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2024-06-05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共7篇)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篇1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摘 要]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面对快速城市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积极探索深化区域化党建,形成了开放式、社会化、统筹性、服务型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4-03 一、三个“迫切需要”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伴随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执政党有机嵌入转型后社会结构的新途径。虽然区域化党建实践形式各地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都是要改变传统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转到开放性的区域空间模式,将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党建行动逻辑,转到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服务逻辑,从而既实现执政党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又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和发展。马陆镇在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现代科技城区”转型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区域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达到了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深化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包括嘉定)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人口与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的体制、队伍、治理和服务保障对这种形势已经非常的不适应,而且非改不行。马陆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的推进,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管理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行政隶属关系范围内的人、财、事、物,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马陆镇探索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的困惑应运而生的。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马陆镇多年来的区域化党建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做更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在虚事实做、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马陆的基本做法

(一)上下联动,完善组织架构。首先,镇级层面建立完善“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一会”即“新城党建联合体”促进会,“四体”即产业互联体、资源互补体、组织互助体和多边互动体,“三社”即??青人才服务社、让爱传承公益志愿社和尚学公益服务社。“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力,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升级,推出“互联网+党建”线上服务。2015年,镇党委在镇级层面推出“新城党群e家”APP平台,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8个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双向链接形成区域党建信息网络,打造“移动式”掌上党建。二是党员共管,实现思想上同频。镇党委为本镇2100多名有智能手机的党员和驻区单位建立APP实名制账号,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壁垒,广大党员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实现组织生活互动、公益项目互领、学习心得互通。三是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上同步。镇党委创立“新城党建联合体”,通过线上新媒体提供党员教育、党费缴纳、信息查询等服务。联合体成员单位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爱马社”、“法律诊所”等公益合作项目,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资源、对接需求,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同步同行。四是群团共建,实现目标上同向。镇党委开设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多个群团组织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主题活动等讯息,通过“伊人风尚?魅力密码”、“梦想舞台”等群团参与项目,努力扩大党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优秀党外人才等群体中的号召力,不断把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向深入。五是项目联建,加强区域发展合作。镇党委推出了7大共性化项目,即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组课堂、家园建设服务项目库、新锋V力、议事会和议事日、宅舍文化、新城党群e家公众平台,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个性化项目,形成纵横双向延伸的“7+N”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区域项目合作。六是社会联治,促进区域发展合拍。镇党委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围绕区域社会联治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向驻区单位建立了“上门走访―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联系服务机制、“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社区与村居层面推行五类党建模式服务群众。一是在城市社区建立“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社区密切协作,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农村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架构。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重要事项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建立起党组织为核心,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三是在村居混合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主题,确定“新老社区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老社区有效进行嫁接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四是在园区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将管理园区的职能转变为“为园区服务,让企业满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及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的水平。五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引导建立不同的单位党建模式。如,对政府机关,着力探索把机关党建同机关建设有机结合、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建设、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道路。针对企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的特点,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任务使命的党建活动形式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二)齐抓共管,建立工作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党建联席议事机制。为了形成区域党建整体合力,镇党委建立了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域条线部门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和相关事务。健全区域党、工、团共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双带双建”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人员相互兼职、工作形成合力。探索建立企业代表座谈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党建和政府工作的要求与心声,同时及时向企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与驻沪流动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借助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凝聚人心。其次,健全党建项目征询领办机制。镇党委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需牵头谋划党建项目,列出清单,对口领衔领办。镇域内有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多名政府机关书记分别领办对应的基层党建项目,所有项目需定期公示进度,并作为日常督查评价和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再次,健全区域化党建内生动力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政治定力增动力。二是实化职能,给予基层干部与责任相称的、调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明晰职责,实现权力责任对等,以下放权力给动力。三是优化环境,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资金优先向基层投入,以发展实力变动力;四是严化督导,真正放活基层、强化基层,指导基层每年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实1-2项重点工作,以传导压力驱动力。最后,健全双向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建工作承诺、践诺、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制度。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双月基层党建督查、季度基层工作考核、年中条块双向考评、年末党代会集中评议和专项群众测评,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三)内外协同,构建工作载体。首先,践行“双报到”和“双报告”。一是完善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策划开展全镇区域化党建各类活动。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让爱传承”、“V爱计划”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其次,推行“双认领”。一方面,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推出“7+N”区域化合作项目清单,着力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大党建格局。另一方面,深化“新锋V力”党员公益志愿行动,推出主打项目“点亮心愿”。活动至2015年11月底,已帮助解决群众现实需求问题300余个,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再次,完善“双互联”。镇党委完善“新城党建e家”APP平台功能,线上建立社区党群APP,线下各基层单位推出特色区域共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互联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以新城党建联合体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发挥党建咨询热线、微博微信等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共享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组织覆盖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首先,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可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农村、商圈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实行“1+N”组织设置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1”为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负责整个区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帮扶区域内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其次,坚持条块联动,建设“区域共建、动态开放”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探索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体横向联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比如,对于镇内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从正确认识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融合互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柔性整合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坚持工作覆盖与激发活力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首先,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辐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共建机制,努力促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依法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共享机制,由社区内的机关、国企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传授好传统、好经验,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盘活各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要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搭建全镇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实体平台。集中财力、整合力量,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站,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到整个区域。再次,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三)坚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协调力。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区域共治共建载体。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内成员交流沟通、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建立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开设区域论坛、举办区域重大事务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成员共同参与区域事务的工作机制。其次,优化组织职能,实现党与群众联接体的定位。淡化基层党组织的非本职功能,降低组织的功能负荷,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此,一要防止基层党组织异化为准政权性质的组织,二要减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职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功能上。再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区域实有人口信息库和社区事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引导区域各服务组织依法经营,支持和鼓励它们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帮、项目带、社团促,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实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篇2

