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贡献(共12篇)
区域经济贡献 篇1
足球, 是一项让人痴迷的体育运动, 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比赛有着不同凡响的魅力, 它的激烈, 它的跌宕起伏, 它的排山倒海的气势, 它的变化无穷的场面, 使人眼花缭乱, 心神为之激荡。
足球的魅力可以产生经济效应, 所以“足球经济”一词应运而生。足球经济是以足球运动本身及其相关产业开发、流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 它通过球员的转会、足球产品的流通来实现。2010年, 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调查, 足球产业可被看成“世界第17大经济体”, 其年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 超过了瑞士、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当年的GDP。光是英国的英超联赛, 其带动的产业总值已经超过50亿英镑。足球产业, 从转播权、吉祥物、门票、赞助商、指定体育服装和比赛用球、广告营销, 再到衍生的体育博彩、体育文化开发、球迷虚拟社交增值服务, 再到培训和慈善业, 无所不包。
足球运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
1. 足球运动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 同时很好地解决了部分人部分家庭的收入问题。
国际足联2007年6月31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有2.7亿人从事足球运动, 其中包括2.65亿运动员和500万裁判员、教练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亚洲球员人数达8500万。我们知道, 世界足球运动发展较好的当属拥有意甲、英超、西甲、德甲和法甲的意大利、英格兰、西班牙、德国和法国, 每个国家都拥有规范的联赛制度, 按照年龄段的不同, 分成多个级别的联赛。其中成年职业联赛球员的收入, 尤其是一些明星球员的收入已相当高, 基本收入多以周薪计算。截至到2006年, 英超球队中, 球员的平均年工资是67万6千英镑, 就连足球运动发展较晚, 在世界影响力不大的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足球运动员, 每人的平均年工资都可达到5万6千英镑。在亚洲, 一般日本球员的薪水都在6万5千英镑到17万5千英镑中间。
更要说明的是, 一些明星足球运动员的基本工资收入只是其收入的一部分, 比赛奖金、肖像权、球衣销售提成、广告代言、商业比赛分红等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更大。近些年来, 一些金融寡头、财团、大亨等看中了足球领域, 大势烧钱, 更是推高了球员的身价和收入。一些豪门足球俱乐部, 如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 英格兰的曼联、曼城、切尔西、利物浦、阿森纳, 意大利的AC米兰、国际米兰、尤文图斯, 德国的拜仁慕尼黑等, 每年的球员工资支出接近一亿美元, 球员的周薪动则二三十万英镑。比较富裕的海湾国家, 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 一些新兴经济体, 如俄罗斯, 都用高薪聘请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常被拿来作为体育反面教材的中国足球, 某些俱乐部的比赛奖金也相当高, 如恒大俱乐部中超胜一场奖励500万元, 平一场奖励300万元, 一年的总奖金就发9000多万, 一些球员的收入达到近1000万元。
2. 足球运动带动了足球制造业、运动服装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以阿迪达斯为例, 阿迪达斯品牌无疑是目前足球领域叫得最响的运动装备之一, 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杯甚至奥运会的主赞助商, 这为其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销售业绩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在足球运动方面创造的商业价值是很好很高的。它生产的足球、运动服等很受世界球迷的喜欢, 销量一直很高。在南非世界杯上, 阿迪达斯尽管付出了昂贵的广告赞助费, 但回报也是惊人, 阿迪达斯的净利润增长了8200万欧元。
3. 足球运动有助于体育建筑行业的发展。
足球运动需要场地条件, 足球运动发展较好、群众基础广泛的国家, 无一不具有大量的足球场。世界杯, 足球职业联赛, 甚至是其它一些纯娱乐性质的比赛, 都需要足球场及其它一些相关的设施, 这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举办世界杯, 南非曾经进行了6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非经济的增长, 对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就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南非长达9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大部分得益于世界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南非总统祖马曾表示, 日益完善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世界杯留给南非的最大财富, 世界杯使南非道路交通建设大跨步发展。近些年, 一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比赛球场不断翻新、扩建, 一些足球开展比较先进的国家不断开办足球学校, 足球落后国家, 如中国, 也在疾呼增加足球场地和足球人口, 相信未来足球场地的建设会超过高尔夫球场的增长速度, 这些因素无疑会进一步促进与足球相关的体育建筑行业的发展。
4. 与足球运动的相关的消费数额巨大, 在足球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税收, 使一些国家收入增加, 政府财政有效运作。
体育, 对经济全球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体育的商业运作, 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国民消费、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意大利的体育产业已跻身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前十名, 这都与足球产业的功劳分不开。意大利足球产业的市场交换量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达到了24万亿里拉, 人均消费320美元。还有调查显示, 英国政府可以从68亿英镑的体育总收入中得到了24亿英镑左右的税收, 这笔税收相当于政府用于体育发展投资的五倍。
5. 足球运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足球运动员的转会和流动逐渐增加, 这就为一些足球运动员、教练员输出国创造了更多的外汇储备。
如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 非洲的尼日利亚、喀麦隆等, 均是足球运动员净输出国。据不完全统计, 在过去10年里, 巴西球员转会国外为巴西获得了高达10亿美元的收入, 足球运动员已经成为巴西诱人的、重要的出口商品。2005年, 巴西足球运动员出口价值1.58亿美元, 比2004年增加了55%。这一年中, 有804名巴西足球运动员转会国外。巴西桑托斯队的罗比尼奥前往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的转会费当年创下了2500万美元的记录, 其次是转会到法国里昂队的克鲁塞罗队的弗雷德, 价值1800万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 球员的身价更高, 如近期火热的巴西球员内玛尔, 其身价可能被炒至几千万美元。
6. 足球运动的流动性很大, 在城市之间, 在国家之间,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足球导致了人流的大范围转移。
随之而来的就是所有人的吃住行问题, 这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 如旅游、餐饮、娱乐等产业的大范围的全面发展。足球比赛日将成为球迷的节日、城市的节日。这一天, 人们不仅在舒适的体育场尽情享受“足球大餐”, 而且还会纵情地消费着, 在商场、酒店、旅游景点及娱乐场所享受到最优惠的价格和最优质的服务。
一些足球发展较好的职业联赛, 大多数足球俱乐部都有自己的拥趸, 有自己的会员, 很多球迷把看球当成了一种文化, 会随球队远赴客场加油助威。世界杯、洲际杯、各大洲足球杯赛、欧洲冠军联赛、亚冠联赛等著名赛事, 都会带动大量的足球人口迁移, 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7. 足球运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 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为国际足坛20世纪最伟大的两名球员之一的贝利, 曾在1970年, 来到内战纷飞的尼日利亚, 在首都拉各斯踢了一场表演赛, 为了看贝利踢球, 政府军和反对派军队达成协议, 停火48小时!足球竟然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
此外, 一些和平组织、社会公益组织, 也利用足球运动员的影响力为其进行宣传。例如, 著名的巴塞罗那俱乐部就用球衣为儿童基金会做宣传, 一些球员担任形象代言人, 为维护和平、消除贫穷等公益活动奔走。
8. 足球彩票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 很多国家都发行体育彩票, 其中足球彩票是重要力量。意大利每周销售的足球彩票也达到5000万美元。近些年意大利的足球彩票也为社会创造了近2万亿里拉的收入, 中国的足球彩票也得到较快发展。
发行足球彩票, 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 每年创造出很多的富翁, 卖足球彩票的人也从中就业、生存, 国家从足球彩票中获得的收入也可用于补助大型赛会、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体育扶贫工程、修建体育设施等。同时, 足球彩票的发行, 也让那些有赌博心理的足球爱好者有了标的, 有了参与的平台, 减少非法的地下足球赌博活动, 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小小足球, 像魔术师一样, 对世界经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足球正以他独特的魅力, 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娱乐着人们的生活, 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摘要:足球经济是以足球运动本身及其相关产业开发、流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 它通过球员的转会、足球产品的流通来实现。足球产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体。足球产业除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国家税收和外汇储备以外, 还促进了制造业、体育建筑业和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足球是一项和平的运动, 因而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进步。足球彩票是足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足球彩票筹集的资金可用于筹办大型赛事、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体育扶贫工程、修建体育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
关键词:足球经济,制造业,就业,税收,足彩
区域经济贡献 篇2
通过分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基本知识和海事价值的实现途径,探索海事经济社会贡献的`测算方法,并以广东海事局为例测算出海事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3.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约为70%,提出了海事经济社会贡献测算未来的发展展望.
