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2024-05-19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精选9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1

[摘要]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是区域创新能力。多主体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的关键。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另、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知识不对称,知识共享,区域,路径,中级经济职称论文

1 引言

相较而言,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通过内化到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主体可以在区域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更多地获得已有技术创新的使用经验,避免纯粹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创新知识的浪费,并与区域多主体R&D结合,从而进一步积累新的创新能力,形成多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拥有的知识,是以创新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能力集群。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克服区域内知识不对称为前提,以区域内多主体知识共享为关键职称论文。

2 区域知识不对称及其原因

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受制于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是指创新主体截面知识容量,决定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知识深度是指创新主体特定领域知识的精深程度,反映创新主体专业知识质量,决定创新的先进程度。现代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要求主体知识宽度与深度的结合。现代知识的大容量及高频次更新加剧了个体创新者实现这一结合的难度。多主体知识共享一方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度与宽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个体应更多参与到区域知识共享中,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及其个体创新绩效。这样可以克服个体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共享过程比电子或书面形式记录或整理的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不对称现象。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创新主体问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其关系如图1所示:

知识源、形成轨迹及知识主体特征

这包括:①知识源的多元性。知识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了解,个体在搜寻、获得、解析、整理、扩散知识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带有个体情境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相同知识源也会因个体内在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不同而变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不同知识源。何况现实中的知识源形式又有多元倾向。②知识形成轨迹的影响。个体知识深化过程会受到个体思维惯式、知识背景、成长履历等影响。任何时点上创新知识的位势均由其所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其现有位势又限制了其在静态时点上对知识进一步遴选的方式和范围。③知识主体势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自己现有时点的知识存量,由于不可能存在位势完全一样的知识主体,势差必然存在。势差虽是知识交流的基础,但势差过大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传播的障碍,从而加剧知识不对称。

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

隐性知识是创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产品的排他性使其更重视隐性创新知识的积累。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其多由实践中获得、需要借助于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模仿、操作、共同经历等活动来学习和共享。它虽然具有同一主体时序积累的能力(也就是内生性),但却缺乏跨越主体或空间的能力(也就是空间粘性)。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及空间粘性加剧了知识的不对称性。

信任程度差异

包括:①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成本。知识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群,人的知识是在外部获取、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的,而外部获取及互动与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和获取成本将受到当事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影响。从而主体信任程度差异会导致知识不对称。②信任程度差异影响传播效率。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可以市场及价格机制达成(如产品创新知识),但由于其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其合约的达成及履行仍有赖于信任程度。对于隐性知识来说,由于其创造和传播不容易被发现(如过程创新知识),其产权归属又很难界定,由此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或较少起作用,这时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播效率起决定作用。由上,形成基于信任程度差异的知识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

知识多来自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知识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①信息提供源不足。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市场价格难以确知,由此造成信息交易困难,常出现信息产品的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现象,从而影响信息供给市场,造成信息提供源不足。②信息失真。信息主体处理不当、信息载体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都会使得信息失真。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2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力量, 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有着巨大的意义。在2 0 0 0年以前我们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给予深入的研究, 在随后的研究中主要是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就相关的指标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徐胜华 (2 0 0 5) 用关联度测定其技术投入和投出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科学知识创新比技术创新排名靠前。邵云飞, 唐小我 (2 0 0 5) 对2 8个省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 在主成分基础上聚类分析了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不一致。郭荣, 余宇新 (2 0 1 1) 用主成分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投入技术体制因素, 对中东西部地区回归分析, 得出差异。刘丙泉, 潘彭杰, 李雷鸣 (2 0 1 1) 用改进的T O P S I S方法测度了2 9个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 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本文在以上研究的技术创新指标的分析中, 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指标, 评价了中国各省市的创新能力。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研究方法

熵值法是根据各方案直接指标数据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权重的方法, 某项指标, 如果各方案直接的数据相差越大, 其权重越大。是一种科学处理数据方法。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投入, 区域创新支撑能力, 区域绩效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投入

创新投入能力是创新的基础, 包括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 选取了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 科研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 R&D经费内部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G D P的比重4个指标来反映区域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2. 区域创新支撑能力

创新支撑能力也是创新环境能力, 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促进技术创新。选取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比重, 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增长率等4个指标。

