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2024-05-18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12篇)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1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以及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资本、资源、劳动力的力量变为科技创新力量的竞争,因此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当今各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类似于中小企业的一些创新主体在从事技术创新时都面临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如无法负担昂贵的研发所需要的创新资源(人才、设备、物资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主体进行独立研发的风险非常高,一旦无法持续提供研发资源,很容易导致整个创新链断裂,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来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进行,即利用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RJVs(Research Joint Ventures)即研究联合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联合创新模式,也称为研究合资企业、研究联合组织,是多家企业在R&D阶段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在产品生产和市场开发阶段进行竞争的一种组织形式。区域创新资源是指中小企业及其他创新的行为主体在空间上聚集成一定的范围,在这一范围存在着与创新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创新资源,如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物力资源、创新财力资源、创新信息资源等。将多个创新主体建立成研究联合体,相互之间进行技术联盟,提高创新主体之间资源整合的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

1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创新主体之间建立研究联合体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联合研发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相互之间发挥技术协作与技术创新优势,实现自主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取得最大化的利润。

1.1模型假设

首先,从建立RJVs模式,到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进行研发以及到最终研发结束这个过程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假设:

1.1.1假设某区域内,存在着同一产业的m家创新主体,其中参与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的创新主体有n个;

1.1.2在该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有两种可选策略,创新主体可以自主决定进行独立研发或者与其他创新主体建立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

1.1.3假设在本模型中,研发所投入的成本为创新主体所投入区域创新资源的总价值,设某创新主体i进行独立研发的成本为Ii,若参与到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时投入的成本为IRi。包括创新人力资源即科学技术人员、R&D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普通劳动力等,用赋予的报酬计算其价值;创新财力资源即投入的科研经费总数额;创新物力资源即投入的原材料、科研仪器、设备、物质资源等科研基础设施,计算其总价值;创新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科技文献、期刊、专利、光盘数据库、科技规范和标准等各种软硬件为载体的科技产出,用购买的费用衡量其价值;

1.1.4各创新主体对所有参与方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θRi(也可称为努力程度),所有参与方在建立了RJVs的联盟模式后,充分有效地整合各方的创新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研发过程中,各方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可预测性的收益,确定自己以何种努力程度θRi来整合资源,随着θRi的增大,创新主体最终得到的回报的比例也相应地增多,但同时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

1.1.5在RJVs模式下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的技术开发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在研发过程中存在多方面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包括企业文化冲突风险、技术溢出风险、市场风险、合作信任风险和财务风险以及一些外部的不可控因素等,研发成功的概率代表了创新主体的研究实力。假设创新主体i独立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i,而建立RJVs进行R&D研发的综合成功率pR,每个创新主体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技术联盟中的研发实力为pRi。Loury(1979)曾研究过创新主体自身的研究实力与其所投入的创新资源IRi呈一定的函数关系,而创新主体各自的研发实力pRi、所投入的创新资源IRi以及其对资源的整合效率都对项目技术研发的综合成功率pR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在研发初期各创新主体的研发实力越强,效率越高,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就越高,所以综合可表示为

pR=pR[pRi(IRi),θRi,IRi]=pR(θRi,IRi)

1.1.6假设创新主体无论是独立研发还是建立RJVs模式进行的是同一科研项目,若研发成功则该技术的价值为V(为已知常数);

1.1.7在RJVs中的n个创新主体,在技术研发成功后创新主体i所获得的利益分配比例为,利用成本型目标法对μi进行规范化处理,即将所有的μi转化为0至1之间的数,转化公式为:由此可得到每个RJVs成员的利益分配比例。

1.2模型分析

由上述假设可得创新主体i建立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时的预期期望收益为:πRi=ωipR(pRi,θRi,IRi)V-IRi,ωi、pRi都与θRi和IRi成一定的函数关系,则可简写为πRi=π(θRi,IRi),所有成员的期望收益表示为,而创新主体i进行独立研发的预期期望收益为:πi=piV-Ii。

上述πRi表达式很明显地说明了创新主体参与RJVs进行资源整合创新最终得到的利益主要由投入的资源以及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整合效率决定的。从创新主体所提供的创新资源IRi角度来看,某一创新主体i可能并不具备研发所需的所有的创新资源,但是n个创新主体可以组成研究联合体,以该组织为核心集中研发资金、人员和设备等,弥补独立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还可以避免相同资源的重复使用,为创新主体节约其他成员已经能够提供的创新资源,以用于其他的研发活动;从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来看,可以通过RJVs的在整合资源方面的努力程度θRi发挥乘数效应,以尽量小的θRi发挥尽量大的利润,提高最终的利润与投入的比率。

下面将提出采用两阶段模型来分析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的利益博弈。第一阶段,在建立RJVs形成阶段决定投资创新资源的水平IRi,第二阶段决定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整合效率θRi。

若n个创新主体以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那么可通过以下的逆推归纳法来实现其最大利润:

i决定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整合效率θRi———阶段二;

求解上述方程组的解得到:

ii在建立RJVs形成阶段决定投资创新资源的水平IRi——阶段一;将得到的以上的n个数值代入到中得到,建立的RJVs这个组织所得到的利润总和,即π(IR1…IRn),分别对IR1…IRn求偏导,就可以得到每一个创新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下最适合的投入,由此便可以计算出每一个创新主体在RJVs模式下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得到的最大利益πRi。将各个创新主体独立研发时得到的πi与πRi比较,则可以给创新主体是否建立RJVs模式下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供很好的决策依据。

2结论

本文就从建立RJVs组织到以该模式进行技术研发再到最后研发成功这个过程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了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的利益博弈模型,得出建立利用该模式进行资源整合进而研发最终各成员得到的期望收益,并给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具体方法,可为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研发联盟,对有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提供有效的参考。总之,研究联合体这样特殊研发联盟的持续与高效运行依赖于创新主体之间的共同努力,所以,每个RJVs参与者都必须充分了解其形成机理的基础,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可以保证RJVs成员各方相互之间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发挥技术协作、技术创新优势,塑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实现自主创新,从而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劣势地位的创新主体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来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利用RJVs模式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建立创新主体形成RJVs后的博弈模型,并提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在弥补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失衡的同时,优化研发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整合效率。

关键词:RJVs,创新资源,博弈

参考文献

[1]王丽,武博.研究联合体的形成机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9).

[2]孙红侠,李仕明.并行研发联盟中合作伙伴资源投入决策分析[J].预测,2005(2).

