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区域经济(精选12篇)
海西区域经济 篇1
品牌经济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的必然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多数消费品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但服务水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内同类产品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 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对象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随着产品、服务越来越同质化, 企业只有依靠品牌, 才能异军突起。
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 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对消费者而言, 品牌意味着信用、品位和个性。品牌经济是以名牌为中心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模式, 对企业来说, 就是把创建名牌、保护名牌、拓展名牌当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地区来说, 就是把区域内的名牌企业看作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的推进器, 从而把本地的资金、政策等有效资源明显向其倾斜, 培育和支持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以提高地区经济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对城市而言, 品牌还意味着成长。城市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品牌依托于产业, 品牌形成的动力来自于品牌的发展, 品牌的壮大深刻反映着产业的进步。现在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一个有实力才有生存权的时代, 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立足和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必须构建起以强大产业为核心的硬实力, 品牌正是硬实力的体现。不仅如此, 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 品牌还是软实力, 品牌承载价值理念, 品牌所承担的价值就是理念渗透的过程, 也是国际影响能力的渗透过程。
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个国家拥有多少世界名牌为表现的。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德国的奔驰、日本的索尼等, 通过这些国际知名品牌, 国家树立自己的形象, 牢牢控制着国际市场, 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 一个地区或者区域, 如青岛、广东珠三角、温州等地区的品牌企业、产品的崛起, 也带动和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实力都进入全国前列。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与海西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产品, 来显示海西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 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品牌
1.1 品牌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者设计, 或者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对于顾客来说, 它是价值“指示器”, 显示了公司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1]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对品牌的诠释“就象人的个性, 品牌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其中包括五大个性要素:纯真、刺激、称职、教养、强壮”。他认为, 个性化造就了品牌, 品牌就是持续的与众不同的能力, 而且这种能力应该与时惧进, 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这种个性化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孙曰瑶教授在《品牌经济学》一书中, 从经济学角度给出的品牌定义:“品牌是一种专有信用符号, 它通过将锁定的目标顾客的买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 来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且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 给品牌所有者产生持续的市场收益。通俗的定义, 品牌就是给目标消费者不假思索且愉快选择的理由。”[2]
现代企划鼻祖史蒂芬·金明确地定义了产品和品牌的分界。“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 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 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极易过时落伍, 但成功的品牌却能经久不衰。”可见, 从产品到品牌不是一个自然、简单的过程。
1.2 品牌分类
根据品牌的延伸性, 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情况, 对品牌进行以下分类:
1.2.1 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 是指以一个行政、地理区域的地名、标记、符号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 作为品牌的特定名称, 借以辨认本区域的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是区域内产业、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人们对区域品牌并不陌生, 比如新疆哈密瓜, 瑞士手表, 西湖龙井茶等。
区域品牌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不是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仅限于某地理、行政地区范围的地方性品牌、当地品牌, 虽然少部分人也称其为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从区域营销的角度, 把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 (地理或行政地区) 作为产品来经营, 提高该区域在特定产品和产业的知名度, 使该区域比其他区域有更强竞争力, 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2.2 政府品牌
政府品牌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或公共服务过程中基于其理念、内容、程序和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而形成的一整套独特且较为成熟、有效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模式, 且这种模式为社会公众和其他地方政府所认可, 最终形成深厚的行政文化积淀[3]。例如:福州市政府所大力塑造的政府服务品牌—“12345, 有事找政府”、“漳州110”。
1.2.3 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是指以企业名称为品牌名称的品牌。企业品牌传达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念及对消费者的态度等, 能有效突破地域之间的壁垒, 进行跨地区的经营活动。并且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形象, 统一的承诺, 使不同的产品之间形成关联, 统合了产品品牌的资源。
企业品牌的内涵至少应包含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 并在两者基础上衍生出企业品牌。只有与企业的商品品牌相匹配的超值服务, 也就是企业建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富有企业文化内涵的独特的服务品牌, 才能不断提升商品品牌的价值含量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否则企业品牌的内涵就要大打折扣。正是有形的商品品牌和无形的服务品牌相互结合, 才成就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品牌, 一个优秀的品牌就可以成就一个优势的企业。
1.2.4 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 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自身有了创新的力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继而巩固原有品牌资产, 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
产品品牌是对产品而言, 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等方面的组合体;二是代表有关产品的一系列附加值, 包含功能和心理两方面的利益点, 如:产品所能代表的效用、功能、品味、形式、价格、便利、服务等。
1.3 品牌的国际化过程
品牌的国际化需要比较长的过程, 首先要在国内以本土化为基础, 通过出口销售, 占领国际市场, 实现国际化, 成为国内输出的国际品牌;最后通过国际投资、生产、销售, 实现真正的品牌国际化而成为国际品牌[4]。 (见图1)
2 品牌经济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关系
2.1 品牌经济
品牌经济是围绕品牌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手段, 以名牌产品为核心, 以名牌企业为载体, 利用品牌效应打造更多的品牌, 使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企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根据品牌理论研究定律, 任何一个行业前四名的产值, 将占行业总产值的75%以上。事实上, 发达国家行业前四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远远超过75%。在西方, 品牌被称为经济“原子弹”, 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资。例如, 一件消耗了同样物质成本的服装, 如果是品牌产品, 其价格往往要高于非品牌产品的10 倍以上, 这已经是中国市场上普遍的现象。品牌建设的重要时刻已经到来, 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不再是有形的, 而是拥有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我们要认识到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对品牌和经济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靠品牌发展地区经济, 用品牌经济取代粗放经济, 品牌经济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地区经济的希望和后劲不能只看经济总量, 还要看有竞争力的著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要对经济工作注入品牌思维, 强调品牌制胜, 走出不重视发展品牌经济的误区, 加快发展地区品牌经济的速度。
2.2 区域品牌建设
品牌是区域核心竞争力源泉, 是实现国际化的关键, 是发展经济的最重要的方法。近年来, 利用品牌来发展经济, 其意义和作用己被国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实, 发展品牌经济也逐渐成为企业和政府乃至国家的指导思想, 并因地制宜地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品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现象和模式。概括起来, 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见表1)
3 品牌经济与海西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品牌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
3.1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增强海西经济实力
具有品牌优势企业的不断涌现, 将促进海西经济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 以及海西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泉州晋江为例, 聚集了“安踏”、“利郎”、“九牧王”、“361°”、“特步”、“柒牌”等全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所创造的利税都在逐年增长, 这也就增加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从而有力的拉动了晋江经济, 同时也成为晋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 也是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动力。
3.2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海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扶持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是推进海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 是海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这也将促进海西经济的增长。当一个企业走上创品牌之路, 企业将更注重资源优化配置, 把质量、信誉、技术、效益放在生产经营的重要位置, 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走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 也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3.3 建设品牌经济, 有利于提高海西经济的竞争力
一个知名品牌一旦建立, 就具有广泛的、深厚的、持久的社会基础, 这也给地方经济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品牌越多, 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也就越大, 竞争力越强, “家电之都”顺德、“品牌之都”晋江就是最好的验证。因此, 在海西经济建设中, 需要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来支撑, 这都将彰显海西区域的特色优势, 提升海西产业层次, 从而提高整个海西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并直接影响海西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力。
4 建设品牌经济, 发展海西经济的建议和措施
4.1 政府:实施名牌战略, 营造良好环境
单纯通过市场自发的选择和培育, 形成一个国际品牌, 需要50-100年。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政府如果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1 制定名牌发展战略
政府在地区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引导和制定适合区域的发展战略。
4.1.2 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引导、扶持和培育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协助重点企业制定名牌创建方案;对于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土地、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途径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它们做大做强, 实现“名牌产品- 名牌企业- 名牌产业”的不断升级[5]。
4.1.3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创名牌紧密结合, 做大做强名牌企业
发展品牌经济, 政府对企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政府不主动扶持一些名牌企业, 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这些企业就不光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 更有被大的跨国公司“吃掉”的危险。
4.1.4 保持名牌战略建设的连续性
政府部门在制定名牌战略的规划、政策时既要注重实际, 又要着眼长远, 既要有指导性, 又要有可操作性。政府在换届时, 还要注意相关政策的连贯性。
4.1.5 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品牌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是不够的, 还要培育知名企业家。搞市场经济, 企业家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将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一个不好的企业领导人可以一夜之间把好端端的企业搞垮。所以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给企业和企业家营造最宽松的环境上, 使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决定经营策略, 求得发展。
1) 注重对企业家的宣传。
在发展品牌经济过程中, 要始终把培植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知名企业家紧密结合, 在组织宣传名牌产品和企业时, 把宣传企业家放到突出位置, 并鼓励他们在国际论坛、新闻媒体上勇于表现自己, 充当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和叱咤市场风云的公众人物。
2) 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和“长寿”。
一是尊重企业的意见, 配备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领导班子, 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二是不干预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内部事务, 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按照企业自身特点和内部规律去发展;三是对企业家与党政领导干部建立了不同的考核标准, 不轻易调整名牌企业的主要领导;四是率先在名牌企业试行“企业家年薪制”。企业主要领导和管理队伍的稳定和“长寿”, 确保了企业家能从长计议和稳步发展。
4.2 企业:打造品牌, 练好内功
4.2.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明晰, 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向, 而品牌经济得以形成的根本在于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定,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2.2 创建优质名牌产品
发展品牌经济, 创建名牌企业, 最终要靠名牌产品来体现。一般说来, 凡是成功的企业, 必定有它的名牌产品或主打产品。尽管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的作法多种多样, 比如有的靠企业文化, 有的靠质量管理, 有的靠市场营销, 但千变万化, 始终离不开优质名牌产品这一核心。
4.2.3 精心策划品牌宣传, 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宣传的战术组合上, 要把新闻炒作、广告宣传、公关活动贯穿于品牌宣传的全过程。同时, 要着眼长远, 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 提出明确的品牌发展规划。
4.2.4 建立人才培养、流动和使用机制
创建名牌, 人才是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广揽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使企业发展由资本驱动转为知识驱动。另一方面要提出“人人都是人才”的新理念, 激发人的潜能, 鼓励员工不论职位高低, 何种岗位, 都要在本职岗位有创新的发挥。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爱岗敬业的氛围。
4.2.5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在品牌竞争力诸多因素的复合中, 创新是第一位的, 创新是品牌最重要的驱动力。品牌不是保险牌, 企业的发展要靠连续不断的创新来支撑。任何一种创新产品, 都会促使新产品、新技术在社会中迅速普及和新一轮同质化的竞争。因此, 创新贵在持续不断, 贵在提高创新能力, 贵在加快创新速度, 做到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 你有我新[5]。
4.3 社会:营造品牌氛围
名牌的创立发展还需要公共部门的积极参与,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品牌经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 还要体现在品牌社会和品牌文化上, 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为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品牌经济的研究机构,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品牌经济学家的作用, 用品牌经济的理论指导我们创建品牌的实践, 避免走弯路给企业和经济带来的损失。通过建立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名牌企业经营者的活力。注意发挥名牌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 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 为品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5 结束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不仅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品牌, 一个区域的经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拥有多少以及拥有什么样的知名品牌企业和产品。品牌正由一个企业的追逐目标质变为国家的经济象征, 正由微观走向宏观, 正由实践性的营销行为擅变为理论化的经济学行为, 正在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行为, 以致影响着社会的生活, 品牌背后的文化, 也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推进经济的发展。因此, 建设品牌经济, 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提高海西经济综合实力, 提升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峰.品牌经济发展轨迹的比较研究——以张裕、北极星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 2005.
