生产线,二期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光盘7亿张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光盘生产能力全国第一。

(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重大突破,产业聚集度提高

在信息产业部发布的40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中,河南就占据了4席三个省级产业园分别是洛阳硅电子产业基地、南阳光电产业基地、濮阳电光源产业基地。从地理分布看,以郑州为核心区,在沿京广铁路的安阳、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和沿陇海铁路的郑州、洛阳的T字型带状区域内,充分利用我省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规划、交通、通讯、物流等一体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内外部发展环境,打造郑州信息网络安全和软件业,新乡绿色电池和信息家电业,许昌电力电子装备制造业,洛阳半导体及电子材料,安阳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集群。培育焦作、鹤壁、南阳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

二、全省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全国工业信息化持续良性发展,企业主体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逐渐凸显。工业信息化的大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工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最具影响和效能的工作之一。近年来,我省信息化进程一直伴随着企业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前信息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制造业,工业企业中,并在不断深化中。首先全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关键环节已经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二)政府事业单位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在线)

河南省信息中心承建的河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省直部门共有68家接入外网,国家扶贫办、监察部、文化部、应急办通过国家外网和省外网开展网上业务信息传输。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抗灾中,河南省信息中心通过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平台短信系统将全省煤、电、油、汽、运等经济运行数据即时发送给省领导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全省资源的运行情况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辅助决策信息,为打赢抗击冰雪灾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村村通)

2007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开展了漯河、许昌、济源、三门峡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及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工作,农业厅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商务厅启动了“河南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并开通了“新农村商网”,卫生厅启动了“新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省委部门牵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厅牵头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厅组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均在全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42个农业县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县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网站总数已达到151个。新建乡镇信息服务站302个,乡镇信息服务站累计1518个,建立了从省到乡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

三、河南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总体规模水平较低,产品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核心技术我们并没掌握,或者说发展层次较低,高技术产品还主要是做国际上其他信息产品的外包工作。其次是我们现阶段的信息产品制造,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外来产品的依图加上与拼装,甚至有模仿之嫌。从河南省来看,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特殊问题是。首先,决策上举棋不定,政府有关部门在如何发展信息产业方而还缺少良方和大动作,在产业选择上有错失机会的缺憾。其次,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对经济增民和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小。

(二)竞争压力大,高端人才缺失

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达省市竞争的内外双重压力。随着社会对信息产业的逐渐重视,产业政策的逐步改善,信息产业投入的增加使各地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消费者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宽,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沿海地区凭借其人才、资金和自卞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转化快,市场占有率高,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形成压力。再加上信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开发新一代产品或者研究一种新技术,必然伴随着高额资金的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当企业进入市场耗费巨大的资金倾力打造的产品可能己经属于流通中的普通产品,这种现象对信息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各个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毛建.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N].光明日报.2007.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8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旅游交通问题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比较重要额一个因素,对其资源的本底未能得以明确化。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西部旅游业从总体上还处在后进的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各级的领导在旅游业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在旅游交通层面的问题,由于交通的可进入相对较差就会对旅游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困难,这样也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等旅游资源存在着认为破坏的现象,没有将旅游资源进行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旅游的促销力度上以及旅游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要能够进一步的开放。

(二)西部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西部旅游交通的发展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的设施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双休期间,在旅游交通方面不能对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交通业的实际发展上严重滞后于西部旅游发展,对旅游交通的建设资金也相对比较缺乏,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呈现。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及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一)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对西部的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能够对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旅游资源的优势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得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从而将西部经济的文化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并且有利于对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和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层面,由于旅游业是生产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发展产业,故此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并且能对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是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故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环境的问题上加强保护。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旅游交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要能结合实际科学性的规划,从而来实现旅游和交通的互动发展。从实践发展能够看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要在交通上得到有效优化,要能够遵循交通规律,这就需要进行在铁路建设以及公路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也要能够在交通旅游协调发展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的整体发展得到兼顾,将两者的关系要能得到平衡保持,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西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能够对西部旅游交通的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加以呈现,对景点的可进入性得到充分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在政府层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的遵循市场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和交通两者在规划上进行紧密结合,大力的建设旅游交通运输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道路通畅及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还有就是要能够在西部旅游交通的资金筹集层面要能多渠道的施展,这样方便于旅游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想要将西部旅游交通得以高水平的呈现就要能够在投入上得到加强,将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完善做好,要能紧密的和自身的交通基础建设的特征相结合,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水平上通过多渠道的进行增加,最大程度的将旅游交通竞争力得到有效强化。从具体的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可通过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能够有效适合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回报高的旅游开发项目。