关键词:基层党建,社会管理

一、以基层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的意义

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是我党当前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要让经济建设发展, 就要让社会秩序稳定,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人们的行为方式呈个性化的展现, 这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一些问题。我国的基层党建工作要以社会管理为核心, 创新出一套能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方法, 这是基层党建工作需要落实的一个课题。

二、以基层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的现状

(一) 社会管理表面化的问题

部分基层的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有错误的认知, 他们认为做好党建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新的党员干部、宣传党的理论知识, 他们没有考虑过促进社会管理就是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因为部分基层党员工部有这样的认知, 他们就只愿意从理论上去宣传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却拿不出有效的措施。

(二) 社会管理强制化的问题

部分基层的党员干部在做社会管理工作时, 只重社会管理, 却轻社会服务, 这造成他们在做社会管理工作时, 会使用强制的方法完成管理任务, 从而使党员干部和民众的对立。比如我国城镇化工作正持续进行, 有些民众因为不了解为什么国家要开展城镇化工作, 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 所以会抗拒城镇化工作的开展。部分基层党员干部不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不积极做好群众教育工作, 却使用断水断电的方法强行让群众接受政府部门的安排, 强制化的管理方法把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 社会管理责任化的问题

日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由两个部门负责, 一个是民政部门, 这个部门包含党员和非党员;一个是政法委组织的党政部门。这两个部门互相不统属, 各有一套管理方法。基层党建干部在做社会管理工作的时候, 有时另一个部门的同志会插手自己的工作内容, 让自己的社会管理工作根本做不下去, 。由于没有做好社会管理统筹工作, 社会管理的责任问题难以界定, 这使基层党建难以顺利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三、以基层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一) 管理思路的创新

要用基层党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就要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个方面, 是基层党员干部要意识到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的学习国家相关的政策、深入的领会国家的政策, 在不断学习中更新自己的思想, 让自己的党建理论知识能够与时代接轨。另一个方面, 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让自己在实践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比如共产党员要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 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基点做好社会管理。基层党员可向民众宣传我党在2013年开放的二胎政策, 让民众了解到人口结构失衡, 将会引发未来养老的隐患, 国家开放二胎政策, 是为了解民众未来的养老问题;基层党员可让民众了解到我国打击贪腐问题的形势, 让民众了解到我党打击贪腐官员的决心。基层党员从自身做起、从行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 就能够以基层党建的方式促进社会管理工作。

(二) 管理方法的创新

基层党员干部要意识到, 由于共产党员做基层党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而不是为了满足一党私欲、一己私欲, 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在做社会管理工作时, 要理解民众的困难、尽可能的帮民众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的压制民众的意见, 强行让民众接受政府的安排。比如在做城镇化建设的时候, 部分民众不肯接受政府的拆迁工作`, 他们认为政府抢占了自己的土地, 从而抗拒拆迁。基层党建干部可以向民众说明国家开展城镇化工作的目的, 说明国家的补偿政策, 还可以向民众说实例, 讲道理。比如有一名党员干部向民众说明, 国家要在某村建铁路, 有一名民众不肯搬迁, 于是铁路部门只好重新规划铁路, 让铁路从邻村路过。结果数年来, 邻村的经济飞速发展而那个村的经济却没有发展。当民众能了解到党和国家是真心为他们谋福利时, 民众就会自觉的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

(三) 管理机制的创新

所谓管理机制的创新, 就是要在做社会管理工作的时候, 理清“主”和“辅”, 划分好社会责任。以社会管理现有的机制来说, 应以民政部门的工作为主, 它负责制定社会管理的总体规划, 拟订社会管理的策略。而基层党员干部要在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下, 做好辅助工作。比如基层党员干部要渗透到企业当中, 帮助企业做好企业文化、做好企业宣传, 使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的社会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基层党员干部要渗透到民政部门中, 在日常社会管理工作中起好党员的带头作用;基层党员干部要渗透到街坊当中, 在做社区工作的时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

总结

以基层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基层党员干部做社会管理工作时, 存在一些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 基层党建工作将无法促进社会管理工作。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 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做社会管理, 才能使以基层党建的形式促进社会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遥.在社会管理中自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J].红旗文稿, 2011 (12) .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4-03

一、三个“迫切需要”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转型”的大背景中,伴随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执政党有机嵌入转型后社会结构的新途径。虽然区域化党建实践形式各地各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都是要改变传统党建的封闭性模式,转到开放性的区域空间模式,将传统的“以我为主”的党建行动逻辑,转到尊重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以他为主”的服务逻辑,从而既实现执政党政治资源和价值权威的再造,又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和发展。马陆镇在从“传统工业城区”向“现代科技城区”转型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健全区域化党建组织架构、完善区域化联系服务群众体系、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达到了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深化区域化党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上海(包括嘉定)的城市结构、城市布局、人口与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的体制、队伍、治理和服务保障对这种形势已经非常的不适应,而且非改不行。马陆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的推进,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社会管理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行政隶属关系范围内的人、财、事、物,而是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空间形态转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扩展。马陆镇探索的区域化党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现实的困惑应运而生的。