作 者:谢燮 高宇 XIE Xie GAO Yu 作者单位:谢燮,XIE Xie(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
高宇,GAO Yu(广东海事局,广东广州,510230)
充分认识版权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篇3
版权产业对各国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版权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率和促进对外贸易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在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指导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我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进行了测算。通过对2004年和2006-2010年的研究可以看出,七年间我国版权产业初具规模,对经济的贡献一直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其中行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出口额等都逐年递增。其中,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年增长率高于GDP 年增长率。
此次调研结果更是表明,2011年,我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为31528.9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6.67%,比2010年增加5158.72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9.56%;就业人数为1178.62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8.18%;海关统计商品出口额为2859.62亿美元,占全国海关统计商品出口总额的15.06%。其中,与版权关系最为密切的核心版权产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等产业增长较快,增幅明显高于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非专业支持产业等其他产业组。2011年核心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为17161.8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3.63%,比2010年增加3020.77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21.36%; 2011年核心版权产业海关统计商品出口额为53.27亿美元,占全国海关统计商品出口总额的0.28%,比2010年增加11.37亿美元。
但同时,此次调研结果也显示,我国核心版权产业商品出口额较低,版权产业商品出口仍以制造业为主。我国核心版权产业海关统计商品出口额仅为53.27亿美元,只占版权产业商品出口总额的1.86%。版权产业服务贸易出口额与商品出口额也很不平衡。2011年我国核心版权产业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2.83亿美元,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53%,仅占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商品出口额和服务贸易出口额之和)的0.65%。行业增加值和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11年,美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168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04479.63亿元,我国为31528.98亿元人民币,不到美国的1/3。其行业增加值占全美GDP的比重为11.16%,我国为6.67%。2011年我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总额约为136.11亿美元,只占当年全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0.65%。而2011年美国几个重要的核心版权产业的海外销售额为1409亿美元,一直明显高于美国其他主要行业。这说明我国版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通过近些年调研可以清晰看出,我国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加强版权保护、发展版权产业对于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积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以解决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版权、数字出版版权等新问题为重点,完善版权法律制度来保障版权产业的发展。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切实保护版权权利人的利益,净化版权市场运行环境,提升全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版权,充分发挥版权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版权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交易平台,加强市场管理,引导市场主体采取转让、许可、质押、入股、合同备案等方式实现版权的市场价值,建立规范综合性版权要素市场,促进版权产业大发展。鼓励各类版权部门和机构在与版权相关产业基地建设中引入版权创造机制,努力实现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内在统一。通过培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依靠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版权保护,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文化成为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著作权人、版权单位、社会组织都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参与著作权保护。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的版权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港口的城市经济贡献估计 篇4
一、基于投入产出乘数模型的港口经济贡献度测算方法
根据经济活动与港口的关系, 可将港口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总贡献分为直接贡献、间接贡献;而根据港口经济的不同作用, 可分为经济贡献度和社会贡献度。前者是测算港口经济贡献度最根本的分类方法。通过对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大量数据的搜集, 得出港口相关经济活动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 并由调整的投入产出表通过模型计算出港口相关活动的间接经济贡献及波及贡献, 最后计算出其相关活动对地区经济的总贡献。
(一) 直接经济贡献
港口对城市经济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其直接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的贡献, 即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初始或第一轮影响。按港口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港口直接贡献范围如表1所示。
增加值计算应该以这些企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核算单位, 将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增加值指标量进行相关合并计算就可以得到港口核心经济活动的增加值。
因此, 本文在衡量港口经济建设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时, 按照表1的范围, 计算其对城市经济的直接贡献, 并计算其直接经济贡献率, 公式为:
港口直接经济贡献率=港口直接经济贡献值/城市GDP (1)
(二) 间接经济贡献
港口的间接经济贡献是其运输功能扩展出的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的效益以及港口中心建设过程中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波及效益的总和。在对港口经济活动的后果进行分析总结后可以得出, 港口所产生的间接经济贡献应该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前向乘数效益
港口的发展为那些以港口为中间投入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 而这些部门如要进一步扩大生产, 必然要求其他中间投入也按比例增加, 进而给这些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带来效益。这种由于港口服务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贡献, 称为港口的前向乘数效益, 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增量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 则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可以用矩阵表示:FB= (I-H) -1N-N, 其中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 H为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Hi=Xij/Xi (i=1, 2, …, n;j=1, 2, …, n) (3)
式中Xij为第i产品部门提供给第j产品部门使用产品或服务数量, Xi为第i产品部门的总产出。
2.后向乘数效益
港口本身会不断扩大对这些中间投入的需求, 于是又促进了这些相关部门的扩大生产。这种由于港口建设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其中间投入而对社会净产值所作的间接贡献, 称为港口经济的后向乘数效益, 表现为间接创造的一系列净产值之和。
设为i部门的前向乘数效益, 则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可以用矩阵表示为:AB= (I-A) -1N-N;N为各部门的增加值向量, A为直接消耗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港口对GDP的间接贡献可表示为:
ΔIDB=AB+FB (6)
(三) 波及贡献
港口的消费波及贡献就是港口相关产业的直接贡献、前向波及贡献和后向波及贡献形成的国民收入, 通过分配与使用而再次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 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 由此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港口的消费乘数作用是指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DP增值。对于这一波及经济贡献的测算, 一般是根据凯恩斯乘数原理,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某一时期的消费乘数来测算。
按照凯恩斯乘数原理, 如果收入增加一个单位, 居民必然会拿出多收入的一部分进行消费, 通过上述的循环过程最终产生的需求是1/ (1-c) , 其中c称为消费乘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上述三项效果所引起的消费量为: (△B+△IDB) C, 但由于港口业的前向波及效果一般不计入对GDP的贡献, 而港口业在本文的测算中也属于很大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本文在波及贡献的测算部分也不考虑前向波及效果。因此, 消费作用而引起的GDP增值, 即消费乘数作用为:
undefined
二、港口经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评价——以杭州港为例
本文以杭州港为例, 根据杭州港的产业范围和产业特点, 利用投入产出乘数模型计算各个产业对杭州市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值。
根据前述分析, 对杭州港口业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调研, 统计并获得基础数据。一部分通过《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杭州市交通统计资料汇编 (2010年度) 》与《2007年浙江144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的数据转换而得;另一部分是通过抽样问卷的方式向9大类产业的企业进行调查, 并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计算而得。此次回收问卷共90份。综合考虑两个途径, 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经过调整计算分类归并得到表2: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杭州市交通统计资料汇编 (2010年度) 》与《2007年浙江144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以及问卷调查的数据转换而得
根据公式 (1) 计算可知:一方面, 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为200.94亿元, 占杭州市GDP总值的3.38%, 其中带来直接生产税净额为22.00亿元, 占总生产税的2.82%。另一方面, 由此拉动的直接就业人数达206456人, 占杭州总就业人数的3.45%。根据公式 (2) ~ (6) 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给杭州带来的间接经济贡献为33.48亿元, 带来的间接生产税净额为3.89亿元, 拉动的间接就业人数达33647人。其中, 城市道路运输业拉动的间接贡献最大, 其次是水上运输业。根据公式 (7) ~ (8) 计算得:杭州港口经济增加值的波及贡献为216.39亿元;港口经济所产生的生产税净额的波及贡献为23.9亿元。杭州港口经济就业的波及贡献为221634人。
三、发展港口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港口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形成畅通快捷、区域一体的公路、航道网络和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场站、码头设施体系, 努力实现港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基本适应”到“适度超前”的第二个历史性跨越。打通航运瓶颈, 完善机场、港口和物流园区等重要枢纽的集疏运网络。着力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 加快配套地区性运输枢纽和集散性运输枢纽。