[3]王雪原,蔡野.R&D联盟—成员博弈模型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2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论文发表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把发展区域经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整合資源,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动员利用和科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由于区域地理、气候、环境、人口、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资源优势上的明显不同。由此形成了资源上的互补性。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分析研究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构架具有区域合作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的范围研究细分各地不同的特点,搭建区域合作的平台;从项目的运作考虑发挥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优势互补,这是资源整合战略在不同层次上的应用。无论是大地地理差异,还是一种特产产品的优势发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在各地区的落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在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自2008年起,国家先后批准了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10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些发展规划,都是要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在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中,要善于发现资源的价值。过去有个说法,叫“捧着金碗要饭吃”,就是形象地比喻一些地方本来有丰富的宝贵资源,可是却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例如陇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有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交通、观念等原因,陇南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尚未成为产品优势,许多县还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状态。

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辽宁南部绥中县有一个万家镇王家村,号称“关外第一村”,地域优势明显:东西向102国道穿村而过,与山海关、秦皇岛毗邻而居,南北向连着碣石海滨、九门口长城,王家村正坐落在这一“黄金路口”上。过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2005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分析村的自然环境,发现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资源,看到了致富的门路。他说:“咱们不能捧着金碗要饭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靠路吃路。”于是,王家村把商业开发、果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运输等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一举引爆“地域经济”,短短几年,这个村50多户人家拥有了轿车,提前迈进“小康村”行列。

山东省东营市花官镇是我们重点调研的一个整合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典型基层单位。

花官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基础好、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他们大力发掘特产资源优势,整合农产品、投资、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按照“强蒜、扩畜、促菌、壮棉”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强蒜”,就是整合地方特产资源,加快品牌建设和大蒜制品深加工。“促菌”就是整合技术资源和本地原料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建设食用菌原种研发中心,形成了年产2万吨真姬菇和1万吨灰树花菇产业规模。

区域资源整合,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实施,大区域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优势已经日益显现。

例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涉及行业多、带动面宽、辐射域大、渗透力强。在我国鄂西北有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资源,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鄂西北实施旅游资源整合,依托武当山、神农架,打响“野人”和“帝王文化牌”,科学规划、系列开发、着力配套、精心包装、提高品位,整合旅游景点资源,发挥集聚优势,建成鄂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的精品热点,成为鄂西北“旅游热线”。

实施整合资源战略,要解决好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各地区充分做好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一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资源及其构成特点,并发掘出资源的内在价值。例如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其储量和分布特点、在全国能源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如何解决资源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二是加强资源拥有地和需求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资源优势共享共赢的发展规划,形成经济上紧密型合作的运作机制。由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各自为政,地方主义等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源的整合和区域合作。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的要求,突破区域行政束缚,实现资源整合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在资源整合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掘资源优势,利用资源促发展决不是竭泽而渔,而是要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一个区域自身的资源整合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开发,都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全区域的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做到产业上下游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所在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和谐。

四是资源整合战略中突出产业特色。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以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有历史人文的,有土特产品的,有风俗习惯的,等等。然而在产业规划与发展中,要从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出发,结合本地与周边地区的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一个或几个特色明显的产业,把可能整合的资金、人才、市场优势,集中到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的资源上来,从而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业价值。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4

一、资源共享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社会性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其本质来看, 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 即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该产品主要就是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服务的载体, 并以提供具体的服务促进载体建设和完善, 弥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组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三类科技平台。

(一) 共性技术平台

许多国家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 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共性技术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 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 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一般情况下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 势必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共性技术研究一般处于竞争前阶段。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 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 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 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 从本国国情出发, 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 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 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二) 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主要针对地方创新创业需求, 增强基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 以综合性、专业性和区域性三大类科技创业平台为重点,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科技创业平台体系, 依托各类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是指聚集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商务服务机构, 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 联合官、产、学、研、介, 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 (项目) 孵化的聚集体。集专家公寓、休闲、商业中心、中介、体育、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绿化等配套设施于一地, 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开展研发、试验、中试及生活的聚集地。其中创新载体主要是指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各类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载体;创业载体 (孵化器) 主要是指聚集科技型创业企业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的载体;创意载体是指聚集以创意产业为支柱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载体。

(三) 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科技的主要需求, 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 以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解决重大社会共性问题为主要任务, 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工程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 集成优势资源,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二、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

区域综合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系统集成;二是无缝存取连接。由于以往区域内各个主体的资源平台基本上是各自规划、独立建设, 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通性比较差, 因此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 (见图1)

这一系统先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中介建立各自的资源整合服务系统, 然后提交给综合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再传递给需要的不同层次用户。用户不仅包括平台内各团体用户, 也包括普通个人用户。

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整合区域内科技资源,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崛起, 已成为各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

(一) 政府主导, 多方共建, 突出资源共享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共建、自建等多种方式, 以区域科技资源共享为首要目标, 省、地、市各级区域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 共享平台依托全省十三地市子平台, 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 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 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二) “总门户+服务端点”成为基本布局

如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承担着资源统筹、资源共享的核心作用, 负责整个服务平台网络的运营管理, 并对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省服务平台提供中小企业服务的统一入口, 提供在线服务和呼叫服务的入口。基本建成1+1+2+7的省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包括:1个运营管理中心;1个共享数据资源中心;2个服务入口 (在线服务和呼叫中心) ;7个应用管理系统。以共享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 建成覆盖全省的、以在线服务系统、呼叫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门户为龙头、以网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企业信用管理、知识库管理为支撑、以专业化系统为补充的上下互动的大型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各个系统之间将通过资源共享交换接口实现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 (见图2)

(三) 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绝不仅仅只是以资源和服务共享为最终目的,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科技资源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深层次转化, 用知识服务来支撑整个平台运行和发展。知识服务的内涵和能级直接体现了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 在实现科技平台应用升级和功能扩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 国内一些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基础和空间, 它们拥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人才结构以及知识交换和协作空间。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哈尔滨镜像站外, 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 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其服务已从传统的文献检索、原文传递向代查代检、情报收集、科技查新专家特约、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知识服务方向发展。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由服务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科技类的服务产品, 包括共性技术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三类科技平台。架构面向区域创新的资源服务平台, 需要通过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 建立统一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 提供面向用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共享服务。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 需要各区域以政府主导搭建基于区域创新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平台基本架构和功能拓展。这是平台顺畅运行和长效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导向,区域科技公共平台,资源整合,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涂勇.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0)

[2]桂萍.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3]吴志坚, 王全乐.基于云计算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13 (Z1)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5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 创新平台 区域整合 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

[论文摘要]论述了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的重点内容。从区域整合角度,分析和谐构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应利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分领域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工业产品设计为核心的工业设计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纺织、电子信息、运输装备等行业,可有力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工业设计的创新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不仅是在工业设计自身知识体系与理论方法上的创新研究,更是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向与内容上的倍受重视。例如,湖南省依据本省产业发展格局,首度提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并取得一定效绩。因此借鉴首创省份的发展特点,提出全国范围内发展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依据区域自身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特点,加速区域整合。通过区域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力提升,并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发展意义深远。

1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内容

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包含着设计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为全国各地设计行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系统、方便、高效的与工业设计有关的创新契机。这个平台增强工业设计对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支撑能力,成为全国设计行业、制造行业与工业设计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信息沟通与服务的平台。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构建产销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1]。通过国家规划与政策的引导,自主开发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工业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既有技术创新理念,又具有实践设计经验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

2)构建行业设计中心。围绕增强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立足中国产业发展现状,选择中国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基础较好的机械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家电产品、IT产品、交通运输装备以及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动漫等产业作为工业设计的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根据全国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分领域、分专业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着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联度高、基础优势明显的设计中心[2]。

3)构建创意产业园。采用集聚设计创意企业、提升设计创意环境的方式,建设产品研发设计、家具设计、工业陶瓷设计、展示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为发展重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集聚区,创建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园区。

4)构建工业设计品牌建设工程体系。品牌工程建设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品牌结构,梳理组织与品牌的关系,强化品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明确品牌的定位、品牌内涵和品牌口号;进行品牌工程建设的系统规划,为后续品牌建设工作提供行动指南[3]。通过系统的品牌建设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和产品。

