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平台(精选12篇)
区域创新平台 篇1
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式, 科技资源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随之也逐渐发生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各国均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投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 提升支撑科技创新的水平。突出本地产业创新特色, 加强区域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性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本质来看, 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 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 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 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 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 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 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 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 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 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 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 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 从本国国情出发, 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 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 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 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 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 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 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 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 联合官、产、学、研、介, 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 (项目) 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 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 (孵化器) 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 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 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 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 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 集成优势资源,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 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 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 (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 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 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 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 政府主导, 多方共建, 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 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 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 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 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 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 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 “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 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 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 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 (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 ;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 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 (见图2)
(三) 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 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 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 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 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哈尔滨镜像站外, 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 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包括共性技术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三类科技平台。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这是平台顺畅运行和长效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3]吴志坚, 王全乐.基于云计算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3 (Z1)
[4]王健, 王燕.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4)
区域创新平台 篇2
x月x日在主任的带领下,一行有幸对该市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进行学习交流,在听取了对区域医疗平台建设的讲解后,对我市未来建设区域信息平台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思考。现将此次的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在认真学习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内容后,结合之前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想法,我总结出未来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模式,即“火车”模式:
一、“火车头”——领导的支持与决策。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决策决定的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和起步,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收集以及一系列标准、规范与法规的制定和推行都需要政府引导、决策。领导对建设的支持,项目资金的投入,项目负责人的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整体规划和标准的制定,是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前进的重点要素。
二、“车轮”——基层医疗部门和职能的配合。基层医疗机构主动响应,才会实现区域平台信息建设自下而上稳定推进的结果。
1、思想上的统一。应当让各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医疗服务中电子化、平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推进,更加注重服务品质。各部门积极配合,及时将需求和想法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馈,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的互动联系,提升项目推动速度。
2、各医疗信息系统的信息配合。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互通是平台建设的目的,现有技术可以实现不用接口文档直接从数据库中抓取数据,但同样需要数据库字典文档,与系统开发商和信息科数据库管理员(DBA)的交流配合尤其重要。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例如制定的可对照“医用码”,有利于医疗信息的汇集和处理,最终呈现在平台上。
三、“发动机”——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人才的培养。作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具体实施者,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决定着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速度,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开发能力,还要了解一定的医学知识以及较好的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样,加强卫生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不仅要对使用者技能培训,还要对系统管理者进行全方面培训,才能保障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未来前进的持久性。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鄞州模式” 篇3
鄞州区卫生局副局长陆国咪在智慧健康高层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了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所在。
建设上下联动
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工作业务的不断推进决定了卫生信息化软件的变更性大,卫生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这么庞大的一套系统,不可能一步到位,鄞州区卫生局采用的做法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实施。根据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些业务规则和业务条线来进行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建设的过程中都要进行上下联动,平台要上什么协同业务,下面的医疗机构同步配套上相应的业务系统。在平台的指导下,充分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疗数字化是区域平台建设的基础,没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充分数字化,平台就是无源之水。
管理各方参与
鄞州区卫生局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起按规划发展、以考核激励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现场会,强化工作引导,传达上级精神,示范先进做法,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全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每个协同业务系统推出前要管理先行,管理部门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业务模式的改变会引起各岗位工作者的工作量的重新分配。宣传到位,让所有岗位人员都知道信息化对其工作带来的好处,明确其在整个信息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工作任务。系统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建设内容都强调实用性,让软件启用后真正能够解决使用者的一些实际问题,边建边用,成熟一块使用一块,让使用者充分感受到信息化为其工作带来的便利,积极参与其中,转变思想观念,从原来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数据实时传递
对医疗服务和医疗决策来讲,数据的即时准确尤其重要。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采用了数据采集时间可配置设定,实现了分时分流数据汇总的功能,对医疗卫生数据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对关键性数据实行了实时采集(目前是5分钟一次),如医院的日常运营数据、疾病诊断、处方、医嘱等诊疗信息、药品进销存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等,帮助卫生行政部门实时掌控和预警各类医疗卫生行为的功能。有些数据采用即时采集交换,如影像协同诊断、区域预约诊疗等协同医疗时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居民在A医院的就诊记录会即时传送到B医院。有些数据保存在医院不上传,如患者住院病程记录,只是在远程会诊时根据需要即时传送提供调阅。对不同类型的数据遵循“所用即所得”原则进行不同处理,充分体现了数据的“快捷性”。
功能相互协同
由于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联通了区内包括综合性大医院、专科医院、各镇(乡、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使得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利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性开展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平台软件功能设计充分支持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开展无障碍协同医疗卫生工作。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协同、医疗服务协同、行政管理协同三方面。
公共卫生协同:鄞州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临床医生、社区责任医生、防保科、公卫工作者、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工具软件,使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各尽其职协同开展公卫工作。以慢性病协同管理为例,门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发现高血压患者,系统立即弹出高血压报卡,医生填报的电子报卡信息会即时汇总到防保科医生的工作台(提示有新增报卡),防保科审核后信息会即时汇总到区疾控中心同时下发到该患者所在社区的责任医生,该责任医生工作桌面上会提示有新增高血压患者信息,责任医生进行管理(分级、分层),制订管理方案,管理信息会即时汇总到该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供其他临床医生接诊时调阅。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从平台可以监管社区责任医生对该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情况。
医疗服务协同:利用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搭建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桥梁,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业务的协同开展以满足居民得到就近优质的医疗服务的需要。比如,门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会实时在医生工作桌面上推送显示该患者最近在全区各医院的就诊信息、用药记录、检验检查报告、影像等,在医生开处方时,系统会提醒医生该药品已经在某时某医院开过了,并自动搜索病人的慢性病信息,提示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高血压随访、糖尿病随访等工作,同时医生能够很方便地查看病人的个人健康档案,病人在辖区医疗机构就诊的历次诊断信息作为健康档案的既往史清晰地展示出来,系统同时把医生对患者的就诊记录实时采集并归结到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
