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2024-06-10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精选12篇)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1

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圣地, 其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 离开现实环境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无本之木。所以, 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发一种适合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 势在必行。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

目前, 我国的技工教育体系基本为4段式课程结构, 即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在课时安排上, 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大体是各占一半。传统的4段式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病, 例如,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 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偏低, 实用性不好;理论要求偏高且分段进行, 造成培训微观效果不好;学生被分配至工作岗位后需要有相当长的适应过程, 不能立竿见影,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与时间浪费。在传统的课程模式改革中, 我们不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模式。如, 德国的双元制, 国际劳工组织推行的MES模块式以及加拿大的CBE等培训方法。这些先进的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理论教学模式, 提倡按专业活动的实用要求重新组合课程, 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实用性特点。以MES为例, MES模块式课程模式是将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的标准范围, 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 以模块形式来表示。每个模块的课程都将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 整个培训过程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核心。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多余的东西一点也不学, 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极强。因此, 它比较适用于某一专项技能的培训, 特别是那些不需要较多基础知识的要求单一的技术性工种和岗位的培训, 如上岗或转岗培训等, 极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 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同样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其特点是把课程与实用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而不去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适用于涉及范围较广的复合型技术工种的培训。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滔滔讲, 学生默默听, 即使是提问, 不是学生齐声喊对, 也是由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包办, 而且一堂课教师至少讲半节课以上, 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下来, 给学生更多的学的“时空”, 使学生主动参与, 全员全程参与,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滔滔不绝地讲课加以分解取舍, 精讲关键的地方, 画龙点睛, 学生看书能懂的内容, 不再讲解。把以往以学生听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 把教学内容封闭在教本中。毋庸置疑, 基础知识对学生打牢专业基础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 但社会发展如此迅猛, 人类知识呈指数增长, 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与新知识的距离愈来愈大。因此,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学好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 必须开放教学内容, 不断引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内容、新知识,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讲—问—解—讲”的封闭式过程, 许多教师忽视了概念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论的归纳过程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反复操练, 学生的学习变成“接受—存储—再现”的过程, 这样无疑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幼苗。因此, 必须构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新问题—再讨论—再探索……”的发散性教学方式。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对学生来说, 他们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新知识、新事物有所疑问、有所领悟上, 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它的社会价值。发散性教学过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勇于实践的习惯, 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

四、改革传统的思想观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努力为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使学样能在工作中及时调整, 时刻关注相关行业动态, 主动为学生做职业指导, 使其有目的, 有选择地培养相关技能和素养。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互动, 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并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使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实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成企业的技术骨干。这样才能缩小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才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从而达到共赢。

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人才, 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我们目前的教育系统是属于“遗传”型的, 把知识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与创新教育相距甚远。职业学校又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 给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职教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 提高教学质量, 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HK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2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解决“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对当今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探索新模式以及新方法,用“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替代传统“以技术为本”的培训方法;在坚持传统面对面、手把手教育培训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在线教育培训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对各种教育培训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向制度化、标准化以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教育培训后“链条式”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讨论

为了更好执行中央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以及生产能力的骨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必须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及农业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通过精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服务指导以及教育培训等方式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一种创新性、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人才强农、科教兴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规范,从而全面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等。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新体系

1.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满足务农农民的需求,增加培训的功效,强化培训基地建设。认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结合理论与实际,农广校把工作重点延伸至一线,经过全方位的考察与探究,成立农业知识集中教学培训基地;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制定与之对应的相关规章制度,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顺利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这样,不仅为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提供了实践创业基地,而且为其提供了学习的场所,有效激发了农民自主创业与学习科学技术的干劲与热情,一举多得。

2.强化教学班建设

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以及服务县域特色产业的原则,就近就地下乡村开办教学班。以食用菌产业为例,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区域中挑选有较高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素质、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带头人、产业大户,同时经过面对面研讨与核实,最终确定合适人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建立食用菌产业的教学培训班。除了在农广校集中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生产基地进行现场生产实践培训。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组建由县农广校专职教师、乡土人才、县域各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及省市县相关产业方面的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制定授课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教师岗位职责,同时和培训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全面实施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二、突出核心,围绕特色产业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培育

1.不断创新教育培?模式

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规律,对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教学场地。选择在特色产业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实习基地以及培训场所选用问题,而且为其提供了生产实践基地,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切身感受到成功创业的欣喜。培训形式。采用“农学结合”分段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农时的季节开展培训活动,结合生产实践与理论学习,促进活学活用,做好生产与学习“两促进,两不误”。教学安排。采取理论教学时间选在早晚农闲的时候,增加农民培训的到课率。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授课方式。可以聘请当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分享其成功创业的经验,并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式研讨、互动式教学,显著提高教学培训的效果。主要的培训手段与方式包括:

(1)参与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领头人以及种植大户等,在现场直接参与解答、操作、示范以及讲解等活动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培训内容和日常生产以及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紧密连接,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可以显著减小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的差距,能够实现因材施教。推广运用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对当前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和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操作与交流学习。