(二) 加强发展航运服务业, 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从杭州港的计算结果看, 航运服务业不仅增加值为负, 生产税的直接贡献也是最少的, 这充分反映了杭州航运服务业还不发达的现状。目前, 上海正积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临港现代服务业。杭州港在发展初期, 可积极利用上海等大城市的金 融、保险和咨询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 同时加快培育本地关联服务业, 建设内河自由贸易区, 培育内河船供市场、打造“水上超市”, 实现与上海的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
(三) 加快集疏运体系优化整合
不仅仅是杭州市, 我国港口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处于发展阶段, 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由于受多方面因素限制, 与多式联运、综合一体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尚未顺畅衔接, 还不能满足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和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的要求。此外在同一运输方式间, 如公路网与城市道路网, 不同层次路网之间也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畅、管理养护不够完善等诸多不足, 运输效率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内河港口城市应该加快规划现代高效总和运输体系, 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Gilbert R.Yochum, Vinod B.Agarwal.EconomicImpact of a Port on a Regional Economy:Note, Growth andChange.Summer 1987.79.
[2]宋炳良.论上海港口全部经济贡献的评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2001, 22 (4) :26-29.
[3]郭秀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域内多港口经济贡献测算[J].港工技术, 2010, 47 (1) :25-29.
[4]吴国付.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
抓好主题教育为发展经济作贡献 篇5
中共陈集镇党委宣传委员姜锋
县委决定,从2006年2月份开始,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全县开展“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搞好这次主题教育,着重要解决“阜宁形势如何看、阜宁未来怎么办、阜宁当前靠谁干”这三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推进全县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听了县委祁书记作的动员报告,作为宣传干部,既感到精神振奋,又感到压力千斤。我不仅要带头学习,提高自已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还要带头组织宣传,为“十一五”开好局、完成“百万人民干百亿”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要带头参加讨论,提高自已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还要按照活动的总体要求,认真抓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好表率。不仅要带头排查整改,增强争先创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还要强化落实,增强爱岗敬业的事业心和自觉性。我们每个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比争”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县委的部署和具体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搞好“学比争”主题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投身到“学比争”主题教育中去。
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为经济工作鸣锣开道,确保政令畅通都具有重大意义。我是一名宣传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积极讨论、查找不足,我深深地体会到开展“学比争”主题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开展“学比争”主题教育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健是与时
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本人一贯坚持以党的宣传工作为已任,立足本职做好工作。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协助党委认真组织好“学比争”主题教育,努力使我镇的三个文明建设跃入全县先进行列。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创评工作,努力营造乡风文明的大好局面。三是认真抓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确保县委下达我镇的主要党报党刊征订任务的全面完成。四是认真负责的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为我镇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实施“富民工程”创造有利条件。五是认真抓好广播电视建设,为广大群众学用科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开展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阵地。通过认真地组织自办节目和开展有关专题的广播宣传,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宣传地位。六是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以工兴农、富民强镇、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组织文艺宣传队伍,专题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农业科技知识,既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又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寓教于乐、寓民于乐”的效果。七是认真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文明村镇为重点,加大文明村、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新事等各类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八是认真负责地对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进行督查和指导。组织镇机关干部全力服务于经济建设,调动全镇广大干群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九是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争创活动。着重抓好市民道德教育和集镇环境面貌的整治活动,努力打牢文明创建基础,全面提高我镇的文明创建水平。十是继续加大对全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做到两个结合,召开三个会议,做好四项工作,努力开创我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积极开展财政税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车、专题广播等形式,努力使广大群众增强主动纳税的义务认识和走出去才有出路的创业意识。
按照党委提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以工强镇,兴农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突出主体经济,重抓财源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农民致富,全面提升位次,构建和谐陈集”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的总体思路,全力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主动参与者。
一是重抓在手项目信息的跟踪落实,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二是重抓全民创业,在发展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全镇范围内大力营造“干民营经济有功,当民营老板光荣”的浓烈氛围。三是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服务为宗旨,加快职能转变,为客商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打造高效的服务环境。
按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分工,努力做好分工的点片工作。通过深入到村组田头,积极化解协调各类矛盾,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组织片里的几个总支书记一起到上海和苏、锡、常招商。联络感情,争取为村里办点实事,为镇里带回有价值的项目信息。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掌握1-2门致富门路。在突击性工作上打攻坚战,在一般工作上打歼灭战。为促进全镇工作上水平、登台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照“八无”“八排查”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已廉洁自律,永葆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质,工作上克已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坚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大吃大喝,不收礼受贿。工作中坚持原则,发扬风格。
中国为世界经济贡献了啥 篇6
首先,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支撑,难以想象,世界经济将会是什么样。特别是每当世界经济遇到危机时,中国总是世界经济最大的稳定源,让世界经济大受其益。曾记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以巨大的代价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赢得了世人赞誉。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美国的救市资金也就是7000多亿美元,中国则出台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实质上远远不只这个数,而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到当时美国的一半。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企业则是咬紧牙关渡难关,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美国人生病,中国人买单,这不是中国的贡献吗?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依然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增长率虽然也达到7%,但印度的经济总量只有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中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出境游对世界经济有巨大贡献。从进出口贸易来看,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已经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正是由于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才支撑了高收入国家居民可以过着稳定无忧的生活,因为收入高而物价低。2014年中国出口额达到2.34万亿美元,如果没有中国出口,不敢说有多少人要忍饥挨饿,大受影响是必然的。同时,由于中国国内的巨大需求,进口量也逐年攀升,2014年进口量达到1.96万亿美元,其他国家要生产这么多的商品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也是难以估量的。如果中国不从其他国家进口商品,又要产生多少人失业,多少人生活难以为继。从出境游来看,到2014年底,中国出境游人数已经达到1.17亿人次,出境游消费超过140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人到哪里,就可以带动哪里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第三,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中国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快的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体制和机制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不少发展中国家因为借鉴了中国经验而得以快速发展,即使有个别敌视中国的国家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验。中国一开党代会,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急于翻译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文献就说明了这一点。经验不能照搬,借鉴总是可以的。
第四,中国国内稳定就为世界稳定做出了最大贡献。不说别的,中国有13.7亿人口,中国稳定了,就意味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稳定了。最近难民潮在欧洲国家闹得沸沸扬扬,搞得不少国家焦头烂额,而联合国难民署在8月18日宣布,今年有16万难民偷渡到希腊,到德国的大约70万。有人说,如果让中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到美国去,再牛的美国总统也会束手无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也会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更让世界稳定了。
由此,过去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未来中国将做出更大贡献。