另外就是要能够对其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行有效积极的推动,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加强,从而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也要能够得到有效优化最终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就是要能够进行对旅游交通的相关部门在协作上进一步加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部门,只有在各个部门能够得到积极配合协调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运作,所以交通规划以及运输管理等都要能积极协调配合。

三、结语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9

一、河南的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于文化旅游的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规范、规划开发不系统等原因,河南文化旅游的开发还不很不够。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旅游概念认识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文化界乃至旅游业界和政府部门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甚至把旅游业整体都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显然,对文化旅游概念认识的不足,模糊了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和特性,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误导了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我省的一些社会文化类旅游景点,如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文化节庆旅游类产业,缺少主题,特色不鲜明,很多地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量打造人造景观,修建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名人园、民俗公园等,这些景区打着文化的主题,但是主题文化模糊,不伦不类,甚至出现与历史、民族信仰相悖的现象。

(二)管理体制的不规范制约着我省文化旅游的发展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大部分失去,文化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分别归属于文物、文化、宗教、民政、园林、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资源整合不够,多部门管理并存的状况,势必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各部门的条块管理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致使文化旅游建设布局凌乱,规划不统一,各个拥有旅游资源配置权的部门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旅游景观。如: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宗教部门的宗教管理场所,林业部门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公园,民政部门的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二是多头管理,交叉经营,出现利益冲突,一旦触及自身权与利便纠纷不断;三是协调困难,一旦出现责任问题,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

(三)规划开发不系统

近年来,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已经形成了热潮,大量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业,但对于如何规范高效的进行投资与开发,大多数企业没有遵循旅游产业的规律。在做旅游景区、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是,依据应该“统筹全局、和谐发展”的原则,但是一些项目的开发都未经详细、专业的规划,甚至出现“边规划、边报批、边建设、边开放”的“四边现象”。

(四)中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档次品位不高、内涵不深,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文化与旅游没有有机结合,独具中原特色的传统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主导产品,对广大游客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许多地方一提开发历史文化遗迹就要重新修建古建筑,一谈到挖掘中原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盖馆,但是,这些只是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如果旅游资源级别不高,和中原文化不贴合,或开发不到位,就难以开发出成功的旅游产品,更形成不了立足市场的企业,有形的财物和无形的影响都损失巨大。

(五)宣传投入不足

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存在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低,缺乏有效的机制等问题,仅靠在网站上发布一些宣传信息、举办一些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各地、各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低,加之旅游宣传资金投入相对较大,没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形不成一举成名的效果。比如洛阳、安阳、开封、郑州是全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却没有形成合力共同去宣传河南的古都文化,扩大河南古都文化的影响力,很多人知道少林寺,却不知道郑州,知道龙门石窟,却不知道洛阳。

(六)民间文化遗产渐进流失

作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河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方面,更是隐藏着许多熟悉或陌生的经典,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省份无法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许多民间非物质遗产正处在渐进地流失和消失之中,特别是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黄河澄泥砚,到汴京灯笼、洛阳宫灯;以及泥塑、剪纸、还有凝聚高超技艺的酿酒工艺、钧瓷烧制、玉雕、铸剑等……这些承袭着民族文化风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任何对文化的忽视或保护不当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

(七)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缺乏竞争力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其独特性,它需要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但是,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急需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能识别资源保护开发的潜在价值,通晓旅游经济理论的人才和管理团队。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讲解不到位、知识有限,对文化挖掘不足,文化旅游内涵不够了解,严重限制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

为有效解决制约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遭遇的瓶颈,笔者认为,应从明确文化旅游概念、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宣传手段等方面着手,把河南的文化旅游与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经贸合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效结合,统一规划。

(一)明确文化旅游的概念,找准定位

文化旅游不同于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心理需求。明确文化旅游的概念,不能简单的文化旅游落实在建馆造庙、修建公园等简单的层面,而要结合中原文化,找准定位,打造适合我省旅游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途径。