(2)互动交流式培训模式。在培育的时候加入“跟、论、学、教”等互动交流培训方式。第一,对农民普遍性的认知水平与种植经验教起,使学员可以坐得住、听得懂,减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员能够快乐学习;第二,授课内容尽量不要太深奥、晦涩难懂,最大限度结合理论与实际,使学员能够正确面对压力与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定期举办课堂讨论活动,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过去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谋发展、话打算、说体会以及谈感想,提高学员自主动手能力;第四,完善学员学成归来后整个生产流程的跟踪服务,引导农民正确进行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工作,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这种培训模式和传统培训模式相比,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的内容单一造成学生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等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农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端正了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小组讨论式培训模式。也就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对培训基地的学员进行划分小组。通过开放式、自由言论,充分挖掘每一位农民的智慧与潜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措施与看法,学员通过学习小组进行集中交流,从而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碰撞出成功的火花。通过讨论、考察以及培训等方式,不断对学业的知识进行更新。

2.科学安排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目前大多数教育培训对象都普遍存在创业决心不坚定、创业意识不足、科学创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首先针对有创业意向与产业基础的农民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知识、特色产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等专业知识,以及留守儿童管理、艾滋病防治、禁毒知识、科普知识、乡村消防安全、乡村文明等公共知识。通过大量有用且符合实际状况的教育培训活动,大幅增强农民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使之完成转型,升级为新型职业农民。

3.正确选择教育培训对象

认真贯彻落实“围绕产业发展办培训,完善培训促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示范园区等当地特色产业大户为重点,在全县特色产业范围内挑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较高思想素质、有带头模范作用、有生产规模的技术带头人、产业大户,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五十岁的农民作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虽然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在我国总经济所占的比重有所下滑,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广大农民群众在日常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高低,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农业价值。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模式,从而使广大农民完成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 职业素质 训练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由于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基础阶段)》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本学期四个班级共计76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为便于教学,将四个班的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即一个为大教学班,共5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均未经过顶岗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为小教学班,共1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经过顶岗实习。两个班均每周各1次课,每次课程2课时。

(2)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两个问题较突出:一是学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尚处于入门阶段。尤其是在未经过顶岗实习或无其他从业经验的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容易接受;而小教学班的学生普遍经过顶岗实习,对课程较重视且教学内容较易接受。二是两个教学班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两个教学班普遍较喜欢体验式活动性教学内容,在人数较多的大教学班中,气氛尤其热烈;而对于思辨性或理论认知性教学内容,人数较少的教学班级中开展较顺利,学生较容易接受。

(3)课程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增进了职业素质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在逐渐提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思、议、训、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活动体验分享当中去,一些原本不愿学、混课程、坐后排的学生,能逐步坐到前排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能对一些职场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和寻找破解途径,并能掌握一些关于工作心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逐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要我回答问题”,逐步转变为“我要回答问题”,由“要我参加训练”,逐步转变为“我要参加训练”。四是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尤其在团队合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互帮助,群策群力;一些小组出现了一人受“罚”全组接受,“我是组长,我应当承担责任”等的感人现象。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能与学生取得良好互动,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主要做法

(1)课前调研。一是企业招聘调研。收集整理2010年以来,深圳企业公开发布的招聘技工信息100份。经分析,深圳企业普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践专家调研。根据现代物流专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情况,在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教学专家调研。通过向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等学习和请教,对教学场地的选取、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解析等进行了设计。四是学生课堂调研。观察了部分班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对于互动性教学内容兴趣较高。

(2)内容设计。在调研基础上,参见人社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发布的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教材和理论书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了三个模块:工作态度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每个模块涵盖6个训练任务,共计18个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2学时,共计36学时。

(3)教学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体验职业素质。二是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既定任务目标,使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沟通、积极行动等,在训练中提升职业素质。三是以团队为平台,适应学生班级教学的需要,选取适用于班级教学的训练任务。四是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基本面,具体训练项目均为综合性训练(包括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但教师侧重于突出某方面职业素质的具体授课。

(4)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讲授、讨论、训练、作业四个环节。其中,讲授设计,以案例教学为主;讨论设计,小组讨论,分组陈述,计入成绩;训练设计,设计试训、训练、竞赛、分享四个环节;作业设计,以课后回顾与总结为主。

(5)成绩考核。根据课程探索需要,学期初设计了过程化考核方案,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尝试。基本做法是:①总成绩 = 作业(20%) + 考勤(20%) + 过程考核成绩(60%)。②过程考核成绩 = 模块测评成绩 €?50% + 课堂项目训练成绩 €?50%。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性地制作了考勤表、作业成绩表、过程记录表和项目测试,作为成绩记录依据。通过成绩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学生间职业素质的个体差异。

3 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与培养对象的把握。本课程目标原设定与专业技能人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方法的认知与培养;实践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素质认知的入门阶段,对于基本概念与职业情境尚缺乏认知,因此,学生在方法领会方面,显得较生涩。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是原教学章次内容的设计较注重全面性与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章次内容的典型性,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二是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安排上,注重以知识为主体,能力训练服从知识学习的思路,即能力训练是为了知识学习,有悖于知识学习为能力提升服务的规律。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课堂组织问题,较易出现某些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简单或过于繁复的问题,如出现个别学生课堂纪律性不强,或对活动规则不熟悉,或参与不积极等情况,教学活动进行不顺利,阻碍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的设计。原模块教学目标的设定较抽象和笼统,一方面,未能清晰区分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部分目标设定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目标设定高于学生可达到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因此,在考核标准设定上,出现了部分考核指标设定无效的情况。