区域经济贡献 篇7
中国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陕西省属于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近几年,在政策的指导下,陕西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陕西省各个城市主体产业与城乡商贸不断蓬勃兴起,物流产业快速成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物流的发展实践也同样证明了物流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还需进一步探讨,且对于现代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人们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一些简单的模糊认识,可操作性较差,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物流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陕西省为例,从定量角度出发,从反映物流增长发展阶段的角度,运用相关模型对陕西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般理论中,物流发展初级阶段,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水平不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是区域物流市场和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扩大到一定规模后都会达到饱和值,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之后趋于平稳。陕西省物流产业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本文用Logistic生长曲线函数来分析物流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从而判断陕西物流的发展阶段,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 陕西物流水平与GDP回归模型的建立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全面完整的物流业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因此模型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货运量参数代表物流发展水平,区域GDP代表区域经济总体水平。通过分析货运量与GDP的相关系数,判定两者的相关程度,并通过建立货运量与GDP的相关模型,揭示物流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衡量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首先给出陕西省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值(见表1),然后以货运量为横坐标、GDP为纵坐标作出陕西省2005~2011年货运量和GDP的散点图(见图1)进行统计描述,其中横坐标即自变量为货运量,纵坐标也即因变量是GDP。
从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GDP与货运量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并非是线性增长的,呈现S形的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函数模型。设其曲线方程为:
式中y为GDP,x为货运量,k、a、b为未知常数,k>0,a>0,0<b≠1。本文采用1stopt数据处理软件对陕西省货运量与GDP进行拟合,采用麦考林法,避免了估计k、a、b数值时的相互依赖性,精度大大提高。经过1stopt运行,拟合所得的Logistic曲线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检验值及相关说明如下:(1)R2=0.9695,P=0.0001<0.001,回归方程统计检验达显著水平。(2)K=1/384.6>0,a=0.03857>0,0<b=0.85≠1,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该曲线符合GDP随货运量增长的规律。
2 陕西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分析
2.1 边际作用分析
本文采用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来表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前面的Logistic模型,可以得到陕西物流业对GDP的边际作用为:
由于0<b<1,lnb<0,所以dy/dx>0,这表明陕西省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于0,且区域生产总值随着陕西区域物流量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将陕西2011年货运量的统计数据代入上式,可以得到:
即货运量每增长1亿吨,GDP就相应增长13.70百亿元。尽管从上式可以看出dy/dx>0,但由于:
令上式等于0,得到x=16.59亿吨。当x<16.59时,d2y/dx2>0,当x>16.59时,d2y/dx2<0。这说明货运量对GDP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货运量小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引致的GDP增长额会随着物流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当货运量大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引致的GDP的增长额会随着物流规模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货运量等于16.59亿吨时,物流业每增长一个单位所引致的GDP增长额达到最大值,当货运量继续增长时,它对GDP的边际作用就开始下降。2011年陕西省的货运量为12.09亿吨,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离拐点值还很远,也就是对GDP的边际作用还没有达到最大值,表明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所以适度扩大陕西区域物流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强陕西省物流的协调,提高区域物流之间的协同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还将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2.2 弹性分析
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描述一个经济变量在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所带来的百分率。本文采用“弹性”这个概念表示物流业每增长1%,所拉动的区域经济的增长率。具体公式为:
上式中ξ表示物流业增长1%带来的GDP的变化率。
根据经济学原理,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即区域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区域物流增长速度,即区域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ξ=1时,说明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能力同步增长,即区域物流供需平衡。
根据前面介绍的弹性的概念,结合2011年的统计数据,陕西省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弹性系数ξ2011为:
弹性分析表明:在上式中a>0,lnb<0,x>0,bx>0,k>0,所以ξ>0。即GDP与物流业呈现同向的变化趋势。陕西省的弹性值大于1,说明该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拉动,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推动作用不够强。即陕西省物流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物流产业发展滞后于陕西整体经济增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是陕西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基础所在,也是陕西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立新的竞争优势的需要。
3 分析结论
通过量化陕西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明确陕西物流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上升阶段,并且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较大,在该区域经济增长中已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成为了最具普遍影响的经济运行基础和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可知陕西物流业的供给能力小于物流需求,物流业一定程度上被动地依附于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对经济未充分发挥主动拉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应该强化物流产业发展。
4 陕西物流发展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政策导向,转变企业经营理念
陕西处于内陆西部,企业在经营方面“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服务”的传统观念较为牢固,因此必须转变这种观念,高度重视流通、发展流通,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实现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的互动发展,努力发挥物流业对陕西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同时,陕西物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成体系、自我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物流效率低、成本高。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通过陕西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树立协作、共赢的思想,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将巨大的物流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
4.2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大规模物流基地和综合物流中心
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物流发展潜力很大,但现实仍处于传统服务阶段,尤其基础设施分割严重,物流资源的相关平台建设有待改善。陕西省可以依据西安国际物流港务区的建设和发展,利用西部铁路快速发展等优势首先进行大范围物流基础设施的搭建,实现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布置,再建立大规模物流基地和综合物流中心,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物流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4.3 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物流技术的物流专业化人才。目前陕西省很多物流技术人才来自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的知识泛而不专,针对性较差,实践能力缺乏;同时较大部分物流管理人员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转变过来的,因此一直存在知识结构不全的状况。针对这一情况,陕西省应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使不同程度的物流人才能够实现知识结构互补;对于管理人才,应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规划,建立完整商业经济及物流科学学科体系;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和教育机构应参与多形式、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扩大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及组织的合作,联合培养不同方向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
4.4 建立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系统在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物流客户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等方面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仅仅基于自身企业而言,对社会物流来说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因此要实现各种资源整合,完成充分的企业数据交换,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种平台,整合企业、铁路、公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等多个信息系统,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对完善陕西省的现代物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采用Logistic模型确定陕西区域物流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陕西物流单位增长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程度,确定了该区域物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规律,以此提出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Logistic模型,区域经济,边际,弹性
参考文献
[1]武志惠,虞巧颖,等.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5-47.
[2]郭湖斌.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9):34.
[3]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70.
[4]孙敬水,黄蕾.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1):59.