3. 创新绩效能力

主要直接反映创新成果, 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主要集中在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包括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技术市场成交额,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三、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本文收集到的数据是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 0 1 1》,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 0 1 0》, 《中国统计年鉴2 0 1 1》, 《中国统计年鉴2 0 1 0》, 收集到2 0 1 0年和2 0 0 9年这两年的数据, 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出3 0个省市的1 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由于西藏部分数据不全, 上述数据剔除了西藏省。

(1) 数据的标准化。

a.对于正向评价指标, 规范化处理公式为:

b.对于反向评价指标, 规范化处理公式为:

表示第i个省市第j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表示各个省市中第j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表示各个省市中第j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表示第i个省市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为了消除上述的标准化带来的影响, 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平移

(2) 计算第j项评价指标在i个省的比重为

m为省的个数。

(3)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4) 计算第j个指标的效用值 。

(5) 第j个指标的权重

(6) 分别计算分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 即用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 j与各个子系统的p i j值相乘后的和。

(7) 采用加权求和计算各个省份的综合评价值

根据上述的步骤和方法, 计算得出技术创新二级指标的各个权重 (如表1) 。

计算得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支撑能力, 创新绩效能力的各个效用值以及一级指标的排名情况, 综合排名。如表2所示。

四、全国各省市的创新能力测度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从全国各省区的角度看, 各地区间的创新指数呈现个别突出、多数落后的态势, 江苏和北京两市的创新指数分别达到4.2 8和4.0 5, 其他各省市创新指数均集中分布在低于3.0的较低水平, 并且有规律的逐级递减。前7名都是中国东部省市, 不论综合排名还是分指标排名几乎是前1 0名。中部地区各省市的综合技术创新得分指数的排名在全国中处于中等位置。总体而言, 中部的技术创新技术能力差距不是很明显。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明显低于东部, 中部。而且西部地区总体创新能力差异性明显, 重庆的得分是3.1 8, 处在第8位, 宁夏, 新疆, 云南, 青海处于创新能力最低水平。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居全国之首的是北京, 其次是上海。投入的得分指数跟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是一致的。如北京, 上海, 四川, 黑龙江投入较高, 总体创新指数较低。别的省市投入与总的创新能力持平, 变化趋势一致。

创新支撑能力江苏居全国最高, 江苏和北京的指数相差很大。浙江, 安徽, 四川, 山西, 甘肃, 广西, 吉林, 宁夏, 贵州, 新疆, 云南与总的创新指数不一致, 支撑指数较高, 总的创新指数较低。

广东的创新绩效指数最高, 广东1.6 0, 江苏1.5 6, 浙江1.3 8, 江苏和浙江差距很明显, 内蒙古, 海南, 贵州的创新绩效相对于整体创新指数比较高。

可以发现, 创新投入, 支撑, 绩效能力的强弱存在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异。北京在创新资源、高端人才、高端研发条件和资金, 技术市场活跃程度等方面都拥有着绝对优势, 上海和江苏也表现出具有创新资源的优势条件。东部地区投入能力强, 存在过剩现象。但是西部地区普遍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里自然资源匮乏、交通条件发展缓慢, 人才引进困难, 经济基础较差。中部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居全国中上等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一般, 投入能力偏中下等, 投入能力不足。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支撑、绩效三个层面, 选择了代表性指标对中国大陆各省市 (除西藏外) 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 得到如下结论:

我国各省市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布不均衡。总体来看, 东部发达地区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数较高, 综合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均高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变化一致, 说明了区域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提高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崛起。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落差明显, 东部地区发展强势, 西部地区落后, 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应地, 提高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启示是:各省市应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内生增长, 尤其是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应适度加大人力资源、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投入, 进一步搞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加强产业集聚, 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从而增强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转移, 把一些具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 促进其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强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直接的联系和合作, 将科技成果直接有效地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测算了各个省市的创新能力, 并对指标的进行了排序。为提高各省市创新能力、改善创新条件提出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能力,熵值法,区域

参考文献

[1]徐胜华.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关联度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 (11) :220-222.

[2]邵云飞, 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71-75.

[3]郭荣, 余宇新.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技术体制地区差异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6) :65-71.

[4]刘丙泉, 潘彭杰, 李雷鸣.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与差距测度[J].技术进步与对策, 2011 (8) :124-128.

