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科技经济区域(共6篇)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1
摘要:自2003年以来, 我国宏观调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应不同经济发展要求分别提出不同的货币政策, 经历了从稳健—从紧—适度宽松三阶段。文章试从存款准备金和利率政策的变化角度对温州区域经济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影响,温州
一、影响
1.2003年-2004年的“微调”, 对当年房地产过度投机等行为有着积极的抑制作用, 同时也带来中小企业融资紧张度提升, 但总体上未对经济发展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2003年温州市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02.28亿元, 同比增长40.84%, 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贷款增幅约为GDP增幅的2.8倍, 高于全国水平, 信贷投放对地方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但2004年, 各银行实行新增贷款总量和存贷比控制, 全年减少贷款资金近100亿元。由于银行信贷供应趋紧, 资金向优势项目、优势企业集中, 中小企业面临增贷困难。2004年, 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和两次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冻结全市信贷资金约为30亿元。由于资金供应量减少, 资金价格出现上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财务成本, 也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
2. 从2007年1季度的稳中适度从紧到4季度开始的从紧货币政策使全市信贷偏快增长的势头逐步得到抑制, 在信贷结构得到调整的同时, 资金的供求矛盾开始显现, 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加大, 同时社会金融活动渐趋活跃。
2007年以后, 温州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 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 在货币政策从紧后, 当时全市各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对新增房地产项目提高了信贷门槛, 对个人按揭贷款严格执行首付比例规定, 并加强了个人住房贷款审查, 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同时, 由于资金面由松到紧, 使银行对资金议价能力大大提高, 各行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等方式, 来引导客户更精确筹划信贷需求。此外, 稳步推进票据业务发展, 以调整信贷投放速度, 逐步减缓信贷增量, 进一步优化了信贷资产结构。但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1) 银行可贷资金进一步趋紧, 资金供求矛盾开始显现。2008年1-9月份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量460.28亿元, 同比下降52.9亿元, 余额存贷比78.8%, 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增量存贷比为69.8%, 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另据人行温州市中支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2季度前, 温州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投放指数基本保持在同等水平, 均在75%左右。但从2季度开始一直到2008年2季度, 贷款投放指数处于贷款需求指数下方运行, 贷款需求指数最高达78.13%, 而投放指数最低到59.38%, 两者相差18.75个百分点, 资金供求矛盾进一步显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3季度开始才略见好转。
(2) 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部分企业出现资金紧张问题。一是银行实行了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 提高了贷款门槛, 普遍要求办理抵押贷款, 担保贷款比重减少, 抵押物不足或保全措施不能落实的中小企业较难得到贷款。据当时调查问卷显示, 有87%的小企业认为获得银行贷款有一定难度;而2005年下半年这一数字仅为33%。二是不少银行都上调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 如2008年某银行信用担保贷款利率比上年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提高45%以上, 与民间借贷利率相当。三是增加中小企业财务费用。据统计, 2008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财务费用44.89亿元, 增长38.9%, 增幅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 增幅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7.7个百分点。四是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到期还贷后, 无法及时续贷, 或从民间融资和担保公司高息垫资。部分在外地投资房地产或矿产等中小企业资金链条就变得非常脆弱。2008年末, 全市共发生多起企业因资金链问题而倒闭的情况。
(3) 社会金融活动趋向活跃, 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重新抬头。一是担保公司直接对企业垫资较为普遍。2007年末, 全市共有各类担保公司239家, 比年初增加116家。资金供应趋紧为担保公司资本运作提供了市场, 企业验资、还贷等短期周转需求通过担保公司高息垫资方式逐渐被更多企业所接受, 资金使用价格为每万元每天50至70元。部分担保公司存在吸收资金发放短期贷款等违规经营, 存款利率在1-2分, 贷款利率2-3分左右, 个别甚至5分。二是民间互助会融资形式渐趋活跃, 非法集资或吸存行为时有发生。据统计, 2007年至2008年期间, 全市共发生各种非法集资及非法吸收存款案件50起, 涉及金额达到11.8亿元。
3. 自2008年4季度后, 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和中央“扩内需、
保增长”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落实, 全市经济运行开始企稳并向好发展,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显现。
(1) 货币政策得到有效传导,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到2009年8月末, 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4314.34亿元, 余额同比增长35.4%;1-8月贷款增量966.6亿元, 比2008年全年增量高出562.37亿元。上半年全市GDP 1087亿元, 同比增长4.5%, 比3月末提高2个百分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 整体经济开始企稳并向好。
(2) 企业经营状况转好, 企业家信心指数回升, 市场反映良好。1-8月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6.39亿元, 下降6.4%, 降幅比1季度缩小3.4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转好。据统计局抽查, 2009年2季度企业景气指数110.5点, 比1季度提高9.8点。7月份以来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企稳向好的迹象明显, 企业家对市场前景较为乐观。另据人行问卷调查:反映企业总体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数在2009年3季度已达32.56%, 比2008年4季度回升20个百分点, 企稳向好迹象较为明显。
