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2024-06-28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精选8篇)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1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大力建设和谐、平安、繁荣、幸福街道,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诠释了“首善之街”的风范。水果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荣誉。

舞活龙头:新形势下开创区域党建新格局

水果湖辖区内既有大单位积聚、智力密集、社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又有国有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突出的特点。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把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居民动员起来,共同建设幸福街道?街党工委走出传统社区党建模式,以开放性思维审视街道党建,开创了以共驻共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创新区域化组织架构。着眼区域大党建的新趋势,大力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街道党组织体系按“1+3”架构。水果湖街道工委(称作“1”)的下一级组织包括三种类型的党组织(称作“3”)。第一类为设立在街道的党群工作部,整合组宣科、工会、团委、妇联等科室职能,全面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第二类为专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即街道综合党委。第三类为社区党组织,即24个社区党委。二是社区党组织体系按4级网格纵深递进。水果湖街24个社区党委的下一级党组织包括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针对社区党员多、活动场地有限的实际,进一步划小社区党组织单元,全街依托街区、楼院、单位划分若干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三是综合党委组织体系按组织形态全覆盖。街道为综合党委选配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以“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形式,向企业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楼宇设立党建工作信息员,围绕商圈党建、物业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2家,推动非公党组织组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建立区域化共创机制。一是建立大工(党)委制。为加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对辖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水果湖街在原街道工委班子、社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协商,把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属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工委、党委兼职委员,提高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完善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成立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等54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坚持半年工作例会;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坚持季度工作例会。两级协调会议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与执行。三是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制。探索建立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年会制,按区域内各类党员总数2%的比例选举产生。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按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总数15%的比例选举产生,每半年召开一次大会。两级党员代表会议主要职责是听取党组织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大事、要事、难事,民主评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为文明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3、开展区域化共建活动。水果湖地区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可供整合的资源多,街党工委主动协调,充分整合,取得了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受到辖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队伍联管。实行区域党员分片分类管理,对纯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共管”、离退休党员“协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1万多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公益性岗位,参加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二是活动共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定党建项目,辖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围绕居民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街道每1-2年开展一次区域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增强了街道党建工作合力。三是阵地共建。采取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方式,联手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张家湾、东亭、茶港、青鱼嘴、岳家嘴等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改造。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保障了区域党建工作和群众活动的开展。

勇立潮头:高起点上再造发展新优势

抓好街道党建工作,必须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水果湖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党工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工委不断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强,始终勇立发展潮头。

1、以大招商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实施全员招商“落户行动”,强化属地纳税税源“回家行动”,深化中北路沿线楼宇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企业入住率。加强楼宇信息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写字楼、商住楼闲置资产信息摸底、调查,定期向区招商局、总部区办公室等部门反馈,定期举行重点项目工作例会、楼宇物业公司联谊会和走访企业等活动。引入专业策划机构,大力宣传、推介水果湖的区位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新兴楼宇、文化产业园区。去年,全街引进资金50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超额完成计划的125%。

2、以大项目提升经济素质。针对水果湖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资源稀缺的实际,确立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三大建设”,即中北路金融街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建设和东湖西岸楚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乃至全省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不断提升经济业态和竞争力。目前,街道已积聚中国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10多家。新引进武汉中央文化区、工行知音广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尚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中央文化区,极大提升了街道产业业态和品位。2011年,水果湖街实现全口径税收17.5亿元,继续保持全区街道前列。

3、以大建设推动发展平衡。水果湖地区虽然东部省直单位集中,经济发达,但是西部困难企业多,面貌相对落后。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小打小闹改造,效果难以有大的改观。街道确立“大破大立”的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战略资本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了以大建设、大拆迁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再平衡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街通过大力推进东沙连通、武汉大道改造、中北路改造、省建机改造、红岭危改、轨道4号线东亭站建设、余家湖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房屋10000多户。通过大拆大建,一批困难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补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还建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水果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牢记心头:新挑战面前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

水果湖街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发展稳定压力大,居民对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要求高。面对挑战,街党工委找准定位,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辖区单位、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宗旨,以建设“湖北省最文明、最安全、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大部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原来管理体制中科室设置多、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职责相互交叉、科室人员忙闲不均、落实执行协调不便、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水果湖街率先在武昌区进行“大部制”改革。全街按照“一室、两部、两中心、一队”的组织架构,裁撤“一人科室”,建立六大“部室”,消减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一中心、两站”的工作平台。即在社区“两委会”领导下,设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通过大部制改革,把“巴掌变成了拳头”,整合了力量,形成了合力,初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2、推进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标准。水果湖街情特殊,服务工作应高于、优于一般地区。街党工委把打造文明、综治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以推进。以确保安全稳定为核心,切实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辖区实现了案件的侦破率上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上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上升、辖区“110”刑事警情连续多年下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开展“城管革命”、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热情。水果湖综合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社会品牌效应。