区域经济贡献 篇8
技术进步是使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对促进社会创新与增强综合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技术进步包含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熊彼特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强调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正相反,技术创新是解释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1]。斯蒂格利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2]。
2008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确立长三角为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全境。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区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着“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江苏与浙江两省相邻,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两省在改革开放以后创造出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两种发展经济的模式。虽然两省一市在地域上相邻,经济发展速度上比较接近,但两省一市经济发展各有其特点,本文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三要素来分析其在两省一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比较两省一市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1.1技术进步贡献度的测度方法
设包含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表达式为Y=At(f)(Lt,Kt),其中At表示t时期的技术进步水平,Y表示t时期的产出量,Lt表示t时期的劳动投入量,Kt表示t时期的资本投入量。对生产函数式求全微分且进行变换得:
令
令
GY=GA+αGL+βGK (3)
上式表明,产出增长是由技术进步、资本增长以及劳动增长带来的。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就可以利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出技术进步增长率:
GA=GY-αGL-βGK (4)
上式两端同除以GY得
在实证分析中,GY,GL,GK根据已知资料可以计算,所以,只要估计出α和β就可以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EA。
这里用索洛提出的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来估计参数α和β,其形式为:Y=A0eλtLαKβ,其中,A0为初始技术水平,e为自然对数的底,λ是综合技术进步参数,t表示时间,eλt为综合技术进步因素。对该式两边分别取自然对数,设α+β=1整理后得到:
1.2经济增长方式判定
根据索洛模型,可以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三类: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获得的经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所实现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同称为并重型经济增长方式。现实中,很少出现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同的情形,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的类型主要是两类: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相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绝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相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绝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践中可用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要素增长贡献率来判断某一地区在某一时间区间上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别[3]。设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为Ea,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增长贡献率为Eb,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生产要素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为1,即Ea+Eb=1,也就是Ea=1-Eb。判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定量标准见表1。
2数据的选取
本文以1990年至2009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20年的统计年鉴资料为样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量,利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来表示劳动投入。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资本投入。利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名义值转换为实际值。
3技术进步对江苏和浙江经济增长贡献测度
根据样本数值,利用Eviews软件对式(6)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但是由于三个模型预测模型的DW值低于1%或5%的检验下界,因而确认模型存在自相关现象,说明除了技术、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因素是随机误差项的主要部分[4],以上预测模型失效,需要消除各因素自相关,用cochrane-orcutt迭代法[5]处理的效果较好,经处理得:
经过cochrane-orcutt迭代法处理,两省一市的DW值通过5%的自相关检验,无自相关现象,模型拟合程度很高,通过了t检验,证明方程有效。
由GA=GY-αGL-βGK,可知:
江苏:GA=GY-0.6494GL-0.3506GK
浙江:GA=GY-0.6868GL-0.3132GK
上海:GA=GY-0.3367GL-0.6633GK
根据数据和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出江苏、浙江和上海各生产要素对增长的贡献率。
以上结果表明,1991年至2009年间,长三角两省一市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江苏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4.4%,特别关注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江苏的经济影响不大,200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3.5%,2009年也达到了12.5%。由公式和表2中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可使地区经济增长0.3506%,劳动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投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5.8%,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1.9%,总的来看经济增长方式以相对集约型为主。
1991年至2009年间浙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4.5%,与江苏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接近,从表2中可看出浙江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2008年全年经济增长仅为7.7%,为1991年以来的18年中最低,而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也仅为8.4%。从公式和表2中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可使地区经济增长0.3132%,劳动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投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40.8%,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0%,经济增长方式正处对相对粗放和相对集约的临界点,为并重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991至2009年间上海也保持的较快的增长速度,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3.3%,落后于江苏和浙江,从表2中可看出浙江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2008年全年经济增长仅为6.9%,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为7.5%。从公式和表2中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可使地区经济增长0.6633%,劳动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投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77.7%,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7.2%。从整个阶段来来看,上海经历了一段极为粗放的大开发过程,1992年到1994年经济的增长完成由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零。从整个计算时期看,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省一市经济增长方式各有不同,江苏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优于其它两个省市,浙江经济增长质量比较接近江苏经济,且上海的经济增长太多的依赖于固定资产投入。两省一市的劳动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已微乎其微,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两省一市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已成为江苏和浙江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技术进步已处于次要地位,但固定资产投入仍对江苏和浙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分别达到了40.8%和45.8%。
4技术进步在江苏和浙江经济增长贡献演变过程
对表2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数值,利用Hodrick-prescott滤波平滑处理[6]得到长三角两省一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平衡序列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整个计算期江苏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浙江位居其后,上海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落后江苏和浙江较多,总的趋势来看,两省市技术进步贡献率都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5结论和建议
① 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在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一种集约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浙江的经济增长也达到了技术进步与其它资源并重的程度,但上海的经济增长还处于粗放增长阶段。总的来看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需要转变。两省一市中经济增长质量较好的江苏来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有51.7%,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还比较大。
② 江苏经济是由国有、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而来,而浙江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上海的发展受惠国家的开发政策。私营经济具有更强的活力,很多以外向型为主,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效果,在技术创新的方面缺少激励因素。江苏由于原有国有和集体经济的传统影响,在技术创新方面比较重视,因而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保持较好的势头。上海由于国家的开发政策,保持了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因此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被消弱。
③ 两省一市应加强产、学、研结合。
从文中研究可以看出,江苏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与江苏的教育和研究水平相一致。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每年培养出的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众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推动了技术进步水平。但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目前,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已经聚集了全国的研发人员和研究单位,因此未来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巨大。浙江经济在经济危机中已深受影响,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特别是加强研究开发的转化力度,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加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研发,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④ 两省一市应在技术创新方面资源互补。
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经济发展上各有不同,上海已成为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全国的一个重要的研发中心,可以为其它两省的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江苏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优势,但中小技术型企业普遍缺乏发展资金。浙江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后同样面临产业升级的需要,它们可以从江苏和上海得到技术方面的资源,而浙江的民间金融业相对发达,建立了为数众多的私募股权(PE)和创投基金,也为江苏和上海中小技术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3]王乃静,王立平.技术创新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山东经济,20072,3(6):123-1261,31.