(3) 信贷投放前高后低, 资金供求矛盾和信贷风险管控难两难问题并存。1-8月份, 全市各银行机构信贷投放量已接近全年的贷款规模, 随着3季度开始对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 信贷大投放明显不可持续。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 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逐渐增大, 信贷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现。同时, 上半年的信贷大投放也可能带来信贷风险:一是各家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激烈, 导致一些客户的融资额度超过了其实际承受能力, 一旦信贷规模收紧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二是一些集团客户存在频繁的关联交易, 贷款资金在多家金融机构关联企业之间划转, 贷款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三是近年来温州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较快, 部分企业把温州作为融资平台, 大额资金频频进入外地矿产、房地产市场, 使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结论
1. 货币政策与区域贷款资金增量相关程度较高, 并对资金供应面构成影响。
主要表现在:余额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贷款增量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如2003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微调, 温州区域贷款增量从2003年的401.74亿, 2004年减少到213.73亿, 一直到2005年的179.94亿, 增速由2003年的42.7%, 下降到2005年的11.6%。同样, 2007年4季度开始货币政策从紧, 使2008年全年的贷款增量与2007年基本接近, 增长幅度由2006年的28.6%, 降到2008年的20.3%。而后的货币政策转向, 又致2009年8月末的贷款增速达28.9%, 同比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资金增量大起大落情况较为明显。
2. 利率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面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主要表现在:贷款利率提高 (降低) —→企业财务成本, 准备金率变化—→法人机构可用资金的增多 (减少) 。
贷款利率提高, 资金成本随之提高, 从而企业财务成本上升, 反之亦然。这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据测算, 2007年经过6次调息后, 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1.35个百分点, 按全市1500亿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来测算, 约需多支付利息20.25亿元。2008年4季度后利率下降了2.16个百分点, 则大约少支出利息54亿元。
3. 从区域金融活动特点看, 民间金融的活跃进一步冲淡了因宏观调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温州区域民间金融活动历来非常活跃, 在整体资金供应层面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当货币政策趋紧时, 民间借贷行为趋于进一步活跃, 对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起着很好的补充作用, 反之亦然。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 因利率的调高, 民间借贷平均利率也随之升高, 2007年4季度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后, 温州民间利率由2007年9.72‰上升到2008年的11.983‰。而随后2009年因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 民间利率即逐步开始回落到目前的10.781‰。
4. 从政策调整情况看, 主要表现在贷款增量的变化所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但具有滞后性。
单从GDP增量上观察, 与全社会投资高度相关, 而投资的变化则与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资金供应量联系较为密切。
2009年1季度, 尽管全市本外币贷款增量438亿, 创下季度贷款增量的历史最高值, 但全市GDP增量473亿, 系两年来的最低值, 1季度仅增长2.5%, 回落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考察贷款、地区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者增量之间关系, 贷款增量与GDP增量之间呈反向运行, 从这个角度看, 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 并不取决与货币政策的变动。而贷款增量与投资增量也呈现背离情况。笔者认为, 这与部分贷款资金外流密切相关, 近年来, 温州金融机构竞争激烈而充分, 且民间资金雄厚, 融资条件较其他地区便利, 大部分企业就把温州作为融资平台, 出于资本逐利的原因, 不少企业对房地产和矿产投资的兴趣远胜于实业投资, 其中贷款增量资金中有相当部分用于外地投资。
5. 温州民营经济占主体的区域经济特征在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整下容易导致资金供应上的大起大落,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在货币政策从紧情况下, 对于多数实力较强、经营稳健的企业而言, 信贷资金供给仍有充分保证。如2003-2004年和2007-2008年期间, 温州市一些规模大、实力雄厚、或成长性强的优质企业的资金供应基本上没有受到信贷紧缩的影响。2008年以后, 温州市反映资金较为紧张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对银行信贷实行严格的规模控制情况下, 一些商业银行面临政策风险和紧缩压力, 会首先压缩流动性较强的中小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 客观上导致银行信贷继续向大客户倾斜。如2008年温州乐清市众多中小企业中, 在银行成为贷款客户仅占1/6。相反, 当货币政策放松时, 一些中小企业却仍然因抵押物不足或担保难等问题呈现融资难, 一般小企业可被银行接受的抵押资产约占其总资产的1/4, 抵押品的创新总是跟不上抵押需求, 而在农村则受集体土地制约而无法用于贷款抵押。因此, 如何应对货币政策调整, 使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已成为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对策
1. 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实行分层次的货币政策或差别货币政策。
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实施适度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运用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 结合信贷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引导和激励,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建议赋予基层人民银行更多、更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权限, 增强主动调控的能力, 增加更多的操作品种, 以促进金融机构实行科学合理的货币及信贷政策。同时人民银行应必须建立商业银行货币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和监督机制, 确保各项政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 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稳固经济复苏基础的必要前提。
