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管理创新(共12篇)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1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特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各国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应进一步加快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自然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1 当前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
据统计,2010年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概念都很陌生,更谈不上了解科技情报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也相对偏低。二是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能从事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满足不了区域科技发展的巨大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法律,而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制约着信息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2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优势
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经过50年的发展,在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具有人才、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三大优势。近年来,各地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更是加大了投入力度,使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情报信息服务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拓信息服务市场的基础。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为了能够给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我国地市以上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都引进了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维普资讯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和部分国外知名数据库。
(2)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近几年各地科技情报机构都搭建了各具特色的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拥有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和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这为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拥有人才优势。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信息服务队伍,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收集、加工、检索、分析经验,擅长从各类文献信息中挖掘、分析信息,实现信息产品的增值。
3 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的思路
据统计,我国大型企业约有46%,而城市中小企业仅有28%,经常从科技情报信息机构获取信息。中小企业中潜在的科技信息用户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各地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应大力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探索和研究科技情报工作引导、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1)统筹规划区域生产力促进联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联合其他科技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努力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骨干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集成多种科技服务功能,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以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2)积极推进地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建设信息咨询、技术交易、公共技术中心、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使其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辅导、技术孵化、技术信息等服务,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加速区域科技成果转移和创新科技企业的孵化,力争在一些战略产业和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上饶市为例,作为全国光学企业基地,光学产业一直是上饶市的主导、支柱产业。针对当地企业光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弱的问题,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适时建立了上饶市光学产业公共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及时为光学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推动了地区光学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3)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库,实现地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国家、省、市各级科技信息部门虽然已经具备联机检索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的能力,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如地方特色产业、产品信息等)的开发利用却相对薄弱、滞后,有些地市科技信息服务部门甚至还没有将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这严重影响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各级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应根据实际,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实现不同地方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对特色信息资源的共享。按照江西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标准规范要求,我市科技情报所从2010年起陆续建立了上饶市光学公司企业产品数据库、光伏产业信息库和本地区专家人才数据库等,以满足我市科技创新的新需求。
(4)构建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信息、技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研发能力差,很难实现自主研发。各级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应围绕各地区科技优势领域和主导产业,寻找科技信息服务的切入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位对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科技信息服务入园区,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调研、查新、申报等配套服务。工业园区是企业的积聚地,但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园区企业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研发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情报信息部门要把重点放在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服务上来,积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引导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并提供申报指导、项目查新、项目评估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撰申报材料等全方位服务。
(6)从单纯的信息服务模式发展到综合知识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机构应转变观念,改变过时的信息服务模式,主动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变化,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大量的文献信息检索和实地信息调研,从浅层次信息加工处理转向深层次知识加工处理,将分散的信息定向收集起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深层次的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述、述评和专题信息研究报告等有价值的、令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使企业认识到科技信息服务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7)加强科技情报信息队伍建设。要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高位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振兴区域经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各地科技情报部门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事科技情报信息工作人员的再教育,使其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走向交叉学科和多学科,努力培养一批熟悉专业,知识面广,能较深入地研究企业科研、生产和管理,有信息收集、处理、研究服务能力和知识的复合型信息人才。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市场瞬息万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强烈。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各地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必须在科技信息服务机制、服务对策、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科技情报信息。
摘要:区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了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科技情报机构,科技信息服务,区域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许明金.科技信息机构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J].现代情报,2006,(12):165-166.
[2]俞青,史媛,乔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情报服务水平[J].现代情报,2007,(2):161-163.
[3]郑有.中小企业情报服务模式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179-180
[4]廖宏军,孙彤,高雅佳.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图书情报工作[J].现代情报,2008,(4):193-194.
[5]王娟平.浅析基层科技情报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79-80.
[6]杜海东,严中华.广东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9,(1):46-48.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2
一理论分析
1科技创新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纵观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其工业化进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产业结构从传统资源产业向着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新兴产业转型。以及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以及再加工程度不断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 具体来说”科技创新是通过产生新技术,创造新知识,进而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实现生产高效化和技术集约化,最终提升了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科技创新能够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科技创新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产品的多样性来增加消费选择”进而扩大消费需求! 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关投资商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进而形成利润空间“刺激了投资需求的扩展。此外”创新环境的配套服务也为消费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大大加快。
二实证分析
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关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度”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参考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对我国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数据统计的代表性和可得性“因此”本文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测度共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9个显级指标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从的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看! 排在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苏和浙江,都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由相关数据,2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省份的GDP 依次为62163.97亿元,59161.75亿元,37568.49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众所周知,广东是我国著名的外贸大省,出口企业众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时间较长,同时人才汇聚,交通便利!因此创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较强“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海南、宁夏和青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海南虽然隶属我国东部地区!并且是经济特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口相对较少!交通不便!不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其次是是依靠旅游业!大型重工业很难在此落户!众多因素制约了海南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
从到年科技创新水平的排名变化来看,上升最快的的省份是安徽,早在20,科技部就批准安徽省合肥市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安徽入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安徽省还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力资源,重点承接江浙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高技术产业,因此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2启示与建议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 体系 山东省 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政府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对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思路是,基于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及要素的结构关系,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三个层面考察创新体系状况。从优势和劣势把创新主体包括科技人才及优势学科梯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科技基地;创新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型中介机构、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及创新发展等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分析
1. 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对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我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主体内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正在形成。现今,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10万元以上的各类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000多台(套),初步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 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 3%的速度增长, 2012年达到195.14亿元,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 ,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2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 42万人,两院院士达到33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 ,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8835件和10743件,数量居全国前列。
3. 技术创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5%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 , 80%以上的机械、服装、化工、建材、造纸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或监控技术。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的劣势分析
1. 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据来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主编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山东省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在全国位于第6名。中小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产品更新换代慢、档次低,高技术、高技术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小,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尚待加强,观念有待更新。除企业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而是把政府当作经营对象,面向政府争取资金和项目,尚未基于市场建立创新目标。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3. 公益性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仍显突出。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山东省公益类科技队伍近1万人。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公益类研究机构难以有效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入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入水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入国家为1.5% ,高收入国家为2.2%。目前全国平均为1.34% ,北京达5.55% ,陕西2. 52% ,上海2.28% ,天津、江苏、浙江分别达1.96%、1.47%和1.22% ,而山东只有1. 05%。