透视当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3

时隔半月,2010年1月14日-17日,胡锦涛在上海考察工作期间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实就是要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

建设创新型社会,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建立。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资助支持、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课题连续10年关注中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变化,以翔实准确的资料、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全面记录了10年来中国区域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情况。2009年度《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近日发布,各地创新能力排名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为向读者深度展示当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变化的动因及存在问题究竟,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该课题总协调人、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博士。

根据报告,江苏省由2008年的第四位一跃升座第一把交椅,首次打破上海、北京轮流坐庄的局面。纵览10年创新能力排名变化,江苏、广东的创新能力提升十分明显,而上海、北京这两个传统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发展趋缓。柳教授分析说,江苏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是由于当地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创新行为最终是需要企业家来完成,江苏的企业群体十分活跃。上海、北京历来具有资源优势,科研单位、大学比较集中,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创新能力长期居于前列。柳教授谨慎预测到,由于城市定位,在这些城市,大型制造业纷纷外迁,使这些最能体现创新力的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所以各地在报告中的排名还会有所变化。

从报告中的图表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整个中国的创新要素分布情况,从东向西,出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强者愈强”的态势,而西部明显落后的创新能力成为整个国家的隐痛。西部12省(市、区),杀入前十名的只有四川一省。柳教授说,创新型经济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一般而言,创新能力都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理解,而现实情况是,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地的政府、企业才有可能在提高创新力上投入更多的支持。对于本刊记者“先创新还是先发展”的提问,柳教授还是倾向于,在现阶段“创新能力”更多的以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手段”呈现出来。创新带来发展——发展促进创新,这个良性循环不能仅为发达地区锦上添花,更应当为落后地区雪中送炭。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4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继续担任大赛组委会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大赛秘书处办公室)、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统筹协调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累计参赛并入库项目15186个,较20增长87.2%,其中,企业组项目9226个,较上年增长102.3%;创客组项目5960个,较上年增长67.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5

在多重压力之下,尤其是在宏观环境短期内难以转好的背景下,我国皮具企业应该怎么办?东莞市横沥凯曜皮具比喻:应该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不抛弃不放弃,用积极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围绕大局,创新思路,树立“危与机”的意识,把握危机中的机会。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仔细研判当下形势,其实皮具企业的发展机遇很大。消费方面,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的重点之一,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同时,在经济调整、物价回落的情况下,国家可能更多采取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升级的措施,这都是皮具企业的良机。

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和矿产等工业基础资源的短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市场能源与矿产等资源品供求关系紧张,价格爆涨,导致中国企业资源品进口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发展环境恶化。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等资源品的供求关系,加之美元汇率走强,国际市场资源品价格爆跌。“这对降低皮具企业原材料成本来说,是一个利好”。

据业界有关专家人士的分析,今后我国皮具业的发展必然要从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要从数量型向品质型和效益型转变,产业升级换代是必走之路,因而,从数量上看,中国皮具业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或许今后将有所下降,但品质将得到提升,产品价格和出口总值将会不断增长。

中国皮具业的产业转型和转移是大势所趋,一部分有创新能力和规范性较强的企业,将走向产业升级的转型之路,一部分依靠生产成本取胜的企业将转到内地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地方,如广东珠三角皮具业已开始向东西两翼相对较落后地区转移,温州皮具业已向西部地区转移。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经过产业调整大洗牌之后,中国皮具业的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比如广东珠三角皮具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东莞形成国际中高档皮具产品的加工基地和国际皮具业总部基地;广州形成国际皮具业的市场贸易中心展览中心和研发中心。而福建泉州晋江一带形成全球运动品牌生产基地。

内销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本身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因而,中国有能力的皮具企业业应提高产品的设计及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市场建立、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和建立市场行销管道,更好地拓展国内市场。第五,创立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中国皮具已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但品牌却不是中国企业的,绝大部分是加工贴牌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应加快在国际市场创立自己的品牌和行销管道,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创造更大的产业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必然要走的路。

区域生态环境能力题 篇6

【小题1】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小题2】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

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③在黄河人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

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小题3】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答案详解

解析: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 土壤酸化 B: 土壤沙化 C: 土壤盐碱化 D: 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 采用滴灌技术 B: 适量掺沙改造 C: 增施速效肥料 D: 及时深耕土壤