[4]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建同,孙昌言.以excel和spss为工具的管理统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经验”中集体经济的贡献 篇9
一、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对马克思公有制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集体所有制是马克思对创建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
马克思最早着重研究工人创办的合作工厂, 提出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与劳动之间对立的扬弃, 是生产者个人与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不仅私人资本被扬弃了, 而且“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了”。这是一种“积极地扬弃”。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 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了这次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教训, 就是“巴黎公社”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他们认为, 必须把广大农民吸引到革命中来。“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 这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土地集体所有制理论。
1881年,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里奇的复信草稿》中又提出:农村公社“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 一看就很清楚, 是构成集体生产和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此外, 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 这便于它从小土地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 ”马克思在该文中肯定俄国农民与公社公有土地相结合的集体劳动, 提出“集体经济”和“集体经营”、“集体生产”, “集体占有”、“合作经济”等概念, 将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是他倡导创建集体所有制思想的又一发展。
马克思逝世后, 恩格斯继续研究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恩格斯提出实行“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是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路径, 合作社是实现集体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这是恩格斯对马克思提出的集体所有制的具体发展。
列宁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很重视发展集体经济, 在《论合作制》中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 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因为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如果国家不帮助各种集体农业企业, 那我们就不是共产主义者, 就是不拥护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可见, 集体所有制经济理论是马克思经典学者提出并致力于实践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和理论不可或缺, 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合作经济为马克思集体经济理论中国化和现代化增添了大量鲜活的内容
我国集体经济发展出现过三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建立初期, 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中, 以个私经济为基础的合作经济。在我国50年代宪法中肯定, 合作社所有制即集体所有制。
二是在“一大二公三纯”影响下, 否定劳动者个人所有权, 形成“资产不可分割”的集体经济。1956年以后, 城镇多种形式的集体合作经济走上“二国营”体制模式, 财产“归大堆”。
三是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的“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在城镇“二国营”集体企业突破“一大二公三纯”的束缚, 按照市场资源配置的法则, 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区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实现形式;在农村, 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又采用合作经济形式, 扩大生产规模, 维护自己权利, 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股份制与合作制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两个轮子。由于市场竞争加剧, 要求资本迅速积聚和扩大, 于是产生了股份制。同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 必然产生弱势群体, 于是就产生了适合弱势群体“手拉手, 一起干”的合作制。
然而,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融合合作制和股份制的元素, 兼有两者的优势。
多种形式集体合作经济从产生到发展, 得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支持和法律保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国家和集体控股,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 是改革中的新事物, 要支持和引导, 不断总结经验, 使之逐步完善”, “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五代会上朱镕基提出, 把城镇集体企业办成职工和社员自己的企业。2007年我国《物权法》颁布, 为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物权行使和保护, 进一步提供法律支持。2007年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 “推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2008年3月上海市政府报告提出, “推进城乡集体企业改革,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党和国家的支持和鼓励, 推进了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发展。在市场运行中, 城乡集体资本与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外资互相融合, 不断产生和涌现出海尔、新疆特变电工等上市公司, 员工持股的四川彩虹集团等非上市股份公司和上海新工联、新徐汇等有限责任公司, 以及各类社区服务、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等等成功的典型。这些新的组织形式, 在市场经济中已经释放出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是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为马克思集体经济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增添了大量鲜活的内容。
二、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对市场经济中企业产权制度和共享利益机制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后,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不断完善。城镇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种形式集体合作经济有了五个新的发展:传统集体企业向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变;单一产权主体的封闭企业制度向多元主体融合开放的产权结构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积累方式向利用各种资本积聚方式转变;传统的分配方式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要素共享利益的机制转变。企业产权制度和利益机制是市场经济中调节各类资源合理配置, 调节各种不同产权主体利益分配的“看不见的手”。新型集体合作经济坚持集体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融入股份制治理结构, 企业中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共享的产权安排和利益机制, 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前瞻性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成员的财产权。
一部分是职工以劳动和资本要素出资, 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一部分是劳动者劳动积累的财产, 产权归职工共有;一部分是政府扶持资产和公共积累, 产权归定为集体所有。由企业章程具体确定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的行使。
二是界定集体所有财产的成员范围。
在新型集体合作企业中, 建立了行使集体财产权的权力机构和出资人制度, 对集体财产的所有者范围和行使做出具体规定。集体产权是建立共享利益的基础, 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的前瞻性。
三是坚持和保护成员对企业的控制权。
在新型集体合作企业中, 产权制度以劳动者控股有限开放的产权结构为主,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引入有利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来人力和物力资本, 与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融合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
四是采用灵活的治理结构和复合的决策机制。
在新型集体合作企业中, 根据不同形式的企业组织形式, 可以是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也可以采用股份制治理结构;决策形式根据具体内容, 可以一人一票和附加表决权, 可以一股一票, 也有一票否决权等决策做法等等。这样能够保障以不同要素出资的不同出资人的经营决策权利。
五是创建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共享利益机制。
在新型集体合作企业中劳动者可以货币、实物等物力资本出资, 也可以劳动力、技术要素、知识产权等人力资本出资, 形成企业以劳动要素差异参与分配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在分配形式中, 职工有工资收入, 有集体股提供的职工福利和养老保障, 持股职工与其他股东有股权收益, 经营者或骨干还有股权激励机制等。
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 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劳动者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外部相关投资者相结合的产权制度, 劳动与资本要素共享的利益机制, 不仅坚持了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 而且通过产权安排和利益机制创新保障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保障不同出资人的决策和收益分配权力, 是对合作制原则的发展, 也是增强职工和股东, 经营者与合作者对企业投资和持续发展信心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动力源。
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为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和社会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中, 集体、合作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传承发展手工业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灵活就业方式, 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是其他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
上世纪80年代, 集体企业利用“船小调头快”优势, 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 大力调整结构, 发展了一批新型行业,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如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室内装饰等行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涌现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 提升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著名的海尔集团前身也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现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公司。还有一些集体小企业, 如武汉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实行员工持股制, 建立院所合作的开发创新体系, 融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 开发为神州五号, 六号载人飞船和其他国防军工的配套产品, 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表彰。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 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发挥区域化、集群化的优势, 因企制宜, 借势发展, 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山东省联社采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基地+农户”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模式, 联社依托8个行业协会已经建立了产业集群基地50个, 组织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积极发展地方手工业经济。福建漳州联社与轻工行业协会联动, 积极与外商合作合资, 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鞋的生产基地。广西联社开展各种民族工业园区建设, 引导众多的中小集体企业不断探索“专、特、新、精”的路子, 特色园区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城镇集体经济是工艺美术行业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中, 企业挖掘业内长期集结的资源, 抢救失传手艺和史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集体企业, 他们挖掘民乐宝库, 开发时尚产品, 打造“敦煌”品牌, 成为国内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改革中我国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基础上兴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 组织手工业协会, 发展生产。目前, 全国经工商登记设立的各类专业合作社有35万个, 对发展地方经济, 保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发展多种形式集体合作经济成为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松江区新桥镇在撤村建镇过程中, 将38亿元集体资产界定为2.5万农民个人股权, 组建社区经济联合社, 让农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果。上海市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对1.5万名下岗女工、失地农民、外来媳妇进行技能培训, 组织办起了17个姐妹手工编织合作社, “手拉手, 一起干”, 帮助弱势妇女自主自立, 居家就业。
现代航运服务业经济贡献研究 篇10