行政管理协同:利用平台即时消息机制及时交换管理信息,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以药品管理为例,医政部门通过平台药品监测模块,建立区基本药品标准目录,统一区内各医疗机构的药品字典信息标准,把各医院的药品进销存数据实时采集到卫生局数据中心;医政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在其工作软件上实时监测分析各医院的基本药品、抗生素、医保用药等药品使用情况,可以监测到每个医生每张处方,对监测到的有问题处方通过即时消息通知开方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督促改进,对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等进行定时通报,达到了用药监测、管理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目的。
机制流程再造
鄞州区卫生局从大区域医疗的角度出发,思考医疗卫生服务流程,重新定义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支持下的数字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岗位重新设置,角色重新定位、职责重新分配,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研究并建立了全科医生集成工作平台支撑下的区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虚拟大放射科管理与运行机制,虚拟临检中心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上下协同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机制,城乡预约诊疗服务体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以上转患者为例,传统的流程是社区医生诊毕时填写一份转诊单——转诊管理部门打电话与上转医院联系——上转医院确定有可以提供的专家资源——预约资源——患者持转诊单到上级医院转诊管理部门——陪同到门诊挂号——医生就诊,费时费力。而利用区域预约挂号重新定义的上转流程是:社区医生诊毕时在其工作站软件上点“转诊(或区域预约)”——系统通过平台自动推送各医疗机构的专家号资源到社区医生桌面——社区医生选择上转医院和推荐的医生为患者即时预约挂号——打印预约挂号单(上面有预约医生、时间段等信息)——患者按约定时间到预约医生处就诊,大大简化了上转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平台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深化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克服了传统产学研合作存在的缺陷,已成为解决产业内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获取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1,2]。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对于推动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成果产业化转化,促进区域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促使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协同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在“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临港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港口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临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已经成为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促进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港口物流产业协同创新的内部动力是存在于港口物流产业内部的动力要素,是港口物流产业内部存在的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随着临港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临港产业与港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和港口物流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港口物流企业为了更好地整合企业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必然会在企业的战略制定、文化建设、员工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港口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创新,提升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企业战略驱动力、文化影响力、员工创新能力、激励动力以及创新保障力等动力要素。
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外部环境及政府有意识的规划、调控行为[3],通过引导、刺激和驱动等方式对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产生推动作用。港口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临港产业物流服务的不断外包给港口物流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国际、国内物流巨头的进入给港口物流产业的本土物流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政府对港口物流产业规划和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也推动着物流企业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和物流服务创新,通过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竞争力、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力、区域选择力等动力要素。
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及相关构成要素在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和协同,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合动力,共同作用于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在产业技术创新策略的引导下,推动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演化和发展。
2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与功能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港口物流行业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创新以促进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1)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由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核心创新主体、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和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创新外部环境构成。其中: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核心创新主体是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由港口码头运营企业和专业从事运输、仓储、货代、船代、报关、配送等功能性物流服务的港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行业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方案的咨询公司或IT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物流服务外包需求的制造业企业、商贸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包括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如港口、码头、公路等)和物流技术装备,软件包括区域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地方政府机构、面向港口物流的金融服务机构和人才培训机构及港口物流相关的行业协会等,为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提供支持。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创新外部环境包括区域港口的区位环境、产业环境、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商业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是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土壤,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功能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建立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实现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交流互动。其主要任务包括:(1)提升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统筹规划与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和港口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管理模式、物流技术、物流装备、物流行业标准化及物流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应用等涉及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化问题。(2)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构筑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统一协调和充分利用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产业技术创新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现代港口物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及区域现代物流法律法规、标准、资讯等信息共享服务。(3)建立区域港口物流产业化体系。面向市场,依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港口物流行业标准,打造知名物流品牌。通过产业链的技术衔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化体系。(4)建立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的平台。为区域港口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和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物流信息化应用服务及成果推广应用服务;开展国内外及区域港口物流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活动。
3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管理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机构是围绕平台创新的目标,由平台各主体构成的内部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协调系统[4]。从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形态来看,主要有成立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建立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种形式[5]。由于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具有共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整合资源创造新的价值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采用的主要模式。近年来,在科技部、国资委等八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联合攻关,联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了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联盟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正在显现[6,7]。针对区域港口物流产业的特点,本文构建由联盟大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专业联盟、秘书处组成的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作为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
(1)联盟大会。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大会为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全体成员组成。
(2)理事会。理事会是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负责联盟大会各项决议的实施。理事会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如遇重大、紧急事项,可临时召开理事会议通报相关情况。
(3)专业联盟。联盟内设置若干专业联盟,专业联盟受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领导,负责组织其专业领域的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合作研发和成果推广活动。根据港口物流产业的特点可设置港口物流发展战略技术联盟、港口物流企业管理创新联盟、港口物流企业物流技术创新联盟、港口物流信息化技术创新联盟、港口物流技(下转第34页)(上接第26页)术标准化创新联盟等专业联盟。根据物流技术和管理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增设新的专业联盟。
(4)专家委员会。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是联盟的技术咨询机构,由国内外及本区域港口物流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
(5)秘书处。秘书处是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联盟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做好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是一种松散耦合型组织,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需要建立明确的运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一般通过联盟章程、管理办法等方式予以明确,如建立联盟运行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机制、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成果扩散与辐射带动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联盟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通过联盟秘书处整合联盟成员的资源组织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与推广、项目推进与实施、人才培训等各项服务,从而促进区域港口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港口物流行业技术创新和提升港口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新型创新组织,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本文在剖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内、外部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围绕港口物流产业的特点,对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能够为区域港口物流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为有效提高区域港口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文章在分析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对区域港口物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功能、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支撑区域港口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
关键词:港口物流,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王宏起,邓敬斐.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过程及政府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3):380-386.