[2]孙曰瑶.品牌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2.
[3]郭泽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品牌战略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8 (8) :58-63.
[4]燕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之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 (4) :40-43.
[5]兰晓华.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东莞品牌企业[EB/OL].[2005-05-25].全球品牌网, http://www.globrand.com/2005/10206.sht ml.
海西区域经济 篇2
“发展低碳经济”、“福州厦门要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流域生态立法”„„,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为持续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带来金点子。他们认为:只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才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十二五”规划
王玉芳委员建议,要将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在重点发展领域、骨干企业推广运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创建一批低碳行业、低碳社区、低碳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宾馆等服务性行业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自觉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陈宁委员建议,生态省建设总体纲要要与海西建设纲要相衔接,重视生态“细胞工程”,推动县区生态保护。
丁瑜委员建议,注重我省绿色开发区建设。她认为,建设绿色开发区最重要的是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树立质量信誉和绿色品牌。
福州厦门率先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厦门市也完成了
《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缪小龙委员建议,我省应选择福州厦门率先实施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先行先试,科学指导其他城市的低碳建设。他认为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将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在城市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在农村推广与普及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基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缪小龙还提出,党政机关要带头执行节能减排相关措施,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每个家庭都要倡导低碳生活。
饮用水源保护刻不容缓
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截止2008年底,全省县城以上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以上。目前我省饮用水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但水源地保护与管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刘献祥委员建议,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机制。福建省应结合现有水污染防治现状和需要,制定《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明确水源地保护责任主体和部门工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应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对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明确各部门责任,切实提高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监管的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全省各地市要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机制建设的责任部门,并对水源保护区的风险源进行认真识别,确认各种可能出现的紧
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应急预案。尽快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吴林、王彬成委员认为,水资源规划、利用、保护的问题应提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建议在闽江沿岸种植更多生态林,更好地保护母亲河。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我省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垃圾污染现象较普遍;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建议,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污染,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提出,要在镇区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建制村应建立保洁收费制度,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垃圾终端处理模式,解决好农村垃圾清理问题;加强农村养殖污水、工业污水以及旅游区生活污水治理,针对全省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整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农村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加快流域生态立法
随着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步伐的加快,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全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但目前我省流域管理体制和执法手段明显滞后。
任义文委员建议,加快流域生态立法进程。他提出,要编制流域生态规划,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动态化,流域地方政府及部门在组织编制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时必须进行规划环评。成立省重点流域环境督查中心,健全省、设区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环境保护机构,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落实生态保育责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省财政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发挥地方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流域内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推进流域生态保育,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强化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加强水电建设项目监管。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种监督作用。
去年初,九龙江出现水华污染,严重影响了沿线群众的饮水安全。陈榕委员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修订《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等法规;发挥科学技术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全力清理整顿梯级水电站;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强化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李新春、李珊珊等委员提出,要强化对省内重点流域生态的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现。垃圾分类是垃圾末端处理的前提,搞好垃圾分类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提出,垃圾分类处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源头疏漏,未明确厂商在垃圾分类中的责任;二是分类不清,民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三是管理脱节,后续垃圾处理环节未跟上。四是缺乏政策引导,尚未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对此,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建议,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从源头抓起,控制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增长,实现垃圾减量化;系统管理,加强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的分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典型经验,开展试点活动;加大扶持,增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资源回收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处理能力和水平。
设立“海洋碳汇”
福建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焦念志委员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海洋大有作为,以海洋为特色的低碳经济应成为福建的新名片。他建议,省有关部门设立“低碳经济指导专委会”;设立“海洋碳汇”技术研究课题和“海洋低碳经济研发、产业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海洋能源等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在发展港口经济中纳入低碳考评体系,要改变传统港口片面追求“吞吐量”的经营模式,将环境影响、生态效应、低碳技术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有关法律法规。蒋方斌委员建议,应开发利用潮汐、海流、波浪等无污染可再生的海洋能,同时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魏然)
(来源:
推波能源产业 助澜海西经济 篇3
促进学科建设
目前,“中心”已拥有5万元以上测试仪器30多台,各类研究平台12座,可资利用的教学和研究仪器设备约1500万元。中心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近3年来“中心”骨干成员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6个),国际合作项目2个;承担市厅级项目11个,企业委托开发课题14个.获批研究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110多篇,其中被权威期刊和被SCI/EI收录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申报获批授权技术专利30多项.转让技术成果5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者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
“中心”的建设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依托“中心”这一科技创新平台,新增设了10门专业课程的实验:通过“中心”建设.集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省内近50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了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承担了省级教改项目“热能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工作。2011年.依托本平台取得的教学成果《“热能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集美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外,中心的建设对促进学术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中心”分别于2008年5月、2008年8月和201O年11月承办了三次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中心”的研究骨干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被邀请担任本学科国内和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会场主席.包括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动力工程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ASMEPower2011)分会场主席、国际制冷大会分会场主席、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分会场主席等,有力地提升了集美大学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
推动产业进程
“中心”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低温余热利用与工业过程节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及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为福建省的高效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做出了一系列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心”在冰蓄冷空调及低温送风技术、烘干系统的优化集成节能技术、旋风除尘技术、太阳能蝶形反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余能(热)回收利用技术、降低燃烧福建无烟煤锅炉的飞灰含碳量技术、燃烧无烟煤链条炉的节能改造技术、先进的垃圾焚烧炉技术、燃油荷电雾化清洁燃烧技术、可再生能源与低品位热能海水淡化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已开发了10多项科技成果,为省内近50家企业提供了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服务行业涉及电力、建材、化工、冶金、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例如,与厦门同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立体多层次蝶型反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技术转让协议,该项技术直接经济效益在年1000万元以上;与镇江市电站辅机厂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低温工业烟气余热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开发》,通过回收余热,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燃料从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节能折价人民币5000~;以上:与厦门银鹭重工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20t/h级高效燃烧福建无烟煤的CFB锅炉技术开发》,每年通过煤的高效燃烧和资源综合利用可增收500万元以上。近年来.“中心”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推广新技术等形式进行了成果推广,累积每年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近3500万元。
