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创新

2024-10-19

区域金融创新(共10篇)

区域金融创新 篇1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金融政策鼓励和试点工作推进下,各地纷纷采取积极措施整合科技与金融资源,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如北京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上海、江苏等地的“硅谷银行”模式的探索、杭州“路衢模式”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成都“梯形融资模式”的推进等都走出了特色科技金融之路。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但从现有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来看,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创新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因此,本文通过对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实现湖南区域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1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两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定区域范围内,既定的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之间存在理想的配置状态,即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张世晓 ( 2009) 对中国29个主要创新集聚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金融结构变化的支配而协同演进。在一定制度、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下,通过科技与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可以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调节两者的供求均衡关系,改善科技金融绩效。科技金融组织为区域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发挥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筛选与事后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资金配置与使用效果,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而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金融会产生需求关联和正向激励效应,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回报率和创新能力是科技金融供给的决定因素。左志刚 ( 2012) 对32个国家10年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权益性金融渠道的发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扩张则表现为负向影响。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对区域科技创新结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与科技供需结构匹配性的提高将减少科技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失衡,改善科技金融结构和绩效。再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区域金融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存在“市场失灵”的空间,法律制度、公共信息服务、政策性金融和引导政策、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改制上市等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周昌发 ( 2011)认为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还存在制度系统性差、层级较低、法律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是科技金融主体收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披露、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招商等政策是建立科技金融主体间合作沟通的桥梁。肖泽磊 ( 2013) 根据苏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从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用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在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地方科技投入体制正从地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转变,而区域金融体制才开始从中央强制型制度变迁向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转变,两者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不同步。范祚军 ( 2012) 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市场化制度演进与地方行政干预方式调整之间存在梯度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构建有赖于两者制度变迁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亟待解决的冲突,如国家关于科技支行混业经营的规定和地方性中小银行制度创新的矛盾。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不协调将导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阻碍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2 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 1 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湖南区位优势不明显,近年来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也不强 ( 不足2% ) ,远低于北京的5. 88% 、深圳的3. 81% 和上海的3. 16% ,但创新投入力度增速较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聚集效应显著,创新投入产出效果较好。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2007年以来,湖南共取得4634项各类科技成果,11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其中长株潭地区占全省70%以上,成为湖南最重要的创新极。长沙高新区企业累计授权专利8400多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目前湖南有5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居中部第一。从经济发展成效看,2008 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十,年均增长13%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湖南走出了一条内驱型本土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绩效和聚集效应明显。

2. 2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南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局面

自2011年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以来,湖南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关于促进湖南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企业股份改制、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方面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创新产出能力提升、科技财富和增值效应增强,不断拓展的科技金融需求空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目前长沙高新区有金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其中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初步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保理、财务公司和服务外包等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区内科技支行已对园区内160多家小微企业贷款3. 8亿元,其中贷款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60家。区内有32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拟上市企业,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为目标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有72家,完成内核21家,完成股改31家,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株洲高新区目前有18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公司,是全市金融最密集地区。株洲制定的“4215”计划将在5年内重点培育40家拟上市企业,帮助其中20家完成股改,10家通过券商内核,5家挂牌上市。湘潭高新区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8家。其中2家创投机构注册资金达1. 8亿元,3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 2亿元。现园区列入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达到11家,4家完成股改。由此可见,湖南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聚集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3 湖南科技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金融聚集滞后于区域创新聚集

近年来,湖南科技创新的聚集程度迅速提高,长株潭地区已经成为湖南科技创新聚集中心,但其科技金融的聚集程度还相对不足,科技金融需要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程度不足,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和管理咨询机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多明显不足。长沙科技金融资源对株洲和湘潭等其他地区的辐射效应不强,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联动不足。根据徐玉莲 ( 2011) 的研究,我国各省市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程度较低,除少数富裕省份之外,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金融资源的聚集与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程度存在差距。

3. 2 金融结构与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不相匹配

目前,湖南以银行主导的科技债权融资体系和股权投资偏弱的结构不适应湖南先进制造业、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水平稳步提升,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与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业等两型潜力产业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趋势。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股权投资对新兴业态的两型产业支持乏力,滞后的科技金融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如长沙市现有的4支风投基金对扩展期和即将上市的企业关注过多,而对处于初创期、现金流不足、急需资金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内部科技金融资源聚集程度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跨区域扩散。

3. 3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适应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科技创新需要

目前,湖南特色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群发展较为迅速。如长沙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长沙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株洲高新区“动力之都”、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浏阳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湘潭矿山装备产业群等都成为区域特色创新极。但与特色科技创新相比,科技金融的特色创新尤显不足,与园区和产业结合的特色金融产品不多,政府引导基金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制和科技小贷公司不合理管制严重影响本土化金融产品创新。区域产权市场发育不成熟、估值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都制约股权投资者的积极性。

3. 4 科技金融人才队伍远落后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湖南科技金融领域专业化资本运作水平高的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团队建设远滞后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导致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绩效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近5年来,湖南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万余人,但金融类人才引进不足100人,难以满足科技金融发展需要。

4促进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 1 实施科技金融聚集工程,走 “集约” 发展之路

首先,大力发展长株潭科技金融聚集区。将长株潭打造成辐射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良性互动、辐射和溢出效应显著的科技金融资源、服务和人才聚集区。其次,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银行、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天使投资进入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科技金融机构,建议设立麓谷科技银行,大力促进会计和管理咨询、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急需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最后,整合区域科技金融资源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长株潭科技金融快速增长和特色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以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株洲“动力之都”建设和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重点,加强园区科技金融互动,使长株潭高新区连片发展,形成长株潭科技金融的集约发展模式。

4. 2 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走 “两型” 驱动之路

通过两型产品政府采购 ( 政府租赁南车时代的新能源汽车) 、两型产业优惠信贷、设立长株潭两型产业投资基金、两型科技创新园区基金等方式引导两型驱动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一要根据湖南科技创新动态发展灵活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在发展初期,要稳步引导科技银行加大对两型产业和两型园区科技创新主体的授信规模。在快速发展期,要适当扩大两型科技金融市场规模,积极促进有利于引导长线投资和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试和工业化阶段的创新活动进行支持的两型产业基金等多样化融资工具的发展 ( 如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湘电集团风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 。二要加大对两型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两型优惠信贷和两型股权投资政策。通过促进银行转型提高科技信贷对区域两型产业群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强化金融产业链与两型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合作,带动区域两型产业产学研金各环节开展更为紧密的衔接和合作。三要大力发展两型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湖南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中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鼓励碳交易所、排污权交易市场等两型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4. 3 推进特色科技金融产品和组织体系建设,走特色 “创新”之路

一是设计和推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和园区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联合建立风险池基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推出“科技领军人才信用贷款”,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贷款”、“科技创新链在线融资产品”等创新产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如湖南湘江产业投资基金、湘潭两型社会产业投资基金等。二是建议省科技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模式的政策。优先支持创新联盟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以及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金介” 联盟创新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论坛、投资论坛和合作论坛增加创新主体和金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叉学习。三是建立区域科技金融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控机制。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成立科技金融绩效评估办公室,通过构建与区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协调发展预警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4. 4 夯实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和人才基础,走“软实力”提升之路

首先,建立湖南科技金融统筹协调委员会,加强政策协调。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强化制度保障。其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逐步完善湖南科技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建议成立“长株潭信用建设委员会”,构建长株潭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信用咨询和信用监督服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引入国家级信用征信评价机构和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同时建立科技企业的信用资源库,整合信用资源,实现长株潭地区科技金融信用资源共享。再次,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资源,加大对本土化科技金融创新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科技金融培训班,开展科技金融人才交流,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政策支持。再次,提高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效能。要建立学习机制,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资本,加强科技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引入科技金融专家咨询,民主协商机制,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最后,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培育。在长沙创业之都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湖南文化产业优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借助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对区域科技金融创新的宣传和交流。

摘要:通过对湖南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湖南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要走集约发展、两型驱动、特色创新和软实力提升之路,以期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创新 篇2

——蔡奇

今天下午,市长蔡奇、市政府秘书长许小富等及省金融监督部门、在杭金融机构负责人一行,实地考察了位于钱江新城的金融核心区块。蔡奇指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大量事实表明,在浙江民营资本雄厚的背景下,加快杭州打造区域金融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加快推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好地集聚金融资本,为中小企业、为民营经济、现代产业服务,促进全省乃至长三角南翼的发展。

蔡奇指出,“要从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角度出发,坚持省市区联动,共同打造杭州区域金融中心,打造全国性的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先行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和谐的引领区”。

蔡奇强调,要将现在正在建设的写字楼招引向各金融机构;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我市的金融中心,形成金融产业集群;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信拖、期货、租赁、担保以及金融培训等行业,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的功能;整合资源,支持省内商业银行发展,鼓励我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并力争尽早上市;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完善金融发展体系;设立产业投资资金;组建杭州产权交易所;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发行债券;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建立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发展金融后援服务。