5)构建合理有效的设计创新管理机制。重视设计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健康发展专利事业并给予资金扶持。嘉奖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有关键性推动意义的设计,严惩一切剽窃行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等工业设计创新项目,使优势产业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主导产业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2从区域整合发展角度看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

2.1区域整合的含义与作用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区域整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子系统,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通与交换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复合系统[4]。区域整合是相互毗邻的地区之间彼此长期联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上的联系。区域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共享与融合的过程,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整合。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加速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整合发展是区域发展演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整合发展,参与更大范围的地域分工成为必然趋势,是发挥城市与区域最佳效率的重要机制。 区域相互作用,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区域相互作用的有序关系可以加强区域合作系统内部各区域、各要素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保持系统内部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互相协调、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增强区域整合发展系统的内部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区域相互作用的无序关系造成区域间过度回流、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生活成本上升等,产生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整合,消除区域相互作用的负效应,使区域间的无序关系向有序关系发展,达到区域整合和谐发展的目标。

2.2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整合,可以加强不同区域内部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此平台建设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如北京、深圳、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壮大,有助于建设适应现代设计教育、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技术发展、行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发达地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和谐构建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及不发达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因此,通过区域整合,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区域整合的根本动力是区域利益,如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社会利益,区域生态利益等多种利益族。利益族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利益,其他社会和生态等利益是通过经济利益可以体现出来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通过产业运动对不发达地区会产生更多因素渗入,区域内部因素发生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变,区域经济就会进入更新发展阶段,发达地区通过对不发达地区原料、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形式,扩大经济辐射,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和谐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发达地区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两大战略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两大战略产业[5]。科技和文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驱动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两大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平台建设中加大对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尤为重要。然而,与高技术产业不同的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内涵。文化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突破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技术垄断,为后起区域的跨越式崛起提供了文化图强的理论依据。近一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中,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保障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个性化需求,对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构建,立足区域特点,合理建设平台构架,最终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平台,实现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打造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此外,在平台建设中,打造自我品牌、区域品牌和民族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树立起民族优势品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构建工业设计专业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1-2.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40.

[3]顾江,朱文雁,昝胜锋.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发展战略[J].艺术百家,,(4):16-20.

[4]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3-81.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6

摘 要:整合创新要素是建设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中概述了创新要素的内涵和分类,对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进行分析,探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创新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19-02

1 创新要素概述、内涵和分类

创新要素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及能力组合,主要由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平台和体制构成。促进和支持创新要素整合集聚,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所以促进整合创新资金、吸引创新人才、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和加快技术流转,对我们江苏区域创建创新平台有重大意义。

对于创新要素的构成,目前相关研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分类视角有很多。

具体表现为: 一是从系统与环境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主体、资源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包括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资源要素包括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环境要素包括内部软硬件创新环境以及外部创新网络环境等;二是从直接和间接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直接要素包括技术、人力资本和资金,间接要素包括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和宏观政策;三是从结构和功能角度,认为创新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支撑要素和市场要素[1]。

本课题将其归结为人才、技术、资金、政策、平台、体制、知识产权和品牌八大要素。

2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显示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同时,要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建设地方特色创新体系。

企业是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力量,是实施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平台中吸引培养人才、获得前沿技术,把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能体现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水平。高校在平台中需要承担研发任务,是科技发源地,也是人才培养地,起到知识的传播作用。科研机构也有类似的作用,但更侧重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是创新的源泉。政府部门在平台构建在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进平台有效运行。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是平台的外围参与方,提供信息资源,有沟通协调的功能。所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往往由当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构成,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体系就是各要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政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具体实现途径为: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了大跨度整合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

3 创新要素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机制分析

3.1 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

政府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创建创新平台指明了方向。政府的政策多方面影响着平台内部的要素机制。区域性的法规政策条例对于不同的开发项目提供不同程度的经费补贴,政府为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通过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援助,政府资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提高产品市场化进程,减少产品由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除了财政补贴,还有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科研事业,减免税收。

协同创新平台在政府指导下实现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平台运作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

3.2 人才要素的拉动机制

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在这里把人才分为三类,高级管理人才、顶尖科技人才、一般的工人技师。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拉动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很早就提出了要科教兴国,高等院校的确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方面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且每个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的科技队伍,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联系,与国内外的学术界交流频繁,不仅容易产生新的创新成果,也容易培养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教学科研的一种相互促进。

现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兴新产业,这些企业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启用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对人才的投入,这样就吸引了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同时强化员工技能,造就了一支适应创新转型的员工队伍。

人才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它为创新平台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区域产业链更加完整,带动区域经济转型,所以吸引高端人才向区域聚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崛起的战略选择。

3.3 知识产权的驱动机制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比如发明创造、艺术作品、商标、名称、设计等都是某人或组织拥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拥有商业价值,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它能促进创新,对激励创新有4个方面的作用:

①评价创新、界定产权。有效的创新评价、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创新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石。知识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法定权利,所以知识产权审查过程既是权利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评价的过程,通过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进而根据评价结果界定合理的产权范围。

②保护创新、刺激投入。知识产权制度使权利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创新成果市场利益独占,这是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受到法律保护,保障创新者能够收回创新成本并且获得高额回报,激励发明者的积极性,从而吸引、鼓励、刺激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创新。

③导航创新、配置资源。商标、版权也有类似的功能。通过对知识产权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就能够有效地对创新行为进行导航,指导创新方向,并对创新资源进行快速配置。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要素对产业的控制力不断上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产业资源配置的依据。

④实现价值、支撑产业。知识产权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具有将创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使命和能力。知识产权首先是一种生产资料,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知识产权更是一种渗透在终端消费品中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知识产权拥有生产资料的交换价值,无形价值,是有形资产不可比的,是无价的,它代表着市场竞争力,是创新实现价值的主要方式,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3.4 资金要素的推动机制

现在大部分创新平台主要靠政府部门拨款和企业自筹来维持运转,我们要拓宽创新资金的来源,一方面,做科研、购买设备、建立公司、出新产品新技术都需要投入资金,另一方面,我们要让自身的资源优势流动起来,吸引外来投资机构,发展创业投资,资本使平台稳步发展,推动企业创新创业和向外拓展融资。

政府政策的引导,人才的拉动,知识产权的驱动,资本的推动以及信息服务的整合功能,都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发展,而技术是支撑机制,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最核心的部分,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人才,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只有有了新的技术,才有新的成果,才能进行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内,建立合作、开放、包容的创新机制。首先要有系统性的管理体制,管理平台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使得平台内所有企业机构规范自身行为,良性发展。然后要建立共享机制,以创新平台为载体,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这样的共享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行为,这也是建立创新平台的目的之一。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在整合科技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对创新主体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另一方面是使不同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渗透。

通过平台强调一种共有制度,有效协调主体间利益关系,降低市场失灵率,使合作各方实现产业关键性技术突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创新效率和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

协同创新平台利于营造宽松、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短时间内汇聚一批较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组成创新团队,增强专业学科领域的创新实力,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针对具有地方性质的特定的合作项目组织调动区域内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力量,快速完成技术研发及商业化过程,从而引领企业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这其中有政策保护、人才资金保证,降低了技术创新风险,消除因合作关系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并从创新机制上解决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困境,使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内部主体要素都得到了保障,形成区域特色,这其实就是一种互惠互利共赢的模式,创新要素使平台内部创新主体更好的工作,得到好的创新成果,从而有利于各创新要素主体。