4. 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地区、产业和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创新体系各主体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缺乏市场拉动和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并存,创新体系还没有处于激活状态。在我省人才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国有单位人才比例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出省200余人。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二、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就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三、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具有“金字塔”式的合理比例结构的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人才,营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和人才库。二是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不论是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优秀人才,都要给其创造良好的事业氛围,使之有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通过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测评人才的绩效,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金有限, 政府投入也不足。2008年我省R&D占GDP的比例只有1.05,在全国排第12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R&D投入存在一个快速的提升,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是改变我省R&D投入水平低,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好的机遇期。我省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此外,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政府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在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广大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共性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引导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的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自主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的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为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
四、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按照目前银行通行的贷款模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而它们通常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因此,缓解企业资金紧缺问题,重点应当是从创新融资方式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着手。
1.创新融资方式,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贷款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开发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相比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对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规范,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状况。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是严格审核,慎重担保。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制定了“五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做到积极稳妥,慎重担保。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对A级以上企业优先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对B级以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据情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
二是银企配合,共防风险。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不能成为信用风险的“集合体”,损失赔偿的“归结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们建立了“五项制度”,即:信用评价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分级代偿制度、工作责任制度、代位追偿制度。
三是配套服务,促进发展。扶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为此,山东省政府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进行改制方案设计和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几年,我省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技术创新的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部分地区,但是地区间市场环境等“软环境”的差异对融资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持”方面,后者才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促进企业发展,山东省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
一是突出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等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专业技术研发协作平台。
二是培育科技企业,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培养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促进发展与规范运作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合作转化平台。以吸纳高层次人才、转化高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县(市)区与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园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强县区创新能力。以联盟合作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服务支持平台。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
四是整合基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利用区域创新基础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和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分散在驻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展开分类登记和分析测试,初步形成协作共用网络。由企业、中介机构联合投资组建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网络化制造、软件代理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是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目前我省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已相继落地,今后应继续依托载体平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等6个国家试点示范工程项目、20多项“863”计划以及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提升
(三)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型大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参与人才面对面的竞争比较困难,加之人才市场价格有被日益抬高的趋势。使得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如何通过激励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企业重点应当从待遇、事业、情感等方面留住人才,克服企业管理、技术等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打造学习型企业。企业可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在职员工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或强制规定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鉴定,以及组织项目集体攻关组进行技术交流和提高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企业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的机制
1. 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4
1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两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定区域范围内,既定的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之间存在理想的配置状态,即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张世晓 ( 2009) 对中国29个主要创新集聚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金融结构变化的支配而协同演进。在一定制度、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下,通过科技与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可以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调节两者的供求均衡关系,改善科技金融绩效。科技金融组织为区域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发挥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筛选与事后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资金配置与使用效果,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而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金融会产生需求关联和正向激励效应,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回报率和创新能力是科技金融供给的决定因素。左志刚 ( 2012) 对32个国家10年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权益性金融渠道的发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扩张则表现为负向影响。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对区域科技创新结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与科技供需结构匹配性的提高将减少科技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失衡,改善科技金融结构和绩效。再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区域金融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存在“市场失灵”的空间,法律制度、公共信息服务、政策性金融和引导政策、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改制上市等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周昌发 ( 2011)认为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还存在制度系统性差、层级较低、法律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是科技金融主体收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披露、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招商等政策是建立科技金融主体间合作沟通的桥梁。肖泽磊 ( 2013) 根据苏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从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用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在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地方科技投入体制正从地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转变,而区域金融体制才开始从中央强制型制度变迁向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转变,两者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不同步。范祚军 ( 2012) 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市场化制度演进与地方行政干预方式调整之间存在梯度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构建有赖于两者制度变迁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亟待解决的冲突,如国家关于科技支行混业经营的规定和地方性中小银行制度创新的矛盾。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不协调将导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阻碍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2 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 1 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湖南区位优势不明显,近年来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也不强 ( 不足2% ) ,远低于北京的5. 88% 、深圳的3. 81% 和上海的3. 16% ,但创新投入力度增速较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聚集效应显著,创新投入产出效果较好。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2007年以来,湖南共取得4634项各类科技成果,11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其中长株潭地区占全省70%以上,成为湖南最重要的创新极。长沙高新区企业累计授权专利8400多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目前湖南有5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居中部第一。从经济发展成效看,2008 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十,年均增长13%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湖南走出了一条内驱型本土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绩效和聚集效应明显。
2. 2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南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局面
自2011年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以来,湖南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关于促进湖南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企业股份改制、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方面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创新产出能力提升、科技财富和增值效应增强,不断拓展的科技金融需求空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目前长沙高新区有金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其中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初步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保理、财务公司和服务外包等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区内科技支行已对园区内160多家小微企业贷款3. 8亿元,其中贷款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60家。区内有32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拟上市企业,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为目标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有72家,完成内核21家,完成股改31家,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株洲高新区目前有18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公司,是全市金融最密集地区。株洲制定的“4215”计划将在5年内重点培育40家拟上市企业,帮助其中20家完成股改,10家通过券商内核,5家挂牌上市。湘潭高新区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8家。其中2家创投机构注册资金达1. 8亿元,3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 2亿元。现园区列入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达到11家,4家完成股改。由此可见,湖南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聚集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3 湖南科技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金融聚集滞后于区域创新聚集
近年来,湖南科技创新的聚集程度迅速提高,长株潭地区已经成为湖南科技创新聚集中心,但其科技金融的聚集程度还相对不足,科技金融需要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程度不足,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和管理咨询机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多明显不足。长沙科技金融资源对株洲和湘潭等其他地区的辐射效应不强,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联动不足。根据徐玉莲 ( 2011) 的研究,我国各省市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程度较低,除少数富裕省份之外,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金融资源的聚集与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程度存在差距。
3. 2 金融结构与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不相匹配
目前,湖南以银行主导的科技债权融资体系和股权投资偏弱的结构不适应湖南先进制造业、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水平稳步提升,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与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业等两型潜力产业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趋势。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股权投资对新兴业态的两型产业支持乏力,滞后的科技金融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如长沙市现有的4支风投基金对扩展期和即将上市的企业关注过多,而对处于初创期、现金流不足、急需资金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内部科技金融资源聚集程度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跨区域扩散。
3. 3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适应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科技创新需要