蔡奇强调,要完善保障措施。制定行动计划,探讨金融机构公司组建及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事宜、建立产权交易所、设立产权基金、完善金融生态指数、建立区域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体系;要在省里的支持下,省、市、区共同制定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集聚的鼓励政策,对进入到金融区块内的金融机构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作为金融的专项用地进行定向挂牌公开出让,做金融楼宇;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培育高新区高级管理人才政策、培养并引进金融人才并且依托高校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培养多屋次的金融人才。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篇3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原因;防范;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

风险,集中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其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中,任何行业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时,随时都可能面临经营风险,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通常是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大小,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即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累积、蔓延、扩散形成,也包括与本区域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区域的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联动性、连锁性和扩散性,个体金融风险经过积累和蔓延可以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通过相互关联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三、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是提高区域金融产业资产质量、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2)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维护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以此减少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的可能性。(3)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当遵循事前预防、事发控制和事后弥补的顺序进行。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关键切入点应是事前预防、事前预防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0)

[2]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于尚艳.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区域金融创新 篇4

一、金融创新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 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 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1. 积极影响

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区域经济发展其促进作用, 打破一些长期存在的较为滞后的桎梏, 激发新的行业活力。

首先是促进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进程,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产业转型期,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金融资本予以支持, 现在已经初见成效, 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变得更加合理;其次是金融创新深化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产生混乱会使资本结构、劳动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效率等都遭受破坏;再有就是金融创新将金融企业原有的明确的分工格局打破, 使得各部门间的业务相互交叉, 彼此间互通有无,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的一些弊端, 使得其业务范围变得更大, 更加全面和高效;另外就是金融创新深化有利于资本形成机制变得更加有效率, 尤其是金融资本的形成。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使得投资融资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企业的内源融资比例在一步一步的减小, 外源融资中的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使得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发展速度愈发加快;最重要的是金融创新深化可以改变金融企业现有的资产和负债结构, 从而改变金融企业的运用状况与运营模式, 推进区域的金融结构更上一层楼, 改变现有的各区域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使高度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地区联系起来, 促进各区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创新带来的这些有利因素都在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添柴加火, 为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并更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消极影响

金融创新深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经济效率有提升的作用, 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金融风险。一般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体系风险、经营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就是在金融创新设计或实施过程中,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主观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或资产、信誉受损的可能性, 其种类包括创新成本风险、网络运用的技术风险、和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金融行业要进行发展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随着创新的进行各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 但是也增加了整个行业的系统风险。如果创新产生的风险超出行业的承受范围, 就可能对金融的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使整个系统变得紊乱, 甚至动摇其根本, 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和股票交易逐渐变得火热, 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向上海和深圳等沿海城市流动, 同时资金从基础产业和农业向房地产和证券等行业汇聚, 从而出现了地区性和产业性资金失衡;

另外, 金融电子化创新加快虚拟货币流通速度的同时减少了真实货币的使用, 使货币供应的主体在不断地增多加大, 虽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但是金融创新令业务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使得通货膨胀出现了可能;在一个就是金融创新深化会导致各地区的信贷型资金不平衡。一是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 以我国为例, 由于金融行业发展所限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经济活动中的自己缺乏现象十分明显。二是从国家金融政策来看, 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会获得较为充足的资本, 而相对内向型的行业资金供应就会相对短缺, 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会越发严重, 不利于相关行业占优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金融创新深化过程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1. 强化金融监控机构的监管

强化监管, 建立更加全面的、有深度、有广度的金融监控制度, 尽可能的减少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由于现有的金融管控机构大都是中央一级, 所以对地方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可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 这就使得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金融监控机构变得十分有必要,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经济实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另外在地方经济因金融创新深化出现问题时相关机构可以得知并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策略。在一个及时金融监控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创新主体的运营资格和相应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考核, 并对其资本实力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 从源头上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进行把控, 减少金融风险。加强各机构对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应急处理能力, 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控制, 减小其对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推动银行贷款政策改革

作为金融体系组成的重要一环, 银行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银行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后可以加快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速度, 加快整个经济发展中资金的转移速度, 从而使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对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改革,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降低优势产业的利率, 以资金有限配置的形式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不支持发展的行业可以对其贷款利率进行适当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同样的, 可以在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上给以企业优惠, 例如适当的放宽贷款条件和提高贷款额度, 保证企业的发展拥有充足的资金。银行属于国家控制的企业, 所以在融资时总是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 而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手段去获得资金支持, 也就无法获得发展。所以现在需要改变现有的偏向于国有经济的融资模式, 使贷款资金更多的流向运作更加灵活、创新能力更强的小型企业, 促进经济体系的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3. 解决好企业本地化问题

国家政策在向中西部倾斜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把控好当地企业的需求, 要切实解决企业的本地化问题, 不能因噎废食, 否则可能促进了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经济却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倒退。一定要促进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投资和经济技术进行交流与互通有无, 通过创新深化将这两个经济发展支柱结合起来并使其迅速成长起来, 做到能够切实解决企业的本地化问题。通过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不但可以对中西部的企业注入新的资金和人才活力, 而且可以借机对中西部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其符合现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从而促进其区域经济发展。在金融创新深化过程中中央政府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对今后的优势项目企业进行投资, 一方面可以使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其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政府资金的投入可以吸引外部资金的汇入, 使中西部的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产业发展。而当地政府可以设立相关的专项产业扶植基金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的基础产业和设施建设以及其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发项目中, 以引导当地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对于资金去向和使用方式等都要严格的把控, 以确保该资金的到位率与使用效率。

三、结论

对于金融创新深化过程中出现的金融创新风险, 我们要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 使其引导着经济的发展, 改善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那些超出范围的创新风险, 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要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尽可能的减小这些风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后再将这些风险扼杀或者将其转化为国家经济前进的动力。金融创新深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证经济这艘巨轮的顺利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岱孙, 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2]徐前进, 金融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李曙光, 张慧.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2) :68-70.

[4]郭书山.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 2009 (7) :131-132.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研究 篇5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襄际,对宜昌市经济、社会、区位、文化、政策等蹲素进行了优劣势比较分析,提出了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研究中的战略措施,其中主要措施是建设蔌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借鉴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本文认为,所谓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依托宜昌连接武汉与重庆的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集聚大量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位,为鄂西经济圈的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健全的金融服务,把宜昌建设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优势因素(Strengths)

1.区位与文化优势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自古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I(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资金集聚地和交通要道,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辖五区三市五县.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5万。宜昌交通四通八达,拥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通重庆和武汉的唯一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宜昌以三峡水电、磷化煤矿、酵母化工等工业及以水电文化、巴楚文化、库区文化、土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以桔橙、茶叶、核桃等农业带动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位.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作为承东启西的川咽喉之地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辐射核心,宜昌区位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2.经济发展优势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XX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GDP1026.6亿元,增长14.6%;全地域财政收入197.6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增长24.5%。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210.9亿元,增长3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8%;利税236.9亿元,增长16.5%。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增加值137亿元。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实现增加值338.2亿元,增长11.3%。宜昌市的GDP稳居湖北省第二名.是名副其实的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

3.地缘经济优势

为适应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XX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宜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XX年出炉的湖北省三峡旅游规划,重点是建设提升黄柏河、三斗坪等5个旅游码头、双神等10条旅游公路,已有部分项目动工.加上先前贯通的“汉十”、“汉宜”高速,神农架至兴山生态公路.以及今年即将通车的宜万铁路、沪蓉高速、沪渝高速等,鄂西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种完善的交通网络有效的缩短了以宜昌为核心的鄂西经济圈的半径,使该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关性更强,增强了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圈的协整效应。

(二)劣势因素

1.金融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不及武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证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且上市公司偏少,保险市场发展也较上述城市落后。

2.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辐射能力偏弱。宜昌缺乏实力强、辐射能力广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缺乏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没有外资金融机构。银行新业务、新品种开发和推广不及国内其他城市。证券业主要集中在经

纪和委托理财业务上,受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债券市场局限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不够发达。保险产品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寿险和普通产险上,风险过于集中,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有待拓展。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偏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对外辐射功能有限。

3.金融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尽管宜昌金融机构种类比较齐全.但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机构。在金融产业链方面.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扶持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三)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1.国际国内产业人驻.带来巨大金融服务需求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宜昌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亚太地区和中国转移,宜昌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东移的时机,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融通国内外资金,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使沿海部分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西部转移.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将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宜昌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鄂西生态旅游圈的规划与建设为加快宜昌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国内金融机构正加速进入,产业集聚趋势逐渐形成 今年以来.一批国内金融机构,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部分国内外知名银行已经率先进驻,逐鹿宜昌。更多的具有外资背景,已经进入中国经营多年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在加强对鄂西经济区发展前景的考察和研究.加快进入鄂西经济区市场的步伐,因此,金融产业集聚趋势正在形成。