实践证明,为有合作意愿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拓宽创新主体间的沟通连接渠道,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2]。

参考文献:

[1] 李培楠,赵兰香,万劲波.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 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2

(4):604-612.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7

理、互联星空、服务开通、电子工单管理、经营分析等系统。其中, 最核心的是BOSS系统, 是运营商投资建设的主要领域。但这个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 有些市场份额占据在国外软件企业手中。对于软件供应商, 可先从非核心系统, 如运营支撑、决策支持、管理支撑等系统着手, 通过优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带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逐步博得客户信赖, 继而向核心系统领域渗透。

其次, 还应从消费者的体验着手, 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并主动为电信企业提供新业务开发构想方案, 探求和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1) 研究终端细分市场, 为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电信软件企业需要从间接客户即终端消费者入手,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关注其使用电信产品和服务时的体验。消费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通话业务, 追求更多的增值服务。产品种类如此繁多, 需要强大的软件进行支撑。因此, 在消费者觉得使用电信产品不方便或服务响应不及时的地方, 应予以关注, 考虑从软件技术上是否可以解决并技术角度加以调整和改进, 这才是新时期拓展业务的关键。

(2) 理解电信客户需求, 主动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软件项目的开发需要软件企业和电信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 有时候, 电信软件的需求, 在软件企业看来未必能从技术上解决, 而软件企业可以达成的又未必是电信企业所需要的, 双方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正确理解电信企业的需求将其需求转化为正确的产品俨然非常重要。电信企业提出的需求反映了他们所理解的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因此, 软件企业还应主动帮助电信企业完成一些项目的前期设想和开发, 提供咨询规划业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 这种需求是否可以从软件技术上获得支持从而开拓一项新的电信业务, 是值得软件商主动为电信企业思考的问题。

总之, 体验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 顾客的关注点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营销实践也越来越注重通过创造消费者美好感受、提升顾客让渡价值来达成营销目的。旅游、餐饮、娱乐、文化、通讯等领域的一些企业引入体验营销理念已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电信软件业, 只有引入体验营销理念, 从客户和终端消费者双方入手, 才能更好的维系和发展顾客, 建立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 (张愉等译) [M].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1

[2]李征:体验营销开辟电信分销新渠道[J].中国电信业,

[3]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

徐彦平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7月, 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落户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 在遵循民族宗教信仰、饮食律例的基础上,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全力打造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一、清真烹饪人才的摇篮——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重点高职院校, 现有教职工500多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占地156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学院新校区暨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 并计划于2009年10月入驻。学院立足现代服务业、面向工业, 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 涵盖现代服务、财政金融、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等9大行业的40多个职业方向。拥有一个清真烹饪培训中心和一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 可进行13个工种5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同时还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特许授权考试站。目前, 已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集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于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烹饪专业自1978年开办以来, 紧跟行业发展动态, 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烹饪专业教师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40多名, 其中专任教师中有烹饪高级技师7名、高级营养师1名, 中国烹饪大师3名、全国餐饮服务大师1名、中国烹饪名师1名, 取得全国清真烹饪大赛个人特金奖、金奖、银奖共10项;所培养的学生因“实践动手能力强, 吃苦耐劳和创业精神强”, 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次签约率均为100%, 并为自治区获得了特金奖9枚、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25枚。烹饪师生应邀参加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清真餐饮服务工作, 并被授予“抗击冰雪抗震减灾奉献奥运突出贡献奖”、“中华金厨奖”、“优秀组织管理奖”、“杰出贡献奖”。目前累计为社会清真餐饮行业培养高级、中级烹调师, 饭店高、中层管理人才及基层管理人才6000多名, 鉴定清真烹饪、酒店服务人员8000多人次, 为自治区旅游、餐饮、饭店等服务性行业培训员工两万多人次, 为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区域优势, 创建全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 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播日益国际化、市场化, 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 吸引了来自4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运动员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到北京观光、旅游, 这无疑给中国的清真饮食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 清真食品业每年有1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以穆斯林为主体的1个自治区、4个自治州、13个自治县在西北, 有1400多万穆斯林兄弟, 发展清真烹饪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而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乡”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地处西北、黄河中上游, 现有回族人口211.4万, 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 也是全国各地穆斯林群众的“家乡”。缘于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关系, 清真食品产业在宁夏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人文条件,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规模优势、品牌效应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把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清真餐饮业、清真特色商品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强。从传统优势出发, 改造和提升清真餐饮服务业, 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促进就业, 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清真饮食 (含食品) 经营户达15万户, 其中90%以上是餐饮业。宁夏清真餐饮企业多达两万多家, 占宁夏餐饮业的80%以上, 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3%。预计到2010年, 全国清真餐饮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00多万人, 这就为清真烹饪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此, 中国烹饪协会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批准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三、准确定位, 全力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要求, 充分发挥“中国清真之乡”的文化品牌优势, 按照“12345”建设思路,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清真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业合作交流, 逐步形成以宁夏清真产业为资源的聚集效应, 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1. 即构建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清真烹饪理论体系, 弘扬清真饮食文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组织有关专家、行业人士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研讨, 建立清真烹饪理论体系。组织有关人员整理编写《清真餐饮店运行手册》, 持续扩大清真烹饪的市场需求空间。编写《清真饮食习俗》等大众科普读物,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出版《清真烹饪工艺》、《清真菜肴》等系列培训教材, 建立清真烹饪培训基地网站,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2. 即推动清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两大工程, 扩大清真餐饮产品的影响。

成立以学院、行业和企业餐饮专家及餐饮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研发机构, 广泛深入民间, 系统挖掘、整理、记录清真菜名、用料和制作方法, 对独具清真特色的产品进行筛选开发, 不断拓宽原料、辅料的使用范围, 不断丰富菜肴品种, 服务穆斯林, 吸引其他民族的消费者, 扩大清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提升清真菜品档次、推广美食文化、开发饮食器皿与培养专业人才紧密结合起来, 以适应大众对绿色菜品的追求, 满足国内外穆斯林消费者的需求。配合烹饪协会,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真“名菜”评选活动, 促进清真菜品推广, 努力扩大清真产品影响, 让清真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 即采取三项措施, 提高清真食品科技含量。

一要加大清真菜品标准化研究力度。从清真代表菜品入手, 梳理有关厨房设备、烹饪技法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促使清真食品实现产业化发展。二要提高菜品的机械化程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 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同时, 提高劳动效率。三要加大清真餐饮的科技创新力度, 推动清真餐饮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4. 即推进四项工作, 打造清真烹饪培训聚集园区。

一要加大对现有烹饪培训资源的布局调整, 引导社会清真办学培训机构向宁夏聚集, 建成清真烹饪文化教育、人员培训、行业交流、发展规划、理论研究的“聚散”中心。二要根据不同规模的清真餐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部分青年自我创业的需求, 依托中国烹饪协会, 聘请全国清真烹饪专家、大师参与清真烹饪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推广初级促就业、培育中级树名牌、提升高级出名师”的阶梯轮回式培训基地。三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定岗”培训, 开办清真公共营养师、餐饮职业经理人、厨政管理及点菜师等培训班, 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及时效性。四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少数民族厨师人力资源信息库, 帮助学员成功就业、自主创业。