(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马陆镇多年来的区域化党建实践积淀已经形成了组织互联、资源互通、功能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局面,在服务机制、工作途径和组织平台上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还需要在贴近群众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和工作载体上做更深入的探索,还需要在虚事实做、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化区域化党建,这正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功能转换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马陆的基本做法

(一)上下联动,完善组织架构。首先,镇级层面建立完善“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一会”即“新城党建联合体”促进会,“四体”即产业互联体、资源互补体、组织互助体和多边互动体,“三社”即疁青人才服务社、让爱传承公益志愿社和尚学公益服务社。“一会四体三社”组织架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资源整合力,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一是创新升级,推出“互联网+党建”线上服务。2015年,镇党委在镇级层面推出“新城党群e家”APP平台,在各基层党组织建立8个社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双向链接形成区域党建信息网络,打造“移动式”掌上党建。二是党员共管,实现思想上同频。镇党委为本镇2100多名有智能手机的党员和驻区单位建立APP实名制账号,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或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壁垒,广大党员通过平台上多个板块实现组织生活互动、公益项目互领、学习心得互通。三是资源共享,实现服务上同步。镇党委创立“新城党建联合体”,通过线上新媒体提供党员教育、党费缴纳、信息查询等服务。联合体成员单位可以通过APP平台发布“爱马社”、“法律诊所”等公益合作项目,以更便捷的方式展示资源、对接需求,实现区域内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同步同行。四是群团共建,实现目标上同向。镇党委开设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多个群团组织服务窗口,针对不同的对象,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办事流程、主题活动等讯息,通过“伊人风尚·魅力密码”、“梦想舞台”等群团参与项目,努力扩大党在企业职工、团员青年、优秀党外人才等群体中的号召力,不断把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向深入。五是项目联建,加强区域发展合作。镇党委推出了7大共性化项目,即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组课堂、家园建设服务项目库、新锋V力、议事会和议事日、宅舍文化、新城党群e家公众平台,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个性化项目,形成纵横双向延伸的“7+N”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区域项目合作。六是社会联治,促进区域发展合拍。镇党委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围绕区域社会联治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面向驻区单位建立了“上门走访—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及时反馈”联系服务机制、“社区—单位”双向服务机制,引导驻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社区与村居层面推行五类党建模式服务群众。一是在城市社区建立“组织部门抓总引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与社区密切协作,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合力。二是在农村社区构建“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架构。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重要事项村党支部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代表审议、居民代表决议,建立起党组织为核心,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三是在村居混合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主题,确定“新老社区整体推进、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使新老社区有效进行嫁接整合,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四是在园区社区,鼓励社区党总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将管理园区的职能转变为“为园区服务,让企业满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及创新园区社会管理的水平。五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引导建立不同的单位党建模式。如,对政府机关,着力探索把机关党建同机关建设有机结合、以机关党建引领机关建设、创新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道路。针对企事业单位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情况复杂的特点,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探索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和任务使命的党建活动形式和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事业单位全面贯彻落实。

(二)齐抓共管,建立工作机制。首先,健全区域党建联席议事机制。为了形成区域党建整体合力,镇党委建立了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区域条线部门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内党建工作和相关事务。健全区域党、工、团共建制度,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双带双建”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组织人员相互兼职、工作形成合力。探索建立企业代表座谈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对党建和政府工作的要求与心声,同时及时向企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注重与驻沪流动党委开展党建联建,借助辐射效应更好地服务社会,凝聚人心。其次,健全党建项目征询领办机制。镇党委全面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需牵头谋划党建项目,列出清单,对口领衔领办。镇域内有19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多名政府机关书记分别领办对应的基层党建项目,所有项目需定期公示进度,并作为日常督查评价和年度述职评议重点内容。再次,健全区域化党建内生动力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大力实施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政治定力增动力。二是实化职能,给予基层干部与责任相称的、调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权力,明晰职责,实现权力责任对等,以下放权力给动力。三是优化环境,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资金优先向基层投入,以发展实力变动力;四是严化督导,真正放活基层、强化基层,指导基层每年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实1-2项重点工作,以传导压力驱动力。最后,健全双向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党建工作承诺、践诺、述职、评议、考核激励制度。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双月基层党建督查、季度基层工作考核、年中条块双向考评、年末党代会集中评议和专项群众测评,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担当,增强责任意识。