目前,湖南特色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群发展较为迅速。如长沙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长沙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株洲高新区“动力之都”、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浏阳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湘潭矿山装备产业群等都成为区域特色创新极。但与特色科技创新相比,科技金融的特色创新尤显不足,与园区和产业结合的特色金融产品不多,政府引导基金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制和科技小贷公司不合理管制严重影响本土化金融产品创新。区域产权市场发育不成熟、估值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都制约股权投资者的积极性。
3. 4 科技金融人才队伍远落后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湖南科技金融领域专业化资本运作水平高的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团队建设远滞后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导致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绩效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近5年来,湖南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万余人,但金融类人才引进不足100人,难以满足科技金融发展需要。
4促进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 1 实施科技金融聚集工程,走 “集约” 发展之路
首先,大力发展长株潭科技金融聚集区。将长株潭打造成辐射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良性互动、辐射和溢出效应显著的科技金融资源、服务和人才聚集区。其次,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银行、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天使投资进入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科技金融机构,建议设立麓谷科技银行,大力促进会计和管理咨询、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急需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最后,整合区域科技金融资源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长株潭科技金融快速增长和特色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以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株洲“动力之都”建设和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重点,加强园区科技金融互动,使长株潭高新区连片发展,形成长株潭科技金融的集约发展模式。
4. 2 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走 “两型” 驱动之路
通过两型产品政府采购 ( 政府租赁南车时代的新能源汽车) 、两型产业优惠信贷、设立长株潭两型产业投资基金、两型科技创新园区基金等方式引导两型驱动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一要根据湖南科技创新动态发展灵活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在发展初期,要稳步引导科技银行加大对两型产业和两型园区科技创新主体的授信规模。在快速发展期,要适当扩大两型科技金融市场规模,积极促进有利于引导长线投资和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试和工业化阶段的创新活动进行支持的两型产业基金等多样化融资工具的发展 ( 如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湘电集团风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 。二要加大对两型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两型优惠信贷和两型股权投资政策。通过促进银行转型提高科技信贷对区域两型产业群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强化金融产业链与两型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合作,带动区域两型产业产学研金各环节开展更为紧密的衔接和合作。三要大力发展两型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湖南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中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鼓励碳交易所、排污权交易市场等两型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4. 3 推进特色科技金融产品和组织体系建设,走特色 “创新”之路
一是设计和推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和园区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联合建立风险池基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推出“科技领军人才信用贷款”,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贷款”、“科技创新链在线融资产品”等创新产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如湖南湘江产业投资基金、湘潭两型社会产业投资基金等。二是建议省科技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模式的政策。优先支持创新联盟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以及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金介” 联盟创新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论坛、投资论坛和合作论坛增加创新主体和金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叉学习。三是建立区域科技金融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控机制。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成立科技金融绩效评估办公室,通过构建与区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协调发展预警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4. 4 夯实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和人才基础,走“软实力”提升之路
首先,建立湖南科技金融统筹协调委员会,加强政策协调。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强化制度保障。其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逐步完善湖南科技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建议成立“长株潭信用建设委员会”,构建长株潭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信用咨询和信用监督服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引入国家级信用征信评价机构和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同时建立科技企业的信用资源库,整合信用资源,实现长株潭地区科技金融信用资源共享。再次,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资源,加大对本土化科技金融创新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科技金融培训班,开展科技金融人才交流,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政策支持。再次,提高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效能。要建立学习机制,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资本,加强科技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引入科技金融专家咨询,民主协商机制,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最后,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培育。在长沙创业之都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湖南文化产业优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借助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对区域科技金融创新的宣传和交流。
摘要:通过对湖南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湖南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要走集约发展、两型驱动、特色创新和软实力提升之路,以期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5
朱美光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通过对比我国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虽然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对创意产业提法不尽相同,但都认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以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为运行载体,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集群。1国内重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地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2]。
1.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经形成56个创意产业基地,涉及38个种类、55个行业,创意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5%。上海还对全市130余处老厂房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和各类设计展,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1.2深圳:创意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一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深圳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市场份额。
2004年,深圳市推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目标,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设计之都”,远期目标是将“创意产业”打造成深圳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动漫、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另外,深圳制定了包括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系列计划,实施对“创意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
1.3南京: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重点扶植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市把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扶持,重点打造影视创意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基地、现代艺术创意基地、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基地以及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六个文化创意专业产业园区。还建立了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南京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1.4杭州:扶植动漫游戏产业——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杭州推出包括《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15项新举措,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杭州市初步形成动漫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其中,年生产能力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企业有十家,可以自主研发、运营的企业二十多家。目前,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开始从加工国
外动漫产品,逐步向自主原创转型。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最根本的支撑作用。2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科技中介机构也有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政策环境日趋宽松透明,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科技人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3]。
2.1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区域创新体系应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各单位、各部门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政府直接干预过多,在政策设计方面还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没有侧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的营造。
2.2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区域创新体系的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4]。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再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机构相关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
2.3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
创新环境和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尚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导向能力较弱。其次,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再次,有关新制度、政策不适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封闭,创新网络尚未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立足整体设计,释放并集成区域社会创新力量,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开放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开放互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5]。
3.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和健全区域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快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由科技计划的执行主体向全社会科技活动宏观管理和调控主体角色转变,加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定期制定和发布区域产业技术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特色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协作机制。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报、评审评估、过程监控、验收评价的环节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发挥政府各类科技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创新方向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对文
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知识与科技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推进专利技术的申请和实施,提升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建立开放、诚信、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
3.2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奠定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根据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需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开发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首先,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软件、通讯工程和数字媒体等技术领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次,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信息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理顺产学研科技合作各方利益,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再次,依托“整合、集成、共享、提升”方针,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一批开展科技创业服务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3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构筑科技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稳定等环节入手,重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原创性科技、软件和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构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以科技、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集聚一批“三高人才”(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形成有效的团队创新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流动、到企业兼职,大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
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科技人员持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人格化、人才资源资本化,加大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
(1):47-
51[3] 杨义芹.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19-2
2[4] 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6-20
[5] 徐胜.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7(1):77–81,12
统筹科技资源 助推区域发展 篇6
依靠科技支撑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房山区以科技支撑为依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并依靠科技培育了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通过实施“农村生物质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选择了庙耳岗、官庄、南河等市、区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引进秸秆气化机组,解决了1500户农户生活炊事、供暖用能,实现了生物质能源供给,共节约煤炭7500吨,折合煤款450万元。其中,利用庙耳岗和南河村生产的废弃菌棒3200吨,产生经济效益30万元,现已建成集中供气站15座,引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生产安装生物质炉2000台,在山区及丘陵地带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次,通过“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引进了建筑节能配套技术进行示范,改建现有住房,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高效采暖炉等技术及建筑节能技术,使室温提高了8℃,建筑节能率达61%,冬季煤耗减少1/3。
再次,通过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在十渡拒马乐园设试点,安装太阳能节能灯20盏,经过市科委调研论证后,在全市推广了“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共为8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12盏,解决了农村道路、庭院的照明问题。
第四,通过实施“万栋阳光温室科技示范及基层组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区完成新增设施面积8426亩,设施大棚10532栋的基础上,推广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4项。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选择4个村进行示范。