水运是最古老也是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对于早期的港口而言,运输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随着传统的运输型、中转型港口向新一代的综合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港口的工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大陆的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青岛港排在全球前十位,占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的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06.9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6.3%,首次超越新加坡港,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第一的双料“冠军”。但与国外港口相比,我国港口在软环境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从而促进港口发展转型,提升港口的软实力。
从服务流程来看,现代航运服务业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上游产业及部分中部产业的服务功能通常表现为港口的口岸政策和经营环境,也时常被称为港口的软环境;而其另一部分中游产业和大部分下游产业往往是以港口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为依托的,通常被称为港口的硬环境。按构成要素划分,可将现代航运服务业划分成核心层、辅助层和支持层三个层面,其中核心层包括船舶运输业和港口服务业。
二、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综合经济贡献分析
经济贡献通常指因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GDP、就业人数、劳动者报酬、政府税收和产业结构的贡献或影响,一般存在着静态的贡献和动态的贡献。就现代航运服务业而言,在某一时期现代航运服务业自身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贡献(包括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因现代航运服务业自身发展和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经济贡献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除此之外,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产生的运输便利(广义运输成本下降)往往能够引发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从而对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产生不断扩大的贡献(影响)。本研究把此种经济贡献称为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战略经济贡献。在本研究中,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和战略经济贡献统称为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综合经济贡献(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静态和动态经济贡献。
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包括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产业链(包括下游、中游和上游产业)因航运活动而引发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港口城市或区域GDP、就业人数、劳动者报酬、政府税收和产业结构的贡献或影响;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活动因生产经营而购买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而引起的经济贡献,它反映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而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波及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劳动者用其工资消费而对城市或区域国民经济循环多次产生的后续经济贡献。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静态经济贡献一般可以通过对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业的调查和城市或区域投入产出表进行估算。但是,随着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不断加强,海上运输需求不断增大,引发港口建设、航运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集聚和发展,从而使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导致现代航运服务业经济贡献的动态变化。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动态经济贡献也就是现代航运服务业在不同时期的静态经济贡献。
2、战略经济贡献。
空间经济学理论(也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或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虽可自由移动,但需要支付运输等费用;同时,生产区位在空间上的聚集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因此,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引起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增长。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核心内容主要集中于报酬递增、空间聚集和路径依赖三个方面。因此,对发展中地区而言,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不仅在于运输功能所产生的静态经济贡献,更在于因广义运输成本下降而吸引工业和服务业集聚所产生的对城市或区域经济的战略经济贡献。
三、现代航运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1、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一般可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引起的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随着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因港口不断的深水化和专业化、装卸机械的大型化和现代化、挂靠船舶的密集化和大型化、以及水陆空集疏运体系的快捷化等发展因素产生的规模效应和效率提高,能够不断减少单位货物的实际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的成长和规模扩张,对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上游产业链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扩大,航运金融、航运信息、海事法律、航运教育等专业化服务分工加深、规模扩大,同时因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的政府口岸部门服务效率的提高等发展因素,能够提高航运服务活动的竞争力和减少航运活动的交易成本。
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导致其竞争力加强,引发港口城市现代航运服务(主要是高端航运服务)向周边地区输出(辐射),从而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至某一地点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较决定了它的区位潜能,它显示了某地对周边地区区位要素的吸引力。因此,港口城市及其附近区域因广义运输成本下降能够吸引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因货主及其代理人在选择运输路径(包括转运港)时需权衡其外贸商品产销两地货价差所致的营业收入与需求运输服务所承担的全程综合成本,包括货币支出、时间耗用和风险承担等因素(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边际营业收入与边际综合成本(广义运输成本)相等的均衡状态确定了港口腹地的范围。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因广义运输成本降低而扩大港口腹地的范围,从而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航运服务业反作用。
城市和区域贸易量增加,导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提高了对现代航运服务的需求,引发港口的进一步建设和航线密度增加,从而促进航运业的集聚和发展。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下游产业链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现代航运服务业中上游产业链的发育和发展。港口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导致现代航运服务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从而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四、结论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现代航运服务业不仅可提高港口竞争力,而且可通过降低广义运输成本吸引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现代航运服务业不仅具有静态和动态经济贡献,而且具有战略经济贡献,现代航运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
本文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现代航运服务业综合经济贡献的理论框架。未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经济贡献进行分析和验证,对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在研究的视角上,可将我国现代航运服务业的特点与国外港口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Krugman P.Complex landscapes in economic geograph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2):412-416.
[2]陈继红,真虹,宗蓓华.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J].水运管理,2008,(12):26-27.
[3]马硕.航运业对中国经济卅年高速发展的贡献[J].中国航海,2009,(1):82-86.
[4]邵文武,张国良.水运对中国经济贡献率测算研究[J].水运工程,2007,(8):1-5.
[5]宋炳良.港口腹地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8,(4):61-65.
[6]吴国付,程蓉.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30(3):535-538.
区域经济贡献 篇11
[关键词]政府支出;经济增长;联立方程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政府支出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讨是学术研究和政策评价的主题之一。笔者拟以山东省为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传统的单方程分析从国民经济恒等式Y=C+I+G+NX出发,经过计算得到如下的等式:
ΔYtYt-1=ΔCtCt-1 •Ct-1Yt-1+ΔItIt-1• It-1Yt-1+
ΔGtGt-1 •Gt-1Yt-1+ΔNXtNXt-1 •NXt-1Yt-1①
在①式中,ΔGtGt-1 •Gt-1Yt-1就是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这种分析方法的缺陷在于仅仅计算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忽略了政府支出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净出口因素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1],从而低估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投资、消费、净出口、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多重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决定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仅把投资、消费、净出口、政府支出和其他宏观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不仅是有偏差的,而且是非一致的。因此,为了准确地估计山东省政府支出对山东省GDP增长贡献的大小,我们建立了一个山东省宏观经济的联立方程模型,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以深入考察政府支出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影响。
一、模型设定
1.模型变量构成
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为建立一个反映山东省宏观经济活动——政府支出、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笔者选取了4个内生变量(RY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C为实际消费,RI为实际投资,RNX为实际净出口;其单位均为亿元),2个滞后内生变量(RYt-1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前一期值,RCt-1为实际消费前一期值),3个外生变量(RG为实际政府支出,RK为实际资本存量,EX为汇率),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模型结构式方程与简化式表示
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与图1,我们把山东省宏观经济联立模型设定为
RYt=RCt+RIt+RGt+RNXt
RCt=c1+c2×RCt-1+c3×RYt
RIt=c4+c5×RYt-1+c6×RK1+
c7×RGt-1
RNX1=c8+c9×RCt+c10×RIt+
c11×EXt-1
②
其经济含义如下:实际国民收入等于实际消费、实际投资、实际净出口和实际政府购买之和;而消费取决于前期的消费和当期的收入;投资是前期收入、前期政府支出和当期资本存量的函数;净出口则由当期消费、当期投资和前期汇率决定。经过对②式换算,可得到该方程简化式
RY1=δ0+δ1RKt+δ2RGt+δ3RYt-1+δ4RGt-1+
δ5RCt-1+δ6EXt-1
RCt=ζ0+ζ1RKt+ζ2RGt+ζ3RYt-1+ζ4RGt-1+ζ5RCt-1+ζ6EXt-1
RIt=φ0+φ1RKt+φ2RGt+φ3RYt-1+φ4RGt-1+φ5RCt-1+φ6EXt-1
RNXt=s0+s1RKt+s2RGt+s3RYt-1+s4RGt-1+s5RCt-1+s6EXt-1
③
根据简化式③,政府支出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净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部分就是
dRCtdRGt+dRItdRGt+dRNXtdRGt×ΔRGtYt-1与滞后影响dRCtdRGt-1+dRItdRGt-1+dRNXtdRGt-1×ΔRGt-1Yt-2的和,而其直接影响为ΔGtGt-1•ΔGt-1Yt-1,因此政府支出变化对GDP增长变化影响的最终贡献就是dRCtdRGt+dRItdRGt+dRNXtdRGt×ΔRGtYt-1+dRCtdRGt-1+dRItdRGt-1+dRNXtdRGt-1×ΔRGt-1Yt-2+ΔGtGt-1•ΔGt-1Yt-1。
图1 山东省宏观经济模型结构图
二、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
1.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来自2007年的《山东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79—2006年。为消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对涉及价值量的数据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Eviews5.0软件。
2.结构式模型估计结果及检验
结构式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结构式模型的估计结果
样本系数标准误差t值概率
c118.535 1508.505 2812.179 2520.032 5
c20.719 8400.067 20310.711 4600.000 0
c30.109 1410.016 6826.542 5020.000 0
c495.465 40026.729 6403.571 5180.000 6
c5-0.757 3470.120 616-6.278 9720.000 0
c61.839 4460.108 54716.946 0800.000 0
c72.378 6230.652 6533.644 5470.000 5
c832.199 14010.839 7602.970 4650.004 0
c9-0.088 1510.082 712-1.065 7500.290 0
c100.184 2990.033 7275.464 4000.000 0