3、推进民生问题解决,提高服务实效。为了使群众诉求真正有人受理,街道在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的岗位服务承诺、“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承诺和“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和便民服务台,广泛开展“党员包门栋”、“党员跑腿代办站”特色活动,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发放“党群连心卡”15000多张,公示服务内容和程序,使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上门走访16000户居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需求。针对影响群众幸福感的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公开承诺,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需求,街道联合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水果湖地区流动党员专场公益招聘会”,为失业和未就业流动党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2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在这方面, 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 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明确规定, 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 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 企业提供的经费占学生培养总经费的比例高达65%以上;另一类是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 例如澳大利亚政府按照行业与企业要求, 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标准, 为职业院校提供适应企业要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 目前我国还很难照搬他们的做法。一是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制约, 一些企业也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二是我国人口多, 底子薄, 不具备主要由财政投入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条件。

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 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 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 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在这种情况下,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强调双赢、诚信、融通, 在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就显得尤为可贵。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是河南省创办较早的民办高职院校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万人。在最近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荣获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 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把紧密型“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 把“招生”环节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 把“教学”环节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 把“科研”环节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 而校企双赢的硕果则体现在“就业”环节。五个环节环环紧扣,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深度结合, 解决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企业缺乏动力的难题, 弥补了目前校企合作制度环境的不足, 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 学院已与50多家企业确立了紧密型关系, 覆盖全校24个专业。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 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提高了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学院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 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 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 降低了企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

2、学院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

3、学院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院的教学大纲对接, 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院进行, 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

4、学院以28家应用型研究所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学科性公司为载体, 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 使企业分享到学院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 得到学院的智力支持;

5、学院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授课实现教学相长, 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

6、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金, 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德艺双馨的教师, 同时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 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 造就了一大批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从企业来讲, 确实有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多数职业院校来讲, 也存在着以书本和课堂为主开展职业教育的问题, 因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成效。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的董事长丁华先生认为,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 这一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学院必须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 实行“开门办学”。“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就是要重点解决怎样与企业紧密联系, 怎样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怎样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 计算机系在社会调查中发现商丘地区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 但既懂计算机软件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于是, 学院萌生了开设“计算机软件特色班”的想法。北京阿博泰克公司北大青鸟集团正好是专门培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双方一拍即合, 2007年便开始了“专业特色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 北京阿博泰克公司北大青鸟集团提供一套完善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方案。师资建设则有商丘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系选出优秀的教师去北京阿博泰克公司北大青鸟集团参加培训, 培训合格才能为学生上课。“北大青鸟特色班”的开设, 打破了我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 也得到了市场和行业的高度认同。“五位一体”模式的建立, 使学院与合作单位的关系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 由“邻居”转变为“亲戚”, 由单一到多体, 使校企双方真正成为“一家人”, 促使教学、科研全面提升, 带动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在紧密型校企的深度合作中, 学院注重树立专业与学科品牌,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产生了多重效果。一是通过紧密型合作,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学院, 为学院制订专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紧密型合作建立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多数是来自企事业单位、行业的领导和专家, 主要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文件审定、专业建设研究、开展与指导校企合作等职责。三是通过紧密型合作加强了校企互动, 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 教师走向车间, 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着眼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的互动, 企业的实验设备向学院开放, 学生的实验和实训可拓展到企业和工厂, 在学科、专业与企业的不断促进、相互带动下,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五是着眼于应用型研究所和学科性公司的建设, 积极开展应用型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总之, “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缺乏支撑的问题,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改革之路。

我国正在兴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面临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一所由个人投资兴办的高职教育学院,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的主要经费源于股份公司的投入和学费。由于学院大量培养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 具有培养成本高、投资强度大的特征, 常规经费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吸引了众多合作单位的办学资金, 形成了民办民助的多元投入机制。近三年来, 学院通过各种渠道投入3亿多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紧密型合作企业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 占投入总额的近20%。此外, 还有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金500多万元, 学校的网络、一卡通等服务设施也都由企业资助解决。这些资金的注入, 加快了学院建设的步伐, 扩大了多元办学的内涵, 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发展后劲。

“五位一体”新模式注重基地、教学与招生互动, 使愿意报考学院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首先, 学院在招生宣传中突出紧密型基地及其合作的成效, 让学生与家长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 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体现了学院“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其次, 学院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设置, 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动向, 动态调整招生结构, 使学院人才培养结构基本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需要, 体现了高职教育“重视企业需求、面向企业办学”的重要理念;第三, 积极拓展“订单培养”, 探索让学生进入学院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高职教育。学院先后与河南省一批单位共同实施订单培养, 形成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招生新机制, 提高了学生选择的愿望。

更为突出的是, 在紧密型合作中, 学院有条件多元筹措资金, 努力探索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新途径。目前, 学院已经建立总额达200万元的特困家庭学生援助基金;每年发放帮困助学金近20万元, 200 7年特困家庭学生受益面已经超过90%。同时, 紧密型合作企业还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 帮助困难家庭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正是这种灵活的机制, 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来校学习。在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学院招生人数从2005年的2千多人发展到2008年的4千多人, 2008年学生报考的第一志愿率高达95%, 显示出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