(三)内外协同,构建工作载体。首先,践行“双报到”和“双报告”。一是完善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组织的联系沟通,发挥组织、协调、联络、服务等职能,策划开展全镇区域化党建各类活动。二是完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功能,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让爱传承”、“V爱计划”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性团队健康发展,逐步建立党的组织或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其次,推行“双认领”。一方面,依托“新城党建联合体”,推出“7+N”区域化合作项目清单,着力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促、共同发展的大党建格局。另一方面,深化“新锋V力”党员公益志愿行动,推出主打项目“点亮心愿”。活动至2015年11月底,已帮助解决群众现实需求问题300余个,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再次,完善“双互联”。镇党委完善“新城党建e家”APP平台功能,线上建立社区党群APP,线下各基层单位推出特色区域共建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互联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以新城党建联合体成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础,发挥党建咨询热线、微博微信等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信息共享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坚持组织覆盖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领导力。首先,以区域化党建为枢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核心。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可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农村、商圈楼宇、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实行“1+N”组织设置模式,统筹推进区域内党组织设置、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1”为区域内党组织,统筹负责整个区域的党建工作,重点帮扶区域内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育党员、建组织;“N”为区域内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当个别党组织因单位变动、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时,其党员自动归属区域性党组织管理。其次,坚持条块联动,建设“区域共建、动态开放”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探索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社会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群体横向联动和沟通,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在整合资源、畅通诉求、协调利益中的作用。积极创新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强化“三位一体”的区域化社会管理模式。比如,对于镇内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动力不足问题,应该从正确认识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找到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融合互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柔性整合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

(二)坚持工作覆盖与激发活力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首先,健全组织网络,增强辐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党群工作共建机制,努力促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依法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共青团和妇女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共享机制,由社区内的机关、国企党组织与“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传授好传统、好经验,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次,盘活各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要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搭建全镇共享的党建综合服务实体平台。集中财力、整合力量,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站,将服务半径扩大和覆盖到整个区域。再次,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三)坚持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协调力。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创新区域共治共建载体。通过建立完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协商议事组织体系,搭建区域内成员交流沟通、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建立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开设区域论坛、举办区域重大事务听证会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成员共同参与区域事务的工作机制。其次,优化组织职能,实现党与群众联接体的定位。淡化基层党组织的非本职功能,降低组织的功能负荷,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此,一要防止基层党组织异化为准政权性质的组织,二要减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职能,集中精力于服务功能上。再次,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载体。推进区域实有人口信息库和社区事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探索条块结合新模式,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引导区域各服务组织依法经营,支持和鼓励它们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培育专业服务组织,通过政策帮、项目带、社团促,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社会服务实体。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4

紧紧围绕省委“两个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和“五个扎实”工作要求,太原市高点站位,高标准谋划。《“新时代堡垒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xx年为基础建设年,20xx年为巩固规范年,20xx年为全面提质年,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具体行动包括一把手引领、达标升级、整顿提升等10项。其中,城市基层党建双提升行动将通过加快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7项举措,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同步提升。

目前,太原市城镇化率达84.7%,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组织架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在中组部调研指导基础上,太原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和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努力探索具有省会城市特点和太原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路径。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十二条措施》以“三基建设”为统领,紧扣观念陈旧、方向不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市、区(市)、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明责、履责、考责、问责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功能转变,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快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6个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大批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建立下沉事项目录清单,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精准有效、投放到位。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篇5

——对桐庐经济开发区区域化党建的调查和思考

【内容提要】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党建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区域化党建就是桐庐经济开发区正在探索与实践的新的基层党建模式。本文对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实施背景、具体实践、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协调发展、强化支撑保障、探索数字化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字】基层党建 区域化 桐庐经济开发区实践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如何适时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优化结构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桐庐经济开发区企业集中,资源密集,是我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的主战场。通过十几年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开发区不仅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党建工作也面临新的境遇。近年来,开发区结合实际对区域化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实践,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积累了一定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实施背景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党建工作提出的新理念,它从区域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党建工作,形成区域化、全覆盖、多途径的党建工作体系。随着“两新”组织的不断涌现,社会管理和党建重心逐渐移向基层,“两新”组织独立性、变动性、复杂性和逐利性等特点对过去单一的单位党建模式构成了挑战,基层党建工作呼唤空间更广阔、资源更丰富、途经更多样的新模式。

桐庐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辖区涉及城南街道、凤川街道、江南镇等地10余个行政村,面积超过140平方公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入驻企业230余家,从业人数超过200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2000余人,党员人数268人。从调查走访的情况看,开发区党员群体结构中,年龄30周岁以下占28%,30周岁到45周岁占38%,45周岁以上占34%;党龄在五年以下的党员占49%,5至10年占20%,10年以上占31%。总体上,开发区党员队伍以中青年党员为主体,他们视野较为开阔,思想比较活跃,自主意识、开放意识和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意识比较强。同时,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占43%,初中及以下只占4%,对党建活动多样性和实效性要求较高。

在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按照行业相近的原则,组建了针织、机械等4个产业联合党支部。但与蓬勃发展的非公经济相比,党建工作与开发区实际情况还存在几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党组织结构设置与党建工作不相适应。在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设立了4个产业联合党支部,区域内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少,企业党建几乎空白。由于产业联合党支部覆盖面小、辐射力低,一些党员人数少、产业零散的企业未纳入组织管理,不少党员成为了流动党员或“口袋”党员,造成党组织结构散、党员日常管理难等不利局面。二是党建活动平台与区域党建工作不相适应。推行区域化党建之前,开发区党员活动主要依托企业自身场所和资源开展,党建活动缺少统一规划和平台,各联合党支部资源不平均,党员活动互动不足、效果不明显。三是企业党建积极性与经济蓬勃发展态势不相适应。由于企业主对企业党组织认识不一,有些企业认为员工流动性大,担心建立党组织后活动多影响生产,个别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不愿亮出身份,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加上传统的党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党建做大做强。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以往基层党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区适时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思路。2010年6月,桐庐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区域党建工委,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将辖区234家企业分为四个区块,成立4个区块党总支,下辖54个党支部。在层级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管理,克服了开发区宏观管理的不便和党支部微观管理的缺失,较好实现党建工作一条线对接;在范围上,打破行业限制,变条状推进为区块规划,做到党员管理不遗漏;在功能上,整合区块内党建资源,变单个企业内循环为区域企业共建、共享;在机制上,以组织设置创新推进党建形式、内容和机制创新,强调互动共建,倡导自主管理。一年多来,开发区通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党组织对非公企业的全覆盖,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优化组织设置,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模式