4 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定。一是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定位于基础阶段的通用职业素质的训练。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典型情景的认知以及简单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二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定位,设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认知目标与能力提升目标。具体目标设定力求学生可达到和可操作。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定。一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认知,力求将知识点模型化和图表化,让学生有兴趣、容易记、易理解;另一部分为能力训练,力求在学生自我能力认知和活动训练提升两方面下工夫。二是教学过程设定。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讲授,服务能力训练。

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篇4

教学模式探索的总体目标教学模式创新的总体目标是[1]: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体现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 突出学生的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实行差异化教学, 面向全体, 分层实施[2]。

基础理论课教学要探索适合本土教学实际的高效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课堂展示———训练检测———反思小结”为基本思路, 走“继承+借鉴+创新”之路, 探索教学模式创新要博采众长。

1 高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基于“少教多学”教学改革最根本原则, 包括定标、导学、合作、讲解、检测、评析六个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具有多样性[3]。

(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施“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能力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 企业文化与课程培育环境, 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 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一方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转变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它是引领学生“学教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出示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反思拓展, 引导学生深层次拓展学习;诊断评价, 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2 高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

及时调控学习方向、学习进程和学习深广度, 课堂教学要强化时间和效率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探究或交流,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 改革授课形式。改革集体授课制, 倡导分层、异步教学, 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 实行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授课形式。分类推进的策略, 逐步实现学习的个体化, 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 实行分层要求, 异步指导。

(2) 改革班级组织形式。倡导小班化, 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40左右。实行平行班制度, 不分重点班与普通班。

专业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职业岗位人才,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能型人才的培养, 只能在工学结合中实现。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 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与课堂中完全不同[4]。具体实施中我们形成如下模式:

(1) 实施“项目牵引、强调实践”为重点的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是将“项目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效地融为一体, 将理论和实践捆绑在一起, 在具体教学时, 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来源于自动化生产实际的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去。这些项目都是经过精心组织, 来源于自动化生产实际, 因此具有很好实际应用价值, 对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并适应岗位有一定帮助作用。

(2) 建立“产教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是最早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借助专业优势和地理优势, 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 能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 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半工半读”的机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 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 每年都有20天左右的“企业认知”教育, 这为“产教结合”模式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6]。

(3) 建立“顶岗实习”模式。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 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因此, 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 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 还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值得强调的是, 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训练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 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7]。

3 教学模式创新之处

(1) 突破日前我国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学与课程设置大多没有加强对专业自身特点的理解、专业课程设计的整体的、新的结构性研究还比较匮乏的现状, 探索创立了新颖、实用的课程教学模块。 (2) 模块教学整合以往该专业理论教学的经验和问题, 最专业理论教学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展现出全新的教学面目。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既会动手, 又会动脑”的机电专业高等技能型人才做出前期探索。 (3) 新的教学模块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通过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 完成整体教学设计, 结合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 教学内容真实、方式灵活, 形式丰富、成效显著, 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功感。 (4) 在实训模块方面做出改革与创新。本着“走出去, 请进来”的原则, 实现以校内专用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展开教学;实现实训内容的工作化、系统化、完整化;实现实训场所的情景化、真实化。 (5) 专业课程采取集中授课, 按平时成绩、模块训练成果考核、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 结束语

总之,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 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培养更能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必须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 并且求得有效地解决。为了满足企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不断创新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尽可能扩大企业对职教的参与度, 努力缩短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首先在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指出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教学模式急需改革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而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 因此在明确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后提出了相应的适合苏州经济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直观地说明了建立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禹偶然.基于职业契合的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3) .

[2]李术蕊.引航职教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2) .

[3]安冬平, 林克松.失范与规范: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探寻[J].职教论坛, 2013 (03) .

[4]张灵晶.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20) .

[5]韩宝军.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翟艳辉.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4) .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5

立项申请评审书

项目名称 中等职业学校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本课题前期研究基础

二、项目组成员近五年来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本页不得加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15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目前,关于单元过关的研究己经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单元过关进行研究的,对中等职业学生的单元过关的研究鲜见报道。

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杨照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职教学与管理的探索与改革,自2012年秋学段起提出在教学中进行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所有专业和学科都要开展。经过近四年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的实践教学,不断积累完善,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这一教学模式在我校成效显著。将这一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更趋完善并加以推广普及就显得极为必要。

(二)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1.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对以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总结当前中职学校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功实施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为个案,对这一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较为具体的介绍,以期改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顺利完成中职学业。同时能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可以促进同类职业学校改善其教学质量。

本研究还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有什么样的观念必然有其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本研究要使广大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科学的教学观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理论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当今时代,只依靠学校进行职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而是要遵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研发并制定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

本研究基于中职学校教与学的调查研究,并从教育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单元过关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对于改善中职教育的困境,提升中职教学质量,丰富职业教育理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10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单元过关相关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相关理论基础

3.国内外研究概述

第二章市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1.市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现状调查

2.市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现状分析

本章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市5所中等职业学校教与学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以真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总结当前中职学校教与学的现状。

第三章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单元过关实践

1.过程

(1)计划制订

(2)过关准备

(3)检测

(4)展示

2.总结与评价

本章较详细具体地介绍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功实施单元过关包括检测与展示的主要过程与经验。

第四章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建议与思考

1.问题与困惑

2.建议与思考

单元过关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与不足,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思考,共同致力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推广。

(二)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总结当前中职学校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单元过关的相关实践经验,提出推行单元过关教学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1.研究重点:单元过关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与操作过程