(四)竞争因素(Threats)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

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战略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成败都直接关系到今后宜昌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和质量。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必然与武汉的“1+8”城市圈形成竞争关系,关系到湖北经济重心的转移、资源和政策的分配。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也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与领导.以避免各地区因局部利益冲突博弈不能很好的发挥预期的资源协同效应。如果这两项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利益的复杂博弈无果而终。势必将严重的影响到宜昌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实施。

2.来自武汉、重庆近距离二线省会城市的竞争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武汉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重庆和成都则在争取成为西南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金融业发展,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武汉与西南地区金融业的兴起会与宜昌争夺建设金融中心所必须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邻近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都将对宜昌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构成了明显的竞争。

(一)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建设与开发

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国民经济发达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情况,都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宜昌市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开放开发。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推进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南产业结构调整,为金融业创造更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二)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中的积极作用

无论自发形成的。还是政府主导的金融产业集聚,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金融业产业集聚在发展的萌芽期,往往层次较低,金融本地化或根植性不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难以产生持久的产业收益,这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介入。必须改善政府对金融业调控的方法和手段,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可考虑成立金融发展的权威机构.加强政府领导,负责宜昌金融业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建立集成化的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与挖掘利用。信息平台应与统计、工商、税务、司法、征信等经济金融信息系统联结,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向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信息系统通过提供查询、发布分析报告等方式,为政府、金融机构和公众服务,并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

2.强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培育优质信贷载体。要有一整套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信用价值的实现。3.完善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宜昌目前的担保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应加大担保体系建设的政府投资和扶持力度。

4.优化经济、行政环境,有效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发展项目和资金需求情况.及时把好的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为银企合作搭建反应快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供需对接的信贷服务平台。同时,要不断优化行政环境。为金融投入营造宽松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降低与信贷投入和金融资产保全有关的收费,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成本,为金融投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市场主体的层次

1.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宜昌。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进入宜昌,壮大金融机构队伍体系,增加交易主体,引导适度竞争。推动金融机构组织创新,满足各类金融需求为满足区域金融中心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积极推动相关银行和企业投资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2.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主体的层次,增加金融机构的辐射力。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政策优惠.打造本土机构总部金融品牌,主要是做好宜昌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把市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金融品牌:二是要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将区域性管理总部设在宜昌,以地区管理总部的聚合与辐射力强化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3.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首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辖内部分优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其次,应帮助企业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资.鼓励和支持银行大力发展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第三,应引导全市居民增强金融理财意识,合理选择存款、证券、银行理财产品等多种投资产品,确保居民资产增值,从而有效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区域金融创新 篇6

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城商行经过近几年的债务重组、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 现在财务状况越来越好, 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在信贷不良率方面, 2010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经从2002年的24.37%下降至2.51%, 这说明城商行在信贷管理方面日趋完善。其中共有117家城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5%, 占全部城商行的95.9%, 而有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全国城商行中只咸阳市商业银行一家仍处于高危状态, 不良率高达22.55%。全国城商行中只有广州商行 (现广州银行) 处于较高风险状态 (不良率在10%-15%) 。资本充足率方面, 截至2010年底, 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 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 近几年该指标增速尤为迅速。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 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9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在2010年均顺利达标。在盈利方面, 在大力的政策扶持下, 2010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 比之2009年的1.03%略有下降, 其中, 有23家资产利润率超过1.5%, 有58家超过1%。但不同省区市的城商行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2.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2010年, 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总数近20家。除了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外, 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 这两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和1827亿元, 占到了所有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55%。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为500亿元, 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2010年,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总资产较上年增长了约20%, 逾6000亿元;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约60%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按照五级分类标准) 低于5%, 1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于8%,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均具有9%-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 高于8%的监管要求。这表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经营实力得到一定的增强。从盈利能力来看, 2010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为0.7%和13%, 与城市商业银行的0.74%和13.2%相差无几。

(二) 中小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

1. 城商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各城商行纷纷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一些城商行还通过构建合作平台, 与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加强信息建设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如北京银行2006年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 满足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种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并获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奖项等。但是城商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热情和力度在许多省区市仍然明显不足。

2. 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各农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持续稳步增加。如2010年底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5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2%, 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2亿元, 占全市19家中资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30%;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户数已近万户, 在全部企业客户中的占比超过95%, 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00余亿元, 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近50%;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户数6493户, 余额33亿元, 较上年增长2.5亿元, 5年来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约占全部融资额的80%左右, 极大地支持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还有许多省区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中, 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找不到很好的破解方法。

3. 辽宁省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辽宁省内各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情况看,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均是负增长, 只有城市商业银行相对增长了。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增幅比较看, 2010年, 大部分银行机构在贷款余额均实现一定增幅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却是负增长或与年初基本持平, 其增幅远低于贷款增幅;仅有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高出贷款增幅19个百分点。全国性银行的分支机构, 或者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确定的主要营销对象准入标准仍高于银监会所确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或者缺乏合适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 导致对银监会所确定的标准内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从各银行的具体操作政策看, 城商行、农信社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是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力军, 在贷款意愿、制度建设、营销策略方面都有向中小企业客户倾斜, 但由于规模小, 仍然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辽宁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辽宁省社区银行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 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

1. 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

银监会降低了农村金融的进入门槛, 符合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经过审核可以成为合法的农村金融组织。同时, 银监会还允许私人资本 (包括外资) 参与并控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 这也为民间金融合法化开启了一扇门。这些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成了多样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能够较好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覆盖率, 使农民获得更好的融资平台。辽宁省下发了《辽宁省银监局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正式启动了辽宁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 先行在营口市大石桥与铁岭市试点。截至2009年底, 共有18家村镇银行挂牌营业, 注册资本金大多在8000万至1个亿之间。

2. 广阔的金融需求市场。

根据辽宁省银监局对辽宁农村金融情况的粗略调查显示, 农村金融环境很不乐观。例如辽阳市的525个自然村中, 贫困村有近118个, 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人口有30万人, 直接贫困人口近5万人。而辽阳全市金融机构网点366个, 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为90个, 设在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仅仅有20个, 占比54%, 这些网点基本上是分布在乡级政府所在地, 少数山区一二十里范围内没有金融网点, 村民存取款、贷款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农民的金融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这只是辽阳市的一个概况, 辽宁省有些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比辽阳市还要差。在市场经济中, 贫困户从金融市场获得信贷资源的能力有限,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正好可弥补这一不足, 因此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供给缺乏。

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将县和乡镇级分支机构业务逐步收缩, 其业务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 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对农村的营业机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 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减少。中国农户只有不到50%的借贷是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 经济金融不发达地区, 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重更低。1999年以来的所有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 一直在10%上下, 这和60%以上农村人口, 50%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极不匹配。此外, 村镇银行对贷款户的要求严格,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收入和资产担保的贫困农户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农村信用社、社区银行或村镇银行满足率低, 地下钱庄盛行, 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农村信贷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 与当前“三农”发展和农户实际需求相比, 存在很大差距。

(二) 制约社区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

1. 开拓市场的能力受限。

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种类较少, 中间业务比重低, 业务结构不合理, 主要靠贷款规模获取利润,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无联行行号。辽宁省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一直未能接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 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只能使用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系统处理对公业务。目前, 辽宁省的村镇银行一般只设一个网点, 现代化手段缺乏, 城乡居民存取款十分不便, 吸储能力不强。此外, 辽宁省村镇银行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都是采用拿来主义, 经营规模又小, 基层无营业网点, 工作成本高, 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缺乏力度, 盈利空间小。同时, 村镇银行新入驻农村金融市场, 做农村工作缺乏经验, 缺乏在农村工作的群众基础, 导致开拓市场的能力受限, 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

2. 市场认可程度低。

由于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群众难以认可村镇银行。长期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加大支农力度, 老百姓对他们情愫较深, 信赖度和认同度较高, 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 尚未树立起品牌与信誉观念, 社会公信度欠缺, 农村居民对其持观望态度, 心存顾虑, 难以认同, 影响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的发展。同时, 村镇银行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全力协助。当前, 辽宁省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政府融资需求强烈, 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 金融供给能力弱。当地政府融资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 而村镇银行受自身经营实力的限制, 很难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 双方不能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当地政府不愿更多关注其经营, 更不愿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三、区域金融创新下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 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 社区银行的发展由来已久, 许多国家社区银行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发展框架体系, 及较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制, 这些都给辽宁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具体总结如下。

1.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1) 差异化的客户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资源优先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 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 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 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 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 并同时可以逐步培育和积累社区银行自身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居民家庭及农民客户对于大银行而言是规模小、不经济的客户, 大银行一般不愿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因此, 社区银行在市场业务准入、占领市场后不会面临其他银行的强烈竞争和阻碍。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共存共荣关系, 社区银行的存在成为发展中小企业能否顺利获得所需外部资金的重要条件, 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也是社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重要支柱。

(2) 与客户沟通的良性互动定位。社区银行在特定区域经营, 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一是社区银行是社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 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更易于与客户沟通, 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二是社区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 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三是社区银行主要由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控股, 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 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利的人缘地缘有助于社区银行的风险识别, 便于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社区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 又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 因而比大银行具备更有利的信息优势, 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3) 资金来源的准确定位。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 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 长期看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由于社区银行所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当地, 因而可以解决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使资金继续留在本社区。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 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 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 从而能向存款客户支付更高的利率。