[2]张米尔,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2001,19(1):89-92.
[3]安建梅.物流服务创新动力机制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78-80.
[4]傅建球,张琦.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5):35-38.
[5]邵云飞,杨晓波,邓江龙,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4):79-84.
[6]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15-20.
区域创新平台 篇5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由于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患者到不同医院就医就得接受不同医院的检查,甚至出现患者去几家医院就得做几个ct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双向转诊难以实施。为了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近几年各地普遍建立了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但由于互相转诊的医疗机构信息不通畅,资源无法共享,缺乏双向转诊的基础,双向转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
3. 健康档案建立难度比较大,也不能有效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例如辽宁省锦州市早在xx年就启动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但由于建档手段单一,只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调查方式进行,一方面入户难度大,即使持续了近三年,但建档率只达到了70%;另一方面建档质量不高,受到一些条件限制,信息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即使建好的健康档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由于孤立建立档案,不能实现健康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的有效衔接,健康档案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也不能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要。4.因信息不畅出现的医疗过失时有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亡病例中,有30%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在美国医疗过失死亡是第八大主要死因。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但不合理用药比比皆是,因药物和其他方面医疗过失而发生的死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让业内人士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医患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是目前卫生行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制约医改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重视。
xx年,美国总统布什就提出,将健康记录计算机化,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事故,降低费用,提高医疗水平。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53页描述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并投入200亿美元来实现这一目标。国内专家也指出,中国的医改能不能成功,信息化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医改,作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治本措施。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实施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纳入到国家规划。
国家相关部门应按照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建设指南和推进措施,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统筹规划好本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整合资源,规范高效。近年来,各地和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如各地新农合信息平台、城镇医保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以及医疗机构本身的医院管理和临床信息系统等。这些应该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也是建好区域信息共享平台的有利资源。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也可以提高效率。
三、保证投入,梯度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一项既解决医疗卫生行业面临诸多问题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规划,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像对待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那样来抓信息平台建设,中央有投入,地方有配套,从而保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资金。
区域创新平台 篇6
苏州广电总台始终坚持在区域化、贴近性上下功夫,精耕细作本土化节目,构建了区域最强势的传播平台。苏州台2006年以来实施长假战略,通过常规栏目特别化,主题栏目人性化,娱乐栏目本土化,精心烹制一道道美味的荧屏“大餐”,在长假电视收视博弈战中高奏凯歌,由原来的收视洼地凸起为现在的收视高地。“2008北京奥运会对城市台确实影响非常大,有些台甚至存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心态,但我们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就准备奥运节目战略,我们始终有决心、有能力在苏州这块地方上保持强势的垄断地位。”苏州广电总台总台长瞿长林对奥运营销满怀信心。
苏州广电总台2008年将强势推出奥运专栏、奥运资讯、赛事集锦和数字风暴四大奥运板块,助推企业品牌在苏州茁壮成长。从元旦起,《奥运进行时》、《奥运大中国》两档专栏将分别在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经济频道盛装开播,正式吹响苏州奥运宣传的号角。作为苏州台与各主要城市台、省台协作的交流网络,《奥运大中国》将在央视之外搭建一个重要的节目覆盖平台。奥运主打专题节目,会以精致、大气的面貌将一道奥运大餐呈现给苏州电视观众,同时也为企业奥运营销搭建高性价比平台。《奥运进行时》设沙场点兵、奥运风流、奥运知多少、北京来风、今日最亮星、奥运点点评等板块,奥运期间与名牌栏目《新闻夜班车》共同合作,打造晚间奥运九点档,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传播力提供高端平台。
从奥运会开幕之日起,苏州广电总台将调动所属频道主要资源,全力投入奥运报道。在两个奥运栏目加强互动和时效的前提下,其余各档自办新闻、综艺节目也将与奥运同行,与五环携手。《苏州新闻》、《天天山海经》、《社会传真》、《施斌聊斋》、《李刚评话》等重要栏目也将开出特别专栏,如奥运赛事播报、精彩赛事预告、中国冠军榜、奖牌榜、亮点人物、夺金时刻、奥运花絮等等。为了一睹苏州儿女在家门口的奥运风采,让苏州观众的眼球牢牢锁住苏州本土的频道。苏州台的电视镜头将对16位入选国家奥运集训队苏州籍的奥运健儿进行全程追踪,
为让苏州广大观众能够把奥运精彩赛事一网打尽,苏州广电总台在奥运赛事期间将整合文化生活和电影娱乐频道,打造奥运连播频道,在这两个频道的黄金时间精彩再现当天上午、下午或者隔天深夜直播的重要赛事,弥补观众错过央视直播的缺憾。此外,苏州广电将在奥运开幕之前全面完成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的多个专门频道将不间断播出更多重要赛事和精彩比赛瞬间。
区域创新平台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与沿海开发、苏北振兴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江海联动、南北呼应、三大区域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促进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苏北要振兴,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后发快进。
1. 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在发展内容上关联互动,进而实现各区域和谐发展的过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2)江苏区域发展现状。
江苏是经济大省,GDP总量占全国1/10。然而长期以来,苏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2010年,苏北经济增长速度虽领跑全省,但人均GDP也分别只有苏南的32.3%、全省的50.3%。由此可见,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主要攻坚点和难点在苏北。
(3)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第五篇专门对“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了全面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再者,随着苏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加剧。加快苏北发展,将有效缓解资源压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推进南北区域共同繁荣,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江苏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2. 苏北发展的基础条件
(1)地理区位。
苏北地区南临上海,北接环渤海,东靠东北亚,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苏北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拥有“临港、沿线、依桥、托海”的交通优势,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2)产业基础。