国以民为本, 民以业为生。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 要认真解决好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这“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尚未被劳动市场广泛接受, 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还较低, 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也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五位一体”新模式强调就业与基地、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一方面, 紧密型合作基地给学生提供众多的就业信息, 其本身就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另一方面,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把握人才市场需求, 共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共同实施市场化运作, 畅通了就业渠道, 推进了学生就业。而企业的需求又推动了学院的“开门教学”, 重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提高了合作企业及劳动市场对学生的认可度, 使学院与企业获得双赢。学院的就业状况一年比一年好,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3年的87.0%提高到200 7年的98.7%, 一些品牌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新模式 篇3

突出抓好“四好”班子建设,是公司党建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公司以“五个注重”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

一是注重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明确公司党委书记是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由人事部门牵头,政工、监察、工会等部门参加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工作小组,明确创建活动的职责分工。

二是注重创建活动中的制度建设。公司建立了党建联系点制度,明确规定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上党课、过“双重”组织生活等。

三是注重对创建活动目标和要求的严格把握。广东电网公司本部以及36个直属单位、204个三级单位共240个领导班子开展了创建活动,并制定明确目标作为检验创建活动成果的标准。

四是注重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把创建活动具体化为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四个结合”:“政治素质好”与上下同欲、政令畅通,争当南方电网“排头兵”结合起来;“经营业绩好”与落实南网方略和广东电网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团结协作好”与发扬民主、完善用人机制、形成合力结合起来;“作风形象好”与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忠诚、敬业、责任、服从的行为理念和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作风结合起来,使“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五是注重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考核。年初与36个直属单位签订《“四好”领导班子建设目标责任书》,年底对各单位的创建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近年来,公司在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中,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南网方略贯穿始终;把加强执行能力、治企能力、创新能力建设贯穿始终;把讲原则、重感情、团结和谐贯穿始终;把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贯穿始终,把“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四个明显增强”的成果:坚定了理想信念,领导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转变了思想观念,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明显增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改进了作风形象,领导班子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南方电网“四好”班子建设目标考核中,公司连续3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两个有机结合”是公司党建工作实现领先的先决条件。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组织对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升企业竞争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公司率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宣贯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相得益彰。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从战略出发确定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制订了《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职能战略》,将南网方略的宣贯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融入一切决策之中、融入公司的发展战略纲要之中、融入各项制度和流程之中。公司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有效的VI系统导入塑造品牌,开展各种企业文化主题活动,以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体活动,扩大企业文化建设覆盖面。公司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公司发展战略体系框架,初步制定了电网规划、电网建设等18项职能战略,将企业管理导入战略管理轨道。此外,公司还积极推进责任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廉洁文化等子文化建设,不断拓宽企业文化内涵。

把党建工作与公司创建先进省级电网公司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先是公司为加快推动企业迈向科学发展轨道作出的重大举措。一方面,公司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创先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迈进,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创先工作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在创先过程中,通过对党建工作的目标分解、流程再造与优化,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建设。随着创先工作的整体推进,党建工作也将在同行处于领先地位。

“三个始终坚持”是公司党建工作实现强本、创新的基础。

公司始终坚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司党委高度重视抓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两强两好”、“两强两过硬”、“排头兵”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创先工作,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治企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开展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公司的作法和经验被广东省委先进办作为重大先进典型,组织15家驻穗主流媒体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突出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2008年初的抗冰救灾、抢修复电攻坚战中,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拧成一股绳,做到了战线推进到哪里,党旗就插到那里,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抗灾抢修复电的中流砥柱。党委领导靠前指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93个临时党支部、159个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2 766名党员冲锋在前,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94名积极分子火线入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汶川地震后,公司党委积极组织缴纳“特殊党费”达843万元,全体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上了爱心。

公司始终坚持固本强基,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公司党委把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抓基层、强基础,促进党组织各项工作的落实。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公司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针对电力生产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单位人员流动性大、点多面广等特点,开辟了“党群在线”网上学习园地,确保 “两个百分之百”:学习内容百分之百落实和党员百分之百受教育。完善和健全党内工作制度。公司结合管理年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了《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7项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制度。修订完善了《党委委员、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等。大力实施党建目标责任制管理。公司将党建工作分成5大项21小项进行量化考核,做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现了党建工作常态化管理。同时,将党建工作考核结果纳入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公司各单位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2008年,公司直属36个单位的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率已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管理。公司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在中组部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研发了我公司的“党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系统党团信息管理的实时查询统计。该系统与公司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党风廉政教育网共同构建了互为补充的“立体式”党建信息网络体系,极大提升了公司的党团建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03年以来,公司系统共有40个党组织和56名个人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广东省委、广东省直工委表彰。公司党委表彰先进基层党委3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95个、优秀共产党员330人、优秀党务工作者315人。通过表彰,大大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公司始终坚持“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党建工作思路,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才有生命力。公司把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安全生产、电力供应、电网建设、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身边“三无”(无事故、无邪气、无违纪)、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工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等活动载体,为党员服务中心工作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党建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在去年的抗冰救灾抢险复电、抗击强台风、抗洪救灾以及奥运保供电中,公司系统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果敢决策,勇于担当,广大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表扬广东电网公司“在危难、危急关头,尽职尽责,全力以赴抗灾保电,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推进党建工作上台阶,着力突出“创先”实践特色。