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整的切入点, 既要引导信贷合理增长, 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又要用加强窗口指导、加大风险提示等方式灵活微调, 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做到既要促进经济增长, 又要考虑推进结构调整优化, 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注重风险防范, 确保银行竞争良性有序, 共同维护温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 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创造条件并推荐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 畅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 降低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大力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积极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并使之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工具, 改变信用过于集中于商业银行的现状, 分散银行机构的风险;建议推出《放贷人条例》, 规范和完善民间金融;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 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生产领域,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2
3.1加强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应以泰安市政府为主导,由泰安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实施,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实施。首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泰安市政府牵头主导联席会议,会议由全市科研科技单位、驻泰高校和科研单位、驻泰规模企业派出代表组成,共同商讨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联席会议下设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成立的科技资源共享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对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和业务指导,提出制定执行方略,落实相关政策并定期向联席议会报告情况;其次,实施科技资源联络员制度。抽调科技领域年富力强的科技骨干组成“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联络员小组”,负责资源共享项目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资源共享落到实处、具有成效;最后,制定科技资源共享专门奖励制度。成立“科技资源共享贡献评估领导小组”,对科技资源共享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展开评估,根据贡献实施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奖励。
3.2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
泰安市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开发。通过与“985”“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的科研合作,把跨学科、跨地域科技资源集聚起来,努力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开展科技交流,共图合作与发展。尤其是同类企业具备更多的共同利益点,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建立科技联系,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式相互借力、和衷共济。根据调研,以利益共享为基础,通过市场的力量实施资源共享具有创新的倍增效应。反之,倍增的利益也会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创新与整合并形成良性循环。
3.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泰安市周边高校众多,具备培养各类人才的明显优势。下一步高校应该与科技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实用性。高校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可以解决紧缺人才匮乏问题。泰安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培养高中低多层次人才,重视人才的岗位实用技能培养,拨出专款资助人才到周边地市和企业进行技术考察,资助拔尖人才出国学习。高校要对签约企业的技术骨干免费充电,高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向签约企业的科技骨干免费开放,主动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源,为提高人才素质做支撑。也可以采取按成本计费的方式向企业科技骨干提供服务,避免资源浪费与重购的弊端。同时,政府可以设立资源共享基金,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
3.4加大科技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加强宣传,通过泰安日报、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资源的“共享”理念;同时加大对泰安市“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系统”“泰山农科信息网”“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巩固性建设,让这些平台切切实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些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发挥科技资源的“倍增效应”,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国家、山东省出台了不少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泰安市需要狠抓落实,防止科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尽快把国家、山东省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有效办法转化成为地方法规,发挥先行优势,为泰安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总之,认真分析影响科技资源共享的因素,狠抓政策落实,及时查摆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全国其他地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樊轶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央科技投入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6):50-55.
[2]苏里,李桂花.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效应最大化[J].中国高校科技,(3):12-15.