2.研究难点:由于各地各学校各专业各学科的实际差异性,在单元过关测试与展示的实际操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的操作难度。这也是提请中职各同行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1000字以内,限2页不能加页)

一、主要思路

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等五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状况抽样调查和走访调查,以真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的成功实施为例,全面介绍单元过关检测与展示这一教学方法对中职教学的深入影响。希望本研究能为河南省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为振兴河南省职业教育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二、研究条件

(一)研究基础

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职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市社科课题近10项,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参加编教材多部。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资料设备

1.实地走访,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

2.中国知网数据库;

3.图书馆图书资料;

4.购置相关图书资料;

5.所用办公设备齐全。

(二)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

2.问卷调查;

3.文献检索;

4.讨论总结。

三、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

(一)预计达到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目标

1.预计达到的阶段性成果

公开发表论文一篇:

《中职学校单元过关教学模式初探》

2.最终目标

希望本研究能为河南省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加快我省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为完善、振兴河南省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二)进度计划

六、研究成果的使用范围及预期效益(限500字)

(一)推广价值

1.成果的教育理念是新颖的、先进的;

2.成果的推广是具有操作性、时效性的;

这一成果的推广,从现实和长远看,对于中职学校教学无疑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果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改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顺利完成中职学业。

2.本研究还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得到进一步转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有关资料,提升市中职学校形象和社会声誉。

4.可以为省乃至全国中职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为同行提供决策指导。

七、经费概算(单位:元)

类别 金额(元)类别 金额(元)

图书资料费 2000元 咨询费

调 研 费 2000元 劳务费 1000元

文 具 费 500元 印刷费 1000元

设备购置和使用费 管理费

小 型 会 议 费 1000元 其 他 1000元

合计(元)8500元

八、省专家组评审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省教育厅审定意见

盖章:

职业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美术教学 改革模式

与一般的学校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必须贴合教育的实际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范畴进行拓展,对其审美理念进行塑造,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在职业院校中,多数美术教师并没有经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实践,往往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相应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只能死板地按照教材内容和个人认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背离的情况。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模式,对知识点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和示范后,让学生完全照搬照抄,以成绩最好、画得最像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在遭遇全新课题或者创意课程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受到约束和禁锢。

1.2教学模式死板

现代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在教学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知识,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1]。

2.职业教育美术教学改革模式的有效措施

2.1注重兴趣培养

从根本上讲,美术教学的意义是提高学生审美趣味,使其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通过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创新思想,进而促进其审美技巧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参照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培养其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例如,在对荷花等静物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荷花的形态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然后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以图片形式向学生讲解国画的构图、笔法与墨色变化等,同时展示一些著名的荷花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和讨论,加深理解,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下笔时做到胸有成竹。

2.2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在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则将会很难立足于世界。作为被普遍认可的,开拓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学科,美术教学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及美术技巧的练习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践行能力,同时对其审美情趣进行塑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要想确保上述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进行多样化的美术实践,对各种工具进行切身体验,从美术知识和美术实践中,感悟美术行为的艺术魅力。

2.3改进教学方法

一方面,可以从美术学习以实践为主的特点出发,引入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给出相应示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和描绘,然后根据学生的绘画成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和技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矫正,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这样,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新思维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美术与文学、舞蹈、音乐等学科融合,改变传统单科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新的材料,对不同材料进行组合,以取得新的效果。例如,一般情况下,在美术作品创作中,多是采用铅笔、水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些材料之后,引导其尝试不同材料的组合创作,如将水粉与油画棒结合起来,由于二者之间并不相溶,会在画纸上产生独特的效果,因此,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2]。

2.4完善教学评价

与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相比,美术教学突出的是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反对所谓的一致和统一,因此,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态度上,看其是否存在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应该对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完善,采用纵向分析法,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并非对最终成绩进行评价,而是分析学生个体取得的进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取得的点滴进步,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结语

在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并非仅仅是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更是对其灵感进行开发,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所在,应该得到足够重视。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起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爽.职业教育中美术教学的新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5(6):82.

职业高中钳工教学的探索 篇7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钳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 除了条件受限制外, 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 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来充实学生的理论认识。

1. 因材施教, 制作一些钳工操作的简单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会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内容, 而许多学校又不完全具备操作模型和模拟场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挖掘和创造。

2. 带学生参观校实习工场, 观摩高年级实习操作课。

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 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利用学校具有的实习工场, 带领学生进行参观, 了解钳工一些常用工具、量具、机床, 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 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现场讲解, 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 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参观专业机械厂, 了解机械加工过程, 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

钳工教学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得到不断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的, 渴望了解更多。这时, 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 带领学生去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机械厂参观。

二、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教学是钳工教学能否成功的必要保证

在钳工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它不是一门独立性的课程, 它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仅从钳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 是远远不够的, 必不能取得教学成功。灵活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来辅助做好钳工教学, 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1. 基础知识是学好钳工的关键。

虽然钳工教学容易给学生造成不需基础知识, 或需基础知识很少的感觉, 但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发现, 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很难学好钳工。

2. 其他机械专业课知识对学好钳工也至关重要。

钳工在实际生产中, 有着“万能钳工”的美誉。这除了证明钳工的作用之外, 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钳工的涉及知识面较广, 内容复杂。在实际教学时, 不难发现许多机械专业课程, 自始至始贯穿于钳工课程中, 例如关于金属材料热处理知识, 刀具角度及刃磨知识, 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 都与钳工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不断充实自我, 努力搜集现代科技知识, 创新课程内容是学好钳工的重要途径