公司以“提高供电可靠率,推进创先出成效,科学发展上水平”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以“六个坚持”推动了公司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坚持学习先行,用理论武装思想。公司构建多维学习网络,运用多种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有力推动了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坚持开门搞活动,带着问题去调研。按照“发展向职工群众问计”的原则, 共征集61条意见和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综合梳理出人事培训、规划基建、安全生产等7大类,供公司领导下基层调研参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共建立基层联系点481个,调研专题316个,召开座谈会756个,共征求意见建议3 703条,查找到问题256个,为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和整改落实阶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坚持解放思想,在讨论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公司系统召开了2 904场讨论会,1 402个党支部紧紧围绕“提高供电可靠率、推进创先出成效、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实践主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着力树立“三种意识”,坚持“三个解放出来”。一是树立忧患意识,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当前,公司正处于全面推进创建先进省级电网公司的关键时期,公司把创先作为最大的实践,着重围绕创先工作,在供电可靠性、电网安全、供电能力、客户服务等16个重点领域与国际国内同行进行对标,最终形成16个创先方案。二是树立发展意识,从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的粗放型、外延式道路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讨论中,广东电网公司系统上下充分认识到做大并不代表做强,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以供电可靠率为总抓手,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树立责任意识,从光喊口号、纸上空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讨论中,公司专门就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专题辅导,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增供扩销、挖潜增效、电网建设、保增长上下功夫,推动广东电网科学发展。

坚持实践特色,注重取得实效。公司结合创建先进省级电网公司的工作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供电可靠性、客户服务与增供扩销等16个领域对照检查,全面分析现状、查找不足,制定相应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实施步骤和措施等,谋求公司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坚持宣传引导,营造学习实践活动良好氛围。公司除了利用活动简报、活动日报开展宣传交流外,还积极开拓对外宣传阵地,主动与中新社、新华社、南方日报、中国电力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沟通,宣传公司,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公司总经理赖佳栋在中国电力报、南方电网报发表署名文章《念好增供“三字经” 打胜扩销攻坚战》、南方电网报4月第2期头版以《广东电网公司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为题,报道了公司构建立体平台抓学习,针对突出问题做调研的情况。国资委网站、中国电力报对广东电网连续3年零污染零事故,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提高供电可靠率的具体工作上进行了报道。

坚持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公司学习实践活动不出偏差。公司系统共成立指导检查组88个,充分发挥智囊参谋、纠偏和推广传播作用,先后到联系点指导检查653次,确保公司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指导检查组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向公司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提出合理化建议11条,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是解决了难题,“创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16个创先方案是公司思想解放讨论的成果,目前,全部通过了专家审议,已完成了宣贯。公司在电网建设、增供扩销等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佛山供电局从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解决顺德电网“卡脖子”问题,500千伏顺德变电站220千伏配套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供电局算好综合停电这笔效益账,第一季度供电可靠率提高0.36%,多供电量2.34亿千瓦时;江门开辟了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近期配网优化、开关站规划建设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项工程征地、青赔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二是找准了问题,明确了整改落实的方向。公司认识到,新接管的县级子公司是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最大“短板”。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前景仍未明朗、公司增供扩销方面的挑战和困难等,通过找准问题症结,认清问题深层次原因,为整改落实打下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4

青海新闻网讯 德令哈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新模式,不断扩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和整体工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非公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区域党建管理方式,实现工作机构网络化。按照有利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根据非公企业分布、党员人数和辖区单位情况,在街道建立区域党建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辖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社区建立区域党建工作站,负责协调片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企业推动建立党群工作部,在辖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负责抓好企业自身党建工作;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其党员的教育管理直接纳入街道党工委的工作范围。通过建立以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区域覆盖”的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体系。

二、创新区域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片区联建区域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主体多元、规模不

一、党员人数变化等特点,按照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要求,结合非公企业不同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单独组建、企业联建、村企合建、挂靠组建等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片区内非公企业与社区党组织划并联建的方式,积极推行区域一体化党建工作。对不具备组建党组织的企业或因企业注销、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党组织的,采取组建群团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党员划归街道党委管理等方式,发挥区域党组织“孵化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为下一步重新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目前,辖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党组织对辖区党员的管理教育实现全覆盖。

三、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实现组织活动经常化。突破传统的“封闭、静态、单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红色驿站”的平台作用,通过在企业所在社区和街道建立“红色驿站党校”、“网络服务中心”,为企业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训搭建平台,进一步改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以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目的,积极组织开展“三培两推”、“设岗定责”和“岗位竞赛”、“岗

位奉献、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设置光荣榜和集中慰问、发放奖金等方式,激发企业党员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更好地发挥企业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联系服务的桥梁、排忧解难的窗口、凝聚党员的家园”为宗旨,积极为企业党员争取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权利,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成立“爱心超市”,搭建党员奉献互助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对生活困难党员的走访慰问活动,帮助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凝心聚力。