聚集科技资源
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为解决农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向农民提供直接到位和成熟的科技成果,市科委创建了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机制,在房山区组建和扶持了660名农村科技协调员,服务领域覆盖了全区各个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依托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立了110个协调员工作站,组织协调员通过落实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推广项目,将科技直接送到农户手中。通过建立58座远程教育信息站、41个爱农信息驿站和35所“田间学校”,既提高了协调员的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又加速了农村信息化,实现了技术、信息的交互式传送。
2005年开展的创建创新型乡镇工作,为房山区疏通了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渠道。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创建了“推广教授”领办乡镇科技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工作机制。由“推广教授”领衔,在琉璃河、霞云岭两乡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运用新技术新品种,解决了肉鸭养殖龙头企业种鸭的快速繁育问题和休闲采摘园果品更新问题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还组织开展乡镇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完成了“房山区琉璃河镇域经济总体规划”、“房山区长阳镇生态观光农业总体规划”、“青龙湖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霞云岭乡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在市科委主题计划的引领下,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的“绿色通道”、区县科技专项以及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等组织方式,房山区实施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豆类深加工产品及配套技术工艺开发”及“磨盘柿、核桃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发”项目,巩固和发展了这些主导农产品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为农民建立了稳固的致富产业。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注入,促使产量由2004年的1.6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5万吨;豆类的研发培育了现代化豆类龙头企业,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带动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通过磨盘柿项目进行了磨盘柿、核桃的生产及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7个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其中,张坊镇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大磨盘柿商品基地、全国磨盘柿生产龙头乡镇,其柿果被中国果品流
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
通过实施“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示范”项目,房山区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将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遗留的尾矿、废弃的农产品下脚料、废旧塑料,研制开发成新型建材、有机肥料,发展了循环经济,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加强科普工作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2003年,房山区首次开展了“科普性社区”的创建工作。通过营造整个社区地域内的科普气氛,整合了区域内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家庭及居民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觉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建立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十五”期间,房山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跨入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区行列,科普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同时,还以实施科普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2004年,区科委、十渡镇以建设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为契机,借助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与本地科普资源整合,组织实施了十渡科普旅游项目,同年该项目列入北京市科普专项。该项目将科学普及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建设传播载体,传播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建构 篇7
然而,如何衡量和评价区域科技创新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当前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该难题,首先必须量化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然后才能够进一步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由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反映规模收益和替代弹性变化的问题[2,3],单纯地分析和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能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质,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此外,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种影响。为了全面反映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研究试图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寻求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分析方法来建构一套结构性指标体系评价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
1 建构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及理论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选择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力求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涵盖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特征,体现区域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应把握的重点及国家关于永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原则。在指标的选择上,立足于充分利用已有的统计指标,并根据研究目的要求按照区域科技创新的思想构筑一些新指标,力求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方便简洁,有可操作性。
本研究中建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关于区域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论述,同时参考公共经济学中关于政府行为职能的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和竞争理论的观点。但核心指导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如果其他理论依据与发展经济学发生矛盾,以发展经济学为依据。
2 建构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永续发展有明确的导向性,并起到积极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2)整体性原则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要求所预选的各个指标要能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相互配合中比较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描述和涵盖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特征。
(3)层次性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的系统结构将指标体系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次进行分解,并确定出具体指标,从而实现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层次化描述,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结构清晰,便于实际应用。
(4)可测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各个指标要能够进行定量化的描述,能够根据某一标准进行度量和分析测定,以利量化。
(5)可行性原则尽可能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料,或能够运用已有的数据资料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得到具体数据的指标。指标要容易被人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要简便,易于实施;指标在数量上要少而精,力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方便简洁可操作。
(6)相对独立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各个指标必须相对独立,指标之间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尽量避免指标信息的重复,最大限度降低信息的冗余度。
(7)考评与描述相结合原则在构造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时遵循描述与考评相结合的原则,以原始指标为描述指标,以分析指标为评价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指数体系的建构把这两类指标标合而为一。
3 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指标体系,既能够避免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又能避免因统计数据质量等各种原因所带来的定量分析偏差,本研究中确定了利用变量的客观筛选和专家的主观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指标体系。
(1)指标的客观筛选(1)利用文献法,建构囊括前人研究成果的初步分析指标集合。(2)利用初步建构的指标集合,收集各指标数据。(3)利用因子分析法初筛关键变量。通过统计软件SPSS进行因子分析,对已获得数据的变量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分析的关键变量进入基本指标集。(4)利用聚类分析法,初步构筑关键变量的上位指标。
(2)指标的专业判断对初步筛选的基本指标及其上位指标,咨询相关专家。专家分别来自科技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等。通过专家咨询,对初筛指标进行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补齐比较重要的缺失变量,删除专业上认为影响度较小的变量;
二是指标归集不能完全凭借定量分析方法,必须结合专业定性判断,因此对上位指标进行研判,从专业角度明确指标的归类。
在既定的指导理论和原则下,通过对指标的客观筛选和专业判断,从而建构出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4 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构筑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多层次结构性指标,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见表1)。该套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3个部分:
一是反映现实的直接的科技能力指标,主要是评价科技创新直接形成或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我们称之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括各种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指标。
二是反映未来科技发展潜力的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是评价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能力而不考虑科技创新对当前的产出,我们称之为研发指数,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各种科技投入(如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等。
三是从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所确定的反映政府和社会对科技创新环境塑造的指标,我们称之为科技创新支撑指数,包括各种科技政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基础等。
5 本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该套指标体系重点突出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研发能力、转化能力和支撑能力,其难点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评价上。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衡量和评价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点,本研究最终确定了从生产领域、技术扩散或转移、节能降耗或永续发展的角度3个层面来衡量和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衡量生产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技术市场成果转化来衡量技术扩散或转移带来的效益,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衡量科技创新对节能降耗以及永续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评价可谓是同类研究中的最棘手难题;一是创新支撑本身难以量化评价;二是该指标对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2个指标存在潜在的间接影响。
本次研究中经过艰难的分析和专家咨询,确定从科技政策环境、科技服务平台、经济基础3个角度来衡量和评价区域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这3个二级指标中,最难量化评价的是科技政策环境,因为该指标同时包含了2个层次的问题,既要评价有无相关科技政策,还要衡量和评价相关科技政策影响度。然而政策影响度的衡量是比较艰难的,人们往往采用主观判断法来衡量,这就难免因专家的个人知识面局限而造成较大的误差。为了突破主管判断法的缺陷,本次研究中采用了以科技政策实施成果来衡量科技政策环境的方法。同时为了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并突出科技政策的作用,研究中选择了国家及省级计划项目和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来衡量科技政策,这样做既考虑了是否有相关科技政策又衡量了相关科技政策的影响度。
6 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的测算方法
为了全面系统地评价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研究构建了一个结构性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测算的关键是权重的确定问题,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
由于专家选择本身具有一定的困难,可能会使主观赋权法人为产生偏倚,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客观赋权法来测算区域科技创新指数。但同时考虑到客观赋权的缺陷,在研究中也采用了主观赋权以弥补客观赋权的缺陷。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1)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在设计的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不一,有的为绝对数,有的为相对数,还有的为平均数;同时指标的计量单位也不一致,有的为万元,有的为百分比,有的为元,有的为人等,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因此在测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时,需要对单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差对评价的负面影响。无量纲化时对负向指标采取正向化处理。
(2)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在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三大类28个细项指标。但是各个指标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权重的确定应综合考虑3个因素:一是指标包含的信息;二是指标的敏感度;三是指标的独立性。
本研究中赋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熵值法[4]对三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二是采用德尔斐法对一级指标进行主观赋权。
第一,熵值法对二级和三级指标赋权。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设xij(i=1,2,…,n;j=1,2,…,m)为第i个系统中的第j项观测数据。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越大,该项指标包含和传输的信息越多。信息的增加意味着熵的减少,熵可以用来度量这种信息量的大小。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数的步骤如下: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系统的特征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数n有关,ej>0。
(3)计算指标xj差异性系数:
gj=1-ej,gj越大表明该项指标的作用越大。
wj为归一化的权重系数。
第二,德尔斐法对一级指标赋权。在客观赋权的基础上,由科技专家从专业角度定性判断一级指标的权重,科技专家分别来自科研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
(3)计算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数在无量纲化和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区域科技创新指数,步骤如下:
第一,将各三级指标的无量纲化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再加总,得到各二级指标的综合值,这些综合值可以反映各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
第二,将各二级指标综合值再与其权数相乘,然后加总,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综合值,用来反映区域在不同层面创新能力大小。
第三,将各一级指标的综合值与其权数相乘然后加总,即可得到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用来对区域科技创新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各级区域创新指数以及原始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应用于对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
总之,本研究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利用变量的客观筛选和专家的主观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了一套区域科技创新的多层次结构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所选指标采用了熵值法客观赋权和专家主观赋权相结合的加权方法。该指标体系可以用于评价和了解省及市的区域科技创新状况,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
摘要:以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导向性原则为基础,以永续发展为目的,通过对指标客观筛选和专家主观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了一套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区域科技创新指数的测算方法。旨在通过该套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颖,李强.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局限与改进[J].科学学研究,2006,24(增刊):414-420.
[3]何锦义.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2):18-21.