苏北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的区域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日益兴起;截至目前,苏北已形成风电、硅资源、石油机械、茧丝绸等41个特色产业。
(3)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全国主要港口,连云港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四个机场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岸能力显著增强。
3. 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苏北建设的现状
江苏科技创新平台是着眼于“创新强省”战略,围绕全省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需求,以公共研发平台为基础、企业创新平台为重点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保障的平台体系。随着长三角扩容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鼓励苏北地区抢抓机遇,江苏科技部门积极引导,加强苏北科技工作的统筹部署,从智力、科技成果、创新载体三个层面对苏北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有效引导苏北产业高密度发展,积极培育增长点、做亮支撑点、抢占制高点,以期尽快让苏北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活跃因子。
(1)公共研发平台。
(1) 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促进江苏产业集群发展,以自主创新支撑产业经济转型,围绕产业聚集区,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为宗旨,突出产业前瞻性技术突破和重大战略性目标产品研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体制机制创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引领本聚集区产业技术发展。截至2010年底,苏北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12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6项,共获得经费支持1.8亿元,正在研发的重大战略性目标产品和技术3项,成果转化应用12项,成果转化产生效益3.6亿元,为苏北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2) 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应用基础、高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基础研究优势与行业骨干企业的投资资源和产业化优势,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性问题,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聚集和培养重点领域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围绕苏北矿产资源勘探、新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建设了1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其中3家已上升为国家级。2010年度,苏北重点实验室共开发新产品17个,形成新技术12项,新工艺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件;长期受聘企业技术顾问50人,接受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17人,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52人,逐渐成为苏北产业发展的创新源动力。
(2)企业创新平台。
(1) 企业研究院。为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全省企业创新需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主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2010年底,苏北共建有企业研究院5家,拥有专职研发人员819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共获得经费支持1.7亿元,已形成重大战略性目标产品和技术8项,正在研发的重大战略性目标产品和技术27项,成果转化应用8项,成果转化产生效益15.5亿元,有效引导和提升了苏北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2) 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促进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院士工作站致力于引进高端智力团队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为企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截至2010年底,苏北地区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33家,引进两院院士34名,集聚院士创新团队296人。2010年,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苏北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88个,形成新技术41项,形成新工艺73项,申请发明专利141件,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超过3000人次,有效提高了苏北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促进江苏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化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以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现已取得一批工程化成果。截至2010年底,苏北已布局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6家,2010年共开发新产品872个,形成新工艺796项。
(3)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苏北纺织机械、盐化工、硅材料等特色产业,布局建设60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创业孵化及投融资等服务,降低了苏北企业研发成本。为纵深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四项转移”的精神,省科技厅面向苏北各市、县立项启动建设34个县(市、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总投资10 737万元,其中省拨款34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服务场所超过31万平方米,2010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1106项次。这批成果转化平台的建立,逐步完善了苏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带动了苏北产业发展的整体跃升。
4. 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思考
(1)围绕新兴产业和苏北优势产业,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在“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长远发展制高点,培育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赛场,更是落后地区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面对新形势,平台工作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结合苏北地区经济现状,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平台在苏北的布局,引导苏北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跨越。
(2)把握沿海大开发机遇,彰显后发区位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沿海大开发,为江苏全省带来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平台建设应围绕“三极、一带、多节点”的发展格局,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港口城市,着力构建临港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港口通关贸易便利化水平;重点推进大丰、东台、如东、灌云等陆地风电项目和沿海滩涂海上风电开发,强化如东、射阳等秸秆发电项目的示范效应,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利用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3)深化成果转化服务,打造创新创业乐土。
区域创新平台 篇8
关键词:大型仪器,协同创新,区域化共享平台
一、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建设的意义
1.1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大型仪器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之一, 对支持国家、区域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国家逐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211工程”、“985工程”和批量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 使高等学校添置了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学科研仪器, 为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1]。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在2002-2013年间, 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在数量和总值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 全校共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613台 (套) , 总价值超过了2.61亿元, 这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数量占仪器设备总台套数的比例不足2%, 资产价值却占到了仪器设备总值的48%。因此如何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是优化仪器设备整体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