(4) 金融服务产品个性化的定位。国际上, 社区银行多数以合作制形式组成, 是以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中现实金融需求为导向, 提供高效、便利化的“一对一”式金融服务。没有股东的概念, 也没有客户的概念, 因此, 小到专门对12-17岁社会成员提供指导性储蓄账户, 大到对高负债社区成员设计针对性债务转换及清偿方案。对社区成员的建议与咨询是开放性的, 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社区银行克敌致胜的法宝。另外, 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服务机构2001年的统计, 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2. 灵活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充满生命力的保障。

(1) 贷款决策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历史上美国各州出于地方经济保护主义, 纷纷立法限制社区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所以, 美国的社区银行拥有为数不多的分支机构, 使得在贷款决策上拥有管理环节少、决策时间短、审批效率高、灵活性高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贷款业务一般具有“短、平、快”特点, 美国社区银行的贷款决策机制刚好可以满足这类特定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等因素, 如果在信贷决策时仅仅靠原则和制度, 就会失去大量潜在优质客户。美国社区银行在信贷决策时不仅靠制度, 还要靠艺术性的管理, 靠人格信任关系, 形象地说是靠心管理, 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2) 利率定价实现风险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世界上经济和金融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 其实施的是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各金融机构对存贷款利率有自主定价权。社区银行在社区中占主导地位, 社区居民存款具有时间短、金额少、对利率不敏感的特点, 使社区银行可以利用较低的存款利率获得稳定的存款。在贷款时, 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资信程度实行差别利率。

(3) 风险控制实现信用和担保的有机结合。美国社区银行在决定贷款时主要是看借款人有没有良好的信用。美国良好的信用惩戒机制为这一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保障, 抵押担保只是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信用良好, 即使没有抵押担保也能保证贷款按期足额偿还。利用有利的人缘地缘优势, 着重考察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信用和诚信意识, 考察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第一还款来源, 将资金大胆贷给信用良好而无担保的客户, 是美国社区银行又一成功经验。多年的经营业绩也证明, 社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大银行机构要低得多。

(二) 辽宁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1. 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由于我国缺乏对社区银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目前还没有关于社区银行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指引, 给发展社区银行的实践造成很大困难, 初具雏形或积极向社区银行方向发展的实践活动也无法得到相关政策的有效支持, 致使社区银行发展缓慢, 广大中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 探讨社区银行的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扶持政策, 尽快颁发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整个金融体制改革之中, 促进我国社区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2. 科学选择社区银行的创设路径。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的发展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前提下, 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健全面向社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可以考虑建立银行业的“双轨”制度, 便利村镇银行的准入。由于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具有“草根金融”特征, 故在构建村镇银行的过程中, 有如下选择渠道。

(1) 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目前, 城乡信用社都面临着经营转型, 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将其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在改造过程中, 要坚持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并区别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状况, 分别采取不同的重组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较好, 民营资本进入意愿较强, 可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 将城乡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信用社资产质量较差、历史包袱沉重, 可采取先由农业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持大股的方式完成股份化改制, 在政府给予相关支持、资产质量得到改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之后, 再引导民营资本进入, 改善股权结构, 将城乡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由于各地、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要在做好试点,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2) 引入民营资本或将非正规民营金融机构改成社区银行。有证据表明, 与现有银行机构相比, 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 并且对当地中小企业创业贡献更大。所以, 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非正规金融机构导入正规化、合法化金融运作领域, 其意义将十分深远。可考虑以其作为发展社区银行的试点之一。具体操作方式为:由金融监管部门首先选择一家或一位经营业绩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较高、信誉良好的企业或资本持有人作为社区银行的“发起人”, 组织、鼓励和引导市辖内具有一定规模民间非正规金融资本参与, 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分散股权, 明晰权责, 将民间非正规的金融资本导入正规的金融体系。

(3) 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当前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很强烈, 在组建社区银行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思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但是, 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 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 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 (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 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 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其他可供选择的路径中, 如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等等, 也可纳入选择范围。组建社区银行, 无论是新设还是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改造,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机制、建立规范的“退出和准入”机制、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等工作。这样, 不仅可以给民营资本一个合法的出路, 同时也可增加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 这对改善目前银行业结构失衡有很大作用, 同时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面临的进入壁垒较低, 这会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 中小企业在一个竞争激烈、集中度低的信贷市场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退一步说, 即使这些村镇银行经营不善, 其退出壁垒的门槛也较低, 不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3. 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的发展不能一味去追求规模扩张, 资产规模不能过大。一些村镇银行等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 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既定经营理念, 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 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因此,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设定一个上限, 对其经营的范围或区域有一个较明确的限制, 对它们未来发展的状况再逐步修改相关规定。甚至可通过立法对村镇银行的上述方面进行强制规定, 使得村镇银行的贷款能更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 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从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业结构失衡问题。

4. 引导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金融创新。

(1) 引进并科学植入国际先进的微贷技术。2005年由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首先在包头商业银行和台州商业银行试点的微小信贷项目, 是我国国内第一次由正规金融机构实施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微小信贷业务, 该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世行在全球范围内就微小贷款项目进行招标, 德国IPC公司中标。德国IPC公司专家采用“学徒制”培训方式向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传授信贷技术。该项目以后将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全国各省的100个以上城市。这不同于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小额贷款机构, 不同于我国以往从扶贫目标出发的采用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 因此这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的金融创新。我国通过近20年的小额信贷发展, 从面向贫困人口, 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微型小企业、个体户、农户等经济体发展。信贷技术研究也从相应的从“福利派” (当前的小额信贷机构, 大部分都以扶贫或社会发展为宗旨。这些机构源自对贫困人群的扶助组织, 强调贫困及低收入群体应同样享有贷款的平等权利, 在运营中更遵循公平原则, 因此被称为“福利派”) 向着“商业派” (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诺瓦克女士, 于1998年和两个朋友共同创建了法国第一家小额信贷机构。他们坚持走商业化发展道路, 通过监管将小额信贷机构纳入整个金融体系, 靠商业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微小企业信贷技术的核心是要降低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科学植入微贷技术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合理利用传、帮、带学徒制推广技术。要把银行变成微小企业贷款的“放款机器”之前, 首先就要把他变成微小贷款的“培训机器”。微小贷款业务根植过程必然需要专家的指导, 随着村镇银行管理部门的不断介入、信贷员队伍的不断充实, 从项目的发展上看, 支行长和信贷主管将完全取代专家的角色, 成熟的信贷员将开始担负起培训新信贷员的责任, 部分信贷员的工作职责也将由兼职向专职培训师的角色转换, 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在一个高度上了解和把握项目的发展趋势和掌握借贷技术。二是“先接受、后优化”的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策略。在村镇银行植入微贷技术的过程中, 该行主张“先接受、后优化”的技术根植理念, 这样谦虚和务实的技术吸收作风不仅能让银行实体学到外国专家的理念以及微小贷款项目的技术和经验, 而且彻底地改变了过去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主动把审视的目光投到银行自身, 找差距, 寻不足, 从实践中摸索、总结。这种独具特色信贷文化的打造和积淀, 一定能为国内所有的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理性战略。市场是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主要体现在微贷产品客户认可度高, 市场反馈好, 银行效益佳的层面, 更体现在村镇银行的管理层审时度势地运筹帷握、因时因地主动创新微贷产品的战略高度上。总之, 通过营销, 能将微贷技术推广到所有合适开展微贷市场的国内其他金融机构, 甚至国际。例如, 德国的IPC公司就是专门为银行提供业务创新的咨询服务公司, 中国应借鉴国外这种独立于政策体系之外的, 同时又能够对于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提供咨询服务的模式, 迅速推广微贷技术在村镇银行中的植入, 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创新, 乃至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注入活力。

(2) 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现客户、选准客户、留住客户、开发潜在的客户, 这些宗旨对村镇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市场至关重要。通过督促并鼓励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 提供更多的为中小企业和农民客户量身设计的金融产品和全程的金融服务。如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上可以大胆创新。村镇银行应设计出完全不同于大型银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如快速便捷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 较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宾至如归的情感营销、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同时, 创新抵押担保模式, 可以创设“概念性抵押”, 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贷款瓶颈。如果动产、不动产、无形资产甚至是私人财产都可以做抵押的话, 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种征信。对于农民贷款, 可以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专利抵押、以存货和零售门店订单抵押。这些不同于传统上抵押不动产的抵押方式, 操作灵活, 适应范围广, 适合缺乏固定资产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 为其提供了许多便利。