(二)以中原文化为核心,深挖掘旅游资源资源

人们去旅游,最关注的是旅游景区内在的文化价值,消费其蕴含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价值。一个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都希望亲身经历异地的人文活动,亲身体验异地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认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价值,以中原文化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发、整合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景区背后的名人、传说故事整理成型的故事,以文艺演出或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形式展现给游客,或者通过节庆活动、主题公园等特别形式,向游客渗透,使他们尽享文化大餐。

二是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景区之间在名人故事、民俗、礼仪等方面的相同点,抓住关联切合之处,实现各景点的联手,对旅游布局和精品线路进行精心设计,打造核心景区,并使其发挥聚集示范作用,促进旅游景点的升级与整合。

三是要不断推出像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综艺剧《大河秀典》等受游客欢迎的节目并不断创新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还可以组织剧团开展演出活动,把演出从舞台剧场延伸到景区。

四是深掘文化内涵,开发融入中原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经营好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平顶山汝瓷、南阳独山玉、许昌钧瓷等独具地方特产的旅游产品,努力使文化元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向规模、集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提升影响力

一是依据河南是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区,依据这个主题形象,结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围绕“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这一主题形象口号,加大宣传,使它像美丽广西、七彩云南、好客山东等一样深入人心得到认可。

二是注意做好旅游营销六个一工程,一句好的旅游宣传口号、一张好的导游图、一本好的旅游手册、一盘好的旅游风光片、一首旅游歌曲、一个好的旅游徽标。

三是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合作,精心组织旅游新闻宣传。

(三)培养、打造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给河南的文化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引进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方面尤其是通晓旅游经济理论的人才。二是要对现有从事旅游的行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摘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和坚实依托,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经营策划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深刻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尚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

河南旅游产业发展 篇10

一、旅游教育对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教育也发展起来。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旅游教育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输出者, [1]同时, 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也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旅游理论的研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现状分析

虽然旅游教育对旅游产业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但是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问题。

(一) 许昌旅游教育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不协调

目前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教育招生主要是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计划进行招生, 其招生规模、人数以及专业的设置都是一种计划性安排, 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据调查显示, 在许昌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中, 目前只有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 而酒店管理专业还是2013年刚申请下来, 目前还没有毕业生。这与许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不成比例, 而且涉外旅游的毕业生几乎没有, 远远不能适应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二) 许昌旅游教育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不协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许昌的旅游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2014年, 许昌市共有A级景区17家, 其中, 4A级景区3家, 3A级景区5家。星级饭店19家, 其中五星级1家, 四星级6家, 三星级饭店9家。旅行社79家, 其中国内旅行社75家, 国际旅行社分社4家。[2]旅游产业范围很广, 涉及会展、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开发、旅游节庆开发等, 产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优秀人才。但是, 许昌高校旅游教育设置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方面, 对于会展管理、电子商务、节庆策划组织、旅游咨询等人才基本没有, 导致这些产业人才严重短缺。

(三) 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人才培养上不协调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目前的培养目标看出, 旅游教育对培养的人才目标定得很高。但是, 旅游产业门槛比较低, 可进入性很强。许多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都不高。在人员素质上, 初中文化程度从业者比重较大, 而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则较少, 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管理水平较差, 服务质量不高。同时, 许昌很多旅游企业认为中专生都能做的工作, 没必要招聘本科生, 所以导致旅游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不能很好的被旅游企业接收, 而旅游企业自身还存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 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交流合作不足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也开始和许昌市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合作, 比如福港大酒店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 但一个学期也就去1次, 所以缺乏经常性, 同时对于许昌本地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 培养目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目前, 许昌学院旅游学院也承担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和课题, 同时也建立了一批学生实习基地, 但是大部分研究课题和项目都是其他地区的, 涉及许昌的不多。另外学生的实习基地都集中在浙江、江苏、广州等地, 在许昌的几乎没有。所以和许昌本地区的产学研结合度不太高, 导致学生对于许昌市旅游产业概况不太了解, 研究成果也不能很好地指导许昌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 受教育者对旅游产业的期望有差距

为了准确、客观、真实的了解许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专业教育满意度和从事旅游行业意愿的态度, 以及旅游产业的前景的态度, 对许昌学院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访问, 发现97%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但是, 对于从事旅游行业意愿的态度和对旅游教育态度的调查中, 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占到68%, 对旅游教育不满意的占到57%。旅游行业前景乐观, 但是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这种现象必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是旅游教育自身发展的障碍。