按照区域化党建和优化企业党组织设置的要求,开发区在全面摸清党员分布情况基础上,以地域相邻的原则重新组建党组织,将开发区234家企业划分为4个区块,以1到2个核心企业为龙头,成立4个区块党总支,党总支以下再设立若干企业党支部和1个联合党支部,部分建立党支部条件不成熟的企业中的党员统一由联合党支部接纳和管理。经过对区域内党组织的优化设置,构筑起了以区块党总支为核心、企业党支部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动态党建工作体系。

(二)整合区域党建资源,构筑共建、共享的党建平台

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方式,开发区逐步整合和完善各级党建资源,目前已建成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2个,各区块党总支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党支部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逐步筹备和充实党建活动室、图书室、放映厅等党建资源,同时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作为党建扩展平台,提高了党建资源利用率,形成基层党建合力。开发区党组织还积极开展“三带三促”活动,以加强党建工作来带动团建、工建、妇建,以抓好团建、工建、妇建来促进党建,形成了党群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来访接待、首问责任、服务承诺等党建工作制度,确保了党员服务中心等党建资源有效运转,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向服务型转变。

(三)畅通日常管理,优化上下互通、左右互动的管理方式 通过实行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管理,非公企业党组织与属地镇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发区党建工作较好得实现一条线对接、一张网铺开。纵向上,开发区党委主要做好区域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督查指导,各区块党总支负责该区块党建工作的传达、布置和协调,各企业党支部重点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横向上,设立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的城南街道、凤川街道、江南镇等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吸纳进来兼任开发区区域党建工委委员,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调开展区域党建工作和谐共建活动。同时,区域内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之间结成互帮互助对子,通过“创先争优”演讲比赛、红色电影进企业、党员志愿者活动等载体,实现活动共搞、资源共享,为广大党员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形成网格联络、互促互进、全面提升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增强示范效应,创建发展好、党建强的企业“双品牌” 充分发挥区域内优秀企业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坚持以大带小,以强带弱,通过企业家协会、业主沙龙等载体发挥优秀企业党支部的示范效应。一是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党建工作的态度作为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安排社会职务的必备条件,对党建工作开展的好的业主和党员授予“十佳心系党建企业主”、“十佳党员创新创业标兵”等荣誉。二是按照“党建带动企业发展”的思路,使党员培训管理延伸到企业人才队伍创建中,党员素质提高渗透到企业文化培育中,党组织的作用拓展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风采栏”等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企业发展,打响企业发展好、党建好的“双品牌”,让更多企业真心实意地欢迎、关心和支持企业党建工作。

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党组织组建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党的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是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广。通过建立开放动态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党建工作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方式,使区域内的党员及时纳入党组织的管理,对条件成熟的区块和企业逐步建立党组织,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二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细。区域化党建通过区域内党建资源的整合共享,克服了企业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对业主的相对依赖,一方面有效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避免了开发区党员因流动性较大对日常管理带来的影响,形成动态党员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党建平台,有利于制定长期翔实的党员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开展更广层面的教育活动,使区域内党员教育管理效果大为提高。三是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好。区域化党建克服了以往的农村、社区和单位党建的局限,充分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资源,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合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空间更大。据统计,今年来,开发区已建成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2个,各类企业党支部活动阵地10余个,有120余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推荐入党积极分子51名,已有21名企业骨干发展为中共党员,营造了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企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桐庐经济开发区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区域化党建工作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活动开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

一是党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培养和发展,党员人数已经达到260余人,但相对于开发区2万余人的职工队伍,党员数量还明显不足,辐射力度较低,还需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党员队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尚不足一半,高层次高学历的党员人数不足,总体知识结构、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加入党员队伍,在开发区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中坚力量和示范效应。

二是党建工作方式还有待完善。走访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不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党建工作方式尚显单一,党员活动缺少统一规划,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成效不明显。同时,如何协调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各党组织活动难统一的矛盾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

三是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拓展。由于各党组织成立时间有先后,组织基础、硬件设施、资金支持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了各区块党总支和党支部工作开展有差距,各区块内的联合党支部由于没有依靠企业出现缺乏管理的情况。实践中,通过开展“互帮互建”、“村企共建”等活动,互助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但多数工作仍然依靠开发区党委的政治推动,缺乏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参与的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同志2004年7月视察上海时曾指出,要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回顾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桐庐经济开发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已经从“建起来”发展到“活起来”的阶段,下一步需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探索和研究,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更好的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强化区域协同理念,完善区域化党建机制建设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开发区区域党建工委的协调和组织管理职能,强化各区块党总支职能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理顺以开发区党委为龙头、党总支为纽带、企业党支部为基点的管理体系,构筑区域内以老带新、以大带小、全体党组织和党员共建共享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机制。二是完善运行体制,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蓄水池”、“孵化器”的作用,同步推进党、团、工、妇等资源平台建设、使用和完善,结合开发区发展新特点,适时探索研究“楼宇党组织”等党建形式,建立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党组织体系,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活动。