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主体博弈研究 篇8
1 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如图1所示, 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不是凌乱、无序的存在,而且通过科技中介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系统。 科技中介是一座沟通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协作与沟通的桥梁。区域创新系统的进步与发展就如同化学中的电解反应。在这个反应中,科技中介是电解液,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电解质,区域创新主体因为科技中介的存在而进行特殊的反应,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动态协同,进而促进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
如图1所示,政府是宏观调控的子系统,为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各种产权交易中心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是市场经济中政府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是政府培育和支持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主要载体。低碳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又是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载体。因此,科技中介的健康发展与良性运作能有效协调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关系,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企业是与市场接触最为紧密的区域创新主体,企业最终将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以产品或者服务的形式推向市场。科技中介的存在就是加快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对接,加速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和提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效率。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主要是人才培养和提供科技成果等。人才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是任何区域创新主体都不可缺少的,大学的人才会以不同的方式输送给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为了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本身获得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就需要人才供需双方建立动态协同及沟通机制,而这种动态协同及沟通机制的有效落实,就需要科技中介的协调。
科研机构中有与企业动态沟通,才能确保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市场化。具体来说,当进行技术推动型的创新工作时,做到与企业进行及时联系,从而以最短的时间来判断该技术的市场适应能力;当进行需求拉动型的创新工作时,科研机构要充分利用企业把握市场需求信息,进而了解市场需求。科技中介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动态沟通的有效协调者。
2 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博弈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如何决策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以保持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通过分析参与人在选择各种策略时的效用,来选择使决策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将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是否通过科技中介来进行沟通和合作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有良好激励的情况下,四个区域创新主体中每两个创新主体作为博弈的参与者,它们都能保持基本的合作博弈状况,都选择通过科技中介来进行沟通合作,我们将通过科技中介的合作方式称为间接合作,否则就是直接合作。建立一个博弈如下:如果选择间接合作,则利益为5分;否则,利益为0分(不失去什么)。如果A选择间接合作,那么B必然选择间接合作。如果A选择直接合作,那么B必然选择直接合作;如果A知道B选择直接合作,则A必然选择直接合作。由此得出博弈的结果如图2所示。
博弈的最后结果本应该是A和B都选择间接合作,但是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当A(或B)知道B(或A)选择直接合作时,A(或B)必然选择直接合作。这种合作博弈扭曲了最初的意向,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有相关的体系和政策来做支撑,否则,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就会变成非合作博弈。所以说,在能够保证参与者的基本利益的情况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后两者必然都会选择间接合作。这种博弈结果就有利于创造科技中介的发展环境,在具备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下,科技中介必须又好又快发展,并有效发挥其协调作用。
可以用以下式子来诠释任意两个创新主体A和B的合作状况。A和B进行直接合作的状况下,A+B=D(等号左边的“+”来表示合作,“=”表示产生效应),那么A和B直接进行合作产生的效应为C,具体来说就是这两个参与的区域创新主体,通过直接建立沟通进行合作,从而实现效应D。
当A和B进行间接合作时,也就是通过科技中介来进行合作,科技中介会对这种合作关系产生影响,会改变合作产生的效应,改变值是d, d=d1+d2(d1是产生的正面影响,为正值,d2是产生的负面影响,为负值,等号右边的“+”表示加和),这时有,A+B=D+d,由于d的值可正可负,但是只有在科技中介发展偏离正确轨道时才会出现d<0的情况,因而, A和B进行间接合作产生的效应会比直接合作更好,D+d>D,如图3所示。四边形DEBC表示效应D,四边形DEGF表示d<0时的效应,三角形ABC表示d>0时的效应。
基于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科技中介与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协调发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科技中介的协调与“粘合剂”作用影响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效果,因此,把科技中介对效益的影响,看作是影响了创新效益,用创新成功指数来衡量,即科技中介的协调使创新成功指数由D 变化为D+d。由于经济利益最终要通过企业实现的,据此,提出相关假设如下:
1)企业用于创新的创业投资为E,真正实现价值的创新资本为ED+d。
2)在研究阶段内企业的创新产品面临的需求量为qi,价格为pi,i表示创新产品的种类,i=1,2,3,…,n表示共有从第1类到第n类这n类创新产品。
3)用Y表示企业的经济效益,S表示社会效益,创新的社会效益与创新资本关系为S=aED+d,其中a是参数。
那么就有,
undefined
总效益为undefined
当没有科技中介的参与时,d=0,因而我们引入如下决策变量
undefined
因而,总效益都可写为
undefined
根据以上模型,对总效益做出评价,决定科技中介的参与及协同程度。
3 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科技中介与区域创新主体博弈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培育发展科技中介。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培育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尤其是要根据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如:低碳交易中心等。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黏合剂”作用。科技中介积极与政府的协同沟通,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科技中介应走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之路,建立科技中介同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转。
其次,逐步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营机制。建立科技中介投资主体及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化的系统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深化科技中介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股份制等企业的运作形式,在完成公益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市场化服务。同时,各类科技中介在明晰自身战略的基础上,要完善各类制度体系,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构建科技中介组织同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及企业等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网络层次和节点,建立协同创新网络的关系链条:政府、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的联结;大学、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组织、企业的联结;建立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
最后,要深化科技中介机构的内部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中介人力资源体系。目前,人才短缺是制约科技中介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要建立科技中介组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机构人才的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及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面向市场的科技中介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人力资源体系。另外,要重视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领军人物的选拔和培育,要建立科技中介组织以创新团队为载体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激励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洋,陈士俊,王雪平.科技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20-25
[2]颜慧超.科技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财经论坛,2007(9):124-126
[3]李柏洲,苏屹.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与企业合作关系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32-35
[4]吴开松,颜慧超,何科方.科技中介组织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41-43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9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基本思想与模型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通过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假想变量 (因子) , 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 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假想变量。这些假想变量线性无关, 且能够反映原有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 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 因子分析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 换取将众多观测变量浓缩为几个因子, 以简化数据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AF+ε (1)
其中X= (x1, x2, …, xp) T为可实测指标构成的p维向量;F= (F1, F2, …Fm) T为公共因子或因子向量;A= (aij) p×m为因子载荷矩阵, aij为因子载荷, 是第i个原始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 表示原始变量不能被公共因子解释的部分。
1.2 指标体系的设置
在近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本着全面性, 密切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 构建了包括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科技创新人员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成果3个一级指标, 且每个一级指标又下设3-8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1) 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研究机构和人力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该指标包括高校数、专任教师人数、副高以上教师人数、高等院校下属研究机构与试验发展机构和科技活动人员数5个二级指标。
(2) 人员与经费投入。
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该指标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人员、科技服务课题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课题经费支出和科技服务课题经费支出8 个二级指标。
(3) 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实力最终反映在科技创新成果上。该指标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课题数、科技服务课题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3个二级指标。其中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 由于缺少来自高校层面的统计数据, 我们选用各个区域的数额来代替, 因为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篇数中, 来自高校的占60%以上, 根据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推断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中, 来自高校的科技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对所选取的16个二级指标设其代表变量为Xi (i=1, 2, 3, …, 16) (见表1) 。由于我们要研究的是31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 每一个变量都有31个观测值。
1.3 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年度统计数据》 (2007年) 、《中国统计年鉴》 (2007) 。
2 研究过程及处理结果
2.1 KMO和Bartlett检验
本文借助统计软件SPSS16.0, 依据因子分析模型对16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s 检验, 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 KMO抽样适度测定值统计量为0.834, 大于0.5, 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1.353×103, 足够大, 且其相应的P值 (Sig.= 0.000) <0.05, 表示可以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和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 所选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 标准化处理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原始变量的观测数据还需借助标准化公式 (2) 进行中心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以便消除观测值量纲及数量级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undefined;i=1, 2…, p) (2)