5. 即开展五大活动, 增强清真餐饮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开展清真食品“名企、名店、名厨、名师”评选活动。以清真食品名企为依托, 通过技能竞赛、资格认定等形式, 积极引导清真餐饮企业自觉树立品牌意识, 建立有利于清真产业文化名人脱颖而出的机制, 努力构建以文化为支撑的企业管理和运作模式。二是充分依托宁夏现有“品牌活动”载体优势, 借助“宁洽会”、“回商大会”等具有国际性、全国性规模的重大活动, 搞好清真餐饮促销活动, 加大营销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支持, 协助中烹协举办全国性清真餐饮文化展示, 大力弘扬传播清真美食文化。四是邀请全国和国外特别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名厨为清真餐饮业“传经送宝”, 开展国际性合作与交流, 打造“中国清真美食之都”。五是配合中烹协做好“中华餐饮清真店”年审及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资格认定等常规工作, 服务于行业发展。

摘要: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建设, 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按照“12345”建设思路, 全力打造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关键词:区域优势资源,清真烹饪培训基地,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8

1建设物流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物流行业竞争激烈, 需要做到的是提高物流效率、控制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速度以及服务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科技化的普及, 物流资源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信息化、网格化、自动化、标准化等特色的行业,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心。 现代物流的优点就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打破物流运输环节区别于生产环节之外的界限,然后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从整体上能够实现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

区域物流网格化管理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的整体物流系统,以此精细化的来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控制物流成本。 所谓的区域物流网格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格以及通讯等现代手段来对区域内物流作业、过程以及管理的相关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筛选、储存、分析、评价、反馈、发布、管理和控制的通用信息平台。 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现有资源、构筑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使得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有效兼容, 促进物流活动高效和顺畅进行,可以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1]。 因此,针对于网格化物流信息管理,具有完善现代物流功能的作用,而且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度的现代物流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2区域物流网格管理平台的实质应用

物流网格化管理能够促进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帮助政府部门建立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 物流网格化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的对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做出整合,并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宏观管理部门对物流运作的信息还不是完全了解,不能及时获得仓储、道路交通对物流资源需求满足程度的信息以及物流业务的地区分布信息等。 这些因素使政府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有很大的滞后性,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导致大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物流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因此,有关部门通过规划和建设区域物流网格化平台,将所有的物流资源、 物流需求以及物流业务数据存放到数据仓库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进行物流资料统计分析、经济适应性分析、发展趋势预测等,为政府部门制定物流战略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物流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加强物流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2]。 区域物流网格化平台将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运作制度,承担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有机联系,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协调管理等提供基础平台。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物流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网格寻找互补的优势,与工商企业构建供应链网链组织,通过供应链管理共同形成合作竞争的整体优势。 通过物流网格化平台,工商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大幅度提高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物流信息化标准需要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的步伐。 区域物流网格化平台的规划和建设能促进相应的数据标准化、 规范化。 只有符合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规范,才能实现物流相关信息系统间的共享和数据交换,进而实现不同组织间、地区间、供应链系统间、物流软件系统间信息的交流与互换,达到完成物流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的目的。 物流信息标准包括基础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单项标准等。 物流网格化平台的建立,能够加快企业对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步伐。 为了解决与物流网格化平台的信息交互和共享问题,大中型企业必将加快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总结

通过充分利用物流信息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构建物流网格化管理平台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促进物流活动高效顺利开展,进而使得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因此,建设物流网格化管理平台,除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更是企业降低成本、整合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对发展跨行业、跨区域的现代物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泽明,杨为尧,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资源整合及功能设计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5(9).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9

南太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河南省境内的太行山绵延于豫西北部, 西与山西交界, 为太行山系的南段, 因而通常称之为“南太行”。南太行山旅游区就是随着南太行山及其边缘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区域。行政区划涉及河南省安阳、鹤壁、新乡和焦作四市, 包括19个县 (市、区) 的94个乡 (镇) 。该区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上, 因而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 受构造断裂作用影响, 本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梯级下降, 绝壁林立, 山势陡峭, 重峦叠嶂。南北走向的太行断块山崖经东西走向的水系切割, 形成串珠状的峡谷、悬崖、名泉、瀑布, 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生态旅游资源。南太行旅游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6处, 世界级地质公园1处, 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3处。其他景观类资源还有黄龙洞、五龙洞、水峪溶洞, 水域风光类还有丹河、沁河、淇河、宝泉湖以及数不清的泉潭溪瀑, 生物景观类还有太行山国家级猕猴、神农山白皮松等。

该区地处历史悠久、人类活动最频繁的中原大地, 人文景观资源也相当丰富。这里不仅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小南海原始人洞穴, 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 以及新乡的周武王庙、比干庙、白云寺、百泉、潞王陵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太行风光古朴、原始、天然、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有植物种类1700余种, 年平均气温14℃, 大气中负离子含量5000~10000/立方厘米, 是原始的天然氧吧, 现代的旅游休闲圣地。

南太行山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全省加快旅游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南太行旅游已经成为河南旅游的一个佼佼者, 在全省旅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 南太行旅游区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资源雷同, 缺乏市场导向的理念, 旅游要素市场建设严重不足, 适合国际和全国市场的好的旅游产品很少。在景点建设上缺少专业的创意策划。大多是单一的观光型景点。体制不顺, 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掣肘严重, 使旅游开发难以统一规划, 南太行山旅游区整体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联系较弱的分散状态, 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这对该区整合优势的发挥和实现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十分不利, 也影响着它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二、南太行旅游区区域联合的必要性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南太行旅游资源以山水旅游为主线, 辅之以文化旅游, 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 这就为整个南太行旅游区的区域旅游联合创造了可能, 加上各个辖市也有意实现区域联合, 所以走区域联合、共同开发的道路具有可行性。而南太行旅游要形成品牌, 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化, 构建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和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 则必须要走区域联合、共同开发的道路。

走区域联合共同开发的道路, 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各辖市要统一思想, 切实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做强做大。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围绕现代旅游理念, 在旅游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管理服务上创新思维, 从产业的角度、用经营的理念谋划旅游、发展旅游。否则, 只能是造成区域性资源的浪费。

2. 集中精力, 创造旅游品牌, 打造旅游精品。

以景区上档晋级为载体, 对太行山水进行新一轮规划与开发, 提升和积聚本区旅游业的名气、人气和财气。实施名牌推进, 进行统筹策划, 精心包装, 拓展宣传层面, 加大宣传造势力度, 做好山水文章, 在全国打响“中国南太行”旅游品牌。

3. 要坚持“保护中开发, 开发中保护”的发展理念。

自然和人文资源是旅游的载体, 只有加强保护。才能维持旅游活动的进行,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 开展各种特色旅游, 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需求。

南太行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能打造出不同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如生态旅游观光走廊 (济源———焦作———辉县———林州) , 寻根拜祖源游 (卫辉———温县———安阳) , 红色旅游 (林州红旗渠———新乡七里营、刘庄、京华村、回龙村) , 山水休闲游 (新乡八里沟———焦作云台山———沁阳神农山———鹤壁云梦山———济源王屋山) , 古文化游 (新乡百泉、潞王陵———博爱月山、寺寨卜吕明清民居———安阳殷墟) 等等。