[3]程郁,王胜光.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J].中国科学院院刊,(6):602-611.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3
民间金融在向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优势, 并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民间金融逐渐成为游离于银行金融体系之外的巨大资本力量。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 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5%以上, 温州有超过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金融活动。2011年金融危机冲击的后续影响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变得愈加困难, 温州等个别地区出现民营企业老板欠债外逃事件, 使民间金融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973年, 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解释民间金融产生的体制性原因。爱德华·肖 (1973) 认为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难以得到适量的资金支持, 不得不依靠民间金融市场的力量, 使民间金融逐渐发展起来。潘士远 (2006) 借助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发现, 民间金融可以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并促进民营经济的增长。刁怀宏 (2004)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民间金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刘民权 (2003) 讨论了民间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出民间金融拥有对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对于民间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成原因的分析及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 证明民间金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均基于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 而对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尚有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 论证温州市民间金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 民间金融对温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民间金融有其特殊的形成原因和历史背景, 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既有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民间借贷、合会形式, 也有地下钱庄、高利贷等形式。
(一)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
1.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民间金融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上所起到的作用与正规金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并且民间金融可以为被排斥在信贷计划以外的有合理需求的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推动其发展, 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2.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 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受到正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融资压制, 融资时间、融资数量等门槛非常高。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发放必要的贷款, 对民营企业的审批却十分严格。而民间金融的存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 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拓宽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3.促进金融活动的有序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间金融逐步走向成熟, 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青睐, 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改革, 改善自身的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同时, 正规金融的不断发展, 也促进了民间金融的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竞争, 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 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民间金融的发展扰乱了对于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且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能够有效规范和管理民间金融机构活动的政策法规。正是由于民间金融的存在, 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
2.蕴含金融风险
对于民间金融来说, 没有国家信誉作保证, 相关 的法律规范也不健全, 从而其潜在的风险极大, 一旦民间金融机构倒闭, 将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 影响社会安定。
3.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民间金融的高风险性是基于其自身不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及组织制度。而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形式多种多样, 规模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金融监管机构监管难度较大, 一旦监管不当, 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民间金融对温州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民间融资规模分析
由于民间金融存在“地下性”, 并不在官方统计机构的监测范围之内。因此, 如何测算民间金融规模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难题。一些学者提出利用θ值法来对民间金融规模进行测算, 其结果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值, 本文选取该方法对温州市民间金融规模进行测算。
本文假定北京市不存在民间金融。其正规金融投入包括短期信贷规模、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三类。而对于温州市, 由于长久以来存在民间金融, 其金融投入包括短期信贷、证券市场融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融资四类。
该方法假定, 无论是否包含民间金融, 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投入产出比是恒定的。并假设温州市和北京市存在相同的经济金融相关系数θ, 令
θ= (DDj+ZQj+FDIj) /GDPj= (DDw+ZQw+FDIw+MJw) /GDPw
其中:
DDj为北京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规模
ZQj为北京地区资本市场融资总的股票融资
FDIj为北京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GDPj为北京地区生产总值
DDw为温州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规模
ZQw为温州地区资本市场融资总的股票融资
FDIw为温州地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MJw为温州地区民间金融规模
GDPw为温州地区生产总值
所以, 温州民间金融的计算公式为:
MJw=θ×GDPw- (DDw+ZQw+FDIw)
根据θ值法相关理论分析以及以上数据, 计算温州市民间金融规模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1994—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和1994—2010年温州市统计年鉴, 2011年数据来自北京市和温州市的统计快报。
2009—2011年3年的民间融资规模分别为550.72亿元、582.66亿元、916.49亿元, 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及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现实, 可以发现温州地区民间融资规模有较大增长。基于以上数据, 利用计量分析理论, 对温州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利用ADF检验方法对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民间金融规模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然后采用EG两步法对地区生产总值和民间金融规模进行协整检验, 并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判断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与民间金融规模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 民间融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由于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的变换不会改变变量的协整关系, 并且可以使得各统计指标的趋势线性化, 同时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因此,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对以上的经济指标首先进行对数变换, 分别用lngdp、lnmj来表示。
通过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得到如下结果:
即lngdp、lnmj这两个经济变量的水平序列的ADF统计值均大于95%的临界值, 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的ADF单位根检验可知, 两个经济变量均通过了一阶差分平稳性检验, 是一阶单整序列, 可进入协整检验的分析。
2.民间金融与GDP的相关关系分析
由平稳性检验的结论可知:Lngdp:I (1) , lnmj:I (1) , 检验lngdp和lnmj之间的协整关系。利用OLS法估计模型:
lngdpt=b0+b1lnmjt+et,
得到如下回归估计结果:
lngdpt=5.458856+0.002637lnmjt,
(19.14111 5.860001)
其中undefined2统计量为0.682159, DW值为0.668844, F值为34.33962。
通过对该式计算的残差序列et进行ADF检验, 得适当检验模型:
Vet=-1.0490346et-1+1.138607Vet-1-0.416900
(-6.961255 5.923825 -3.665489)
其中undefined2统计量为0.819895, DW值为1.841817。
由以上结果可知, 残差et-1前参数的系数值t为-6.961255, 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ADF临界值-3.733200, 在该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表明残差项是平稳的, 说明了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民间金融规模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0.002637, 说明民间金融规模增加1%, 将会给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带来0.002637%的影响。
3.民间金融与GDP的因果关系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后, 得出温州市地区经济的增长与民间金融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这说明民间金融对温州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同时, 经济的增长对民间金融也有一定的反馈作用,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些经济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的长度比较敏感, 选择不同的滞后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根据F值、伴随概率以及AIC最小原则, 选取滞后期为2进行因果检验, 所得结果如下: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 在显著性水平α=5%时, 接受“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不是民间金融的Granger原因”, 同时拒绝“民间金融不是温州地区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 表明民间金融的发展确实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
通过以上有关民间融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民间融资规模的不断变化, 确实对温州市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民间融资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同时从地区生产总值与民间融资的数量关系式中, 可以发现, 当民间融资规模增加1%, 温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将同时增加0.002637%, 正方向的作用验证了理论分析中关于民间融资规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得出温州市民间金融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比较稳定的长期促进作用。同时, 验证了民间融资规模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Granger原因。根据θ值法估算出的民间融资规模也较好地说明在温州地区民间资金链断裂时期, 民间金融规模的紧缩以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民间金融对于温州市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但由于民间金融自身的原因, 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制约性。为了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 当地政府应该尽早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不断发展, 加强政府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与引导。其次, 建立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利率形成机制, 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三, 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所有权、监督权与支配权, 逐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 建立合理可控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温州市民间金融发展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 中小企业主因背负巨额高利贷出逃事件频发。为探究在理论分析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θ值法测算出温州市民间金融规模, 并通过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检验了温州市民间金融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而为制定政策及规范民间金融市场提供依据。
关键词:温州民间金融,θ值法,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潘士远, 罗德明.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 2006 (4) .