四、创新辖区资源整合方式,实现活动载体多元化。按照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搞的原则,依托工业园区“红色驿站”,履行关系接转、政策宣传、党建咨询、就业推荐、创业交流、学习培训、开展活动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了“一个阵地、多种资源、多项功能、联动服务”的功效。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设施优势和社区的人才、组织优势,协调辖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青海碱业等,将企业所属的会议中心、职工之家、电教室、中心广场等设施向社区党员和群众全面开放,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服务工业园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丰富了党员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解决了个别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受场地限制和企业党建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代会等组织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法律咨询、礼仪培训、社区服务等活动,使群团组织功能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相结合,形成企业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企业党建的“双赢”共建机制。

五、创新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实现企业发展科学化。坚持把党组织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形象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定期沟通、平等协商、相互支持的双向互动机制,采取党组织负责人列席管理层会议、业主列席党组织会议等方法,拓宽党组织与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的沟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创新服务企业方式,通过社区与企业签订服务企业“一对一”工作方案,初步形成了以党群工作为抓手,以就业、维权、治安联防、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服务“1+1”工作机制,形成了企业与社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良好局面,搭建起社区与企业、社会与企业“共驻共建”平台。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托有效的党内活动载体带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发展,依靠模范党员的表率作用提升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员工思想,提升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展。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5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工商党建工作

“两费”停征、新“三定”方案出台后,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工商李沧分局以党建工作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基层党建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和新领域,为新形势下更好履行工商职能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理念先行,科学引导聚合力

“围绕中心、助力发展”的服务理念是工商党建工作的根本宗旨。该局强化服务,深入指导,扶持近6000家小微型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培育驰名商标7件、省、市著名商标13件,品牌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成功办理抵押、质押登记 件,助企融资300万元,有效破解企业资金瓶颈。

“主动作为、守土有责”的行政理念是工商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该局由党委成员带队,抽调机关党员骨干组成“红盾先锋”突击队,联合工商所党支部进行特别监管排查,累计排查市场主体8300余户,纠正违章行为256件,查办违法案件32起,清缴不合格商品1.6万件。

“维权助业、聚力惠民”的民生理念是工商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场发照率70%、集中上门年检率40%、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360余人、安置下岗失业270余人……同时,该局不断加强客服机构建设,积极倡导“无障碍退换货”和“先行赔付” 机制,建立重大纠纷领导挂牌督办制度,实现了消费投诉处结率和满意率“双百”目标。

创先争优、勇攀高峰的品牌理念是工商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该局以“红盾先锋”党建品牌创建为主线,通过开展“爱岗敬业履好职、服务发展做表率、监管执法当标兵”主旨实践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去年以来,3个党支部、22名党员干部荣获省、市级先进单位和个人称号,分局连年在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多次在系统内宣传推介。

机制引领 规范管理添动力

该局建立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去年以来,结合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大胆起用了11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充实进支部班子,激发了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同时,把党建工作列入《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组织生活会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党员发展教育等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实施量化考评。

结合两费停征后在系统内率先施行的“三队一厅一会”的岗位设置,该局还制定出台了《工商所日常工作程序5E标准》,对基层工商所各岗位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的日常工作,从内容、要求、形式、流程以及时间分配上进行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日常督察、定向督察、专项督察和交叉督察等方式,深化督查考评和行政问责。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除追究当事人责 任外,其所在支部及支部书记均承担连带责任。全年累计总得分作为党员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教育强基,提高素质增实力

在峰山路工商所的党员活动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励志格言赫然在目,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支部生活》、《党员干部之友》等书刊杂志;墙上的《学习园地》专栏则张贴着一篇篇学习心得。工作之余,常看到党员干部在此学习交流的情景。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支部书记参加党建理论、组织领导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相关培训30余期;安排人员赴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及清华、浙大等高等学府进修学习22人次;先后组织50余名党员干部赴革命老区体验“重走先辈路、重温入党誓词、重唱革命歌曲”的红色之旅。同时,还多次邀请老红军做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文化长廊,观看反腐警示片,牢筑拒腐防线。”分管该局教育培训的负责人这样介绍到。

延伸触角,非公党建显活力

在加强自身党支部建设的同时,该局依托私个协会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首家私个协党委,全面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规划指导。近一年来,已建党支部10家、在建党支部6家,有力解决了非公经济组织“有党员无组织”、“无组织无党员”、流动党员管理难以及非公经济党组织多头管理等问题。

钟山区积极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 篇6

钟山区的老城区,现名“水城古镇”,原水城特区政府所在地,上个世纪60、70年代曾受惠于“三线”建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片区域留下了无数“三线”建设时期的佳话逸事和一批老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地与日俱损,居住人口密集、房屋老旧,居民乱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薄弱,排污排洪不畅,安全隐患严重,被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列为影响公共消防安全的80处区域性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区域之一,成为城市中的“脏、乱、差”片区。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延续三线历史文脉,钟山区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绿色理念引领、产业转型推动,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保护开发”的方式,实施“水城古镇”改造,塑造旧城形态、延续旧城文态、更新旧城业态、重构旧城生态,留形、留绿、留神、留人,打造全国首个“三线”文化城。