5. 树立整合营销观念。

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 已是旅游业整体实力的竞争, 实施整合营销战略是当前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必须选择。南太行山要扩大旅游市场, 必须对各类营销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整合旅游产品, 利用该区雄秀的太行风光、震撼心灵的太行精神和纯朴清新的民风民俗, 建成融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 具有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考科普、寻根朝觐、体育健身、爱国教育、探险猎奇等功能多样、内容丰富、品位较高的南太行山旅游区。二是城市、景区与区域旅游的整合。构筑地域大文化、谋求区域联合成为当今时代旅游竞争的根本性策略, 地域联合不但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自相残杀, 而且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并可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南太行旅游区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的重点是其与沿黄旅游带、濮阳、鲁西地区、晋东南、冀南等地区相等品位资源整合, 建立旅游协作区。南太行区域内资源整合重点是安阳、鹤壁、焦作、新乡、济源五市资源整合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 走优势互利、共荣共赢的发展道路。

三、南太行旅游资源个性突出, 自然景观品位上等, 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10

一、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 信息资源整合的利益所在就在于区域的规模效益优势, 为区域物流企业搭建一个平台, 使企业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增强市场竞争力。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的最有效突破口就是整合区域物流信息资源, 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成功转移的基本保证, 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借助比较完善的中介平台 (银行、电信、网络) 迅速完成, 商流作为商品实体的转移必须依靠物流来实现, 而物流的有效实现必须得到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因此, 必须打通物流信息平台, 整合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资源, 实行区域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对区域内的产品整体策划、运输、仓储、配送和管理控制。

2.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多元化的需求

面对多元化的需求, 物流企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要求物流与信息流实现在线或离线的高度集成, 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物流技术的核心。但是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提供的信息增值性不强, 使信息使用者难以把握深层次的信息, 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 查询和交换等。当客户需要物流企业的服务时, 物流系统可以为客户快捷、方便地匹配信息服务。区域协作和服务的基础是信息的异地共享, 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 为异地信息共享和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持, 使异地虚拟服务成为可能。

3. 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信息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出现, 重大事件发生后, 区域物流企业又是物资运输和调度的承担者, 如果没有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就没有物资调控及时准确的进行。区域物流信息的整合有利于实行物流业的宏观管理, 政府动态地获取物流网络运行中的信息, 政府通过对物流企业运行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产生于各物流企业运行流程中, 包括物量、物流主要发生区域等) 的收集整理。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提取分析, 制定合理的物流宏观发展战略, 如通过对物流企业运营数据的分析, 来制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等。

二、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阶段模式

区域信息按照什么样的数据分布来进行信息整合, 往往是区域信息整合中最关键的问题。目前对于区域物流信息整合, 可以采用三种信息整合技术, 分别为逻辑集中而信息物理分布模式, 逻辑集中与信息物理集中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整合模式及信息物理集中的整合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所长, 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特点, 需要根据整合所服务的具体的业务和业务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和选择。建议一般首先采用逻辑集中的模式, 根据需求的逐步发展, 顺次过渡到综合模式、及物理集中模式, 降低选择成本。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架构如图1所示。

1. 第一阶段———逻辑集中模式的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区域物流信息逻辑集中而数据物理分布适用于业务系统分布在多个地方, 由统一的整合平台实现各物理分布之间的数据共享, 可实时访问分布在各处的数据。这种整合实施速度快, 从数据层整合对物流企业原有业务系统影响小, 能够降低实施风险和成本, 缺陷是访问效率受到网络传输能力的局限。

第一阶段整合的主要任务为构建区域物流信息整合架构, 实现区域物流信息数据的逻辑集中、区域信息共享, 而从物理上看, 数据信息仍存储在各地原有的数据库中。第一阶段整合后的效果如图2所示, 区域中心数据逻辑集中成为一个统一的视图。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由于分期建设、或各地业务系统同时开发、或选用了不同的开发商等诸多客观因素, 各地数据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业务系统中各地的“方言”和“俗语”造成彼此数据的共享和交换都十分困难, 这一阶段整合的关键就在于数据标准规范的设计和推广。

2. 第二阶段———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

数据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相结合模式结合了逻辑集中与物理集中的优势, 可以在实施初期采用逻辑整合, 快速实现统一访问和数据共享, 对访问量大、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逐步实现物理集中, 从而提高访问效率。从实施角度来看, 可以从逻辑集中模式平滑过渡到这种综合模式, 实施风险小。

这一阶段整合的任务在于优化查询访问的效率, 可以作为全面物理大集中的过渡, 如图3所示。整合的关键技术在于数据复制, 根据业务需求, 选择被访问频繁的数据作物理集中, 再根据这些业务数据对实时性的要求和系统负载情况配置复制间隔。整合的数据复制技术, 要求支持准实时的秒级数据同步, 也支持按分钟、小时或天的数据间隔同步。复制控制服务器会以同步间隔为周期, 定期轮询是否产生了需要复制的新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落实到本地。因此, 同步间隔越短, 对系统性能影响越大。实施过程中, 应结合具体的运行环境, 优化这些配置参数, 使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3. 第三阶段———物理集中的数据信息资源整合

区域信息物理集中是将全部物流信息数据放在一起, 由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服务器来管理, 实现信息数据统一访问, 访问效率最优, 适合大数据量查询访问的决策分析等。缺陷是如果新数据产生在别的业务系统, 则可访问数据的实时性差。另外, 若通过实施信息数据物理集中来整合现有物流信息, 往往风险大、时间长、成本高等。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有多个异构的和自治的系统, 每一个系统的数据格式又可能不一致或不完整。这就要求信息物理整合技术能够集成来自高度异构的不同数据源的信息, 同时提供很好的数据可用性、可伸缩性能。整合的目标信息系统可以是新一代业务系统, 也可以是业务系统之上的数据仓库系统, 实现业务分析和发现功能, 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图4显示了信息物理集中的整合模式。

三、区域物流信息整合的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 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涉及情报学、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从信息自身的生命周期来说, 信息资源整合贯穿了整合信息采集、加工、服务、评估过程, 涉及到多项技术。从实践上来说, 国内外很多区域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比较晚, 各区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整合的目的来选择整合模式, 而不要盲目跟风, 以免造成人员和资金上的浪费。区域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实施过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全局性原则:信息资源的整合要在充分整体规划的前提下, 了解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身优势, 既要积极主动地将本区域的物流信息资源整合, 又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

●科学性原则:指信息资源的整合对象、内容、方式要进行科学论证, 切忌随意拼凑。

●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所以在项目实施中应注意考虑信息资源整合对象学科的完整性, 注意全面规划。整合后的资源系统应能反映资源间的内在关系, 使资源得到合理组合, 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

●层次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本身和用户需求的层次性, 要求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进行多维整合。

●连续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性和不间断性。只有通过连续、系统、动态的整合过程, 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持续效用, 才具有生命力。

●针对性原则:指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性。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应满足特定用户需求。

四、总结

整合监管资源创新监管机制 篇11

一、现行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主要是以扶贫工作重点村(“十二五”称作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整合资金,集中力量,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建设一大批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力争使这些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村民收入得以增加,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十五”以来,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的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基本上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资金实行报帐制管理。其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项目的规划立项。制定扶贫规划是合理配置扶贫资源、组织项目实施的前提,村级扶贫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各扶贫重点村负责,乡镇扶贫专职干部与扶贫重点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村人大代表讨论并提出项目,然后按规定的格式、规定的时间组织编写完成。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求组织群众大会讨论,以使群众了解规划的情况、了解项目和资金的预算安排情况。