其中, zij表示第i个变量的第j个观测值的标准化处理结果;xij表示第i个变量的第j个观测值;undefined表示第i个变量观测值的平均值;sii表示第i个变量观测值的标准差。
由于指标数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平均水平为0, 后面分析的结果会出现正值和负值, 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2.3 模型计算
运用SPSS软件对16个变量的原始观测数据 (16×31个) 进行相关系数矩阵的因子载荷估计, 得到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见表2) , 再根据特征值大于1确定主因子的原则, 发现有两个主因子。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3.265, 解释16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82.908%;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505, 解释16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9.404%, 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2.313%, 也就是说这两个因子累计解释了原数据所反映信息的92.313%, 这样就将16个原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转化为2个综合变量 (主因子) 。
为了使主因子有更明确的含义, 可以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使每一个原始变量在主因子上载荷向0和1分化, 使因子结构更加简单, 从而可以对每一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做出更加明确的解释。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经过3次旋转, 得到旋转后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见表2) 以及主因子负荷矩阵 (见表3) 。旋转后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以作为计算主因子综合得分的加权平均值的权重。
从主因子负荷矩阵可见, 16个原始变量与两个主因子的载荷情况。主因子F1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 (X9)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X11) 、研究与试验发展课题经费支出 (X12) 、科技服务课题经费支出 (X13)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 (篇) (X16) 等几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 它反映了各地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果产出能力;F2在高校数 (X1) 、专任教师人数 (X2) 、副高以上教师人数 (X3) 等几个指标上有较高的负载, 基本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因此, 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能力, 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就成为影响中国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关键要素。
由于主因子的数值无法直接观测, 所以, 我们希望通过具体原始数据来描述主因子的变化特征和水平差异。我们利用主因子和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 采用回归方法可以估计两个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见表4) 。
另外, 两个主因子得分的协方差为零, 即两个主因子得分不相关。
在表4的基础上, 可以将标准化后的指标观测值zij带入 (3) 式, 计算出主因子F1、F2在各地区的得分FS1、FS2 (表5) 。
FS=FCT×Z (3)
其中, FS (FS1, FS2) T为主因子在各地区的得分向量;Z= (Z1Z2…Z16) T为标准化变量向量。FCT为主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转置矩阵。
在 (3) 的基础上, 我们再以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 可以得到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CS。计算公式为
CS=0.6228×FS1+ 0.3772×FS2 (4)
从 (4) 式可以看到, 我们就得到了主因子在各地区的得分和综合得分, 以及得分的排序情况 (见表5) 。
2.4 结果分析
通过对表5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从主因子的综合得分的排序上看, 北京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在第1位, 江苏第2, 上海第3, 湖北第4, 广东第5, 除湖北地处中原外, 其余四省 (市) 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排在后几位的是西藏、海南、青海、宁夏、新疆、贵州、内蒙古、甘肃, 除海南外, 这些省 (区) 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或西南部地区。
(2) 从主因子F1和F2的得分、排序上看, 有些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并不是最强的, 但是其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很强, 如北京、上海、浙江、陕西, 因这些地区云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充分发挥了高校科技创新的集聚作用。另外, 西藏、青海、宁夏、甘肃这些地区的省 (区) , 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 但其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能力并不弱。但由于反映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F1得分太低, 影响了其综合得分的排名。
与此相对应, 有些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好, 但是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能力相对较弱, 如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西、福建。这些省将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创新意识, 查找体制上或管理上的问题, 形成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高校创新体系中人的创新积极性, 发挥其基础条件较强的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果应用转化效率。
有些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投入产出能力都较强, 而且是大体均衡和匹配的, 如江苏、辽宁、湖北、四川, 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也较强。有些地方的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投入产出能力都较弱, 如新疆、贵州、内蒙古3个西部省区,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对这些省区来讲任重道远。
3 结束语
本文所用的指标与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 在此基础上,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研究结果表明, 各地区之间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明显, 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能力以及基础条件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能力, 忽视哪一点都可能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摘要:根据全面性, 密切相关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2006年的统计数据, 运用因子分析法, 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程丽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20-23.
[2]吕建容, 姚远, 陈镱文, 等.我国西部12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5) :152-158.
[3]吕蔚, 王新峰, 孙智信.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 :81-85.
[4]庞诗, 何晋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10) :36-39.
[5]王章豹, 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3) :55-59.
[6]毛亚庆, 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2) :108-112.
[7]吴玉鸣, 李建霞.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4 (1) :6-12.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10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区域创新
1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概况与内涵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初创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一系列的支持服务,以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
世界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是1959年在纽约的贝特维亚(Batavin)创建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这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在1980年后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客观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截止2002年底, 世界范围内的孵化器有5 000多家,美国大概有600多个。
据欧盟统计,企业进孵化器3到5年的存活率达到85%,而不进孵化器的存活率不到50%。经过企业孵化器的正常孵化无疑能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有效培养初创科技型企业。世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经验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技术组织形态,对于转化科技成果、扶植新创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企业家、创造就业机会、减少投资风险以及繁荣区域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各地方政府加速科技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工具。
2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地位研究
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尺度。透过孵化器的孵化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能更高效率、更快速地向产业化转移,从而让技术创新渗透到当地经济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1 技术创新中转服务平台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处于上游的研究开发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环节);处于中游的创新成果商品化阶段(包括设计、中试、工业性试验等环节);处于下游的产业化阶段[2]。处于上游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具有高级的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是区域知识生产能力的主要承担者,产出了许多科研成果,但是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有效转化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转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当一项创新成果出现时,如果缺失合理机制将研究成果合理地转移或转化,那么创新成果很有可能夭折于摇篮之中。由于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思维和行为上与真正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高校注重“结果与水平”,企业则强调“过程和效益”,从而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商业传统不太熟悉,对市场不太了解,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商品,而当拥有创新成果的技术创新主体独立进行创业时,如果缺乏一定的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以及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那么创业的成功率是相当低的,于是科技企业孵化器便作为一种具有服务功能的中间转化机构应运而生,凭借多方资源协助科技成果的转化。
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大学、企业、政府间建立一座桥梁,促进技术创新扩散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当科技创新成果从大学、科研院所或企业中产生时,它仅仅是一项赤裸裸的技术资源,而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除了需要有技术要素这一核心资源外,还要求有场地、人员、试验平台、资金、中介服务等其他要素的配合与支持。孵化器这个创新中转服务平台不但拥有必要的现代化设施,能为初创企业提供一定的孵化场地和配套设施,还具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高级的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咨询,一定程度上帮助创新主体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初创企业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中间转化机构,企业孵化器确立起一种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一方面,企业孵化器通过自身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高效有序地进行工作,利用其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尽量消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无谓风险,努力将创新成果逐步向商业化、产业化过渡;另一方面,扮演中介机构角色的孵化器能够将技术创新主体与投资经营主体有效地连接起来,并协调好在孵企业与投资经营组织的关系,争取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仍能获得投资经营组织的有力支持,保证创新主体与合作者达成共识,共同开展各种创新行动。透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能够加强产学研以及社会资本的合作,使科技与产业更为有效地衔接起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转移。