一、“留形”,塑造旧城形态

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产城景融合”,保护古镇历史的真实性、环境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生活的多样性。一是“保护”古镇形态。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原有建筑进行修葺、完善和功能置换,有条件地保存寺庙、老墙等记忆载体,延续旧城街巷院的空间肌理与构成,重点修葺完善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卢家大院、观音阁、老城墙、城隍庙、老城百货公司等,并通过空间的腾挪与置换,重新梳理适宜新经济条件下的古镇业态,打造了三线博物馆、三线工业体验馆、大食堂、民俗文化住宿区、滨水酒吧街、文玩休闲街、水城美食小巷、手工艺一条街等。二是“畅通”景区道路。重新规划设计古镇内道路网,同时将内城河打造成生态憩息廊道,贯穿古城区、连接新城区,内外通道链接成网,陆上辅以叮当车、河中辅以乌篷船等公共交通,实现“招手即停”。三是“提供”智慧服务。用活“智慧钟山旅游”规范相关业态,将“三线”建设时期人们背着镢头、带上锅灶、挖煤炼钢的火红场景和水城古镇商贾不暇、安居乐业、繁华如梦的市井图景利用影像技术、VR技术形成数字虚拟景区,让旅游“坐享其成”;精益化配套通讯网络、智能导游、自动售货、电子地图、电子商务、智能平衡车、手机APP等智能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三边”(眼边、耳边、身边)触及服务,让游客“随心所至”;开发“警务云、安全云、城管云、卫生云”等平台,保障旅游安全、食品安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让游客“畅游无阻”。

二、“留人”,更新旧城业态

一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为愿景构建新城区。坚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相互融合与协同,以下钟山为伴,以内城河为线,形成依山就势、依河而生的山水业态,重点打造CBD综合体、滨水商住区、滨水SOHO区、滨水度假区、回迁安置区、都市稻田景观、下钟山公园、内城河休闲廊道等,塑造新城个性,展现城市特色。二是以“就地就业,安居乐业”为目标实施回迁安置。将“三变”改革引入项目征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对征收的房屋,以“两个20%”的原则实施回迁安置,即补偿时按主体房占地面积奖励20%非独立产权商铺,余下建筑面积按1+20%置换住房;对征收的土地,除应有的土地补偿外,还给予农户每亩土地30㎡的非独立产权商铺。在回迁安置过程中,通过“三变+棚户区改造+扶贫”模式,引导群众将商铺入股到区属国有企业—荷城花园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按股分红,共涉及754户3016人,其中城市低收入群体417户1668人。同时,按照“三变+劳务+扶贫”模式,由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接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劳务,集中为城市“干居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脱贫致富。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项目业主荷城花园公司对接,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在水城古镇项目建设期间,荷城花园公司向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支付劳务费860万元购买劳务服务,解决辖区136名城市低收入群众的脱贫问题。同时由水城古镇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组织有就业能力的城市贫困群众到“四校合一”平台培训,并派遣至古镇成为导游、叮当车驾驶员、景区服务员、保洁员、乌篷船船夫等,预计解决18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200元以上。三是以“产城景结合、文产相融”为理念构建新业态。利用水城古镇和新城区景区美、城中心、人气旺、生态好、底蕴厚等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及“商、养、学、闲、情”等要素布局业态,完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商贸、居住六大功能,发展文化、餐饮、会展、商贸、旅游、地产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留绿”,重构旧城生态

一是显山露景。水城古镇旁的“下钟山”,平地拔起,形如“扑地金钟”,水城古镇建设,充分利用山水空间资源,将下钟山打造为山体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的场所,使水城古镇既满足市民物质层面的需求,又满足市民精神层面的需求。二是营湖理水。依托荷城花园,围绕凤池湖水,实施水城河治理项目,治理通过“截污、清淤、换水、绿化”的方式修复生态,完善排污管网建设,将水城河变成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改造中,通过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发展餐饮、文体、金融、信息、会展、地产等商业业态,促进沿线土地增值,实现了投入到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互动,真正还河于民、还清于民、还绿于民、造福于民。三是还景造景。整治城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脏乱差”等问题,拆除应拆建筑,所有单位和住户都截污纳管。针对旧城空间资源有限的现实状况,对绿化带的重新布局,人行道沿线增设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老式军用卡车等历史文物和景致,建成思源广场、三线文化广场见缝插绿、空地成景修复整个环境,建设“邮票绿地”(小块的绿化带),最大限度利用空间资源实施增绿措施。

四、“留神”,延续旧城文态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7

一、环境风险倒逼松江区探索重金属监管新模式

上海市松江区地处黄浦江流域, 黄浦江上游属于开放型水源地, 环境风险无处不在, 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化工、印染等环境风险企业以及工业集中区内的涉重企业都会对水源水质产生直接威胁。保护饮用水水源不仅仅是环境问题, 更是关乎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民生问题。松江区高度重视重金属的监管工作, 在加强现场监管督促企业强化日常环境管理, 规范重金属排放行为的同时, 不断思考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对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监管, 使之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规范自身环境行为, 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的先进理念, 目前, 松江区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重金属在线监管体系。