5. 完善金融监管措施。

由于社区银行规模不大, 单纯从资本金、业务范围等标准考虑, 门槛不高。为了避免20世纪80年代城市信用社的教训, 把社区银行真正办成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的金融机构, 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一要严把准入关。在设计社区银行的准人政策和批准组建社区银行时, 要在产权结构、组织设置以及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不能沿袭商业银行现有的做法, 以保证社区银行有内在自我监督和为社区内企业服务的动力。二要强化风险监管。要明确风险救助、市场退出等操作程序, 强化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 维护银行市场理性竞争秩序, 切实防止各类风险。三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和制衡。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 信贷人员掌握着贷款企业大量的“软”信息, 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 防止出现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四要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估办法, 督促社区银行致力于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一细分市场, 规定社区银行对所在地区贷款的最低规模或比例 (存贷款比例或贷款结构比例) , 确保社区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立足社区做好金融服务。

6. 对社区银行采取必要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一是优化地方金融生态, 加强对中小企业作用意识的宣传普及, 健全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社区资信认证和担保体系, 建立社区工商、税务、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加强政策引导, 为了鼓励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 可采取贷款规模与支持措施相挂钩的政策, 对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银行, 地方政府可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可降低社区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 扩大贷款拨备。三是建立社区银行贷款补偿基金, 向社区银行在社区承担的部分政策性业务提供支持。四是探讨建立中小银行的存款保险机制, 维持公众对社区银行的信心。

7. 建立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

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障村镇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制度设计;二是保障村镇银行能够始终为社区经济和中小企业及“三农”服务的制度设计。目前在推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 但还没有对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对应。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尤其是城乡金融市场存在的巨大差距。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引导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保证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发展壮大, 在发展社区、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同时减小城乡间的差距。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村镇银行协会, 如美国银行家协会专门设立了社区银行分会, 全美范围内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 (IC-BA) 等组织, 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目前拥有5500多家社区银行组成的会员。这些行业性的组织在组织统一的小银行机构培训, 促进村镇银行新产品开发, 沟通村镇银行与政府、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区域金融创新 篇7

一、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 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深圳市致力于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业在深圳的发展, 综合表现为以下特点:

1. 金融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 深圳已逐渐形成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的, 具有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作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对深圳市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 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07亿元, 仅次于北京1493.6亿元, 上海1442.6亿元, 位列全国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第三位,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21.5%, 超过北京16.1%, 上海15%, 位列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9%, 仅次于于北京的14.2%比重, 高于上海的10.5%比重, 位列第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位居第一, 北京、上海的提高幅度仅为0.5、0.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 深圳金融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其他本土支柱产业的增长水平。

2. 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金融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不断增强

深圳市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发展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并对《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 提高了奖励标准, 扩大了奖励范围。金融中心区建设扎实推进, 福田金融中心区建设、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正式启动, 南山后海金融商务区进入规划建设阶段。随着这些政策措施出台和项目的建设实施, 深圳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深圳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金融集聚效应显现。

(二) 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1. 总量逐年提高

福田区总部经济为龙头,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三大产业繁荣发达, 为金融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金融总部和三大产业总部经济出现了齐头并进、百舸争流的共赢态势。“十一五”期间, 福田区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 并逐步形成了由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构成的较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2007和2008年, 福田区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417.04亿元和536.13亿元, 占辖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分别为31.7%和35.8%。金融业年均增长率快于GDP, 增长速度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 福田区金融业增加值达564.10亿元, 高于传统金融强区罗湖达一倍;占辖区GDP的比重为34.8%, 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0.7%, 高于罗湖与南山。

2. CBD金融总部经济效应强烈

从国外的CBD建设实践可以看到, CBD对金融行业独具吸引力, 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和香港的中环, 无一不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密集区。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 已初步建成了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为主体, 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中心区内金融业集聚明显。为支持深圳金融业的发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在福田中心区安排金融发展用地达13.3万平方米, 专门用于引进大型金融机构总部进驻。同时借助深圳证券交易所迁建的契机, 在福田中心区搭建金融业市场交易平台, 强化证券、保险、基金等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通过金融服务业的聚集, 提高投资资本的聚集能力与区域的对外辐射能力, 建设保险、证券、基金等机构集聚中心, 同时承接港资、外资金融机构的部分后台业务。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深交所迁址福田中心区后, 中心区的金融服务业集聚会更加明显, 中心区也将要成为金融资本、创业投资资本聚集和辐射功能最强的区域。

二、挑战与制约因素

1.罗湖与南山金融业发展优势各异

目前, 福田打造深圳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面临传统金融强区罗湖与新兴金融中心南山等城区的挑战。

罗湖先发优势明显。罗湖蔡屋围地区是深圳金融业发展最早和金融机构聚集最早的传统区域。主要监管机构包括人民银行和深交所、外汇交易中心等都设在罗湖, 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首的金融资产树大根深。此外, 罗湖还是深圳外资金融业的发源地, 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以及利润均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由于福田中心区和南山深圳湾金融区的崛起, 罗湖意识到为保住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需要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蔡屋围金融中心区项目将是罗湖争夺深圳华尔街的大手笔之一, 而改造建设后的金融中心区将巩固罗湖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建成深圳市的金融服务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监控中心以及香港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罗湖若充分利用香港困素, 依托深港金融圈, 并以银行业作为核心竞争力, 其“华尔街战略”仍将大有可为。

南山金融区异军突起。南山金融业发展得益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草案》, 根据总体规划, 深圳将建立双城市中心, 即福田中心区 (福田+罗湖) 和前海中心区 (前海+后海+宝安中心区) , 双中心规划背景下南山后发优势尤为突出。近年来, 南山尤其是深圳湾金融商务区金融业发展迅速, 南山起点高, 金融区面积大, 是福田区规模的十倍左右, 再加上西部通道和深圳机场, 南山区位优势不亚于福田。

2.国家宏观政策与金融规制的制约

一方面随着深圳城市功能的成熟, 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的通盘考虑, 改革试验的职能不会只赋予特区, 这样特区的优惠政策将被逐步收回;另一方面, 深圳金融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中央的政策决定。而深圳金融业却恰恰以市场化为其生命力, 因此深圳金融市场的前途, 取决于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化的决心以及中央政府还可能赋予深圳的试验功能。深圳金融面临如何获得中央金融当局许可的困局, 因为中央政府管制着任何试图创新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许可。同时, 一旦中央金融当局全力扶持上海等城市成为其金融招牌时, 深圳的金融市场地位将会迅速下降, 直接影响到福田金融业发展。

三、金融竞争, 特色为王

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之争,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金融之于经济的重要性, 一个区域如果成为金融中心, 无疑就等于掌握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二是金融产业自身的独特性, 金融业属于高端产业, 利润高, 附加值高, 人员素质高, 环保且无须占用很多土地资源;三是如果一个区域被确认为金融中心, 无疑会享有更多的政策倾斜, 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 聚集更多的产业人气。所以不难想象, 未来几年深圳三大金融中心竞争是如何激烈。

同一个区域内有多个金融中心, 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但是经济的区域化、层次化和多元化特征, 又使多个金融中心并存并非不可能。

面对罗湖和南山建设金融中心的政策优势和先行优势, 对福田而言最关键在于创新福田特色, 突出自身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 准确定位。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建设, 使福田成为金融数据备份、软件开发、后台业务、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区和金融人才的培训基地, 为深圳及周边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金融集聚区硬环境建设, 引进关键机构和项目形成规模经济

继续投资中心区用于促进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的硬件建设, 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造金融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和知名品牌。尤其要努力做好关键金融机构入驻配套工作, 并通过关键机构的入驻带动其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入驻, 从而促使规模经济和新增长点的形成。例如抓住深交所迁建的契机, 促进深交所的关联机构和企业例如证券公司总部、结算公司、基金公司等的大举入驻, 搭建金融业市场交易平台,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从而建成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商务金融中心。

(二) 走差异化发展模式

毗邻香港是福田乃至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 但从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上看深圳处于劣势。许多著名金融大机构已将国际地区性金融总部设在香港, 不可能又在深圳设立同质的一个总部。目前, 国内不少城市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都在提总部经济。因此, 深圳必须走差异性化发展模式, 欢迎一切金融机构来深, 无论法人机构、后援中心、分行乃至支行。特别是要鼓励中小型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深圳。深圳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氛围, 有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强大的第二产业,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

(三) 加大金融政策的覆盖面, 加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研究区域金融产业政策, 加大金融政策的覆盖面, 加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 不仅对新迁入、新注册的金融企业予以支持, 对那些长期在区内发展并且为区域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企业给予不同形式的资金扶持, 提高金融政策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四) 创建深港金融合作的试验区

抓住《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深入实施的契机, 利用优质金融环境及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率先创建成为发展深港金融合作试验区, 促进深港金融业优势互补。一是加强两地金融机构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地金融机构的协作机制, 促进金融行业各协会间的交流, 引进香港金融专业培训机构进驻, 构建深港金融机构人才培训基地, 鼓励和吸引香港金融界的人才来深任职等。二是构建深港金融创新圈试点。积极争取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关于《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试点区域, 鼓励促进两地银行及其金融机构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合作,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借深交所迁建的优势, 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强两地证券市场的合作与联合。三是建立香港金融产品的研发基地。在吸引一批香港金融机构在深建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的同时, 实现两地金融产业互补。四是建立香港金融机构的后方支援中心。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设立地区总部和后台业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客户服务中心、金融数据备份中心, 把深圳建设成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建立和完善金融产业链, 促进金融业持续发展。