2.2 创新支持空间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企业孵化器透过其内在的创新文化以及硬件设施条件,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支持空间是一个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期的成长空间,它通过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活动高效、顺利地完成。培养中小型科技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在孵企业能成功毕业并在市场上健康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必须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在孵企业进行适当的科技创新。一般来说,孵化器需要为在孵企业提供综合性基础设施、资金支持、管理信息支持服务、法律服务以及各种培训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培育在孵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
企业的创立需要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创业初始资金的限制,企业难以独立寻求良好的硬件配备,而企业孵化器凭借着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扶持,一方面能较好完善孵化场馆、公共实验室等的建设,并且对入孵的科技型企业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另一方面孵化器可以更方便与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建立联系,通过设备租赁的方式增加实验和测试设备,以满足在孵企业的实验与测试要求,力求为在孵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这是孵化器的创新设施支持。
企业孵化器还积极引进海内外孵化器专业管理人才,努力提高孵化器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孵化器的物业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通过逐步健全孵化器管理运作机制,使得孵化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延伸,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
企业孵化器特别注重技术创新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在孵企业的存活能力。孵化器内部有一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为企业家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孵化器提供的企业管理、组织战略、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创业人员逐渐成长为具有强烈市场意识、能够将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科技人才,以及既懂技术有善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从而完成从科技人才到技术创新人才的转化;而且,孵化器内的创业企业家拥有一个利于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增加其拥有的社会结构的人力资源,为自己创建一种人际关系网络,而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又进一步为其他技术创新主体的行动提供便利[3]。提高技术创新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以及丰富其人脉,是孵化器的创新智力支持的表现。
此外,企业孵化器还积极地为在孵企业寻找资金支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透过孵化器提供的创新支持空间,让科技成果与创新环境有效结合,能使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行动进入到一个更为高效的状态。
2.3 创新风险减缓器
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性。一项技术创新的失败将给创新主体以及相关的实施主体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要承担一定的代价,而这种失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即使采用最为严格的措施或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也无法避免技术创新的风险。但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能为创新主体及时地提供有效的信息分享、管理咨询服务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服务,部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原则上是可以规避的。
在创业启动阶段,有些风险是初创企业/创新主体自身难以应对或无法独立承担的,如创新的信息和知识与技术创新经济成本。大多数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存在人员少、资金匮乏、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从技术人员身份跳出来的创业者普遍缺乏作为企业家的知识能力,常常无法预测到市场的需求趋势,在这种市场信息不明晰、企业运作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下,企业往往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面临更多的创新风险。另外,创新经济成本也是初创企业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技术创新主体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技术创新的失败将会给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负担,从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创新行为的发生,这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都非常不利的。虽然政府已经给予了初创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努力扶持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但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初创时期很难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仅靠政府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能否有效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对技术创新的进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区域的创新成效,而科技企业孵化器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机制,有效地协助初创企业降低创新风险,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其功效主要表现在:(1)建立信息沟通与知识共享平台,使得在孵企业能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增加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认识,尽可能地规避一些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消除,但却是可以降低的。企业孵化器通过采取各种促进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的措施,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在孵企业把创新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4]。(2)拓宽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在孵企业突破资金瓶颈。一方面努力帮助企业争取政府的科技三项经费,稳步提升政府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则积极引进风险投资资金。由于投资者与创业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两者在交流和沟通上存在严重信息阻塞,因此需要孵化器充当媒介去促进创业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相结合,对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可降低投资风险,对孵化器而言能更好地培育入孵企业[5]。此外,孵化器还通过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保等方式尽可能地协助在孵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通过这些方式,企业孵化器也便融入到创新活动当中,与技术创新主体及其他创新活动参与主体一起共同分担技术风险,保证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促使技术创新主体更积极、活跃地进行创新活动。
2.4 创新集聚孵化空间
创新是一个个体和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孵化器积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形成众多的学习资源,因而,孵化器能够缩短企业学习曲线[6]。另外,孵化器的建设有着强烈的政府政策支持,着重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以保证其健康、快速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已成为了一个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地理上的集群、产业上的集群、中小企业领导人的集群、创业意识的集群,从而为孵化器营造一个极为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动态来看,孵化器的孵化定位将进一步升级,从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和孵化价值链一路挺进。产业孵化是以强化集成创新和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明确目标的孵化行为,其实质上是创新集群孵化[7]。
在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存在更多的创新机会,除了有孵化器提供的良好创新支持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在创新集聚区内部存在更多的知识溢出。知识的外溢不仅使自我形成递增效应,而且使物质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也具有递增收益,从而导致无约束的长期增长[8]。而溢出的知识大多为缄默知识,即未被编码化的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种知识难以长距离传递,所以基本上是一种存在于本区域内的信息。而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是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和创新集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提高创新产出的源泉。
企业孵化器凭借自身具有的良好基础设施,将人才、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种创新资源集聚在一起,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而最为重要的是,透过显示知识与缄默知识的交叉学习和传播,孵化器内部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存在使在孵企业彼此间形成一种弹性的合作关系,建立起区域内部的人际网络体系。另外,由于在孵的科技企业拥有相似的市场结构、技术轨迹和社会文化等,其他的技术创新主体能通过这个网络便捷地获得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而确立了一种创新优势。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与知识的有效传递以及资源的快速整合,而在这个创新集聚网络中,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进入到企业孵化后,在孵化器内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方式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使得一些非编码的缄默知识能依靠创新网络有效地传播开来。这种创新集聚效应可以使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创新周期,促进了集聚空间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有效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
3 小结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进入到较为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在孵化器的建设上除了要清楚认识到孵化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外,还应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断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1)作为创新中转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应该使各种服务专业化,并且要与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等相关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理想的服务平台,从而更加有效地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周期、降低转化成本。
(2)作为创新支持空间,企业孵化器除了要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创业所需的硬件支持、良好的政策环境外,还需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能力的建设,通过与大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切实为在孵企业提供完善的技术设施支持与技术咨询服务。
(3)作为创新风险减缓器,企业孵化器除了要帮助企业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无谓风险外,更重要的是协助企业分担创新的实质风险,其中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帮助初创企业在创业的不同时期获得融资支持,以降低技术创新主体的创业经济风险。
(4)作为创新集聚孵化空间,孵化器更需注重的是内部企业的相互学习以及知识的传递机制。通过将创新体系中的几个基本行为主体如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以及投资经营主体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创新网络,使孵化器内部的初创企业能更加快速、有序、科学地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同时借助创新网络的内部运作也更容易产生新的创新成果。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要求孵化器必须要有更高级的统筹与管理能力,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各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创新集聚效应更好地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景俊海.企业孵化器的科学分类及社会关系分析[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1(1):53-56.
[2]范旭,石金叶.美国高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2006(6):64-69.
[3]ROBERTO CAMAGNI.Innovation network: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4]欧庭高.企业孵化器促进技术创新社会生成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8-10.
[5]李香春,张济建.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J].财会通讯,2008(6):17-18.
[6]SMILOR R W.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J].Research Management,1987,30(5):155-167.