1. 教师应不断充实课程以外的知识。

在钳工的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学习课本以外的内容, 不应该在钳工中学钳工, 而应跳出钳工来教钳工, 这包括我们应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

2. 教师应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 填补书本的空缺。

现代钳工方面的机械、材料、加工工艺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作为教师, 不应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加工模式或工艺, 而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 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

3. 教师应拓展眼界, 创新教学方式。

探索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 篇8

一、入门指导

在社会实践中, 人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形成具体的目的或目标, 在明确目的的驱使下, 衍生出具体的行动, 去影响客观事物, 逐步逼近目标, 直至实现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 告知目的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明确目标的驱使下, 积极反应, 从而更好地调节和支配其自身的行为, 目标越具体, 学生的求知情绪越强烈, 相应的行为、措施也越到位。知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明确目的”放在其教学理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一规律。

在实习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利用入门指导这个重要的教学过程, 突出入门指导的重要性, 注重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使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统一, 促成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形成、聚焦与激发。在告知目的时, 既要明确认知目的, 更要明确情感目的。通过明确情感目的,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劳动生产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文明生产习惯。通过明确认知目的, 使学生明确本次实习的价值取向和要求达成的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和主动性, 使之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从而克服实习教学中盲目尝试与机械重复的错误, 增强学生实习求知的内驱力。

二、示范指导

人类知识技能的积累符合认知规律, 人类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 经过抽象分析、综合、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用这些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形成更新更高的实践和理论, 如此不断循环, 螺旋上升。

钳工实习教学中鉴于教学目的是应用和训练具体的技术和技能, 故要注重加快缩短这一个认知过程的时间, 为此需要通过讲解分析示范化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讲解分析时, 把相应的内容、要求, 注意事项、动作要领一一示范, 可大大缩短认识规律循环的周期, 为生产实习教学铺平一条有效的捷径,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练习锉削工艺时, 教师应先做好讲解示范, 明确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示范分析正确姿势的优点, 解说错误姿势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危害, 让学生领会并掌握其动作要领进行练习, 获得感性认识。这样在练习中学生就会及时发现锉削平面不平整等现象, 这时教师应及时找出学生操作中错误姿势的根源所在, 并再次按正确操作示范的要求, 做操作示范演示, 使操作动作规范化、标准化,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体会操作要领, 从而缩短认知规律的周期, 迅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讲清道理的练习效果最差,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 启发学生分析, 这样的练习效果最好。因此, 我们应十分重视讲解分析示范化的指导意义, 在讲解示范中做到分析总结相结合。

三、巡回指导

人的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一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掌握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快慢程度的差异。

在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 要加强巡回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巡回指导, 做到既要重视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1页) 学生的共性, 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 进行总体讲评示范, 同时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学生个体的错误姿势和动作, 以防止错误姿势定形, 酿成人为的教学障碍。要摒弃错误的“放牧式”的不良教学倾向, 促使学生意识情感、个性发展纳入良性循环轨道, 使其迅速形成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

共性的认知和操作的失误, 往往不是讲得过少, 而是忽视了错误的纠正, 对教学内容的错误理解和无知, 是造成教学质量差, 形成恶性循环的根源。因此, 在钳工实习教学中, 我们要认真做好巡回指导这个教学环节, 重视学生个体缺陷的存在, 及时查漏补缺, 使学生整体技能得以迅速提高, 使操作技能更臻完善。

四、结束指导

技能研究表明, 一个人如果同时学习两种新技能, 特别是两种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时, 很可能产生技能的迁移。正确姿势与错误姿势中的“姿势”有时成了技能的有机组成体, 这样纠正一种错误姿势困难就比较大。故在结束指导教学中要具体分析每项技能的关键性操作要领, 避免习惯姿势的误用。技能的熟练掌握在某一阶段呈上升趋势, 当这一上升趋势达到某一程度后即进人相应的停滞平台阶段, 经过不断调整、强化又进人下一个梯形发展平台阶段, 如此循环越向前发展, 停滞周期越长, 停滞平台越高, 遗忘速度越低, 这样循环往复, 最终可近永恒记忆的熟练技能。在钳工实习教学中, 正确认识这一上升与停滞发展规律, 显得尤为重要。“上升”是为了达到某个技能水平, “停滞”是为了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平台, 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做好教学总结, 强化正确动作要领, 是巩固技能的必要条件。强化训练巩固化, 体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贯穿钳工实习“四指导”教学模式的主线是及时讲解、示范、巡回检查、总结、评价,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 促使学生互比、自比, 总结提高,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改进教学方式, 不断总结提高,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介绍了职业院校实习教学“四指导”的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阐述了“四指导”教学方法的运作。

关键词:入门指导,示范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药品营销,教学模式,职业技能

药品营销课程是药学专业药品营销方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药学、经济法、市场营销知识, 具备药品营销的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1]。职业院校旨在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若该课程只强调理论知识学习, 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后将不适应营销工作的灵活性、综合性要求。因此, 训练在校生综合职业能力尤为必要,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既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够用, 又能弥补学生社会实践不足造成的综合职业能力缺失。

1 小组合作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

1.1 丰富的学习内容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药品营销课程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如药品门店组织机构及岗位工作要求, 可要求小组根据书本知识设计一份海报, 实用性要强, 可直接挂在门店使用。再如广告与包装设计, 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种药盒, 要求遵循设计原则, 能够达到广告效应。总之, 枯燥的理论学习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 最终得以应用。