[3]刁怀宏.民营经济、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04 (2) .
[4]刘民权, 徐忠, 俞建拖.信贷市场中的非正规金融[J].世界经济, 2003 (7) .
[5]徐威宁.民间金融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 2010.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4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或市(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教兴市(县、区)”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以广州增城为例进行研究,并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从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前言
金融危机使全球各主要国家再次意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地球、干细胞等领域取得突破,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批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对中国,以创新推动经济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形势不稳定等诸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增城概况
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广州,但增城市的地理位置却比较特殊,他处于广州的东部,离广州市区较远,而且在他和广州接壤的西部是层层山脉,把他和广州在地理上几乎隔断。增城以前曾经属于过惠州,但他的东北部和惠州接壤处也是山峰迭起,他的东南部和东莞相连,但又被东江相隔。增城的地理条件是被群山和江河环抱,广州、惠州、东莞对增城的直接管辖都不通畅,所以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增加一城,增城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增城地理位置的尴尬,所以至今广州的很多政策文件上往往有(增城除外的)字样。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独立的地区,他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增城市的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3、1、2地区经济发展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独立,但他的经济发展还是延续了中国式发展。增城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塘镇,其它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研究增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新塘镇为出发点。
增城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增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营的工厂。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阶段。1979年一个香港人带了几十台纺织机器和技术来到了增城新塘镇,从此以后各个小牛仔服装加工厂在这里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新塘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到处是小牛仔服装厂林立,加工厂、贸易店、商业街和生活区混在在一起。如此多的工厂需要巨大数量的工人,于是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这个小镇从事服装加工贸易工作,混脏杂乱也成为当地的社会的特色。“三来一补”的产业运行模式成为当地工厂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的新塘牛仔产业从到有,再到鼎盛,整个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升。
第三阶段,首先当地还是以牛仔服装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带动,将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立协调发展。而且在郊区建立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起来。在新建的经济开发区里,一部分是将以前存在于城区内部的规模较大的牛仔服装厂迁移出来;一部分是用来招商引资,吸引全国甚至是全球比较大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
现阶段,:2008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南部区工业基础,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3、2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增城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从事低端的生产环节;招商引资或合资让外地的优秀企业到本地来建厂生产加工产品。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高。但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急功近利的,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发展模式的科技指数含量很少,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匮乏,创新基础能力弱;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资源聚集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有效的载体;科技发展环境、创新条件与先进发展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
增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含量
一、技术创新
二、知识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品牌在他们的当地已经没有生产加工等低端的商业基地了,他们只把最高科技的研发最精密最轻便的留在了自己的房子里,而把大量的繁重和污秽工作留给了中国等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承受。生产加工程序必不可少,在我们还没有发达到把生产加工程序分别别人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加工做起。并不是说生产加工程序不需要科技创新,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地域通过在生产加工中科技创新是当地的社会优良的发展。
3、3优秀的地区发展事例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总数多达4400万的企业名录中,中关村的2万家企业似乎不值一提。但2010年,这些企业的收入总和达到1.6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等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而中关村则是中国社会以创新为导向发展经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以管理创新推动空间资源整合4、结论与建议
增城市的地方区域发展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科技创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筹协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由此加强和完善省市、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点。
第二,快速城市化带动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发展变化与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圈)将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极,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空间形态。
第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各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和壮大,并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格局,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第四,产业升级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来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
第五,若干具有国家全局性、未来性等战略意义的区域迅速形成。一类是技术扩散能力(潜力)强的区域;二类是国家地缘政治安全的区域;三类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这三类战略性区域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区域。