2、项目的审批、公示与调整。项目的审批、公示与调整过程实质上也是扶贫资金的审批、决定过程,是扶贫资金下达、使用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这个过程我市要求要充分体现扶贫资金决策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以求确保扶贫项目按计划实施。首先是项目审批,县扶贫办根据制定的扶贫重点村扶贫规划,建立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库。每年扶贫重点村从扶贫规划项目库中提取项目,上报到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编制全县年度扶贫项目计划,会同县财政部门联合上报市扶贫办和财政部门,由市级扶贫部门审批确定。项目批准后省扶贫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下达扶贫资金。其次是公示,县扶贫办上报的年度项目计划获得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按规定需要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进行登载公示,乡、村也要将批准的项目上墙公示,以确保扶贫项目与资金安排整个决策过程公开透明,这种方式也是群众了解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安排的主要途径。第三是项目调整,由于整村推进扶贫是一次规划,分5年实施,这个过程比较长,原规划的项目难免会发生变化,因此项目调整也是整村推进中常见的事情。扶贫项目调整的审批权在市级,需要调整的项目由扶贫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并按程序上报批,至于是否需要调整、怎么调整、调整什么项目由扶贫重点村确定。

3、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扶贫资金监管使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项目启动。这一步需要县扶贫部门组织扶贫重点村做好以下工作:县扶贫办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分管领导、专干到受益村组织项目前期准备,对即将开展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协调,如土地征用补偿问题、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问题等;第二步是项目实施,项目村以招投(议)标方式将项目工程承包给专业施工队,由专业施工队负责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这一过程涉及的项目招标、合同签署、资金拨付、工程监督等环节都是由县乡村三级共同负责。项目村主要是出面配合施工单位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土地纠纷问题。同时,按照《扶贫项目监管办法》以及承包合同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按要求完成项目,然后由县乡二级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

4、项目的监督。项目工程与资金使用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主要由县乡扶贫办、审计部门、项目乡村共同履行对扶贫项目的监督职能。一是市、县扶贫办下发项目资金文件时抄送同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自觉接受行政监督;二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公示,重点村对批准项目资金、实施单位、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都坚持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三是村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每个重点村均要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在签订项目施工合同、项目发票的审核、项目验收等重点环节的扶贫项目的实施实行监督;规定群众对项目有了解和参与决策权、知情权和话语权,也参与对资金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提出的意见。四是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在政府网和电视台进行公示,提高财政扶贫项目的透明度。

5、项目的验收。完工项目的验收是由县扶贫办按规定组织验收,省市级扶贫办进行抽查验收,“十一五”中后期则采取绩效考评办法。扶贫重点村群众在此环节则是全力配合验收,并作为项目验收组成员在验收报告上提出意见。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扶贫办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察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并严格执行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二、现行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运作模式的利与弊

从“十五”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证明,相对于“十五”以前的扶贫项目运作模式,新阶段扶贫项目模式运作,由于采取了以上机制,使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较好的堵住了过去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漏洞,切实解决一大批贫困群众最迫切、最急需、最盼望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贫困乡村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优点:

1、当前扶贫资金监管方采用报帐制和公示制,从根本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推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度,让所有扶贫项目和资金从审批到实施都做到公开透明,让扶贫项目从审批到实施都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减少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确保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

2、项目采用招标方式,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采取招标方式实施扶贫项目能够按期开工和完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有保证。当前的扶贫项目大都是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专业施工队来完成。因为有合同约定,所以施工队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日期完工,按合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因为施工队的专业运作,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有保证。

3、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挣钱,农村除了传统的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农村人员较为集中外,其他的时间基本只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在家,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以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队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目前这套项目运作模式,在减少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数情况下,项目的运作主要还是以政府扶贫部门为主,审计及相关专业部门在参与监管中只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项目村群众对项目的决策、控制、监督,只是作为被扶持对象而不是扶贫主体参与其中,是被动参与。因此其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1、项目运作中群众参与度低,扶贫重点村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长期以来,扶贫和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掌握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和项目实施权,扶贫重点村的群众习惯了政府“给予”的扶持,只要有需求就向政府伸手,政府给不了就等,从来不愿主动关心项目,参与项目建设不热情,投工投劳不积极,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为群众的有效参与开展培训活动,或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没有给群众提升操作能力设计程序和标准,即使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也是扶贫部门来执行。群众在项目实施当中参与太少,很难得到锻炼与提高,群众的组织、监管、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

2、由于扶贫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扶贫部门承包给施工队。施工队是以盈利为目的,需要有一定的利润,没有利润可赚的项目施工队是不会做的,所以以招标方式实施的扶贫项目工程需要的资金量可能比群众自主组织实施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多。另外,由于部分农民在解决项目纠纷、处理土地补偿等问题时不配合,或要价很高,也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同时,在整合扶贫重点村资源方面难度会加大,如群众在自筹资金以及投工投劳方面不是很支持、很配合,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能最大化。

3、无论是作为项目管理部门的扶贫办、财政部门还是乡村干部和群众,都缺乏工程项目方面的必要技术素质。在考虑项目运作成本前提下,也极少去寻找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导致扶贫的公益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和监管的随意性过大,缺乏技术支持,因而造成实施的项目和资金投放使用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浪费。而且无论是检查还是项目验收时基本上是走过场,时流于形式,项目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工程验收也不象行业工程项目那样有一套严格的量化指标体系,多数时候只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同时,当项目施工的日常监管的村民代表(通常是村干部或理事会)与群众少交流或沟通不足时,村民便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产生猜忌,认为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会存在问题,有的群众认为这么多扶贫资金如果项目由村组自己做,肯定可以比施工队做得更好的,或者认为如果由群众讨论决定,这么多的扶贫资金可以为村里解决好多问题了。

4、扶贫项目后续监管难落实。项目后续监管一直是困扰扶贫项目效益正常发挥的难题。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后,没有完善的后续监管办法,群众对项目的权属感不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心痛、不爱护,项目的后续监管难以落实,无法让项目发挥持续的效益,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后续监管工作跟不上,项目损坏了,妨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把责任归到政府部门,埋怨政府没有把项目维护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三、改进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监管机制的若干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完善现行这套财政扶贫项目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改进扶贫项目监管机制的思路是:优化“参与式”的扶贫理念,整合扶贫主管部门、专业技术部门、项目村干部群众多方的监管资源,充实监管力量,并设计出一套既能确保项目实施与资金使用安全,又能让扶贫工作人员和项目乡村干部群众培训、学习和实践提升能力的制度安排,力争使各方在项目选定、申报、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使得监管由单向转变为多向,提高监管实效。

1、完善扶贫项目选项和设计机制。在制定扶贫项目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和科学制定扶贫项目的原则,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贫困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拟定扶贫项目、充分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还应该邀请相关技术部门、专家对项目方案进行技术论证评估,反复筛选,逐级申报,最后确定。

2、明确项目组织实施责任体系。扶贫部门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必须是项目村的村委会;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上了一定规模的扶贫项目均要实行招投标,确定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3、建立项目竣工的验收评价机制。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尽快分类建立相对专业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项目质量量化指标。二是完善一套科学的项目验收程序。三是组织对县乡扶贫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程项目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