(一) 重金属在线监控试点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 松江区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引入第三方之力, 着手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 从2005年始, 逐步推进辖区内7家工业企业分别安装流量计、p H计、TOC仪、自动采样器, 并将在线监测数据传输至松江区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信息平台。在此平台稳定运行的基础上, 松江区先行先试, 将重金属纳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自2009年起, 重点推进重金属排放企业废水在线监测设施安装与数据并网接入, 同步完成松江区环境信息监控集成系统升级工作。通过近6年的持续推进, 辖区内共有22家重金属排放企业安装特征因子在线监测设备, 其中17家已经通过验收并正常运行, 还有5家已经完成设备调试待验收。松江区在线监测平台所包含特征因子有镍、铬、锌、锡、铜等, 在线监测仪器采用50W电磁/德国E+H、Ni/德国布朗卢比、Cr6+/德国布朗卢比、U53超声波/美国哈希和Cu/德国E+H等。所有在线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日常运行维护均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

(二) 重金属在线监控平台运行管理情况。

运用在线平台对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实时监控是有效遏制重金属超标排放的重要手段。重金属在线监控平台的运行管理不仅是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 更多的是监控平台的数据保障和在线数据的处理应用。松江区重金属在线监控平台运行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文件, 明确责任。

自2009年起逐步向重金属排放企业下发《关于安装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的通知》, 明确在线监测设备作为污染物治理设施的一部分, 要求企业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特征因子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联网工作。2011年初,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管理责任的通知》, 明确企业作为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主体, 要求企业加强管理, 确保在线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2. 严格审查, 现场验收。

涉重企业在线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且比对合格后向松江区环境保护局提出验收申请, 并提供治污设施在企业的平面分布图、自动监控设施基本信息、安装现场图、适用性检测合格报告、零漂、量漂、重复性检测报告、调试和试运行报告、排污口规范化及点位确认文件等验收申请材料。初步审核材料无误后, 由松江区环保局污染防治科、松江区环境监察支队、松江区环境监测站组成验收小组赴现场对企业自动监控设施运行情况、现场建设规范化情况和制度建立情况进行现场查看, 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待企业整改完成后, 再次进行现场查看, 确认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后出具通过验收的报告。

3. 各司其职, 协同管理。

松江区印发了《松江区环境保护局自动监控系统管理职责》, 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 由松江区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牵头负责对整个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升级维护, 协调企业端数据上传, 并组织对在线监控设备进行验收。松江区环境监测站负责在线监控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 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同时, 负责平台在线数据的审核工作, 并对自动监控设备开展比对监测。松江区环境监察支队负责对企业端自动监控设备进行现场检查, 对在线数据超标企业开展现场执法。

4. 建立制度, 有效监管。

松江区已建立非正常排污信息报告制度, 一旦涉重企业出现超标排放, 在线监控平台立刻发出污染源自动超标报警, 随即启动响应机制。发现重金属超标排放后, 松江区环境监测站及时通知企业, 督促企业尽早发现超标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 通知松江区环境监察支队, 由支队在规定时间内赴现场开展执法, 及时查找企业产生问题原因, 规范企业排污行为。

5. 定期沟通, 协同监督。

定期召开涉重企业和第三方运维企业联合会议, 通报在线平台上出现各类异常数据的情况, 要求企业及时整改, 加强日常管理, 确保数据的有效传输。规定第三方运维企业严格按照频次对企业的在线设备定期开展运行维护, 并预留一定数量的备机和备用药剂, 确保及时有效地开展抢修工作。明确第三方运维企业是环保部门的第三只眼, 协助环保部门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 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切不可包庇企业非法排污行为, 一旦发现有篡改数据、编造抢修记录等违法行为, 必将严惩不贷。

重金属在线监控系统正常运行6年来, 松江区未发生过一起因重金属超标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 实时在线监控不但提升了环境监管效能, 更让超标排放、非法排放重金属的企业无处循形。

二、完善重金属在线监管体系的设想

目前, 松江区重金属在线监管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 下一步, 松江区将积极探索重金属在线监测的综合应用, 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有效审核, 提升效能。

待重金属比对监测标准出台后, 松江区将借鉴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管理经验, 逐步对已稳定运行重金属在线监控的企业开展有效性审核, 将在线监测数据与日常执法相结合, 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二) 整合资源, 有效应对。

结合目前已建成的松江区污染源地理信息化管理系统 (WEBGIS) , 在涉重企业基本信息入库的基础上, 针对各涉重企业的特征污染因子, 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管理系统模型, 并实现系统与移动执法终端互通, 确保一旦发生重金属污染事故, 执法人员可以迅速准确定位企业, 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将污染事故产生的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

(三) 全面评估, 分类管理。

对于辖区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排水量、不同特征因子的涉重企业开展全面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以求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好的局面。