经济区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从成都经济区角度部署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二是持续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 三是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合作攻关项目——联合科技行动; 五是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六是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是建设一批合作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八是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站在“战略性区域”发展高度,通过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础。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培育战略性创新区域,“十二五”期间应有一些初步的考虑:
首先,要将发展战略性区域作为优化配置国家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促进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结合,逐步引导编制重点区域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试点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近期在发展战略性创新区域上要有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应尽快选择一批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区域予以重点支持;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战略性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将战略性区域的考虑与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相配合;考虑到目前的国家高技术园区数量已达83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或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部省会商为手段增强科技资源的宏观布局能力、优化战略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增城在当前还是主要以低端的生产加工经济生产产业的情况下,首先要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个迫在眉睫的,也是能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向好的转变的最快最好方法,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R&,D活动,灰色关联分析
经济发展终归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综合实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科技综合实力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能力,是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的保有量和有效量的总和。在当今世界,谁具有科学技术的优势,谁就具有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需要切实提高区域科技综合实力。然而,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指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较为严重,依存度超过50%,而发达国家国外技术的依存度一般低于10%,如美国为1.6%,日本为6.6%。
温州市历来重视技术创新,近年来,温州市政府提出了“从经济大市到经济强市、从平安温州到和谐温州、从创业温州到创新温州”的“第三次跨越”的战略目标。分析温州市各县区的科技综合能力与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关系,进而做好技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工作,将会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 基于灰色关联的实证分析
1.1 指标选择
根据文献研究和《温州科技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指标数据,我们选取了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申请到项目的经费数、R&D经费支出、信息化水平、专利授权指数等七个指标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科技综合实力的因素。
1.2 数据来源
通过整理2009年发布的《温州科技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得出温州各县区在全省的科技综合实力排名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等七项科技进步指标,具体见表1所示。表2则是这些科技进步指标与2007年在全省排名相比较的变化情况排名,该数据体现了各项指标的进步水平。
1.3 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步骤
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但这些方法要求有大量数据,数据量少就难以找出统计规律,并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概率分布,要求各因素数据与系统特制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且各因素之间彼此无关。这种要求往往难以满足,有时候甚至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导致系统的关系和规律遭到歪曲和颠覆。
在统计数据量比较小的时候,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则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来分析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则越大,反之就越小。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企业的R&D行为,即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申请到项目的经费数、R&D经费支出、信息化水平、专利授权指数这七个科技进步指标与科技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分析序列,即母因素序列与子因素序列。设定母因素序列(又称参考序列)为科技综合实力,定位X0序列;子因素序列(又称比较序列)为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申请到项目的经费数、R&D经费支出、信息化水平、专利授权指数、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X1序列~X7序列。将表1中的数据转置,即原始数据序列为:
X0={x0(k)|k=1,2,…,11}={32,30,52,89,48,63,56,87,85,17,11}
X1={x1(k)|k=1,2,…,11}={4835,4889,3222,375,3938,1173,1143,319,248,5766,6644}
X2={x2(k)|k=1,2,…,11}={6.01,7.38,4.28,0.5,4.87,2.17,1.39,0.22,0.14,7.29,11.19}
X3={x3(k)|k=1,2,…,11}={4.03,6.55,3.65,0.3,4.44,1.9,1.24,0.1,0.08,6.64,10.45}
X4={x4(k)|k=1,2,…,11}={2950,4260,6350,1700,5480,3780,4480,1950,1450,12380,2200}
X5={x5(k)|k=1,2,…,11}={2.93,3.61,2.05,0.15,2.39,0.71,0.54,0.11,0.01,4.1,3.97}
X6={x6(k)|k=1,2,…,11}={2737,1295,1593,155,1132,1034,1654,238,259,2222,2055}
X7={x7(k)|k=1,2,…,11}={1945,1242,789,27,468,464,490,45,17,1419,2549}
为保证建立模型的质量和系统分析的正确性,对采集来的原始数据一般需进行无量纲处理,使其消除量纲和具有可比性。无量纲处理的方法有初值化变换、百分比变换、倍数变换、极差最大值化变换等。如初值化变换,即:
X′i(k)=Xi(k)/xi (1)=(x′i(1),x′i(2),x′i(3),x′i(4),x′i(5),x′i(6)) (i=0,1,2,…,7)
(2)求差序列。
Δi(k)=| x′0(k)-x′i(k)| (i=1,2,…,7)
(3)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先求两级最大差和最小差,记为M和m。
r0i(k)=(m+ξM)/(Δi(k)+ξM) (分辨系数ξ 的初始值取0.5,k=1,2, …,6; i=1,2,…,7)
关联度即将数据序列的关联系数平均值即可。利用上述模型计算结果见表3所示。
同理,将表2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不同的是,这里由于各项数据均为各县区在全省中的排名,所以不需要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结果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
1.4 结果分析
由表3的计算结果可看出,七个科技进步指标与科技综合实力的关联程度均超过0.6,充分说明了科技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等技术创新行为与其所在县区的科技综合实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申请的项目经费数的关联度最高为0.6862,而这七个指标与科技综合实力的关联程度相差不大。
由表4的计算结果则看出,除申请到项目经费数外,科技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等六个科技进步指标的变化对科技综合实力进步水平的关联程度均超过了0.6,即说明这六个指标的进步与科技综合实力的进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其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水平对科技综合实力的进步水平的关联度最高,灰色关联度达到0.9432,其余指标按照关联度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专利授权指数、R&D经费支出、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信息化水平。