三、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策略

为实现许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必须消除这些不协调的问题,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 政府积极推动

建立和加强许昌学院旅游教育与许昌市旅游局的互动, 许昌市旅游局是代表许昌市人民政府管理许昌旅游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许昌市旅游局主要负责许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 以及宣传落实旅游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因此, 旅游教育必须积极与许昌市旅游局联系, 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许昌学院旅游学院可以让教学秘书或者教务员作为学院与许昌市旅游局的联络人, 许昌市旅游局如果有什么信息, 和联络人联系, 向旅游教育机构传递行业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 同时学校通过与许昌市旅游局进行交流, 这样旅游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 产学研结合

旅游教育要服务于旅游产业, 同时旅游产业需求是旅游教育的依据。首先, 许昌学院应该以许昌旅游产业格局及其发展作为许昌学院旅游教育的出发点, 同时许昌学院要与旅游产业内部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办学。比如许昌学院旅游学院正在筹备的白云山旅游学院, 主要是针对景区而培养景区管理人才, 同样, 许昌学院可以考虑和瑞贝卡大酒店联合开办瑞贝卡酒店管理学院,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许昌酒店行业的需求。

其次, 许昌学院可以与企业紧密结合, 培养双师型教师。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因此要求旅游专业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据调查显示, 许昌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人员, 基本没有从业经验。虽然有部分教师取得了导游资格证, 但是基本上只是考取了证书, 并没有实际上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依然艰巨。因此对于校内专业教师, 鼓励教师考取一定的资格证书, 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 进行挂职锻炼, 了解企业生产实际, 掌握新技术, 加快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邀请旅游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这些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兼职教师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 也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3]

再次, 加强旅游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 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并且也取得了一批质量很高的研究成果, 但是, 目前为止, 这些科研成果基本都没有转化成产品。因此, 许昌学院应该与许昌市旅游局、许昌市旅游行业协会联系, 创造条件建立教研基地, 同时促进旅游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修订符合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保障, 因此, 许昌旅游教育必须面向旅游产业实际情况来制定培养目标, 在基础课设置中要加强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统计等学科的教育, 在传承原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把旅游专业课程分为人文史地通识课程、工具性课程、经济管理学课程、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五大知识板块,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一是搭建“大旅游”的公共基础平台;二是将过去按专业小方向开课的做法调整为按专业大类整体优化开课;课程结构呈现开放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压缩课堂教学时数,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根据旅游专业服务人的生活之特点, 将校园文化全面纳入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之中。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导游、优秀导游评比竞赛、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专题旅游文化活动、学生旅游活动策划等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延伸课堂教学。同时, 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必修课, 增加足够的学分, 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地位, 突出旅游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四)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市场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是人才质量标准的最终检验者。旅游管理专业定期邀请许昌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以及行业协会的成员,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 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市场、与社会的距离。同时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学校建立专业教学QQ群, 教师、企业、学生可以在QQ群里自由交流, 信息可以得到迅速反馈和流通, 好的想法和建议能够得到迅速实施和处理。

(五) 产业调整用人观念

旅游行业要避免员工高流失率现象, 不断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许昌旅游企业可以秉承“企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用人理念, [4]同时应勇于授权给下属, 努力培养下属, 为基层员工提供发展成长的空间, 激励员工将自己的命运与旅游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设置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 同时让员工享受到丰厚的待遇。这样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保障, 就不会轻易离开企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科教兴旅步伐也在加快, 旅游教育要和旅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保障科教兴旅, 也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许昌旅游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河南省积极推动、许昌市政府全力支持, 许昌旅游企业全面参与, 许昌学院积极主动与许昌当地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 最终保证许昌旅游教育与许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芳.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经济社会, 2004 (3) :65.

[2]许昌市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xuchang.gov.cn/view Cms Cac.do?cac Id=4aef14082d57f1c2012d5cd4532d0316.