1.2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从目前大型仪器的购置和使用现状来看, 我国高等院校所拥有的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欧盟15国所拥有的总和, 然而, 由于管理体系、后续经费支持、实验技术队伍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当前我国的大型仪器存在着使用效益低、资源闲置以及仪器重复购置等问题。相比较而言, 不少发达国家的大型仪器利用率高达170%~200%, 而我国许多仪器利用率还不到25%。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大型仪器的绩效, 最大程度的实现共享, 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的构建, 正是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着眼点, 强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高投资、高回报的建设目标[2]。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
2.1可行性分析。当前,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简称“2011计划”) , 以及党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等文件为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十余所高校所设置的学科相对齐全, 配备的大型仪器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学科, 加之毗邻大学城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 促成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区域化共享, 能够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 为利用各自优势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2.2建设目标。针对当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存在的弊端, 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将区域内集中的科研仪器设备存量资产有效地转化为设备资源, 以协同创新为理念, 从提高管理效率、扩大使用范围、制定效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逐步完成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应用管理网络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推动对高校大型仪器的可持续发展,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2.3指导思想。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的区域化共享平台的建设就是要依托各高校的优势学科, 倡导“开放共享、竞争协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遵循“成功试点、逐步推广、全面铺开”的建设思路, 使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成为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研究的载体, 实现“实际需求-开发研究-实际检验-市场转化-新的实际需求”的良性循环, 切实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建设的设想
3.1构建大型仪器协同创新共享联盟。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产学研用”各个主体的密切配合, 以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 形成“风险共担”的大型仪器共享联盟, 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进行协调、监督、评价和考核等工作, 形成公平、科学的大型仪器共享契约, 全面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优化、整合[4]。
3.2建设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实现优质资源高效管理的基本条件, 也是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5]。一个可行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该平台可以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 实现了大型仪器的共享、共用管理,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 提升了大型仪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我们可以通过该网络化系统实现设备实时信息的公开, 进行仪器的全面管理, 同时通过大型仪器使用的历史数据了解仪器的具体状况, 系统科学地反映出该仪器设备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管理现状和效益, 进而据此分析提升仪器使用效益的对策。
3.3建立健全大型器设备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大型仪器资源整合、科学管理、独立核算、提高效益的管理运行机制, 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区域化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有序运行, 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例如制定大型仪器的共享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开放收费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开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型仪器使用效益评估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有偿使用、信息互动、评价激励等配套的运行机制, 促进大型仪器的对外开放服务、促进协同发展的科学理念。
四、结束语
构建一个合作共赢的大型仪器的区域化资源共享的平台, 既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解决高校发展创新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使得这些大型仪器能够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 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坚定信心、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推进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大型仪器的优势资源, 为区域化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绍春, 等.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3) :210-213.
[2]许建峰.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2, 15 (4) :193-196.
[3]杨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 (2) :220-222.
[4]黄宗辉, 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对策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4) :72-75.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篇9
1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意义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的成熟,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做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经营活动。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物流企业,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昂贵的,区域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持,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已有资源,实现行业资源共享,发挥区域物流的整体优势,将会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分散运作的现状。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共用信息(如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货物跟踪信息、政府部门间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对区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完成各类功能(如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提供支撑功能;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提供信息枢纽作用;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本质在于为物流企业提供单个物流企业无法完成的基础资料收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共用信息的流动提供支撑环境。
2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1]