3.该大棚可能位于()。A: 珠江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黄淮海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详解 1.A 正确率: 41%, 易错项: D 2.D 正确率: 43%, 易错项: 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0-20cm的土壤表层的pH值小于7,土壤呈酸性,因此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连作年限大于8年,表层土壤酸化明显,而中层和深层土壤仍维持在弱碱性的状态。为了减缓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退化,可以采取深耕土壤的措施来中和表层土壤的酸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读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可知,大棚内表层土壤(0-20cm)在刚开垦时,pH值大于7,土壤呈碱性,且大棚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该大棚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土壤为红壤,呈酸性;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较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海滨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每年向陆地推进20厘米,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的湖泊。据此回答下列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推断关于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中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于(A.洋流从亚马孙河口携带泥沙在沿海地区沉积 B.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 C.通过风力输送的内陆地区沙尘

D.雨林大量砍伐,经风力长期吹蚀裸露的地表

【小题2】能观赏到图中沙、湖并存景观的最佳时间是()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小题3】以下说法对景观地区描述可信的是()A.湖泊盐度季节变化明显 B.沙丘1-4月移动速度快 C.沙丘缓坡大致朝向西方 D.春夏时节生物众多

答案详解)解析:

下图中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径流量大 C.冬季河流不结冰

B.汛期主要在夏季 D.春季有大规模凌汛

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带来的问题有

①加剧水资源短缺 ②加剧土壤盐碱化 ③湿地面积减小 ④湖水变淡 A.①②③ 答案 1.B 2.A 解析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较小;汛期主要在夏季;冬季河流结冰;图中河流主要从高纬流向低纬,春季不会有大规模凌汛。

2.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引水灌溉,河流水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农业区地下水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入湖水量减少,湖水变咸。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湖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椬物。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湖间带可以形成强固的草滩。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下图示意崇明岛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泥沙淤积 C.增加植株密度

B.形成沿海草滩 D.保护海岸滩地

【小题2】引种后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并成为优势植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互花米草根系发达 C.东滩沙性土质肥沃

B.东滩生长环境优越 D.互花米草植株高大

【小题3】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潮间带植被增加 C.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详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解析】

【小题1】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对沿海滩地保护具有积极作用,D对。而泥沙沉积是由于长

B.东滩面积不断扩大 D.海浪侵蚀海滩减弱 江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来,与东滩种植互花米草没有关系,A错。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不是为了增加植株密度和形成草弹,BC错。故选D。

【小题2】互花米草根系发达、植株高大是其自身的生长习性,而之所以该物种能够在崇明东滩迅速繁殖,说明该地有适宜互花米草的生长条件。结合材料可知,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湖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椬物,而崇明东滩位于河流入海口,土壤肥沃,水盐条件适宜,使互花米草迅速繁殖,成为当地的优势植物。故选B。

【小题3】互花米草成为东滩优势植物,会导致梢物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而潮间带植被增加、海浪侵蚀海滩减弱、东滩面积不断扩大均属于有利影响,ABD错。故选C。

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最东端,长江入海口处。崇明东滩主要分布有3种典型植被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互花米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功引入的外来植物,该植物植株高大茂密,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强,扩散快。下图为1980—2010年崇明东滩三种典型植被群落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1.崇明东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蚀 B.海浪沉积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2.材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围海造陆 D.海岸受到侵蚀 3.互花米草的抗逆性主要表现在

A.抗寒 B.抗旱 C.抗盐 D.抗病虫害 答案详解 D B C 解析: 1.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于河水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滩地,故 D 正确。

2.读图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大,而原有的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面积减小,甚至可能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B 正确。3.由材料可知,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滩涂,海水经常入侵,互花米草在此生长良好,说明其耐盐淹,C 正确。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区域,风沙干旱区占据全区沙化土地的97%。目前,宁夏在风沙干旱区采取银柴胡,甘草等沙地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的措施进行沙化土地治理。据此完成问题。

1.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决定因素 B.气候干燥,夏秋多大风,蒸发旺盛是该区气候总特点 C.人口快速增长是土地沙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D.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变为放牧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 2.下列关于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主要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灌溉农业区受沙土侵压覆盖,面积变小 B.荒漠草原载畜能力加大,环境压力加大 C.黄河以西的区域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D.黄河含沙量无明显变化 答案 1.C 2.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宁夏荒漠化的表现及成因。大量风沙土和沙质土存在是土地沙化严重的物质前提,但并不是决定因素,A选项错误;该地区气候干燥,冬春季节多大风,B选项错误;人口快速增长致使当地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C选项正确;宁夏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当地土地利用方式以放牧为主变为农耕为主加剧了土地沙化,D选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选项。