摘要: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区域, 金融基础尤其重要。而在深圳, 各区为成为深圳的“华尔街”暗中角力。文章以福田区金融业发展为例, 分析打造金融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宜知己知彼, 创新地方特色。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2008年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年鉴

[2]“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区域金融创新 篇8

作为区域中企业实现融资、股权转让等主要场所, 在近年来发展中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 尤其在区域政府给予较多扶持政策后, 中小企业挂牌、证券公司参与等现象极为明显。但相比发达国家股权融资模式, 我国股权融资活动仍表现出较多弊病, 滞后性极为明显, 需充分结合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优势, 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价值被激发。因此, 本文对股权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背景下的创新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概述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 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互联网金融都带有明显的市场化、自下而上的特征。以其中互联网金融为例, 其为市场参与者步入金融市场提供极大的便利, 传统金融活动中的专业性、资金量等问题都可得到解决。投资者仅需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利用, 便可达到创意或产品推广与投资的目标。同时, 与传统金融不同, 互联网金融可使公众的参与程度更高, 加上操作便捷、中间成本低以及透明度高等优势的存在, 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另外, 现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较多如P2P借贷、众筹融资等形式都被引入传统金融业务中, 既符合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同时也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因此,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将成为金融领域的变化趋势之一[1]。

三、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现状分析

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在2014年第一季度末, 国内区域性股权市场中将有7920家挂牌企业, 而这些企业中主要以年收入为1000万与5000万之间的中小企业为主。尽管从这些数据看, 区域性股权市场中的挂牌企业数量较多, 但事实上其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的预期目标相差极大。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缺失、融资渠道限制等方面。

(一) 法律制度与顶层设计的缺失

股权交易市场的设立旨在为区域企业融资提供资本市场, 使中小企业在运作中更具规范化特征, 进而实现优势产业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等目标。然而从国内大多地区股权交易市场企业融资现状看, 仍表现出法律制度、顶层设计缺失等问题。从过去几年国务院办公室下发的相关文件内容看, 其在股东人数、交易制度等方面提出较多限制性规定, 尽管这些规定内容对规范股权交易市场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股份难以转让、股东数量无法突破等问题出现, 进而造成股份流动性、融资效率差等。

(二) 融资主体的缺失与融资渠道的限制

投融资功能是影响企业挂牌交易意愿的关键性因素, 若在整个交易市场中, 投资人难以获取相应的投资机会, 便注重采取用脚投票形式, 一旦投资人远离区域交易市场, 将说明市场中的流通资金将会减少, 最终影响融资目标的实现。事实上,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企业难以依托于正常融资业务获取效益, 若完全通过政府补贴形式使市场中的挂牌企业正常运行, 将会导致过多行政干预问题的产生, 交易市场功能由此受到影响。此外, 由于挂牌企业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具备较为健全的机制与充足的融资条件, 加上交易市场所受到的政策限制较为明显, 此时投资人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不会参与其中, 使整个市场融资能力更难以发挥出来[2]。

四、股权融资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股权众筹形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许多民间资本也逐渐引入其中, 传统以PE/V C作为投资主体的形式将被改变, 对于这种投资人基数扩大的模式便可称为股权众筹。其中的众投, 主要指借助互联网优势, 使普通投资者可直接出资入股公司。需注意的是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中本身得体现出明显的主板市场优势, 为使这种优势得以发挥且将更多民间资本引入, 需考虑做好众投平台的构建。这样在众投平台利用下, 可实现挖掘潜在客户并与客户互动的目的, 传统较为分散的市场单体直接被统一起来。区域性股权市场可借鉴这种形式, 将股权众筹模式引入其中, 有利于融资规模的扩大。

(二) 众投业务开展中的注意事项

众投业务开展中, 需注意在投资人相关制度方面进行完善,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并不意味所有人都可迈入交易市场中, 其很可能影响市场的有序运维, 可考虑将合格投资人制度引入其中, 确保投资者无论在资产还是知识水平等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投资者标准。同时, 对于挂牌的中小企业, 在股权融资模式创新中应注意引入信用评级机制, 以此增强投资人的投资信心。此外, 相关法律政策内容也需不断完善, 可根据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实际现状, 提出相应的政策规定, 进而达到股权融资的目标[3]。

五、结论

股权融资模式的创新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金融模式。实际创新中应正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内涵, 立足于现行区域股权市场中股权融资的现状, 引入股权众筹模式, 并注意在相关制度与法律方面进行完善, 推动股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要求股权交易市场不断进行完善。然而从现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看, 仍存在较多如市场运作机制缺失、股权融资困难等弊病, 很大程度制约股权交易市场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现行互联网下带来的金融模式, 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相关概述、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现状以及创新股权融资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股权融资模式,股权交易市场,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海.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模式的创新[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9:17-18.

[2]刘芷妍.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北部湾股权交易市场融资模式创新[J].时代金融, 2015, 27:26-27.

区域金融创新 篇9

一、立足实际, 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建设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 西南与缅甸山水相连, 是“一市连三国, 一江通五邻”的特殊地区。普洱作为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绿海明珠, 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生态大市、资源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也是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市辖9县1区, 国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2014年底总人口达259.4万 (全市有14个世居民族、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辖内有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四个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 国境线长486公里;沿边四县2014年底总人口84.83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26%, 总面积15598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 全市有思茅港和勐康2个国家一类口岸、孟连国家二类口岸以及18条对外陆路通道。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4.69亿元, 居云南省第8位。截至2015年6月末, 普洱市辖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 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商业银行4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1家。现有证券业金融机构2家。共有19家保险公司。此外, 普洱市共有28家小额贷款公司, 有投融资服务类企业68户 (含融资担保、投资咨询、投资信息服务等) , 资产管理类企业15户, 典当类企业5户, 基金类企业7户 (含管理公司及合伙基金) 。

2013年以来, 立足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普洱中支统筹辖区金融运作, 加强内外协调运行, 突出区域特色与优势,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探索实践, 使辖区落实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创新机制, 积极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

一是通过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现沿边县边境沿线自然村惠农支付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 孟连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业银县支行针对边境临界区域合理布放POS机具和“智付通”转账电话, 为境外客户提供有效非现金支付工具。二是积极探索边境居民人民币结算服务范围, 为境外企业和居民提供边境金融服务。孟连、西盟、江城等边境县银行机构积极探索为境外居民及非居民进入境内提供有效的账户结算服务。三是有效搭建与境外银行结算平台。自2012年农业银行孟连县支行与缅甸邦康市商业银行搭建起结算平台以来, 结算业务量及金额逐年增加。2014年, 结算业务量186笔, 金额5.93亿元, 比上年增长2倍。该结算平台的搭建并随着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加入, 在服务全市边境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降低结算成本, 提高盈利能力, 以及促进涉外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益的创新经验。四是有效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累创新高。2014年全市跨境人民结算量761笔、金额13.63亿元, 同比增长95.83%, 全市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624笔、金额11.87亿元, 同比增长1.68倍。全市服务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量30笔, 金额2141万元, 同比增长72.94%。五是积极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014年8月, 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普洱市中心支局批准孟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完成相关赋码工作后, 该社系统已成功接入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系统, 成为全市首家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二) 改善服务, 构建完善沿边地区支付清算体系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建设沿边地区惠农支付服务点。通过人民银行统筹运作, 普洱辖区按照“周边群众有需求、资金安全有保障、经营规范有条件”的惠农点推广原则, 积极推动沿边地区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速度, 截至2014年末, 普洱市沿边四县共建成448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惠及40个乡镇、280个行政村、3286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 惠农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160%, 实现沿边地区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取现、转账、消费、查询和缴费等惠农金融服务。二是努力改善沿边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经过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银联云南分公司和各商业银行 (信用社) 的共同努力, 首次在沿边县———澜沧县建立了县级刷卡无障碍示范街, 积极拓展了特约商户数量, 增加了POS机具, 有效改善沿边地区居民用卡环境和受理环境, 促进银行卡这一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沿边地区的普及。三是加大银行卡功能纵深应用。通过在沿边地区广布惠农点,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银行卡功能纵深应用, 构筑起各方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把惠农点发展、银行卡推广与涉农补贴发放结合起来, 在沿边农村地区推广银行卡这一非现金支付工具。辖内沿边县———澜沧县和孟连县农村信用社创新开展“折转卡”迁移工作成绩突出, 将惠农一折通账号迁移到金碧惠农卡上, 使其具有代理发放财政补贴支付业务的功能, 以“一卡通”替换“一折通”, 切实解决一人多折、挤占柜台资源、自助设备闲置、惠农支付服务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截至2014年末, 两县完成折转卡15.44万张, 占两县农村信用社总发卡量的47.67%, 银行卡与农户数量比例为0.97∶1, 在沿边地区已基本实现了银行卡普及于民。