[3]石继勇.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篇11

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禅泉度假酒店,禅宗文化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该酒店市场营销总监陈杰群介绍说,禅泉度假酒店是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下属广东龙山禅泉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集温泉、商务、旅游、度假、保健、文化交流服务为一体,为华南区首家南宗禅文化主题温泉酒店。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已于今年春节期间试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期建设,不久将全面开业。

纵观酒店的布局、设计,处处都感到浓浓的禅韵。一棵专门由印度运来的菩提树屹立在园里,与大堂隔窗相望。相传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正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据陈杰群介绍,该酒店将“禅宗文化、岭南文化、生态养生文化、中式园林艺术文化、国际SPA文化”元素和中国江南传统建筑艺术融入酒店设计中,通过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运用丰富的造园设计手法,塑造体现禅宗文化和岭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江罗高速的开通,将新兴纳入到珠三角地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给民众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加快了该县旅游业的发展。记者从新兴县旅游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县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禅意生态名城”的目标,充分发挥禅宗文化和优良生态两大资源优势,着力擦亮“禅宗文化游、温泉养生游、生态休闲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不断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旅游业优化升级。而禅泉度假酒店无疑就是新兴县打造“禅意生态”名城的一个成功案例。

据了解,新兴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朝圣观光、旅游度假。随着江罗高速一期的开通和周边交通的不断完善,吸引了众多游客,特别是“禅宗文化游”倍受游客青睐,到国恩寺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金水台温泉、天露山旅游度假区、青山绿水温泉、藏佛坑、六祖故居等线路也因江罗高速的开通,经常在节假日期间呈现火爆热闹的场面。

据该县旅游局副局长叶秋铭介绍,江罗高速第一期通车后,前来新兴县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自驾游的游客。珠三角地区的游客,趁着高速路的开通,率先感受新兴禅都文化。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各类旅游附加产业也相继火热,“六祖故里·中国禅都”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上升。

此外,江罗高速第一期开通的利好消息还吸引了本地和外地企业家纷纷在新兴投资办厂、办酒店,使住宿、饮食、娱乐、购物、观光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江罗高速一期的开通,对新兴县旅游的促进非常明显。仅2月7日至13日春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92.21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3%。今年1至5月份,全县接待游客373.5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以上。

江罗高速的开通无疑是给新兴旅游业注入一支强心针,新兴把握好这个机遇,发挥“禅宗文化游”、“温泉养生游”、“生态休闲游”三大旅游特色。近期,该县策划了“广州万人游新兴”活动,组织广州的游客来新兴旅游观光,感受禅宗特色文化;位于该县六祖镇的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影声光电等于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六祖》也有望在明年春节前推出。

据悉,该县将继续利用好江罗高速,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把“六祖故里·中国禅都”打造成影响省内外、辐射东南亚的知名旅游品牌,使新兴成为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剖析 篇12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面临向旅游强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摸底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河南省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丰沛, 但同质性高;旅游企业发展良好, 但关联度差;旅游产业成绩喜人但结构不均衡。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基底分析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 地形比较复杂, 地势西高东低, 北部为太行山余脉, 西部为秦岭余脉, 南部为大别山, 中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里的伏牛山, 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分属四大流域, 北部为海河流域, 中部为黄河流域, 西南为长江流域, 东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发源地, 素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地理条件优越,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因此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绚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被利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对具有代表性且获得国家级称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归纳 (见下页表1、表2) 。

河南省赋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同时各市 (县) 城乡地质结构、地理容貌和工农业经济各具地方特色, 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根据2004年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结果, 全省共登记旅游资源单体39 802个, 涉及8个主类、28个亚类、171个基本类型。其中, 洛阳市河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发达的城市, 其次是新乡和焦作, 安阳、郑州、平顶山、南阳处于第三阶梯, 鹤壁、济源、三门峡、开封、许昌、驻马店以及信阳处于第四阶梯, 濮阳、商丘、周口和漯河处于第五阶梯。这些条件都为河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较弱, 多数旅游资源与周边邻近省份、尤其是本省内同质性较高, 带来了开发方向的雷同, 是各地区形成恶性竞争主因。河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而独特, 但就目前开发状况而言, 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内涵挖掘较浅, 产业链条短且不完善, 旅游业态较为单一。

二、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分析

据可得统计数字显示, 在2008—2012年期间, 旅行社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态势, 从业人数在逐渐递减, 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利润率呈现不规律变动。而星级酒店总数、客房数量及床位数在逐年递减, 行业整体收入基本变化不大, 出租率在逐年下降, 连续五年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 但2009年为这几年的最高值, 随后三年在逐步提升。