1.2 合理分组

营销职场中, 从业人员每天要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 也要通过与同事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因此, 小组分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2], 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守纪情况等合理分配, 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 学会接纳, 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同时,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多倾听学生的想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组别进行微调, 以保证学生活动顺利。小组多以4~5人为一组, 选择一人担任组长 (可轮流担任) , 保证每位学生都有锻炼机会。

1.3 组织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必须将完成任务的时间列入考核标准, 这就加强了团队合作的时间观念, 使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心中有数。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内的问题讨论、方案制定、成果展示等。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后要及时给予指导, 协调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4 点评与考核

考核标准要量化, 内容应包括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纪律意识、时间观念、创新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质量、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可以量化表格形式打分, 包括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 学生打分时要充分说明原因,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能将学习的理论内容转化为自我知识。教师进行总结时, 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提出表扬, 在激励学生的同时, 及时反馈存在问题, 帮助其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2 案例讨论, 接近岗位要求的实训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大量社会实际问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参与案例、体验角色。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内化理论知识, 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在实际中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如学习药品销售中接待顾客、推介药品、处理顾客异议等内容, 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加强人际沟通能力训练,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并根据案例集体讨论, 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的活动成效不明显时, 还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 帮助学生找到思路解决问题。案例要注重真实细节, 让学生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好, 兴趣较高。同时, 教师要把握知识要点, 控制课堂纪律, 可利用评判表格来约束学生的讨论内容。

3 任务驱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 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包含于任务之中,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可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其独立探索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可以综合性任务为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前期查找文献资料, 分析存在问题, 包括学习资料、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归纳等环节。

在营销课上, 根据学期课程的整体目标设置与岗位接近的工作任务, 以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资料收集、分析决策能力为主。如进行某药品社会问卷调查:学期初将任务安排下去, 讲解要求及设立阶段检查点, 包括设计调查问卷、策划实施调查方案、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汇报等。小组成员由组长负责分配各自任务。任务既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又要让其走出课堂, 真正进入社会进行调研。教师在阶段检查中指导和控制各组进展, 保证任务顺利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时, 学生通过将前后理论知识联系贯通, 并应用其解决和处理医药市场的问题, 收获颇大。教师评定任务结果时, 要让学生知道自身优势与不足, 供其他组学习参考, 共同提高。经过这样的汇报评定, 学生会不断改进, 最终达到教师要求的能力目标。

职业院校药品营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营销能力及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应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营销课堂的实效性, 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其创新思维, 让课堂丰富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活动取得收获和进步, 最终成为医药行业需求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忠敏.高职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 2014 (31) :85-86, 89.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10

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史的国家, 官本位的思想严重, 人们对“人才”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金榜题名者, 便是光宗耀祖之人。但今天的中国正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 社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分工的细化, 新的职业不断诞生, 我们对职业的观念、对人才的观念也该改变了。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已经足以道出职业的多样性和平等性, 道出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很多职业却不一定。但我国今天的“高职”发展给人一种感觉, 是国家为了摆脱升学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开展的“二流教育”, 并且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因而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 让社会形成两个共识: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同样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艺、尊重工人的社会风气;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 眼下“大学生就业难, 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 就是有力的证明, 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 有其可持续发展潜力, 继续深造的渠道越来越宽, 职业教育在一个人终身职业生涯中有不可替代作用。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反思高职教育现状, 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总体上还是学科型模式, 即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课程设置上是三段式: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 实践教学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 演示实验为主, 实训实习不是真实岗位上的劳动, 而是把理论课堂的讲授变成课外的观察或模仿, 与真实的劳动始终隔离;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与理论教学脱节。这些教育思想观念都成为高职教育的诟病, 成为创新高职教育模式的思想障碍。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问题, 这些学生希望能从职业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出路, 如果我们仍然沿袭普通教育中的学科中心的模式, 教授大套大套的理论, 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自己的理想失去信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技能型的人才不是课堂“灌”出来的, 而是经过实际训练打造出来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 但课堂教学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和标志。因此应转变教育思想,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创新高职教育模式。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重要模式, 具有广阔的探索创新的空间和前景, 将极大地丰富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有许多高职教育新模式供我们学习、借鉴。

1.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五种培养模式。 (1)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 这是一种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 (2) 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 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 (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 这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 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 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 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4) 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组织专家界定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的内涵, 设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 负责制订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资格的认定标准, 将职业教育设计成若干改善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项目, 项目完成即学习过程完成。 (5) 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 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 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 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 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几种具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借鉴、吸收和改革, 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渐渐形成多样化的特色, 笔者认为比较现实、有效的是以下四种:

(1) 校企结合———学校企业“零距离”。

“校企结合”, 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2) 半工半读———车间建在校园里。

半天在教室上课, 半天在车间工作, “车间即教室, 工人即学生, 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与此同时, 工学班严格教学管理, 以保障教学计划的完成。

这种模式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 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 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尝试“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等多种“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 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 既利用了资源, 又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3) 产教合一———围着专业办产业。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院尤其是农村职业学院面临的难题, 可推广德国“双元制”办学经验, 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 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办企业,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