物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对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不同。在进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时,要充分分析各参与主体的需求状况,以此来最终确定信息平台所应具有的功能。如:政府部门应注重物流发展的宏观信息及总量信息,以制定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物流企业则需要物流需求信息和货物跟踪信息;一般工商企业更关注物流供给信息等。
2.1 相关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需求分析
政府是物流行业的管理者,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各管理部门电子信息系统对接,如与税务部门对接可实现网上报税、与工商部门接口实现交易的监督、与海关部门接口实现电子报关等。政府部门的需求信息主要考虑实现发布区域物流行业的规范,可以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监督物流市场情况并制定政府政策,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并且各种管理部门需完成的诸如接受或检查企业的申请,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等活动,也由政府宏观调控。
2.2 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需求分析
物流企业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使用者,由于目前大多数物流相关企业规模较小,经营范围单一,只完成物流单一或几个阶段的作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物流企业。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将零散的各个行业和物流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有效联结,便于物流企业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发布、查询、接收信息,提高各个作业环节运行的透明度,缩短物流信息交换环节和物流运作周期,提高物流企业工作效率和业绩。
2.3 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需求分析
工商企业的主要需求信息是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信息(如价格、质量、物流满足能力等)以及货物跟踪信息,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3.1 物流服务水平信息
当工商企业选择物流供应商时,需要详细了解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这不仅局限于运输仓储的可靠性,存货的可得性等,物流服务的价格、信誉、专业能力及其设施也在考虑之列。还需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灵活性,并使物流成本与工商企业的生产、营销等成本的总和即总成本达到最小。
2.3.2 货物跟踪信息
货物跟踪信息是工商企业需要从物流企业获得的主要信息,它主要反映车辆状态以及它们在运输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包括:车辆本身的信息(承运人、车辆运载能力、消耗成本、车检状况等)和运载信息(车辆调度、运载路线、运载物品、运载费用等)。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要满足区域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一个有效集成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可以为物流服务提供商、货主制造商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因此,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如表一所示:
3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结构分析[2]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结构自下而上划分为:基础层、服务层、管理层三个层次(如图一所示)。
3.1 基础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和基础数据层
3.1.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以区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础,作为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物理层基础,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电信交换网、光纤宽带网、无线通讯网等)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等。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对物流信息平台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3.1.2 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是对各类物流相关数据库的数据进行采集、组织、存储和维护。主要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信息、配送路线信息、物流设施基础信息、物流企业基本信息、工商企业基本信息、物流相关政策法规信息,以及车辆需求信息、车辆供给信息、原材料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商品需求信息、仓库需求信息、供给信息、其他物流需求信息。
3.2 服务层
服务层是基于基础层的物流应用服务信息系统,可根据客户在不同时期的要求开发不同的应用系统,包括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物流供需交易信息系统等。
3.2.1 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各类信息的查询、检索、共享、交互等服务。如流程查询:查询有关作业的流程状态;在库查询:查询有关的库存状况;在途查询:查询货物运输途中状况;定制查询:按照客户的要求选择查询内容;帐单下载:在线获取结算清单;实时跟踪:查询有关货物的地理位置图形;定制信息:按照需要发出客户所指定的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在线解答客户在物流活动中的疑难问题。
3.2.2 物流供需交易信息系统
物流供需交易信息系统为供需双方提供规范、快捷的交易方式。如实时查询:客户在网上实时查询库存情况、运输情况和帐单;清单录入:客户可以直接录入作业指令单、订车单、订仓单等;网上下单:客户可以直接输入物流服务的需求;信息反馈:客户对物流服务提出建议或者投诉;网上报价:客户可以在线发出询价请求并得到报价回复;网上交易:物流服务项目的在线查询、交易撮合和电子签约;网上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数据交换:通过EDI方式实现异构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信息外包:以ASP方式实现远程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外包;项目招标:通过电子招标的形式获得最佳的供货方。
3.3 管理层
该层次主要由物流的供方企业(如:物流、运输、仓储企业等)、物流需方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物流中介(如:专业货代、物流咨询业)、以及与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如:海关报关通关、出入境商品检验、税务管理、保险、银行结算、工商注册等)各自的信息系统构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将在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为企业提供多项优化辅助决策的增值服务(如: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货代管理、报关管理、采购管理、结算管理、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交换、决策支持等),以及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换和查询,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资源的无缝衔接,做到物流管理的全程无纸化。
4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分析[3]
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应按计划、有步骤地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营主体,以现有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和重点,形成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雏形。在此期间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制定相关的业务规范、信息通信的技术标准和协议;实现数据交换平台与各EDI系统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形成数据规范化的定义,完成电子订舱等功能;与海关电子系统连接,实现网上通关业务。
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在实现上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的深化管理与应用拓展,整合社会资源,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大部分应用功能。首先随着检验、税务、工商、金融等系统,以及政府系统的建设,平台实现与其连接,提供网上检验、工商注册、报税交税、金融保险和电子政务等功能。其次实现与银行系统连接,平台用户通过网上议价进行运价洽谈,资金通过银行系统连接,并与身份认证系统连接,在资金划转时进行身份认证。最后,确定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有实力的ASP服务提供商,完成信息平台与相关ASP服务提供商结合,向中小企业提供ASP服务。信息平台可作为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库、存储空间等资源。中小企业不必购置硬件设备,就能实现内部业务信息化和共享信息平台数据的功能。同时作为信息平台的运营主体也应开发一些相应的物流应用软件,提供给企业使用,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第三阶段:在功能和服务上进一步延伸,建设能够支持海、陆、空及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性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赵英姝.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研究[J].中国市场,2007,(41):41-42.