此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显示河南省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A级景区251家, 其中2A级景区45家, 3A级景区109家, 4A级景区89家, 5A景区8家。截至目前其中5A景区数量9家, 2014年4月国家旅游局公示今年入选的4A级景区名单中河南省为15家, 河南省高级别旅游景区增速表现迅猛。

对河南省旅游企业在全省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 河南省各地市间旅游资源同质性较高, 在资源导向的理念下, 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发展处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形成地区间旅游产业布局同构严重, 导致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内耗现象, 缺乏相应的良性带动。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自改革开放,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之后, 河南省旅游发展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89年的起步阶段;1990—1999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到现在的转型升级阶段。

截止到目前,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国内旅游在全国名列前茅, 接待规模及旅游收入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入境旅游发展稍嫌滞后, 处于全国下游偏上的位置。河南省旅游发展在接待人次上, 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人数, 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 国内旅游发展分析

由表7可知, 最近五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在稳步快速增长, 2010年接待规模达到2008年的1.81倍, 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则是2.12倍, 说明在国内旅游接待方面, 河南省旅游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 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河南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本省人口的小范围流动就能形成较大的旅游客流量, 但多是本省人在本省的旅游, 表8显示了2008—2012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客源结构。通过表格数据计算可知, 2008—2012年河南省接待省内游客人数占国内游客的比例分别为:57.43%、66.23%、64.84%、71.04%、70%, 五年平均值达到66.76%, 呈现出典型的“四六结构”, 省内游客在国内客流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河南地处中原, 交通枢纽地位明显, 过境火车车次、飞机架次众多, 国内旅游一日游发展迅猛, 2008—2012年来河南省省内游客一日游平均占到67.3%, 连续五年省内一日游游客比重分别为:57.44%、63.33%、64.85%、71.04、70%, 与整体国内游省内游客比重相一致, 一日游客流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四六结构”。而一日游游客占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2.21%、20.17%、25.84%、36.47%、38%, 该比例过高并逐年增长, 说明国内游客在河南逗留时间短, 除主体客源是省内人口的因素外, 快速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方便了客人的离开。在旅游收入方面, 2008—2012年省内游客花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65.79%, 说明省内游客旅游花费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地理距离近、游览时间短、文化同源, 省内游客在本省的旅游消费进步空间不大, 如何吸引外省游客在河南旅游消费的增长, 已成为未来河南省扩大旅游收入、引起国民经济循环与流转的关键所在。

(二) 入境旅游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入境的外国游客与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呈现出“二八结构”, 但是一些非沿海省市, 例如陕西、重庆等都呈现出“倒二八结构”, 表8统计了2008—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结构。

数据来源:2009—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8—2012年外国游客平均比重为63.82%, 港澳台游客平均比重为36.18%, 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结构”。外国游客比重在这五年分别为:65.08%、65.76%、65.44%、61.97%、62.24%。相对全国来说, 河南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中港澳台游客比重过高, 外国游客总量少、比重小, 入境旅游创汇能力不足。

由表9可知, 在外国游客构成中, 以亚洲周边邻国客源为主, 所占比重平均为45.03%, 最高值达到47.34%;美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9.6%, 最高值达到10.62%;欧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18.16%, 最高值达到19.62%;大洋洲客源所占比重为2.3%, 最高值为2.56%。此结果说明, 亚洲是河南省第一大客源市场, 而在13个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 亚洲、欧洲游客比重较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明显, 德国、菲律宾、台湾和澳大利亚一直处于最佳状态, 法国与泰国市场呈现良性增长状态, 而结合其国民人口及整体出游率衡量英国客源选择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表现较差。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河南省旅游产业在最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但存在规模扩张而内涵增长不足的弊端, 旅游企业单体发展良好但产业联动性不足,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功能, 旅游产业链条短、经济收入来源狭窄。在未来发展中, 河南省应转变发展思路, 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升游客消费水平;拉长与充实旅游产业链条, 加快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对省外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区域客源市场的开拓与吸引;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客源, 丰富旅游消费内海, 调整旅游产业的收入结构。从而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9-2013) [K].

[2]孙双利.河南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市场研究, 2014, (5) .

[3]张婷婷, 赵广.河南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河南科技, 2014, (8) .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加速下一篇:海西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