4、切实建立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做好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是巩固扶贫整村推进成果,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编制规划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从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后续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把后续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如何加强后续管理,确保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应该从制度建设人手,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机构,继续发挥村委会和民间理事会的职能,由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项目后续管理机构,在项目设施交付使用后,继续发挥管理、监督、监测、报告等职能,做到管理的连续性;二是建立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清楚,管理有序,做到扶贫资金效益发挥的连续性;三是民主管理,让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后续管理工作,家家知晓,人人有责,通过加大对农民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后续管理工作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

何志强,江西省于都县扶贫和移民办。

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篇12

科技情报信息已成为继商品、资金、人力资源之后的第四大管理要素。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必将成为科技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文献是科技情报信息的“基础设施”, 是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由于宁波市的科技文献资源比较薄弱, 原有的科技文献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因此, 自“九五”起, 宁波市加快了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力度, 实施了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200 6年开通“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平台 (www.nbsti.net) ”, 2008年开启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 因此, 以整合、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正在宁波市掀起。

2、整合科技文献资源的意义

2.1 有利于有效整合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

为了推动区域技术创新, 加快经济建设, 各个城市纷纷采取措施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但重复建设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 随着区域科技文献的整合, 有助于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 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进一步提高区域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战略意义十分明显。另外, 通过对专业性与综合性、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一般文献与特种文献、基础文献与辅助文献等方面的整合, 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种类的合理配置, 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

2.2 有利于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随着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整合工作的推进, 有效地解决了用户权限限制等问题, 使得科技文献的用户从高校、研究院所拓展至企业, 实现共享共赢目的。

2.3 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对情报信息的需求, 通俗地讲是一种特定的文献需求, 随着科技文献推出, 使之很好地介入科技创新活动, 满足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文献调研的需求, 有利于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产业、相关产品的研究进展, 有助于企业紧跟国际产业发展潮流, 避免重复研发, 降低研发风险,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文献资源在为科研课题立项、成果查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服务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广大用户利用文献资源, 为解决他们的各种难题找到了信息、知识、资料和依据。

3、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情况

3.1 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概况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为加速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技文献资源形式有了较大变化, 各省市信息 (情报) 部门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纸质文献资源, 发展到现在的同时拥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资源, 实现了质和量的跨越。宁波市在纸张型和光盘型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 开始购买中文科技 (期刊) 论文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期间, 市科技情报所于1999年成为“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浙江省的首家服务中心。

2001年来, 宁波市重点推进各类全文数据库的订购及网络数据平台的建设, 并向网上数字图书馆发展。2006年11月, “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 (www.nb sti.net) ”开通, 整合宁波市所有可对外服务的数据资源和国内其它重要的数据资源, 为宁波地区科技信息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使用便利的、涵盖各工程技术领域的网上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 为全市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海量的科技文献平台, 创新了科技文献服务方式, 为宁波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持和保障。2008年启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工作, 开启了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阶段。

随着宁波市科教资源建设的推进, 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 全市已有科技文献总量上百T, 其中“宁波市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中心”拥有科技文献资源30T, 注册用户50000多个, 清华同方、万方和维普三大有统计记录的数据库访问总人次近80万次, 下载全文150多万篇, 网上人工受理了全文请求上万余次。同时, 200 9年上半年开通的“宁波市数字图书馆”, 实现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院及企业等单位联盟, 进一步整合完善了宁波科技文献资源。

3.2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特征

3.2.1 资源分布及内容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主要分布在15所高校、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市标准研究设计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材料所、市大学园区图书馆、市图书馆以及镇海石化等企事业单位。科技文献资源主要有科技论文及硕博论文、专利及标准文献、科技成果资源、科技信息文献 (包括企业名录、产品名录等) 、科技图书文献以及其它科技文献。

3.2.2“虚实”结合, 充实科技文献资源

除了自建、购买科技文献资源外, 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还采取虚实结合方式, 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服务中心、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各类封闭性的网络及数据资源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全文人工传递协作的办法获取相关文献资源, 形成中心资源的数据补充, 满足全市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文献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3.2.3 建立宁波市特色产业数字文献资源库

为了实现科技文献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宗旨, 宁波市加大对专利、标准等文献的购买力度, 增进科技文献建设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结合, 2008年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 新材料、纺织、港口物流、机电模具等4个区域特色数据库先期启动兴建。

3.2.4 加快科技文献分中心实体建设

除建设科技文献中心外, 宁波市还在1 1个县 (市) 区及“山区一岛”筹建了分中心, 通过互联网主建了VPN科技文献检索服务专网, 配备专职检索服务人员, 就近向当地用户提供科技文献服务, 缩短企业索取科技文献的时间, 满足不同县城的不同企业用户的科技文献检索需求。此外, 通过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人工传递等方式, 为县 (市) 区提供馆际互建服务。

3.2.5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文献作用,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从“十五”起, 宁波市一方面加大对科技文献资源购买及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保障文献服务平台的顺利建设及运作;另一方面, 向全市免费开展科技文献服务, 由政府根据科技文献的使用情况, 进行服务兑现, 从而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使用效果。

4、宁波科技文献资源的服务对策

4.1 突出特色, 服务主体

在现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础上, 科技信息服务人员运用竞争情报的理论和方法, 强化分析功能, 通过对特色数据库的加工、分析, 为企业提供行业 (企业) 专利预警分析、行业 (企业) 个性化标准数据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等增值服务, 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针对性的信息。面向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重点推进产业、行业、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特色数据库建设。围绕新材料、光电机、小家电、模具、纺织等宁波市区域特色产业, 有的放矢, 使科技文献建设与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4.2 创新服务理念,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是宁波市科技文献公共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此, 科技信息人员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 应主动与企业用户联系, 了解需求, 采用新的服务方式, 主动为科研单位服务, 信息人员从各学科带头人那里得到需求信息、研究方向、所缺资料等, 及时为用户提供相关文献服务。使信息传递从被动索取的静态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使科技信息人员走进学科, 贴近读者、融入科研团队、嵌入研究过程, 成为学科服务专家。

4.3重视对外宣传, 提高宁波市科技文献资源影响力

利用参加和承办“浙科会”、“宁波高交会”等大型活动, 借助网络、电视、报纸、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宣传, 提高科技文献资源的影响力。

4.4举办用户信息教育培训班、讲座等

举办用户信息教育培训班, 适时对用户进行培训, 及时把各种新出现的文献数据库、网上免费资源的导航系统、检索系统以及最新的检索手段等, 进行面对面地课堂授课。通过开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 促进广大用户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度, 从而形成科技文献资源与用户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文献服务。

4.5加强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

科技信息的发展对服务人员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 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 向智能化发展。从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要面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必须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 深化科技文献培训制度, 加大对科技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提高其科技文献服务能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外语能力强、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事管理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或团队是面向企业提供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

科技信息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技术资源, 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 围绕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读者需求的变化, 及时整合调整区域文献资源建设及创新服务方式, 使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度,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松辉.以科技和信息服务充实区域竞争力.广东科技.2005 (9) :74~75.

[2]房江琪.如何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信息服务.甘肃科技.2006 (12) :20~21, 56

[3]白岚.做好科技文献工作为知识创新服务.河南科技.2001 (9) :11

上一篇:公民权利意识下一篇:经典匹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