[2]徐伟,赵嵩正,蒋维扬.基于功能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研究[J].情报杂志,2008,(7):32-34.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篇10
云南地处西南, 毗邻东南亚, 背靠大陆, 凭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优势, 正扮演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重要角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部分产品的零关税, 在给云南物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同时, 也将使其面临更多的挑战。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 不仅有利于区域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而且还为云南-东盟物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1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对物流功能的需求各有不同, 云南区域信息平台想要成功运行, 就必须满足各方主体对平台的功能需求。下面主要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1 政府部门的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是物流行业的管理者, 它主要是对物流发展的宏观方面进行调控。它需要平台物流运行的基本数据,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 制定相关政策, 来促进物流业发展。同时, 能通过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发布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行业信息 (政策法规信息、行业人才供求信息) 和其他相关信息。
物流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海关、工商等对物流的运作提供业务支持, 它需要信息平台加强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机制, 提高部门的办公效率。同时它需要通过平台获取相关数据, 进行分析, 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2 企业的需求
不同的企业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不同, 不过总体概括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满足企业的以下需求:
(1) 信息的发布与查询, 包括海关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物流企业资源信息、工商企业资源信息、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和环境、气象、路况信息等;
(2) 对业务交易提供支持, 包括数据交换、安全认证、网上业务、语言转化、金融服务等;
(3) 对各项物流作业进行管理, 主要是对仓储、运输、配送、货运代理和客户的信息等进行管理。
在对各项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服务。此外, 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 要求平台提供托管服务, 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信息管理。
2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需要满足企业、客户、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东盟各国等各方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因此其总体上应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服务、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行业应用托管服务、语言转化功能、宏观决策支持、金融服务功能、库存管理、制定运输计划。
2.1 综合信息服务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连接了区域和东盟物流企业、物流运作设施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 是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中心, 也是国内和东盟各国了解区域物流资源的窗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具有信息发布和查询功能, 要满足不同物流信息需求主体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2.1.1 政府信息发布功能
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行业信息、环境、气象、路况、政策信息、政府职能部门信息等。
2.1.2 企业信息发布功能
满足不同物流企业对信息的需求, 发布的信息主要有物流供求信息、企业资源信息, 如对车辆跟踪信息、导航信息、销售价格、采购信息、运价信息、销售数量、库存水平等信息的查询和发布。
2.2 数据交换服务
由于规划不合理及国情差别, 导致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和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信息系统在软硬件和数据格式上, 没有采用相同的标准, 无法互通互联。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共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 以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格式转化功能, 可以通过EDI等数据交换技术, 来实现云南与东盟及省外物流信息系统之间异构系统数据的跨平台连接。
2.3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平台首先应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内交易双方的身份进行CA确认和资质审核, 确保交易的不可抵赖性, 同时是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得到提高。这个平台的功能是安全认证、网上保险、网上采购招标、网上缴税、物流综合信用认证、电子订舱、网上报关、电子支付与结算、网上出入境安全检查检疫等。
2.3.1 金融服务功能
就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后, 可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网络实现金融服务, 如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在此类业务中, 信息平台起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 具体业务在相关部门内部处理, 处理结果通过信息平台返回客户。
2.3.2 语言的转化功能
现在许多信息平台提供的WWW网站上主要是简体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版本的网页, 云南共同信息体系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云南地区和东盟各国, 大家在语言上各不相同。在设计共同物流信息体系时可在网页上罗列出各语言项, 让用户通过点击相应的语言选项, 就可以直接的转化成相应的语言界面。
2.4 物流作业管理功能
通过物流信息平台, 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实现相关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并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2.4.1 仓储管理
通过扫描仪读取条形码数据, 对出入库的货物实行联机管理, 相关人员可随时查看库存信息, 以此来对仓库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在满足各方需求的情况下, 使库存量最低, 总成本达到最小。主要有计划和执行两个功能:计划功能包括订货管理、运送计划、员工管理和仓库布局管理;执行功能包括进货验收、分拣配货、发货运送等
2.4.2 配送管理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为目的, 合理的运用飞机、火车、船等交通工具的运输时间, 进行车辆调度。通过云南区域物流信息系统, 对相关物流运输信息进行整合, 从而实现运输线路上货物的整合和运输方式的衔接。
2.4.3 货代管理
接受货物托运、接取送达、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的业务需求, 完成物流全程化管理, 包括代理航空和船务, 实现门对门、一票到底的最佳物流方式, 成为托运人和承运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4.4 客户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客户资料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 使物流企业之间实现流通机能的整合, 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信息分享和收益及风险共享, 从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 实现跨行业界限的整合。
2.4.5 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系统是通过采购申请、采购订货、进料检验、仓库收料、采购退货、购货发票处理、供应商管理、价格及供货信息管理、订单管理, 以及质量检验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 对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和跟踪, 实现完善的企业物资供应信息管理。
2.4.6 货物跟踪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区域内物流企业可以利用GPS和GIS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报警、通信等, 企业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输状态, 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货物的运输状况。
2.5 辅助决策支持
就是对云南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中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相互关联的数学模型, 帮助相关人员评估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基本分为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综合数据管理系统, 典型的分析包括车辆路线安排、设施选址、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等。
3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
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 云南区域物流信息体系应是一个综合的、满足物流企业、用户、政府部门对信息需求的平台。
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系统主要用于发布一些共享信息和提供查询服务, 对公众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如政府政策法规、各国贸易法规等。
物流业务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带有共性的物流业务服务支持,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求, 选择相应的应用服务子系统。
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对各子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等, 提供决策服务支持。
数据交换系统—解决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化, 实现物流信息在各类不同部门之间异构系统数据平滑方便的交换, 具备国际间信息互通交换的能力。
物流业务交易支持系统—为物流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王太均.江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营问题探讨[J].省情与对策, 2009, (12) .
[3]岑丽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想[J].东南亚纵横, 2008, (12) .
[4]孔君, 纪晓东.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7, (12) .