2.本题主要考查宁夏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的影响。图示灌溉农业区主要位于黄河沿岸冲积平原,未受沙土侵压覆盖,A选项错误;土地沙化使得草场肥力下降,荒漠草原载畜能力降低,环境压力加大,B选项错误;图示黄河以西不属于风沙干旱区,C选项错误;图示风沙干旱区降水稀少,无明显地表径流汇入黄河,故风沙干旱区土地沙化对黄河含沙量影响较小,D选项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A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B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相关性为()。A: 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 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 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 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2.图A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A: 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 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C: 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 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答案 1.C 正确率: 54%, 易错项: B 2.B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C项,读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故C项正确。

A项,读图可知,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就平稳,并未呈下降趋势。故A项错误。

B项,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小于年降水量的变化。故B项错误。D项,读图可知,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也呈正相关。故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财政支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针对企业创新活动所给予的财政支持在促进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创新的水平。从创新投入角度来看, 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业R&D活动经费总额达到1037.5亿元, 同比增长7.1%, 其中, 东中西部各地区占比分别为83.97%, 8.59%和7.44%.从创新产出角度来看, 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为59683件, 东中西部各地区占比分别为86.91%, 7.43%和5.66%;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为16502.6亿元, 东中西部各地区占比分别为90.88%, 5.33%和7.44%.由此看出, 东部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占据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尚处技术追赶阶段, 表明我国各区域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然而一国产业和技术在国际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部分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而更应关注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因此, 如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并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从创新投资的具体环节来看, 研究政府财政支持对创新投入和支出到底是促进效应还是抑制作用亦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关于财政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学术界主要集中在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梳理、资助形式、支持效果等方面。乔天宝 (2010) 对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激励机理和激励效应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所得税优惠能更好的促进高新技术行业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 而增值税优惠有利于研发人员数量的提高。[1]宋卫红 (2012) 通过研究发现作为技术创新主力军的企业进行研发需要大量R&D经费投入, 保证这一经费需要从财政技拨款、创业投资、金融支持、产业服务等诸多方面入手。[2]邓子基、杨志宏 (2011) 认为财税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在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具体政策是有差异的。[3]而王楠 (2011) 运用实物期权的理念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时间、形式以及金额问题, 并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支持的决策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4]前期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了政府财政支持给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 也为以后各级政府创新政策工具,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效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到不同区域财政支持对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拟运用我国29个省域的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以利于正确把握政府财政支持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关系。

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①财政支持指标。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政府财政支持衡量, 采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 表示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②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衡量通常包括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类指标。产业创新投入体现了政府和高技术企业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一般以R&D研发人员数或R&D经费支出来衡量, 其中R&D经费支出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5]由于相关统计年鉴缺失部分省份的这一数据, 故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这一指标以表征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量, 记作RDE。创新产出是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 衡量指标包括专利和新产品产值等。考虑到我国专利申请的审批周期长达1~3年左右, 故采用专利申请量而非专利授予量表征高技术企业前期创新产出水平, 并且从专利申请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之间有一定的时滞, 故同时采用新产品产值表征高技术企业后期产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 分别记作DPA和VPN。

③其他指标。此外还有其他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 比如产学研合作水平、劳动者素质、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中, 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对投资资金的调配等起着较大作用, 因此本文将企业本身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量纳入模型考虑, 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表征, 记作SEF, 而将其他关联因素均作为未观测到的随机误差项纳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域作为考察对象, 以1997~2010年为考察期, 所使用数据均来源于1998~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但在实际的计量分析过程中, 由于西藏和新疆二省部分年份的数据缺失严重, 因此给予剔除处理。同时为减少异方差和便于数据比较, 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各变量的定义和度量总结概括如表1。

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为测度政府财政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并使结果更稳健, 接下来分别对衡量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指标R&D经费内部支出 (RDE) 和两个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专利申请数 (DPA) 及新产品产值 (VPN) 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三个双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 i=1, 2, …, 29为我国29个被考察省域序列, t=1, 2, …, 14为1997~2010年的考察期序列;αit为截距项, εit为随机扰动项, RDEit、GOVit、SEFit、DPAit、VPNit分别为在第i个地区第t年的创新投入、政府资助额、企业投入、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产值。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 对面板数据作平稳性检验, 结果见表2所示。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 政府资助额 (lnGOV) 、R&D经费内部支出 (lnRDE) 、专利申请数 (lnD-PA) 和新产品产值 (lnVPN) 检验结果均不很显著, 表明这几个变量是非平稳的, 一阶差分值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均在置信水平为1%的条件下拒绝了原假设, 即四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 因此它们均为一阶单整变量。而企业资金 (lnSEF) 这一变量的检验结果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表明这一变量是平稳的。