服务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发展潮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配合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要,“中心”近两年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了海洋.突出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结合福建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开展了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环境测试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中心”研究骨干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海水淡化系统的能源、经济、环境性能综合分析与优化研究,提出了利用低品位热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新型高效复合能量系统的海水淡化方案.如太阳能动力一热泵一海水淡化复合系统;构建了基于过程集成、性能优良的复合能量系统,揭示了系统集成机理和规律;已申报授权发明专利4项,在国际知名刊物《Energy》、《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和《Desalination》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0篇。又比如,“中心”通过承担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课题,进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开展了波浪能耦合其它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能源自补给技术研究、海洋生物微藻固碳制氢技术研究等,目前已开发海洋波浪能发电样机1台,新产品新技术6项,申报技术发明专利7个。
海西区域经济 篇4
海峡西岸经济区( 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省,毗邻港澳,是海西经济区崛起、福建振兴的“核心增长板块”,是全国八大重点发展城镇体系之一,是我国东部沿海新的发展增长极。2009 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经济区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2013 年海西经济区创造国内生产总值37 159. 4 亿元。然而在海西经济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海西经济区内的区域差异却较大,2013 年海西经济区的20 个城市中,福建省泉州市的GDP最高,为4 678. 5 亿元,是GDP最小的江西省鹰潭市1 553. 47 亿元的9. 42 倍,区域经济差异较大,这与构建海西经济区时所提出的总目标“协调发展”和基本要求“经济一体化”相违背。
目前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不同尺度的经济差异分析[1 - 2]; 基于不同测算指标视角的分析[3]; 基于不同研究方法视角的分析[4 - 9]; 基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10 - 14],但还未有前人对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采用传统计量分析方法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变,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填补上述研究的空白。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海西经济区152 个市县( 以2012 年的行政区划为准) 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其中县指县域( 包括县级市) ,市指地级市的市辖区。选择2000—2013 年县市人均GDP数据来研究不同年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模式,揭示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4 年《福建省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 》《江西省统计年鉴》《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
1. 2 研究方法
1. 2. 1 绝对差异测度指数
本文釆用标准差和极差衡量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极差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1. 2. 2 相对差异测度指数
本文采用极比和变异系数衡量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极比计算公式为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1. 2. 3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用于检验区域单元上的某一现象与邻近单元的相关程度,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的主要测度指标为Global Moran's I,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i≠j,n为研究区域的个体的数量; X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观测值;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Global Moran's I仅表明空间差异的平均程度,无法反应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情况。因此本文选LISA和Moran散点图揭示各单元属性值在异质性空间的分布格局。
1. 2. 4 空间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相结合研究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空间回归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 SLM) 与空间误差模型( SEM) 。
SLM模型引入空间滞后变量,度量由于溢出效应、扩散效应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地理空间效应。表达式为
其中: W为空间权重矩阵; β 为回归系数; 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 μ 随机误差项向量。
SEM模型将由于误差所造成的冲击等众多原因产生的地理空间效应表达出来。表达式为
其中: μ 为随机误差项向量; Wμ为随机误差项的空间滞后项; ε 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残差。
2 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
本文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以海西经济区152 个县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进行时间演变的分析。
2. 1 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总体呈不断增大趋势
人均GDP的标准差和极差是测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重要指标。2000—2013 年间海西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和极差总体上均呈不断增大趋势,反映出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标准差由2000年的5 896. 13 上升到2013 年的19 093. 38,增大了3. 24 倍,年均增幅为9. 46% ; 极差由2000 年的36702. 65 增加到2013 年的77 188. 11,增大了2. 10倍,年均增幅为5. 89% ; 总的来说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总体呈不断扩大趋势,地区不平衡加剧,如图1 所示。
2. 2 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本文在衡量相对差异时采用了变异系数和极比的方法,2000—2013 年间海西经济区的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和极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反映出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 变异系数由2000 年的0. 779 8增加到2002 年的0. 785 6,然后开始下降,直到2013年的0. 494 7。极比的变化和变异系数的变动具有相似性,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极比由2000年的28. 84 增加到2002 年的29. 45,然后下降到2013 年的9. 19。从图2 可以看出2000—2013 年,海西经济区经济相对差异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符合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理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差异会先加大,而后会逐渐减小,表明海西经济区在研究期间整体经济正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如图2 所示。
2. 3 区域经济极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本文利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海西经济区市县的人均GDP划分为7 个等级,并绘制出人均GDP的空间等级分布图,如图3 所示。
图3 中第一个等级为区域经济严重欠发达水平县市,最后一个等级是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水平县市。2000 年处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水平的县市有5 个( 人均GDP > 21 087) ,处于严重欠发达水平的县市有21 个( 人均GDP < 2 933) ; 2013 年处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水平的县市有9 个( 人均GDP > 72 003) ,处于严重欠发达水平的县市有19 个( 人均GDP < 9426) 。说明随着海西经济区经济的发展,高水平县市数量逐渐增多,而低水平县市数量逐渐减少,处于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的县市数量之和从2000 年的26,增长为2013 年的28,并且最高等级人均GDP水平较2000 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说明2000—2013年间海西经济区域经济极化总体上升趋势,区域经济极化不断增强。
3 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变
3. 1 总体差异
本文采用的空间权重矩阵是二进制邻接矩阵,根据公式( 5) ,利用Open Geo Da软件建立邻接规则的空间权重矩阵,并计算2000—2013 年海西经济区人均GDP的全局相关系数( Global Moran's I) ,并且在检验的基础上( p≤0. 05) 绘制出Moran's I趋势图,如图4 所示。
由图4 可以看出,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指数呈波浪式缓慢上升趋势,自2000 年以来,Moran's I指数由0. 323 295 一直缓慢上升到2013 年的0. 442536,说明2000 年以来海西经济区区域人均GDP数据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说明了全球化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强化了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变小。
3. 2 局部差异
3. 2. 1 Moran散点图
本文选取2000 年和2013 年作为研究断面,获得海西经济区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如图5 所示。首先2000 年以来,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变。2013 年,位于第一象限的县市个数由2000 年的41 个增加到48 个,约占海西经济区区域总数的1 /3; 位于第一象限的县市个数越多,说明区域经济的总体空间差异越小,这也与前文中全局相关系数估计结果相一致。2013 年,海西经济区仍有75 个县市位于第三象限,约占海西经济区区域总数的1 /2,仅比2000 年减少12 个,说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2000 年和2013 年这两年位于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第一三象限的县市数量远远多于位于存在空间负相关的第二四象限的县市数量,说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市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性。
3. 2. 2 LISA集聚图
虽然本文研究的152 个县市都分布在Moran散点图中,但并不是所有象限中的县市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有必要计算LISA来进一步研究海西经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LISA是衡量空间单元属性与周围单元的相近和相异程度及其显著性的指标。本文利用Open Geoda软件计算海西经济区各市县不同年份的人均GDP的LISA值并绘制出2000年和2013 年的LISA集聚性水平图,如图6 所示。
由图6 可知,2000 年海西经济区共有44 个县市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处于“高—高”类型的县市一共有7 个,全部集中分布在福建省的沿海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空间差异较小,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经济集聚性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属于县域经济发展高水平区。“低—低”类型的县市一共有35 个,成片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这些县市是海西经济区里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他们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周围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归属为海西经济区经济落后的集聚区域。对存在空间异常现象、属于“高—低”类型的类型的赣州市辖区和武夷山市而言,这两个城市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他们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表明这些地区虽然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对周边地区的涓滴效应还比较弱。而“低—高”类型的县市没有。2013 年海西经济区共有57 个县市通过显著性检验,比2000 年多了13 个,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变强。处于“高—高”类型的县市一共有21 个,数量较2000 年有了明显的增加,福州市辖区和连江县由于长乐市和闽侯县的扩散效应以及辐射能力,区域经济迅猛崛起并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由2000年的没有表现出显著特征转变为“高———高”类型的县市,三明市的永安市、明溪县、大田县、尤溪县、将乐县、泰宁县,漳州市的漳州市辖区、南靖县、华安县、顺昌县,龙岩市的龙岩市辖区、漳平市、连城县组成一个新的HH集聚区,这些县市集中分布于福建省内陆地区,这体现了福建省内陆地区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与周边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是近年来福建省内乃至整个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低—低”类型的县市一共有31 个,比2000 年少了4 个,说明海西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低—低”类型的总体分布格局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还是成片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自2000 年开始,低低类型的县市基本大都集中在这一地区,闽粤和闽赣交界地一直是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低洼集聚区,只有少数几个县市是变化的。龙岩的武平县,梅州的梅县,鹰潭的贵溪市,赣州的大余县,抚州的金溪县以及上饶市辖区退出LL集聚区,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增加,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梅州市的平远县、丰顺县、五华县和潮州市的饶平县、揭西县转变为“低—低”类型,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发展趋于减缓,又受周边经济水平更低的城市的扩散效应的影响,使其在空间上转变为“低—低”类型。与2000 年相比较,赣州市辖区和武夷山市都退出了“高—低”类型,而潮安县转变为“高—低”类型,而且潮安县紧邻新增的LL集聚区,说明潮安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与周边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对周边的LL集聚区的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较弱。2013 年相比2000 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低—高”类型的县市,分别是宁德的古田县、霞浦县,莆田的仙游县,以及泉州的安溪县,说明这些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周围临近区域,形成了一个局部经济凹陷区,属于LH类型的这些县市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HH类型区的边缘,但是并没有受到这些城市较强的辐射作用,反而与其经济发展呈现出负相关性。