(4) “2+1”人才培养模式, 即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 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职业素质, 最后一年到企业, 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 接受职业培训。这要求校内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 对原有课程进行重组, 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 而践行、探索性弱的弊端, 根据不同专业所相对的职业岗位要求, 组织模块教学。理论够用为度, 实际应用能力被提到重要地位, 这样就能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 腾出时间到企业岗位去实习。在新模式下, 学校和企业都成为育人主体, 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以上几种职业教育模式, 实质上就是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 我们也可以把这几种职业教育模式统称为产学结合模式。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 产学结合模式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所决定的。它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的需要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社会所认可的人才, 同时通过产学结合的开展, 职业教育还可利用企业、社会的资源, 以弥补职业技术教学资源不足,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 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合作, 从长远来看也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据调查, 目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如果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合作。企业则可以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四、职业技术学院怎样做好产学结合

1. 准确定位, 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研究需求, 了解需求, 适应需求, 为需求服务, 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讲的需求既有人才培养数量方面的, 也有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 也有教学方式方面的;既有用人单位的, 也有人才自身的;既有近期的, 也有长远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努力做到有什么需求, 就提供什么服务, 树立“你的需求就是我的任务”的理念。从地理位置来讲, 职业技术学院属地方院校, 其兴办应造福一方, 为地方经济服务, 为此, 就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工作中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理念, 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 走产学结合之路, 力求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产、管理中问题的能力, 作为自己的合理定位要求。

2. 建立“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产学合作模式。为保障产学结合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作为其重要实践者, 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双赢”的产学模式, 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 即应保障企业能从中获益。因为企业毕竟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出发点, 还要兼顾眼前利益。譬如职业技术学院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 在人才培养上, 学院应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 参考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培养意见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安排等。

3. 加大教学环节改革力度, 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是构建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点。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 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 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 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

在高职专业设置上, 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信息, 要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 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 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 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 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 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 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 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 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 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

4. 加快“双师型”教师队队伍的建设。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 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 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 培养大量优秀的教师理当是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中, 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 (或实训教师) , 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往往容易忽视其针对性和应用性。而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 又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 通过整合教师队伍, 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任务于一身,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训任务, 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具体措施: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多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 教师自己也要自觉主动参加社会实践, 切实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制订教师转岗位培训计划;改革完善教师的奖励机制等。

总之, 产学结合是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的产物, 它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特色的窘境, 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但同时我们应意识到诸多问题等待着解决, 成功实施产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将任重而道远。

摘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的模式, 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本文从引导公民建立一种正确的成才观、转变教育思想、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到总结产学结合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转变,教育思想,探索,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 (11) .

[2].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职业教学模式探索 篇1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双场合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03-03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是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而要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前提是要认真分析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立足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变化,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一些关键和核心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探寻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热潮中,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建了不少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家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就专业课而言,常见的有“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单导学”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分析这些教学模式,至少有四大共同特征。

(一)均突出了理实一体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的实践过程中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过去那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绝对分开,就理论讲理论,就实训讲实训的情况荡然无存。

(二)均突出了情境创设

这些教学模式都充分汲取了国内外关于情境创设的理论与经验,都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

(三)均突出了项目驱动

前面提到的诸多教学模式一般都借助一个个典型项目来明确学习任务。这些教学项目承载着教学内容,生动具体,驱动着学生去学习理论知识,去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教学项目来达成教学目标。

(四)均突出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职校生综合职业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素养。这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借鉴实施“6S”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辩证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深入研究这些教学模式,不难发现这些模式还有不少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系统性不够

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虽已被广泛认识,这些教学模式普遍将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中,但是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还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较多关注了职业习惯,但对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以外的职业行为关注不多。二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形式采用较为单一的渗透式教育,各个渗透点之间关联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一个层次性的网络。

(二)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关注度不够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服务,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其实,职业学校学生最大的短板就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帮助学生补齐短板。但这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三)在实施中企业参与不够

这些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职业学校在单枪匹马实施,无论是教學项目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采用,还是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企业的参与都不是很多。

(四)在学做组织上严谨性不够

有的教学模式在学做的具体组织上没有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与探讨。有的把安排“做”与“学”目标定位为“会做”“学会”,而忽视了“会学”;有的在学与做的实施顺序和时机把握上不是很科学,未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基于现代职教视野的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一目标建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及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策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理论,但又派生于教学理论;源于教学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广泛汲取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成功经验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双场合一”教学的新思考。在构建“双场合一”教学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高度关注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我们应该把职校生培养成什么样子,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有学情、教材、区域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等。也正因为影响因素众多,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变得内涵很丰富。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DNA,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要求的全面概括和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应高度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职校生的核心素养来设定教学目标。在“双场合一”教学中,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企业真实产品为项目下达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有效融入企业生产,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团队合作的目标。

(二)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关注了“学”“做”组织的科学性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真正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必须弄清楚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学”“做”的顺序。职校生所学内容哪些可以“先学”,哪些必须“后学”,哪些可以“先做”,哪些必须“后做”。二是“学”“做”的时间。“先学”“后学”“先做”“后做”如何进行时间控制。三是“学”“做”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哪些可以直接“学”,哪些可以直接“做”,哪些必须“学”后“做”,哪些必须“做”后“学”。现代职教视野下的教学模式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科学构建“学”“做”。“双场合一”教学就非常关注这些内容。分析现代的职校生,基本学情是一方面,作为一个学习群体,现代职校生有其特有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状态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职校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双场合一”教学在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时,充分考虑了职校生的特点与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学”“做”的顺序、时间和内容。如:关于制图中测绘部分,我们安排了学生先“学”的内容,即课前让学生先根据老师给定的学习资料自学了解常用的量具,让他们基于实物,先测一部分,先“做”,后“学”正确使用千分尺的测量注意事项,通过一段时间的先“做”来提高“学”的效率。