根据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平稳性检验结果,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统计水平上显著 (双侧) 。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基本通过了协整检验, 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的协整关系, 其方程回归残差是较平稳的, 因此可在此基础上直接对原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此时回归结果较为精确。对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3) 进行回归的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为更全面更具体地测度政府财政支持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政府资助额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比较。三大地区的划分沿用传统行政区域划分的方法, 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域;西部地区则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9个省域。东、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回归结果分别见表5、表6和表7。

根据表4, lnGOV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 而在模型 (3) 中为负值系数, 表明从全国总体范围来看, 艺政府直接资助为主要方式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长, 而其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则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带来了前期科研专利成果产出的增加, 另一方面并未促进后期科研成果转化, 对创新产品产业化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效果不明显。

表5、表6、表7的回归结果表明, 东中西部三个区域lnGOV对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回归系数符号有些许差异, 显著性检验结果也不尽相同。其中, 对东中西部三区域而言, lnGOV对lnRDE的回归系数符号都为正, 且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与总体考察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 表明财政直接支持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确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即财政支持促进了创新投入的增加, 原因是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引导效应, 即政府引导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投资具有催化作用, 既有利于创新投资人才的培养, 而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创新投资。[6]再者, 由于R&D活动的外部性导致其社会效益高于企业效益, 高技术企业作为R&D的当事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增加对产业技术创新投资, 政府的介入合作R&D能够内化溢出效应, 从而有助于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提升。[7]对东中部地区而言, lnGOV对lnDPA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10%置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为正, 表明政府直接财政支持对前期技术研发并产出科研专利成果有着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 且从回归系数值的大小来看, 东部地区为0.1861, 中部地区为0.3251, 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 中部地区lnGOV对lnDPA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lnGOV对lnVPN的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明政府直接财政支持对后期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值没有显著性影响。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①在前期技术研发并申请科研专利成果阶段, 由于技术手段和市场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且对投入成本的巨额需求阻碍了民间资本直接投入到高技术产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上, 这种具有高风险性、高成本性和高外溢性的前期技术研发必须得到政府直接财政支持的强力支持才能持续开展并产出较高水平的科研专利成果。②之所以财政支持对中部地区比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大, 一方面是由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着技术梯度差, 致使东部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创新压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处在技术追赶阶段, 更需要政府投入的R&D经费支持。③由科研专利成果转化成的新产品存在较强的外溢性, 且由于市场对高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接受时间、市场竞争力及创新扩散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科研技术成果商业化充满变数, 再者目前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处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中, 企业更倾向于模仿和复制以降低风险, 因而政府直接资助新产品市场化的促进效应并不明显。对西部地区而言, lnGOV对lnDPA和lnVPN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5%的显著性检验并且符号为负, 表明政府直接财政支持不仅未给西部地区带来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快速增长, 反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这种阻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既包括西部地区高技术企业专业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低, 又包括需求层面消费者认可度低和政腐采购力度小, 还包括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氛围不浓导致对政府资助过于依赖。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西部地区高技术创新产出动力不足, 难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政府财政支持对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促进效应, 对优化组合政策工具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并形成国家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然而, 政府财政支持究竟是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提升还是阻碍产业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1997~2010年我国29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政府财政支持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对前期科研专利成果的创新产出亦是呈现正向促进作用, 但却阻碍了后期科研成果市场化并形成经济产值。具体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 则政府财政支持对各个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差异。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 政府对不同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 要选择不同的着力点, 并注重不同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对于东部发达地区, 政府应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税收激励等市场激励型工具激发包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企业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引导其加大对符合国家创新战略的产业技术创新投资。而对于处于技术追赶阶段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政府应更多地通过政府拨款、增加采购、合作研究等参与引导型工具来平滑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其次,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技术创新行为,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差异性财政工具。对于科研专利成果的产出, 可以考虑运用所得税与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 从供给方鼓励企业投入;对于新产品生产, 可结合使用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 从需求方带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再次, 政府和高技术企业双方对技术创新投资时都本着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政府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者在创新投资决策中是相互博弈的, 因此政府在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支持的过程中务必明确定位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并适时制定财政支持政策退出机制。最后, 国家在制定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时应注重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 根据东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技术层次、配套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加强分类指导,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乔天宝.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0.