4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 1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本文基于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Romer,1990; Luea S,1998) 模型,考虑海西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双对数线性的空间滞后( SLM) 和空间误差截面回归模型( SEM)[10 - 14],具体模型如下:
本文以2013 年的人均GDP做为因变量,记为RJGDP。从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角度,分别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资本投入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水平、城镇化率、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选取相应的自变量: 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占GDP比重( GOV)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FAI ) 、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IND) 、全社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 LAB) 、县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URBAN) 、人均公路里程数( INF)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OPEN) 。
4. 2 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海西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如表3 所示。OLS估计的拟合优度为0. 922 487,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 877 271,F统计量为20. 401 8,P值为0. 000 0,LOGL值为31. 552 9,AIC和SC值分别为- 47. 1057 和- 39. 1398,模型整体上显著,Jarque-Bera值为96. 749 64,P为0. 0061,通过了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误差项为正态分布,Breusch-Pagan test为464. 604 1,P = 0. 007 0,通过了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对残差做Moran's I指数检验,Moran's I为0. 052 286 2,P为0. 074 5,表明残差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忽视空间自相关直接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OLS估计可能存在模型设计偏误,所以,需要进一步考虑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估计。
为了准确选择模型,本文将SLM模型和SEM模型的结果都列出,如表2,表3 所示。SLM模型和SEM模型的拟合度分别为0. 924 100,0. 941 349,均优于OLS模型的拟合度,为了准确选择模型,采用对比Log L、LR、AIC和SC的值,通过对比发现: SEM模型的Log L值最大,AIC和SC值最小,LR值小于SLM,可以判断出SEM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接着使用2 个拉格朗日乘数和Robust形式的R-LMLAG和R-LMERR检验,LMLAG、R-LMLAG分别为3. 817 44、6. 203 46,P分别为0. 437 00、0. 489 00,均未通过10% 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LMERR、R-LMERR的统计值分别为26. 919 6、16. 641 9,P值分别为0. 048 00、0. 002 51,均通过5% 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根据Anselin提出的判别准则可以断定在此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更合适。
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导致海西经济区域出现经济增长差异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只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造成这种差异的贡献率不同。在所有变量中只有劳动力因素的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结果不同,其他均为正。除财政支出水平未通过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外,其他自变量均通过了5%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在所有因素中,产业结构是对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回归系数为4. 183457,表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1% ,会带来经济增长4. 183457% 。接下来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是资本投入水平、劳动力投入水平、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交通基础设施。其中在劳动力投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方面,其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海西经济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培训与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其劳动投入水平及产出率较低,导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经济增长的表现为负效应。
5 结论和启示
本文运用传统的区域差异测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时空动态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 1) 海西经济区各县市在研究期间绝对经济差异呈不断增大趋势,相对经济差异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符合威廉姆逊的倒“U”型曲线理论,区域经济极化总体呈上升趋势。
( 2) 海西经济区整个区域的空间正相关效应正在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变小。海西经济区区域人均GDP既存在空间稳定性又存在空间异质性。Moran散点图呈现出位于存在空间正相关的第一三象限的县市数量远远多于位于存在空间负相关的第二四象限的县市数量,说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市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性。LISA分析表明海西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HH集聚区由福建省沿海向内陆壮大,LL集聚区呈片状稳定分布在闽粤和闽赣交界地。
( 3) 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更加接近客观实际。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影响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资本投入水平、城镇化率、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其中在劳动力投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方面,其回归系数为负,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海西经济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培训与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致使其劳动投入水平及产出率较低,导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经济增长的表现为负效应。
海西建设—造福我们 篇5
【摘要】我们的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每一„变‟都在无形之中造福着人类。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更是给人类带来无数利益。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
建设
变化
发展
家乡
【正文】高楼大厦拔地起,舒适小区破土出。几年的光阴,一栋栋陈旧的平楼蜕变成了气派的摩天大厦;一条条泞泥的土路整修成了柏油马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的变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密不可分。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海西建设促发展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三个战略意义:一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将导向海峡经济圈或中华经济圈;二是从福建省的著眼点来说,这是闽省全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的战略;三是从中央的总体战略来看,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
从福建省的角度来看,“海西”从战略构想到具体计划的形成,既是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本省的发展需要而提出并说服中央批准的。这个战略计划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逐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依托大型港湾和基础设施,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促进海峡两岸城市群加快崛起。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的变化,加快海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从“小三通”凸显的地域交通优势,从闽南话、功夫茶体现出的“五缘”渊源,闽台这种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优势被市民群众广为认同。对于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市民群众不仅认同,更是欢迎和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两岸关系出现回暖,人们对加快两岸经贸合作,推进民间往来,共克时艰、共同发展的愿望表现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这几年以来,我们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温福、福厦、厦深等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全省建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主干网;闽台经贸合作更趋紧密,台商投资势头强劲,产业对接加快;海西版图不断壮大,浙南、江西、粤东的相邻城市,积极融入海西,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闽台文化交流持续升温,两岸民间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好戏连台……正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市民真切地感受触摸到了海西的脉搏,体会到了海西的发展。人民群众是海西建设的主体,在海西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共享了许多公共资源,见证了海西建设的成就。
有些我并没有亲身体验过,也许说出来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就来说一说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好了。
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公共汽车、快速公交、动车、客运大巴、私家车等等交通出行工具任君选择。对于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位逐渐紧张的情况下,在桥下设了许多的停车位,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 夜景:夜景工程形成了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装点着整个城市,而且在我看来它不仅仅只是起装饰作用,还可以作为一种路标,指引方向,因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各不相同,容易区别。
公园的公共设施:公园提供了男女老少皆宜的活动设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彼此相互交流增进感情提供了机会与平台。不仅仅是公园,还有许多的娱乐休闲场所开放给广大群众,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得到休息和享受。
绿化: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在此得到了体现。绿化带行道树处处可见、比比皆是,还有专门的人进行种植以及维护,让整个城市充满绿色和活力,生机盎然,成为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使空气得以净化,使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好起来。
经贸交流: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是由国台办、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贸促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商务部作为支持单位的海峡两岸合作规模最大的经济贸易展览会之一。以及“9.8”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这些海峡两岸交流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内容涵盖两岸合作、区域协作、商品交易、项目招商、经贸研讨、文化交流等方面,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
通过举办投资项目对接、高峰论坛以及两岸民间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商品交易、推动两岸产业互补链接、增强两岸双向投资、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提升海交会的规模、档次和实效,努力打造“立足海西、联结两岸、面向世界”的一流经贸盛会。
两岸小三通和大三通:在于从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等方面,将两岸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交流:图书馆总会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两岸图书文化交流的活动,激起两岸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海西建设促和谐
求和谐促发展是当今社会所广泛提倡的,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也顺应了这一社会潮流趋势。海西建设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为海峡两岸之间的和谐提供了催化剂。
和谐之美,和谐之悦,不仅体现在社会,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处理好与朋友间老师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形象与影响力。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际方面的和谐将会影响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和谐。如师生间、父母间、个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等。“和谐”二字说的虽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有些难度的。朋友间的关系要处理的好必须诚信待人,相信朋友是必不可缺的,但也要用心择友,好友能够相互帮助而损友只能将自己引入左右为难甚至触犯法律的地步,而在社会中就更要讲求诚信了。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贸易、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同样的海西建设的发展也会促进和谐。