[7]乐文.孵化器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中定位、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6):38-39.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11
我的做法是:以我们学校周围5公里为半径,将那些科技含量高的机构,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加工厂,丝织品研发中心,淡水鱼研究所等划为教学资源,将《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教学内容整合,用“项目”式的模式组合教材,现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各个年级每学期都有固定的研究内容,保证了教学进展的高效率。通过初步建设,区域的这些科技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教师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与提升。
一、皲手茧足、剥茧抽丝、化茧成蝶,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
小学科学教学担当着传授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顺利完成3—6年级160左右课时任务,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二单元《养蚕》的内容,编者思路独特,咋一看这种课根本没办法上,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下蚕的一生及蚕丝的一些知识。可是我却觉得,这种教材正好为“区域科技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途径。我校附近的无锡市明丽雅丝绸针织时装厂就成了我们很好的教学基地。该厂注重丝的文化传播,厂里有一个丝绸博物馆,展现了蚕丝的一些内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从“蚕的一生”和“丝绸世界”两条主线,对学生进行有关《养蚕》单元的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皲手茧足,体验方法
《养蚕》单元明摆着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传授的内容,如果光用图片、多媒体手段,纸上谈兵、画中养蚕,那么蚕的知识学生肯定是无法较好知晓的。
无锡西漳有个蚕种研究所,我积极求教相关技术人员开始了“养蚕”教学。事情往往是被逼出来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不仅知道了怎样养蚕,还知道哪里有桑叶,怎样养蚕,年年都有茧子的收获。明丽雅丝绸针织时装厂的“丝绸博览馆”有关丝绸的介绍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把“养蚕”这个单元教活了,也让我们由衷佩服教材编者的智慧。
众所周知,人的知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或者书本上的描述就能转变成学习者的知识,可是程序性知识却一定要学习者亲手亲为,不断实践才能获得。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要让小学生知道,知识并不单是书本知识,还有技巧性、专业性的操作知识需要学习,让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认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潜力的人。
2、剥茧抽丝,体验过程
知识的获得,假如只是靠教师的灌输和传授,学生即使得了一百分,也很少有成就感。虽然他做了一个蹩脚的“潜艇”,但当他端详自己的作品时,一种自豪感会喜跃眉梢。还是“养蚕”,在近两个月的饲养过程中,我还专门备了一本“养蚕”千千问的本子,学生一边养蚕,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几年下来“千千问”早就超过了,变成了“万万问”。其中有的问题已有了答案,可有的问题,相关人士也难以回答,这说明学生在养蚕中,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这个项目中去了,体验到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3、化茧成蝶,体验成功
知识积累是个渐变的过程,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因人而异的过程。“积累”,“因人而异”是学生知识扩大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教育,特别是现行的大规模生产的教育,仅仅只能注意到第一个方面,也就是“积累”这一方面,而对于“因人而异”构建各自的知识结构,却显得无可奈何。教学基地的建设却能补救这个遗憾。
明丽雅公司的企业文化让一些对丝绸、刺绣、色彩,花型设计等感兴趣的学生有了一个体验成功的机会。四(1)班潘月圆同学,原先就在学校的“蝶艺”课程上崭露头角,这次来到博览馆,更提升了她的欣赏水平,那些出口的,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成品丝绸制品,让她更加热爱美术了。她开始学习图案设计,在科学小制作比赛中,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此作品中她很好地运用了“飞天”中的花纹造型。
二、整合、实践、合作,提升学生科学方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一水》是我尝试的又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根据水是地球一切生物成长的必需之物、水的形成、作用、水危机的潜在存在、保护水资源、循环使用水等系列知识,将各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的相对机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链,大大改变了以往只是单纯传授教材的问题,让学生不但知晓了有关水的系列知识,还通过一些机构的专业指导,提升了学生科学方法的运用。
1、突出整合,强调体验
整合是教材相关内容的整理,梳理。苏教版有关“水”的内容是很多的。水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本身就蕴含了许多让学生着迷的地方,它的性质、作用、变化、保护等分散在各册教材中,有意识将教材整合,可以达到集中教学的显著效果。同时整合水知识相对应的机构的作用,把知识和具体单位的功能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力量,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当然也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危害了自然资源,从而加深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理解。三年级关于水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水的有关知识,但当把他们带进中桥自来水厂理化室的时候,他们对水的理解,就变得更切合实际了。以前学生根本就没有水的分级概念,他们的眼光久久不愿从各种各样的水样离开,原来平时他们在家或学校食堂所见的水竟包含着如此多的技术和艰辛。特别是理化室的水中杂质的测试,又一次震撼了他们的心:区别不同的水,有这么多的知识在发挥着作用,书上一些性质的描述在他们的头脑中变得更生动,更具体了。这些技术知识,情感的体验对学生帮助很大。
2、突出实践,强调探究
如果说体验只是能动表现学生表层情感和初浅认识的话,那么探究才能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发出实质性的学习。
“污水”也是科学教科书的一个知识点。当我们将学生带到芦庄污水处理厂时,学生们夸张的神情告诉你,处理污水的过程是这样的麻烦,这样的精细。首先我们参观的是纷纷流入池中的污水,迎面扑鼻的是腥臭味,颜色混浊,我乘机对学生说:“原来我市的水资源很丰富,到处都是清洁的水,根本用不着建这个厂,可是现在水越来越少了,雨水,家庭用水等成了我们改造的对象,水的再利用成了一个新技术。”污水处理比起自来水处理技术更复杂。在污水厂学生们分组到性质不同的水处理部门去做
实验探究,学生们认识知道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改造污水。当看着经过自己实验得来的清洁、无味,符合再用水标准的水时,他们兴奋极了。比起教室里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更明确、方法更丰富、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3、突出合作,强调运用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一个分离的个体,学生问的合作能产生相互影响,相应促进的作用,同伴问的帮助和促进比教师的传授意义更深。
还是“水”项目的研究,我强调让学生通过组内和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知晓自来水加工的工艺,污水处理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运用科学为人类服务是我们研究“水”项目的主要目的,一切脱离运用的研究只能是表面的感性学习。自来水厂的水资源采集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锡中桥自来水的采集点,三易其地,先是五里湖采集,离湖岸仅五十米,后改成外湖百米处,现在已深进外湖1,5公里处。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知道了采集点越来越远,说明水的质量越来越差,以致于现在的采集点已伸进了长江,距无锡有四十公里。自来水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怪不得现在自来水每吨价格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O,12元涨到目前的3120元一吨。只有坚持和强调运用,我们的研究才更具有价值。
三、活化、强化、深化,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素养三要素中的“科学精神”这一要求是集中检验我们科学教师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注再五年级的科学课,以南长街为基地,着重了解建筑的结构、风格及材料,把它作为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延续。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利: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就这一内容,我们很好地利用了江南水乡桥梁众多的资源优势,满足学生的新奇感、探究欲以及动手实验与制作的欲望,使书本知识得到活化、强化,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1、活化知识,注重迁移
南长街集中体现了明、清朝,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是一条古建筑博览街。让教科书上的《形状与结构》活生生体现在古街上,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清名桥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问,它架在古运河上,巨大的单孔石拱桥,充分体现古代人的智慧。它的外形甫朴,秀丽,高大的石拱洞满足了繁忙古运河的来往帆船。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平桥、拱桥和拉力桥之间承载重量的对比,到现实一看,果真如此,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清名桥仍然发挥着作用。在这基础,我又及时将双曲双拱桥的造型迁移了进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原来无锡县桥梁研究技术人员发现了拱桥的优势,在这基础上他们又在平面的拱桥底面设计了两面横向的拱面,这样桥的载重量增大了,但原本受力点最重的两岸桥墩,得到了很好的分解。这种用现代技术补足以往技术不足的方法,让学生对技术进步有了清晰的认识。
2、强化技能,注重养成
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最难的,这也是当今教育的一大难题。我们利用南长古街基地,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
第一,要求学生会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类不同时期房子的外型。如民国建筑张洞南故居,我们就用纸,用三合板和泥做过。
第二,要求学生知道古建筑斗拱、榫卯的制作。我们用泥为材料(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进行了仿制。
第三,要求学生知道古建筑制造工艺流程。清名桥的建造很具代表性,先要断航抽干水,搭一个凸形土堆,待桥造好后再挖去凸形土堆。
这三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问题,让学生懂得任何伟大的工程都是由基本技能组成的。
3、深化情感,注重创新
当然要达到学生素养提高的最高境界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更具挑战的事情。在基地上,我们开展了“创造发明思路二十课讲座”、“小发明发布会”等,像“清名桥上外侧两面各有四块突出的石块是干什么的”等诸如此类的讨论,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热烈。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 篇12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性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本质来看, 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 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 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 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 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 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 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 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 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 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 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 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 从本国国情出发, 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 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 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 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 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 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 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 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 联合官、产、学、研、介, 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 (项目) 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 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 (孵化器) 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 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 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 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 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 集成优势资源,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 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 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 (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 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 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 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 政府主导, 多方共建, 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 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 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 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 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 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 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 “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 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 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 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 (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 ;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 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 (见图2)
(三) 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 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 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 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 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哈尔滨镜像站外, 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 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包括共性技术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三类科技平台。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这是平台顺畅运行和长效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3]吴志坚, 王全乐.基于云计算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3 (Z1)
【区域科技管理创新】推荐阅读:
区域科技创新政策06-04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08-28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论文06-18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12-14
区域科技能力10-17
温州科技经济区域05-09
区域科技投入结构11-05
区域性科技金融平台10-16
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12-01
区域创新:创新效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