(四) 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篇8

关键词:党的建设;体制机制;林地一体化;调研报告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要求,根河林业局党委与根河市委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国有林区改革、“十个全覆盖”工程等重点工作中,积极探索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的工作体制机制,以地区党建一体化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构建林地党建一体化格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根河市人口15万,其中五个林业局涉林人口8万余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3.3%;在岗职工15330人。多年来,辖区林业局长期承担属地社会公共公益职能,投资兴办了国有林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奠定了区域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基础,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五个林业局总产值16.5122亿元。在根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林地党员共计11431人,林业党员6947人,占党员总数的60%以上。涉林人口能否实现小康,是根河林区能否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讲,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决定,林业改革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稳妥地落实好关于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任务,实施林区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林区经济转型,促进林区科学发展。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讲,要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改革,加强森林资源监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保障林区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二、构建林区党建一体化格局是当前落实林区改革政策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特别是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极大考验。过去,林区为国家、自治区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林区在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与地方发展相比也有明显差距,转方式、调结构、保稳定、增收入等任务十分艰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政企分开、森林管护、监管、改善民生、产业转型、人员安置分流等诸多问题,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旦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林区改革发展大局。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和林业党组织的作用,林区改革需要企业和地方相互协调配合、密切合作,林区改革的兜底和依托始终在街道、在社区,不管是人员分流还是党员移交,都需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凸显出资源、工作力量的整合性。综上分析,林区改革趋势符合区域化党建的基本特性,构建林地党建一体化格局势在必行。

三、林地党建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林地党建一体化重视不够,协作格局尚未完善。林地双方在决策部署上,往往更加注重各自利益,缺乏围绕区域发展统一谋划、统一部署,一盘棋意识,协助所在街道社区管理林业居民的措施落实不到位,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融合、共建体制和党建一体化长效机制,距真正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抓、资源共用、事务共商、成果共享”还有一定差距。对综合考虑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在党建工作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和按照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灵活划分党建区域,采取企居统筹、片区统筹等模式,建立林地联合党组织,将区域内社区、林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最大限度地纳入党的工作范围,以网格化管理方式构建全覆盖、广吸纳、开放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上需要加强和完善。

二是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力量不够,党的领导没有形成格局。把森工企业的政治资源引入社区、改进党的建设,形成包容性广、开放度高、协调性强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扩大和巩固党在社会基层的执政基础还不够完善。同时,把市区办事处、乡镇党的政治资源引入森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立立体式党建组织网络也未形成。在思想上,对理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在具体总结提炼上下功夫,理论学习中存在功利性获得知识的心理,培训中缺少境界教育,党员信仰信念和党性观念淡薄,组织观念弱化,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政治上,由于素质结构和分工任务的不同,党政班子在执行决策过程中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执政党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融合缺乏深度,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组织上,对党建资源的整合利用、强化基层组织、完善组织制度、处置不合格党员等方面做得不够,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不准,政治属性不强。

四、对林地党建一体化工作格局的构想

为确保林区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林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林区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林区党建工作要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统领,按照“积极构建以林业单位党组织为支撑点、党建联席会为纽带、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依托的点线面结合的林区党建一体化格局”的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落实地区重点工作的合力,真正实现一体化、一条心。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林地一体化党建格局

必须形成区域化的领导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减少中间层次、缩短管理过程、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共享,推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单向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逐步实现林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协作化、社会化、一体化。具体工作中做到,社区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基层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员的管理,与社区党员共同学习,共同为群众服务,变“单位人”为“社区人”,实现党员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的转变,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工作模式。

(二)探索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党建一体化工作机制。

本着“高层领导、顶层设计、基层推进”的原则,以党建引领经济发展为主线,以抓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为着力点,以惠民生、促发展为落脚点,以机制、载体、教育、党员管理、责任一体化的工作长效机制,总结提炼理论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具体做到:一是机制一体化。林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林地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例会研究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形成“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民生共解”的机制。二是载体一体化。开展共上一次党课、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共联一批困难党员和创业党员、共谋一条发展路子、共签一个互助协议等系列共建活动,使林地双方由过去“点上的接触”转变为“面上的结合”。三是教育培训一体化。充分利用林地双方的党员培训阵地、爱国教育主义基地等,坚持把信仰建设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四是党员管理一体化。实行“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企地联合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实现离退休党员和转制企业党员属地管理,探索建立林地联合发展党员模式。五是责任一体化。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从人员、场所、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社区的扶持力度,林地共同探索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

(三)探索党建引领经济发展途径,共同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各级党组织要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做到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有作为,维护职工权益有实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贡献。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党建资源优势,从企业实际出发,坚持把企业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任务、服务回馈社会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同步开展。领导小组负责对各方的发展规划进行协调,定期组织召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议”,在地区的层面整合林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充分论证、广泛协商、征求职工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做出统一规划,并负责督促各方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做到在各项工作中不留死角、不重复建设、不规避责任,提高党组织对社会的全面管理能力。

上一篇:《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反思下一篇:游泳的启示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