【结语】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海西经济区承担全国发展大局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是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海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国政府做出加快发展海西经济区建设的英明决策,是惠及两岸同胞的重大举措,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做出贡献,以完成自己的时代使命。
海西区域经济 篇6
4月1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研讨会在福州召开。该课题之一并由三明林业产业院士工作站驻站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主持的“海西经济区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也正式启动。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主持会议,卢耀如、尹伟伦、王思敬、王浩院士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发言。
4月17日下午,“海西经济区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实施工作会议在福建农林大学召开。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课题组副组长、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课题组副组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翟明普及课题组成员,福建省科协院士办主任沙中然,课题组成员、三明市科协主席吴联派,课题组成员、三明林业局副局长王新杰及省林业厅有关处(室)负责人、福建农林大有关处(室)、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尹伟伦、兰思仁就课题实施工作指出具体要求。与会成员就课题实施工作提出具体意见。会议决定,“海西经济区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实施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一要收集资料阶段;二要现场调查阶段;三要研讨交流阶段;四要课题结题与验收阶段。三明市、漳州市被列入课题调查城市。 (三明市科协学会部 编辑:陈宇航)
海西区域经济 篇7
“总部经济”是“公司总部”与“地区总部”概念的一种延伸。国内关于“总部经济”的系统完整理论是由赵弘提出的。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因为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 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 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同时, 总部经济概念是研究制造业提出的, 但是同时适用于服务业。陈柳钦认为总部经济是在有效整合了区域经济理论和企业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何俊认为总部经济指的是某区域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 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 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周边其他地区, 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的空间耦合, 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吕波归纳了总部经济的理论来源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信息经济理论和组织结构理论, 梳理了总部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企业总部选址、总部经济衡量、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分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等。肖雁飞等认为总部经济形成的动力机制在于公司和地区总部的功能定位需要发展总部城市, 还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拉动促使总部经济的发展。
目前, 将总部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证的研究也有很多。王浩基于总部经济理论, 实证分析研究上海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吸引力, 指出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才、金融、科技、交通、通信等。孟月皎通过总部经济理论的应用, 提出应用三维模式来推进粤港经济合作的新思路。王子新等分析了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条件, 指出未来广州地区发展总部经济应该着重注意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加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
本文认为, 研究总部经济, 前提是要清楚地界定“总部”概念, 重点在于对总部经济理论体系中, 总部经济内在形成机制、总部经济特点、总部经济条件的把握,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运用总部经济理论来指导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合作模式的构建。
二、海西主要城市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分析
福、厦、泉是海峡西岸的三大重要节点城市, 在海西建设中起着支撑作用。近些年, 福、厦、泉十分重视总部经济建设, 本文通过建立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AHP法和IMD国际竞争力指数法对三大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并为区域合作提供相关建议。
(一)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方法。
海西主要城市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参考依据是赵弘等人《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 (2009-2010) 》中所选定的指标体系, 通过头脑风暴法, 结合海西主要城市福厦泉综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标修改。引入了专家评价系统来计算指标权重, 主要数据来源为2009年我国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 包含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局发布的2009相关统计数据。主要评价方法除了专家评价系统计算指标权重以外, 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了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对海西主要城市:福州、厦门和泉州3个城市总体经济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
(二)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因为企业选择总部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到的决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要充分考虑企业总部选址的主要因素, 也要相应考虑到相关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所具备的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据相关研究证明, 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具有以下基础性条件:区位条件优越、战略资源充沛、专业服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 (如交通、信息、物流等产业) 发达、政府服务意识强、多元文化和包容性。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遵循总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发展案例和福建省福厦泉等省市特有的省情和市情, 本文参考赵弘等人《2009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结合各市特有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得出福厦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6个, 分别是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二级指标15个, 分别是经济实力、总部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基础人口和就业环境质量、商务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研发投入、科技成果、金融保险、专业咨询、区域开放、国际开放。三级指标52个, 主要参照2009年相关统计资料的分类指标。
(三) 福厦泉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根据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福厦泉三个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综合能力排名依次是厦门、福州、泉州。经比较分析发现厦门与其他两个城市相比, 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相对明显, 厦门的分项发展能力如基础条件、商务设施、政府服务、专业服务均遥遥领先, 发展较为均衡。在吸引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职能总部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相对比下, 福州因为位居省会, 高校众多, 政府公众资源集聚, 研发能力独树一帜;泉州因为民营经济活跃, 商务设施稳居前列, 但是在其他分项指标上, 明显落后于厦门与福州。
三、总部经济模式推动福厦泉区域合作
在本文的综合能力评价中, 福厦泉三大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分别是:厦门、福州、泉州。因为厦门、福州有着发展总部经济独特的战略优势, 拥有信息、金融、政策、人才等平台, 这些战略资源密集。而泉州, 作为福建众多知名企业崛起的原产地, 尤其是众多生产型企业总部的加工基地, 因为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健全, 却面临着这些知名企业出走至厦门、福州的困境。
面对这样的现状, 福厦泉三地政府却各自为政, 争相出台相关政策, 争取总部资源。自2004年至今, 福州、厦门、泉州等几个海西主要城市均出台了关于在各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效果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意识、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城市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各城市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招商引资, 彼此之间是一种对企业和项目的争夺关系。究其深层次原因, 矛盾的尖锐之处就是总部经济之争导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税收与税源结构背离, 总部经济的税收流向总体呈现出从“周边地区”流向中心城市的态势, 中心城市无税源而有税收的流入, “周边地区”有税源却是税收的流出, 在区域间出现税收与税源的背离。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使区域差异加大, 影响区域平衡。这也是目前福厦泉区域争夺的首要因素。
这种竞争关系, 不但使区域之间摩擦增多, 而且难以形成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内部出现的“总部—加工基地”的功能分工关系。这也说明目前各城市对海西的认识还只是着眼于建设自身, 缺乏区域合作意识, 因此, 在制定海西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 应该克服这种狭隘的地域观念, 树立全局观念。
四、福厦泉未来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禀赋即各自拥有的各类资源成为其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基础。在海西地区, 厦门、福州、泉州作为中心城市, 其资源各具特色, 简单归纳, 泉州为中小企业经济核心, 福州是政治文化中心, 厦门是文化金融中心。在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中, 一个企业往往会把具有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财务结算、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转移到区位条件优越、战略资源充沛、专业服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如交通、信息、物流等产业发达、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城市分工与合作发展的路径有5种, 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 路径一:生产基地由中心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 这种形式常见于珠三角、长三角我国主要的发达城市群;路径二:公司总部由中小城市转移到中心城市, 这应是海西城市群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 也是总部经济中比较特殊的路径形式。
目前, 许多城市都有总部经济的经验。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福厦泉可以借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架构“总部-制造基地”合作链条, 充分利用不同城市的资源优势。例如, 厦门围绕高端产业, 可以形成较高的企业总部、设计、研发中心的集聚, 重点依托思明区鹭江道中心商务区、滨北金融商务区, 打造区域性的研发总部、品牌总部、营销总部基地。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应凭借其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良好的政治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重点吸引纺织、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的知名企业制造总部, 依托台江区和鼓楼区两个总部聚集区, 打造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外企业制造总部聚集区。泉州应继续利用其浓厚的商业氛围, 发挥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优势, 成为生产制造基地, 打造生产职能总部。这样福厦泉发挥各自资源禀赋, 加强区域协作, 将总部经济细分化、职能化, 最终形成海峡西岸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 三地政府在区域合作基础上, 首先要充分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 处理好横向税收分配关系。其次, 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建立税收补偿机制、公共服务共享机制, 从而实现三地共同发展, 更好地为企业总部提供公共服务, 打造完善的总部经济环境。这样海西地区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聚集, 形成良性循环体制, 在海峡西岸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先试先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弘.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09.27.
[2]陈柳钦.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总部经济发展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 2009.11.
[3]何俊.聚焦总部经济——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模式和建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9.24.
[4]吕波.总部经济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 2010.2.
[5]肖雁飞, 廖双红.“总部经济”形成动力机制和整体规划[J].生产力研究, 2008.5.
[6]王浩.地区总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的战略与规划[J].亚太经济, 2005.3.
[7]孟月皎.以三维总部经济模式推进粤港合作[J].特区经济, 2009.12.
[8]王子新, 夏斌.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9.
[9]杨虹.总部经济模式下区域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7.