[5]覃雅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共同物流信息体系框架设计[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2008.
[6]赵英珠.区域物流建设中的信息平台功能规划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2) .
[7]刘丽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2) .
区域创新平台 篇11
[关键词]区域;电商;平台;企业
引言
区域电商平台的美誉度及影响力与中小企业参与度相呼应,导致越来越多的供货商和采购商参与进来,并实现了真正的贸易,电商平台才能大力发展并做大做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电商平台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平台,具有了跨区域、跨时间等特点,但若要进行深入探索,出发点还是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特殊性,分析电商平台时尤其要注重理清电商平台在各个区域体现出的不同效果。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以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为主区块制造的产业集群是一个显著特点[1]。
基于平台的电商综合了各种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从侧面说明不同区域内的电商发展有着共同的主体构成,基于电商平台的支撑时,最终发展的模式选择均需要全面考虑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
1、区域电商平台的研究现状
Sherah等(2015)借助多层次模型定量分析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电商技术、环境压力等,得到环境压力对电商技术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不同的组织和国家对电商的技术也有不同影响,并以期分析结果能为政策制定者及实践者提供参考依据[2]。H.Lieberman等(2000)将电商平台的情景要素分解为用户、环境和应用3个方面,以期更直接的分析电商平台[3],其架构如图1所示:
2、区域电商平台对产业集群及行业的影响分析
王春影等(2014)通过总结构成区域的内电商产业集群的主体,结合不同主体之间的定位和作用,深入研究了区域内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指导建议[4]。与此类似的是,吴凌娇等(2014)基于CAS和交流机制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以长三角区域为例,就关于区域的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5]。吴先锋等(2014)梳理了電商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并界定了区域电商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结合国内一些电商园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剖析了区域电商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及特点,以期为推动区域电商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依据[6]。
3、区域电商平台的发展模式分析
朱晶晶等(2011)通过分析区域石化产业在电商平台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关于把握区域电商平台的发展对石化产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尝试构建适应石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电商平台模式[7]。陈青姣等(2014)依据平台产生的根本驱动“共享与协同”,综述了不同的平台研究成果,并提出战略管理集团公司平台的研究视角[8]。这间接的反映出电商平台的强大基础。吴清烈(2015)考虑影响电商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结合从事电商经营过程中岗位的设定及人才的培养选择,提出了电商专业核心能力概念模型,并深入讨论了电商发展的发展思路[9]。这都充分证明了电商平台上的电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共性。
4、结论
综合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出正在迅猛发展甚至广泛普及的B2B模式,形成了类型特别多且很知名的商业化第三方B2B电商平台,不同类型电商平台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中国化工网等行业平台具有精细化、垂直化、专业化,平台内容特别有深度等显著的特点;阿里巴巴等综合平台具有平台内容广、行业覆盖面宽、客户资源丰富等特点。此类平台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着特别高的知名度,国内外的采购商会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些知名度高的电商平台。相对于上述知名的第三方B2B电商平台,区域的电商平台新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便成功获得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恒.长三角区域政府主导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24-25.
[2]Sherah Kunia,Jyoti Choudrie,Rahim Md Mahbubur,Basil Alzougool. E-commerce technology adoption:A Malaysian grocery SME retail sector study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9):1906-1918.
[3]Lieber man H, Selker T. Out of context: computer systems that adapt to and learn from context[J]. IBM Systems Journal,2000,39 (3 /4) : 617-632.
[4]王春影,曹晓燕,李欣颖.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民营科技,2014(12):278.
[5]吴凌娇,薛恒新.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37-41.
[6]吴先锋,谢蜀芳,卢华玲,王晓乐.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动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4):5-6.
[7]朱晶晶.石化产业区域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5):83-84.
[8]陈青姣,李光金.共享与协同三种视角的平台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4(8):39-40.
[9]吴清烈.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5(02):37-41.
作者简介
张建营(1980-),男,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区域创新平台 篇12
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十二五”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 增强跨越动力。加快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探索新的资源开发转化模式, 实现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2014年10月28日,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率州委副书记谷运龙、州委副秘书长李江澜、州经信委主任张险峰、州商务局长巴黎、州畜牧兽医局长卢军、州林业局长王福安、松潘县长泽小勇、松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园区管委会主任邹灵、原阿坝州军分区司令夏春喜等领导一行到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推进项目合作工作。
座谈中,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等领导认真听取了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万磊针对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建议的详细报告。本次次报告以“绿色、生态、科技”为核心议题, 规划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的产业未来。
报告强调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 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要突出绿色循环导向,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从四川阿坝州实际情况出发, 全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以生态为核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草原畜牧业;以绿色为导向,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旅游为龙头,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座谈中, 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耘进一步从阿坝州整体产业升级、打造翡翠泉区域世界级康养圣地、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和藏羌民族文化旅游等项目与刘作明书记一行进行了专题研讨, 与会领导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并给予了高度认可, 同时也就阿坝州目前的资源情况做了通报。双方为进一步合作意向达成了有效共识。
在考察交流中, 刘作明书记表示, 阿坝州、松潘县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搭建合作平台促成与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目标相关项目的落地合作, 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依托旅游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带, 整合全州文化资源, 集中打造文化优势品牌, 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全州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