(二)扩大协同效应,构建灵活高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当前,开发区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党员岗位较分散,流动性比较大,加之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性,党员教育管理活动较难安排。针对这一实际,依照“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拥护,为业主所理解”的原则,各区块党组织开展活动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彰显开发区特点和行业特色,体现先进性、时代性。针对党员活动难统一的情况,各区块党组织应将活动计划早规划,活动项目早设计,活动方式早分类,活动信息早发送,探索实施党员活动项目“菜单化”选择和党员积分化管理模式,将党员理论学习、参与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以积分形式进行记录,党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党建活动时间、内容和形式,形成工作规范有序、活动丰富多彩、内容不断创新、考核日趋严密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强化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支撑和保障

确保区域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谁提供等实际问题。结合经济开发区实际,一是实施联系企业制度,选派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同时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与区域党组织分布相配套的党员服务中心,丰富党员服务中心的设施、形式和内容,依托企业和当地镇村,将党建资源与团建、工建、妇建等相结合,提高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三是加强党建文化阵地建设,充实远程教育系统,拓展网上党建文化阵地,同时对各企业内部交流的党建刊物进行整合,定期编撰开发区党建简报。四是拓宽党建工作经费渠道,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

(四)探索建立区域党建数字化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筹建区域党建工作信息网,在网站上建立内容丰富的区域党建信息、网上党校、党员电教点播、党员风采等栏目,区域内党组织可以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在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收看党建新闻展播片、党课教学片、优秀党员事迹片,在线查阅党建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增强党员学习培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实效性。并可通过开辟党建论坛、经验交流、你问我答等专栏,尝试网上互动,构建反馈渠道,使数字化平台融入到区域化党建各个环节,提高工作效能,开辟党建工作的另一片天地。

(五)加强区域化党建人才培养和交流

要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更加突出党建人才队伍的培养、交流和合作,建立党建工作人才的科学管理机制。一是健全党务人才的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通过内选、下派、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拓宽党务人才的选任渠道,选派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年轻化的党员充实到基层党务干部队伍中。二是完善党务工作人员配备机制。立足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所在党组织的知识结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因素,着力配强基层党务工作者,探索搭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三是健全党务人员培训机制。依托党校、远程教育系统和正在筹建的杭州商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资源,加大培训力度,盘活用人机制,通过结对共建、互培互教、挂职交流等方法,提高其知识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研究区域化党建向其他领域拓展和应用

以党建引领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篇6

锻造一支队伍,在亮度上下功夫。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构建市、乡镇、村居三级覆盖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以党员为主体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支志愿队伍共800多名志愿者,其中党员志愿者约占80%。今年以来,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主动参与“家+文化”的各类文化服务活动200余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两个带头,在强度上下功夫。一是带头调查研究。制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工作的通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各个领域进行“家+文化”专题调研,共征集到16个调研课题,为推动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二是带头挂钩共建。宣传系统各下属党支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与各乡镇挂钩共建,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挖掘和整理南安名人先贤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打造家风建设特色品牌;挂钩共建星级“百姓书房”,提供业务培训,争取建设资金添置图书设备,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助力“百姓书房”提升星级等次。

实施三级联创,在广度上下功夫。按照依托党组织、坚持广覆盖的建设思路,建立了市级部门、乡镇和农村三级党组织“家+文化”联建联创机制。一是市级统筹指导。受市委委托,由宣传部牵头抓总,市纪委、文明办、妇联等部门联合推动,精心组织开展。制定了《南安市开展“家+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二是镇级组织部署。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相应制定出台活动实施方案,对所辖各村(社区)的“家+文化”活动进行部署安排和指导督促。三是村级贯彻落实。各村(社区)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时组织开展各类家风建设活动,打造各种弘扬家风的学习实践平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四大方阵,在深度上下功夫。宣传部党支部将全体党员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引导各地深入挖掘当地优秀家规、家训、家风故事,因地制宜打造“家+文化”四大方阵。一是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方阵。依托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晋南同机关工委旧址、安南永革命根据地,挖掘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如叶飞将军的“叶式家风”,与子女“约法三章”不得利用父辈关系搞特殊,几十年来得到传承延续。二是打造廉政文化教育方阵。充分挖掘本土家规家训廉洁文化资源, 如贵峰王氏家规家训中的廉政箴言,使家风家训展示馆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基层群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打造先贤名人引领方阵。发挥人文底蕴深厚优势,整理梳理蔡氏古民居家训家规遗存60多条,汇编《蔡氏古民居家训家规集萃》并向党员干部和各地家庭广泛赠阅;整理洪氏家风故事,建设良山村家训馆进行展示宣传,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党风家风民风。四是打造身边典型感召方阵。组织开展各类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110户“文明和谐家庭”和130个“最美家庭角色”,积极推荐上报文明家庭典型,王家助家庭和张红东家庭分别上榜20xx年全国和福建省“最美家庭”,以榜样力量引领全市广大家庭自觉建设好家风。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基层社会管理,庙坝镇,创新