海西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篇8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落实,中央加大对海西建设的支持,海西将成为两岸连接中西部的“战略通路”。当前,福建在建设海西经济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发展壮大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的过程中实现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1 发展海西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1 福建能源现状
福建是一个能源匮乏省份,无油、无天然气,少煤,常规能源短缺,主要来源于水能资源、无烟煤资源及风能资源。电煤基本上都要从省外调入,一次能源自给率低,只有40%左右,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能源供给难以依靠本省资源开发利用解决,对外依存度较高。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可供福建消费的能源总量为8 235.48万吨标准煤,其中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 940.5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可供消费量的35.71%,主要是原煤和水电,分别占55.1%和44.3%,风力发电占0.6%;能源省外净调入量占全省能源可供消费量的63.87%,省外调入或国外进口能源主要是煤炭、原油、成品油、液化气。随着近几年来海西“两个先行区”的持续建设,福建对电力的需求日趋旺盛,早在2007年,全省用电量就突破了1 000亿千瓦时。在福建省能源结构中,水电、火电、风电所占比例约为40∶59∶1,其中水电比重较高,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1倍,装机容量占一半的水电使全省用电长期以来不得不“靠天吃饭”, 自身的能源禀赋不足以支撑高速发展经济模式。
万吨煤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9》
1.2 能源消耗结构
长期以来福建省工业主要是依靠消耗资源和能源发展的,形成了高耗能的产业结构。以钢铁、有色金属、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及装备制造为主的八大重点产业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310.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0%,约占全省GDP的35%。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也在大幅增长,2008年全省消费的能源总量为8 238.4万吨标准煤,与2001年相比,8年翻了一番多,特别是“十五”期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01%,高于GDP增幅1.3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09》数据整理
在海西经济建设过程中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福建省政府2009年9月正式发布了钢铁及有色金属、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个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中提出节能减排指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从0.843降至0.79吨标准煤/万元,COD(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到37.5万吨和42.4万吨。2011年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从2003年英国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纷纷提出低碳发展政策或保护气候变化的方案,低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1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有侧重。例如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中,英德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性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大幅减少碳排放。
2.2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将以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和沼气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新世纪能源和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重要手段。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转换效率,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
1)英国重要措施是发展风能和生物质能,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位。为此提出分三步走的目标:前期目标的重点是那些有竞争力的、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包括近海风能、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水电以及垃圾能等;中期目标是确保实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新技术以及有出口前景的技术,包括生物残留物、近海风能、能源作物、燃料电池以及太阳光能等;远期目标(2010年以后):重点是那些在执行研究和开发计划过程中发现的潜在能源技术,包括燃料电池、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装置、海势以及太阳能热电等。
2)德国对风力发电的扶持政策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政策之一。德国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和强制购买的法律,要求电网公司无条件地按照法律规定的价格购买风电,并按照风能资源(依据风速高低)和开发条件(海上和陆上)列出风电上网电价的计算公式,有力促进了德国风电产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已经开发的风电场平均利用小时数只有1 800小时的低风速国家成为世界上风电产业最成功的国家。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确定了几个重点领域:首先大力发展风能,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次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与价格提供保护;再次鼓励沼气能的发展、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技术等。
2.3 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主要通过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排污机制,以及推动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一方面,要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对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审批、核准。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3 海西建设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3.1 港口规划——建设低碳港口群
在建设十二五计划宏图中,海西港口经济无疑也是重要一环,客观事实更不容许海西港口作为低碳的旁观者。港口是海西区域的优势,通过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温州、福州、湄州、厦门港为主,布局合理东南沿海港口群,促进城市群形成,带动新能源、高端农业(与台湾对接)等新兴产业群发展,带动深水港口建设。
3.1.1 临港工业园区治理
现代港口规模大,装备众多,能耗也大幅度增加,是城市耗能大户和排放温室气体大户,也是城市的污染源之一。因此,港口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绿色港口中身负重任。临港工业企业作为绿色港口建设的主体,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下足功夫,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软件”上推行“绿色、生态、低碳”观点,只有“软硬兼施”,统筹规划、科学实施,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港口发展之路。
3.1.2 促进“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的规模形成
“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LISC)既是对航运中转模式、加工增值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的继承与发展,又在其首要功能及相关环节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与以往各代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较,具有一系列极为鲜明的特征:不仅意味着要在港区城市节能环保、绿色海空港口、清洁燃料船队等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立全球海空港智能网络而且要在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迈上崭新台阶等等。目前只有厦门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评估中被列入50强,因此要促进形成海西各港口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构筑多个 “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模式。
3.1.3 加强近海水域治理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正愈来愈尖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海洋资源加快开发,部分近岸海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直接排海,拆船业等工业生产倾废,近海港湾水产养殖密度过大等等,都严重威胁着福建海洋环境。因此各港区政府要开展近海水域状况勘察,制定年度治理计划,促进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可以在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污染监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
3.1.4 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太阳能
在节能和减排的同时,开发和寻找新能源也是必须之举。福建省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3 752公里,居全国第二,岸阔港深,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福建优势来自于海,优越的投资环境也来源于海,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开发利用潮汐、波浪、海流等无污染可再生海洋能,使之成为福建的一张新名片,领中国之先。同时,海洋能源的开发,可以催生一批新兴海洋产业,比如,海洋电子通讯、环保、生态相关产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国家低碳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1.5 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
福建省丰富优质的硅石资源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物质保证,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品位、纯度最高的硅矿区之一。运用高纯度硅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资源直接从光转化为电的光伏产业,由于其清洁、环保、安全、可再生等特点,并且光直接转化成电可以节能。据测算,1千瓦时可节省325克标煤 、少排放氮化物、粉尘等,已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产业界所瞩目。面对气候能源严峻的形势,寻找新的清洁能源,发展光伏产业正当其时。
3.2 产业规划——建设低碳产业
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府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鼓励、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构筑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海西低碳产业生态集群。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建设海西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节能是控制碳排放成本最低的方法。当前重点在工业节能方面:利用垃圾发电、余热发电(钢铁冶金石化等领域低温余热发电)以及瓦斯发电等节能;可积极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办法,不断深化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作,努力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及时沟通联系的桥梁,为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一个专业性、开放性、长效性的对接平台。
3)利用技术创新引领低碳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应该根据实际,选择有利于海西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关键技术上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高端产品研发,实现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更多支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促进更多的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促使更多的节能减排技术成果在经济生活中推广应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群
围绕国家重点建设的十大城市群之一的海峡西岸城市群,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鼓励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作用。比如宣传国家及各级政府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加强对社会公众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等等。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低碳建设经验来看,要建成低碳城市,仅有政府一方的施压或是企业的动作是不够的,因此另一方面,要鼓励民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创建低碳型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鼓励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提倡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严格执行规定家电标准,试行阶梯式累进电价;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等。
4 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手段
4.1 立法手段
加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生态保护立法,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为海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的制定,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高资源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促进为辅,将政府制订的总体减排目标、相关的政府预算和基本的调控手段如税收等规定在其中。把低碳经济的约束性指标覆盖到全社会各方面,宏观的节能减排目标才可能层层分解到每个公共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
4.2 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构筑一个智慧海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港口建设更离不开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优化资源,构筑海西综合信息平台。从本世纪初,港口口岸信息化在经济运行中的意义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电子口岸工程的启动要求港口商业环节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也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从而达到口岸流程整合与优化,同电子口岸工程顺利对接。例如通过信息化,可以加强包括船舶进出港调度、船舶AIS自动识别、车辆自动识别等生产过程的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浪费等等。
5 加强国际国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建立两岸低碳经济合作机制
根据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总体规划,前瞻性地消化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政府扶持成立相应的科研团队,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大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此外,政府可以将两岸低碳经济合作作为未来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新内容,探索合作新途径,寻求合作新项目,有效促进两岸低碳经济共同发展,借由此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空间。
总之,发展海西低碳经济,是“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海西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各企业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需要加强国际国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需要广大民众齐心协力共同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共同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的、山清水秀的海西。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2]陈少勋.如何加强福州海域污染应急能力建设课题研究[J].福建交通,2008(4).
[3]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10).
[4]鲍健强,苗阳,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席运江,廖开际,等.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6).
海西经济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篇9
[本栏导读]在海西进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是国家语委领导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 年4 月,国家语委就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原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同志任组长,同时成立了调研组,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福建省相关院校专家组成。调研组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深入讨论研究、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调查的工作方法、步骤和具体方案。2012 年8 月6 日至8 月15 日,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语委和三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调研组赴平潭、泉州和厦门实施了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已经上交国家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海西经济区的语言文字实际使用情况,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服务,国家语委科研办又设立了“十二五”科研规划2012 年度委托项目“海西经济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编号:WT125-18; 负责人: 苏金智) 。这里发表的两篇调研报告是2014 年年底课题组根据在浙江衢州和江西赣州调查的结果写成的。“习马会”后,两岸的语言文化交流必将更加频繁,海西经济区应该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在认真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的同时,探索先行先试的做法,为促进两岸的统一做出贡献。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对国家在海西经济区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相关部门和海西经济区决策时提供参考。