(三)在实现条件上注重了企业作用的发挥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企业参与必不可省,但学校绝对不能做一个“搬运工”,必须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自身的规律和实施要求明确企业对教学的作用。一方面,纳入学校的企业要素必须严挑细选。什么样的企业要素可以进入教学,什么样的企业要素需要剔除在教学之外,必须从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选择,另一方面,纳入学校的企业要素必须重新整理。职业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所选的企业要素必须要进行重新整理,才能融入教学。而且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职校生适应未来的职场要求,教学应在某些方面超越当前企业的要求。为此,“双场合一”教学提出企业作用发挥的原则是“源于职场又高于职场”,明确提出要从职场系统提炼企业要素融入教学设施中。系统的企业要素包括:仿真的工作场景、典型的生产产品、完整的工作流程、真实的质量监控等等,通过这些典型要素使职校生在学场学习时全方位地感受浓厚的职场氛围。

(四)在教学评价上突出了学习能力培养的引导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实质追求的集中体现。现代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一个内容不能忽视,就是要基于职校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策略与措施,引导学生“学会”“会学”,提高职校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双场合一”教学“强调从‘学场到‘职场,就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对职场的影响和迁移,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学习能力转化成学生的内在能力、内在习惯,进而迁移到职场。这种影响和迁移将促进学生走上职场后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在实施“双场合一”教学时,把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评价中重要的指标,把它作为教学实施中的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责任编辑:方健华)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立项课题“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专业为例”(项目编号:XHJX2015033)阶段性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声乐教学探索 篇12

一、简化歌唱教学,增强歌唱自信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声乐作为一门专业课,面对处于初步接触声乐的学生,要将声乐教学宏观上的心理学、生理学、音响学、语言学、美学等歌唱艺术原理和微观上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机能活动状态化为最简洁的语言,教授给学生。因此,简化歌唱教学,增强歌唱自信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程的定位、目标

作为专业技能课,首先应明确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如对初涉歌唱艺术的职高学生来说,声乐教学应定位于普及歌唱的基础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热爱歌唱艺术,用科学的发声理论指导自己优美自然地歌唱,并从声乐艺术中诗化的文学性、辞章的语言美、曲作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形体的动作美等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开启他们智慧的心灵,使他们领悟生命的激情和对生命无限的遐想,感悟声乐的美感,揣摩欢乐与痛苦、浪漫与现实、安宁与激奋的意境。

2. 化难为易

在明确教学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歌唱自信,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歌唱愿望,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激发他们歌唱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歌唱之中。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简单有效的途径是简化歌唱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歌唱的自信,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实践应多于理论,歌唱训练感性应多于理性,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只有让学生去掉了畏难情绪,课程教学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巴金曾说:“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科学的发声法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优美自然的歌声中本身就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人类具有歌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并建立在自然、协调的基础上的。例如当人们开怀大笑、伤心抽泣、热烈呼唤、恐惧惊叫时,或当婴儿大声啼哭时,都能很自然合理地运用其横膈膜、腹肌、喉、舌、声带、咽壁的力量,也能有机地协调运用共鸣腔体。意大利传统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发挥人的发声器官各有关部分的固有能力,欧美流行唱法也主张演唱不能刻意,要有意识地把下意识的东西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下意识的发声状态,显得十分重要。

3. 激发情感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

影响了中国一代歌坛的邓丽君,是唯一打入世界乐坛,值得骄傲的著名的歌唱家。她的成功在于她全身心投入的演唱情绪和酣畅淋漓的生命姿态,她在把乐句唱成了自己的同时,更是把自己化成了音符。声乐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歌唱训练中“只有说得好,才能唱得好”。因为说话对任何人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就能给增强学生歌唱的自信。以最简单而科学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应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和自然界的实例,帮助解决学生们在歌唱训练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歌唱理念。

歌唱艺术的表现中处处充满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歌唱中的“呼和吸”,身体的“动与静”,歌唱意识的“主动与被动”,肌肉的“用力与放松”,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歌唱的“内在感觉”与“外在姿态”,歌唱声音色彩的“刚与柔”、“明与暗”、“清与浊”、“浓与淡”、“虚与实”,歌唱力度的“强与弱”,行腔的“连与断”、“顿与挫”,歌唱情感的“悲与喜”、“忧与乐”、“收与放”、“藏与露”、“张与弛”,歌唱速度的“徐与疾”,这些“复合”的音乐思维无不体现了歌唱表现中的对立和统一,并构成了整个歌唱状态和发声过程。最终达到让学生不仅热爱歌唱艺术,而且能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法,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从而真正走近音乐。

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

要使歌唱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注重师生互动。互动是现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它旨在强调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并在动态化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

二是注重课程布局。课堂要始终保持轻松活泼的氛围,离不开课程的精心布局。具体的措施是:

课程的精彩导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半小时,播放艺术家的精彩演出、著名的歌剧片段、音乐大师专访及与当天课程密切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并怀着好奇心和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内容中来。

精于谋篇、善于取势———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仔细斟酌欣赏、理论、实践等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并不失时机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上一篇:微机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下一篇:旅游理论