[2]宋卫红.政府财税行为对技术创新支持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2, (2) :62~63, 170.

[3]邓子基, 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11 (5) :5-10, 136.

[4]王楠.基于实物期权的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资助方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5]冯南平, 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经济学动态, 2012, (8) :70~74.

[6]Pandeyim.The venture capital in India[J].Technovation, 1998, (18) :253~261.

中国农业供养能力的区域时空演变 篇8

关键词:农产品;供养能力;时间演变;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419-05

收稿日期:2014-07-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271190)。

作者简介:王静(1989—),女,江苏宿迁人,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jingnju10@163.com。

通信作者:张燕,博士,副教授,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zhangynju@sina.com。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我国面临农产品生产、消费、流通的巨大挑战[1]。目前,农业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2-3]。有学者从耕地保护角度阐述人口、粮食、耕地关系[4]。有学者从耕地质量、数量角度阐述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5]。有学者从供需平衡角度分析粮食安全[6-7]。但很少有学者考虑各区所有农产品,分析各区农产品供养能力。本研究主要从农产品提供能量角度分析农产品的供养能力,并进行时空差异对比,判断各区植物性农产品、动物性农产品及农产品提供的总能量能否满足本区人民的需要,并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旨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食物种类多种多样,但居民消费的主要食物种类是有限的。本研究选取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肉类产品(猪牛羊肉)、奶类产品(牛奶)、禽蛋、水产品(淡水产品、海水产品),大体分为植物性农产品、动物性农产品。不同农产品提供的能量、营养物质各异。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划分了三大粮食生产区域: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其中,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为主产区;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为平衡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为主销区。本研究计算各区农产品能够提供的能量以及各区农产品的供养能力,研究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农业供养能力的时空演变,讨论各区农产品满足程度。

1.1农产品提供的能量及供养能力

各种农产品提供的能量虽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换,农产品总能量等于各种具体农产品能量的总和。粮食产出MC可用于直接食用粮(口粮)M、饲料用粮MF、种子用粮MS、工业用粮MI与粮食损耗MW等,因此,直接食用的口粮计算公式如下:

M粮食=MC-MF-MS-MI-MW=MC-∑k1iBi×Mi-∑k2iCi×Si-∑k3iDi×Ii-E×MC。(1)

式中:饲料用粮MF为各种畜禽养殖用粮的总和,可根据畜禽产品、水产品的饲料报酬率计算饲料用粮:

MF=∑k1iBi×M。(2)

式中:Bi为单位畜禽养殖产品的耗粮系数,肉类、蛋、奶、水产品的耗粮系数分别为2 ∶1、1.7 ∶1、0.39 ∶1、1.02 ∶1[8]。

种子用粮MS为各种粮食作物播种用粮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MS=∑k2iCi×Si。(3)

式中:Si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Ci为单位播种面积的种子用量,水稻、小麦、玉米分别为52.5、235.5、45 kg/hm2。

工业用粮MI主要是指工业生产白酒、啤酒、酒精、淀粉等消耗的粮食,计算公式如下:

MI=∑k2iDi×Ii。(4)

式中:Di为单位工业产品的耗粮系数,白酒、啤酒、酒精、淀粉耗粮系数分别为2.33、0.15、2.8、1.5[9],Ii为工业产品产量。

粮食损耗MW按粮食产量MC的12%计[9-10],即:

MW=E×MC。(5)

其中E=0.12。

为了解各区农产品的满足程度,需计算各种农产品的能量及农产品的总能量,计算公式如下:

H(t)=H1(t)+H2(t)=∑5i=1ai×Mi+∑9i=6ai×Mi=[a1M粮食+a2M油料+a3M糖料+a4M蔬菜+a5M水果]+[a6M肉类+a7M蛋+a8M奶+a9M水产]。(6)

式中:H(t)为各种农产品提供的总能量;H1(t)为植物性农产品提供的总能量;H2(t)为动物性农产品提供的总能量;Mi为某种农产品的质量,ai为该种农产品单位质量包含的能量;i为某种农产品,当i=1,…,5时分别表示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植物性产品,当i=6,…,9时分别表示肉类、蛋、奶、水产等动物性产品。

农产品供养能力用可供养人口P(t)来衡量,P(t)的定义是:按一定的标准,各种农产品提供的总能量可养活的人口数。

P(t)=H(t)/AH。(7)