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第一产业, 农民是最大群体, 农村是最基层社区,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 因此,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社会治理?一般认为, 社会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和普通居民多方参与和紧密互动以共同管理和解决社会事务、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强调合作, 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 公民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因此应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治理不同于统治与控制, 治理强调参与主体多元性、合作性、和谐性, 治理方式具有服务性而非管理性。有的研究者将把社会治理比作一棵“社会树”, 认为社会管理是“树干”, 社会自治是“枝叶”, 社会基础工作是“根基”, 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人民幸福安康则是盛开的“花朵”。这种比喻较恰当地描述了社会治理的几个要素, 即以政党和政府为主导和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等积极参与和紧密互动的社会自治系统;以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相关事业为主体的社会基础工作。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 即国家的繁荣进步, 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民的幸福安康。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很多工作内容相互交叉, 而我国对农村治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极为薄弱, 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已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基层实践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将以社会治理的三大块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工作为依据将农村社会治理分为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工作, 进而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工作的创新路径。基层社会管理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执政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及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自治部分侧重分析各基层治理主体相互协同以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等目标的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工作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治理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文化教育、改进医疗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位于大竹县南端, 因地处平坝且庙多而得名, 是达州市大竹县“南大门”和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全镇幅员面积71.05km2, 辖13个村 (居) 委会, 93个村 (居) 民小组, 总人口42535人, 有耕地1442.9hm2, 2012年实现GDP70521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97元。选择庙坝镇为例, 是因为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治理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该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先后获得人民调解工作标兵镇、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农村基层团建和妇建示范乡镇等6项全国荣誉, 获得了四川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先进镇、综合治理模范镇、首批试点小集镇、秦王桃标准化生产基地镇等荣誉称号, 是达州市工业重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环境优美示范镇。庙坝镇在各方面能够取得较大成就, 与该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因此, 分析庙坝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创新的具体做法无疑会对其它类似地区有相当的借鉴意义。需要强调的是, 受篇幅所限, 本文将以大竹县庙坝镇为例, 重点探讨农村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路径。

2 创新体制、优化结构、提高行政效能

2.1 改革:创新体制、优化结构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其中指出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 转变政府职能, 精简机构人员, 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 大竹县在机构及人事设置上, 为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出台了十条意见及六条补充规定, 明晰县镇事权划分, 赋予了庙坝镇灵活运转空间。由此开始, 庙坝镇建立和完善了试点镇“四办一所两中心”。“四办”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管理办、规划和建设管理办, “一所”即财政所, “两中心”即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行政编制由29名增至34名, 其中领导干部7名、中层干部10名、一般工作人员17名, 形成金字塔形行政编制结构。

机构调整后, 政府机构职能发生了转变, 其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制定科学合理规划、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扶植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上来, 增强了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机构人员管理上推行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并向社会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机关干部自主找到了合适的岗位, 时时刻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效果, 同时还了解此刻其他干部在做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大大激发了机关干部干事热情。原有事业站所实行分流, 对公益性事业机构加强财政保障, 而4个县级涉农部门派驻单位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职能职责及人员全部划转至镇农业服务中心, 以“服务外包”方式管理消防和场镇, 实现了“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 精简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

2.2 改革成效:提高了行政效能

体制改革就是制度设计, 让新的制度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力、责任、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 而其核心部分就是用人权、决策权和财务权。庙坝镇改革试点立足于探索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普遍经验, 在完善乡镇“人、事、财”三权匹配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根据庙坝镇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心场镇、农业大镇代表的基本特点 (即区位相对其它类型试点镇较差、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供养能力有限、农业比重较大、发展压力大、地处丘陵群众办事不方便) , 重点研究“人、事、财”三权合理匹配的规律, 从而合理调整乡镇政府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 挖掘编制人才资源潜力。

2.2.1 机构合理、编制精干、管理主动。

庙坝镇内下设机构数在7个以内。乡镇行政编制与总人口比控制在1:1200以下, 乡镇机构编制 (含直属事业单位) 与总人口比控制在1:600以下, 乡镇财政供养人员 (含教育卫生及在试点镇内开展工作的派驻人员) 控制在1:200以下。在人事管理上, 庙坝镇对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直接行使调配、任用和管理权, 对镇域单位或下伸机构直接拥有“一票否决”权和任前建议权, 县级相关部门只按相关程序审批或备案, 让试点镇真正实现“主动管人、管得住人”。

2.2.2 权力归位、权力适度、行权规范。

按照“强镇”改革思路, 坚持有利发展、便民惠民、能放则放原则, 庙坝镇全面获得《组织法》第61条赋予的7项权力, 全面统筹地管理和发展本镇各项事业。为了让下放的行政权力“为乡镇所需、到乡镇能用”, 镇政府将初步拟订的36项行政自主权力扩大为118项, 又调整为97项, 至最终征求省、市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为96项行政权力。镇政府认真研究了下放权力的内容、方式、时限、相应责任以及期限, 做到了下放权力运行规范。

2.2.3 财事匹配、放财活血、促进发展。

为了增强调控经济、发展经济的能力,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改革方向, 庙坝镇坚持财政独立, 固化与其权力相关联的财政收益权。同时, 大竹县政府加大对庙坝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扩大试税费留存比例, 倾斜支持政策和项目。庙坝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财政收入近两年年均增长在50%以上。

2.2.4 在工作安排上, 既在相当程度上尊重了干部意愿, 确保干部工作积极性, 又照顾工作大局和特殊情况的需要, 实行业务岗位、驻村工作、重大工程“双向选择”和应急工作全体动员的“三双向一全员”制度。