c11-1.948 073 4.120 183-0.472 8120.637 8
注:公式1:RC=C1+C2•RCt-1+C3•RY,调整后的R2=0.997 735,P值=1.874 718;
公式2: RI=C4+C5•RYt-1+C6•RK+C7•RGt-1,调整后的R2=0.993 555,P值=1.837 002;
公式3:RNX=C8+C9•RC+C10•RI+C11•EXt-1,调整后的R2=0.939 992,P值=1.625 526。
通过分析Eviews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的经济意义同经济预期相一致,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估计参数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2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大于0.99,1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大于0.93,说明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德宾-瓦森值都在1.5~2.5的范围之内,因此各个方程都不存在自相关,即可以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模型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3.简化式模型估计结果
运用OLS估计简化式系统,可以得到简化式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RYt=-8.321+0.65RKt+1.55RGt+0.89RYt-1-
0.43RGt-1+0.67RCt-1-0.87EXt-1
RCt=-1.42+0.76RKt+1.47RGt+0.12RYt-1-
0.46RGt-1+0.98RCt-1+4.12EXt-1
RIt=5.21+0.38RKt-0.67RGt+0.56RYt-1-
0.89RGt-1-0.09RCt-1+4.34EXt-1
RNXt=-11.47+0.75RKt+0.58RGt+0.50RYt-1-
0.23RGt-1+0.07RCt-1-1.32EXt-1
通过分析Eviews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简化式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的经济意义同经济预期相一致,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估计参数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4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大于0.99,说明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德宾-瓦森值都在1.5~2.5的范围之内,因此各个方程都不存在自相关,即可以通过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模型可以用于政策分析。
三、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根据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结合第一部分推导出的公式,我们得到1978—2006年山东省政府支出对该省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个别年份有负的影响,但总体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993—1994年,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1994年以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又有所回升,说明山东政府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到了实质的效果。总体看来,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仅仅考虑直接贡献要高许多。
表2 山东省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测算结果
年份贡献率年份贡献率年份贡献率
1978—1988-0.122 200 19980.167 960
19790.071 8419890.127 88019990.175 614
1980-0.08590 19900.142 46020000.167 582
1981-0.088 65 19910.182 51020010.189 849
1982 0.087 1219920.162 60020020.184 342
19830.073 7919930.160 34020030.177 579
19840.138661994-0.178 200 20040.165 869
19850.143 9219950.191 76020050.177 196
19860.142 6919960.185 52220060.182 803
1987-0.135 50 19970.175 244——
综上所述,采用传统的单方程回归分析和会计恒等式分解的方法计算政策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做法,由于没有考虑政府支出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作用,以及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倾向于低估山东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本文所做的改进在于:除了考虑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外,还考虑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恒等式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山东省政府支出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参考文献]
[1]陈国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66-190.
[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区域经济贡献 篇12
随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中小企业区域经济的定量研究也逐步增多。陆立军(2003)以浙江省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水平、专利拥有量等方面与GDP的年增长率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拟合曲线方程进行检验。刘定平(2004)基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调查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达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陈佳贵(2004)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相应的计量方法,得出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吕勇斌(2005)利用工业总产值恒等式,对中小企业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进行了经验数据分析,并得出中小企业区域经济贡献度。陈晓红(2006)在回顾索洛(Solow)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GRD经济贡献度测算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区域经济贡献度的测算中,同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浙江省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常活跃的沿海外向型发展大省,也是出口大省,这些出口企业当中,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作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为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数量达58 622个,约占浙江全部工业企业的99.67%,中小企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1.88%。
本文基于陈晓红等(2006)提出的GRD经济贡献度测算模型,利用浙江省统计数据,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以期为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一、GRD测算模型
GRD贡献度测算模型由B—C生产函数、索洛余值法及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推导得来,具有数据搜集方便、处理过程简单,结果准确、误差小等特点,它不仅可以计算某地区、某行业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对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自贡献度的测算也可以进行。GRD模型具体测算步骤如下:
1. 定义变量。(1)某地区大型工业企业产值、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小型工业企业产值分别为:Lij、Mij、Sij(i=1,2,3,...,n;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j表示年份,下同)。(2)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Gij、Rij。(3)某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解到大型、中型、小型工业企业分别为:RLi、RMi、RSi。(4)某地区大型、中型、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贡献度分别为:DLi、DMi、DSi。
2. 模型建立与数据处理过程描述(见下页图1)。
二、基于GRD模型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研究
1. 数据获取。
GRD贡献度测算模型对数据的处理以易实现性为原则,并针对原始数据进行直接处理,这样既保证了数据选取的真实性、科学性,也保证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单位:亿元)
2. 结果与分析。
(1)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3—2008年,浙江省的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的增长,从2003年工业经济总量12 864.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0 832.1亿元,增长了2.17倍,其中,大型企业由2 300.14亿元增长到7 399.1亿元,增长了2.22倍,中型企业由4 903.18亿元增长到15 117.26亿元,增长了2.08倍,小型企业由5 660.91亿元增长到18 315.74亿元,增长了2.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基数较大(中型企业为4 903.18亿元,小型企业为5 660.91亿元)的情况下,仍能取得40%以上的增长率,可见其发展之快,相比之下,大型企业的发展就显得相对缓慢。从数值上看,中小型企业五年内增长了22 868.91亿元,大型企业五年内仅增长了5 098.96亿元。前者是后者的4倍以上。从图2中看到,2003—2004年以及2005—2008年都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2007—2008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增长率依旧达到了14.3%,增长了4 179.12亿元而大型企业仅为8.5%,增长了578.95亿元。可见,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无论是从绝对值上看,还是从经济增长率上看,都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而且其增长速度要大于大型企业,说明中小企业对浙江省经济的贡献在不断扩大。(2)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贡献度研究。根据GRD经济贡献度测算模型和2003—2008年浙江省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出2003—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见表2)。
(%)
结果表明,浙江省工业企业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中,工业生产总值在五年内连续增长,其中2004—2007年,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在20%以上,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浙江省经济出现剧烈震荡,增长率急速下降到13.19%。浙江省中小型企业对总产值的拉动作用一直十分明显,尤其是2006年,中小企业对总产值的拉动度一度达到22.94%。从表2可观察到,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到了绝对的比重,连续五年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04年更是达到了88.09%,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表2中还可看出,自2004—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对浙江工业经济总产值的年均贡献率为81.61%,尤其是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为101.19%,这说明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的脚步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因为种种原因止步不前,而是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到一席之地,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小企业对浙江省的区域经济贡献度之大是目前省内的大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在对小型企业不同年份的比较上发现一个现象,2004—2008年间,小型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在43%以上,平均值达到46.74%,但是对经济贡献度上却出现了27.13%的最小值,63.72%的最大值,平均值为45.85%。可见,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工业经济贡献度的波动性太大,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大,抵抗风险、应对危机的能力弱,这一方面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自身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密切相关。
结论
本文基于GRD测算模型,定量地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浙江省的经济在近几年中仍持续不断地稳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工业产值的绝对数值,还是年均增长率,在浙江省的工业总产值中都占到了极大的比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拉动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分析比较大中小型企业不同年份对经济贡献度时,无一例外的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各型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府政策的及时有效,但同时也看出浙江省各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的制约,应对经济波动、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增强抗风险能力。尽管如此,纵观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无疑是重要功臣,中小企业不仅是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支撑浙江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的重要力量,其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浙江省经济的一大特色。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据2003—200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基于GRD经济贡献度测算模型,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到了绝对的比重,连续五年保持在80%以上;自2004—2008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对浙江工业经济总产值的年均贡献率为81.61%,说明了中小企业对浙江省的区域经济贡献度之大是目前省内的大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显示出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