2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温州各县区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申请到项目的经费数、R&D经费支出、信息化水平、专利授权指数这七个科技进步指标与科技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根据上文结果分析,我们对如何提高一个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上文人才。从计算结果得知,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增加对科技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展再学习活动,激励广大员工在促进改革、加强经营、严格管理和技术进步中创造新的业绩,充分发挥广大科研开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策略来创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比如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海外回国的科技人才自创企业或到中小企业工作,取消高科技人才自由流动中的一些不合理限制,等等。
(2)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从计算结果得知,科技经费投入的数量增加对科技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不仅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政府也要增大地方财政对科技方面的拨款。
另外,还要鼓励企业、科研单位等积极申请专利授权,加大R&D经费支出和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因为这几个指标对于提升区域提高科技综合实力都有显著作用。当然,一个地区的科技综合水平不仅仅受到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还受到政府财政科技拨款、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炳军,刘思峰,胡坤.江苏省科技综合实力时间序列灰色聚类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4(4):59-61.
[2]薛风平.我国省市科技综合实力及管理有效性的比较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1):21-24.
[3]王晓羚,彭云雁,王浩.新形势下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科技综合实力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107-110.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 篇6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哲理名言出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的《道德经》。这对我们现在研究政府行为仍有非常重要的启发,问题在于我们该“为”什么,不该“为”什么。什么样的政府才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呢?区域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政策环境,劳动力素质,经济和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提出不同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笔者在对“温州模式”和包头市“强政府”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努力探寻理论的支持并运用到实践的创新中去。
政府的行为过程并不是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更重要的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地方政府(本文中以市级政府为例)与社会各种力量互动的能力愈强,愈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政府行为是政府职能的具体运作,是国家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各种事务,充分履行职能时进行的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内容,它是比较抽象的、相对稳定的。而政府行为是比较具体的、多变的。研究政府职能,不能不了解政府体制,而政府体制问题的解决,最终又表现在政府职能的履行上———即政府行为。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给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经济活动环境,如果政府行为追求盈利,那么政府就有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去不当干预经济,从而使经济活动政治化,政府行为将因此失去其公共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行为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公共产品政策行为。
政府行为的首要特征是其公共性。政府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非营利性。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营利与否不再构成政治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差异,那么,政治与经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一、温州市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认为,温州经济快速发展是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老百姓,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良性互动演进的过程及齐心合力推动的结果。一是政府施政技巧将上级政府的意志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二是政府施政艺术,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勇气相结合,积极响应“顺势而为”的施政。
(一)温州市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后为例)
温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市场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温州地区在地理环境和区位方面没有天然优势,长期以来温州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存在着较大的自然条件和交通障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的产业集群支撑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市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不得不提到自南宋以来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观,对温州市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建国以来,温州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的政治、经济资源极为薄弱,既无政策优势,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如此不足,使得人们很少有对政府和集体的期许,只有寻求一种制度外的力量来弥补,这种力量就是个体、私有经济。可见,温州模式在政府管理层面的必然选择只能是“强市场—弱政府”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当然,在温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中心”体制的国家显然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可以看做中央对地方权力控制削弱的一种反应。
(二)温州市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温州经济既是“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起导向作用的经济。温州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探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温州政府的有为和无为顺应了时代,有为—保护、支持、增进;无为—默许、纵容、认可;二是温州政府放大所有可以放大的政策空间,促进温州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从而扩大地方政府可分享的剩余额。
地方政府的“无为”显然是温州的经济改革能够“自下而上”的发育出一个近似纯粹的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当然,地方政府并不仅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地“无所作为”,还是通过默许、放任等一些颇有成效的施政艺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温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 特色鲜明的群体规模经济
群体规模经济,即“区域性规模经济”也称“块状经济”,在国外叫“专业化产业区”。温州群体规模经济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生产加工群体,是地域相对集中和产业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市场经济。它最显著的优势是使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优势,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内生的增长机制。