(三) 积极指导, 加快农村信体系建设步伐

2014年末, 全市共为44.43万农户建立信息档案,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4%。评定信用农户32.17万户, 占建档农户的72.41%。评定信用组3831个、信用村270个、信用乡镇8个, 为42.79万农户核贷104.5亿元。镇沅县作为普洱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 已实现了农户信用信息电子化, 全县共完成9个乡镇、109个行政村、4.1万农户的建档工作, 评定出4个信用乡 (镇) 、64个信用村、25755户信用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有效推进全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突出重点, 努力推进特色工作上水平

普洱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作为西南沿边开放特殊区域, 普洱既有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 同时也受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制约———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 基础薄弱, 产业滞后,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显现欠发达局面。

今年以来, 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视察云南强调指出“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 普洱中支认真落实金融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 立足实际, 抓重点、出实招, 接地气、创特色, 积极探索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举措, 进一步增强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效能。

(一) 突出“一个导向”, 强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立足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 辖区金融保持“绿色信贷”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落实绿色产业贷款余额约190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0%。

(二) 把握“两个关键”, 强化特色金融运作

1. 强力推进辖区邮储银行完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 以及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运作, 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今年上半年辖区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6亿元, 其中邮储银行落实贷款余额超过8亿元;与此同时突出资源特色, 落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2亿元, 保持业务平稳运行。

2. 强力推进西盟孟连民族特困地区安居工程建设。

着力统筹协调推进———在政策宣传、产品创新、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财政补贴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定向扶持,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着力强化金融服务管理———在服务方式、流程设计、通行文本、贷款承诺等方面, 做到通俗易懂、方便快捷、灵活多样、利惠于民;着力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落实“安居工程建设与‘三权三证’抵押贷款推进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用活信贷政策工具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统一, 安居工程建设与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统一”, 在探索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 做出新模式、打造新亮点;着力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推进“三权三证”工作, 因地制宜的支持好当地产业发展, 促进农户创收增收, 真正做到脱贫致富;着力加强工作的研究反馈———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的沟通、反馈, 定期报送工作动态, 加强宣传工作;着力做实挂钩对口支持———引导督促辖区各银行机构做实做好对口挂钩工作, 发挥样板示范效应。

(三) 引导“三个率先”, 打造金融服务产品新亮点

1.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率先探索, 推进沿边金融服务取得新突破。澜沧县农村信用社全省首创农户资产公证贷款、境外替代种植农户订单合同质押贷款, 墨江县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创新推出“烟草合作社贷款授信”模式;

2. 引导辖区银行在全省率先开展咖啡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探索缓解企业“融资难”新途径。

3. 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地方工会合作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会会员普惠卡”, 营造支付服务新平台。

(四) 推进“四个机制”, 确保金融支持创业小微贷款服务提质增效

协调落实推进征信查询前置制度、申请现场查验制度、跟踪调查制度、定期 (半月) 反馈报告制度。

(五) 统筹“五个措施”, 做实金融定向支持景谷“10.07”地震灾后重建工作

围绕金融支持景谷地震灾后建设重点工作, 市县人民银行加强政策落地、窗口指导以及内外协调, 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作为, 实现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整体合力。

1.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14年“10.07”地震发生以来至2015年6月末, 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13亿元;

2.提升政策工具运作效应。通过争取上级支持, 首次启动央行政策工具, 向景谷县农村信用社定向发放1亿元支农再贷款, 增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作保障;

3.强化定向调控管理。今年二季度对景谷县农村信用社的定向追加调增合意贷款额度3.5亿元, 合理把握灵活调控, 对其新增合意贷款在“确保全部用于支持灾后重建”的前提下, 允许额度控制进度提前运作;

4.突出盘活存量导向。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盘活原有存量与人民银行增加合意贷款额度1∶5比例, 定向配置增加民房重建贷款;

5.加强银政协作。市县人民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协调, 有效推进实施贷款贴息, 设立重建贷款风险保证金, 建立人行、金融机构、政府三方相关信息沟通机制等措施。

(六) 探索“六个突破”, 深度推进边境区域金融工作的取得新突破

1.增强县级人民银行前沿履职新思路。孟连支行立足勐啊口岸推进创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对统筹孟连金融机构落实沿边金融改革工作有了新的定位;江城支行针对立足“中老越三国边境金融合作”推进沿边金融开放所具备的优势、存在困难以及今后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澜沧支行和西盟支行围绕澜沧新机场建设对今后边境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及支持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也有了新的构想。

2.市县人民银行的统筹协调推动孟连县农村信用社与税务、海关实现新合作。成功代理缴纳关税业务, 成为全省首家代理缴纳关税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截止2015年6月末, 共办理代缴关税业务82笔, 金额1670余万元。

3.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探索跨境金融业务拓展新途径。今年5月, 孟连县农村信用社通过与缅甸邦康银行沟通合作, 成功办理了云南省首单Shibor定价跨境人民币约期存款业务, 成为地方金融机构参与Shibor定价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成果。

4.扩展沿边金融服务建设新平台, 继去年孟连农信社开办跨境金融业务后。今年7月江城县农村信用社顺利通过验收, 成为普洱市第二家获准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5.加大引导推进银行机构主动参与沿边金融开放基础建设有了新进展。促成云南富滇银行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程序, 开展针对孟连“边合区”机构网点口岸布局工作。

6.积极应对沿边跨境金融新情况。今年6月初, 针对境内机构跨国投资缅甸邦康市成立东南亚联合银行 (系缅甸第二特区设立的首家正规商业银行) , 辖区人行密切关注并及早研究后续边境金融运行中与人民币对外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及现钞运作、跨境企业贷款与实体融资、跨境投融资与离岸金融等方面的运作趋势。

三、现阶段普洱辖区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面临的困难问题

当前, 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辖区客观实际的制约, 普洱市经济发展及金融运行与全国全省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经济总量效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结构、金融运行质量等方面, 整体缺陷凸显。由此, 使普洱市在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与建设上面临较大挑战, 也使辖区人民银行履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 区域经济运行不容乐观

普洱市经济总体呈现浅层次开放发展态势, 传统性一产占比突出、低产值产业格局凸显, 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链短, 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瓶颈制约。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换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 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为薄弱。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项目支撑不足, 尤其是大项目少, 难于支撑投资增长;水利、非电工业、综合交通、水电等重点行业投资下降, 支撑减2弱0, 1增5长年后第劲不10足;期二下是地旬方刊财政运行困难较大, 受“营改增”时税制改代金理跨境融人民币业务收费较高;三是人民币现钞通过N正O规.途10径, 出20入1境5革 (、总小微第企6业04税期收) 优惠等政策性减收影响, 全市地方公共T财i政m收e入s F“in难a”n。“c普e洱沿边金融运作模式”的 (业C务u核m心ul就at是iv境e内ty外N银O行.间60需4相)

上半年完成21.8亿元, 同比仅增长4.4%, 与此同时, 在支出方面普洱市今年进入政府性债务还债高峰期, 全市到期需偿还债务达74.4亿元 (其中市本级44.1亿元) , 加之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刚性支出增加, 财政面临巨大收支矛盾压力;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今年以来受宏观市场环境影响, 全市现有14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除煤矿企业因整顿停产外, 尚有10户非电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电力、建材、化工、煤矿和林产工业等企业产值均呈下降局面。并且, 受财政筹措资金能力减弱影响, 市县部分项目资金配套压力大。此外, 受市场、融资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企业投资意愿弱。

(二) 辖区金融运行困难凸显

一是存款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全市银行机构上半年新增存款达到13.1亿元。但剔除特殊因素, 上半年全市新增存款仅为0.1亿元, 同比少增12.1亿元。6月末,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100%的有5家, 个别法人机构流动性紧张, 对其正常业务开展已产生了影响;二是受区域经济运行环境制约, 新的投资增长点难以有效实现, 有效信贷需求减少致使信贷投放后劲不足, 进而影响实体企业生产性投入意愿下降。并且, 过去拉动普洱市银行项目贷款主要靠水电、交通建设的投资, 目前水电投资已接近尾声, 新的投资增长点还未形成。此外, 部分储备项目, 融资的前置条件准备不充分, 如环评、土地报批, 抵押物等不落实, 由此导致项目贷款与投资下降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运行。此外, 部分新开工建设项目落实不力以及一些在建项目施工进度迟缓, 导致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跟进。上半年辖区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511.4亿元, 新增贷款35.7亿元, 同比仅增加3亿元, 同期贷款累放增加额与上年水平相比减少8.6亿元;三是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上半年, 普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呈持续上升态势, 6月末, 全市不良贷款余额11.7亿元, 比年初增加3.3亿元, 增长38.9%, 不良率达2.3%, 部分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 经营策略更加审慎, 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信贷准入条件、降低了授信额度, 反向制约我市信贷投放;四是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普洱市辖内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 以及互联网金融、资本管理公司、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创新组织快速发展, 但由于体制机制影响, 对其监管缺位、失位, 一些机构违规操作, 部分影子银行的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已经影响到我市部分银行机构的信贷资产安全;四是受外部市场“高杠杆”的影响, 少数获贷款主体将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关联企业渠道, 改变贷款真实用途, 违规进入高风险行业, 导致部分信贷资金运行面临潜在风险。