海西区域经济 篇10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而构建的重要举措。200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尽管有部分学者对海峡西岸的福建省经济差异做了相关研究,但对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县域尺度下经济差异的研究还甚少。
论文采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4],选取海西经济区县域尺度下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ESDA对其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从空间角度研究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的空间经济差异、关联和空间经济依赖,以及这些经济差异、关联、依赖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分析决策过程的,从空间视角来协助解决海西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空间差异状况,为海西经济区走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依据,使海西区域经济更加稳定增长,也为制定缩小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省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临珠三角经济区,北与长江三角经济区衔接,西与江西省内陆腹地贯通,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以福建省为主体,主要包含上述4省份的23个地级市的144个县级市行政单元(浙江省的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的22个县级市;江西省的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的40个县级市;广东省的梅州市、潮州市、汕头市、汕尾市、揭阳市的16个县级市以及福建省的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宁德市的66个县级市),具体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1.2 数据来源
海西经济区地图数据以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图经过扫描、几何校正、矢量化采集后得到的海西经济区县域矢量类型数据(投影方式为UTM-WGS1984)。
县域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则主要来自福建省统计局公布的《福建省统计年鉴》(2014年)、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广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江西省统计年鉴》(2014年)、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浙江省统计年鉴》(2014年)的相关经济统计数据。
由于不同省得统计准则不一致,数据难以覆盖全面。依据“代表性、可获取性、客观性、可比性”的原则选取指标变量,见表1所示。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指标变换
由于不同指标存在数量级与量纲的不一致,数据差异较大,为了保证分析的一致性。因此引用王晓鸥[5]的规格化数据处理,该方法在理论上已证明了它可以克服标准化变换的不足,变换公式如下式所示。
2.2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指标体系是表达系统构成的框架,其间难免存在相关性甚至多重共线性问题[6],而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够把多个变量划分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在保证数据损失最小的前提下,经线性组合和舍弃小部分信息,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始采用的多维变量[7]。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因子分析法来有效克服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通过“KOM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等予以验证。利用SPSS21软件计算KMO值为0.863,Bartlett的检验的Sig值为0.000<0.05,表明适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以“累积方差贡献≥85%”为确定原则,提取2个主因子,累积方差贡献占全部信息的92.24%>85%,具体见表2。
利用提取两个组分公因子方差来确定权重Wi,最终得到的每个经济指标的权重见表3所示。
最后利用指标权重与规格化的经济指标进行乘积累加和确定第j个县域经济发展水平Fj,见下式。
2.3 ESDA空间分析方法
2.3.1 空间权重矩阵
若第i个县域和第j个县域为邻接,wij定为1;反之为0。最终得到一个[0,1]二值对称空间权重矩阵Wn×m,用矩阵表示为下式:
2.3.2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中的Moran’s I指数反映了空间邻接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对于位置的观测值,全局Moran’sI指数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上式中:I代表Moran指数;xi代表县域i的观测值;代表县域i的观测平均值wij代表空间权重矩阵;S2代表县域i的观测值得标准差。GlobalMoran’s I结果采用Z值检验,见下式:
上式中:E(I)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数。
Moran’sI指数的取值为[-1,1],若Moran’s I<0,为负相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区域呈极化态势;Moran’s I=0,为不相关,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随机分布;Moran’s I>0,为正相关,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区域呈显著聚集。判断一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聚集,尤其是估计聚集区域位于区域的边缘时,采用Global Moran’s I指数统计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在总体空间差异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局部空间差异扩大。故Global Moran’s I仅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空间差异说明,较难以全面反映内部差异,对此可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加以辅助分析[8]。
2.3.3 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描述了一个空间单元与其领域的相似程度,能够表示每个局部单元服从全局总趋势的程度,并提示空间异质,说明空间依赖是如何随位置变化的,说明LISA可以度量每个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需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每个区域单元的LISA,描述该区域单元显著的相似值区域单元之间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2)所有区域单元LISA的总和与全局的空间联系指标成比例。LISA计算公式如下:
Local Moran’s I中的四个象限分别代表研究局部空间不稳定性。(1)高—高(H-H)型代表高观测值区域单元集簇成群;(2)高—低(H-L)型代表高值区域单元被孤立在低观测值单元中;(3)低—高(L-H)型代表低值区单元被包围在相对高值的区域单元中;(4)低—低(L-L)型代表低值区域单元集簇成群[9]。
3 海西经济区县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首先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实现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Fj)链接后,在DeoDa 1.6.7软件中以ID识别码生成Rook二值空间权重矩阵后计算得出Global Moran’s I=0.4691>0(E[I]=-0.0070),从县域经济发展Moran散点图(见图2)呈现出所有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类型的数量格局,大部分县域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与第三象限,表明中心县域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较高或者较低水平,呈正相关性,说明全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烈的空间依赖特征,并不是随机分布。
运用Z值检验空间自相关的显著性Z(I)=10.10。说明在99.99%的置信度下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呈集聚状态,即高值(或低值)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邻,在拒绝零假设条件下总体上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不明显,即经济落后县域和经济发达县域的集聚效应。
由于Global Moran′s I指数只是揭示了全局综合特征,未能表明各县域与其周围邻近县域之间经济差异的分布关系,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可表示这些集聚区的具体地理分布[10]。从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LISA集聚图(见图3)可以看出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地理分布格局,具体的集聚县域详见表4。
由于海西经济区目前有4个省份的部分行政单元组成,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此种状态下福建省整体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其它3个省份不显著。从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LISA集聚图可以很好的刻画出2013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属于“H-H”型空间关联模式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温州市辖区为中心的邻接县域,这些县域工商业发达,市场程度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力较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属于“L-L”型空间关联模式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海西经济区的外围圈,由于这些县域靠近内陆,受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较低,彼此之间的涓滴效应较弱。以浙江省温州市辖区为主的海西沿海地区获得了明显的累积性优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而海西内陆地区则增长乏力,逐渐沦为较落后的外围地区。
因此对海西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建议在借助国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闽台合作,推进海西经济区“两纵四横”同时综合陆路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4 建议与总结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与GIS技术分析了海西经济区各县域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问题,通过LIS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县域经济的差异程度。因此福建省应该充分借助国家政策,带动其他3个省份的部分县域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涓滴效应,利用县域之间联动辐射作用,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利用政策倾斜、设立分厂等措施协调经济平衡发展,降低县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据中心—外围理论,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可以采取重点发展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其经济影响范围,实现各区域的经济共同发展。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海西经济区受数据获取制约,指标的选取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尽可能从时空维度分析海西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参考文献
[1]李丁,冶小梅,汪胜兰,等.基于ESDA—GIS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5):31-36.
[2]范闯,刘成杰.基于ESDA的重庆市区县经济差异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125-131.
[3]叶敏弦,叶穗山.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2004(7):91-95.
[4]苏建云,黄耀裔.基于ESTDA的福建省县市经济增长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2):67-71.
[5]王晓鹏,曹广超.水环境污染状况评价变量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6):1-5.
[6]陈文成.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9(3):490-501.
[7]李秋元,刘东.组合权重模糊模型在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3):1-5.
[8]蔡芳芳,濮励杰,张健,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3,32(3):30-36.
[9]WULDER M,BOOTS B.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assessed with the Gats statist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8,19(11):2223-2231.
温州“海西办” 篇11
促进“先行”联动,推进两岸经贸协商机制的形成、两岸产业合作基地的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合作平台的搭建,已成为海西20城市的共同诉求。
“我们委里增设了海峡西岸办公室。”乍一听,这一机构还以为是福建省内所设,但它却是温州市发改委的一个专门工作机构,负责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事宜,已成立了1年多。
在2006年9月举行的“海峡西岸区与部分省区合作座谈会”上,时任温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增尧表示,海西发展规划提出要“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等思路,都与温州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为此,在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其它政府报告中都已明确提出,要“主动加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这不但可以与福建加强联系,还可通过福建加强与珠三角联系。“福建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中间的一个节点,对台优势无可比拟。”在温州官员看来,温州主动融入海西,可以实现与台湾的产业对接。
与政府官方间的对接相比,一向以灵敏着称的温州商人则早已嗅到了来自海西的商机。
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创造了全国瞩目的“温州模式”,而福建宁德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成了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的一个“断裂带”。
“那时候,早晨从温州出发,经常晚上都到不了宁德,甚至还到不了相毗邻的福鼎。所以,闽浙之间虽然只隔一个分水关,很多人却称之为‘鬼门关’,谁敢把钱往那边投呢?”一位温州企业家回忆过去感叹道。
2003年后,福宁高速公路的畅通,改变了温州与宁德相连却相隔的状况。当年底,温州至闽浙分水关的高速公路也通车了。温州人突然发现,早晨吃完早饭,驱车不用1个小时就能到福鼎。“到宁德投资去,到海西创业去!”成了温州许多客商的共识。
福建贝斯特工业品公司在国内特种皮革行业是数一数二的名牌。原先在寸土寸金的温州,公司的厂房是租来的。
2005年,该公司董事长张纯彬到福鼎征地30多亩投资。其在温州的一些重要上游企业,都到福鼎来投资了。靠温州最近的宁德,目前劳动力、土地、天然良港、煤电和核电项目等,都是吸引温州投资者的重要原因。
据福建当地媒体报道,2003年以来,温州市已有5万多人、300多家企业在宁德各县市落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包括7位温州市首届优秀创业企业家、5位温州功勋企业家,7家温州市50强企业。
不只是温州,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建设,让周边城市都发现了机遇。
在江西,赣州市借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通过办“赣台乡镇长农业恳谈会”、“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已引入台商兴办农业企业30余家。在抚州,向莆铁路的效应开始显现,一个占地80亩的集装箱仓储物流中心即将开建;在汕头,融入海西,扩大对台经贸合作,推动对台“三通”,已摆上日程;在浙江衢州,“衢州-武夷山三日游”被作为重点推介的旅游线路,一个占地近20亩的闽浙赣皖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已动工……
海西区域经济 篇12
福建省处于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在台湾海峡以西,毗邻港澳,凭借这个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港澳台中小企业来闽投资。2004年,依据新时期福建省发展的客观形势,福建省再次创新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随着十八大的召开,福建省提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创福建发展新局面”,深入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坚持“四化”同步、“三群”联动、“三维”对接,而五大战役是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战役。近几年来,福建省的GDP总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经济健康、快速、稳健地发展。福建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福建省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营造了更具有良好竞争力的宏观环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福建省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立足区域经济,对海西中小企业给以政策、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支持,为促进海西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发展概述
目前福建的区域性银行有福建海峡银行、厦门银行及泉州银行等。福建海峡银行于1996年12月27日成立,目前在国内已有许多分行。作为一家根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性银行,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指导支持下,福建海峡银行深入贯彻海西发展战略,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并立足于服务海西经济,实施业务品牌发展战略,实现全方位的业务领域和综合化的业务功能,打造出了包括“财富动力”公司金融、“企明星”小企业金融等一系列业务特色品牌。福建海峡银行以“两岸金融、市民金融、特色金融”为市场定位,为推动海西经济发展和金融事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厦门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30日,全行现有50个现代化经营网点。厦门银行根据其优越的发展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血缘亲情开展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业务,比如台商益路通、“两岸通”美元速汇等,为广大台胞来厦投资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厦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厦门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的特色业务,比如个人助业贷款、创业快易贷款、票易票等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厦门经济和海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泉州银行成立于1997年6月,目前有漳州、福州、龙岩3家分行,67家支行和一家直营营业部。泉州银行以“服务广大市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市场定位,立足泉州,辐射海西,并致力于推进改革转型,突出小微、零售战略,打造出“泉贷通”、“商链通”、“海西·源泉”等系列业务品牌,“泉贷通”小微业务品牌下的“无间贷”业务在解决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续贷难”问题而具有突破意义。