2.“企业本位”的经济运行体制
温州改革开放最大的一条成就,就是创造了以“企业本位”的经济运行的体制。近几年,温州政府的“有为”是无为的“有为”。自2003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出现了较快下落趋势。一方面,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资源紧约束的局面。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族化发展必然出现的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瓶颈。这种状况要得以改变,必须有政府某种程度的干预。为此,温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民引外、中外合壁”的招商引资战略,实施了更多更大的政府优惠政策。促进民营企业的转型与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变量,制度变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谈到地方政府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许多人认为,温州经济发展主要靠老百姓的自发努力,经济改革也主要表现为诱致性的自发创新,温州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典型行为是“无为而治”。
在政府主导型的改革过程中,为什么高层级的政府没有明确认同的改革领域,在温州却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改革绩效呢?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能力;二是基层地方政府的偏好选择。
二、包头市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及其可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政府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水平,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引导能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变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不同,地方政府作用的范围,力度和可能运用的手段就有明显差异。
(一)包头市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后为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包头市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在社会发展方面,包头市的城市建设与社会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包头市的支柱和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占内蒙古自治区一半以上(见下表)。
资料来源:2004年11月8日《内蒙古日报》社会新闻版。
由上表的内蒙古自治区九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可以看出,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包头市的综合实力在省会呼和浩特市之上,这样会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在中国城市文化中存在一种“鸡头文化”,区域经济实力的变化往往导致城市经济“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地区发展差距极其扩大,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是由于中央政策倾斜和要素地域差异所致。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中国工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物质基础,内蒙古虽然大体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重化工地域格局的重轻结合的、松散的地域格局,但没有形成能带动地区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二)包头市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包头市地方政府正处于过渡期,特别是要避免旧制度瓦解过程中,新制度尚未确立所带来的“制度真空”,以及由此对区域社会可能造成的混乱、失序。从制度供给来看,并非一开始就设计一个完整的一揽子方案,而是通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结合、互动,逐步提高制度供给和制度供给质量。
(三)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包头模式属于经济起飞赶超型。在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著作《经济成长的过程》(1951)一书提到经济起飞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妨碍经济不断成长的传统阻力已经被克服;二是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主导部门;三是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建立一个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的制度结构。
“强政府”的前提是包头属西部落后地区,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必须把发展是硬道理放在第一位。“强政府”模式是包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强政府”是经济发展要素中的首要的内生变量。“强政府”强在政策、法规与法律的配套;强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制度的有机结合;强在起飞赶超的意识、求真务实的理念与克服困难的决心的系统整合。
三、温州市和包头市的比较研究
(一)政策和体制的差异
“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优先的好处和根本主要不是中央资源的投入和税收的优惠,而是采取发展的新办法即制度的创新先行的权力,而温州市正是抓到了市场化的优先权。在差异化的制度背景中,包头市这样的非优先发展地区需要依靠强政府的推动,敢于在地方自发地从事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活动,与制度创新先行的温州市等地区进行竞争。
(二)资源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温州市地理环境和区位方面没有天然优势,由于温州市历史上一直传承的“重商”和发展手工业的传统,形成了高度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品群、产业群和行业群。依靠市场化机制运作和社会化分工协作,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
笔者认为,在包头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先天的丰富的矿产资源的优势制造稀缺和低成本。包头市虽然地处西部,但从地理区位向西可以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可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三)选择不同的政府行为模式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否认。没有政府作用的经济发展是不存在的。只是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不同,同是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所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有起积极作用的,也有起阻滞作用的,同是起积极作用,也还有作用的程度差别。
结论
在谈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区域经济中政府行为模式的选择问题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1955)中就以指出:地区越落后,一个开拓性政府的作用越大;软弱政府不能推动该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顺利与市场接轨,稳定政府治理基础。通过发达地区和包头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原因,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现阶段发展区域经济中应该选择强政府的模式。
由于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干预行为是广泛的。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时期应采取“强政府”模式,以更好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景新,蒲善新,肖金成.行政区划与区域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任维德.地方政府能力与地区发展差距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137-147.
[3]希望“.温州模式”的历史命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汪德和,罗来武.地方政府与地区发展——论江西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张沛,肖军.西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114.
[7]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