把考核制度与分配制度挂钩, 采取“出勤率+工作绩效”方式推行绩效考核, 共细化健全15项制度, 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责任感, 其经验在李源潮同志来川视察时营山调研座谈会上交流。

2.2.5 在工作机制上, 学习运用“文建明工作法”, 完善党委决策、机关管理、督察督办、党建预决算“四大机制”。

党委决策严格遵守提议、类总、定议、议决“四个环节”。凡涉及人事任免、重大决策都必须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票决制。党务公开落实内容全面、时间及时、程序规范、形式固定“四个要求”。党务镇务公开提高了党政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规范了党政机构的服务行为, 防止了暗箱操作和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村党支部实行“四议管村”机制, 即民主提议、民主决议、民主评议、民主行议。事务上实行“四会四报”制度, 即每周一例会、每月一党委扩大会、每季度一进度分析会、每年一总结表彰大会和每周例会上一条线、一个部门、一个村、一个职工向全体干部职工汇报工作;财务上实行“三规范”管理制度, 即公务规范、财务规范、接待规范, 杜绝超标准支出和设置虚假账目。落实督察督办预决算制。严格落实工作预决算制“四本账”制度, 即年初建账、每月查账、季度算账、年终清账;实行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类量化考核;在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体现绩效挂钩, 实行定岗定酬, 干部自主择岗, 党委审定。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 庙坝镇建立了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行政管理体制。

3 下放权力、科学规划、激发活力

大竹县赋予试点镇干部任免权或建议权, 中层干部任免由镇党委研究决定, 以部门管理为主的正副站所长任免调动必须征得镇党委同意, 这种机制使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得到有效激发。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行之有效”的原则, 18个县级部门委托下放96项行政管理权限。庙坝镇充分运用自主权利, 进行了场镇5km2总规修编、3km2控规编制及0.2km2城市风貌设计的规划和评审, 规划新建现代农业示范片、桃博园和22个新农村聚居点, 建成华山村、寨峰村、跃进村聚居点和长乐新农村综合体, 圆满完成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暨首场演出承办任务。启动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 完成了占地1.73km2的园区总体规划, 首期40.2hm2的园区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 签订入驻企业意向协议7户, 洽谈企业10余户, 投资金额近6亿元。借建设庙坝 (国家级)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契机,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果蔬业, 已发展秦王桃33.5hm2、核桃134hm2、红脆李33.5hm2、香椿33.5hm2、黑花生40.2hm2、紫薯67hm2、莲藕40.2hm2、糯稻67hm2、设施蔬菜20.1hm2。做大做强以桃花节和摘果节为主打的乡村旅游业, 配套发展农家乐、餐饮店30多家, 每年仅两个节会就可吸引游客30万人次。

4 健全制度、让利激活、增强造血功能

完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功能, 庙坝镇单独设置财政管理机构, 实现镇财镇管镇用县监督和独立预决算, 县财政对试点镇预算和年终追加逐年增长。县财政按季度全额返还试点镇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县级分享部分, 返还试点镇社会抚养费的80%用于计生事业;返还试点镇上缴国税地方留成部分25%的4个百分点、地税县级分享部分的30%, 并以2010年为基数, 超额部分50%返还乡镇, 用于试点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财力完全从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 “吃饭财政”变成了“发展财政”, 重点保障民生和满足公共需求, 近年投入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及场镇建设等民生工程3000余万元。

总之, 2010年, 庙坝镇被确定为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以来, 大竹县坚持“权力下放、人员下沉、财力下投”的思路, 探索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做到试点工作方案细致、措施有力、成效明显, 有力推动了庙坝镇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庙坝镇在行政管理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逐步实现了由乡村管理向城镇治理转变, 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升级。试点的成功不仅帮助了庙坝破解了发展的体制障碍、理顺了职责关系、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而且还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地区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了发展方向。

当然, 庙坝镇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涉及农业生产服务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退出事业单位编制, 脱离财政供养关系, 相关部门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 进行“以钱养事”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人员机构, 减轻了乡镇财政负担, 但客观上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流失,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遭到一定破裂。这不利于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长期的造血功能不完善。试点镇财政还主要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制约因素较多, 且不能参与税收分配, 未完全形成财政保障体系, 自身财政基础薄弱、造血功能不强。三是作为试点镇, 执法权主体资格缺失造成工作中的不便。乡镇执法权来源于县级部门委托, 本身无执法权, 对违法行为乡镇“想管管不了”, 而县级职能部门则“该管管不住”, 存在着执行权力与执行能力的脱节现象。以上问题还需要庙坝镇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5 结语

农村治理创新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迫切要求, 农村治理创新包括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社会自治创新和基层社会基础工作创新三个方面。因此, 农村治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基层执政党、基层政府、基层社会组织、基层社区能人、基层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和紧密互动, 它更需要作为核心的基层执政党和基层政府工作的大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路径为:创新体制, 优化结构, 提高行政效能;下放权力, 科学规划, 激发活力;健全制度, 让利激活, 增强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习明.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变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6.

[2]彭澎.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机制[EB/OL].http://www.oeeee.com/a/20110822/1011621.html.

上一篇:15岁月经不调的原因下一篇:学雷锋好人好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