“区域银行”主要为小企业、城市居民及区域建设服务,其决策灵活,服务周到,贴近客户,贷款的发放一般需要抵押物;同时为保证竞争力,其存款利率高于大银行,而贷款利率低于大银行,收费也更便宜。近年来,福建省区域性银行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但是目前其在资产规模、人员总数和机构数量等方面还远不能同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
三、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对海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由于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使得银行为了补偿中小企业贷款带来的风险,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要求较高,从而出现融资贵、融资难、续贷难的问题。区域性银行相比国有大型银行及全国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有一定比较优势。首先,区域性银行生产软信息能力更强,针对这一优势,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次,由于区域性银行的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一方面可以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取各种非公开的相关信息,与本地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另一方面减小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这两方面中福建省区域性银行根据对海西经济区企业及产业相关的深入了解,服务于海西经济地区和当地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可以从区域性银行更便利的取得融资,来发展自己的项目,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海西区域性银行利用海西的地方性优势立足于地方经济,相比国有银行地方支行开展更具地方性服务的特征,在业务开展方面更多针对福建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和海西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海西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海西经济发展。
2.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资金来源。政府将取得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保证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海西经济区域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股本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和居民入股构成。相比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海西经济区的政府掌控银行资金的运用能力较大。海西地方政府借助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掌控力更好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厦门银行参与厦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地的道路建设、城市化建设、园区建设、商贸旅游及一些跨海大桥建设等;地方公务员个人贷款及事业单位项目贷款等常被福建省当地政府规定由指定区域性银行发放。区域性银行提供的贷款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海西经济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促进海西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区域性银行在针对海西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时,不断推出适应当地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这不仅有利于区域性银行本身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更有利于海西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为海西经济建设、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以泉州银行为例:泉州银行近期推出的“渔贷通”贷款,即对渔民或渔业从业人员发放的用于建造渔船、渔船日常经营所需及渔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流通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贷款。此项贷款极大的促进了渔业的发展,对渔民来说也是一项很好的金融产品。另外,为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向客户提供可持续、多元化的产品服务,泉州银行推出“海西源泉”的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产品的推出再次丰富了市场中的金融服务产品,也为海西人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区域性银行不断推出的金融产品,使海西金融市场更加多样化,为海西企业、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西经济的发展。
4.推动居民就业。区域性银行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区域性银行也针对当地现有经济情况提出了不少的优惠性产品,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发展相关业务,加大投资力度。海西经济区中小企业得到了来自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资金支持,用得到的资金去投资项目,一方面投资的增加促进了海西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海西居民的就业。另外,区域性银行与当地政府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也为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这也为当地居民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
泉州银行和厦门银行近几年对当地的贷款都呈上升趋势,而这大部分的贷款则流向企业,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投资,这也同时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在海西经济发展中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本规模较小,专业人员缺乏。资本规模是企业拥有资产净数额,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计减去负债总额后的数额反映的指标。对于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而言,一方面因其股本主要由海西区域地方政府(厦门、泉州、漳州、福州)、台湾企业和居民入股构成,而地方政府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使其资本规模受限导致股权融资的资金实力不如一般性国有银行;另一方面在发展战略目标上,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立足于为小微企业、海西经济服务,导致其战略目标较小,无法在资本规模上有很大的提升。
从表1中可看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总资产上有较大的差距,不难看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在资本规模上还有所欠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在海西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扩大发展使其在资产规模上少了一分竞争力。由于没有足够资本一方面无法开展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使得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下降。也正由于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规模小,招聘的专业人才也较少。人才是公司发展的重大因素,人才的缺失也在一方面降低自身公司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海西经济区域较小,本地人才有限,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和海西经济更强大的发展需要吸引更多人才。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厦门银行官网 http://www.xmccb.com/泉州银行官网 http://www.qzccbank.com/福建海峡银行官网 http://www.fjhxbank.com/中国建设银行官网 http://www.ccb.com/cn/home/index.html中国工商银行官网 http://www.icbc.com.cn/icbc/)
2. 服务范围小。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区域集中、贷款对象集中是城商行贷款取向的共性。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地方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圈限了其服务范围。且各个区域性银行的实力不如国有银行,其服务网点也不像国有银行的服务网点一样遍布全国甚至遍布各个县,服务的区域范围比较小。比如厦门银行服务网点在海西区域只有36家网点,在区域外只有重庆4家网点,而相比中国建设银行单单在厦门的网点就有59家,可见区域性银行的服务范围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3.信贷风险较大。区域性银行主要的贷款对象为规模比较小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海西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小,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上比大型企业差,虽然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具有获取信息的优势但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高。海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海西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金不足面临破产和违约的风险较大,融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阻碍,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为了更好服务海西经济发展,便致力于服务地方小微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自身业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违约风险大,使区域性银行整体风险加大,在资金使用上有一定的束缚。
4.规模发展受政府限制。大部分区域性银行其主要股东绝大多数为地方政府。如厦门银行的公司前三大股东为厦门市财政局、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厦门银行28.90%、19.99%和7.99%的股,占较大比例的为地方性财政局即厦门财政局。厦门地方政府拥有厦门银行的大部分决策权,使得厦门银行在发展方面受厦门政府限制。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与海西区域地方政府这一密切关系有利于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自身实力的加强,也促进了福建海西经济发展,但也对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首先海西区域政府作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大股东,将会造成政企不分的情况,无疑对以市场为取向的区域性银行造成不利影响。海西区域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让当地区域性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同时也加大了信贷风险。其次海西地方政府通常借助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这一信贷平台可能影响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资金投向,海西地方政府的信贷项目数量较大且周期较长从而影响到了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业务经营。最后,海西地方政府可能利用促进海西经济发展名义直接控制了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权利及人事任免,加重了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行政色彩,进而影响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市场化运作,有可能进一步削弱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五、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对海西经济发展的改进对策
1. 区域性银行应扩大自身的资金规模并且加强优质人才的培养。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由于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其对企业提供的贷款是有限的,获得的盈利也是有限的。再加上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信誉不如大型商业银行,所以在很多业务上的竞争力也不够,其总体的利润就被限制在一定规模,这样不利于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所以,区域性银行要开展新业务,寻求其他盈利模式,拥有更多的资金才能开展更多的业务,争取更多的客户,进而从中获取利润来扩大自己的规模,让自己在发展中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区域性银行只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用自己的优势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区域性银行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中,加强优质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人才具备更好的工作能力,更长远的目光,他们能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且能发现潜在的盈利模式。一个企业,想要发展,优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在发展中,要注重优质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对于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加强特色区域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服务范围。区域性银行历史上源自地方经济,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社区性;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具有信息优势。在发展中,它也利用自己的优势推出了不少面对当地企业、居民的金融产品。这些具有特色的产品为区域性银行的发展和扩大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它的力度还不够,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应进一步挖掘市场,寻找潜在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创造出更多更具特色的针对海西经济发展的产品和服务,用更多的特色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通过此方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和覆盖范围,填补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金融空缺,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因为只有海西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福建省区域性银行才有更优质的客户,服务范围才能不断扩大,自身也才能更好的成长。
3.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区域性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其信息透明度低,企业信誉低及抗风险能力也较低,而这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则是其可能违约的问题所在,况且部分贷款还是关系型贷款。所以,区域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之前,应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调查。其次,区域性银行还需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客户评级系统以及客户评价系统。同时,应逐步组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对风险进行及时评价和控制。
4.政府应推出支持区域性银行的相关政策。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发展,与当地海西地区政府密切相关。当地政府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银行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却阻碍了其发展。从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区域性银行在经营效率上比国有商业银行来得好,而且在资本充足率上,区域性银行也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区域性银行在发展中遇到不少困境,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效率,这对于海西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不好的影响。所以,海西地区的政府应该减少对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干预,积极推出相关支持政策,比如减少区域性银行的税收,或者对区域性银行的产权进行改革。再者,政府应为区域性银行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宽松的业务发展环境。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的支持,政策的倾斜,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不同,它只能以其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灵活的经营机制等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远远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其难以飞跃的困难所在。区域经济与区域性银行的发展息息相关,福建省地方政府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以自身的能力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业务发展环境,让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才能更好地促进海西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本文从近几年海西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研究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在海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虽然区域性银行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运行弊端,比如资本规模不够大,服务范围小,信贷风险大等问题。但只要区域性银行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在发展中逐渐改进、提升,与当地的经济特色相融合,其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大的。随着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不断成长,其将促进海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中国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这两个层次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层次,即区域性商业银行,并且这股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区域性银行发展对区域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对区域性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性作用,对福建省当地区域即海西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立足于福建省金融市场现状,把福建省区域性银行与福建省海西经济建设及十八大精神即建设新四化新型社会及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剖析,梳理福建省区域性银行对海西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海西经济发展,同时使区域性银行的区域性起到一定作用,提升其在金融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