式中,AH为人均年需摄入的能量。

区域联销体,创新渠道运作 篇9

区域联销体运作模式的概念

区域联销体可以说就是区域经销联合体。区域联销体是指企业在分销渠道以利益为牵导,以服务管理为后盾,构筑经销商与分销商紧密合作的经销联合体。简单讲,就是以经销商为运作核心,激励政策为主,服务管理为辅。

对于大多数企业,分销运作重点只能以地级经销商为核心,还无法进行渠道扁平化管理,像其他大品牌公司那样掌控县级分销商,对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不现实;激励政策主要是以利益牵导,即企业将根据营销规划和市场需求,拟制与实施对经销商的季度返利、各项渠道促销等激励政策,也要求经销商进一步转化为对分销商的激励政策;通过这些激励政策使经销商、分销商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空间,提升区域联销体各级成员经销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管理就是强调区域各级营销人员对经销商服务职能,比如目标分解、进销存分析、建议订单、配送模式建立等等。此外在区域联销体运作过程中还通过对区域各级营销人员、经销商、分销商等的营销培训、现场指导、过程督导、结果考评等管理手段,确保区域联销体营销运作模式规范顺畅地实施。

区域联销体运作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在分销渠道强化企业与各级分销渠道成员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分销渠道的贯彻力和推动力;有效控制产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减缓、消弱销售区域和渠道冲突;充分利用经销商和分销商的网络资源,实现零售市场最大覆盖率;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掌握;有效维护分销渠道产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

区域联销体运作模式对于经销商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牢固掌控分销网络,因为网络就是资源,网络就是财富稳固的业务关系带来持久稳定的利润来源建立区域经销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稳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区域联销体运作模式对于分销商的意义就是享有四个保障:区域保障:保障每一个分销商在界定的区域独家分销的权利,不再设立其他分销商;利益保障:严惩私自低价倾销的主导者,保璋每一个分销商合理的利润空间时间保障通过三方经销协议来保障每一个分销商至少一年的合作期限;服务保障;企业区域营销人员协助和监督经销商对每一个分销商提供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有效的服务支持,

区域联销体运作模式的操作思路

概括地讲,区域联销体整体推进运作思路就是四步骤: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出分销市场的重点城市区域,集中资源投入支持当地重点经销商;区域各级营销人员指导和协助经销商与分销商构建区域联销体分销合作联盟;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及实施,提升经销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域各级营销人员为区域联销体提供系统、全面、专业的服务及管理。

区域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区域营销人员要掌控整个区域分销市场,就必须事先收集所辖区域市场的详细信息:区域分销市场占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这是为了分析分销市场大还是现代商超市场大;区域分销市场渠道成员集中程度,这是为了分析分销市场覆盖范围和渗透程度大小;区域竞品集中程度,这是为了分析该区域市场竞争品牌进入数量的多少以及涉及到费用投入的大小;区域市场容量,这是为了分析该区域市场的“蛋糕”有多大,值不值得花费心思进入;区域总体销售增长率,这是为了分析该区域市场整个产品消费发展潜力;备选城市区域经销商年经营额,这是为了评判现有经销商经营规模等。

收集完区域市场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制定可行的区域拓展规划。区域营销人员多方求证、实地查证,多访问与其相关的人员,如同行、下属、经销商、下级分销网络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访谈,力求获得最真实的情况;在分析时要注意那些市场容量虽然巨大,但是分销市场萎缩的区域并不是区域联销体推进的重点目标区域;然后开始着手拟定区域拓展规划,划分出重点区域市场、次重点区域市场及一般区域市场。

分销商的开发与选择

分销商的选择是区域联销体设计与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在于协助经销商固化下级分销网络。分销商的开发可以通过四种方式:现有分销商整合、定向招商、人员巡访招商、区域招商会等。现有分销商整合:经销商自身网络资源丰富,只需要进行筛选固定的分销合作伙伴;定向招商:有目标性地选择符合标准的分销商,比如就找经营同类竞品产品的经销商;人员巡访招商:最简单的就是扫街式随机拜访分销商;区域招商会:经销商有实力,有号召力,并且区域较大,可以通过区域小型招商会来开发分销商。分销商经销区域范围一般不外乎三种:地级城市市区各区域、县级区域、城郊。需要事先明确,避免后期市场运作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上一篇:社区双拥工作活动记录下一篇:零部件试生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