(三) 区域沿边跨境金融互动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双边银行开展金融合作“难”。现阶段普洱与毗邻国家经济金融交融较为密切的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 (佤邦) 。尽管2011年以来缅甸政府加快推动民主化进程, 但缅甸掸邦第二特区 (佤邦) 仍属于高度自治的地方民族武装地区, 地方武装与政府武装冲突频繁, 政治、经济环境不稳, 双边银行金融合作存在较大政治风险。加之对方商业银行为私人银行性质, 政策多变且随意性强, 资金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境内银行、企业通过对方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意愿较低, 境外企业也疑虑在我方银行开立账户与办理正常结算业务面临诸多政治的及法律的风险, 导致中缅边境双边银行合作较难深入开展;二是银行渠道跨境人民币结算“难”。中缅边境地区跨境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业务品种十分有限。据统计, 我方孟连县边民互市区农行、农信社设2个网点, 缅方边境地区仅有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邦康市商业银行) 开展常规业务, 而对于新设的“东南亚联合银行”其系统框架和运营模式仍需观察。因此, 尽管双边银行已搭建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 但由于缅方银行尚未加入国际清算体系, 只办理存、贷款业务, 且仍采用原始手工记账处理方式, 电子化程度极低, 导致双边银行资金清算、业务合作较为困难。此外, 缅方银行办互调运人民币现钞互补清算头寸, 如果跨境调运大额人民币现钞的渠道不畅, 将影响到结算平台的正常运转。而目前双边银行尚未开展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 并且受政策因素制约, 大额人民币现钞出入境没有真正实现便利化, 制约了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同时, 按现行管理规定居民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钞限额为2万元, 此限额很难满足边境贸易和替代种植业务资金需要, 使得许多企业和个人只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 导致大量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脱离监管;四是跨境支付结算管理“难”。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 国内金融机构要把更多先进的银行自助终端设备投放至境外仍困难重重。境外机构和居民对中方银行并没有完全信任, 对其运转在中方银行系统的资金仍心存顾虑。并且, 由于缺少有效证件, 境外居民无法开通网银、手机银行等高效便捷非现金结算平台, 始终偏好现金交易结算。据孟连县农村信用社实地调查了解, 由于银联有对珠宝业和奢侈品需向商户收取1.5%的手续费且不封顶的规定, 邦康市安装该社POS的珠宝商难以接受, 使用率不高。此外, 因支付结算渠道不畅通及境外银行手续费过高, 使用人民币的高成本催生了诸多“非正常”领域, 特别是境外第三方POS机具 (绝大部分POS都类似于“微付通”、“支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设备) 套现尤为凸显。据邦康市公安局初步排查情况, 邦康市有130多家商铺安装有POS设备。由于外来POS机在当地长期处于失控和无监管状态, 2014年末在邦康市连续发生10余起不法分子利用自购POS机为客户提供取现业务时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和密码, 在异地非法复制盗刷的案件, 受害人全部为在邦康暂住经商的中国人, 由此呈现边境区域支付监管“真空地带”。

(四) 区域沿边经济金融合作环境与平台建设滞后

普洱辖区分别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其中, 江城县与越南、老挝接壤, 西盟、孟连、澜沧三县与缅甸接壤。受特殊地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文交流等多重因素影响, 普洱辖区推进沿边经济金融合作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双边金融发展状况差异大, 金融合作基础条件较差, 开展双边 (多边) 金融互动及人民币跨境结算难度大。另外, 中、老、越三方政府涉边事务会晤机制虽然基本建立, 但多局限于商业贸易领域以及特殊的社会交往互动, 未深度涉及金融领域, 对比日益繁荣的边境贸易经济往来, 金融合作更显滞后, 这与中、老、越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不相称;二是边境金融服务滞后。如江城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涉外金融服务的品种、工具与途径十分有限, 特别是与老挝、越南金融机构均未建立任何代理关系, 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渠道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入开展。据当地人民银行调查研究反映, 与江城县接壤的老挝约乌县虽设有老挝发展银行、财政银行和政策银行3家机构, 但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化程度低、金融服务功能弱。此外, 西盟县、澜沧县目前尚未形成沿边金融基本服务与开放建设的工作格局;三是沿边金融机构缺乏国际金融管理人才。西盟县、澜沧县、江城县虽属普洱沿边县域, 但受经济、民族、边偏等因素制约, 加之毗邻国家的特殊落后环境的影响, 沿边金融合作与业务发展缺乏基本运行平台, 由此导致县域金融部门涉边网点布局滞后, 长期以来缺乏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与经验, 相应的管理人才也较为稀缺, 一般从事外汇业务 (也仅限于较为浅显的边境基本业务) 网点人员未参加过系统的外汇业务学习培训, 工作连续性不足, 更谈不上熟悉和掌握系统的外汇政策知识以及超前的涉外金融理论。因此, 国际金融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沿边县域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 普洱市辖内沿边县级人民银行也普遍人员偏少, 加之人员素质、工作环境、履职工作的局限性等因素, 也制约了县支行前沿履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工作建议与思考

(一) 有效完善金融支持重点与政策体系

要建立对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政策, 增强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要突出普洱区域金融支持重点, 有效把握金融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加大以生态有机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绿色工业、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绿色服务业、以 (无量山哀牢山) 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绿色走廊等业态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普洱绿色经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积极推进区域投资环境建设,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 科学决策经济布局, 引进和开发特、优、高效产品, 打造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化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 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以此助推区域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建设取得实效。

(二)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沿边跨境金融服务与合作的运行平台

要深入探索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 畅通结算渠道。要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 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沿边经济金融环境条件合理布局业务网点, 有序布放安装POS机、ATM机等便捷金融服务设备。要鼓励金融机构实施跨境区域设立机构, 并通过设立外币代兑点, 为边贸企业结算与汇兑本外币提供方便。要积极稳妥探索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入流出工作机制, 有针对性地扩大境外人民币输出, 提升区域 (国际间) 人民币覆盖和运用效能。要以人民币兑换相邻国家货币为突破, 推动建立区域银行间本外币交易平台。

(三) 探索建立沿边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

要通过以政府主导、金融机构配合, 搭建与毗邻国家 (或区域) 的边境地区银行间金融管理合作平台。要针对跨境资金流动、跨境人民币现钞流入流出、跨境居民边境账户结算、跨境投资与债务运行、跨境贸易真实性等方面状况, 建立有效监测和预警机制, 及时进行风险提醒。要加强针对境外区域反假人民币、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方面的金融监管合作, 强化防范和打击力度, 维护区域跨境经济金融秩序的安全和稳定。

(四) 切实提高地方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效率

立足于政府搭台统筹协调, 建立和完善由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海关、边防、商务、税务、外事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 定期加强沟通与协作, 及时分析和研究工作推进情况, 及时反馈和化解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效建立和完善信息互通机制, 共同为推进边境发展谋合力。

(五) 进一步把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

一、理论研究综述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通过资源合理调配, 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 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源于以Solow (1956) 和Swan (1973) 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 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 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 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 不受限制的。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 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 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Williamson (1965) 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 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 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 但从长远来看, 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 即发展均衡。

(二) 金融发展理论

1.国外研究历程。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 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 (1993) 为代表, 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问题已开始被学界广泛关注,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 大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谈儒勇 (1999) 通过研究发现,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韩廷春 (2001) 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以后, 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史永东 (2003)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 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王景武 (200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 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 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一)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性

大量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证实,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 但是他们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这里存在一个是金融资源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金融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因此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区域金融资源同区域人力资源、区域技术资源一样都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

(二) 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适度性

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区域金融资源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但这是否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 还有待证实。东部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 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 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 那就是只有区域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了、匹配了、协调了、达到地区“金融”与“经济”双赢的状态,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金融资源的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三) 区域金融发展的非独立性

区域金融资源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或是孤立地看待这个要素。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 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 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区域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 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区域金融、区域人力和区域技术都是这个大系统的要素, 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因此, 认识到它们的非独立性, 更好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才能给区域经济带来跨跃式增长。

三、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一)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 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 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 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 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进行自发调节,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 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 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 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 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 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二) 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中国金融业改革以来, 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 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 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 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 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 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中国金融经济的转轨, 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 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 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区域金融生态建设, 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树立金融生态观。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统一的。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使之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内涵, 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论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 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 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 加强金融稳定, 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 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 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黄.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业网, 2006, (12) .

[2]欧向军.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 2007, (4) .

[3]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4]米建国, 李建伟.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4) .

上一篇:信息检索途径下一篇:小学思政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